(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弹白照灶同期:2 叫 二乒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盏融主要 指导教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蓝 一瑚型 攀 摘要 行政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在此基 础上的人性发展与完善进程和状况,都会产生深刻而具体的影响。因此,行政交 往具有特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以现实的人类生存 状况为时代背景,研究行政交往的特点、形式、历史发展及其价值取向,由此提 出行政交往理念及其实践方式的变革。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行政交往的角色化、 功利化、程序化、面具化和抽象化的现象分析入手,对行政交往的理念进行前提 性批判,产生了对当代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缺失及其表现形式的深刻反思,引 起对行政交往理念的人性根源的追问。交往是人的交往,所有关于人的自我意识 和生存方式、生存根基与生存状况的认识、理解都应以人的生命本性、生命活动 为根本立场。行政交往作为人的现实的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同样具有深刻的人 性根据。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所蕴含的公共性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吸收现代西方交往思想的合理内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交往的思想的历 史渊源所得出的结论。以此为基础,在社会与历史相统一的维度剖析了公共性理 念的历史演进,即“神化观点”、“物化观点”和体现了对二者的超越和统一的“人 化观点”。形成了体现公共性之价值旨趣的行政交往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平衡的理念和完善市场经济的理念。从而把公共性理念的抽象理解化为具体 思想观点,以实现公共性理念之于行政交往的价值承诺,用以指导人的生活和实 践。 关键词:交往;行政交往;公共性;公共性理念 a b s t r a c t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p a r to f h u m a n s u r v i v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 t h i sb a s i s ,t h eh u m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p r o c e s s e sa n dc o n d i t i o n sw i l lh a v eap r o f o u n da n ds p e c i f i ce f f e c t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 sw i t hs p e c i f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v a l u e b a s e do n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i n k i n g m yp a p e rw i t ht h er e a l i t yo fh u m a n 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i n - d e p t hs t u d y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e x e c u t i v e c o n t a c t s ,f o r m s ,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t s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 t h eq u e s t i o nw i l l e x c h a n g ei d e a sa n dp r a c t i c e sf o r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h a n g e f r o mt h er e a ll i f et h a te x i s ti n t h er o l eo ft h e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a c t s ,u t i l i t a r i a n o r i e n t e d ,p r o c e d u r e o r i e n t e d ,m a s k s ,a n d a b s t r a c tp h e n o m e n o no f a n a l y z i n g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 ,i tw a st h e p r e m i s eo fc r i t i c i s mp r o d u c e do nt h ep u b l i cn a t u r e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o n c e p to ft h e 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a c t st h ea b s e n c eo fa n di t s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o f p r o f o u n dr e f l e c t i o n ,g i v i n g r i s et ot h ec o n c e p to f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a c t sq u e s t i o n i n gt h er o o tc a u s e so fh u m a nn a t u r e i n t e r a c t i o ni s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 ,a l lo nt h ep e r s o n ss e l f - a w a r e n e s sa n dm e a n st o s u r v i v a l ,s u r v i v a la n ds u r v i v a ls t a t u so f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h o u l db eb a s e do nt h en a t u r eo fh u m a nl i f e ,l i f ea c t i v i t i e sa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p o s i t i o n a d m i n i s 仃a t i v ec o n t a c tp e r s o n sr e a l i t ya st h em a i nf o r mo fp o l i t i c a la c t i v i t y ,e q u a l l y u n d e rp r o f o u n dh u m a n i t y t h i si s m a r x i s m p h i l o s o p h y ”p r a c t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 i n h e r e n ti nt h ep u b l i cn a t u r eo ft h i n k i n ga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 a b s o r b i n gt h e r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o fm o d e mw e s t e r nc o n t a c t s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s o c i a l i s mw i t l l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oe x p l o r et h et h i n k i n go f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a c t s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so f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o nb a s i so ft h i s w i t l lt h eh a r m o r yo fs o c i e t ya n dh i s t o r ya n a l y s i s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o fp u b l i ct h e o r y , t h a ti s p e o p l e - - c e n t e r e dc o n c e p t ,h a r m o n i o u sa n d e n h a n c i n gt h eb l a n c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c o n c e p t sa n di d e a s i tr e f l e c t s t h ev a l u eo ft h ep u b l i cn a t u r eo ft h ec o n c e p t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 s t h ep u b l i c n a t u r e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c o n c e p t sw i t hc o n c r e t ei d e a sa n dv i e w p o i n t st ou n d e r s t a n d a n dr e a l i z et h ep u b l i cn a t u r eo f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v a l u eo fc o m m i t m e n tt ot h e 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a c t s ,i tw i l lg u i d ep e o p l e sl i v e sa n dp r a c t i c e k e yw o r d s :c o n t a c t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 ;p u b l i c i t y ;t h ep u b l i cn a t u r eo f p h i l o s o p h y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i i i 引言1 一、行政交往理念的前提批判3 ( 一) 当代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之缺失3 ( 二) 行政交往理念的人性根基5 二、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人本意蕴8 ( 一) 行政交往视阈内的“公共性 之意8 ( 二) “人的观点”的行政交往理念9 ( 三) 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价值诉求1 1 三、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理论基础1 4 (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公共性思想1 4 ( 二) 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问性”交往思想的启示1 6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交往思想1 8 四、体现公共性之价值承诺的行政交往理念2 0 ( 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2 0 ( 二) 和谐平衡的理念2 1 ( 三) 完善市场经济的理念2 3 结论2 6 参考文献2 7 后记2 9 1 1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i 吉 ji 目 随着传统的工业化社会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人类进入了快速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生发 阶段。在如此的生命发展背景中,行政交往作为人类生命特点之政治性的外在实践模式, 亦需要进入一个更高理念与境界表征的现代生命特点。应当说,在人类的社会性交往中 诞生的行政交往,曾经造就了过去若干时代人类生命的政治文明,见证了人类政治性生 命特点的荣耀与辉煌,亦映现了人类政治性生命特点的悲壮与失落。在现代社会中,政 治与经济、文化、社会共同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分支。凸显在经济、文化与社会中的种 种发展困境,亦成为政治文明发展的共性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 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 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虽然马克思 在此着重强调了哲学的发展使命,但他的语言背后所表征的却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生存 与发展面对的核心困境,即人所具有的“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问题。所谓“非神圣 形象的自我异化”,意指从近代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来的现代人所陷入的被人所创 造的“物 ( 非神圣形象) 统治的困境的现实。目前的人类不仅无力从这种困境中解脱 而出,甚至这种困境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的现实存在与发展。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济 危机的大规模爆发与蔓延对人类现实生产力的巨大损害,文化中的大国殖民主义对亚、 非、拉等大洲落后国家的隐蔽式入侵所导致的价值观混乱,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气候危机、 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对人类持续性生存的威胁,都深刻地反现在人类的政治 性交往中。如何在政治性交往的视阈内探究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并力图通过政治性这 一特殊的权力集中的实践模式的转变而为人类最终摆脱现代生存困境做出重要探索,就 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政治性活动中,行政交往具有特定的价值。行政交往的主体是有特殊性的,它包 括国家行为、政府行为、公共机构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等,是代表国家履行各种管理职能, 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的主体,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行政行为其实 质就是行政的交往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执政的过程即是行政交往的过程。作为行政交 往除了与整个人类交往具有共同的特征之外,它总是一个时期的交往时代性的集中展 现,又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对整个社会的交往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价值标准、道德水 平和社会风气。如当下行政交往中的功利性倾向,对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执政为民 的客观效果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在学界以往的研究中,人们虽 然注意到行政交往变革的应当性及其合理性,但学者们要么是在较为微观的研究视阈中 进行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要么是仍以传统行政理念为指导进行细致末节的微调研究。这 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忽视行政交往理念性变革的研究,拘泥于传 统的语境发现行政交往未来的发展趋势,无疑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与 东j l i j i l i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展。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我们认为,以真实的人类生存状况为时代背景,深 入研究行政交往的特点、形式、历史发展及其价值取向,由此提出行政交往理念及其实 践方式的变革,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立足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提 出并着力剖析以“公共性理念为核心变革行政交往的观念及其实践模式,力图通过树 立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公共性”价值尺度来更好地发挥行政交往对人类社会发展、对 人自身的发展的积极性作用,并实现交往异化的克服。在我们看来,行政交往的“公共 性”理念,其讨论界域是行政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一个很重要也很特殊的领域。主要指 行政领域的或具有行政性质的社会交往活动。这里的“公共性”具有开放、共同、通达 的性质,是那种超越了私人性个体存在的交往关系。行政交往的“公共性”是指在行政 交往中那种公开透明、开放包容、通达和谐、生成不息的理想状态。它具体意味着:凡 是进入公共视野与领域的应该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都应该进 入公共视野。以国家、政府、行政机构为代表的行政主体恰恰是最大的公共事务执行者, 因此其组织及行为理应进入公共视野接受审视和监督。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公共性”的 认识和体现都是不够的,并由此产生很多问题,因此本论题的目的是通过揭示的“公共 性”内涵、“公共性”与人的生命本性的本源性关系,力图树立行政交往的一种价值观, 即“公共性 的价值理念。 2 行政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意指行政领域或带有行政性质的交往,包括 行政人员之间、行政部门之间以及行政部门和人员与全体市民所发生的的全方位的交往 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在政治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能够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在对内与对外的政治交往中的实际效果,并进而关涉到特定国家、特定民族中 人的生存与发展。在行政交往的诸多文化扇面中,行政交往之理念颇为关键,它内在容 含了特定民族、特定国家行政交往的思维方式、交往立场、交往尺度、交往诉求等,并 因着行政交往的特殊“权力性”,甚至会“差序格局”式地波及到整个国家,触及个人 的交往模式的确立或变革。而若想对行政交往的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则必须对现代社 会行政交往的前提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为分析与理解行政交往之“公共性”理念奠定 坚实的思想基础。 ( 一) 当代行政交往的“公共性 理念之缺失 行政交往作为政治活动的核心内容,表征了人类自身的生命特性。人是一种特殊的 生命存在,任何一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也有 自己生命存在赖以维系的种群,但动物的种群只是自然界天然进化的产物,并不如社会 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换言之,社会之为人的存在方式,其中蕴含着人与动物根本的生命 差异。社会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极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即是表征了人之“公共性”的生命 特点。自古及今的一代代人不断为人类文明积淀精华的社会行为,恰恰表征了人类生命 的公共性特质。但在当代的行政交往中,失却人类的公共性生命自我意识,社会陷入极 端的利己主义,从而使行政交往亦自我异化,这一问题在当代中国存在的尤为突出。 中国社会凸显行政交往之公共性理念缺失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如所周知,近代中 国是在帝国主义的外来入侵和封建主义的内在剥削双重压制下存在着,一些仁人志士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力图使中国走向自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但实际的发展状况不能给予近代中国一个强大的空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的指引下,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实际的发展过程就是以革命的 方式主观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这种跨越并不能实现中国实 际的发展。由此,现代中国需要以社会主义方式完成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过程。在此期 间,中国社会的民主政治势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其中出现行政交往的非公共 化亦不足为奇。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代中国行政交往之公共性理念的缺失主要表现五 个方面。 其一,行政交往的角色化。在行政交往中,交往的主体即人无疑对于交往发生着重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的作用。在实际的行政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地位与作用,按照严格的组织 程序完成各自的工作,这就是行政交往主体的角色化。其实,在社会中生存的每一个人 具有特定的角色,都在按照特定角色实现生存与发展。但角色化作为一个价值性过程, 尤其需要真实的理念加以引导。但在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社会权力观的影响,行政交往 的主体往往曲解自己承担角色的价值,视自己等同于特定职位与特定权力,俨然成为职 位与权力的化身。如此一来,行政交往变成职位之间、职级之间的交往,其实质是权力 的交往,下级的服从态度和权力的执行变成了主要标志,而权力究竟是为了谁却被遗忘 了,执行之后的结果变成了次要的东西。行政交往的主体人,真实的人沦为手 段而不是目标。职位和权力也变成了评价人的标准与尺度。职务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 职务决定了个人的权威性,职务也自然成为众多个体追求的人生目标,形成单纯追逐地 位与权力的恶性循环。 其二,行政交往的功利化。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当代社会是人类所处的一个自我异 化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特点在于人被自身所创造的物非神圣形象所统 治。这种自我异化现象转演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就是人的价值追求物质化、功利 化。其实,正如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角色,人的生活适度的功利化是人得以生存的重要 基础。马克思也曾指出经济活动对于人的生命生发的重要性与基础性。但过度的功利化, 将人的全部生命价值物质化,则丧失了人的真正生命意义。现、当代的人类正是出于过 度功利化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之中。受此影响,行政交往成为达成个人、团体、区域 等“私”利益的手段。有权力可谋、利益可求,即主动交往,否则就失去交往的动力, 形成车水马龙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强烈对比。同时,由于利益大小不同的驱动,不 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不平等与区域差异,导 致政治生活被“物化 ,继而又导致更为严重的地域之间、人群之间的不平衡、不平等 现象,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其三,行政交往的程序化。行政交往主体的角色化,价值诉求的功利化所带来的整 个政治生活的“物化”,不仅存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上,同时也存在于行政交往的实 践模式中。行政交往总要通过一定的具体实践活动才能表达出交往主体的自觉意识之特 质。在政治生活“物化”的大势中,行政交往的实践模式亦表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即 程序化。行政交往的程序化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忽视程序化的内在理念,也 会使程序无法实现其真实的价值。在现实的行政交往中,交往淹没在法令、规定、办事 程序等僵死、冷酷的条文之下,见物不见人。人成了规定的奴隶。人民群众的利益得不 到保障,人民赋予的权利变成了束缚人民群众的桎酷。医院因无家属签字可以置病人生 死于不顾,见义勇为者受伤致残却因为没有相关规定陷入贫病交加,某些行政审批人员 “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等。虽然行政交往是历史性范畴,必然具有发 展的不完善性、市场经济下“物化 的负面影响以及外在约束性的缺失等原因。但如果 没有自觉的反思意识,不能突破“物化”的程序化,走向“人化”的程序化,那么现今 各级政府定位偏失、行政交往的功利性凸显、公共利益受损、社会矛盾突出等后果将越 演愈烈,行政交往的真实价值将被湮没。 4 东:i l i j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四,行政交往的面具化。在我们看来,行政交往缺失公共性理念的核心关节点就 是人。正是因为人的观念及其实践方式出现了问题,才导致行政交往产生了诸多问题。 如前所述,人之不合理但不得不“物化”现实生存困境,直接引发了行政交往角色定位、 价值诉求与实践模式的自我异化,但这尚且可以理解为一种历史的困境并由此而加以解 释。但行政交往的面具化,却严重于这些问题。所谓行政交往面具化,意在行政交往主 体已经失却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质,为了实现某种交往目的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 同的环境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对待自己、他人与具体事务,缺乏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人格底线可以打破,行为方式可以进行功利性选择,甚至可以牺牲任何代价换取即定的 交往目的。只有一个目标不变:利益。可怕的不是面具,可怕的是面具化,可怕的是面 具化的行政交往被合理化,成为一个行政人成熟的标志,从政的标准,直接导致行政交 往价值取向的扭曲和异化。当行政交往达及于此时,人之异化己赤裸裸的摆在了人的面 1 厶 刖。 其五,行政交往的抽象化。行政交往之抽象化,可以说是前四种行政交往公共性理 念缺失的总特征。当我们反思当代社会行政交往的诸多困境时,不能忽视或遗忘的是当 代社会是一个“物化”的社会,行政交往的一切问题如角色定位错误、价值诉求偏失、 实践模式单一、行为主体道德失落均源于社会的“物化”。“物化”对行政交往的重要影 响就是行政交往被抽象化,因之“物化”的出现就是人没有具体的、真切的发现与自觉 物对于人的真实意义,将物的价值简单定位为满足人的经济性生存需要,并进而抽象为 一种生命存在的自觉意识。物统治了人。作为个体可以为争权夺利而以“物”换取地位 和权势,再以地位和权势谋取“物”的最大化。区域发展的决策者,可以为政治目的将 经济指标的完成凌驾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急功近利上污染项目,无序开发和利用土 地和矿产资源。更将此种行政交往方式片面地理解为衡量区域发展实力和领导者个人能 力与水平的合理化标准,理直气壮地峰持下去。形成如此的生命意识,行政交往怎能不 被极端功利化,行为结果怎能不矛盾突出。 ( 二) 行政交往理念的人性根基 关于行政交往问题的反思与研究,不仅需要明确意识与觉解当代中国人在实际的行 政交往中怎样失却了公共性理念,分析在角色定位、价值诉求、实践模式与行为主体道 德境界中产生了何种“物化”问题,还需要对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的缺失进行思想批 判,发现造成此种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而不能只是在派生性语境中理解行政交往的理 念问题。如果追问行政交往理念问题出现的非派生性原因,我们认为,人的生命本性及 其实现方式乃是其“本源性”( 在此,“本源性不是指时间上的起始,也非逻辑上的在 先,而是指存在论层面的基础性) 晗1 的问题缘起。 在原初的意义上,行政交往是从人的基本的生产物质生产资料的劳动中分离出去的 一种人的生命活动方式,此种生命活动方式的深层理念在当代社会中出现问题,本应属 于并引领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缺失,造成行政交往的诸多困境,与人的生命本性的特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质及其现实的生发历史有着深刻的关联。其实,人是非常特殊的一种生命存在。如果就 人的本能来说,人应当是整个自然界中最为渺小的存在,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所说人只 不过是会思考的苇草,人不论在力量、技能、速度以及耐力等方面都逊色于各种具有相 应特长的动物,尤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脆弱的本能反而呈现出某种退化的趋势。 但正是这样一种生命存在却创造了整个自然界的生命奇迹。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科技的高 度发达,人类的生活世界从原始森林到现代化城市社区,人类的交往行为从野蛮战争到 和平发展,无不浸透与表征了人类生命的特殊性本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之所以能 够成为人,关键在于人的生命具有双重特性。就人与动物相似的特性来说,人与动物都 需要维系生命的现实存在,都需要依赖物质世界获得生存的能量并繁衍后代。在这个意 义上,不管人具有何等高明与精致的方式实现自身的生存,他都与动物没有实质的差别。 由此,人的生命具有自然特性,亦即表征人的本能生命存在的特性。如果人只具有此种 生命特性,人是不可能从万事万物中超拔出来而被称之为人,人的生命存在也不会对整 个自然界产生太大的影响。然而,事实是人不仅对自然界产生了影响,甚至在某种意义 上力图控制自然界。这主要在于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然本能的特性,还具有超越自然的 文化特性。正是双重生命特性的使然,人才在万事万物中显得生命伟大。这就是人的双 重生命本性的观点。在此,需要明确的是,不能将人的双重生命特性物种化,亦即不能 认为这是两种生命特性而认为地割裂二者之间的同一性关系。实质上,人的双重生命是 内在统一的,忽视或遗忘任何一重生命都会导致对人的生命的曲解。 人之所以能够具有不同于动物的双重生命,关键在于人有着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 动,亦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提及意识,我们不能不想到理念问题,其实理念不过是人 的生命意识的一种外在表达,它的生成与变化根源于人的生命本性的生成与丰富。按照 前面的观点,人的生命具有双重性,此种生命本性促使人总是不断希图通过超越性生命 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使人愈来愈像“人”。但问题也恰出在此。人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 动创造性地发展与丰富自身特性,提升人的生命境界,这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 中,人不可能很快实现人自身的价值目的,往往需要经历两种并行相悖的价值结果。如 果人控制好发展理念与方式,发展的结果可能为善,否则可能为恶。甚至,就人自身的 生命特性来说,人类必然要经历善恶的矛盾冲突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善。因此,不能将 人的生命本性的生发看成一个前定的历史扇面展开,而应看成一个具有相当未知特点的 历史扇面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人的生命特性的异化,造成人的现实的生命理念的 “物化”,都可以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合理解释。 在以往关于行政交往理念的研究中,不能说没有人关注从人的本源性的生命特性及 其活动方式上加以分析,但如果在对人的生命特性的理解上存在某种偏差,那么问题的 研究可能被带入复杂而不真实的视阈之中。在我们看来,能够真正明确地自觉到人的双 重生命特性,也就为理解行政交往的理念问题找到了人性根基,奠定问题分析的存在论 基础。实际上,人所具有的自然本能生命特性与超越自然的文化生命特性虽具有同一性, 但它们也具有深刻的对立性。j 下是人的超越自然的文化生命特性不满足于本能生命特性 的生存状况,人才要实现生命的创造与超越。这是人类生命世界一切矛盾的根源。在现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的行政交往中,我们提出缺失了公共性理念,其原因可以从此种观点中得到一种解释。 行政交往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性的交往活动,它的良好运行需要建立在公共性及其矛盾对 立面即私人性的具体与时代的对立统一。只有两者之间实现了某种对立统一,才有可能 促进人自身的生命本性的丰富,实现行政交往的价值目的。但在人类实际的活动中,由 于人的生命本性的生发需要经历若干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每一阶段人的实际生命矛盾的 具体映像又各不相同,因此,公共性与私人性作为行政交往特定的内在矛盾特性,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在当代,由于人陷入了被物质统治的困境之中,获取 物质利益成为人们获得生命本性发展的惟一方式,致使行政交往中的公共性理念被私人 性理念所统治,实际的行政交往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途径,从而将行政交往带入一种发 展的悖论之中。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人本意蕴 行政交往作为人的现实的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只有在人性 根基的理解中,才能真正自觉理解当代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缺失的种种问题。当我们把 问题的触角深入到人性的根基时,行政交往理念变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亦摆在我们面 前。就本质而言,行政交往本就具有公共性之意,是一种以公共性为引导的政治行为,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共性的含义是不同的,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公共性理念,应当 内含对人的真实觉解之意,并由此形成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行政交往理念。 ( 一) 行政交往视阈内的“公共性”之意 行政交往的价值目的是实现人类特有的政治活动的现实价值,彰显政治活动对于人 的生命发展的重要价值。在人类的文明体系中,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社会 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人在世的生命特性的图景。应当说,在人类主要的四种 生命活动中,公共性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特质。因为,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 其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不论以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哪种方式实现着自我的生命发展,都不能忽视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而不是一种孤 立性存在。生活在关系中的人若想真正实现生命的发展,必当以公共性方式处理关系问 题。失却了公共性的理念,人不可能把社会关系处理妥当。但是否公共性理念一定代表 了某种既定的含义呢? 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的社会关系在不同时代、不 同国家、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性理念也必定具有不同的具体 性内涵。自古及今,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公共性内涵的理解。这些都是我们分析公共性 内涵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便有关于公共性的理解。韩非子五蠹中有“公”的解 释:“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 八厶) 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说文 云:“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即说可以从私的背面来理解公。古文中的“私”或 作“厶”或作“1 :3 ”皆有自环之意,即封闭、闭塞、隔绝不通的状态,与其相反的“公” 就意味着开放、交会、会通之意。与中国传统的“道”的含义接近,所以常说“公道”, 没有“私道”的说法。更有“天下”“天命”“公道”“公明”等充满“公共性旨趣的 观念,并衍生出以“天下为公”为核心的政治理想。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大道 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内容广泛见于中国古典 文集之中。如左传论语礼记等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在当时政教合一的背景 下多数为直接从政或间接从政,他们的思想也多在“天命”“仁”“义”的语境下阐述充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满“公共性”的为政之道。 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公共性理解相近的时代,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西方人关 于公共性的理解。在古希腊的思想中,公共性被理解为公开、敞开的“共有之域”的含 义。在古希腊,行政交往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那时没有行政交往的提 法,但沿袭西方独有的城邦制的政治传统却使古希腊思想家很早提出了与城邦内涵相关 的公共性的含义。希腊“城邦”政治生活“天地神人”共在,谋求“公共事物”,采取 的是公共场所“广场”的议事。在古希腊思想家看来,公共性意指公开、敞开的“共有 之域”,即p o l i s ( 城邦:“公民之家 ) 。正如萨拜因所指:“对全体希腊人来说,城邦就 是一种共同生活。”b 3 传承自古希腊的公共性之理解,到了近现代便演化为康德的“世 界公民”,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是人类大同之路”,汉娜阿伦特在“公共领域”定位交 往的含义,哈贝马斯重返“公共领域”弘扬交往理性等思想观点。 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其讨论界域是行政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一个很重要也很特 殊的领域。这罩的“公共性”具有开放、共同、通达的性质。行政交往的“公共性是 指在行政交往中那种公开透明、开放包容、通达和谐、生成不息的理想状态。它具体意 味着:凡是进入公共视野与领域的应该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 都应该进入公共视野。以国家、政府、行政机构为代表的行政主体恰恰是最大的公共事 务执行者,因此其组织及行为理应进入公共视野接受审视和监督。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公 共性”的认识和体现都是不够的,并由此产生很多问题。只有通过揭示“公共性”内涵、 “公共性”与人的生命本性的本源性关系,才有可能树立行政交往的一种价值观,即“公 共性”的价值理念。基于对古今中外思想家关于公共性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作为符 合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公共性行政交往理念中的公共性的内涵应在于敞开、共同、通达 之寓意。具体而言:所谓“公共性 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通过进入公共场合、公共 空间而获得的可见性、敞开性、透明性;二是与公共利益的价值关联。从理想的角度看 “公共性的上述两种含义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进入公共场合、被公众了解、谈论 的,应该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事件或问题。而具有公共意义的事件理应进入公共场合并 获得可见性和透明性。所有的国家行为、政府行为、公共机构行为( 行政交往主体) 都 是具有公共性的,都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因此应该进入公共视野、接受公共审视和监 督,“公共性”应该成为一种衡量标准和价值追求。 ( 二) “人的观点”的行政交往理念 上文已经提及,行政交往作为人类交往的一个很重要也很特殊的领域。它所包含的 特定的活动领域在人类现实的生命存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行政交往的公 共性理念的变革,人类便没有实现行政交往“物化”困境的解放,亦无法追求人类行政 交往的更高生命境界。在此,我们一再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代中国行政交往理念 的变革需要符合这个时代的公共性理念,而不是任何一种公共性理念都可以作为思想根 基。也就是说,公共性理念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感的生命自觉意识,它经历了一系列的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演变,而本文的核心目的就在于树立当代中国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我们认为,符合 时代精神的公共性理念应当是一种“人的观点”的行政交往理念。 我们之所以认为,在当代中国符合时代精神的公共性理念应当是一种“人的观点” 的行政交往理念,主要是依据马克思对人类生命发展史的理解而提出的。在著名的 1 8 5 7 1 8 5 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 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 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 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 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 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h 3 以此为根基,我们发现,在人类三个不同 的历史阶段中,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人的 自由个性阶段,公共性分别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行政交往的 公共性理念的核心为人在神圣性的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神的观点”;在以物的依赖性为 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的核心为人在非神圣性的形象中自我异 化的“物的观点”;人的自由个性阶段则是人所实现的“神的观点”与“物的观点”的 统一与提升的“人的观点”。神的观点、物的观点、人的观点共同构成了行政交往公共 性理念发展的三个递进形态,而在这三种文化形态递进生成之中,隐含的是人类生命本 性演进的特定逻辑。人在不同阶段的生命本性生成的特点决定了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不 同的核心观点。三种公共性理念的核心观点之间没有对错之别,亦无有好坏之分,都是 人类不同的生命发展阶段形成的不同的适合那个时代的公共性理念。进言之,没有神的 观点的公共性理念的前提基础不会生成物的观点的公共性理念,没有对神的观点与物的 观点之公共性理念的真实反思,我们亦不会提出符合当代精神的人的观点的公共性理 念。这三种公共性理念核心观点的逻辑生成,恰恰表征了人类生命本性生发的历史逻辑。 总的看来,神的观点与物的观点之公共性理念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亦即都属于一 种单一化、片面化、抽象化的行为理念。当然,两者之间也包含着巨大的差异。神的观 点属于将公共性理念加以“神化”的片面观点,而物的观点属于将公共性理念加以“物 化”的片面观点。两种单一片面观点是人类不同生命本性发展阶段的产物。在前资本主 义社会,人主要是以满足自然性的生存需要为主的生存方式与自然界之间生成文化关 系,主要表现为人的劳动是一种直接性的农业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使人与人之间以土地 为媒介和纽带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此种依赖关系具有很大的动荡性,从而 导致人对自身的本质生成的原因也陷入一种神化状态。在每一个人看来,我能够存在的 理由在于神圣的君主的存在,与我进行政治交往的是充满神圣色彩的君主,人没有注意 到自己存在的真实特点,只能实现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神化特质。当人类社会发展到 资本主义阶段,人的生命活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形成了工业社会劳动的新变化。伴 随生命活动的此种变化,人与人之间由原来的依赖关系变成了相对独立性的关系。在资 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目标转变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作为实现人类生存的基本方 式,经济活动的迅速进步引发了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经济化,而这种经济化突出的表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是人被物所统治,行政交往的角色定位错误、价值诉求偏失、实践模式单一、行为 体道德失落均源于被“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关系都撕掉了伪装的面纱,完 全变成功利性的关系。 鉴于神的观点与物的观点之公共性理念所具有的单化、片面化、抽象化的特质, 我们认为,人类不能重复以往的发展历史。特别是物的观点的公共性理念在当代社会仍 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人的观点作为统一与提升神的观点与物的观点公共性理念的生 命境界,实现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真正时代价值,无疑是当代中国行政交往走出困境 的一个重要观点。人的观点的公共性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时代,基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转 变为以人类性为基础的生命境界,人与自然之间生成了和谐统一的生命关系而生成的公 共性理念。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 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州剐这种公共性理念避免了传统公共性 理念要么偏向神,要么偏向物的单一化、片面化、抽象化的思想弊端,以一种“从两极 到中介”哺1 的方式实现了传统公共性理念在思维方式、核心观点的变革,成为引领行政 交往走向未来发展的更高境界的生命自我意识。 ( 三) 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价值诉求 以行政交往的方式实现人类在政治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促成人之生命本性的丰 富与完善,需要变革传统的公共性理念,塑造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人的观点的公共性理 念,这是人类在政治生活中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对行政交往之公共性理念的历 史发展及其未来变化做出一种逻辑分析之后,还需要对新的行政交往之公共性理念的价 值诉求做出适当的分析与理解,否则问题的研究就会失却其目的性。在我们看来,作为 统一与提升神的观点与物的观点的公共性理念,人的观点的公共性理念本身蕴涵了一种 理想性,它是当代行政交往走向未来发展的一种观念,是一种尚未真正成为现实的观念。 在行政交往之人的观点的公共性理念研究中,必然涉及此种理念作为人类行政交往的理 想性观念的价值诉求,而恰切分析其价值诉求也是研究行政交往理念的重要内容。 应当说,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个体人的生命活动,总是包含着特定的价值理 想与价值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