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胸部断层解剖,SectionalAnatomyoftheTorax,一.目的要求,.掌握纵隔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纵隔间隙;熟悉图像2.掌握肺的分段,了解肺段在横断面上的划分及图像3.熟悉纵隔及肺的局部淋巴结,二.概述,(一)境界(二)标志性结构(三)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一、境界胸部上方以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颈、项部分界;下方借膈与腹部结构为邻;两侧上部以三角肌前、后缘上份和腋前、后壁下缘与胸壁相交处的连线与上肢分开。,标志性结构,1、颈静脉切迹后方平对第2、3胸椎之间,左、右头臂静脉通常于此平面内合成。2、胸骨角Sternalangle胸骨角平面是胸部的重要平面,其标志性意义主要有:,胸骨角的标志性意义,1)是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2)后方平对第4胸椎下缘;3)平对主动脉弓的起端和止端;4)出现气管权;5)奇静脉弓在此平面内,并向前汇入上腔静脉;6)左主支气管于此平面与食管交叉;7)是胸导管由右转向左行的平面;8)通过第2胸肋结合,为计数肋的标志性平面。9)正好通过主肺动脉窗10)肺动脉干的分叉平面,3、剑突剑胸结合平面,后方平对第9胸椎;剑突上端两侧与第7肋骨相接。,4肋和肋间隙可显示心的结构:1)平第2肋间断面:可见二腔(右心房、右心室)、一口(肺动脉口);2)平第3肋断面:可见三腔(左、右心房,右心室)、二口(主、肺动脉口);,3)平第3肋间断面:可见四腔(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一口(主动脉口);4)平第4肋至第4肋间断面:可见四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二口(左、右房室口);5)平第5肋断面:可见三腔(右心房,左、右心室):6)平第5肋间断面:可见二腔(左、石心室)。利用上述结果,可任意选取相应结构的最佳显示断面。,5肋弓肋弓最低点平对第3腰椎。6乳头男性乳头一般在锁骨中线与第4肋间隙交界处,女性者略低,并偏外下方,纵隔的分区,纵隔Mediastinum是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前界:胸骨,后界: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达胸廓上口,下至膈。纵隔分区方法有多种,常用有四分法和三分法。,三分法,以气管和气管杈前壁和心包后壁的冠状面为界为界,分前、后纵隔,前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分为前纵隔上部和前纵隔下部。,四分法,以胸骨角与第4胸惟椎体下缘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胸骨后面与心包前壁之间的部分为前纵隔;心、心包及出人心大血管所占据的区域为中纵隔;心包后壁与脊柱之间为后纵隔。,一、纵隔的整体观,四分法:,纵隔,上纵隔,下纵隔,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主动脉肺动脉窗,二、上纵隔,内容:由前向后分为:静脉、胸腺层动脉、神经层内脏层,三、后纵隔,是三分法中的后纵隔或四分法中的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的内容主要包括:食管气管及其分支胸导管奇静脉、胸主动脉,(一)食管胸部,行程和位置食管与胸膜的关系,食管与胸膜的关系,左侧:上、下两段直接与胸膜相贴右侧:除奇静脉弓处之外,均与胸膜相贴,其中下肺静脉以下右侧胸膜包绕食管右侧面后至其后方与奇静脉之间返折形成食管后隐窝,(二)胸导管,行程胸导管与胸膜腔的关系,(三)奇静脉系,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四)胸主动脉,行程和位置与食管等的关系,四.肺内管道应用解剖(一)肺段的概念,尖段()尖后段(S1+2)上叶后段(S2)前段(S3)前段(S3)上叶上舌段(S4)外侧段(S4)下舌段(S5)中叶内侧段(S5)上段(S6)上段(S6)内前底段(S7+8)内侧底段(7)下叶外侧底段(S9)下叶前底段(S8)后底段(S10)外侧底段(S9)后底段(S10),.纵行:,.横行:,右肺中叶的,.斜行:的远端,左肺的,(三)肺内管道.支气管,.肺动脉,左右肺动脉比较右肺左肺动脉动脉长短平陡低高,.肺静脉,支气管树,纵隔淋巴结分区,X锁骨上淋巴结2R右上气管旁淋巴结2L左上气管旁淋巴结4R右下气管旁淋巴结4L左下气管旁淋巴结5主动肺淋巴结前纵隔淋巴结7隆嵴下淋巴结8食管旁淋巴结9肺韧带淋巴结10R右气管支气管淋巴结10L左支气管旁淋巴结12肺内淋巴结,(四)肺局部淋巴结,四、纵隔间隙,定义:为纵隔器官之间的结缔组织间隙,织由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结等组织所形成的低CT值的非筋膜间隙,包括:,气管前间隙气管后间隙血管前间隙后纵隔间隙气管杈下间隙主动脉肺动脉窗膈肌脚后间隙,气管前间隙,气管后间隙,血管前间隙,纵隔后间隙,气管杈下间隙,三.纵隔断层解剖及图像,(一)纵隔间隙.胸骨后间隙,.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主动脉肺动脉窗,.隆嵴下间隙,.气管后间隙和后纵隔间隙,.膈脚后间隙,胸部连续横断层解剖,断层一、经第l胸推体上份关键结构:气管,甲状腺,食管,颈动脉鞘。断面前部中央为气管,甲状腺峡部与两侧叶相连位于气管的前面和两侧,食管居气管后方稍偏左。甲状腺侧叶的两侧可见颈动脉鞘,鞘内颈内静脉居前外、颈总动脉居后内,二者之间的后方为迷走神经。,断层二、经第1胸椎体下份,关键结构:气管,甲状腺,食管,颈动脉鞘,胸膜顶,星状神经节。气管仍位居断面前部的中央,其前方和侧方有甲状腺呈“C”形包绕,左后方有食管经过。胸锁乳突肌两头分开处的深面有颈内静脉,静脉的内侧可见迷走神经和颈总动脉。,断层三、经第2胸椎体,关键结构:肺尖,气管,食臂,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动、静脉。特点:1)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于锁骨内侧端的后方合成了头臂静脉。,2)肺尖出现,此区手术易伤及肺尖和胸膜腔,故应注意锁骨与胸膜腔的关系。锁骨内1/3段的深面,两侧均见胸膜腔;中1/3段深面左侧有者占80%,右侧有者占90%,但多居中1/3段的内侧半深面;外1/3段深面均未见胸膜腔。胸膜腔的最前点适在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后方,此点距前体表的距离:左侧平均28cm,右侧平均29cm。在锁骨下手术时,应注意这一关系。,断层四、经颈静脉切迹,关键结构:肺;上纵隔:胸腺,头臂静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气管,食管。此断面前方经颈静脉切迹,后方经第2胸椎间盘。上纵隔前宽后窄,大致呈倒三角形。左、右头臂静脉分别走行于纵隔的两前外侧角;食管居纵隔的尖,其与气管之间的左侧可见左喉返神经。气管的后面恒定地与食管相邻,,经左、右头臂V,1胸骨柄2胸锁关节3左头臂V4右左头臂V,正常食管内存有气体,其管径及管壁依气体的多少而有变化,但管壁厚不应超过3mm。,断层五、经第3胸椎体,关键结构:肺;上纵隔:胸腺,头臂静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迷走神经,胸导管,气管,食管。纵隔内,头臂干行于气管前方,左头臂静脉向右下行,使纵隔的左前角内移。右迷走神经离开头臂静脉行向深部,紧贴气管右壁。胸导管居食管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紧邻纵隔胸膜。,气管左、右侧距纵隔胸膜的距离不同,气管全段左侧不直接与左纵隔胸膜相邻,而隔以各种结构;但气管的右侧壁,则与右纵隔胸膜邻近,有的标本则直接与纵隔胸膜相贴,,断层六、经第4胸椎体,关键结构,肺;上纵隔: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食管,气管,迷走神经。,两肺较上一断面明显变大,均为上叶。纵隔内,左头臂静脉继续行向右,在第l胸肋结合深面与右头臂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左头臂静脉的前方有胸腺,后方有主动脉弓上缘的分支。胸导管行于食管左缘后面,与左胸膜腔邻近。主动脉弓的后份突向外,纵隔后份偏向左,纵隔内的主要管道结构自右前斜向左后排成两列。由前向后,右侧者是,上腔静脉、气管和食管,左侧者是: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三大分支起始处亦多位于此平面。,经上腔V合成处,经上腔V合成处,1第1胸肋结合2左头臂V3上腔V合成处4头臂干5左颈总A6左锁骨下A7气管8食管,经左头臂静脉MRI图,断层七、经主动脉弓上份,关键结构:肺,胸腺,主动脉弓,上腔静脉,气管,食管。,经主动脉弓,关键结构:肺,胸腺,主动脉弓,上腔静脉,气管,食管。此断面的前方经第l肋间隙,后方经第4胸椎间盘。双肺呈角形;于上纵隔内,主动脉弓呈“鞋底”状贴近纵隔左缘,其右侧凹陷处由前向后排列着:上腔静脉、气管和食管。,在主动脉弓右侧、上腔静脉后方和气管前方之间充满疏松结缔组织,在CT图像上,为一低密度三角区,称气管前间隙,常见直径约7mm的正常右下气管旁淋巴结。纵隔前方为尖朝胸骨的三角区,在CT图像上称血管筋间隙,由胸腺充填。陶腺的形态、位置、大小、毗邻有明显的年龄及个体差异,成人多呈上尖下宽的锥体形或窄长形,多具并不对称的两叶,通常左叶大干右叶。,断层9.经主动脉弓中份层面,(1)气管(2)食管(3)主肺动脉窗(4)心包(5)血管前间隙(6)胸腺(7)主动脉弓(8)升主动脉(9)上腔静脉(10)胸主动脉(11)气管前间隙及淋巴结(12)左喉返神经,(13)胸骨柄(14)第2肋骨(15-17)第3、4、5肋骨(18)胸导管(19)第4胸椎(20)竖脊肌(21)乳腺(22)食管胸膜带(23)右气管旁带,断层八、经奇静脉弓,关键结构,肺,胸腺,气管杈,上腔静脉,奇静脉弓,升主动脉,胸主动脉,食管。此断面为胸骨角平面,后方经过第5胸椎体上份,为上、下纵隔的分界线,是认识胸部结构变化的重要断面。,具有4个主要特征:1)两侧胸膜前返折向中线靠拢,纵隔前份最窄。2)气管杈出现。位于第4一6胸椎体平面,其中58%的位于第5胸椎体。3)奇静脉与奇静脉弓出现。4)主动脉肺动脉窗出现,70%的出现于该平面。升主动脉与胸主动脉之间至纵隔左缘,在CT图像上为一低密度空隙,放射学上称主动脉肺动脉窗。此区含有动脉韧带、左下气管旁淋巴结和左喉返神经。正常情况下CT难以显示该区淋巴结,有时可辨认出动脉韧带。,1胸腺2主A弓3主A费淋巴结(5区)4尖后段V5食管6左主支气管7右主支气管8奇V弓9右气管支气管淋巴结(10R区)10上腔V11后段V,经气管杈平面MRI图,断面九、经肺动脉杈,关键结构:肺;前纵隔:胸腺,中纵隔:上腔静脉,升主动脉,肺动脉,左、右主支气管,后纵隔: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此断面前方经过第2肋间隙,后方经过第5胸椎体下份。两肺斜裂出现并自后外伸向前内,将两肺分为上、下叶。左、右肺门开始出现,左肺动脉为左肺门出现的标志,右肺上叶支气管为右肺门出现的标志。左肺门前方是左上肺静脉的属支,左肺动脉及其向前的分支常呈鱼钩样勾绕它,左肺动脉的外侧是左上叶支气管或其分支,关系恒定。右肺门最前方的结构是尖段静脉或它的属支,向后依次可见右肺动脉和右肺上叶支气管。,纵隔左部主要是肺动脉分叉,呈“三叶草”形。左、右肺动脉的走行方向不同,左肺动脉由前向后外抵达肺门,动脉干长轴与矢状面成角约40。;而右肺动脉近横向走行,自左至右抵达肺门,其长铀与矢状面成角约75。在肺动脉后方,左、右支气管已分出,二者之间可见隆嵴下淋巴结。,1肺动脉干2左肺动脉3左上肺静脉4前段A5右肺A6中间支气管7前段B8上段V,经肺动脉干层面MRI图,断层十、经右肺动脉,关键结构:肺;中纵隔:上腔静脉,升主动脉,肺动脉口,右肺动脉,心包横窦,右心耳;后纵隔,食管,奇静脉,胸导管,胸主动脉。此断面前方经第3胸肋关节,后方经第6胸椎上份。两肺斜裂前移,下叶变大,上叶变小。右肺门结构的排列,由前向后是:有上肺静,经左肺上叶支气管,关键结构:肺;中纵隔:右心耳,上腔静脉,升主动脉,肺动脉口及肺动脉瓣,右肺动脉,心包横窦,左心耳;后纵隔,食管,奇静脉,胸导管,胸主动脉。此断面前方经第3胸肋关节,后方经第6胸椎上份。两肺斜裂前移,下叶变大,上叶变小。,右肺门结构的排列,由前向后是:有上肺静脉、叶间动脉、中间支气管。左肺门结构的排列,由前向后是,左上肺静脉、左主支气管、左肺下叶动脉。,在胸主动脉与左肺下叶动脉之间,左肺下叶肺组织呈小舌状伸入,达左主支气管后面,如果该舌状肺组织被推出两大动脉之间,提示左肺门或下叶有病变。纵隔内,心底部大血管、左和右心耳及心包横窦等出现,心包内容占据纵隔前份的主要区域,升主动脉属其中央。肺动脉口位于升主动脉的左前方,其内肺动脉瓣呈两前一后排列。左冠状动脉的起始段较右冠状动脉稍高,并水平越过肺动脉口的后方。而右冠状动脉则在右心耳的内侧斜向前下。,经主动脉根部、肺动脉口层面,(1)肺动脉口(2)主动脉根部(3)左冠状动脉(4)右心耳(5)上腔静脉(6)右上肺静脉(7)右肺动脉(8)叶间静脉(9)中间支气管(10)食管(11)奇静脉(12)胸主动脉(13)第6胸椎(14)心包横窦(15)左心耳,(16)左上肺静脉(17)左上叶支气管(18)左下叶支气管(19)左肺动脉降支(20)上段动脉(21)乳腺(22)胸骨体(23-26)第3、4、5、6肋(27)背阔肌(28)左气管后带(29)奇食隐窝,经肺动脉干层面MRI图,断层十一、经左、右上肺静脉,关键结构:肺;中纵隔,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主动脉口与主动脉瓣,心包斜窦;后纵隔:食管,奇静脉,胸主动脉,胸导管。此断面前方经第3肋软骨,后方经第6胸椎体下份。,右肺水平裂出现,其与斜裂之间有右肺中叶。在右肺门部,中、下叶支气管居内侧其相应肺动脉分支居外侧。在左肺门部,在胸主动脉和下叶动脉之间,左肺下叶支气管向后外发出上段支气管。,中纵隔内,此断面切及左心房中部、右心耳基部、右心室流出道和主动脉窦。左心房横位于心的后部,两侧有左、右上肺静脉汇入。主动脉窦位干心断面的中央,呈两后一前排列,正与肺动脉窦相反。在不同的平面,心中隔的断面有不同的表现。在此断面内,房间隔的上部呈横位,与室间隔最上部分离,它与主动脉窦之间,有心包腔向下伸入,形成主动脉下隐窝。在左心房与食管之间可见心包斜窦。,1右心房2右心室3升主A4左心房5上舌段V6下舌段B7左肺动脉下叶支8上段B9上段V10内侧底段B11右肺动脉下叶支12内侧段B13外侧段B14外侧段A、V15内侧段V16右肺水平裂,断层十二、经左、右下肺静脉,关键结构:肺;中纵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左、右房室口,左、右下肺静脉心包斜窦;后纵隔,食管,胸导管,奇静脉,胸主动脉。此断面经第4肋前端和第6胸椎间盘。,胸腔右侧部被右肺中叶和下叶占据,左侧部被左肺上、下舌段和下叶占据。出入两肺的血管和支气管集中在叶、段门部。右肺中叶内,外侧段支气臂和血臂走行向外,内侧段支气管和血管走行向前外。右肺下叶基底段支气管和动脉分为两个干,内前底段支气管和动脉位于前外侧,外后底段支气管和动脉位于后内侧。左肺上叶内,上舌段支气和血管位于前部,已较细小;下舌段支气管和血管位于后部,较粗大。左肺下叶内,四个底段支气管为一总干,底段动脉则已在断面内分为四支。左、右下肺静脉出现,提示两肺门巳至下界。,纵隔主要被心和心包占据。此断面上,心可见四个心腔,心的中隔连续,呈“S”形,自右后斜向左前。右半心位于中隔的右前方,右心室呈三角形。左半心位于中隔的左后方,左心室呈半圆形。心包斜窦介于左心房与食管和胸主动脉之间。,段层14.显示四心腔层面,(1)右心房(2)右冠状动脉(3)三尖瓣(4)右心室(5)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6)左心室(7)二尖瓣(8)乳头肌(9)室间隔(10)左心房(11)房间隔(12)下肺静脉(13)食管(14)奇静脉(15)胸主动脉(16)基底段支气管(17)第7胸椎(18)乳腺(19)胸骨体(20-23)第4、5、6、7肋,四腔心层面MRI图,断层十三、经第7胸椎体,关键结构,肺;中纵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右房室口,心大静脉;后纵隔:食管,胸导管,奇静脉,胸主动脉。此断面前方经第4肋前端,后方经第7胸椎体。,两肺斜裂继续前移,肺下叶变大。右肺前部仍是中叶,内侧段和外侧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分界明确。纵隔内,心仍为四心腔。心中隔呈“一”字形自右后斜向左前,与矢状面约成45度角。左心房近房室口部位置最低,过此部的横断面内,由于其右侧份消失,左心房变小。右心房腔静脉窦部构成心后缘的右侧份,其后壁与食管紧邻。在右房室口平面以上,右心房的横断面多呈卵圆形,随右房室口的出现则成三角形。,断层十四、经第7胸椎间盘,关键结构:肺;中纵隔:右心房,左、右心室,冠状窦口;后纵隔:食管,胸导管,奇静脉,胸主动脉,奇静脉食管隐窝。,此断面前方经第5肋软骨,后方经第7胸椎间盘。纵隔内,左心房消失;右心室呈三角形,隔缘肉柱又名节制带,自室间隔连至右室前壁;左心室壁厚腔窄,其内可见前乳头肌和后乳头肌;在右心房的内后壁、下腔静脉瓣的内侧,冠状塞开口于窦瓣的内侧。,在奇静脉弓以下断面,右胸膜腔伸入奇静脉和食管之间形成了奇静脉食管隐窝。此隐窝凸面向左,向下达膈肌,其深度因胸廓的发育程度而异,老年人较深,青年人较浅。在正常人CT图像上,奇静脉食管隐窝的纵隔面常表现为内凹或平直,若这一隐窝外凸时,多为肿瘤或食管旁淋巴结肿大所致。,断层十五、经膈腔静脉孔,关键结构:右膈穹;肺;中纵隔:左、右心室,右心房,下腔静脉;后纵隔: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半奇静脉,奇静脉。此断面前方经第5、6肋软骨前端,后方经第8胸椎体。,右隔穹出现,两肺已近膈面。右肺为中、下叶,左肺为上、下叶。纵观以上断面,两肺斜裂的走行方向亦呈现一定规律::上胸部层面,斜裂由后外至前内;中胸部层面,由外向内,几乎冠状位;下胸部层面,由前外走向后内。明确肺斜裂的位置,有助于肺内疾病的定位诊断和观察病变对邻叶的侵犯情况,心呈现三个腔,三尖瓣中,后尖位置最低,在接近右心房最低部出现。下腔静脉穿过心包,开口于右心房。食管在下腔静脉的左后方,自此断面以下逐渐向左移。在胸主动脉后方可见副半奇静脉与奇静脉的吻合弓,CT图像可清晰显示奇静脉系的主动脉后吻合,但有时会将这些血管误认为后纵隔肿大的淋巴结,断层十六、经第8胸椎间盘,关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分支机构经营管理合同标准文本
- 出租沙场机械合同标准文本
- 写建设合同样本
- 农村私人外墙合同样本
- 中关村劳动合同标准文本
- 加盟加盟合同标准文本
- 加盟衣服店铺合同标准文本
- 内部员工合同范例
- 中国官方合同范例库
- 小学生答题闯关课件
- 2024中国华电集团限公司校招+社招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土方平衡工程施工方案样本
- 消防安全知识掌上手册APP开发指南
-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 高三二诊考试分析报告
- 2024年ISO14001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一览表
- DB37-T 4693.1-2024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安装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人防门-地方标准
- 基于六轴工业机器人的焊接工作站设计-毕业论文
- 安全绳培训课件
- 户型与结构布置研究报告
- 外卖骑手安全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