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町人与儒商伦理思想之比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日本江户时代的町人和我国明末清初的儒商所处的时代大致相近,其伦理思想表现出很 大的差异牲,概出了1 7 世纪以后中日儒学对各自商业幽薹嚼想的影珥母程嚏。又因巨骗和思 维方式的异同,町人椭的伦理思想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联系町人和儒商两种不同的伦 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寻找比较的“关联域”,从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等方面对町人 和儒商的伦理思想进行比皎。 柏e 介隹拐见匕,日本町人具有典型的霉唰主羔;c 特性,硇溢蓿豇耍程中町人移金戡为“l 瑶l z 之 尊”认为世界e 没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了,对义利的理解上町人认为“义即是利、“利即是义” 为极端强调“利”的重要性而混淆f 铣的义利界限。中国儒两鲥介值观e 并器洧象町人那样 以金浅为重,而是采取义然后取的观点,在义利观方面提倡“以义取利”以求达至姻骢的“义 利兼颐”。 在道德意识上,日本町八不仅将“信义”“俭约”作为经商营利的基本原则,而目还使 其e 升至性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层面。而儒商对“诚信”“俭约”的理解和认识只限于在经 商营利过程中,只是将“诚信”“俭约”作为本阶层的道德要求,并没有使其匕升为社会责 任韵层面。 同为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处于删甜甜商丘的商工阶级却形成了不同特点的伦理思想。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各自伦理思想的异同,从中也反映出中日两国思想家们面j 晦傩甄丘课 题不同的思维方式。 a b s t r a c t j a p a n st 0 k u g a w as h o g i l n a t ep e r i o db u s i n e s s m e na n dt h c1 7 t hc e n t u r yi nc h i n a ( b n f h c j a ne f h j c sw i t hb u s j n e s s m e no fi h et j m 部a 豫s i m i l a r 砥e t h i c sa r es h o w i n ga g 他a td e a lo fd i 腧r c n c c r c f l e c t e di n t h e1 7 t hc c n t u r ya n c rt h es i n o - j a p a n e s e c o n f i i c i a ne t h i c so ft h e i rb u s i n e 豁t h i n “n go ft h ei m p a c | c o n d i t i o n sa n db e c a u s eo f t i l ed i f f e r c n c e si nw a y so ft h i n k i n g ,柚db u s i n e s s m e na n dt h ec i t ye t h i c sh a v e d i 脆r e n td l a m c t e r i s t i c s 1 1 l i sp a p e rl i n k e dj a p a n t st b k u g a w as h o g u n a t ep e r i o d b u s i n e s s m e n柚dc b n f h c i a n i s m押od i 舰r e n te t h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o ft h es o c i a i b a c k g r o 帅d 肋ds u b j e c t i v er c a s o 嬲t o 细dt h e ”d o m a i nc 0 玎c l a t i ”,丘砌m cv a l u 嚣 a n dm o m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0 t h e ra s p c c bo f ( b n f l l c i a n i s m 粕dt h ec i t ye t h i 璐 c o m p a r i s o n v a i u e s , t h e j a p a i l e s ep e o p l e h a v e j a p a n st o k u g a w as h o g i i n a t ep e r i o d b u s i n e s s m e nt y p i c a iu t i i i t a r i a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nt h ec o u r o fd o i n gb u s i n 船sc h o n i n m o n e yf b rl b e “r 髂p e c lo fa j ll h j n g s f i l b a tl h ew o r j di sn 0m o m j m p ) n a i l tl b 卸l h e m o n e y b e n e f i tt ou n d e r s t a n dk a m i m a c h it h i n kt h a tl h e m e a n i n gt h a tt h eb e n e f i t s ” ”k ei sj u s t ”e x t r c m es t r c s s ”p m f i t s ”t oc o n f i l s ct h ei m p o n 卸c co ft 船d i t i o n a lj u s t i c c a n db e n e f i ti i m i t s c h i n e s ec 0 n f i l c i 柚i s ma n dt h ev a l u e sw e 曲t 够j a p a n - s t o k u g a w as h o g i l n a t ep e r i o db u s i n e s s m e n 嬲i m p o n a m 髂m o n e y ,b u tj u s t t h e nt a k e n 劬m | h ev i e w p o i n nl l l ec o n c e p lo fj u s l j c ca n db c n e f j l1 0p m m o t ef c s p c c l t ol a k c a d v a n t a g eo f j u s t i c c ”i no f d e r t oa c h i e v et h ei d e a lo f u s t i c c 彻db e n e f i tb a l a n c c ” i nt h em o r a ls e n ,j a p a n st o k u g a w as h o g u n a t ep c r i o db u s i n e s s m e nn o to n l yt o ”f a i t h ”a n d ”t h r i f t y b u s i n e s sa sa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f b rp m f i t ,b u ti tm s et 0s o c i a le t h i c s 姐ds o c i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i s s u e s c o n f i l c i 柚i s ma n dt h e i n t e 伊i t y a n d ”t h r i f t y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a w a r c n c s so ft h eb u s i n c s si sl i m i c d f 0t h ee x p l o i t a “o np f o c c s s , o n l y g o o df a i t h ”a n d ”t h r i f 哼”a st h ec l a s so fam o m lr c q u i r e m e n t ,“d o e sn o tr i s et o t h el e v e lo fs o c i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w i t ht h ec o n f u c i a i lc u l t u r a l c i r c i eo fc h i n aa n dj a p a n ,a tt i m e ss i m i i a rt ot h c d a s sh a sf b r m e dd i f f c r c n tc h a m c t e r i s t i c so fe t h i c s b yc o m p a r i s o n ,w ec a l ls e et h e i r n e m i c a it h i n k i n go fm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j f f e r e n c e sr e f l e c t e df r o mt h es i n o j a p a n e s e t h j n k e r sf a c c ds i m i l a ri s s u e si nt h ew a yo ft h i n k i n g k e y w o r d s :j a p a n 。st o k u g a w as h o g u n a t ep e r i o d b u s i n e s s m e n ;c h i 舱c o n f i l c i a n e t h i c sw “hb u s i n e s s m e n ;e t h i 铝;m o 陀 i i l 1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绪论 日本町人是指自中世纪初期至明治维新以前,居住于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商 人,町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5 一6 ,人数约5 0 万左右。町人与武士和农民一 样,身份是上固定的,不可自由改变。正因为如此町人才形成了一股力量,而 且产生了很多鼓吹町人伦理思想的著作,并逐步形成了伦理思想体系。从而在 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中国儒商是指有文化教养的,以儒家理念为指导从事商品经营活 动的商人。在中国历史上,儒商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士、 农、工、商四民之中,儒为四民只首,而商为四民之末,儒与商有天壤之别。 由于封建当权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商人备受贬抑,直到明末清初 资本主义已经萌芽,这种传统的儒家伦理对商人的贬抑才有了很大的改观。“弃 儒从贾”蔚然成风,至此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儒商。町人与儒商在商业领域 都曾煊赫一时,但中国儒商与日本町人在各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作用和影响 力却不能相提并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本论 文以町人和儒商伦理思想的主观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两者之间 的异同,以求进一步揭示伦理精神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1 2 研究现状 日本最早专门对町人伦理思想进行研究的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过哲郎, 他在继日本精神史研究( 国民道德论) 中以现代日本与町人道德为 题第一次从学术角度论述了基于营利主旨的“町人根性”与国民富裕以及民富 与国家富裕的关系,并从更广泛的世界史的角度审视了日本町人阶级和町人精 神的形成,与此相对的是实证性研究,除此之外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阪大学名誉 教授宫本又次的近世商人意识的研究。在思想史方面,岩波书店编篆的日 本思想大系分别由中村辜彦,柴田实主编了近世町人思想和石门心学 专卷,在道德思想史方面研究也出现了诸多成果,主要代表性著作有松岛荣一 的町人精神( 1 9 5 1 ) 、家永三郎的同本道德思想史( 1 9 5 7 ) 、渡部正一的 日本近世道德思想史( 1 9 6 1 ) 等,在我国学者迄今编著的几部有关日本历 史的著作中吴廷璎主编的只本史、王金林编著的简明只本古代史中都 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同本江户时代町人或商人问题。在町人伦理思想方面的研 究,有李苏生的专著石田梅岩和论文论石田梅岩心学。西方学者涉及 町人及其伦理思想研究的有霍尔的从史学到近代著作中,用较大的篇幅论 述了德川时代商人的特点、商人与武士的关系、以及町人文化,美国学者贝拉 的博士论文德川宗教及现代日本的文化的渊源文章中揭示了宗教与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以阐述日本近代化的一个侧面。在中国儒 商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对儒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中国的清代虽然有士 商要览、天下路程等书籍,但其内容仅仅是论述经商的准则、行动的规范 等经验性的总结。并没有对儒商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的论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 的深入发展,商业与诚信成为了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从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 者们逐渐开始了对儒商的研究,主要有:山东社科院院长刘蔚华的什么是儒 商一文对儒商概念进行了准确的定义,深层次的探讨了儒商形成的过程及特 点。美籍华裔哲学家成中英的全球化经济发展与儒学及儒商的定位的文章 主要从宏观上分析了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儒学和儒商的地位及影响。中 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葛荣晋,屈桂英的儒家思想与现代儒商、普林斯顿 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的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羊涤生的世纪之交的儒商、张清滓的儒学、 儒商与未来中国经济潜力、王静厚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儒商、曹涛的再 论儒商与儒商文化、陈启智的儒商的现代意义与未来作用等多为专家及 学者在结合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对现代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对儒商的历史形成及 发展和现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3 论文结构 本文由绪论、本论、结语三大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现状,并概括出文章的结构和 主要内容。 本论部分共分五章。 首先,分别介绍了町人和儒商的概念和各自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从町 人和儒商两者伦理思想体系的特点及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寻找比较的“关 联域”。 其次,以日本町人与中国儒商的伦理思想为材料背景,对二者的价值观、 2 道德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找出两者在伦理思想方面的异同点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我国应该 加快改造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以民族文化为基 点,广泛吸纳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 结语部分对全文的结论作一简单总结。 3 第二章日本町人及其伦理思想 町人阶级是进入镰仓时代( 1 1 9 2 一1 3 3 3 ) 后,随着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 展以及都市社会的出现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由于1 7 世纪初德川幕府 制定和实行士农工商等级身份制度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2 1 町人的形成及发展 2 1 1 町人阶层的形成 所谓“町人”从字义上讲,即住在“町”里的人。“町人”一词在平安朝 ( 7 9 4 一1 1 9 2 ) 前期就已经出现,那是用作平安京( 京都) 的一种区划单位的 名称。而“町人”一词则出现于1 2 世纪末至1 3 世纪初。当时日本历史上第一 个武家政权在镰仓建立,京都以行商为主的东西集市萧条,出现了代替集市而 以店铺买卖为主的商业区和“坐商”,“坐商”们的居住地和店铺营业地也开始 被称作“町”或“町屋”故而住在这种“町“和“町屋”的人们便成了最早的 “町人”。亦即是说最初的“町人”是指与“行商”相对的“坐商”。町人在 1 3 世纪初也出现在幕府政权的所在地廉仓,并有了正式的称谓。 在镰仓时期不仅町入、商人有别而且由于当时手工业者与商人处于一种尚 未分化的状态,此时的“坐商”和行商也都包括部分手工业者在内,因而无 论是以“坐商”为主的“町人”,还是被称为“商人”的行商,都还未形成一 个具有社会身份的独立阶层,尤其是手工业者此时还处于既未脱离农业也未形 成独立行业的状态。而町人阶级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手工业的发展及其行业 的形成。日本手工业发展并形成行业是在室町时代( 1 3 3 6 一1 5 7 3 ) 中期以后。 经过南北朝( 1 3 3 3 一1 3 9 2 ) 战乱,经济作物广泛普及,土地的产值大大提高, 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和多样化,从而促使手工业生产在造纸、制陶、 酿酒、榨油、制漆、金属铸造、木材加工以及纺织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系列的手工业的发展,使各地城镇、村庄出现了专门从事某一工种的“职 入”( 工匠) ,据说工种当时已达七八十种之多。这些“职人”为确保工作场 地和市场尽管依然从属于社寺等,他们根据行业的不同组成各种“座”,逐渐 已开始摆脱对官衙、贵族和寺院的依赖,拥有了自己的作坊和生产工具,独自 接受社会的各类订货,收取加工费或自主生产可直接上市的商品,从中形成“职 l l l 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5 页。中世“职认”的t 种数量各 说不一,三f + 二番职人歌合列举了6 4 种,七十一番职人歌合列举了1 4 2 种。 4 人”,即手工业者阶层。 在室町后期的战国时代( 1 4 9 1 1 5 6 8 ) 战国大名为增强自己领国的军事和 经济力量推行领国统一和一元化经济政策纷纷在自己城郭的“城下”建造作为 其政治和经济据点的“城下町”。“3 战国大名为建设和繁荣城下町,一般采取 了如下做法。第一将直属武士团以及原在农村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经济实力 的“地待”集中到城下町,使武士脱离农村以便于统制,同时将“地侍”等的 财富连同其消费市场吸引到自己的控制之下。第二,把拥有技术的手工业者、 流动性较大的行商以及不属于传统商会“座”的新兴商人集中到城下町,为其 提供军需、消费物资和发展城下町的经济。第三,不少大名在自己的城下町内, 实行所谓的“乐市”、“乐座政策,免除市场税、商业税,以吸引更多的工商 业者来城下町定居。这样不仅工商业者越来越多地集中住于城下町,而且原来 分散的手工业生产和物资、各种集散市场和流通物资也向这里聚集,使得城下 町逐渐成为各领国的军事、经济和交通中心,从中产生了城下町人。 城下町人的繁荣和发展为近世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为工商业者以町 人身份成为其主要居民准备了条件。但是町人作为一种阶级身份正式确立,则 是在织丰政权建立之后。织田信长在群雄争霸中初步取胜后,为建立以他自己 为最高统治者的新的集权统治,强制推行“兵农分离”、“检地”和“一国一城” 政策,不仅命令家臣团聚居城下町,实行专制君主式控制,而且通过“检地” 和令地方豪族武士移居城下町,使各地豪族领主在经济和军事上失去对织田政 权的独立性,加速了武士与农民的分化。与此同时,对城下町的町人采取优厚 政策:即废除以前妨碍商工业自由活动的特权行会“座”制度,实行“乐市”、 “乐座”,免除商人的市场税和杂役负担,奖励商人在城下町定居和开展自由 贸易;打破旧的社会关系,规定在安土城下町本地人与外地人平等,允许改变 和断绝原有的主从关系和亲属关系,废除“连坐制”法等等。这一系列政策的 推行虽然其主要且的是为了吸引和掌握町人的财力和技术,但客观上促进了町 人的成长以及提高了町人的地位。在织田信长的基础上,丰臣秀吉为强化自己 的统治,进一步加大了推行“兵农分离”的力度,并且进而实施“商农分离” 政策。他在颁布旨在取缔民间武力,使百姓( 农民) 专事农业的刀狩令之 后,又颁布“身份统制”令,第一次以法令形式从身份上将武士与农工商、农 民与町人明确地加以分开。该法令规定了各职业阶级之间( 除了“职人”与商 1 2 l 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 ,北京人学 l j 舨杜2 1 年。第3 5 页。 同上,第4 0 页。 5 人之日j 外) 不得互相流动和变更身份界限:严禁“奉公人、侍、中问、荒子” 等大名的家臣和下级武士改做町人或百姓;百姓不准舍弃田地而从事买卖或外 出做工、不准移居城下町;作为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町人,既不能擅自改变职业, 也不能随意雇用乡下的百姓0 1 。即使所在地的领主大名更换了,农民也不许擅 自离开原乡村。而武士和町人则允许随从主君迁移,“1 集中住在大名的城下町。 这种旨在“兵农分离”、“商农分离”的“身份统制法令”的实施,一方面使原 来城市町众中的“地侍”阶层或上升为武士,或下降为百姓而成为农村统治 基层的“庄屋”、“名主”,或固定为町人身份;另方面将原来按业种不同而聚 于城下町的“职人町”和“商人町”中的“职人”和“商人”明确地固定为町 人身份。由此,町人作为一个区别于武士和农民的、具有自己独立身份的职业 阶级终于形成了。 2 1 2 町人阶层的成长 德川幕府( 1 6 0 3 一1 8 6 8 ) 成立后为建构新的封建统治体制一幕藩体制,将 上述丰臣秀吉旨在“兵农分离”和“商农分离”的身份统制”政策,“推进到 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拍h ,即德川幕府不仅将以职业不同划定身份阶级的做法从 政治制度上加以固定,而且根据朱子学的“名分论”即“人有四等,日:士农 工商”的理论使不同的职业具有等级身份,在制度上规定了町人的社会地位, 大大加强了其等级尊卑的色彩,成为幕藩统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在“集权”机制方面,因德川幕府是一种军事独裁的政权形式,幕府将军 掌握着全国军政大权,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占全部领地3 0 的土地,控制着江户、 大阪、京都、长崎、博多等重要城市,具有制定、颁布施行法律,没收、转封、 减封诸藩领地和监督各藩施政的权力。作为强化集权的重要措施,幕府实行了 著名的“参觐交代”制度即为了加强对地方诸藩的控制,规定诸藩主定期到江 户参谒将军,并交替居住于江户和本藩,除关东地区的谱代大名每半年参觐一 次而外,一般藩主均一年在本藩,一年在江户,交替居住。这种制度不仅使将 军的都城江户人口不断膨胀,而且迫使大名及其家臣要花费庞大的费用来支付 “参觐”途中的旅费,维持他们在江户的生活以及自己领地藩政机构的费用。 为此,他们不得不将领地农民缴纳的年贡米通过商人换钱使用,以致发展到不 依赖町人( 商人) 就难以维持生活的地步。同时成为支撑幕落体制经济基础的 州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学f f l 版社,2 0 0 1 年,第4 0 贞转引自;河路文书 。 i 1 同l :第4 1 页。转0 i 自:近世都市的建设和豪商,【l 奉历史( 9 ) 第1 6 2 亘f 。 1 5 l 同e :转引自,沈仁安:试论幕藩体制的特点 。日本学,第六辑,第1 6 贞。 6 缴纳年贡米制度,也是町人取得迅速成长的有利契机。 幕藩体制下领主阶级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从领地农民手中征收年贡米,即对 于武士阶级来说,可供征课的“产业”就是他们的领地。领主们把征收上来的 年贡米的一部分用于武士阶级自己的口粮,剩余的部分则要换成货币用于购买 其他必需品和领内的财政开支其中相当部分要用于上述的“参觐交代”费用。 可生活在城下町的武士也是如此,因为现实已经不是物物交换的经济社会,他 们仅靠领取的俸禄米根本难以维持生活,必须把相当部分的禄米先换成货币 然后再购买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然而武士又不能直接经商,只能把自己赖以生 存的年贡米也交由町人经营。这样前一时代已经兴起的货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 展,年贡米越来越商品化,幕藩体制下的领主经济全面地被卷入了商品货币经 济之中。无论是幕府还是地方大名,都不得不启用或利用町人,在大城市设立 “藏屋敷”“1 作流通机构。特别是大阪,成了号称“天下厨房”的全国物资集 散地,商品流通发达,商人云集。再加上幕府强行锁国政策,促使国内的制造 业、水陆交通、商业和贸易迅速发展形成了“由商品经济将政治上分立的3 0 0 诸侯联在一起的全国性大市场”。 在城市、商业、货币经济显著发展的过程中,町人利用自己专事工商业的 “特权”,适应领主出卖年贡物资以及武士们都市生活的需要,在大版等城市 经办起了专营各藩年贡库存物资的“挂屋”、“藏元”。在江户办起了推销旗本 和御家人禄米的“札差”,并利用垄断大米等物资的主要来源的有利条件并牟 取厚利,经济实力急剧增强。到1 7 世纪中叶后,蒙商辈出,握有的财力不仅 超过了农民,而且超过了领受俸禄的武士大名。正如后来长崎出身的町人学者 西川如见( 1 6 4 8 一1 7 2 4 ) 所说,“自古町人位于农民之下,然不知何时天下自 变成通用金银( 货币) 之世以来,天下金银财宝悉归町人所握”。而原以物物 交换为基础的大名和武士阶层则因货币经济的冲击日趋贫困化,他们中很多人 不得不向作为“两替商”( 经营钱庄的信贷商人) 的町人借钱,以至出现了一 批专门从事贷款给大名的“大名贷”商人,以及通过贷款从诸藩获取“苗字带 刀”和各种商业经营特权的“御用达”商人“1 ,形成了新的特权商人阶层。由 此,町人阶级被推到了德川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主角地位。 2 1 3 町人伦理思想的渊源 町人自1 3 世纪初作为町或町屋的居住者“坐商”出现,到1 7 世纪前半叶 嗍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4 5 、4 6 页 川“御用商人”指为领生服务,经手幕府和诸藩的贡租从事招商、借贷和钱庄买卖的特权商人 7 町人阶级长达四百多年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自身的阶级成长、经济力量的壮 大和文化创造力的增强,它逐步摆脱只有自发性传统道德习惯,而无独立于统 治阶级的自觉性道德意识的状态,开始萌生和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价值 观念。 迄今的日本伦理思想史学界通常把德川时代以前的时代定为佛教伦理思 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而把德川时代定为儒教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按 此而论,我们所要研讨的町人伦理,正好产生于由佛教伦理主导向儒教伦理主 导转型的时期,必然要受佛教伦理恩想的影响。在佛教诸宗派中对町人伦理的 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当推净土真宗( 室町后期称为“一向宗”) 。之所以这样讲, 不仅仅是因为如贝拉所说,真宗在“使宗教摆脱巫术、迷信和仪式方面”比“佛 教中所有新流派走得最远”,真宗的第二创始人莲如兼寿( 1 4 1 5 一1 4 9 9 ) 所“强 调的恩和他的世俗内禁欲主义”似对后来町人俭约的伦理产生了影响;更 主要的是由于真宗的创始人莲如兼寿的“恶人正机说”和莲如的侍农工商御 文等所代表的真宗教义为初期町人摆脱职业卑贱心态、萌生平等职业意识起 到了重要启蒙作用。 町人在日本中世前期基本上处于一种被歧视的状态。它之所以被歧视,除 了统治阶级的肆意压迫以及自身在社会分工中尚未形成独立阶级的原因外,还 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町人前身的“工”“商”曾长期受到社会的贱视。作 为町人来源之一的“工”被认为是淘金人、锻工、铸工、木匠、樵夫等“山民”, 另一来源的“商”被认为是运货的水手、放筏人以及捕鱼贩卖的渔民等“水民”。 他们不像农民那样有由地缘性共同体而形成的固定村落,生产力、生活方式乃 至风俗习惯也较之农民落后故在贱视“非农业民”的传统价值观的支配下, 被歧视而成“贱民”。即使他们从“町”演变为“町人”后,也未能及时摆脱 这种被贱视的境遇。 然而,真宗的“恶人正机说”之主旨强调“信仰惟一”,反对上述的职业 歧视意识。这种“众生相同”、无职业差别的观念使得“从前名声不好的职业 现在不再遭受非难了”,莲如兼寿继任第八代本愿寺法主后,在亲鸾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念发起,平生业成”的佛陀拯救理论和报恩念佛说( 为报答如来拯 救之恩而念佛) 并亲自巡游各地讲经传教。他将佛陀拯救理论与“恶人正机说” 和“女人正机说”相结合在农民、渔民、工商业者、地方武士等各个阶层中广 l | l 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北京= 学f f i 版社,2 0 0 1 年,第4 7 页。转引自贝拉;德川宗教一 现代i j 本文化的渊源) ,三联书店,1 9 9 8 年,第8 5 、1 4 4 贝 8 泛传播,信徒剧增。尤其是他的侍农工商御文明确地提出了“侍农工商” 概念,并将这四民一同称为“执迷凡夫”列入佛陀拯救对象的范畴。莲如上人 在该御文中对四民定义说: 所谓侍农工商,一,从事奉公,仕宫,持弓箭为主命而不惜牺牲生命者; 二,投身于耕作,把犁握锄,开垦大地,身体力行,以农作收成为本而继身命 者;三精通艺能,愉悦众人。惟以狂言、销语为本而渡世者;四,朝夕心系 商事,漂泊于险海波浪之中而不畏艰险遇难者。” 诚然这里所说的“侍农工商”,与后来德川幕府的“士农工商”等级身份 制在内涵上或许并无必然联系,其目的也不是刻意要取消四民的封建性等级差 异,然而它对我们的论题提供了两点重要依据:其一是它把“侍农工商”不加 区别地一同视为佛陀拯救的对象无疑体现出了在佛陀面前“侍农工商”并无身 份或职业尊卑差异的观念。这对此前一直被贱视的町人萌生职业平等意识不无 裨益;其二是我们从御文对“侍农工商”的上述诠释可以看出,它虽然是 在宣讲各种职业者的“业务”,但其中诸如“持弓箭为主命而不惜牺牲生命”、 “开垦大地,身体力行、精通艺能,愉悦众人”。“朝夕心系商事,不畏艰险遇 难”等内容,明显具有职业伦理的意义。如若这种理解无误,那么御文中 所说的“精通艺能,愉悦众人、朝夕心系商事,不畏艰险遇难”等,则可视为 最初阶段的町人伦理或者町人职业伦理了。这种观点应该说并不是牵强附会, 因为作为一向宗教团基层组织的“讲”,最早也是最多地首先在工商业发达地 区、近国地区的寺内町中组织起来,大多数商人、手工业者和几乎全部的町内 居民成了信徒,而其后町人势力的发展、阶级意识的觉醒和町人文化的兴盛, 也都是首先发端于这个地区。由此可以认为净土真宗的伦理思想对于町人伦理 思想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2 2 町人伦理思想的形成 2 2 1 町人的金钱本位 自“元和偃武”后,原以战斗为职业的武士阶级,在以武力实现统一的同 时,就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失去了用武之地,而只能发挥维持社会治安和稳 定的作用。在武士作用被弱化的同时,文化作用被强化了。幕府大力推崇朱子 学,也只能把封建文化推向新高潮,却不可能创造出代表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1 9 1 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 北京人学出版社。2 1 年,第4 9 页 9 与此相对应,在等级身份制下被置于四民之末而专事工商业的町人阶级,随着 近世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膨胀,在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扩 大经济实力和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终于至元禄时代创造出了足以取代贵族 文化和武士文化、代表着时代精神的“们“元禄文化”。元禄町人文化的兴盛象 征着中世意识形态的彻底终结和近代思想意识的萌发,它使町人的价值观和伦 理思想登上了时代思潮的前台。之所以如此并不仅仅由于元禄町人( 新兴町人) 创造了以歌舞伎为代表的奢侈与享乐的消费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文艺、绘画、 歌舞、乐曲等方面的文化繁荣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表现出了代表新时代的价值 取向和伦理精神,即表现出了反抗和打破以朱予学为中心的儒教道德至上的禁 欲主义道德以及基于阶级身份和职分观的“安分道德”、压抑人情的义理本位 道德、对封建专制权力的屈从道德等伦理思想和精神。 町人要建构自己阶级的伦理思想体系,需要在迸发反禁欲主义精神的同 时,确立起与人们经济生活和道德生活紧密相关的金钱本位价值观、赚钱合理 主义的伦理思想,以及争取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阶级意识,元禄町人的金钱 本位的价值取向,在1 7 世纪中叶特别是自宽文年间( 1 6 6 l 一1 6 3 7 ) 开始的新 兴町人快速发展时期就已经充分表现出来,并在进入元禄时期广泛支配了町人 的经济生活和道德生活。 在西鹤未以小说形式广播于世和为其张目之前,未能形成强劲的时代思 潮。同时,在西鹤“好色小说”的旨趣之一,是通过描写町人豪奢浮华的爱欲 生活,表现町人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及其“天下之町人的气概”。即是说,“西 鹤的好色小说是在彻底肯定金钱力量的前提下赞美色情的”,i ”l 他肯定金 钱力量的思想在其“好色小说”中就已经表现出来。但是“好色小说”毕竟是 以通过夸张手法表现町人对爱欲的追求为主题的,有关金钱力量的问题也多作 为“追求爱欲”的“背景材料”或者手段来处理,并未把元禄町人有关金钱 问题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心内容来描写。明确肯定金钱本位的思想表现在“町人 物”的第一部代表作日本永代藏一大福新长者教之中。例如在该书第一卷 的开篇“初午参拜好运来”中,西鹤在描写以正直、才智致富的町入典型之前, 先开宗明义地阐明了世间应以金钱为本位、积蓄金钱的中心思想。 人生最大之事,存身立命之业,无论士农工商,抑或出家,神职之人,均 应奉俭约为大明神之神托,积蓄金钱。此乃双亲以外生命之父母也。人生长则 lj d i 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7 8 页 1 1 i l 同l :第1 0 0 贞转0 i 自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 第2 0 3 页 1 0 不知朝明,短则惊于夕钟。故而有云,夫天地者万物之进旅光阴者百代之过 客,而浮生若梦。生命如瞬间之烟,死后金钱尚莫如瓦砾携至黄泉亦丝毫无 用。然其若留于后世则可造福于子孙。暗自思之,世上所有愿望,用金钱难 偿者天下只有五,此外皆可以得偿也1 永代藏开篇的这段论述,集中表 明了西鹤有关金钱重要价值的认识和思想。西鹤实际是从“超越阶级和圣俗”、 “超越时间”和“超过力物”三个角度强调了金钱的重要性。其一。西鹤提 出“无论士农工商抑或出家、神职之人均应视俭约为大明神之神托,积蓄金钱, 意在强调金钱的重要性和积蓄金钱的必要性不是只适用于某个阶级或者只局 限于俗世之人,而是不分阶级身份和职业的尊卑差异以及“圣俗”( 宗教世界 与世俗) 的区别,适用于所有世间之人;并且,西鹤通过将俭约积蓄金钱视为 大明神降予士农工商及神职人员的神谕,表明了他试图将赚取积蓄金钱行为正 当化和神圣化的思想。其二,西鹤称“天地”为“逆旅”、“光阴”为“过客”, 浮生若梦”、“生命如烟”。亦即说西鹤在着意说明尽管从无常观的思想角度看, 的确是“人死后金钱不如瓦砾,携至黄泉亦丝毫无用,然而就金钱的生命价值 而言,它若留于后世则具有“造福子孙”的超越时代的巨大功用。其三,西 鹤在这里已不仅仅是像“好色小说”中那样为“满足爱欲而肯定金钱的作用, 而是把全钱提高到了“除亲生父母外的生命之父母”、可达成人间除生老病死 外的所有愿望、“超过世间万物的最宝贵之物”的地位,即把金钱视作了“万 物之尊”和“万能之物”,以此为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但握有金钱势力的町 人阶级,伸张其金钱本位价值观的合理性。 然而,如此强调金钱的魔力和价值,并不是西鹤创作“町人物”乃至其精 神追求的最终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以金钱本位的思想为基础,建构起他理想的 町人形象、町人的价值观和致富伦理。通过强调金钱的价值,树立町人阶级自 己的价值观。西鹤强调“人没有金钱就无于此世生存之价值”、“归根结底,世 上惟有金银之光辉”,自然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言,但更主要是基于被置 于四民之末的町人立场而说的。在西鹤看来,处于四民之末的町人,只有“营 利赚钱”才有自己的事业,只有具有了金钱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立足于 世。町人“除金钱之外别无长物”,只有肯定了金钱的价值,才能肯定町人的 价值,只有确立了金钱本位价值意识,才能树立起町人阶级自我的价值意识。 因此,西鹤在其“町人物”中,以“天下之町人”的阶级觉悟和自负心,明确 1 1 2 l 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学l l j 版社,2 1 年,第1 0 l 页。转弓i 自,井原西鹤:日本 永代藏 ,u 奉古典文学人系,4 8 卷,第3 3 页 1 1 地主张与武士阶级权力本位价值观相应的金钱本位价值观,伸张赚钱正当论和 商人有用论。以赚钱正当论为前提,建构新兴町人的致富伦理。西鹤提出的“万 事皆需要有金钱才行”、“惟金钱为町人之氏系图”的思想,可说明确了町人的 价值原则和价值取向。 总之,西鹤在k 町人物”中所描写、主张和强调的“金钱为本位的价值观” 不仅反映和代表了元禄商品经济浪潮中新兴町人的伦理价值取向,而且成为此 后町人阶级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2 2 2 町人的奢侈消费观 町人在1 7 世纪后半叶就已经积蓄了超凌武士的大量货币财富,出现了如 太宰春台( 1 6 8 0 一1 7 4 7 ) 所说的“金银之富,悉为商人所藏”的情势。然而由 于政权掌握在武士阶级手中,町人即使掌握了超凌武士的财富也无法争得与武 士平等的政治权利,且有可能被幕藩领主一纸命令剥夺财产所以不少富商开 始在生活上追求豪华、奢侈、享乐甚至出现了“人花百金我施千金”,“不剩过 夜之钱”竞相比富的奢侈消费、纵欲享乐之风。淀屋家红漆走廊、玻璃屋顶的 住宅之豪华令将军大名望尘莫及;淀屋辰五郎身着僭越身份的里外全白锦服出 人游里,不惜一夜千金的豪奢;纪国屋文左卫门“千金包买吉原”,“撒金如豆” 的挥霍,奈良屋茂左卫门乘凉隅田川,酒罢金杯弃之流水的摆阔浪费;京都町 人丝屋十右卫门耽于高雅的茶道享乐等等,无疑反映了当时不少巨商把大量财 富倾注于奢侈消费、纵欲享乐的生活倾向。 以新兴豪商为主掀起的这种豪奢享乐之风,刺激了生活日用品乃至奢侈品 的大量需求和消费,并使人们衣食住生活乃至整个社会风气普遍出现了“奢侈” 倾向。例如,平民姑娘也穿起过去过中级武士家姑娘都少穿的美丽宽大的和服; 长期以来一直一日两餐的用餐习惯变成了一日三餐;一般町人也住上了过去 “同心”( 幕府下级警员) 家都少有的铺“蹋蹋米”或地板的房间: 在町人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而积蓄起了强大经济力量之后,它 又与豪奢享乐之风的兴起同步,以更强劲的势头和反抗精神在更广泛的思想领 域内表现出来。京都巨商出身的灰因绍益于天和年问( 1 6 8 l 1 6 8 4 ) 率先对幕 府俭约御制法”展开的正面批判。绍益在其被誉为日本近世随笔文学金字塔的 繁华草中,对幕府一再发稚奢侈禁止令明确地提出批评说:如若成俭约之 世道,万人则会以吝啬为本。故今之俭约御制法,其规定之错误昭然也。他进 而批判幕落领主说: 使他人受苦受制,用不合理之规定为主人谋利得之事,既可憎又可 怕如果各地各藩擅定不合理法规谋利之风蔓延流行于世,则日月会除其怜 悯之辉,田地作物年年歉收,安乐之事断无也 即绍益认为,幕藩统治者颁御俭约法等法规对人民进行各种限制,是专为 其自身谋利益,既会给人们造成痛苦和不自由,又不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生 产的正常发展,是明显错误的做法。町人的豪奢享乐之风,迄今多被不少史学 家视为町人困于阶级局限性的消极堕落,且有人认为町人这种“奢侈颓唐的城 市生活是建筑在封建领主武士勾结商人离利贷者残酷剥削农民基础上的,它导 致了部分町人破产。阻碍了町人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为发展日本早期资本主 义积累资本。不可否认,町人的奢侈享乐之风在一般意义上确实有其消极的一 面,但同时应该看到,在严格的土农工商等级身份制的统治下,这种追求豪奢 享乐,既是町人因无法摆脱封建制重压而追求现世快乐的一种消极表现,也是 作为被统治者的町人对抗封建统治和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亦即是说,在 这种奢侈消费的背后,还因含着一种町人试图以此强调金钱价值乃至其阶级价 值的意识。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町人掀起的奢侈享乐之风,不仅在经济上具 有如绍益所说的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成就万人之买卖”的作用,而且在伦理价 值观念上也是对封建儒学道统的一种挑战,它对町人从掌握经济的主动权向掌 握文化的主动权发展,加速町人阶级自我价值认识的进程和町人伦理价值体系 的形成,都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2 2 3 町人的俭约伦理观 町人伦理思想家石田梅岩在其著作都鄙问答中对“俭约”做了大量论 述。梅岩在都鄙问答中曾说:“不知商人之道者,一心贪婪而致家亡。若 知商人之道。就应脱离贪心,而行以仁心,以合道昌荣为学问之德”。“3 1 梅岩 在强调“只有脱离利欲之心,才能达到践行仁义之道”的观点,即是说在主张 以禁欲主义为商人之道。然而如果町人完全脱离欲望,商业又何以存在呢? 其 实梅岩所主张的“脱离贪心而行以仁心”,其主旨是在于强调“俭约伦理精神”。 梅岩的“俭约伦理”,既与“吝啬”相区别,也与朱子学的“禁欲主义”不同。 他强调的“俭约”,并非基于单纯偏重物质的功利主义,而是建立在自我抑制 享乐的个人主义与合理主义结合的基础之上。其核心是主张按照人与物的应有 法则正直、合理、适度地使用财富,使节省之财力助世界之人所用,并由此实 i l ,l 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7 4 页。 1 3 现自身的职分和道德价值。梅岩关于俭约的基本定义是: 为了世界,本需用三分者而以两分济事,此谓之俭约为自私而行吝啬, 乃贪心,非俭约也“”如若出于私欲,其所常暗。故十五年来,一直说教 离其私欲。私欲最为害于世不知此义而俭约,皆至吝啬,为害甚深我之所 说,乃正直而行俭约,以至助人予云俭约,并非只在于衣服财器之事,而志 在教化一切自我不歪不斜而正心。“” 梅岩这里有关“俭约”的三条论述,阐明了他对“俭约”的三个基本观 点:其一,在梅岩看来,“俭约”本意虽然是减少消费、节省财富,但节省的 目的不同。则“俭约”的性质也不同,为世界之人而节省是合乎仁义的“俭约” 而出于私欲的节约则是“吝裔”和“贪心”;其二,行俭约必须遵循正直原则, 不仅不应为害于人,而且要有助于人;其三,梅岩所主张的“俭约”,并不仅 仅在于节省财物,而在于通过节俭财物修正人的歪邪之心,即“修身”,树立 人的正直之心、仁义之心。 从上述对俭约的三个基本观点看,梅岩着重强调了“俭约”的道德性价值。 然而梅岩强调“俭约”的道德性和目的性的同时,也强调“为有助于世界之人” 而行“正直俭约”,他批判“吝啬”是“贪心”而不是“俭约”,一方面是因为 “吝啬”是出于私欲,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吝啬”的财物不能为人所用而难 发挥其价值作用。因为梅岩认为世上万物皆为天地育成,尊重珍惜天地育成的 万物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和发挥财物和人自身的价值作用,也是“俭 约”。梅岩认为,商人得以营利生存的根本是天下众人,因此“排除奢侈厉行 俭约,既是为了“聚少致富”,也是为了与天下众人保持“同心”。基于这样的 原因,梅岩特别强调,真正符合天下之公的“俭约”,是将“俭约致富”的金 钱,用于“行善事”,“作为天下财宝通用,以安民心”,而不是用于满足私欲。 “们不言而喻,梅岩虽极为主张俭约“为有助世界之人”和“为行善事”,但其 最关心的仍是“俭约”对于町人家业的重要性。从其将晚年的最后一部著作命 名为俭约齐家论也可看出,他始终把俭约视为町人的“齐家之本”。将俭 约视为“齐家之本”、“爱人之理”、“治国之本”、践行仁义的表现之观点,在 理论上虽然来自儒家“修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七年级道法下册 第三单元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上课、学习课件)
- 招商与销售宠物食品的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全年红家具买卖合同样本
- 202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汽车零部件生产
- 2025路灯采购合同范本
- 2025设备采购合同
- 2025长途汽车停车场租赁合同
- 美容师行业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政治经济学选择题
- 车辆保养记录在评估中的运用试题及答案
-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 107-2016
- 德育主题班会 《遵义会议》教学课件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考试要点
- MTI学位论文写作要求课件(PPT 70页)
- 行业标准:TSG T7007-2016 电梯型式试验规则
- 生产计划与物料管理PMC
-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含2022年修订和新增部分)
- ADAScog(老年痴呆量表—认知)
- 药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
- ZN73A(X)永磁式户内中压真空断路器
- 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