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专业论文)20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pdf_第1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20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pdf_第2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20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pdf_第3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20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pdf_第4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20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本文对 20 世纪的艺术概论首次作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搜集整理中 对 20 世纪我国的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状况和出版发行情况予以较为清晰的梳理;并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全文主要内容为: 1、通过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著作文献的分析,阐述了 20 世纪不同时期艺 术概论经历了一个由译介、探索、到停滞断裂又复苏、繁荣的艰难发展历程,尤 其是改革开放后的 20 年, 艺术概论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理论研究由简单、 零散逐步转向集中、深化、系统的开放局面。 2、 针对 20 世纪 艺术概论 的编写框架模式作了细致分析, 提出了 20 世纪 艺 术概论理论框架编写模式由“散点式”到“散点板块式”再到“板块式”的转 变,具体地从“章”或“章点”“章节”式“章节点” “以编统章”大板块和“以章统节”多元板块的转变,使得艺术概论理论框架 深入系统、主题集中、重点突出。 3、针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的研究,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起源和 发展以及艺术功用的问题作为“艺术一般”的基础问题看待,用“基础艺术论”来 阐释;按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体现了艺术活动由创作到形成作品再到 欣赏接受是一个不可断裂整体的实际,将所提出的问题作为“艺术整体论”的视角 加以审视;艺术的分类及各门类艺术的基础知识及特殊规律的研究是“艺术学”的 依托,归在“门类艺术论”中阐释。因此,本文提出了从“基础艺术论”“整体艺 术论”和“门类艺术论”三大板块来讨论艺术概论理论框架世纪状况,并展开 相应研究。 本文通过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力求客观地描述艺术学 基础理论的发展的历程,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 行总结,以期为新世纪艺术概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 艺术概论 ;整理与研究;20 世纪 理论框架 ii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introduction to artof the 20th century.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basis of 20th century art theory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ublished circumstances in china,make a more clear comb and give a more in-depth system study and analysis 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20th century introduction to art .the main cotents as following: firstly , giving a nalysis to the works of literature of 20th centuryintroduction to art .explain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20th centurys introduction to art come through translation to explore, break, then to recovery and prosperity, its a difficult development process. espesially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 20 years, it gradually go into the track of healthy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study from simple, fragmented, shifted into focus and deepen gradually. secondly, making a detail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alysis to the style of the 20th centurys introduction to art. the issue give a viewpoint to the write framework style, it changes from the scatter-type to the scatter-plate type, then to the block-type. specifically from the chapter or chapter- point tochapter- section, chapter-section-point, in the end, the big-block style and the multiple-plate style become the primary write framework style. its characters are in-depth, systematic, subject focused, keynote outstanding. thirdly, fo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study of the 20th century introduction to art, this thesis involed three segment. the nature of art,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rt, and the function of art as arts general problem, using the foundation of art to explai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rt creation, art works, art appreciation and activities,the process is from creation to formation, then to enjoy or acceptance as a whole, it cant separative situation, use the whole of art to explain; arts category,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special rules vest into the categories of art . therefore, iii this thesis will from the foundation of art , the whole of art, and the categories of art to discuss the primary viewpoint.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the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attached to the 20th centurys introduction to art , the thesis will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bjectively, conclude the fruit and exist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vides some useful lessons and reference to the next research on introduction to art research.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art; organize and research; 20th century; theoretical framework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 言引 言 1 引 言 20 世纪是个理论创新的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百年间由传统向现代迈进。在经历 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使艺术学成为我国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确立至今仅有十 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学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如何构架当代艺术学”是众多学者 讨论的热点问题 1-14。而“构架当代艺术学”需要艺术理论作为支撑,因此,对于中 国的艺术理论,尤其是基础艺术理论在 20 世纪的发展、衍变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 就成为艺术研究领域中一个迫切而且重要的研究任务。在 20 世纪,艺术学基础理论 研究著述大多冠以“艺术概论”的名称,因此,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进行回顾和 研究,就成为构架当代艺术学的必要课题。同时, 艺术概论还被作为高等院校艺 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尤其是近些年, 艺术概论被作为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选修 或必修课 15-19,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问题,可见艺术概论教材的编写对于艺术 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尤为重大。因此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进行回顾与总结,对于新 世纪艺术概论的研究提供直接的参考。 艺术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建设作为支撑,仅从出版发行的艺术学基础理论中 的“艺术原理”著作来看,笔者在检寻过程中发现能查到艺术原理著作在 20 世 纪不超过 10 本,由此可以表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艺术学基础理论建设还处于非常薄 弱的水平。有趣的是,20 世纪很多关于艺术基础理论的著作却大都冠以“艺术概论” 的名称,于是, 艺术概论便担任起了艺术学基础理论的角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对 20 世纪 作为艺术学基础理论的艺术概论进行回顾、梳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 必要。 目前,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研究工作还未展开,本文 首次对作为艺术学基础理论的艺术概论进行回顾与总结。不仅是对艺术概论 研究历程进行描述,对其特点和经验进行总结,更为了给新世纪艺术学基础理论建 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 2 第一章 20 世纪艺术概论著作文献分析 1.1 文献检寻概况 1.1.1 文献检寻范围 本文文献检寻的时间范围主要限定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到世纪末。鉴于将艺术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一般以德国学者德索尔 1906 著述美学与一般艺术学 作为 标志,但是影响传播到我国是 20 世纪 20 年代之后的事情,因此本文检索的时间范 围为 20 年代至世纪末。 本文搜索的文献范围主要是 20 世纪国内出版发行的冠以“艺术概论”名称的著 作文献,文献搜集渠道主要是全国总书目、国家图书馆、六所重点大学图书馆、山 西省内各大图书馆馆藏书目。检索文献为纸质著作文献和电子书籍文献。 1.1.2 文献检索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为了将 20 世纪冠以“艺术概论”名称的著作搜集整理做到尽可能全面,首先对 全国总书目作了考察,但发现全国总书目所涵盖的书目仍存在遗漏。由此对国 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北师大、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中国传媒大 学等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进行了电子检索。并将检寻结果进行整理排序,从而对 20 世 纪不同时期国内出版发行的艺术概论著作文献的基本情况有了了解。 目前的搜集、整理、排序主要是书目名称,但仍可反映出 20 世纪国内“艺术概 论”的出版发行情况、收藏情况,呈现了我国艺术理论建设的基本概况。其中某些 书目由于出版时间距今久远,一些书目已经变黄,纸质变脆,不方便借阅,图书馆 也仅作为馆藏,不外借。还有一些书目仅仅只能得到书目名称的记载,即使大型图 书馆和出版社也没有馆藏和库存。由于条件所限,能够进入笔者研究范围的“艺术 概论”著作文献非常有限。又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笔者仍然不能保证对 20 世纪搜 集到的“艺术概论”均拿来阅读,进而做详细地研究。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采用全 面整理与典型研究、抽样研究和重点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 进行初步的研究。 1.1.3 20 世纪艺术学理论研究简况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国内有了“艺术学”这个名词,并开始有少量的艺术 学相关著作被译介传入国内,同时从海外归来的学者致力于“艺术学”的传播,国 人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但由于各种原因曾被迫中断,直到 20 世纪 汉译本为德索(德苏瓦尔).美学与艺术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第一章 20 世纪艺术概论著作文献分析 3 的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我国各项事业复苏,学界呼吁大力开展艺术学研究及确立 艺术学学科,艺术学被重新启动,一定数量的艺术学著作陆续问世,如艺术社会学、 艺术心理学、艺术文化学、艺术原理、艺术概论等,而且艺术院校和高校艺术类专 业将艺术概论作为课程被设置。特别是 90 年代以后,艺术学终于迎来了发展的 繁荣局面,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得以确立,艺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 果不仅在种类、数量上较前期有大的突破,在研究的视角、深度、广度方面都出现 质的飞跃。 但是在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检寻中却发现冠以“艺术概论”名称的著作并不 多,仅检寻到 33 本,各个时期的出版发行情况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各时期国人著 述与译著对比见下图: 0 5 10 15 20 25 20年代40年代末 50年代70年代末 7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世纪末 国人著作 译著 图 1.1 20 世纪“艺术概论”著作各时期分布图 从图表中可以清晰看出 20 世纪冠以“艺术概论”名称的著作在各个时期的出版 发行情况为:早期 20 年代40 年代末,检寻到的 4 本著作中,有 2 本译著,两本 国人著作。此时期我国“艺术学”基础理论建设刚刚起步,处于译介和自我摸索阶 段。中期 50 年代70 年代末,能检寻到著作仅有 2 本,其中一本国人著作,一本 为译著,出现低谷。笔者将 80 年代到世纪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70 年代末 80 年代末,检寻到著作有 6 本,均为国人著作,可见,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在数量上较前期有一个大的飞跃;第二阶段 90 年代世纪末,检寻到著作有 21 本,全部是国人著作,数字比例约占整个 20 世纪艺术概论著作的三分之二,说 明我国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正走向繁荣。 1.2 各阶段艺术概论研究现状分析 在 20 世纪初期,随着国门被迫打开,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及其理论涌入中 国。 “艺术学”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陌生的新名词开始逐渐被国人了解、知晓。对于 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冲击,预示着中国的艺术理论研究将发生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 4 大的变革。作为学科的“艺术学”在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曲折坎坷、摸索前行的道 路 21-22。而且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 分三个时期来对我国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研究状况进行客观地描述,再现艺术 学基础理论研究历程。 1.2.1 20 世纪早期研究现状 20 世纪早期(20 年代40 年代末)共检寻到艺术概论著作 4 本。其中译 著和国人著作各有两本。20 世纪第一本冠以“艺术概论”名称的著作在我国出现, 是一本译著,由日本学者黑田鹏信编著,国人丰子恺翻译。该书涉及了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分类、艺术的材料、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制作和艺术的 鉴赏及艺术的效果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 20 世纪早期,国人对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 理论还不了解的情况下,这本著作的译介,无疑为国人了解“艺术学”以及艺术 概论 ,提供了最早的样本。该书曾多次再出版,1928 年初版到 1948 年印刷至第九 版,可见该书对 20 世纪早期国内的艺术学理论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之大。该书的“译 者序言”中说: “此稿原为立达学园西洋画科一年生译述,予因其书论艺术全般,以 简明为旨,适于通俗人观览;又念中国似未有此类书籍出版,遂以讲义稿付印。 ” 由 此可知,黑田氏的这本作为艺术学基础理论的“艺术概论”被引入国内学术界,而 且被纳入了中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体系。可以说,该书所确立的艺术概论的任 务、性质及其理论框架,为 20 世纪艺术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在中国高校作为课程开 设,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20 世纪早期另一本译著 新兴的艺术概论 , 是由日本学者青野季吉等四人编著, 国人王集叢和冯宪章都曾翻译。该著作包含四个“大主题” , 呈现了四位日本学者 从不同角度所阐发的“新兴的”艺术观点,分别是: “普罗列塔利亚艺术概论” (青 野季吉) 、 “观念形态论” (藏原惟人) 、 “艺术与科学 ” (田口宪一) 、 “艺术与哲学伦 理” (本庄可宗) 。仅从主题来看,该书贵在体现“新兴”二字,四位学者对于某些 热点的“艺术问题”予以特别关注,恰好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 等热点论题相吻合,因此,它的译介无疑给予中国学者新的启示,为刚刚起步的中 国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但是,尽管这本书的书名为新 兴艺术概论 ,其实该著作并没有给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其说这是一本艺术 概论著作,不如说这是一本“论文集” 。完全不同于黑田氏的艺术概论具有整 体性、系统性。 黑田鹏信.艺术概论. 丰子恺译.开明书店,1928 版 前言页 第一章 20 世纪艺术概论著作文献分析 5 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冠以“艺术概论”名称的著作是俞寄凡编著的艺术概 论,全书包括四个部分,依次是“总论” 、 “艺术之独立性” 、 “艺术之社会性”和“结 论” ,较为细致地探讨了一些与艺术相关的重要问题,如艺术之不可解、艺术的表现 与再现、艺术个性、艺术样式、艺术起源、艺术的创造、艺术的民族、时代、阶级 差别、艺术的鉴赏与批评等问题。作者将这些问题归属为四个板块进行讨论,这是 国人探索研究艺术概论的最早尝试,体现出我国学者对国际上“艺术学”基础 理论研究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和大胆探索尝试。 另一部国人著作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萨空了著述的科学的艺术概论 ,作者于 30 年代左右曾任世界日报画刊编辑, 世界画报总编辑,天津大公报艺术 半月刊主编等工作,1931 年还被聘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教授艺术理论课。 因此他对于 20 世纪早期的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现状深为了解,深感我国艺术理论, 尤其是艺术概论的研究相当匮乏,于是在 1948 年编写了科学的艺术概论 , 该书主要探讨了“建立艺术哲学之必要” 、 “艺术的定义” 、 “什么决定着人类的美的 概念” 、 “艺术与社会的关联” 、 “新艺术建设的启示” “艺术遗产的批判接受” “艺术 的内容和形式”等几个问题,该书以“述”为主, “论”为辅的方式,在理论阐述上 不够深入,系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虽非艺术概论 , 但由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国家在特定历史 阶段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性文件,对我国文艺认识影响重大,应予以关 注 23。其理论阐述中涉及了丰富的内容,诸如:革命与文艺、文艺工作者的立场、 态度、工作对象、继承与借鉴、文艺为什么人、如何去服务、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 文艺工作的普及与提高、文艺与政治、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文艺批评及其标准问题 等等方面, 讲话对我国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科学的总结, 也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科学的总结。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文艺理论,是一部划时代的重要文献。 讲话提出的系列问题 曾对艺术学基础理论及艺术概论著作,影响时间较长,直到 70 年代末 80 年代 初新时期到来。 1.2.2 20 世纪中期研究现状 20 世纪中期(50 年代70 年代末)是我国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停滞时期。其间没 有产生艺术概论的系统专著,但也检寻到二本艺术概论著作,其一是艺术概 论讲义 , 这是由湖北省武昌艺术师范学校编写的, 出版年月不详, 只知道是 195 (?) ,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 6 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找到文本资料。但是可以推断, “艺术概论”在 50 年代曾编写 用于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其二是苏联学者涅陀希文著的艺术概论 ,在“全面学习 苏联”的社会大潮之下,大量的苏联理论成果被引进,这本著作在当时颇具有影响。 该书包括四章内容,分别探讨了“艺术是反映现实的形式” 、 “艺术与社会生活” 、 “艺 术中的现实主义问题”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外加一个附录,是苏联两位知名学者 对本书的评价。该书关注于社会主义时期艺术理论建设,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 的,仅仅从现实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来作为“艺术概论”的研究,视角 单一、狭窄。 1.2.3 20 世纪新时期研究现状 80 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形势的改观,经济的繁荣,学术文化气氛逐渐活 跃起来,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教育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此时迫切需要具有我国自己特点的,并适合当前艺术教育实际情况的新的艺术理论 教材,有很多学者投入到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行列中,从此中国艺术学研究步入了 新的发展时期。从 70 年代末到 20 世纪末,涌现出了大量的艺术学理论成果,其中 作为理论基础的艺术概论著作,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而且研究视角的广度和 深度上都有显著提高。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新时期分为复苏期(70 年代末 80 年代末)和繁荣期(80 年代末20 世纪末)两个阶段,并分别选取一些具有代 表性的艺术概论著作,以求概述全貌。 1.2.3.1 复苏期:70 年代末80 年代末 新时期的第一本冠以“艺术概论”名称的著作是艺术概论提纲 ,这是 80 年 代初,为满足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所需,由文化部艺术教育管理局组织一些 高等艺术院校成立艺术概论编写组,率先编写的一部“提纲式”著作,于 1980 年文化部艺术教育杂志编辑部内部刊行,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之后编写组在 提纲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于 1983 年正式出版了艺术概论 。该书包括十 一个章节,分别探讨了“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 “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 “艺术的种类” 、 “艺术的 创作过程” 、 “艺术的创作方法” 、 “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 、 “艺术的基础借鉴与革新 创造” 、 “艺术的欣赏与艺术批评”以及“艺术家的职责与修养”等一系列的基本问 题。该书带有明显的 80 年代初期理论界“拨乱反正”的时代特点,发挥了承前启后 的作用。该书的理论结构和基本观点代表了 80 年代初期的艺术理论研究水平。编写 说明中写道: “主观上力求做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进行完整、系统、 第一章 20 世纪艺术概论著作文献分析 7 准确的阐述” 。并且密切联系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和建筑等多种艺术现象,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争取与“文学概论”有所区别,写出“艺术概论”的特 色,同时要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具有特色的是该书还在卷首附有 84 幅涉及多个艺术门类的彩色及黑白图片。但是该书的理论框架并没有脱离“文学 概论”的理论框架及其模式的影响,如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编写与文学概论理 论框架相同。可以说,1983 年版的这本艺术概论尽管在理论结构和基本观点上 还存在某些陈旧的东西,然而该书在新时期的影响却是深刻而巨大的,从 1983 年初 版 50,000 册到 1996 年已经第 8 次印刷总计达到 186,000 册,是高校艺术基础理论 教学使用面最广、发行最多的艺术概论教材,在艺术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0 年代后半期,随着我国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渐趋 于浓厚,国内有很多学者开始从事艺术概论著作的编写工作,如 1986 年金增和 主编的艺术概论 、1989 年孙美兰主编的艺术概论 、1989 年顾永芝著艺术概 论 、1990 年哈九增主编的艺术教程等。这些不同版本的著作从不同角度对艺术 学基础理论作了积极的研究分析,体现了研究的多元化和丰富化。 1.2.3.2 繁荣期:80 年代末20 世纪末 90 年代以来,各种不同版本的艺术概论纷纷出版发行、数量倍增,呈现出 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十年间冠以“艺术概论”的著作有 20 本 之多。如彭吉象著艺术概论 、党伯明编著艺术概论 、梁玖著艺术概论 、李 树榕著艺术概论 、欧阳中石主编艺术概论 、龚妮丽,吴秋林编著艺术概论 、 高师艺术概论 、钟文娟编著艺术概论 、师言和主编艺术概论 、郭青春主编 艺术概论 、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等。尤其是 90 年代中后期,艺术学作为独 立的学科在我国得以确立, 艺术概论教材的出版更为频繁,五年间出版发行“艺 术概论”著作 20 本,仅 2000 年出版的“艺术概论”著作就有 11 本。这些艺术概 论具有这样一些特色:理论框架结构多元并存、理论阐述多重角度、主题范围不 断拓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编.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年版,编写说明.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 8 第二章 艺术概论编写框架模式分析 艺术概论的理论框架是以人类的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构架,与其相关的 概念、范畴、理论和方法是构成艺术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 艺术现象的纷繁多样, 艺术概论理论框架所涉及的问题研究领域不断向内深入、 向外开放。由此艺术概论的理论框架具有综合性、普遍性、开放性、系统性特点。 21艺术概论理论框架的主要模式 20 世纪艺术概论在不同时期有很多的版本,其理论构架的组织模式也呈现 出不同的模式。本文针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的理论构架模式,提出两种主要的理 论编写框架模式。 其一是“散点式” ,即理论框架包括多个较为分散的“艺术一般”的论题,一般 有八至九个,甚至十来个的论题,各个论题分别阐述,较为分散,相互之间缺乏统 一性、整合性。一般来说, “散点式”涉及的论题主要有:艺术的定义、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艺术的手法与样式、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功用、艺术的 内容、艺术的分类、艺术的材料、艺术的创作(制作) 、艺术家、艺术的发展、艺术 的欣赏与批评等与艺术相关的众多较为分散的论题。 其二是“板块式” ,即理论框架包括几个较为集中、重点突出的论题,多少不一, 每个论题之下又包括多个分支论题,各分支论题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般来说, “板块式”涉及的论题主要有艺术本质(何为艺术) 、艺术创作、艺术作 品、艺术欣赏(或接受) 、艺术的起源发展、艺术功用、 、艺术分类等较为集中的论 题。 由此, 艺术概论编写框架模式呈渐进发展态势。散点式是初级形式,而板块 式是散点式系统化、整合化的发展结果。 22 早期“散点式”编写框架模式 20 世纪早期 艺术概论 著作的编写框架模式主要以 “散点式” 为主, 主要有 “章 点”和“章”两种表现方式,但是也出现由“散点式”向“板块式”过渡的萌芽。 2.2.1 散点式编写框架模式 20 世纪早期艺术概论理论框架以黑田氏艺术概论的理论框架为模板和 参照,该书共分为十章,涉及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材料、艺术的内容、 艺术的形式、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制作、艺术的手法与样式、艺术的鉴赏和艺术的 第二章 20 世纪艺术概论编写框架模式分析 9 效果等问题,在每一章下设有若干点进行阐述,即“章点”式。如第四章“艺术 的内容”下设:作艺术的内容的自然、天体综合变化、人体与人生、超自然、建筑 的内容、雕刻的内容、绘画的内容、工艺美术的内容、音乐与舞蹈的内容、演剧的 内容和文学的内容等多个点。很明显,该书的理论框架属于“散点式”框架模式。 该书的理论框架的组织模式对于早期中国的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给予很多启示,尤其 是为艺术概论的编写,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范例,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 20 世 纪艺术概论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为该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的奠基石。 散点式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 “章”式,即章下不设点的直接阐述,如 20 世纪 早期国人著作是萨空了著的科学的艺术概论 ,该书直接以“章”进行阐述,共七 章,探讨建立艺术哲学之必要、艺术的定义、什么决定着人类的美的概念、艺术与 社会的关联、新艺术建设的启示、艺术遗产的批判接受以及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等问 题。此书书名前面冠以“科学”二字,体现了国人努力探索艺术概论编写,试 图建立科学艺术基础理论。 2.2.2 板块式编写框架模式萌芽 在外来译著的深刻影响之下,国人积极、努力地探索艺术概论的编写框架 模式。于是在这种散点“章点”式的理论框架基础上生发出“章节”式的散点 框架模式,虽然“章”仍然是最大单位的外围框架,但这时的“章”不再是若干个 散点式的“章” ,而是包括多重论题、更为集中、更加整合的、重点更为突出的“章” 。 在大的板块“章”之下设若干个“节” ,各节围绕“章”来进行阐述, “章”具有较 强概括性, “节”是先前“点”的扩大。可以说,已经开始出现了“板块式”编写框 架模式的萌芽。典型的代表是国人俞寄凡著述的艺术概论 。该书全书共分四个大 的板块,以“章”作为最大的单位,其中第一章和第四章较为简略,分别为总论“解 释艺术之不可解”和结论“艺术之鉴赏与批评” 。该书的重点是第二和第三板块,在 这两个板块以“章”为主论题,在“章”下设“节” ,然后以“节”具体、详细地展 开论述,即“章节”式,比起先前的“章点”式,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和突破。 如该书的第二章: “艺术之独立性”之下又分为十节,涉及艺术品之特殊性、纯粹形 体之认识、构成形体之要素线与色、艺术上之个性、再现的境地与表现的领域、 表现之法式、样式化之运用与样式之获得、形式与内容之象征的和合、自然之生动 感与物之势、游戏与艺术之比较等问题。可以说,俞寄凡的艺术概论建立了最 初的艺术概论的编写框架模式,为此后的艺术概论 “板块式”框架模式开了风气 之先。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 10 2.3 中期“片面式”编写框架模式 5070 年代末期,由于特殊的历史状况,我国艺术理论研究基本陷于停滞状态。 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原理和中国社会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 ,作为中国文艺政策、文艺路线,指导着中国的文学艺术实践。这时 期,值得关注的是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大潮下,苏联的文艺理论著作被译介传入 国内,苏联学者涅陀希文著述的艺术概论在此时的中国占有重要位置。该书共 分为四章,分别讨论了:艺术是反映现实的形式;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中的现实 主义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诸问题。该书讨论的范围仅仅限于艺术与社会现实方 面,花较多的笔墨阐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问题,视野过于狭窄、单一、片面。 这种“片面式”的编写框架模式成为 20 世纪中期艺术理论的核心模式。 2.4 新时期“板块式”编写框架模式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经济逐渐进入发展阶段,各项 事业也向着发展方向迈进,文化艺术领域充满生机和活力,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也逐 步走向正轨。新时期的艺术概论的理论框架模式由“散点式”逐渐向“板块式” 转变,为了表述得更为清晰,本文分两个阶段来说明,即 1、复苏期: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2、繁荣期:80 年代末世纪末。 2.4.1 复苏期“散点板块”式编写框架模式 复苏期第一本艺术概论著作是 1980 版艺术概论提纲 ,由文化部艺术教 育事业管理局组织编写小组集体编写而成。该书一方面是供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理论 教学之需,一方面是广泛征求意见。该书共有十一个章,每一章围绕一个论题展开 论述,各个论题各自独立,分别阐述,从外围框架来看是属于“散点式” 。但是在每 一个外围框架“章”的论题之下分为若干“节” ,在每一“节”之下有由若干“点” , 即形成了“章节点”的模式。似乎在“散点式”理论框架又蕴含着“板块式” 的影子,可视为由“散点式”向“板块式”的过渡。以艺术概论提纲的第一章 为例: 第一章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第一节历史上关于艺术来源问题的不同看法 一 理念说 二 言志说 第二章 20 世纪艺术概论编写框架模式分析 11 三 摹仿说 四 心灵表现说和潜意识说 第二节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 一 原始艺术来源于原始人类的生活 二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第三节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一 艺术在反映社会生活中的能动性 二 艺术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 很显然这个框架模式较以往的同类著作的理论框架模式有更大的突破,是早期 “章”或“章点” 、 “章节”编写框架模式的综合。这是一个由总体到部分,由 总括到具体层层展开的模式,可说是“散点式”和“板块式”的综合,或者说交合 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散点板块”式。此框架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结构清晰,主 题鲜明、重点突出、可读性强,我们可以通过浏览目录就可以对该书的章节安排、 理论研究主题、重要关节点、理论阐述角度及其表达方式等有个大致了解。尽管该 书仅是新时期的“提纲”式的著作,但树立了新时期艺术概论著作编写的典范, 作为步入新时期的转折点著作,该书发挥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同时也预示着未 来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必然会向新的模式转变。 2.4.2 繁荣期“多元板块” 式编写框架模式 80 年代末期到世纪末,从不同角度编写艺术概论著作增加,其理论框架编 写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 2.4.2.1 “散点板块”式 1989 年顾永芝艺术概论 ,其编写框架基本沿用“章节点”这种“散点 板块”式框架模式,该书分为十二个章,在每一章下面设若干节,每一节下又设若 干点。这种框架是 80 年代初期艺术概论理论框架的继续沿用。 2.4.2.2 “以编统章”大板块式 这种理论框架模式将各个“章节”统摄在“编”之下,使理论框架模式在整 体上划分为更大的部分,一般来说,这种框架在整体上由两、三个大板块构成,称 之为“以编统章”大板块式。 哈九增的艺术教程就是属于“以编统章”大板块式的类型,全书分两大部 分展开,可称其为“二元板块” ,即将“艺术一般”的基础理论和各门类艺术知识作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 12 为独立的两大块,以“编”的形式出现。该书第一编“艺术的基础理论” ,下设八个 章,分别探讨了艺术和社会生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形象与形象思 维、艺术典型与典型化、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艺术的创作方法风格和流派、艺 术发展中的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艺术的鉴赏与批评等问题。该书的第二编“各门 类艺术基本知识”下设四章分别对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以及综合艺术 的基本知识作了介绍。在“章”下又设“节” ,对“章”进行阐释,由此其内部形成 “编章节”的模式。这种“艺术基础理论各门类艺术基本知识”的“二元板 块”框架模式,虽然从总体上对艺术理论框架的给予重新编排,但是却有些过于机 械化和形式化,可以说仅仅是将散点的“艺术基础理论”和“门类艺术基础知识” 作了归类,并未实现系统的内在整合。尽管如此,这种“二元”框架也算是理论框 架在模式转变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也属于“以编统章”的类型,该书分为三大部分,我们 称其为“三元板块”框架模式,每一部分以“编”为最大单位,第一编:艺术总论、 第二编:艺术系统、第三编:艺术种类。在这三编的之下设“章” ,在“章”之下设 “节” ,在“节”之下设“点” ,由此形成“编章节点”的框架模式。这是“编 章节”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从这样由总到分、逐层深入的框架模式可以更加直 接、鲜明地展示关于艺术理论的主要论题及其具体层递阐释,使读者能够从目录的 理论框架中可以清晰而系统地对该书的理论有了解和把握。该书的“三元板块”框 架模式是对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基本模式富有创见的探索,从而使得艺术概论 理论编写框架模式更加丰富多样。 2.4.2.3 “以章统节”多元板块式 “以章统节”的框架模式的组织仍然把“章”作为最大单位,往往将六至七个 重点论题作为独立的“板块”展开论述,形成“多元板块”的格局,其最大特点结 构清晰、论点集中突出,分论题是围绕主论题展开论述,互相联系、有机统一。 新时期以来最早出现的“以章统节”多元板块式艺术概论著作是由孙美兰 著述的,该书理论框架模式虽然从外形上直观看来仍然是“章节点”模式,但 是每一章却是围绕一个中心论题分节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每一节之间相互联 系、内在统一、共同组合成相对集中的“板块” 。该书仅有六章,分别探讨了“艺术 的形态” 、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 “艺术作品” 、 “艺术家” 、 “艺术创作” 、 “艺术欣赏” 。每一章下设节,每一节下设点来展开论述。如该书的第一章“艺术的 形态”下设三节,其中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又下设三点: “艺术 第二章 20 世纪艺术概论编写框架模式分析 13 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 、“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 。 因其包含六个论题,形成“六元板块” 。 梁玖著艺术概论理论框架模式也属于“以章统节”的多元板块,具有新意 的是该书以“论”为主线,其理论框架模式呈现为“七元”板块,分别探讨了艺术 论、艺术家论、艺术作品论、艺术创作论、艺术欣赏论、艺术批评论和艺术市场论。 如该书的第四部分:艺术创作论,下设五节分别是艺术创作概述、艺术创作的条件、 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与多样化和艺术实践。这种理论框架的特点在 于将各个重点论题以“论”贯穿,重点突出了“概论”之“论”的成分;七个重点 论题直观明了、板块性强;理论框架模式以数字组织,即“一11” ,清晰地呈 现出 “主题论点论据条目具体要点证明”之间的逻辑关系。 1997 年欧阳中石主编的 艺术概论 , 也是 “以章统节” 的多元板块的形式展开, 分六大板块探讨了艺术的本体、艺术的起源、艺术的主要类别、艺术创作的一般规 律、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其组织结构是综合了先前理论框 架,用文字与数字相结合的框架模式,即“章”“一”“1” 。 采用“以编统章”多元板块模式的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 ,该书的理论框架 也是以“论”为主线,共六个板块,分别探讨了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 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艺术接受论。每个板块下分三节论述,以“章 节点”的模式框架展开。该书的理论框架模式可以说是 90 年代以来“多元板 块”模式的综合和总结。 本章小结: 综上所述,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模式经历了由“散点式”向“板块式” 发展的历程,其理论框架也由分散、肤浅、单一逐渐向集中、深入、系统转化,体 现了我国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轨迹。尤其是 90 年代后期,随着艺术 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确立,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 体到艺术概论的研究来看,板块式,尤其是多元板块越来越成为研究者普遍采 用的框架模式,论题集中、重点突出、系统整合、开放包容是多元板块所具有的特 点,由此,这种多元板块框架模式也就成为新时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框架模式。 20 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发展状况研究 14 第三章 艺术概论理论框架研究 艺术概论理论框架涉及众多论题,本文将对其中的重点论题以“三大板 块”的方式予以组织,其一,对于“艺术一般”的基础问题,诸如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艺术的功用归属于“基础艺术论”来阐释;其二,按照艺 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体现了艺术活动由创作到形成作品再到欣赏接受是 一个不可断裂整体的实际,将其作为“艺术整体论”的视角加以审视;其三,艺 术分类、门类艺术的基础知识及特殊规律的研究是“艺术学”的依托,归在“门 类艺术论”中进行阐释。由此, “基础艺术论” 、 “整体艺术论”和“门类艺术论” 构成了艺术概论总体理论框架。 3.1 基础艺术论 基础艺术论主要是对“艺术一般”最基础的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本节将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中关于“艺术的本质” 、 “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 、 “艺术的 社会功用”三大部分的论述展开研究。 3.1.1 艺术的本质研究 艺术的本质研究是艺术学的核心问题,它主要回答“什么是艺术” 、 “艺术” 之所以为“艺术”其本身的一种规定性和基本特征的学说。20 世纪艺术概论 关于艺术本质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将对 20 世纪艺术概论 “艺术本质”的研究状况作一回顾总结,力求客观地描述 20 世纪艺术本质的研 究状况。 3.1.1.1 早期:译介和探索 在 20 世纪早期对于艺术本质的研究在“译介和探索”中进行,概括起来主 要以下种类型: 艺术本质一:艺术是“美的感情的发现” 艺术本质一:艺术是“美的感情的发现” 20 世纪早期黑田鹏信著述的艺术概论关于艺术的本质,作者给出的答 案是“艺术可说是感情的发现 。 ” 并进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