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lte+pusch处理过程研究及其优化实现.pdf_第1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lte+pusch处理过程研究及其优化实现.pdf_第2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lte+pusch处理过程研究及其优化实现.pdf_第3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lte+pusch处理过程研究及其优化实现.pdf_第4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lte+pusch处理过程研究及其优化实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 a r c h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a n d t l m i z a t l o no i l t ep u s c h p r o c e s s i n g at h e s i s s u b m i t t e di np a r t i a lf u l f i l l m e n to f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f o rt h em sd e g r e ei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i n f o r m a t i o ns y s t e m b y y a nc h a o p o s t g r a d u a t ep r o g r a m c o l l e g eo fp h y s i c a l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c e n t r a l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h uj u n h o n g a c a d e m i ct i t l e :v i c ep r o f e s s o r s i g n a t u r e a p p r o v e d m a y , 2 0 1 1 一 s n r骼邛 】厂 i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雾迢 日期:如1 1 年【月和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碜迢导师签名:例易修 日期:弘1 1 年j 月力b 日日期:扣1 年广月 0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园意途塞握童后溢卮;旦堂生;旦= 生;旦三生筮壶! 作者签名:严毡 日期:沁,1 年r 月扣日 导师签名:例渺 日期:2 t ,f 年r 月2o 日 摘要 3 g p p 提出的l t e 是当前最主流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3 g 与4 g 系统 的过渡,其上行采用的s c f d m a 技术解决了o f d m 信号p a p r 过高的问题。由于 l t e 技术能极大提高数据传输率,于是得到了广大运营商的支持。 本论文结合l t e 终端芯片研制项目,研究了l t ep u s c h 处理过程在t i 公司 d s p 上的优化实现,为终端芯片研制提供了算法验证平台。 本文首先介绍了l t e 发展背景,随后详细研究了p u s c h 处理的各个环节,包 括信道编码、调制及基带信号生成、参考信号生成三部分。 接着本文介绍了p u s c h 处理过程实现的硬件系统架构及算法划分,并详细分 析了其时间约束。p u s c h 为l t e 中承载数据业务的信道,处理流程复杂,数据量 大,时间约束指明了p u s c h 处理对d s p 运算的时间要求。为了满足时间约束,本 文提出了优化的d s p 算法,包括基于迭代的t u r b o 编码、参考信号生成算法,以及 基于查找表的c r c 编码、速率匹配算法。 最后,本文介绍了p u s c h 处理中d s p 算法总体流程,并在c 6 4 5 5d s p 平台上 对优化算法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优化算法的实时性能比优化前算法有很大提 高,并且满足前述时间约束。 关键词:l t e ;上行链路;p u s c h 优化;d s p a b s t r a c t t h el t es y s t e mr a i s e db y3g p pi st h eh o r e s ts t a n d a r do ft h en e x tg e n e r n a t i o n w i r e l e s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c u r r e n t l y , a n di t sa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3 gt o4 gs y s t e m l t eu s e so f d m ai nt h ed o w n l i n ka n ds c f d m ai nt h eu p l i n k a sf o rt h es c - f d m a t e c h n o l o g y , i ts o l v e dt h ep r o b l e mo fp a p rb r o u g h tb yo f d m b e c a u s e o ft h eh i g hd a t a r a t el t ec o u l db r i n gi n i t sw i d e l ys u p p o r t e db yt h eo p e r a t o r s t h et h e s i s ,i tm a i n l yd i dr e s e a r c ho n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a n dt h e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t h e a l g o r i t h mi nl t ep u s c h t h et h e s i s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e dt h eb a c k g r o u do fl t ea n dt h et e c h n o l o g yo nt h ep h y s i c a l l a y e r , t h e ni td i dr e s e a r c hi ne v e r yp r o c e s so fp u s c hw h i c hi n c l u d e dt h e c h a n n e l c o d i n g ,t h em o d u l a t i o n t h eb a s e b a n ds i g n a l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t h er e f e r e n c es i g n a l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t h e nt h et h e s i si n t r o d u c e dt h eh a r d w a r ef r a m e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s p l i t t i n gf o r i m p l e m e n t i n gt h ea l g o r i t h mo fp u s c h m o r e o v e r ,i td i da n a l y z eo nt h et i m ec o n s t r a i no f t h es y s t e mw h i c hi n d i c a t e dt h et i m eg o a lf o rd s p p r o c e s s i n go np u s c h b e c a u s eo f t h e c o m p l e x i t yo fp u s c hp r o c e s s i n g ,s t a n d a r da l g o r i t h mo fl t ep u s c h c o u l d n tf u l f i l lt h e t i m ec o n s t r a i n t h e nh e r ec o m ef o u ro p t i m a la l g o r i t h mf o rd s pp r o c e s s i n gi n c l u d i n g c r cc o d i n g ,t u r b oc o d i n g ,r a t e m a t c ha n dr e f e r e n c es i g n a l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k e yt h o u g h t s i n c l u d e du s i n gl o o k - u pt a b l ea n di n t e r a t i o n a tl a s t ,t h et h e s i si n t r o d u c e dt h ew h o l ep r o c e s s i n gf l o wo fd s pa l g o r i t h mo n p u s c ha n dt h ec a l c u l a t i o nt i m et e s t i n go ft h ea l g o r i t h mo nd s pc 6 4 5 5 t h er e s u l t s h o w e dt h a tt h eo p t i m a la l g o r i t h mn o tn o l yf u l f i l l e dt h et i m ec o n s t r a i n ,b u ta l s og o ta l a r g ep e r f o r m a n c eg a i nt h a nt h eo r i g i n a l k e yw o r d s :l t e ;u p l i n k ;p u s c ho p t i m i z a t i o n ;d s p i i 灸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目录 摘j 耍 a b s t r a c t 第一章绪论 1 1l 1 卫发展的背景1 1 2l t e 的标准化进程及技术指标l 1 3l t e 物理层传输技术介绍2 1 4l t e 项目的研究现状及意义4 1 5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5 第二章l t e 物理层上行链路p u s c h 的处理过程。6 2 1 上行链路概述。6 2 1 1 上行链路信道与信号6 2 1 2 上行帧结构7 2 1 3 资源块7 2 1 4p u s c h 处理过程。8 2 2p u s c h 信道编码9 2 2 1c r c 编码9 2 2 2 码块分段10 2 2 31 1 u r b o 编码1o 2 2 4 速率匹配。1 1 2 2 5 控制信息编码1 4 2 2 6 数据与控制信息复用。1 5 2 2 7 信道交织15 2 3 调制及基带信号生成1 5 2 4 参考信号生成1 7 2 5 本章小结18 第三章l t ep u s c h 发送系统架构及其时间约束。 3 1l t e 基带系统架构1 9 3 2l t e 上行p u s c h 发送系统2 0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3 3 上行处理时间约束2 2 3 4 本章小结2 4 第四章p u s c h 发送系统关键算法优化2 5 4 1c r c 编码2 5 4 2t u r b o 编石马2 6 4 3 速率匹配2 7 4 3 1 速率匹配算法优化2 7 4 3 2 算法流程图3 0 4 4 参考信号产生3 0 4 4 1 参考信号优化算法3 0 4 4 2 算法定点化3 3 4 4 3 算法流程图3 4 4 5 本章小结3 4 第五章p u s c h 发送系统d s p 实现 :;5 5 1d s p 系统实现3 5 5 2 误差分析3 5 5 3 性能测试3 9 5 - 3 1 测试方案3 9 5 3 2 关键算法性能测试。4 0 5 3 3 系统性能测试4 1 5 4 本章小结4 l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4 2 录 4 3 参考文献4 6 致谢 4 8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了l t e 基本情况、本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最后介绍了本文的主 要工作及论文结构安排。 1 1l t e 发展的背景 移动通信自诞生以来,历经了三代的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理论已经日趋成 熟,商业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l 】【2 】: 第一代移动通信( 1 g ) 系统产生于1 9 8 0 年代,调制方式为模拟调制。它以传 输模拟语音为主,不能传送数据信息。 第二代移动通信( 2 g ) 系统产生于1 9 9 0 年代,它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输语音 信息。它首次引进了先进的安全及网络技术,使得使用者可以接听来自全世界的电 话。基于t d m a 的g s m 系统及基于c d m a 的i s 9 5 系统是2 g 的典型代表。 第三代移动通信( 3 g ) 系统早在2 g 系统产生前就被关注,3 g 被期望能带来更 高的比特率、更好的频谱效率及除了语音服务之外的其他信息服务。在1 9 8 5 年, 国际电信联盟( i t u ) 开始了相关研究。1 5 年后,在i m t - 2 0 0 0 的带领下,i t u 提出 了一系列建议,其中包含5 种基于3 g 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2 0 0 0 的时候,移动电 话运营商采用了其中2 种技术即w c d m a 及c d m a 2 0 0 0 。在2 0 0 8 年,我国自主研 发的标准t d s c d m a 由国内运营商正式商业运作。 第四代移动通信( 4 g ) 系统将以o f d m 技术为核心。o f d m 技术的采用使得 系统频谱利用率高并且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能力。4 g 通信系统将能提供更高的比 特速率用于传输数据、图像、音频等信息。虽然4 g 主流技术尚未确定,但目前准 4 g 主流的竞争技术为w i m a x 及l t e 。w i m a x 是由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协会 ( i e e e ) 提出,基于正交频分复用( o f d m ) ;l t e 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3 g p p ) 提出,是一项3 g 系统长期演进的计划,在终端到基站的上行链路采用单载波频分 复用多址接入( s c f d m a ) 技术,在基站到终端的下行链路采用o f d m a 技术。 下面将介绍l t e 的标准化进程及技术指标。 1 2l t e 的标准化进程及技术指标 l t e 作为3 g 移动通信系统的长期演进计划,是3 g p p 在2 0 0 4 年1 2 月的无线 接入网( r a n ) 演进研讨会上开始研究的。运营商、制造商以及研究所在会议上提 出了4 0 多个具有贡献的观点及建议,用于演进全球无线接入网( u t 黜州) 。他们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在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通信系统的高要求:降低每比特传输成本,提高信息服 务的容量,可以灵活的应用现有的或者新增的频谱,简化的系统结构,开放的接口 及较低的终端功耗。 在总结了来自3 g p p 成员的各种建议后,3 g p p 开始了对u t r a n 的l t e 技术的 可行性研究,其目标为设计出一套3 g p p 无线接入技术来满足高数据速率、低延迟 的业务需求。研究的核心为:支持最大2 0 m h z 的灵活的带宽配置,引进新的传输 方案,先进的多天线技术,在理想的u t r a n 网络架构下的信号的优化、识别及无 线接入网节点功能划分。 经过研究后,达成共识的初步u t r a n ( e u t r a n ) 的系统要求为【3 】: ( 1 ) 下行链路带宽最大为2 0 m h z ,支持最高1 0 0 m b s 的数据速率;上行链路 带宽最大为2 0 m h z ,支持最高5 0 m b s 的数据速率; ( 2 ) 控制层容量:在带宽为5 m h z 时,支持每个小区最少2 0 0 个用户同时工作。 ( 3 ) 用户层延迟:对于小的i p 包需要保证小于5 毫秒延迟。 ( 4 ) 移动性:e u t r a n 在o 15 k m h 的低移动速率下需要优化,在15 2 0 0 k m h 的高移动速率下需要得到高性能,在1 2 0 3 5 0 k m h 的移动速度下需要保持通信连接。 ( 5 ) 覆盖性:在5 k m 内的小区内,吞吐率、频谱利用率、移动性需要达到目 标性能;在3 0 k i n 的小区内,性能可以有少许衰减。 ( 6 ) 支持增强的多媒体广播服务( e m b m s ) ( 7 ) 频谱灵活性:e u t r a 应该能工作在不同的带宽下,包括1 2 5 m h z ,1 6 m h z , 2 5 m h z ,5 m h z ,1 0 m h z ,1 5 m h z ,2 0 m h z 。 以上这些即是早期的l t e 技术要求。除此以外,在2 0 0 5 年1 2 月,确定了l t e 下行链路采用o f d m a 技术而上行链路采用s c f d m a 技术。另外,l t e 支持的调 制方式为q p s k 、1 6 q a m 、6 4 q a m ,多输入输出( m i m o ) 支持终端4 根天线,基 站4 根天线,传输时间间隔( t t i ) 被定为1 毫秒。 在2 0 0 6 年1 2 月完成了研究阶段后,l t e 的标准在2 0 0 8 年出版了。 1 3l t e 物理层传输技术介绍 l t e 在上行链路采用的是s c f d m a 技术,而在下行链路采用的是o f d m a 技 术。 采取o f d m 有很多优势: ( 1 ) 由于相邻子载波的正交重叠性,其频谱利用率比传统频分复用系统高。 ( 2 ) 生成基带信号是d f t 运算,可以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 f t 及i f f t 实现, 2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系统实现的复杂度较低。 ( 3 ) 可以有效对抗多径传播造成的符号间干扰。 ( 4 ) 可以有效对抗窄带干扰。由于将宽带传输信号分为了多个窄带子载波,窄 带干扰仅仅影响系统的部分子载波。 然而o f d m 也有很多不足: ( 1 ) 由于相邻子载波正交,载波频率的偏移以及定时误差对接收端都会产生较 大影响,其敏感程度高于单载波系统。 ( 2 ) o f d m 的信号的峰均功率比( p a p r ) 相对较高,对发射系统的功率放大 器有很高的线性要求。对于上行链路而言,移动终端为发射方,这将增大移动终端 的成本;对于下行链路而言,基站端为发射方,但基站对成本的要求比较低。 典型的o f d m a 收发机系统模型如图1 1 所示【4 j 【5 j : 图1 1o f d m a 收发机系统模型 为了解决o f d m 信号在上行链路p a p r 过高的问题,l t e 上行链路采用了 s c f d m a 技术。s c f d m a 系统与o f d m a 系统的结构非常相似,最大的不同之 处在于:o f d m a 系统发射端利用i f f t 运算生成基带信号,而s c f d m a 系统发送 端信号首先经过d f t 运算而后进行i f f t 运算才能生成基带信号。s c f d m a 系统 多增加的d f t 运算能够显著降低p a p r ,解决了移动终端发射机成本过高的问题1 6 】。 典型的s c f d m a 收发机系统模型如图1 2 所示【7 】【8 】: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图1 2s c f d m a 收发机系统模型 1 4l t e 项目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l t e 相关的理论已经趋于成熟,现在各国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正在积极向 l 1 陋演进。 t e l i a s o n e r a 于2 0 1 0 年1 1 月在瑞典赫尔辛堡开通了l t e 网络,并计划在2 0 1 1 年覆盖瑞典2 2 8 个市镇。根据测试,其现有l t e 网络下载速率最高可达到5 9 1 m b p s 。 同年,沃达丰在德国推出了l t e 业务,而日本n t t d o c o m o 与a t & t 也进行了l t e 相关测试。 在国内,中国移动则积极部署t d l t e 试验网络,t d l t e 是我国主导的l t e 技术,其发展将把我国通信业推向世界新的高度,意义非常重大。在通信协议标准 方面,中国一直处在跟随的角色,这一标准被3 g p p 采用标志着我国通信业已经在 引领世界发展的方向。 随着各国l t e 试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l t e 基站端技术正在逐步成熟,而目 前l t e 终端的发展则相对滞后,终端款数非常少,已经成为l t e 发展的瓶颈。尤 其是我国主导的t d l t e 技术,终端更为稀缺。截止2 0 1 0 年1 1 月,仅有海思半导 体公司提供在2 6 g h z 频段上的样片测试。 在这样的形势下,作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l t e 终端基带芯 片研发”项目。无线通信芯片市场长期以来被美国高通等外资芯片厂商所垄断,率 先研发出基带芯片,将有助于我国抢占市场先机,得到更多市场份额。本课题正是 基于该项目产生。 4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e s l s 1 5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l t ep u s c h 处理过程,并对其关键算法进行了d s p 优化 实现,提出了两种快速算法:基于迭代的t u r b o 编码和基于迭代的参考信号生成算 法。论文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l t e 的背景、发展现状及意义、标准化历程、相关传输技 术,及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主要介绍l t e 物理层上行链路p u s c h 的处理过程,对l t e 协议进行解 读与研究。 第三章主要介绍l t e 基带发送系统结构及上行p u s c h 子系统架构,对d s p 与 f p g a 的功能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系统的时间约束,为之后的d s p 实现及算法优 化性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四章主要对p u s c h 关键算法进行优化,包括基于查找表的c r c 编码、速率 匹配算法以及基于迭代的t u r b o 编码、参考信号生成算法。 第五章在c 6 4 5 5d s p 平台上实现了前述优化算法,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 第六章为结语,对论文的工作做了总结,并提出了本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 题。 :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l t e 物理层上行链路p u s c h 的处理过程 本章主要对l t e 物理层上行链路的有关协议进行解读和研究。l t e 的物理层标 准一共由一个概述文档( t s3 6 2 0 1 ) 以及四个其它文档( t s3 6 2 1 l 到3 6 2 1 4 ) 构成: ( 1 ) t s3 6 2 0 1 物理层概述1 9 】。 ( 2 ) t s3 6 2 1 1 物理层信道以及调制【1 0 l 。 ( 3 ) t s3 6 2 1 2 复用以及信道编码1 1 1 1 。 ( 4 ) t s3 6 2 1 3 物理层过程【1 2 】。 ( 5 ) t s3 6 2 1 4 物理层测量1 1 3 】。 由于作者的主要工作为p u s c h 实现及参考信号生成,所以在本章将会重点介 绍p u s c h 处理流程及参考信号生成。 2 1 上行链路概述 2 1 1 上行链路信道与信号 图2 1 展示了l t e 无线接口协议体系结构。其中,物理层利用传输信道与媒介 控制( m a c ) 子层交换用户信息以及网络控制信息,物理层也与无线资源控制层 ( r r c ) 交换信道状态信息,使得无线传输能与信道状态相适应。m a c 层为无线 链路控制( r l c ) 层提供不同的逻辑信道。 层3 层2 层l 图2 1l t e 无线接口协议体系结构 上行链路有两种传输信道,即上行共享传输信道( u l s c h ) 以及无线接入信道 ( r a c h ) 。所有上行用户信息和网络控制信息都将在u l s c h 中传输,而r a c h 6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的目的是为了将共享信道的传输资源请求发送给基站。 上行链路有三种物理信道,它们用于承载高层发送至物理层的信息,包括物理 层上行共享信道( p u s c h ) 、物理层数据控制信道( p u c c h ) 以及物理层随机接入 信道( p r a c h ) 。p u s c h 负责承载用户信息以及来自u l s c h 的控制信息。当p u s c h 没有传输控制信息时,p u c c h 承载来自u l s c h 的上行控制信息。p r a c h 用于传 输循环前缀( c p ) 以及来自r a c h 的特定传输序列。 上行链路还传输两种物理信号,它们不承载来自高层的信息,包括解调参考信 号( d m r s ) 以及探测参考信号( s r s ) 。d m r s 信号是给基站端进行相关解调之用, 它存在于每个p u s c h 以及p u c c h 传输之中。s r s 信号是在上行信道规划中估计 信道质量之用,它不是必须传输的,是可以选择的。s r s 信号需要独立的传输资源, 而不是在p u s c h 或者p u c c h 中传输。 2 1 2 上行帧结构 l t e 上行传输的无线帧长度为1 0 m s ,根据t d d 传输以及f d d 传输分为两种帧 结构。 ( 1 ) 如图2 2 所示,帧结构1 用于全双工以及半双工的f d d ,一共由2 0 个时 隙t ,。= 0 5 m s 组成,每两个时隙组成一个子帧。对于f d d 而言,在每个l o m s 内 1 0 个子帧可以用于下行以及上行传输。上下行的传输在频域上是分开的。 一个无线帧,矗= 3 0 7 2 0 0 瓦= 1 0m s i 一个时隙,玛o t = 1 5 3 6 0 = 0 5m s 1 臣丑三工三圈臣立 ; = 全王噬 ; 图2 2 帧结构l ( 2 ) 如图2 3 所示,帧结构2 用于t d d 传输。一个无线帧包含2 个5 m s 长的 半帧,每个半帧由5 个l m s 的子帧构成。帧结构2 包括特殊时隙,它由d w p t s ,g p 以及u p p t s 组成,它们一共占一个子帧。另外,上下行切换时间可以配置为5 m s 或者1 0 m s 。 2 1 3 资源块 l t e 中用于传输资源的时频单元被称作资源块( r b ) ,物理信道将占用一个或 多个连续的资源块用于传输。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f e r st h e s i s 一个资源块在时域上占用0 5 m s ,在频域上占用18 0 k h z 带宽( 1 2 个子载波) , 资源块数目j 冶的不同配置使得l t e 系统能支持不同的带宽。当蜷= 6 时,为上 行最小带宽即4 m h z ;当磁= 1 1 0 时,为上行最大带宽即2 0 m h z 。 所有可用的系统带宽包含的资源块组成了资源网格,每个网格内包含的资源元 素称作资源粒子( i 也) ,另外,每个时隙中包含埘个s c - f d m a 符号,如图2 4 所示。 - - + 无线帕l = 3 0 7 2 0 0 = l o m s 鲁五“_ - 二= = - 子赫绚于帧托子帧撑3子帧椒子帧# 5 1 j 刍嚣一f7 if 7 if 图2 3 帧结构2 ( 5 m s 切换配置) 器世子载波 ,子载波 堇哦 1 7 n l 卜r l 。、 】 l 可 口 i 茸 互 0 言 o _ 一孵 n 器n 翟一i 贾源兀鬃【七,f ) 联i 。i l b x 訾资源元素 图2 4 上行资源网格 2 1 4p u s c h 处理过程 p u s c h 主要处理高层发送至物理层的数据及控制信息。其中,高层的数据信息 将在每个传输时间间隔( 1 v r i ) 中以传输块( t b ) 形式发送给物理层,而控制信息 则包括信道质量指示信息( c q i ) 、秩指示信息( 对) 、a c k n a c k 。另外,上行链 路还将传输解调参考信号( d m r s ) 用于基站端进行相关解调,以及探测参考信号 ( s r s ) 用于信道调度。 8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p u s c h 处理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信道编码、调制及基带信号生成、参考信号 生成,下面将对这三个部分的处理模块进行介绍。 2 2p u s c h 信道编码 p u s c h 信道编码的整体处理流程如图2 5 所示,包括传输块c r c 编码、码块 分段及码块c r c 运算、速率匹配、码块级联、数据与控制信息复用、信道交织。 图2 5 信道编码流程图 2 2 1c r c 编码 c r c ( 循环冗余校验) 的目的是编码添加校验比特,在接收端译码的时候用同 样的生成多项式去解收到的信息,如果生成的校验比特为0 ,说明接受的信息是正 确的,反之是错误的,就需要重传。 p u s c h 是以传输块( t b ) 为单位传输数据信息的。c r c 编码将以生成多项式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f e r st h e s i s 计算校验比特,并将校验比特添加在t b 的后面,其中生成多项式如式( 2 1 ) 所示: g c r c 2 4 a ( d ) = 【d 2 4 十萨3 + d 1 8 + d 1 7 切1 4 + d 1 1 + d 1 0 + d 7 切5 十d 4 + d 3 + d + l 】 ( 2 1 ) 2 2 2 码块分段 码块分段即对大的数据块进行切割,其作用是保证码块长度与后续的t u r b o 交 织器所支持的码块大小相兼容,t u r b o 交织器支持的最大码块为6 1 4 4 比特。在添加 c r c 后进入码块分段的比特流记为,岛,b 2 ,b 3 ,b s _ l ,b 0 ,码块切割规则为: ( 1 ) 如果b 大于最大码块长度z ( z = 6 1 4 4 ) ,则需要对输入序列进行码块分段 操作,并且给每个码块添加长度为2 4 比特的c r c 校验码。其中,c r c 校验码的生 成多项式为g c r c 2 4 b ( d ) = 【萨4 + 矿3 + d 6 + d 5 + d + 1 】。 ( 2 ) 如果输入比特流b ,k = o ,( f - 1 ) 。 整个编码的过程分为三步: ( 1 ) t u r b o 编码,其编码器结构如图2 6 实线部分,码内交织的运算公式为: 群= c n “) ,i _ o ,l ,( k 1 ) ,r i ( i ) = i + f 2 i 2 _ ) i i l o d k ,其中k 为当前码块的b i t 数,f 1 和亿根据k 的值查表而定。 l o ( 2 ) 尾比特计算,即将控制开关连上虚线部分( 实线部分仍然连接) 。这个过 程实际上是对子编码器进行寄存器清零,清零过程中产生的输出比特称为尾比特。 四路数据x k ,靠,z :将会各自添加3 比特的尾比特,一共是3 唯4 = 1 2 比特。 ( 3 ) 尾比特分配。由于最终只输出磁,气,三路数据,所以1 2 b i t 的尾比 特将均匀分布至此三路数据流末尾,因此每路最终添加4 b i t 数据。即编码完后,码 流长度d = k + 4 。这些尾比特按式( 2 4 ) 所列出的规则附加到最终输出的三路数据 之上: d ? ) = 鼽。d 器= z 纠。础:= x k 穆= + - d 2 = z 足,d 2 _ = x 置+ 2 ,d ? := z :,d 2 三- 3 = x 之+ z ( 2 4 ) d 箬= x r + ld 2 l = z r + 2c 之2 = x 名+ ld 七k 2 + ) 3 = z 量+ 2 第一子编码器 一七 。爪。爪。 7 一,7 (岁 , c k 一,a 一 _一_ _ 广r7 一l v 一,1 it u 巾。巍交织器 第二子编码器 露 。历、。舀匹 。 i 、两i 用7 工田用:二 , l j 影、 k 图2 6 编码速率为1 3 的t u r b o 编码器 2 2 4 速率匹配 在数据传输中,并不是所有t u r b o 编码后的数据都将被传输,速率匹配模块和 物理层混合a r q 将选择一组特定的比特流在t t i 传输【1 6 】。速率匹配模块结构如图 2 7 所示。d ,d p 和d 2 ) 为t u r b o 编码后的数据流,它们首先进入码内交织器,接 illlll剃liillij,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着进入比特收集、比特选择和修剪模块,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模块。 ? ,f 子块交织器l , 虚拟圆缓冲 q ) v :1 。 峨 比特选择与 k 。 比特收集 修剪 r子块交织器 2 f 子块交织器i v k ( 2 ) 图2 7t u r b o 编码的速率匹配 ( 一) 子块交织 在信道编码中,交织器被用作扰乱信源序列,消除相邻码元直接的相关性。这 样当信号遭受突发性噪声干扰造成突发性错误的时候,错误将被分散开来,增强了 抵抗突发性噪声的能力。子块交织过程如下: ( 1 ) 对于每一路的数据,首先定义一个矩阵,矩阵为3 2 列,行数为码块大小 除以列数并向上取整。记矩阵行数列数为c s u r 三。鼬,行数为尺互。础。 ( 2 ) 当所得矩阵总元素个数( 砭。枞c = 。鼬) 大于码块个数时,多余元素首先 用n u l l 来填充,n d = ( 畿。础c 磊b l o c k d ) 为n u l l 元素个数,d 为输入码块比特 流数目,然后依次以行为顺序填入当前码块数据。如矩阵: 肌y ly 2 y l r c 6 6 i o c k - i y c 甄b l ky l r r b b t 汁1 y c 蕊b l 一2 y 2 c 要bb t _ 豳一1 ii;。i 以磁6 m 1 ) 镌6 枞y 喇7 1 7 6 枞一1 ) ) c 镌6 础“苁磁黼一1 ) x 兹6 掀+ 2 y ( 蠕6 槲礞6 腑一1 ) 其中y k ,k = 0 ,1 ,d 1 为矩阵中n u l l 元素。 ( 3 ) 接着将根据下面的规则进行的矩阵的列交换: ( a ) 对于毹0 、,4 1 数据流,交换他们的列元素,交换规则如表2 1 所示。 表2 1 子块交织器列交换表 c 叠嘲列交换规则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其中剐) 代表原矩阵的第j 列,交换后的矩阵如: 蜥0 9y m ) 豫2 ) 吆州磊6 口“坛l 坞6 础歹& 喇葛。础 喙o m 蕊6 ,d 渺繇6 m 唿州繇枷嗣鸱6 础坛矾蕊6 删焰姒 将交织后的矩阵由列的方式依次读出,形成交织输出比特流v f ,v v ,v 综- l , 其中v 代表帅( o ) ,v f n , f 4 濠y p ( o ) 墙k n = ( 磁a 触) ( b ) 对于d :2 见式( 2 5 ) : 垆= 儿州尼产( p ( 1 i 忐j + 瑶。础( 七m o a 砭蝴) + m o d c 2 剐 其中p ( i ) 按表2 1 给出。 ( 二) 比特收集、选择和传输 子块交织后的三路数据将写入一个长度为k 。= 3 k 兀的虚拟圆形缓冲w 中,这个 步骤称为比特收集,写入规则如式( 2 6 ) 所示: = v l ,诎= v :l ,诎+ l = v :2 ,k = o ,k n l ( 2 6 ) 接着将从缓冲w 中选择数据输出,也叫做打孔。打孔是将比特收集之后的数据 流截取一定的长度的比特,中间遇到填充比特( n u l l ) 就不取,跳向下一位继续 取,直到取够指定的长度为止。具体的过程为: ( 1 ) 从w 中元素索引k 0 开始,如果w 内元素不为n u l l ,则收集w 中的元 素。当元素索引大于w 的长度时,则从w 的起始元素索引0 开始收集,重复以上 的收集过程,直到收集的比特总数至e 为止。这些收集的比特即为速率匹配模块的 最终输出。 ( 2 ) 收集起点如公式( 2 7 ) 所示: 瑚磊川【2 。in c b w 一2 j 晓7 , 其中心= k 。,r v i d x 为冗余版本号,不同的取值将选择不同的比特输出,主要 用于h a r q 重传过程。 ( 3 ) 收集总比特数e 为:如果,c y 一1 ,那么e = n 绋l g7 c j ,否则 e = n l q 研f g c 1 。其中c 为码块个数,y = g m o d c ,g 7 = g ( n l 绋) ,g 为一个传 输块可以传输的比特总数,n l 代表传输块映射的传输层数,q m 代表调制方式。 ,矗、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2 5 控制信息编码 控制信息包括c q i 、h a r q 及r j 。对于t d d 而言,有两种a c k n a c k 的反馈 模式绑定模式以及复用模式,这取决于高层的配置。在绑定模式下h r a q a c k 包含1 2 个信息比特,而复用模式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