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论文主要研究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的这一文本是在其生涯中 一个关键时期所作的一个演讲。这一时期曾被认为是他思想的一个“转向”,由此, 他从一个论及“存在”的哲学家转变为一个言述“诗一思”的哲学家。有人说:“海 德格尔的所有现象学之路,均引至真理的本质。” 论文采用细读文本的方法,在结构上通过五部分展开: l 、人类理智之真理。在本部分,论文认为:海德格尔力图引导我们返回关于“真 理”观念的更原初的意义。他将“自由”概念作为“正确性之内在可能性的根基”。 2 、以“让存在”理解的“自由”。在本章中,海德格尔追问“自由之本质”。 论文认为,海德格尔意欲引出的是:作为遮蔽的非真理。 3 、作为遮蔽的非真理。论文认为:作为遮蔽的非真理是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 本质文中的关键。他从希腊语中发现了这个词,即,前苏格拉底希腊语中的 “6 撕e l q ”。“6 撕e l a ”一词,在古代希腊拥获着“显一隐二重性”,即,作为“解蔽 的真理”和“作为遮蔽的真理”。但,“作为遮蔽的真理”的使用在海德格尔之论真 理的本质中变得极其重要。 4 、迷误之歧路。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中,论文认为:海德格尔前所未有地提请我 们关注“迷误”,事实上,他所要告诉人们的是:人们必须忍受歧路上的迷误;如果 这样,或许,在“正路”上能够不犯错。 5 、结论。海德格尔这一演讲仍具有规范的哲学追问的气息,而不是那种令人难 解的“诗一思”。 关键词:海德格尔、真理、本质、自由、迷误、转向、形而上学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i sas t u d ya b o u to nt h ee s s e n c eo ft r u t hb ym a r t i nh e i d e g g e rt h e h e i g e g g e r st e x ti s al e c t u r ew h i c hw a sd e l i v e r e da tak e yt i m ei nh e i d e g g e rc a r e e r t h e t i m ew a sc o n s i d e r e dac h a n g ei nh i st h i n kt h a tt r a n s f o r m e dh i mf r o map h i l o s o p h e ro f b e i n gi n t oap h i l o s o p h e ro fp o e t i ct h i n k i n g s o m e o n es a i d :a l lp a t h so ft h eh e i d e g g r i a n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l e a dt ot h ee s s e n c eo f t r u t h ” t h i sp a p e ri sa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r e a d i n go fo nt h ee s s e n c eo ft r u t hi t i ss t r u c t u r e di n t o f i v ep a r t st oe x p l o r e : f i r s t ,t h et r u t hn o t i o ni nh u m a ni n t e l l e c t s i nt h i sp a r t ,t h i sp a p e rt h i n k sh e i d e g g e r a r g u e sw en e e dt og ob a c kt ot h em o r eo f i g i n a r yi d e ao ft r u t h h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f r e e d o m n o t i o na st h eb a s i so f t h ei n n e rp o s s i b i l i t yo fr i g h t n e s s s e c o n d ,f r e e d o ma sl e tb e i nt h i sp a r t ,h e i d e g g e ri n q u i r e d i n t ot h ee s s e n c eo f f r e e d o m t h i sp a p e rt h i n k sh e i d e g g e rw a n t st oa s s u m et h eu n - t r u t ha su n c o n c e a l i n g t h i r d ,t h eu n t r u t ha su n c o n c e a l i n g t h i sp a p e rt h i n k st h eu n t r u t ha su n c o n c e a l i n g i sh e i d e g g e r sk e yw o r di no nt h ee s s e n c eo ft r u t h h e i d e g g e rf i n dt h i sw o r di ng r e e k s t h a ti sa l e t h e i ai nt h ep r e s o c r a t i c s t h ea l e t h e i ai nt h ea n c i e n tg r e e c eb e a r s “t h e a p p e a r i n ga n dd i s a p ! j e a r i n gd u a lc h a r a c t e r ”,n a m e l ya l e t h i aa su n h i d d e n n e s sa n da l e t h i aa s u n c o n c e a l i n g b u tt r o t ho ra l e t h i aa s “u n c o n c e a l i n g ”b e c a m e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 f o r h e i d e g g e r so nt h ee s s e n c eo f t r u t h f o r t h ,e r r o ri n t ot h ew r o n gw a y i n t h ef o r t hp a r t ,t h i sp a p e rt h i n k sh e i d e g g e r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l yi n v i t e do u ra t t e n t i o nt oe r r o r i nf a c t ,h ew a n tt ot e l lu st h a th u m a nb e i n g m u s tt o l e r a n tt h ee r r o ri n t ot h ew r o n gw a y ,s ot h e ym a y b ed o n tm a k eam i s t a k ei nt h e r i g h tw a y f i f t h ,c o n c l u s i o n :h e i d e g g e r ss t y l ei n t h i sl e c t u r ei sm o r el i k et h es t a n d a r d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i n q u i r yt h a nt h em y s t e r i o u sp o e t i ct h i n k i n g k e yw o r d s :h e i d e g g e r ;t r u t h ;e s s e n c e ;f r e e d o m ;e r r o r ;k e h r e ;m e t a p h y s i c s 2 海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 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 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二三鳓 日粉6 年占月t o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海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大学可以将 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归属海南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沙g 年6 月( o 日 导师签名 力秒俐 日期:j z 年么月r c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 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相关权益。丘i 童 鲨塞握窒厘鲎亘:d 垒生;旦二生! 旦三生蕉壶。 月c d 日 导师签名 歹岔。椰 日期:岛。6 年月,a 日 序文:问题与文本之背景略言 1 、问题由来 1 9 3 0 年的海德格尔,已届不惑。 之前的1 9 2 9 年,胡塞尔七十诞辰,4 月8 日,在胡塞尔的学生和朋友们的簇 拥下,海德格尔荣幸地把包括其论根据的本质一文在内的哲学和现象学研 究年鉴增刊奉献给这位受庆祝的老师。【海德格尔,19 63 ,页97 】7 月2 4 日, 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礼堂作接替胡塞尔哲学讲座教授职位的就职讲座,题为形 而上学是什么? 。就此,胡塞尔自1 9 1 9 年就开始的,为使海德格尔能继续现象 学的研究工作,而为其谋求一份稳定的教职的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得偿。而这时, 海德格尔才可以说相对安定了下来。【靳希平,19 9 5 ,页2 12 2 13 】 另一方面,有必要提及,张祥龙先生的引述和推断 实际上,早在193 0 年,海德格尔就已经能在学术研讨会中随机地援引庄 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了。海德格尔起码在193 0 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 就已认真阅读过庄子、老子,并与之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和交流。【张 祥龙,19 9 6 ,页15 16 】 若以此观之,1 9 2 9 年,海德格尔在生存处境和自身思想上都已经有了些新 的不同于以往的因素渗透进来。依张志扬先生所见, 海德格尔自1929 年开始,探寻了三条冒险的途径首先是追寻希腊语源 和希腊式思维的原始魅力,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生成着的事件,那里“存在一 一此在一诗思”本是同根的;其次是重新解释西方哲学史,其中尤以尼采 批判宏旨精微,相忘相知,为哲学史所罕见;最后是阐发荷尔德林与里尔克 的诗而将在与思的诗化由“路”伸展为“风”,伸展为一种弥漫大地与苍穹之 间扫荡一切目的手段的无蔽无形的会唱歌的风。【张志扬,1 987 a ,页2 29 】 张志扬先生的洞见如若不是径庭之谬,那么,不论海德格尔所作的探险将会 成为何样的风、何样的歌,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1 9 3 0 年,对于正值不惑的海德 格尔来说,思想上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 而,恰恰是这些“不同于以往的新因素的渗透”和正在酝酿着的变化,引起 了本文的关注论题: ( 】) 、海德格尔运思的奇特之处,在跏里? ( 2 ) 、世称“将形而上学引向边缘”的引路之法,对一个思想者而言,是被怎 样操作着的? ( 3 ) 、绵延海德格尔一生的哲学( 运思) 努力,其目的指向,究竟在何方? 2 、文本经历 在这一时期,海德格尔以论真理的本质为名的短文,在不同的研究者中 曾有不同的理解,于此而起的争论,更为引人注目。当然,论真理的本质一文 自身也经历着变化。 1 9 3 0 年,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 v o mw e s e nd e rw a h r h e i t ) 通过公开 演讲浮现于世。“这个公开演讲是在1 9 3 0 年写成、并且以相同标题作过多次( 1 9 3 0 年秋季和冬季在不莱梅、马堡以及弗莱堡,1 9 3 2 年夏季学期在德莱斯顿) 。”【海 德格尔,l9 6 7 ,页5 6 5 】 但,论真理的本质文本首版于1 9 4 3 年,乃一个“经多次审查的文本”。凭 据孙周兴先生提供的载于中文本海德格尔选集中的马丁海德格尔全集目 录,并参考海德格尔在路标说明中的言述,以及,路标编订者f 一w 冯海尔曼的编者后记,可以显见,以论真理的本质之名的文本曾有如下 况境: ( 1 ) 、论真理的本质一关于柏拉图的洞穴譬喻和泰阿泰德篇( 1 9 3 1 1 9 3 2 年 冬季学期) ,全集第三十四卷。 ( 2 ) 、存在与真理( 包括: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 9 3 3 年夏季学期) ;二、论 真理的本质( 1 9 3 3 一1 9 3 4 年冬季学期) 。) 全集第三十六、三十七卷。 ( 3 ) 、】9 4 3 年论真理的本质单行本首版。 ( 4 ) 、1 9 4 9 年论真理的本质第二版增加了文后注解的第一段。 ( 5 ) 、1 9 6 7 年论真理的本质以第五版收录于路标。 ( 6 ) 、1 9 7 6 年路标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九卷出版,全集版与单行本初版有 所不同。 ( 7 ) 、1 9 7 8 年,路标单行本第二版以全集版的文本形态为基础,但删去了在 全集版脚注中首次公开的海德格尔在样书上做的边注。 ( 8 ) 、1 9 9 6 年,路标单行本第三版把这些作者边注一并付印。 ( 9 ) 、1 9 9 6 年,中文版论真理的本质,由孙周兴先生依据路标1 9 7 8 年 第二版译出,载于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出版。 ( 1 0 ) 、2 0 0 0 年,中文版路标的译文根据1 9 7 8 年扩充审订版( 第二版) 而 做,后又根据1 9 9 6 年审订版( 第三版) 做了校订,并补译了“作者边注” 和“编者后记”。 此之列举,必有挂漏。但,仅就此来看,除收入全集的论真理的本质一 关于柏拉图的洞穴譬喻和泰阿泰德篇、存在与真理( 包括:一、哲学的基本问 题( 】9 3 3 年夏季学期) ;二、论真理的本质( 】9 3 3 一】9 3 4 年冬季学期) 。) 两个文本 之外,1 9 4 9 年增加了文后注解第一段的论真理的本质第二版和1 9 7 6 年收于 路标的“边注”版,是1 9 4 3 年“经多次审查的文本”再次审订。 文本的此类差异,应当引起本文必要的关注。在这里,本文将以2 0 0 0 年中文 版路标中的论真理的本质,作为言述文本。同时,参照并不完整的r f c , h u l l 和a l a nc r i c k 所作的英译本。 3 、关于“转向( k e h r e ) 争论”的理解 更甚于文本差异的是关于海德格尔思想变化之争论。当海德格尔的运思变化 被落实于论真理的本质之上时,即是论真理的本质被哲学史标志为海德 格尔之“转向”( k e h r e ) 。每言及此,人们均乐引下面这段海德格尔自己在关于 人道主义的书信中的话,为其所据: 这是由于在出版“存在与时间时,第一部之第三篇“时间与存在”含 而未发( 参看存在与时间,第3 9 页) 。在这里,事情整个就倒转过来了。 这个成问题的第三篇之所以含而未发,是因为思想在对这一转向( k e h r e ) 的 充分道说方面失灵了,而借助于形而上学的语言亦行之不通。我的演讲论 真理的本质* 是在193 0 年恩得的,并且当时就宣讲过,但直到1 9 43 年才得 付印。这个演讲对那个从“存在与时间”到“时间与存在”的转向之思想作 了某种洞察。这个转向并非一种对存在与时间的观点的改变,不如说, 在此转向中,我所尝试的思想才通达那个维度的地方,而存在与时间正 是由此维度而来才被经验的,而且是根据存在之被遗忘状态的基本经验而被 经验的。【海德格尔,19 4 6 ,页3 85 】 在后来对这段话的研究理解中,研究者们使其又成为了一段能得出“如此不 r ,rch u l l 和a l a nc r i c k 的英译本载e x i s t e n c e a n db e i n gb ym a r t i nh e l d e g g e r ,w i t h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b yw e r n e rb r o c kd rp h i l ,h e n r yr e g n e r yc o m p a n y ,c h i c a g o ,1 9 4 9 同结果”的文字。争论的一方面,紧抓“事情整个就倒转过来了”,确定地进行前 后期的区分;另一方面,坚守“这个转向并非一种对存在与时间的观点的改 变”,拒不承认前后期的差别。 对海德格尔来说,两方面均没有得到他的满意。因为,两方面都各自只愿意 成为一方面。如果注意到这段话是在“1 9 3 0 年思得”及“1 9 4 3 年才得付印”之后 的1 9 4 6 年讲的,那么,就可以发现,1 9 4 6 年的海德格尔已经明确意识到自己在 1 9 3 0 年时,遇到的困境是“思想在对这一转向( k e h r e ) 的充分道说方面失灵了, 而借助于形而上学的语言亦行之不通”当1 9 4 6 年海德格尔自言“形而上学的语 言行之不通”之时,他自己对“转向( k e h r e ) ”的理解,就应已不在形而上学范 围之内了。 问题可能在于,后来者,对“前后期”这样的语词还只停留在形而上学的范 围内予以理解,由此而作的划分2 ,并对“转向”一词的理解很可能就不中海德格 尔之义了。海德格尔明确说: 我们要的不是对“转向”的毫无根据而又无休止的闲谈,而是亲身去试 一下上述实事内容,那倒会值得忠告而又富有成果些吧。【海德格尔,l962 , 页1 2 7 6 】 1 9 6 2 年的海德格尔可能会认为“亲身去试一下”的方法,是对“转向( k e h r e ) ” 争论的一种“非形而上学”方式的解决。 但,我认为,在1 9 3 0 年之时,海德格尔于此还没有十分自信,尤其是在论 真理的本质一文的较早版本中,这显得更为明显,这在后文将有论及。然而, 这并没有减弱对“转向之思想作了某种洞察”的论真理的本质自身的文本重 量。t h o m a sl a n g a n 对论真理的本质的评论,让我更直接地看到“真理的本 质”之特殊地位,其文劈头就以下面这句话作为起语: a l lp a t h so ft h eh e i d e g g r i a n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l e a dt ot h ee s s e n c eo ft r u t h t h o m a sl a n g a n ,1 9 6 1 ,1 3 0f f 】3 如此断语或可骇人,但,也或洞察着某种关于海德格尔的真相。于此看来 如若要探寻海德格尔运思的奥秘所在,千万不可错过对“真理的本质”的追问。 2 包括“拒绝( 不) 划分”,对于这种非此即彼式的形而上学方式,海德格尔至少在1 9 4 6 年的上述这段话 中,已经在回避。 中译:海德格尔的所有现象学之路,均引至真理的本质。 4 、本文的章节安排 其名 论真理的本质文以十分。除第一部分以问题出之引言外,余部九者各有 一、流俗的真理概念 二、符合的内在可能性 三、正确性之可能性的根据 四、自由的本质 五、真理的本质 六、作为遮蔽的非真理 七、作为迷误的非真理 八、真理问题与哲学 九、注解 相应于此,本文将在如下标题中,展开言述 l 、人类理智之真理 2 、以“让存在”理解“自由” 3 、作为遮蔽的非真理 4 、迷误之歧路 5 、作为结论的问题:你哲学了吗? 文章将首先通过对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的细致解读,以呈现海德格 尔在其中的运思过程,并由此探明并理清其“将形而上学引向边缘”所做的一种 努力,最后,将力争展示出海德格尔在1 9 3 0 年专题讨论“真理的本质”的真实用 意。 正文: 1 、人类理智之真理 “真理”一词由来已久,并且始终占据着哲学论题的中心之位。那么,在论 真理的本质中,海德格尔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真理”一词? 并且在海德格尔 看来,“真理”一词在什么程度上,才被恰当地称之为“真理”? 1 1 、面对现实需要的人类理智 海德格尔在1 9 5 4 年第3 版的论真理的本质中,对第一句话中的“本质” 一词,有加边注: 本质:1 q u i d d i t a s 【所是】一一什么( d a sw a s ) 一一i ( o l v 6 v 【共性】;2 使之可能一一可能性之条件;3 使之可能的根据【海德格尔,193 0 ,页2 0 5 】 这个边注,提示出:“本质”一词中涵盖的“什么”、“使之可能”、“使之可能 的根据”一一这三者是在解答“本质”的同时,面向“真理”的追问。那么,海 德格尔在论真理的本质中欲讨论何种真理? 在标识以“九、注解”的文字中,海德格尔在1 9 4 9 年增写的第一段及原第一 段提及: 真理之本质的问题起于本质之真理的问题。在前一个f 0 7 题中,我们首先 是把在“所是”( q u i d d i t a s ) 或实在( r e a l i t a s ) 的意义上来理解本质的,又把 真理理解为知识的一个特性。 按照原先的计划,“真理的本质”这个演讲还要续以第二个演讲,就是“本 质的真理”。【海德格尔,l93 0 ,页23 卜23 2 】 所以,在1 9 3 0 年的这个演讲中,“真理理解为知识的一个特性”。这里的真理 的本质与原在计划之中的后一个演讲的“本质之真理的关系。先搁置片刻。 依海德格尔认为,在论真理的本质中,“真理”首先理解为知识的一个特 性,接着才开始在上述边注中所及意义上的本质之追问。他对这一本质之问的解 释,也强调了这一点: 6 这种本质之问撇开所有这一切 任何一般“真理”之为真理的东西。 而观入那唯一的东西,观入那种标识出 【海德格尔,l93 0 ,页20 5 】 海德格尔认为,“本质”是“标识出一般真理之为真理的东西”,对此来 说,在“真理的本质”中的“真理”一词,首先直指着“一般真理”。一般“真 理”,在现实中面对现实的需要,成为现实的“真理”。何以成为? 4 海德格尔说, “是健全的人类理智”。这一“健全的”人类理智,面对着这样的需要: 而一种有根的、转向现实的思想,必须首先并且开门见山地坚决要求去 建立那种在今天给予我们以尺度和标准的现实真理,以防止意见和评判的混 淆。【海德格尔,1 93 0 ,页205 】 如果愿意,可以承认,“需要”从来不会成为过分。总不能不要“需要”,况 且不需要“需要”也可能成为一种对于“不需要”的需要? 但,更重要的在于, 面对需要的所为方式不同,便有不同的后果,这一可以想见的明白,在普通的人 类理智中显得过于明白,乃至看不见这种明白。 海德格尔进一步的说明是: 它固执于显而易见的利益需求而竭力反对关于存在者之本质的知识,即 长期以来被称为“哲学”的那种根本知识。 只消我们以为自己对那种生活经验、行为、研究、造型和信仰的林林总 总的“真理”感到确信,则我们本身就还持留在普通理解的明白可解性中。 我们自己就助长了那种以“不言自明性”反对任何置疑要求的拒斥态度。【海 德格尔,193 0 ,页20 6 】 以此看来,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理智”在面对“现实需要”之时,所确立起 来的“普遍理解的明白可解性”,使其成为了“健全的”人类理智,并且,在现实 需要的要求下,将“明白可解性”确信为“一般真理”。于是,海德格尔认为,这 样的“真理”概念,即是面对现实需要的人类理智中的“真理”,他将其冠之以“流 俗的真理概念”。 我认为,如果“流俗”一词有所修饰的话,那么,海德格尔接下去应该解决 关十这一“成为”的哲学史历程,涉及海德格尔以原初的希腊方式返州古希腊的努力并对希腊咀及之 后的重新解释,重新解释中关及对希腊语词原初鲜活之意义的遗忘的追问参柏拉图的真理学说【海 德格尔,1 9 4 0 】、比较:存在与时问四玛节:a 、b ,【海德格尔,l9 27 ,页2 4 6 26 0 】 7 的问题是,流俗的真理概念,如何在“流俗”中成为真理概念? 而事实上,他想 究问的却是:“健全的”人类理智面对“置疑要求”时,已然健全了吗? 1 2 、事情真理与命题真理 前己言及,在现实中,人们总索求以为真实的东西,而断然地放置以为虚假 的东西。并用理智建立起评判的标准,标准一出,则在理智中必然出现合否标准 的问题。人类理智在建立标准的同时,也在参与评判。而这种评判是以“是否符 合标准”为准绳的。 在这里,真实和真理就意味着符合( s t i m m e n ) ,而且是双重意义上的符 合:一方面是事情与关于事情的先行意谓的符合;另一方面则是陈述的意思 与事情的符合。【海德格尔,193 0 ,页2 0 8 】 海德格尔所认为的符合的“双重意义”显示出了方向的不同,但,理智5 却 总在其中作用。 人会要求一个物( 事情) 6 的真实,会用理智想到,玩具狗并不真实。但, 相对于,真正的狗而言,玩具狗同样以一个“现实的”东西而出现。 y e tb o t ha r e “r e a l ”,t h ec o u n t e r f e i tc o i ni nc i r c u l a t i o nn ol e s st h a nt h eg e n u i n e 【h e i d e g g e r , 1 9 3 0 ,2 9 4f f 】7 那么,玩具狗也可以“真实”。为什么可以认为玩具狗也“真实”? 玩具狗作为玩 具狗符合于我们“本来”就事先并且总以“玩具狗”所意指的东西。这样,玩具 狗作为物( 事情) 相符于一种关于玩具狗的“知”一一事情的先行意谓。 另一方向,人会要求一句话的真实。“这个人是苏格拉底! ”这句话,能够成 真,取决于,这句话的意义,与这个人本身的事情相符:也即,人用理智说出的 “知”相符于这个人本身的事情。 海德格尔称,前一种相符为“事情真理”,即,物与知的相符;而后一种相符 为“命题真理”,即,知与物的相符。 本文认为,海德格尔所言的“双重性”,不仅仅在于方向的来去,同时也关切 5 理智:智慧,何样的理智智慧? 此处尚有物( 事情) 的表象问题,留待讨论。 7 但两者又都是“现实的”,真正的全并不亚于流通的非真正的金此处中译有待商榷。参见【海德格尔 19 3 0 ,页2 0 7 】 着知。其想指出的问题就在于,知的差别。 、 人的经验成为一种“知”的同时,海德格尔又区分了,康德的人的主体性意 义上的“先验的知”和基督教神学信仰中具有神性的“知”,i n t e l l e c t u sd i v i n u s 。 若果有三种“知”,我愿意将三者简归为神的( i n t e l l e c t u sd i v i n u s ) 与人的 ( i n t e l l e c t u sh u m a n u s ) 。 我以海德格尔的“双重意义”注意到的是:事情真理中的“知”不可能也不 应当为人所有。不论这“人”,是以单个主体的个人出现的,或者是以“世界理性” 的整体出现。尽管这可能被看作一种“不可知论”意义上的理解,但,假如事情 真理中的“知”落入人之中,便形成了一个“人知一物一人知”的打不破的怪圈。 怪圈之内,“物”自在中间,如何保证事情真理的真理性? 因为,命题真理有赖于 事情真理的基础,事情真理必要成为命题真理的保证。如果没有神知,人知能宣 称自身为真理吗? 作为一种人的“宣称”,宣称自身仍然只是命题真理。退,只能 退到知与物相符合的命题真理。 海德格尔认为,不论事情真理也好,或者,命题真理也好。一般“真理”成 为“真理”的归结,以及真理的真理性在于一一符合。但,“符合”是什么意义呢, 或者,怎么就有符合了呢? 事情怎么就成了真的? 命题怎么就成了真的? 事情( 成 真) 的真理性,命题( 成真) 的真理性何在? 一言蔽之,知一物,两不相及,何以可能符合? 1 3 、“符合论”何以可能? 海德格尔认为,事情真理和命题真理均在符合论意义上才有其成为真理的可 能性。那么,“符合的内在可能性”之追问,并非探究“不同而又相似”的物之间 的符合可能。当人类理智中的一般现实的“真理”,退限于命题真理之中时,符合 所要关及之标的在于:作为知的陈述8 与物之间的符合。 但,我必须说,不能不醒觉的一个问题会成为问题,其实,物的相符之可能, 本身也同样在稍后即将谈论的“内在可能性”中。两个物,以两个而非一个显现, 而又被认为相符。这相符中之“内在可能性”牵涉到物之物性。 我认为,海德格尔在谈论“符合论”时,之所以选择陈述与物的符合,是因 。在论真理的本质中,海德格尔并没有详细讨论“知与陈述”的关系,本文也不做重点讨论,但,并 不表示认同“知即是陈述”,或者“陈述只作为知”。 物之物性以及物之物因素,参见艺术作品的本源物与作品,【海德格尔,1 93 5 1 93 6 ,页5 以下】 其中,有较为细致的苦述。但往论真理的拳质中,未成关注重心。于此,本文仅以问题f l 。 9 为,在陈述与物的符合中,“两个”的相符,显现得更为清晰。因为,陈述与物在 只常经验中不可能同归为一。如果二而一,那么,陈述不能成为相对于物的陈述 而与物相对。反之亦然的说法,可以想见。于此,陈述要以陈述而与物相对,而 物要以物与陈述相对。于是,两者均要求“成其所是”。 但,又确实“在某处”成为了一。海德格尔问道的关键在: 但物与陈述又在何处1 0 符合一致呢? 【海德格尔,193 0 ,页2 1 l 】 “在何处”之问,并不仅仅意指“符合一致”的特性和程度。而切入于,陈述与 物之间起着作用的那种“关系”。1 1 并着力于这种关系成为关系的可能。 我们如果有心留意的话,可以看见,在这里问题变换了,从关于符合所涉及 的双方,转至符合的关系本身,而海德格尔所说的这种“关系”在于: 关于硬币的陈述把“自身”系于这一物,因为它把这一物表象( v o r s t e l l e n ) 出来,表象( v o r s t e n l l e n ) 意味着让物对立而为对象。【海德格尔, i93 0 ,页2 12 】 如果没有曲解的话,这句话,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陈述通过“言”把物表象出 来而成为陈述对象。同时,物在“言”中与陈述对立而自行成为对象。这里的关 系纠葛在给予被给予的相互的主动被动之中。陈述让物对立而“显现”为对象( 显 现者) ,同时,物自身让陈述“显现”物为对象( 显现者) 。陈述与物,在这里是 相对而立的。海德格尔仍在沿用现象学的方法,但,不止于此,更关键的还有: 对立者1 2 必须横贯一个敞开的对立领域,( o f f e n e se n l a e g e n ) 而同时自 身又必须保持为一物并且自行显示为一个持留的东西。横贯对立领域的物的 这一显现实行于一个敞开域( o f f e n e s ) 中,此敞开域的敞开状态( o f f e n h e i t ) 首先不是由表象创造出来的,而是一向只作为关联领域而为后者所关涉和接 受的。【海德格尔,l93 0 ,页2 l2 l 海德格尔以此凸现了他想意欲引出的一个关键:“敞开状态”。作为对立者的 物,以及其显现,均在“敞开状态”之中。“在之中”,所要表明的是,敞开 着重号为我所加。“在何处”显示了海德格尔追问的独特性,指示出的位置隐含了对问鼯解答的方向。 比较言之,胜过“i nw h a t ”的理解。【h e i d e g g e r ,1 9 3 0 ,2 9 9f f 】 “符合一不符合,皆在“关系”的作用之中。如果,两者不在“关系”中,则,既不能说“符合”,也不 能说“不符合”。 ”对立者:物。“t h et h i n g ”,参见【h e i d e g g e r 1 9 3 0 ,3 0 0f f l 1 0 状态并非是物及其显现所给出的,相反,物及其显现被置入( 对立领域敞开域中 之) 敞开状态。敞开向着物及其显现而敞开。 由此,表象性陈述与物的关系,即,表象,只有在敞开中,才成为可能。同 时,这种关系,表象,又在敞开之实行中,成为可能。 本文认为,在真理的本质中,海德格尔所做的第一个重要的努力,就是 通过对“符合论”的理解引出“敞开”。 海德格尔认为,敞开,在敞开域中,既是作为状态,也是作为一行为。关 键的是需要问,作为行为的敞开,如何成为可能而获得敞开状态? 在敞开域中, 敞开向可敞开者敞开。可敞开者在敞开域中敞开。海德格尔独特的路向,我们可 以用下面两句话予以彰显:敞开需要可敞开者,才能运行其敞开:同时,可敞开 者又被置身敞开中。 当然,可敞开者,被海德格尔划归为,西方思想中的“在场者”( d a s a n w e s e n d e ) , 即,存在者。如果需要比附,海德格尔在此关注的、并勉力带出的核心在于:敞 开。而非,可敞开者。海德格尔是在以“存在一存在者存在着”的存在论差异” 进行运思。 上所言述,用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即可表明 页2 13 】 行为向存在者保持开放,所有开放的关联都是g i - 为。【海德格尔,193 0 在1 9 5 4 年第3 版对此所加的边注中,海德格尔将前半旬强调为:作为在敞开 状态中的置身。这里,有关于“在中”的意义补充。同时,“行为一向一存在 者保持一开放”中的“向”转换了“存在者一保持一开放一行为”的路向。“所 引后半句的断言,一如前半句,用以强调:开放之行为。 我推测,海德格尔在此想要说明的是,只有在这样的“开放”之中,人才能 成为作为人的人,所谓,适得其所。只有在这样的“开放”之中,物才能成为作 为物的物。只有在这样的“开放”之中,物才能作为物面对表象性陈述。 而这都是因为,物与陈述在开放中符合,必须达致正确,才有真理性之谓。 于是,j 下确,有赖于,物之适得其所;也有赖于表象性陈述“如其所是地”言说 物。这些,只有在开放中才成为可能。开放,是两者符合的一个必要条件。 关于存在论差异,我不专傲言述,但整个言述本身,以存在论差异为前提。 原中译,为句号我依据英译本改为逗号 粘此处,前后“行为”意指不同。前指:开放本身;后指:传统意义中之存在者的主体作为 那么,如果要继续的话,可以问,丌放,何以可能? 正确性之可能的根基在 哪里? ”即,陈述怎么才能“如其所是地”言说? “如其所是”,如何可能? 1 4 、正确何以可能? 海德格尔关于符合成为可能的论述,我简单地用下面的话予以肯定:成其为 物的物,在敞开中,可以让陈述表象为对象。陈述,在敞开中,可以让物表象为 对象。这样,陈述与物的关系成为可能,即,两者的相关成为可能。 但就海德格尔的思考而言,敞开作为前提,只能表明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只 在说明,物可以成其为物,陈述可以“如其所是地言说”。但,可能并不等于必定。 相关如何行之一致? 陈述,如何才能正确地,也即,“如其所是地”表象对象呢? 物,在敞开中,如何才能成其为物呢? 开放如何成为开放? 这些是海德格尔需要 进一步予以解决的问题。 不过,海德格尔却在这里直接就断言了一个命题,但,应该明白,这个断言 是被前之所述带引出来的: 这种为结合着地定向地自行开放,只有作为向敞开域的可敞开者的自由 存在( f r e i s e i n ) 才是可能的。作为正确性之内在可能性,行为的开放状 态植根于自由。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 d a sw e s e nd e rw a h r h e i ti s td i e f r e i h e i t ) 【海德格尔,193 0 ,页2 1 4 】 如果,我们由此庆幸:自由,终于有自由了。难能可贵的自由,遥不可及的 自由,梦萦魂牵的自由,终于如此这般地出现在了真理的本质之中。或者,它本 身就被“认为”是真理之本质。那么,我认为,海德格尔一定不会于此止步。 我知道,人,必,自由! 一一这,无可置疑。但,无可置疑处,往往潜藏着 值得置疑。无可置疑本身之最可置疑处,就在于,它无可置疑。海德格尔不会也 并没有放过这样绝佳的运思机缘。 在此之前,海德格尔还一直沿着人们理智之内明白可见的直接要求下的一般 真理观念所留下的曾经的路上行走。不过,踉跄之中确有的深意,已然显出了他 对这一路向的不满。他的思路顺承传统真理观的符合论而下,追问符合、追问正 论真理的本质第三节标题正确性之可能性的根据【海德格尔,193 0 ,页2 14 】参英译:t h e b a s i s o ft h ei n n e r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r i g h t n e s s 【h e i d e g g e r ,1 9 3 0 ,3 0 2f f1 确性过程中,所论及的“真理的本质”中的真理,依然为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即,被限囿于命题之中的真理。并以此回应了对“本质”一词所加的边注的第一 点。存在与时间中对这一部分之源头,有一明白可见的概括: 对真理本质的传统看法和关于真理的首次定义的意见,可以用三个命题 描述出来。1 真理的“处所”是命题( 判断) 。2 真理的本质在于判断同它的 对象相“符合”。3 亚里士多德这位逻辑之父既把判断认作真理的源始处所, 又率先把真理定义为“符合”【海德格尔,1 9 27 ,页2 47 l 本文想表明的是,海德格尔,还只是在引路。他从曾经的路中,将人们引出 而走向他将走的路。引领的过程中,或会出现一个急转弯,它将显得尤其突兀。 这突出的显示在关于“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的论断! “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这一论断,是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中的 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说,之前的论述,我们还直是明白可解的话,从这里开 始,海德格尔以近乎力转笔锋的方式,将“自由”的意义予以重新解释。并且, 很可能被认为这是,海德格尔自己所谓“洞见”的一个开始。 2 、以“让存在”理解的“自由” 我们倘若继续沿着人类理智的需要前行,自由,在理智中必成为人性中之任 意妄为、随心所欲,那么,作为由人而出的以陈述而显的命题,并不能获得其符 合一致的真理性。或者,人,以对必然之本质的认识而取得自由,但,这也以“命 题真理”成真为前提。人性之人性,在这里,并不能保证、甚至确然地失去了对 “命题真理”的真理保证。 因为,海德格尔认为,以上两者,皆将自由置于人的主体之中: 真理在此被压制到人类主体的主体性那里尽管这个主体也能获得一种 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也还与主体性一起,是人性的并且受人的支配。【海德 格尔,193 0 ,页2 15 】 我想,海德格尔要做的并非是对人性起底式的颠覆,往往相反的一种用意常 被隐藏在理智的另一面一一守护这被人之人性怨艾着的人性。所以,海德格尔对 “自由”另有理解。 2 1 、“让存在”的层次分析 前文己然揭示了“一切行为的特征在于,它持留于敞开域而总是系于一个可 敞开者( o f f e n b a r e s ) 之为可敞开者。”【海德格尔,193 0 ,页2 13 】即,敞开向可 敞开者敞开。循思而进,敞开,“这种为结合着的定向的自行开放,只有作为向敞 开域的可敞开者的自由存在( f r e i s e i n ) 才是可能的。”【海德格尔,193 0 ,页2 14 】 那么,由此而来的 自由首先已经被规定为对于敞开域的可敞开者来说的自由了。【海德格 尔,193 0 ,页2 16 】 如果海德格尔之前关注的焦点在:敞开。那么,这里,引出了:可敞开者。 并且,重音在于:作为存在者的可敞开者。 海德格尔认为,在命题真理中,符合的双方一一陈述( 知) 与物一一均以可 敞开者获敞开,即,以存在者而存在。两者作为存在者,在敞开中,获得相关, 但,欲以“如其所是”、“成其所是”、“是其所是”,则需要一一自由。或者可以说: 陈述( 知) 与物,两者皆已“如其所是”、“成其所是”、“是其所是”,则因,自由。 向着敞开域的可敞开者的自由让存在者成其所是。于是,自由便自行揭 示为让存在者存在( d a ss e i n l a s s e ny o ns e i n d e m ) 。【海德格尔,l93 0 ,页2 16 】 海德格尔需要解答的是,“让存在者存在”之“让”,需要怎样地理解意味? “让”,会成为一种“无所谓”吗? “无所谓”中尚存有人性之温暖吗? 或者,“无 所谓”因着人性的疏忽而冷漠? 人,怎能承受“无所谓”之轻? 我想,无所谓处当有所谓。让,还有不同之让,要看如何让。细究之下,海 德格尔对此的解释有三层意思可以显现: 1 ) 让存在乃是让参与到存在者那里: 2 ) 让此成此; 3 ) ( 什么) 让? 2 1 1 让存在乃是让参与到存在者那里。【海德格尔,193 0 ,页2 1 7 】 本文要问,海德格尔的“存在者那里”,指的是,哪里? 如何参与? 如果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者在敞开域的敞开状态中,才能成其为存在者。那 么,参与,即“参与到敞开域及其敞开状态中”。但,这种“参与到敞开域”,既 非“对当下照面的或者寻找到的存在者的单纯推动、保管、照料和安排”【海德 格尔,193 0 ,页2 l7 】,而毋宁称为“使敞开”,当然,这个“使敞开”也如t h o m a s l a n g a n 所言,并非一种“创世”, t h i sf u n d a m e n t a lm a k i n g o p e n ,w h i c hl e t st h i n g sb ei nt h ef i r s tp l a c e ,n o ti n t h es e n s eo fc r e a t i n gt h e mb u ti nt h es e n s eo fp e r m i t t i n gt h e mt ob ed i s c o v e r e d , t h i ss e i n l a s s e ni s e x p o s i t i o n ,i se x i s t e n c ei t s e l f 【t h o m a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