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usb接口的测井电缆数据传输系统研究.pdf_第1页
(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usb接口的测井电缆数据传输系统研究.pdf_第2页
(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usb接口的测井电缆数据传输系统研究.pdf_第3页
(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usb接口的测井电缆数据传输系统研究.pdf_第4页
(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usb接口的测井电缆数据传输系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我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个人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其它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了谢意。特此声明。 声明人( 签名) :茎鎏逖坐年4 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石油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特此说明。 说明人( 签名) :衄指导教师( 签名) :巡年弘月日 摘要 测井电缆数据传输系统是测并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性能测井 仪器的快速发展,需要从井下传输到地而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希望能够在 电缆信道r 实现数白干位秒或更高的传输速率。论文从电缆传输特性、编 码技术、基于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曼彻斯特编码器、解码器设计、u s b 接口设计、单片机系统固件软件及设备驱动程序设计几方面研究了测井数 据传输系统i 殳计中的关键问题。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随电缆长度、制造材 料及工艺、温度等多种冈素而变化。测井电缆的传输带宽在1 0 0 k h z 左右, 要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必须采用多路传输技术或高效率的编码调制技术, 为兼容现有测井井下仪器,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资源,采用了曼彻斯特编码 技术。曼彻斯特码的功率谱形状与信码流的统计特性无关,因此针对特性 恒定的传输信道,可以采用简单的频域均衡方法对信道传输特性g i 起的失 真进行补偿:功率谱的带通特性使其特别适合于通过变压器耦合的测井电 缆实现数据传输;由于时域波形有许多跃变沿,提取定时信息方便,解码 易于实现。为适应传输信道特性的变化,采用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结合, 设计了频域均衡器,以获得晟佳的电缆特性补偿。根据曼彻斯特编码、解 码原理,采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了具有并行接口的曼彻斯特编码、 解码器,与传统的串行接口芯片相比,它增加了串并转换移位寄存器、并 串转换移位寄存器、数据缓冲器、数据寄存器、控制寄存器及接口地址译 码电路,可直接作为计算机外部接口器件使州,简化了系统设计。传输系 统选用p h i l i p s 公司的u s b 接口芯片p d i u s b d l 2 和a t m e l 公司的单片 机a y 8 9 c 5 2 实现u s b 接口。为减轻单片机负担,曼彻斯特译码器的输出数 据直接写入先进先出存储器( f i f o ) ,f i f o 与p d i u s b d l 2 问的数据传送采 用直接存储器存取( d m a ) 技术。软件设计介绍了u s b 出议及遥测相关功 能的固件实现,基于w i n d o w s 驱动程序模型唧d m ) 的u s 3 设备驱动程序 设计及应用程序设训。最后给卅了个系统应用实例。 关键词:通用串行总线,测井电缆数据传输系统,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固件,驱动程序 a b s t r a c t w e l l l o g g i n gc a b l ed a t at r a n s m i s s i o ns y s t e mi sa n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 w e l l l o g g i n ge q u i p m e n t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g hp e r f o r m a n c e w e l l l o g g i n gt o o l s ,t h ed a t aa c q u i r e db yl o g g i n gt o o l sb e c o m e sm o r ea n dm o r e , s ot h ed a t a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r a t eo fh u n d r e d so fk i l o b i t sp e rs e c o n do re v e nh i g h i sr e q u i r e di nl o g g i n gc a b l e k e ya s p e c t so f w e l l l o g g i n gc a b l ed a t at r a n s m i s s i o n s y s t e m ,s u c ha sc a b l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f e a t u r e s ,m o d u l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d e s i g no f m a n c h e s t e re n c o d e ra n dd e c o d e rb a s e do nc o m p l i c a t e dp r o g r a m m a b l el o g i c a l d e v i c e ,u s bi n t e r f a c ed e s i g n ,m i c r o c o n t r o l l e rp r o g r a m m i n g ,a n dd e v i c ed r i v e r p r o g r a m m i n g ,a r ed e s c r i b e d t h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f e a t u r eo fw e l l l o g g i n gc a b l ei s v a r i e dw i t hi t sm a t e r i a l ,l e n g t h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t e c h n i q u e ,a n dt h e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a p p l i c a t i o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st h ef r e q u e n c yw i d t ho fw e l l l o g g i n gc a b l ei s a b o u t1 0 0k h z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r e a l i z i n gh i g hr a t ed a t at r a n s m i s s i o nt oa d o p t m u l t i c h a n n e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d eo rh i g he f f i c i e n c ym o d u l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 t om a k ef u l lu s eo fc u r r e n td o w n h o l et o o l s ,t h em o d u l a f t o nt e c h n i q u eo ft h i s s y s t e ms h o u l db ec o m p a t i b l ew i t hc u r r e n td o w n h o l et o o l s ,s om a n c h e s t e rc o d e i sa d o p t e d t h ep o w e rs p e c t r u mo fm a n c h e s t e rc o d ei si r r e l a t i v ew i t ht h ef e a t u r e o fd a t as t r e a m ,s of r e q u e n c ye q u a l i z e rc a nb eu s e dt oc o m p e n s a t i n gt h ef e a t u r e 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c h a n n e lo fc o n s t a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b a n d p a s sf e a t u r eo f m a n c h e s t e rc o d em a k e si ta d a p tt oc a b l et e l e m e t r ys y s t e mw i t ht r a n s f o r m e r c o u p l em o d e a si t st i m ef i e l dw a v e sh a v em a n ye d g e s ,i t st i m i n gc l o c kf o r d e c o d e ri s e a s yp i c k e do u t t og e tt h eb e s tc o m p e n s a t i n gc a b l ef e a t u r e s ,a f r e q u e n c ye q u a l i z e ri sd e s i g n e db ym i x i n gd i g i t a la n da n a l o g y c i r c u i tt e c h n i q u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m a n c h e s t e rc o d e ,m a n c h e s t e rc o d e ra n dd e c o d e r w i t hp a r a l l e li n t e r f a c ea r er e a l i z e db yi ns y s t e mp r o g r a m m a b l ec o m p l i c a t e d p r o g r a m m i n gl o g i c a ld e v i c e ( c p l d ) o f l a t t i c es e m i c o n d u c t o r c o m p a r e dt ot h e o l dd e v i c e so fs e r i a li n t e r f a c e ,t h ec p l dd e v i c ei n t e g r a t e ss e r i a lt op a r a l l e ls h i f t r e g i s t e r , p a r a l l e lt os e r i a ls h i f tr e g i s t e r , d a t ab u f f e r , d a t ar e g i s t e r , c o n t r o lr e g i s t e r , a n da d d r e s sd e c o d e r , w h i c hc a nb ed i r e c t l yu s e da si n t e r f a c ec o m p o n e n t so f c o m p u t e r sa n dm a k e ss y s t e md e s i g ns i m p l i f i e d a n u s bi n t e r f a c ed e v i c e p d i u s b d l 2o fp h i l l i p s ,a n dam i c r o c o n t r o l l e ra t 8 9 c 5 2o fa t m e l a r ea l s o u s e dt or e a l i z et h eu s bi n t e r f a c ew i t hh o s tc o m p u t e r t ol i g h t e nt h eb u r d e no f m i c r o c o n t r o l l e r ,t h eo u t p u td a t ao fm a n c h e s t e rd e c o d e ri sd i r e c t l yw r i t t e nt o f i r s t i n f i r s t o u t ( f i f o ) m e m o r i e s ad i r e c tm e m o r ya c c e s s ( d m a ) c o n t r o l l e r i s d e s i g n e dt o r e a dd a t af r o mf i f om e m o r i e sa n dw r i t et op d i u s b d 12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u s bp r o t o c o la n dt e l e m e t r yf u n c t i o n s ,t h ed e s i g no f u s bd e v i c e d r i v e rb a s e do nw i n d o w sd r i v e rm o d e l ( w d m ) ,a n d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p r o g r a m d e s i g na r ca l s od e s c r i b e d a na p p l i c a t i o ne x a m p l eo ft r a n s m i s s i o ns y s t e m i s g i v e n a tl a s t k e yw o r d s :u n i v e r s a ls e r i a lb u s ( u s b ) ,w e l l l o g g i n gc a b l ed a t at r a n s m i s s i o n s y s t e m ,c o m p l i c a t e dp r o g r a m m a b l el o g i cd e v i c e ( c p l d ) , f i r m w a r e ,d r i v e r 基于u s b 接口的测井电缆数据传输系统研究 创新点摘要 1 根据曼彻斯特编码、解码原理,采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了具有并 行接口的曼彻斯特编码、解码器,与传统的串行接口芯片相比,它增加 了串并转换移位寄存器、并串转换移位寄存器、数据缓冲器、数据寄 存器、控制寄存器及接口地址译码电路,可直接作为计算机外部接口器 件使用,简化了系统设计。( 见第3 章) 2 为适应测井电缆因制造材料、制造工艺、长度等因素造成的传输特性差 异,设计了数字控制的频域均衡器,对测井电缆因素引起的传输特性变 化进行补偿,改善了信息传输质量,降低了传输误码率。( 见第4 章) 3 采用了u s 8 接口器件实现与测井系统主机的通讯。根据接口需要,采用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了直接存储器存取( d 鼢) 控制器,实现数据 接收先进先出存储器( f i f o ) 到p d i u s b d l 2 的数据传送,提高了数据传 输效率。( 见第5 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第1 章 引言 第1 章引言 1 1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 1 1 测井电缆数据传输系统 二十世纪9 0 年代,代表测井技术最新成果的成像测井系统引进到国内 油田生产现场。成像测井系统具备如下主要特征:一是地面成果图可视化。 地面采用多台工作站实现数据处理、可视化解释成果图输出。二是井下仪 器阵列化。阵列化测井井下仪器可以获得径向上不同探测深度、纵向上不 同分辨率的多种地质参数,信息丰富,数据量大。三是高速电缆遥测技术。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测井电缆大都属于铠装电缆,其传输频率上限仅为 l o o k h z 左右。随着高性能测井仪器的快速发展,需要从井下传输到地面的 数据量越来越大,尤其对于各种成像井下仪器,更加希望能够实现数百千 位秒或更高的传输速率。这就要求采用新的编码技术,利用现有的测井电 缆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哈里伯顿( 卧l l i b 叫r d o n ) 的e x c e l l 2 0 0 0 成像测井 系统数据上传速率为2 1 7 千位秒“。2 3 。阿特拉斯( b a k e r a t l a s ) 公司的e c l i p s 5 7 0 0 成像测井系统总的数据上传速率为2 3 0 千位秒呻。斯仑贝谢 ( s c h l u m b e r g e r ) 的m a x i s 5 0 0 成像测井系统则达到了5 0 0 千位秒州。然 而,由于引进成像测并系统的封闭性,传统国产井下仪器无法挂接,而且 由于成本较高,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在国际测井服务市场竞争中,亦 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测井 技术自身特点,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成像测井系统是我国测井装 备升级换代、推动测井技术进步的必由之路。 高速数据传输系统是成像测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成像测井信 息由井下实时传送到地面系统的任务。尽管国内的专家学者t l 二十世纪9 0 年代开始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h 1 ,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系统投 入现场应用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测井系统其数据传输速率不超过1 0 0 干 位秒”,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 1 2 井下仪器总线 在井下仪器总线设计方面,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斯仑贝谢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第1 章引言 的上一代电缆遥测系统c t s 采用了d t b 井下仪器总线“”,它由通过3 条信 号线遥测短节和并下仪器间下行命令和上行数据的串行传送,优点是总线 结构简单,时序配合紧凑,缺点是接口硬件相对复杂。e x c e l l 2 0 0 0 采用了 1 5 5 3 总线作为井下仪器总线0 1 ,在一对信号线上采用半双工方式实现了下 行命令与上行数据的分时传送,总线结构最简,缺点是遥测短节与仪器之 间一次传送的最大数据量为3 2 字,大数据量传送时总线上传送的冗余信息 较多;e c l i p s5 7 0 0 的井下仪器总线( w t s - i b ) 则采用4 对信号线实现了下 行命令与上行数据的全双工传送( 当t 2 下行和t 5 、t 7 上行时) ,一对信号 线为单向的下行命令线,另外三对构成i 路低速信道( 传输速率为4 1 6 6 千位秒) 和2 路高速信道( 传输速率为9 3 7 5 千位秒) ,大数据量传送时 附加信息少,效率较高。因此,w t s i b 总线对国内成像测井仪器设计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我国引进的成像测井设备以阿特拉斯的e c l i p s5 7 0 0 成像测井系 统及其井下仪器居多,充分利用现有的井下仪器资源是国产成像测井系统 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国产成像测井系统应具备挂接引进的5 7 0 0 成像测井井下仪器的功能。 1 1 3 通用串行总线( u s s ) 接口技术 传统的p c 机的功能扩展一般通过在系统i o 总线上扩展接口实现由 于在进行重新配置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已经影响了p c 机的进一步发展和 应用随着友好的用户图形界面和新的硬件、软件机制的结合以及与之相 对应的诸如p c i 和p c mc i a 等新一代p n p 总线体系结构的提出,使得计算 机看起来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直观了,要重新配置它也不是那么容易了;而 且从用户的角度来看,p c 机上的i o 接口,如串行,并行接口、键盘鼠标, 游戏杆并不具有即插即用的功能。 随着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用来扩充计算机功能的外设不断 的出现,与之相应的是机箱上面的端口越来越紧张了如果要支持具有新 功能的外设,就必须在机箱上增加一个新的接口来对其进行寻址。由于i o 接口资源有限,这种机械地增加端口的方法已不能适应计算机功能扩展的 2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第1 章引言 需要。 为解决p c 机传统外设总线接口的瓶颈,以p c 供应商康柏、d e c 、i b m 和 软件公司微软等一批著名i t 厂商于1 9 9 5 年推出了通用串行总线( u s b ) ,成立 u s b 实施论坛( u s b i f ) ,开始对u s b 进行推广和认证u s b i 1 版的低速率是 1 5 m b p s ,全速数据率是1 2 m b p s ,主控制器将总线传输时间划分为帧,每帧 l m s ,在帧时间内传输多个事务处理到多个器件上。u s b 总线的机械连接非 常简单,电缆是4 芯的屏蔽线,一对双绞线( d + ,d 一) 传送信号,另一对双 绞线( v b u s ,电源地) 传送+ 5 v 的直流电压,连接器有a 型( 或小a 型) 和b 型( 或 小b 型) 两种。u s b 器件的即插即用( 即热插拔) 是一个优势,对用户来说,第 一次插入u s b 器件时,通过手动或自动安装驱动程序后就可以使用该器件。 一个u s b 主控制器端口最多可连接1 2 7 个器件,各器件之间的距离不超过5 米 o “1 。2 0 0 0 年,u s b 2 o 版规范推出,将u s b 总线的数据率提高到4 8 0 m b p s 的 高速,并向后兼容。在高速u s b 总线上,主控制器将每帧1 m s 再划分成8 个 微帧,每个微帧1 2 5us ,能完成更多事务处理,使总的数据率提高4 0 倍”。 u s b 接口规范将多种p c 机外设具有相似特性的归纳为某一类,例如鼠 标、键盘等属于h i d 类,音响产品属于a u d i o 类,c d 、硬盘、闪存属于 m a s s s t o r a g e 类。微软的w i n d o w s 操作系统为常用类别提供驱动程序,实现 自动安装。不在w i n d o w s 支持的u s b 器件( 如测量仪器) 需要提供自己的驱 动程序,或者安装程序将有关应用和驱动程序打包在一起,一次性完成器 件的安装。u s b - i f 负责对符合u s b 接口规范的硬件和程序作认证,发给认 证标志驱动程序在获得微软硬件设备质量( w h q l ) 认证后可实现在w i n d o w s 操作系统下的自动安装。 2 0 0 0 年后,台式p c 都增加了u s b 接口,笔记本电脑甚至安装了两个u s b 接 口。现在数以亿计的带有u s b 接口的p c 机在运行,数以十亿计的p c 机外设 和其他设备,其中包括u s b 钡g 量仪器使用u s b 接口。正是由于u s b 接口拥有大 量p c 机外设,使得u s b 接口的支持产品,包括控制器芯片、集成器和桥接器、 电缆和连接器、驱动程序和安装程序、开发工具等非常普及,加上u s b 接口 的安装方便、数据率较宽、容易扩展、即插即用、成本较低等特点,使得 3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 第1 章引言 u s b 总线成为外设接口设计的首选总线。 1 2 基于u s b 总线的测井数据传输系统研制的意义 高速电缆传输作为成象测井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其重要性已被国内 外测井专家指出 4 1 - 4 2 ) 高速电缆遥测系统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井下数据 通过测井电缆的高速传输,这是阵列成象井下仪器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和 地面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的要求;二是必须具备良好的兼容性。 鉴于我国已经引进了国外不同公司、不同系列的成象测井设备和井下仪器, 另外一些公司的成象测井系统也正在我国服务,国产电缆遥测系统应该能 够兼容这些不同系列的仪器和设备。传输问题可以通过研制一个通用的高 速传输设备解决;兼容性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为不同系列的仪器分别研制 接口,与通用传输设备配接,组成各种系列的遥测系统。这样,不同系列 的遥测系统的传输部分都相同,只是井下仪器接口和地面仪器接口不一样, 减小了研制的工作量,也为扩展兼容以后可能出现的更新型的成象井下勘 探仪器和设备提供了可能。 电缆遥测系统是整个测井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由于目前几乎所 有计算机都具有u s b 总线接口,因此遥测系统的地面接口通过u s b 总线与 测井系统主机进行数据交换,具有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能够满足 从工控机到笔记本不同档次机型的需要。 1 3 论文的组织结构 论文共分为7 章,第1 章为引言。第2 章介绍t n 井电缆的传输特性、 常用的连接方式;编码解码理论及方案设计。第3 章介绍了曼彻斯特编码 器与解码器、采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实现方法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设 计。第4 章叙述了传输接口模拟电路的设计,主要包括上行数据接收电路 构成、下行命令发送电路构成及电缆特性频域均衡滤波器设计。第5 章介 绍了u s b 总线接口器件p d i u s b d l 2 的结构、功能,与单片机的硬件接口设 计,u s b 接口协议及遥测控制软件设计。第6 章叙述了u s b 设备驱动程序的 开发与用户应用程序的开发,叙述了w d m 设备驱动程序的i o 请求处理、 即插即用设备栈和i r p 结构,比较详细的介绍了u s b 设备驱动程序栈、驱 4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 第1 章 引言 动程序的入口例程、驱动程序的初始化和卸载、设备启动、电源管理的基 本准则以及控制例程、数据读写例程、结构u r b 等,举例分析了操作u s b 设备的a p i 函数,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最后对整个设计做了总结,指出了 电缆遥测系统今后的研究方向。 5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编解码方案设计 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系统总体设计 2 1 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 在一个测井系统中,地面系统与井下仪器间的数据传递通过电缆来实 现。通常使用的测井电缆为7 芯铠装电缆,最大长度可达7 0 0 0 m 。电缆传输 信道的衰减和相移随信号频率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当频率超过l o o k h z 时, 信号衰减和时延特性变差使得难以对信道解码。 总之,由于受传输介质、设计思想、制造工艺和井下高温、高压等恶 劣环境的影响,钡8 井电缆传输系统存在传输速度慢、信息量少、信号衰减、 失真大等问题。尤其在超深井中,信号的衰减及线问各种信号的相互干扰 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现代测井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瓶颈“1 。 2 1 1 影响电缆传输特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电缆传输特性的主要因素有: ( 1 ) 衰减。测井电缆是井下与地面之间的信息传输媒介,采用的是普 通七芯铠状电缆,f h 7 根金属导线外包绝缘材料绞合而成。电缆的最外层为 钢丝编织层,俗称电缆铠装,保证电缆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其长度一般为 3 5 7 0k m 。缆芯的直流电阻约为2 5 8q k m ,分布电容约为0 1 肛f k m , 信号频率为m h z 时分布电感约为2l ah k m “”。因此,这种测井电缆的信号传 输频带宽度仅约为l o o h z l o o k h z 。作为数字信息传输媒介,其电特性较差 的是限制井下与地面之间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原因。 由于电缆的阻性特征造成电能损耗以及电缆绝缘材料的电能泄漏,导 致信号幅值经过链路传输时逐渐减弱。链路的衰减是由电缆的结构、长度 及传输信号的频率所决定的,当工作频率较高时,衰减主要是由集肤效应 所决定的,它是与频率的平方根成正比的。另外,衰减值随温度的增加而 增大。对于井下电缆,温度每增j l l l ,衰减约增大0 4 左右m 1 此外, 井下电缆布放在井下套管中,衰减亦会增j 1 1 2 3 。 ( 2 ) 串音干扰。串音干扰发生于缠绕在一个束群中的线对间干扰。由 于电容和电感的耦合,处于同一主干电缆中的双绞线发送器的发送信号可 能会串入其他发送器或接收器,造成串音。一般分为近端串音和远端串音。 6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编解码方案设计 对于测井电缆来说,远端串音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随着距离 增大,远端串音经过信道传输将产生较大的衰减,对线路影响较小,而近 端串音一开始就干扰发送端,在全双工模式时对线路本端的接收影响较大。 ( 3 ) 码间干扰。码间干扰是数据传输中除噪声干扰之外最主要的干扰, 与加性的噪声干扰不同,是一种由于信道的非线性相位特性造成的乘性干 扰。由于测井电缆呈现容性特征,会使数字脉冲的上升或下降变慢,从而 导致波形的畸变,产生信道间干扰和符号间干扰实际上,只要传输信道 的频带是有限的,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码间干扰。以一定速度传送 的波形序列受到非理想信道的影响,表现为各码元波形持续时间拖长,从 而使相邻码元波形产生重叠,造成判决错误矧。 2 1 2 不同连接方式下信道的频率特性 $ 魁画 崮 t 2 俐t 3 图2 - 1 七芯电缆的几种连接方式 用七芯测井电缆传输信息时,最常用的连接方式如图2 1 所示。其频率 响应特性如图2 - 2 所示。t 6 方式可提供最快的传输速率和最大带宽“1 ,但使 用缆芯最多,哈里伯顿的d i t s 采用这个模式下传命令信息。t 2 、t 5 、t 7 传 输方式信道的频率响应如图2 - 2 所示。t 2 、t 5 以不同方式组合使用2 、3 、5 、 6 四根缆芯,t 5 方式的传输性能远优于t 2 方式。中心缆芯7 与缆皮构成t 7 传 输方式,因缆芯7 位于中央,与缆皮相距较远,分布电容较小,虽传输的绝 7 生里互鎏查堂! 堡壅! 璺士论文 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编解码方案设计 对损失要大于t 6 方式,但它却具有最平坦的传输特性,这一点对于高传输 9 0 7 0 5 0 3 0 1 0 ii i li i 两 :b l 占一 r _ 一 _ k jd 一 _ 一 二一 _ , ,_ _- 一 么 一,c , r j , 频率( k h z ) 图2 2 传输方式2 、5 、7 的频率响应 率尤为重要。哈里伯顿的d i t s 采用t 7 方式作为上传数据信道。阿特拉斯组 合使用t 2 、t 5 和t 7 方式,其中t 2 作为下行命令信道和低速上传数据信道工 作在半双工方式,t s 和t 7 构成两个高速上行数据信道。t 2 、t 5 、t 7 组合连 接方式如图2 - 3 所示。 图2 3 传输方式2 、5 、7 构成 2 1 3 温度对电缆特性的影响 井温升高时,信号衰减程度加重,如图2 4 。因此,通常测井电缆传输 8 生里互塑奎堂! 坐壅! 堕主论文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编解码方案设计 一2 0 一3 0 嚣- 4 0 馨 一5 0 6 0 0 4 0 81 2 频璋;k i z 图2 4t 5 方式下7 0 0 0 m 电缆衰减特性曲线 信号的频率使用带宽在1 0 0k h z 以下,这就给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带来很 大困难,用基带传输已不能满足电缆高速率的传输要求。要想提高传输速 率,就要选择高比特率编码的调制解调技术,并对电缆传输特性进行正确 补偿,以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要求。 2 2 信道码型设计 2 2 1 码型设计的一般要求 为了准确而有效地在传输系统中传送数字信息,必须用适当的电脉冲 形式表达,即为线路编码问题。对线路码型通常有如下要求阳“1 : ( 1 ) 适当特性的功率谱密度:并与信道特性匹配。为了对称传输, 常用变量器与线路耦合,这就要求信码中不含有直流分量和很低频率的分 量。信道频率响应在高频段也不太理想,希望信码中高频分量的能量较小 因此,要求信码的主要能量集中在信道特性良好的通频带中心附近。 ( 2 ) 丰富的定时信息:在基带传输系统中,位定时信号是接收端和 再生中继器内再生原来信码所必需的。通常要求线路码型有自定时能力, 即从信码中可以提取出同步信息。 ( 3 ) 透明性:信源发出的信码具有随机性,常用各种概率分布描述 其统计特性如果码型变换( 包括编码和解码) 与信源发出的信码统计特 性无关,则称为具有透明性 9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编解码方案设计 ( 4 ) 对线路的宏观差错有宏观检测能力;为了实时检测传输系统的质 量,便于维护和控制,希望码型具有内在的检错能力。在传送信码的同时, 能宏观的用计数器监督线路的质量指标,例如差错率。 ( 5 ) 较小的误码增殖:当线路中出现单个差错时。导致解码过程中出 现多个差错,叫做误码增殖或误码扩散。希望码型具有较小的误码扩散效 应。 ( 6 ) 能够实现并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尤其对于处于高温环境的井下子 系统。 2 2 2 常用码型 2 2 2 1 二元码 最简单的二元码基带波形是矩形脉冲,取值只有两种电平,常用的二 元码如下: ( 1 ) 单极性不归零码 这种二元码用高电平和低电平( 常用零电平近似表示) 两种取值分别 表示二元信息的“1 ”和“0 ”,在每个码元期间电平保持不变,如图2 - 5 所 示。 ( 2 ) 双极性不归零码 用正电平表示信码“i ”,用负电平表示信码“0 ”,在每个码元期间 电平保持不变,不用零电平,如图2 5 所示。 ( 3 ) 单极性归零码 用正脉冲表示信码“1 ”,这个脉冲的高度为a ,宽度为z ,且宽度小 于码元宽度t 。,1 t 。称为占空比r 用无脉冲表示信码“0 ”。单极性归零 码如图2 - 5 所示。 ( 4 ) 双极性归零码 用正脉冲表示信码“1 ”,用负脉冲表示信码“0 ”,脉冲的高度分别 为a 和一a ,占空比r 相同,如图2 - 5 所示这种码型实际有a 、一a 和o - - 种码型, 但通常仍视为二元码,它用脉冲的正负极性表示两种信息,分析时与前述 三种码型有很多共同点。 1 0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 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编解码方案设计 以上四种码型比较容易实现,常用作机内和近距接口的码型。由于存 在下列问题,不适合用作远距接口码型。一是存在丰富的低频分量,在单 极性码时还存在直流分量,不能适应用变量器作交流耦合的场合。二是在 信码序列中若出现长“1 ”串或长“0 ”串,不归零码呈现固定电平,无电 平跃变,也就没有定时信息。三是当信息码流中各个码元之间相互独立时, 这四种码型的各个码元取值也相互独立,因而没有任何检错能力 ( 5 ) 差分码 在差分码中,信码“1 ”和“0 ”分别用电平的跃交与否来表示。在电 报通信中,习惯上称“l ”码为传号,“0 ”码为空号若用有电平跃变表 原信码流11 010 0 10 原信码流1 1010010 。ab 口口 t t o 单极性不归零码 :b 口 t t o 传号差分码 双极性不归零码 :b 口 口口 单极性归零码 0 - a 数字双相码 r 于芒r ,伸 密勒码 三h 。三融珊。 双极性归零码 图2 - 5 二元码型 传号反转码 示“1 ”码,此时用无电平跃变表示“0 ”码,称为传号差分码,如图2 5 所 示。若用有电平跃变表示“0 ”码,用无电平跃变表示“1 ”码,则称为空 号差分码。 差分码也未解决上述四种码型存在的问题,也不能直接用作远距接口 码型。但是注意到这种码型的电平取值与信码的“1 ”或“0 ”之间不是绝 对的对应关系,而是用电平的相对变化传送“l ”码与“0 ”码,只具有相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 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编解码方案设计 对关系,所以又称为相对码。通常用来解决有相位模糊的场合。 ( 6 ) 曼彻斯特码 曼彻斯特码又称为分相码或m a n c h e s t e r 码,它用两位码表示信码“l ” 或“0 ”。一种规定是;用“1 0 ”表示“1 ”码,用“0 1 ”表示“0 ”码,且 为双极性不归零脉冲。编码波形如图2 - 5 所示。 这种码型的优点是:因为正负电平出现的概率相等,无直流分量和低 频分量,主要能量集中在通频带中段。在每个码元间隔的中心处都有电平跃 变,位定时信息特别丰富,而且不受原信码序列统计特性的影响,较易提取 位定时信号。由于“0 0 ”加“1 l ”是禁用码组,所以在曼彻斯特码流中不会 出现3 个或更多的连码,这个特性可用来进行宏观检错。这个码型的不足之 处是传输速率加倍,要求信道传输带宽加倍。在以太本地数据网中采用该码 型作为传输码型,最高信息速率可达l o m b s 。 ( 7 ) 密勒码 密勒码又称延迟调制码,可看成是曼彻斯特码的一种变形。它规定: “1 ”码用码元间隔中心点出现跃变来表示,即“1 0 ”或“0 1 ”。“0 ”码有 两种情况:单“0 ”时在码元间隔内不出现电平跃变,而且在与相邻码元的 边界处也无跃变;在连“o ”时,在两个“0 ”码的边界处出现电平跃变,即 “o o ”与“l l ”交替。编码波形如图2 - 5 所示。根据密勒码的编码规则可知, 若两个“l ”码中问有一个“0 ”码时,密勒码流中出现最大宽度2 t 。,即两 个码元周期。换句话说,可能出现四连码情况,但不会出现多于四连码情况, 用这个性质可作宏观检测之用。 ( 8 ) 传号反转码( c m i ) 传号反转码规定:“1 ”码交替用“l l ”和“0 0 ”表示:“0 ”码用“o l ” 表示,编码波形如图2 - 5 所示。这种码型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含有丰富的定 时信息。又由于“1 0 ”为禁用码组,不会出现三个以上的连码,这个性质可 用来作宏观检测。c m i 码已被c c i t t 推荐为p c m 四次群的接口码型,在光缆传 输系统中也有应用。 ( 9 ) n b m b 码 1 2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编解码方案设计 这是一类分组码,它把原信码流的n 位二元码作为一组,变换为m 位二 元码作为新码组,由于m n ,新码组可能有2 。种组合,多出( 2 一掣) 种组合, 从中选择有利码组作为可用码组,其余为禁用码组,以获得好的特性。前面 介绍的曼彻斯特码、密勒码和c m i 码都可看作是i b 2 b 码。 在光纤数字传输系统中,通常选择m = n + l ,如i b 2 b 码、2 8 3 b 码和5 8 6 b 码 等,其中5 8 6 b 码型已实用化,作为三次群和四次群的线路传输码型。 2 2 2 2 三元码 三元码的取值有三种:十a ,0 和一a 。由二元信码流变换为三元信码流时, 通常不是由二进制到三进制的转换,而只是某种取代关系,所以三元码又 称为伪三元码。 ( 1 ) 传号交替反转码( a l i ) a m i 码规定:“0 ”码用0 电平表示;“1 ”码( 即传号) 交替地用“和 一a 表示,常用半占空归零脉冲实现+ a 和一a ,如图2 6 所示。 这种码型无直流分量,主要能量集中在通频带中段。可以用非线性变 换方法从信码中提取位定时信息。但当原信码流中出现长“0 ”串时,a m i 码流也对应长“0 ”串,使位定时提取发生困难。利用传号交替反转规则, 在接收端如果发现有破坏该规则的脉冲时,说明线路传输中有差错,可用 作宏观在线监测之用 ( 2 ) n 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皿b n ) n 阶高密度双极性码可以看作是a m i 码的改进型,解决原信码流中出现 长“0 ”串时发生的问题。常用的是h d b 3 码,其规定为:在原信码流中,每 当出现四连“0 ”码时,用下列两种取代节之一代替:“0 0 0 v ”或“b o o v ”, 其中b 表示符合极性交替规则的传号,v 表示违反极性交替规则的传号,或称 破坏点。当h d b 3 码流中两个v 脉冲之间的传号数为奇数时,采用“0 0 0 v ”取 代节;若为偶数时,采用“b o o v ”取代节,保持任意两个相邻的v 脉冲之间 的b 脉冲数为奇数。在原信码流中的传号都用b 脉冲代替。按上述规则编出的 h d b 3 码流如图2 - 6 所示。它有以下特点: 1 ) 利用v 脉冲违反极性交替规则的特征,接收端很容易去掉取代节; 1 3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 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编解码方案设计 原信码流10 110000000l l0o00001 0 - a 脒i 码 i j d b 3 码 b 6 z s 码 双二进码 图2 - 6 三元码型 2 ) b 脉冲符合极性交替规则,同时v 脉冲序列也是极性交替的,就 保持了无直流分量的性质; 3 ) 根据v 脉冲序列也是极性交替的特点,可用作线路差错宏观检 测。 ( 3 ) b n z s 码 b n z s 码是一种n 连“0 ”取代的双极性码,可看作为a m i 码另一种改进型, 其规定为:每当原信码流中出现n 连“0 ”串时,用带有破坏点的取代节代 替。常用的是b 6 z s 码,它的取代节为“o v b o v b ”,编出的b 6 z s 码流如图2 - 6 所示。它也有与h d b 3 类似的特点。 ( 4 ) 双二进码 双二进码是一种三元码,它规定:“0 ”码无脉冲传送;“1 ”码用正 脉冲或负脉冲传送,当前的“1 ”码与前面相邻的“l ”码之间的“0 ”码数 目为奇数时,当前的“l ”码对应的脉冲极性与前一脉冲的极性相反,否则 1 4 o “ o “ ! 塑石油大学( 华东) 博士论文第2 章测井电缆的传输特性与编解码方案设计 相同。按这个规则编出的码流如图2 6 所示。 2 2 2 3 多元码 信源输出的数码可能有m 种符号,相应地用m 种电平表示它们。如果各 码元数码取值是等概的,码元之间没有关联,在电平配置时通常以零电平 为中心,正、负电平对称配置,以便消除直流分量 当m 为奇数时,m 种电平值a 沩 a t = o ,2 a ,4 a ,( m - 1 ) a ( 2 一l a ) 当m 为偶数时,m 种电平值k 为 a x = a ,3 a ,( m 1 ) a ( 2 一i b ) 例如,信源输出为四种符号:0 、1 、2 和3 ,a 。可取为:3 a ,a ,一a ,一3 a 。 用这个规则编成的多元码如图2 - 7 所示。 原信码流13 2 0 lo23 三一 图2 7 多元码型 2 3 数宇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计算 2 3 1 功率谱密度计算方法 编码信号是否适合于传输信道的特性取决于编码信号的频域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