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福克纳创作的文学伦理学解读.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福克纳创作的文学伦理学解读.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福克纳创作的文学伦理学解读.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福克纳创作的文学伦理学解读.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福克纳创作的文学伦理学解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威廉福克纳( w i l l i a mf a u l k n e t , 1 8 9 7 1 9 6 2 ) 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 家,他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内涵,福克纳作为那个时代极具有社会责任 感的伟大作家,在其小说中不懈地追求一种社会批判与伦理道德教化的契合,无 情地揭露了历史上美国南方社会蓄奴制、种族制的罪恶,为南方社会的进步做出 了贡献。本论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解读福克纳创作的主要作品。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近几年来国内学者结合我国文学的研究现状所提出的研 究方法,它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 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是对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辩证的 阐释,其主旨在于以历史的眼光考察文学作品等文学现象的伦理内涵,并结合当 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等,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伦理关系 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阐释。 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重点梳理关于福克纳创作的研究现状,阐明用文学 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解读福克纳创作的可行性,并介绍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概念 和内涵。第二章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分析福克纳的主要作品,揭示南方蓄奴制、 种族制对人的摧残和毒害,辩证地历史地评价福克纳笔下的主要人物。第三章从 人与自然的角度,探讨福克纳的作品中大自然对人类思想品质的陶冶与净化。第 四章探讨福克纳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发掘福克纳的伦理道德观 念对其创作的影响。论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福克纳创作的辉煌成果以及其对现代 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探索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福克纳,文学伦理学,批评 r e a d i n gf a u l k n e r w o r k sf r o ma ne t h i c a ll i t e r a r yp e r s p e c t i v e a b s t r a c t w i l l i a mf a u l k n e ri sag r e a ta m e r i c a nw r i t e rw h ow i n st h en o b e lp r i z e e t h i c a l i d e a sa r et h ef e a t u r eo ff a u l k n e r sw o r k s f a u l k n e ri sag r e a tw r i t e rw i t hs o c i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w h op u r s u e ss o c i a lc r i t i c i s ma n de t h i c a lt e a c h i n gi nh i sw o r k sw i t h o u t c e a s e h er e v e a l st h ee v i l so fs l a v e r y , r a c i s mi ns o u t h e i na m e r i c a ns o c i e t y h e c o n t r i b u t e sh i m s e l f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u t h e na m e r i c a ns o c i e t y t h i st h e s i s e m p l o y st h ee t h i c a ll i t e r a r ya p p r o c ht oi n t e r p r e tf a u l k n e r sw o r k s , e t h i c a l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i sal i t e r a r yt h o e r yp e tf o r w a r db y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 si n r e c e n ty e a r s i ti sl i t e r a r y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b a s e do ne t h i c s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a n d l i t e r a r y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i ta i m sa ts t u d y i n gt h ee t h i c si n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sa n dt r i e s t om a k e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u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o ne t h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 a n ds o c i e t y , 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u n d e rt h es o c i a l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 a t 也a t t i m e t h e r ea r ef o u rc h a p t e r si nt h et h e s i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b r i e f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 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 e so nf a u l k n e ra n dh i sl i t e r a r yw o r k sa n dg i v e sac o n c i s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t h et h e o r yo fe t h i c a lf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e t h i c a l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g e n e r a l l yd e a l sw i t h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e ua n ds o c i e t y ,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e na n dn a t u r ea n dt h e a u t h o r se t h i c a lt h o u g h t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s o m eo ff a u l k n e r sn o v e l s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e na n ds o c i e t y h et r u t h f u l l yd e p i c t s w h a th a p p e n si nt h es o u t h e r na m e r i c a ns o c i e t ya n dr e v e a l st h ee v i l so fs l a v e r y , r a c i s m a n dt h e i rp e r n i c i o u si m p a c to nm e n t h i sc h a p t e ri n t e r p r e t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si n f a u l k n e r sw o r k so b j e c t i v e l ya n dd i a l e c t i c a l l y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f a u l k n e r s w o r k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i e sb e t w e e nm e na n dn a t u r e n a t u r ee x e c saf a v o r a b l e i n f l u n c eo nm e na n dm o u l d st h e i r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nt h en a t u r et h ew h i t e sp o s t e r i t y r e a l i z et h ev i r t u r e sm e ns h o u l dh a v ea n dt h e ya r es h a m e f u lo fw h a tt h e i rf o r e f a t h e r s h a v ed o n et ot h eb l a c k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s e e k st of i n dt h ef e a t u r e so ff a u l k n e r s t h o u g h t sa n dt h e i ri n f l e n c e so nh i sc r e a t i o n s t h ec o n d u t i o np a r tp o i n t so u tt h a t f a u l k n e r sn o v e li sc o n d u d v et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o d e ms o c i e t y sm o r a l sa n d e t h i c s k e yw o r d s :f a u l k n e r ,l i t e r a r ye t h i c s ,c r i t i d s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傲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犯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敝和纸质敝;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秘舀鹄的少量复裁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 日 牡 前言 威廉福克纳( w i l l i a mf a u l k n e t , 1 8 9 7 1 9 6 2 ) 是一位极其重要的美国作家, 也是蜚声世界文坛的一位文学大师。作为一位扎根美国本土、乡土气息浓厚、地 区特色鲜明的南方作家,福克纳一辈子默默无闻地在他家乡那“邮票般大小的土 地”上辛勤地耕耘着,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传世佳作。在虚构的神话王国约 克纳帕塔法县,福克纳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南方社会画面,表现了2 0 0 年以来,特 别是2 0 世纪南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各社会阶层人物的精神伦理面貌。 福克纳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超人的远见卓识,揭露了南方蓄奴制和种族制的罪 恶,进而揭示了蓄奴制、种族问题是南方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为南方问题解决 指明了方向,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福克纳并没有把自己局限于南方。而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其饮誉世界的约克 纳帕塔法系列小说不仅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2 0 世纪西方人类 社会的精神面貌。他的作品超越地区的限制,具有高度的普遍意义,反映人类共 同的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强调他自己写作的目的在于“振 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这些是人类昔日的荣耀。为此,人类将永垂不朽。” 在欧洲,“福克纳热”早于美国。早在3 0 年代,当福克纳的作品在国内还没 有名气的时候,在法国青年人的心中,他已经“是一位神祗”。在前苏联地区, 在日本,特别是在拉丁美洲,读者对福克纳非常崇拜,他的创作风格也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的作家。在我国,早在上个世纪3 0 年代,就开始了对福克纳的研究, 后来中断了一段时期,但是,随后在肖明翰、李文俊和陶洁等学者的大力努力下, 福克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对福克纳的研究更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 面。 本论文采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近几年来国内学者 结合我国文学研究的现状所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主旨在于以历史的眼光来 考察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伦理内涵,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对人 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各种伦理关系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 释,并尽可能得出种新的结论。就作家与创作的关系而论,它研究作家的伦理 道德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形成的过程,应该说明 作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其创作的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内容非常宽泛,本论文 仅以此来解读福克纳的创作。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克纳的创作。福克纳以美国南方社会的政治经济为背 景创作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在这套系列小说中,福克纳深刻地揭露了 南方社会的矛盾,揭露了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本论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 选取了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 、村子、八月之光等作品,客 观地辨证地分析福克纳的人物形象创造。社会是邪恶的,在社会中人性被异化, 而人在回归大自然后,接受了大自然的陶冶,人性才得以复归。选取了熊加 以分析,分析大自然对于熊的主人公艾萨克思想的陶冶和净化。福克纳生长 在南方,南方的价值体系和传统思想深深地影响福克纳,他在某些程度上认同南 方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这在其创作中体现出来。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重点梳理关于福克纳的研究现状,阐明用文学伦 理学批评的方法鳃读福克纳的可行性,并介绍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概念和内 涵。第二章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分析福克纳的作品,揭示南方邪恶的社会制度对 人的摧残和毒害。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辩证地历史地评价福克纳笔下的人 物。第三章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福克纳的作品,探讨大自然对于人类思想品 质的陶冶与净化。第四章研究福克纳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特点、产生 的原因:发掘福克纳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其创作的影响。论文的结论总结福克纳创 作的辉煌成果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探索的指导意义。 2 第一章研究与批评概述 第一节福克纳创作研究的现状 艾伦泰特早在2 0 世纪中期就指出:“如果说即使没有莎士比亚,伊丽莎白 时代仍然是英国文学之骄傲的话,那么南方各州的新文学即使没有福克纳也是杰 出辉煌的。”国泰特把莎士比亚与福克纳相提并列,其实并不过分。据统计, 自 8 0 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博士论文中,“在英语作 家中,关于福克纳的己占第二位,仅次于莎士比亚世界上出版的研究福克纳 的专著至今已达1 7 9 6 部,在英语作家中,也仅次子莎士比亚。”o 因为福克纳的 作品在艺术和思想上的魅力和光芒,西方对于福克纳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 题。 近二十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中国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研究 的重视与关注持续升温,福克纳研究成为英美文学研究园地中关注度、集中度最 高的显学之一,取得了显著成绩。早在2 0 世纪3 0 年代,我国学者赵家璧、凌昌 言等已经开始介绍福克纳,但对其作品的系统翻译和研究主要是从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开展起来的。自8 0 年代初到现在,我国出版的福克纳主要作品的中译 本有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熊、福克纳作品精粹、去吧,摩西、 圣殿、八月之光、掠夺者、押沙龙,押沙龙! 、坟墓的闯入者、村 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等,可见对福克纳作品的翻译 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福克纳的二十部长篇小说、八十多部短篇小说中最主要的 一半作品已经译成中文。 同时学术界也出版了很多研究福克纳生平、思想、创作的专著。李文俊的福 克纳评传( 浙江文艺出版社,1 9 9 9 ) 是国内第一部对福克纳的主要著作简要介 绍和评析的著作,该书涉及的作品有士兵的报酬、蚊群、沙多里斯、喧 。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2 ,第3 4 0 页 o 刘海平、王守仁。美国文学史 ,杨金才主编,第三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2 ,第3 4 0 页。 3 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 、没有 被征服的、野棕榈、村子、去吧,摩西和坟墓的闯入者,是研究福 克纳创作的重要资料。肖明翰的威廉福克纳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9 9 7 ) 系统地介绍了福克纳的思想,福克纳与美国南方社会,福克纳与基督教文 化传统,反种族主义的立场以及艺术手法与世界观,这是研究福克纳的一部学术 专著。李文俊选编的福克纳评论集第一次全面地向国内介绍了国际学界对福 克纳的研究。该评论集收集了一些美国著名评论家的文章,包括美国著名的评论 家马尔科姆考利的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的故事、罗伯特以及法国著名的 评论家让一保罗萨特撰写的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 等,主要 探讨了福克纳小说的形式、福克纳的现实主义艺术,还收入了福克纳荣获诺贝尔 文学奖的授奖演说。这些均是关于福克纳创作研究的重要论文,此书为研究福克 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另外,还有其他颇有影响的一些专著,如廖采胜的福克纳小说的语言与文 化标志( 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9 ) 、刘存波的南方失落的世界:福克纳小说研 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运亭的在喧哗与躁动中沉思:福克纳及其作品 ( 海南出版社,1 9 9 3 ) 、潘小松的福克纳美国南方文学巨匠( 长春出版社, 1 9 9 5 ) 、肖明翰的威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9 ) 和 大家族的没落福克纳与巴金家庭小说比较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4 ) 、刘建华的文本与他者:福克纳解读( 英文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 等等。 各种研究福克纳的学术讨论会也雨后春笋般地举行,中国学术界还积极主动 地展开了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和研讨。1 9 9 7 年,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福克纳 国际研讨会”,国内外四十余名学者就福克纳的主要作品研究、福克纳与南方的 关系、福克纳的成就与影响以及福克纳作品教学等七个专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的讨论。陶洁教授编选出版了专题论文集福克纳的魅力,其中不少学者从较 新颖的角度研究了福克纳的文本。 同时期,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研究福克纳创作的学术论文。有些论文论述 福克纳的作品与宗教、哲学和神话之间的关系;有些论文探讨福克纳在人物塑造、 刨作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其中指出,福克纳注意形式与技巧上的统一,他在作 4 品中大量运用多角度叙述,并列对照、内心独自、蒙太奇、象征隐喻、宗教典故 的手法,以便深化探索多元化的世界,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福克纳的女性形 象创造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内已有学者从道德方面对福克纳作品做了阐释。邹黎明在其硕士论文中从 道德方面探讨福克纳的道德拯救观探讨了福克纳创作中的传统道德观,福克 纳希望用以爱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来拯救这个苦难的世界,现实的人们只有重新 坚守那传统的美德才能走出精神荒原,重建幸福的家园。福克纳希望用人类传统 的美德,即勇敢、善良、怜悯心和同情心,为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开出救治的良方。 邹黎明主要探讨了福克纳最初阶段的作品道德观的表现,道德观点的来源及其它 在福克纳前期作品中的特点。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近几年国内文学批评界在总结深厚的文学伦理基础上而 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自从此理论提出后,不少学者已用此方法阐述了很多 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如莎士比亚,海明威的作品等等,为研究他们的作品拓展 了一个新的视角。论文尝试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分析福克纳的作品,从历 史辩证的角度,阐释福克纳创作中的伦理道德内涵及福克纳伦理道德思想的特 点,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分析福克纳的创作,历史辩证 地分析福克纳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对福克纳笔下的反面人物形象,评论界往往偏 重于他们丑陋的一面,对他们丑动的原因略有提及,但没有从宏观上把握和系统 的梳理,更没有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联系起来解读。本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 的方法解读福克纳的创作,历史辩证地分析福克纳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希望为福 克纳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5 第二节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 我国的文学批评,尤其是外国文学的批评,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很大的 变化,即形形色色的西方批评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如心理分析、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和接受美学等,在 我国的介绍和运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逐渐在批评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但 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遗憾。外国文学批评研究出现理论空洞化的倾向,一些批评者 轻视甚至放弃了文本和作家研究,忽略文学的批评教育功能以及文学对社会伦理 道德的引导功能。不少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在运用中出现了很多缺陷,加上 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长期处于失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伦理批评的产生就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伦理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宽 泛,以下是对文学伦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作了必要的阐释,从而为本论文的展开打 下基础。 文学伦理学批评有着悠久的文学渊源。儒家始祖孔子的著作诗三百就开 创了诗歌道德批评的先河。西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创作渊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神 话、荷马史诗与戏剧。作为古代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希腊神话和传说,就是 古代希腊伦理道德观念最早的文化载体。神话是最早的口头文学,人类社会初期 的希腊神话已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倾向。在荷马史诗里,伦理道德的主题已成为 基本主题。 柏拉图非常重视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他的国家篇中有很多道德批评的 范文。亚里斯多德在他的学术著作诗学里明确地强调文学的伦理功能。他指 出,悲剧是通过模仿“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并且他主 张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从而去恶从善,净化灵魂。后来莎士比亚的戏剧、 狄更斯的小说、哈代、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无不 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正因为他们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对人类 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他们的作品才得以流传百世,超越时问与空间,成为传世 之作。 :一 。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第1 9 页 6 伦理学之所以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文学批评,是因为在研究对象上文学 与伦理学有相通之处。“伦理学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科学。”o 伦理学 大致可以定义为有关善恶的科学、义务的科学、道德原则、道德评价、和道德行 为的科学,以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源 于古代希腊的西方伦理学,从总体上对各类道德现象、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 现象进行广泛而细致的考察,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阐释道德的本质、功能和各 方面的规律。伦理学以各种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决定了伦理学研究与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伦理学作为 西方社会关于道德问题的重要理论,同时它又作为方法论广泛地运用于其他学 科。 文学也以社会和人生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文学始终和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为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提供了可能和基础。文学借助艺术手 段把现实的世界转化为虚拟的艺术世界,把真实的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转 化为艺术中的各种道德矛盾和冲突,它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道德矛盾 和冲突。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伦理学批评的对象,主要在于文学利用自身特殊的 功能把人类社会虚拟化,把社会现实变成了艺术的社会,具有了伦理学研究所需 要的几乎全部的内容。 从方法论上来说,“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 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但要对 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坚持用现实的道 德价值观对当时所描写的道德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并辅以审美判断和艺术想象的 方法加以研究。”o 聂珍钊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就作家的创作而言,“它 应该研究作品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道德现象的关系,即文学如何在虚拟的世 界里再现现实社会中伦理道德现象;作品表现出来的道德倾向;文学作品的社会 和道德价值等。” 就作家与创作的关系两论,“他应该研究作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9 ,第2 页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 ,外国文学研究,2 0 0 6 ( 2 ) ,第9 页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 0 0 4 ( 5 ) ,第1 9 页。 7 以及这些观念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形成的过程;作家的道德观念与 作品所表现道德倾向的关系;作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其创作的影响,如作家在作 品中关于道德的描述,作家对其描写的各种社会实践及其塑造的人物的道德评价 等。”o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旨“在于以历史的眼光来考察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 伦理内涵,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各种伦理关系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并尽可能得出一种新 的结论。”o 也正因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对各种伦理关系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并尽 可能得出一种新的结论,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传统的道德批评分析作品得出的结 论往往是不同的。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现象,文学伦理学批评 主要运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文学中的道德现象,道德批评主要根据 当时的道德标准评价作家及作品的好坏。著名的悲剧美狄亚强烈的悲剧力量 来自于美狄亚杀死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为自己复仇。从道德批评的角度来看, 美狄亚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是不可理解的,人们认为美狄亚是凶残的,狠毒的。 而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眼光来看,美狄亚杀子复仇的原因和理由,是她完全接受 了男权社会的伦理观念,把儿子看成是丈夫生命的延续,她杀死的是丈夫的两个 儿子,似乎与自己无关。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美狄亚杀死自己的亲生 儿子是可以接受的。在希腊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 从道德批评的方面来看,这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因为当时的人类社会,已 经从毫无伦理道德的人类社会初期的群婚制过渡到文明的婚姻制,对于乱伦深恶 痛绝。所以,俄狄浦斯遭到人们的唾弃与不齿。而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 我们探究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他杀父娶母都是无意的,他是在不知不觉中犯下 了乱伦大忌。他的每一行动都是为了国家社稷,为了百姓的利益,杀父娶母的结 果是他绝不会想到的,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扎外国文学研究,2 0 0 4 ( 5 ) ,第1 9 页。 。刍眭e 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外国文学研究,2 0 0 5 ( 6 ) ,第9 页 第三节创作与批评的基础 任何一个人,都是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他所成长地区的社会环境传 统决定了他的思维模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对于作家,养育他的故土更是他创作 的源泉,这一点在福克纳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福克纳一生都生活在美国南 方的小镇上,并以小镇和周围地区作为自己虚构小说世界的蓝本,以他熟悉人们 的历史、生活作为创作素材,可见他的思想和创作与南方社会、历史、文化传统 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福克纳自己也曾说过,他的童年是在密西西比河的一个小 镇上度过,那就是他文学作品的背景的一个部分,他在其中长大,在不知不觉中 将其吸收消化,南方已是他的思想上的一个部分。当被记者问及他的创作有多少 是以个人经历为素材对,他说: 我说不上。我没有计算过。对我来说,往往一个想法、一个回忆、脑海里 的一个画面。就是一部小说的萌芽。写小说无非就是围绕这个特定的场面设计情节, 或解释何故而致如此,或叙述其造成的后果如何。作家对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 也势必会加以利用。 “我发现我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我一辈子也 写它不完”o 显然福克纳的创作深深地扎根于养育他的南方社会和文化传统 中。美国南方在经济上是农业社会,在政治上实行蓄奴制和种族制。由蓄奴制而 引发的南北战争不但改变了美国历史的进程,而且也彻底改变了南方的社会历史 和社会结构,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人的命运。南方的社会环境对福克纳有决定性 的影响,它的罪恶在福克纳的思想和小说也得到了极致体现。 怀着对南方既爱又恨的情愫,与大地和芸芸众生紧密契合的诗心,福克纳描 绘了南方这个既高贵又卑劣,既骄傲又自卑的地方。他在小说中对古代神话 故事的重构则体现了福克纳本人对于世界伦理道德、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思考。他 在创作上主要接受了吉希腊罗马神话、现代手法的影响,他的文学精神都由此得 峰文俊,福克纳评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0 ,第2 6 5 页 。福克纳,福克纳谈创作)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0 ,第2 7 4 页。 9 以确立,这些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福克纳道德伦理观念的基本态势。 威廉福克纳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地道的传统道德家。在他所写的十三部散文 作品包括新著小说 ,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4 。第2 0 3 页 o 同上,第2 4 7 页。 o 同上,第2 5 6 页。 杰生总是用一张空白支票把支票换下来,而把真支票自己留下来。后来,康普生 夫人看到家境困难,并不想把支票烧掉了,但杰生却说一些伪善的话来催他母亲 来烧,因为担心自己得不到这笔钱。后来,凯蒂额外寄了一些钱,让他转给小昆 丁,杰生把钱都锁在自己的箱子里。他不仅讥笑小昆丁,而且还挖苦她,刻薄地 骂她,甚至还打她。他对于小昆丁的虐待远近闻名。 杰生之所以这样对待凯蒂和小昆丁,是因为凯蒂婚姻的失败,凯蒂的丈夫曾 答应在银行给他安排一份工作。在他家道败落时,他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凯蒂身上, 当凯蒂因未婚怀孕的事实被发现以后,被夫家赶出了家门,杰生想要一个饭碗的 梦想也随之破灭。失去这个唯一可以改变处境和命运的机会,他只能做一个店铺 帮工,他的心中充满了仇恨,他最终把愤怒发泄到小昆丁身上。 可以说,杰生集结了所有人类的丑恶:自私、刻薄、贪婪、欺诈、报复和冷 酷无情。然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这么自私,冷酷无情,他的丑恶行径部分地 是他的家庭造成的。家中最疼爱杰生的人是他的外祖母,可惜在他5 岁时就去世 了,自那以后他的情形开始恶化。康普生夫人是一个冷漠、自私、虚伪、自怜的 女人,她没有给予孩子无私的母爱和关心,她只是不停地抱怨和哀叹。不论作为 母亲还是妻子,她都是失职的。她对于孩子们的变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她没 有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温暖的环境。康普生先生也象他太太一样,没有起 到做父亲的责任,他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父爱,引导和指点,没有给予孩子面对 人生的勇气和信念。康普生先生一事无成,性格软弱,家中的财产在他的手中败 落。他不敢面对残酷的现实,最后死于酒精中毒。他悲观厌世,对孩子造成了不 好的影响。杰生在家中也很孤单,他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也得不到兄弟和姐 姐的爱。昆丁和凯蒂相互友爱,凯蒂还爱护和关心班吉,而杰生被排除在外。为 了让昆丁上大学,家中变卖了财产,杰生却没有得到这种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 机会。凯蒂的失贞以及婚姻的失败让杰生失去了可以在银行工作的机会,从而产 生了报复心理。 杰生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形象。但他并非天生就是恶人或恶棍,他对 小昆丁的管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敦促小昆丁上学,这当然是好事。禁止她 和马戏团的男演员来往也不无道理。他极重视家庭的名誉和面子。他对小昆丁的 有些行为十分愤怒,因为“她存心让她自己也让我在镇上丢人现眼”,o 对青年男 女的放荡行为,身着打扮他也看不顺眼。小昆丁胆敢在门口把衣服撕下来,让他 感到非常愤怒。面对南方的衰败,家道的败落,北方资本实力的入侵,杰生不但 没有沉沦下去,而且积极地同资本主义势力进行不遗余力地较量,希望能在社会 上占一席位置。与他的哥哥昆丁沉迷于过去自杀身亡,做了传统的殉葬品相比, 杰生能够放弃贵族的面子,从小商贩做起,积极地面对变化的社会,适应社会的 变革,杰生的做法也不是不可取的。 杰生的哥哥昆丁象他的父亲那样软弱,怀念贵族生活,害怕现实,不敢面对 南方的战败和因此而彻底改变了的南方社会,不敢面对日益衰落的家业。布勒卡 斯坦指出:“通过他父亲,他成了南方的继承人,成了那包含有贵族和清教 主义准则的荣誉观的继承人。”o 的确,父亲把振兴康普生家族的希望寄托在昆丁 身上,不惜变卖家财,让他去哈佛读书。可惜,他无力担当这份重担。他沉醉于 过去辉煌的家世里聊以自慰,不能理智地面对事实。把凯蒂的贞操作为自己家庭 荣誉的象征,因不能承受凯蒂失贞的事实,自杀身亡。 。 大多批评家同情昆丁的自杀,认为他是社会变革的牺牲品,因为他不愿意与 新兴的资本势力同流合污。客观地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种植园经济相比是一 个进步,丧失人伦的蓄怒制早应该废除。昆丁为了旧传统而死是不值得的。他的 死也辜负了家长对他的期望,这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4 ,第2 6 0 页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 9 7 ,第2 5 5 页。 1 7 第三节赛德藩的人性沦丧 赛德藩是押沙龙,押沙龙! 里父亲的形象,在大多评论家看来,他是一 个十足的恶魔形象,他为了实现自己的蓝图不顾一切。他的小姨子落莎称他为“罪 恶的渊薮”、“妖魔”和“魔鬼”。“这与赛德藩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少得可怜的理 智与道德形成对比。”o 总之,对于赛德藩的评价大多是贬多褒少。今天从文学 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赛德藩,从他所处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来看,赛德藩这个 人物形象,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品质。他具有南方种植园主的开拓精神以及勇敢、 自尊、荣誉感。但是在他实现宏伟蓝图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 制度的影响,他犯下没有人性的罪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认为是一个恶魔,更 不能说他是一个天生的恶入。 婚姻问题在赛德藩当时所处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社会里,阶级 地位的优越性始终取决于严格的血统划分”,。血统的纯洁与否决定着阶级地位的 高低,这是自人为了维护自己在社会上的特权地位而制定的规则。白人男子和黑 人女子之间的关系从未得到法律的认可。赛德藩在西印度群岛和一名富庶的种植 园的女儿建立了家庭,后生下儿子波恩。这时赛德藩发现她的儿子身上有一种牙 黄色,从而知道了自己的妻子有黑人血统。他不做任何解释,把海地的财产留给 儿子和妻子作为补偿,只身回到家乡,另图大业。假如没有种族制,黑人和自人 之间的通婚不受歧视,赛德藩也许就不会抛妻弃子,这主要应归罪于种族制度。 赛德藩从印第安酋长那里骗了一块土地,又骗来一批黑奴,强迫黑奴为他垦 荒,自制砖坯,为他建起了华丽的府邸。他娶了门当户对的白人艾伦为妻,生下 一男一女,这两个孩子成了他最理想的后嗣。随着种植园奴隶创造财富的积累, 赛德藩一家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赛德藩驱使奴隶在种植园里劳动,日常生活有 奴隶侍候。连家里的大理石纪念碑都是从意大利进口的。这象征着上层社会的荣 华和尊严感,赛德藩似乎已经实现了他儿时的理想。赛德藩模仿当地庄园主,建 起自己的庄园,实行违反人伦的蓄奴制,压迫剥削奴隶的劳动,这也是由当时不 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回李文俊,福克纳批评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0 ,第1 7 7 页 圆同上,第1 9 0 页。 当被赛德藩抛弃的儿子波恩以求婚者身份出现时,赛德藩立刻就知道波恩是 自己的儿子。他不想认这个黑人儿子,但又无法提出反对波恩和朱迪思结婚的理 由。亨利喜欢波恩,在知道波恩有黑人血统之前,他非常崇拜风流倜傥的波恩, 让他进入自己的家庭,并撮合他和妹妹的婚事。在遭到父亲的反对后,他宁肯放 弃继承权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赛德藩想通过婚姻有一个合理继承人的计 划落了空。亨利对于波恩的爱,波恩为了得到父亲的爱,他们的执著丝毫不亚于 赛德藩实现自己宏伟蓝图的意志。无奈之下,他告诉亨利波恩有黑人血统,亨利 出于种族偏见把波恩杀了。赛德藩本来打算找人出面制止波恩的求婚,平息这件 事,亨利的举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波恩对于父爱的追求,很执著,且很动人。波恩与亨利相识于大学,波恩去 亨利家过圣诞节,波恩的出现让赛德藩的妻子艾伦看到一个未来的女婿,但波恩 想见到的不是妹妹,而是“终于可以见到的”父亲。波恩甚至不需要赛德藩承认 他,只需父亲会意地看看他就满足了,可是赛德藩却连看也没看他,像什么也没 发生一样,连瞥也没瞥他一眼。波恩回到学校等待来信,亨利以为他在等待朱迪 思的信,其实他在等待赛德藩的来信,他只希望赛德藩写上一个单词“查尔斯”, 或是送来一绺头发或一片指甲就满足了。事实让他失望。他对于赛德藩的财产没 有任何非分想法,只求赛德藩对他有所表示,他便愿意永远不再见她( 朱迪思) 。 波恩有机会在战场上见到赛德藩,赛德藩对他也丝毫没有一丝亲情的表示。所 有这些都激起波恩的反抗。 从另一方面来说,波恩对于自己被杀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波恩的死, 毫无疑问,赛德藩负有大部分的责任,是他抛弃了这个需要父爱的孩子,只因为 他的母亲有黑人血统。波恩是那么固执己见,他一心想得到父亲的承认,竞不惜 牺牲弟弟的生命和妹妹终生的幸福,甚至冒着乱伦的忌讳迫使父亲承认。波愚一 开始就知道朱迪思和他是同父异母的妹妹,却以和她恋爱的理由迫使父亲承认 他。在弟弟亨利知道了他们的血缘关系以后,劝说他不要向妹妹求婚,波恩还是 固执己见,最终招来杀身之祸。波恩对于自己的死还是要承担责任的。 还有波恩的母亲对此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多少年来,她一直不肯接受自己被 弃的事实,她亲手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她复仇的工具,她直在背后操纵波恩 的行动,她雇用律师跟踪监视赛德藩豹踪迹,直到把波愚送到赛德藩庄园的门口。 假如不是种族歧视,波恩的母亲、赛德藩、波恩和亨利的命运都会重写,造成这 些悲剧的罪魁祸首是那看不见的种族歧视,它足以抹杀人们之间的血缘亲情,让 父子反目,手足相残,夫妻成仇。种族歧视给南方社会带来了痛苦和社会的混乱, 是南方社会罪恶的根源 再看看赛德藩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我们就明白赛德藩为什么这样执著地 建立自己的人生宏图。赛德藩时代的社会是以肤色的区别和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社 会地位的。赛德藩是穷白人出身,过着贫困和受欺负的生活。家庭的贫穷和庄园 主的富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贫穷而受到的屈辱伤害、毒害了他幼小的心灵。 他亲眼看到了蓄奴制和等级社会中财富不公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妈妈死后,在 精神上无人能给他人生的指导。一次,他经过种植园主宅第的大门,看大门的黑 人直盯盯地看着他,赛德藩觉得无地自容,因为他当时穿的破破烂烂,那看门的 黑奴向他投来不屑的一瞥,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让他以前朴素的精神世界崩 溃了。他发誓让自己也拥有这样的一座宅院,里面有成群的黑奴侍候自己,无论 如何他要爬到社会的上层从此他执着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事实上,他只看到 庄园的繁华,没有看到繁华背后的罪恶。 社会的等级制度是残酷的,因出身于社会下层,赛德藩经常遭到仇视和排斥, 即使他成功地建立起宏伟的庄园。当他带着鲜花去向爱伦求婚时,半个镇子的人 都跟在他后面,这些人不是去祝贺或看热闹,而是在那个“委员会”的带动下想 逮捕他。而赛德藩依然是那么沉着与自信,他在同整个镇子的对抗中是强者,这 为赛德藩增添了一份英雄色彩。 赛德藩人生的失败、他的抛妻弃子、波恩、亨利的手足相残、父子不认,这 些无不和蓄奴制、种族制有关系。由于种族制的存在,赛德藩害了他的孩子,也 害了他自己,最终沦为南方社会的牺牲品。 2 0 第四节弗莱姆的卑鄙狡诈 弗莱姆是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之一,被评论界认为是福克 纳创造的最为成功的反面人物之一。评论家普遍认为在弗莱姆的身上集中了商人 所有的缺点,卑鄙、精明、狡诈和不择手段。一位批评家在评论弗莱姆时甚至引 用了新约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人若赚得了全世界,赌上了自己的灵魂, 有什么益处呢? ”o ,有的评论家认为甚至连魔鬼撤旦都不是他的对手。斯诺普 斯三部曲的成功和作者对人物的精心刻画是分不开的,福克纳对这部作品相当满 意的。福克纳曾在一封关于 村子的信中骄傲地宣称:“凭上帝起誓,我是美 国最好的作家。”o 弗莱姆作为新兴资本实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身上集结了资本家的经营之 道、发家的策略。如果他不是一个精明人物的话,他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资本 家。他的发家致富史虽不光明磊落,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从他的家庭出身来 看,还是可以理解的。 南方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中心,南方人植根于自己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过 着一种比较简单固定的生活。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劳作在自己的土地上, 以自己的家庭或庄园为中心,具有相当的狭隘性。小说中,弗莱姆举家迁往杰弗 逊镇时,美国内战已结束4 0 年,经过长期的停滞和萧条之后,南方的经济逐渐 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北方工商势力及价值观的南下也深刻地改变着南方 传统的农业社区和文化道德观念。北方工商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影响南 方、并逐渐在南方占统治地位,这与南方人自身的弱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南方人 死要面子、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性格偏执等致命弱点,容易给对方以可乘之 机。弗莱姆看准了南方人的这些特点,不失时机,从一个外来的穷苦白人一跃而 成为社会的上流人物。下面是弗莱姆的发迹史。 法国人湾是一个小村,住着几十户人家,威尔凡纳是村子里的首富,曾经 也是穷白人出身。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他拥有了店铺、轧棉厂、大部分良田, o 李文俊,福克纳评传,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 9 9 9 ,第3 1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