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的多样性同等重要,是社会与大自然和谐相生发展的基 本条件。迈入2 1 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基本条件,人类 文明的发展开始从工业时代的物质文明向后工业时代的非物质文明过渡。在这种 前提下,地域性、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资本,。亦是满足人们 非物质需求的基因库型的文化形态。本文不只是研究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的 非物质文化及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还结合近年来欧美设计界提倡的 非物质主义和可持续设计战略,探讨如何从“非物”的层面,以“地域性非物质 文化”为切入点,以“人”为研究中心,以系统的本土设计体系与方法,研究地 域中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倡导以文化为主导的创新设计,用“低能耗、低资木” 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可持续的多样化本土社会。 本文首先介绍了非物质主义和基于本土知识体系的可持续设计战略,设计是 一种创建可持续多样化本土社会的社会创新工具,协作网络、创新型社区及分布 式系统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模式也将成为设计应用的新领域。随后针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所面临的危机和机遇,通过分析国际上的先进案例,总结出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的突破点在于公众参与和文化资本运作,可持 续设计理念对此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以此作为出发点,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如何 将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融入本土设计体系的架构与组织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 现代的工业设计与传播设计方法,挖掘其智慧与情感价值,使地域性非物质文化 实现价值转换,从而适应后工业社会人类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和全球化的可持续发 展战略。 最后,通过介绍笔者所参与的与一些国际化公司合作研究的设计实践项目, 不断完善这个工作体系,证实了本土设计创新是地域文化传承和地域经济可持续 发展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非物质文化:多样化本土社会;本土设计:传播设计 i i a b s t r a c t c u l t u r a ld i v e r s i t ya n dt h en a t u r a ld i v e r s i t ya r ee q u a l l yi m p o r t a n t t h o s ea r et h e b a s i c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h es o c i e t ya n dn a t u r ei nd e v e l o p i n gh a r m o n y e n t e r e dt h e 2ls tc e n t u r y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b e c o m ea st h eb a s i cc o n d i t i o nf o ra s y m b i o t i ch a r m o n yo fh u m a ns o c i e t y ,a i l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f r o m 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a g eo fm a t e r i a l t 0t h ea f t e r i n d u s t r i a l a g eo f a n t i m a t e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nt h i sc o n t e x t ,r e g i o n a la n di m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d i v e r s i t yi s n o to n i yt h ec a p i t a lo fl o c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a l s om e e ti m m a t e r i a ln e e d so f t h eg e n ep 0 0 1o ft h ec u l t l i r a l p a t t e r n s t h i sp a p e ri sn o to n l yo nr e s e a r c ho f p o s t i n d u s t r i a l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o ft h ei m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c u l t u r ei nw h i c h o ft h ei m m a t e r i a j j s m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s i g ns t r a t e g i e sw h i c hw e r ea d v o c a t e db yt h e w e s t e r nw o r l di nr e c e n ty e a rt op r o m o t eo nh o wt or e a c ha n ds t u d yn e e d sa n dl i f e s t y l e o fp e o p l ev a r i e dr e g i o n sb y n o n m a t 一”l e v e l ,”r e g i o n a li m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e ”a st h e 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 ,”p e r s o nb e i n g ”a st h er e s e a r c h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t h es y s t e m i cl o c a l d e s i g ns y s t e m a n dm e t h o d , t o p r o m o t ec u l t u r e o r i e n t e di n n o v a t i v ed e s j g n , w i t h ”l o w p o w e r ,l o w - c a p i t a l ”o fan e wr o a dt o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t oc r e a t eas u s t a i n a b l e d i v e r s i f l e dl o c a ls o c i e t y t h i s p a p e rf i r s t i n t r o d u c e dt h ei m m a t e r i a l i s m ,a n db a s e do n i n d i g e n o u s k n o w l e d g es y s t e m s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s i g ns t r a t e g i e s ,t od e f i n e “d e s i g n ”a na p p r o a c ho n c r e a t i n gas u s t a i n a b l ed i v e r s i f i e ds o c i e t yw h i c hs o c i a li n n o v a t i o nt 0 0 1 s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w e b s ,c r e a t i v es t y l ec o m m u n i t y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n gt y p es y s t e mw e r eu s e da saf r o n t m o d e l i n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i n ga n dw o u l db e c o m ea st h ef r e s ha r e at oi m p l e m e n ti n d e s i g n w h e r ea f t e r ,a i m i n ga tt h ec r i s i sa n do p p o n u n i t yw h i c hi m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a r ec u r r e n t l yf h c e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 d v a n c e dc a s e sh a v eb e e na n a l y z e d ,a n d c o n c l u d et h a ts u s t a i n a b l e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u n d e n a k i n gb r e a k p o i n to fi m m a t e r i a l h e “t a g ei st h e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o ft h ep u b l i c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c a p i t a lm o t i o n 1 h k et h e a b o v ev i e wa sa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t h ep a p e rw a sf h r t h e re x p l o r e dw a y st od i v e r s i f yt h e i m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i n t ot h el o c a l s y s t e md e s i g n 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m o d e l ,a n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i s ,u s i n gt h em o d e m i n d u s t r i a ld e s i g n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d e s i g na p p r o a c h e s ,a n dt a p p i n gt h ew i s d o ma n de m o t i o n a lv a l u e , t u m e do u tt h ev a l u et r a n s m i to fr e g i o n a li m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et oc a t e rp e o p l e st h e d i v e r s i f j e ds p i r i t u a ln e e d s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 i a tl e n g t h ,b yt h ep r a c t i c a lp r o je c t sw h i c hw e r eo r g a n i z e db y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 p a n i e sa n dp a r t i c i p a t e db yt h ea u t h o ro ft h i si s s u e ,t ob e t t e rt h ew o r k i n gs y s t e m , i d e n t i f i e dt h a tl o c a ld e s j g ni n n o v a t i o ni st h eb r i d g eo ft h e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 h e r i t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 k e yw o r d s :d e s i g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e ;m u l t i - l o c a ls o c i e t y ;l o c a l d e s i g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d e s i g n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八 彳慨以 日期:涨f 月 扩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回。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粕坦 。1 1 日期:加谚年 日期:i 0 0 8 年 5 月涉日 r 月b 3 日 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背景 第1 章绪论 过去的一百年是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人类借助工业和科技的发 展第一次大规模的解决了温饱问题,迈入了物质空前繁荣的时代。然而这种极度 依赖自然资源开发与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地球这个有限的系统下是不可持续 的,过度追求物质繁荣的社会亦导致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无聊。因此在踏入 2 l 世纪以来,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 挑战,人类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被提上了 个人、企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从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向后工业社会非物质 文明( i m m a t e r i a l i t y ) 过渡,将是未来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鼎黧缪嬲黟黟零黔。移黑繁贸缪爨嬲啤;需臻四黟黪穆黪黪黑爨篱i 奠二一二,= = = 二:j 、i 量:。羔。:i _ :羔蔓二。一 锈! :三二荔! 曼:誊i 耋垂薹。:三l 魄- 童j 二- 二基童! i 2 :i 一! _ 羔,量。 委鬟誊 e 物质文化的危机 ( 文化生态环境的巨变) 需求的菲物 非物质文化的机遇 ( 非物质文化的多样性) 图1 1 非物质文化的危机与机遇共存 来源:本研究整理 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的多样性同等重要,是社会与大自然和谐相生发展的基 本条件。在全球化进程中,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却也同 时拥有着新的机遇。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 j o h n _ j n a i s b i t t ) 和帕特里夏阿 伯迪妮( c p a b u r d e n e ) 认为:生活方式的全球同一化趋势与传统文化的民族化趋势 几乎是同时发生的【l j 。正是由于全球化,人们对遥远国度的异域文化兴趣越来越 浓,多元化、本土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另一方面,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已经从工业时代的对物的崇拜及感官享 受,开始转向对非物质层面知识和情感上的需求。消费不再是为了使用,而是成 为一种交流和价值体系,对文化与信息的占有成为驱动消费的动力。如同生物的 非物质_ 盘:化的可持续发腱- j 本十议训创新 多样性是保证我们继续生存下去的条件,文化的多样性将是我们在当前全球化、 信息化的时代满足精神生活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传统 与各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图1 1 ) 。 1 2 研究动机 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历史要短得多。 理论体系与保护实践也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最近几年,随着“申遗热”的兴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开的工 作大多还停留在保护或旅游开发的层面上。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外来名 词,“遗产”一词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就是“老祖宗”的东西,从而忽略了其在现代社 会中的再生价值。因此,本文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出发,以 国际上所提倡的非物质主义和可持续设计战略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现状、危机与机遇,寻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融入现代人生活的突破 点。并且希望能够以设计作为社会仓u 新工具,找到一个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 靠其自身价值在现代社会发展和延续的空间。 1 3 相关概念界定 1 3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分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 0 0 3 年1 0 月通过,2 0 0 6 年3 月生效的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 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 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 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 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 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 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联合国文教组织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 产代表作条例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已作了简单的分类、综合二者 的表述,可以包括如下形态: 1 口头传说和表述( 语言、民问文学、神话等) : 2 表演艺术( 音乐、舞蹈、歌舞、戏曲、戏剧、木偶戏、皮影戏等) ; 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礼仪、祭仪、习惯、游戏、体育、节庆等) : 4 有关自然晁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农业活动和知识、生态知识、医药与医 疗、宇宙观、天文历法气象、冶炼、计算、畜牧业、狩猎、食物与食品、种植、 硕十学位论文 加工技术等) ; 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建筑术、人体文绘、手工艺、纺织与编织、刺绣、木 雕、民间美术的各类型、民间建造、民间工匠等) 。 在这一层级的分类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单列了一种综合形态,即: 6 文化空间( 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 以某一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时间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 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 ,如传统的文化广场 或广场文化、民间信仰地、集镇中心、民间庙会、“大房子”、神山圣山、湖泊、 村落等。【2 1 从上述定义和分类来看,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民族群体历史记忆的符号,是不同地域文 化的差异性所在。我国由于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又是世界上四大文明 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几千年一直延续下来的文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 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从中文字面意义上不太容易被人所理解。其实我们以 往所熟悉的“传统民间文化”、“民间创作”等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理解“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参照词语。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被称之为遗产,但它其实是一种活 态的文化,是至今仍为人们所用并在传承中不断再生的。 。 本文所说的非物质文化既指这种自古代代相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 括了在近现代文化中的非物质部分。 1 3 2 文化生态系统 1 9 5 5 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 斯图尔德( j u l i a ns t e w a r d ) 首次提出了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倡导建立专门学科,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独特文化 形貌及文化模式的起源。文化生态学是一种综合、整体、全面、动态的社会文化 研究,而不是孤立地考察文化因素的某一项内容或某一方面。它主张从人、自然、 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 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 文化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先生所列出的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说明了文化生 态学中文化受自然环境以及各种文化变量之间的关系( 图1 2 ) 。在这一模式图中, 从人类社会依次往外推,各种文化因素相隔越近,对人类的社会化影响越直接: 反过来,从自然环境往里推,文化因素相隔越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相互影响也就越大。因此,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 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它不只讲自 然生态,而且讲文化与上述各种变量的共存关系”【1 2 1 。 非物质文化的日r 持续发展与奉士设计创新 文化生态学理论指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人类的文化创造 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动态、和谐、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针对文化的研 究需要既重视有形的、自然的物质文化的创造,又重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的创 造,并注意两者的结合,以及文化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本文引进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将自然一人一社会看作是一个互相联系、有机的生 态系统,并从它们之间的关系入手来探讨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图1 2 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 来源: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1 3 3 可持续发展 1 9 8 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调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 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 发展最开始是从解决环境问题的角度出发的,但很快它的涵义拓展开来,涉及到 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旨在协调自然、 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进行各项活 动时所必须考虑的基本原则。 香港理工大学梁町教授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为了 四个较宏观和广义的“可持续”基准:环境性、经济性、社会性和文化性( 图1 3 ) 。 这四个因素互相影响,其中环境保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本文主要从文 化的可持续性出发,研究非物质文化及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设 计创新。 硕t 学位论文 本研究的重点 图1 3 四个“可持续一基准和“可持续一性三者结构的关系【4 】 来源:粱町,2 0 0 6 1 4 相关研究现状 1 4 1 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的相关研究 由于非物质文化的概念在国内是近几年才形成,之前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传 统民间文化、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研究。主要的研究代表有以原中央工艺美院 ( 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以东南大学张道一教授为 代表的民间艺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教授对民艺表现方法的再创造;中国 艺术研究院的正在进行的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族文学研究所组织的中国族群文化多样性与口头传统保护数字化研究:云南大学 等地方院校开展的有关文化生态和旅游开发研究等等。上述研究基本以对于非物 质文化本体的研究为主,从文化和美学层面探讨其自身保护和发展的方法,本质 上还是属于对于”物“的研究;如何从”非物”的层面,以”人”为研究中心,以文化的 力量刺激人类对于自身的生存方式与生活形态的思考,用现代设计的方法创造多 样和谐的社会,正是近年来欧美设计界倡导的非物质主义和可持续设计战略的工 作目标。非物质设计提出:“2 1 世纪的设计将从有形( t a n g i b l e ) 的设计向无形 ( i n t a n g i b l e ) 的设计转变;从物( m a t e r i a l ) 的设计向非物( i m m a t e r i a l ) 的设计 转变;从产品( p r o d u c t ) 的设计向服务( s e r v i c e ) 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 p f o d u c t ) 的设计向虚拟产品( 1 e s s p r o d u c t ) 的设计转变”【5 】。由此可见,未来设计理论的架 构将从追求美学价值、感知与视觉享受转向更注重人文主义和伦理学的设计重构。 1 4 2 国际上关于非物质主义与可持续设计的研究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e z i om a n z i n i 教授为国际上可持续设计领域最 权威的学者,他最早提出了完整的非物质主义、本土设计和可持续设计三大理论 体系,并理想主义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设计战略作了深刻的研究,先后运用 非物质文化的町持续发展j 年i :设汁创新 “设计导向情景d 0 s ( d e s i g n - o r i e n t i n gs c e n a “o ) 解决方案、产品一服务系统 ( p r o d u c t s e n r i c es y s t e m s ) 、日常生活的可持续设计、基于新兴用户需求的 ( e m u d e ) 可持续设计、全球化的本土设计战略及创新型社区建设方法”等理论 与方法,组织和指导了巴西、智利和东亚国家和地区开展非物质设计实践。 日本千叶大学副校长、工学院院长宫崎清教授自上世纪6 0 年代起就致力于传 统工艺产业与地方产业振兴、社区文化总体营造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了以”人、文、 地、产、景”为基础,以社区居民为主体,通过多样性、小批量、高文化附加值的 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开发等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 结合。他的理论与实践成功的指导了日本和台湾的很多地域经济的建设。 印度科技大学( i i t i n d i ai n s t i t u t e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h a s h a n km e h t a 教授、香港理 工大学设计学院林衍堂教授、梁町教授等也系统丌展了相关研究。 1 5 研究目的 本论文研究目的为: 1 分析非物质主义与可持续设计战略,探讨构建可持续多样化本土社会中文 化的效用和设计的角色。 2 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和机遇,研究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条件下 的非物质文化及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3 探讨基于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本土设计体系的系统框架。 4 探讨运用非物质主义的可持续现代工业设计方法刘地域性非物质文化进 行价值转化的方法。 5 探讨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设计与战略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和 传播的方法。 6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运用“蛙跳”模式( l e a p f r o g ) 建设成为有地方经 济文化特点的多样化本土社会做出展望。 1 6 论文思路及结构 1 6 _ 1 论文思路 现按本论文的章节顺序进行思路的简单阐述: 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研究的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以及研究动机、研究 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在有关概念上加以界定性论述。 第二章,非物质主义与基于本土的可持续设计战略。探讨在后工业时代,社 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设计概念、范围及职责 的变化。分析全球化进程下地域文化发展的机遇,及形成可持续多样化本土社会 硕l 学位论文 的经济模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活动。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分析引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危机的主要原因,剖析国外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成功案例,寻找非物质文 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传承的突破点。并论证非物质主义和可持续设计理念给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带来的启示。 第四章,非物质文化在本土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这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通 过具体分析非物质文化中可为设计所用的价值所在,找寻出本土设计创新与非物 质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联,探讨如何使多样化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融入到本土设 计体系之中,在此基础上,运用可持续的现代工业设计方法和传播设计战略使地 域性非物质文化实现价值转换。 第五章,设计实践,通过介绍笔者所参与的与国际化公司合作研究的设计实 践项目,介绍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和设计成果,不断完善本土设计工作体系。 1 6 2 论文框架 综合以上内容,本文框架内容( 如图1 4 ) 所示: 研究背豢 研究动机 相关概念赛定 相关研究现状 论文思路及结构 j 辅线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图1 4 论文框架图 8 现状 暂鬻 问越的提出 ; l l 设计策貉 ; 分析 寻求突破点 鳃捷方浚 设计实践 聪豢 生线地域性豢物质文化豹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非物质主义与基于本土的可持续设计战略 2 1 非物质主义、非物质设计与非物质文化 2 1 1 非物质主义的兴起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和网络的普及,我们 进入了所谓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是可以说是续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大社会 革命,它极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日 趋非物质化。 可持续发展 曩霉曩蠹曩曩翼 工业革命一一一重氲一,信息革命 工业社会! j 三至- 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 7 以物质产品的大量生产经济以网络为本的服务型经济 和消耗为基础的经济_ ,以知j = 哭和信息为中心的经济 一元文化 文化 多元文化 ( 全球化、均质化) ,叶 ( 本土化、差异化) , 物质需求 雯垄- ( 生存安全的需求), 消费 以物质占有为基础的; 槿式- 产品消费模式 越多冀曼主、蔓多幸福雯歪 过度消费 , 7 非物质需求 ( 人生意义的追求) 资源共享的产品服务 消费模式 越多产品越多幸福 适当消费 图2 1 非物质主义兴起的宏观背景 来源:本研究整理 社会非物质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 们常常置身于一个现实和虚拟的世界中:。地域之间的物理距离消失了;声音、影 像等无形的事物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处理技术轻松的记录、复制和传递;一些我们 熟悉的物品以新的形式或非物质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如传统的书信以电子 邮件的形式出现,一整座图书馆里的藏书以光盘的形式出现等。这一切都极大地 改变了我们原本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非物质( i m m a t e r i a l ) ”这个词也逐渐被更 多的人所理解。其二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在从以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耗 为基础的经济转向非物质的服务型经济。同时也体现在人们的需求由物质层面向 精神层面的转变上。无论是从我们日常生活还是从经济结构来看,“物质”所占的 比重越来越小。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非物质的时代。 非物质( i m m a t e r i a l ) 的英文原义是“o tm a t e r i a l “。非物质主义是一种哲学意 义上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物质性是由人决定的,离开了人,物质就没有意义 了【5 】。在这个社会非物质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说只是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而人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非物质主义并没有停留在通过技术使原有物质形态非 物质化这个层面上,而是着重体现在人类需求的非物质化和价值观的改变上。 1 9 9 7 年的世界价值观调查( t h ew o r l dv a l u e ss u r v e y ) 研究表明,现代化能够 帮助一个社会从贫穷走向经济安全,但这并不是发展的终点。大规模社会的成功 还引发了基本价值观的根本性改变“人类生活需求”的转变今天,人民 大众的精神重心已经从安全转变为意义:从对生存安全的追求转变为对人生意义 的追求【6 】。如果说,工业社会的物质主义是为了满足对生存安全的物质追求,那 么,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主义则体现在了对人生意义的精神追求上。 这里所说的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不是要求人们摒弃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以降低生活质量来达到的。非物质主义的出现,是因为它背后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支撑着。人类需求的非物质化倾向,也正是物质的富裕为人们带来了教育、健康、 信息等各种空前复杂的体验,培育了普遍追求个体的独特性、心理自主和要求自 我实现的非物质需求。非物质主义是在一定的技术平台上,在物质基础上实现非 物质的生活状态。 2 2 2 非物质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主义的产生,也是人类在现今社会和环境危机下对物质主义的一次反 思。在环境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遇到重重危机的情况下,非 物质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了在一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解由工 业时代兴起的物质主义。 工业时代的物质主义的兴起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是有其缘由的。工业革 命所带来的机械化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整个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辉 煌,这种物质辉煌在生活贫瘠、物质产品普遍匮乏的前工业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工业社会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费景观。科技与技术的联合使得消费的门槛极 大地得到了降低,并将以前复杂的服务物化成了产品机器使得以前只被少数 贵族才能负担得起的服务以低的价格,服务性的功能实现,如观看歌剧表演被物 化为电视机或放映机,洗衣服务被物为洗衣机。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消费文化强调 这些产品可以减少疲劳,为个人选择留下更多的时间,增加个人自由度,并且承 硕上学位论文 诺获得这些产品的民主化。在尚未摆脱前工业时代过度劳累记忆的人们,这种省 时省力的生活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往往相信拥有更多的产品等于拥有 更舒适的生活,产品和服务的效用可以提升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睁 * 宅 糖 精 i ;卜 * 蛊 孵 褂 设想中的取得莱种戚麓或购买某种商品后获得蔫足的情形 厂 在取得莱种成就或购买莱种商品后的真正情形 图22 幸福的水平 来源: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但现在很多证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 只能够提升人们内心的满足感到达相当低的程度。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 也夫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所说的:“物质富足产生的空虚,不能靠进一 步的物质消费来填补”。而且,在地球这样一个有限的系统下,物质主义所宣传的 获取产品的民主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长j a m e sl e a p e 曾说:“要是 全世界的人生活方式都和美国人一样,我们需要三个地球才能供养地球上现在的 人口”。现在越来越多关于地球局限性的证据,开始让我们反思以目前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地球上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物质主义所带来的弊端在此暴露无遗。 出于对物质主义的反思,“一种新的消费生活的信息正在被传递:在非物质时 代,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不在于占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享有多少服务,过分充裕的 物质并不能带来同等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相反却剥夺人类可持续的未来,真正满 足人们需求的是基于物质的服务,而不是物质本身”【引。非物质主义引领了一种与 物质主义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摒弃以物资资源来炫耀的消费心理,提倡以取用 为本的产品服务消费模式替代以物质占有为基础的产品消费模式。 非物质主义是对生活理念的革新,亦是引导人们克服物质主义的不良消费观, 引导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向后工业社会非物质文明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2 2 3 非物质设计 进入非物质时代,设计的范围、定义、概念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设计“正在 从一个讲究良好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转向一个非物质的和多元再现的文化”一j 。社会 的非物质化和经济由产品型转向服务型,带来了设计由物的设计转向非物的设计, 由产品的设计转向服务的设计。 在前面已经说过,社会的非物质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而非物质设 计作为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也可以相对应的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去理解。最开始 非物质设计是作为一种信息设计来理解的,是指相对于物质的非物质形态的设计。 即以电脑为设计工具所做的虚拟的数字化的设计,如软件设计、界面设计等,这 一些设计没有具体的物质外观形态,但却满足了一定的功能需求。很快,非物质 设计的概念扩展开来,指基于物质的非物质因素的设计。它的概念拓展到了物质 设计所触及不到的范围,延伸到了关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人的自我实现等广 度之上。如设计时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提供消费 者自我实现的服务平台等。非物质设计已经不再局限在对产品形式与功能的设计 上,而是作为一种服务的设计,通过使用方式的设计和服务体系的设计提供非物 质的生活方式。“外延开去,产品的所谓“艺术性”和“精神性”也都属于这个范畴, 是附着在产品的物质性上的”【5 j 。 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反映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即从功 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 合理需 求、人性化需求、有限需求) 。在人与物、设计与制造、人与环境以及人们对设计 的认识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l0 1 。相对于工业社会的物质设计是研究“人和物” 的关系,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非物”的关系,力 图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由此可见,未来的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设计伦理的重构,设计正逐渐 象艺术靠拢。而有形产品的减少不得不以公有财产( 社会和环境的公有财产,如清 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友好和善的邻里关系等) 质量和满意度的增加作为补偿j 。 2 2 4 多元化的非物质需求与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 抛开表象,从以上几个小节所描述的现象和趋势背后,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 几点: ( 1 ) 物质的繁荣是非物质需求增生的催化剂。“人类体验的结构总是随着物 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质变”。【6 j ( 2 ) 人本身对物质消耗的能力是有限的,非物质需求却是无限的。人由于自 身的物理局限,不可能无限的占用资源,资源占用的太多反而是生活压力增大的 原因。而人对快乐、刺激、人与人之间交流、自我实现等非物质需求正呈现多元 硕l 学位论文 化趋势,不断繁生。 ( 3 ) 非物质的需求不能再用物质的手段去满足。如今许多人派遣空虚和无聊 的手段仍是以物质消耗来填补,这实际上是一种恶性循环,而且是造成资源浪费、 是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非物质主义的悄然兴起正是对这一点的反思。 ( 4 ) 非物质需求的满足可以成为减少有形产品消耗的补偿系统。我们必须想 象有这样一个文化和产品系统:有形产品消耗的减少是以一种其它形式的质量 文化和精神的无形质量的增加来弥补了。 这几个现象背后隐藏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非物质需求该以何种方式来满足? 既然它不能再以物质的手段来满足,最终还是需要以非物质的手段来满足。 非物质的需求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而非物质文化虽然不能等同 于精神文化,但它是与精神文化最接近的一种文化。因此关联到非物质文化,会 发现它们其中存在着必然联系。从非物质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来看,会发现很多非 物质文化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一种体现。 如春节的贴门神、请财神、贴福字、供祖先、守岁、吃团圆饭、拜年、贴春 联、燃鞭炮等一系列民俗活动也相应地满足了人们的一系列精神需求;全国各地 普遍流行的祈子拴娃娃习俗也许和现代人的生育观念相去甚远,但无论是拴娃娃、 送娃娃、摸秋、送瓜、送灯、偷灯以及与之相伴的其他民俗活动对满足人们多样 化精神需求、精神寄托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有一定作用【1 2 】。而因非物质文 化而创造出来的泥娃娃、年画、剪纸、绣荷包、孔明灯、绣鞋、布老虎等民问艺 术形式本身就是生活的创造和精神的丰富。 因此可以说,民间丰富多彩又各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正是满足人们多元 化非物质需求的一种途径。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非物质需求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 化或有所增加,但其核心追求未变。要使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满足现代人多元化 非物质需求,还需要一个提炼和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于非物质文化本身的 蜕变或是经由设计使其再次融入现代人生活。这涉及到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社会传 承和运用的问题,本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将详细对此作出分析。 2 2 可持续设计 2 2 1 从绿色设计到可持续设计 联合国2 l 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全球性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不 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特别是工业化国家”。现在许多个人、公司和组织都认 识到了不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危机,并正在寻求由今天的工业 和经济实践所造成的大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可持续”,“绿色”和“环境友好”变成 了标语,出现在几乎所有的设计原则中。 但是,“绿色”设计并不能够完全解决可持续的危机,因为它们仅仅是聚焦于 产品的物质特质上。这个设想的短处在于,就算一个公司可能生产和设计出一个 仅用太阳能,不会散发毒素,在使用寿命结束时能够百分百回收的产品,但它可 能还是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除非所有的使用者都以这种负责的态度使用它并 在其寿命结束时将它送还回收【”。 “绿色”产品的理念被误导了,因为所有的产品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大 小是依赖于它的使用方式和技术的利用的。例如斧子,它可以被很有效的回收, 但它仍然对环境有着负面影响,如果它被用来砍光森林的话。从另一方面来看,“绿 色”产品的生态效益大大的提高了,而且从整体上看,每一个单独的产品变得“更 轻”了( 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单位环境负担或生态影响变小了) 。但是很不幸的是, 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环境资源的消耗整体上还是继续在增长。这是因为,当每个产 品的环境负担减轻时,它们的数量却不成比例的增加了。这些因素在一起就形成 了回弹效应( r e b o u n de f k c t ) :这种现象是,在错综复杂的事件中,对环境有着 积极意义的选择却在实际上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如今汽车已经比以前的减 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每公里排放量也比以前大大减少。单个汽车对环 境的影响通过技术改良已经减少,但是,总体来说,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因为我们 社会汽车的数量的增加和汽车更频繁的使用仍在增加。同样,由于追求舒适、安 全和功能,汽车平均尺寸和重量抵消了引擎的技术发展。 釜产芬 图2 3 从绿色设计到可持续设计的组织模式变化 来源:本研究整理 这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向可持续的转变应该包括所有参与者的行为生产 者和消费者。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使得生产者可以对清洁产品和 清洁工艺进行投资;但另一方面,增长的消费是减少整体环境负担的障碍。很明显 硕l 学位论文 解决方案需要包括生产和消费双方。而之前的洁净生产和产品的生态再设计等概 念,都只是集中在减少生产者单方面对环境的影响上。因此,“现在是时候将焦点转 移到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开始寻求以一种可持续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积分 第3版 课件 5.2 换元积分法
- 外阴肿瘤课件教学课件
- 地铁与轻轨 知识点提纲与复习资料 同济大学
- 老人扶养协议书(2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频谱认知智能前沿导论》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线性代数(理工)》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设计思潮与设计理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蹲踞式起跑说课稿初中
- 织金县城关镇杨柳河廉租房A栋(126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老年人视觉听觉护理课件
- 体格检查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头颈部)
- 第十周国旗下演讲稿(教师)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讲红色故事
-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
- 《心肌梗死诊治流程》课件
- 2024届上海市风华中学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OBE理念下的课程目标设计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教学课堂实录
- 计量箱使用说明书
- 人教版一年级起点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套教案
- 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简谱)火车开啦-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