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制止逃废债行为的对策研究.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制止逃废债行为的对策研究.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制止逃废债行为的对策研究.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制止逃废债行为的对策研究.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制止逃废债行为的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l f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是当前金融运行中的个突出问题。企业逃废债屡禁不 止,轨乱了经济金融秩序,损害了市场信用,危及到金融资产的安全。1 9 9 8 年 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在人民银行系统内设立了金融债权管理 机构,通过采取内部通报、道义劝告、限期纠正、公开曝光等一系列措施,对 恶意逃废债的企业实施制裁,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逃废债的扩张。 当前的社会生活中,部分企业利用各种手段逃废债的情况仍然相当严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相关配套措施及制度不健全是产生逃废债现象的 重要原因。本文结合银行业务实践,分三个部分分析研究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背 景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情况、逃废债行为形成原因以及制止逃废债行为的对 策。 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情况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徊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存在一些问 题,明显缺乏活力,必须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他们真正焕发 生机。我国的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阶段基本是围绕政府与企业 之间的权力分配在进行,1 9 9 2 年开始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章,通过对逃废债行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同时通过对逃废债 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说明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动机和原因。历史的原因使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高负债的现象,这是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所不愿承担的,必然 会想方设法逃废债务。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债务主体的 变动,使企业有可能钻改革的空子,逃废银行债务。改革过程中配套措施不落 实,相关制度不健全,使逃废债行为能够轻松逃脱制裁,成本较低。而通过逃 废债可以完成银行资产向个人资本的无偿转移,得到极 够获得较高的收益,这是逃废债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 第三章,针对逃废债形成原因,提出制止逃废债行 度建设,营造全社会信用氛围是基础;金融系统加强金 全相关法律制度是制止逃废债行为的最后傀璋。只有做 能真正消灭逃废债这一不良社会现象。, 。较低的成本能 为的对策 融债权管 好这三方 f 。加强信用制 理是手段;健 面的工作,才 关键词:逃废i 国有鑫亚交革信用甫谴金融岳菽备理法律# 河i 。一 分类号:f 2 7 9 2 4 1 在 影 a b s t r a c t i t sa no u t s t a n d i n gp r o b l e mf o re n t e r p r i s et od o d g et h eb a n k i n d e b t e d n e s si nc u r r e n tf i n a n c er u n n i n g t h eb e h a v i o ro fe n t e r p r i s e 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 ,w h i c ha l w a y s c a nn o tb ep r o h i b i t e d ,d i s t u r b e d t h ee c o n o m i cf i n a n c i a lo r d e r ,d a m a g e dt h em a r k e th o n o r ,e n d a n g e rt h e s e c u r i t yo ft h ef i n a n c i a la s s e t s s i n c e1 9 9 8 ,as e r i e so fp o l i c i e s h a v e b e e np u b l i s h e do n ea f t e ra n o t h e r a n daf i n a n c i a lc r e d i t o t s r i g h t sm a n a g e m e n t i n s t i t u t i o nh a sb e e ns e ti n s i d et h ec e n t e rb a n k s y s t e m as e r i e so fm e a s u r e m e n ts u c ha si n t e r i o rn o t i f i c a t i o n m o r a l a d v i c e ,t i m e l i m i t e dc o r r e c t i o n ,p u b l i c e x p o s u r ea n ds oo n ,h a v eb e e n t a k e nt oc r a c kd o w no nt h ee n t e r p r i s ew h i c hh a v em a l i c i o u sb e h a v i o r o f d o d g i n g i n d e b t e d n e s s t h e e x p a n s i o n o f e n t e r p r i s ed o d g i n g i n d e b t e d n e s sh a sb e e nr e s t r i c t e di n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 b u tn o w t h e s i t u a t i o nt h a ts o m ee n t e r p r i s ed o d g ei n d e b t e d n e s sb ye v e r ym e a n si s s t il1v e r ys e r i o u s i nt h ec o u r s eo f s t a t e 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r e f o r m a t i o n ,t h em a i n r e a s o n sf o re n t e r p r i s et od o d g ei n d e b t e d n e s si st h a tt h er e l a t e d m e a s u r e m e n ta n ds y s t e mi sn o tp e r f e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c o m b i n e sw i t ht h e p r a c t i c eo fb a n kb u s i n e s s ,a n a l y z e sa n ds t u d i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s t a t e 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r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p r o c e s so fs t a t e o w n e d e n t e r p r is er e f o r m a t i o n ,t h er e a s o no f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b e h a v i o r , a n dt h em e a s u r e m e n tt op r e v e n tt h eb e h a v i o ro f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 i n c h a p t e ro n e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 p r o c e s s o f s t a t e o w n e d e n t e r p r i s er e f o r m a t i o n i si n t r o d u c e d s i m p l y t h er e f o r m a t i o no f s t a t e 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i st h ef o c u so f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r e f o r m a t i o no f o u rc o u n t r y s o m ep r o b l e me x i s t si nt h es t a t e 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u n d e r t r a d i t i o n a ls y s t e m t h a ti sl a c ko f1 i v i n go b v i o u s l y i no r d e rt o m a k et h e mf u l l o f 1 i r ei nd e e d ,t h eo n l yw a yi st or e f o r m ,t ob u i l d m o d e r ne n t e r p r i s es y s t e m t h er e f o r m a t i o no fs t a t e 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 c a m et h r o u g hf o u rs t a g e s t h ef i r s tt h r e es t a g e sw e r er u n n i n ga r o u n d t h e a r r a n g e m e n to f t h ea u t h o r i t yb e t w e e n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a n d e n t e r p r i s e a n df r o m1 9 9 2 ,t h er e f o r m a t i o no fe n t e r p r i s e sp r o p e r t y r ig h tb e g a n c h a p t e rt w oe x p l a i n st h ei n t e n t i o na n d t h er e a s o no f e n t e r p r i s e 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n e c e s s i t ya n d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t h e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b e h a v i o r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p r o f i t a n dc o s to ft h eb e h a v i o r i t sh i s t o r i cr e a s o nt h a tt h es t a t e o w n e d e n t e r p r i s e h a s h i g h d e b t a n di tw o n tb eu n d e r t a k e n b y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i nc o u r s eo fr e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yh a v et ot r yt h e i rb e s tt o d o d g i n g i n d e b t e d n e s s i nc o u r s eo f p r o p e r t yr i g h tr e f o r m a t i o n , b e c a u s eo f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d e b t o r ,t h ee n t e r p r i s eh a s t h e o p p o r t u n i t yt ot a k ea d v a n t a g eo fr e f o r m a t i o n 。t od o d g ei n d e b t e d n e s s u n p e r f e c t e dr e l a t e ds y s t e ma n dm e a s u r e m e n ti nr e f o r m a t i o n ,l e tt h e b e h a v i o ro f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c a ne s c a p ef r o mp u n i s h m e n ts i m p l y t h ec o s tisl o w a n dt h r o u g h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 t h eb a n ka s s e t s c a nb et r a n s f e r r e di n t op e r s o n a lc a p i t a lf r e e l y t h ep r o f i ti sh i g h t h eh i g h e rp r o f i tc a nb ey i e l d e dw i t hl o w e rc o s t a n dt h i si st h e r e a lr e a s o no f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b e h a v i o r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a s o no f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 , m e a s u r e m e n t sa r er a i s e dt op r e v e n tt h i sb e h a v i o r b u i i d i n gc r e d i t s y s t e ma n dc r e a t i n gs o c i a lc r e d i te n v i r o n m e n ti st h eb a s i s e n h a n c i n g t h ec r e d i t o r sr i g h tm a n a g e m e n ti n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i st h em a i n m e a s u r e m e n t a n dp e r f e c t i n gr e l a t e dl a ws y s t e mist h el a s tg u a r a n t e e t h eb a ds o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o f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w i l ln o td i s a p p e a r i n d e e du n t i lt h ew o r ki nt h i st h r e ea s p e c t si sw e l ld o n e k e yw o r d s :d o d g i n gi n d e b t e d n e s s r e f o r m a t i o no fs t a t e d o w n e d e n t e r p r i s e ,c r e d i ts y s t e m ,c r e d i t o t sr i g h tm a n a g e m e n t , l a ws y s t e m c a t a l o g u en o :f 2 7 9 2 4 1 前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 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稳定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是分不开的。回顾前一段时期,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这是种严重的市场失灵行为,与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很不协调,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引起金融市场 的混乱,阻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正常进程,延缓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有人甚至认为:“国有改制企业是逃废债行为的主犯”1 。那么在国有企业改革 过程中,逃废债行为为什么会大量产生,如何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这是我们 研究工作的出发点。文章试图通过对逃废债产生原因的分析,来寻找解决这一 问题的途径、措旌和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在特定的历史时 期,这种模式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与我国的国情不 相符合,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进行了改革开 放,进行了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而真正涉及国有企业 产权制度改革是从1 9 9 2 年开始的。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涉及了国有企业产权的变动、主体的变化。债 权债务关系中主体的变动为国有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提供了机会,为了摆脱历史 原因造成的高负债则是国有企业逃废债务的动机。而目前相对落后的规章制度 建设使逃废债行为能够产生较高收益且成本较低,利益驱动成为形成逃废债行 为的直接原因。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造成了逃废债。国有企业改革是中 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有利于调整结构,发挥优势。但是由于改革 的配套措施不落实,相关制度不健全,使一些企业钻了改革的空子,逃废银行 债务。 在分析过程中,文章将采用实际案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了逃废债行为产生原因之后,文章将对解决逃废债问题的措施作一些 探讨,从信用制度、金融债权管理、法律制度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 到有效制止逃废债行为的方法,消灭这一恶劣的社会现象。 第一章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 的经济主体,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种经 济成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 具有绝对优势,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起着骨干、基础和先导作用,承担着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从建国开始赢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国有企业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实际上是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企 业进行管理,利用各种行政命令式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社会资源配置,要求各个 国有企业必须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作为社会再生产基本经济单位的企业实质上 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车间,生产计划指定的产品,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 销售都由计划进行统一调配,并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同时,企业还需要按规 定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如兴办医院、学校等。在这种体制下运行的国有企业 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选择计划经济的必然性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 理性,是符合当时国情的。首先,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要求采用计划经济模式。 同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同时经过多年的战争,国民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的财力、物力等都处于落后状态,各种产业无论是规 模、结构以及技术装备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市场经济发 展速度太慢,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对新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产生不 利影响。因此,客观上要求运用政权力量,集中楚个国家的资源进行重点建 设,建设规模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的国有企业,走成本低、速度快的发展道 路。这样,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也就成为必然。其次,当时的思想认 识水平促使选择计划经济模式。由于当时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市 场经济是一种无政府的无序状态,对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由于自由放任导致大危 机所造成极大破坏的印象难以磨灭。同时前苏联的建设取得了成功,而其体制 弊端由于二战而被掩盖,使我们对其实行的计划体制十分信任,认为只有实行 计划经济才能避免无序竞争状态,避免产生经济危机,走前人成功之路。 2 第三,我国国有企业的起源要求采用计划经济。我国的国有企业主要来源 f 三个部分:一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所建立的根据地兴办的一些 企业,这些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自然转变为国有企业;二是建国后,通过政权 力量没收官僚资本、买办资本和对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国有企业;三 是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兴办的大量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是完全的国有企业,由计 划设立,要求采用计划体制。第四,新中国成立后,前苏联援建的1 5 6 个项目 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在计划安排下进行,在计 划管理下的。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主观上要求我们实行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 因此,在当时的国情下,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是必然的,事实也证 明,计划经济确实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不断发展壮大,国民经济得到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很快在列强 林立的情况下站稳脚跟,成为东方社会主义大国。 二、传统计划经济的缺点 但是,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本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式的理 解,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共产主义的产品经济,否认商品经济,忽视商品生产 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这种在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时就力图从商 品交换过渡到产品交换的方式,虽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不符合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变化必然会暴露出很多问 题。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提 高,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僵化和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 展,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传统计划经济的缺点集中体现在: 1 、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作为资源配 置的主体由于信息的获取、效率等问题,很难做到合理分配资源。由中央计划 机构制订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国民经济计划,不可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 要求,难免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2 、政企不分使企业缺乏活力。 国家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统的过死、管的太宽,使企业成为政府的 附属,缺乏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 者。这非常不利于发挥基层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严重扼杀了企业的生机活力,非常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国有企业的问题 在这种传统体制下运营的国有企业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独立的经济主体,不 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国民经济大企业的生产中心。它的任务是生产而不 是经营,其主要目的不是赢利。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经营中存 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动力和活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地位问题。 在传统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企业成为了政府的附属品。企业并不是市 场上的经济主体,而是国家的行政单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根据其 经营目的、经营情况、经营环境进行经营决策,只能简单执行政府的指令性计 划,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产品销售等均有政府主管部门决定,生产资 料统一调拨,生产资金统一供应,生产产品统一包销,生产人员统一分配,生 产计划统一制定,企业经营决策实际上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行使。因此,企业 处于完全被动地位,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缺乏动力、活力和发展能力。 2 、不经济问题。 由于企业蜕化成为行政单位,因此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经济的、非理性 行为。在生产中,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单纯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对关系企业发 展前途的提高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等经济行为基本不予考虑。有争投资、争 项目进行规模扩张以提高产量的冲动而没有通过技术更新、设备更新来提高产 品档次的需求,有依靠增加大量投入以获得产量的少量增加的不经济行为。事 实上,由于企业不能自主经营,不必自负盈亏,是追求完成行政命令的行政单 位,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使企业的行为完全违背经济理性,仅仅 是围绕行政计划指令的贯彻落实而运行。 3 、人员问题。 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人员的使用中没有自主权力。企业的管理人 员、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是由政府人事、劳动管理部门统一计划分配的,职工 的收入分配由统一的企业工资制度决定。在这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下,企业 失去了对人员的激励手段。管理干部单纯追求完成生产任务以获得业绩而得到 提升,企业员工既不会由于表现不佳被解雇,也无法通过努力工作追求个人收 入最大化,于是出现了在工作中以尽可能小的努力来获得固定收入的行为,形 成“大锅饭”。 4 、发展问题。 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由国家财政统一供给,无偿使用,在完成生产任务 后无须承担其他责任,因此在申请资金、物资时,往往是多多益善,造成大量 的重复和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再投资是由计划控制的,只 4 有在计划范围内的投入才能得到资金,因此在企业真正面l 临发展机遇时,无法 及时得到资源进行扩大再生产,制约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不能自主经营经 营,对员工没有激励措施,使企业没有动力去发展。 第二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由于传统体制下行政与经济的矛盾,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浪费,缺乏改造活动的源泉,束缚了生 产力发展,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 9 7 8 年一1 9 8 3 年,主要内容是针对国有企业束缚过多、缺乏 活力的状况进行放权让利,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权利调整,改革的重点围绕 在扩权让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并试行经济责任制。1 9 7 8 年在四川省开 始扩大自主权的试点,正式拉开了放权序幕。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7 9 年7 月下发的“扩权五文件”2 从多方面下放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利润留成方 法的调整,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留利。这一阶段的成绩在于通过放权让利的一系 列措施,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刺激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企业的 动力和活力,促进了生产快速的增长。局限性在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完成计 划任务存在矛盾;企业在经营中享受盈利但不承担亏损;利润留成比例的不同 造成企业之间的不平等;政企不分,行政干预严重。 第二阶段:从1 9 8 0 年一1 9 8 7 年,主要内容是利改税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1 9 8 3 年4 月,关于国有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颁布实施,把国营企业从以往 上缴利润的制度改变为缴纳企业所得税;1 9 8 4 年1 0 月推行第二步利改税3 ,由 “税利并存”过渡到“以税代利”。通过两步利改税的实施,促进了政企分 开,克服了企业向国家争利的情况,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促进了企业改进管 理,增加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推行中,由于体制不配套,政企利益关系难以 规范,部分企业的税收负担实际增加,使激励企业和创造公平环境的利改税政 策目的没有真正实现,因此它的效应是有限的。1 9 8 5 年5 月,国务院决定从t o 个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继续放权思路,增强企业活力4 。期间还实行了 “拨改贷”以及颁布“破产法”5 。在这扩大自主权,深化市场过程中,采用了 价格“双轨制”形式,虽然避免了价格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但是使价格体 系造成紊乱,致使许多相关改革措施无法顺利及时出台。 第三阶段:从1 9 8 7 年一1 9 9 1 年,主要内容是承包制的全面扩大与完善。利 改税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但实际效果却十分有限,1 9 8 7 年,企业承包经营责 任制全面推广6 。这种制度是在利润留成和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 否定前期改革成果,同时大幅度实现了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调动了企业负责 入和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改革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是,承包制 也并不是一种完全理想的企业体制模式,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随着承包制的 普遍推广,其弊端也日益明显。首先,它只是一种管理体制而不是制度创新, 没有改变企业属性,从而真正实行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使企业机制难以完 善、健全。其次是造成了大量的短期行为,承包制促使企业负责人和职工过度 强调眼前利益,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三是承包合同签订过程中,企业与 国家的议价能力不同,事实上造成了不公平的经营环境。同时承包制的包盈不 包亏的本质必然降低了企业的约束力。承包制的弊端造成了其必然会被新的改 革措施所取代。 第四阶段:从1 9 9 2 年至今,主要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1 9 9 2 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使关于市场和计划的争论有了 明确的结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条例7 使我国进入了主动地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塑造企业制度的阶段。此后召 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提 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依法“转机建制”( 转换国有企 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的新阶段,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 头。 6 第二章国有企业改革和逃废债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从根本上激活企业发展活力,整体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的内在要求。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中可以看到,从1 9 7 8 年到1 9 9 1 年的前三 阶段改革中,并没有出现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也就是说改革是围绕扩大企 业的自主权在进行,没有涉及产权变动,企业仍是国家所有。真正涉及企业所 有制变化的改革是在1 9 9 2 年以后才开始的,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肯定了公有制 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元化,以及“抓大放小”的战略实施之后。通过股 份制改造、兼并、破产、合资、分立、出售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国有企业的性 质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国家参股、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或者成为纯民营企 业,使企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在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涉及产权结构变动的改革中,首先要落实产权责 任,保护好出资人特别是债权人权益,这是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经 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许多地方在这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 验。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改革中,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变成了半卖半送或明 卖实送,甚至无偿量化给个人。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配套改革还不到位,具体 约束机制不健全,出现了利用改头换面、资产缩水、夸大亏损、隐瞒利润、转 移资产等手段,人为地降低国有资产的价值,逃废债务,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 失,银行债权大量悬空,使国家出资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同 时,引发大量经济纠纷,导致社会信用紊乱,加大了金融风险。 第一节逃废债的产生 本文所指的逃废债是指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是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过程中,利用股份制改造、兼并等改革措施,通过资产缩水、转移债务人 资产等形式悬空银行债务,使银行的债权无法落实、从而增加金融风险、造成 信贷资产损失的行为。 一、逃废债行为产生的必然性 国有企业在进行改制、改组等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有其 产生的必然性,理由是国有资产的接盘人不愿意承担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高额 7 负债。产权改革以前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负债过高的现象,集中体现在银行贷 款数额巨大。这种情况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 、长期以来的资金“供给”制,造成国有企业高额负债。在计划经济模式 下,国有企业是作为一个生产中心存在的,企业由财政投资建立后,生产所需 要的各项资金完全来源于财政拨款,企业只需要按照计划指令完成生产任务, 不需要担心资金来源。改革之后,在1 9 8 5 年我国实行了“拨改贷”,企业生产 所需资金从财政拨款供给改为由银行贷款解决。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自我约 束机制,企业为了片面追求产量产值而无限制地向银行贷款,如同无限制地向 财政要拨款一样。企业的资金不但是流动资金由银行全额贷款供给,有些固定 资产投入甚至创立企业的资本金都由银行贷款解决。同时,由于当时银行的信 贷约束机制同样不是十分健全,对贷款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往往是在企业的 要求下、在行政的干预下,为支持企业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投入资金。在这种情 况下,企业的贷款数量不断增加,造成负债居高不下。 2 、缺乏积累是造成国有企业负债不断增加的另一原因。负债积累是企业扩 大再生产所必须,积累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营利润,经营 利润同时是企业增加资本、增强实力的重要来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 企业经营利润基本上是全部上缴的,企业没有提升资本的来源,也就是说,企 业基本上没有自身积累。“拨改贷”以前,国家统一进行积累,然后以拨款的 形式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财政拨款不构成企业的负债,不需要归还,不会形 成企业负债过高的情况。“拨改贷”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企业不但不能依 靠自身积累,同时失去了财政拨款。因此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能 向银行借款,以负债的形式解决积累问题,只能不断要求银行增加贷款以扩大 再生产。结果必然造成银行借款不断增加,企业负债不断上升的局面。 3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负担过重也是造成负债过高的一个原因。由于 长期以来利润上缴,使企业的资产质量明显下降:设备缺少更新而不断老化、 落后,没有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使市场逐渐丧失,企业的赢利能力不断下降,形 成亏损。同时国有企业仍然需要作为一个社会中心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使大 部分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之中。此外,有些企业为了突出业绩,虚报利润,超 额上缴,形成大量潜在亏损。为了弥补这些亏损,而企业又缺乏自身积累,唯 一来源只能是不断向银行借款,造成负债不断上升。 4 、银行信贷约束机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增加负债。资金的安 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一笔贷款的发放需要充分考虑 资金的安全和效益,考虑借款人是否有能力按时还本付息。而在以前,银行并 不考虑这些,完全按照行政指令,根据企业的要求,看关系发放贷款,企业也 以能够从银行得到贷款为荣。在银行这种风险观念淡薄,约束不严,考核不力 的机制下,企业即使在没有资金需求时,仍然不断地找关系、走门路争取贷 款,资金也得以顺利地流入企业,从而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 上述种种历史原因致使国有企业的负债居高不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抓 大放小”战略的实施,要求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争取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资本 进入,使国有资本通过产权转让的方式,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从量大面广 的中小企业退出。然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资本显然不愿意承担国有资本留下的 巨额负债,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接受这一负担,从而寻找种种途径,想 方设法逃废银行债务。 二、逃废银行债务的可能性 从银行贷款角度分析,借款入主体、担保和借款人资产是影响银行债权有 效性的三个主要因素,国有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通常也是在这三方面做文章。在 以往的改革过程中,放权让利、承包制等改革措施都是在原有主体不发生变 化、企业资产不变动的情况下实施的,也就是说,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不会也 无法对借款入主体、借款人资产等产生影响,因此不可能产生逃废债行为,不 会构成对银行借款的威胁。但是从1 9 9 2 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涉及到企 业所有制的变化,涉及到企业产权的变动,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肯定了公有制 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元化,以及“抓大放小”的战略实施之后。通过股 份制改造、兼并、破产、合资、分立、出售等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国有企业的 产权发生了变动,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可以使甚至人为地使借款入主 体、担保以及借款人的资产等发生变动,从而对银行债权产生影响,使逃废债 行为成为可能。 l 、借款人主体变动可以形成逃废债行为。债权债务法律关系中,国有企业 借款人,是债务人,是其中主要的当事人。而国有企业改制等进行时,企业产 权发生变化,从而使借款人的主体发生重大变化,也就是说债权债务法律关系 中的主要当事人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对银行的债权产生影响,甚至使 债权债务关系消失。国有企业改革的各种措施,如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等客 观上要求国有企业主体发生变化:首先是企业的股本结构发生变化。国有资本 的退出,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资本进入,使企业由原来的完全国有转变为国有控 股、国有参股甚至是完全非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中既有国有资本,也有其他 所有制形式资本,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原先的国有企 业是国家所有,实际上是无限责任的,改革后的企业通常是股份制,是有限责 任的。此外企业的改革往往伴随着企业名称的变化,法人代表变更,工商行政 9 执照变更等,完全是一个新的企业。上述的变化都可能使银行借款的承债主体 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债务人承债能力的削弱、债权债务关系产生法律上的争议 或者是银行债权的灭失。因此,借款人主体的变动使逃废债行为成为可能。 2 、借款人的资产转移构成了事实上的逃废债行为。企业的改制、兼并等改 革措施无疑会对债务人的资产带来一定影响。在国有资本退出过程中,国家必 然会收回一部分企业财产,或以现金形式,或以资产形式,或者把这部分资产 折算成一定的股份组建新企业。这些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借款人资产的转 移,使原有企业的经营能力明显下降,影响企业归还贷款的能力。为了防范风 险,银行对这些行为十分重视,极力阻止。但是,通过改革转移资产的做法通 常是在主管部门、政府机关的操纵下暗地里进行的,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了 解,要求企业提供改制方案时,往往以涉及企业机密为理由被拒绝。等到发现 时,往往已经为时己晚,木已成舟。这时,银行贷款的资产或者已经流失,或 者成为其他企业的资本金,不能再用于归还贷款。最理想的结果是拿到一些股 权,每年分一些红利,债权变成了股权,银行成了股东,逃废债事实已经构 成,银行遭受损失。此外,在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时,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 估以确定国有资产的价值。由于改制后往往有经营者参股,因此在评估过程中 会出现资产缩水现象。虽然资产缩水不会导致资产流失,但却会使改制后的企 业规模显著缩小,承债能力受到影响,实际上也是逃废债行为的一种表现。 3 、担保人名称的变动、资产转移等也可以形成逃废债事实。担保是债权人 利益的重要保障,在债务人出现违约时,债权人可以寻求担保以保护自身利 益,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通常对贷款的担保十分重 视。保证和抵押是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最常用的担保形式,在担保形式是第三人 的信用保证或者是第三人的财产抵押的情况下,如果该第三人由于实施改革措 施而产生变化时,包括名称变更、财产转移等,就会对担保的有效性带来很大 影响:担保人的名称变更会使担保合同失去效力,担保人解除担保责任,担保 人的财产转移会使担保人履行担保的能力下降,抵押财产的处置转移直接使担 保失去意义。这些变化使担保产生争议,造成银行失去贷款的重要保障。同 样,当债务人主体由于改革而变化时,担保人会以原债权债务关系不再成立, 被担保主体发生变化等理由进行抗辩,达到解除担保责任的目的。在担保是以 债务人本身财产作为担保品的情况,如果债务人利用改革之机进行财产转移, 担保的效力同样下降,从而形成逃废银行债务事实。 1 0 三、逃废债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根本上说,只要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行为,就有其产生的土壤。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尽管也有因企业经营不善破产造成银行债务的悬空,但有钱不还甚 至从一开始借钱就不打算还的情况则很少。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长期发展过程 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济法规和相关的社会道德准则,违背上述法则的 成本太高。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常的逃废债行为发生的几率很小。 在我国,由于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之中,相关的经济 法规还不健全,使企业相互拖欠和以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相当普遍。 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的严重不对称,是使 这种现象蔓延的主要原因。 先看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成本。逃废债的成本主要包括诚信成本、赎买成 本和法律成本。诚信成本是指实施逃废债行为的信用损失成本。由于我国个人 信用体系和法人信用体系未建立和不完善的现状,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完成将 银行资金转化为个人资产的过程中,丧失的只是所在企业的信誉,但对代理人 的个人利益并不构成损失。而且对转移后的资产可以很容易地以改换企业名 称、异地重新注册等多种方式加以使用,几乎没有信用损失成本。赎买成本是 指企业为了实施逃废债行为,对银行负责信贷的官员、地方行政和司法官员、 中介评估机构的赎买所支付的成本,由于现阶段银行信贷约束机制问题、中介 机构的信用问题以及仍然存在的司法腐败问题,企业进行赎买所支付的成本相 对较低。法律成本是指企业因实施逃废债行为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成本。由于法 制的不完善,对逃废债行为的惩罚力度特别是对个人力度不够大,且通过赎买 逃脱惩罚的概率很大,因此其成本是很低的。 逃废银行债务对企业、个人和地方带来的收益是明显的。第一,是实现对 资金这一紧缺资源的无偿占用,完成原始积累。第二,是完成公共资产( 银行 信贷资金来源是公共大众的存款) 向少数个人的转移。三是投资的成果由地 方、企业占有,而银行支付储户本息是硬约束,其成本要由贷款的银行承担, 由此转移了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由于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可以给企业、个人和 地方带来一定的短期的明显的经济利益,导致为数不少的人认同此类行为,从 而在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国有企业改制本是推动企业高效发展的助推器,但是所有制的变革,产权 的变动,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使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却念歪了经,发现 了逃废银行债务的机会,也发现了他们可以通过逃废银行债务以较低的成本获 得较高的收益,将“改制”变成了一棵逃债的“逃钱树”。他们或是钻政策的 空子,或是在政府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支持下,利用种种关系,瞒天过海,想 方设法,使上述的可能成为了事实。在目前银行的业务操作实践中,种种逃废 债行为已经屡见不鲜了。更无奈的是,对于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银行部门 没有强制手段。收贷收息不能像收税一样,反而要讨好债务人,形成了债权人 和债务人一种错位的“孙子”、“爷爷”关系。有时,地方政府的一纸决议又 将债务轻而易举免掉了。银行在保全资产过程中,同样壁垒重重。政府指定的 评估机构,高估资产价值,影响了银行资产效果。法院诉讼收费较高,当银行 向资信较差的企业追债时,不仅常常收不回债,还要垫支高额的诉讼费。 第二节逸废债的形式 如前文所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多种多样, 包括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合资、分立、出售等。目前的国有企业正是充 分灵活地运用这些措施,达到了改革的目的,使这些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而 这些改革措施,也被些企业从反面充分灵活地运用,以达到逃废银行债务的 目的。在改革实践中,大量的逃废债现象层出不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 前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将要运行的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