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及解决思路.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及解决思路.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及解决思路.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及解决思路.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及解决思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成机制。本文首次从经济体制层面研究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 制,既涉及生产领域的分析,也涉及消费领域的分析,避免了以往对 待该问题只局限于生产领域进行研究的不足,从而使问题的揭示更为 全面和透彻,这既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的核心观点认为,在中国的行政集权体制下,政府对经济具 有绝对的控制权,而且政府对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特殊偏好。在政府 的主导下,中国每年进行大量的投资,并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 主要动力。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和重工业部 门,在这些领域和部门进行的投资具有规模大、短期对经济增长拉动 作用强的特点,但是却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而且在政府主 导下的大规模投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具有高储蓄,在国 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和企业部门的高储蓄必然挤占居民收入, 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最终造成居民的 消费不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与投资带动下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张形 成了突出的矛盾,从而使得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形成并愈发严重。 中国为缓解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加大出口力度,依靠国外市场需求来 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但这只能暂时缓解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却无法 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产生的根本矛盾,因而在国际金融危 机背景下,国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出口增速下降j 产品滞销,中国 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再次凸显。本文从中国的经济体制层而的矛盾研究 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并最终提出问题解决的原则和具体思 路,以便从根源k 解决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 i i 关键词生产相对过剩,经济体制,形成机制 a bs t r a c t t h er e l a t i v ep r o d u c t i o ns u r p l u si nc h i n ai st h eb e h a v i o ro ft h en e w e c o n o m i c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p r o d u c e di n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r e f o r m ,i n v o l v i n g 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p r o d u c t i o nf i e l d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n g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t h ef i e l d ,w h o s em e c h a n i s mf o r m e di sd e t e r m i n e d d i r e c t l yb yt h ep r e s e n t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 b yt h ee n do ft h e19 9 0 s ,t h e r e l a t i v ep r o d u c t i o ns u r p l u sh a db e c o m e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o u t s t a n d i n g p r o b l e mi n c h i n a se c o n o m i c a l o p e r m i o n h e r e a f t e rh e n c e ,i tw a s a c c o m p a n i e db ye c o n o m i c a lo p e r a t i o na n dp e r i o d i c a l l yc h a n g e dw i t h r e a l i t y t h i se s s a yi sb a s e do nt h es y s t e m a t i ca b s t r a c tl a wa st h eb a s i cm e a n s w i t hal a r g ea m o u n to fd a t aa n df u l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u n i o no ft h es t a n d a r d a n dr e a lt h ee x a m p l e f r o ma b s t r a c tt oc o n c r e t e ,t h ec h i n a sd e v e l o p i n g p r o c e d u r e so f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i ss t u d i e da st h eb a s i cp o i n tt or e s u l ta s t h ef o r m 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c h i n a sp r o d u c t i o ns u r p l u sb e s i d ew i t h f r o m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p r o d u c t i o ns u r p l u sl o n g i t u d i n a l l yt o a n a l y z i n g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f o r m e di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p r e s e n te c o n o m i c s y s t e m t h i se s s a ys t u d i e st h ef o r m 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r e l m i v e p r o d u c t i o ns u r p l u si nc h i n af r o mt h ea s p e c to f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f o rt h e f i r s tt i m e ,i n v o l v i n g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r o d u c t i o nf i e l d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 o ft h ec o n s u m p t i o nf i e l d ,w h i c hh a sp r e v e n t e dt h ep a s ts t u d yo nt h i s p r o b l e mf r o mo n l yc o n f i n i n gt o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t h ep r o d u c t i o nf i e l d t h u s ,i sh a se n a b l e dt h es t u d ym o r eo v e r a l la n dm o r et h o r o u g h i ti st h e m o s tc r e a t i v ea n dt h em a i n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h e r e i n t h e k e yv i e wh e r e i nt h i n k st h a tt h eg o v e r n m e n th a sa b s o l u t ec o n t r o l o f p o w e ri ne c o n o m yu n d e rt h es y s t e m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o f s t a t ep o w e ro fc h i n a ,a n d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l s or e a l i z e se c o n o m i ch i g h g r o w t ht oc a r r yo nal a r g ea m o u n to fi n v e s t m e n tu n d e r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 i n v e s t m e n tu n d e r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g u i d e c o n c e n t r a t e so nt h eb a s e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 h e a v y i n d u s t r i a l v d e p a r t m e n tw h o s ei n v e s t m e n t h a sl a r g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s c a l ew i t h o b v i o u ss h o r t t e r mr e s u l t i ti s h i g h l yr e q u i r e dt h a t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d e p a r t m e n ta n de n t e r p r i s ed e p a r t m e n ts h o u l dd e p o s i tm o n e y t h er e s i d e n t i n c o m eh a sb e e nt i e du pu n d e rn a t i o n a li n c o m el i m i t e dt e r m so n l yt o m a k et h ep r o p o r t i o no fr e s i d e n t si n c o m et o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yp r e s e n tt h e d o w n w a r dt r e n dy e a rb yy e a rc a u s i n gr e s i d e n t sd e p a r t m e n tt ob eu n d e r c o n s u m p t i o nf i n a l l y c o n s u m p t i o nd e m a n do fr e s i d e si si n s u f f i c i e n tw i t h i n v e s t i n ,d r i v e ,a n d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c a p a c i t y f o r m c o n s p i c u o u s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w h i c hm a k e st h ep r o b l e mm o r ea n dm o r es e r i o u s f o r 目录 导论1 一、选题意义l 二、研究相关动态。2 三、研究方法与立场7 四、创新点与不足8 第一章 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理论概述一l o 第一节马克思对生产相对过剩的解释1 0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相对过剩1 0 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1 1 三、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解释1 5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中对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解释1 7 一、萨伊对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解释1 7 二、西斯蒙第对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解释1 8 三、凯恩斯对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解释1 9 第二章 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形成一2 2 第一节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短缺2 2 一、工业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2 2 二、计划经济体制是保证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体制安排2 7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短缺2 8 第二节中国经济建设任务转换及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2 9 一、中国经济建设任务转换的背景2 9 二、2 0 世纪8 0 年代的国际间产业转移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一3 l 三、经济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3 2 第三节中国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及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形成。3 3 一、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及生产能力的初步扩张( 19 7 8 19 8 4 年) 3 3 二、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进展及生产能力进一步放大( 1 9 8 4 - 1 9 9 2 年) 3 4 三、市场化改革全面发展阶段和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初步形成( 1 9 9 2 - - 2 0 0 2 年) :;6 四、市场化改革深入阶段及生产相对过剩的全面形成( 2 0 0 2 年至今) 3 7 第四节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表现及特点3 8 一、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3 8 二、中国生产相对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4 l 第三章我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4 3 第一节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4 3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g d p 增长主义4 3 二、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4 5 三、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4 6 四、中国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由政府主导而进行4 8 五、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4 9 v i i 第二节居民消费需求长期不足引发生产相对过剩5 4 一、政府部门的高储蓄5 4 二、企业部门的高储蓄5 4 三、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使得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所占比重持续下降5 7 四、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带来的消费需求长期不足6 0 第三节国外消费需求下降激化中国的生产相对过剩6 3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状况6 4 二、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6 7 三、国外需求的下降激化了中国的生产相对过剩7 0 第四章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解决思路7 2 第一节问题解决思路的指导原则7 2 一、增加经济运行的计划性7 2 二、改革行政集权体制7 4 三、以劳动者为主体7 5 第二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7 6 一、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7 6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7 8 三、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7 9 第三节增加居民收入分配比重,提高居民消费能力8 0 一、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8 0 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8 2 参考文献8 5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 0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9 l v i l i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国在生产能力大幅提高,1 9 9 7 年 中国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问题,这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时期以来的生产短缺转 变为生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的成果,另一方面体现 了中国出现了新的经济矛盾。自此,生产相对过剩问题一直存在,阻碍着中国工 业化的顺利进行。进入2 1 世纪,中国加大出口力度,以国外市场缓解国内的生 产相对过剩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问题的恶化。2 0 0 7 年美国爆发的次 贷危机迅速蔓延,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通过经济全球化网络由虚拟经 济扩散到实体经济。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网结以及国际分工体系中的 重要一员,其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这突出表现在中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经 济增长速度放慢。出口受阻使得一直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中国陷入了困境,大量 产品积压,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很多中小企业濒临破产,失业问题严重,这使得 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再次凸现。 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过程,研究生产相对过剩问 题,必须从中国生产短缺的历史丌始谈起。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 式控制国民经济的生产和分配,而且当时我国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生产能力 不足、供不应求成为市场的常态,因此当时我国并不存在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 1 9 7 8 年中国开始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使中国经 济经历了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但是,由于中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 治体制改革没有同步进行,使中国在行政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凭借政治力量 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在政府的偏好下,中国过分注重经济 的总量的快速增长,忽视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平衡性,从而使得我国经济高速增 长的同时出现了经济体制上的新矛盾,投资率与消费率关系的失衡,最终导致生 产和消费之间出现矛盾,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出现了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 为了缓解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中国加大出口的力度,以国外消费需求弥补国内 消费需求的不足。这种战略安排在短期内缓解了问题的恶化,但却无法从根本上 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实体经济 l 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我国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再次凸现。 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仍然是中国长期的任务,生产相对过剩 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失,也阻碍了工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而经 济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长 期存在。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我们再不能用依靠出口这种治 标不治本的方式解决问题,必须理清生产相对过剩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经济矛 盾,从而在源头上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当前,中国生产相对过剩是经济运行 中突出的问题,对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理清中国生产相对过剩 的形成机制并找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2 0 世纪9 0 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短缺经济已经结束,生产相对过 剩的问题逐渐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并且问题逐渐扩大。生产相对过剩问 题是我国当时出现的新的经济矛盾,因而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展开了广泛的探 讨,从不同角度给出解释。由于传统观点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会出现长期、普遍 的生产相对过剩,因而在面临这一问题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理论界对于这 一问题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用生产过剩、产能过剩和过剩经济来界定这一 问题。严格来讲,生产相对过剩问题仅仅是一个范畴,还不能上升到概念的程度。 的矛盾,使交换成为必要,在生产者对价值的无止境追求下,生产过剩成为可能, 这是生产过剩有可能产生的内在根源。而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 发展,其生产方式获得一种跳跃式扩张的能力,使生产过剩成为现实。他认为, 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生产过剩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的一种表现, 是好事。1 王世俊,李宗开( 1 9 9 9 ) 从实证分析角度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生产 过剩问题,并从供需两个角度分析了过剩的形成原因:从需求角度看,原因在于 我国特有的整体梯度推进消费模式和固有的节约型消费传统造成目前的需求不 足;从供给角度看,是产业结构的失衡造成了内含有效供给不足的供过于求,这 种失衡即规模上的过度扩张和比较竞争力的下降。2 徐建华( 1 9 9 9 ) 认为,自东南亚经济危机以来,我国持续的“生产过剩 是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取得关键成效的一种标志。但是,这种过剩是低水平的、相 对的、结构性的过剩,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过剩不可同f l 而语,并从生产和收 入分配环节分析这一过剩产生的根源。他认为,我国生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三个: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太低;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偏大;三是企业缺 乏创新能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乏力。3 步德迎( 2 0 0 3 ) 认为,1 9 9 7 年以来,我国出现的“全面”买方市场,并非 全面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他从市场统计口径与不同消费品市场角度分析得出 这一结论。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既有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生产不足的问 题,这种低水平的生产过剩现象是由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4 郭占恒( 2 0 0 0 ) 认为,造成结构性生产过剩有多层次的原因。浅层次的原因 有: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的数量扩张及粗放经营结果。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一是国家产j i k 政策缺乏区域指向性;二是发展规划缺乏统一协调和法律效力;三 是低起点的排浪式消费,没有明显的消费梯度和差异。从根本上说,还是机制、 - 孙忠生产过剩形成的一般机理和我国的特殊机理生产力研究,2 0 0 2 年,第3 期:第2 3 页 2 q - 世俊,李宗开我国结构性生产过剩的实证研究:l :业技术经济,1 9 9 9 年,第5 期:第5 9 - 6 0 页 3 徐建华析我国目前的“生产过剩”数苗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 9 9 9 年,第1 1 期: 第1 6 页 步德迎应正确认识当前的“生产过剩”经济研究参考,2 0 0 3 年,第2 3 期:第1 0 页 体制j 口j 题,如地方保护主义、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等。5 ( 二) 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 梁金修( 2 0 0 6 ) 认为,我国目自 主要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短期内的结构性 过剩。其直接原因是:部分行业投资过度、有效产品供给不足和即期消费乏力; 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和投资体制不 完善。6 王相林( 2 0 0 6 ) 认为,对于产能过剩,按其成因大致可分为短期市场波动型、 宏观需求波动型、行业周期演进型、产权驱动型四种类型。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一 轮产能过剩,是转轨经济中所特有的产业演进到成熟期后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产 业组织现象。但严格来讲,当时以汽车、钢铁、电解铝为主的重工业产业仅处 于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的时期,所呈现的产能过剩只是一种初步的形态,还不 能叫真j 下的产能过剩。7 周枝田( 2 0 0 6 ) 等人对长期性产能过剩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从长期来看, 企业付出巨大的固定成本,为了拥有极小的边际成本,而尽力扩大规模,以实现 规模经济效应。同时,由于大部分具有生产力的资产都具有不可移动性及不可还 原性,退出一个产业会给厂商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就算在获利情况最混沌 不明、产能过剩最严重的时期,大多数厂商只要能持基本运作,都不愿意第一个 退出市场,这是生产过剩会长期持续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一个行业已经存在 过剩的生产能力而表现出价格竞争激烈时,具规模经济的厂商可运用较低的平均 生产成本发起价格战,排挤中小企业,目标实现后,有一定市场控制力、产能较 大的厂商就不会再以降价或处置闲置产能做为手段来提高利润或争取市场占有 率,而会保留这部份过剩生产能力做为战略性进入壁垒,阻止其它潜在竞争者进 入市场,因而形成熊彼德学派所说的自然寡占产! 比型态,这是长期性产能过剩无 法消除的另一个原因。8 国经文( 2 0 0 6 ) 从国际分工与政府干预两方面分析了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 s 郭r i 恒我国结构性生产过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 ,2 0 0 0 年,第l o 期:第1 0 页 6 梁金修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冈及对策经济纵横,2 0 0 6 年,第7 期:第2 9 页 ,- 干相林当前我国某些行业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冈剖析现代经济探讨,2 0 0 6 年,第 7 期:第3 7 页 8 剧枝田,夏洪胜k 期性产能过剩问题原冈探究商、i k 时代学术评论,2 0 0 6 年, 第1 0 期:第2 0 - 2 2 页 4 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主要生产高端产品,我国企业则主要为外资企业提供配套、 能源动力及基础设施等产品。推动了这些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出现产能过剩。另 一方面,各级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发展。出于急切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紧迫感、对 经济发展规律不熟悉以及追求短期政绩等原因,各级地方政府都选择通过上大项 目的方式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9 谢国忠( 2 0 0 5 ) 认为,对资本的行政性配置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紧缩政 策的力度不足才是造成中国经济中生产能力过剩的直接原因,因为过多的投资导 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热,并导致了随后的生产过剩问题。然而,宏观经济政策 紧缩力度不足应该只受到部分地指责,微观问题是造成中国经济趋向于过度投资 的根本原因,行政性权利使得地方政府能够主导经济中的资本配置,使得地方政 府成为中国绝大部分投资行为的主要推动者,地方政府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生产 能力以锁定未来的g d p ,从而造成生产能力过剩。1 0 周其仁( 2 0 0 5 ) 认为,我国目前的产能过剩的分布大体上三分天下。其中, 全部由国有垄断、政府定价的行业,产能过剩一般不严重;在另一极,全部或大 部由民营私营公司当家的领域,市场进出自由、价格比较丌放,也看不到严重的 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最严重的一定在以下行业:多种所有制企业一起上,市场准 入不易退,政府干预频频。在这些行业,存在大量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新投资 者相信自己足够优秀,以为即便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也是优存劣剩,大举进入, 而劣质的企业又很难退出,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 罗蓉( 2 0 0 6 ) 认为,中央政府对某些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促使地方政府和企 业盲目投资是产能过剩的主要诱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投融资体制,政 府直接投资范围过宽;二是财税体制,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政税收体制,促使地 方政府鼓励投资、上项目;三是对地方政府以g d p 增长为考核指标的业绩考评 机制,地方政府有投资热情,导致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四是生产要素价格 形成机制改革滞后,价格杠杆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过低的生产要素价格助长了盲 目投资;五是一些重要行业市场准入标准不健全,导致行业进入者良莠不分。1 2 上证研究院认为,导致目前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国经文为产能过剩“把脉”中国市场,2 0 0 6 年,第8 期:第4 6 - 4 7 页 - 0 谢国忠产能过剩谁之过? 证券日报,2 0 0 5 年7 月1 1 日,第b 0 4 版 ,- 周其 :“产能过剩”的原冈经济观察报,2 0 0 5 年1 2 月1 2 日,第0 4 0 版 挖罗蓉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产能过剩中国i :业报,2 0 0 6 年7 月5 日,第a 0 2 版 5 一、资金过剩及其低成本,造成银行的投资冲动和社会对货币需求过旺;二、政 府主导型增长模式是产能过剩的体制性原因;三、一些产业政策偏差,扭曲了行 业的供需结构,也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四、市场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和不发达 导致竞争行业的过度竞争和供给过度。” ( 三) 过剩经济的形成机制 孙自铎( 2 0 0 0 ) 认为,中国过剩经济是由于占人口多数的农业自给性生产与 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发达的商品性生产之间的矛盾所致。1 4 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资 本快速向城市转移,而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却存在很大障碍,占多数的农民在农 村依然维持着自己性生产。大量农业人口长期滞留于农村,使他们无法参与工业 化新创造的财富,使农村部门的消费长期维持低水平。与此同时,城市中积累了 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商品供给能力持续扩大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当城市消费达 到较高水平之后,再想扩大城市的消费就会存在困难,而农村虽然消费水平很低 但却没有能力增加消费。社会财富分配的失衡使得中国整体上呈现出生产和消费 的矛盾,矛盾的外在表现是过剩经济。 慕刘伟( 1 9 9 9 ) 认为,中国过剩经济的成因可从需求、供给和价格三个方面 展开。1 5 从需求来看,由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个人收入分配不合理 以及居民提高了对未来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支出的预期,使得中国居民消费 需求增长速度偏低;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国有企业投资趋于理性、下降的消费 需求对投资的带动作用减弱、商业银行的惜贷以及金融体系中的资金供求结构的 不对称等原因,使得投资需求也下降。从供给方面看,重复建设、产品结构单一、 产品质量低劣以及价格过高等原因使得有效供给不足而无效供给增多。供给和需 求的失衡使得中国呈现过剩经济的局面。 农贵新( 2 0 0 4 ) 认为,生产和交易成本过高是产生过剩经济的关键原因,社 会效率低是产生过剩经济的根本原因。1 6 三种情况的生产成本过高导致生产过 剩。( 1 ) 单个商品生产过剩。单个产品或服务过剩。产品供应一产品价格过高一 原因是产品成本过高一消费不足一引起相对过剩。( 2 ) 相关产品或服务过剩。构 1 3 上证研究院我国产能过剩有四人深层原冈上海证券报,2 0 0 6 年8 月1 4 日,第a 0 9 版 1 4 孙自铎过剩经济:特点、成冈及对策经济学家,2 0 0 0 年,第2 期:第5 页 1 5 慕刘伟经济过剩的成冈初探经济观察1 9 9 9 年,第6 期:第5 8 页 1 6 农贵新中国过剩经济根源探析财经问题研究,2 0 0 4 年,第6 期第1 2 页 6 成该产品的关联半成品或半成品成本过高一相关产品或半成品的生产和交易效 率较低一产品成本过高一产生相对过剩。( 3 ) 整体经济运行呈现过剩。全社会大 多产品和服务生产及交易成本过高一社会经济活动生产和交易效率较低一产生 整个经济的生产相对过剩。 从以上对我国生产相对过剩这一问题形成机制的探讨,主要是在生产领域对 该问题进行阐述。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出现,根源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 现的诸多矛盾。当前理论界的每种观点都是从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的 某一方面来阐述,属于现象层面的归纳和总结,缺少本质层面的抽象研究。对我 国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研究和探讨,不能脱离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 制来空谈。从本质上说,中国从生产短缺发展到生产过剩正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 的根本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是,在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的过程中,中国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使中国在行政集权下政 府凭借政治权利对经济具有高度控制权,从而出现政府对经济的统制与经济运行 中应有的计划性相矛盾,进而出现投资与消费、消费与出口之间的矛盾,矛盾发 展到一定程度引发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所以况,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在 于中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层面的诸多矛盾。 三、研究方法与立场 ( 一) 规范分析法 对生产相对过剩的研究首先要研究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理论,本文对经济学 中对生产相对过剩的理论研究加以总结和综述,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做理 论归纳和总结,以规范分析的方法,探求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我 国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证。 ( 二) 实证分析法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投资、生产、收入、消费、出 口等数据进行考查,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做到实证 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从而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 三) 系统抽象法 本文通过系统抽象法,即通过整体的分析方法,将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看 成一个整体,在整体中揭示个体矛盾,在揭示个体的矛盾中,发现整体矛盾。马 克思的资本论是系统抽象法的最好运用。具体地说,系统抽象法,就是通过 7 占有现实材料,辩证、系统地使用抽象思维能力,以概念的运动为核心和主体揭 示和论证经济矛盾的方法。本文对生产相对过剩的研究,是将生产相对过剩问题 置于中国当前经济体制下由投资、消费、净出口所构成矛盾系统的整体中,分析 生产和分配、投资和消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所构成的整体矛盾关系,进而揭 示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最终得出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思 路,使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 四) 以劳动者为主体研究私有资本 对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研究属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具体层面。政治 经济学是讲主体性的,马克思从来没有忌讳谈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当代资产阶级 经济学家也承认这一点。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曾说过,“社会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 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的倾向以及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不论科学家的 意愿如何,不论他是否觉察到这一切,甚至他力图避免它们,他对研究主题的选 择,他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提出的问题,他分析的框架,他使用的语言,很可能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他的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 纵观整个经济学说史,经济学家们都自觉不自觉站在一个特定的阶级来论证 经济矛盾,有的比较明显,如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等;有的不明显,不承认 自己代表每个特定的阶级,比如萨伊,他曾说政治经济学应该象物理学、天文学 那样,不带价值判断。这一思想一直延续至今,许多经济学家试图找到“客观” 的经济理论,以不带阶级立场的观点来解释现实经济矛盾,但这却是无法做到的, 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主体性。 确立主体性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前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劳动者为主 体的,代表劳动者的利益。因此本文研究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及解决思路, 不是以生产资本为主体,而是以劳动者为主体,以最终提高劳动者利益为目标。 四、创新点与不足 本文从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体制演变着手,分析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形成 的整个过程,并首次在经济体制层面来研究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其中既包 括投资背后的生产范畴的分析,也包括决定消费的分配领域的分析,从而在生产 领域和分配领域完整深入地揭示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此外,研究中国的经 济体制层面问题离不开对政治体制的研究,因而本文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出 1 7 索洛经济学中的科学和意识形态见:克伦道尔,编当代经济论文集第1 1 页 8 发,分析中国经济体制出现诸多矛盾的原因,以便于在根源上找到问题解决的思 路,从而使问题的揭示更为全面和透彻,这既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本文的主要 研究成果。 由于本文从体制层面研究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没有具体到的某一 产业,因而在实证方面分析不足,对具体产业生产相对过剩问题解释不够具体, 没有直接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9 第一章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理论概述 对生产相对过剩这一问题形成机制,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以及凯恩斯都给 予了理论规定,其中古典经济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是萨伊和西斯蒙第。虽然这 些人面对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相对过剩问题,但是由于所站的立场和所 代表的阶级不同,他们的观点也基本不同。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下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之间矛盾激化的表现,因而,对与矛盾不同层面的 规定和解释,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理论规定的差异。此外,由于他们分别 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矛盾的外在表现形 式也有所差别,这对他们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一节马克思对生产相对过剩的解释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相对过剩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时,资本主义正处于自由竞争阶 段,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 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对立程度更加强烈。因而,资本主义不断爆发周期 经济危机。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资本主 产和分配的对抗性的矛盾关系更加突出,马克思在这一前提下阐述了资本主 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展现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两个层面:一是单个 家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 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 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单个资本家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计划和监督下有序 的,生产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但从整个社会状态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存在条件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市场为基础的调节资源机制。由于市场调 有盲目性和滞后性,那么单个资本家的有计划、有序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 政府状态必然相矛盾。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下,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内在的使 l o 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矛盾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不可克服的矛盾。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剩余价值 的生产是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生产阶段完成后就凝结在商品资本中,它体现为剩余 产品或体现为所生产的商品中由无酬劳动物化成的相应部分。但是,剩余价值的 实现并不是在生产阶段完成后随之完成,而是必须随商品资本的出售,即完成马 克思所说的“惊险的一跳后才能实现。马克思指出,“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 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仅在时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 开的。前者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 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 取决于以对抗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 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对狭小的界限内变动的最低限度。 1 8 资本家为了尽可能获 耿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方面极力剥削工人,将工人的工资尽可能地压低;另一方 面,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降低了雇佣 工人的数量,生产出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使广大工人的消费力同益下降。这样, 在资本主义生产本性和对抗性的分配关系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 扩大和工人购买力无限缩小的矛盾。 这两方面矛盾的激化必然出现供求结构的失衡及经济结构的失调,具体表现 为生产过剩( 商品过剩、资本过剩、劳动力过剩) 。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 引发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生产过剩的矛盾暂时缓和,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 在使得生产过剩问题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同在。矛盾再一次激化,生产过剩 又会像瘟疫一样遍及资本主义世界,这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 因。 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 ( 一)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重点讨论了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剩余价 值的生产问题,到了第二卷,马克思则主要阐述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的实现问题。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主的在生产和流通中,马克思从单个 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限制的资本运动的总和即社会资本的范畴, 来研究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再生产,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 1 8 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第2 7 2 _ 2 7 3 页 1 1 产的理论模型。马克思指出:“各个资本的运动和个人的收入交错混合在一起, 消失在普遍的换位中,即消失在社会财富的流通中,这就迷惑了人们的视线,给 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在本书的第二册第三篇中,我将对 实际的联系进行分析。”1 9 马克思通过对社会总资本的分析,提出了资本主义社 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从资本主义的在生产关系中研究资本主 义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理论模型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一,社会年产 品在价值形态上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 c ) 、可变资本( v ) 和剩余价值( m ) 。 第二,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生产( 第1 部类) 和消费资料生 产( 第1 i 部类)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生产分为两个模式:简单再生产和 扩大再生产。 1 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社会再生产。在简单再生产模式下,两 大部类年产品中的剩余价值全部被消费掉,这要求两大部类中不变资本的补偿与 工人与资本家的消费保持平衡关系。第1 部类的不变资本( ic ) 可以用第一部类 生产出的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最终商品直接得到补偿,第1 i 部类的工人的消 费( i iv ) 和资本家的消费( i lm ) 可以在第1 i 部类生产出的以消费资料形式存 在的最后商品直接得到补偿,那么要维持两个部类之间的生产规模不变,必须使 第一部类中用于消费资料的可变资本( iv ) 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im ) 与第二 部类中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但却要用生产资料补偿的不变资本( i i c ) 等值交换。 这样便得出简单在生产的条件:i ic = i ( v + m ) 。马克思指出:“当再生产j 下常进 行时,由资本主义生产者预付到流通中去的货币,必须流回到它的起点。这是一 个规律。2 0 尽管简单再生产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简单抽象,但是“只要有积累, 简单再生产总是积累的一部分,所以,可以就简单再生产本身进行考察,它是积 累的一个现实因素。 2 1 通过对简单在生产的考察,可以揭示出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