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全球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建筑领 域,全球化带来了最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同时也带来了先锋的设计理念和时髦 样式,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冲击。作为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逐渐衰落和 消失的危险。传统建筑作为某一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载体,体现着这一特定区域 的自然地理生态条件和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传统建筑构成特色,并加以保护和利 用,对于保护地域特色和复兴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河南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河南传统建筑历史悠久,蕴藏着独特的文化特 色,具有不可估量的存在价值和研究意义。本论文以河南作为研究范围,通过详 尽的调研,结合方志等文献,对河南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地域文化下的传统建筑 研究将地域文化视为影响传统建筑发展的基本动因,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 环境、经济地理环境三方面对河南传统建筑的影响进行探研。论文共五章,分为 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 ,论文的导言部分。首先指出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表明研 究河南传统建筑地域性对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启示;其次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研 究的现状;最后说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列出文章 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 第2 章、第3 章、第4 章) ,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讨论地理环境三要 素对河南传统建筑的影响,解释河南不同地区传统建筑的型制特点和成因。探讨 河南不同地区的建筑在设计理念、表现手法中的异同,进而总结归纳河南传统建 筑地域性表现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 第5 章) ,论文的结论部分。描述河南传统建筑保存现状和在面对的 各种问题。从保护的角度,讨论河南传统建筑地域特征的传承问题。 关键词:地域文化;河南;传统建筑 a b s i m d a b s t r a c t a sas t r o n gt r e n d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h a sp e n e t r a t e d i n t oe v e r ys p h e r eo f l i f e i nt h ef i e l d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h a sb r o u g h tn o to n l y n e w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a n dm a t e r i a lb u ta l s op r o v i d e du sa d v a n c e da n d f a s h i o n a b l es t y l e ,w h i c hh a sm a d ea ni n t e n s ei m p a c to nr e g i o n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u l t u r e , t h e r e f o r e ,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 r e g a r d e da s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h a sb e a ng r a d u a l l yd e c l i n e da n dv a n i s h e ds i n c et h es i t u a t i o nc h a n g e d n et r a d i t i o n a l b u i l d i n gj u s ta st h ec a r r i e r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u l t u r ei nr e g i o n ,i sm a n i f e s t i n gt h i s s p e c i f i cr e g i o no ni t s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a n do ni t ss o c i a lh i s t o r yc u l t u r e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 v e r yi m p o r t a n ta n dp o s i t i v ef o ru st or e s e a r c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 ,t op r o t e c tt h e m a n dt a k et h e mu s eo f , s ot h a tt h e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c a r lb ek e p tw e l la n dt h e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c u l t u r ec a l lb er e v i v e d h e n a ni sap r o v i n c ew i t hl o n g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 n eh i s t o r y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 i nh e n n ai sg l o r i o u s ,c o n t a i n i n gt h e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h a st h ei n e s t i m a b l e e x i s t e n c ev a l u e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s i g n i f i c a n c e n i sp a p e rs e l e c t sh e n a np r o v i n c et o r e s e a r c h ,s t u d y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 si nh e n a nb y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c a r e f u l l ya n db y r e a d i n gp l e n t yo f r e f e r a n e em a t e r i a la b o u ti t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s t u d ys e e m s 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st h eb a s i ca f f e c tt oi t , t h i sp a p e r c a r r i e so u tar e s e a r c hi n t o 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 si nh e n a nf r o mt h e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h i s t o r yb a c k g r o u n dt o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e c o n o m i c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 f i v ec h a p t e r s w h i c hf a l li n t o 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 s e c t i o no n e ( c h a p t e r1 ) i t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 t h ep a p e r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p r o p o s a lo f t h et o p i cf i r s t l y , t h em e a n i n ga n dg o a lo f t h es t u d y ,t h e b e s to f t h et h e o r ya n dt h ew a yf o rs t u d ya n dt h ep a p e r ss t r u c t u r ea tt h ee n do f t h i s s e c t i o n , s e c t i o nt w o ( c h a p t e r2t o4 1 i t st h ep a p e r sc o r ep a r t t h i s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i nh e n a n b yt h r e e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o f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e p a r a t e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i nd i f f e r e n ta r e aa n dt h er e a s o no f i t , t h e ns u mu pt h er e g i o np e r f o r m a n c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r u l e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b u i l d i n gi nh e n a n ,f i n a l l ye x p l a i nt h e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 b y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 e c t i o nt h r e e ( c h a p t e r5 ) i t st h ep a p e r sc o n c l u s i o n t h i sp a r td e s c r i b e st h e 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k i n d so f p r o b l e m s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i nh e n a nf a c e so n f r o mt h es e c t i o no f p r o t e c t i o np r e s e r v a t i o n ,t h i sp a r ta l s od i s c u s s e sh o wt oi n h e r i t a n c e t h e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 k e yw o r d s :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h en a n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 2 授权书 本人同意将所著硕士学位论文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 传统建筑研究著作权中的数宁化制品复制权、信息网络传 播权和扩编权授权i e 京建笪工程堂院婴究生丝行使。上述授权的 范围包括:j e 塞建箕工程堂院自己使用或委托他人使用。 本人保证为该论文作者,依法享有著作权,并愿承担因著作 权问题引起的责任。 j 塞建筮王猩堂医须依照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充分尊重本 人享有的著作权权利( 包括获酬权) 。 本授权有效期5 年。 作者联系方式: 地址: 电话: 手机: j 鏖 论文作者: 哆圩 ( 签章) 2 0 0 8 年1 月8 日 邮编: 传真: 电子信箱: 北京建筑x q l 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孑序 日期:2 0 0 8 年1 月8 日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1 绪论 1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 1选题背景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便利,信息传播技术的飞 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促使地区之间频繁接触,也促进了各地区间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明一体化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压抑了文化 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水平 的重要标志,建筑领域出现了建筑风格雷同、地域特色消逝、文化特色没落, 历史文脉割裂等状况。 建筑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空间与生态特质。随着自然 环境的影响在建筑建造过程中的逐步减弱,以及建筑材料、生活条件保障设 备、建筑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人类已经能够突破自然条件的局限建造建筑, 在这一趋势下,传统建筑的生存状况面临严峻考验和巨大的挑战。建筑渐渐脱 离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进化的轨道。全球化引发的传统文化危机从客观上要 求建筑界加速研究传统建筑。 要研究传统建筑,则不能忽略河南。河南自古以来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占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产生过许多代表中国最高理论和技术水平、流芳千古的建筑作品, 这里又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重要诞生地,涌现出了诸如作雒、木 经、营造法式、洛阳名园记等闻名于世的伟大建筑学著作。 另外,河南是中国地形第二、三大阶梯的交接处,是南北气候带的分界线 穿过处,是国家交通往来的中心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建材资源,使 河南的传统建筑呈现出宏伟的形象和丰富的区域类型,各地传统建筑从群体布 局、建筑形式到装饰装修均有差异,反映了地域环境对建筑的深刻影响。可以 说,河南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产生、发展的最佳实物资料库。 1 1 2 研究意义 建筑的根本任务是要适应与利用自然环境,为人类建造能满足物质生活和 精神需要的人工环境。对建筑地域性的研究必然涉及建筑形态与其所处的自 然、人文环境的关系问题。吴良镛先生曾论及“如果能进一步弄清不同地区建 筑文化的渊源,和各地区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的,而非臆造的规律,比较它们 相互之间的差异,研究其空间格局,这将不仅大大深化我们对中国建筑发展的 整体认识,并进一步阐明其个性所在,加深对整体个性的理解,且更有助于我 们理解中国建筑的区域特色,从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学派,各逞风流,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使中国建筑创作真正地实现和而不同,同中有异的共荣局面”1 。 以地理环境为标准研究地域建筑特点能清晰地反映地理环境与建筑之间的 互动关系。以理智的态度、辨证的观点重新关注建筑与所在地域的关联,不仅 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其现实意义。 传统建筑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是研 究建筑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传统建筑发展演迸,诠释传统建筑蕴涵的文化内 涵、挖掘其中蕴含的经验,注重地域文化与技术的双重回归,是传统建筑研究 的迫切任务,也是节地、节能,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研究河南的地理环境是通过怎样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河南传统建筑形 态的生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对传统地域性建筑的生成、发展原理及特征做出 概括性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寻找一 个理论上的指导框架。 1 1 3 相关研究现状 1 1 3 1 关于地域建筑的研究 国外早在2 0 世纪2 0 年代,刘易斯芒福德( l e w i sm u m f o r d ) 对于地域概念 就有了一定的认识。4 0 年代后期,国际上展开了“国际主义”与“地区主义” 之间的辩论,地域主义的研究逐渐展开。1 9 5 4 年,西格弗里德吉迪翁 ( s i g f r i e dg i e d i o n ) 在建筑实录(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r e c o r d ) 上撰文,题为“新地域主 义”( n e wr e g i o n a l i s m ) ,倡导一种“结合宇宙和大地情境的地域主义倾 向”。1 9 5 9 年,在奥特庐会议上,瑞典建筑师r 厄斯金( r a l p he r s k i n e ) 从地 理和人文的角度阐述了他对地域主义的看法并确立起了这一重要的观念,地域 主义的方向不再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左右,而是融入现代建筑的整体发展中。 2 0 世纪8 0 年代,有关地域主义( r e g i o n a l i s m ) 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和系 统。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在现代建筑之根源( r o o t so fm o d e r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 - 书中重新提出“新地域主义”。同时期,著名建筑理论家肯尼 思弗兰姆普敦( k e n n e t hf r a m p t o n ) 也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 m o d e m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c r i t i c a lh i s t o r y ) 一书中,专辟一章论述“批判的地域 主义”,并总结出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的7 个待征。9 0 年代以来,建筑界提出 了“全球地区建筑”( g l o b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的概念,即在当代建筑的发展 中,既要融贯多元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要保护和继承独特的地域传统,确 立自身的文化根源,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寻求地域传统的当代延续。 国内近十几年来,对于地域性建筑理论的介绍、建筑文化的探索、地域性 1 吴良镛著,江南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选自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6 年p 1 9 2 。 2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建筑的调查研究与创作实践,也都在逐步深入。清华大学陈志华等先生与台湾 汉声杂志社共同出版了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 1 9 9 5 ) 、诸葛村乡土建 筑( 1 9 9 6 ) 等著作。提出了“整体研究”的方法,不再孤立研究单栋房屋, 而是试图以“生活圈”为单元进行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几个地区的 建筑类型、型制、构造方法、形式风格和聚落形态等进行对比,动态地研究自 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造成的村落和房屋的异同,把建筑与整个地区 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作诠释。 华南理工大学的陆元鼎先生,带领博士生做了关于东南五大民系建筑的研 究,形成了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 2 0 0 1 ) 1 、客家聚居建筑研 究( 1 9 9 8 ) 、越海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 2 0 0 1 ) 、闽海系民居建 筑与文化研究( 2 0 0 1 ) 、湘赣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 2 0 0 3 ) 、两 宋时期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研究( 2 0 0 5 ) 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应该用多 角度、多学科的方法研究民居。研究不能局限于单栋建筑的研究,而应该把研 究扩展到村镇、聚落及村镇中的宗祠、寺庙、书院、学宫、戏台、商铺等建筑 类型;同时,研究不应再局限于平面、梁架、造型和装饰的研究,而应该广泛 地论及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与民居的互动关系。把对地域建筑的研 究逐步扩展到了传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还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房鹏的 牟氏庄园的地域建筑文化特性及现代启示等一系列以地域建筑文化为视角研 究的学位论文。 此外,建筑界对一大批国外的地域性建筑师如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 ( c h a r l e sc o r r e a ) ,墨西哥的路易士巴拉甘( b a r r a g a n ) ,日本的安藤忠雄 ( t a d a oa n d o ) ,瑞士的马里奥博塔( m a r i ob o t t a ) 等的作品及理论进行了研究 介绍。新建筑、o h 代建筑、华中建筑、建筑学报等杂志上也 发表了多篇有关地域性研究的文章。例如东南大学张彤在华中建筑上发表 的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以自然、文化、技术三个轴心为基础,提 出一种整体地域主义建筑观,倡导建筑全面进步和积极发展,创造一种在自然 生态和社会生态上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总之,目前国内对于传统建 筑的研究,开始注重从区域性或地方性的角度做调查与分析,归纳与总结,将 对传统建筑的研究由单体扩大到了地域的范围。 1 1 3 2 关于河南传统建筑的研究 长期以来,对河南传统建筑的研究多以建筑类型进行分类,或者以某一实 例为具体研究对象,沿用一种程式化的方法,研究成果大部分是调查实例的罗 列与介绍。对河南传统建筑的分析研究,偏重于平面、造型、梁架及装饰等方 1 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 3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面,较少讨论到整个建筑空间的组织规划、构筑方法程序及背后的建筑观念。 缺乏对影响传统建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系统研究,缺乏对聚落形态 和空间组织的成因研究。 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中,以建筑类型分类的有:河南大学马骁河南晋商 会馆建筑研究( 2 0 0 6 ) ,郑州大学李炎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 ( 2 0 0 5 ) 、程炎炎豫东南皖西好子聚落的形态构成与保护更新( 2 0 0 6 ) 等 学位论文及天津大学郑东军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1 等文章。此外, 河南大学左满常先生对河南民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出版了河南民居2 一书。 以建筑实例为研究对象的有:郑州大学李松涛学位论文河南历史文化名 镇神厘镇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2 0 0 5 ) 及赵海星康百万庄园中原古 代民居的典范之作3 、刘忠红河南豫西窑洞宅居建筑的传统文化品性探微 4 等文章。 以上分类方法对于某一种类型的建筑或某一建筑特例的总结较为全面,但 是没有明确传统建筑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河南境域较大,应该调查的实例 多、造成调查难度很大,然而在研究方法上应有突破,尤其在背景资料分析和 建筑风格的形成分析上更应拓宽研究的视野。本文提出以地理环境为背景进行 研究,采用地理学的分类方法,以便能够清晰地反映地理环境与建筑之间的互 动关系,以理智的态度、辨证的观点重新关注建筑及其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的 关联。 1 2 研究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1 _ 2 1 相关概念界定 1 2 1 1 地域 地域( r e g i o n ) ,按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 4 卷中定义的概念,是指具有内聚力 的地区。地区( a t e a ) 是一个地理学概念,指地球表面一部分,其边晃是任意 的,根据需要和方便来划定。地域不同于地区,是一种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 与某一特定问题相关的诸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其界限是由地球 表面这个部分的同质性和内聚性决定的。地域可以由单个或几个特征来划定, 也可以按照一个地区人类居处的总情况来划定。根据一定标准,地域本身具有 同质性,并以同样标准而与相邻各地区或各区域相区别。 1 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5 6 。 2 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7 年4 月。 3 中国文化遇产,2 0 0 5 i ,p 7 2 。 4 社会科学家2 0 0 5 7 ,p 2 0 1 。 4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地域是个变量,测量距离的真正单位是人迁移的 速度。以前,人的迁移速度十分缓慢,地域成了阻隔和牢笼。总的来说,一个 “地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 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 在本文中认同“地域”是指有同质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的一个比较 大的地区,既不同于自然区域,也有别于行政区域。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似 的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的动植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包括同样的或 相似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1 2 1 2 地域建筑 关于“地区”、“地域”概念关系的探讨,在建筑界有“地区建筑文化” 和“地域建筑文化”两种。地区建筑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吴良镛先生和齐康先 生。关于地区建筑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吴良镛先生认为:“我国幅员广大,各 地区的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建筑条件、历史传统等因素 千差万别,我们必须承认城市建设与建筑文化的地区性及其内在的规律,是多 种文化源流的综合构成,必须重视它们,正是这种各具特色的地区建筑文化共 同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整体特征。”2 “归根到底, 建筑是地区的建筑。”3 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布局,都有环境烙印,都有 地区性。齐康先生认为:“建筑是地区的,因为它在相对一定的地区、城镇建 设,大多为地区的人服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区是建筑的属性。”4 既然地域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那么建筑的地域性就是建筑文化的一种客 观属性,这种属性源于建筑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文环境的千差万 别。一旦超越纯粹的形式层面,深入到形态背后的深层动因,确立地域建筑的 概念,就可以认识到建筑和聚落的形态与所在地区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相 互作用是在不同结构层次中展开的非线性的复杂过程,地域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是历史的、动态的、演进的。决定或影响地域建筑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是 一个地区“地理环境”作用的结果。 地理环境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e 雷克吕在1 8 7 6 年提出的,他把地理环 境理解为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地理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环境( 或称自然 地理环境) 、经济环境( 或称经济地理环境) 和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三种环境 以某种特定的实体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条件和状态所构 成。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互相重叠、互相联系,从而构成 1 美 r 哈特向著,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转引自历史城区地域性特征趋向与比较研究p 2 。 2 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华中建筑1 9 9 7 年第1 5 卷2 期。 3 吴良铺,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 4 齐康,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2 年5 月3 2 卷3 期。 5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一个整体地理环境”1 ( 见图卜1 )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将这些因素大致 分成以下3 类: 1 )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地质等,这 些条件也决定了可选的建筑材料。 2 )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涉及观念性非物质形态因素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因 素。前者包括地域社会的组织结构、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等,这些基础性因素 的交互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意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并进而对建筑和聚 落的形态产生影响;后者包括地域的物质成果及工具所带来的结构形式、构筑 技术、构筑材料和装饰工艺等。 3 ) 经济地理环境因素:主要涉及地域的经济结构特征和经济活动特征。 图i - i 地理环境结构图 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研究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各人地关系理论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地理 h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根据其所受人类社 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 原生自然环境) 指只受到人类间 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 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人为环境( 次生自然环境) 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而使 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如农业、工矿、城镇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场和采育的林地,虽然它们仍能 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条件和状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属于人为环境。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 利用后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经济结构,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乡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 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 而且涉及社会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 一种地理环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 0 0 4 年8 月,p 6 4 。 6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适应论有助于以从属关系解释自然地理环境对早期人类 社会特征形成过程的深刻影响,而人地协调论则是当前地域性研究的基本指导 思想和实践原则,即人类的发展只有遵循生态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对人类活动 的强制作用,才能保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共存。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地域建筑,我们必须承认地理环境的客观差 异,遵循自然环境,同时遵循意义、观念赋予地域建筑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从 而建立起地域建筑文化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和揭示地域建筑文化 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其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1 2 1 3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 是- 1 3 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 科,是以广义的文化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附加在自然界之上的人类活动形 态,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路线和走向以及人 类的行为系统,包括民俗传统、经济体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组织等 等。 文化的主体是人,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中的,带有这个区域的一些 特征,所以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地域文化,文化的影响范围是有明显地域 性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学术界将中国 划分为几大主体文化区,每一个主体文化区又可划分为好几个亚文化区。有人 把中国文化大体上划分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北方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 南方文化的主体是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中,主要包括西域文化、关东文化、三 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等。 1 2 1 4 聚落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 书淆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 民点。 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公 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 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 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 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 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聚落由各种建筑 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 越复杂。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例如,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 7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楼,黄土高原的窑洞,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两大类为主,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城市化村 和集镇等聚落类型。 1 2 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 2 2 1 河南的行政区划与地理范围 “河南”的概念和范围具有一 定的历史阶段性和地域性。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河南的行政辖 区在不同时代均有所不同,本文以 现阶段河南行政区划作为研究的范 围。这一地理范围,也是“中原文 化”所在的主要地区。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偏东,属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第二阶梯 到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 东低,地形地貌变化丰富。本文按 照河南地方习惯,将河南省分为四 图1 - 2 河南分区图 个地区( 见图1 - 2 ) :郑州以东的开 来源;作者自绘 封、商丘和东南部的周口等地称为豫东;郑州以西的洛阳、三门峡所辖称为豫 西地区;郑州以南的许昌、漯河、驻马店、信仰和西南的平顶山、南阳等地称 为豫南;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焦作、鹤壁、濮阳等地称为豫北。 1 2 2 2 传统建筑 本文所说的“传统建筑”,强调建筑的时间性,与“现代建筑”“当代建 筑”等词对应。抛开了地理对建筑的限制,涵盖面较为广泛,主要是指以传统 聚落与民居为主体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另外包括多种与其共生的、一起 构成人们物质生活环境的建筑物,如祠堂、寺庙、井泉、书塾、戏台、商铺、 客栈等。 河南传统建筑地域特征的形成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河南地区独特的地形 地貌、气候和物产资源,由此产生的社会制度、生活模式、行为模式、技术方 法,以及人性价值、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等,都对其建筑地域特征 的产生和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建筑群的选址、总体布局、空间形态和结构,建 筑的择地、平面布局、造型和空间组织,建筑构件的构造特征以及细部装饰装 修等,方方面面无不反映着环境特征的影响和作用。 8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1 3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1 3 1 理论基础 建筑的研究牵涉到各种因素,包括人、自然、社会的综合,功能和结构的 综合,人的行为以及物质形态要素和非物质形态要素的综合等等。同一个建筑 个案的研究往往涉及到历史、文化、民俗、美学等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研究 建筑必须兼容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地理学、民族学、经济学等。 1 3 1 1 区域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 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现代区域地理学 强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统一,注重研究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即不仅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考虑社 会、经济、历史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研究成果对 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人口 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区域地理学可分为区域自然地理学和区域人文地理 学。区域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各个自然地理成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自 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形成和演化过程。区域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人 地关系,探讨区域中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 间形式和结构。区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为区域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 区域生产布局和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经济 联系等。 1 3 1 _ 2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 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基础是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地球万物( 包括 演示、空气、水体、土地、动植物等自然体,以及人类自己创造的物质城 镇、建筑、工矿、农田、道路等) 的关系。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人与社会事物 ( 包括人类本身) 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制约和矛 盾,从而使人类的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良性关系。1 人文地理学将人类文明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 会和工业社会,并认为在不同文明阶段,人类社会都围绕一定的技术和谋生手 段形成人地相互作用方式,人类社会的组织、消费方式等也都与之相协调,以 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模式;一定的人地适应模式对应一定 1 i - i j 德伯里著,王民等译,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1 1 月。 9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的人地系统结构,而每一种结构都各有其时代特征和局限性。人文地理学对不 同文明阶段人地关系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与描述,为寻找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聚 落及地域文化形成的影响和制约机制提供了研究框架和切入点,也为创造新的 地域文化理论提出了指导性的方向。 地理学家之所以将房屋、社区与聚落等纳入视野,主要是因为它们可以反 映地域和文化的许多方面。他们关注房屋的类型、结构、用料、使用状况,村 落的形态、体系等,通过对这些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研究,分析 它们的分布状况,进而通过对其变迁过程的研究探寻历史。1 1 3 1 3 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筑对于自然的自觉关注始于2 0 世纪6 0 年代。当时,能源危机、环境污染 等一系列问题的爆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都掀起了影响深远的生态运动, 建筑界也开始全面、理性地审视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2 0 世纪8 0 年代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的概念,到1 9 9 2 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一概念 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会定义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 不危及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性的概念涵盖以下几个方 面,例如:合理利用资源,尤其是可耗竭资源;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 护;注重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发展的伦理,即发达国家的发 展不得以对欠发达国家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掠夺为前提。其核心基础和目标是平 等、和谐与共同进步。这不仅体现在人类社会内部,也深刻体现在包括人类在 内的整个自然界中。 1 9 9 0 年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一纲领性 的概念成为1 9 9 3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 u l a ) 第十八届大会的主题:“处于十字路口 的建筑一一为可持续的未来而设计”( 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tt h e c r o s s r o a d s : d e s i g n i n gf o ras u s t a i n a b l ef u t u r eo 大会发表的芝加哥宣言指出:“建 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符合可持续发 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方 面进行综合思考。”、“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在严重地破坏环境,这样是不能持 久的,因此需要改变思想,以探求自然生态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2 “我们遇 到了正面临着从不发达状态中升起的民族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走向现代化是否 1 h j 德伯里著,王民等译,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1 1 月。 2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1 9 9 7 ,( 2 ) ,p 1 8 。 l o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必需抛弃使这个民族得以存在的古老文化传统。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 发展中国家尤为紧迫。 参照“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可将传统建筑归为“可持续发展的建 筑”。因为传统建筑既满足了人类的需求,又不以牺牲自然生态平衡、耗费自 然资源、污染自然环境为代价,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1 3 2 研究方法 1 3 2 1 区域比较法 区域比较法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的比较。通过空间上的比较,区域差 异和区域个性得以凸显;通过时间上的比较,区域活动过程和空间动态特征得 以刻画。区域比较方法在具体运用中,既可以用文字说明进行比较分析,也可 以用统计图表或地图方法进行分析,还可以三者结合使用。 1 3 2 2 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 f i e l d w o r k ) 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 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深入被调查对象进行记录和研究。这里所说的 田野调查法主要是用于记录建筑环境,记录居住者与观察者的主观体验,进而 找出该建筑环境的场所精神,从而达到以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建筑实践的功 效。2 对传统建筑的面貌、环境和使用情况进行观察,目的在于通过绘制现场的 调查图和拍摄照片等记录技术来获取相关信息,同时也为发现现象背后的意义 进行阐释。 1 3 _ 2 3 文献调查法 这里所谓文献的方法,就是从历史文献中发掘建筑发展的脉络,无论是古 代、近代或现代学者所进行的基于建筑文献史料性的著述,都属于这一研究方 法。文献、考古资料最大的优点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可以踏实地 去了解当时建筑的型制,局限性在于文献描述常带有主观色彩,同时数量有 限。由于对于历史的研究,一般只能依靠史料记载和遗物、遗构进行,而现存 遗址往往残缺不全,因此史籍资料作为历史的记录和保留者,有其不可忽视的 重要性。 1 4写作框架 第一部分( 绪论) ,论文的导言部分。首先指出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表 明研究河南传统建筑地域性对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启示;其次总结国内外相关 1 法 保罗利库尔,。历史与真理”,转引自k 弗兰姆普顿著,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 9 8 8 ,p 3 9 2 2 罗琳,西方乡土建筑的研究方法论,建筑学报,1 9 9 8 年11 期。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1 绪论 领域研究的现状;最后说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 列出文章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讨论地理环 境三要素对河南传统建筑的影响,解释河南不同地区传统建筑的型制特点和成 因。探讨河南不同地区的建筑在设计理念、表现手法中的异同,进而总结归纳 河南传统建筑地域性表现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的深刻影 响。 第三部分( 第五章) ,论文的结论部分。描述河南传统建筑保存现状和现在 面对的各种问题。从保护的角度,讨论河南传统建筑地域特征的传承问题。 ( 见图1 3 ) 图1 - 3 研究框架结构图 来源:作者自绘 1 2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研究2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河南传统建筑 2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河南传统建筑 2 1河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背景和不可逾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租赁承包协议
- 畜牧业设备租赁协议
- 航空航天工程力工合同
- 厨房设备管理细则
- 电子产品体验租赁合同
- 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招投标
- 建筑工程改造合同模板
- 企划公司协议合同范例
- 托管房屋租赁合同范例
- 合同范例可以共用
- 污水井雨水井清洁操作规程
- 水利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修订稿)
-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 有限空间监理实施细则
- 我家乡宜兴介绍课件
- 二手房屋买卖物品交接清单
- 4.2+酶催化细胞的化学反应(教学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一生物 (沪科版2020必修1)
- 小学生汽车发展史新能源课件
- 森林资源概况课件
- 王贵启-玉米田杂草发生发展及除草剂优解-合肥072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