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古村落诗歌中的居住景观意象研究.pdf_第1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古村落诗歌中的居住景观意象研究.pdf_第2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古村落诗歌中的居住景观意象研究.pdf_第3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古村落诗歌中的居住景观意象研究.pdf_第4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古村落诗歌中的居住景观意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盈 结飞八级 绪论 ( 一)论文研究的意义: ( 1 ) 理论意义: 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是人类与世界对话的两种工具,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以原始思维即诗性思维为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 展和成熟, 理性思维所占 的比 重越来越 大。 这两者都是人类思维的 重要形式,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缺一不可。 诗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它属具象思维,以肉体感觉和情感体验为认知的基础,以想象思维为动力; 它具有创造性, 开放性、 解构性、 不定性、 模糊性、 情感性等特点。 理性思维的 特点是: 它属有意识的概念 思维, 在对概念的演绎、 归纳、 推理、 论证的过程中 所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具有逻辑性、 系统性、结构性、目 的性等特征。 在自 然科学 研究领域, 运用理性思维的 方式来研究问 题是 具有绝 对优势的, 诗性思维 在 艺术、文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才具 有它的特殊价值。 但是, 受 1 9 世纪下半叶哲学思潮中开始 出现的非 理性主义倾向的影响, 在建筑与城市的 研究领域也相应地开始对非理性因素进行前 所未 有的 关 注。 因 此诗性思维的 某些优势开始在建筑及城 市的 相关 研究 领域中发 挥作用, 尤 其在与现象学相关的 研究中,比 如凯文一 林奇的 城市意象 与诺伯舒兹的 场所精神 。 这 一思潮为建筑、 城市、景观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启了 新的方向。 在古村落的建筑文化及景观环境的 研究中, 前人所做的工作也多从地理、民 俗、宗教、 风水、 经济、 社会结构等意义上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的, 对村落的形态布局与景观建构进 行客观的剖析, 用实证的 方法来历史的、 全面的、 客观的再现村落的演变过程及村落形态和 景观背后的多重愈义。 这种研究无疑是十分充实和严密的, 但是这种严密和充实的背后, 缺 少中国文化特有的诗性精神。 在物质形态的理性组构与 物理间架中始终渗透着一些生命的、 情感的、 不定的、 跳跃的 诗性因素, 这些因素对于一个村落的 景观建构起着类似灵魂性的作 用。 因 此, 笔者直接以古村落的诗歌为研究对象, 对古村落景观意象进行研究不单对前人的 研究成果有一定的补充和深化, 而且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创新。 ( 2 ) 现实意义:1 9 9 2 年钱学森教授提出中国应建设山水城市的大胆构想, 这是现代人类 对于自身理想居住环境的美好设想。 , 山水城市”的构想来源于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而山 水文化的孕育和发展离不开古村落的居住文化和内 涵。 可以 说古村落的居住环境和意境正是 现代人在新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追求的诗意的栖居,是现代人向往的艺术文化时代的人居空 间。 山 水城市构想是中国人的古村落情结的再次复苏, 并且期望在更大的范围内, 实现新时 代的人与自 然、 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居住环境。 笔者对于古村落景观意象的研究与以士大夫 阶层为中 心的山水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并且诗歌中的村落景观意象为我们提供了 理想居住 环境的各种诗意图景, 这对于今人进行现代化的山 水城市建设无疑具有直接的 指导意义, 并 且在文化内 涵上为现代山水城市的建设注入中国传统的诗性精神。 ( 二)论文研究的方法 0 ) 以诗歌资料为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是以古村落的诗歌资料为基础的, 诗歌是一 种特殊的文本和阅读对象。 首先 它不同 于实 物研究对象, 不是笔者与真实的村落景观的直接对话, 而是间 接地阅读诗人传递 出来的村落景观的信息, 因此村落景观叠加了 诗人的意志, 它己 不是纯粹的客观的景观, 在 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诗人对景观的主观影响,即景观意境的创造。 其次, 诗歌作为一种文字资料, 它与 纪实考察性文字资料截然不同, 甚至与纪实性散文 也有很大的 差距, 诗歌的 意象性思维过程使得景观元素的组合具有随意性、 跳跃性、 流动性 等特征, 以及诗歌为最终达成独立自足完整的情景相融的诗化境界使得诗歌所反映的景观具 有虚幻性、 创造性、 艺术性、 完美性等特征, 诗歌是诗人用意象符号创造的艺术。 这就要求 蓄 福_了 笔者从诗歌艺术审美的角度来阅读诗中的景观意象。 c z 以主观体验和理解的 方法来分析诗歌中的景观意象。 贯穿于诗歌艺术中的“ 诗性思维是以肉 体感觉和情感体验为认知的基础、 以 想象性思维 为动力的。 ” 肉体感觉和情感体验是人认知自 然的最基本的途径, 建立在这种认知基础上 所呈现的景观存在之真有别于用理性的、客观的态度所反映的景观存在。从这一意义上说, 诗歌中的景观是感性的真实与想象的虚幻的综合产物。感性的真实可以 让我们了解客观物 象, 想象的虚幻可以让我们发现主体的精神追求。 因 此要阅读诗中的景观意象, 笔者必须以 无我之境敞开所有肉 体感观和发挥积极的想象力来体验诗歌中的景观境界。 这是研究者与 研 究对象的深层次的交流,是物我合一,而不是将研究对象作为客观的 解剖对象。 狄尔泰在他的 精神科学引论 一书中 亦强调人文科学研究中 主观理解和体验的重要性, 因为人文科学中 研究的是人的精神, 而诗歌中的景观意象研究始终脱离不了诗人在其中的 精 神作用,因此笔者是必然的选择以 主观体验和理解的方法来研究古村落诗歌中的景观意象。 ( 三)论文研究的成果 u ) 诗人与古村落景观在审美意义上的 对话:古村落的居住文化是相当 丰富的。 就人在 意义中居住的概念而言, 居住的意义可分为多个层面: 人与自 然、 人与社会、 人与时空、 人 与神, 而各个方面的意义世界又可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人与自 然的 对话可以 分为实践的功利 层面、 科学认知层面、 宗教层面、 审美层面。 本论文对古村落诗歌中的居住景观意象研究仅 仅涉及到审美层面, 它不是有关功能、 伦理、 说教和科学认知等意义上的 对话。 因 此相对于 前人的 研究, 笔者所论及的仅为古村落居住文化之一角。 ( z ) 士大夫阶层的居住景观意象: 由 于本论文的 研究对象为古村落的诗歌, 而这些诗歌墓 本上由文人士大夫所作, 因此其中 反映的 景观惫象以 及居住精神仅仅代表村居人口中的士大 夫或文人阶层。 不过士人文化是传统文化的 精英, 只有它们能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居住精神 进行深刻反思, 并提升到美学和哲学的高度, 用诗歌或其它方式来赞美和表达它们对理想居 住环境的向 往和追求。反过来他们的这种精神和追求也深深地反映在古村落的 居住文化之 中。 论文的景观意象是以 诗人的体验为中 心, 以诗人的游线和所处的不同 场所为线索, 来展 示一幅幅古村落的 景观意象图, 这些图景是诗人的片断意象画面。 笔者无法给出古村落的整 体景观布局,无法给出 一个完整的“ 测绘平面图” , 这不是笔者研究的目 的。 笔者所能提供 的仅仅是诗人脚下、眼前的每一个具体场所的特性, 它注定是零散和解构的。 ( 3 ) 具有意境的景观:诗歌中 所描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会具有意境美,这是因为景观中 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志。 诗中的景观与现实景观的 不同就在于诗中景观始终有“ 人” 的 存 在, 哪怕是一首彻头彻尾的写景诗, 当我们阅 读它的时候, 就感觉到诗人的在场, 更别说景 观诗中还有对人的描写了。 总之, “ 人” 的在场是诗歌具有意境的根本原因。 卞之琳 断章 诗云: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 梦” 。这是一首诗中有人的典型诗作,说明自 然之景在人的点缀后所呈现的景观意蕴丰富悠 远的 特性。 诗人的情意对景观的叠加使景观含着人的灵魂和思绪一同飞扬。 一同哀伤, 一同 欢笑, 景观有了人的品格, 有了人的情绪。 郭熙在 林泉高致中说“ 水之津渡桥梁以 足人 事,水之渔艇钓杆以足人意。 ” 有高人垂钓之幽溪较之无人之荒溪, 意境迥然不同,人之意 加上自然之境,乃是意境之所出也。 具有意境的景观是笔者研究古村落诗歌中的居住景观意象的最突出的成果。 ( 四)论文研究的资料情况: 针对本论文的研究需要, 笔者主要收集的是描写村落景观的诗作, 如很多古村落的十景、 6 . . . ; ; 1户 i l 景诗。 这些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观涉及到村落环境的方方面面, 笔者将出现得最为频繁的景 观意象逐一加以论述, 同时这些最普遍的景观意象要求能反映村落环境的基本构架. 在对大 量诗歌资料疏理之后, 笔者将山、 水、田园、 建筑环境这四 类景观元素作了 重点研究。 现在 笔者将所收集的诗歌资料罗列一下,以 使读者了解论文研究的基础条件和境况。 水景诗 ( 共3 6 首) 溪景: 桃花溪 ( 湖南桃源县境内) , 咏桃溪 ( 徽州穿峰村) , 清溪 ( 王维, 描写富 春江上游的一条溪水, 据说严子陵曾隐居垂钓于此 现为千岛湖淹没) , 双溪钓月 五首( 浙 江武义县俞源村) , 清溪夜谁( 浙江兰溪县诸葛村) , 双溪板桥村景( 安徽黔县宏村) , 渔梁西照 款县渔梁) 梧桥夜月 ( 西递八景) 北涧龙吟 ( 楠溪江鹤阳村) 。 共 1 4 首。 泉潭: 石狮流泉( 西递西溪八景之一) , 天马涌泉( 西递八景) , 冷泉夜坐( 楠溪 江鹤阳村) , 文昌 登眺( 浙江兰溪新叶村) , 鲤潭秋月( 安徽径县铜山 村) 双井灵泉 ( 诸葛村) 。共6 首。 池水: 登池上楼( 楠溪江古村落) 有约( 楠溪江古村落) , 月台观荷( 楠溪江溪 口 村) , 水亭秋月( 楠溪江岩头村) , 森秀轩( 楠溪江岩头村) , 荷池夏赏( 浙江兰溪 长乐村) 东壁轩四时 佳景 ( 徽州穿峰村) 龙池浴砚 ( 浙江兰溪新叶村) 月沼风荷 ( 宏 村。共9 首。 湖水: 长湖秋月( 楠溪江溪口 村) 南湖二首 ( 宏村) , 南湖春晓二首 宏村) , 夏日 游南湖赏荷花( 宏村) , 南湖烟景( 宏村) 。共7 首。 田园诗 ( 共2 9 首) c 田 家 ( 楠溪江古村 落) , 南郊秉来( 西递) , 南庄观稼 ( 长乐) 井阪耕耘 ( 长 乐) , 东州麦浪( 乡土中国徽州) , 九龙耕耘四 首 ( 俞源) , 东亩佳禾 ( 俞源) , 并野 农歌( 鹤阳村) 。 这1 1 首诗歌来自 于现今仍存在的古村落。 插田歌( 在今广东省连县境内) , 田 上( 永嘉县境内) ,王维的 渭川田 家 、 春 中田园作 淇上即事田园 田园乐 ,范成大的 插秧 田 舍 , 杨万里的 过百家渡四 绝句 、 初夏睡起 悯农 晓登多稼亭 暮行田 间徐矶的 新春喜雨 、 新凉利登 的 田 家即事 雷震的 村晚 韦应物的 观田 家 。 这1 8 首诗歌来自 于林仕亿选注的 田 园诗精华 。 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除了使用目 前尚 存的古村落的田园诗外, 还选用了 现已消失的古代 村落的田园诗作。 原因是; 今人定义的古村落与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村落的 概念定义问 题。 我 们现在定义的古村落概念是: “被我们称之为古村落的,是那些至今已 有五、 六百年以 上历 史的村寨、 部落; 他们大多由 一个家族组成。 村寨里有创业始祖的记载和传说, 有家族兴衰 的记载, 有祖传的遗训家规;一脉相承的大一统的文化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的村落。 ” 概念还对村落选址、 人文和环境信息的保存状况方面作出 相应的要求。 这一概念是源于对古 村落文化的 保护而提出的, 它自 然不包括历史上存在而目 前己 消失了的古代村落。 而大量的 田园诗描写的正是这些已 消失的占 代村落景观,笔者认为这些资料也应该受到相应的关注。 对于描写山 景和建筑环境的诗作己 在相应的 章节中列出。山 景诗3 8 首, 建筑环境诗作 及对联4 8 首。 论文所选用的诗歌材料主要来自 于浙江、 安徽等长 江以 南地区的古村落,其中有俞源、 诸葛村、 新叶村、长 乐、 君峰、龙游、郑宅、西递、宏村、渔梁、唐模、南屏、铜山等等。 注释: 这是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定义的古村落的概念。 这一委员会由卜 海建桥飞畅文化传播有限公 司屋脊与 根工作室主办 引自 维科 “ 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年 1 月,作者:刘渊,邱紫华。 第一章水:不同的生命节奏 水在村落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是村落居住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也是村 落景观艺术的晟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不但具有生态功能、生存功能,还具有审美艺术功能。 古村落山水诗对于水生命的灵动描写,提升了村落居住环境的品质:诗人赋予了山水以生命 的意义和精神 诗人在长期的山水审美中总结了山水之美学价值和哲学意蕴,从而将诗情、 画意和哲理通过山水诗的形式凝淀于占村落的居住文化之中。 宋代山水画理论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有这样一段专门写水的文字:“水,活物也, 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 欲溅扑入地,欲钓钩怡怡,欲草木欣欣,欲口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郭熙的这段关于水的描述主要针对水之形态以及水与其周围事物环境相互映衬在山水画 艺术表现中的作用。目的是为了使水活。也即使通过对水的形态以及水与周围事物关系的准 确把握从而表现水之生命精神,由形而质地深入水的灵魂。 下面笔者试图通过古村落山水诗中关于水的描写来分析一下诗歌意象中的村落水环境。 ( 一) 溪景 图1 1 俞源村口溪景 溪景是古村落中最为常见的水景意象,其形态往往九曲三回,水浅露石,水质清澈,流 速时湍时缓。其声淙淙潺潺。两岸或倚民居,或沿小径,或在岸边平坡处植桃种柳,形成村 落- - 4 , 景。到村外,与自然山体或田野阡陌相连。几复同环消失于村口之外。( 图1 1 ) 王 维之新晴野望诗可略观其境:“郭门i 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 后”。 对于涛中溪水之审美特征还需园不同的情境对之进行分类: ( 1 ) 自然之美: 虽说溪景是古村落中最为常见的景观意象,然而直接描写溪水之形态或自然之美的独立 且相对完整的诗篇却是少之又少。多数诗篇提到的溪往往只作为诗人所建构的整体诗境的一 个部分或背最。如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溪* 诗“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 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图l - - 2 ) 这里根本没有言及溪的声音、色彩、形态等意 象,然而b 桥、野烟、石矶、渔船、桃花等意象为我们构建一幅桃花溪的丰富的景观图。究 其原因是由于水本无形无色,唯独通过与溪相关的景物的描写才能让人感受到溪的在场,它 属丁一种虚体景观,就如同矧林中的亭子样,吸纳万物。因此其自然之美几乎完全取决r 4 溪水周围的环境:近处为荇藻、石矶、沙滩、岸柳;远处为青山、白云、夕阳、晚霞等。王 维之清溪诗可略见溪水之声色:“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净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此诗对清溪的形、色、声以及 周边景物均有描写,较全面的反映了溪景之自然美。 事实上,溪水在远观的情况下,其形往往简 化为曲、环、带等意象,所谓远观其势,近取其 质即是也。如宏村的双溪板桥村景诗:“二水 汇成明镜路,双桥低映彩虹竞。”咏两递诗云: “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都表达了溪水在远 观状态下的曲线美。 图1 2 桃花溪景 ( 2 ) 人趣之美: 古村落中描写以溪水为背景的村落生活情趣 的诗句较多,有渔翁垂钓、妇女浣纱、儿童戏水、 清溪夜碓等等。如俞源的双溪吊月诗:“双溪 浩浩镜中秋,清夜鱼杆月下浮,翡翠一枝牵白练, 丝轮千尺引银钩,黄芦弄影迷归渡,碧藻含光任 去留,吊罢几田天欲曙,数声长笛起眠鸥。”诗歌 向我们里现了一幅夜溪垂钓图;又如诸葛村清 溪夜碓诗:“清泉一曲抱溪流,晚碓研溪响未休, 水势东来轮泼泼,月明西下持悠悠,烟笼石臼人声 静,风倒沙涯夜色绸,一饭不劳炊已足,野怀真兴更何求。”诗人似乎对夜景情有独钟,村 民的辛劳生活在诗人笔下经由夜的过滤净化为悠远、宁静、诗意的村居情景。 白天之溪景较夜晚之溪景自然少了宁静和悠远的气氛,然而多了活泼、融乐和生动的场 面。如宏村双溪板桥村景诗:“二水汇成明镜路,双桥低映彩虹光衣香人影匆匆过, 白叟黄童得得忙。( 图l 一3 ) 诗中之景观意象因由人的参与而更具有生命 跃动的气息,诗中人的高逸便是诗境的高逸,诗中 人的清素便是诗境的清素,诗中人的融乐便是诗境 的融乐。景观因人而人格化、生命化。 ( 3 ) 溯源之意: 溪水之形态延绵悠长,九曲三环,人缘溪行, 不见其首尾。它的线性特征具有空间的导向性而 曲的形态又造成幽秘深远之意境,冈此在描写溪景 之诗歌中往往有缘溪溯源的意象。如豸峰村的桃 花溪诗中云:“桃林十里一溪红,春色迷离路自 通,撇却几尘深入处,乾坤笑傲一壶中,桃溪流水 韵淙淙,丸曲三环万壑中,石岭云衢春草掩,彩楼 画阁暮烟封。”缘溪而往上巡行,探寻一处远隔尘 俗的渺远仙境,笑傲于湖中天地。“曲径通幽,桃 花夹岸,尽源停桨,清光迎人”寻幽访仙之意 甚浓。王维诗云“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 具有寻求一种人生的禅悟,心灵的解脱,达到空灵 幽l 一3 双溪板桥之景 无碍的高妙境界。 溯源是人的本能,人总是想站在历史的原点来历览和洞察世间一切过程和变迁,或是只 有在原点才能任由一切云卷云舒。总之这种溯源意象与诗人向往心灵的居t l 采| 归宿有关。 ( d ) 送别之情: 溪水之下游,延绵村外而去,有些消失于漠漠青田之中,如俞源的银河溪;而有些则是 到了f 游水面变宽变深,蛾溪水汇入江面如安徽的渔梁村。离村远去之水具有一种离别之 意,线具有从此浪迹天睚,杳无音 讯之感。这不仅与水之“逝者如斯” 之意象有关,还与村口经常作为古 人亲友分别之地有关。如渔梁夕 照诗:“欲落不落晚日黄,归雁 写遍遥天长,数声渔笛起何处,孤 舟下漱如龙骧。漠漠烟横溪万顷, 鸦背斜阳驻余景。扣舷歌断苹花 风,残酒半销幽梦醒。”( 图1 4 ) 晚目、归雁、渔笛、孤舟、鸭背等 意象都与流水一去不复返的意象 相吻合,寄托着诗人送友人时产生 图1 4 渔梁夕照之景 的孤寂情感。这些意象同时还表示 村落世界的突然向外展开,象征着入生之旅的转折,茫茫征程从此始豹苍茫心境。因此溪口 情结正是在这一特殊场所环境中产生的。 溪水往上可溯源,往下送孤舟。而在村中则显现一幅或宁静悠远或活泼生动朴素的村居 画面。诗中的溪流景观意象是深俱生命意蕴的。 ( 二) 泉潭 泉: 古村落的十景八景诗中常见有对村中或村周山涧的泉水的描述。泉水是诗人乐于描写和 舒怀的水景之一。泉水具有其特有的形成条件、形态特征、美学意义和生命意蕴。 泉水的形态特征;泉水有时为涓涓细流,舒缓而含蓄,声音滴滴答答町嗥作响;有时 呜咽如吐,喷涌不断,热情奔放,汩汩而作。就其形成的环境特点而言。有的产生于崖隙, 至上而下,自然形成涓涓细流:有的产生于地下,向上涌出而成大鱼吐水状。在古村落诗歌 意象中,泉水自有其特有的美学意义和生命内涵,现概括如下: ( 1 ) 万水之源、清激纯洁:泉水是万水之源,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其品质晶莹剔透、不 染杂尘,常常被赋予人间之净土的意象;同时它也被用来象征生命之初不受世俗侵染的纯沽 高尚的人格意象;王维的山居秋瞑中的名句“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将景观描写得 清逸明净,同时亦显现诗人心境的澄澈之至。 ( 2 ) 生生不息、心椿滚滚:泉水具有源源不断、喷涌不息的生命审美意象。它来自天地 的化育,象征着生命永不枯竭,生生不息。而这一意象被诗人用来比喻心源、才思的,“博深 远。如下面这首诗: “嶝峨兽蹲麓之阡,流出胸中万斛泉,借问。源何混混,料应下有蛰龙眠。”( 石狮流泉 一一西递西溪八景诗之一) 朱熹的观+ n 有感二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比喻读t 之法,读”亦应如有源之水,本之木,上,上不息,灵气自来。因此泉水也被诗 人_ i _ j 来比喻灵感的源头。 ( 3 ) 甘清凉寂、明心见性:泉水之味甘清,掬手可吻,清喉净心。泉水的这种特征被诗 人用来比喻明心见性的清流。泰戈尔在他的j 条泉诗中云:“寂灭的寒流,它最甘美地 止息心灵的火。”西递八景诗天马涌泉诗云:“顿泉蹄喷涌,映日晃佥沙,掬以清喉 渴,兼之洗眼花。”可见清泉之意象可明润喉眼凉彻诗心。 ( 4 ) :海底略流、空谷知音:泉水所处环境往往在山涧之中,或在地面之f 等不为人知处, 冈而使得它显得幽秘、深静而难寻其踪迹。这种特征被诗人用来象征人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 如海底的睹流、空谷知音,深不可测。 潭: 潭一般位于泉水的积聚处,或瀑布的承受处。水体面小而深,周边往往灌木掩映,或旁 植古树更显幽邃。( 图1 - 5 ) 在古村落诗词中少有对其具体形态作描写者然仍有关潭的 特征和意象可被阅读和概括:如空潭、寒潭、深潭等,下面就以潭水之三个较为频繁的意象 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和哲学意味稍作说明。 ( 1 ) 空的意象:“古树浮渡静,空潭落月深。”( k 文昌登眺一一新叶村) 又如:“山光悦 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 因其水静而幽遮,常由空间感受上的空而转化为心 理上的空洞感。王维在他的过香积寺诗中言:“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将这种空 潭意象上升为清净空明的佛禅境 界。 ( 2 ) 深的意象:“月光照水水连 天,潭静秋深一镜悬,仙鲤可曾休 得道,看它龙跃出重渊。”( 茂林 春秋续集) 在此,潭作为一种深 渊的生命境遇出现,另外也因其在 空间感上的深邃幽暗而被赋予神 秘、幽奥之意。 图1 - 5 潭水之景 ( 3 ) 寒的意象:因潭永被树荫 遮蔽,且水位较低,至夏季,地下 泉水涌出,使其更加清寒如冰,这 种寒潭意象被用来比喻苦涉冰寒、如临深渊的人生境遇。骆宾王的晚憩田家诗的最后几 句“旅行悲泛梗,离赠折疏麻。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表现了诗人晚年的人生凄惨遭 遇。 空寒深静的潭水犹如一双包涵一切、明澈一切、空无一切的眼睛。潭水之宜人的尺度、 深静空寒的特性使其与诗人面对面地产生灵魂深处最神秘的沟通。 诗歌意象中泉潭之水显得比较超拔,在村落居住中,它们不像溪水具有普遍的意义,但 其在塑造局部小的水环境时具有特殊地位,而且文人士大夫对泉潭之水往往情有独钟,泉水 的灵动和脱俗,潭水孤傲和冷俊的气质是其他水体所不具有的。 ( 三) 池水 池塘也是古村落中最为常见的水景景观元素。按其功能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宗祠 池塘,即在宗祠前方搦池盈水,用以建筑防火,或是风水意义上的需要。刚宅会心集啤 说:“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陶此很多宗祠前的池塘作为整个村落的“明堂”看待, 7 其地位相当重要。如诸葛村大公堂前的钟池,丞相祠堂前的聚禄塘;新叶村有序堂前的南塘; 宏村乐徐堂前的月沼等等。第一二类为均匀分布于全村的供村民生活洗用,救灾防火的次级中 小水塘,作为村落组团生活的次中心。如荚蓉村“七星八斗”村落布局中的“斗”即指散 步于村内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在俞源村的“北斗七星”阵的村落布局中,其“七星”也 是指散落在村中的七口水塘。这些次一级的池塘是作为最为贴近村民日常生活的普通景观存 在的。第三类池塘是指t s 院、讳斋、住宅园林中的小水池,这样的水池往往会多几分文人雅 + 的情趣。 现在来分析一f 诗人笔卜的各类池塘鹃景观意象。 ( 1 ) 平凡、亲和、熟悉。与湖水和深潭相比,池塘既不宽阔浩荡,也不寒深幽途,它散霆于 村落各处,作为村居日常生活的 中心,人们对其习以为常,它与 人的生活是零距离的,因此消除 了它在人们心目中那种“美”的 可能。“池塘生春草,固柳变鸣 禽。”( 登池上楼) 谢灵运的极 其自然写实的诗歌描写的是楠 溪江古村落的沲景意象,朴素恬 淡的诗句反映的是朴素平常的 景致。它的过于平凡,使得池塘 景象虽常被诗人不经意地点到, 却很少有刻意描写其景观的诗 句。又如赵师秀的约客诗“清 图l 一6 楠溪江芙蓉村芙蓉池 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 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楠溪江芙蓉村) ( 图1 - - 6 ) 池塘的景观意象并不 是诗想描述或表现的前景和焦点,它仅作为浅淡而熟悉的背景在场,作为诗人渲染清明之夜 轻闲孤寂之情的生动背景。可以说在诗歌中池塘的意象已被淡化到村居意象的潜意识的深 处,它平凡但无处不在。“绕栏银浪涌层宵,倒映苍茫映碧寥,烂醉不妨亭上卧,清光相伴 到来朝。”( c z - 亭秋月一一岩头) 池水的银浪、苍茫、清光等意象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事件 和环境的气氛当中,它在场。但不作为一种具体的形态而是作为一种气氛在场,通过诗人 的综合感知提炼了池水之综合意象,这种综合意象是池水积聚了夜色、天光、生气等无形的 元素而形成的,这就是诗人体验空间的尺度。 图l 一7 苍坡村公共吲林东池 ( 2 ) 偶尔的闲趣。池塘作为村 落中平凡的一景,偶尔也会有生 趣,而这种生趣往往产生丁,诗人的 闲情和目光的偶然驻留。“鱼从池 面穿云影,鸟向枝头拨露沤。”( 重 乐书院一一新叶村) 可算是诗人 的瞬阊捕获,对于池塘景观在诲人 心目中的印象。偶然之趣的背后, 总带有闲淡、平静的心情,似乎池 水根本没有撩起诗人强烈情绪的 内在基因。如“亭榭俯横塘,盈盈 一水长,柳丝披拂处,惊起两鸳 鸯。”( 月台观荷一一楠溪江溪口村) 鸳鸯的瞬间“惊起”,提和背景是无聊和闲淡的。其 实这是由于池水之静的属性决定的,鸟拨露沤,鸳鸯惊起都是在池水之静的衬托下而显现的, 愈静而愈动,反相章显。 ( 3 ) 池景的丰富。淡静的池景往往会冈荷花而生色不少,若其池面稍大,旁筑小亭、7 i 桥,堤岸植柳种桃等,亦可形成一个村落的小规模的公共园林。芙蓉村的芙蓉池就是个典型 的例子,苍坡村的公共园林规模就更大一些( 图1 7 ) 。又如长乐村的砚山八景之一荷池 夏赏诗云:“荷池雨过晚凉新,月浸清渡景可人,竹笋满摇消酷暑,莲筒醉吸乐间身,叶 擎翠盖微含露,花拥红云不染尘,赏玩最宜荫树坐,诗成一笑似通神。”凉风动荷,池清映 月,竹笋漫摇,宣荫而坐,池塘之水在经过稍许的经营和点缀之后,亦生趣盎然。在特殊的 时间如雨后、日暮、夜静时分,众人散去境清神宁之时,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景观 意象构显于诗人的脑海。 ( 4 ) 书院、书斋之水池意象。书院、书斋中的水池一般面积不大,其最为文人们常用的意象 是作为“鉴”的意象和作为“砚池”的意象。如“方圆出二鉴,俯仰得吾心,窗影摇松月, 池清映竹林,山光穿牖入,波影丽清空”( 东壁轩四时佳景一一豸峰村) 。方圆二鉴。 可照吾心,清光静影,督人自省,这是文入学子们洁身自好、追求人格品质高尚纯正的内心 写照。“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彩共徘徊。”( 朱熹观书有感) 这里的鉴就喻指书本 了,不过仍是殊途同归,书也是照鉴身心之明镜,且其喻意更加深刻。书院之水喻作砚池的 意象相当普遍,一方面将文方四宝作为文人身份的象征,激励乡人求学上进;另一方面也有 将其用来纪念王羲之,因王羲之有“临浊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所以书院书斋的水池常 被称为砚池,或是干脆称之为右军池。如岩头村塔湖庙侧森秀轩书斋的池水即是也,其尚有 诗云:“门植陶公垂堤柳,院开洗砚右军池。”( 森秀轩一一岩头) 且不提书院书斋,就连 村落中公共园林中的池塘也多含有砚池之意。如苍坡村的西池亦称砚池,新叶村的南塘亦有 诗为证:“一泓清澈有龙潜,时出端材手自渐。旧墨随流云黯黯,新波入掬雨溅溅,涤明口 鹆穷宵眼,濯净骅骝磲雪。伫看移归青玉案,凭虚浮动紫虺髯。”( 龙池浴砚) 可见砚池 的作用还在于“涤明”和“濯净”诗人的心灵。在“鉴”和“砚池”的双重意象作用下,文 人学子不但静照并濯净自身,从而实现人格的升华,正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 图1 8 南湖之景 ( 四) 湖水 湖水与村落中的一般池塘相比,它的水而要开阔得多,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近接 楼台灯火,远连田畴麦肇,而不像多数池塘仅位于村落的内部,由周围的民居、宗祠等建筑 同合成它周围的界面和t 要景观,如宏村的月沼和南湖就是极佳的对比。( 图1 8 ) 另外因湖面自身的开放性和j 】 耐性,从而决定了湖水具有更强的景观包容性。首先,湖 面自身积聚的景观元素远远多丁池塘。池塘的堤岸一般较为规则、呆板,界面比较固定,缺 少变化。而湖由于其岸线较长湖面开阔,因此常设绕湖长提以及横穿湖面的堤桥,堤上或 古小环荫,或建亭、架轩、修桥以赏景,还可在湖中堆l 列岛,新规划后的楠溪江岩头村丽 水湖北侧的新湖中就立起一湖心岛。其次,湖面收借的景观也因其开放性而变得丰富:远山、 田畴,夕阳、晨雾等,再加上因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导致的湖景之变幻亦异常丰富,所谓佳景 无时就是对于象湖这样一种具有很大景观包容性的集人文、自然于一体的景观的最佳描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正是对丁 湖面景观之多变 的写照。当然有些景致池塘也有,但与湖面相比其气象微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筹 十万人家。”( 秦观望海潮) “接天连叶无穷碧,殃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送林子方)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自沙提。”( 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都说明湖水的 阔浩荡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包容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湖面景观的丰富多变性。 下面笔者主要以宏村的南湖为例来对古村落的湖景特征加以分析。 图1 9 南湖空蒙浩淼之境 ( 1 ) 空蒙、浩淼。这是湖景的最大特点之一。因其湖面宽广,水雾弥漫,天水色,远 景消弥,而使其形成空蒙之感;又因其浩波荡漾,万里平茫而显其浩淼之意。空蒙与浩淼之 于人是一种既平静又旷放,既空无又孤独的审美感受。湖面空蒙之感与深潭的空洞之感都有 空之意象,然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湖面之空蒙是由万物消隐,唯留一种飘然、茫静的自我意 识,在背景的空白处站立一孤独的自我形象,从而形成一种由外入内的万物皆空的心灵体验; 而空潭之空,则是直接地抽空人的心灵,是一种瞬间的残忍后的空静。“水远烟微,一点沧 洲白露飞。”有和无的对比就在“一点”之间。“万山深处隐澄湖,湖上烟花似画图,一片鸥 波迷浩荡,四时锻菜未荒芜。”( 南湖一一宏村) ( 图l - - 9 ) 描写了南湖浩荡迷蒙之景。 这种空蒙之境往往由于湖面水雾的影响更显虚无缥缈,不知身在何处,“无边细雨湿春泥, 隔雾时闻水鸟啼。”( 南湖春晓一一宏村) 雨雾迷人跟,唯闻鸟啼鸣的若印若离的空闯感 受别有异样的审美情趣。“秋山千树月,春水一湖烟。”( 南湖烟景一一宏村) 己把湖水的 空蒙之感描写到极至。德国文学家h e r m a n nh e s s e 说过:“在雾中浸步甚为奇 ; f = ,灌木和石 头何等寂寞,树木彼此不能相见,万物截然一身。”看来中西方文人对丁_ 空蒙之感受非常 地接近。 在体验中感受空间,在物的间隙间游走,而物的形态干差万别,雾就是一种没有形态的 物体,小鸟可以在两滴雨水间穿梭。这种空间体验只有诗才能告诉我们。 ( 2 ) r 角意象。与溪水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及泉水利潭水的小范围景现不同,湖面的宽 0 阔景致及其视野的开放性特征使湖面景观具有广角意象。这也是在描写湖景的诗句中往往铺 染其大气象的重要原冈。“秋山千树月,春水一湖烟。”南湖烟景又如;“玻璃三百顷,隔 岸袅村烟。”南湖春晓都描写了这样一种湖景的广角意象。它让人心中霍然开朗:“十里 波平”、“水阔风高”、绕岸长堤、百尺楼台、连绵重翠、无穷碧荷尽收眼底。 ( 3 ) 凌波之感。这种审美体验在古村落其他水体中是感受不到的。孤身行徊于阔湖平堤 之上,水与堤桥低平,便有如疆碧 波,乘水而行之审美感受,而这种 孤茕超拔,如仙飞升的凌波之感仍 需以浩荡、平阔的湖面作为背景衬 托。当然在宽阔的江面上行舟亦能 有此感受。现欲借苏东坡之赤壁 赋来描摹这种凌波之感:“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而 羽化登仙。”坡言已绝,余无言矣。 圈l 一1 0 南湖荷景 ( 4 ) 湖景层次的丰富性。上面 提到湖景具有较强的景观包容性。 于细微处可观鱼儿戏荇藻,落叶作行舟;于宏阔处可观浩淼烟波,天水相连。落日余辉,垂 金如剑。 绕堤而行。古树伏波,水碧如潭,一轮新月微漾其问,尤如深潭之景也。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一般的池景,湖面当然兼而有之。“夏日白莲 正盛开,散步湖边一味香,亭亭净直君子态,摇风似笔点天文。”) ( 图l 一1 0 ) ( 夏日 游南湖赏荷花) ,湖之荷景为湖面增添几分妩媚与雅洁。 “谁知闲凭栏杆处,芳草斜晖”,“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罢亚风催舴艋舟, 朱菱歌急水东流。菱田半占鸳鸯永,一曲波光上画楼。楼外紫薇开满枝,未犀香连碧帘 垂。好花看到重阳近,坐对斜曛啜茗时。”( 宏村南湖烟雨楼) 休亭憩轩而观景,莲 香拂面,揽日月之胜,融天地于心怀。 “最是夜阑风浪静,楼台烟 火半模糊”( 南湖汪承 恩) “玻璃三百顷,隔岸袅 村烟。”( 南湖春晓* 汪承 恩) “洗出粉墙片片清,映 红南湖六月花。”( 南湖* 俞家怡) 这楼台灯火,袅袅 村烟,片片粉墙自然是南湖 中最灵动的画面。 “魏崖落日摩秦碣,占寺昏 钟吊宋儒。”悠久的历史遗 迹,渺远的古寺钟声亦属南 湖之胜景也。 “千里寻穷友,留诗胜苎缟 承恩) 累累诗篇,森森湖树 圈i i i 湖树森森 昔种湖边树,森森欲合抱”( 幽1 1 1 ) ( 南湖汀 湖之景也,岁月将凝。 最后,以汗承恩的南湖诗作为此节之终结: 山谷无停留,谷深隘且湫。 屈曲沙石间,浅胶以积潦。 蓄泄诚难谋,畴能备早涝。 兹湖何渺漫? 百亩来为小。 先入之所凿,凿工岂草草? 其源导西溪,其逝溉诸稻。 启闭时不违,灌输永可保。 为南名以南,家乘不难考。 夹岸桃李花。浓英殊窈窕。 随风落缤纷,烟波荡浩渺。 入夏菱荷香,镜面净为扫。 喁游锦鳞,浮沉戏荇藻。 波心耸怪石,嵌崔类绝岛。 锻炼疑娲皇,有余弃湖表。 安敢比浮玉,奇妙亦天造。 借不通帆樯,莫怪游迹少。 唯见渔翁来,蓑衣襟实 浩歌时一声,惊起浴波鸟。 遗迹怀念庵,苔碑任搜讨。 千里寻穷友,留诗胜苎缟。 昔种湖边树森森欲合抱。 对此何以堪,唏嘘我将尽。 游客西子还,漫夸西子好。 西子天方,何以近可嘹。 图1 1 2 南湖堤桥 山色与湖光,淡浓媚昏晓。 这首诗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南湖之形成、功能、命名、传说故事、自然人文景观等内容。 由此可见湖景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丰富和浓厚。( 图卜一1 2 ) 结语: 本章论述了古村落来自深山幽涧的泉水,丝丝缕缕;幽静空寒的潭水,“潭影空人心”: 潺潺淙淙的溪水,九曲三环,流向天外;还有驻留于古村落之问、附近,宁静守候的池水和 湖水。不同的水体表现出不同的生命节奏羊个性特征,初步建构了古村落诗歌中的水景意象, 尤如流水之序曲。而所有前文所提及的水的共同意象便是清,因为古村落之水是浩浩 水: 泉、 池、 溪、 芳诸;山: 穿峰、 岭、山; 植物: 树林、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以吐纳世 界万物。”这正是笔者所说的中国诗人通过片断建筑语言感受建筑空间和天地万象,是一种 处丁建筑之中的体验。在这种情况r ,建筑的意义就是为诗人提供一个驻足的点,使诗人能 够以逸待劳以虚览实,以静观动,以无声化有声,在身逸、心寂、室虚、景千的过程中完 成诗人“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的体验和境界。 注释: 、弓i 自张家冀园冶全释之蛙宇章节,p 2 1 4 ,p 2 2 2 。山西古籍“1 版社,1 9 9 3 年6 月第一版。 引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之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章节论空问的美感,p 5 4 ,原文引自于 郑板桥集竹石。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5 月第一版。 引自诗品集解雄浑章节,p 3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1 0 月北京第一版。 引自诗品集解疏野章节,p 2 8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1 0 月北京第一版。 引自老子之还淳 引自唐诗人盂郊集卷九行役赠郑夫子鲂诗。 ( 三) 诗画中的建筑 ( 1 ) 村落建筑环境的诗意整体性: 诗中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以诗的方式给予其空间及环境意义上的整体性,它不是测绘图中 唯有建筑单独存在的结构,它是以天地之间的存在物而被完整地显现的。它是一个“具有延 伸性和综合性的整体,”其空间、景观和特性可以蔓延到天际,亦可触微到一草一木以及 吸呼进人的肌肤和心灵。这就是笔者所指的建筑环境的诗意整体性。明代画家李日华在紫 桃轩杂缀里所说的“凡画有三次,一日身之所容二日目之所属三日意之所游。” 借用他的画论来说明诗歌中的建筑空间和环境的诗意性是再恰当不过了,诗歌中的建筑空间 和环境就是这样一个在身有所容的前提下,“目既往返,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必来如 答”的诗性体验。( 图4 1 2 ) 在对具体诗歌做具体分析之前,笔者先介绍一下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分析法。诺伯舒 兹的场所精神理论主要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来分析场所的结构和特性。“场所现象一一场所结 构一一场所精神”是场所精神得以深入观照的一条有效而清晰的线索。这种分析方法与诗歌 的结构有着本质上的雷同( 诗歌也是从现象而归精神的) ,而且能够使诗性的篇章呈现出建 筑环境结构的明朗。 下面我们用此方法专门来分析诗作东壁轩四时佳景( 豸峰村) 所描写的建筑空间和 环境的诗意整体性。 “筑馆临芳渚,门前对豸峰。水声传槛外,树影度溪东。 竹密藏啼鸟,花繁任采蜂。心无留滞物,物自与m 通。 幽地书堂静,尘嚣喜隔溪。花香来舞蝶,荷净不沾泥。 水动雨翻浪,庭荫日渐西。扫阶留绿草,生意任萋萋。 方圆开二鉴,俯仰得吾m 。窗影遥松月,池清印竹林。 天翘舒爽气,水活乐源深。闲坐得诗句,时禽相助呤。 乌缠林上下,鱼画水西东。树杪留新月,岭云变晚风。 山光穿牖八,波影丽清空。欲得观书乐,梅花数点中。” 1 诗中所描述的建筑环境现象有: 建筑:馆、庭、阶、窗、牖;水:泉、池、溪、芳渚;山:豸峰、岭、山;植物:树林、 竹林、梅花、松,繁花、荷、草;动物:蜂、蝶、禽、鸟、鱼;天:火光、雨、月、云、风。 这些天地、山水、动植物以及建筑的景观现象在没有给出一定的结构( 景观元素的相互之间 的关系) 之前还只是简单的罗列,由此笔者冉进一步概括出诗中所暗示的建筑环境的结构: 2 ,建筑环境的结构 a 内与外,包被或领域:“水声传槛外”、“窗影摇松月”、“山光穿牖八”这些都是建筑 本身的内与外的对话,槛、窗、牖是建筑内外的边界,也即是建筑空间的包被,它代表了由 建筑的边界构成的室内领域的显现。“幽地书堂静,尘嚣喜隔溪”是另一层次的包被,这一 层次的包被给出了书堂所处的位置,它所占有的领域包括建筑周围近距离的一些环境,要大 于建筑自身所占的领域,“幽地”和“隔溪”已经暗示了这一领域的范围和特性。这种内与 外,包被和领域的关系主要提示了建筑作为人地景观的焦点而存在。 b 上与下,大地与苍穹。“竹密藏啼乌,花繁任采蜂花香来舞蝶,荷净不沾泥”“扫 阶留绿草,生意任萋萋”“鸟握林上下,鱼画水西东”这些都是大地生命景观的生动显现: “渡影丽清空”“天光舒爽气”是对天空景观的仰望和舒怀;“树杪留新月,岭云变晚风” “水动雨翻浪”是天地景观的合奏共舞;“窗影4 9 # - k l ”、“庭荫日渐西”又是天与大地上的 建筑的低语和倾诉。这种上与下,大地和苍穹的关系暗示着建筑矗立于天地之间。 3 建筑环境的特性; 图4 1 2 诗意的建筑环境 以上的分析给出了建筑环境的物 的品类以及它们的空问结构。而要使 所有的物体现出综合的特性。还有两 个关键的因素:首先是在时间的延伸 和变化中呈现的物的飞舞和律动:“鸟 缠林上下,鱼画水西东”,“水动雨翻 浪,庭荫日渐西”,“树杪留新月,岭 云变晚风。”等诗句表现了所有的物在 空间中舞动。具有生命性特征的建筑 环境。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通过 自身的各种感官来体验物的各种属 性,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 觉、感觉以及思维来体验建筑环境的 形、光、色、影、声、味、冷暖、千 湿、虚实、动静等等。诗歌无疑调动 了人的一切感觉、知觉以及切能被 人感知的物的属性,这才使人在时空 中感知建筑环境的综合特性成为可 能。 4 诗心的回归: 那么人与建筑环境的沟通到底达 成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所有问题的核 心归结为诗人的心灵,即所有的景观 现象和结构最终要同归到诗心,否则诗就没有了灵魂和气韵,也就不成其为诗。“无留滞 物,物自与m 通方圆开二鉴,俯仰得吾m 闲坐得诗句,时禽相助吟欲得观书乐, 梅花数点中”这些诗句都是对人地、天空和建筑整体景观呈现后的诗心的同归。诗心即人处 。r 建筑环境中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者说是诗人对环境的种认同,是人的心灵与物沟通后的 情感体验。在描述了 0 院环境中各景观现象历,诗人的情感反映是“物与心通”,心灵明静, 3 6 闲乐无忧。诗心是万物的虽终归宿,诗人所描述的景物积聚成诗人的居住世界,这一一积聚的 力角:便是来自丁诗心,然而这颗诗心是需要由建筑来安顿的。 诗意可以带领我i f i n 达彼岸,到达诗心所能到达的圆融境界或者说是神的境界。诗心引 领人的全部知觉体触这个世界,并认人的思想e 升。= l :上例的诗中,建筑及它的环境已经成 为诗心的此岸与彼岸的统一。 现在我们可以给出天地一一建筑一一人这样条线索。诗歌引领我们整体地看待建筑环 境,把建筑作为天、地、人和合交响的完牡生命。 ( 2 ) 村落建筑环境的画境美: 诗歌中的建筑环境和空间体验绝大部分是处于建筑之中的,因此我们无法见到建筑自身 的整体形貌,然而还是有部分诗歌可以让读者远远地欣赏建筑的体态和韵姿,将建筑置入周 围的环境之中,与周围环境合成一有机的画面。因此便有了本节笔者要论述的主题:诗歌中 建筑空间环境的画境美。( 图4 1 3 ) 什么是诗歌的画境美昵? 或者说什么是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呢? 诗歌依语言本身所具 有的形象意义,在通过人的联想或想象后,精神中可以呈现出历历在目的画面,更简单地说, 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容易在读者的头脑中重现诗人所描绘的景色,这就是诗歌的画境美。诗歌 的画境美是诗中各景观意象的综合呈现,是一有机整体的画面。 图4 一1 3 画里乡村西递 画境中的建筑环境与_ 般所见的建筑环境有何不同呢? 当我们说风景如画的时候,已经 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