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 中文提要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 中文提要 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要解决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问题。中目传统文论核心 问题是意境。自王国维始,意境开始了向现代美学的转型。他笫一次为中国诗学 输入无功利的文学观,并破天荒地进行了意境理论的形上诗学构建,初步形成了 以境界为核心的现代意境理论体系。朱光潜扩大并深化王氏的无功利美学观,提 出人生艺术化,并用直觉说对意境理论进行了解读,对意境理论进行了形式素的 分析,推进了意境理论形式素的深化。宗白华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强调意境生 命意识,强调生命之动,提倡乐观进取的超世入世观,深入探讨了意境的价值层 次、意境的本体层次,著把意境推广到艺术学领域、深化到文化学的深度,深化、 提升了意境的虚实问题。王国维、朱光潜与宗白华已经为我们初创了现代意境美 学体系,我们应该在他们开创的理论基础上接着说,包着兼容并蓄的心态,在总 结当代审美体验的基础上,独创出当代意境美学。 关键词:境界;意境;艺境;现代转换 作者:莫先武 指导老师:刘锋杰 型型堡幽堂! 竺! 婴! ! f o r m i n g o ft h e t h e o r y o fm o d e r n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t h em o d e m t h e o r y o f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h a sm u c ht od ow i t h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t h e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f e 一a f t i s “cc o n c e p t i o n w a n gg u o w e it o o ki t t o m o d e r na e s t h e t i c sr e a l mh i s t h e o r y w a sb a s e do nt h en o n - - p u r p o s e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 o r y a n dh ep e r f e c t e di ti nm e t a p h y s i c s ,f o r m i n gam o d e r na e s t h e t i c s s y s t e mo f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z h u g u a n g q i a ne x t e n d e d a n d d e e p e n e d t h en o n - - p u r p o s e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 o 研h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a r t l i f et h e o r y , a n dd e e p e n e dt h ef o r mt h e o r yo f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z o n g b a i h u a s t h e o r y w a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t o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l i f e - - p h i l o s o p h y , a n dh ea d v o c a t e dt h et h e o r yo fs u p e r - - e n t r yl i f e ,a n a l y s i n gt h e s t r u c t u r e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v a l u ea n di t s e l fd e e p l y , a n de x t e n d i n gi tt oa r tr e a l m f r o mp o e m r e a l m w a n gg u o w e i 、z h ug u a n g q i a na n dz o n g b a i h u ah a db u i l tt h et h e o r y o fm o d e r n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a e s t h e t i c s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 , a n dw es h o u l dc o n t i n u et o c r e a t et h en e w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t h e o r y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g ew i t hb r o a d - - m i n d e d a n ds u m m i n g u p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 t h eb e a u t y k e y w o r d s :e x t e n tr e a c h e d o f f e e l i n g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i na r t ;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m o d e mt i m e w r i t t e n b y :m ox i a n w u s u p e r v i s e db y :l i uf e n g j i e y 6 46 1 7 7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垄之丛e l 期: 丝:二! 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阆,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蒸垂至b日期研究生签名:堡垂! -日期 口舻j 二r 严 导师签钆应i 锄。坌日期:理翌 驴 。 j j j l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 导言意境理论的生成 导言意境理论的生成 我这里的意境是作为中国文论的核心范畴使用的,具体说来,既包括传统的 意境理论,也包括进入现代美学领域的意境理论;前者主要表现为意象与意境, 后者是由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开拓创造的现代意境美学。 在我看来,传统意境理论既包括意象,又包括意境:而且,苁意象到意境是 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两个不耜关涉的范畴。探讨意境理论的生成,必须抓住 它的轴心,而不能仅仅从词源学的角度去探讨。王达津先生就认为陶渊明的饮 酒诗“首次萌生了意境学说”,“是意境说的先驱”。1 词源学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揭示问题,概念的出现本就可能是理论生成的标志;但也应看到,理论的成 熟是以理论的自足为标志的,而不仅仅是词语的出现:词语的出现与概念的铸成 不是一回事,虽然两者可能重叠。如果说陶诗与意境相契合,这是可以成立的; 但把陶诗与意境理论本身划上等号就值得商榷了。我认为,意境理论是经纬的交 织,其经线是人与物的关系,在诗学中化为情与景的关系;其纬线是象与象外即 虚与实的关系。当我们从情与景、虚与实的经纬交织中对意境探源时,意境理论 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传统意境理论是包括意象、意境等在内的范 畴与理论的体系,意象主要从诗学上探讨了心与物即情与景的关系,意境则在情 与景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虚与实的关系。 意境理论奠基于中国古人的观物取象、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最典型的当是 后人记载的仓颉造字与卦象创造。“仓帝史皇氏名额,姓傧冈,龙颜侈哆,四目灵 光,实有1 翟撼,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 羽山川,错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2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 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宣,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无论是文字还是卦象,都来 源予物态的“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 象。“在文字卦象创造中体现的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已经见出人与物的关系,并 隐约可见意境中情与物的关系以及入掌握宇宙奥秘的方式,即要通过可见的象直 达字宙生命之本体,从而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实现人的主体价值。钱穆说:“易经 虽是中国一部哲学书,但同时亦可说是中国的一件文学或艺术作品。中国哲学与 中国文学艺术是一般的极重实际,但又同想摆脱外面种种手续与堆砌,想超脱一 切束缚,用空灵渊微的方法直入深处。”5 这种观物取雾、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后 来化为中国的宇宙观、生命观,意境理论也正奠基于上。 当从情景、虚实关系梳理意境理论的生成演化时我认为意境理论的发展经 历了四个阶段:前意境阶段、意象阶段、意境阶段和现代意境美学阶段。 1 王达津意境说与陶渊明、权德舆意境纵横探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p 1 2 5 - - 1 2 6 2 袁轲古神话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舨社1 9 9 6 年p 7 2 3 易传系辞下 4 易传系辞上 5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修订本) m 1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4 年p 6 8 6 9 l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 导言意境理论的生成 一、前意境阶段。指从哲学的角度谈意境理论的两个核心问题:人与锈、虚与 实的关系。当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自觉地上升为对人生、对宇宙的探讨时,就化 丽为哲学观。思维方式与哲学观之区别何在? 前者是不自觉的,后者是自觉的。 有入认为我国不存在哲学,至多只有伦理哲学。我并不赞同。关键看你怎么看哲 学。如果用西方的哲学观框之以中国,则中国似乎没有西方的哲理思辨的哲学: 如果把哲学看成对人生、对宇宙的形上思考,则中国不乏哲学,只不过不同于西 方而已,形成的是儒家的伦理哲学和道家的自然哲学。儒家是把人生问题、宇宙 问题纳入礼的范围。尚书提出“诗言志”1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2 虽志与情同属心,但这里的“情”与意境理论中的“情” 的区剐是明确的,此“惰”是框定在“礼”的范围内的。“兴予诗,立于礼,成于 乐。”“小子j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但志无疑属于人,也毕竟可以向人情延伸,而且 也在礼用的前提下作了这样的延伸,“同后世不断出现的盈箱积案的诗品、诗话相 比,诗言志三个字,是简短得不能再简短了。然而,它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对 诗歌的根本特性作出了明确的理性把握与说明。志,是属于主体心灵世界的; 我们的先人把诗歌的根本特性规定为言志,也就是揭示了诗歌的主体性、表现 性、抒情性。”5 如果说儒家的诗言志与交感理论主要从情景交融方面影响了意境理 论的生成;那么,道家的象外理论影响了意境理论的虚实问题。老子提出了“大 象”概念,“执大象,天下往。”5 老子的大象与道是一个同等的概念,将原来的形 下的龟象、易象上升到形上的哲学高度,并且沟通了形上与形下世界。7 在老子看 来,道是不可言说的,是恍惚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此,“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8 老子的有无观中已隐约可 见意境理论中的虚实。庄子接着论述了如何体道,即褥意忘言、得鱼忘筌。“荃者 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9 从主体方面说,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心斋、坐 忘达到游心,才能体道,“若一志,无听之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昕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丽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堕 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易砖引老庄哲学入易, 使其哲学化;引儒家礼入易,使其伦理化,是儒道合流的产物,“与其绝对地判定 易传究竟属于儒家之作或是道家之作,不如认定它是兼综儒道、儒道互补之 作,更加切合实际。”作为兼容儒道的易传,吸收了老庄的言意象理论和孔子 的礼教观念,较为系统建探讨了言、意、象的关系。“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 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l 尚书尧典 2 毛诗序 3 论语泰伯 4 论语阳货 5 严云受古舆诗词意象的魅力【m 1 台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p 卜t 6 老子 7 汪裕雄意象探源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p 1 5 9 2 老子 9 庄子外物 1 0 庄子人间世 l l 庄子大宗师 1 2 汪裕堆意象探源咖厶肥:安徽教育出版社t 9 9 6 年p 1 3 9 2 ! 燮篓堡堡塑兰壁 ! 童塞苎里堕塑兰盛 系辞焉以尽其言。”1 老子的大象、虚静,庄子的坐忘、心斋、心游、养气及言外 之意、象外之象、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几乎都化入了后世的意境理论中。 二、意象阶段。意象首先在乐论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苟子提出了“乐象” 2 概念,乐记细致地论述了乐象理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 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 乐之,及干成羽旄,谓之乐。是故其衷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 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3 乐记 中的交感理论与意境理论中的情景交融如出一辙。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 已经细致地探讨了乐与内心情感的关系。魏晋时期的绘画也己经残熟,而其画论 的意境探讨也趋向系统,形似、神似及气韵生动问题显然与诗学是相通的。顾恺 之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4 魏晋人物品藻,不是把人当作动物的人在品, 而是把人当作一件艺术品在品评;而且,人与艺又是相联的,艺品如人品,人物 品藻向艺术的品评过渡也是自然的了。在乐画理论及人物品藻的影响下,随着魏 晋时期诗歌实践的自觉,意象理论终于走向了成熟。最早提出意象这个词的是论 衡乱龙,最早把象引入文论领域的是晋人挚虞文章流别论,陆机文赋 虽没有正面提出意象概念,但对诗歌“意象”构思描述已经非常细腻了。“其始 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鲥| 商弥鲜,物 昭晰而互进。”5 标志意象理论成熟的则当推文心雕龙,其原因有二:一、文心 雕龙首次从诗学上铸出意象;二、围绕意象,刘勰进行了诗词创作全过程的总 结,形成了一个潜在“意象”理论体系。诗歌创作前应该神游,从主体的角度说 是养气以求得物性,我把它称之为“意象构思”。“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 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 徊。养气得胸中之意象,而意象化为作品则有一个传达的过程,我名之为“意象 传达”。意象传达有两面,一是从胸中之意象到作品之意象,一是从意象到语言表 达。前者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7 后者是情与采的问题。“为情而造文”。 8 刘氏不仅描述了意象的创构过程,即从意象构思到意象传达的过程,而且还探讨 了意象本体论的问题。意象是情与景、心与物的契合,故要神似。他认为近代以 来的作品求形似而不入流,“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 中”,跌入“极貌无遗矣”。正确的做法是情与景的交融,心与物的契合并以少总 多。“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少总多,情貌 无遗矣”。”因此,文心雕龙的意象,已经把情与景、意与象、心与物融合在一 起,是意境理论发展史上的第次质变,对意境理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 个革命性的意义,就是诗学中心物、情景问题的理论阐述已经走向成熟。 ! 易传系辞上 2 乐论 3 乐记 4 魏晋胜流画赞 5 文赋 6 文心雕龙物色 7 文心雕龙神思 8 文心雕龙情采 9 文心雕龙物色 l o 文心雕龙明诗 1 1 古风意境探微册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p 5 1 3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 导言 意境理论的生成 三、意境阶段。僧卫、宗炳、谢赫等人己提出“象外”概念,剃勰的文心 雕龙认为象外之虚境是通过隐的方式产生的,并把隐归结为文外之重旨。显然, 重旨已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的内涵。但诗歌象与象外的虚实探讨直至唐代才真 正成熟,因为唐朝才是诗歌刨作的巅蜂。在意象走向意境的途中,王昌龄诗格 具有过渡性的意义。他首先铸出意境一词:“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 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 同时,他提出创作前 如何察境、造境与境界传达问题。王氏主要仍是就心物、情景言的,是刘勰文 心雕龙意象说的进一步深化。但是王氏提出的意境概念却为从虚实关系上进 步深化诗学理论指出了方向。确实,从情景关系言,意象说已是充足的了;但从 虚实言,意象也就成为一个瓶颈,意境更易表述艺术的虚实问题。皎然诗式诗 仪己深入到了诗歌的虚与实。他分境为禅境、物境、心境、意境,诗学领域显 然是意境,而且在取境中他更强化与关注虚实,提出言外、象外、文外概念。刘 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说,更明确了象外的概念。“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 于象外,故精而寡和。”2 从理论形态上对意境理论的虚实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当是晚 唐司空图。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虽未从理论上进彳亍意境的理论总结,但恰恰在 形态上与意境的虚实是一致的。在意境形态上,有实境与虚境。什么是实境? “清 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取语甚直”,“计思匪浅”。3 司空图虽 末明确标举虚境,但值谈论最多的就是虚境,最为推崇的也是虚境。“戴容州云: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 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司空图提出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标志着意境理论终于成熟。至此,意境理论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 倩与景、虚与实的关系的阐释都己成熟了。后世的意境理论都是从这两个角度进 一步完善与深化。 四、现代意境美学阶段。意境理论经宋元明清发展,直至近代,在传统理论 发展内部求突破、外部要求革新的情况下,终由王国维境界说、宗自华的艺境和 朱光潜的意境等形成现代意境美学。王氏境界说的形成,一方面标志着中国传统 意境理论达到理论的最高点,“王国维的意境探索达到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意境论探 索的新高度,标志着传统意境论的完成。”5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王氏境界理论是现代 美学的起点。有人认为境界源于佛教用语,但说境界理论受佛学影响可,说直接 源于佛学则谬,中国传统文论中早就有境界理论的雏形了。说文:“界,境也。” 段注:“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竟,引申为凡边境之称。界字 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6 淮南子提出“无外之境”,要达 到无外之境就要游心;界已从现象界进入精神界,已是一个哲学术语文赋已 经从文学构思角度言境界之产生:“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辅骛八极, 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诗格 董氏武陵集序 实境 与极浦书 胡经之文艺美学【m 1 北京:北京丈学出版社1 9 8 9 年p 2 4 5 说文解宇 4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导言意境理论的生成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采而潜浸。王昌龄论文,对佛学已经做了改造,把彼岸幻境 化为文章的虚境。“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 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即便来,来即 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2 可以看出,境界在传统文论中是归于意境理论 系统的。但至王氏,拈出境器,已跃入现代荚学的行列。王氏的境界理论与传统 意境一脉相承,这是勿庸置疑的;但与传统意境相比,亦发生了质变。“境界 或意境,在王国维那里,己不再是散见于零碎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或概念,而是 个系统美学观点的文艺学说了。”王氏境界理论建立在现代无功利的诗学观念基 础之上,完成了从传统批语术语到现代诗学术语的转换,从而具备了现代美学的 品质。所以,他既能集传统意境之大成,又能成为现代美学的起点,成为现代美 学的元典。朱光潜在王氏境界理论基础上,从心理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意境构成 的形式索如音、顿等问题,认为意境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更多地打上了现代西 方美学的色彩;宗白华在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参照下,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中国传 统意境理论,深入挖掘了传统意境理论的生命意识,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内部结构。 以他们三人为代表,传统意境理论已经转入现代美学的行列。 1 文赋 2 文镜秘府论论文意 3 王振铎一个文艺学说的形成- 一从“境界”到“意境”田i 可南师大学报1 9 8 0 年第4 期p 6 7 j 燮堡堡望! 咝壁 笙二童三里堡量堡墨 第一章王国维与境界 是王国维首先把传统意境理论转入现代美学的行列。其标志是:他彻底抽掉 了传统意境理论的根基:功用诗学观,代之以现代无功利的美学观;把涛学价值 从政治、道德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人学。从而:诗文取得了独立。 王氏的境界说建立在现代无功利美学观基础上,从而区别于传统意境理论, 进入现代美学行列。中国传统诗文的价值观念,与政治、道德、哲学结合在一起, 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尚书提出诗言志,孔子论诗之价值:“小子! 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曹丕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 晋人挚虞:“文章者,所以宣上 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古之诗作者,发乎情, 止乎礼义。情之发,因辞以形之;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故有赋焉,所以假象 尽辞,敷陈其志。”即使文心雕龙的巨制,也没有离开功用观,“文之为道也, 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道尚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道而无滞,日 用而不匮。“表面看来,文的价值极高;但这种价值是附庸在实际功用上的,而非 文本身之价值。结果:文的附庸价值越大,文本身的价值越被挤压得干瘪。“夫然, 故我国无纯粹之哲学,其最完备者,唯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耳。其有美术 上之价值者,仅其写自然之美之一方面耳。甚至戏曲小说之纯文学亦往往以惩劝 为旨,其有纯粹美术上之目的者,世非惟不知贵,且如贬焉。于哲学则如彼,于 美术则如此,岂独世人不具眼之罪哉,抑亦哲学家美术家自忘其神圣之位置与独 立之价值,而葸然以听命于众故也。”故:“披我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 兼为政治家者,斯可异己! 孔子大政治家也,墨子大政治家也,孟、苟二子皆抱 政治上之大志者也。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为文人,便无足观,我国 入之金科玉律也。呜呼1 美术之无独立之价值久矣。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 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白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 为之昭雪者也。此亦我国哲学美术不发达之一原因也。”当诗文与道德、政治拉开 一定的距离时,又因为诗文缺少独立的诗学观念的支撑而落入形下的批评与鉴赏, 而无法进行诗学的形上建构。 受康德、叔本华等人无功利美学思想影响,王国维认为文学是超越功利的,“余 谓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何则? 科学之事业,皆直接间接 以厚生利用为旨,古未有与政治及社会上之兴味相刺谬者也。至一新世界观与新 人生观出,则往往与政治及社会上之兴味不能相容。若哲学家而以政治及社会之 兴味为兴味,而不顾真理之如何,则又决非真正之哲学。以欧洲中世哲学之以辩护 宗教为务者,所以蒙极大之污辱,而叔本华所以痛斥德意志大学之哲学者也。文 i 论语阳货 2 典论论文 3 文章流别论 4 t 文心雕龙碌道 5 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王图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 l 太原:北岳文艺出舨社i9 8 7 年p 3 5 6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 第一章王国维与境界 学亦然;锦;鼬q 文学,决非真正之文学也。”哲学、文学是“无用之用”。“无用” 是指没有实际的功利性,从而与道德、政治决裂,获得独立的地位;但“无用” 不是没有作用,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作用,这就是精神上的慰藉满足,也就 是无用之“用”。“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天下之人嚣然谓之目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至为此学者自忘其神圣之 位置,而求以合当世之用,于是二者之价值失。夫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 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在,而非一时之真理也。其有发明此真理,或以记号表 之者,天下万世之功绩,而非一时之功绩也。难其为天下万世之真理,故不能尽 一时一国之利益合,且有时不能相容,此即其神圣之所存也。且夫世之所谓有用 者,孰有过于政治家及实业家者乎? 世人喜言功用,吾姑以其功并 言之。夫人之 所以异于禽兽者,岂不以其有纯粹之知识与微妙之感情哉。至于生活之欲,人与 禽兽无以或异。后者政治家及实业家之所供给,前者之慰藉满足非求诸哲学及美 术不可。就其所贡献于人之事业言之,其性质之贵贱,固以殊矣。至就其功效之 所及言之,则哲学家与美术家之事业,虽于载以下,四海以外,苟其所发明之真 理,与其所表之之记号之尚存,则人类之知识感情由此而得其满足慰藉者,曾无 以异于昔。而政治家及实业家之事业,其及于五世十世者希矣。此又久暂之别也。 然则人而无所贡献于哲学美术,斯亦已耳,萄真正之哲学家美术家,又何慊乎政 治哉。”2 物质之用是当世的,精神之用是永恒的,因此,他认为文学家哲学家的功 用远高于政治家:“生百政治家,不如生大文学家。何则? 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 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 且物质上 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前人政治上所经营者,后人得一 旦而坏之,至古今之大著述,苟其著述一日存,则其遗泽且及于千百世而未沫。” 3 在我国,自王国维始,文学才从道德、政治的附庸中获得了真正的地位,文学的 独立性才真正确立起来。而且,与当时学术界比,即使与后起的五四文学观比, 王氏的诲学观更为纯洁与纯粹。 无功利的文艺观,带来了文的独立与自觉。文学既然与政治、道德脱离了关 系,其价值就需要重新界定。当文艺与政治、道德的功利决裂,文与情就成为唯 一的联系线索,文的价值从而与人情联系在了一起。正是王国维,在我国文学史 与诗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文的人文价值,把文艺与人生结合在一起,开始了文 艺中的人的发现。人的发现,在中国形成气候要到五四,我们不能不说王氏的超 前性。人的发现、人的觉醒,是指个体的人的发现,即个人价值的觉醒;人不再 是集体入,依附于国家社会。因此,人的发现,就是人性的觉醒。“五四时期所谓 人的觉醒,人的发现,首先是个性的觉醒,。个人的发现。”鲁迅:“东 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我们所有的 单是人之子,是儿媳妇与儿媳之夫,不能献出于人类之前。郁达夫:五四运 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7 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 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总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但是,五四发现的入, 1 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p 2 4 2 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明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p 3 4 3 王国维文学与教育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 )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拄1 9 8 7 年p 5 1 4 罗钢历史汇流中的抉择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p 2 4 5 5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鲁迅全集( 第一卷) 【h q | t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p 3 2 2 6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圈书发行公司1 9 3 5 年p 5 7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 第一章王国维与境界 虽宣称为个体人,但仍然要承担解救社会、解放人类的社会使命,离纯粹的个体 人还有很大差距。仅从这点上说,王氏的人的发现,比起五四的人,不仅具有很 大的超前性,更有很大的纯粹性。“是的,说王氏是超前演绎现代学人的价值因境 之预言,并不过份。因为不论从胡适到瞿秋白,还是从冯友兰到何其芳,这些知 识精英似皆未能找到足以安魂的价值定位。他们老在读书与做官,治学与宣传之 间痛苦的迂回”“即惯于让忧世压倒忧生。让经世致用压倒无 用之用,让政治本位压倒个性本位。”1 王氏入的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既是 一种自觉又是种不自觉。说是不自觉,指王氏本人并不一定要替文学寻条新 出路;说是自觉,指王氏是为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发现了人,“王氏转向之原动力, 实来自他对自我生命之珍重与热爱,及其由此激起的极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或成就 感。”2 这与他个性有很大关系,他说自己:“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 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3 因此,他的哲学、美学与文学都始终 与人生、与人的关怀联系在一起。 当王国维在无功利的人文价值观的基础上言境界,其境界就与传统意境获得 了迥异的品格。主要表现为:奠定在无功利观基础之上,王氏境界开始了诗学升 格,从传统的形下批评、鉴赏术语升格为形上的诗学术语;并以境界为核心,构 建了一个隐性的与潜在的诗学体系;以无功利文学观为底色,王氏重新阐释了传 统的情景交融说,对其既进行了深化又进行了提升。 当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 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标志独立价值形态的现代美学体系的新天地的开始,诗 学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不再使用政治或道德的标准。这里的境界已是一 个自足的天地,己成为评判文学价值的最高尺度,而与政治道德无涉了。王氏言: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 字为探其本也。“探其本”谓何? 王氏之境界与以兴趣说、神韵说为代表的传统 意境理论的本质区别究竟何在? 叶嘉莹认为:“沧浪之所谓兴趣,似偏重在感 受作用本身之感发的活动;阮亭之所谓神韵,似偏重在由感兴所引起的言外之 情趣;至于静安之所谓境界,则似偏重在所引发之感受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 沧浪与阮亭所见者较为空灵,静安先生所见者较为质实。如果就他们三人对 涛歌中这种重要质素之体认而言,则沧浪及既亭所标举的,都只是对于这种感发 作用体会,所以除了以极玄妙的禅家之妙悟为说外,仅能以一些缪悠恍惚的意象 为喻,读者既对其真正之意旨难以掌握,因此他们二人的诗说,遂都生了许多流 弊;至于静安先生,则其所体悟者,不仅较之前二人更为真切质实,而且对其所 标举之境界,也有较明白而富于反省思考的诠释。“佛雏认为:“这里的根本分 歧似在:境界,偏重于对某种客体之观照与妙悟所凝成的一幅生动而富意 蕴的图画之再现,而诗人的情感意兴自在其中;兴趣,偏重于妙悟中 某种意兴之一唱三叹的表现,其中也有水月、镜象般的图画; 神韵,偏重于某种兴会之缥缈的表现,其中的图画只在若隐若现之间。” 1 夏中义世纪初的苦魂 t c q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5 年p 2 7 2 2 同上p 7 8 3 王国维自序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 l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p 2 4 2 4 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p 3 4 8 5 同上p 3 5 0 6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耻川石家庄:i 可北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p 2 9 6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 苎二兰三里丝量墨墨 但并未真正揭示境界与传统意境 1 不能不说他们对其细微差剐爬梳得细致与细腻, 理论的品格区别。 在我看来,王氏境界与兴趣、神韵等意境理论的本质区别在:文学观念的迥 异。兴趣说以禅喻诗,神韵说以韵论诗,并不是说没有接触到文学艺术的本质, 而是感性的批评与鉴赏,没有自足的文艺观作为根柢;而王氏境界奠定在无功利 诗学观的基础之上,不仅是一个批评术语,更是一个诗学术语,王氏正是在境界 美学的基础上展开诗词批评与鉴赏的。这才是境界具备现代美学的品质之所在, 也是王氏境界美学区别于以兴趣说、种韵说为代表的传统意境的根子之所在。“王 国维的境界说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哲学。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批评对象仅是 古典诗词,能否称“艺术”哲学,我在下文还要论及:但是,作为一个诗学形上 术语则是可以肯定的。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方面是要使诗学摆脱载道、教化 等形而下的现实功用,回到自由的、创造的诗学本体中来,另一方面,也意味着 诗学的升格,把以兴趣、神韵为特征的审美体验与形而上的终极关怀联系 起来。”3 而这两个方面是同时升格的,正因为有了无功利的文艺观,才能开始意境 的诗学形上思考。因此,王国维拈出境界,不是寻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语,而是 从自己的文学观念出发,进行了诗学建构。如果说境界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似与传统意境一脉相承;殊不知,王氏已将水面下的冰山根基彻底更换了,已将 文艺从道德与政治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这时,境界本身成了诗词乃至文学的最 商评判标准,而无外来的干涉。正因为境界具有这样的功能,他才视境界为本, 气质、神韵为末,有境界而二者随之。 当王氏有了文艺自己的无功利观的根基之后,境界就成为自足的诗学最高范 畴,他的境界说也取得了形上的诗学品质,而不再是传统的批评术语与鉴赏术语。 传统意境理论与政治、道德没有绝缘,道德与政治的价值尺度侵入文艺的批评, 因此,我国的诗学不能成为纯正的诗学。当它以诗学的理念出现时,总是被政治 与道德的理念挤压;当与政治、道德疏离时,又缺少形上理念的支撑,只能以批 评或鉴赏术语的形式出现,如诗品沧浪诗话等。王氏境界理论有了自足的 无功利文学观支撑,就能从传统意境的形而下的批评、鉴赏,开始形而上诗学的 建构,即意境在传统美学言仅是一个批评、鉴赏术语。而在王氏手里己不仅仅是 一个批评、鉴赏术语,更是一个诗学术语,这正是王氏境界理论的魅力之所在。 这已经表明王氏对诗词已不再仅仅是感性的批评与鉴赏,而把包括兴趣、神韵说 在内的整个传统意境都纳入了自己的视野,开始了形而上的诗学理论的创构。 当王氏把境界作为一个诗学术语时,他的境界说也呈现出与传统意境理论不 同的体系性,形成了个包括总论、批评、创造、鉴赏、有文艺嬗变等隐性与潜 在诗学体系。人间词话是否具有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境界理论的品味, 因为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形式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严密的体系,这既是形 质,也是实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说是否有形上的诗学建构是现代美学与 传统美学的相区别的实质要件,则是否具备体系是其相区别的形式要件。如果人 间词话不具备体系,则是无法跨入现代美学的门槛的。王氏确实未有明确的体 系区分,如朱光潜的诗学样,某章某节清清楚楚,目了然。但王氏既已 1 佛雏王国维“境界”说的两项审美标准m 王舀维学术研究论集( 第一辑) i c 】上海:华东师范太学出版社 】9 8 3 年p 3 6 7 - - 3 6 5 2 王宝琳从境界的审美设定看王国维艺术哲学的逻辑生成【j 】铁道师院学报1 9 9 6 年第5 期p i o 3 李宁宁境界说的精神内核与审美尺度m 社会科学1 9 9 3 年第8 期p “6 5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 第一章王国维与境界 为诗学奠基了自足的理念,其境界说自然形成了自足的体系。我认为,境界理论 的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间词话的编排体系,一是境界理论的范畴体系。 探讨王氏境界理论体系者一般注意前者,而未注意到后者亦应为其体系之必然内 容,而只是在美学范畴中探讨。 先看人间词话的编排体系。学界已经基本定论,虽然人间词话采用 的是传统词话形式,但六十四则词话之编排次序,是隐然有着一种系统化的安排 的。前9 则可以看作总论,是境界基本理论的系统论述:第l o 一5 2 则可以看作分 论,是对历代词人及其创作的评论;第5 3 6 4 则可以看作是论词的发展规律及词 与诗赋小令等其他体裁的关系。可能有人问:这是不是你削人间词话之足以 适理论之履? 这得回到人间词话。应该说传统意境理论是感性地批评词人词作, 这也是人间词话的重要内容;前9 则从各个方面对境界作出晃定,后1 2 则是 论词的发展规律及诗词赋等,在这前9 则后1 2 则中未掺入专门的讨论品评;再从 王氏发表亲手修订整理看,王氏在人间词话上是花了功夫的,这当然也包括 编排的体系。因此,这不能不说是王氏的特意安排,而不是我的主观臆断。夏中 义把王氏人间词话的体系称为“人本一艺术美学”的“准体系”。1 王氏的境界 理论是否是夏氏所言的人本艺术美学,还可以继续探讨;“准体系”也得具体分 析,我认为还是用“隐性体系”较为合适。我揣摩夏氏所言“准体系”是指王氏 虽没有自觉但客观上具备了体系,是无意为之而具之;而我所谓“隐性体系”则 是有意为之而未明显表现出来。显然,从人间词话的编排体系看,王氏显然 是自觉的,但并没有以显在的体系表现出来,故我名之日“隐性体系”。 人间词话的编排体系只是外在表现形式的体系,这是现代美学的外在标 志;但真正具备现代美学体系特征的,更在于能以核心范畴为中心形成一个严谨 的理论体系。这正是王氏境界理论超越并区别于传统意境理论,跨入现代美学之 列的品质。王氏的境界理论,以境界为核心,以一系列相互对立的子范畴构成了 境界美学体系。何为体系? 夏中义说:“我以为,判断某理论架构达到体系与否, 起码得满足如下条件:a 是否有一个能统辖理论架构的思辨基点;b 是否有一个 在上述基点展开的,逻辑自圆而又轮廓分明的研究对象。也有人称前者为思想方 法,后者为概念系统与演绎系统。假如说,恩辨基点是灵魂,事先规定了理论的 思辨深度或文化品位,拟称为定性;那么,研究对象作为神经网络所制动的理 论肌体,则直接显现了思辨广度或知识容量,可称为定量。”2 显然,王氏的境 界理论无论在定性还是定量上都具备了“体系”。从定性看,它有一个核心范畴境 界;从定量上看,围绕境界形成了隔与不隔、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出与入、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子范畴。“有意识地拿境 界或意境当作诗的一根枢轴,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 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的特性与发展规律,以至境界作为艺术鉴赏的标 准,等等,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诗论体系,这在王国维以前,是不曾有过的, 有之,则自王氏始。”但是,王氏只是抽象出核心范畴境界,而没有明确具体的子 范畴,而只是在具体论述中抽出,并且对境界范畴及各子范踌只作抽象,而不作 出具体的界定,使得这一体系的分析难度重重。具体而言,有隔与不隔、主观之 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出与入、情语与景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等, 1 夏中义世纪初的苦魂f m j 上海: 2 同上p 1 4 0 3 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 m i 北京: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5 年p 1 6 6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p 1 7 1 1 0 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 第章王国维与境界 这一部分历为论家聚讼之地,王氏境器理论究竟有哪些子范畴,及其具体内涵是 何,无一致看法。我这里无意作细致考察,而仅想探其理论体系如此之因。我认 为,如果说在人间词话的编排上王氏是有意安排的;那么王氏在境界的子 范畴的提炼上则缺少自觉。这客观上在于境界理论尚属初刨,粗槌在所难免,即 它还没有形成周严的体系。“不仅不见对境界的确切定义,即使对境界的 外延划分也大体流于纲目式的罗列与对照,而未作较细深的系统比较”,“再从演 绎系统来看,则人闻词话确实离真正的理论整体趱有差距”。1 从这个角度言, 称境界理论尚是一个“准体系”是比较恰当的。我们不要苛求古人,也不必苛求 吉人,理论是不断完善与深化的,不要期望古人帮我们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夏 中义说得好:“王氏美学既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长子,又是中西美学关系的第一混血 儿,它在草创世纪性学术奇观的同时也留下了累累爷痕。这与其说是开拓者无暇 弥补的空白,毋宁说是历史特意空出的一段诱入回味的飞自,假如前驱将一切皆 臻于完美,那么,还要我们这群子孙干什么呢? ”2 那么,是什么原因局柬着王氏,使其理论虽具备了隐性与潜在体系,却又并 不严谨昵? 应该说,凭王氏的天赋是可以完成的。“就其本人的才能来说,王国维 有力量建造一个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两且其体系的轮廓已存在于他所留下 的文字中了。然而他终究还是没能构筑完善这样座理论大厦。”3 拽认为这与王氏 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王氏写作人间词话之时,离白话文运动尚有近十年, 离比较有成绩的白话文作品更有十几年之隔,这使得他缺少现代的批评对象,而 只能以古典诗词、戏曲等为素材,而这又极易回归传统之路。而且,王氏虽然一 生学术无境,但正如其自己所说,虽然文学艺术思维不少,但哲学思维同样也多, 故除极喜之词外,其他艺术极少涉猪,至多学术研究。他早期吸收康叔尼等哲学 著作,以解人生问题,但却未见他涉猎西方文学。这可能也与他留学时间太短, 未有机会接触有关;且当时学界以思想引入为主,作品翻译几乎尚未开始;但更 在于他是按自己所需择取,虽管用却未免功利。他写出中国戏鳇经典之作,但其 子王明东说他从未看过一回戏,“父亲的一生中,可能没有娱乐两字,他对中 国戏曲曾有过很深的研究,却从来没有见他去看过戏。”他写作人间词话,也 是针对当时诗词弊病而发,但王氏的境界理论对诗词创作没有什么影响,却对现 代美学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 成立 合同样本
- 人防车位出让合同标准文本
- 代建单位合同样本
- 人防商铺售卖合同样本
- 2025企业保密合同模板
- 2025至2030年中国卷纸匣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窗帘成品加工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前簧减震垫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分子筛干燥剂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凝汽器清洗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3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附录1 无菌药品
- 2023年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天星乡养羊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 GB/T 39489-2020全尾砂膏体充填技术规范
- 《民法》全册精讲课件
- 厂内机动车辆课件
- 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
- 企业标准编写模板
- 《新媒体运营》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学校食堂餐厨具操作规程
- DB32T 3916-2020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