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从根本上表现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又逐步 反映到中小学教师( 下文简称,教师) 队伍的建设上。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 日益加快,教师的素质结构要不断的重新构建,一劳永逸的想法已经不能适应自身 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阻,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在终身教 育理念的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己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共同发展趋势, 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已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素质,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 模式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对继续教育的各种培训模式作了较 多的研究。对于教师发展状况而言,其首要任务就是构建一个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 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本文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继续教育、教师继 续教育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基于国内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论文 更多地对教师网络继续教育进行分析。面对教师网络继续教育中存在的复杂问题, 本文创新性地从支持和管理两个角度透彻分析。 当教学手段无法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时,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人类绩效技来( h p t ) , 可以为我们提供在教育范畴中讨论绩效问题的新思路。 据调查,绩效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很少是针对教师网络继续教育的而且教师 继续教育同一般企业培训有很大不同,本文认为将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e p s s ) 直接 引入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存在根本性问题,应该为教师网络继续教育进行需求分析, 并以成人学习理论为依据,以绩效技术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教学系统设计为补充, 提出、设计并开发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绩效管理系统( w c p m s ) 。 本文价值还在于有多处创新点,例如根据用户学习风格特点和需要,进行真正 的个性化学习等等。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绩效管理系统;网络;模型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c i a lc o m p e t i t i o ni sr a d i c a l l yt h ec o m p e t i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r a t h e rt h a no f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i c sa n ds c i e n c e ,a n dt h ec o m p e t i t i o no f e d u c a t i o ni sg e n e r a l l yd e p e n d i n g o h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e a c h e rg r o u p si np r i m a r ys c h o o l s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 s ( t e a c h e r ,i n s h o r t ) t h er e n o v a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i nt h em o d e r ns o c i e t yi ss p e e d i n gq u i c k e ra n d q u i c k e r a 1 lo f t h et e a c h e r sm u s tr e n e wt h e i rc o m p l e x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s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 yh a v et od e v e l o pt h er i g h ti d e ao fl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a n dd i s c a r dt h ei n c o r r e c t t h o u g h to fg e r i n gs o m e t h i n gd o n eo n c ea n df o ra l lw h i c hi sn o ts u i t a b l et oe d u c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l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 ,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e a c h e r sh a sb e c o m eag l o b a lt r e n d t h eq u a l i t i e sa n db e n e f i t so n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f o rt e a c h e r sh a v ead i r e c te f f e c t o nt e a c h e r s 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 s h o w e v e r , i ti saf o r e m o s tf a c t o rt os e l e c tag o o dt r a i n i n g p a t t e r nf o rt h e r ea r eal o to fp a t t e r n so n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 f o rt h ea c t u a l i t y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f i r s ta n df o r e m o s tt a s ki st oc o n s t r u c tat e a c h e rl i f e l o n g 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t oa c c e l e r a t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e a c h e r s t od e f i n i t es o m ec o n c e p t sa b o u tt h et e a c h e r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m o d e l s ,t h es t u d y g o e sf r o mt h ed e f i n i t i o n so f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a n dt e a c h e r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 ,t o t h em o d e l so f t e a c h e r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s t u d yo f t h et e a c h e rc o n t i n u i n g e d u c a t i o nm o d e l s ,t h et h e s i sh a sap r o b eo nt h ew e b - b a s e dt e a c h e r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 m o d e l s c o n f r o n t e dt h ec o m p l e xq u e s t i o n si nt h i sf i e l d s ,t h et h e s i sc r e a t i v e l ya n a l y s e s t h e m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 - s u p p o r t i n g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w h e nt h ei n s t r n c t i o n a lm e a n sc a nn o ts o l v et h e s ep r o b l e m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u m a n p e r f o r m a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 h p t ) i ne n t e r p r i s ec o u l dg i v eu ss o m en e w i d e a s i nt h es u r v e y , t h e r ea r ef e wh p ta p p l i c a t i o n si nt h ef i e l do fw e b - b a s e dt e a c h e r 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 a n dt e a c h e r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h a sal o to fd i f f e r e n c e sf r o m e n t e r p r i s et r a i n i n g t h e r e f o r et h et h e s i si n s i s t st h a tt h e r ea r cs o m er a d i c a lq u e s t i o n si n t h ed i r e c t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e l e c t r o n i cp e r f o r m a n c es u p p o r t i n gs y s t e m ( e p s s ) a n a l y z i n g t h en e e d so fw e b b a s e dt e a c h e r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h e o r yo fr l p t , a n dr e i n f o r c e db yt h et h e o r yo f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s y s t e md e s i g n ,t h et h e s i sd e s i g n sa n d d e v e l o pt h et e a c h e r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w e b c o u r s ep e r f o r m a n c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 w c p m s ) t h e r ea r ea l s os o m ec r e a t i o n s ,s u c ha st h ep e r s o n a l i z e dl e a r n i n g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u s e r ss p e c i f i cl e a r n i n gs t y l ea n dn e e d sa n ds oo n k e yw o r d s :t e a c h e rc o n t i n u i n ge d u c a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 w e b ;m o d e l 天津师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1 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一章引言 教师在工作中承担着繁重的任务,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个人事务,参加继续教育 的时间有限,所有这些都可能影响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继续教 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网络教育可以成为很好的 解决方式。这有助于减少教师的工学矛盾,减轻教师经济上的负担。 根据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特点,本文认为加强相关网络教育平台的缋效分析, 改善课程设计结构是推进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但对至今日仍有 不尽如人意之处。 现有基于网络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都存在那些问题? 如何理清这些问题 之间的关系? 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如何实现以尊重教师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为前 提的个性化学习? 如何尝试性地设计和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继续教育的绩效管 理? 网络技术应该从哪些方面为在职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这时就要跳出 对网络课程本身进行改革的“闭合曲线”,从人类绩效技术的角度重新思索教育模 式,也让研究开始在教学系统外部寻求就解决方式。 在巴巴拉西尔斯与丽塔里齐所著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 1 中, 本文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作者在预言教学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时提出:教学技术 领域的重点几经迁移,从强调资源,到强调教学,然后强调学习,很可能下一个定 义会指向绩效,而不是学习。他们认为教学技术的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其焦点由传统的教学设计转向绩效的提高。 教育要投入,如何降低教育生产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要考虑媒体、 环境的利用率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优化教学过程的关系因此,把绩效技 术引入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加以融化、吸收,将有助于解决教育技术的投入、 产出问题和教育教学最优化问题。可以说,对绩效问题的关注是教育技术理论与实 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春2 0 0 卜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美国教育传捶与技术协会( a e c t ) 定义与 【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口川北京z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 9 9 9 1 第一章引言 术语委员会主席巴巴拉西尔斯首次提出了a e c t 2 0 0 4 年教育技术新定义: c o n c e p t i o n so f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h a v eb e e ne v o l v i n ga sl o n ga st h ef i e l dh a s ,a n d t h e yc o n t i n u et oe v o l v e t h e r e f o r et o d a y sc o n c e p t i o ni sat e m p o r a r yo n e ,as n a p s h o ti n t i m e i nt o d a y sc o n c e p t i o n ,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c a l lb ed e f i n e da sa na b s t r a c t c o n c e p to r a saf i e l do fp r a c t i c e f i r s t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e c o n c e p t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o l o g yi s t h es t u d ya n de t h i c a lp r a c t i c eo ff a c i l i t a t i n g l e a r n i n ga n di m p r o v i n g p e r f o r m a n c eb yc r e a t i n g ,u s i n g ,a n dm a n a g i n ga p p r o p r a t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e sa n d r e s o u r c e s 其中“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 f a c i l i t a t i n g l e a r n i n g ) 和“改善 绩效”( i m p r o v i n gp e r f o r m a n c e ) 。 本文对定义的理解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 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职业道德的实践。 由此看到,开展绩效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对于拓展教育技术的发展空间, 开辟新的应用前景,都是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同时在绩效技术中寻 求方法是完全可以解决和改善教师继续教育领域的现存问题。 1 2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 根据人类绩效技术模型,深入剖析当前教师网络继续教育的绩效差距及产生 原因,在网络环境中寻求解决方式。 2 从成人学习理论的角度为系统用户进行角色定位;以人类绩效技术模型为原 型,构建 3 以成人学习理论为依据,以绩效技术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教学系统设计为补 充,提出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绩效管理系统( w c p m s ) 。 4 设计教师继续教育w c p m s 的模型,针对一门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 程开发出w c p m s 系统并应用于实践。 1 3 论文架构 本论文共由七章组成,其内容组织如下所述: 第一章论述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绩效管理系统( w c p m s ) 模型提出的背景 和意义;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终开发工作;总结本研究的 创新点。 天律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是分析两大相关领域发展状况:一是教师网络继续教育领域,本文通过 分析继续教育、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网络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思其中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领域内部的初步解决策略;二是人类绩效技术( h p t ) 的应用领 域,本文以教育的视角思考h p t 在应用于教师网络继续教育中的问题。 第三章提出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绩效管理系统( w c p m s ) ,描述w c p m s 的 含义,建立适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的w c p m s 的模型,在教师继续教育领域对w c p m s 与e p s 进行比较,最后总结教师继续教育的w c p m s 的特点。 第四章则深入论证教师继续教育w c p m s 理论依据的选择。包括确定w c p m s 用户( 在职教师学员和指导教师) 角色定位的成人学习理论、作为架构w c p m s 模 型的核心指导思想的人类绩效技术( h p t ) 模型,论证教育领域的h p t 与教学系统 设计( 1 s d ) 的关系并选择i s d 作为设计教学模块的基础理论。 第五章是教师继续教育w c p m s 的开发实践回顾。提出w c p m s 的开发原则和 开发方法;从宏观层面探讨设计整个系统的总体方案,包括需求分析、测量工具模 块的生成,模块与整体结构设计;从微观层面详细论述主要功能模块:最后回顾技 术实现。 第六章是从学员用户和教师用户两个角度展示系统几个主要功能模块的实际 使用。 第七章对本研究作一个结论,探讨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缺失,提出本研究及相关 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教师继续教育w c p m s 理论依据探究 第二章相关领域发展状况分析 2 1 教师网络继续教育研究状况分析 2 1 1 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思 1 国外发展历程 最早使用“继续教育( f u r t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 ”一词的是英国巴特勒教育法f 1 9 4 4 ) , 其在第4 l 条定义为:“对超过义务教育年龄的人所进行的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教 育:对超过义务教育年龄且既能够又愿意继续学习的任何人根据其要求提供的闲 暇教育,有组织豹文化训练和娱乐活动”。 据本文进行的文献调查,目前比较公认的“继续教育”一词来源于国外的“继 续工程教育”,原意是对大学后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与连续教育。而且“继续 教育”一词在不同机构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内涵: ( 1 ) 美国则视“继续教育”为“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一种范围很广泛的教育, 旨在使人不断获得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或为了变换职业、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技 能”;美国克鲁斯u p k l u s ) 博士则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导人们为了他们的生涯, 为了他们的前途而进行的经常性的循环的教育”。2 ( 2 ) 法国则认为“继续教育”是“在人生中继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 后第四个教育期的教育”,“这里包括为获得毕业证书的补充教育,为获得职业资格 的职业教育以及大学毕业后的学术再教育”等等。3 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概念,本文认为在国外继续教育包含着一些共性,与普通 教育或正规教育相对而言,其目的或任务是使在职人员提高工作和生存能力。 2 国内发展情况 而在国内,理论工作者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和表述也不尽相同,本文搜集并整理 的两种相对比较权威和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教育大辞典中指出的: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和专业职称的 1 陈家祥,金锵编著中学继续教育问题 c 1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 6 :p 2 9 6 - - p 2 9 7 2 崔振风主编继续教育学概论口哪兵器工业出版社,1 9 8 7 :p i ,p g ,p 6 2 3 周正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研究【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 1 1 0 3 4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1 人事部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指出,继续教育是“使 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增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完善知识 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2 3 本文综合观点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继续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专业技术人 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相对更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涵盖了 四层必不可少的含义: ( 1 ) 继续教育可以是学历提高教育或非学历的岗位培训,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 发展; ( 2 ) 受教育者在学历和专业技术上已达到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或者己完成了“初 始教育”; ( 3 ) 内容涵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等; ( 4 ) 目的是更新补充知识,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本职工作的需要。 4 继续教育特点 相对基础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而言,继续教育在发展中逐步表现出了一些自己 的特点3 ,主要是: ( 1 ) 终身性即它伴随人的终生。这是对传统学校教育概念的扩大和延伸。 ( 2 ) 周期性继续教育主要依赖于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周期它注重受训者为 适应所在部门和技术岗位的变化,必须去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根据当代知 识更新的周期,世界各国一般都把继续教育周期确定为5 7 年。 ( 3 ) 超前性继续教育的超前性同普通教育的超前性具有同样的理由,而具 体讲,它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 4 ) “非”系统性继续教育的“非”系统性是针对一般所谓的“系统性” 而言。传统教育是把传授知识的系统性视为评价教学的一个公理,而继续教育中一 个重要的原则,叫“缺什么补什么”,是要完善受训者履行岗位责任所需要的职业 道德、知识、技术和能力,从某一学科来看,它是没有系统性的,而从岗位来看, 1 闫冬继续教育工作手册【c 华艺出版社,2 0 0 0 ;p l ,i 钉3 0 2 周正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研究f 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 0 0 3 3 h t l p :w w w h f j y n e i c a d t x i s h o w t o p i c a s p ? j d = 2 2 0 2 琏蒯m n ;删哪0 0 1 0 0 6 0 盘卿i f 5 第二章教师继续教育w c p m s 理论依据探究 它又是有系统性的。 ( 5 ) 区域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 素质等都有差异,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也就存在区域性差异。 2 1 2 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 教师继续教育是培训院校为具备合格学历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所提供的以更新、 重组或扩展知识和技能结构、提高能力为主要内容,能够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需要 的进修和培训。 1 教师继续教育足时代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 1 ) 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 1 9 9 5 年在巴西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继续教育工程大会上,欧洲共同体的研究指 出:“在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以每年2 0 的速度衰减,从而需要更快速度的知识再 生,人员才能再生。” 另外知识半衰期理论的提出也给继续教育予以大力支持。半衰期的知识曲线图 如图1 所示。 细 谀 图i知识半衰期理论示意图 这一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一个半衰期,在学校学知识是常规教育,大学毕 业后,要是不继续接受教育,知识就会逐渐衰减。特别是现代技术发展快,没有继 续教育,工作时间越长,衰减的越多。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科技发展对教育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要求,而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跟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 f 2 ) 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 ( 3 ) 国家利益的要求 ( 4 ) 教师职业专业化和队伍建设的要求 目前,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的教育研究人员,即教师由过去的“作 为技术员的教师”( t e a c h e ra st e c h n i c i a n ) 变为“作为专家的教师”( t e a c h e ra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 。无疑,继续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国外就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构建教师教育体系的问题,始于1 9 7 2 年发表的英 国的詹姆斯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培养、任用、培训”师范教育三阶段论,重 点在第三阶段,即在职研修方面。教师教育三阶段发展理论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认 可,并被视为是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 国际社会还十分关注终身教育理念对教师教育的概念内涵以及对教师培养及 教师培养方式和体系的改革等方面的研究。 第一个阶段是在2 0 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研究出版的一些著作中:如詹姆斯( l y n c h ,j a m s ) 主编的终身教育和教育工作者 的准备( l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p r e p a r a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 a lp e r s o n n e l ) ,高德 ( l h g o a d ) 的使教师为终身教育做准备( p r e p a r i n g t e a c h e r s f o r l i f e l o n g e d u c a t i o n ) 2 等。这些研究分析了终身教育框架下教师教育的宏观政策与具体实施途径,同时还 预测了终身教育理念下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多个层面分析了终身教育对教师 教育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c a 上一世纪9 0 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替 代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源自于终身教育,但它是终身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国际上众多国家在推广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亦开始就终身学习思想对教师 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3 3 国内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回顾并总结我国8 0 年代以来的继续教育工作,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1 l y n c h j a m e s :l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p c e p a r a t i o n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p e r s o n n e l ,h m n h n e :u n c s e oi 口a s t i t u t e 妇e d u c a t i o n , 1 9 7 7 2 1 r h o u g h :e d u c a t i o n a l p o l i c y a i n t e r n n t i o n a ls u r v e y c r o o m h e l m l o n d a n ds y d a a c y s t 1 d m i n p ,n e w y o r k r 1 9 8 4 3 谢海燕终身教育理含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构想与创建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 0 0 5 7 第二章教师继续教育w c p m s 理论依据探究 是项新的事业,是一种新的教学工作,层次复杂,内容多样,区别于传统的教学, 相应的教学模式更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 从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四种:传递一接受模式、 示范一模仿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和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从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来看,也主要有四种;微格教学模式、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的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模式和远程教学模式。远程教学模式目前主要包括三种模 式:卫星电视技术支持下的集中教学模式、互联网络支持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和网 络环境下的协作与讨论学习模式。其中两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将在“分析教师网 络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中讨论。 4 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1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因其对象不是普通成人,而是在职教师,所以教师继 续教育与一般继续教育相比具有其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教师继续教育在特点上和一 般的继续教育有以下区别: ( 1 ) 服务“客户”,适应“市场”。教师继续教育应把参培教师当成“客户”,根 据“客户”的需要来规范培训“市场”,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实现个人所期望的自 我价值。同时应该看到知识和技能、技术都是有其市场,以传播知识、发展教育教 学能力、开发创造力为目标的教师继续教育,无疑也具有市场性。 r 2 ) 教育适用性与知识超前性。教师继续教育强调按需施教,让参培教师能学 用结合、学以致用。而且教师继续教育是对教师进行必要知识储备的重要措施,知 识储备的特点是超前客观需要,因而应具有超前意识。 ( 3 ) 科学性与人文性。教师继续教育既要重视科学的学科知识学习,培养探索 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理性精神、怀疑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等;又必须 是一种人性化教育,通过人文的濡染和涵化,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在教育中实现 教师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 ( 4 ) 体现社会适应性与终身性。教师继续教育必须适应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发 展、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需要,不能滞后。同时对应着教师职业岗位、任务和教学 专长的发展和教师角色的日益成熟,这对每个在职教师的成长都应具有终身性。 ( 5 ) 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灵活。教师继续教育无论教学内容的确定、方式的 选择还是教学目标明确定,都应针对实际才能有成效;并且在方式选用、师资配备、 周正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研究【d 】湖南t 湖南师范大学,2 0 0 3 8 天津师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模式参照、教材使用上可以灵活多样。不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一切从实际 需要出发,按需施教。 5 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 1 )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明显1 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师训机构承揽的,由于授课教师对中小学 教育实际体会不足,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结,加上培训课时 过少,因而在培训中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传输,有的花大量时间讲解 基础知识,其结果并不能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并不能用于自 己的教学实践。 ( 2 ) 培训操作方式过于整齐划一 调查显示,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欢迎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具有较强的动机。 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操作范式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不能满足其积极的学习取向,这使得一些操作技能极强的培训只能流于形式,使受 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 3 ) 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 ( 4 ) 培训的目标不明晰 模糊的目标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问题并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培训基地的欠缺、培 训模式单一、师训机构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学资源库的匮乏等问题都影响着培训绩 效。 6 本文对上述问题的对策初步设想 ( 1 ) 充分考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特殊性。 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困难和生活困难,采取灵活多样的方 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量不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 ( 2 ) 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教学内容2 课程规划、课程设计都必须在对教师需求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 内容也必须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确定。应当以主题或专题方式来组织教学内 容,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专题或主题内容,将教师 1 宋撼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 】 电化教育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7 6 2 潘岳祥成人学习理论与教师继续教育【刀电化教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 0 0 5 ,4 ( 4 ) :8 7 9 第二章教师继续教育w c p m s 理论依据探究 的经验引入课程教学中来,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师的实践联系起来。给予教师学习 者充分的选择权。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菜单供教师选择;同时开发、提供大量的跨 学科主题供教师选择,以适应知识日趋融合的时代背景中教师的需求。 ( 3 )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影响教师学习动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要促进教师的学 习,就必须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教师学习的良好环境应当是:平等的、 开放的和合作的。 ( 4 )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有着长期形成的各自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以适 应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研究表明,人们会保持其听到的2 0 ,看到的3 0 , 既看到又听到的5 0 ,听过看过又说过的7 0 ,听过看过说过且做过的9 0 。 这要求培训者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应不同的 教师参与者的特点,也能从多个角度切入同一主题,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 5 ) 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对于成人学习者,最主要最有效最经常的学习是在实践中从自己的经验中学 习。指导与教学教师应该创造条件,促使学习者将学到的新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日常 实践中。 2 1 3 教师网络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 互联网络支持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i n t e m e t 在国际范围内互联互通,提供各种 远程实时或非实时交互方式和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教师继续教育注入 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这种模式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与讨论学习模式。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作为成年人, 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阅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都会遇到自己无 法解决或感到困惑的实际问题。如果在继续教育期间,针对这些问题,与别人进行 讨论、学习,集思广益,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共享资源,激 发学习动机,利于情感的交流。 1 0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 : 1 交互性 教与学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随时随地学,随时随地教”的网络教学打 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把指导教师和学员教师从时问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老师和 学员的交流瞬时化。一方面,提供学习材料的培训机构( 远程教育机构或导学机构) 与学员进行单向的传授;另方面,学员与老师之间进行的交流是双向沟通,学员 与学员之间也能有机会进行互相沟通。网络教学实现了双向交互、实时多点交流、 广泛的传播、快捷的信息收集等多种功能。 2 自主性 学员自主学习是远程教育的又一特性。远程教育使学员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 保持自主,学习地点、时间和内容都可以自由选择。学员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 安排学习进度,进行个体学习,从与一个或多个老师构成一对的关系中受教、获 益,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也可以进行交互式学习,学员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 网络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网上讨论,也可以查阅、搜索网络资源。在这种教育模式 中,学习过程受学员本人支配,学员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只是辅助者、咨 询者。网络课程教学的出现顺应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的技术平 台。 3 个性化学习 学员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但是,以往的教师培训是以学习班组的形式进行, 不可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教育内容无法也永远做不到与学员的个性特点相适应。 当代远程教育采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特别适合个体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的学习 内容,可以让学员在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学习项目或课程中进行选择,这既体现学 习的个体化,又可能开发出更多的远程个性化学习内容。远程教育有办法根据学员 的个人特点,对教育内容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处理,以适应各个学员的不同能力和具 体困难。 2 2 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及一般对策思考 教师网络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其他继续教育方式相比,有其特殊性,这在定 陈瑞宝教师继续教育的远程教育模式思考川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2 3 ( 5 ) :2 3 l l 第二章教师继续教育w c p m s 理论依据探究 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效。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在下文中重点探讨 网络继续教育中独有的问题。 2 2 1 教师网络继续教育的问题分析 我国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多以面授系统理论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为主,这 与针对中小学教师工作特点组织教学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职教师的工作 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再学习、再培训具有其特殊性,如继续学习的时间与工作时间存 在矛盾、工作需要与个人兴趣之间存在矛盾等等。而成功的网络教育恰好可以弥补 这些问题,并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式。 从目前我国大部分网络课程来看,尽管优秀的案例日益涌现,但是真正地专门 为在职教师而制作的网络课程的成功实例却并不多见,本文认为主要存在支持与管 理两大类问题: 1 在对于学员的学习支持方面: ( 1 ) 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能实现因材施教 每一位学员( 即在职教师) 面对的都是一模一样的课程设置( 包括教学内容、 多媒体等资源、支持工具等) ,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系统,致使学员突出的能力被 埋没,需要的针对性训练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一刀切”的网络课程已经完全 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学员的需要。 ( 2 ) 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情景和实践 某些课程通常都是经过高度压缩、内容多,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习者难于消 化吸收所学知识,加之缺乏与实践相联系,有的内容学员在现阶段根本就用不上的, 时间长了学习者就遗忘了,等到用的时候还需要重新学习,所以培训效率并不高。 ( 3 ) 忽视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基于网络的教育,它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给学习者提 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突出对学习者的自觉性、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方面的要求。如果学习者没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目标,就不能形成自我 约束的机制,真正地自主学习。这样一来,培训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很多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反映网络课程流于形式化,内容大都局限在文本信 息,“浏览”性课程信息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交互可控性也有限,忽视对学习环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效果甚至不及阅读书本。 ( 4 ) 缺乏引导和提供支持工具 这样的网络环境,超越了时间、空间的局限,真正实现不受时间、空间、地域 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从网络课程的辅导实践中发现,培训 教师对于远程开放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不太适应。对于以自学为主,同时面对多种教 学媒体资源的使用,多数培训教师还处于一种被动、不自觉的学习状态。他们习惯 于面授学习与辅导,不习惯也不善于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资源,不能主动有效学习。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老师的学习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质量。 只考虑到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而没有认识到在职教师不是普通网页浏览者, 没有充裕的时间在茫茫信息中寻求所需,相对缺乏对学员学习的引导和提供足够的 支持工具等等。 2 在课程主管教师对学员的管理方面 ( 1 ) 学习反馈不及时 在职教师日常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因此就要求教师反馈及时,以免耽误下一 阶段的学习。而现行许多网络课程设计仍然遵循“呈现学习材料学员反应信 息反馈”的模式,功能简单、反馈滞后,与课堂教学中多种互动方式相比,就很难满 足在职教师们的要求。 ( 2 ) 学习进程难以把握 远程教育的距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到教师难以掌握学员平时学习的进 度、轨迹,对知识掌握程度,经常提出的问题:小到出勤率、页面停留时间、学习 时段等等。 ( 3 ) 评价方式不科学 网络教学评价的标准、方法应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评价。传统教学评价的标准、 方法都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注重终结性评价。目前,网络教学 评价过分倚重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核,多采用作业、论文等终结性考核 方式,忽视网络环境的学习特点,会使考核形式化,使学习缺乏深入,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培训的质量。 以往网络课程期末考试通常是组织统一考试,与在职教师本职工作冲突;或是 单一的电子邮件测试评价方式,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学员的真实学习结果。 ( 4 ) 缺少控制与干预策略 第二章教师继续教育w c p m s 理论依据探究 课程中单纯提供支持工具,缺少控制与干预策略,学员“随心所欲”地获取知 识,但是容易偏离学习目标和重点,忽略了学习进度和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2 2 2 教师网络继续教育问题的一般对策思考 1 注重培训的需求分析。 继续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基于经验的教师,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存在着与青少年学 员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动机。他们渴望基于专业引领的培训,而不仅仅是基于功利目 的。因此,有必要进行广泛的培训需求调查,在培训的目标定位、网络课程开发及 指导师资等问题上。应充分考虑培训需求。 2 加强培训过程的引导和督促力度1 。 教师对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应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学习初期,引导与督促还是非 常必要的。首先,可以采取引导与规定相结合的手段。其次,充分利用b b s 讨论区 开展网上专题讨论。网上实时或非实时讨论能有效地实现交互式参与,避免上网学 习只是阅读和下载网页,甚至上网仅仅是挂线记录时间而根本没有学习。因为缺乏 深入学习与思考,对培训老师的提高意义是不大的。交互式参与可以及时解决个别 化问题,同时注意网上的指导,经常发布信息,对非实时交互给予关注。这样有助 于教师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自主上网学习。 3 提高学员的参与度,进而提高社会性交互对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 指导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