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容斋随笔》的修辞论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容斋随笔》的修辞论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容斋随笔》的修辞论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容斋随笔》的修辞论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容斋随笔》的修辞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容斋随笔是中国修辞学发展史上的一部主要著作,在中国修辞学史上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 容斋随笔的修辞论集中体现儒家的修辞思想,同时也吸收了 其他各家的修辞思想,洪迈的修辞思想散落在其诗论、文论、史论等当中,很有 特色。 容斋随笔论及的修辞理论涉及面相当宽,几乎包括修辞的各个研究对象, 如词语、篇章、文体与文风、内容与形式,以及具体的修辞手法等,而且每一种 修辞理论的提出,无一例外的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分析,继承并总结了前人以 及时人的成就而有所发挥。 本文主要从用词论、辞格论、风格论、在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个方面进 行论述,对其进行爬梳整理,从相关内容中专门抽出来,单独分析归类,进行全 面的研究,找出往往容易被大量非修辞资料所掩盖的修辞资料,发挥出它的修辞 理论价值。 关键词:洪迈; 容斋随笔 ;修辞论 ii abstract abstract rongzhaisuibi is a major works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 rhetoric,play a role in the future . the study on rhetoric of rongzhaisuibi embodies the rhetoric of confucian thought, and absorded each others ideological rhetoric, though the rhetoric thought of rongzhaisuibi scattered in his poetics, literary theory, history, etc. with many characteristics . the theory of rhetoric rongzhaisuibi discussed covers a very wide, including almost all rhetoric subjects , such as, chapter, and the style of writing style, content and form ,and the specific rhetorical tactics etc. and every kind of rhetorical theory proposed, without exception, the combination of specific examples for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 succession of his predecessors, and the achievements have playe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question from four aspects , such as the terms of, on speech, on style,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rhetoric history, finishing their pashu, specialized in taking relevant content, classified as a separate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s often easy to identify a large number of non-information concealed by the rhetoric of rhetoric, the rhetoric to play its theoretical value . keywords:hong mai; rong zhai sui bi; rhetorical theory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引 言 中国修辞学萌芽于先秦,可谓源远流长,资源丰富,论述精湛,但系统的科 学的修辞学建立较晚,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也并不多。第一部具备较完整的修辞 学构架的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该书虽涉及了修 辞学的宗旨、任务、范畴与方法,但所构建的修辞学框架不完善。不能视为专门 的修辞学著作;第二部系统的修辞学专著陈騤的文则到南宋才出现,此 书是一部偏于论文的修辞学专著,第一次全面探讨了文体与修辞的关系,首次对 汉语辞格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修辞学上稍有建树;第一本书名冠以“修辞”的著 作元代王构的修辞鉴衡 ,对修辞的研究贡献并不大;第三部论修辞的专著 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 ,是一部偏重于论诗的修辞法专著,也论述了辞格; 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处于这根线上,虽称不上修辞学专著,但在修辞学史上 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 洪迈(公元 1123-1202 年) ,字景庐,号容斋,别号野处,谥曰文敏,故后人 尊称为文敏公。南宋江西波阳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家族世代读书,其父洪 皓,北宋徽宗时著名文人,其兄洪适、洪遵先后考中博学宏词科。洪迈自幼过目 成诵,博极群书,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公元 1145 年)考中博学宏词科。兄 弟三人均善词章,有“三洪满天下”之誉。 洪迈,一生涉猎书籍颇多,学识渊博、著作颇富,著有容斋随笔五集外, 尚有夷坚志 、 史记法语 、 经子法语 、 南朝史精语等。还编有万首唐 人绝句 。在他所编著的诸书中,以容斋随笔为时人和后代学者所推重,是我 们现在研究洪迈修辞思想和理论的重要文献。 容斋随笔同沈括的梦溪笔谈 、 王应鳞的困学纪闻一起被称为南宋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内有随笔 十六卷,续笔十六卷, 三笔十六卷, 四笔十六卷, 五笔十卷,总共 七十四卷,除五笔外, 随笔 、 续笔 、 三笔 、 四笔均有自序, 五笔 只有十卷而无序,年老述作,未及完成便去世。该书写作前后几达四十年,可以 说是倾注洪迈毕生的精力了。 容斋随笔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学、 音韵、训诂、哲学、经学、天文、地理、民俗学等众多学科内容,对后世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其中,散落在他的文论、诗论、史论、考据,甚至文字音韵训诂里 面的有关修辞的论述,既成体系,又有特色。这些精湛的论述,需要经过一番爬 梳整理,才能从相关内容中专门抽出来,单独分析归类,才能进行全面的研究, 找出往往容易被大量非修辞资料所掩盖的修辞资料,发挥出它的修辞理论价值。 容斋随笔全书没有章节,采用随笔的形式,正如容斋随笔序写道:“予 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 2 笔。 ” 因而书中各则之间关联不明确,各自独立。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 容 斋随笔称不上修辞学专著,只是在某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观点,虽然对 一些重要的修辞问题没有进行探讨,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修辞学研究体系,但是, 该书论及的修辞理论涉及面相当宽,几乎包括修辞的各个研究对象,如词语、篇 章、文体与文风、内容与形式,以及具体的修辞手法等,而且每一种修辞理论的 提出,无一例外的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继承并总结了前人以及时人的成就而有 所发挥。 洪迈在修辞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几乎全面论述了传统修辞学研究的各 个领域。他已经初步有了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概念,率先明确而直接的论及消 极修辞所应注意的诸要件,其修辞理论直接影响了后人的修辞理论,在修辞学史 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容斋随笔全书类篇译注 附录 容斋随笔序 3 第一章 用词论 第一章 用词论 1.1 词语锤炼 1.1.1 炼就一字,警策一篇 在中国修辞学史上,词语运用的修辞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到了宋代,这种 研究愈加受到重视,而且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宋人不仅回答了杜甫提出的“佳句 法如何”的问题,而且确立了诗法的概念,诗法即运用诗歌语言的方法、技巧。 黄庭坚率先提出诗法的重要性,并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总结一系列诗法,得到大家 的认可,黄庭坚在提出诗法的同时,又强调不囿于诗法,主张要出神入化的自然 境界。南宋初,吕本中明确提出“活法” ,强调既规矩具备,而又能出于规矩之外, 变化不测,推动了宋代诗文修辞研究的深入。这种强调人对词语的运用,及强调 灵活的运用的观点,是很有价值的,是修辞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在此种观点的影响上,宋代重视字法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提出“诗 眼说” ,提倡练字。僧保逻在处囊诀中最早提出“诗有眼”说,此开诗眼说的 先声;接着黄庭坚提出“句中眼”说,主张“安排一字有神” ,认为诗眼不仅只炼 字,也包括炼句,强调诗眼与诗的韵味相结合;在黄庭坚的影响下,范温在潜 溪诗眼中提出“好句要须好字” “稳惬字”说;韩驹提出“稳当字”说;潘大临 的响字说,主张七言诗第五字当响,五言诗第三字当响,所谓响字即诗中关键字, 这就是潘大临的字眼说;吕本中在潘大临论说的基础上提出活字说,主张“字字 当活,活则字字当响” ,意在强调炼字须灵活,这一观点比潘大临有所发展;后来 诗人玉屑中归纳有“眼用活字” “眼用响字” “眼用拗字” “眼用实字”说。他 们一致认为诗眼乃一句中的关键字,致力处,锤炼诗眼立足于全句,全诗的角度, 而不是孤立的为炼字而炼字。 洪迈从小即能吟诗作赋,自己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对诗歌的艺术规律 和艺术特色很了解,而且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创作和鉴赏体会,深深的懂得词语 的运用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也很重视词语的锤炼,对有宋一代开创的诗眼说有 自己独到的看法与体会,在其诗论,乃至创作当中都有体现。 在容斋随笔中洪迈重视炼字,对炼字的论述虽然不如以上诸家在理论上 做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明确的修辞主张和观点,他更重视的是结合具体的实例 来分析,或者从正反两面来论述,实践自己的修辞主张,表达自己的修辞观点, 从不人云亦云。如: “王荆公绝句云: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 圈去 到字,注曰不好 ,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 4 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 ” 洪迈只是叙述炼字的故事没加评语,近人傅庚生在文 学欣赏举隅里说: “ 到、过、入等字均简率而无意绪。 满字稍佳,但只是 径直言春风之满,不足表示时序之推移以感人者;著一绿字,则有以寄又 是一年春草绿之慨,且全诗句句在暗写一望字, 绿是目中之色,尤觉贴切 也。 ” 傅庚生认为炼字贵在贴切 。其实, 到字太死板,用过字又浅,用 入字觉空,用满字过实,用绿字则构成一副形象的图画,使江南景 致化为具体形象, 绿字感情色彩强烈,饱含离情别绪,能触动人的乡思,正好 反映王安石的乡思;用绿字还照应后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 这正是:炼就一字,警策一篇。洪迈虽没论述,但从其引述的初衷来看,他赞赏 王安石苦吟的精神,也反映了他主张炼字不能孤立的为炼字而炼字,应立足于全 句全篇的角度而炼字,这与流行于宋代的诗眼说不谋而合。 再如: “ 杨柳鸣蜩绿晴,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荆 公题西太一宫六言首篇也。今临川副本以杨柳为柳叶 ,其意欲与 荷花为切对,而语句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 烟水 ,则极可笑。公本意以在京华中,故想见江南景物,何预于宫禁哉?不学者 妄意涂窜,殊为害也。彼盖以太一宫为禁廷离宫尔。 ” 在此处,洪迈认为改“杨 柳”为“柳叶”虽与“荷花为切对” ,但“语句遂不佳” ,这还不是大问题,而将 “陂春水”为“宫烟水” ,不仅可笑,而且妄意窜改文意,害人不浅。 1.1.2 音韵相谐 上下和谐 在诗歌当中,对词语的锤炼,宋人提出了诗眼说,用以指导诗歌中的炼字, 而在宋代“以诗为词”的风气盛行的特定环境下,词中炼字也受到诗眼说的影响。 洪迈之后的张炎在词源中总结作词“须用功著一字眼,如诗眼亦同” ,一字眼 即“词眼” ,是“词中之关键” ;张炎的学生陆辅之在词旨中提出词眼说,主 张“用字贵便,造语贵新,炼字贵响” ,这其实与诗眼说是一脉贯通的。洪迈深处 其中,也受其影响,认为词中炼字也须贴切、稳妥、精确,主张炼字要立足于全 篇,安排好词眼,前后谐和。如: “向巨原云: 元不伐家有鲁直所书东坡念奴 娇 ,于今人歌不同者数处,如“浪淘尽”为“浪声沉” , “周郎赤壁”为“孙吴赤 壁” , “乱石穿空”为“崩云” , “惊涛拍岸”为“掠岸”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为“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 , “人生如梦”为“如寄” 。 不知此本今何在也。 ” 此 处洪迈虽未作评述,但也反映出他对词这种体裁的修辞要求。 “沉”字只说明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象沙子被浪水冲积在河底,但还是存在着,而“尽”字,说明他们 全被历史长河冲掉了,一个人也不复存在,意味更为深远; “孙吴”含义宽而笼统, 续笔卷八 诗词改字 文学欣赏举隅 二十二度字与炼句 四笔卷七 西太一宫六宫 续笔卷八 诗词改字 5 指三国时整个东吴, “周郎”则专指东吴的青年统帅周瑜,他是英雄人物,曾参与 指挥赤壁之战大败曹魏军,这就既具体而又紧扣题目; “崩云”形容山石高大,过 分夸大其词,而且怎样“崩” ,也不确切, “穿空”则更确切,显出山的高峻,穿 过云层,刺破天穹; “掠”字,指轻轻的飞过去,形容江水浪涛不妥,因为浪涛是 反复不断的向赤壁冲来,不是一“掠”而过的样子, “拍”字则更准确的反映出浪 涛反复不断冲击石崖的样子,也显得更有气派; “是”字只表示肯定,用“早”字, 不但含有肯定的意思,而且进一步说明中年“华发” ,未老先衰,暗写“愁”字; “寄”字,只表示存在,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用“梦”字则不但表示人生短促, 而且说明空幻,感伤的意义就更深了一层。总的来说,所改的字可以说做到音韵 相谐,合于音律, “字字敲打得响” ,而且上下文谐和。从选文中可看出在词中词 语锤炼的要求。 1.1.3 达意贴切 诗词当中,洪迈重视炼字,在文章,他也很重视炼字。如: “范文正公守桐庐, 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 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 公之文 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辄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 云山江 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广大,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拟换作风字, 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 这里所引故事,已经说明了换德字作风字的道理。另外应该指出的 这与声调也有关系, 德字仄声读起来不响,而“风”字平声,与“苍苍” “泱 泱”及“山高水长”的“长”才能互相合拍。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四七十一论 中认为: “旋改德字为风字,此改死为活也。 ” 又如: “宋景文修唐书 ,韩文公传全载其进学解 、 谏佛骨表 、 潮州 谢上表 、 祭鳄鱼文 ,皆不甚润色,而但换进学解数字,颠不如本意。原云: 招诸生立馆下 ,改招字为召 ,既言先生入学,则诸生在前,招而诲之 足矣,何召之为?障百川而东之 ,改障字为停 ,本言川流横溃,故障 之使东,若以为停 ,于义甚浅。 ” 洪迈以为宋景文改韩愈进学解 “招诸生 立馆下”句的“招”字为“召”字,是不必要的而且错误的。有人提出了不同看 法,如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中认为: “ 招 召二字原可通用,有 人以为近曰招,远曰召,其实未必然。 楚辞招魂序云: 以手曰招,以言曰 召。 进学解起句云: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 而荒于嬉,。 看来召字更妥当。 ”明显,郑子瑜先生不同意洪迈的观点, 认为改召字更妥当。然而,现在流传下来的进学解用招字,可见, 五笔卷五 严先生祠堂记 五笔卷五 唐书载韩、柳文 6 洪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至于改“障百川而东之的“障”字为“停”字,洪迈 认为“于义甚浅” ,改字反不如本字达意、贴切;对于这点郑子瑜先生也表示同意, 认为“确实不妥,不但于义甚浅 ,而且百川既已停住,又怎能流而东之呢?” 虽然于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但现在流传下来的进学解仍用障字 而不用停 ,表明洪迈的意见比较正确。这反映出洪迈从反面,以具体的例子, 来论述炼字以后即修改后的字反不如本字,充分表明他对炼字的重视,体现出他 主张炼字,应该保证改字比原字能更好的达意、贴切。 1.2 虚词妙用 宋代对虚词的运用很重视,在洪迈之前,陈騤在文则中提出“文无助不 顺” ,指出虚词能使文健而有力的功能,洪迈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虚词运 用得当,不仅可以助文势,还可以扩文意。 1.2.1 助文势 “柳子厚复杜温夫书云: 生用助字,不当律今。所谓乎、欤、也、哉、 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 吾言且异,精思之则益也。 ”谈到虚词的用法,接着,以自己的体验, “予读孟 子 百里奚一章曰: 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缪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 谏,可谓不智乎?知缪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缪公之可 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味共所用助字,开阂变化,使人之意飞动,此难 以为温夫辈言也。 ”洪迈指出这种“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 ,实际上是“疑词” “决词”各适所用,音律上抑扬顿挫,从而造成文章气势的跌宕起伏,从而具体 说明了虚词在文章中运用得当的修辞效果。 “ 毛诗所用语助之字,以为句绝者,若之、乎、焉、也、者、云、矣、尔、 兮、哉,至今作文者皆然。他如只、且、忌、止、思、而、何、斯、旃、其之类, 后所罕用。 只字,如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且字,如椒聊且,远条且 , 狂童之狂也且 , 既亟只且 。 忌字,如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 止字, 如齐子归止 , 曷又怀止 , 女心伤止 。 思字,如不可求思 、 尔羊耒 思 、 今我来思 。 而字,如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 。 何字,如 如此良人何 , 如此粲者何 。 斯字,如思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 彼何 人斯 。 旃字,如舍旃舍旃 。 其字,音基。如夜如何其 , 子曰何其 。 皆是也。 忌唯见于郑诗 , 而唯见于齐诗 。 ” 洪迈整理出大量的例子, 指出诗文末尾运用助辞,有助于助辞前一个字的协韵,从而增强语句的音乐性, 随笔卷七 孟子书百里溪 五笔卷四 毛诗语助 7 体现声律美,说明虚词在诗中运用得当的修辞效果。 1.2.2 扩文意 “东坡作赵德麟字说云: 汉武常获白麟,司马迁、班固书曰: “获一角 兽,盖麟云” ,盖之为言,疑之也。 予观史 、 汉所纪事,凡致疑者,或曰 若,或曰云,或曰焉,或曰盖,其语舒缓含深意,姑以封禅书 、 郊记志考 之,谩记于此。 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 三神山,盖尝有至者, 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未能至,望见之焉。 新垣平望气言, 有神气,成 五采,若人冠绝焉。 出长安门,若见五人于道北。 盖夜致王夫人之貌云, 天子自帷中望见焉。 封栾大诏: 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 河东迎鼎。 有黄 云盖焉。 见神人东菜山,若云欲见天子。 方士言: 蓬莱诸神若将可得。 天 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见有光云。 获若石云于陈仓。 ” 洪迈指出司马迁、班 固善用“若” “云” “焉” “盖”四字表达不确定的语气,显得舒缓而又含义深刻。 在门焉闺焉中: “ 左氏传好用门焉字,如晋侯围曹,门焉 , 齐 侯围龙,卢蒲就魁门焉 , 吴伐巢,吴子门焉 , 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 。 及蔡公孙翩以两矢门之 , 门于师之梁 , 门于阳州之类,皆奇葩之语也。 然公羊传云; 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 则无人焉。 又杰出有味。 ” 洪迈认为“焉者” ,都分别对前面的“军” “门”词性 活用,名词作动词用起了重要作用,还引用何休的注: “但言焉,绝语辞,堂不设 守视人,故不自焉者” ,说明: “休之学可谓精切,能尽立言之深意。 ” 又如: “欧阳公作文,多自称予,虽说君上处亦然, 三笔尝论之矣。欧公 敢法于韩公,而韩不然。 滕王阁记 、 袁公先庙为尊者所作,谦而称名,宜也。 至于徐泗掌书记壁记 、 科斗书后记 、 李虚中墓志之类,皆曰愈 ,可见 其谦以下人。后之为文者所应取法也。 ” 洪迈在对比中指出“欧阳公作文,多自 称予,虽说君上处亦然” ,认为这种做法不该取法,主张“为尊者所作” ,应该“谦 而称名” ,不能称予,关于这点,洪迈认为韩愈的做法值得赞赏。 续笔卷七 迁、固用疑字 三笔卷十六 门焉闺焉 五笔卷四 韩文称名 8 第二章 辞格论 第二章 辞格论 陈望道先生将修辞现象大致分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两类, 辞格属于积极修辞 范畴。他认为: “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具 体性的; (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 , “其表达的发式是 具体的、体验的、感性的”他还指出: “积极修辞是具体体验的,对于语言一则利 用语言的概念因素,一则利用语言的体验因素。 ”他提出: “辞格不过是修辞上几 种重要的模式或代表。 ”辞格即修辞格,汉语辞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辞格的 评论也十分丰富,此种评论盛行于宋代,在宋人的诗话、笔记之类著述中有大量 的记载。洪迈也深受其影响,在容斋随笔中用大量的实例论述辞格,且时有 新见。 2.1 论模拟 刘勰在通变中说模仿是“莫不相循” ;刘知几史通模拟认为模拟乃 仰范前哲,是于势不能无有的,提出“模拟之体,厥途有二:一曰貌同而心异, 二曰貌异而心同” ;皎然诗式谓模拟为“偷” ,将“偷” ,分为三类,即偷语、 偷意、偷势;等等,不一而足,洪迈虽没有明确的给模拟分类,但非常重视模拟, 对模拟下了很大的功夫。 2.1.1 仿句 仿句,模拟前人作品中的文辞,师其语不师其意。如: “薛道衡以空梁落燕 泥之句,为隋炀帝所嫉。考其诗名昔昔盐凡几十韵: 去垂柳覆金堤,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住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唐赵瑕广之为二十章,其燕泥一章云: 惟卷闲窥户,床空暗落泥。谁能 长对此,双去复双栖。 ” 洪迈认为唐赵瑕的燕泥诗模仿薛道衡的昔昔盐 , 赵瑕诗“惟卷闲窥户,床空暗落泥”出自薛道衡诗“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属于拟句一类。 又如: “李长吉有罗浮山人诗云: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正用杜老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写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之句。长吉 非蹈习人后者,疑亦偶同,不失自为好语也。 ” 此处李贺诗句“欲剪湘中一尺天, 吴娥莫道吴刀涩”乃蹈习杜老“写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只不过李贺 续笔卷七 昔昔盐 续笔卷十四 李长吉诗 9 是洪迈所崇拜的诗人,就不敢承认罢了。 再如: “唐李义山诗云: 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 同时人张怀庆窃为已作, 各增两字云: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 致有生吞活剥之诮。予又见 刘希夷代闺人春日一联云: 池月怜歌扇,山云爱舞衣。 绝相似。杜老亦云: 江清歌扇底,野旷舞衣前。 储羲义云: 竹吹留歌扇,莲香入舞衣。 然则唐诗 人好以歌扇、舞衣为对也。 ” 洪迈反对生硬的模拟现象,如张怀庆“生情镂月为 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 ”对李义山诗“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 ”的模拟便是, 而杜甫、储羲义、李义山诗句之间的相互模拟,洪迈认为是“唐诗人好以歌扇、 舞衣为对” ,不至于“生吞活剥之诮” ,表明模拟需有创新。 洪迈作为诗人还结合自己的创作来谈模拟,如: “作诗要有来处,则为渊源宗 派。然字字执泥,又为拘涩。予于此学,无自得之见。少年时,尤失之雕琢。记 一联,初云: 雨深荒病菊,江冷落路枫。 后以其太险,改为: 雨深人病菊,江 冷客愁枫。 比前句微有蕴藉。盖取崔信明枫落吴江冷 ,杜老雨荒深院菊 , 南菊再逢人卧病 ,严武江头赤叶枫愁客 ,合而用之。乃如补衲衣裳,殊为 可笑。 聊书之以示儿辈云。 ” 洪迈觉得自己少时所作 “雨深荒病菊, 江冷落路枫。 ” 由于自己过于讲究渊源宗派,致使“字字执泥,又为拘涩” ,后来,由于只师其语, 而不拘泥于其意,改做“雨深人病菊,江冷客愁枫” ,才有所蕴藉。 其他如: “王荆公集古胡茄词一章云: 欲问平安无使来,桃花依旧笑春 风。 后章云: 春风似旧花仍笑,人生岂得长年少?二者贴合,如出一手,每叹 其精工。其上句盖用崔护诗,后一句久不见其所出。近读范文正公灵岩寺一 篇云: 春风似旧花犹笑。 以仍为犹 ,乃此也。李义山又有绝句云: 无 赖夭桃面,平明霜井东。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 语意两极其妙。 ” 此例指出 王荆公仿句、仿意两佳。 2.1.2 仿意 仿意,模拟前人作品的文意,师其意而造其语。如: “东坡谪黄州,赋定惠 院海棠诗,有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 一樽歌此曲之句,其意亦尔也。或谓殊无一话一言与之相似,是不然。此真能 用乐天之意者,何必效常人章摹句写而后已哉?” 洪迈认为东坡诗“天涯流落俱可 念”取自白乐天琵琶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为饮一樽 歌此曲”出自“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真可谓既师其语,又师 其意,此东坡高出于常人之处,诚如洪迈指出东坡诗“此真能用乐天之意者,何 必效常人章摹句写而后已哉?” 。 三笔卷十四 歌扇舞衣 五笔卷四 江枫南菊 五笔卷五 桃花笑春风 五笔卷七 琵琶行、海棠诗 10 又如: “唐人作赋,多以造语为奇。杜牧阿房宫赋云: 明星荧荧,开妆 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鬓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 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其比兴引喻,如是其侈。然杨敬 之华山赋又在其前,叙述尤壮。曰: 见若咫足,田千亩矣;见若环堵,城千 雉矣;见若杯水,池百里矣;见若蚁垤,台九层矣。醯鸡往来,周东西矣;蠛蠓 纷纷,秦速亡矣。蜂窠联联,起阿房矣;俄而复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成 阳矣;累累茧栗,祖龙藏矣。 后又有李庾者,赋西都云: 秦址薪矣,汉址芜矣。 西去一舍,鞠为墟矣。代远时移,作新都矣。 其文与意皆不逮杨、杜远甚。 ” 洪 迈指出杨敬之是唐代元和进士,杜牧是唐代太和进士,杜牧稍晚于杨敬之,杜作 模仿杨作自是无疑。 再如: “秦少游八六子词云: 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睛。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语句清哨,为名流推激。予家旧有建本兰畹曲集 ,载杜牧之 一词,但记其末句云: 正销魂,梧桐又移翠阴。 秦公盖效之,似差不及也。 ” 洪迈认为秦少游八六子结句模仿杜牧八六子 “似差不及” ,但没有说 出具体原因。比较杜牧词与秦少游词,两词都是写离愁别恨。杜词结句说“梧桐 又移翠阴” ,描写秋日已暮,秋阴凄然的景象,呈现于眼前,秦词结语“黄鹂又啼 数声” ,虽足以钩起离人的离愁别恨,只是缺少“梧桐又移翠阴”那种情景交融的 境界,因而洪迈说秦词“似差不及” 。 如: “老杜缚鸡行一篇云: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 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儿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 注目寒江倚山阁。 此诗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予友李 德远尝赋东西船行 ,全拟其意。举以相示,云: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 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汗流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 是时,德远诵至三过,颇自喜,予曰: 语 意绝工,几于得夺胎法,只恐“行藏任理”与“注目寒江”之句,似不可同日而 语。 德远以为知言,锐欲易之,终不能满意也。 ” 。 李德远东西船行模仿老 杜缚鸡行 ,全拟其意,洪迈认为“语意绝工,几于得夺胎法” ,但结句“行藏 任理”与“注目寒江” , “似不可同日而语” ,他没指出原因。杜诗结语抛开鸡虫得 失,用形象的描写,由对鸡虫得失一事的注意转入到类似于鸡虫得失的事的注意, 从而把注意放到更广阔的境界中去,在情景交融中,反映更大的内容。李德远的 诗结语“我但行藏任天理”只是抽象的说理,不如杜甫的形象描写。所以洪迈认 为李德远的模仿“似不可同日而语” 。 如: “诗文当有所本,若用古人语意,别出机杼,曲而畅之,自足以传示来世。 五笔卷七 唐赋造语相似 四笔卷十三 秦杜八六子 三笔卷五 缚鸡行 11 左太冲咏史诗曰: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 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白乐天续古一篇,全用之, 曰: 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风推此何意,雨长彼 何因?百尺涧底死,寸茎山上春。 语意皆出太冲,然其含蓄顿挫,则不速也。 ” 。 白 居易的诗语意本于左思的诗,洪迈认为白诗, “然其含蓄顿挫,则不速也” 。左思 用“山苗”比“世胄蹑高位” ,用“涧底松”比“英俊沉下僚” ,比喻恰当,指明 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见解深刻;白诗用“雨露长纤草”比世胄, “风 雪折劲木”比英俊,不够恰当,因为雨露也长涧松,风雪也折纤草,雨露、风雪 对涧松与纤草是一致的,无所爱憎,并且雪不会使涧松凋零,却会使纤草枯死, 这样白诗与事实不符,因而仿作不如原作。 2.1.3 仿调 仿调,是仿拟前人作品的格调和句法,并不模仿文字和内容,文字与内容也 并不一样。如: “杜子美有存殁绝句二首,云: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 旧小诗。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 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每篇一存一殁。盖席谦、曹霸存,毕、 郑殁也。黄鲁直荆江亭即事十首,其一云: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 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乃用此体。时少游殁而无已存也。 ” 洪 迈认为黄鲁直荆江亭即事模仿杜子美存殁 ,仿拟其句法,一首诗里面两句 讲一个死去的朋友,两句讲一个活着的朋友,即“每篇一存一殁” 。文字与内容并 不一样。 又如:“作文旨意句法, 固有规仿前人, 而音节锵亮不嫌于同者。 如 前汉书 赞 云: 竖牛奔仲叔孙卒,郈伯毁季昭公逐。费忌纳女楚建走,宰嚭语胥夫差丧,李 园进妹春申毙,上官诉屈怀王执,赵高败斯二世缢,伊戾坎盟宋痤死,江充造蛊 太子杀,息夫作奸东平诛。 新唐书效之云: 三宰啸凶牝夺辰,林甫将蕃黄屋 奔,鬼质败谋兴元蹙,崔柳倒持李宗覆。 刘梦得囚论儆舟篇云: 越子膝行 吴君忽,晋宣尸居魏臣怠,白公厉剑子西哂,李园养士春申易。 亦效班史语也。 然其模范,本自苟子成相篇。 ” 洪迈认为新唐书 、刘梦得囚论儆舟 模仿班固前汉书赞的句法,至于文字与内容,却并不一样。洪迈指出此种 句法“本自苟子成相篇” ,其始作此种句法,如: “子胥见杀百里徙” “比干 见刳箕子累” “国家既治四海平” “干戈不用三苗服”等等,所不同的是, 苟子成 相篇这种句法并不连续,而仿作却是连续的。 续笔卷十五 涧松、山苗 续笔卷三 存殁绝句 四笔卷九 作文句法 12 2.2 论用事 用事,事即典故,王力先生称为稽古。用事多指引事引言,运用典故的修辞 手法。宋代绝大部分诗人都热衷于“用事”手法,有的甚至全篇用事。因此,受 此风气的影响,洪迈很重视对“用事”手法的研究,继庄子“重言”说,刘勰“事 类”说,皎然“用事”说等论述后,对“用事”理论有所发展,着重体现在用事 的准则、方法等方面。如: “东坡先生作文,引用史传,必详述本末,有至百余字 者,盖欲使读者一览而得之,不待复寻绎书策也。如勤上人诗集叙引翟公罢 廷尉宾客反复事, 晃君成诗集叙引李郃汉中以星知二使者事, 上富丞相诗 引左史倚相美卫武公事, 答李琮书引李固论发兵讨交趾事, 与朱鄂州书引 王濬活巴人生子事, 盖公堂记引曹参治齐事, 藤县公堂记引徐公事, 温公 碑引慕容绍宗、李勣事, 密州通判题名记引羊叔子、邹湛事, 荔枝叹诗 引唐羌言荔枝事是也。 ” 2.2.1 自然 自然,指将古事古言融化在诗中,自然妥帖,不露痕迹。如: “先公在燕山, 赴北人张总泞御家集。出侍儿佐洒,中有一人,意状摧抑可怜,叩其故,乃宣和 殿小宫姬也。坐客翰林直学士吴激赋长短句纪之,闻者挥涕。其词曰: 南朝千古 伤心地,还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相遇,仙姿胜雪, 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湿泪,同是天涯。 激字彦商,米元章婿也。 ” 此处吴 激词将古事古言融化在词中,自然妥帖,不露痕迹。 2.2.2 精当 精当,指用事要精妙、妥当、中的,避免误用、失实。如: “窦叔向所用奈花 事,出晋史 。云成帝时,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奈,传言天公织女死, 为之著服。已而杜皇后崩,其言遂验。绍兴五年,宁德皇后讣音从北庭来,知徽 州唐辉使休宁尉陈之茂撰疏文,有语云: 十年罹难,终弗近于苍梧。万国衔冤, 徒尽簪于白奈。 是时,正从徽庙蒙尘,其对偶精确如此。 ” 再如: “朱载上,舒州桐域人,其咏五月菊词云: 五台金盏对炎光,全 似去年香。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菖蒲九节,金英满把,同泛瑶觞。旧 日东篱陶令,北窗正傲羲皇。 渊明于五六月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 上人。用此事于五月菊,诗家叹其精切云。 ” 三笔卷十一 东坡引用史传 随笔卷十三 吴激小词 四笔卷六 用萘花事 四笔卷十三 二朱诗词 13 至于用事有失精当的,在用史语之失一则中谈到“无甚高论” 、 “晓人不 当如是” 、 “新若手未触”的引用,由于未能理解文意,以至于“引史语者,亦未 免有失” 。 2.2.3 创新 创新,指“用事”须取意与本题不类者,并能创出新意。如: “王戎诣阮籍, 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阮谓王曰: 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 无预焉。 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 阮曰: 胜公荣者,不得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洒。唯公荣可不与饮 洒。 此事见戎传。而世说为详。又一事云,公荣与人饮酒,条秽非类,人或 讥之,答曰: 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 又不可不与饮,故终日共饮而醉。 二者稍不同。公荣待客如是,费酒多矣,顾不 象一杯于人乎?东坡诗云: 未许低头拜东野,徒言共饮胜公荣。 盖用前事也。 ” 2.3 论讳饰 洪迈以考据家的眼光来考察讳饰的起源,如: “ 周礼春宫 : 小史,诏王 之忌讳。 郑氏曰: 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 礼记王制 : 太史典礼,执简记, 奉讳恶。 注云: 讳者先王名,恶者忌日,若子卯。恶,鸟路反。 ” 2.3.1 避家讳 在家讳中字一则中: “唐人避家讳甚严,固有出于礼律之外者。李贺应进 士举,忌之者斥其父名晋肃,以晋与进字同音,贺遂不敢试。韩文公作讳辩 , 论之至切,不能解众惑也。 旧唐史至谓韩公此文,为文章之纰缪者,则一时横 议可知矣。 ” 李贺由于“父名晋肃,以晋与进字同音,贺遂不敢试。 ” ,可见避家 讳之害,洪迈反对这种做法。如: “士大夫除官,于官称及州府曹局名犯家讳者听 回避,此常行之法也。李焘仁甫之父名中,当赠中奉大夫,仁甫请于朝,谓当告 家庙,与自身不同,乞用元丰以前官制,赠光禄卿。丞相颇欲许之。予在西垣闻 其说,为诸公言,今一变成式,则他日赠中大夫,必为秘书监;赠太中大夫,必 为谏议矣,决不可行。遂止。李愿为江东提刑,以父名中,所部遂呼为通议,盖 近世率妄称太中也。李自称只以本秩曰朝散。黄通老资政之子为临安通判,府中 亦称为通议,而受之自如。 ” 四笔卷九 用史语之失 续笔卷十六 刘公荣 续笔卷十四 忌讳讳恶 续笔卷十一 家讳中字 续笔卷十一 唐人避讳 14 宋朝士大夫发明回避家讳的方法,即将所得官衔或赠封之号,有触家讳者, 自请改用旧称以避讳。洪迈对此表示反对。 在士大夫避父祖讳一则中: “国朝士大夫,除官避父祖名讳,盖有不同。 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在礼固然,亦有出于一时恩旨免避,或旋为改更者。建 隆创业之初,侍卫帅慕容彦钊、枢密使吴廷祚皆拜使相,而彦钊父名章,廷祚父 名璋,制麻中为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同二品。绍兴中,沈守约、汤进之二丞相, 父皆名举,于是改提举书局为提领。自余未有不避者。吕希纯除著作郎,以父名 公著而辞。然富韩公之父单名言,而公以右正言如制诰。韩保枢之子忠宪公亿, 孙降、缜,皆历位枢密,未尝避。岂别有说乎?” 有的和前述一样,官衔或赠封之号,有的因父讳辞而不敢就,白白丢了官职。 洪迈对此也表示反对。 以上谈到的避讳只危害个人,而在政和文忌一则中“蔡京颛国,以学校 科举钳制多士,而为之鹰犬者,又从而羽翼之。士子程文,一言一字稍涉疑忌, 必暗黜之,有鲍辉卿者言: 今州县学考试,未校文学精弱,先问时忌有无,苟语 涉时忌,虽甚工不敢取 。 政和三年,臣僚又言: 比者试文,有以圣经之言 辄为时忌而避之者,如曰: “大哉尧之为君” , “君哉舜也” ,与夫“制治于未乱, 保邦于未危” , “吉凶悔吝生乎动” , “吉凶与民同患” 。以为“哉”音与“灾”同, 而“危” “乱” “凶” “悔”非人乐闻,皆避。今当不讳之朝,岂宜有此?诏禁之。 ” 此为当时科场试卷避讳的情形,连“哉”音与“灾”同,而“危” “乱” “凶” “悔”非人所乐闻,都在避讳之列。若以此类推,则字字都有触讳的可能,直接 影响作文,洪迈于此深恶痛绝。 2.3.2 避帝王讳 洪迈也谈论避帝王讳,如: “帝王讳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于本庙中 耳。 克昌厥后 、 骏发尔私 ,成王时所作诗, 昌 、 发不为文、武讳也。宣 王名诵而吉甫作诵之句,正在其时。厉王名胡,而胡为虺蜴 、 胡然厉矣 之句,在其孙幽王时。小国曰胡,亦自若也。襄王名邦,而郑不改封。至于出居 其国,使者告于秦、晋曰: 鄙在郑地。 受晋文公朝,而郑伯傅王。唯秦始皇以 父庄襄王名楚,称楚曰荆,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盖已非周礼矣。 汉代所谓邦之字曰国,盈之字曰满,彻之字曰通,虽但讳本字,而吏民犯者有刑。 唐大宗名世民,在位之日不偏讳。故戴胄、唐俭为民部尚书,虞世南、李世勣在 朝。至于高宗,始改民部为户部,世勣但为勣。韩公讳辨云: 今上书及诏, 不闻讳浒、势、秉、机,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喻及机,以为触犯。 此数者皆其 五笔卷三 士大夫避父祖讳 三笔卷十四 政和文忌 15 先世嫌名也。 ” 洪迈以考据家的眼光考查了避帝王讳的源头,以及发展过程。 在杜诗误字一则中,洪迈从避帝王讳的角度出发,认为杜子美饮中八 仙歌中改“避贤”为“世贤” ,不仅“绝无意义” , 而且从避讳来说明“ 世 字是太宗讳,岂敢用哉! ” 。 在李陵诗一则中: “ 文选编李陵、苏武诗,凡七篇,人多疑俯观江 汉流之语,以为苏武在长安所作,何为乃及江汉?东坡云: 皆后人所拟也。 予 观李诗云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 盈字正惠帝讳,汉法触讳者有罪,不 应陵敢用之,益知坡公之言为可信也。 ” , 此处,洪迈从避帝王讳的角度,考查诗 作的创作时间,确实是一条捷径。 在唐诗无避讳一则中提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