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庆元党禁”视域下之朱子学转向——真德秀《大学衍义》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庆元党禁”视域下之朱子学转向——真德秀《大学衍义》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庆元党禁”视域下之朱子学转向——真德秀《大学衍义》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庆元党禁”视域下之朱子学转向——真德秀《大学衍义》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庆元党禁”视域下之朱子学转向——真德秀《大学衍义》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燃燃 海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弦卫闺 y 、。、 日期:印年月l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海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大学可以将本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 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归属海南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躯i 歪 日期:沙c f 年占月1 日 导师签名: 日期:弘f 年月z -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 “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意途毫 握銮丘澄压;旦坐生i 旦= 生i 旦三生蕉查。 论文作者签名:乡爻丑到 日期:2 一口f f 年月 日 。 导师签名: 日期:功,年厂月1 日 内容提要 程朱理学自朱熹发扬光大后,在南宋理宗时期被列为官方正统学说,从此占居 官方意识形态达七百余年之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政治和下层民众的深层心理行 为。作为一种学说,能发挥如此大之作用,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因何 在? 这即是本论文的立意所在。 通过对朱子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发现朱子学的内在驱动力为“回复三代 的两宋精神,此精神高涨于王安石变法,惨败于庆元党禁,而庆元党禁中,朱子学 首当其冲。本文把“庆元党禁 作为朱熹哲学转向之大背景,以朱熹哲学为维度切 入,通过对庆元党禁进行哲学性梳理、诠释,凸显朱熹哲学在理论上的困境,即由 其哲学体系之核心范畴“理一分殊”所导致的天理人欲的对立、“道统”的排它性 及皇极对皇权的制约。 “庆元党禁 对朱子学来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作为理论的继续发展,它必 须进行某种转向,而真德秀之大学衍义恰逢其时的担当了这一任务。通过对大 学衍义进行研究,便可窥得朱子学转向之一二。对大学衍义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两个方面,是对其诠释模式的研究;一是对其哲学思想进行分疏和整理,以此 凸显朱子学的转向,即一方面打通朱熹的多层“理一分殊 观,强调理在事中,致 力于形上形下的贯通。另一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朱熹的“诚 学,建构了 以“诚 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最后,本论文引申朱子学转向的现代意义,简单论述了现代社会中,学术与政 治的关系问题。 关键字:朱子学真德秀大学衍义庆元党禁 a b s t r a c t c a r d e df o r w a r df r o mz h ux i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m e t h o d i s mi nt h es o u t h e r n s o n gp e r i o dw a sl i s t e da st h eo f f i c i a lo r t h o d o x y , f r o mt h eo f f i c i a li d e o l o g yo c c u p yu pt o s e v e nh u n d r e dy e a r so l d ,h a sg r e a t l ya f f e c t e dc h i n a sd e e pp o l i t i c a l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b e h a v i o ro ft h el o w e rc l a s s e s a sat h e o r y , c a np l a ys om u c ho fi t sr o l ei nt h ec h i n e s e a n df o r e i g nh i s t o r yi su n i q u e t h er e a s o n ? t h i si sw h e r e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t h i sp a p e r c o n t e x tt h r o u g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z h ux it os o r to u ta n df o u n dt h a tt h ei n t e m a l d r i v i n gf o r c eo fz h ux i ”r e p l yt h r e eg e n e r a t i o n s ”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s p i r i t ,t h i ss p i r i t s o a r i n go n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m ,d e f e a ti nq i n g y u a nb a no np o l i t i c a lp a r t i e sa n db a nt h e p a r t yi nq i n g y u a n ,z h ux ib e a rt h eb r u n t t h i sp a p e r ,t h e ”q i n g y u a nb a no np o l i t i c a l p a r t i e s ”a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t u mo fz h ux i sp h i l o s o p h y , p h i l o s o p h yo fz h ux i d i m e n s i o n a lc u tt h r o u g h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q i n g y u a nb a no np o l i t i c a lp a r t i e st os o r to u t , i n t e r p r e t ,a n dh i g h l i g h tt h ep l i g h to fz h ux i sp h i l o s o p h y , i nt h e o r y , t h a ti t sp h i l o s o p h y s y s t e m ,t h ec o r ea r e a s ,”l iy i f e ns h u ”n a t u r ea n dh u m a nd e s i r e sc a u s e db yt h e o p p o s i t i o n ,”o r t h o d o x y ”av e r ye x c l u s i v ea n dw o n gc o n s t r a i n t so fi m p e r i a lp o w e r q i n g y u a nb a no np o l i t i c a lp a r t i e s ”t oz h ux i ,i ti saf a t a lb l o w , a st h et h e o r y c o n t i n u e st od e v e l o p , i tm u s tb es o m ek i n do fs h i f t , a n ds h o wt h et r u ev i r t u e , g r e a t l e a n i n go fd e r i v a t i v em e a n i n g ”t h ef i g h tt i m et op l a yo u tt h i st a s k t h r o u g ht h e ”g r e a t l e a n i n gs p r e a dm e a n i n g s t u d y , o n ec a ng l i m p s et h es e c o n dt u r no fz h ux i t h e ”g r e a t l e a n i n gs p r e a dm e a n i n g ”s t u d yf o c u s e do nt w oa s p e c t so fi t sm o d eo f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f i r s ti t sp h i l o s o p h yf o rs e p a r a t i o na n d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t h i sh i g h l i g h t st h es h i f to fz h ux i , z h ux i sm o r et h a no n eh a n dt og e tt h r o u g hl a y e r ”l iy if e ns h u ”c o n c e p t ,e m p h a s i z i n g t h er a t i o n a l ei nt h em a t t e r , t h ec o m m i t m e n tu n d e rt h ef o r mt h r o u g ht h ef o r m o nt h e o t h e rh a n d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i n t e g r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z h ux i s ”s i n c e r i t y ”a n d l e a r n i n gt oc o n s t r u c ta ”s i n c e r i t y 觞t h ec o r ep h i l o s o p h y f i n a l l y , t h es h i f to ft h em o d e me x t e n d e ds e n s eo fz h ux i ,s i m p l ee x p o s i t i o no ft h e m o d e ms o c i e t y , a c a d e m i ca n dp o l i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z h ux i z h e nd e x i u g r e a tl e a n i n gs p r e a dm e a n i n g q i n g y u a nb a no n p o l i t i c a lp a r t i e s 目录 内容提要i a b s t r a c t 1 1 第一章绪论1 一、研究动机1 二、研究方法2 三、真德秀的终极理想:内圣外王的追寻3 第二章庆元党禁朱子学所面临的困境5 一、庆元党禁之内在精神动因:两宋精神5 二、庆元党禁之形成6 三、“庆元党禁之哲学性考察1 1 第三章大学衍义研究朱子学之转向1 6 一、大学衍义之诠释模式17 二、大学衍义之哲学性诠释2 3 三、朱子学之转向3 6 结语:学术与政治4 0 参考文献:4 4 后记a t 后l 已”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动机 在中国历史当中,学术与政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说学术代表理想,那么政 治就代表现实,理想的学术与现实的政治二者间的张力几乎贯穿中国整个历史之中,且 愈往后愈烈。自南宋朱熹之后,其历史几乎便是以朱子为轴心向外延伸,学术中“尊朱 或“反朱”纷争不断,政治似乎更加偏爱朱子学,在此后的整个官学都以朱子学为主, 直至中国最后一个皇权王朝清朝的覆灭。政治接纳学术,理想指导现实,这似乎可 以说是学术的一种胜利。学术,尤其中国学术,本以“通经致用”、“内圣外王”为目的, 现实一直是它的重心所在,即使在大讲心性之学的宋明也是如此。而得到政治的接纳, 这意味着经世思想得以实行有了制度的保证。政治对学术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消减学 术的理想性,使学术背离原初目的,这属另一问题,毕竟学术有了“通经致用 的可能。 朱子学何以会有如此之成功? 在众多学术之中,朱子学何以能脱颖而出? 心中带着这些 疑惑,我开始考察朱子学的发展历程。我发现从朱子学之形成到其被政治的最高代表皇 帝接受,有一人( 真德秀) 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真德秀,字景元,后更希元,南宋福建浦城人。生于宋孝宗淳熙五年戊戌( 公元1 1 7 8 年) ,卒于宋理宗端平二年已末( 公元1 2 3 5 年) ,年五十八岁,谥文忠,学者称真文忠 公。真德秀生前曾在家乡筑西山精舍讲学,故又称西山先生。其著作有:大学衍义、 大学集编、心经、政经、真文忠公文集、文章正宗、续文章正宗、西山 读书记、对越甲乙稿等。宋史儒林传有传,宋元学案卷八十一亦有西山 真氏学案,表列为詹体仁门人,自称朱子私淑。全祖望题真西山集日:“乾、淳诸 老之后,百口交推,以为正学大宗者,莫如西山。 由此可见,真德秀在朱子学中所具 有的重要的地位。 通观真德秀之作品,其在大学衍义序称:“为人君而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 之源;为人臣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 圆又称“然后知此书( 大学) 所陈, 实百圣传心之要典,而非孔圣之私言也。”其对大学一书如此推崇,可见一斑。其 又称此书为“上下数千载间,治乱存亡皆由是出,臣故断然以为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 元侍读学士邵庵虞亦称其:“本诸圣贤之学,以明帝王之治,据已往之迹,以待方来之 事,虑周乎天下忧及乎后世,君人之规范盖莫备于斯焉。 可见,大学衍义在真德 秀之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大学集编“本之朱子集注,附以诸儒问辩,间又断 黄宗羲:朱元学案卷八十一“两山真氏学案”,中华书局,1 9 9 6 年1 2 月,第1 版 。真德秀,人学衍义序,文渊阁叫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熊赐履;学统卷二十九。翼统”。文渊阁p q 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之己意。会萃详采择精,诚后学所愿见者。”“虽从或问、辑略、语录中出, 然铨择判润之功亦多,间或附以己见。 圆,此可以说是大学衍义的理论原形。西 山读书记中之广大学和大学衍义的思想与内容可以相互发明,故可以说是大 学衍义的前期准备。心经、政经可以说是对“内圣外王”的分部论述,故可称 为大学衍义的分部延伸作品。由此形成了以大学衍义为中心,大学集编、广 大学、心经、政经为羽翼的论述模式。另外,朱子本人的学术思想亦以大学 为中心。朱子语类言:“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它经皆杂 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 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故从真德秀的思想,即大学衍义的研 究中,其可以了解朱子学的“通经致用 何以可能,或者说其可以提供给我们一路径或 维度。 二、研究方法 真德秀思想之形成,有一巨大历史事件“庆元党禁为其内在驱动力,亦即真 德秀之所以会对朱子学进行修正,也就是朱子学之所以进行转向,其中一重要原因是对 “庆元党禁 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 “庆元党禁”在以往之评价中,大多被认为是一权力斗争,但这只是一历史的分析, 从哲学方面立论的话,亦可以说是学术与政治的一种冲突,“庆元党禁 意味着学术目 的现实化的失败,或朱子学“外王”化进程的一重大挫折。“庆元党禁”之后,当时现 状“老师宿儒,零替殆尽,后生晚辈,不见典型。 固面对朱子学“内圣外王 理想的挫 折,作为以私淑朱子自居者的真德秀,必会对其所服膺的朱子学有所反省,此反省的结 果便导致了朱子学的转向。宋史称:“然自伲胄立伪学之名以锢善类,凡近世大儒之 书,皆显禁以绝之。德秀晚出,独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党禁即开而正学遂 明于天下后世,多其力也。” 由此可见,尽管“庆元党禁虽没有对真德秀之现实生命 造成直接冲击,但“党禁一词在真德秀之精神世界中,乃至在整个朱子学的发展中具 有巨大之意义。 、 本文以“庆元党禁作为构成背景,对“庆元党禁 之发生进行历史、哲学两层次 之考察。在历史方面,把“庆元党禁”置入朱子学之外王化之历程中,以道学家“通经 致用 为维度审视“庆元党禁”,借此显现朱子学外王化历程中所出现的现实困境与理 论困境。在哲学方面,对“庆元党禁 之遭受主体以朱子学为主体之道学进行哲学 刘才之:四书集编序,文渊阁阴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真志道:学庸集编) 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固黎靖德朱子语类 卷十四“大学一纲领一,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 e l ,第1 版,2 5 2 页。 魏了翁:鹤山大全文集卷十六“论士大夫风俗一,文渊阁l r q 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囝脱脱: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真德秀传一中华书局,2 0 0 4 年4 月,第1 版 2 方面之考察,显现朱子学引发“庆元党禁 这一厄运之内在理论困境。也就是说,从朱 子哲学之主要范畴入手,进行分析、推理,找到“庆元党禁 发生之内在必然。 朱子学“外王 化之问题得以了解后,以真德秀之大学衍义为主要文本,把其 置于朱子学对“庆元党禁”的回应之大境域中审视,对此文本进行形式、内容两方面之 疏理,然后参照其大学集编、广大学、心经、政经等相关著作,为大学衍 义之思想进行佐证,以追寻朱子学如何应对其外王化之问题,凸显朱子学之转向。 三、真德秀的终极理想:内圣外王的追寻 自庄子- 天下篇首言“内圣外王”一词,此后似乎便作为儒学终极理想的代名 词而存在。实质上,“内圣外王 自始便作为儒家的终极理想而存在。儒学之创始人孔 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即可以说是“内圣外王 的原初形态,“为政以德”亦即“为德以政 ,在我国传统的德治社会中,“为德 即“为 政,“为政亦是“为德,是“为德 的扩大化,因“为政可以“新民 ,“新民 即为政者最大之德,这里也蕴含了“体用一源 的思想。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里引范 氏对“为政以德 章的解释言:“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 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能更好地诠释其所包 含的“内圣外王 “体用一源 的思想。孟子亦言:“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 播其恶于众也 ,可以说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继承。苟子“化性起伪 所要求的 “圣君 亦可说是此一思想的发挥。“内圣外王 作为儒学传统的终极理想,经过先秦 儒家代表孔、孟、荀的建立与发展,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永远地存在于历代儒家学者 心中,指引其生命的方向。 “内圣外王 在宋代儒家学者身上的体现,即所谓的“两宋精神 。朱熹曾言:“国 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如唐人,但说未透在。直至二程出, 此理始说得透。 可见,从北宋到南宋,从“国初人”到“二程 到“朱熹”乃至到“真 德秀”,“欲复二帝三代”作为一理想,一直贯穿其间,此即“两宋精神 。“三代 即“内 圣外王、体用一源”的外在历史形态化。宋初“三先生 之一石介说过:“周秦而下, 乱世纷纷,何为而然也? 原其来有由矣,由乱古之制( 指“三代) 也。 二程亦言:“若 三代之治,后世决可复。不以三代为治者,终苛道也。” 直至南宋,朱子对此“两宋精 神 进行了理论抽象与本体提升。其言: 。朱熹:论语集注卷一“为政二”收入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0 月,第1 版。 o 同h 朱熹孟子集注 - h “离娄上”,收入p n q 书章 l j 集注,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0 月,第1 版。 回黎螭德:朱予语类 - i i - - - i - ,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第1 版。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原乱”,文渊阁阴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回程颗、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三,文渊阁叫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昔者帝舜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而使契为司徒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虑其教之或不从也,则命皋陶作士 明刑,以弼五教,而期于无刑焉。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 o 在这里,朱子把“内圣外王、体用一源”的外在历史形态“三代之治”高度抽 象为“三纲五常 ,又把“三纲五常”提升为具有本体神圣性的“理 的高度。这样, 含“内圣外王、体用一源 的“三代经朱子之抽象与提升,在理论上虽获得了本体之 地位,具有了“天命 来源之神圣性。但同时,其不可避免地消减了“外王 作为“用 的意义。然在现实实践中,朱子并没有改变重建理想秩序的理想,“得君行道”,进而与 君“同治天下 ,使宋代政治“重复三代 依然是其终极理想。余英时先生对此说道: 宋代的士( 引者注:包括朱熹) 以政治、社会的主体自居,因而显现出高 度的责任意识,这是无法否认的。否则宋代为什么会出现改革与党争,为什么许多 士大夫宁冒贬逐、革职以及子孙禁锢的危险也不肯放弃自己所信奉的政治原则, 便都不可解了。 虽然,在现实中朱子不仅没有弱化“外王”理想,反而更加高扬其“外王 理想, 并积极寻求“外王”的实施之道。然而,其在理论上毕竟出现了偏向。依此偏向,一直 以来,大多学者皆认为宋明理学着力于儒学的“内圣 方面,“内圣”之境界是其终极 目标。余英时先生重新疏理朱熹理学之历史背景,一反前人立论,强调两宋理学的终极 关怀更偏向“外王 的事功,而“内圣”只是“外王 的前期准备、手段。就我个人而 言,我主张调和二者之说,“内圣外王”在儒学传统作为一整体而存在,到两宋理学时 期,其依然以整体的姿态作为一终极理想而发挥作用。不过,随着儒学的发展,其在“体 用一源”的统摄下,分别细化论证“内圣 与“外王 时,根据其着眼点的不同,会发 生一些变异,有时认为“内圣 为“外王 的手段,有时认为“外王”是为了“内圣” 的更大发挥作用。然作为其终极理想而言,“内圣 与“外王 “体用一源”,内圣即外 王,外王即内圣,二者皆是目标,亦皆是手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一“圆融 ( 牟 宗三语) 之理想。 真德秀继承了儒学“内圣外王、体用一源”的传统,可以说真德秀的全部思想皆源 于“内圣外王、体用一源”的开展。然在其开展过程中,真德秀之“内圣外王 已发生 了某些变异。真德秀在大学衍义序说:“四者之道得,则治国平天下在其中矣。” 这 里,“四者 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此即“内圣”之事,而“治国平天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十四。戊申延和奏札一一, 文渊阁阴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上海人民i j 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l 版,2 2 0 页 固真德秀:大学衍义序,文渊阁删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4 下在其中 ,此p - , i 口# 1 - 王在内圣中,以内圣统摄外王。其引申发挥了朱子在理论上对“外 王的消减,创造性运用“理一分殊为核心概念,把“外王消融于“内圣 之中, 即达到“内圣”与“外王 完全融一。此“一贯彻形而上与形而下,以“理在事中 的形式完成了对“内圣外王”的变异。在现实政治中,其以“内圣的面貌出现,以自 己特有的方式解决了南宋由“庆元党禁所引发的学术与政治的冲突问题,在某种意义 上完成了朱子学的转向。 第二章庆元党禁朱子学所面临的困境 一、庆元党禁之内在精神动因:两宋精神 宋史文苑传序言:“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 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宋之尚文崇士无可 争议,然史官把其归于帝王“一时之好尚”似乎失于简单,其仅仅是表面原因。余英时 先生对“宋之尚文 解释说: 赵宋王朝建立时,一方面既不像李唐可以恃关陇集团和山东门第为其社会基 础,另一方面又深恐唐末五代以来骄兵悍将随时可以颠覆政权必须争取士人 向新王朝的认同。竹这恐怕才是“宋之尚文”的深层真实原因,即“任何社会都不 能缺少一个具有实际组织能力的领导阶层,这在宋代只能求之于士。 于是,“士 成了宋代政治所依赖的主要群体。 晚唐门第衰落,五代长期黑暗,宋初处于百废俱新的时期。晁补之对这一历史描述 到:“五季文物荡尽,而鲁儒犹往往抱经伏农野,守死善道,盖五十年不改也。太祖皇 帝既定天下,鲁之学者始稍稍自奋,白袍举子,大裾长绅,杂出戎马介士之间,父老见 而指以喜日:此曹出,天下太平矣。方是时厌乱,人思复常,故士贵,盖不待其名实 加于上,下见其物色士类,而意已悦安之,此儒之效也。”当时的状况是“是时厌乱, 人思复常 ,故人们渴望儒者的出现来改变现状,而儒者自身亦“稍稍自奋 ,开始有“白 袍举子,大裾长绅 进入政治当中。在这种上下的呼唤中,“士 中间开始有了一种“自 钱穆先生曾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日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 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 钱穆,中因近三百年学术 史,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7 页) 据此,本文称钱穆先生之“宋学精冲”为“两宋精神”,含义无本质差别, 然此特霞政治层面之“革新政令”,即外王进程之实现而言,亦认为这是两宋精神的终极目标 脱脱:宋史卷p q 三九“文苑传一”,中华书局,2 0 0 4 年1 月,第1 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十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海人民f i j 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l 版,2 0 6 页 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四,晁归米予序张穆之触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觉精神”,即“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 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叫这种“自觉精神”经过在“士 中间的传播、发展,成其为一 种普遍的时代精神,也就是两宋精神。 “两宋精神 ,即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得君行道 ,乃至与君“同治天 下”,重建一个儒家理想的秩序,也就是回到“三代的理想。范仲淹为秀才时,所提 出的“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安石的“道降而德骏者,虽天子北 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文彦博当面于神宗所说的“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以及程 颐所说的“天下治乱系宰相 的名言皆是此一精神的具体表现。当“两宋精神 表现 于政治上时,其最高形式便是促起了朝廷的变法运动。宋朝变法,前后共两次,一在仁 宗庆历时,范仲淹为相;一在神宗熙宁时,王安石为相。在庆历变政时,因范仲淹澄清 吏治的提出,触动了“宋朝百年以来种种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 权利 ,所以引起“天下成千万的官僚乃至秀才的暗湖明浪,层迭打来 。 钱穆国 史大纲引史称:“按察使( 范仲淹) 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 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寝间于上。 不到一年,范仲淹只得仓皇乞身 而去。“不到三十年,王安石又继之而起”,熙宁新法开始。然因王安石用人不当,致使 新法之推行全失立法之意。陆佃受经于安石,其告安石,亦谓:“新法非不善,但推行 不如初意,还为扰民。”故新法受到当时大多君子的反对,最终变法失败。 由两次变法的失败可以看出,“两宋精神 在现实政治中的施行往往伴随着“朋党 之论”的愈来愈烈而归于失败。“朋党之论 的形成亦源于“两宋精神 对士大夫的分 化,其把士大夫划分为理学型士大夫与官僚型士大夫。理学型士大夫在“两宋精神 的 内在引导下与官僚型士大夫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朋党之论 的总爆发“庆元党禁”。 二、庆元党禁之形成 在“两宋精神 的内在驱动下,大批理学人士参与政治,希望通过改革现状能实现 儒学梦寐以求的“回复三代 的理想。针对“庆元党禁”的导火线事件“绍熙内禅 , 余英时先生说:“最富于象征性的一件事是宗室赵汝愚定策扶宁宗登基。幕后活动最有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6 月,修订第3 版,第5 5 8 页。 相较于此前之时代精神,两宋精神有三点特质:一、士大夫对政治的解释由之前的。神道设教”式的消极性约束、 批评转向理性架构之积极性的引导、规范;二、士大夫的身份由门阀转向科举,关注重点亦倾向于民众:三、由群 体性之经学政治转向个体性之道学政治,士大夫之主体性、自由性得到加强,学术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政治之中。钱 穆先生称其为“严肃”( 国史新论 “中国知识分子”,三联书店,2 0 0 5 年2 月,第l 版,1 4 4 页) ,以别于前代士大 夫之特质 赢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 卷七。岳阳楼记”,文渊阁阴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王安石:o l i n 文集,卷八十二。虔州学记”,文渊阁p q 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9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 卷六“贴黄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9 钱穆: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6 月,修定第3 版,5 6 5 页 6 力的三个人竟是詹体仁、徐谊和叶适,詹和徐则分别是朱熹与陆九渊的门人。可见当时 鼎足而立的三大理学流派都深深地介入了争权内部的运作。”由此可见,当时理学人士 已形成一集团,集体介入了政治,要求改革现状,以实现自己的“三代理想。然而在 其实现“三代 理想的进程中,以朱子学为代表的道学受到了多方的阻力,此“多方的 阻力最终以合力导致了“庆元党禁 的爆发。 关于“庆元党禁”这一历史事件,由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所主编的宋明理学 史对其描述说: 到了庆元年间( 公元1 1 9 5 公元1 2 0 0 年) ,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以赵汝愚和 韩伲胄为代表的权力斗争。赵汝愚为相,引用朱熹等许多理学家,而韩健胄则得到 朝廷中反对理学官员的支持。韩健胄因其外戚关系和拥立之功而得到宁宗的信用, 使得理学势力在政治上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理学被视为伪学,悬为厉禁,理学家 被当作逆党,纷纷被逐,这一禁断理学的事件,史称庆元学禁。中 这一描述被学界大多学者所接受,可谓是学界定论。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以理学型 士大夫之代表朱子学为研究主体,对“庆元党禁 之原因进行重新疏理,以期有新的发 现。 ( 一) 朱子学与皇权的冲突 朱子学与皇权的冲突并没有直接的体现,而是体现为近幸势力与道学之争。樵叟在 淳佑五年( 公元1 2 4 5 年) 回顾“庆元党禁”时曾说:“庆元大臣得君之初,收召群贤, 一新庶政,方将措天下于太平之盛,而宫府之间,近习窃柄,一罅弗窒,万事瓦裂,国 家几于危坏而不可救。 很明显,在这里樵叟将庆元党禁的原因归于“近习窃柄”,没 有意识到其背后皇权所发挥的作用。沈松勤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南宋文人与党争 中说:“近幸之所以如此权倾一时,并非是因为窃取了陛下之柄,而恰恰是孝宗利用 近幸势力,消弱宰相谏诤之权而强化皇权的表现。” 其实不光孝宗如此,宁宗亦是如此, 作为宰相赵汝愚所任用的朱子学集团,不可避免地会和皇权发生冲突,这是皇权的内在 限制所致。然而当时以朱子学为代表的道学集团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清四库馆臣曾 说:“盖是时韩伲胄、赵汝愚衅隙分开,汝愚授道学诸人以自助,伲胄之党眈眈侧目。 朱子急欲宁宗近士大夫,故不拘丧礼,汲汲以讲学为先,实一时权宜之计。回以朱子学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宋明理学史( 上) ,人民f ;版社,1 9 9 7 年1 0 月第2 版,第6 0 7 页 o 樵叟,庆元党禁序,文渊f 暮 v q 库伞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却沈松勤t 南宋文人孑党争,人民m 版社,2 0 0 5 年4 月,第1 版,1 8 0 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零( 双溪集) 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 3 7 6 页 7 为代表的道学以“得君行道”为理想得以实现的前提,和皇权发生冲突本非其所愿,亦 其所想之不到的。当其面对现实之厄运“庆元党禁”时,必会重新反省其与皇权之 关系的问题。 ( 二) 朱子学与官僚集团的冲突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说: 伲胄之与庆元党人本无深仇积怨,直因不得节钺,以赏薄怨望汝愚。因朱子为 汝愚所引,忌其名高,故先去之。又因当时人心愤愤不平,遂以叛逆坐汝愚,以伪 学诬朱子,为一网打尽计。小人得志,遂而披猖,所谓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也, 于道学何忧乎? 。 韩健胄既与庆元党人无深仇积怨,为何会对其“一网打尽”? 在李心传之道命录 中,似乎可以得到回答,其称:“伪学之禁虽出伲胄,而力主其说者,宰执京镗、何澹; 台谏刘德秀、胡纥也。至是,德秀、纥皆去,伲胄也稍厌前事,凡以伪学得罪者,往往 奉祠、补郡。 圆由此可见,大力攻击庆元党人者乃官僚型士大夫,其为何会如此? 余英 时先生对此解释说: 面对着理学集团要求变革的威胁,他们坚决主张现行的体制必须不变,因为这 是他们保权与升迁的基本保障,他们使劲浑身解数,企图将理学集团摈除在权力中 心之外,便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 其又言: 每一阶段的党争都起于士大夫社群的思想分化和权力竞争,其动力在内而不在 外。这是宋代党争的最显著特色。 “理学集团要求变革的 的内在动力即起划分理学型士大夫与官僚型士大夫的“两 宋精神”,也就是说,理学集团与官僚集团的冲突实质上是学术理想与政治现实的冲突。 自古义利不两立,过于崇高的道义必将会导致对现实利益的压制和威胁,致使以追逐现 余嘉锡:四库全书提要辩证卷六“庆元党禁一条,中华书局,2 0 0 7 年1 1 月,第2 版。 圆李心传:道命录卷七( 下) ,文渊阁四库伞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国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上丈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1 版,6 6 7 页 固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一宋代上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1 版,3 7 8 页。 8 实利益为目的的官僚集团对其极力攻击。理想受挫于现实的残酷,其结果就是“庆元党 禁”。理想如何在和现实不发生激烈冲突的情况下,改造、引领现实,成为摆在以朱子 学为代表之道学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3 、朱子学与其它学术流派的冲突 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把当时士大夫之间的分化方式归结为: 当时士大夫分化为朋党的三个主要方式:即权力关系以宰相的进退为 转;地域关系同乡的结合;学术思想的关系道学之士与非道学之士的对 立。这三重关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往往互相重迭交错。 在“学术思想关系 方面,余英时将其归结为是道学之士与非道学之士的对立。其 实,不仅如此,道学之士内部亦有种种之对立。 南宋周必大在总结汉代学术史时说:“自汉以来,乃始擅专门职业,党同而伐异, 欲以一说尽圣人之蕴,斯亦过也。此说,不仅是对汉代学术的一种总结,更是对当下 学术现状的一种暗示,并把原因追溯到了汉代。宋代之“党同伐异”以“道统 为武器, “道统作为道学系统一重要概念,贯穿于整个两宋之主流道学家之思想体系中,且占 居重要位置。作为道学之主流人物朱熹,更是如此。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 中说到:“宋以后所流行的道统论是由朱熹正式提出,而在黄干手上完成的。 此“道 统”的含义,黄斡说: 道源于天,具于人心,著于事物,载于方策:明而行之,存乎其人。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周、 程、张子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 考也。 在这里,“道统 有着神圣的源头( “源于天) ,且有着一脉相传的严格谱系。其如 此注重“道统,意义何在? 陈寅恪曾对此说到:“韩愈最初仿新禅宗的方式建立道统 时,他的最主要目的是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很明显,“道统 在建立初期 余英时:朱赢的历史世界宋代:t 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海人民 j 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1 版,3 8 0 页。 。周必大;文忠集卷三十一,文渊阁闪库伞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犬政治文化的研究,上海人民f 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1 版。1 7 页 黄斡。勉斋集卷十九“徽州朱文公祠章记”。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论韩愈”,三联书店2 0 0 1 年6 月,第1 版,3 1 9 3 3 2 页 9 便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排斥”异端。宋人承韩愈“道统”之说的同时,自然而然地 接受了其对“道统”作用的定义。 两宋道学人士,皆以“道统 的直接继承者自居,睥睨一世。刘光祖对当时之道学 君子做了如此评价: 今之君子,不明大道,自视甚高,而责人太苛,则众将忿且怨。或者又唱为荐 士之举,区别而封域之。凡有所取,岂无所遗? 凡有所扬,岂无所抑? 品题既众, 则疑怨丛生,心虽主于至公,迹已涉于朋党。议论先喧于群口,用否岂必于一言, 是以一时之虚名,而贾后日之实祸。o “道统 之神圣性、庄严性致使道学君子皆“自视甚高,而责人太苛 ,自认为是 “道 的现实体现者。根据道学家之哲学体系中“理一分殊的概念,“道 之本然状 态为“一。而此“一 ,道学家们认为唯有其自身,具有合法继承之身份,故出现了“道 统之谱系,认为除其“谱系 之学术以外,任何学术皆是“异端”,应在“排斥 之 列。此“谱系 如从纯粹考据的立场来看,仅仅是“根据许多未证实的传说所构筑的一 种主观信念 ,然而“道统成立的真正基础在于此心此理的体认 。罾透过道学系统中, 对此“想象的传统或“想象的共同体 的重视,显示出当儒学受到之挑战愈强烈 , 其对“道统 的渴望也就愈强烈,同时也愈依赖这个超乎信仰层次的终极的道德谱系, 来作为安心立命和自我说服之理据。 道学家据“道统 所排斥之异端大致有两方面,一是道学集团外部其它之学术流派, 如佛老、新学等。二程曾说: 昨日之会,大率谈禅,使人情思不乐,归而怅恨者久之。此说天下已成风,其 何能救!古亦有释氏,盛时尚只是崇设像教,其害至小。今日之风,便先言性命 道德,先驱了智者,才愈高明,则陷溺愈深。在某则才卑德薄,无可奈何它。然据 今日次第,便是数孟子,亦无如之何。 在当时,佛学昌盛,以成为儒学不可不应对之主要大敌,致使程子发出“便是数孟 子,亦无如之何 的感慨,其无怪乎道学家把它作为“排斥 之主要对象。老子之说经 魏晋儒道合流之改造,已对儒学之地位构不成威胁,其“排老”仅仅是因其和佛学有相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 卷四十三。刘阁学墓志铭”,文渊阁阴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第八章“道统之建立与朱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之衡定”,台湾学生书局, 1 9 8 4 年,第l 版,4 2 1 页。 无论其挑战源于内部还是外部,内部之挑战主要指儒学发展对原初规定界限的突破,即相对于原始儒学传统之偏 离而言。 “程颢、程颐:程氏遗书 卷二( 上)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 0 似之处,作为排佛的一种陪衬而已。 对于“新学 的排斥,胡安囤之子胡寅代高宗阜帝所作之追废王安石配享诏言: 昔者世道衰微,暴行有作,孔子拨乱反正,寓王法于春秋,以俟后世。朕 临政愿治,表彰斯文,将以正人心,息邪说,使不沦胥于异学。荆舒祸本,可不惩 乎? 安石废绝春秋,实与乱贼造始。今其父子从祀孔庙,礼文失秩,当议黜之。 夫安石之学不息,则孔子之道不著。 当时佛学大讲道德性命之学,侵犯了儒学“内圣 之一方面;“新学 大讲改革变 法,亦无形中侵犯了儒学“外王 之一方面,所以以儒学正统自居之道学家必会将其作 为“异端”进行不遗余力之攻击。 另一方面,道学集团内部亦互争正统。宋明学术史上著名之“鹅湖之会 、“王霸之 辩”等皆是其代表。“鹅湖之会 是指以朱子学为代表的理学与以陆象山为代表的心学 问的学术争论;“王霸之辩 是指以朱子学为代表的理学与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 学派的争论。由此可见,道学内部之争论大多以朱子学为轴心,而其争论的内在精神动 力来源于“道统 之谱系的严格性。从朱子学为各种争论的轴心地位,可以看出,其在 当时必是以“道统的正统继承者面貌出现,而由“道统之神圣性、唯一性所产生的 离心力,导致了朱子学处在一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境地,这也是“庆元党禁的内在 原因之一。 三、“庆元党禁之哲学性考察 上节对“庆元党禁”进行了历史性考察,这里剥开其历史之层层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