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低碳经济环境下产品形态视觉感知模式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低碳经济环境下产品形态视觉感知模式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低碳经济环境下产品形态视觉感知模式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低碳经济环境下产品形态视觉感知模式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低碳经济环境下产品形态视觉感知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i i i i iii ii iii iii i i i i i i iuiii y 18 17 0 9 7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立乒日期:地业、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武汉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 授权经武汉理工大学认可的国家有关机构或论文数据库使用或收录本学位论 文,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研究生( 签名) :粤导师( 样) 摘要 “低碳 是当下最时尚的环保方式,在这一特殊的环境下,设计如何展现 其特有的力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探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产品形态与人视 觉感知之间的关系自然合理,由此,本文将主要从产品、形态、视觉、感知这 几方面搜集、梳理、汇总、整合出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模式作为指导产品 形态设计的理论参考。 本文的研究活动以低碳经济环境为前提,主要有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 分是对产品形态做深层次的解析,第二部分是将视觉感知重新解读,最后一部 分则是结合相关理论加以整合并提出产品形态的设计方法。 产品的设计有其特殊的属性,通过对其属性的研究,再结合课题所设定的 研究环境,指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产品特性,这是第一部分中有关产品 概念的主要内容。 形态包含有两层意思:形状和神态,形是体貌特征,属于外在的表现;神 则是精神特征,属于内涵的表现。然而,产品形态应该从产品和形态两个方面 进行考察,细分形和态的特质是第一部分中对形态这一概念解析的主要内容。 视觉感知主要是对产品可视性和可感知性的阐述,进一步将感知与感性、 知性、理性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理解,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主要是依据形成有条理的科学知识所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反思 产品形态设计所传达的视觉感知内容在感知层面的作用,借助多方理论的指导 构想融感性、知性、理性于一体的设计方法。 本文通过展现各概念内涵并由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逐步推导,最后结合与 感知理论相关的资料,提出产品形态设计方法。 关键字:低碳经济,产品形态,视觉感知,设计心理学 a b s t r a c t ”l o w c a r b o n ”i st h em o s tf a s h i o n a b l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c u r r e n t l y , i n t h i sp a r t i c u l a re n v i r o n m e n t ,h o wt od e m o n s t r a t ed e s i g n su n i q u es t r e n g t hi sas u b je c t w o r t ht os t u d y i t sr e a s o n a b l et od i s c u s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r o d u c tf o r m sa n d h u m a nv i s u a lp e r c e p t i o no fn a t u r a l ,t h u s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u s et h ec o n c e p t so fp r o d u c t , f o r m ,v i s i o n ,p e r c e p t i o nt oc o l l e c t ,s o r t ,a g g r e g a t e ,i n t e g r a t eat h e o r yt h a tw i l lf u l f i l l t h en e e d so fg u i d i n gp r o d u c td e s i g n t h er e s e a r c hc o n d u c t su n d e rt h ep r e c o n d i t i o no fl o wc a r b o ne c o n o m y , i t c o n t a i n s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i n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o ft h e p r o d u c tf o r m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ar e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v i s u a lp e r c e p t i o n ,t h el a s tp a r t o ft h et h e o r yi sad e s i g nm e t h o dt h a ti n t e g r a t e dw i t hr e l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o fp r o d u c t d e s i g n p r o d u c td e s i g nh a si t ss p e c i a la t t r i b u t e s ,i 1 1p o i n to u tt h en e c e s s i t yt of o c u so n t h ep r o p e r t i e so fp r o d u c t ,m ys t u d y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s e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i s s u e s , a n dt h i si s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c o n c e p to f p r o d u c ta n a l y s i si nt h ea r t i c l e f o r mc o n t a i n st w om e a n i n g s :t h es h a p ea n dt h es t a t e ,f o r mi sap h y s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t sao u t s i d em e a n i n g ;s t a t ei ss p i r i t u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th a sc o n t e n t h o w e v e r , p r o d u c t sa n dp r o d u c tf o r ms h o u l db es t u d i e d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s h a p ea n d s t a t ea r e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v i s u a lp e r c e p t i o ni sm a i n l yt h ep r o d u c tv i s i b i l i t ya n da w a r e n e s s ,i l lf u r t h e r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p e r c e p t i o na n de m o t i o n a l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r a t i o n a l ,t h i si st h es e c o n d p a r to ft h ea r t i c l e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b a s e do nt h es e v e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t h a tt h es c i e n t i f i ck n o w l e d g e m u s tb es t r u c t u r e dw i t h ,t h e s ec o n d i t i o n sw i l lm a k eu sr e f l e c tt h em e a n i n gt h a tt h e d e s i g no fp r o d u c ts h a p ec o n v e y e d ,a n dt h et h e o r yw i l lm e r g ee m o t i o n a l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 a n dr a t i o n a li no n ed e s i g na p p r o a c h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s h o wt h el i n k sb e t w e e nt h e s ec o n c e p t s ,a n dc o m b i n e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t h a t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t h ep e r c e p t i o nt h e o r y , a n dt h e np r o p o s eam e t h o do f p r o d u c ts h a p ed e s i g n k e y w o r d s :l o w - c a r b o ne c o n o m y , f o r m ,p e r c e p t i o n ,d e s i g np s y c h o l o g y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第1 章引言1 1 1 研究背景1 1 2 研究的依据3 1 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5 1 3 1 研究内容5 1 3 2 研究意义7 第2 章产品与形态9 2 1 关于产品概念的观点9 2 2 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l0 2 3 从形与态到感觉与知觉11 2 4 产品与形态的重组1 3 2 4 1 产品的形1 3 2 4 2 产品的态15 2 5 产品形态的可视与可感知1 6 2 5 1 产品形态的可视性1 7 2 5 2 产品形态的可感知性18 第3 章视觉与感知21 3 1 感觉与知觉2 1 3 2 感性与知性2 3 3 3 通往理性之路2 3 3 4 感性、知性、理性的阶段性认识2 5 3 4 1 感性特征2 5 3 4 2 知性特征2 7 3 4 3 理性特征2 8 第4 章设计模式的构建基础3 3 4 1 马斯洛需求理论对构建模式的启发3 3 4 2 人机工程学对构建模式的启发3 4 4 3 感性工学对构建模式的启发3 5 第5 章设计模式及其意义3 9 5 1 低碳环境3 9 5 2 设计方法4 0 5 3 指导作用4 2 参考文献4 6 致谢4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参加的科研情况5 0 附录a :“三叶草”纸杯设计5 0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5 0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 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背景 第1 章引言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就一直伴随着一个与之形影不离 的并行者环境恶化。针对环境恶化这一日益猖狂的现象,各国相关组织都 在积极的行动: 2 0 0 6 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 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1 在此半年之后,2 0 0 7 年6 月,中 国气象局正式举办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新闻发布 会。2 ( 图1 - 1 ) 2 0 0 7 年9 月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 p e c ) 第15 次 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 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 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3 图卜1 这些行动旨在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工业设计是生活生产过程中的 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与环境如何完美契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这都是 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工业设计是应时代所需产生的一个行业,其前提是大批量的工业生产,倘 1 ,华网在线,h t t p :x f h w o i c o r n a 1 0 0 4 0 7 1 2 6 3 3 6 9 _ _ 2 h u n 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象就表明了这也并非罕事。2 0 世纪2 0 年代到3 0 年代盛行的高技术风格反映 的就是社会对令人咂舌的高新技术的爱慕,而高技术风格的设计形式正好激起 了人们心中对机器美学的一见钟情和一往情深,这一现象就是由设计驱动社会 价值运作的一例;另外,2 0 世纪6 0 年代的波普风格霎时走红设计界,表现出 形式异化和娱乐意图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备受渴望,流行风格运用大胆叛逆的 造型征服了心潮涌动的人们,将社会的主旋律唱的跌宕起伏,激情昂扬;还有 比较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例子苹果,苹果公司的产品形态历来主打“极 简”牌,但是它依靠易用性俘获了大众芳心,形成了巨大的粉丝群落,影响了 设计界的每一步,意义非同凡响;再说一个日本品牌“无印良品”,一样的极 简设计,不一样的是无印良品对形态求其简,对品质求其极,产品传达的是对 人性的关怀,对情感的尊重,而这也正是对当今社会号召人文关怀和情感化设 计等等主题所作的十分有力的回应。 这些设计风格、品牌理念透射出的强大威力足以表明设计有能力为社会价 值取向指引道路。 文中将以此为目标,通过对产品形态视觉感知的一步步分析、解读、拓展、 重建,最终形成适合低碳经济环境的设计方法论,达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下产品形态设计的视觉感知模式并形成能够指导产品形态设 计的设计方法。 1 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 3 1 研究内容 我们当然知道:低碳不是只为金字塔尖上的人服务。有资料这样描述低碳 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作为中端消费群体,到底何时才能等到低碳产品的普及? 对此,不少专家表示,国家的积极配合,硬件上的尽快完善,技术上的逐渐成 熟以及设计人员们对更“物美价廉”低碳产品的努力研发都可能加快其普及的脚 步。9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就在于以低碳经济的大时代背景来分析产 品、形态、视觉、感知以及消费者心理模型特征等几方面的关系,最终根据消 费者心理模型的特征总结归纳出一套预计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并成为指导产 9 研发技术等拉高成本低碳产品价高妨碍普及 ,华网在线,h t t p :x f h w 0 1 c o m a 1 0 0 4 0 7 1 2 6 3 3 6 9 _ 2 h i m 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品形态设计的方法论。 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接触到的事物,大家不会觉得陌生,但是, 谈及产品这一概念在设计学的学术体系中该怎样去理解,之后又如何与低碳经 济的大环境和形态特征等因素产生联系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形态也是常常被人提及的名词,但是在设计形态学的众多理论著作中阐述 的形态与人们日常提到的还是有很大差别,在本文中形态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更加需要清楚的认识这个概念,此处重点强调形态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从这里开 始正确延伸,从而得到需要的设计方法论。方法论的拟定是为了指引设计的方 向,协助设计者应对特定的时代环境,充分的考虑各方面因素完成正确、高效、 有益的设计。 除了本课题研究所从属的环境,所研究的主体,接下来首先需要说明的一 点关系是:产品功能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和用户关注的重点,然而单纯对于产品 功能的关注在很多时候都使得企业的发展变得十分局促,并且影响企业在激烈 的商海中所必需的影响力、竞争力。在普遍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很多企业开始 将曾经对产品功能的关注转向对产品设计的依赖,而在设计中,设计的关注亦 开始从对数量的依赖转向对质量的关注,注意力集中到功能背后的“人性化”考 虑上,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为“软功能”。“人”成了设计的核心,“以人为本”、“以 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成为产品设计的大势所趋。 “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关注用户的情感,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有无数 次与产品发生交互,如何在交互点确保用户感知的积极有效,就是设计的“软功 能”需要体现的内容。对于这一点的注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绝对不会显得多余, 关注“感知”效果并不是设计师的奢望也不是消费者不敢多想的东西,低碳产品 应该具有对“软功能”的载入才能充分的使产品等级得到实质上的提升。 设计所考虑的层面从“硬功能”层面,如工艺技术、材料材质、功能研发等 转向对“软功能”,包括对美的追求、对人性化的考量、对产品使用方法甚至产 品所触及到的道德风尚之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的关注,已经与此前的“唯功能是 瞻”的消费时代截然不同,此后,思考着将“硬功能”和“软功能”有理有力的结合 又成为设计师最关心的事情。 向“软功能”聚焦,需要用户更加全面的介入设计过程,需要最直接意 义无损的来自用户的信息,而不再是间接离线参考的传达式信息 收集方式,这就需要建构全新且有效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会成为课题研 究的基本手段,也是方法论形成的过程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式的探索。 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是,建构这种实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证实和辅助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 而是希望借鉴从“以机器为本”至“以人为本”的概念形成的模式,再回归到课题 所关注的低碳经济环境,即“以自然为本”的主旨上。 “以自然为本”是低碳经济环境的宏观表达,但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认识。 众所周知,在设计界论及“本源”这一问题时很难逃脱“以机器为本”、“以人为本” 和“以自然为本”三方的观点,其中意味确实冗杂,所以,这里的“以自然为本” 只希望被理解为:以低碳经济环境作为基本条件。“自然”乃“低碳经济环境”; “本”乃“基本条件”。正文所要阐述的内容就是遵从“以自然为本”这一准则展开 的对产品形态、视觉感知的解说。 1 3 2 研究意义 全球化进程促使企业不断的寻求新的突破口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业 设计成为首选方式,通过对产品的形态进行定期更新便可以低成本的获得利益 持续,从而为企业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随着工业设计的不断发展,产品由批量生产时代( m a s sp r o d u c t i o ne r a ) 转 向柔性生产时代( f l e x i b l ep r o d u c t i o ne r a ) ,曾经以技术为主体的设计转向以技 术为客体的设计,设计开始从关注理性向关注特定用户群逐渐过渡,产品设计 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新产品开发的关键步骤。 本课题会探讨产品形态的相关理论,包括能够帮助对本文中所阐述的产品 形态的理解形成理论支撑的产品语义基本观点。国内外在产品语义学方面的研 究可以说已经相当成熟,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人们将研究语言的构想运用 到工业设计领域,在产品设计这一学科上立即开始了其理论地位的凸显。这一 概念正式出现于1 9 8 4 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克拉斯克利本道夫和俄 亥俄州立大学教授莱因哈特布特提出,并在同年于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获得明 确定义。 本课题中还涉及到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阐释感觉这一概念。马斯洛理 论划定了人潜藏的五个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反映出了五个层次的需求所代表的 不同价值。此理论在长时间内都可以作为需求层次的权威界定,所以在研究的 过程中将会应该以此为基础,适当的引入新的理论补充和观点发展。 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环境的恶化,盲目的工业生产使资源与生态遭到了严 重的破坏,这一切引起了全人类的一致关注,产品设计中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7 意识的 式做一 钱 迎来第 思考产 碳经济 o 低碳经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产品与形态弟么早广口口司彤忿 产品形态是一个构成词,我们通常可以将其理解为“产品的形态”,即偏正 短语,但是,做学问不可有偏,我们先来仔细认识一下“产品”。 2 1 关于产品概念的观点 产品一词的概念极其广泛,所有进入市场可以被消费和使用并满足人们某 种需求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称之为产品。除了这种表象的理解之外,许多学界专 家们都给出了他们对产品的理解: 科特勒认为:产品包括核心利益( c o r eb e n e f i t ) 、一般产品( g e n e r i cp r o d u c t ) 、 期望产品( e x p e c t e dp r o d u c t ) 、扩大产品( a u g m e n t e dp r o d u c t ) 和潜在产品 ( p o t e n t i a lp r o d u c t ) 五层结构。 科特勒的产品层次理论在被引入国内以后曾被认为是“顾客满足学说在产 品上的具体体现”1 2 ,但是产品事实上是一个非静态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与消 费者的心理满足感结合起来理解,同时将产品的构成概念融入到解释产品概念 本身当中,但是产品的内涵十分丰富,科特勒关于产品的五层次结构理论是在 对产品概念进行不断的扩展和深化之后才提出的,基础放在消费者对产品认知 的心理过程之上,所以这种理解也只是从单一方面在分析产品的意义。 马克佩里博士在总结若干学者的观点之后认为:产品属性包括内在、外在、 表现和抽象四项内容。 内在是指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属性,这是普适存在的观点,所以不需要对应 产品给出特别的说明:外在是指显露在外的属性,与之相关的是形态与环境, 形态是接下来就要讲到的问题,环境是之前就已经讲过的问题,所以外在可通 过前后文来理解;表现是指可以用作衡量内在质素的属性,是具体的可见的内 容;抽象则是指舍弃个体求共通的本质属性,具有思维、认知、评价等心理因 素在里面。 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科特勒,1 9 9 4 1 2 科特勒产品层次理论及其消费者价值评价 ,商业时代,2 0 0 7 年第1 4 期 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 产品的概念众多,但如果按照自然人的视觉感官特性去理解,产品在广义 上一般被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类,通俗的说就是“可视”产品与“不可 视”产品两个类别。 “无形产品”包括服务产品、信息产品、知识产品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无 形产品之所以被人所认知是通过借助有形化的途径实现的,无形产品不会由于 不可视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事实上,无形产品更适合作为社会核心价值存在, 因为无形产品往往具有有形产品无法表达的文化内涵。 舞蹈教练为学员指导舞蹈动作( 图2 1 ) ,我们看到的是教练对学员反复训 话、调整学员的每一个姿势、启发学员感受舞蹈传达的情感教练向学员提 供的就是无形的服务产品,有形化的途径是舞蹈教室这个空间。这个产品绝对 有价值,它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经验、认知等等要素的价值是不可衡量也不容 小觑的。 图2 1 举个信息产品( 图2 2 ) 的例子,我们拿出自己的手机、今天的报纸、 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就会发现每一种为我们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或存储 信息的产品都价值不菲,信息产品借助现代科技的实体化手段展现自己的身价 和重要性。 函一 图2 2 知识产品的代表就是文学著作,与此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就是为了保护知识 这种无形产品的当事者权益而制定的,此外,芯片的核心技术、嫦娥二号的制 1 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造流程、可口可乐的绝密配方都是无形的知识产品( 图2 3 ) ,再看看它们 的价值,相信不会有人再心存质疑。 图2 3 许多“无形产品”会找到其特有的“可视”化方式,形成具有与“有形产品”一 样的“可视”竞争,并具有了符合科特勒的产品五层次结构理论和马克佩里的产 品属性的条件,变得可以被人们认知。那么“有形产品”的可视特征会引导我们 关注些什么呢? 自然就是“形态”,这是我们能够直接看到的可视内容。由此我 们可以判断“形态”将会是有形产品引导人们对产品形成认知的关键因素。 2 3 从形与态到感觉与知觉 说起“形态”,这其实是个很时髦的名词,之所以时髦是因为“形态”一词是 由古代的“形”和“态”两个词构成的新词。在古书中记载的“形”多是从外形、体 态表征上来理解;而“态”则含有神态、气质等情感意义的内涵。1 3 古代有诗:“冯 绍正开元中任少府监,八年为户部侍郎。尤善鹰鹘鸡雉,尽其形态,觜眼脚爪 毛彩俱妙”1 4 ,说的正是形与态各有所指这么一回事。 无论自然物还是人造物,无论其形态多么复杂,在几何意义上都可以归纳 为点、线、面、体四个最基本的单位,但是人的参与却使得这些在几何意义上 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基本单位表达了“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它抽象的形 态、赋予了艺术内在的本质和超凡的精神”。 几何特性是对形的科学描述,点、线、面、体都是具体且精准的单位;情 感特质则是对态的心理概括,性格、内涵、精神、意义都是抽象的描绘,形与 态的结合正反映了产品所有的内在、外在、表现和抽象的属性。 再来看看与形态相关的“形态学( m o r p h o l o g y ) ”这么- - i - j 学问,“形态学” d 产品形态设计,崔天健李鹏编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 0 0 7 7 1 4 历代名画记唐朝上唐张彦远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概念本是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出现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生物体形态生 成、发展并进行形态分析与分类。可是形态学的诸多观点与成果对于设计艺术 学中探讨产品形态起到了很大的辅助和启发作用,并促使学者不断尝试以人为 创造的形态,即产品,为对象展开研究去寻求其间所蕴藏的内在特性,这种对 人为形态进行形态学分析研究的方法构成了设计形态学。” 形态在设计学的学科体系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设计形态学是一f - l _ t 要基于人为形态的可视性方面与非可视性方面的研究。1 6 在中国传统的“道器” 思想观中有对设计形态学实质性的解释。易系辞上对于形有作这样的描写: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指出了形具有划分道器的作用,而 划分的准绳就是设计者对形的把握和认知,唐崔憬在周易探元( 卷下) 也说: “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 形质上之妙用也。”设计形态学研究形态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认清形与态的本质, 理清形与态的关系,并不在于提出“重器轻道”或“重道轻器”的设计方法。 时至今日,形态通常已经用作泛指形状和造型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基本的 理解,但是,当艺术与设计的内涵茅n j , i - 延随着时代而发展,人们对“形态”概念 的理解也越来越趋向复杂。艺术设计学中“形态”的概念同样也不仅仅表示着形 状和神态或者“造型”,同时表示着对象事物各视觉元素或物理结构间的关系所 表征的功能,以及所构成的系统呈现出的状态等。1 7 对于产品而言,产品形态不是一个孤立的外观形式,而是材料、结构、人 机关系以及生产工艺等因素体现出的产品外在形式,是一系列的视觉符号的传 达,产品形态设计的实质就是对各种造型符号进行编码,综合产品的实际功能, 说明产品的特征。 在产品的形态设计中,形态的设计任务在于保护产品功能,传递产品信息, 达到人们对产品的感知,进而完成认知,以使人# i q n 用产品提高生活质量。产 品中形态的“形”即我们要找的“元素”,通过“元素”的合理组合产生不同的满足 各方面因素需求的“态”,从而使形态设计更加有序、有效。 形态细分起来可以牵涉到众多对立统一的学科领域:自然与生态;生理与 心理;数理与逻辑;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审美;符号与语言;工程与技术;感 觉与知觉。这些领域的许多理念、理论和方法都可以作为设计形态学研究的支 撑,而本文将会选取感觉与知觉这个角度来研究形态。 1 5 设计小辞典,福井晃一,东京:株式会社,1 9 9 0 m 设计形态学,吴翔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 0 0 8 4 ,p 2 设计形态学,吴翔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 0 0 8 4 ,p l 1 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4 产品与形态的重组 那么,如果我们再将“产品”和“形态”构成短语。我们会得到“无形产品的 形”、“无形产品的态”、“有形产品的形”、“有形产品的态”。显然,这四组短语 中有两组自相矛盾,无形何来的形? 何来的态? 自然而然的,“无形产品”不符 合课题研究的条件,我们只得到“有形产品的形”、“有形产品的态”。下面我们 分析“产品的形”和“产品的态”: 2 4 1 产品的形 产品的形,往往比较具象,在美学中我们可以找到针对“形”进行设计的许 多法则,比如“对称”、“渐变”、“放射”这些设计形式属于使用者的“可视” 内容,且这些设计手法经常被运用到设计案例中,容易理解。 ( 1 ) 对称形态 法国美学家拉罗认为,工业产品的美是多种要素的组合,正如复调音乐是 由多声部通过对位法而形成统一的和声一样。从产品的结构上看,它包含着形 式的美、关系的美、和符号上的美。 对称形是人们很早就发现的自然之美,蝴蝶、蜻蜒、银杏树叶子( 图2 4 ) , 甚至人自身都是对称的,都是美的。 图2 4 自从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开始在许多与生活劳作相关的地方记录和赞颂 这种美的形式,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出土的器物表面刻画着对称的图案。 对称给人的感觉是平衡、韵律、和谐,运用对称形式设计的场合往往需要彰显 出庄重、磅礴的气势,如巴黎凯旋门和德方斯大拱门、紫禁城( 北京故宫) 、圣 彼得大教堂( 图2 5 ) 等等建筑都采用的对称形。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 5 除了这些文物器皿和地标建筑,在产品的行列中我们也一样常常看见对称 形的运用。这里列举的几个电压力锅产品( 图2 6 ) 是笔者在上海某工业产品设计 公司实习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从这些产品的造型就可以看出,对称形在家电 产品设计中是居于主流地位的,排除生产成本一方面的因素,对称的造型所体 现的稳重、安全的特质是设计考虑的重点。 ( 2 ) 渐变形态 有变化的形组构成就是渐变,渐变的特征在于规律性和刺激性,渐变形成 的美多为趣味性较强、思考性较多的形式美。渐变本质上属于对比形的同宗, 但是,在对比强烈的两个形之间加入用于过渡的连续变化就会构成渐变,这样 原本极度差异的对比变成微差的对比,而给人的感觉却是形成了和谐变化之感, 产生了不同于对比的另一种美感。 图2 - 6 渐变在设计中的运用也很普遍,如笔记本电脑( 图2 7 ) 的设计。为了使 笔记本电脑看起来更薄,笔记本电脑的边缘大多都被做成梯形内收的形状,这 样人眼看到的边缘就显得比较小,感觉笔记本电脑并没有多厚,而实际上只是 边缘由上至下逐渐变小的效果;笔记本电脑的电源按键一般都做成中间凸起四 周下沉的形状,这样不仅是为了方便用户定位,还有在视觉上有使人感觉按钮 与机身连贯统一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渐变的作用不仅仅只 是产生美的感受,如果运用得当,运用渐变还可以提供更合理的使用体验。 1 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 - 7 ( 3 ) 放射形态 放射形的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鹦鹉螺( 图2 8 ) ,它具有圆满、统一、紧凑、 丰富的整体美感,而且不存在任何相同的元素,这种独一无二的美不仅从美学 上得到承认,而且在几何学上有为鹦鹉螺之所以美作出的解释,螺线曲线用极 坐标表示可以写出公式:p = q e ( k ( p ) ,其中,a 和k 为常数,( p 是极角,p 是极径, e 是自然对数的底。一切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的图形都是符合美学规范的, 那么螺线自然是美的。 图2 8 上面谈到的各种形”式的美是设计法则中经常用到的,关于他们的具体使 用特点在本文中不再继续展开,这里所要提出的关键要素是这些优美的形式都 具有“可视”这一特性,所以,论及“形”就是从视觉感官角度讨论问题。 2 4 2 产品的态 产品的态,往往比较抽象,在设计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看到针对“态”的衍生 意义的解读,比如“细长令人感到优雅”、“短粗令人感到朴实”这些意义属 于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层面,意义虽“不可视”,但要“可感知”。 这里再拿出两个实例,也是笔者在上海某工业产品设计公司实习期间参与 的实际项目,这两台冰箱( 图2 9 ) 分别代表的是细长形和短粗形。 个直观的感受,这是形态的一个重要特性。 同样对上面谈到的两个“态”势加以分析,首先一点,关于态的理解其实也 是依靠视觉感官的作用产生的,那么,视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