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开题报告学生姓名 学号 管理中心 入学时间 2010年9月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习中心 济南奥鹏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如何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 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无论是语文学科建设、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育理念甄选、课堂把握与评判、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与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主体前提在于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课程理解力,专业教育能力,美学修养和德性。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反复咏诵,教出语感;立足文本,深入挖掘;巧用手段,感染熏陶;以情动人,触及心灵等课堂方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不断探索总结出更多更好的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高追求。关键词:语文味儿; 新课标; 意义; 主体前提; 课堂方法“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2001年提出后,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今天,笔者试着综合各方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语文味儿”与语文课相联系谈几点浅见: 北京语言大学专 科 生 毕 业 大 作 业 题 目:如何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 学习中心: 层 次: 高中起点专科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0年秋季 学 号: 学 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年01月30日 内容摘要“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无论是语文学科建设、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育理念甄选、课堂把握与评判、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与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主体前提在于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课程理解力,专业教育能力,美学修养和德性。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反复咏诵,教出语感;立足文本,深入挖掘;巧用手段,感染熏陶;以情动人,触及心灵等课堂方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不断探索总结出更多更好的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高追求。关键词:语文味儿; 新课标; 意义; 主体前提; 课堂方法目录 一、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11、何为“语文味儿”?12、“语文味儿”对语文课的重要意义2二、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主体前提41、教师的课程理解力42、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53、教师的美学修养和德性7三、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912一、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 1、何为“语文味儿”?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学科诞生百年以来,关于语文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可谓壮观。工具论、人文论、素养论、语感论之争此起彼伏,“少、慢、差、费”的批评不绝于耳。1978年和1997年两次语文教育大讨论更是参与度高,影响面广,极大推进了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入。2001年教育部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行,“新课标”(下文皆简称为“新课标”)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多年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的宝贵成果,对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探讨语文课与“语文味儿”正是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的新形式之一。“语文味儿”应既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也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因此,关于“语文味儿”的探讨必须深深植根于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展开。首先,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味儿”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根据“新课标”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则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体现为语文学科的奠基作用和实践功能,人文性则体现为母语课程的文化综合性和情感性,而这两者犹如一纸两面是不可割裂而完整统一的。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将堕进人文主义的乌托邦。“语文味儿”首先就应完整体现语文课这一课程性质。既要教“语文”,也要教出“味儿”。以听说读写训练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精神与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从文化归宿来看,语文是母语课程。如果纯粹为了学习语言,特别是口语,学生几乎没有必要到学校来上语文课。作为母语课程,语文要以培养学生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为使命。“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即培养“民族性”。语文课程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第三,从课程目标来谈,“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谓语文素养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内涵极其丰富。其基础是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和汉语人文能力,并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即“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只有始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才能“语文味儿”浓郁。第四,“新课标”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改革重点和实践追求,即课程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方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强调语文鲜明的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作为母语学习的规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则是语文课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再结合前三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语文味儿”就是语文课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综上所述,“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紧扣母语教育独特性,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深入挖掘祖国语文乃至文化内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和实践追求。2、“语文味儿”对语文课的重要意义根据我们对于“语文味儿”概念的界定,“语文味儿”对语文课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体现:(1)“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语文课异化的必要纠偏匡正。“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正是因为“语文课串味太常见了”(程少堂语)。这些“串味”的现象实际上已偏离语文课程性质,异化了语文课。既然“语文味儿”是语文课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那么诸如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动得太少;课文条分缕析,方法生搬硬套;一味求系统、讲技巧,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大谈思想道德,了无语言品味;五花八门大杂烩,知识拼盘无语文;甚至有学生说:“我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哭了,而老师在讲它时,我却睡着了.”等等违背语文教育规律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索然寡味的异化现象都应该以“语文味儿”为方向进行必要地纠偏匡正。(2)“语文味儿”应当作为衡量一堂语文课合格乃至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既然“语文味儿”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那么一堂合格的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儿”。而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必然应当是绝佳地贯彻“新课标”理念,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深入挖掘祖国语言文字文化内涵,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语文味儿”浓郁的语文课。(3)“语文味儿”可以作为衡量形形色色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把最有说服力的“尺子”。 关于语文教育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一直就相当热烈,而新课程改革后的近年则更甚。这本是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大好事,但毕竟鱼龙混杂,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甚至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如“步教学法”的盛行。但无论何种新鲜奇特的论调,语文课都必须应有“语文味儿”。“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者程少堂先生说:“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落实新课标的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不能忘了语文课还是语文课。换言之,无论你运用什么新观念新方法,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语文味儿”这把最有说服力的“尺子”则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形色色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面前擦亮双眼,看清本质,找准方向,是我们在一轮轮语文教改浪潮中博采众长,勇立潮头的最易于掌握而又最有力的法宝。(4)“语文味儿”应当成为语文课乃至语文教育追求的标杆。钱梦龙说:“想用一种教学模式来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这种想法和本意也许不坏,但事实上并不可能,甚至是有害的。”“语文味儿”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却并未对语文教学作具体的限制。一堂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应当有多种多样的呈现形式。相信,一堂不再满堂灌、分析式、串问式充斥或综合式、活动课、多媒体泛滥,注重朗读品味,重视个性体验,充满激情,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生动活泼、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必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由此可见,无论是语文学科建设、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育理念甄选、课堂把握与评判、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与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堂“语文味儿”浓郁,始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语文课更毋庸怀疑教学效果与最终质量。因此,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二、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主体前提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主体前提在于教师的素质。契诃夫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二者的区别是素质的区别。同理,要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儿”,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素质: 1、教师的课程理解力“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的正确理解能力和正确理解是语文课能否上出“语文味儿”的先决条件。以如今广大语文教师的学识水平,应当具备“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的认知能力,对语文课程的正确理解力自不在话下。问题只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否能在先进课程观念之前,毅然吐故纳新,正确理解和实践“新课标”观念,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然而在教学中:那些生怕讲少了的“敬业教师”依然一讲到底“满堂灌”;兼班主任的不少语文课嬗变为思品课,而非班主任教师的大多课堂则形似外语教学难觅母语文化情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教材,整天围绕教材转来转去”,打题海战术的做法更相当普遍。这些缺乏“语文味儿”的课堂现象追根溯源还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和方法,依然抱残守缺、墨守成规。2、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 语文教师的专业,就是母语文化专业,或称汉语文化专业,必须具备汉语文化能力、汉语文化教育能力和心理学能力。 所谓汉语文化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与能力水平。这里讲“较高”,并不一定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多高的学历,读过多少古今名著,能背多少诗词歌赋,具有多强的说写能力,而是强调语文教师应具备满足教学需要的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与能力,否则教师昏昏然何以让学生昭昭然?并在此基础上,假以长期的语文学习,扎实地听说读写训练,持续地民族文化熏陶而形成的一种文艺趣味和鉴赏力(或称眼光)。这种能力也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状态,与学俱增,与时俱进。这种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能够对整个语文范畴,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这两种最重要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起到很好地引领作用。只有如此,语文教师自身才能首先成为有“语文味儿”的人。“事实证明,有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但却是无力对其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影响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师的知识水平,而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既包括特定的学科知识的内容,也包括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内容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具备汉语文化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具备汉语文化教育能力和心理学能力。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儿”,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四项汉语文化教育能力:(1)组织教材的能力。“教师组织教材的能力是保证教学效果,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是指那些区分出教材中本质的和最主要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组,将教材恰当地概括化、系统化的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它们(指教材)组织起来,并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讲授给他们。”叶老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才最重要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有自主开发教材的能力,根据不同教情、学情,调整教学顺序,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节奏,择定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只能与“语文味儿”相去甚远。(2)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卓越的言语表达能力,通过与学生的交往,自然也会对学生的言语和智力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语言的魅力在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有发自内心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才能成为沟通师生心灵间的信使,才能打动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包括解说、点评、提问、抒情演说等,其高度的语言修养和良好的呈现状态具有极佳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语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要与语文教育特点或规律相协调。“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叶圣陶语)钱梦龙也说:“学生自读的成功,关键在于旺盛的求知欲;而求知欲的激发,关键又在于教师灵活的自读设计。”语文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能力是“语文味儿”课堂实施的关键一环。(4)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仍然有很大的作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板书能力。”语文教师课堂板书的巧妙运用能起到概括准,点睛启发之效。“现代教学媒体以其信息量大、形象化、丰富的表现力等,在教学中起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等积极作用。”如教学总理的一天,用多媒体呈现总理一天的日程,快捷明了,效果立见。语文教师应当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独有优势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但不恰当使用影音媒体来替代或冲淡阅读体验则不可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著名作家史铁生观电影牛虻的经历就是很好一例:“我把这不满说给其他的牛虻爱好者,他们也都说电影中这三个人的形象与他们的想象相去太远,但他们的想象又与我的想象完全不同。” 另外,“现代教学技术有它自身的特殊功能和优越性。但不能因此认为它可以取代传统的各种教学方法。”源于语言艺术的独有特点,这点在有“语文味儿”的课堂恐怕更为显见。 再次,“要使各种基础和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使之与学生心理结构相结合,就必须按照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本身的性质和运动规律,使之发生相互作用。”即“教师应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规律。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武装,教师的教育活动难免陷于盲目性。”“教师所拥有的教育、心理科学知识,虽然并不直接沉淀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转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但却为教师劳动所必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教师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懂得而且体会到,不具备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孩子们的工作。”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熟悉教育科学,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思维、记忆、兴趣、习惯等心理现象,掌握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用教育科学去指导语文教学。而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儿”,不论是组织教材、言语表达,抑或选择教法、运用媒介等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充分认识和把握之上。3、教师的美学修养和德性 语文是“影响品德形成的社会文化条件之一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工具;语文以其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品德培养策略:动之以情因境育情”的绝佳手段;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情绪感染,逐步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因此,语文教育首先是做人教育,其次是审美教育。语文教师的德性和美学修养是达成语文课有“语文味儿”的最终关键。“教师的人格品质是影响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俄国进步思想家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到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为不幸了。”真可谓:亲其师,方信其道。语文教师的美学修养与德性(即人格品质)也是相辅相成的。美学修养深厚,自然外化于一言一行,呈现为好德性;德性好,自内而外的魅力则更为动人,传达出深修养。语文教师以其高尚的人格品质,深厚的美学修养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诵诗咏文,含英咀华,萤窗雪案,品章赏段,写词作赋,抒情叙怀,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最有滋有味的做人教育和审美教育。如此,“语文味儿”方得其神髓;反之,“语文味儿”若浮光掠影,华而不实。三、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既然“语文味儿”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那么“语文味儿”就是与语文课互生共存的整体,一堂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具体可采用以下做法:1、反复咏诵,教出语感。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叶老讲:“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新课标”也特别重视朗读,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余映潮语)。朗读可以把文本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把人带进文本情境中,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2、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而教材(文本)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要善于钻研教材,从内容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契合点,对此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比如要善于抓课文中的“空白”以深入品味。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概括写或有意不写,留给读者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新教材中留有许多这样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散学生的想象,读“厚”文本,读“出”语文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甚至标点中。如故乡一文闰土语言描写中的多处省略号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品味出闰土前后言语及性格的巨大变化。3、巧用手段,感染熏陶。“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绝不是靠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而主要靠感受、领悟、体验。”(1)巧用语言手段。也就是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激发力与其他方面的表达技巧,如教师的朗读、讲析,过渡语及课堂评价语言的生动运用,多采用规范生动的书面语,常引用诗词名句,时不时发点精辟的人生哲理,穿插一些机智的幽默风趣。(2)巧用组织手段。即教师的调动手段,或者说是课中活动形式的组织与安排,如独立阅读、小组交流、分组辩论、师生共议、集体朗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学在其中。(3)巧用资料手段。就是用扩展的方式、引入的方式、穿插的方式,适时适当引进课外文字、挂图资料及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资料,以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知识面,达到触类旁通之效。(4)巧用活动手段。即多开展诸如征文、演讲、朗诵、辩论、讲故事,甚至是办墙报、校刊,手抄报等语文性活动。这些活动本就是一种或几种语文能力的实践运用,实践性强,形式又生动活泼,能够切实训练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四种手段的巧妙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浓浓“语文味儿”。4、以情动人,触及心灵。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魅力主要来源于其蕴含的丰富情趣和意味。充当交际工具的语言符号只有内含着情感才会耐人寻味;人类文化古今中外,时空距离不谓不大,但正是因为内含着情感,才会有超越时空的共鸣。而语文教学只有以情动人,教师才会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有劲,否则教师“言之无物”,学生只能“味同嚼蜡”。(1)课前激趣,铺垫氛围。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或以作者不寻常的经历感动人,或以主人公不平凡的事迹激励人,或以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启发人,或以社会上不一般的案例打动人。(2)深情范读,带进氛围。喜则声高气昂,怒则声疾气足,忧则声低气缓,爱则声柔气徐。文章的情感,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深情的朗读中飞入学生的心灵。(3)调动积累,融入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必须经过有效的强化才能得以充分开启。可以引导学生追忆往事,回忆看过的相关的书籍或影视,调动学生以往积累的情感体验。再引导学生谈谈感受,说说想法,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本,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容院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 2024年学校卫生安全制度模版(三篇)
- 行李寄存柜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电锤手持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红外线光谱分析纸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英文版标准合同采购范本
- 城市物流测绘服务合同
- 产学研技术研发合作合同
- 个人急需借款合同
- 版养殖场用工合同
- SH200型呼吸机操作(1)教学课件
- 老年延续护理
- 2024年水泥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 保持内心的冷静与淡定
-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赛题高职
- 知识产权保护宣传讲解培训
- 吉林大学2022年648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部分考研真题(含答案)
- 《雾化器的使用方法》课件
- 徐文长买桃阅读教学设计
- 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标准议论段写作课件22张
- 儿童教育2024年儿童教育发展方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