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媒体视域中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河南省青少年新媒体素养调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本研究从探究新媒体和媒介素养的内涵入手,并在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 了一个新的概念:新媒体素养。即基于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受众应当掌握的新技术 以及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 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由于青少年是新媒体的主要目标受众群,所以本文主要提出两个问题:青少 年的新媒体素养能力水平处在一个什么程度?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能力主要受那 些因素的影响?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本文把新媒体素养能力水平量化成可以 测量的各项,反映在问卷调查表中。随后通过对初中、高中、大学近 300 人的调 查,并采用平均数、回归分析等统计手段对调查结果作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在使用能力和安全意识方面,青少年表现出了一定的素养能力。但是,在信息的 评估方面却差强人意。同时,影响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因素不只是一项,它是多 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主要的还是对新媒体的接触和学习以及家长的态度。 最后,笔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后续研究的意见,希望能够给业界和相关 的研究机构起到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素养 青少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 with study on new media and media literacy, from which a new concept, new media literacy, is derived. this new concept is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nd is about the new techniques audiences should command as well as the ability of choosing, understanding, oppugning, evaluating, creating and producing and reacting of thinking and arguing when facing with all kinds of messages from media. since the young are the main target audiences, the paper chiefly raised two topics: what is the current level of the young s ability of new media literacy? what are the chief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young s ability of new media literacy? on these two assumptions, the paper turns the ability of new media literacy to measurable items, which is reflected in investigation papers. then through investigating nearly 300 students from middle school,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and analyzing on the investigation using means of average and regressive analysis, the result comes out: the young show some ability of literacy in using and sense of security, while not that well in evaluating messages. meanwhile, instead of only on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young s new media literacy, among which contacting and studying as well as patriarchal attitude are the principle.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some correlative advices on continuous research, hoping some use for reference to the area and to the research framework. key words: new media, media literacy, the young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文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媒介的每一步重大变革都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生的。迄今为止,人类媒介 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化媒介。媒介素养的含 义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当初简单的读与写的素养,发展到电视、电影素 养,以及现在的网络素养。技术的变化带来的是信息量成几何倍数的增加,但是 人们的媒介素养却没有成相应的速度提高。由此带来的社会负面问题比比皆是: 电视中的暴力、色情场面对大众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 更为重要的是海量的信息为人们构建的是一个更加扑朔迷离的世界,真假难辨, 美丑也难辨。这个网络的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但绝不是正常的、真实的反映。 随着大众传媒对现代生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媒 介现实”中生存。新媒体的崛起,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自由度等方面发生 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把大量的未经“把关人”严格删选、辨别、评价的信息置 于受众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性地区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如何准确地 选择符合自身信息需求的媒介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分析大众传媒所提供 的信息?应该说,这些问题对当代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没有足 够的媒介素养,人们无法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个媒介构建的世界中。 现今的儿童和青少年被日新月异的传播科技包围着,他们是一群被称为 e时 代的群体。这些 e 时代的孩子和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除了在于新科技的使用之外, 更重要的是新科技对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思考模式,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有着很大 的差异。以国外的经验来看,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当然 也包括了青少年。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而且在这一波新媒体使用的浪潮中,也 有许多因为不当使用而造成伤害的新闻发生。因此我们在鼓励青少年使用新科技 之际,也应该使他们对于新媒体的重要性和影响性有一定的认识,成为资讯社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中具备媒介素养的公民。 1.2 研究动机及目的 如果说以前的媒介形态对人们的需求只是被动接受的话,新媒体无疑给了人 们极大的互动性,这种特质一方面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媒介,自己参与其 中,更加清楚地看到媒介产品的产制过程,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极 大的互动性也是许多青少年毫无防备的就陷入新媒体的游戏规则中,无法自拔。 倘若不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新媒体便可轻而易 举的控制他们的思想,让他们乖乖的生活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从而彻底 失去自己的辨别能力。 从受众与媒介的关系来看:我们经历了被动型、互动型两 种不同的媒介形态。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下一个媒介形态应该是智能型的, 也就是媒介完全可以依照人们的想法去为人们做出适当的选择。在这种媒介形态 下,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越来越深。或许有一天,不再是人类使用媒介,而是媒 介支配着人类的活动。如果人们再不重视对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那么,总有 一天,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电脑控制人类的场面将变为现实。 基于以上社会背景的介绍,本研究提出以下问题:在新媒体的技术背景下, 青少年是否能选择、理解、评估众多的信息,他们对媒体所所建构的虚拟世界是 否具有批判的能力?他们的媒介素养是否随着媒介科技水平的发展而随之提高, 如果是,他们便可以和新媒体达到共赢,和谐发展;如果否,问题的症结在那里, 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应对新媒体的能力,以及我们社会该如何应对? 了解了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新媒体的素养,我们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地制定 培养青少年新媒介素养的策略,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广大受众的媒体素养。具 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媒介素养,直接关乎着人们社会生活的质量,并引领受众穿越 “信息迷雾”并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同时,这也关乎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观的形成。2 基于上述的原因,本研究希望能够建构出一个适合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概念, 并达到以下的目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 归纳和梳理媒介素养的概念,并发展出新媒体素养的内涵。 2) 了解目前青少年新媒体素养能力水平的高低,具体包括参与能力、使用能 力、评估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安全、法律、礼仪能力。 3) 探究社会人口学变项是否会对青少年新媒体素养造成影响。 4) 提出建言,使得新媒体素养教育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加快其发展和 推广,希望本次研究的数据和结论对未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将具有借鉴 意义。 1.3 研究问题与架构 本研究在媒介素养和新媒体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新媒体 素养。即基于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受众应当掌握的新技术以及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 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 能力。青少年是新媒体的主要目标受众群,也是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 他们新媒体素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广大受众素养的提 高。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够找出新媒体使用相关的各项议题,将这些问题转换成可 以测量的概念,并且体现在调查研究中。同时,本研究还试图找出影响这些概念 与行为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并且希望这些因素能够引起学校教育、社会和家长的 重视,使他们引导青少年更加安全、合乎规范的使用新媒体。 本论文的基本问题架构如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人口学变项 1、 性别 2、 是否可以经常接触新媒体 3、 家中是否可以上网 4、 我是否会使用网络 5、 父母对于我使用新媒体的 态度 新媒体素养 1、 参与能力 2、 使用能力 3、 评估能力 4、 批判能力 5、 安全能力 6、 法律、礼仪能力 新媒体使用行为 1、 使用网络的时间 2、 主要从事的活动 3、 掌握的上网工具 图 1- 1 研究架构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2 文献探讨 2.1 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要想了解媒介素养的含义,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素养?根据英国剑桥 国际英语辞典 , “素养” (l i t e r a c y )最简单的一个定义就是“具有读与写的能力 (a n a b i l i t y t o r e a d a n d w r i t e ) ” 3 而“读与写的能力”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的话就是传统的读书看报,写字撰文的能力。不错,最初的“素养”概念就是与 印刷媒体紧紧联系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媒介已经从当初单一 的印刷媒体时代进入到由报刊、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媒体、数字媒 体等多种媒体并存的信息时代。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传统素养的概念加以扩充。 笔者在此略举几个典型的定义,以求概观学者们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认 识: (1)中国台湾学者张一蕃提出在现代社会中,素养指的就是“个人与外界做 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或互动所需具备的条件” 。4把此概念扩展到媒介中,我们可以 说, 媒介素养就是 “个人与媒介作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或者互动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 换个角度理解,就是我们“使用和诠释媒体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5 这种 能力即包含基本的读、写、思考的能力,也包含人们日常生活中采集信息、使用 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应该是个体生存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2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 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6 (3 )媒介素养指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的组织建构及其政治和经济上 的各种微妙隐性关系,媒体如何架构现实等,从而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思辨、 解读,透视信息背后所隐含的媒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给予正确的评估和选 择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给人们一双明亮的眼睛,看清楚自己所处的媒体周围 的世界,拼接自己的能力来去伪存真。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4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 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8 (5 )(作为一种教学科目)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 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 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9 (6 )(媒介)素养是一种对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存取、分析、评估和传播的 能力。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义:学习的过程和概念的外延由“文本”扩大到各种 信息。 1 0 (7 )(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 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1 1 (8 )狭义的媒介素养使人们一方面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思考者,另外在一个 广泛应用图象、语言和声音传递信息的时代成为有创造力的生产者。 广义的定义,在北美,媒介素养教育被看成是用多种形式,包括非印刷的信 息,系列信息能力的组成,包括接受、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12 (9)媒介素养是指公民认识媒介以及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 能力。13 (10)人们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 养,包括具有利用传媒的技能(如上网、摄影、摄像) 。14 (11)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 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 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5 通过对以上概念的列举,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 (1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识别和使用两个方面的内容。 (2 )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关乎着受众对媒体的使用情况,但是媒介素养水平 可以通过后天的媒介素养教育来获得提升。 (3 )现今大部分的学者所关心的仍然是针对受众的媒介素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因此,本文中的媒介素养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参与使用媒介的能力。 (2 )认识、识别及评判媒介信息的能力。 (3 )在媒介的使用行为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能力。 2.2 媒介素养的意义和作用 媒介素养的宗旨是使大众能够成为独立的、积极的利用媒体的优质公民,他 们应该能够对海量的媒介讯息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够根据自己 的需要制作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媒体产品。在中国,一般社会大众对于使用媒体的 行为仍抱持着较为轻松以对的态度,对所谓的“媒体素养教育”亦十分陌生。他 们认为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可能在晚餐后,伴随着电 视、 事先录好的电影、 电子游戏、 激光唱片、 杂志或者书本放松享受几个小时。 16 事实上,正如同人们在传统教育中接受大量文字、语言之听说读写的训练般,使 用媒体也需要学习。我们每天生活的媒介环境,是一个蕴含有丰富意义与多元讯 息的潘多拉之盒,不经过一番学习与教育,人们很容易便被五光十色、充满扭曲 的媒体信息所误导。 邵培仁在传播学中指出,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 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 一种习惯模式。他的培养和形成,是媒体与社会在过去长期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 动中逐步形成的,分为积极的媒介环境和消极的媒介环境。17 也就是说,在现 代的信息社会中,媒介环境不仅复杂而且多变。麦克卢汉提醒人们媒介环境总是 被忽视,人们生活在其中却又看不见他。而媒介素养这一技能恰恰是让媒介环境 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他教会我们如何认知媒介,如何正确的解读媒介, 如何享受媒介, 这就是媒介素养的目的和意义。 面对复杂的媒介环境,面对繁杂的媒介信息,我们不能够因为它的不健康和 不健全而因噎废食,抵制和消灭媒介,更不能阻止青少年接触、了解和使用媒介。 既然从信源一方我们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从接受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方来弱化不良讯息的影响培养和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因此,现代教育的当 务之急就是培养每一个人成为耳聪目明的观众或读者,对媒体有深入了解,使我 们不再消极地接收媒体信息,更可积极“解毒”与“解读”媒体,成为具有媒体 素养的阅听人。 2.3 国外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 国外的媒介素养研究起源于 2 0 世纪 3 0 年代的英国,在经历了 3 0 、4 0 年代的 甄别模式,5 0 、6 0 年代的文化研究模式,7 0 年代的屏幕教育和解密意识形态,8 0 年代的防御论以及 9 0 年代的超越保护主义等诸多阶段后,英国媒介素养的研究无 论在理论还是时间上都日趋成熟。受英国媒介教育的影响,西方大部分国家的媒 介素养研究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 育设为全国或国内大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 1 8 由于客观原因,本人能够搜索和接触到的外国文献十分有限,特别是有些专 门的论著在大陆还没有出版或者中文译本,所以笔者挑选了几本比较具有代表性 而又有能力阅读到的进行分析和论述。另外,笔者利用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数据库,以“media literacy” 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到文章1 7 2 篇,文章的主要 研究方向包括: 1 )注重对传统媒介素养理论的研究。 大卫白金汉博士(d a v i d b u c k i n g h a m ),任教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是国 际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学者。他的文章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是现代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文中,作者先对英国的媒介素养 教育进行历史回顾,对几种模式进行述评,进而对“超越保护主义”的产生原因 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一种概念性的框架。文章思路逻辑清晰、结构紧凑。在文中, 作者这样说道: “媒介素养教育不再被界定为一种与学生的媒介体验天然对立的教 育,它不再被仅仅视为一种甄辨方式或洞察隐蔽的意识形态的方法。” 1 9 即提 倡多元、开放的媒体教育才是媒体素养教育的努力方向,媒体对于学生来说,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以是一种体验,也可以是一种表达工具,媒体素养的培养,因让学生置身于媒体 环境中去自我发展,结合学校教育和媒体教育的引导,让学生对媒体有强烈的参 与意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加强。 2 )注重在新技术背景下媒介素养的变化。 例如: m e d i a l i t e r a c y i n a n i n t e r a c t i v e a g e 、 l i t e r a c y i n t h e n e w m e d i a a g e 等文章。前者主要针对互动媒介的特征,提出了几条帮助学生认识以及应对 互动媒介影响的策略。而后者则是综述了在一个新媒体的时代,传媒素养应该发 生哪些变化。 3 )注重介绍课堂环境中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问题,此方面的研究可能会更偏向教 育学。 例如: media literacy and learning ,文章立足于信息社会下的学校课堂媒介 素养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教学上注重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和一些有用的策略。一、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与教学相关的并且健康安全的站点;二、带领学生对媒体进行 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以及对信息价值的评估能力;三、可以引导 学生对媒介信息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判断:谁制造了这个信息?目的是什么?谁是 目标受众?用什么技巧来引起注意?对文化和人类传播什么内容?信息是怎么流 通的? 4 )注重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 例如文章television, violence, and children和children and internet两篇 文章。前一篇文章作者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展开了对儿童和电视关系的调查,并着 重探讨了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后者则从网络隐私权、在线广告、网络导致儿 童和其他人隔离三方面讨论了儿童和互联网的关系。 除了文章之外,国外专门有关媒介素养的专门论著也顺延着媒介素养理论的 体系络绎不绝的诞生,经典之作有:美w. james potter 的media literacy 、英 david buckingham的media education_ literacy,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等。近阶段,许多研究新媒体的书籍中也专门探讨了有关新媒体素养的问题。例 如 leah a. lievrouw 编撰的handbook of new media。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media literacy以美国传媒现象为例,介绍了不同媒体的特性,同时讨论 了解读这些媒体都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作者相信,通过建立一个广博的知识结构, 任何人都有能力掌握有关传媒素养的知识和能力。虽然作者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的 传媒现象,但是其中的有关传媒知识介绍和宏观的传媒素养理论方面也有许多我 们可以借鉴的资料。 媒体教育素养、学习与现代文化是media education_ literacy,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的中译本,有台湾学者林子斌翻译。书中关于数位素养 一章中说到:“媒体教育者除了利用数位科技的潜能外,也需要坚持某些根本的 问题与原则。” 2 0 但是,作者并不赞同那种让青少年远离新媒介,避免伤害的 做法。他提出了“做中学”的理念,青少年应当在探索、实验中获得使用新媒介 的快感,并通过尝试参与产制过程而产生批判的素养。 handbook of new media是第一本以 new media 为名、并且经过有 系统编纂的学术论文集。 书中所介绍的新媒介层面相当广泛, 不乏许多优秀文章。 这本手册集合了来自约八个不同国家、超过三十名作者的作品。 本书主要编者 leah a. lievrouw 认为, 1970 年代开启了新媒介( new media )的研究, 其不单只是一种新传播技术的上市与使用,它还具有社会性的含义在内。 所以新 媒介研究包括对新技术与新社会影响力等两个面向的探讨,新媒介在成为一种增 强人类沟通管道工具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建构与组织的影响。21也就是说在关注 新媒介的技术变革时,我们不能够忽略他带给社会的政治、文化、制度等各方面 的影响。其中,学者 douslas kellner 就新媒体技术层面下,应该随之重建什么样 新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看法。他对技术、媒介、素养和教育之间的关 系也论述地非常透彻。 2.4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现状 我国对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成果也不是很丰富。在 1999 年 以前,我国学者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传者的素养上,即传者应该具备 的素质和能力。 大陆学者关于媒介素养的专著目前为止笔者只发现了少数几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编著的媒介素养论文集,第一本针对大 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 传媒 传媒素养以及卜卫的媒介与儿童教 育等。在论文方面,研究层面就比较丰富了:一、主要是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 译著或者评价国内研究成果的文章。二、进行传统媒介素养理论探讨的文章。三、 针对网络媒体而引发的一系列讨论网络素养的文章。四、对我国局部地区特定人 群(主要是青少年或者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调查的实证性研究报告。下面将 介绍一下其中重点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介绍媒介素养的专著。该书从媒 介素养概念的界定谈起,介绍了媒介素养的知识观、媒介的传播效果、媒介素养 教育以及各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最后还介绍了一些权威有用的媒介素养教育 的参考网站,介绍各网站提供的内容和特色,供教师参考、学习和使用,有较强 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以说是涵盖了媒介素养的方方面面,在阐释各个概念 或理论时,作者力求给读者详尽的解释。例如谈到电视素养时,作者就用相当长 的篇幅把关于电视节目的几种分类介绍了一下。这固然可以使初学者更好的理解 相关的概念,但是,对于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媒介素养来说,这些就略显赘述了。 另外里面有些观点比较陈旧,提出的观点和策略很多文章都重复出现过,缺乏作 者自己创新的东西。不过,作者对媒介素养作用的理解还是相当精辟的: “尽管 无法精确到谁的观点、谁的行为会受到何种影响的程度,但作为个体的受众,我 们却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来提高自身思考的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自我控制 能力”“有了这些能力,我们面对媒介的影响,也能像带雨伞,涂抹防晒霜一样 来控制媒介信息对个人的影响,也能像拥抱阳光一样积极的拥抱媒介的信息” 2 2 蔡帼芬等编著的媒介素养是 “ 2004 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 研讨会提交 论文所汇编,分三个专题:媒介素养教育:国际与国内视角;媒介素养教育的理 论与价值分析;媒介素养教育专题研究。 新闻 传媒 传媒素养是国内第一本针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 书中主要介绍了新闻与传媒的基础知识,论述了传媒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及意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是一本可以作为教材和普遍读物的著作。 除了以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论著外, 我国的学者在近几年也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 文。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媒介素养”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1999 年及之前论文 数量为零,20002003 年相关论文只是零散的几十篇,从 2003 年开始,可能由 于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其负面影响的凸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才成规模 的刊发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从下表中看到学界对于媒介素养的关注度从 2004 年b 点开始才有了大规模的提升。23 图 2 - 1 媒介素养 以“媒介素养”为主题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精确搜索, 时间范围涵盖 2000 2007 年,我们共可以搜索到 269 篇文章。以这 269 篇文章为样本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归结出现阶段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特点: (1)由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发端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大 陆学者对此课题的早期研究主要是通过翻译,介绍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其引入 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如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宋小卫的英国的媒介素养 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 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和西 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即属这种类型。这在研究初期还可以理解,但是随后的 研究也都走了理论分析的老套路,浮光掠影,仍旧停留在定义、内涵界定,内容 意义分析等层面上。真正结合我国国情,能为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可行性方案的不 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2)在这 269 篇相关文章中, 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可 以看出研究者都认识到了青少年的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但是, 相关研究者也忽略了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教育。作为成年人来讲,也有必 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从 2003 年开始,有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到网络素养的研究,这与我国现 阶段网络媒体产生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由于网络的负面作用已经切实摆在人们 面前,大部分学者能够对此问题进行精辟、透彻的说明,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此 问题。这些研究为网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纠偏导航的作用,为青少年正确使用网 络媒体敲响了警钟。许多研究者也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提供了科学的建议, 例如:宜疏不宜堵、破除第三人劝服等。但是,大部分涉及网络的文章都只谈到 了怎样避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者是很笼统地归结了网络素养的几个方面。 (4)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定量分析多是结合某一地区青少年网络使用, 或者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分析,对传统的媒介素养很少进行实证的研究。关于定量 分析有象牙塔里看媒介 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和关于网络对青 少年思想教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等文章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数据的参考。 (5)相较于新闻传播学其他热门课题,以及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迫切的现实 需求。该课题的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论文在一些权威和 核心期刊上还非常少见。2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3 理论范式 本研究的理论视角是基于传播学的“选择性定律”和媒介“再现”环境的观 点。 3.1 选择性定律 选择性定律是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都势必要根据跟人的需要和意愿而 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 。25学者克拉伯将其分解为选择性接受、 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环节。 而媒介素养的本质是对媒介信息的识别和媒介机制的使用能力,是一种介于 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中介。在介于传者和受众之间的众多因素中,选择性心理可谓 是最为显著的一个因素了。一方面它是最为基础性的受众主体性构成部分,经过 选择性心理的过滤才能形成对媒介及其信息的整体性认识;另一方面,只有在对 媒介信息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于媒介的合理使用。可以说,选择性 心理是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和基础成分。 2 6 而选择性心理的锤炼首先在于对媒 介及其信息的长期、充分的接触与认识之上,是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结果;其次, 来源于社会的通识性和专业性教育。 媒介素养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对于媒介信息的中介(选择)心理(能力),因 而利用媒介素养,应用媒介素养就是媒介信息的再创造(或称重组),是主观因 素渗入所致。 可以说,选择性心理是支撑媒介素养的核心理论和基础成分。 3.2 媒介“再现”环境理论 “再现”的概念既继承了缘起于李普曼的“虚拟环境”论点,又与传播学研 究中的“建构”主义倾向相吻合,是理解媒介的一条基本原则。媒介是信息转述 的中间环节,媒介不是简单的反映现实,而是再现现实。在重现现实的过程中, 信息经过了重重把关人的过滤,这个过滤同时也是把关人能动的重组信息的过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在重组中,信息原有的序列和方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具有意识形态的 新信息。大量的这种新信息构建了一个基于我们身处的现实环境而又不同于其的 “虚拟环境”即我们所说的媒介现实。 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一条就是培养受众对于媒介创造的虚拟社会的批判能 力,认识到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它要求受众时刻具备批判的 思维,正如有些学者所阐述的那样:一个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个人“不是被动地接 收媒介讯息, 而是能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 以及媒介讯息背后隐藏的意 识形态、掌控权、广告等等因素间, 发展出自主性背后的机制。 ”27只有这样,受 众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信息并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 以往媒介素养的研究大都注重在媒介及其产制的剖析上,本研究引入传播学 的理论,希望能够更加系统性的解释媒介素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4 新媒体素养概念的建构 4.1 现实背景:新媒体背景下对媒介素养的新诉求 4.1.1 新媒体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定论:有 新旧说,即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只要构成要素上能够区别于传统的媒 体,就是新媒体;有技术论说,即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 媒体形态;还有人认为只要是在第四媒体以及其后出现的现存媒体都是新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 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 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 电视、广播、报纸、通信) 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 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 等。 ” 也有专家提出: “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 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 ” “目前的新媒体应 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 式。 ” 2 8 本文把新媒体界定为基于数字技术上的复合媒体。在技术上,他是基于数字 技术传播的,在传播形态上他区别于以往单一的传播形式,而是结合了文字、声 音、图像、动画等各种元素为一体的复合媒体(multimedia)。 4.1.2 新媒体产生的新特点 在探讨新媒体素养的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将新媒体的主要特点进行阐述: 1) 数字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新媒体是一种数字化的媒介,采用 0 到 1 的数字化形式进行信息的存储和传 输,在传输方式上明显要优于传统媒介,这也使得他处理和传送信息的速度大大 提高,人们搜索资讯更加方便、快捷。媒体的数字化是世界的潮流与趋势,数字 化的新媒体使得受众的习惯也因此而改变。其实数字化的媒体包括了信息的供应 商,接受设备的制造商与应用软体的设计商,数字化媒体平台的建构及经营者, 以及阅听人对数字媒介使用的参与。比如对影响大众生活最深远的电视媒体而言, 数字化不仅使得电视节目的影音品质提高,更重要的是,数字化之后的电视讯号, 将更容易与电脑,网络及各种电子商品所生产出来的资讯内容相结合。也就是说, 未来的数字电视,不管是透过无线或者有线的传输方式进入用户家中,只要经由 一台“数字信号转换器” ,就可以将各式各样的信息来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收看。 同理,受众不论选择哪一种形式的媒体,都可以得到所有形式的内容产品。29 2)互动性 新媒体与以往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在于它的互动性,所谓的互动,是 指在传播过程中,参与者之间对话的回应情景。其具体表现就是互动基础上的受 众角色的变化。受众正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选择者,甚至是内容制造者和主 动传播者。他们不仅可以在全球的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接受到想要的信息,还可以 把自己的思想,观念,意见通过媒体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新媒体彻底颠覆了传统 媒体的信息提供的主从关系,新媒体的使用者同时也可以对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 做出回应,甚至摇身一变成为信息的产制者。 3)匿名性 匿名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代表了对一种行为后果的可能性的后果。匿名 性使得信息传播的主体摆脱了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压力, 更加敢于 展现自我,甚至是潜在的欲望和特质。 3 0 新媒体使用当中的匿名性固然可以促 进交流中言论的自由化和多元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特性却促成了信 息交流中的混乱。人们在产制、传播信息时可以毫无顾忌,为所欲为,表现在网 络上就是传播资讯不负责任、恶搞他人作品、甚至是一些引发严重犯罪的行为: 散播病毒、恐吓、造谣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4)非线性 新媒体使用的沟通过程和传统上传播者与受者截然分割的线性传播模式有所 不同,新媒体的使用者即使传播者,也是受者,可以自行控制传播流程。 5)多媒体 多媒体是指结合不同的媒体形态,如文字、声音、影像与动画等,在同一设备 上呈现。 6)非同步传播 所谓非同步传播是指新媒体的使用者不需要在同一时间的条件下进行传播活 动,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候阅读及接收讯息内容。这让使用者跨越时空的限制, 更加自主的参与传播。 7)低社会线索 低社会线索是指参与者没有身份、性别、组织或是社会阶级之别。因为使用 者的身份、姓名、口音、长相、性别、字迹、工作等社会线索都不见了,这就打 破了社会、经济、种族、性别的传播障碍,使得传播活动基本上来自于参与者的 想法,而不受身份特征的约束。 4.1.3 青少年和新媒体的关系 青少年的成长似乎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上世纪 60 年代的儿童被称为电视 儿童;70 年代被称为录放机时代,80 年代是电视游戏机的时代,而现今则是彻彻 底底的新媒体时代,也有人说是 e 时代。处在这个时代中,他们最基本的配置就 是网络和电脑,其次还有形形色色的新媒体产品。 对于青少年和媒介的关系,美国的批评学家波斯特曼在他的著名论著童年 的消逝中,毫不留情的认为:新的媒体形式电视(较之印刷媒体来说,电 视在那个时代是新媒体) ,摧毁了儿童的童年。波斯特曼所采取的立场是科技决定 论:科技被当作是造成社会的(或者实际上心理学的)变化主因,不论科技如何 被运用或所带来的再现形式为如何。 而另一位美国的记者及媒体顾问泰布什考在其著作在数位中成长中,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他同意了波斯特曼的意见,认为现在儿童和 成年的界限正在消失。他认为,日渐更新的新媒体和数位科技要为这种现象担负 起更大的责任。但是,他将这些改变视为是青少年的一种解放或者增能 empowerment的形式。31因为,较之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民主、互 动等特征能够更好的激起青少年的潜能,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思考和行动,甚至 建立一个社群。他们充满自信,渴望表现并有机会自我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由两个方面去看待,虽然我们同意泰布什考的观点, 认为新媒体对于青少年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毋庸置疑,他的消极方面 也确确实实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现今的青少年暴露在许多新媒体科技之下,每 一天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些电子媒体前。成人和青少年对于新媒体的使用目 的也不尽相同,青少年似乎更加喜欢搜索咨询以及进行网络游戏。不论是资讯目 的或者是娱乐目的,他们都要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和产品:暴 力、色情、犯罪、低级趣味等等。 除了这些新媒体带来的内容方面的担忧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我们值得我们关 注的问题。因为过度使用新媒体(电脑、数字电视、手机上网)容易造成青少年 身心方面的疾病。例如视力下降、姿势不良、大量辐射等,这些问题可能会长期 积累并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所以,青少年和新媒体的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他们互相依存,新媒 体的主要受众就是青少年,一方面,青少年需要新媒体、新科技来更好的学习生 活,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确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而在不能 “堵”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用“疏”的方法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来减 少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4.2 理论基础:国内外相关联概念之阐释 虽然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对网络或者信息社会下的媒介素养作了详细的论 述,不过还没有人从新媒体这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研究。媒介素养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的变化,其中包括:印刷素养、电影素养、电视素养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0 等。现阶段,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内外对媒介素养的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英 国学者 d a v i d b u c k i n g h a m在他的论著媒体教育中把这种针对数字化 d i g i t a l i z a t i o n 的媒介素养称之为“d i g i t a l l i t e r a c y ”, 此说法被他的学生, 台湾学者林子斌译为“数位素养”。他对数字化是这么描述的:这种不同的传播 形式(不仅是书写,还包括视觉与动态影像、音乐、声音及演说)的科技可能性, 是广大传媒聚合的一部分,打破介于印刷、电视以及电脑制作媒体间的界限。照 这么理解的话,这种传播形式不仅仅包括现有的新媒体,还应该包括之后产生的 任何具有多元化因素的媒体。只要这种媒体打破了印刷、电视和电脑制作媒体间 的界限。所以,笔者认为,“数位素养”如果套用在现有新媒体上,外延未免有 些宽泛了。 此外,国外也有“n e w m e d i a l i t e r a c y ”的提法,如果直译为中文便是:“新 媒体素养”。 bill tally 和 cornelia brunner 的新书new media literacy handbook便是以此为名。但是,书中对于新媒体的界定是“such as cd- roms, the internet, video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廉洁之光照亮教育之路创意作品文字说明
- 第一章房地产与房地产估价培训资料
- 胞介素-1β(il-1β)等促炎介质的转录水平
- 帮我写一篇电影老狐狸观后感2000字
- 博弈论9-2-Cheap-Talk-与直接显示机制
- 北医协和考研试题2
- 教育行业企业培训
- Unit1-A-Lets-talk安徽公开课教案
- 美女舞蹈教学工作总结
- 2025年山东省济南三中高三六校第二次联考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3年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
- 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下学期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 (完整版)设备吊装施工方案
- 重庆市高202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数学试卷(含答案)
- 无人机创客实验室方案
- 2024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地理·生物合卷试卷真题(含答案)
- JT-T-155-2021汽车举升机行业标准
- QCT457-2023救护车技术规范
- 2024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各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