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摘要g i a b s t r a c t i i 引言1 第一章创伤的印记2 一、创伤性体验的内涵2 二、张爱玲早年的创伤印记3 第二章创伤的艺术世界1 4 、没落家庭中的众生百态1 4 二、人性的自私与孤独感1 6 三、婚姻和爱情的可疑面目1 9 四、人做不了自己的主人2 3 第三章创伤的色调,苍凉的书写2 6 一、苍凉的人生“领悟”一2 6 二、苍凉的人物形象2 9 三、苍凉的艺术手法:参差的对照3 2 结语3 6 参考文献3 7 致谢3 9 y , - 一 两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摘要 创伤的印记与苍凉的歌吟 创伤性体验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美学专业硕士学位申请人李燕波 指导教师张兴成教授 摘要 创伤性体验是作家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体验。张爱玲早年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对其小说创作 及其艺术风貌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影响。本文试图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分析张爱玲早年 的创伤性经验与其苍凉的艺术世界之间的种种联系。 张爱玲早年的成长体验带有明显的创伤性质。家族的没落、父母亲情的缺失和早年家庭 生活的动荡造成了她孤独内倾的性格,并给她带来深重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最后在港 战中被极大地强化,让她真切地窥见了人性的阴暗自私、生命的脆弱渺小以及人生的飘忽无 常。这种深深烙印于记忆之中的对于生命的悲剧体验,对她的小说创作间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创伤性体验首先促成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主题意蕴。她以独特的审美眼光,以她所 熟悉并浸淫于其间,让她感到难堪痛苦的日常琐碎生活为背景,为我们构置了一幅幅乱世生 存的苍凉图景:没落家庭中的众生百态,人性的自私与孤独,婚姻和爱情的可疑面目,命运 的飘忽无常等等。 独特的人生“领悟”又促成了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的艺术风貌。早年家庭情感生活的冷漠 以及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复杂而无谓的争斗给张爱玲心灵带来无尽的伤痛,造成了她对于人 性的否定性感受。再加上对于人生虚无的悲剧性体验,张爱玲的作品中便总是呈现出那些孤 独、脆弱的人物形象和如同“泥沼”一般的破败而无谓的人生。甚至于在艺术表现上,她也 自觉摈弃了“二元对立”的传统模式,而采用了“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参差的对照”,可 以说正是“苍凉”的特征在其小说艺术手法上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创伤性体验小说苍凉 髟伊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a b s t r a c t r nj - 11 l 1r a um a t l cm a r ka n c ic i e s o l a t es l n r l n g a n de i l e e nc h a n g sn o v e l s m a j o r :a e s t h e t i c s s p e c i a l t y :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s u p e r v i s o r :z h a n gx i n g c h e n g a u t h o r :l iy a n b o a b s t r a c t t r a u m a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k i n do fe x p e r i e n c et h a ta u t h o r sa l w a y sh a v e z h a n g a i l i n g se a r l yt r a u m a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h a dav e r y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f l u e n c eo nh e rn o v e lc r e a t i o na n d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h e r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f i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t r a u m a t i c e x p e r i e n c eo fz h a n g se a r l i e rl i f ea n dt h ea r tw o r l df r o mt h ec r e a t i o ns u b j e c tm e n t a l i t yp e r s p e c t i v e z h a n ga i l i n g se a r l i e rg r o w t he x p e r i e n c ec a nb ed e s c r i b e da st r a u m a t i c t h ed e c l i n eo ft h e f a m i l y , t h el a c ko fl o v ef r o mp a r e n t sa n di n s t a b i l i t yc a u s e db yf a m i l yl i f el e dt oh e ri n t r o v e r t e d c h a r a c t e r a n dt h a tr e s u l t e di nh e rg r a v ei n s e c u r i t y s u c hi n s e c u r i t yw a sg r e a t l ys t r e n g t h e n e di nl a s t h o n gk o n gb a t t l ea n dl e th e rs e ee x a c t l yd a r ks i d eo fh u m a nn a t u r es u c ha ss e l f i s h n e s sa n df r a g i l e a n dc h a n g e a b l el i f e t h i sm e m o r yo ft h et r a g i ce x p e r i e n c ef o rl i f eh a da g r e a ti m p a c t o nh e rn o v e l s e a r l yt r a u m a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f i r s tc o n t r i b u t e dt oz h a n ga i - l i n g sn o v e l sd i s t i n c t i v et h e m e s w i t h h e r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n o v e lw a ss e ti nt h ed a i l yl i f ef u l lo ft r i v a l sa n dc h a o st h a ts h e w a si n d u l g e di na n ds u f f e r e dg r e a tp a i nf r o m i ts h o w e db sp i l e so fp i c t u r e so ft h el i f ei nt r o u b l e d t i m e s t h e r ea r ep i c t u r e so fs u r v i v a l ,t h ef a m i l yl i f e ,h u m a ns e l f i s h n e s sa n dl o n e l i n e s s ,d o u b t f u l m a r r i a g ea n dl o v ea n dt h eu n p r e d i c t a b l ef a t eo fp e o p l ee t c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o fh u m a n i t ya n dl i f em a d ec h a n g sn o v e lu n i q u ef o rt h et r a g i c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 l a c ko fl o v ei ne a r l i e rl i f ea n dt h ei n d i f f e r e n c ea n de n d l e s si n t r i g u eb e t w e e nf a m i l ym e m b e r sh a d b r o u g h tg r e a tp a i nt oh e r , w h i c he n d e du pi nn e g a t i v ei m a g e so fh e rm o s tc h a r a c t e r s e i l e e nc h a n g s w o r k sa l w a y ss h o wt h el o n e l y , w e a kc h a r a c t e r sa n dm o r a s s l i k e ,m e a n i n g l e s sl i f e e v e ni na r t , s h e a l s od i s c a r d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b i n a r i s m m o d ea n da d o p t e d u n e v e nc o m p a r i s o n m e t h o d u n e v e n c o m p a r i s o n a l s os p e c i f i c a l l yp r e s e n t e dt h e d e s o l a t e f e a t u r e si nh e rn o v e l s k e y w o r d s :e i l e e nc h a n g t r a u m a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n o v e ld e s o l a t i o n i i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引肓 引言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曾经诞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家。有些作家,似乎 专门为文学史而存在;而有些作家,他们自身的存在就足以构成一部简易的文学 史。张爱玲在2 0 世纪4 0 年代的上海沦陷区横空出世,如彗星一般扫过文坛,用 一个个穿透生命的人性的故事为人们增添了无数话题。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在一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但她 的小说创作则显然独立于当时的主流文学之外。主流文学中的反帝反封建、社会 责任感、民族责任感以及政治斗争、民族斗争等社会批判内容从未进入过她的视 野。她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她只是讲一个人的故事,以一种平淡的口气和与 己无关的态度,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平凡动人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多反映没落贵 族家庭中人们的生存处境,执着于描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表现生命的“放恣 和“惨伤的状态,并从中传达出一种“身世之感”。张爱玲小说的情感基调是“苍 凉 或称“荒凉”。 张爱玲对人生的感受是悲观的。没落的家族、童年的不幸以及现实环境的动 荡不安在她的心灵上投下了挥之不去的创伤印记,使她对于人性的自私、虚伪、 卑陋和扭曲,芸芸众生的孤独漂浮感、命运的困顿无奈和生命的虚无幻灭等感受 特别强烈。早年的创伤性情感体验不仅影响到她对人生的感悟,更在有意无意之 间影响了她的人格发展,促使她走上小说创作的道路。 本文试图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去阅读、分析并理解张爱玲,阐述早年的创 伤性体验造成张爱玲内心深重的孤独感和安全感的缺乏,使她形成了既孤高傲世 而又积极谋求现世安稳的人格特征,从而对她的小说创作造成的深刻的影响。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第一章创伤的印记 第一章创伤的印记 一、创伤性体验的内涵 本文所说的“创伤”指的是精神刨伤。精神创伤的字面意义,是指人的精神 受到伤害而造成的“疤痕”。在日常用语中,精神创伤通常泛指各种比较严重的 精神或心理的伤害。精神创伤又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林传鼎等主编的心理 学词典中对“精神创伤”的解释是:“一个人用正常的方法难以适应的痛苦经 验。这种使人痛苦的经验可能是短暂的强烈刺激所致,也可能和持续的环境变化 相联系。” 在心理学史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即已包括了有关精神创伤的内容。 他说:“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 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 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性的。”不过从总体上看来,弗洛伊德把精神创伤 现象绑定在个体的童年经验,特别是童年的与性有关的经验上,这种看法是失之 偏颇。唐晓敏把精神创伤概括为:“一种强烈的、持久的、难于摆脱的痛苦;它 是由创伤情境作用于主体,经由主体条件过滤、选择而成的反应;是一种与社会 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 而所谓“体验”就是“感性个体把自己的知识 与自我,在与生活世界及其命运的遭遇中所发生的许多具体的事件结为一体。”固 体验必须是从生活着的感性个体的内在感受出发,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 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因而“创伤性体验 可以理解 为:创伤情境作用于感性的主体,经由主体的过虑、选择,而与主体的知识与自 我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的,难于摆脱的痛苦感受。 创伤性体验虽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但它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对于天才 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作家的精神 创伤现象具有普遍性,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过精神创伤的体验,西方如此,中国 也一样。但丁、拜伦、狄更斯经历过精神上的创痛,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也 都有过痛苦的创伤经体,而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老舍、丁玲、萧红等人,也 都是具有精神创伤的人。因而精神创伤与文学创作之间实在是有着割不断的联 系。作家早年的创伤性体对他们的人格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家庭的起落、个 人的悲欢、社会的险恶、世态的炎凉等创伤情境会激荡起他们内心的各种情感, 。转引自唐晓敏著:精神创伤和艺术创作,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4 月版,第7 页 薯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版,第2 1 6 页 唐晓敏著:精神创伤和艺术创作,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4 月版,第1 4 页 癣童庆炳主编:艺术与人类心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 9 9 2 年7 月版,第8 3 页 2 两南大学硕十伊论文 第一章创伤的印记 曼!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鼍曼曼曼! i i iimm _ 皇曼曼曼! 皇曼! !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舅舅曼曼曼皇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曼 诸如恐惧、忧伤、悲愤、焦虑、内疚、追怀、渴望等等,并激发他们的认知潜能, 造成其认知的超常性,使他们在观察事物时能够从平静中看到动荡,从欢乐中看 出悲凉,从花团锦簇中看出破败与衰微,从繁华中体味到灯火阑珊的怅惘。而所 有的这些体验最终会激发作家的创作欲望,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作家创作的题 材选择、人物造型、主题意蕴、情感基调以及艺术风格。 张爱玲是一位天才作家,她早年的生活是相当不幸的,家族的败落、父母丧 失、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社会的动荡、时代的巨变给她带来深重的创伤性体验。 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伤经历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人格和审美体悟,并最终促使 她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 二、张爱玲早年的创伤印记 唐晓敏认为,艺术家往往有着严重的精神创伤,“而这种创伤性体验又往往造 成艺术家的处境和心态的孤独,这种情况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艺术家童年的经历中” 。童年经验是一种人类最本真的原初的生命体验,它引导和制约着人一生的思维、 情感、行为活动的模式和发展轨迹。对于艺术家而言,童年经验它不仅滋养了他 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而且还培养起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所必须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这对艺术家人格的形成有重大作用。一般说来,艺术家人格的形成受其自身的生 理素质、儿童时期的文化濡染及承受能力,以及逐渐社会化的过程的影响,除此 以外,更受到童年的创伤经验的直接影响。童年的不幸与人生的坎坷是培养艺术 家敏锐的艺术触觉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的良好土壤。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之上,美国 作家海明威说:“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愉快的童年。”假如可以将“童年” 的时限大大放宽,或者干脆改作“早年 ,那么此话对张爱玲至少是适用的。 1 、家族的败落 家族败落的经历是造成艺术家创伤经验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外古今的许多艺术 家如曹雪芹、鲁迅、易卜生、托马司曼、狄更斯等都有过这种体验。家道的败 落使人从一个较高的社会地位降下来,失去了往日的尊荣和显赫,并由此造成作 家心灵的痛苦,影响作家的思想表现、情感取向和创作态度。 张爱玲的家族门第非常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同光“清流派的中坚人物, 翰林出身,恃才傲物;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千金;母亲是清末水师名将之女。 有李鸿章、张佩纶这样的先人,又有刚刚过去的显赫荣华,张家的后人很难走出 祖辈父辈的巨大光环。而在张爱玲出生的1 9 2 0 年,满清王朝已亡1 0 年,“五四” 运动刚刚发生,提倡思想解放、个性解放,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冲荡着积久深 国唐晓敏著:精神创伤艺术创作,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4 月版,第3 9 页 窜乔治曾林浦教:海明威访问记,见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第7 6 页 3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章创伤的印记 远的文化传统。新的时代浪潮已经抛开了王制统治下的名门世家,而在这样的名 门世家内,追求政治平等的民主热情与救渡民众的启蒙信仰却很难产生。他们也 自甘居于主流社会之外,坐拥上一代人传留下来的洋房汽车、田产股金,饮甘啖 肥,宝马轻裘。张爱玲的父亲和弟弟就是这样的遗老遗少,他们坐吃山空,不思 进取,仿佛一只脚踏在现在,一只脚踏在过去,顾恋着祖辈的身影而徘徊难去。 尽管经过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古老的文化与那种安稳、舒缓、妥帖的传统 生活方式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时的张公馆仍然是“重门深掩,帘幕低垂”。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旧制度的崩坏还没有打破张家日常生活的平静。在 张爱玲的印象中,幼年的生活是温暖而朦胧的,有一种“春日迟迟的感觉。这 种舒适、悠闲、慵懒的生活方式,这种与世隔绝造成的静谧、迟缓的生活节奏, 有助于一种纤巧精致的趣味的养成它允许并鼓励身处其间的人将时间花在对 身边物象、细节的赏鉴之上,迟缓,逗留,反复的玩味,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 般地说,旧式生活就是在这样的享受中证明自己的品味、身价,而人们也在这 样的享受中达到与环境的和谐。所以绝非偶然的,张爱玲在回忆中总是对一些看 来微不足道的物象和细节保持着鲜明生动的印象,能够提供有关房屋、室内陈设、 服饰等大量纤细的有工笔画风致的描绘,这与她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养 成的精致纤巧的趣味有直接的关系。 但封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却是无可挽回地过去了,豪门巨族不可逆转地走向衰 落。家族给予她与生俱来的被抛弃的灾难性命运,而对于那个已逝的时代深深的 眷恋却在幼时就浸润其心田,张爱玲不可避免地感染了家族失落的抑郁情绪。一 个家族的失落感沉淀于她的内心深处,并投下了巨大阴影。 家族没落的抑郁情绪给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带来的创伤性体验,在她的内心形成 一定的孤独抑塞之感。这种孤独由于情势使然,难以通过现实的活动来改变,而 往往只能通过艺术接受来求得一种补偿性的满足。其中阅读就是这样一种求得心 理补偿的方式,许多童年时有过创伤的作家都有这种经历。毛姆在其自传性作品 人性的枷锁中讲到主人公菲利普的童年时说,正是孤独寂寞,使他“养成了 世上给人以最大乐趣的习惯博览群书的习惯。”张爱玲也是如此。当深刻的孤 独带来强烈的痛苦而她又无法以现实的方式改变孤独时,她便埋头阅读文学作品, 从文学作品及文化传统中寻求慰藉。 出身于书香门第,张爱玲有不少书可看。但她喜欢看的是旧小说,八岁时她 已经读过大部分的章回小说,其中包括百万言的西游记。她父亲喜欢读小报, 家里总是这里那里随处乱摊着,她也养成了读小报的习惯,特别爱看鸳鸯蝴蝶派 的通俗小说。这类小说的情调、笔调都从传统小说而来。张爱玲之所以爱看这类 小说,可能是因为她模模糊糊地感到旧小说中的世界与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她知 4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第一章创伤的印记 道的人与事可以相互印证。虽然张爱玲的阅读兴趣并未局限于此,受母亲影响, 她上的是洋学堂,对西方文学亦有涉猎,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她也报着怀 疑的态度来观赏,但是众所周知,她对旧小说的热情终生不渝,这或许就是一种 求得补偿的心理吧。阅读不仅能够抚慰寂寞的心灵,而且这种活动在无意之中把 她与人类群体联系起来,它向童年的张爱玲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让她领略到一 种与现实不一样的生活,并在与艺术的接触中重塑了自己。同时,孤独作为一种 严重的、无法以现实活动来摆脱的心理失衡状态,也在相当程度上激发着她的创 作活动。 张爱玲极少与人谈及自己的身世,在私语、童言无忌、烬余录等自传 性散文里也很少提及,但她对祖父张佩纶是颇有好感的。张佩纶为人鲠直自负, 直谏朝政,声名甚隆。后因马尾战败,被流放到边塞张家口。四年谪戍后归来, 虽然仍受到李鸿章的器重,并取其女为妻,但他的官宦生涯也从此一蹶不振,晚 年抑居南京,死而不归祖茔。张爱玲小时候常读他留下来的涧于日记,认为祖 父是很有才华的。因而一个经历过坎坷命运,体验过心志难抒的孤独的人,他的 情绪与感受很有可能通过他的日记对张爱玲发生了影响,而使她常常有苍凉的身 世之感。而由祖父所代表的家族形象的消失,可能也使她对时间的流逝产生了一 种特殊的敏感。繁华与生命都是要消失的,唯时间变动不居,傲视着来来往往的 人群,人之为人的悲凉亦在于此吧。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中关于贾宝玉的 独到深刻的断语或许也适用于张爱玲:“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己。”这些或许都是祖父给她的影响,后来胡兰成说她身上有“贵族气 氛”,大概也是在她对祖父的好感上看出的吧。 所以,尽管张爱玲对她的贵族家世总是小心地保持着某种距离,但她并不是 没有受到家世姻亲的影响。相反,家世给她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处不在的,直到 她后来摆脱家庭而独立,这种影响仍然存在。这些影响不仅包括童年阴郁的记忆, 也包括论人处世的标准、人生理想的追求等等,都深深地渗入了她以后的情感生 活与创作生活之中。 2 、父母的丧失 父母的丧失,亲情的失落是造成艺术家童年不幸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临床 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早期丧失父母或父母的一方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十有害。这 里的“丧失 不单指死亡,而尤指家庭不和导致的分离遗弃。丧失父母这种情形 在文学家的童年生活中带有普遍性。“丧失父母的创伤其实是丧失父母之爱的创 伤,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非常痛苦的情感体验,这种童年的悲哀的情绪体验会对一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1 0 月版,第1 6 3 页 5 f 可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章创伤的印记 个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会影响其神经结构和心理情绪的形成和发 展,以及对世界人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 张爱玲父母的结合是旧式捆绑式婚姻的结果,双方在思想性格方面存在较大 的差异,夫妻关系长期不合。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式的文化教养, 会吟诗作赋,但他身上更有着一切遗少的恶习,挥霍祖产、坐吃山空、吸鸦片、 养姨太太、逛堂子,无所不为,声名狼藉。张爱玲的母亲虽然也出生于传统世家, 但她却是一个性格刚强,思想前卫的西洋化新女性。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就 毅然抛下儿女远走英国,四年后从国外回来,夫妻关系更为紧张,这场婚姻最终 只得以离异而收场。张爱玲的童年是在父爱和母爱的空气稀薄的环境中度过的, 父母不合造成的沉重的压抑之感很早就落在了她幼小的心灵上,父母不合的家庭 易使子女形成内倾型性格。张爱玲敏感多思,少与人交往,社会适应性差,而艺 术感觉极强的性格特征,可以在家庭中找到最初的原因。 张爱玲童少年的时间主要是和父亲一起渡过的。父亲早年还是喜欢张爱玲的, 并对张爱玲显露出来的写作才华颇有几分得意,在寂寞的时候也喜欢同女儿谈谈 亲朋间的笑话、琐事。但尽管如此,张爱玲对父亲的描述却是这样的:“我父亲的 家,那里什么我都看不起,鸦片,教我弟弟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 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 魔。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 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父亲的萎靡颓废的生活使她过早地领略到了生 命中的阴暗与没落的一面。 然而,尽管张爱玲对父亲有着诸多的不满,可是多年来共同生活所养成的习 惯仍然让她对这个家有所依恋。直到后来父母离异,父亲再娶后母进门,张爱玲 与后母发生冲突,遭到父亲毒打并被囚禁在家中长达半年之久。张爱玲在私语 中记录了那段童年的梦魇: “我父亲趿着拖鞋,啪达啪达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足交加,吼道:你还打 人! 你打人我就打你! 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 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上,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 阵踢。终于被人拉开。我回到家里来,我父亲又炸了,把一只大花瓶向我头 上掷来,稍微歪了一歪,飞了一房的碎瓷。 然后她被关在一间空房子中,父亲还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这时候,往日仅 仅给他颓丧、“雾数 之感的父亲的家露出了另一重面目:“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 童庆炳主编:艺术与人类心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 9 9 2 年7 月,第1 0 2 页 露张爱玲著:私语,见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版,第1 3 5 、1 3 5 页 张爱玲著:私语,见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版,第1 3 7 页 6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章创伤的印记 屋突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在拘禁中,张爱玲患了严重的痢疾,一 病半年,“差一点死去”,她对父亲以及父亲的家彻底绝望了。以至于她后来在自 传体说小小团圆中借九莉之口喊出这样的决绝人话语:“二叔怎么会伤我的心? 我从来没爱过二叔。”这一次的不幸遭遇对张爱玲是生平以来最激烈最沉重的一 次打击,这不仅使她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庭和亲人产生了绝然的感情,而且对自 己的生命意义也产生了疑问。“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 也愿意。”“朦朦胧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也朦朦胧胧地死在这里么? 死了就在园 子里埋了? ” 在长达半年病卧床上又得不到医治时间里,张爱玲对生命的黯淡与苍凉有了 切实的体验,在私语中,她说道:“我也知道我的父亲绝不会把我弄死,不过 关几年,但等我放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了。数星期内我已经老了许多岁。” 她 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了,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被抛入绝望、虚无的深渊,外在世 界和自我的生命在她眼中都失却了意义。在这样的处境下,不难体会到她对亲情 与人性的理解,对形成她的人生悲剧意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张爱玲一生坚持过 孤独的生活,排斥人际关系,这跟她童少年时期的孤独体验不无关系。 张爱玲本来就对父亲和父亲的家感到不满,这次惨遭毒打和监禁的经历彻底 断绝了她与父亲之间最后的亲情,终于在一个隆冬的夜晚,张爱玲逃出了那个古 墓一般的、充满腐败气味的父亲的家。逃离了父亲,也是逃离了那种旧式家庭的 生活方式,张爱玲从此彻底失去了父亲的家,失去了父亲。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 来说,这不能不对她的心灵产生新的伤害。 对父爱的要求是孩子天生的权利和需要。现实生活中最差的情境莫过于一个 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亲人,来自亲人的伤害要比毫不相关的人的打击沉痛得多。 丧失父爱对张爱玲的打击是沉痛的。“对父亲的叛逃对她的生命有几项意义,她逃 离了父权社会中作为女儿的位置,在心灵上弑父,也摆脱了社会规定的一个女儿 的身份。这一点她和萧红的经验很相似,最后都把自受到的伤害描写为人性集体 潜意识里的邪恶。”父亲在她心灵上留下的阴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她对 男性的看法的心理定势,这在她后来的小说中可见端倪。 张爱玲怀着喜悦的心情奔向母亲,奔向她理想的亲情所在,也是她作为一个 未成年少女的最后的依托。然而母亲给予她的又是什么呢? 国张爱玲著:私语,见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版,第1 3 8 页 张爱玲著: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9 年4 月版,第1 2 1 页。 张爱玲著:私语,见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版,第1 3 8 页 张爱玲著:私语,见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版,第1 3 8 页 周芬伶著:哀与伤张爱玲评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 0 0 7 年8 月版,第页1 7 一1 8 页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章创伤的印记 曼毫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i i i _ 一, 曼 与父亲相比,对艺术家人格的形成影响更大、更潜在、更长期的是母亲。“母 亲的影响主要是在情感上塑造一个人的心灵和个性。”个体从母那里获得的东西 要比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多,而且深刻。“母亲”在这里不是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生育 者,也包括给予爱和保护的养育者的形象;它是温柔、慈爱、善良的象征。 在离开父亲的家以前,张爱玲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极其有限,她羡慕母亲 的生活方式,一直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 来爱着母亲,但是母亲与她的感情却 是疏离的。她后来在小团圆中写到母亲到学校看九莉,跟她一起散步,九莉 深感意外,“跟她母亲并排走着,非常异样。九莉回忆有一次跟母亲一起过马 路的情形:“蕊秋正说跟着我走;要当心,两头都看了没车子忽然来了个 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着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 她的手,抓得太紧了点,九莉没想到她手指这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 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在车缝里匆匆穿过南京路,一到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 手。九莉感到她刚才那一刹那的内心的挣扎,很震动。这是她这次回来唯一的一 次形体上的接触。显然她也有点恶心。 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张爱玲( 九莉) 与母亲之间那种遥远的心理距离。 张爱玲逃离父亲的家后,是怀着浪漫化的期待投奔到母亲家里的,但她很快 就被一种新的不安所俘虏了。“在母亲家中她不是一个受尽委屈,终于回到温暖母 爱中的女儿,倒像是来到贾府中的那个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林黛玉。 在 与母亲的相处中,她又一次被推入了孤独的深渊。 读者一般很容易发现父亲对张爱玲造成的伤害,而不大注意到母亲对她的伤 害。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一次又一次地接近她而又抛弃她,总是给予她 片刻的温暖又将她扔进黑沉沉的寒夜之中。这种心灵的折磨是难以言说的。她在 茉莉香片中写道:“寒天里,人冻得木木的倒也罢了,一点点的微温,更使他 觉得彻骨寒心。”这样的生存感受很难说不是来自于她自身的经验世界。母亲在张 爱玲早年人生道路上的几个关键性决择上固然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我们走进张 爱玲的经验世界时,又不得又看到这位母亲由于性格、价值观念等原因,给张爱 玲造成的深重的伤害。 在母亲这里,张爱玲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张爱玲早年由于缺少母亲 的教导,继母性格阴鸷,难以相处,父亲对她关注又比较少,导致心性疏懒,生 活自理能力较差。母亲从国外回来,看到她在接人待物方面的能力与自己预期的 不符之后,她“将她睽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 童庆炳主编:艺术与人类心理,北京十月文艺 版社1 9 9 2 年7 月版,第9 6 页 张爱玲著:小团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9 年4 月版,第3 3 页 张爱玲著: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9 年4 月版,第8 0 页 余斌著: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6 月版,第2 9 页 8 两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章创伤的e 记 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苦痛。和母亲 住在一起后,张爱玲更明显意识到了母亲的失望,她在暗中希冀得到母亲的赞许, 但她感到力不从心。母亲要她学做淑女,但她在学习的过程中显示出的“惊人的 愚笨 让母亲感到惊奇和不满,母亲一再流露出来的失望、怀疑和不耐烦,让她 感到紧张和慌恐,并且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在母亲这里,张爱玲得到更多的 不是母爱的温暖与安慰,而是失望与不耐烦。母亲对张爱玲的要求已经成为对她 的天性的压抑,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痛苦折磨。张爱玲此时仅十六七岁,是人格 心理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青春期,人格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创伤性体验在这里显得更 加突出。母亲的苛责使她在人格心理形成的决定性时刻丧失了她最需要的东西一 一自信心。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人物大多是自卑的,这种自卑感正来源于她经验 世界中的自卑感。 此外,经济问题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离开父亲 家后,她的生活与教育费用就只能仰赖母亲供给了。但这时母亲也在窘境中,虽 然勉强接纳了她,但却把她看作一个沉重的负担。后来当她向母亲伸手要零花钱 时,母亲就渐渐地显得不耐烦了。母亲的不耐烦让她尝到了一种难以启齿又一言 难尽的“琐屑的难堪”,“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罾在小团圆 中,母亲在与父亲离婚之后,一直忙于谋求自己的爱情而无暇他顾,九莉的到来 无形中托住了他奔向爱情的脚步。九莉到她那儿之后,在很长一般时间内,她一 直在托人疏通,想让九莉重新回到父亲身边去。她甚至于对病中的九莉嚷道:“反 正你活着就是害人! 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 许多作家都有着失去母爱的不幸童年,一般都是母亲去世,受继母虐待,这 往往使他们对生母产生无限的亲切眷恋的回忆。张爱玲的遭遇却有其特殊性:继 母虐待她,生母却冷落、打击她,这在她心中造成的创伤尤为沉痛。正因如此, 张爱玲后来多次流露出她对母爱的怀疑和不信任,而她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几乎 无一例外地是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团圆中的九莉后来一直想要撇清 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急于偿还母亲花在她身的钱,在偿还的意愿搁浅之后,也并 没有就此停止对母女亲情关系的刻意抹煞。她先是把母亲送给她的一副翡翠耳环 卖掉,因为“那副耳环总使她想起她母亲她弟弟,觉得难受 固,后来又将母亲给 她的仿紫玛瑙珠项圈转赠予南西阿姨。 谈到张爱玲的家庭和她早年的经历时,人们似乎总是理所当然地指责她的父 亲,而对她的母亲则采取同情的态度。母亲虽然对她的成长也付出了努力,然而 张爱玲著:天才梦,见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版,第1 8 8 页 露张爱玲著童青无忌,见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版,第页 张爱玲著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9 年4 月版,第1 3 0 页 。张爱玲著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9 年4 月版,第2 6 0 页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节创伤的印记 曼曼曼曼曼曼曼邕i = := =。:。= m mmmn 皇曼曼皇曼曼! 皇曼皇曼鲁舅舅鼍孽皇曼皇曼曼皇曼蔓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 曼曼曼曼曼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张爱玲的母亲显然是一个情感淡漠的不称职的母亲。她让 女儿进学堂,让女儿学做淑女,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己信奉观念和原则的执着,而 非出于母亲对女儿的关怀。与父亲相比,张爱玲显然对母亲有更多的期待。一般 说来,温情、眷恋一类的情感总是更多地与母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当她在父亲 家里身心受到伤害而逃到母亲家里时,母亲的挑剔和苛责则使她的内心受到了更 为沉重的打击,甚至把她引向了自我怀疑。从心理成长的角度看,她在母亲这儿 遭受的挫折可能更深。 “仰脸向着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 这是张爱玲 逃离父亲,又失望于母亲的最后感受,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惶惑与孤独。 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认为精神生活结构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产生于童年时 期,孩提时代对自我的形成影响至为巨大。如果父母对孩子平常的温情没有得到 一定程度的满足,那么相似的障碍就会产生,每当这种情形出现,在儿童成长中 的严重后果就会接踵而来,孩子的态度变得固执,也不能恰当地运用爱。 在张爱玲童少年时代的情感体验中,父母间长期不合及后来的离异对她造成 的影响是显然的。首先,它消解了“家 在张爱玲心中的意义,造成她安全感的 缺乏。家在人们心目中通常具有温馨、安稳、舒适、庇护等意味。但张爱玲却很 少能在父母的家里体会到诸如此类的感觉,父亲离异后,她实际上就没有家了。 在被父亲毒打并囚禁半年之后,她把自己从父亲家里放逐出来,可是她也不能顺 利地走进母亲的家。所以她在家庭生活中是个边缘人,自她年纪稍微大一点,比 较懂事之后,她一直没有找到一种家的感觉。她时时感觉自己是被遗弃的,寄人 篱下,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的一个人。家的失落使她的性格进一步朝着内 省、敏感、自我封闭的方向发展,孤独与寂寞不可避免地成了她早年生活中最重 要的情感体验。其次,父母无爱的婚姻影响了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让她过早 地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涩与凄凉、爱情的虚假与脆弱。这种惨酷的体验使她形成了 一种乖戾的爱情婚姻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她日后的婚恋经历,对她的小说 创作更有重大影响。 3 、乱世中的苍凉感悟 张爱玲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动荡混乱、战火纷飞的乱世。她虽然没有主动投身到 时代的洪流之中去,但是动乱和战争仍然在她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她仍然被 时代裹挟着往前走。张爱玲在母亲的西式教育的影响之下,曾经萌生出国留学的 意愿,结果却因战争的爆发而错失良机,她只好改入香港大学读书。后来在香港 战事爆发,再次打乱了她苦心经营的在港大求学并进一步出国深造的计划,她只 西张爱玲著:私语,见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版,第1 4 0 页 1 0 两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章创伤的印记 得从香港返回上海,迫于生计而开始了她的卖文生涯。 在此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张爱玲都生活在一个与社会保持着相当距离的封 闭环境中,她的人生经验差不多全是由家庭生活提供的,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 了解大多来自阅读以及其他形式的间接体验。香港战事的爆发使她得到了一次与 社会照面的机会。从港战爆发到离港返沪,中间只有很短的时间,这其间张爱玲 仍然扮演着被动的角色,但是正如她自己所说,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对她有着“切 身的,剧烈的影响”,使她的个人经历与一种对社会、历史、人性的更深刻的体验 衔接了起来。香港是英国人的殖民地,香港的抗战是英国的人抗战。抗战的消息 并没有像在内地那样激起民族情绪的高涨。张爱玲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体验者,她 一直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因此,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环境中,她所关注的不是国家 的前途、民族的苦难以及社会的发展,而是个体在特殊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是人 性的本真面目。她在这场战争中体验到的不是它的政治色彩、民族色彩,而是它 的灾难性质。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张爱玲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安稳是何等的脆弱。 在灾难的背景下,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确定性。她回忆围城中的感受时这样描述 道:“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家也许已经不存 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这 里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不安全感,只是它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建立在纯粹的个人遭遇 的基础上了,而是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背景。同时,由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一己环境 中的不和谐相比更是无从捉摸、无从控制的,因此不安全感也就来得分外强烈。 个体在大环境面前永远是渺小的,人根本无从掌握自己的命运,面对一己人生的 沉浮变幻,人唯有茫然、惘然。所以她的小说尽管大多不实写社会背景,但读者 总能隐约意识到故事后面是一个风雨飘摇的世界。在倾城之恋的结尾,她就 借着白流苏对命运的议论,把她在港战中的感受直白地表达了出来。 港战期间对让张爱玲触动较大,让她对个人命运产生惶惑、迷惘之感的一个具 体事件是港大教授弗朗士的死。弗朗士是她所欣赏的一位教授,港战爆发后,他 和其他的英国人一样被征入伍,却意外地被自己军营里的哨兵打死了。“我们从他 那里得到一点历史的亲切感和扼要的世界观,可以从他那里接受到的还有很多, 可是他死了最无名的死一个好先生,一个好人,人类的浪费。 战争破坏了正常的生活,也暴露了人性的阴暗与自私的一面。张爱玲冷眼旁 观,发现了人性的盲目和偏执。她的同学因战时没有相应的时装而犯愁;飞机在 天上扔炸弹,门洞里躲空袭的人却在无谓地争闲气,谁都振振有词;一个受伤的 国张爱玲著:烬余录,见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版,第3 9 页 圆张爱玲著:烬余录,见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版,第3 8 页 l l 1 琦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帚创伤f f 勺e 】记 年轻人因为暂时成了众人注意的中心而洋洋得意;空袭警报刚刚解除,人们又“不 顾命地轧上电车,唯恐赶不上而浪费了一张电车票”。人们一边本能地惶恐着、惊 怕着,一边对情势的严重性毫无意识。她自己在飞机轰炸时读醒世姻缘,炸弹 一颗颗轰轰然越落越近,她只是想着:“至少等我看完了吧。”战事平息之后,人 们又下子陷入空虚之中了。困在学校里的学生无事可做,成天就是买菜、烧菜、 调情或者是进入更直接的“男女 ,在大学临时医院里当看护时,她对于病人的痛 苦与哀求视而不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vi设计合同
- 2024年度XX影视作品制作合同
- 2024乌鲁木齐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合同
- 2024年度智能工厂设计与建设合同
- 公司员工试用期转正个人工作总结
- 会计专业顶实习报告锦集五篇
- 中秋节晚会精彩致辞范文(6篇)
- 2024年二手房买卖合同模板(含装修情况)
- 2024年度健身服务承包经营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度知识产权许可使用合同:含许可范围、许可费用、使用期限
- 信用管理师(三级)理论考试题库(300题)
- 医学创新与科学研究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 社会体育导论教学教案
- 厂房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 新生适应性成长小组计划书
- 08SS523建筑小区塑料排水检查井
-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案例 课件
- 父亲去世讣告范文(通用12篇)
- 人教版八年级上Unit 2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A(Grammar Focus-3c)
- 导读工作总结优秀范文5篇
- SB/T 10851-2012会议中心运营服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