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态与主题的嬗变.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态与主题的嬗变.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态与主题的嬗变.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态与主题的嬗变.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态与主题的嬗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ab s t r ac t lih u a yu i s a c h 1 n e s e a 1 1 1 e ri c anfe m a l e w r i t e r w h o s e p r o d u c t i o n i s r a t h e r p l e n t i fu l s in c e s e v e r a l d e c a d e s , e s p e c i a l l y i n chi n e s e s t u d e n t s abro a d l i t e r a t u red o m a i n . s h e h a d made t h e i n d e l i b l e con t ri b u t i o n for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 s h e i s not o n l y a e x p l o i t e r, b u t a l s o a p l a n t e r andd e v e l o p e r.con t i n e n t als cho l ars h ave o b t a i n e d t h e c e rt ai n a c h i e v e m e n t b y re s e arc h i n g h e r a n d h e r wii t i n g s ,b u t th e i r re s e a r c h con t e n t s i s l i mi t e d t o h e r e a ri i c r wo rk s o r t h e s in g l e wor k s . thj s p a p e r h ave c a r r i e d o n th e re o rg a n 让 a t i o n t o h e r w hol e w ri t i n g c o u rs eb ys t a g e s . f r o mh e r d i ffer e n t w i 1 t i n g ma nneri ne achp h ase , 附 h avere s e arc h e d h e r ch ang e track皿w ri t i n g t h e m e s b y d ev e l o p m e nt a l fo r e s i ght an d h ave e l ab o r a t e d h e r w ri t i n g fe a t u r e d i f fe r e n t frome l s c w r i t e r and h i s to ri c als i gni fi c a n c e . hith e e v e r t u th u l e nts o c i e t y, und e r th e gi o b a l i z at i o n b a ck gr 0 u ll d , and i n t h e c r e v i c e b e 。 刀 e e n c 苗 n e s e an d w e s t e mcul t ure , t b 1 s sp e ci alcom m uni t y ab o u t s t u d e n t s abro ad h o wt o o ri e n t at e th e m s e lv esi ni d c n 桩 t y and s t atus , h o wt o d e alw i tht h i s ki n d o f c o n fl i c t and c h a l l e n g e , a n d h ow t o m a k e a cho i cetot w o ki nds o f d i ffer e n t c u l t ure s , i s al l c o nt e n t s th a t l w i l l e x p r e s s h a r d . ith asw e l l and tru1 y gi v e n j u d g e t o h e r l i t e ra r y h i s to ry s t a t u s b y 朗a l 邓1 昭 h erw o rk s . g r a d u at e s t u d e n t : hn g z h i fe n g ( chi n e s e cont e m p o r a ryl i t e r at u re ) d i r e c te d b y p ro.zhang q i aoj i n g keywo rds : li h u ayu ; c r e a t i v e p s y c h o l o g y ; t h e m e ; e v o l u t i o n ; c u l tu r e creat i v e 1 1 1 学价论 交 刊 绝叫 生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 f 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 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昌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 (手 “ ):私碑签 字 日 期 : 叫年 月 卜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 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论 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木 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位沦 文的 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价文 作 份(手 写 ):沁斗 签 字 日 期 : 问 年歹月 “ 日 导师签名 ( 手写) : 仆 礴 签 字 日 期 : 枷7 年 。 一 月 扣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 讯地址 : 电话 : 邮编 : 第1 章 引言 第1 章引言 “ 作家心态,是指作家在某一时期或创作某一作品时的心理状态,是作家 的人生观、 创作动机、 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多种心理因素交汇融合的产物,是 由 客 观的 生 存 环 境 与 主 体 生 理 机 制 等 多 方 面 因 素 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砚 作 家 的 创 作 心态必然会对当时的 创作产生影响,其心态的变化也会引起创作上相应的变化。 作家创作心态不仅会投射到作品中的 人物身上, 而且还会影响到作家的选材、 构 思以及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 它直接作用于创作 过程, 从而影响作品的面貌和品 质。 同样的社会生活材料, 在心态不同的作家那里, 也会变幻出主题不同、 蕴涵 不同、格调不同的作品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创作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 因此,以创作心态为切入口, 对作家进行个案研究, 有助于我们揭示作家潜在的 自 我与作品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家创作的个性特征。 龄梨华被誉为 “ 留学生文学的鼻祖” ,从1 953 年去美留学后一直旅居美国, 留学经验成为她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中一段独特而宝贵的经验, 也自 然成为她创 作时的首选题材。 尽管有很多作家的创作都涉及过这一领域, 但是以留学生题材 作为自己创作重点、 坚持不懈地长期在这一领域孜孜耕耘的却寥寥无几, 龄梨华 当属个中翘楚。从五六十年代的 又见棕搁 又见棕搁到七八十年代的 傅家 的儿女们 、 嗜 会场现形记 、 三人行 、 寻 、 炙 屏风后的女人到最近的 在离 去与道别之间 等一系列以留学生和学留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优秀作品, 称她为 文坛 “ 常青树”并不为过。 杨振宁曾说过: “ 在港台留学生的书架上常常看到砖 梨华的小说” ,可见她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本文研究对象即为龄梨华创作的以留学生为题材的作品, 包括那些由留学生 而成为 “ 学留 人” 的华人学者生活的作品。留 学生文学的创作并非开始于赞梨 华, 但是龄梨华对留 学生文学的创作有着开拓性和发展性的意义。 其开拓性在于 她结合自己的丰富阅历, 以其细腻的笔触展示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物质与精神上 的双重痛楚以及文化上的 “ 失血” ,描写了 海外游子们的思想、情感、心态. 引 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正是由于她和白先勇等一 批作家的创作, 才有了“ 留学生 文学” 这一独特的称呼。 其发展性在于赞梨华在几十年来一直孜孜从事于这一题 材的创作, 从当年的留学人到后来的学留人, 一直对这一特殊群体投以深切关注, 并在创作中能够逐步地超越自 己, 使留 学生文学由 最初的 经验叙述走向理性臼 认 知和深刻的反思. 并拓展了留学生文学的表现方式, 在文学的审美意义上也获得 气杨 守 森 : 犯 。 世 纪 中 国 作 家 心 态 史 , 北 京 : 中 央 编 译 出 版 社 , , 的 日 年 , 第2 页 , 第 1 章 引言 了瞩目的成就。 如上所述, 胎梨华的创作是发展变化的, 但是一直以来对她的留学生文学的 研究多集中于单部具体作品的论 述,尤其是她前 期和中期的创作。 “ 大陆语境对 台湾版块作家的思想文化意识, 往往停留在五六十年代, 而作家的后期创作却由 于 传 播 速 度 的 限 制 往 往 不 够 及 时 。 , 而 龄 梨 华 的 创 作 一 直 在 继 续, 创 作 心 态 和主 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尤其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这部作品, 作者己 超越文化差异的局限, 从人性角度看待不同种族之间人类所共有的善与恶, 从而 使她的作品有了 更高意义上的普遍性, “ 然而大陆语境由于传播滞后,文本传播 态势依然是强调龄梨华是 留学生文学鼻祖 的身份, 就使得作家后期生成的边 际 文 化 意 识 被 消 解。 ” 因 此 , 本 文 对 价 梨 华 几 十 年 来 留 学 生 文 学 的 创 作 做 整 体 梳 理, 以发展的眼光, 以 其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心态为角度来研究其创作主题的擅 变轨迹。 赞梨华的留学生文学的创作按照创作心态来划分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创作前期( 1 %3 1 9 6 7): 这个时期以 无根心态为主导, 抒发早期留 学生 的漂泊之伤和无根之痛,1 9 67年发表的 又见棕搁 又见棕搁即是代表作,享 誉海内外,被许多评论者尊称为“ 留学生文学鼻 祖” 、 “ 无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在此期间,主要发表留学生的作品还有 归 、 也是秋天 、 变 、 雪地上的星 星 、 又见棕搁 又见棕搁 。 2 创作中期 ( 19 6 7 一 - 一 1 989): 作家对留 学生的关注从“ 生存” 转向了“ 生 根” , 开始探索留美学人如何“ 落地生根” ,以及生根之后的文化选择, 同时因为 有机会多次回国 观光、 探亲、 考察, 一种找到“ 根”的感觉油然而生,因此, 这 段时期的主导心态为探索与回归。 主要作品有 会场现形记 、 考验 、 傅家的 儿女们 、 三人行 、 寻 、老 相见欢 。 3创作后期 ( 1 9 89 至今) : 随 着时代的变化,岁月的流 逝,作家视野更为开 阔, 关注面也更为广泛。 作家进一步探讨如何面对中西方冲突, 关注亚裔第二代 以及他们与上一代之间的“ 代沟” 问题, 并且对留美知识分子乃至于全人类在新 的世纪里应当如何实现自 在的、 诗意的生活作了深入思考。 主要作品有 一个天 使的沉沦 、 屏风后的女人 、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 由于作家创作 心态发生变化, 创作主 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本文即探讨龄梨 华各个阶段创作心态与其创作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创作心态之下创作主题 的擅变与 超越, 对她的留学生文 学创作做一 个整体的梳理和观照, 以此来揭示她 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创作特色、 她创作的历史意义、 她的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以及她 许燕: 论美华文 学在大 陆的传播过滤及 其 特征 . 广东社会科学 , 2 003 年第6 期,第44 灭 许 燕: 论美华文 学在人陆的传播过疙次其 特证户 。 广东社会科学 , 2 的3 年第6 期,第科 贝 第 1 章 引言 所坚守的价值信念、 所执著的人生态度, 力图以此来全面、 整体地把握和评价她 的创作实绩及对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从而正确定位她的 文学史地位。 第2章 创作早期: 无根者心态 第2 章 创作早期: 无根者心态 2 . 1无根心态形成的原因 有叶却没有茎厂 有 茎 却没有根2 有根 却没有泥土/ 它的名字叫华侨 美国有一首歌曲这样写到: 如果你爱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 五六十年代, 随着台湾社会的开放, 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崇美心理的滋长, 在年 轻人中掀起了赴美留学的热潮, 许多人抱着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和寻求美好前程的 迷梦,纷纷漂洋过海去了美国。在 1 9 53 年,年轻的龄梨华大学毕业后,满怀希 望和追求负发美国寻找梦想。 但是当她真正来到美国, 却发现它与自己想象的天 堂相去甚远。为了生存,为了完成学业,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初到美国时,曾住 在美国的 一对老夫妇家里, 每到周末, 除了 打扫七间房子、 两间浴室、 一个厨房 外, 还得到屋外锄杂草、理花圃、 扒落叶及从事六亩地的杂事, 后来又做过家庭 教师和打字员。 这种繁重的超负荷劳动以及漂泊无依的生活使她饱尝寄人篱下之 苦。 在美国几年中, 她经历了“ 从一个把梦顶在头上的大学生, 到一个把梦捧在 手里的留学生,到一个把梦踩在脚下的女人”的过程,看到的是华人备受歧视、 凌辱和损害的社会现实。 以聆梨华、白先勇为代表的六十年代的中国留学生, 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 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深入骨髓,当他们 带着民族气质走向美国, 冲突必然就产生了。 “ 从19世纪以 来, 我们的文化都在 防守, 而且常常是节节败退, 被西方的强势文化冲击的我们丧失了自 信, 这是最 可悲的. ” 。美国的历史短, 经济发达,由深厚故土文化积淀而成的中国情结以 及中国人“ 安土重迁” 的观念与西方文化的重个人轻集体、 重物质轻精神的人生 观价值观迥然不同, 二者相 遇, 处于弱势的群体难免会被先进强势的一方同 化甚 至吞噬, 随之而 来的便是这种征服过程中产生的痛苦和绝望。 留学生们历尽艰辛, 却往往屡遭挫折, 在事业、 爱情、 生活等方面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 而这又使他 们更加怀念故国,更加思念自 己的文化之根。因此龄梨华说: “ 觉得别人都是有 家可归的, 而我永远是浪迹天涯。 回到台湾, 亲戚朋友以礼相待, 关切 地问: 这 次回来,能呆多久? ,回到美国,美国 人随意问: 你不会在此常居吧! ” ,一 乞陈 保才 : 中 国 文 化 水 远 在 我 心里 访著 名 作 家 白 先 勇 , , 中 国 大 学 生 就 业 , 2 005 年 第3 期 , 第48 页。 第2 章 创作早期: 无根者心态 种无根的漂泊感充满作家的心间, 使她的作品染上了“ 我的心里是空荡荡,了无 着落的色调,o 值得注意的是, 在最初的台湾文学中并没有出现“ 失根” 的主题,那是因为 尽管他们已 经漂离大陆, 但是处身所在仍是在祖国的大地, 失根的感觉虽有, 但 还不那么强烈. 但是当 他们到了美国之后, 对故国的怀恋升华为不可解脱的乡愁, 刀而使他们在他乡求发展时理所当然的产生了认同危机。龄梨华从留学生的孤 寂、 苦闷、 仿徨诸般烦恼中理解了失根的痛苦, 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探索中,找 到了海外学人苦闷和痛苦的源头, 这种根源不是别的, 正是由于远离祖国、 寄身 异域、 无根漂泊。 而作家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使她无法割断对祖国故乡的怀恋。 在这种无根心态之下,她把自己 和整个无根一代的悲苦,熔铸在一部部作品中, 成为 “ 无根一代”的代言人。 2 . 2留学生心灵裂变的印记 以留学生、留学人的生活为契机,放梨华小说将笔墨集中在留学生心灵自 我 的探索上。 作者多年的旅美生活使她对留学生这一群体的了解逐步加深, 她的探 索也由感性向理性逐步推进, 愈往后期愈见冷静与客观。 作家对留学生内在心灵 深处的痛苦的描绘并不只是停留在生活表面, 而是将个人不幸放到更开阔的背景 中思考, 使这种探索由最初的集中在个人命运、 前途及生存环境的表现向社会政 治层面开掘, 表现出客居异乡的留学生心理微妙变化的轨迹以及作为中国知识分 子特有的民 族特质, 从留学生情绪的一次次波动以及一次次为生活、 环境所触发 的心理的失衡中展示留学生心灵裂变的印记。 2 . 2 . 1生存与生根 马克思说过,人的要求和人的本质是无限丰富的。 然而, 所有这一切都必须 基于一种最原始、 最根本的活动生存。 生存是世界上所有民 族一切活动之本, 但是千差万别的生存方式却造就了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留学生们来自中国 一个被儒教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浸染了几千年的国度,当他们进入偏重功 利、 把经济利益当作最高目的的美国社会后, 迥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必然带给他们 巨大的冲击。 独自 在异国他乡, 首要面对的事情就是“ 活下来” , 然后才能谈“ 呆 下去”的问题。 在 小琳达中主人公吴燕心为解决生活困窘以及住宿的困难,面对小琳 达狡黯而不失天真的刁难, 只能默默忍受,而且对“ 到了美国 、就是身上一文不 名也不会挨饿,只要肯吃苦,找事是易如反掌”的美国神话初步产生了怀疑。从 第2章 创作早期 无根者心态 语言的不通及吴燕心与小琳达若即若离的心理距离中, 我们也不难看出吴燕心身 在异乡、寄人篱下、备受歧视的处境。 三束信中主人公向 华要离开华纳夫妇 家时, 华纳太太半夜起来搜查她的皮箱行李, 并拿走一个两角半的银币, 还骂她 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中国小鬼。 等中的主人公 “ 我”为了 生存到一个美国老夫 妇家去做帮佣, 除了 身体的劳累 还要忍受男主人的 性骚扰, 为了 筹集母亲和男 朋 友来美旅费不得不和死了妻子的男主人结婚, 完全丧失了 人格的尊严。 在 友谊 中,顾彦出国来到好友怀耿住处,看到他住的地方 “ 比 泰安街的狗窝都不如、 而怀耿则说“ 我白 天打工, 晚上上课, 只要有个地方睡, 有个炉子烧饭, 坐地下 道方便, 这些目 的都达到, 一个月只花几十元房租, 还要讲究什么?” 而且怀耿 为了 生存,只好放弃自己 喜爱的专业去读“ 一个保险能找到事的学位” 。留学生 这种在肉体和精神上的苦苦挣扎,反映在龄梨华的多篇作品中。 如果说这一切还只是对留学生不济命运的感性的、表层的描绘, 那么 又见 棕搁, 又见棕搁 则深入到了精神层面. 随着作家思考的不断深入, 她已不再满 足于直面地抒发自己的所观所感, 而要在更为宏阔更为高耸的角度对与她同时代 的留学生的命运进行富有实质性的揭示并予以哲学层面的思考。在 又见棕搁, 又见棕搁 这部被她称为“ 比 较有代表性” 的作品里, 依然涵盖着在此之前所有 留学生题材作品所涉及到的一切问题, 不同在于, 这部作品已不仅仅是对个人和 生活的感伤, 而包含有对群类和文化的内 省, 即对留学生这一 特殊群体和我们传 统文化的整体观照和反思。 又见棕搁,又见棕搁中主人公牟天磊在 “ 大家都 要出国所以我也要出国” 的潮流中漂泊美国, 拳头里捏着两个希望: 学成、 业就。 为了博士帽, 不得不白 天读书晚上打工, 承受着肉 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可是 当他学成业就之后仍然觉得苦 “ 和美国人在一 起, 你就 感觉到你不是他们中 的一个” , “ 不管你英文讲的多流利,你还是中国人” ,长期的寂寞与痛苦使天磊 变的消沉、颓唐、 心灵苍老。 他的感伤情绪,就是没有根的一代的寂寞与 苦闷。 “ 没有根的空, 这是一种时代的心理, 时代的苦闷, 它象迷漫的雾一样, 覆盖在 天 磊同 代 人 的 心 头 。 ” 在这里, 我们可以 把以牟天磊为代表的留学生与二三十 年代的留学生做一个 简单的比较。 二三十年代的留学生是怀着寻求救国“ 药方” 而到异乡留学的, 他 们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十分决绝, 对西方科学民主精神则充满了向往, 这种心态使 得他们没有来得及对民族歧视以及留学生个体心灵情绪产生的根源做进一步的 探讨, 鲁迅和郁达夫都把个人情绪的产生归结为“ 弱国子民” 的心态,其实是将 留学生文学转向了 社会学研究, 忽略了个人心理分析。 而当 这些人带着药方回归 陆 十 清 : 淤 奥 华 和 她 的 又 见 惊 搁 又 见 棕 搁 习, 又 见 棕 搁 又 见 棕 桐 , 龄 梨 华 , 福 州 : 福 建 人 民 出 版社,1 980 年版,第262贞. 笨2章 创作早 期: 无根者心态 祖国后, 他们的心境也完全不同于牟天磊们的虚空和失落。 赞梨华笔下的留学生 也将欧美视为文明胜地而远离故土, 但是他们是因为对现实人生及当时社会政治 的迷惘而去美寻找精神寄托以拯救自 我的, 他们满怀希望而去, 结果发现美国并 不是想象中的天堂, 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带来的苦闷和烦恼的体验中, 他们也 加深了 对本民 族的 认识。 牟天磊可说是那个时代的留 学人的典型 概括。 放梨华准 确地把握到特定时代的留 学生们的特定心境无根之痛。 大陆与台湾被人为隔 绝,由大陆到台湾的人感觉没有根,由台湾去美的人感觉更没有根。生存不易, 生根更难, 生存只是物质上的需要, 而生根, 除了物质还需要精神上的归依与认 同。 从生存到生根, 龄梨华根据自 身经历, 随着体验的逐渐深入, 给我们形象地 展现出五六十年代留学生的真实的心灵世界。 2 . 2 . 2物质与精神艰难的双重站立 无疑, 赞梨华在早期创作的小说中向我们展现了留学他乡的游子异常艰辛的 生活现实, 但是不仅如此, 作家赤诚的爱国心与自 身的正义感使她对留学生们的 关注不仅仅停留在表层, 而是将留学异国的现实困境上升到人类存在和价值失落 的哲学思考上, 对留学之苦进行一种形而上的思考, 并对留学生自 身价值进行了 深入的探讨。 龄梨华作品中的人物粗略可以分为三类:成功者、不成不败者和失败者。如 果成功是按照物质的丰富与否来定义的, 那么所谓的成功者如 再见, 大伟中 的大伟, 带泪的百合中的彼得, 又见棕搁, 又见棕搁中的莫家兄弟, 这些 人不但在美国都拥有充裕的物质享受, 而且在心理上完全接受了美国的文化, 尤 其是莫家兄弟异国镀金、学成业就、捞得博士头衔、谋得收入丰厚的职业, 小说中 这样写到: “ ( 莫家兄弟) 那两张肥肥的、 肿肿的, 每一粒毛孔都冒出得意 的光芒的脸”、 “ 每个人都对他们说赞美的话, 莫大才过三十, 是哈佛物理系的 助理教授,莫二三十不到,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助理教授,不但才智过人, 而且狂妄和骄傲也无人能及, 。像莫家兄弟这样的人确实学有专长,有所成就, 但也存在迎合美国社会需要的问题。 另一方面, 骨子里又相当 狂傲, 尤其是在本 国同胞面前, 一副假洋鬼子模样,与这种行为相联系的其实就是崇洋媚外、 信奉 美国月 亮比中国圆的思想。 莫大还打算以允诺出国为条件, 企图 从天磊那里 夺得 意珊。像作品中的这类人物,其成就局限于职务、收入、生活等物质方面,精神 世界却空空如也。 用人生真正的意义来衡量, 与其说是成功不如说是失败, 作者 的态度显然是否定的。 一 第二类是不成不败者,比如 又见 棕搁,又见棕搁中的牟天磊。 他也获得 了博士学位, 也算是学成业就, 却又不像莫家兄弟那样洋洋得意。 这固然是有原 第2章 创作甲期: 元根者心态 因的, 首先, 他费尽心血谋取的立足之地恰恰不是他心中真下 想要呆的地方, 他 本是学历史的,为了更容易谋职改读了新闻。 他博士毕业后也想当个好记者, 但 是现实的严峻迫使他不得不在一所不知名的大学里 教小孩子汉语, 与最初的理想 背道而驰。 其次, 表里 不一的双面生活使他身心俱疲。 尽管他不喜欢在美国的职 业和生活, 但是这种毫无乐趣和理想光泽的生活地位, 也还是他忍辱负重花费十 年才得来的。当他回到台湾家中, 下女阿翠唤他“ 少爷” 时, 他感慨:如果她知 道他曾 在果园里捡过苹果, 不但捡, 而且一日 两气以苹果当饭,也在饭馆里端过 盘子洗过盘子, 有一个时期曾经洗刷过女厕所, 她是否还会叫他一声“ 少爷” ? 天磊爱面子, 又怕家人担心, 并没有告诉家里自己 在美国的生活实情。 回家省亲 时, 不得不在众亲友热忱的期待的目 光中扮演衣锦荣归的样子, 这样打肿脸充胖 子的生活使他内心充满了 痛苦。 像天磊这样的留学生, 物质收获、 成就比莫家兄 弟少的多, 付出代价却大的多, 所经历的挫折和艰辛使他更容易清醒也更善于反 省自身,这也是促使他寻根的动因之一。 还有一类失败者,如 友谊中的怀耿和顾彦, 在美国生活极其艰苦,为谋 生还得放弃喜爱的专业; 等中的女主人公,苦苦地支撑着看不见的未来,最 后还是迫不得己嫁给自己厌恶的年老的男主人。 此外还有 移情中的赵正刚等 等, 他们大多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意愿而是因为外界的种种原因赴美留学, 在美 国要承受严峻的生存考验, 精神上承受无根的创痛, 很容易在严酷的现实中迷失 自 我,是一群漂泊者、流浪者。 这三类人物的共同之处在于精神上的贫乏和空虚, 就这一点而言,不论哪一 类人物, 都可以说是失败者, 由 此可见作家笔下遭受民族歧视践踏的一群, 在突 破自 我人生的种种禁锢中, 他们不仅要突破自 身灰暗心理的樊篱, 作孤独悲凉的 人生苦斗, 还要在文化差异的夹层中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站立起来, 是何其艰难。 作家 通过留 学生们为生存求学而忙碌奔波的艰苦生活的展示, 其实也是对所谓的 自 由 理想的美国 社会的一次否定, 而 再见, 大伟 、 又见棕搁 又见 棕搁中 对民 族特性的思考则将否定指向 一种认同, 通过对一些无国家观、 民族观的形象 的否定表达了留学生自 我价值的实现要以国家、民 族为基本前提。 移情中赵 正刚因女友而出国, 但女 友最后嫌他没有经济能力而抛弃了 他, 但他在一 无所有 之后并没有倒下, 却在失望与希望的痛苦和困惑中重新开始了 对人生的追求。 赵 正刚、 牟天磊这类人并没有向金钱和物质低头, 他们是精神的寻找者, 尽管在别 人看来, 他们是人生的失败者, 但与那种以极端自 我为中心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 的前 提, 显示出与西方物质、 商业文明一致的部分留学生吴经、 大伟、 莫家兄弟 相比, 他们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 成功者。 我们通过焚梨华作品可以看到留学生人 生道路的两端: 一端是自 我不能实现而走向精神的虚无, 寻求物质的抚慰; 另一 第2章 创作早期: 无根者心态 端是面对现实与人生理想的不调和, 背负 起沉重的精神负担而艰难地支撑起人格 的尊严。 显然, 作者是倾向于后者的。 留学生心灵在物质与精神的张力之中经受 着水与火般的历炼, 作家通过自 己的小说 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 写出了留学生心灵裂变的真实印记 2 . 3女留学生的达缘气 生 作为作家的赞梨华, 她的文化身份具有三重性:即作为东方男性世界中的女 性、 西方男性世界中的中国女性和西方世界中的中国人。 因此,她对女留学生的 异国之旅显得格外关注, 并贯穿她创作的每个时期。 在一个更加强大的异质环境 中, 男 性的生存尚且十分艰难, 女性的处境便可想而知了。 作家对女性的生存环 境的关怀经历了一个趋同传统文化中女性居于 “ 次性”或曰“ 第二性”的位置, 到更为冷静的审视女性自 我意识和深层意识,正视女性的性别构造和生命历程, 构建出更为认同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话语方式。 在这一时期, 作为女留学生之 一的放梨华对女性处于双重边缘的孤独与无奈有着深刻体认, 她把这种无形但却 如影随形如空气般包裹着她的孤独与无奈诉诸笔端,走进女留学生的心灵世界。 2 . 3 . 1交换的婚姻 留美风气盛行时, 人们心目中的美国就是人间天堂, 是自由圣地是黄金国度, 家家有别墅, 人人有轿车。 因此去美国、 拿绿卡成为美国公民就成了 很多人的梦 想。 这种崇拜情绪对于爱幻想的青春少女当然就更富有诱惑力了。 当真正踏上美 国的土地, 举目无亲、 语言不通、 环境生疏, 而且西方社会崇尚个人拼搏、 独立 自 主的严峻现实摆在眼前,这一切使她们原来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去努力就破灭 了。 为了生存, 为了实 现自己的目 的, 她们不得不以牺牲自 己的爱情,出卖自己 的婚姻来换得金钱,她们很清楚,这不过是一场交易, 不必付出情感,只要达到 目的就好。 二二三室的陈聘 中,美丽高傲的陈婚为了实现美国梦,嫁给了富有的郭 尚 清, 她并不爱他, 只为他 认识几个 泽人, 将来 有机 会出 去 。 后来郭尚 清终于去 美读博士, 而陈聘己不愿意再等待, 和一个美国人同居, 最后抛夫弃子来到了美 国, 然而过的并不幸福。 她前夫带孩子去见她, 这时候她己 经与 那个洋人结婚生 子, 尽管过的并不好但她仍不愿意回到前夫身边。 因为对她来说, 两次婚姻都是 交易, 和哪个在一起都一样. 为了所谓的美国梦, 她的性情早已扭曲变形。 与之 相类似的女性还有 等 、 交换中 主人公。与陈聘相比, 交换中的陈太太 就算得上是残酷了。 陈太太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她想到法国学画, 但没有 第2章 创作早期 无根若心态 经济能力。于 是她嫁给了其貌不 扬、 患有重症的老单身汉诩祥, 只因为他有几万 元的存款和数目 可观的人寿保险, 在结婚后对丈夫隐瞒了他的病情并且不给他治 病, 等于 看着丈夫一步步走向死亡, 而他的死亡可以 达成她的理想。 在面对丈夫 弟弟质问时,她毫无愧疚之色: “ 诩祥死前,享受了我半 年,给我一点酬劳也是 应该啊! ” 。 等中的女主人公希望让男友和母亲赴美,但是她自己的生存还是 靠打工来维持, 无奈中只好嫁给了丑 陋、 狠毒、 丧偶的犹太老头安柏生, 她明知 女柏生不能多吃油搪,在做饭时都加倍地放了。 对于陈太太和安柏生太太来说, 婚姻像个可笑的合同,爱情则根本没有,丈夫与 妻子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她们则是金钱异化的产物。 当 她们在以婚姻作为手段和跳板来实现自己价值的过 程中,人性也被异化了,道德观完全偏移了。 2 . 3 . 2寂寞无望的青春 出国的女留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去国多年却没有结婚, 并不是她们不愿意走入 婚姻,而是找个合适的人实在太难了。 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想观 念等方面与美国人差异很大, 因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华人居住区或华人文化圈如 同学会什么的, 绝大部分华人不论男女都不愿意与美国人通婚,两者差异太大, 沟通不仅仅是语言 而且情感和思想方面都很困难, 并且家中父辈一般也不愿 意自己女儿与洋人结婚, 这和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是相关的。另一方面,由于 美国人的种族歧视, 许多西方父母根本不接受黄皮肤女性作儿媳妇, 认为会在同 族亲朋面前失了 面子。因此东方女性与西方男性在一起的可能性很小。比如 她 的选择中的莎立的遭遇。 “ 我们结婚时他的父母从纽约赶来,大家反对,认为 他太年轻, 经济不能独立, 学业还没有完成, 提出种种理由反对我们的婚姻, 主 要原因当然是不满意黄皮肤的儿媳,同时我家里也反对我嫁给一个美国大兵。 ” 因此女性大多只能在华人圈中寻找合适的男性。所谓 “ 合适” ,自然要求最好是 博士,而且是理工科的。 从 又见棕搁, 又见棕搁中牟天磊的话可以 看到这一 点:“ 在纽约的中国人圈子里,有一种说法,女孩子们找对象,第一是医生,第 二是理工博士, 最后才是其他。 ” 这几个条 件综合 起来, 找个合适的男友实在是 难上加难。 许多女孩子因此而蹼跄下来, 在寂寞中 打发单调的日 子, 而随着岁月 流逝,年岁渐长的女孩们被新来的女孩比得黯淡下去,再找男友就更难了。 移 情中爱由为了 摆脱寂寞而与人同居, 她是一个因为学习、 工作而耽误了自己婚 姻的女性, 等她有了比较安定的生活后才发现自己 老了, 只好与吴经同居, 明知 道他并不爱她, 只是为了她的钱. 尽管如此她仍与 他来往,因为“ 我是女人,女 人最大的 缺点就是怕寂寞, 一 尤其在我这个年龄, 一 我解决他的生活费用, 他排除了 我的寂寞” 。还有一类留学生,怀着崇高理想来到美国,希望实现自 我价值,为 第2章 创作早期: 无根者心态 了生存、 学习和工作, 无暇顾及个人情爱, 等到一番拼搏生活较为安定时, 青春 己 经不再, 伴侣难寻。 雪地上的星星中的罗 梅卜 , 她有着东方式的“ 灿烂梦 想” ,埋头书堆,从不参加中国人的聚会。然而在奋斗六年之后,只剩下了一个 愿望: 找个归宿, 找个人。 但这唯一的梦想最后还是破灭了。 在异国他乡的月 亮 之下, 这些曾 经美丽的 东方女孩在寂寞冷清中 数过一 年年的春夏秋冬, 跋陀了 青 春和梦想, 践陀了热情与生命, 像一勾细细的弯月, 冷冷地发出黯淡的光, 凄凉 地挂在他乡的树梢。 2 , 3 . 3围城中的娜拉 龄梨华当然不是琼瑶,琼瑶笔下的爱情是不食人间烟火、带着歇斯底里的, 同时也是虚幻的。 赞梨华笔下的爱情才是真正属于凡人的, 没那么浓烈, 也没那 么单纯, 往往掺有太多的现实的负累, 决不会为爱而爱, 在说爱之前, 必先对这 份爱进行评估, 不符合条件的话爱也就没了。 所以作家笔下的爱情和婚姻, 有的 是为了 不寂寞, 有的是为了金钱, 有的是为了 依靠。 所谓一见钟情爱得死去活来 的婚姻根本不存在。 龄梨华结婚后几个孩子相继问 世, 丈夫工作紧张忙碌, 相夫 教子的单调生活使她发现婚后的生活也许消除了一个人的空落, 但是曾经有过的 宏大理想也随之消失了,她从一种寂寞陷入了另一种寂寞.在沉重的现实面前, 她的梦想渐渐被逼入死角, 落入了平庸的日 常生活。 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作家对 像她一样的 走入婚姻这座城的女留 学生们的内 心相当了 解, 她要通过自己的作品 写出她们的心灵世界。 变 、 插曲 、 有一个春天 作家通过这几部作品提出这样一个问 题: 在异国 他乡由于种种原因而走入婚姻的女性, 从此就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当然 不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东方女性,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做一个贤妻良 母、 一个家庭主妇, 婚后往往放弃工作, 专心一意地相夫教子, 完全失去自 我, 也很 少与外界沟通和交流, 久而久之, 平 庸的生活又开 始啃啮她们失落的心灵。 而婚 姻中的男性, 他们只专心于自己的事业和自己工作的烦恼, 而从没有心思或者根 本不想去了 解妻子的生活。 妻子像是高级保姆一样, 她们的存在价值被完全忽略。 虽处于同 一屋檐下, 然而咫尺天涯, 极容易产生婚姻危机。 如 有一个春天中 的韵梅, 丈夫忙于事业, 子女由于从小生活在美国,已 经完全习惯和接受了美国 文化习惯, 女主人公无法与他们交流, 没有家的温暖。 她这样说自己的家庭: “ 我 根本不知道她,她根本不是我的女儿, 她是陌生人。 我从来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她从来没有爱过我, 或把我放在心上,费利也没有, 他们都不是我的孩子, 他们 是美国人, 而我是中国 人! ” “ 我完全是孤独的, 我的丈夫有他的事业, 忙完了 工 作他就是跌入在磕睡里的猪i 在这种婚姻状态之下,她产生了婚外恋,以稍微 第2章 创作早期: 无根者心态 减轻她积压于内心的焦灼。同样, 插曲中的女主角因棺神苦闷而婚外恋被丈 夫发现后离婚。 最让人深思的应当是小说 变了。 变是作家感情的宣泄口: “ 写 变 时, 我自己 完全浸在里 面, 我写一个家庭妇女的生活, 她的和我的是多么地相象, 她对生活的埋怨,她挣不脱孩子、日 常琐杂; 这对她的艺 术生命是多么地不利, 但是 又 无 法 放 弃 。 ” 女 主 人 公 文 璐 的 丈 夫 王 仲 达 只 顾 忙 于自 己 的 事 业, 把 妻 子 当成他手臂下的公文包, 他只知道她吃饭坐他对面, 睡觉在他旁边, 出门递上公 文包, 进门送上拖鞋. 文璐在失落之余与追求者唐凌发生了爱情, 她鼓足勇气走 出了 冰冷的家, 但是她发现得到爱情之后仍走不出对过去家的情感与牵挂, 和唐 凌的所谓的爱情更像是一段短暂的激情, 眩晕的感觉过后, 内心的落寞依然 存在。最后她还是回到了 原点。鲁迅先生发表过一篇 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 文 中 断 言: “ 娜 拉 或 者 也 实 在只 有 两 条 路 : 不 是 堕 落 就 是 回 来” 。 当 然文 璐与 娜 拉出走的原因并不相同, 娜拉在那个时代只能依附于男性, 所以只有堕落与回去 继续依附两条路可以 走。文璐呢,其实同样是寄希望于男性, “ 她们怨得是所托 非 人 , 却 不 去 寻 索自 身 依 赖 性的 根 源。 ” 虽 然 文 璐 身 在 异 域, 但是 事 实 上 , 传 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阴影世俗和家庭的禁锢, 强大无比的男权思想, 无处不 在的道德偏见, 无论身 在何方都 会都会被它笼罩。尽管文璐对娜拉产生了 认同, 走出了 家门,然而在碰壁之后终产生怀疑,或者服从父权社会的召唤回归秩序。 经济与 情感的 双重独立是那么难以实现。 矛盾始终存在: 天性柔弱的女人既想把 男人当作依傍的靠山, 渴望关心和爱护, 又痛恨他们给女人带来的种种不幸。 文 璐与其说是走不出家庭, 不如说她是走不出世俗的眼光。 世俗的力量如透明的壁 障, 也许看不到却让人处处碰壁, 当你准备好武器却又仿佛陷入无物之阵。 变 是作家情感的宣泄口, 通过它来揭示女性生存的真相, 作者试图希望女性能够找 回自己, 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找回, 这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态。 随着思考的深入, 作家在以后的创作中找到了答案。 2 . 4小结 龄梨华是留学生文学的较早的开拓者之一,正是由于她和白先勇、欧阳子、 聂华等、 张系国 等等一批作家的 努力, 留学生文学才逐步发展壮大到后来成长为 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 “ 她在60年代便开了留学生文学之 砖 梨 华 : 人 在 旅 途 , 龄 梨 华 自 传 。 哈 迎 飞 、 吕 若 涵 编 , 南 京 : 江 苏 文 艺 出 版社 , 2 以 扣年版 : 第33 7 页 ,鲁迅: 兽迅杂文 选 ,桂林:漓江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8 页。 落刃 敏: 自我的迷失与子 于 划, 迁西帅范人 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95年5 月,第32卷第2 期, 第 5 6页。 第2 章 创作早期: 无根者心态 先河, 继而又把 留美文学 从游览记事的性质提升到探讨生活理想、 得失与 根 的 层面 上去 。 施在留 学生 文 学发 韧 之 初即 以 敏 锐的 观 察 力 和作为 一 个优秀 作 家的 魄力率先提出“ 无根的一代” 这个称呼, 准确地把握住了当时特定时代、 特定环 境之下的留美学生的特殊心态,反映出那一代留学生的真实心声。 又见棕搁, 又见棕搁 即是在五六十年代“ 集留学生文学之大成” 的 一部代表作品. 因 此龄 梨华被称为 “ 留学生文学鼻祖”而写入文学史是当之无愧的。 龄梨华的作品, 笔端总带着人道主义的同清.对她来说,写别人即写自己, 同情别人也同情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国流浪者。 在这个时期, 她主要写了留学生在 异域的生存困境, 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 而且特别关注了女留学生的边缘人 生。 但是与同期的描写留学生生活艰难、 精神寂寞无根的作品相比, 龄梨华虽然 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 但是她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人生的建树。 在般梨 华看来, 人要脱离现实人生的苦恼是不可能的, 但人却在苦难的体味之中实现了 生命的价值。 放梨华小说的审美价值也许正体现在她对现实人生意义的探讨以及 建构于这种探讨之上的 对文学的认识、 对国家与民 族的希望。 在这个时期她的许 多作品中都有自 我真实经历的影子,比如 小琳达 、 三束信等等。 赞梨华在 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现在回想起来, 那两年, 像颗剥掉糖衣的药丸, 苦而涩, 但 治愈了我不少病症。 ,赞梨华正是在对人生“ 苦, 的体验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 义的。 当然我们不能把小说中人物视为作者本人, 但作家关于苦难的经验和感受 却体现在小说人物之中。如 情尽中做人家情妇 19年的迪那为了帮助情人女 儿实现她的爱情而违背情人意志最后与情人分道扬镰, 虽然这段情的“ 情尽” 会 给迪那今后的岁月带来更多的凄凉和寂寞, 但她却在向 兰的幸福中感受到一次生 命价值的实现。 移情中爱由的妹妹夺走了自己的情人,但爱由在独守寂寞中 保持了自己人格的尊严。 又见棕搁,又见棕搁中牟天磊回台湾省亲不仅是为 了找一位妻子, 也是为了找寻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想要的是什么。 正如其小说 苦 难中成长 中的小佩所言: 我已 经在苦难中长成了, 但苦难却把我变成一个有用 的人。 冰心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 “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撤 种,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读赞梨华的留学生小说,感觉正是如此, 虽然会 对留学生的 遭遇感到心酸难过, 但不觉得悲伤, 而是从难过中更加深刻地 体验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别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 这也是龄梨华留学生文学大受 欢迎, 在留学生的书架上常常看到的原因, 也是对同时期留学生文学创作的超越。 伪鲁西: 海外华文文学论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9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97 年7 月.第21卷第3 期 第 84 曳. 第3 章 创作中期: 探索与回归的 心态 第3 章 创作中期:探索与回归的心态 3 . 1探索与回归心态形成的原因 一转眼,龄梨华出国已经十几年了。十几年间她经历了 结婚、生子、创作, 这个时候她的孩子们已 经稍长, 她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写作了。 因为她是这样一个 热爱写作的人: “ 第一我是个作家, 第二是个母亲, 第三才是个妻子” . 这个时期, 作家锋芒早己显现, 可说颇有成就, 她踌躇满志, 满怀信心使自己的创作更上一 层楼。 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