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学专业论文)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蔡元壤作为远我代最骞影瞧力麓教育家之一,对中国褒代美学建设豹贡 献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美育思想中。就蕊形成而言,一方面离不开救国与启蒙 能喇代主题,另方亟剩以完全人格教育为立论蓠提。同融定酶美学观又 是其得以展开的理论基础。就其本质而言,蔡元培将美育理解为一种培养人 的超越性情感昀教育活动,是擒成他的耨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缌戏部分。网时 美育又具有教肖不能完全涵盖的内容,还应当在文化结构中加以必要的考 一 察。就其实施丽言,则可以从美育实施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来把握。 在蘩元培看来,美育的实施对象既是全民的,又疑终身的;美育的实施内容 既以艺术教育为主又不仅限于此;美育的实施方法则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 会三个角度翻以考察。就箕意义焉畜,蔡元培美鸯思恕不仅在当时裁产生了 i m m m m m , m , m o 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当代视野下仍然艇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对此可以 铁美学、教育翱文化三个维度震开登要戆搽讨。 a b s t r a c t c a iy u a n p e i ,w h ow a so n eo ft h em o s ti n f l u e n t i a le d u c a t o r s i nt h e m o d e r n t i m e s ,h a d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d e v e l o p i n go ft h em o d e r n a e s t h e t i c s ,w h i c hw a sp r o m i n e n t l yi nh i s t h o u g h t s o fa e s t h e t i c e d u c a t i o n ,h i s t h o u g h t s ,b e i n gb a s e d o nc e r t a i n a e s t h e t i e s t a n d p o i n t s ,n o to n l yw e r ec l o s et ot h et h e m eo ft h et i m e s ,w h i c h w a st os a v ec o u n t r ya n di n i t i a t ep e o p l e ,b u ta l s o d e p e n d e do nt h e c o m p l e t ep e r s o n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a sh i sp r e r e q u i s i t et os e tf o r t hh i s v i e w s i tw a sa n 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h i sn e we d u c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 t h a th e t h o u g h t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w a sak i n do fe d u c a t i 。n a l a e t i v i t yt oc u l t i v a t ep e o p l e s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e m o t i o na n da t t h e s a m et i m e ,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s h o u l db e s t u d i e di nt h ec u l t u r a l s t r u c t u r eb e c a u s eo fi 括c o n t e n t st r a n s c e n d e d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sf o r 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 ,w es h o u l dg r a s pi ta n ds t u d yi t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n a m e l y ,i t so b j e c t s ,c o n t e n t sa n dm e t h o d s i nh i s o p i n i 。n s 。t h e o b j e c t s w e r ec i v i la n d l i f e l o n g ;t h ec o n t e n t st o o ka r t i s t i c e d u c a t i o na st h em a i np o i n t ,a n ds h o u l dn o tb e l i m i t e db yi t :t h 。 m e t h o d sc o u l db e s u r v e y e df r o mf a m i l y ,s c h o o la n ds o c i e t y 盎sf o r i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h i st h o u g h t sh a dm a d ef a r r a n g i n g i n f l u e n c ei n t h o s ed a y s a n di n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r a ,i tc a na l s oe n l i g h t e nu s a n dc a nb eu s e df o rr e f e r e n c eb yd i s c u s s i n gn e c e s s a r i l yf r o mt h r e e a s p e c t s :a e s t h e t i c s ,e d u c a t i o n ,a n dc u l t u r e 导言 紫元培( 1 8 6 8 一i 9 4 0 ) 是中国近现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积极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其一生丰富多彩,无论是在教育界、学术思想领域还是社会政治活 动中,他都颇有建树和影响力。可以说,蔡元培因为他的思想与社会实践而在他那个时 代啦写下了浓彩一笔。时至今同,他的许多思想仍然散发着睿智的光辉,值得后人探讨 与借鉴。 搽元培早年饱受中国传统教育,由科举一路至进士及第,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 又授职翰林院编修。其时他年纪尚不满三十,可谓一个年轻志得的士大夫。但也就是从 那时起,蔡元培的思想因为时局的惊变和对西学的学习了解,逐渐发生变化。最终他走 向了一条与清政府决裂、倡言革命的道路,也走向了一条以创办新式教育为主要阵地的 救国启蒙之路。 自十九世纪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前后经历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血 凹运动等重大变革。贯穿其中的则是外强的侵略凌辱。紫元培身处其中,关注点常常在 如伺强国和如何真e 实现社会理想上。这使得他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 之中,专门而系统的学术著述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学术思想就缺少价值。恰恰相 反,他的许多思想的提出都发时代之先、站在了时代的高处,即使是在现在,也仍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蔡元培所提出的各种思想中,其美育思想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因为种 种原因,蔡元培没有留下一部系统的美学美育论著,但是他在大量的文论、演讲中都反 复地论述了他的美学美育观点,并且积极地将这些美育思想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在当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禁元培的这些美育思想与实践加以梳理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对 其加以系统的把握,有助于了解中国美学在近现代的发展状况。其次,柒元培美育思想 中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即使是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本文尝试从其形 成、本质、实施几个方面柬探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试图在当代视野下 思考他的美育思想的意义所在。 具体而占,了解一个人的思想,首先应当了解这个人身处的时代,对于一个生活于 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说没有近现代中国的具体环境,也就没有紫 元培这些:| 三富的美育思想的产生。其次还应当考察其形成的立论f j 提。如果不了解这一 点,巍然缀难深入理解萁全部海容。再次,藏美育本身舔言,一定筠美学观又是其澎成 的麒沦基础。因此在探讨蔡元熔美育思想的嫩体内容之前,还应当对他的美学观有个 全嬲耐准确的把握。 荚育的本霞与具体实施,燹l 是深入探讨蕻元蘩美育豹麓本方面。蔡元珞在这些方蟊 的论述虽然还不能说非常系统,但内容却也怒极其丰富的。理解美育的本质问题是廓清 黎元墙美育思想的个基本阀题。禁元培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上保持了 惑戆虢连贯健。美育的实施氇怒藜元培重点讨论过靛,这驻然是稻健对社会实践豹强调 分不丌的。如何将美育理论付诸实践之中,可以说是蔡元培荚育思想的个重要问题。 对蔡元培美商思想的基本内容本身的探讨,还不能说宪戏了对它的全部考察。因为 灵有将之放在当代社会来观察,_ 能更准确堍淫解其理论的生命力。为此本文从美学、 教育和文化三个维度给予了分析和讨论。 通过几个方霹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紫元培有关美育的理论积实践,虽然还没有真 紊系统纯,韶有癸海在盼统一髓。易j 荚学雯的角度,蔡元培可以说逢赋予了美育以蕊代 意义f 内先行者和蕊避人之一。就其生命力而富,柒元培的荧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便产生了 广泛熟影响,即使在现时钱也仍商定的扇示意义。之所以能够如此,在子篆元培不仅 立怒予亏代思考,并噩这种愚考始终是滩在辩代的高处完成髂。可以毫不夸张地激,玖 桨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可以看到个时代的谶步知识分子思想发展演进的缩影。 4 第一章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 一、时代背景:救国与启蒙 蔡元培身处的时代,究其根本,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转型时代,中国社会在 这个新与旧的交汇处所经历的劫难与变革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面对这一“数千年来未 有之变局”,任何一个心存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都不能不直面它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可以说,如果不首先审视这个时代,便无法真正理解作为学者的蔡元培,无法理解他反 复倡导的一系列美育思想的全部内涵。 具体而言,当历史跨过十九世纪的门槛,西方列国变革不断并把视线投向广袤的外 部世界之际,整个中国却仍沉醉在泱泱帝国的美梦中不能白醒。它既自视为世界的中心, 以为“天朝”以内无不尽有、无不尽优,同时更是拒斥一切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然 而,一场强弱分明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一切。这个停滞的帝国从这里丌始遭受了前所未 有的蹂躏与劫难,几欲土崩瓦解。为了救中央帝国于将倾,前后百年问,无数仁人志士 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方案并不断付诸实践。放眼回望,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事 件、最动人心魄的思想几乎都与救国相关。而这也正是此时代最核心的主题之一。概言 之,可以从“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加以考察。 自鸦片战争始,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每每受制于人,存于国人心中的那种 中心意识、优越意识首先在物质文明也即“器物”层面受到现实无情的嘲弄。一批思想 家、政治家逐渐明白,中国的物质文明之落后已然是不争的事实。他们随之意识到的便 是要在这一层面上发展、完善自身,藉此实现强国自救之梦。较有代表性的如魏源、林 则徐的“师爽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还有前后经营数十载、以“中体西用”为要的“洋 务运动”。这一运动以张之洞等为代表,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所喇 “中学为体”,即万事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所谓“西学为用”,乃是借西方的科学 技术为中学所用。其底线是在不涉及政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尤其是军事业。经 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可以看出,无论“以夷制夷”或者“中体西用”, 固人此时所意识到的主要还是一个“技不如人”的问题,因而还只是一个存于文化表层 的“器物”问题。这也是自近代以降,国人为自救而迈出的第一步。 然而中闩甲午战争又将此梦击得粉碎。集“洋务运动”数十年之功的清政府实力较 之同样刚刚起步的同本并不逊色,却在这场谁也输不起的对决中铩羽而还,并签定了丧 权辱国的中同马关条约。一方面,1 9 世纪最后3 0 多年间同本的突然崛起,生动地说 明了一个民族能够在文化的撞击中汲取经验教训,通过代人的努力实现跨越几个世纪 的强国之梦。这无疑让国人看到了自救自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越 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因此意识到仅仅从“器物”层面改造自身是无法实现强固之梦的, 若要救国就必须再进一步:从政治制度入手进行自身改造。j 下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 中所言。,在此之前,“朝士即有言西法者,不过称其船坚炮利制造精奇而已;所采用者, 不过炮械军兵而已;无人知有学者,更无人知有政者。自甲午东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 之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 其时蔡元培证身居北京,授职翰林院编修,对于时局甚为关心。中国战败令他痛心 疾首卸又无可奈何,但其思想也由此而不断发生转变。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注可以况是 紫元培思想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因。这种关注使其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危机意识,面对时代 的变相能够做出超越个人的深度思考,也才能够摆脱旧学的负累,随时代而动不断修正 自己的思想与实践。 甲午战争后,紫元培又目赌康、梁领导百f i 维新,出“削度”层面寻求强国之路。 维新派以同本为效仿者,强调除西方物质技术外,还应认真学习社会科学理论和政治法 律制度。他们企图通过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变法革新来实现强国自救之梦,但 最终仍以失败收场。这段时间里“朝士竞言西学,孑民始涉猎译本书”,接触并吸纳 西学可谓蔡元培思想发生转变的另一个基本动因。他由此开始脱离旧学窠臼,与越来越 多的有识之士一样,逐渐认识到立足于满清政府的维新改良已不能解囡难之危。“戊戌变 法”失败后,蔡元培以为“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 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8 “。随后离京南下,一方面从教育入手,回乡积极 办学;另一方面以教育为阵地,逐渐走上民主革命之路,积极寻求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 府之路。 随着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从“制度”层面而 吉,中国的传统制度文化已经遭到了强有力的批判和打击。然而民国初成,便有袁世凯 称帝、张勋复辟,尊孔复古,辛亥革命所追求的国家、政治理想终成一现昙花。究其因 在于,无论是“器物”还是“制度”,都没有触及到文化的真正内核。在这两个方面越 加改造,便越说明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还在于更深的“观念”层面。而这证是文化真币 核心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近现代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贯穿始终的。或者浇 它是伴随着i i 两个层面的问题而发展、深化,被人们不断认识的。随着这一认识的不断 深化,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了这种深层文化危机的可怕性。因为思想观念的落后 较之于“器物”与“制度”层面的滞后显然更加致命,也更加难以改造。经过反复的理 论与实践,一个基本的共识在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家那里达成,这就是启蒙这个时 代的又一个基本的主题。 作为这个时代的另一个基本主题,启蒙是和救国主题息息相关的。对于启蒙思想家 而邑科学技术、制度改造固然是强国不能不仰仗的基础,但因传统观念的落后而造成 的国民蒙昧却更是整个民族落后、蒙昧的根本内因。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特定时代 中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源自西方的启蒙运动从它开始进入汉语语境的那一天起,就呈 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启蒙作为“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1 ,在西方 语境下总是从人的立场出发,以人为目的的。那么一切指向了民族、国家或者阶级集团 的社会性努力,显然都应当与之区分开来。 但是事实上,从一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接纳就不是在纯粹学理层面上的, 都至少存在以下两个动机:“一是出于功利的企图,以之作为追求国家富强的工具;- n 籍此重新理解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启蒙而占,即使是最愿意忠实于西方 思想的知谚 分子也难免会对之产生有意无意的工具性误读。人的解放背后隐藏着的,常 常是因为民族救亡的深层焦虑而无法抑制的强烈的社会性诉求。立足于此,虽然以人自 身为目标才是启蒙的真义,但在这一特定的汉语语境中,则可以将救国与启蒙作这样的 基本区分:如果说救国只是为了抵御外辱建立一个自强的民族国家,那么启蒙则可以说 是立足于个人的解放而寻求一种社会生活的理想范式。一方面,离开了救国主题将很难 理解中l 雪近现代启蒙的起点,理解它所具有的这种个体性与社会性同在的特有形态;另 一方面启蒙又因为比救国更具有终极意义,不能不受到广泛的关注。所谓“救亡压倒启 蒙”,并不在于救亡之下启蒙无为,事实上怎样的救国观也就已经意味着怎样的启蒙观。 救国与启蒙也就是在这种复杂关系中,成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做出各自选择的根本性 l j 提的。 美学作为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学科,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中因为暗含了关于人的解 放与某种社会理想的理论诉求,受到启蒙思想家们普遍的重视。这种重视事实上是从启 蒙思想的早期就已开始了的。可以说,“改造国民性,唤起人民的个体自觉意识和民族自 觉意识,从而建成国富民强的新中国,这是被称为早期启蒙主义者的改良主义士大夫的 强烈愿望。荚学学科的内在特征与早期启蒙主义者对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指向是一致的。 冈此,美学被引进之时,就决定了它作为启蒙工具为改造国民性而服务的历史使命和现 实要求”。换言之,中国近现代美学正是作为近现代思想启蒙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降生 于世的。 再进一步看,刺于美学学科的关注点又因为救国的需要而集中在能与现实结合的内 容上,其中最受重视的便是美育。从美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来观察可以说,如果“早期 启蒙主义者把美学作为改造国民性、对民众进行启蒙的有效学科,那么,美育就是达到 启蒙目的的有效学科中的最有效的分支了。这个观念直接带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 主义者,其影响在中国现代史上一直不绝如缕”3 。而将教育与荚学相结合,使教育有 其全新的内容与价值,使美学有其付诸实践的空间和可能,这也正是蔡元培在其教育实 践中所反复强调和努力实现的。蔡元培由鼓吹“教育救国”进而倡导“美育救国”,正 是他回应救国与启蒙的时代主题开出的济世药方。美学和美育如何能够凭借其理论诉求 与整个时代保持这样一种特别的亲密关系,也将在我们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探讨中得到 必要的说明。 众所周知,近现代中国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了矛盾与对抗的历史时期,以上仅仅 从文化的三个层面和时代的两大主题入手简略地考察了紫元培所处时代的基本特点。可 以既,这些时代特征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又对蔡元培的思想发展起到了决定 性的影响。柴元培的思想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从一个旧式翰林学 士丌始,既以国家民族的自强为重,又广泛接触和吸纳西学,最终成为一位去旧纳新的 现代型知识分子。他从救国的需要认识到启蒙的必要,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现代教育事 业中去,其美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正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面临时代困境应有的理性 思考和自觉选择。对之加以深入的探讨,其意义已超出理论本身。 二、立论前提:完全人格与现代教育 对国家民族危l 的关注以及接触并吸纳西学作为蔡元培思想发展的基本动因,共同 促成蔡元培刑州代的两大主题给予了自己的解答,这就是个体人格的健全和现代教育体 系的建构与实施。它们既是蔡元培投身社会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其思想发展的立论前提。 具体理缌紫元培的美育思想应当出此开始。 如上所述,当近现代思想家们开始把问题的核心转入文化的观念层面时,人的问题 便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蔡元培最终站在一个教育家的立场回答了这一问题。他由时代 主题出发,对旧教育进行了持续地批判,积极探索了“教育救国”以及“教育独立”、“平 民教育”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教育在这种批判和探索中成为蔡元培解决人的问题进而 解决社会问题、民族问题的基本手段,而完全人格的培养则成为其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 禁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以辛亥革命为界,有一个变化过程。在辛亥革命之前,紫 元培社会实践的重心在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其教育活动也围绕着这一重心展丌,以培 养适应时代革命要求的新型国民为目标。其直接动力来自于建立一个新兴民族国家的需 要。等到革命已成,一方面传统政治制度遭到了强有力的打击,另一方面人的问题不仅 没有得到基本解决,反而更突出地反映了由此而导致的文化观念层面的落后。用蔡元培 自己的话况,就是:“至民国成立,改革之目的已达,如病已医愈,不再有死亡之忧。则 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 欲国家之兴隆,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1 虽然蔡元培在此对中国社会的根本判 断是有所偏差的,但他却清楚地看到了国家兴衰、社会发展所关涉的,不仅是物质层面 和政治层面的问题,更是心理观念层面的问题;不仅是社会的问题也同时是个体的问题。 正是从这罩出发,禁元培将人格的健全也即人的发展本身当作了其教育实践的根本目的 之一。 “教育救国”作为紫元培一生坚持的信念,其形成则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后。 所谓以教育拯救国家,其基本立场在于:“要救国,就要有救国的人;要有救国的人,就 要有救国的教育。这是社会改良、进步的根本途径。”1 由此出发,蔡元培对旧教育进行 了彻底的批判,建构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首先也就是在 这样的前提中得以展开的。可以说,无论怎样强调禁元培现代教育家的身份即使是 在梳理他的美育思想的时候,也都是不为过的。事实上,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始终就是作 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在其全部教育思想与实践之中的。离开了教育来观 察紫元培的美育思想,不仅无法把握它的基本特征,其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也 都将失去立足点。 再进一步说,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又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全 人格培养的内在要求所赋予的。蔡元培在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身处于其时 代的民众的蒙昧与落后。在他看来,旧教育体系条件下的人是根本没有健全人格可言的, 作为个体的人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服从于政治奴化的工具而已。因此,他从教育的维度 指出了个体人格塑造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强调了教育就是要“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 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 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所谓完全人格的培养,因此首先就是一种对个体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说既是蔡元 培思想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起点,也是探讨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理解蔡元培的完 全人格的内容,需要从他的道德理想开始。这是因为在蔡元培的整个思想体系中,道德 理想乃是一个核心的内容。所谓“一切精神界科学,悉以伦理为范围” 1 lj 他始终认为 “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 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 道德伦理无疑一直是中国儒学传统所反复强调的,但是蔡元培由个体人格出发对道 德理想的理解,却在儒学传统之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道德伦理基本上是在“群性”的f i 提下被反复强调的。它要求个人无条件地纳入群体之 中,接受道德教化,以实现“德治”的根本目标。特别是到宋明理学之后,个体的存在 越来越没有意义,一种具有亚宗教性质的道德理性主宰了一切。这实际上也就是蔡元培 所理解的旧教育的病源所在。他由此反思传统文化,从“群性”与“个性”的内在统一 水理解他的道德理想,认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塑造出真正健全的人格。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晚,“群性”与“个性”的统一是理解完全人格塑造的又一个关注点。 对于个体人格以及“个性”与“群性”内在统一的关注,表明了蔡元培所强调的道 德理想已不是儒学传统中的道德伦理,而是在对传统的批判中完成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 道德。而真正令其具有现代意义的,又是不能离开蔡元培对西方近代学术思想的接纳而 独立完成的。确切地说,是对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最终使得他的伦理 道德观走出了儒学传统的港篱。 蔡元培将道德的进化分为三个层次和阶段:“一日属于小己者;二日属于社会者;三 日属于人道主义者。”“他认为个体的道德价值表现为对社会的进化有所贡献:社会范畴 的道德价值表现在公众的幸福与进化上;而道德的最高鹄的则是人道主义,它表现在道 德纲领上分为“自出”、“平等”和“博爱”。其中“博爱”是最广泛的道德情感;“平等” 足保汪人格尊严的基本原则;“自由”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即禁元培所谓的“美德”: “自由,美德也。若思想,若身体,若言论,若居处,若职业,若集会,无不有一自由 之程度。”“总之,它们共同体现了一种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理想,成为蔡元培反对封建 专制主义与旧道德的思想武器。这种人道主义的道德理想,正是蔡元培所希求的完全人 格塑造的核心内容。它一方面是从个体出发的;另一方面又是在个体与群体的内在统一 中实现的。所以蔡元培才明确地指出了:“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以 今同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 0 因此如何在新型教育中实现群性与个性的统一,使人走向道德的自由之境,成为能 够担负起社会发展重责的栋梁之才,就成了蔡元培在其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需要重点解决 的基本问题。美育也就是在这样的追问中进入蔡元培的视野中的。换言之,j 下是完全人 格的塑造及由此而确立的现代教育体系共同为美育的合法地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美 育之所以能够因此就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那就是:美育究 竟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使得它能够在完全人格的塑造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又 是如何起作用的? 而这些显然讵是本文应当重点分析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 l # i - ,还应当注意的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关注美育、关注人格培养 的思想者并不在少数。与蔡元培处于前后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就有王国维、梁启超及鲁 迅等人。将这些人的相关思想纳入到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框架内加以横向的比较,是很有 必要的,这种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蔡元培及其美育思想。单从立论前提这个角 度而占,这种比较就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蔡元培与其他人的相同和不同特征也首先可以 在这早见出。 具体来看,无论是王国维、梁启超还是禁元培、鲁迅,他们希望以人格塑造达到社 会进步的初衷是基本一致的。王国维提出了他的“完全之人物”一说,梁启超反复强调 了“新民”的重要,而鲁迅则始终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之中。这当然是同这个时代 救国与启蒙的主题息息相关的。而他们对于美育的关注也都主要和蔡元培一样,在于看 到了美育对于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价值。但是初衷的致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一些根本问题 上没有分野。 首先,就性质来看,王国维、梁启超与蔡元培之间的理论相似点并不能抹平他们基 本立场的本质区别。这是因为,中国近现代美学是伴随着救国与启蒙的时代主题而生的, 救国是为了建立一个自强的民族国家,启蒙更是立足于个人的解放去寻求一种社会的理 想范式。对国家与社会理想的不同理解,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短长问题,更是一个基于 转型时代的新旧立场问题。根本而言,虽然王国维提出了他的“完全之人物”一晓,梁 启超也反复强调了“新民”的重要,但其所展望的国家理想却没能够最终走向现代,而 是陷入君主立宪的藩篱不能1 9 拔。他们对新国民的要求也因此终究是以此为界的新顺民 而已。因此根本而苦,前者并未真正走出传统跨入现代,只能是“带有现代意识的士大 夫,而不是沾有士大夫气的现代知识分子”“”;而禁元培却在新与旧的转型中站在了革 命的资产阶级立场上,若从思想史角度看,则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后一位带有现代知识 分子气的士大夫和第一位沾有士大夫气的现代知议分子”“。毫无疑问,他们理应分属 于新与旧两种不同性质的知识分子范畴。因此就性质来看,既有士大夫立场的美育,也 有现代知识分子立场的美育。王国维、粱启超与蔡元培可以被视为其中的主要代表。从 这一角度出发,鲁迅显然也是属于后者的。 其次,汉语语境下救国与启蒙的复杂关系又告诉我们:就目标来看,既有偏重社会 性建构的美育,也有偏重于个体性建构的美育。前者将一个自强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当作 核心内容,后者则将社会理想建构在个性的解放本身。人格塑造因此在前者那里是一种 必要的手段和工具,而在后者那罩则成为目的本身。二者分别可以以梁肩超与蔡元培作 为代表。在梁启超那罩,。“新民”直接指向社会的改造与国家的自强,而蔡元培却在对社 会理想的诉求过程中回到了人本身。所以能够这样说:“梁启超把培养自由洒脱的人格作 为达到激发意志改造社会的手段,而蔡元培则把具有优美情操和高尚行为的人格本身作 为目的和归宿。”鲁迅作为一名以笔为枪的战士,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都没有放弃国民性 批判。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国家的落后、民族的蒙昧促使他 常常是把国家的自强而不是国民性改造本身作为目标来看待。因此,可以大致将他的美 育归于前者来考察。而王国维对于“完全之人物”的探讨虽然在基本立场上并没有真币 走入现代,但其立论的基础主要并不是建立在他的国家理想而是在人的建构本身之上的, 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将王国维的美育归入后者。 最后,就社会角色来看,则有教育家的美育,有美学家的美育,有思想家的美育等 等。禁元培可以说是教育家的美育的当然代表。他既将教育视作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更致力于对新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美育也被纳入其中得到了教育框架内的理解和实 施。作为一位学兼中西的美学家,王国维则较多地从美学理论层面强调了“人生解放与 美学精神的联系,从更深的层次解释了美与人生的关系”“。其美育思想因而具有更加 浓厚的学理性,可以称为美学家的美育。鲁迅与梁启超虽然一个以文学家、一个以政治 活动家著称,但总体上都无愧于思想家的称号,他们的美育思想可以视为思想家的美育, 同时他们又都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这不仅使得他们的美育思考具有相当的思辨性,而 且更加侧重从政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立论。由此来看,他们主要将国民性改造作为手 段和工具而选择一种社会性建构的美育,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以上从美育形成的立论前提的角度,简要地考察了蔡元培与王国维等人在性质、e t 标及社会角色三个方面的异同。在这里,比较的意义并不只是在于理解蔡元培,也并非 一定要在美育内将他们分出一个高下。更重要的是希望指出,不同的立论阿提使得他们 对美育的理解各有所偏重,对美育的实践也各有所取舍。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从某一 个向度来考察这个时代美育思想的发展也许就会失之偏颇。毫无疑问,在那个特定历史 时期激烈的新旧冲突与文化转型中,正是由于他们的合力,才书写出了足以令后人驻足 深思的美育篇章。 三、理论基石:“荚是一种价值的形容词”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个体人格的健全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为美育提供了立 论前提,但是美育之所以能够在人格教育中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最终还有赖于一个更 根本的问题的解决:美育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使得它能够在完全人格的塑造中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将重点在美学的视野中理解这一问题,因为蔡元培的美学观 在事实上正是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而服务的。 审视中国美学一个世纪的发展脉络,无法撇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现代荚学话 语的生成,是在西方美学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之后才真正开始的。这一状况在中西美学 一个世纪的交汇过程中又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线索。从美学的视野来探讨美育,同样离不 歼这一线索。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西方美学思想2 0 世纪初在中国的引入并不是以一种简 单的断裂的方式实现的。确切地说,“西方荚学思想对中国美学历史进程的影响是通过中 国美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来实现的,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对中国美学新的历史起点 确立的意义在于,它加速了古代美学解体的过程,推动了它向现代美学的飞跃”1 。蔡 元培的美学思想围绕着美育这个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禁元培对于西方近代文化的学习,既是长期的也是自觉的。在他看来,“一种民族, 不能不吸收他族文化,犹之一人之身,不能不吸收外界之空气及饮食,否则不能长进也” 。“。所以自十九世纪最后十年起,蔡元培先以日本为目标加以学习和研究,并通过闩本 涉猎了大量的西学思想。后又亲赴欧洲求学深造,前后共达十二年之久。这十数年问蔡 元培全面地学习了西方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史等学科课程,认识并理解 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蔡元培抱着一种“择善而从”、为我所用 的态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 就思想的来源看,蔡元培的美学观与同时期的王国维、梁启超等人一样,都受到了 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美学的深刻影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是因为德国古典美 学在欧洲大陆的巨大影响使得他们从一开始接触西方美学时就不能不与其相遇;更在于 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康德美学中正暗含着他们自身的理论诉求,这就是对人的问题的关 注:“人的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理论思考的重要内容和推动美学发展的巨大杠杆。在中 国近现代美学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理论家没有不涉及人的问题的,而且常常成为他们 理论的核心部分。”。”而无论其哲学体系的建构存在着多少复杂的矛盾,也无论其理论表 述多么深奥难解,人的问题也正是康德尤其是他在批判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 康德那里,道德的人成为世界的最后舀的。“他不是为了幸福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沉思世 界而存在,道德的人是为了做一个道德的人( 即本体的人) 而存在,他自己是自己的目 的,这也就是世界的最后目的。”1 在这里我们已经不难发现蔡元培人道主义的“美德” 观里康德的身影。 审美就是在这样一个“最后目的”的追寻中,既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又被赋予了 新的意义。在康德看来,世界由“现象界”与“物自体”构成,人在这个二分的世界罩, 既有其受必然规律支配的自然方面,又有受道德律令支配的自由意志一面。人只有作为 道德主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但是“自然的人”与“道德的人”之间却又存在着质的 鸿沟,前者向后者的生成因此产生难以逾越的障碍。审美也就是作为解决这种鸿沟的必 要手段而提出的。为此他首先确立了人在审美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又在主体性的基础 上强调了审美的价值原则。 只是因为切实的主体性地位,这才意味着人在审美中具有这样一种内在的认识能力, 它“能够把个别纳入一般之中来进行思考。所谓个别,是指作为感官对象的个别事物; 所谓一般,是指普遍的规律、原则”3 ,这也就是审美判断力。在“荚的分析”中康德 讨论了审美判断力的四个方面,认为审美既“不受欲念或利害计较的强迫”因而是非功 利和自由的;又“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具有一种“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 审美活动因此既“不单纯是实践活动而却近于实践活动”,又“不单纯是认识活动而却近 于认识活动”“”,“现象界”与“物自体”也因此通过它而得以沟通。审美由此成为实 现人的完善的一条必由之路,其价值意义也随之突显。虽然康德美学与其哲学思想一样 多有矛盾之处,但他在阐释审美时所传达出来的主体性立场和价值原则却是清晰可辨的。 蔡元培在接受康德美学的同时也接受了这样的价值原则,他确切地宣称:“我们说美, 是一种价值的形容词,不是一种理论的知识,为一种实物,或一种状态,或一种关系, 来规定性质的。”0 7 1 这一原则使得他自觉地把美学纳入了价值论的范畴,将它视为“与道 德宗教,同为价值论中重要之问题”啪1 ,试图由此为美育在人格教育中的合理性和有效 性提供内在的理论依据。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3 ,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就决定了价值的存在形态的多样性。所以首先应当廓清的是审 美价值与其他价值的区别问题。我们知道,西方“自从柏拉图把人的心灵分为理智、激 情和欲望三部分,并相应地认为人有求知、御侮和克制欲望三种能力之后,知、意、情 三分说就逐渐为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接受”1 。蔡元培在接纳西学的过程中也接受了这 种划分方法,将美学研究归于人的情感:“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与科学之 属于知见,道德之发于意志者,相为对待。科学在乎探究,故论理学之判断,所以别真 伪。道德在乎执行,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鉴赏,故美学之判断,所 以别美丑。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o “简要地说,“美感不同于知识,又不同于道 德,就因为他不属于知觉与意欲而属于情感” 3 2 3 。因此当蔡元培说“美是一种价值的形 容词”时,实际上也就是在情感的维度赋予了美的价值意义。 那么审美价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这一问题作为美育获得自身合法性的核心所 在,则是紫元培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他通过对美的特性的阐释回答了这个问题: “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 因为他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3 1 蔡元培对 康德美学的接纳,主要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谓美的超脱性,也即“不受欲念或利害计较的强迫”。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一个审 美判断,只要是搀杂了丝毫的利害计较,就会是很偏私的,而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人 们必须对于对象的存在持冷淡的态度,才能在审美趣味中做裁判人。“1 康德从质的方面 指出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性判断而是一种情感判断,但是同时美感又不同于一般的快感。 前者只产尘于对象的形式而不是存在之中,因此它不像后者一样总要涉及到利害计较, 只是一种欲念的满足而已。在这个意义上,美也就自然不等于善,因为善作为一种涉及 到“意志所向往的目的”的实践活动,也势必涉及到功利的内容。康德由此肯定地说: “审关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因为它不是由一种利益迫 使我们赞赏的。”这种非功利的、非强迫性的、自由的快感,j 下是超脱性的基本内容。 从这里能够见出,柒元培所理解的在审美活动中得到陶养的感情,就是一种摆脱了物质 束缚的具有超越性的情感。这也是审美活动的根本价值所在。 所谓美的普遍性,也就是康德所谓的“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蔡元培则将之视作一 种“共享性”。他举例说,“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 了,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 的。转而观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 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这都是美的普遍性的证明。” 1 6 1 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何为主观的酱遍性的问题。康德从量的方面分析审美判断, 认为“审美的对象都是个别事物或个别形象显现,所以审美判断在量上都是单称判断” ”。一般来说,只有逻辑判断中客观的知识对象才有可能使一切人对它都有同样的理解, 单称判断则因为只凭个人主观感觉是不能显示出普遍性的。但是在审美判断中,经由个 人主观感觉而获得的快感却因为不涉及欲念或利害计较而具有某种普遍有效性,同时它 又因为不是一种逻辑判断,所以并不涉及概念和知识的对象,只能是主观的。当蔡元培 说“美的普遍性,就是没有概念”时”,也就在于要说明它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这种主观的普遍性i 是建立在康德对人类所具有的“共同感觉力”的假定之上的。 它更基本的依据则是普遍人性论,蔡元培对于康德美学的接纳也没有能够超出这一点。 事实上,在蔡元培的人道主义理想中我们就已经能够发现这一问题了。这也可以说是紫 元培美育思想的症结所在,在后文的论述中仍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不涉及功利、不涉及欲念、不涉及概念,却又能够获得自由的快感和主观的普遍有 效性,最终使得审美能够超越现象世界的束缚走向实体世界,用蔡元培的话说即“由美 的标记而观照物的本体”啪1 。美在蔡元培那里作为一种价值的形容词,于是通过两个基 本特性得到了体现。禁元培也终于可以确定地说:“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之见,又有超 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 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问题到了这罩,可以看 到禁元培的美学观既由美的超脱性和普遍性为美育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其关 注点也最终就停留在了美育那里。 再进一步说,对美的超脱性和普遍性的反复强调虽然是蔡元培美育获得内在有效性 的基础,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蔡元培作为一位始终立足于本二文化建构的现代 知识分子,在接纳西学的过程中还坚持认为,“主张保存国粹的,说西洋科学破产:主张 输入欧化的,说中国旧文明没有价值。这是两极端的主张”“”,而且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一定可以产生出新文化来。开放的文化观使得蔡元培没有固步自封:立足于本国文化 又没有让他在西学的强势中失去自我。在寻求美育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过程中,蔡元培 就同样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 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实践伦理、道德教化,同时又重视以“乐教”为 手段来强化这种道德伦理。蔡元培熟谙这种传统,认为“吾国古代,礼、乐并重,当知 乐与道德大有关系。盖乐者,所谓美的教育也”1 。可以说,这种“乐教”传统也是蔡 元培为美育具有合法性而提供的重要依据。虽然蔡元培所理解的“礼”早已经不再是对 封建等级制度的盲目遵循,体现的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但是他还是在 传统文化关于美育的阐述中,寻找到了历史的认同感。 中国的乐教传统可以一直向前追溯到孔子那里。简要地说,“仁”作为一种体现了“礼” 的道德属性,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虽然是天赋的,但还只是一种可能性,为了使它成 为一种现实就需要后天的修养,审美和艺术也就是在这种修养中起到了特别的作用。用 他的话说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 1 换言之,“在为了达到仁 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h 4 1 。由此出发孔子强调了艺术在教育 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乐教”这个问题。其后在儒学的 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得到了持续的关注。按照蔡元培的概括,就是:“有礼则不可无乐。 礼者,以人定之法,节制其身心,消极者也。乐者,以自然之美,化感其性灵,积极者 也。礼之德方而智,乐之德圆而神。无礼之乐,或流于纵姿而无纪;无乐之礼,又涉于 枯寂而无趣。”h ” 同时我们必须理解的是,这种“乐教”传统的核心并不是上文中所探讨的建立在个 体性存在基础上的美。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还是孔子那里的“仁”,所谓“知之”、 “好之”、“乐之”,它关注的是“仁”的实现本身。而在孔子乃至其后的儒学那里,“仁” 作为体现了“礼”的道德属性,其实质在于对一种社会制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