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信息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的优越性f i 益显现,它在教学 领域的不断深入、扩展、普及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 支架式教学是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本论文 首先对支架式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第方砸,支架式教学 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和最近发展 区概念为基础;第二方面,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分析,主要从对“支架”的理解、支架 式教学的涵义和支架式教学的特征来分析;第三方面,教学实践中的支架式教学,包 括“支架”的主要形式、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教学中有效“支架”的提供应具有 的特征;第四方面,基于网络的“支架”。其次,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根据网络环境的 特点,总结出网络课程中“支架”的十一条设计原则,并从六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基于 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中的支架建构。最后,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基于 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主要从网络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课程内容系统、导航系 统、交互系统和学习评价系统五个方面提出课程的设计理念,设计了由学习子系统和 管理子系统两部分组成的视盘技术网络课程的整体框架,并具体阐述了各功能系 统的组成和功能。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网络课程;支架;设计;研究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肆日期:甚纽蝉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 一、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对目前关于网络课程的设计及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 专著和论文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形成对网络课程设计及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深 入理解: ( 二)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视盘技术网络课程为平台,参与 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调研工作。 ( 三) 综合研究法:根据论文研究的目标与计划,进行深入思考,积累相关研究 资料,并有效分析、提炼,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具体方案 ( 一) 对支架式教学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充分了解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内 涵、特征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二) 分析总结出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中“支架”的设计原则及在课程中 的支架建构; ( 三) 以视盘技术课程为依托,进行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 提出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并依据此理念设计视盘技术网络课程 的体系结构及各功能系统。 三、拟达到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拟从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依托支架式教学理论展开对网络课程 的设计与实践的探索。提出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并设计东北师范 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网络课程视盘技术。 第二章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上个世纪7 0 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被介绍到美国,美国教育者在 其普遍强调儿童中心的文化背景上,吸收、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理论,衍生出支架式教 学的思想。因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多样的,包括了建构主义的思想,但其最重 要、最直接的来源是维果斯基的理论,特别是其中的社会互动理论及最近发展区这一 概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模式概述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 人自己决定的,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建构个人对世界的理解。由于人们 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建构主义更关心如 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更着重 于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组织,即强调认知主体通过与客观环境之间双向作用来 建构知识,注重研究学习活动所发生的学习环境中各种影响因素。概括地说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它具有情境性、相对性,在 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才具有知识的真实意义;学习是一个积 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 义,所以学习是一种双向性的建构过程,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 观念改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个 体是有差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这是 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 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 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医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它们对学习者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 持。 7 】 ( 二)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不仅要求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 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 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 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 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 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 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 4 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捧j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 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2 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3强调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资源,让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4 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5 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撼嗡j 型碍g 百 薯,芦年宁薪酌戴晌慕手对下述;蠢 翌:曼驯型娄蘑2 誉# f g 囊霄i 蓄陛冀艉绛础些甄鹱摹1 翔戥则它的 总体原则是梗据网塞 尘傅胛带感历二览羲翮拄鞭獬等麓臻爆蛳眺霪懒撵嘲 涝;的优爱j 堙笾旧域甄嘲鬻燃曦涩辔鋈礁徊暾聋。矧骥凌狮圳萋一季露刑嚣享 麓遵墨j 莪型军象民黼黟釜主学习扦翠会强支持要在事先规划好,不能遇到问题情况时才提供支持,没有一 定的目标性,所提供的支持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或是课程设计者要 提前预见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设计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并要明确 学习目标、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及对学习者的学习期望。尤其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课程 的设计是系统整体的,并且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主,所以设计好目标,依据目标提 供支持更是必要的。 ( 二) 引导性原则 提供“支架”是为了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给出结果或是代替学习者 完成。例如,在网络课程中,为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源,但学习者要根据 自己的需求而选择对自己学习有利的资源。 ( 三) 建构性原则 设计支架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 主动建构的过程。 ( 四) 协作性原则 协作学习是已研究出的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学习者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 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网络环境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为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提供强有力的 支持,例如,b b s 为学习者提供了讨论交流的空间。 ( 五) 参与性原则 “支架”的设计要使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只是接触惰性事实和信息,而 是促使他们进行实施和反思,真正地深度参与,在活动中有意义学习。 ( 六) 可调节性原则 学习者对支架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同时最近发展区随着学习者学习的发展是动态 1 2 叛罢哐暗姆故嵌 第二节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分析 一、对“支架”的理解 ( 一) 支架的隐喻性 支架( s c a f f o l d ) 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脚手架就是工人们在建造、 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或柱 子等,是一种临时性的支撑架构。 1 2 】伍德等( o d ,b r u n e r r o s s ) 把支架用来作 为一种隐喻。即用来描述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同伴、成人和有能力的人对其学习所 进行的有效干预。【1 3 】也可以说,在支架式教学中用来比喻对学习者解决问题和建构意 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这是一种很形象的隐喻,描述的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有效的 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学习者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习者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 建构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习者不 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 二) “支架”的特征 1 可调节性 首先,“支架”的建立取决于不同的学习情景和学习者的认知差异。譬如,对于能 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习者,提供的支架可以少一些,抽象一些,可以尽早减弱对学 习者的支持,将对学习的控制权尽可能多的移交给学习者自己。但对于那些基础稍差 的学习者,就应该提供相对较多、较全面具体的支持,让他们不至于学习任务太难而 无法学习。其次,随着学习者能力水平的提高,“支架”的提供也应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所以“支架”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有选择的提供帮助。 2 暂时性 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支架”,是因为学习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困 难,所以为了帮助学习者顺利建构知识,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支架”是必要的。但 “支架”的提供不是永久的,当学习者的能力已经达到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时,“支 架”是要撤销的。“支架”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因为提供“支架”的最终目的使学习者 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3 渐消性 教学中“支架”的撤消是一个渐消的过程,不是全部一次性撤出支架,它是随着 学习者能力的提高逐渐的撤消直至学习者达到理想的发展水平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它的撤消是经过一定的过程,与学习者的学习不断磨合,逐渐完成的。 ( 三) “支架”的作用 支架的作用就是引导学习者在未知的知识空间逐渐攀升,不断地由原来的水平向 更高的水平发展。也可以说,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习者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 已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g r e e n f i e l d 将支架的作用归纳为以下五点【1 4 1 : 1 提供支持; 6 2 用作工具; ,3 扩展学习者的学习范围; 、4 支持学习者完成任务而不是仅提供可能性; 5 在学习需要时有选择的提供帮助。 也有些学者将支架的作用具体总结为 1 5 】: 1 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 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2 学习支架让学习者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 如教师) 所经历的思维过 程,有助于学习者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习者通过内化支架, 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3 保证学习者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习者先前的能力水平,帮 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4 对学习者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 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总体说“支架”的作用就是一种辅助物,为学习者逐渐达到学习目标提供支持, 借助有能力人的经验帮助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扩展学习者在新领域 的能力,并且随着学习者独自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渐提高而调节并撤消支架,最终实现 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 二、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支架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其最重要、最直接的来源是维果斯基的社会 互动理论及最近发展区概念,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内涵就是“最近发展区”思想,它强 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学习者学习的时空,实际上支架式教学就是最近发展区 内的教与学。 ( 一) 教学中提供“支架”的因由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但通常在教学中为学习者提供的是具有足够 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即与学习者的原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 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活动面临困难,学习者无法或很匪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时教师 或其他有能力的人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恰当的支持,帮助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内 化新的知识,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力从原有的水平到达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这种恰 当的支持帮助就是为学习者提供“支架”。 ( 二) 对支架式教学的几种理解 目前,对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在表述中某种程度 上都体现了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理念。下面是一些学者对支架式教学的几种理解 【1 6 】: 迪克森等( d i c k s o n ,c h a r d s i 啪o n s ,1 9 9 3 ) 提出,支架式教学是系统有序的, 包含了提示性的内容、材料、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师为改善教学所提供的支持过程。 罗森赛恩等( b a r a kr o s e n s h i n e c a r l am e i s t e r ,1 9 9 2 ) 认为,支架式教学是教 7 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习者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即帮助学习者跨越当 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 伍德等人( w o o d ,b r u n er r o s s ,1 9 7 6 ) 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 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 的目标的过程。 斯南文( s l a v i n ,1 9 9 4 ) 指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 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戆,从雨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获得过程。 普利斯里( p r e s s l y ,h o g a n ,w h a r t o n - m c d o n a l d ,m i s t r e t t a e t t e n b e r g e r ) 等 人认为,支架式教学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 帮助。这是关于支架式教学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1 7 】 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支架式教 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 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 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弓l 向深入。”【l 8 f ( 三) 关于支架式教学的早期实验 支架式教学早期的一个经典实验是由伍德( w o o d ) 、布鲁纳( b r u n e r ) 和罗斯( r o s e ) 所设计并施行的。简单过程如下:他们教3 岁和5 岁的孩子搭建金字塔模型,所使用 的材料是可以通过内扣相连接的小木块,通过口头指导和动作演示作为支架,包括帮 助孩子分析任务、制订步骤、鼓励他们正确地连接小木块等。总之,在整个活动过程 中引导着孩子,通过仔细地评估孩子们的进步,教师不断地调整任务以使任务最为合 适,并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给以帮助。当孩子们变褥更有技巧的慰嫉,对他们的帮助 也随之减少,直到孩子们不需要帮助就可以独自熟练地完成任务。【1 9 l 综上,总结出支架式教学就是通过为学习者提供恰当的支持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 定知识、建构知识,最终使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它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教师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一种支持帮助,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 使学习者建构、掌握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但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逐渐提高这种支持 帮助是逐渐减少的,教师要将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习者,使学习者最终 能够独立学习,学习者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支架式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 一)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最近发展区”思想强调学习者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学习者无法独立完成问题的解决,但借助其他有能力人的帮助学习者通过 努力这种差异是可以消除的,它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激发学习者形成目前还不 存在的学习潜能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中介作用。支架式教学以“最近发展区”思想为基 础。教学是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所以教学不仅要重视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 还得在了解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为学习者创设问题情境,且必须l 临近学习 者的已有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即对学习者的学习构成挑战,并且为了使学习者达 8 到更高的知识水平提供引导、支持,只有发生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内的“支架” 才是真正有效的。 ( = ) 支架式教学发生在有效的交互过程中 教师通过有效的社会交互活动来了解学习者,为学习者提供必要且恰当的帮助支 持,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交互的过程。首先,支架式教学发生在合作性的情境 中,师生之间共同为解决同一问题而努力,他们共处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他们之间 的关系是合作性的,只是教师以他的经验为学习者创设问题情境,但并不控制、限制 学习者的活动;其次,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即指支 架具有及时回应性,教师积极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根据需要提供支持。 ( 三)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教学 首先,如上所述,支架式教学中“支架”的搭建是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 础,学习者的水平有差异,对事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水平而搭 建不同的“支架”。其次,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都不同,教师要在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 兴趣上搭建支架会使学习的任务更加简单化。所以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 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 ( 四) 支架式教学注重教学师生地位的动态变化 支架式教学中强调教师与学习者的地位在教学中的动态变化,而不是按某种比例 作静态的组合,当学习者已经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教师的支架要撤销,并且 支架的撤销是渐进性的,随着学习者能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弱支持。因为支架式教 学是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文化背景中提出的,所以,它不仅关注有能力的人在学 习者发展中的作用,而且也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建构,即学习者这一学习主体的建 构与发展。因而支架式教学强调为学习者提供的“支架”是动态的、暂时的、可调节 的、最终是撤销的。提供支架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习者 学会如何学习,最终能够独立自主学习。 第三节教学实践中的支架式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的“支架”主要形式 “支架”的形式有多种类型,随任务、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其本质和复杂性主要 依靠于情境。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支架可以分为:协助性示范,即举范例;解释、对 话,提问题;列举策略、建议;学习者参与;合作等等。一位学者较系统的总结出支 架式教学中的“支架”主要形式为【2 0 】: 1 定位( 交流期望) :清楚地告诉学习者应达到的目标及任务; 2 指导:学习者利用有利于完成任务的软件来获取帮助; 3 引导学习者发言:为了了解学习者目前的理解并促进他们反思,鼓励学习者发 言; 4 任务支持:便于学习者完成任务,建立支架的层次结构; 5 专家调节:由专家或教师提供专家见解,提供范例和所要的学习结果; 9 6 概念化支架:当提出问题或任务时,为学习者提供问题定义的解释; 7 元认知支架:利用认知工具支持与学习管理和反思相关的潜在过程; 8 过程( 程序化) 支架:帮助学习者使用现有的工具和资源; 9 策略性支架:通过呈现多种方案、事件和观点,是学习者能参于计划的制定和 决策。 二、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经过多年学者的研究总结,认为进行支架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搭脚手架确定要建构的知识,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 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支架呈现一定的问题情境,由此将学习者引入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为学习者的建构活动提供基础; 3 独立探索让学习者在支架的帮助下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独立探索。探索 的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弓l 导作用应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直至放手让学习者独立探 索,即要逐步消解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 4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 所学概念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习者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 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 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方面。1 2 l j 三、教学中有效“支架”的提供应具有的特征 j 锄i em c k e n z i e 曾描述了有效“支架”的八个特征,其中前六个是关于支架式教 学的各个方面,后两个与提供“支架”所产生的结果有关,具体是瞄】: 1 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减轻学习者的混乱。要求教师提前预见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习者提供一步一步地指导,使学习者清楚达到对他的期望 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2 阐明目的。“支架”要帮助学习者了解他们做这件工作的原因和这件工作重要 的原因; 3 保持学习者处于一定的学习任务中。在教学中,设计学习任务,提供支撑架构,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路径,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学习或是沿着路径探索,但是要 确保不会使学习者在提供的路径中迷失; 4 阐明期望并将评估与反馈结合在一起。对学习者的学习期望要在呈现给学习者 各种活动的一开始就清晰明了; 5 将学习者指引向有用的学习资源。教师提供资源来减少学习者的混乱、挫败和 学习所耗的时间,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使用有用的资源。 6 减少不确定性、异常性和失望感。教师要检验教学内容来确定可能存在的问题 x 7 释放效率。因为工作是被事先组织、集中的并且在一开始干扰就被减少或是消 除了,所以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了,活动的效率也提高了; 8 产生动力。通过提供“支架”,学习者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来搜索,就可以把 更多的时闯用在学习和发现上,可以快速的获得学习结果。 依据j a l i em c k e n z i e 描述的有效“支架”的特征及对支架式教学的充分分析,总 结出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支架的关键特征是: 1 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 2 明确教学目标、学习目的; 3 设计学习任务并让学习者主动关注学习任务; 4 阐明学习期望; 5 ,指导学习者获得有价值的帮助和信息; 6 。减少学习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学习者精力的浪费和失望感。 第四节基于网络的“支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网络为学习 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方式,它相对宽松、资源丰富、灵活性强,更适于学习者的主动自 主学习,同时也为支架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将支架式教学的理论融 入到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经成为目前支架式教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使面对面环境中 已经较为成熟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同样发挥其优势作用也是本研究的主要 目的。 简单的说,基于网络的“支架”就是主要在网络环境中创设情境,通过网络为媒 介来实现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帮助,即教师通过网络将知识、学习任务等呈现给学习 者,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教师及其他有能力的人对学习者的指导帮助也主要以网络 形式展现;学习者使用网络环境下提供的一些技术工具来实现与教师的交互对话,表 达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当前理解。在网络环境下“支架”的概念会有所延伸,同时支架 被整合到网络学习环境中时,它的交互层面及一些支架形式也会得到了扩展,例如, 网络环境下的支架减少了教师的直接干预,更利于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虽然网络 环境不同于面对面的环境,但“支架”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中利用些技术支持工具均 可以得到实现,例如,可以通过b b s 等交流工具来引导学习者发言,参与学习活动等。 以f l a s h 的形式模拟部分实验,并且部分实验还以实验整个过程的视频录像呈现给学 习者。这种设计形式,不仅丰富了学习者接收信息的途径,还会更形象的表现内容, 利于学习者的理解和知识建构。 ( 四) 内容呈现的多层次性。课程中每节的内容,不仅有详细的内容信息呈现。 还包括课程内容摘要、本节难点及本节重点,并且提供章节的概念图。通过内容摘要 为学习者在学习内容时提供清晰明了的概况:通过本节难点及本节重点了解本节学习 的要点,引起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关注;通过概念图让学习者了解内容中知识的相关关 系,便于知识的建构。 ( 五) 资源的有效性。所提供的资源与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不是杂 乱的、无关的;利用超级链接将资源与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资源与学习者完成学习 任务的需求相关;提供的学习资源有简要的介绍,便于学习者使用理解。 ( 六) 内容资源的动态更新。资源是动态更新的,不是成不变的,因为每过一 阶段就会有新的学术成果出现。保证资源的动态,也是保证了解学术前沿的动态。 ( 七) 学习者对内容的添加。允许学习者改变或者添加内容注释和感想,提供了 笔记本、b l o g 等工具,记录下学习者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体会。 ( 八) 概念图的使用。“概念图”是用以知识表述和组织的一种图形表示方法, 主要用来表示概念的相互关系,由节点、连接和说明文字等组成。在概念图中,节点 用来表示不同的概念,连接线用来表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文字是用文字进一 步描述概念间的关系。在课程中,我们可以依据“概念图”对知识体系的表示方法来 对内容进行分解,用概念图的转化概念矩阵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从而为学习者 提供清晰的概念框架。【2 6 】 三、导航界面的设计理念 网络课程的导航界面是学习者与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学习者通 过它进行信息查询、数据提交以及操作控制,系统则通过它向学习者提交信息,以供 学习者学习、分析和判断。网络课程中导航界面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兴 趣和学习效率。如前所述网络学习容易出现“信息迷航”现象,给学习者增加了不必 要的认知负担,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学习者的信心。导航能为网络课程学习中的学习 者提供即时有效的引导,它是一种避免学习者偏离教学目标,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学 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策略。在网络课程的导航设计中,遵循了以下的原则【2 7 】: ( 一) 界面的导航设计要简单、统一。网络课程的导航界面要突出重要的导航信 息,学习者能够根据导航的提示完成每一步的学习过程。同时每一层界面的风格都要 简单、明了且风格统一。 ( 二) 导航设计的要明确、规范。网络课程超级链接的导航的位置、色彩、用语、 分类、打开的超级链接的位置、页面的大小等都要体现明确性和规范性。要提供给学 习者一种非常规范的界面,用语的提示也要简明易懂、规范,形象化的图标提示要真 实地反映所链接的内容。 ( 三) 导航的路径是闭合的。导航设计的一个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能要求是,当 1 6 我们打开多个超级链接页面或打开任一层次的超级链接的页面时,都要能够回到学习 者想回到的学习内容所在的任何位置。 ( 四) 访问的渠道是多样的。导航中对于每个节点的设计均应能实现从不同角度 呈现同一内容的不同信息资源,也能实现从不同内容的不同角度反复呈现同样的信息, 以体现认知的灵活性,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视盘技术中的导航采用以模块导航为主,多种导航 策略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者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程,让学习更加人性化。在模 块导航中,将课程分为几大模块,如课程内容模块、讨论交流模块、辅助教学模块等; 使用位置指示条和知识点导航,在每一页中都提供学习者目前所处的学习位置的清晰 表述,并提供上一页,下一页的引导:使用演示导航,利用f l a s h 演示学习过程及各 功能模块的使用说明。 视盘技术课程屏幕在整体上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头部、右边部分及内容呈现 区,符合一般画面分割原则。头部图片的下面,是课程的导航条,采用系统菜单的方 式,系统菜单为弹出式菜单;右边部分为课程内容的章节标题,采用下拉菜单的方式, 点击章节标题出现下拉菜单,单击具体节,在内容呈现区呈现具体学习内容;内容呈 现区位于屏幕的视觉中心,呈现课程内容的详细信息,并有位置指示条和知识点导航。 四、交互系统的设计理念 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等有能力的人与学习者之间的社会交互活动,而网络教学的 最大特征就是它的交互性。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是一种教学性交互,它是一种发生在学 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穆尔( m o o r e ,1 9 8 9 ) 从交互对象的角度将交互分为三类, 即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信息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其它学习者的交互。 在视盘技术网络课程中,我们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交互系统的设计理念f 2 胡: ( 一) 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信息的交互。网络课程环境下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信息的 交互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信息的交互是学习者实现概念交互 的重要过程。为了保证交互的有效进行课程呈现的学习资源信息,除了包括学科知识 的内容,还应有学习资源,如相关的学习网站、案例、视音频资料、相关论文、文献 等,并且对于学习资源的提供要有简要的介绍,还要做动态的更新。交互是一个相互 作用的过程,学习资源信息作用于学习者,学习者也应作用于学习资源信息,应该允 许学习者改变或者添加内容注释和感想。 ( 二) 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网络课程中师生交互主要使用媒体工具,如电子邮 件、聊天室、在线指导等。在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信息交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者与教 师的交互,教师了解学习者的情况,以此为依据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学习者通过与教 师交互获得引导、帮助和反馈信息。在视盘技术中强调学习者与教师交互的多角 度多层性,及教师反馈的及时性。 ( 三) 学习者与其它学习者的交互。这种交互是学习者内部的交互,是一个学习 者与一个学习者或多个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可以有教师的参与,也可以没有 教师的参与,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和促进者。目前网络学 1 7 老师共同担任,摒弃过去那种学习者只是被动的接受评价,而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 动性。将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侧面、多种角度对 学习者的学习做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3 评价信息处理方式多元化:评价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方式各有所长,经验表明:定性分析更适宜面向过程,帮助被评价者改进不足;定量 分析适宜总结结果,得出比较。因此我们应根据评价信息的特性选择、综合运用两种 信息处理方式。 4 评价方式多元化:学习评价是一种既面向结果又面向过程的评价,但应更注重 分析与测量学习者的平时学习情况。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达到最佳评 价效果,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学习过程、及时反馈,通过总结性评价得到对学习结果 的评定。 ( 三) 注重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为了学习者的未来发展,评 价的结果是作为一种反馈来帮助学习者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验,引起学习者自 我反思;同时,在评价中注重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者学习的过去,更关注学习 者的未来发展,创造出有利于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发展条件和 机会,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教会学习者学会学习。1 2 9 】 ( 四) 注重形成性评价 1 利用同步与异步交互,随时进行学习评价 将评价与交互融为一体,边交互边评价,利用交互获取信息。学习者通过同步( 如 聊天室、即时答疑) 和异步( 如电子邮件、b b s 、“你问我答”) 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之间 讨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最近的收获、提出意见和建议等等。教师通过交互了解学 习者,收集信息,随时给与学习者质性评价反馈;学习者通过交互解决学习中存在的 问题,并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作为同学间互评依据信息的来源。 2 。利用电子学档的评价功能 目前,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评价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它是一种面向学习过程和 学习者发展的评价,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电子学档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学习者 学习档案,是关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学习反恩的集合体,它可以展现学习者的学 习经历、探索过程、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表现。我们为学习者提供电子 学档这一平台,鼓励学习者自己指导管理学习,观察记录自己学习的全过程,亲身体 验探索的始终,促进学习者学会学习,同时利用电子学档的评价功能,实现对学习者 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1 3 0 】 在视盘技术这门课程中我们基于以上的设计理念,对学习评价系统作了如下 设计,共包含六个部分如图4 1 ( 具体的模块功能在下面的章节中介绍) : 图4 1 学习评价系统 第二节设计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视盘技术网络课程体系结构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视盘技术网络课程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即学习子系统和管 理子系统,它的整体框架如图4 2 。 一、学习子系统 学习子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平台,学生需要登陆才可以进入学习子系统开始学 习,此系统共有十一个模块组成: ( 一) 课程信息模块,主要包括教师简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通过这些信息 使学生对课程有初步的把握。 ( 二) 课程内容模块,主要包括内容详细信息、内容摘要、章节要点和章节难点。 通过内容摘要为学生在学习内容时提供清晰明了的概况;通过章节难点及章节重点了 解学习的要点,引起学生在学习中的关注。 ( 三) 学习资源模块,主要包括论文资源、网站资源和视频资源,是课程中所有 资源的集锦。此门课程中的资源要求与课程内容之间直接相连,例如使用超级链接; 并且所提供的资源均要有简要的介绍;资源也是师生间共同努力动态添加的,例如学 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的新资源提供给课程管理员将其添加到资源库中,这 种行为是值得鼓励的。 ( 四) 课程实验模块,提供与该课程相关的实验内容,通过文字、实验操作录像 视频和f l a s h 模拟实验的形式呈现。 ( 五) 辅助学习模块,主要包括智能答疑系统、作业系统及通知系统。 1 智能答疑系统: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对课程内容中一些简单内容的总结,例如 一些概念、定义、分类、功能等,当学生查询时可以智能的呈现。 2 作业系统:课程每章都有相应的思考题,学生在学完一章后,依据本章内容及 扩展资源完成思考题,将答案通过作业提交系统主动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作业 完成情况,如认真程度、回答的正确性等给予作业成绩和教师评语,并将这些信息及 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已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弥补不足。 3 通知系统:通知学生课业信息,如提交作业的时间、考试时间、教师在线辅导 3 个人b l o g :b l o g 是以网络作为载体,可以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 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结合,它所提供的内容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为他人提供帮助。 课程中鼓励学生书写自己的b l o g ,不仅是为了促进本门课程的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 形成良好的习惯。 ( 十) 学习帮助模块,主要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