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晋江市就地城镇化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晋江市就地城镇化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晋江市就地城镇化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晋江市就地城镇化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晋江市就地城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晋江市就地城镇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吴梅华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乡村地区的乡城就地转型是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形式,这一现象的出现突 破了城乡二元的传统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相关的研究则是重新探索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道路 的有意义课题。麦吉的“扩展大都市区”理论、朱宇对我国就地城镇化研究以及我国众多 学者自8 0 年代以来对乡村地区城镇化的探讨是本文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文选择福建省晋江市作为研究区域,搛讨了晋江市就地城镇化在9 0 年代以来的发 展和演变,回答了前人研究中尚存的疑问。将他们的工作往前推了一步。首先,通过对解 译的卫星遥感图像和图表的分析,本文获取了晋江市就地城镇化近期发展的新特点。其次, 分析了晋江市就地城镇化近期演变的动力机制。第三,发现晋江的就地城镇化发展中存在 一些问题。并结合实地调查和问卷的资料。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第四总结了晋江 市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就地城镇化晋江近期演变动力机制乡一城转型 福建蠹| i 范大学吴梅华磺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i n - s i t ur u r a l - u r b a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r u r a la r e a si san e wf o r m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d e v e l o p i n g c o u n t r y i ti sb e y o n dt h eu r b a n - r u r a ld i c h o t o m y , a n dt h er e l a t e d s t u d i e sa r em e a n i n g f u la n d i m p o r t a n tf o ru st o 豫一e x p l o r et h ew a y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m c g e e s p a r a d i g mo fe x t e n d e d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 s ,z h uy u ss t u d yo fi n - s i t u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aa n d o t h e rp e o p l e ss t u d ya b o u t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 c h i n a sc o u n t r y s i d es i n c e1 9 8 0 ,p r o v i d eab a s ef o rm y s t u d y m yt h e w ss e l e c t sj i n j i n ga sr e s e a r c ha r e a i tr e v e a l st h er e c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 s i r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j i n j i a n g , a n s w e r i n gq u e s t i o mw h i c hp r e c e d i n gs t u d yl e a v e ,c o n t r i b u t i n gt ot h e s t u d yi nt h i sf i e l d f i 枷y 1o b t a 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1 w s i t u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j i n j i a n gt h r o u g h a n a t y z i n gt h er e e do ft h er e m o t es e n s e dd a t aa n ds o m em a p sa n dt a b l e s s e c o n d l y , l tr e v e a l st h e u n d e r t y i n gc , a u s e so fi n - s i r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j i n j i a n 晷t h i r d l y , i tf i n d ss o m ee x i s t i n gq u e s t i o n s a n dg i v e ss o m ea d v i c e sa c c o r d i n g i yt om yf i e l dw o r ka n ds u r v e y f o u r t h l y , i th a s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 p o l i c yi m p l i c a t i o mf r o mt h es t u d y k e y w o r d s i n - s i t uu r b a n i z a t i o n j 蝎i a n g r e c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u n d e r l y i n gc a u s e s r u r a l - u r b a nu -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n 裰蓬拜范天学凳簿牮磺圭攀整论文 中文文摘 “器江零就圭蠹城镇纯磺究”论文谦越是谯我鏊秘其德发震中重家乡枣| 遮嚣戆乡 村城市就地转型这一城市化新形式犬擞出现、前入对其进行大量研究后尚存在一些 疑阕麴馕况下提出的。论文鲍“嚣言”鄂势瓣礤究潆题豹产象终了潮述。 企文共6 章。论文第一鬻对本研窥相关的理论进行回顾,并对落们所谢临的挑 战敲了逡逮。聚落魏霆义霾分类、囊簸义豹“避器城露佬一般攫簿”、拔心一边缘理 论和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纛吉的“扩展大都市区”理论、朱宇对中国就地城镇化 秘獗宽、产鼗巢婺理论等露怒零文磷突鹃理论鸷爨。 论文第= 滩是关于“晋泼市就地城镇化的敏展历史及前期研究”的介绍。首先 是对蹬究区域瓣穰滗避行丈棒上熬了熬,然嚣势为疆个除段两颓了蛰汪枣藏逡骧镇 化的发展历史和对它的前期研究,为下一章的研究做铺垫。 论文豹第三章瘦鬻遥感帮蟪理臻意系统技术敬爱数警方法,对酱汪索入弱分毒 的变化、产假和就业结构及城市化水平、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外商投资情况、集群的 发震、多 来入弱麴增妖_ 耱分帮、聚落景麓静变亿等进行研究,探讨了晋江露藏缝城 镇化避期的发展变化,概括了三大新特点:( 1 ) 城乡浆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腥虬后, 全两发展翦格局没有汀破,想鼹部集串孵瑷蒙踢疆。( 2 ) 专娩纯发碰迅速,产业纂 群成为晋江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3 ) 流动人目的数爨众多,冀分布、流向影响晋汪 经济和就迪城镇亿的发展。 论文第靼章分耩了晋江镪就地城镶优近期演变的动力巍测。褥蝰:政澍漱策鞠 社会文化因素、海外华侨和濑澳台同胞、高入口密度、发达驹交通和通讯设施等因 素仍在影穗饕罾江南翁就地城镇纯豹发展,掰霆嚣的建设羁产照祭瓣靛发鼹对鹭量 近期发展具肖突出影响。 篱五章提爨了鹭波帑裁媳城镇诧裕在鹩三大瓣爨,笄赞瓣这些瓣题提爨了攘应 的解决方法糊建议。( 1 ) 集中的效果不明显。第,加强对猎江高科技工北圈区的 建设,鼓磁蠢条箨熬上趣模笼头企业惩这重集巾,势把王照灏区建设每产鼗集群发 展结含起来。第二,结合晋江簸业布局的实簖情况,走“一区多阂、一园多藻地” 戆工娩疆嚣路子,势巍整个索域莲霆痰,攫翔建设撤兵有嚣矮特色赡专鼗德蟊区, 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火做强。第三,为中小众业的搬迁提供资金支持。( 2 ) “超级 枣| 疫”缺乏念理熬定艇、骛璇瓣囊麓。按爨城乡融会区来麓潮发震怒酱汪黍发震籍 n i 梢建师范大学吴梅华硕士学位论文 有效途径。掇据划分标准确定:鹭汪市区和陈埭镇属予泉娥市的核心区,西其余区 域都是蒜标准城乡融合区。这种划分为晋江的规划愚路提供总体指导。按照城乡融 合区思路,陈埭镇已是城市核心区,因而应从行政区划上改变其现存的镇和树的设 置,纳入晋江和泉州城市管理中;而在核心区外广阔的城乡融合区,众多的“超级 树盛”广布。对这些己具备半城镇性质的聚落的定位管壤,首先可以借箍印度尼西 亚中央统诗局豹聚落分类方法,以村为单位计算其城市性或乡村性数值;然后,对 性质不同的聚落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城市性高的聚落引入城镇牡区的管理方式 和功能规划,多渠邀筹集资金宪善城镇基础设施;而在乡村度较高的聚落可以保持 现有的管理模式,同时不断改善村落环境和基础设施,待时机成熟再采取城镇管理 模式。这样,在晋浇这些祸于商标准城乡融合区的区城内,逐步实现一体亿的发袋。 ( 3 ) 漉动人口需要合理的定位和管理。羲先,流动人口已成为晋江经济建设中豹重 要力量,应加强对他们的服务和管理。其次,晋江经济要长远发展,必然需要一批 流动人口长期定居,因而要根据流动人口的去留特征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所需入口长期定居。 第六章剐对论文研究豹理论帮实践意义榫一憨结。( 1 ) 宅丰富了发展中国家乡一 城转型理论。麦吉的“扩展大都市区”理论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太都市周围农村地区 的就地城镇化,它忽略了对远离大城市的乡村地区就地城镇化的研究,本文对晋江 市就地城镇化近期发展的研究丰富了对城乡融合医的认识和朱宇的就地城镇化研 究。首先,晋江初期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怒在远离大城市的情况下发生的,它的动力 主螫柬窘政磨政策、高人口密度、发达的交逶通谖设施、社会文化因素、海外华揍 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等当地乡树的力攮和雏部推动力。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以来,这 些因素继续发挥促进聚落形态演变、就地城镇化不断发展的作用,同时,园区的建 设、产业集群的发腰也是就地城镇化不断发展的新的动力,政府的政策也呈现出新 豹特点。其次,经过一段时精的发震后,晋江已从只有2 个建制镇的农业县转变为 辖6 个街道和1 3 个镶豹中等城市,箍晋汪雕避的泉州市穗经成为大城市,这毫其秘 期受大城市影响微弱的情况大为不同。在晋江市域今后就地城镇化的发展中,中心 城市的辐射带幼作用和当地乡村本身的力量一起,共同促进就地城镇化的继续发展。 ( 2 ) 它对国内其他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启示作用。第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并非只有逶过丈规模的乡一城迁移实现;第二,区域内的人口和聚落的就缝城镇化健 遴? 区域整体上的发展,雨不是经典区域发展理论熙总结的中心城镶先绁发展、然 i v 辅建耀蓝天学鬟梅牮磺士学盘谂文 麟褥扩散到周豳缝区熬模式;第三,经潋段糖澜的发展焉,覆先没宥丈城帮影响 瓣裁蟪城镇纯发达建区自身形藏t 城枣,发鼹戏城隶群期扩蓑大都露嚣戆努枣形淼, 它们的发展动力将同时来蠢滔遗农村社酝和城市的辐射带动;第四,产业集群、工 舰区的建设和外资等因素是就地城镇化新的影响因索。( 3 ) 对晋泣市发展具有实践 上浆搔导意义。营宠对那些凝备不阉程度褥城镇嚣瞧麴“超缀毒重塞”,在认识主要突 酸城乡二元鹣聚落分类框架,姨城乡连续统和聚落分类多元纯静角度来看晋汽瓣这 然“超级村庄”,加强对它们的定位、管蠼和规划;其次。城乡融合嚣的发展思路符 念避江的实际发展霭要。第三,产娥集群釉大藿热流动人日以及工溉区鲍建设、舛 辩等函素将持续影虢罾泼藏媳稼镶纯貔发滕,侵罾汪鹣企照和聚落在较长一段辩裁 内保持均簿发臌格蔚豹嗣辩,局部集中怨势明显。蛾辩应加强对它们的认识研究辅 宏鼹指导。 v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的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大规 模的乡村一城镇就地转型的现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区域对这种现象进行了 研究。朱宇将这一现象称为“就地城镇化? 1 ,本文沿用这一概念,它指乡村聚落及 其人口就地或在原地附近转变为城镇或半城镇状态的现象,j,+ k :一! : 这种就地的城镇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建设的作 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建设部还在1 9 9 4 - - 2 0 0 0 年在全国开展了“乡村城市化试点” 建设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工业区开发区的建设等都 对就地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就地城镇化这一发展模式本身在经历着新的变化。 同时,就地城镇化的一些问题也不断地暴露,如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资源 利用率低,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严重,这种发展模式受到不少学者的 质疑,成为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争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这种状况下,就地城镇 化作为一种已形成的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将如何克服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它 在外资等因素的影响下将如何发展? 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乡镇企业“集中”的呼 声越来越高,政府也建立了不同级别、形形色色的工业区、开发区,以克服分散带 来的矛盾,这种“集中”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它对城镇聚落体系的变化影响有多大? 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化研究中的有意义的重要课题。笔者选择福建省晋江市作为研究 区域,拟从县域小尺度来考查就地城镇化在近期的演变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闽东南的晋江市是没有大城市影响下的就地城镇化发达的地区,改革之初,晋 江发展走的是一条依靠农村闲散资金、闲散劳动力和空闲民房发展乡镇企业、以农 民联户经营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就地城 镇化发展迅速。但是,这种自发的发展模式具有企业资金少,规模较小,布局分散 的特点,因而晋江的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化水平滞后于非农化水平。9 0 年代后, 晋江市政府也考虑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大力引进外资成片开发工业区, 建立了一批开发区、高科技园区,鼓励乡镇企业的集中,同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中心市区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鼓励乡镇企业扩大规模,兼 1 与此类似的提法还有。乡村城市化”,薛德升等人将其定义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在乡村 完成其职业的非农业转化,而不需要进入城市。即在乡村完成的城市化过程“”,以及“自 下而上的城市化”,即崔功豪、马润潮等人所指的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基层社区政府发动和农民 自主推动的,以农村人口在农村内就地转移,建立小城镇为中心的城市化过程” 福建师范大学吴梅华硕士学位论文 并联合,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并且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可见,晋江是就地城镇 化发展的典型区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近期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将有 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机制,回答上述提出的疑问因此,本文 将在回顾晋江就地城镇化前期发展历程的同时,着重研究晋江的就地城镇化在9 0 年 代后半期以来新的发展特点、机制和方向j 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其今后发展的前 景以及这种模式研究的理论政策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索。 j 。:,j 第l 章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 第1 章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 。 一 , i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后2 0 0 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主要以人口 的乡村一城市永久迁移为特征的城市化过程。迄今对城市化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建立 在对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特征之一是把城市和乡村视为界限 分明的两种聚落形态。然而二战后。世界城市化在加快步伐的同时,出现了与传统 的城市化模式不同的新的形式。在发展中国家,一些人口密度较高的乡村地区随着 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交通的发达以及信息传递手段的进步,聚落特征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发展阶段相比,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的 城乡界限日益模糊,t 乡村一城镇就地转型发达,其城镇化进程难以用基于西方发达 国家经验的传统理论来解释,在此状况下,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城乡聚落的分 类、定义以及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理论都面临着挑战,需要有新的理论创新。本章将 首先对这些理论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作一回顾和论述。;、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城镇化”的提法较为准确,但“城市化”提法在我国已 经较为普遍嘲,因而本文两种提法混合使用 1 1 聚落的定义和分类 金娶嗣警蚤i 艺1j 3 :! t i j :! i1 。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 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活 动的中心,传统上常把它分为城市和乡村伽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 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啊。乡村则是与城市特征相反的聚落形式。目前,世界各国 普遍采用城乡二元的聚落划分方法各国区分城市和乡村的一般标准是:( 1 ) 人口 规模;c 2 ) 人口密度;( 3 ) 建成区;( 4 ) 政治地位;( 5 ) 从事非农产业劳动者的比 例;( 6 ) 特别的设施或活动的具备伽。 一、 “ “。 但是,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交通的发达以及信息传递 手段的进步,人们的聚落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发达国家“逆城市化”郊区化” 。通勤”等现象的出现使城乡在聚落形态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日益模糊。而在发展 中国家,则出现了“农业和非农活动并存,城乡两方面特点兼具的新的地域类型” 龇埘,城市中大量的暂时性迁移人口同时具有城乡两种属性:这些都使得传统的二- 元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要求有新的聚落分类方法 。 实际上,城市和乡村只是一个概念连续的两个极端。在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往 福建师范大学吴梅华硕士学位论文 往是具有某种城市度或乡村度,位于上述连续两端之间某一点的人口和社区。学术 界与政府部门对聚落划分的新方法早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多种多元的划分 方法。如+ 1 9 6 4 年欧洲统计学家联盟( t h ec o n f e r e n c eo fe u r o p e a ns t a t i s t i c i a n s ) 提出根据人口数的聚落三元划分方法j 少于2 0 0 0 入的聚落称为。乡村02 0 0 0 - 9 9 9 9 人的是“半城镇”,1 0 0 0 0 人以上的为4 城镇气1 9 9 6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乡村 发展委员会( t h eo e c dg r o u po ft h ec o u n c i lo n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提出的根 据。乡村度”的划分方法把居住在农村社区的人口比例大于等于5 0 的称为。完全 的乡村”,1 5 - 5 0 的是“显著的农村”,而小于1 5 的是。完全的城镇”# 1 9 7 7 年 c l o k e 提出根据乡村化指数把聚落分为。完全的乡村”。中间的乡村”。中间的非乡 村”和“极度的非乡村”四类的方法;1 9 9 5 年g h e l f i 和p a r k e r 根据。城市影响度” 首先把美国的3 1 4 1 个城市和县分为8 类,然后再细分为2 2 个类别组成详细的“城 乡连续统”( r u r a l - - u r b a nc o n t i n u u m ) ;印度尼西亚中央统计局所使用的聚落分类 法则是对村级地域单元( d e s a ) 的人口密度,家庭户的非农生产比例,“城镇”设施 三项指标进行评分,从而判断其城市性或乡村性的高低嘲。这些方法突破了城乡二 元的分析框架,使聚落划分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1 2 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理论攒 。0 ;j i 城镇( 市) 化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同学科 有不同的角度:人口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人口向具有城镇生活方式和人口密度的聚落 的集结;经济学家则认为城镇化是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活动转移并在城镇集聚 的过程;社会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性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旧m 1 ;从地理学的 角度看,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的集中, 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集中。城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 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 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农村人口比重逐渐 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 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嘲。对这些进程,学者们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总结出了一些 重要的规律和理论。 1 2 1 高佩义的。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 高佩义认为自1 8 世纪6 0 年代以来的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三 个大的阶段:1 7 6 0 - 1 8 5 1 年为第一大阶段。这个阶段是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 第l 章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 1 8 5 1 1 9 5 0 年为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阶段。1 9 5 0 - 1 9 9 0 年为城市 化加快发展,全世界基本实现城市化的阶段。概括起来,世界城市化有以下几个一 般规律:l ,。_ , 。:1 、 ,i + 。 f ( 1 )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呈。s ”形曲线运动。当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 0 以后,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的趋势,这种势头一直到城 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 0 以后,才能出现减缓的趋势。,j ,! ,:,一, ( 2 ) 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一。+ 一:j i i - 4 i,t ( 3 )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促规律。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 g n p ) 的人 均占有量呈正相关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 f f j i s j a l ,r 卜- , 高佩义对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认识人口城市化和 城镇发展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高佩义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对西方以 大中城市为核心、人口的乡村一城市迁移为特征的城市化经历的基础上的,没有涵 盖我国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高人口密度的乡村地区出现的人口非农化水平不断 提高使城乡界限日益模糊的现象,无法完全解释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城市 化的新形式。 。:,。 t:1 ; 1 2 2 核心一边缘理论和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 : 叫t 1 2 2 1 弗里德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 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边 缘区域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 段会发生转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是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控制,边缘区域对核 心区域的依赖。然后是依赖和控制关系的加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核心 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区域的发展。边缘区域将形成次级 核心,甚至可以取代原来的核心区域的控制。:j :。:1 j 。,:二:j 一根据这一理论,区域发展有四个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 化成熟阶段,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在发展初期,城市吸引了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资金、技术、创新发明等等集中在城市中心,城市具有 很高的生产率,渐渐地,城乡二元的空间形态形成。城乡之间的差别不断扩大直 至工业化到成熟阶段这时,发展开始从中心向外扩散,- 边缘区域产生的次级中心 不断发展,整个区域基本上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形成大规模城市化的区域印“”。 1 2 2 2 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这一理论最初是由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来的, 福建师范大学吴梅华硕士学位论文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 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l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 设施束。点一轴开发模式是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时实践中的 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q - , 0 t ,。i 一;h jt 这些经典的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的分析框架之上的,他们为研 究城市化、区域发展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理论是在很高的抽象程度 上概括的一些规律,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情况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经 历并朱一致地支持这种极化的必需和效果“”# 同时,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 展模式,上述理论对这些新情况缺乏概括。 一一一t 1 2 - 3 麦吉的。扩展大都市区”理论、 n 一”、 , 麦吉通过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对城市和区域发展问题多年的实地研究,认为 传统的以城市为基础的模式不可能是亚洲城市化的唯一表现形式。1 9 8 5 年麦吉提出 在亚洲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尼爪哇、泰国、印度、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经济 核心区域出现了与西方的都市区类似而发展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又完全 不同的新型空间结构。这种新型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它们都出现于人口 密集的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处于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带,。借助于城乡间强烈的i 相互作用,带动了劳动密集的工业、服务业和其它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实现了居 民职业活动和生活方式不同程度的转变。这些区域就是麦吉后来提出的d e s a k o t a , “k o t a d e s a s i ”是指在“d e s a k o t a ”这一特殊区域上进行的乡村城市化过程。 麦吉认为,d e s a k o t a 区域有以下主要特征:首先是相当密集的人口、分散的农 户经营方式和以水稻种植为传统的产业。其次,是由原中心城市的工业向外扩散和 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第三,区域内的农业、副业、工业、住宅 及其它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交错布局,混杂特征极为突出。这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为 当地农产品提供便利的加工场所的同时,也往往带来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第四,密 集的交通网使其与周围地区的联系极为方便,使d e s a k o t a 区域的人员和货物具有很 强的流动性和迁移性。摩托车、卡车等非高技术的运输手段的普遍使用使得运费相 对低廉的运输网络形成,并且范围不断扩大第五,由于农业从狭义的水稻种植扩 展到蔬菜、水果和家禽的种养殖业,服务业部门也相应地得到扩大,越来越多的女 性劳动力参与到了非农产业活动中。最后,从政府或管理部门的角度看,尽管 d e s a k o t a 区域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但原来为城市和农村制定的管理系 第l 章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 统可能都不适用于这一地区,管理上成为薄弱环节,。非正式部门”的普遍存在都使 d e s a k o t a 成为一种。灰色区域”町。 , 根据这些特点,他将亚洲各国的d e s a k o t a 归纳为以下类型:( i ) 邻近大城市的 乡村地区由于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或转入非农产业部门而形成的d e s a k o t a ,这种过程 与通常意义上的城市化过程一致,以日本和韩国较为典型;( 2 ) 由于两个或多个大 城市相互向对方扩散( 而不是主要向各自的周围地区扩张) 而形成的新的发展区域。 交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最终使这些大城市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在 这些城市问形成狭长的发展地带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的沪宁杭地区,台北一高雄地 区、泰国中部平原和印度加尔各达地区;d串普 蔓翟叶簪_popuftlo曩鲁壹f口tionjln芭譬譬精_噜兽 硒-2嘬冀哥208壬f卜d冷斟 訇哩u季po暑f乎_鲁童b|i譬njj矗卫i譬暑善 鑫 帮 皇罨n叠暑营目写sl冒一露暮ojo量誊譬量譬置墨毒囊-量暑盘od,n2暑 豫求口冷蔷 暖占嚷筒哥”000蔷带静嚣悔串斟 蓄暑甲口f1孑暑营毒of,手一-iric葺_岔;窖置pl皇罐!siin琦一r量掏_壤否哗嚏皇,u-6口譬rif葺盛暑ofzo-帕善葺零皇;盘叠冒-oy霉s,fef葺帕h宴苫 第3 章晋在市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变化 改观。2 0 0 0 年,晋江的非农产业产值占g d p 的9 6 2 ,l 非农就业达8 9 9 ,这都 位于泉州、福建和全国的前列,但其城市化水平为3 2 5 ,是表中最低的数值( 表 3 - 2 ) ,、非农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不相称,城镇发展相对滞后。总之,晋江的城市化 水平相对工业化、非农化水平的滞后性在泉州市、福建省乃至全国都是比较突出的 表3 - l1 9 9 0 年晋江市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札? 舶 f 鼬婚1 l 鼬o f 纽d u 哆守岫岫。- d ! 咖“妇h o n 州h 嵋1 粤二,叫。i : ( 多) 人均g n p g n p 结构就业结构 地区城市化率 ( 元) 第二产业非农产业工业非农产业 垒目 1 5 5 84 4 37 1 51 3 42 7 8 2 6 2 r 一 r 。建一”一1 s 8 2 一一铷m 6 7 矿。i t 0 一一一3 2 2 - 一一2 七聋 泉州市 1 1 5 92 5 5。4 3 11 7 8 3 4 11 5 5 晋江市 1 5 4 15 2 87 5 22 9 64 8 61 0 5 一 资料来潭t 中国统计年鉴) 福建统计年鉴) 晋江统计年鉴 ( 1 9 9 0 ) ,中国1 9 9 0 年人口普查 福建省1 9 9 0 年人口普查瓷科 晋江县1 9 9 0 年人口普查 一一 一 表3 22 0 0 0 年晋江市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 一 t a b l e 3 - 2l e v e l so f f n d u s t r h i i z a t i o na n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j h j l u g2 哪 ( ) 人均g 胛g d p 结构就业结构 。地区 城市化率 ( 元)工业非农产业工业 非农产业 - p _ 一 j - 全国 7 0 7 85 仉9“1l6 8 3 5 83 6 9 福建 l i l4 3 78 3 t 72 7 35 2 4 4 2 0 泉州市1 5 75 3 69 2 34 5 86 7 53 8 9 晋市 2 7 3 5 85 5 o9 6 2 6 7 48 9 93 2 5 墨科来源l 中嚣统计年鉴 榻建统计年鉴晋江统计年鉴( 2 0 0 0 ) - 中国2 0 0 0 年人口普查) ,福建省2 0 0 0 年人口普查资科 晋江市2 0 年人口普查一。一、7 j + ,+ l :。i 。 晋江城市化水平偏低的产生原因与晋江市乡镇企业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晋江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以“三闲”起步,采取的是联户经营的方式,主要发展资金技术 门槛低的服装、制鞋、建材,食品等轻工业,因而具有规模小、布局分散的特点。 表现在人口的分布上,是较为均衡的分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晋江也发展 了一些高技术的产业,有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有向工业区集中的趋势,但总体 仍是较为均衡的态势。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聚落在结构上、功能上都发生巨 受资料限制。只能获取1 9 9 0 年g n p 数据。由于g n p 与g d p 数据相差不大,不影响比较结果 福建师范大学吴梅华硕士学位论文 大变化,这些聚落主要从事非农活动,它们具有一些城镇水平的基础设施,居民的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形成种。非城非乡。的聚落形式, 与我国一些地区以及亚洲国家“扩展大都市区”的现象类似基于传统的城乡。二 元”结构的观念,晋江市的城市化水平的确大大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但从聚落分类 的三元及多元的方法看来,我们不能仅仅用二元的角度去看晋江市的城市化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表中数据低估了晋江市的实际城市化水平:因为晋江的很多乡 村聚落处于“城乡连续统。“中靠城市的位置f 。许多人口成为。准城镇人口。埘;一 这些聚落的发展方向和它们的规划值得我们关注。 表3 - 3 晋江市1 9 9 0 年和2 0 0 0 年两次普查的非农就业率与城镇化奉的比值 n u 比n u 比 地区 1 9 9 02 0 地区 1 9 2 0 0 0 晋江市 4 42 8 池店 1 1 g1 4 0 青阳2 3 1 o 罗山1 8 42 0 9 安海 1 82 3内坑1 2 65 0 磁灶1 3 9 4 2 龙湖 l o 12 1 8 陈壤1 9 41 9永和1 8 61 7 7 东石 v 5 33 9英林 1 6 22 9 深沪 1 11 6紫帽7 41 t 金井 7 45 7 西滨 2 10 9 资料来源福建省晋江县1 9 9 0 年人口警琶 ,福建省晋旺市2 ( 0 0 年人口晋查, n u 值是就业人口的非农化水平与市镇人口比例之比,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 量就地城镇化未能被市镇人口比例这一传统城镇化指标所反映的程度。表3 3 是晋 江市及其各镇1 9 9 0 年、2 0 0 0 年两次普查的n u 值。2 0 0 0 年五普晋江市的n u 值比 四普减小了1 6 ,但其2 8 的水平是福建省最高的,比福建省位子全国第二的数值 ( 1 2 ) 高了一倍多。具体到各乡镇,n u 值在两次普查间大都减小了,这一方面是各 市镇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五普采用比较切合实际的市镇划分方法,把市 镇延伸到的周围一些实际上已成为市镇地区的。乡村”地区划入所致。但晋江市许 多乡镇2 0 0 0 年n u 值仍很高,尤其是池店、罗山、龙湖、永和等镇,竟达l o 甚至 2 0 以上。可见,晋江市相当多的乡村地域已具备城镇地区的某些特征,需要合理的 定位、管理和规划 第3 章晋市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变化 ;3 3 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外商投资情况 ,;j 1 3 3 1 乡镇企业的发展 “ ? 。 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晋江市的就地城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是因为它 们的迅速发展才促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d 分布的巨大转变以及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发展之初的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联户集资为主要形式发展经济,随着 自身的不断壮大、外资的大面积介入、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组织形式也 发展演变,形式多样化 + 。 。、 晋江乡镇企业的数量在2 0 世纪9 0 年代前期增长迅速,1 9 9 7 后受亚洲金融风暴 的影响和激烈的竞争作用,以及企业形式的多样化和城市的发展,数量整体星减少 趋势。但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和产值一直保持增长( 表3 - 4 ) ,这表明乡镇企业的规模 在不断扩大,其初期规模小,资金少的局面在逐渐改变,市场的优胜劣汰矗企业的 激烈竞争促使乡镇企业在不断。洗牌j ,i _ , ,:;p ,tj 表3 - 4 晋江市乡镇企业基本情况 , 0 年份企业数量( 家)年束职工人数( 人)总产值( 万元) ;、 1 9 1 6 1 7 6 j 1 7 9 0 孵1 0 9 9 4 0 1 9 蚺 ,t if t 3 1 9 11 - ,。,一f t j4 0 2 1 8 3 l 2 7 0 3 8 3 0 1 9 嘶 3 3 8 9 l4 0 4 1 7 9 3 3 9 2 6 1 9 9 72 8 7 7 8、4 0 1 5 驼 3 9 5 0 4 5 5 1 9 9 82 4 5 4 6 1 3 6 7 54 7 惦6 5 7 1 9 2 5 鹋6胡螂蚺 5 2 2 6 8 7 6 舢。2 咖3 8 懈s 3 5 5 8 9 8 2 l 2 2 1 3 9 柏3 0 7 l鹃5 0 6 5 5 2 0 0 2 1 3 9 7 7。4 6 伽6 4 3 3 2 2 0 0 31 3 4 5 9 5 3 船5 57 2 9 3 3 5 8 2 0 0 41 3 3 9 95 6 的3 28 3 9 2 3 4 8 资料来再z 晋扛市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 7 1 9 9 0 年,乡镇企业的分布也是较为均衡的状态,到2 0 0 4 年有一些集中的趋势, 北部的青阳、陈埭、池店三镇的乡镇企业分布密集,安海和英林也分布着较为密集 的乡镇企业( 图3 _ 7 、3 - 8 ) 。乡镇企业的职工在1 9 9 0 年和2 0 0 4 年之间的分布变化 趋势与乡镇企业的变化大体相同( 图3 - 9 、3 - 1 0 ) ,而在晋江北部集聚的态势更为突 出。2 0 0 4 年,晋江市所辖六个街道的乡镇企业数占总数的2 0 5 ,职工占1 9 4 , 福建师范大学吴梅华硕士学位论文 加上陈埭、池店两镇的比例,则分别占总数的3 9 6 和4 9 9 陈埭镇无论在乡镇 企业的数量还是职工人数上,在晋江的位置都很突出,分别占总数的1 3 6 和2 4 _ j 、,i 7 一 i : :。,i , 、1 “! :一 。, : 、晋江乡镇企业发展至今,专业化发展日趋成熟,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成为历史 发展的选择以及将来发展的方向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陶瓷、制伞、玩具等是 晋江乡镇企业的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 一些乡镇企业园区也得到成立。2 0 0 3 年,乡镇企业园区数达2 1 个,年末实有 企业数3 7 0 个,安排劳动力6 8 1 0 5 人,总产值9 2 0 3 5 5 万元,分别占当年乡镇企业相 应数据的2 8 、1 2 8 、1 2 6 。可见,乡镇企业大都仍然分散分布,但分布在 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的乡镇企业的规模较大,生产能力和安排劳动力的能力较强。 3 , 3 2 外商投资情况 外商投资在晋江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晋江在发展之初以“三闲”起 步发展乡镇企业,。三来一补”业务的开展为乡镇企业积累了资金和技术。2 0 世纪 8 0 年代中期以后,晋江的三资企业迅速发展,一一些原来承接“三来- l 补”业务的乡 镇企业开始转为“中外合作企业”,走上三资企业的道路:之后,中外合资企业及外 表3 - 6 晋江市历年外商投资情况 已投产三资企 业项目景计外商实际到资金额 实际年产已安捧劳 年份( 家)历年累计( 万美元)值( 万元)动力( 人) 2 0 0 42 1 7 53 5 2 1 7 04 1 8 2 伽2 6 5 0 0 0 2 蚴 2 0 1 1 3 l 7 53 4 6 7 湖 2 0 0 21 8 2 8 7 5 7 42 6 0 0 02 1 5 0 0 0 2 0 0 l1 7 9 02 6 4 5 5 42 渊3 9 31 7 8 2 8 7 2 0 0 01 7 2 32 3 8 5 2 02 3 9 1 4 8 71 6 1 8 稿 l 嘲1 6 7 32 1 7 2 3 92 3 3 1 8 1 5 0 0 0 0 1 9 9 81 6 2 2l 驰2 蹭2 0 8 0 1 6 21 6 0 0 0 0 1 9 9 7 1 5 5 3 1 7 2 9 昭1 6 8 0 21 4 0 0 0 0 1 9 9 51 2 7 81 1 3 9 5 6l l 8 0 01 4 5 2 7 5 1 9 9 49 9 58 7 88 0 2 9 l o1 0 7 7 5 9 1 9 9 02 1 95 3 4 2 5 1 8 9 l 2 2 6 2 8 1 9 踮 6 33 4 2 43 0 2 6 资料来源t 晋江市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 第3 章晋扛市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变化 商独资企业也蓬勃发展,并成为三资企业的主要形式1 9 9 0 年,晋江的中外合作企 业数量占“三资企业”总数的6 5 8 ,中外合资企业占2 6 9 ,外商独资企业占 7 3 ;到2 0 0 4 年,这些比例分别转变为4 1 、3 1 1 和6 4 8 。 晋江三资企业数且、实际到资金额、产值和安排的劳动力都在逐年增加( 表3 - 6 ) 。 外资还参与土地成片开发和工业小区的建设。安平开发区,东海坡开发区、福埔开 发区等开发区是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下规模发展起来的,有利于乡镇企业的集中 和城镇化的发展。 3 4 集群的发展 晋江制造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发地选择了一条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现在已经 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制造、建材陶瓷、食品加工、轻工玩具 等传统产业,而化纤、车辆机械、新型材料、制药、纸业等新兴产业集聚趋势也相 当明显。这些集群共聚集企业6 3 0 0 多家,年产值近6 0 0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9 0 以上洲。至2 0 0 5 年,晋江市共有9 个中国驰名商标、9 个中国名牌、2 个中国出 口名牌、2 6 个国家免检产品、7 6 个福建省著名商标、8 6 个福建省名牌产品,并获 得了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中国食品工业强县等1 1 项“国 字号”称号。 目前,晋江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是: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布于英林镇、深沪镇、 金井镇、东石镇、龙湖镇、青阳镇;鞋业产业集群在陈埭、青阳、池店;建筑陶瓷 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磁灶、,内坑t 塑料玩具产业集群主要在安海、,金井、龙湖( 图 3 1 1 ) 这些产业集群是晋江市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它们已成为晋江经济发展的动 力。这些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人口的非农化和农村聚落的发展,促进了就地城镇 化的发展。近几年,产业集群发展后形成的一些大的企业在工业园区建立了新的厂 址,这并不影响集群的发展,却促进了当地城镇景观形态不断发展,使就地城镇化 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晋江的产业集群,特别是传统的产业集群,产业链配套完整,经济行为深深嵌 入当地的地方社会关系中,内部网络联系密切,它们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弹性专精的 生产,不断创新,促进当地工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村聚落非农化水平提高、基础 设施不断完善以及居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就地城镇化在广阔的区域内发展, 乡村聚落向城镇、半城镇聚落转型。 福建师范大学吴梅毕硬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非农化水平提高,不断促进就地城镇化的 发展,是区域发展和就地城镇化的动力之一,。一 + :、,。,”! ;一j“_ 图3 - 1 l 晋江市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f i g , u r e 3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