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礼记》成语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礼记》成语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礼记》成语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礼记》成语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礼记》成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礼记一书侧重于阐明中国古代礼仪的作用和意义。它的内容十分庞杂, 文字风格也不一致,因此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 本文是一篇对礼记成语进行研究的论文。文章首先分析讨论了成语的判 定标准,并依据标准确定了礼记成语的数量。然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它 们的来源、结构形式、语法功能、所保留的上古汉语的某些特征、所反映的中国 古代某些文化现象以及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描写、分析和论述,总结出礼记成 语的特点。 本文认为:礼记来源比较清晰;多为书面语和四字格式;有着与词组相 同的结构形式和与词相同的语法功能,这充分体现了成语的形式特点:它们在语 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反映出上古汉语的某些特征:它们所反映出的某些古代 文化现象和思想见解,正是札记内容的精华所在;因此在流传和演变的过程 中,逐渐成为更固定更完美的语言形式,记载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礼制精神。 关键词:礼记;成语;结构;语法功能;上古汉语;礼制文化 引言 一种语言中,最能反映其民族特点的莫过于它的词汇。成语是汉语词汇中极富个性 的语言形式。汉语发展过程中,除了一些基本词汇,变化最小的就是成语。它以其外形 凝固、来源特殊、言简意赅、概括性强、可塑性人等特点为人们所乐于应用。除了作为 一般的表情达意之用外,还担负着更为重要的社会职能。正如马国凡先生在成语概念 “中指出:“成语是语言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的部分,在内容上,成语所选用的素材, 和民族的历史甚至风俗习惯息息相通;形式上,成语的表现手段,结构方式也全都渗透 民族语言的特征。” 礼i 【;i 一书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记载了中国古代生活中实用 性较人的礼仪细节,而且详尽地论述1 r 各种典礼的意义和礼制精神。从这部书里,可以 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见解和态度。其中有不少篇章或片段讲修身做人的,是研究儒 家人牛哲学的重要资料。读礼记的篇章,我们可以领悟,说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 绝不是空泛的赞语。 本文所研究的札记的成语,或出自经书及诸子著作,或直接见于原文,或经后 人根据原文加工而成,简洁而生动地反映出一系列思想见解和主张。其中一些通俗易懂, 被岳世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教育思想的精华,乃至家喻户晓。另一些在现代汉语中虽不 常见,却深刻凝练地记载_ :r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这些成语无论是鲜明独特的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成分,还是它们所承载的汉民族丰 厚的文化历史内容,都成为这部著作乃至整个民族文化载体的精华。这对我们研究札 记,了解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继承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地理经济、 文化宗教等精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宗教等精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成语的判定标准及礼记成语数量的统计 ( 一) 成语定义的回顾与分析 关于“成语”一词,最早称为“成言”,在东汉已经出现。六朝时,它又被称为“陈 言”、“成词”。到宋代,又称“全语”、“成语”。明清沿用。 成语的定义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问题。近现代许多人对这个河题进行了大量研 究,但分歧还比较大。 1 9 1 5 年出版的辞源( 商务印书馆) 定义“成语”为:谓古语也。凡流行于社会 可证引以表示已意者皆是。 1 9 3 6 年出版的辞海( 中华书局) 定义“成语”为: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日成 语。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 1 9 7 9 年出版的辞海定义“成语”为: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 多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 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青出于蓝”出于苟予劝学,“守株待兔”出于韩 非子五蠹。 再看一些成语专著的论述。 成语b 认为:成语是人们习用的、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定型词组:汉语成语 以单音节构成成分为主,基本形式为四音节。 汉语成语研究弭1 认为:凡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 形式与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手一个词的定型 词组或短句,谓之成语。 现代汉语( 修订本) 巧认为: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 ( 分析中注明: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 新编现代汉语1 认为:成语是具有定型性、整体性、古语性,习用性的固定词 组。 成语九章仃认为: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固、形式简洁、 整体应用的定型词组。 通过一些权威的辞书、论著及教材对“成语”的定义,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和语言 的发展,人们对成语的认识不断地深化。然而通过对成语蘸海噶、中国俗成语” 以及中国成语大辞典“伪中收录的成语条目的对比中可以间接地看出,不同的编者对 成语标准的掌握也各不相同。 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又可以发现,尽管对“成语”的定义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争 议,但这个定义在日趋完善和准确。尽管很难说应该以哪家之言作为标准,但完全可以 通过这些定义,综合出成语的一些标志性特点,以作为判定标准。 ( 二) 成语的特性 通过对有关“成语”的比较权威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出,成语自身的一些特点是显而 易见的,如长期习用、结构固定、意义完整、形式简洁等。其差异主要易出现在成语与 熟语和词组相近似且容易混淆的某些概念上。在此加以分析比较。 1 词汇意义 一般词组的意义是由组成词组的各个词的意义决定的,词组的意义基本上是词的意 义的总和;成语的意义不是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总和,而是高一级的概括或抽象。如“努 力学习”这一词组的意义决定于“努力”和“学习”的意义。“努力”与“学习”的个 体意义与“努力学习”的整体意义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成语则不同。如“如见肺肝” 的意义并不就是“如”、“见”、“肺肝”的意义,甚至连简单的“一手一足”的意义都不 能从字面上做简单的理解。 2 形式结构 一般词组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跟另外的一些词组合或被其他的词所代替。也就是 说,组成一般词组的词具有自由性。成语则不能有这种自由。又如词组“努力学习”中 的“努力”可以和其他的词组合成新的词组如“努力工作”、“努力劳动”、“努力研究” 等,“学习”亦然。而成语一般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得很严密,结构定型,词序固定, 不能变动。组成成语的字一般不能更改,字数不能增减。只有少量并列关系的成语如“茹 毛饮血”可写成“饮血茹毛”,这是一个成语的两种表达形式,即“同素异序成语”。还 有少量成语可以改变某些实词或虚词,如“发扬踔厉”和“发扬蹈厉”,“难以为继”和 “难乎为继”,属于近素同序成语。这些在后面章节中将有所论述。 3 语法结构 一般词组语法关系简单明了,基本上是单层的,以主从( 或偏正) 为多;成语内部 语法关系复杂多变,内部关系有时多达三层。如“面有菜色”、“不共戴天”。一般词组 三层以上关系的很少能概括在较短的形式里。多层次、较长的一般词组已经超出可以和 成语发生界限混淆的范围了。 4 修辞特点 成语和一般语词都可以用来完成各种修辞方式,如形容、比喻、夸张、对偶、排比、 引用等。但成语还可以用来表现一般词语不能完成的或不易完成的特殊修辞作用。以“对 偶”这一修辞方式来说,一般对偶是有两个语言结构来完成,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 首甘为孺子牛”。如果用成语,则可以把一个成语分拆为两部分,利用成语内部的完整 的对称结构实现对偶的修辞方式,如“美哉轮焉,美哉矢焉。”( 礼记檀弓下) 得 出成语“美轮美奂”。又如多数成语都不仅是字面意思,而是取它的比喻义,如“泰山 梁木”常用来比喻伟人死亡。 5 历史沿用情况 许多成语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现代化”的表达一般不能叫做成语。 这既体现在成语的字面,t 熟体现于成语的思想内容。如“桑弧蓬矢”出自礼记内则, “桑弧”是桑术做的弓,“蓬矢”是蓬蒿做的箭,都是古代特有的札器。国君的嫡长子 降生的第三天,掌管朝廷射事、射仪的官员射人,用桑木弓和六支蓬蒿所做的箭, 射向天地网方,表示世子将来能上事天,下事地,旁御四方之难。这是中国古代射礼的 一个程序,而在今天的很多场合,这一成语需要通过注释才能完善字面意义。 据统计,1 9 9 5 年商务印刷馆出版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共收成语7 6 0 0 多个,要 通过补足才可把握其文旨的占3 7 3 4 ,要通过阐释才可以把握文旨的占5 0 1 畅,合起来 近九成。在这九成里,要通过补足和阐释合起来才可以把握文旨的占1 2 5 2 ,几乎不用 什么补足和阐释就可以把握文旨的不足全部成语的1 3 。 历史典故虽然也有很强的历史性品格,但其结构不如成语强,组合也不像成语一样 固定。与成语有着比较明显的分别,这里不做具体的分析比较。 6 同期或前后期著作的使用情况 与一般词语相比,成语必定有着某种历史源流,并且通过固定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 代表特定的语义内涵。因而,多数成语并不是自生成后只出现一次,它将在语法功能上 相当于一个定型词组甚至短句,在其他典籍或口语中被长期使用。如礼记内则:“拂 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髻结之。”总角是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童年。在晋 书何劭传有:“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 友。继承了扎记中的“总角”的部分意义和形式: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 才又有:“莫逆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从这个粗略的过程中,也可 简单追溯成语“总角之交”的来源和发展变化过程。 ( 三) 成语的判定 根据上述对成语的定义及性质的归纳,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关于成语判定的标准。 首先,成语多出自古代,或是人们根据古语改制而成并长期习用。 其次,成语具有完燕的意义和固定的结构。 再次,成语在语言应用中具有相当于词组或短句的语法功能。 最后,成语的形式简洁,以四字格居多。 ( 四) 札记 成语的统计及分布情况 多数研究把成语定型时的语源看作成语真正的语源,因为成语的初始语源往往是意 义上的语源,而缺乏一些形式上的标志。但礼记中的成语有其特殊性:除了原型成 语,很多文句经是过加工而成为标准的成语的形式;又由于礼记内容的特殊性,一 些成语意义比较单一,在后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极低,但通过某些检索可以判定礼记 为其提供了最初的意义和近似的形式;有的成语虽然弗不是礼记文句的原型,但只 在这一部著作中出现,因此也可以断定它源于礼记;有的成语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变易,如易字、易序、省略等,往往也难以确定它们固定下来的确切 时间。这正说明,成语往往形成得较早,只是后来才形成了常见的固定形式。而礼记 中的文句所体现出的意义和形式与固定下来的成语的意义和形式差距都很微小,不影响 4 对成语各方面的分析,而且它们与礼记的思想内容关系密切,因此本文把礼记 中提供了意源和形源而经过后人加工的成语也一并作为研究对象。 另外,有些成语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既可连用,也可拆开单用;又如“差 之毫厘,谬以千里”又可作“毫厘千里”。这样意思相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有所变化 的,本文均按一个成语计算。 根据上述定义和标准,初步统计判定礼记成语共计2 0 2 个。这些成语包括礼 记中引用的,礼记首次出现的以及后人根据其文旬按照一定规则加工改造的。 礼记分为4 9 篇,2 0 2 个成语分布于其中的3 4 篇。其中中庸2 9 个,曲礼 上1 8 个,大学1 6 个,檀弓下、礼运、学记各1 4 个,乐记1 2 个,檀弓 上1 1 个,儒行1 0 个,王制6 个,文王世子、祭义各5 个,曲礼下、内 则、坊记、聘义、表记各4 个,郊特牲、玉藻、经解各3 个,礼器、 少仪、杂记下、昏义、射义各2 个,曾子问、明堂位、大传、孔子 闲居、缁衣、三年问、投壶、丧服四制、祭法各1 个。 由此可以看出,礼记成语数量在各篇目中的分布并不是十分平衡,这与礼记 总体庞杂的内容以及各篇目内容和体裁的不同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如中庸、大学、 礼运、学记是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有着具体的内容和系统的思想,具有强 烈的书面语色彩,也出现了较多的成语。这些成语往往是儒家思想凝练的表达和修身做 人的名言警句,因此在今天也被广泛地使用;而如专记某项礼仪的投壶,分别解释 仪礼中昏礼、乡射礼、聘礼、丧服各篇治礼意义的昏义、射义、聘 义、丧服四制,以及记述各种礼制的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 位、大传、祭法等篇目都是些描述和解释性的文字,出现的成语较少。这些成语 多数记载的是中国古代的礼仪细节和制度,尽管有些在今天的使用频率较低,但是它们 以独有的形式很好地保留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文化现象。 二、礼记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古书文句以及后人根据一 定的规则加工而成。 礼记的内容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不像左传、史记那样充满生动 的故事情节,也不像国语、战国策那样以丰富的寓言论辩明理。因而,礼记 中的成语少有寓言和历史故事,多数是具有书面色彩的文句和对话,以及后人根据一定 规则对这些文旬加工概括而成。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源于经书 1 东西南北。礼记檀弓上:“今丘也,东蘸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见于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2 匪匪翼翼。礼记少仪:“车马之美,匪匪翼翼。”见于诗经小雅四牡: “四牡驿驿。”及诗经小雅采芑:“四骐翼翼。”( 辞源:匪,通驿) ( 二) 源于诸子著作 1 博闻强识。礼记曲礼上:“搏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见于 苟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也有: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 饮水啜菽。礼记檀弓下:“饮水啜菽尽其欢,斯谓之孝。”见于苟子天论: “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3 矜( 鳏) 寡孤独。礼记礼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 鳏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见于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 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4 一唱三叹。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见于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5 移风易俗。札记乐记:“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放先王著其教焉。”见于萄 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 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6 芸芸众生。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见于老子第十六章:“夫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7 先意承旨。礼记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见于韩 非子八奸:“此入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8 怨天尤人。礼记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见于论语宪问:“不怨 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6 9 身体力行。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见于淮南子汜论训: “圣人以身体之。” 1 0 温故知新。礼记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见于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1 听而不闻。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丽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见于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日希。” ( 三) 札记首次出现 一些成语最早见于礼记,具有词组或短语的功能。并且多在后代的书面中流传 下来。这类成语在礼记中所占比重较大,具体的分布如下: 曲礼上:敖( 傲) 不可长乐不可极礼尚往来博闻强识四郊多垒临 文不讳 曲礼下:负薪之忧年谷不登一元大武在官言官 檀弓上:不食之地师必有名苛政猛于虎蒙袂辑屦嗟来之食歌 于斯,哭于斯善颂善祷 王制:九年之蓄被( 披) 发文身 曾子问:天无二日 文王世子:春颂夏弦先圣先师 礼运: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天下为家饮食男女麟凤龟龙 郊特牲:报本返始 内则:下气怡声 玉藻:疾风迅雷 明堂位:朱干玉戚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离经辨志 敬业乐群罕譬而喻记问之学车在马前 乐记:亡国之音桑间濮上郑卫之音进旅退旅发扬蹈厉倒载干戈 杂记下:一张一弛 经解:温柔敦厚属辞比事 坊记:家无二主 中庸:喜怒哀乐 表记:一手一足 儒行:特立独行 大学:止于至善 拳拳服膺至死不变半途而废日省月试事欲则立 口惠而实不至 并日而食 心广体胖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无所不用其极心不 在焉视而不见 昏义:二姓之好 聘义:温润而泽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丧服四制:国无二君 ( 四) 后人加工 7 礼记中一些成语流传下来,并非原文中一个自然句构成,而是流传过程中人们 经过加工而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添词 礼记中语句多为散句,句式参差不齐。有些需要增加些实词或虚词才能构成成 语的结构形式,且使句义完整。 ( 1 ) 添实词 如“总角之交”出自内则:“拂髻,总角。” “肆无忌惮”出自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2 ) 添虚词 如“难以为继”出自檀弓上:“孔子日: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能者为师”出自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2 减词 需要省略一部分以改制成结构接齐的成语。 ( 1 ) 减实词 如“生财有道”出自大学:“生财有大道。” “多文为富”出自儒行:“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 2 ) 减虚词 如“入竟( 境) 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闯讳”出自曲礼上:“入竟而问禁, 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称家有亡( 无) ”出自檀弓上:“夫子曰:称家之有亡。” 3 易词 有些成语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改变了其中的某些词,使其在词义和语法上更容易适应 语言的变化发展。 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出自经解:“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人浮于事”出自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4 拼合 有些成语是将礼记原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予以节缩拼合,突出其中的意 义支点,以构成四字格结构。 如“节哀顺变”出自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 者也。” “美轮美奂”出自檀弓下:“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饮血茹毛”出自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修齐治平”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5 概括 有些成语是对礼记中原文的语料进行概括,归纳和改写,或通过其他注释的补 充而形成的。 r 如“下车伊始”通过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而改写。 “放之四海而皆准”通过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皆准,推 而放诸南海而皆准,推而放诸北海而皆准。”而概括。 “日新月异”通过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薪。”而概括。 “设身处地”通过中庸:“体群臣也。”以及朱熹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 其心也。而归纳。 “流言蜚语”通过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以及史记魏其武安侯 列传:“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而归纳。 礼记成语来源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见下表: 来源经书诸子著作礼记首创后人加工 数量 21 l 6 9 1 2 0 所占比例 约0 9 9 约5 4 5 约3 4 1 6 约5 9 4 1 礼记的成语,少部分来源于经书或诸子著作。其中来源于诸子著作的成语主要 集中在礼运、祭义、大学、中庸等篇的儒家论文中,透彻地宣扬和论述了儒 家的思想;剩余的一部分是礼记中首次出现的,基本可以确定其产生年代,但原始 的形式最初也不过是在临时的言语活动中自由组合的,往后经过人们一再沿用,才凝结 为定型的;另一部分是后人根据礼记原文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加工的,以符合成 语的结构特点,往往更容易确定其意义的来源。这类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其中通过添词、 减词、易词等方式加工的成语,更多地继承了礼记原文的形式。而通过拼合和概括 等方式加工的成语,则更多地择取了礼记原文的意义。 其实,成语的形成往往是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很难准确地说出它具体的出处。所以, 在探源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发展与演变。 9 三、礼记成语的主要结构形式 礼记中引用经书、诸子著作的成语,首次出现的成语以及后人根据其内容加工 改造的成语,多数为四字格,这是同汉语语音结构的特点和汉语文学语言的传统直接相 关的。从结构上看,这类成语属于词组一类,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或者说是定型的词组。 因此,可以按照对词组结构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这些成语的结构形式。 ( 一) 联合结构 和词组的结构一样,联合式结构的成语也有一般联合式,即几个词作为并列关系组 成一个完整的意义,以及偏正、主谓、动宾、动补等形式的联合。 1 一般联合式 如:矜( 鳏) 寡孤独( 礼运)麟风龟龙( 礼运) 2 偏正联合式 如:朱干玉戚( 明堂位)疾风迅雷( 玉藻) 3 主谓联合式 如:父慈子孝( 礼运)人一己百( 中庸) 4 动宾联合式 如:举贤使能“大传)隐恶扬善( 中庸) 5 动补联合式 如:进旅退旅( 乐记)执两用中( 中庸) ( 二) 偏正结构 如:负薪之忧( 曲礼下)郑卫之音( 乐记) ( 三) 主谓结构 如:四郊多垒( 曲礼上)心不在焉( 大学) ( 四) 动宾结构 如:倒载于戈( 乐记)明辨是非( 中庸) ( 五) 动补结构 如:待字闺中( 曲礼上)中立不倚( 中庸) ( 六) 谓宾补结构 如:临财不苟( 曲礼上)爱民如子( 中庸) ( 七) 兼语结构 如:加人一等( 檀弓上)称家有亡( 无) ( 檀弓上) ( 八) 连谓结构 1 0 如:倾耳而昕( 孔子闲居)席珍待聘( 儒行) 以上或是礼记的原型四字格成语,或是后人按照一定的模式加工而成的四字格 成语。如对照原文并查找相关资料,就可以发现其中一些语料被压缩成四字格的轮廓。 这种简练的格式,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由于四字格成语的许多巧妙的组合方法, 汉语中的大量单音节词虽已消亡,但是有了这些单音节词所组成的成语,却可以长期保 留下去。更重要的,这种格式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成语“言简意赅”的特点。并且,相当 于一个定型的短语,在后来的文献中运用自如。 除此之外,礼记中还有少量多字格的原型成语以及后人加工出的多字格成语。 这些多字格成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当于简短的单句或复旬,可以固定地表现一定的意 义,并独立运用。 如“来而不往非礼也”( 曲礼上) 、“苛政猛于虎”( 檀弓下) 、“放之四海而皆准” ( 祭义) 这样的单句结构的成语。 又如“歌于肆,哭于斯”( 檀弓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记) 、“十 目所视,十手所指”( 大学) 表并列关系,“玉不琢,不成器”( 学记) 、“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经解) 表假设关系,“口惠而实不至”( 表记) 表转折关系等。这些具 有复句结构的成语,可以相当于句子的功能,表示固定的意义。多数由分句组成的复句 式成语还可以拆开来用,其意义和用法不变。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又可作“差之 毫厘”,汉语的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会让人们知道它同样表示出隐含着的“谬以千里” 的意义。 四、礼记成语的语法功畿 汉语成语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而成语一般都有实 在的意义,只相当于实词。词具有不同的词性,成语也就具有不同的词性。就词性而言, 成语一般可分为:指称人或事物的名物成语、说明行为情况的动态成语、形容性质状貌 的性状成语。 由于成语的结构比较复杂,成语的词性有时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如礼记大学 中:“诗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用其极”这 个成语结构较为复杂,也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但可知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无处不 用尽心力,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因此,根据意思,这个成语应该是 动词性成语。 再如礼记乐记中:“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所 概括出的成语“极天际地”,形容十分高大。这个成语的基本义项就是“高大”。“高大” 是形容词,因此“极天际地”是形容词性成语。 还有,对于一条成语,看它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也是识别它的词性的一个重要依 据。汉语里的词有不少是跨类别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词性很可能就不 相同。成语也是如此。完全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谈成语的词性,有时是不可靠的。 成语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词,而且有一定的词性,运用的时候,就可以充当句子 里的各种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礼记中的原型成语和后 人加工概括出的四字格以及多字格成语,多数在后代的文献中都有这样的语法功能且被 广泛运用。现各举例如下: ( 一) 成语充当句子的主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一回:“朱干玉戚,森耸以相参;龙旗豹韬,抑 扬而相错。” “朱干玉戚”出自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在句子中作主语,是 被陈述的对象。 ( 二) 成语充当句子的谓语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回:“某孤龋寡闻,不足当公之。” “孤陋寡闻”出自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句子中作谓语,起 陈述作用。 ( 三) 成语充当句子的宾语 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女吊:“我所知道的是四十年前的绍兴,那里没有达官显 宦,所以末闻有专门为堂会的演剧。” “达官显宦”根据檀弓下:“公子丧,诸达官之长杖。”概括出来,在句子中作 宾语,是谓语动词所关涉的对象。 ( 四) 成语充当句子的定语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这时我无端有些感慨,心里想,大家现在都说 灾官灾官,殊不知心广体胖的还不在少昵。” “心广体胖”出自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在句子中作定语,修 饰限制主语、宾语或其他名词性中心语。 ( 五) 成语充当句子的状语 明瞿佑剪灯新话修文舍人传:“博学多闻,性气英迈,幅巾布裘,游于东西 两浙间。” “博学多闻”出白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句 子中作状语,修饰或限制谓语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中心语。 ( 六) 成语充当句子的补语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少顷,以足床来,置地上,促客坐;又入,携短 足几至,拔来报往,蹀躞甚劳。” “拔来报往”出自少仪:“毋拔来,毋报往。”在句子中作补语,补充说明谓语或 其他动词、形容词性中心语。 五、礼记成语所保留的上古汉语的某些特征 汉语由古代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发生了很多变化。至今,古代汉语特 别是上古汉语的许多特征已经消失了。而成语这一形式( 包括后人加工概括的成语) 却 把上古汉语的一些特征很好地保存下来。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礼记 成语充分体现了上古汉语的这些特征。 ( 一) 以单音节词为主 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诃为主,这也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差 别。礼记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单音节词组成的。如: 顺手牵一羊言扬一行一举降一尊临一卑 执一两一用一中藐行一我一素人一存政举 事预则一立同一文一共一轨观一者如一堵 双音节词也多是联编词或叠音词,如: 温润_ 而一泽 格格一不入累累如珠拳拳一服膺芸芸众生 ( 二) 保留了上古汉字的某些字形 礼记中的一些成语,即使没有引申义和意义的变化,在今天看来也不容易对其 字面义作出准确的解释,这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上古汉字的字形及其意义。如: 敖不可长。“敖”通“傲”,傲慢。诗经邶风终风:“谑浪笑傲,中心是悼。” 孔颖达疏:“戏谑调笑而傲慢。” 矜寡孤独。“矜”通“鳏”,鳏夫,指老而无妻的人。诗经大雅燕民:“不侮 矜寡,不畏强御。” 入竟问禁。“竞”通“境”,国土的尽头、边境。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卿非君 命不越竞。”商君书徕民:“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都作这个意义。 被发文身。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引申凡物之表皆曰皮( 段玉裁语) 。 释名释形体:“皮,被也,被覆体也。”“披”,披在身上之义,本作“被”。被、皮、 披,歌部叠韵,并滂旁纽。“皮”、“披”、“被”音近义通,是同源字。 ( 三) 保留了上古汉语的某些读音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字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成语作为固定的意义出现,很 好地保留了一些字的古代读音。如: 被发文身。“被”读作“披”。 心广体胖。“胖”读作“p 6 n ”。集韵:“蒲宫切,平,桓韵,并。元部。” 1 4 昏定晨省、曰省月试,其中“省”都读作“x i n g ”。前者为省问,问候,特指天资 使臣抚问邦国之礼。后者指检查。 拔来报往。“报”读作“托”,通“赴”。出自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 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 枉矢哨壶。“哨”读作“q i d o ”。七肖切,笑韵一宵部。出自礼记- 投壶:“某有 枉矢哨壶。”郑玄注:“哨,不正貌。” ( 四) 保留了某些词语较早的意义 礼记是西汉前发现和收集的儒家著作的汇编。有些词的意义是当时那个时代的 产物,在今天已经变得生僻,不再使用。有些词在今天还相当广泛地应用,但其意义已 经是引申后的,而礼记中还是它们较早的意义。如: 蒙袂辑屦。屦、履,鞋是同一物,时代不同,名称各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 日屦,今日履:古目履,今日鞋。名之随时不同者也。”又日:“晋蔡谟日:今时所谓 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屡。左传屦贱踊贵,不言履贱:礼记户外有二屦,不言二履; 贾谊日冠虽敝不以苴屦,亦不言苴履。诗日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屦舄者一物之别 名;履者足践之通称。按,蔡说极精。易、诗、三礼、春秋传、孟子皆言 屦不言履;周末诸子、汉人书乃言履。诗易凡三履,皆谓践也。然则履本训践, 后以为屦名,古今语异耳。” 及笄年华。“笄”与“髻”是同源字。笄,古音见母脂部;髻。见母质部。阴入对 转。释名:“笄,系也,所以系冠使不坠也。” 席珍待聘。聘,征求意见,问候。说文:“聘,访也。”札记月令:“勉诸侯, 聘名士,礼贤者。”特指诸侯之间通问修好。左传宣公十一年:“季文子初聘于齐。” 枉矢哨壶。壶,在这里指古代投矢用的器具。左传昭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 宴,中行穆子相,投壶。” ( 五) 保留了上古汉语的某些词类活用现象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而且各类词在旬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比较咀确 的分工,这是古代汉语和现在汉语都相同的地方。然而,一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 中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在上古汉语中较为常见。这种现象也反 映在成语中,礼记成语的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名词用作使动 谨言慎行。“谨”和“慎”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言行小心谨慎。 澡身浴德。“澡”和“浴”都是不及物动词,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修养身心,使纯 洁清白。 下气怡声。“下”是名词,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态度恭顺。 2 名词作状语 文治武功。“文”、“武”是名词,在这里作状语,解释为“以文治”、“以武治”。比 喻政治和军事。 日省月试。“日”、“月”是名词,在这里作状语,解释为“每日”、“每月”,形容经 i e 常考察。 ( 六) 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殊介宾关系 现代汉语的介宾关系,一般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成语中保留下来的上古汉语的 介宾关系与此相反。如檀弓上中的“爱人以德”,其实就是“以德爱人”。 ( 七) 保留了上古汉语中的特殊句式 1 表示判断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不是用判断词“是”来构成,而是用“为” 构成肯定判断,用“非”构成否定判断。在礼记的成语中有所体现,如:“天下为 公”、“天下为家”、“难以为继”、“量入为出”等表示肯定的判断。“来而不往非礼也”, 其中“非”构成否定判断。 2 表示被动 上古汉语的被动旬不同于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常常有被动词“被”、“给”、 “为”等作为标志。而上古汉语的被动往往是意念上的被动。在某些成语中保留了这一 特点。 如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琢”是“雕刻”的意思。是说玉石不 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有所成就。虽然没有表示被动的词语标 志,却是意念上的被动。 3 表示省略 上古汉语省略成分的现象很多,成语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一些成语的加工上,更能 看出这一特点。如“加人一等”省略了介词“于”,即“加于人一等”( 檀弓上) ;“大 法小廉”省略了名词中心语“臣”,即“大臣法,小臣廉”( 礼运) ,意为大臣尽忠, 小臣尽职;“利不亏义”省略了谓语动词“见”,即“见利不亏义”( 儒行) 。 还有一种省略量词的现象。上古汉语量词不发达,在表示动量词或名量词时,一般 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之前。札记中许多成语也保留了这一特点。如“一成 不变”、“一唱三叹”、“一张一弛”、“人一己百”、“天无二日”、“七情六欲”、“家无二主”、 “一手一足”、“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二姓之好”、“国无二君”等。 另外,礼记成语在加工演变的过程中还有一类省略现象,即省略了表示否定的 副词。如“临难苟免”原文为“临难毋苟免”( 曲礼上) ;“拔来报往”原文为“毋拔 来,毋报往”( 少仪) 。这样省略了否定副词,符合成语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使完整的 意思在简单的形式里充分地表现出来,并方便运用。 ( 八) 保留了上古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助词 上古汉语中如“伊”、“载”、“哉”等助词极为常用,它们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起到 补充音节的作用。这一现象在礼记的成语中也有所反映。 如根据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概括出“下车 伊始”。“伊”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 九) 保留了上古汉语中常见的四言格式 古代的很多文体都以四言的格式见常。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 1 6 六、札记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 礼记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 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礼制的糖神,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 礼记受到历代王朝的青睐,以至被推上经典地位。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 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 孟子,而远远超过苟子。订”西汉以后,礼记由一部儒学短篇杂编上升为泱泱 大国的一部重要经典,这史实本身就值得注意。 礼记的内容十分庞杂,如专记某项礼节,专说明礼仪,杂记丧服、丧事,记述 各种礼制,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记孔子言论,儒家论文等等。而成语是其中语言的 精华,极具特色地表现了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 一) 描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细节 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礼的种类纷繁复杂,礼的形态 千差万别。礼记详细地记述了这些礼节并作了具体的注释。其中,总结出的很多成 语就代表了这些礼仪细节,而作为固定意义和结构的语言形式,把这些内容流传下来。 1 礼法 所谓“礼法”,就是行礼的章法、程式。儒家制礼,希冀为万世作法式,是要供在 不同时问、空问生活的人们使用。因此,礼必须有严格的操作程序。 如文王世子中:“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凡释奠 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凡合大乐,必遂养老。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 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者,以待又语”这是说开始设立学校的,一 定要设置脯醢菜酒供奉周公或孔子那样的先圣以及先师,行礼时必须用币帛,祭奠的时 候要用礼乐,即音乐舞蹈汇合演奏,如果国家有凶丧或战乱,就不必台乐。凡是举行乐 舞大合奏的时候,必然同时举行养老礼。凡是在郊外学校对学士考察评议的人,一定要 认真选取贤德,收揽才能。学士有的因为德行出众而进选,有的因为政事通达而推举, 有的因为言语明畅而显扬。此外,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加以训勉,以待他日另行考选。 其中提炼出的成语“先圣先师”和”言扬行举”便可以准确地概括出这一礼节。 再如内则中:“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h 士负之。 吉者宿斋,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保受,乃负之。宰 醴负子,赐之柬帛。h 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这是说国君的嫡长子降生了,报告 国君。国君用牛、羊、豕三牲具备的重礼迎接世子的诞生,由膳宰亲自长官礼馔的供应。 1 8 “问安视膳”,是说侍者给王季送上膳食,文王一定要查看温度,侍者撤下用过的膳食, 文王就阎吃了什么;玉藻也讲述了作儿子在父母面前的礼容,其中“父没而不能读 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提炼出的成语“手泽之遗”,是说父亲谢世之后,不要翻读父亲 读过的书册,因为书册上存在着父亲的手泽;内则对孝顺父母的具体行动提出一系 列要求“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恰声,问衣燠寒,疾通苛痒,而敬抑搔之。” 提炼出成语“下气怡声”,是说做子女的,每天天刚亮就应该起床,打扫室内和庭院的 卫生,然后洗涮,穿戴整齐,到父母的房前,和声细气地询问父母晚上休息得好不好。 如果不好,应找出原因,及时想办法解决,如父母身上有痛痒之处,要帮助抓搔,让他 们感到舒服等等具体细节。 儒家认为,尽管礼容是内心德行的外化,有德行者,容貌必然与之相称。但礼容并 不总是被动地从属于德行,它也可以反作用于德行。正如祭义中所说:“心中斯须 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人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人之矣。”从这一点看 来,虽然礼记中所涉及的很多礼容似乎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很遥远,但是认清它的实 质,则有利于保持合于礼的容貌,保有或养成内心的德行。 4 辞令 礼是人际交往,或者沟通人与神的仪式,因此辞令必不可少。古代礼仪的辞令,一 般都有固定的格式。 如曲礼下:“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日:某有负薪之忧。”这是一种委婉 的说法,国君叫士去和某位大夫结对比射,士如果不会射,就要托称有病,谦说自己有 背柴的劳伤,以此提炼出成语“负薪之忧”,作为有病的谦辞。 又如投壶中记载了古代宴饮中所附带的一种礼节性的娱乐活动的程序和相关辞 令。如“主人请日: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日:子有旨酒嘉肴,某既 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日;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日:某既赐 矣,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日:某固 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主人般还,日辟;主人阼阶上拜送,宾般还,日辟。 己拜,受矢,进即两楹问,退反位,揖宾就筵。”描述了投壶之礼的辞令:主人邀请正 宾说:“某有杆不直的矢,口不正的壶,请求用来娱乐嘉宾。”正宾说:“您有美酒嘉肴, 某已经受赐了,今再加以娱乐,胆敢谢辞。”主人说:“杆不直的矢,口不正的壶,不值 得推辞,胆敢邀请。”正宾说:“某已经受恩赐了,又要加以娱乐,胆敢坚持谢辞。”主 人说:“杆不直的矢,口不正的壶,不值得推辞,胆敢坚持邀请。”正宾说:“某坚持谢 辞得不到您的允许,怎敢不恭敬从命。”从而提炼出成语“枉矢哨壶”,比喻不精致的器 物,亦为自谦之辞。 此外,祭天地之神及祖先时,也有统一的文字。类似的例子很多。这些辞令温文尔 雅,经过制礼者的反复斟酌,行礼时可直接套用。还需要指出的是,礼仪场合对于称谓 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如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日一元大武,豕日刚鬣,羊日柔毛,鸡日翰 音,犬日羹献,雉日疏趾,兔日明视:脯日尹祭,槁鱼日商祭,水日清涤,酒日清 2 0 七、礼记成语的发展与演变 成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表现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进行细 致观察、周密思考、深入辨析、反复验征的结果。但是,成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人们 认识的结晶,都将随着语言和社会的发展丽产生一些变化。 札记中的语言距现代汉语比较遥远,其蕴涵的意义很多也与今天的生活有一定 距离。因此,从中提取或归纳出的成语也势必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形式和意义上有一定 的变化。 ( 一) 形式的变异 l 近素同序成语 有些成语改变后与原来的结构相同只是有一个结构项不同,而序列没有改变。 ( 1 ) 义近音似 如“博闻强识”,苟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 于治乱,娴于辞令。” ( 2 ) 义近音异 “扦格不入”出自学记:“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郑玄注:“扦,坚不可 入之貌。”格,坚硬;扦格,相互抵触。后又作“格格不入”,如:我奉不知“运动” 的人,所以凡所讲演,多与该同盟格格不入(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 。 又如“难以为继”出自檀弓上:“孔子日:哀m 0 哀矣,阿难为继也。”又作“难 乎为继”。如: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 乎为继( 毛泽东井冈山l :的斗争) 。 2 同素异序成语 有些成语结构项相同,结构变异后,其内部关系发生变化,但意义多数不改变。 如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以及“下气怡声,问衣燠寒。”总 结出成语“下气怡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怡声下气,不惮劬劳。”其意 义不改变。 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 荆皮。”其中有“饮| l i l 茹毛”和“菇毛饮血”两种用法,现代汉语一般偏向后者。 “进旅退旅”出自乐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指与众人一起进退。形容跟 着大家走,自己没有什么主张。又作“旅进旅退”。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 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同素成语内部以双音节为单位进行序列变化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汉语在发 同素成语内部以双音节为单位进行序列变化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汉语在发 展过程中双音节化渐为明显的倾向。 3 结构的缩减 有些多字格的成语,往往是分句,在运用中逐渐被缩减成格式简单的形式,代表的 意义与原来一样。 如“玉不琢,不成器”( 学记) 又作“不成器”,如:“这厮不成器,如何却在这 里。”(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四回)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