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 系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保障,而良性的 经济发展又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榆林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十分 突出,风蚀沙他和水土流失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日益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 开发和加工活动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榆林市为例,按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区域生态环 境质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层次指标进 行了权重分析与计算;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 平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应用变异系数模型,对研究区生 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进行了计算,给出了协调发展类型分类 体系及判别标准,划分出协调发展类型。最后,依据协调发展分析结果,提出了 促进榆林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 ( 1 ) 系统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分为区域生态 环境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子体系,包括2 4 个因子。 ( 2 ) 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榆林市 及其各区县分别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榆林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并有 持续恶化的趋势:但其经济发展是稳步提高的。 ( 3 ) 1 9 9 0 2 0 0 3 年,榆林市的协调度等级的演变依次为:优质协调良好 协调中级协调勉强协调。 ( 4 ) 1 9 9 0 2 0 0 3 年,榆林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是在逐渐下降的: 从1 9 9 0 、1 9 9 5 、1 9 9 9 2 0 0 1 年的初级协调发展类,到2 0 0 3 年的勉强协调发展类。 其中只有1 9 9 0 年是经济滞后型,其他均为环境滞后型。 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协调发展类型;榆林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e c o i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a n de c o n o m yi st h e i m p o n a n tp a n o f 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i e s i nt h es y s t e mo ft h ee c 0 1 0 9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e c o n o my ,t h ee c o s y s t e m ,t h ec a r r i e ro fe c o n o m i ca c t i v i t i e s ,c a n p r o v i d e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n a t u t a li e s o u r c e so fe c o s y s t e mf o re c o l l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 w h i l ep o s i t i v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np r o t e c tt h ee c 0 1 0 9 i c a le n v i r o 咖e n t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cc c o 工o g i c a 王e n v i r o 眦e n ta n de c o n o m yi ss e r i o u si nt h e r e g i o no fy u l i n ,a i l dt h ew e a k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衄e n ta i i dr e l a t i v e l yb a c k w a r d e c o n o m yr e s t r i c tt h er e 酉o n a l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m t a k i n gt h ec i t yo fy u l j nf o re x a m p l e ,t h i st h e s i s ,a c c o r d i n gt os o m ep r i n c i p l e s , 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c o m p r e h c n s i v ea s s e s s i n gq u o t as y s t e m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m e n t q u a i n y 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i o p m e n ti e v e i ,a n du s e st h ew e i 曲e dm e t h o do f a n a l y z i n gm 鄙o rf a c t o r sa n dt h ef i l n c t i o nm e t h o do ff u z z ys u b o r d i n a t i n gd e g r e et o e v a l u a t ec h eq u a l i t yo f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l e v e lo f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b a s e do nt h i s ,t h ep a p e rc o n s t l l l c t sac o n l p u t i n gm o d e lb ya p p l y i n gt h e c o n c e p to fv a r i a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t os t u d y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n gd e g r e ea n d 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n g d e v e i o p m e n td e g r e e o ft h e e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e c o n o m j cd e v e l o p m e n t a d d i t i o n a lt h i 8p a p e rs h o w s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s y s t e mo fc o o r d i n a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t y p e sa n dt h e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s t a n d a r d , c l a s s i f i e st h e t y p e so f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r e s u h s f i n a l l y s o m em e a s u t e s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o f p r o m o t i n g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e c 0 1 0 9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e c o n o m y a r e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s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w i l lp r o v i d eas c i e n t i f i cb a s i sf o rt h eg o v e 咖e n tt om a k e i h ep l a n sf o rt h e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b em u c hh e l p f u l t oi m p r o v et h er e g i o n a l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 : ( 1 ) c o n s t r i l c t i n gt h ei n d e xs y s t e mf o rb a l a n c i n gt h er e 百o a le c o l o 舀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e c o n o m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i n d e xs y s t e mc o n t a i n st 、v os u b s i d i a r ys y s t e m s , w h i c ha r eq u a l i t yo fr e g i o n a le c o l o g i c a i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s y s t c mi n c l u d e s2 4f a c t o 瑙 ( 2 ) a p p l y i n g 也ei n d e xs y g t 咖f o rb a l a n c 洫gt h er e g i 曲a l 讪g i c a le n v i l o n m e t 柚de c o n o m i ld e v c l o p m e n tt 0c o m p h 蚰s i v e l ya s s c s sy h i j nc i t ya s 、c l la si t s d i s t r i c t s 柚dc o u n t i e s t h er 鹤u l td c m o n s t 髓t c s :t h cy u l i l lc i t yi si nt h cm i d d l cd a s s ,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h 弧a l w a y sb e e nb e c o m i n gw o r w h i ki t se c o n 哦y i m p r o v e ss t e a d i l y ( 3 ) d u 血g1 9 9 0 - 2 0 0 3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h a 衄o n i o u sl c v e li ny u “nc i t yi sl i s t e da s f o l l o w :w o n d e r f i l l l e v e l - w e ul e v e l g e n e m l l c v e l _ b 舔i cl e v e l ( 4 ) d u r i n g1 9 9 0 - 2 0 0 3 ,t h et r e n do fh 跏o n yf o r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m e n ta n d e n o m i c a ld e v e l o p m c n ti ny u l i nc i t yi sn o to p t i i i l i s t i c f f o mb e i l l gt h ep r i m a r y h a r i i l o n yi n1 9 9 0 、 1 9 9 5 、1 9 9 9 - 2 0 0 1 ,t ob e i n gt h eb a s i c1 i n eo f h a 册o n i o u sr a n g ci n 2 0 0 3 a b o v ea ut h e 垴n d so f h a n l l o n i o u sl e v e l ,o n l yi n1 9 9 0t h ed c v e l o p m e n tt y p ej s e c o n o m i c a ll a g ,o t h e r sa r ea ue n v i r o 衄e n t a ll a g k e yw o r d s :r e 舀o n a l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m n m e n t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 c o o r d i m t i n gd e f e e ;c 0 0 r d i i l a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l l y p e s ; y u l i n j 1 选题依据 1 1 研究背景 第一章引言 1 1 1 研究的国际背景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从生态环境中获取资源,进行物质生产,从而不断提 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缓 解,“发展”日益成为世界的主题。但1 9 6 0 年以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 人均g d p 提高等意义上,形成了一种以经济增长为基本理论的发展模式【1 】。 但是由于人类在经济发展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地球资源的长期掠 夺式开发和利用,造成部分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自然规律的严厉 惩罚1 2 j 。随着高科技和工业化的发展,以“三废”为主的各种工业污染对生态环 境造成新的严重破坏,如城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热污 染等等,既影响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又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些在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逐步蔓延,导致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生态 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1 9 9 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的共识。然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 0 0 2 年在巴黎发表的全球环境综合报告表明,十年以来全球 环境状况仍在恶化,经济发展对商品、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抵消环境改善的努 力。环境退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对世界造成了6 0 8 0 亿美元的损失,这相当于 此前4 0 年中损失的总和【3 1 。目前整个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面临着生 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挑战:人口剧增、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资 源丧失、草地资源退化、湿地资源萎缩、淡水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 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加剧、海洋赤潮频次增加、大气环境恶化等。 世界人口已超过6 0 亿人。随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资源和服务的需 求增加,为满足这些需求而产生的废物也不断增加,人类在未来所面临的压力将 不断增加。因此,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赖以永续 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1 1 2 研究的国内背景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3 , 人均森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6 ,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3 ,人均矿产资 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2 。进入2 1 世纪,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将日 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与资源的矛盾,2 1 世纪的前3 0 年。中 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下降,但随人均收入从低水 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资源人均消费量将迅速扩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更加 尖锐。二是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发达国家率先实现工业化之后 开始的,由于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片面追求以g d p 为导向的经济增长,长期沿 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极大。 2 0 0 4 年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 0 亿吨,而创造的g d p 仅相 当于世界的4 ,投入产出比例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单位g d p 的废水、固体 废弃物排放水平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废弃物排放 多,环境污染严重,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4 l o 我国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正遭遇严重的瓶颈制约。一方面是资源供给的约 束,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不断增加。目前,资源供给的严重性已经为社会各方面 所认识,而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引起充分的注意,工业污染开始呈现上升趋势【5 1 。 1 9 9 5 2 0 0 4 年,全国g d p 上升7 2 6 ,同一段时间里,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增长了6 3 。2 0 0 4 年,全国监测5 5 5 个市县出现酸雨的市县达2 7 9 个,占统计 城市数的5 0 3 ,其中有5 个城市酸雨出现的频率高达9 0 ,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没有明显减少。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除个别湖泊外,三河( 海河、辽 河、淮河) 、三湖( 太湖、巢湖、滇湖) 严重污染的局势没有改变。而近年来近岸海 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 新一轮增长是在工业领域发生的,与此同时,工业污染指标出现上升的趋势。 2 0 0 4 年全国g d p 的增长速度为8 ,而工业增速为1 2 6 ;2 0 0 3 年全国g d p 增 速为9 1 ,工业增速为1 6 8 ;2 0 0 l 2 0 0 4 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从1 6 0 9 亿标 立方米上升到1 7 5 亿标立方米,上升8 9 5 :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 0 2 6 万吨上升 到2 a r 7 2 万吨,上升2 2 7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水泥、电力等行业都是近两 年的增长亮点,但同时又是污染密集型企业。以2 0 0 4 年为例,我国工业废气排 放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以水泥制造业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四 类工业排放的废气所占比重为7 5 8 0 。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中,来自金属冶炼 与压延业、电力、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四个行业排放比重占5 0 2 。2 0 0 4 年全 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 6 7 ,但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9 6 以 上,电力、水泥、铝加工等行业都出现投资旺盛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生态环境已非常脆弱,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如果不转变这种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经济发 展将难以为继【6 】。中国的现实情况要求经济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 展模式,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 环境的协调发展l 刀。 1 1 3 研究区域的背景 榆林市辖1 2 个县( 区) ,位于陕西省北部,硒邻甘肃、宁夏,北连内蒙古, 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接延安市,东西长3 0 9 k m ,南北宽7 3 k m ,土地面积4 3 万k m 2 ,约占全省面积的2 0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 0 0 0 1 5 0 0 m ,地 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台地。地貌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 2 , 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 8 。该区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北黄土 高原北端。从东南向西北由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荒漠草原过渡。风蚀沙化和水土 流失严重。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 0 7 ,年降水量4 1 2 4 毫 米。自然灾害多,有早、霜、风、雹等。黄河沿榆林市东边直流而下,境内主要 河流是黄河支流无定河、秃尾河等。长城以北有2 0 0 多个内陆湖泊。全区自然资 源丰富,已探明的8 大类4 8 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6 万亿元以上,交通较为便利, 为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全区国内生产总 值为1 3 8 1 0 亿元,人均g d p 为3 9 7 6 元,经济水平相对全省而占较好,但地区 差异明显,部分县、区相对较高,而少数县却还属贫困县,并目全区产业结构不 合理,大部分县市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不发达,且在农业结构中, 种植业比重大,而林、牧、渔业比重小,农产品商品率低。在各产业间关联度低, 轻工业对农业部门的依赖性大,而对其他产业需要较小,在重工业中,采掘业、 原材料和制造业之间衔接不紧密,初级产品多,加工延伸链短,且配套产业和产 品发展不足,原材料加工层次少,特别是在本地深加工较少。随着近年来经济的 快速发展,工矿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及人口的激增,对本区的污染加剧, 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其生态经济问题较为突出【8 l 【9 1 。 1 2 研究意义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生 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尖锐地摆到人类的面前,坚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 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世界各国匿临的共同性问题。因此, 对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和途径进行研究日显重要,且具有重要的 现实指导意义l l o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它是经济活动的 载体,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自然生态资源,而良性的经济发展又为生态环境 得以较好保护提供了有益条件,这时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运转比较 合理,整个系统处于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良好状态;反之,当经济由于高消耗 处于数量型高增长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将反作用于 经济系统,从而阻碍经济发展,使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恶化【1 1 】。 那么,如何来评判在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是否协调? 其 协调程度如何? 如不协调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优化? 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对 促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榆林,地 处毛乌索沙漠南缘,陕北黄土高原北端,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环境容量小, 土地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弹性小、阈值低,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且目前大 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时期,如果对区域环境系统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状况 缺乏清楚地了解,势必将导致生态环境更趋恶化、生态经济系统紊乱的严重后果。 4 为此,本文以榆林市为例,在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实力水平进行综合 评价的基础上,对两者协调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类型进行研究。 2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1 主要研究内容 ( 1 ) 对榆林市及其各区县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的 基础上,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 模型对所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研究。 ( 2 ) 对榆林市及其各区县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研究;在分析区域经济综合发 展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和模糊隶属度模型对所选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 3 ) 对榆林市及其各区县的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 研究:运用本文设计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计算模型,计算出榆林及各区县生态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榆林及各区县生态环境与经济 协调发展的类型,同时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旄。 2 2 研究结构框架 本文的研究的框架和技术路线如图1 1 所示。 2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方法论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 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并将辩证法贯穿于全文来研究经济发 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印遵循政策相关性和全面性原则、科学性 和可比性原则、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择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模糊隶属度函数作为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 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力求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合理。运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计算出区域及区域各子区域生态环境 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区域及区域各子区域生态环境与经 济协调发展的类型,同时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研究的国际背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上0 研究的国内背景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及涵义 上上 研究的区域背景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l i 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l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研究 ij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济发展水平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l 、l 模糊隶属度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 l l 榆林市及各区县生态环境榆林市及各区县经济发展水 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平综合评价指数 l 榆林市及各区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 榆林市及各区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度 r 榆林市及各区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类型 l 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展望 圈1 1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6 2 4 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机结 合起来,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创新之处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 理论思维方面 一是从大系统理论出发,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视为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 统。提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间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立了经济发 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对经 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全面理解与把握二者的关系 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分析框架。 二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协调发展的规律、不协调 的原因、协调的途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 2 ) 研究方法方面 结合所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现状,运用数理思维定性分析方法对区域经 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为本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方 法论基础。 第二章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界定及理论分析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围绕 经济发展是否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如何进行协调发展,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 1 定性研究 目前对协调发展进行定性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是单独研究经济系 统,即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只考虑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而将生态系统视为不变的 系统。这种观点是建立在物本经济学的基础上,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 和消费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研究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生产什 么、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的问题,而不考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1 2 】。 认为从历史趋势来看,人类正处在从过去的贫困过渡到富裕而有潜力的未来社会 的“伟大转变”中期,增长不会停滞。这是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家所持有的观 点,其代表人物为美国未来研究所所长赫尔曼、卡恩博士,主要著作有没有增 长的极限、世界发展一令人兴奋的1 9 7 8 2 0 0 0 1 1 3 】。由于独立地研究经济系 统内部的协调,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割裂起来,片面强调追求经济发展,过分 夸大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不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经济发展超 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导致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被打破,最终使经济发展系统不 能持久地协调下去。近几十年来,许多经济学家意识到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负面 影响,开始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研究经济问题。1 9 7 2 年联合国召开 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及1 9 9 2 年在巴西里约日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 首脑大会都表明人类对经济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入。 我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多集中在对生态环境 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和强调上,而对其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总的看来, 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看法是经济增长过快,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进而 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保护 好生态环境。由于存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定量分析方面的困难,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不多,这也是今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1 4 l 。 第二种是从环境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生态系统的协调。持这种观点的以环境保 护主义者居多。其代表人物为2 0 世纪7 0 年代增长的极限一文的作者d 梅 多斯。他们认为,生态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环境 恶化的根源,科学技术虽然能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无 限性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要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 和控制,实现零经济增长【1 5 】。甚至有些学者甚至提出“环境保护第一主义”、“人 类返回到大自然中”等观点,一些国家出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等社会组织和 “绿党”等政治组织【1 6 1 。这种观点是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对立起来,只看到经 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局部出发考虑生态环境,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未 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看成一个大系统,缺乏对两者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和片面性。 第三种观点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前 两种观点完全割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的辩证关系。要么夸大经济发展的作 用,要么夸大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都是局 部的、片面的。第三种观点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 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视为一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认为两个子系统间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要经济发展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在生态环境系统 的承载力之内,两系统间是可以协调发展的”【1 7 】“知识经济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的协调”【1 8 】。这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分离的传统物本经济学是有区别 的。遗憾的是对经济发展系统内部与生态环境系统内部,及两个系统间的协调发 展研究还不够深入1 1 9 l 。 1 2 定量研究 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的研究,归纳起来主 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投入产出法 9 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发明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它用现代数学方法分析国民 经济各部门之间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用于预测及平衡再生产的综合比例, 后用此方法分析改善环境质量带来的效益与支付的费用,及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l 捌。1 9 7 0 年里昂惕夫将废物治理部门引入投入产出表,分析环境治理的 经济效益、支付的费用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h m _ a j a n s e n 等人曾于1 9 7 7 年用6 0 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经济结构与空气污染的关系;里德克曾用投入 产出模型对美国1 9 9 7 2 0 0 0 年废物增长率进行预测,提出废物在人口和国民收 入增长率提高时的增长率。意大利也曾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执行环境污染控制对某 些产品价格的影响。中国也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支付的费用 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投入产出法能清晰的反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数 量关系,对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用此方法 无法衡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结构及质量问题f 2 1 】。 第二种是从成本收益角度将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计入生产成本中。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物品的价格通过市场能得到反映,但对于公共物品,市 场机制却难以有效确定其价格。由于生产或消费的外部性行为使市场失灵,造成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而其负面影响未计入成本当中,结果造成生产成本小于社 会成本1 2 2 】。姚建在其著的环境经济学中采用成本收益法计算生态环境的费用, 是假设将生态恶化所带来的环境成本加入生产成本中,使污染者的生产成本增 加,迫使市场主体改进生产工艺或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 排放,提高市场主体的生态环境成本意识,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成本收益法主要强调从微观上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进行协调,未与宏观相结合 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更深一步的研究。 第三种是绿色国民收入核算法。绿色国民收入核算法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计入国民收入核算中,是对传统g d p 核算体系的补充和完善。绿色国民收入核算法对于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加强资源 的合理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世界上尚没有公认的绿色国民收入 核算的具体方法l 矧。 本研究是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看成一个大系统中的两个相互影响的子系 统,就影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诸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发现经济 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存 在的矛盾,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以便为研究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地区选择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 展提供理论依据l 州。 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其涵义 2 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指使两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问,按一定数 量和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配合得当、有效运转。这个整体的目的是提高经济发 展水平、使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以提高人 们对生活的满意度l 删。 2 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涵义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不仅强调经济发展的数量增长,更 强调在经济发展数量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改善,效益得到提高,其 涵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生 活的满意度提高,此时可视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协调发展的。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 响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此时,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上升的,我们也认 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协调的。 三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 力,造成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降,此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是不协调的。 四是经济没有发展,无论生态环境是否有所改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不 协调的【冽。 2 - 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 ( 1 ) 结构协调。是指使经济发展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间、子系统内部各 要素间按一定数量和结构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能够和谐一 致、配合得当。 ( 2 ) 层次协调。是指经济发展子系统内部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在微观层次 上,经济发展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在宏观层次上协调的统一。 ( 3 ) 空间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涉及国家间、区域问及区域内部 要素间的诸多要素,因而其协调是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 的有机组合。 ( 4 ) 时间协调。是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组成的系统,从协调、不协调到协 调,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再从协调、不协调到协调,也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过 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周期过程吲。 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 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中进行的,经济发展对 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 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经 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内部都包含着相互关联、相 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 矛盾统一体中。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 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也 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也总是和同一性相联结,为同性所制约,矛盾 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这种辩证关 系,要求我们在同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 驾驭事物的矛盾运动。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就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承认同一,在绝对的同一中思维,或只承认对立,在绝对的对立中思维,都违 背了客观世界的矛盾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处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大系统 中,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发展是主导,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 物质条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首先,从生态环境来看。经济发展是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加工成生产和生活资料。在生产过 程中,一部分资源转化为产品,另一部分资源变成废弃物返回到环境中。良好的 生态环境能降低经济发展成本,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一旦生态环境遭 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会通过经济发展反映出来,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同时又 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资 源再生能力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2 9 1 。 其次,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是 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 改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物质条件,并运用科学技术和宏观经济手段 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耐受力。没有经济的发展, 人类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就无从改善。二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 开发利用,将自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一个比较理 想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1 3 0 l 。 第三,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 矛盾是经常的,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 闯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 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同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 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一方面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 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 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这种两难选择要求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 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限制经济发展,而是要想方设法在生 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来发展经济1 3 “。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 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同。当经济发展较低时,发展经济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随 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就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之间逐渐由矛盾对立状态转化为协调统一状态【3 2 1 。脱离具体的发展阶段、 发展范围,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 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经济 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和 斗争性,使经济发展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保持协调的数量和结构比例,促使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由制约性向促进性转化,最终实现矛盾的统一, 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协调1 3 3 】。 4 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4 1 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是研究生态、经济和社会符合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有别于传统的 经济学和生态学,也不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简单组合。生态学研究自然界动、植 物之间彼此的依存关系,经济学主要研究商品之间相互的依存关系,而生态经济 学侧重于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实质是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进 行转化、加工为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产品,这些产品通过人类生产与生活消耗 之后,最终以废弃物形式返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经济活动只是自然生态系 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一段过程,它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同时 又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一切经济活动乃至人类的活动都是依赖自然生态运行 的基础进行的,经济发展过程一刻也离不开生态系统这个基础刚。 生态系统的作用可归结为提供资源与净化环境( 污染) 两大功能。没有生态 系统这两大功能,经济社会发展无从谈起。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千丝万缕,错综 复杂。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创条件。经济取之于自然而求得了发展,经 济发展反之可以调控和协调自然力。如果人们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污染环境, 必然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毁灭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1 3 5 j 。生态与经济 矛盾统一规律告诫我们,人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系统,就能 使经济发展有保障基础。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资源供给 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不断加剧之间的矛盾。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生 态与经济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生态系统是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并制约经济活动; 人类经济活动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段过程,它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又 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必需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系 统,就能使经济发展有保障基础【3 6 1 。 4 2 协同理论 协同论是1 9 7 6 年德国学者哈肯创立的。它建立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及突变论等学科基础上,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形成有序结 构的机理和规律。协同论把一切研究对象看成是“由组元、部分或者子系统构成 的”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间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等方式相互作用,通过 子系统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种整体效应或者种新型的结构。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 个系统问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但系统并非是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系统内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组织 化、有序化来实现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各要素在孤立状态 中不会产生新的功能。 协同作用是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具有的一种自组织能力,也是形成系统有序 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在复杂性系统中,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材料购销合同推出
- 2024解除合同的分析范文
- 2024知识产权使用授权合同范本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承压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口腔修复学简介》课件
- 公共设施维修与保养考核试卷
- 如何编制有效的消防预案考核试卷
- 农业科学与农产品原料考核试卷
- 《玉米加工》课件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课件
- 肿瘤健康预防知识讲座
-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小学生航海知识讲座
- 心电监护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甲鱼宣传方案策划
- 夜班人员的补贴和福利政策
-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2023年12月2024年中国铁路成都局招考聘用高校毕业生924人(一)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附答案详解
- 直播运营团队组织架构与各岗位职责研究
- 慢病管理及远程医疗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