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 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2 作者签名: 日期: 摘要 教材中的性别偏见存在已久,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对学生的性别角色的认 同与归属影响极大。早在上个世纪,我国就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其危害。 但问题是,在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材中,性别偏见仍顽固存在,并复制编码。 本论文以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 教材为例,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了此套新教材中的插图、母亲形象、儿童社会 化。 在探析中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失衡,究其原 因,一方面插图是配合课文内容作为补充出现的,课文内容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失 衡。另一方面,在课文无明确性别的插图中,插图画家存有性别偏见。但更重要 的是,插图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编审过程中,集体无意识造成了 这种性别失衡;教材中的母亲形象,依旧是传统的相夫教子、辛劳持家。这些传 统的母亲形象被选入教材,既是社会刻板印象的反应,又传统社会分工的积淀, 也是教材编审者缺乏性别审视角度的结果;课文中所赞誉的好儿童也有着明显的 性别差异,聪明机灵、勤奋刻苦的几乎都以男性形象出现。女性儿童都是以“乖 巧听话 得到赞赏的,这种差异反应了传统文化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 根深蒂固。 语文教材蕴含着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观念,语文教 材中的性别观对儿童性别观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我们要树立教材建设的整体 观,要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更要呼吁要从性别的视角审查和改革 教材。 关键词:课文插图母亲形象儿童观教材建设二次开发 a b s t r a c t s e xp r e j u d i c ew i t h i n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e x is t e n c ea l r e a d yal o n gt i m e , b eas o c i e t yc u lt u r eo fc a r r yab o d y ,t os t u d e n ts e xr ol eo fa p p r o b a t i o n a n do w n e r s h i pi n f l u e n c eb i g g e s t a se a r l ya sl a s tc e n t u r y ,o u rc o u n t r yh a ds c h o l a rt oc a r r yo n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p o i n t e do u te n d a n g e r b u tt h ep r o b le mb et h a tt h es e xp r e j u d i c e b es t i1 1u n p r o g r e s s i v ee x i s t e n c e a n dr e p li c a t i o nc o d e t h i st h e s i sw i t h w h o l ep r i m a r ya n dj u n i o rh i g hs c h o o l st h e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a p p r o v e o f f i c i a l l yt h ee x c e l l e n t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 ut h a tt h ec o m m i t t e e r e c o m m e n dt ot e a c hav e r s i o np r i m a r ys c h o o lt h el a n g u a g ef o re x a m p l e ,t h e a n g l et h a ti sf r o mt h es o c i e t ys e xa n a l y s i st h i ss e to ft h ei1l u s t r a t i o n , m o t h e r si m a g ei nt h e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a n dc h i l d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 d e t e c t i o ni nt h ed i s c u s s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s ut e a c hav e r s i o nl a n g u a g e i nt h e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i 1l u s t r a t i o ne x is t e n c es e v e r i t yo fs e x d i s e q u a i b r i u m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i1l u s t r a t i o ni sa m a t c ht e x tw h a t c o n t e n t sb ec o m p l e m e n tt oa p p e a r 。t e x tc o n t e n t se x i s t e n c eo b v i o u so fs e x d i s e q u a l i b r i u m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l l u s t r a t i o np a i n t e re x i s t e n c es e x p r e j u d i c e m o s ti m p o r t a n c eo fb e ,c o p ye d i t o rp r o c e s si no fc o l l e c t i v e u n c o n s c i o u sr e s u l ti nt h i sk i n do fs e xp r e j u d i c e :m o t h e r si m a g ei nt h e 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s t i l lk e e pb e i n ga na s s i s th u s b a n da n db r i n gu pc h i l d r e n o ft r a d i t i o n ,t o ilt or u nah o u s e h o l d t h i sb et h es o c i e t ys t e r e o t y p eo f r e f l e c t i o n ,i sa l s oas o c i e t yd i v i s i o no fl a b o u ro fa c c u m u l a t ed i a n ,i s a ls oc o p ye d it o rl a c kt h ea n g l et h a tt h es e xe x a m i n e t e x ts p e a kf a v o r a b l y o fg o o dt h ec h i l da l s oh a v eo b v i o u so fs e xd i f f e r e n c e t h ec l e v e r n e s si s c l e v e r 。t h ed i li g e n c eb ea l m o s ta s s i d u o u sw i t hm a l et h ei m a g e a p p e a r f e m a l ec h i l dw i t hc l e v e ro b e d i e n ti ss p e a kf a v o r a b l y t h i sk i n do f d i f f e r e n c er e f l e c t i o nt r a d i t i o n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w o m a nh a v en oj u s tw o u l d b ev i r t u o u s ”w i t h i nc u l t u r ed e e p l yr o o t e d t h e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c o n t a i n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i sr a c e c u l t u r e ,t h e b o d yw e a rn o wan a t i o n t a l e n t e dp e r s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i d e a t h es e xv i e wi nt h e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a c c u l t u r a t ec h il da n i n f l u e n c eg r a v e n e s s w ew a n tt os e tu pt h ew h o l ev i e wo f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n c o u r a g e m e n tt h et e a c h e rc a r r yo n “t w o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t h e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a n de v e nw a n tt oa p p e a lt oe x a m i n ef r o mt h ea n g l e o fv i e wo fs e xw i t hr e f o r m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k e y w o r d s :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i ll u s t r a t i o n 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v i e wo f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2 m o t h e r si m a g ec h il d t w od e v e l o p m e n t 前言 一、研究缘由 江苏教育出版社( 以下简称“苏教版) 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全国中小学 教材审定委员会向全国推荐的三套( 另两套为人教版、北师大版) 优秀教材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教材送审的时候,“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 评价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新、实、简、美,是见到的教材中最好的一种。 1 在对新教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执教中,在对新教材的反复研磨过程中发现 了许多的新亮点,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到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从歌颂伟人的卓 越成就到对普通人平凡生活的赞美,从政治的视角转化为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取 舍但遗憾的是新教材中的性别偏见仍顽固存在,并令我深感困惑。教材文化 中的性别偏见存在己久,直接投射社会文化的意见与主旨,对学生性别角色的认 同与归属影响极大。我国在上世纪也对此进行相关研究,指出其危害。2 问题在 于为何它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复制编码,在新课改的教材中 仍分到一钵羹? 在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不难发觉,小学阶段的女生在不少方面要优于男生。 心理学的研究也有证实。女小学生更多地表现为思维敏捷、乖巧听话、学习认真、 勤奋刻苦、成绩理想且工作能力强,是老师的好助手。笔者对所在学校的调查发 现,学期末评定的三好学生中,女生达到9 0 。然而,在对这些女生进行追踪调 查发现,这些女生在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后,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甚至性格脾气都 有很大的变化,她们中大部分从尖子生的位置上退下,她们变得沉默、忍让甚至 自卑。许多同事的爱人在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工作的,也许提及作为反馈的信号, 这样信号使我更真实地了解并能以点带面去广泛关注,于是,我很困惑:是什么 造成了这种变化和差异? 真的是两性自身的智力水平不同吗? 但这已经被科学 家否定了很多次了。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吗? 为什么6 年或者9 年或者更多的教 育后,她们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呢? 教育在这种变化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作为教育载体的静态的教材又扮演者怎样的角色呢7 追述事由“制度不可不察也 ,在各种制度的生成和演变中,对教育的各种 1 林淑嫒摘要编辑,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简介,广州教研,转引自王应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问题分析 及思考,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 0 0 6 3 第1 0 0 页。 2 汪名啸崔建民,儿童读物中的性别研究,心理科学,1 9 8 8 5 ,第4 5 - 4 7 页。 制度:显性的、隐性的、内生的、外加的等,教科书的审查制度引起笔者的思考: 从性别偏见的视角出发,我们的教材是有问题的。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 材多样化打破了某一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是新课改的重大进步,是教育的重 大飞跃。但是,我们需要的绝不仅是多样化,而更重要的是多种教材之间的有序 竞争和教材精品的不断涌现。新世纪课程改革理论新、要求高,不能没有高质量 的教材建设作保证。而小学的课本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是儿童接触的最初的正式 教材。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审视课改教材,从一个侧面提示了有些新教材在某些理 念上并不新,与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与被淘汰的教材相比, 我们更要关注新教材的质量是否有质的提高,到底有多大的改进? 二、关键词解释 性别:首先分为生理性性别( s e x ) 和社会性别( g e n d e r ) 从生理上性别又称为自然性别。男女两性的生理性别,始于个体数目胚胎 中雄、雌器官和组织的分化( s e x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 ,出生后,男女在生殖系统、 性荷尔蒙、性染色体、骨骼和肌肉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性在生物学上 的差异,是影响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个性性别认同和社会 性别差异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这种两性生物学上的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是:男女的认知发展总体平衡,男女的认知各有优势。1 社会性别是与生理性别相对的概念。社会性别概念出生于西方女性主义运 动,是基于性别角色概念和女性主义概念而发展起来的,奥克利( o a k l e y ) 采纳 了性别角色理论的研究成果,即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与他们遗传的性别定位 并不一定相符,从而提出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划分。社会性别指的是男女两性在 社会文化的构建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 解,以及在社会文化宣传的有关男女角色分工、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等的综合表 现,是通过社会学校得到的与男女两性生物性别相关的一套规范的期待和行为。 社会性别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内涵。2 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 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指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 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性别角色概念的发展可以以2 0 世纪7 0 年代为界线 1 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0 ,第1 1 1 2 页。 2 吴海红,教育中的性别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4 ,第9 1 0 页。 4 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两极的性别角色概念界定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概念阶段。早 期的性别角色理论建立在对生理性别差异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心理学角度看,性 别角色是社会赋予某一性别应具备的一整套心理行为模式。刻板印象 ( s t e r e o t y p e ) 又称“定性观念”,是人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概括以后先后的相对固 定看法,它有助于人们在认识某一新事物时,获得一个信息框架。个体随着认知 能力的成熟,会依从社会上多数人的看法或者社会固有的价值将人、事、物和观 念按照其共同特点进行分类,这种分类的功能建构了性别框架,是人们认识社会 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人们以性别为框架,赋予男女以不同的特征框架时,性 别刻板印象就产生了。1 性别偏见:指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性别偏见最 主要的观念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认为这是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无论是从生 理上还是能力上只能是男性的附庸,是作为第二性出现的。 三、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的研究早在2 0 世纪4 0 一5 0 年代,一些西方学者 从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教材中的性别问题进行研究。7 0 年代后,西方 女性主义的加入,使这一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证明:儿 童很早就开始从大人的习惯行为中“习得 性别角色和相应的性别观念。上学以 后,这种习得在学校的环境中继续。学校的教材、测验工具、教师行为、伙伴组 织、环境布置等,都对一定文化要求学生获得的性别角色行为发生影响。其中基 础课本和教材特别重要,因为它是儿童接触的最初的正式教材。教材文化是体现 在教材内容及教学活动中的社会文化,代表着社会权威的知识、价值和观念系统, 明确表现着国家及社会领导阶级为青少年社会化选择的特定内容。 由于教材文化直接投射社会主导阶级、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意见与观念, 对学生包括性别在内的诸多认同与归属影响极大。7 0 年代以后,西方女性主义 者投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并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在教材的性别分析上取 得重要成果。美国加州大学的兰诺韦茨曼博士( d r l e n o r ew e i t z m a n ) 曾经 在7 0 年代初主持了一项对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现象的研究。这项研究选择了美 国1 0 0 种使用最多的小学教科书,包括拼写、阅读、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 1 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0 ,第3 2 3 3 页。 5 的课本,对其中以插图、文字、主题等多方面形势所表现出的人的性别现象进行 了分析研究。还有的研究是对全国1 4 个重要出版社出版的1 3 4 本小学教科书中 的2 7 6 0 篇课文进行了分析。国际上,项由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国共同进行 的对教材的性别分析研究发现:除瑞典外,其他国家的教材都是男性角色多于女 性;在教材中所反映的男女两性所起的传统和非传统的两性作用方面,大多数国 家的教材读本人物起着传统的两性作用。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蕴含着本 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水平,熏陶着人的思想 和情操,体现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观念。语文教材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 阅读材料之一,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材对于国家、个人都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 我国大陆的教科书性别研究也肇始于上个世纪8 0 年代。1 9 8 1 年,当时美国 心理学会主席丹玛克在访华期间,在当年第3 期的心理科学通讯上发表了演 讲儿童读物中的男性和女性:交叉文化分析。这篇文章引起究者的关注,大陆 本土的教科书研究从此也揭开了帷幕。2 0 多年来,1 9 8 8 年汪名啸第一次分析了 人教版的全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此后十几年间,教科书的性别研究长期只是研究 者个人的短期研究热点,没有形成一个研究领域,也没有得到一个研究群体的关 注,比较零散。直至2 0 0 0 年,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博士主持了一个名为“对幼 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的课题,它才成为一个群体关注 的焦点,得到了比较集中的研究。二是研究对象由局部到整体,1 9 9 2 年肖龙江 的研究,视野有所拓宽,他对中美两国的语文( 文学) 教科书进行了跨文化分 析:1 9 9 3 年赵文华转换了研究对象,对中学英语教科书进行了研究;到了1 9 9 5 年曾天山的研究,虽然仍限于语文( 文学) 和英语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在纵、横向 都有所突破,他对中国古代的教科书、以及现代的大陆、香港、台湾和国外的教 科书都一一进行了分析;2 0 0 0 年,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研究对象上又有发展, 研究的科目扩展到社会、生活、历史,以及一些扫盲教科书和一些幼儿 类杂志、童话等,而且还利用港澳的研究力量,对这两个地区的教科书进行了较 多的研究。三是与国外及台湾相比,研究的成效有限。一方面研究成果的数量和 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研究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还未能对实际的教科书编 1 史静寰,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 0 0 1 1 ,第3 2 3 5 页。 6 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1 典型的研究是对我国三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分析,发现在国内版 本的故事课文中,出现了众多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男性所占的比例极高,人教 版为9 5 7 ,四省市版为8 9 2 ,浙江版竟高达1 0 0 ( 没有一名女性) 。男性几 乎占据了所有出现的中外领袖、英雄、大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大艺术家等。 而女性总共出现了1 0 人次,其中竟有5 人次是烈士,邓颖超出现了3 次。并得 出结论,男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明显占优势,从事的职业更具有创造性和独立 性,并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的优点,女性则更多地表现了人类的阴暗面。作者认为 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制约和影响着我们的性别角色观。2 目前,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较少,原因是苏教版作为新一轮课程改 革的教材,从2 0 0 1 年9 月进入实验学校的使用到大面积推广,时间较短。此外, 作为新课改的教材,人们对新教材寄予更多的是期待和j 晾喜,性别角度的审视较 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从性别角度进行分析的目前由南京师范大学教 科院的武晓威、闫艳,他们撰写的教科书中人物性别分配不均衡性的社会学思 考中,提出了教材的价值取向通过社会角色在语文教科书得以展示,学生习得 的不同角色和行为后对所呈现的社会角色产生感性的认识,于是在以后的生活中 便潜移默化地按照这种理解来扮演自己的角色。文章重要是分析了性别刻板一些 能的社会学原因,并对全套书人物的数量、身份进行了概括性的呈现。3 但是, 从插图的角度、从母亲形象的纵向分析道儿童观的整体阐述,本文是首创。 四、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笔者根据此套教材的特点和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特色、历史背景和图表相 结合的c i b c ( c o u n c i li n t e r r a c i a l b o o k sf o rc h i l d r e n ) 的分析框架。即按 照性别刻板描述人类的特点及活动、刻板描述和因性别而对故事情节有刻板描述 的特色描述法和词语的处理、数量的叙述相结合的方法。4 论文的第一部分对教科书中的插图进行了分析。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大都 是出自名家之手,惟妙惟肖、形象生动的精美插图作为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俞海燕,上海市小学s 版、h 版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 0 0 3 ,硕士论文,第3 - 5 页。 2 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教育研究,1 9 9 4 1 0 ,第5 2 - 5 8 页。 3 武晓伟闰艳。教科书中人物性别分配不均衡的社会学思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 0 0 6 4 ,第8 1 0 页。 4 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2 ,第1 4 8 - 1 5 2 页。 7 是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插图在帮助学生学好课 文、锻炼说话能力、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晋 的陆机曾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图文并茂的教材对小学生的学习 影响是重要的。分析插图中的性别偏见,不仅是因为其生动形象对学生产生的教 育意义鲜明、深刻,而且还因为插图的绘制者、课程的编审者的性别都能在插图 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四年级的学习处于小学阶段的中年级部分,四年级的课 文插图相对于一、二年级来说要简洁、明确,又比五、六年级的插图丰富多彩, 同时,作为学生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四年级的学习也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 笔者以四年级( 上) 全册教材为例进行统计。 在正文的第二部分,是对整套教材中的母亲形象进行逐个分析。“母亲 形 象一直是作为性别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形象选择,在教材中选择母亲形象进行分 析,也就更具有科学合理性。在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飞跃中,女性以自己巨大的 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形牺牲的直接结果是女性被禁锢在家庭中,在 家庭范围里,女性的身份不外三种:未嫁为女,既嫁为妇为妻,生子为母。其中 为妻为母的时间最长,对家庭的影响也最大。教材作为传播主流文化的载体,对 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的分析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对母亲形象的定位, 这不仅是对教育教学中的正确价值取向的把握,也是对这个社会的文明进程的反 思和建构。 第三部分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 告诫人们:了解儿童,注意我们和儿童世界的关系,“乃是一个良心问题”。性别 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发展 是全社会的焦点,因此,把什么样的课程交给儿童是全社会关注的事。分析小学 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呈现,即伟大人物的童年,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和以神话故事 形式出现的儿童可以折射出主流的儿童观。我们分析教科书在儿童的社会性别角 色的形成中产生的教化作用,能更好地进行教材建设,反思课程改革。 第一章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的性别失衡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向全国推荐的三套( 人教 版、北师大版) 优秀教材之一。教科书中出自名家之笔的众多精美的课文插图是 此套教科书的亮点之一,惟妙惟肖、形象生动、趣味横生的插图是语文课文的重 要组成部分,插图的运用不仅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锻炼学生的看图口头说话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让学生陶醉在插图所 渲染的情境中体验,得到一定的艺术享受,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途径。“宣物莫 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图文并茂的教材使小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然而,当我们从社会性别观念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插图时,却发现插图中渗透 着传统的“男性之上、男性至尊的男权思想,通过绘画表现的人物时也刻上了 明晰的社会性别烙印。 第一节小语教材中的插图 笔者以2 0 0 3 年初审通过的四年级教材( 上册) 为例。本册教材有课文2 4 篇,分7 个单元,每单元有习作7 篇( 习作卜习作7 ) ,练习7 次,( 练习卜练 习7 ) ,其中专门写人或有人物出现的课文一共有1 5 篇。由于从性别的角度对人 物的选择进行分析,故不包括描绘景物的插图,在出现人物的1 5 篇文章中,配 有插图2 3 幅,其中人物插图1 8 幅,为便于分析,将插图中出现的人物分成课文 有确定人物插图和绘画者自选人物插图即课文无确定人物插图。 一、课文有确定人物的插图 课文有明确人物,指人物的性别、中心人物、身份都是确定性的,四年级( 上 册) 中写人物或事件中有人物出现的有十五篇课文,占全册书的6 3 ,这十五篇 课文中出现人物,( 即有姓名或称呼的可计人物,同一人物在一课文中多次出现 以一次计数,不包括文章作者) 2 9 人,有明确性别的2 7 人,( 老师,您好中 未提及性别,故以男性女性各一名算) ,另外男性群体出现两次,计为2 人,共 2 9 人。中心人物男性占1 0 0 ,女性全部是陪衬人物,且仅有2 人,占总数的7 。 ( 见表1 ) 此类课文插图呼应并强化了课文的价值取向和传承的文化内涵。全册 书有“单人图 ( 以单个人物出现的插图,区别于文中所提及的多个人物出现的 “复数图 ) 1 0 幅,全部为男性。多幅图8 幅,男性3 9 人,占总数的8 3 ,女性 8 人占总数的1 7 。( 见表2 ) 且在这多幅图中,男性全部是中心人物,女性作为 配角出现全部都是虚心在渴求知识的小女生,在插图中可有可无。 表1四年级( 上册) 课文人物性别比例表 角色数量主角数量 总计男女( 女)总计男女 ( 女) 2 92 727 1 31 3o 0 表2四年级( 上册) 插图人物性别比例表 角色数量主角数量 总计男女总计男女 ( 女) 9 6( 女) 9 6 5 74 9 8 1 81 80 1 4 o 男性人物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而且男性都出现在社会生活领域,以 事业、领导、开拓者等风云人物为主体特征,并被给予勤奋、简朴、正直、爱国、 崇高、理智、刻苦、敬业、坚韧、严谨等优秀品质。 第二课但愿人长久中课文叙述了宋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这天 的夜晚因思念家人而即兴创作水调歌头的故事。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 书法家,在词的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是宋词的领军人物。课文不仅向学生展示 了苏轼的渊博多才,而且表现出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图中的苏轼潇洒儒雅,依 榻而卧,身边放着两卷书卷,图中睿智多情,正在对月吟诵。窗外月色如银,。周 围景色与之相互映衬。课文插图很成功地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博学的男性文学家的 形象。天安门广场的课文插图选择的是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照片记载 了1 9 4 9 年1 0 月1 日这天,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照片上的主角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在宣 告,其身后的六位人物均为男性。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去理解新中国的成立是男性 1 0 运筹帷幄的结果。徐悲鸿励志学画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画家徐悲鸿在巴黎求学 期问,发奋努力、勤奋学习,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课文配了徐悲鸿的单 人图,图中的徐悲鸿身穿西服,突出了他在西方求学的背景,徐悲鸿手持画笔正 在画板上调色作画,神情坚定,目光深邃,眼中表现出他的雄心壮志。林则徐 中,课文有两幅插图,林则徐“虎门销烟”和林则徐的一幅雕塑。“虎门销烟 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林则徐是带领这项运动的民族英雄,课文描述了这个 事件,插图不仅配了林则徐指挥的虎门销烟的过程,更让读者从他坚定的神情中 领会到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弘扬了中国人的意志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 气焰,同时选择了一幅林则徐的雕塑像,表明了人民对他的感谢和纪念。 第十一课桂花雨中有幅复数图。图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懵懂幼稚、天 真可爱的“我”和知识渊博的父亲,课文中共出现了3 个人物,父亲,母亲和 我,课文的内容有很深的性别刻板印象:母亲只是一个家庭主妇的身份知晓“摇 桂花的具体时期,并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任务,而父亲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诗人, 能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 缤纷入梦甜。插图的作者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的人物插图就只有“我 和父亲,“我”天真烂漫,在开心地摇桂花,父亲慈爱地看着我,正说着什么, 母亲则被省略。两根据课文内容,虽然母亲的角色只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在 “摇桂花”时,却是主角,“所以我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m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而父 亲只是“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于是诗兴发了,插图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社会性 别刻板观念对课文的诠释造成了“母亲的省略。开天辟地,是民间传说改编 而成。讲述了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盘古是一位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的大神,用他的神 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问万物。画中的盘古以位原始人的形象出现, 长发蓬乱,长须错散,身系草叶遮羞,以健硕的身体正在“顶天立地,对应了 课文中的“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 新合拢。”这句话,虽然是一篇传说,同样说明了人类的祖先是男性,这种想法 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故选入课文,而“女娲补天”作为母系时期华夏先 民精心炮制的神话,虽反映的是同一主题,但是未被选中。第十三课同样是个神 话传说故事,来自西方,同样是位男性神话人物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是 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他为人类盗取天火,让人类远离寒冷和黑暗。因盗火 种被宙斯发现后的“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 愿为人类而受苦。火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这位发明火种的人同样是位男性,东 西方相呼应,强化了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一路花香,塑造了一位普通的人物, 印度的挑水工,通过一个小事件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大的道理,告诉人们爱心无处 不在。文中的挑水工作为智慧和爱的代表,被绘图者想象为年长的男性形象:白 眉毛,白胡子,普通的劳动者但却是智者的打扮,但是却能诉说从小事中让人们 明白大道理。第十六课李时珍夜宿古寺,有两幅插图,其中一幅即是对李时 珍的素描,让学生认识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另外的一幅图出现了两个人物,李时 珍和他的弟子庞宪,其中很明确的中心人物是李时珍。第十七课维生素c 的故 事,课文记述了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在生活异常艰苦,且充满危险的航海途中, 船员们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 患“坏血病”,但是在孤岛上却靠采食野果存活下 来的事,故事通过维生素c 的被发现,侧面反映了哥伦布历经种种苦难进行航海 探索的伟大贡献。插图中出现了四个生活在荒岛的蓬头垢面的船员和哥伦布,以 及一名跟随哥伦布探险归来的船员。哥伦布身着船服,脖系领巾,西方绅士的打 扮,形象儒雅高大。诚实与信任中,插图配合文章内容,描绘了“我( 男性) , 依在小红车边,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为小红车的主人留下字条,表示愿意赔 偿他的反光镜,这张纸条是作者诚实的见证,正如小红车的主人打来电话所说: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笔金 钱更重要。图中的“我”面带微笑,为自己的举动自豪,更是一份坦然。 第二十课珍珠鸟,插图根据课文内容,展现了因信赖而创造的这样一种 美好的境界:“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 不停地咂嘴, 大概在做梦呢! 作者停下手中的笔,生怕惊跑它。作者虽是位男性作家但温柔 充满爱怜地看着这小家伙,告诉人们:只有信赖才能让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二、课文无确定人物的插图 所谓的课文无确定人物插图指这几种情况,一是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没有指 明人物的性别、出现人物的数量、身份等由插图绘制者自己定夺。如第一课老 师,您好、第二十一课九色鹿;二是指课文中根本没出现人物,由插图者根 据意境,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自创出人物。如第四课秋天、第十八 1 2 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十三课春联、二十四古诗两首;三是指所 配的插图并没有与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相一致,如说勤奋。课文无确定人物插 图更能反映出插图作者的性别价值取向。 老师,您好是一首文质兼美的散文诗,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深深的谢意和 衷心的祝愿。课文中只出现人物的称呼,并用第二人称的代词“您 ,并没出现 可看出人物性别的第三人称“他”或“她”,因此,仅从文中看出的是对教师这 一群体的歌颂,包括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但是,图作者用大幅插图,描绘了一 位年轻女性教师的形象,周围是六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可以看出这位女教师 是位小学女教师。笔者曾就此套苏教版教材做过相关的统计,在小学课文、以及 练习训练中凡涉及教师的,不论是图画或文章,老师的外形都是女性。一方面, 在我国的幼儿园,几乎全是女教师,而小学女教师也占9 0 左右,“而随着教育 层次的提高,教师中的女性比例节节下降 ,到了大学中女性教师所占比例却相 当的小,这同样说明了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受教育程度仍是低下的。更重要的是“现 代社会将教师作为女性的理想职业,实是传统女性养育下一代家庭职责向现代社 会的进一步延伸。教师作为女性现代社会角色之一,仍隐含了传统色彩,使语文 课本仍然渗透着对女性价值衡量的传统标准。她们表现出的热情、善良、奉献 的特征与家庭型的女性性格特征具有相似之处,这正是课文所关注和提倡的女 性性格”。 九色鹿是一篇神话故事,描述了美丽神奇的九色鹿奋不顾身地救下了落 水者调达,但是调达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在有利可图时出卖了九色鹿。最后是 国王的英明保护了九色鹿。文中出现了本册教材的第二位女性人物,没有姓名只 有称呼“王妃”,文中的王妃是位爱慕虚荣,贪婪跋扈的反面角色,“她突发 奇想: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做件衣服穿上,我一定会显得更加漂亮! 于是她缠着 国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 课文有两幅插图,调达( 课文人物) 被救后和九色鹿 的对话图,以及九色鹿和国王的对话图,课文通过九色鹿抨击了调达这样的小人, 并反映了国王的深明大义,但是王妃被省略,作为这件事的重要人物,作者并未 纳入图中,可能考虑到她的反面性,不值得为此浪费笔墨。 本册课本出现的两位女性人物,都是没有姓名只有称呼,一位操持农活的母 亲,一位贪婪跋扈的王妃,都没为她们配上插图。 秋天的插图是本册书中唯一的一幅由插图绘制者自创的女性形象单人 图,但是课文中并未提及任何人物,只是歌颂美丽的秋景。绘图者创作了一个扎 着羊角辫的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捡起一片枫叶嬉戏于秋色中,赋予小女孩和秋天 一样的美丽可爱。这种玩只是欣赏,无需任何智力的努力,高贵的品质,且因为 课文只是写景,所以学生对这幅插图不会太在意。第十八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是篇科普小品文,有很强的时代性。课文介绍了互联网的功效和内容,没有提到 任何人物。但是,绘图者给课文配的插图,是以一位男性工程师的形象出现在电 脑前,指着电脑,向周围的小学介绍知识,给予了男性知识渊博,能力高强的优 点。第二十三课春联同样是篇介绍春联知识的文章,文中未曾出现任何人物, 但是绘图者所配的插图,仍是冠以一名男性长者的形象,戴着眼镜,正指着身后 的春联向小朋友讲解着,绘图者把学识渊博,聪明智慧的美好品质又一次赋予给 男性。第二十四课古诗两首为 ,配的插图是一群孩子在放鞭炮, 正在用火引燃鞭炮的同样是位小男孩,插图把勇敢、机灵、刚强赋予给了男孩, 而身后的女孩正害怕得捂着耳朵,表现出胆怯、依从。第十五课说勤奋中, 歌颂了两位勤奋好学的人物,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和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 周,并提及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这三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男性,但是课文并没 有为他们配上人物图像,而是配以一位男性正在向一群小学生讲解这些人物,这 位男性的身份无法确定,但是却是睿智的、博学的知识分子的气质。 此外本册教材的习作1 到习作8 的插图中,除去习作8 是一组动物图片,没 有分析意义,人物插图( 包括卡通人物) 共1 4 幅,出现2 4 人。习作i - 7 中男性 形象1 4 人,女性4 人,而女性占主角的只有一幅一位在跳舞的小女孩。此 外有两位只是在看男孩做事的小女孩( 习作1 中看男孩捉知了、看男孩打鼓) , 一位作为母亲的形象出现是配角,突出小作者( 男孩) 帮妈妈做事力气很大。习 作6 的要求是写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插图中表现的卡通人物全是男性形象:孙 悟空、哪吒、葫芦娃、米老鼠、名侦柯南、神奇宝贝。甚至习作5 中的插图 小闹钟和小溪流也被拟人化为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 1 4 表3习作插图人物性别比例表 男性人物男性卡( 男) 女性人物( 女) 通人物 1 468 3 41 7 在练习l 到练习8 中,共出现人物3 3 位,男性2 2 人,女性1 1 人,女性单 幅图只有一幅正在写作业的小芳,其余女性的出现都是在多幅图中,作为参与者 和聆听着,还有两幅是父女一起出现的,女儿都是无知可爱的,而知识渊博的父 亲正在教导她。( 练习l 和7 ) 。练习五中出现的电脑显示器、主机和鼠标都冠以 男性形象,且主机还加上白胡子和白眉毛,塑造了一位智慧的长者。 表4练习插图人物性别比例表 男性人物 ( 男) 女性人物( 女) 2 2 6 7 113 3 第二节插图中性别偏见的原因分析 传统的父系社会,由于男女之间的不公正的权力分配,形成了以男性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远优越于女性的前提下所建立的一种社会亚文化结构。随着近 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这种男权之上的等级观念正逐渐被解构。男女平等 思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推进男女平等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 容。在2 0 0 1 年由国务院正式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 0 0 1 - - 2 0 1 0 年) 中规定: “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我国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构主 义思想成为编制课程和新教材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课改 语文教材中插图存在着性别偏见呢? 一、课文内容存有的性别偏见 1 s 插图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 的用插页形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插图因其具有很强的 形象性,符合儿童尤其是地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而得到较多采用。课文插图是课 文的第一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插图虽然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作为一种视觉意识,是依文课文字而存在,只是和文字一起参与表达作者 的写作意图,起到相应的解释、补充、说明文字的作用。因此,插图存在的性别 偏见的首要原因是课文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如前所述,课文规定有明确 人物的,即人物的性别、中心人物、身份都是确定性的有2 7 入( 共2 9 人) ,中心 人物男性占1 0 0 ,女性全部是陪衬人物,且仅有2 人,占总数的7 。这说明了, 语文课文的叙述存在明显的重男轻女倾向,男性文化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如四年 级( 上) 的课文但愿人长久、开天辟地、一路花香、诚实与信任等课 文中,男性被描述成是强有力的、有创造性的、富有刺激性的,以领导人、英雄 和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形象方面,男性热心助人、顽强进取、有勇有谋,更热 心、智慧、毅力和勇敢。而在桂花雨、九色鹿等课文中,女性被描述成弱 小的、依赖的、无知的、需要帮助的,有着辅助性并带有情感色彩。她们的形象 温柔美丽、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