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企业持续竞争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能力的本质是知 识,而知识的积累和扩散大部分依赖于知识的转移,所以知识转移在 企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知识转 移对企业能力的作用关系。 文章首先从企业能力和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出发,在参阅大量国 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知识在企业能力中的不同作用而对企业 能力进行了的分类,按照构成能力的主导知识将企业能力划分为功能 性能力和整合性能力两个层次体系,构建了企业能力结构。 通过进一步对以往知识转移经典模型以及知识转移障碍要素进 行分析,根据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各自的特点,本文提取 了接收方情境、组织情境和知识特性三个因素做为影响企业能力提升 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提出了1 2 个假设,构建了知识 转移对企业能力的作用模型。 最后,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所设计的知识转移对企业能 力作用关系假设进行了验证。通过问卷调查,对回收的1 1 5 份有效问 卷,利用s p s s l 5 0 进行分析。首先,对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测度, 结果表明问卷结构合理;然后对假设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除 接收方动机无法检测外,其他假设均得到了支持,为进一步对企业能 力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并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 议。 关键词:知识转移;企业能力;作用模型;实证分析 a b s t r a c t c o r p o r a t i o n sn o wb e c o m et o r e a l i z et h a t p o s s e s s i n gs u s t a i n e d c o m p e t i t i v ea b i l i t yi st h ek e yo fac o r p o r a t i o ne x s i s t i n g k n o w l e d g ei st h e e s s e n to fc a p a c i t y , a n db e c a u s et h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d i f f u s i o no f k n o w l e d g ed e p e n do nk n o w l e d g et r a n s f e r , t h ek n o w l e d g et r a n s f e ri s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i n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r a i n i n g a n d p r o m o t i n gc o r p o r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t h i sp a p e rh a sm a i n l ys t u d i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k n o w l e d g et r a n s f e ra n dt h ec o r p o r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i e s e m b a r k i n gf r o mc o r r e l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o ft h ec o r p o r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i e s a n dt h ek n o w l e d g et r a n s f e r , i nf o u n d a t i o no fr e a d i n gm a s s i v ed o m e s t i c a n df o r e i g nc o r r e l a t i o nl i t e r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 ,t h ep a p e rd i v i d e sc o r p o r a t i o n i n t ot h ef u n c t i o n a lc o m p e t e n c ea n dt h ei n t e g r a t i v ec a p a b i l i t y ,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d i f f e r e n ti n t e r a c t i o n so fk n o w l e d g e t h e n ,ac a p a b i l i t ys t r u c t u r ei s d e s i g n e d t h r o u g hd e e p l ya n a l y s i n gt h em o d e l sa n do b s t a c l e so fk n o w l e d g e t r a n s f e r , r e g a r d i n gt h ef e a t u r eo fk n o w l e d g e ,t h i sp a p e re x t r a c t st r a n s f e r m e c h a n i c sa n da c q u i s i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c o m p a r ec o n t e x ta n d k n o w l e d g ec h a r a c t e ra st h ek e yf a c t o r si np r o m o t i n gc a p a c i t y t h e n , c o m b i n i n gt h ec o n l u s i o no fe x s i t i n ge m p i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 ,12h y p o t h e s e sa r e p u tf o r w a r da n dt h em o d e lo fk n o w l e d g et r a n s f e ra f f e c t i n gc o r p o r a t i o n c a p a c i t i e si se s t a b l i s h e d a tt h el a s to fp a p e r , t h em o d e lo fk n o w l e d g et r a n s f e r a f f e c t i n g c o r p o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i e s i sv e r i f i e d b ye m p i r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a f t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m a n ys u b s i d i a r i e s ,115f i n a ls a m p l e sw e r ec o l l e c t e d t h i s p a p e ru s e ss p s s15 0p r o g r a mt oa n a l y s ec r o n b a c h s q 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 c o n s t r u c tv a l i d i t yo ft h e s es a m p l e sf i r s t ,t h e np e a r s o nc o r r e l a t i o n sa r e m a d e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st h a tb e s i d e st h em o t i o no fr e c e p t o rc a n tb e v e r i f i e d ,t h eo t h e rh y p o t h e s e sa r es u p p o r t e d a tl a s t ,t h i sp a p e rg i v e s r e l e v a n tp o l i c ys u g g e s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k n o w l e d g et r a n s f e r ;c o r p o r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i e s ;i n t e r a c t i o n a l m o d e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m p i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 n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另t i , d l :i 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储繇牡新签名翦日期游乒月钽日 硕士学位论文第l 章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1 1 1 研究背景 第1 章绪论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企业能力理论获得了长足进步,其基本概念也经历了 从“资源能力”到“核心能力 再到“知识能力一的演化过程。资源能力论认为, 企业本质上是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只有有价值、稀缺的、不可 模仿和替代的关键资源是带来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而核心能力论认为,企业内 部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 此,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泉源,并且得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 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直接支撑,而持续竞争优势则来自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结论。企 业知识理论对其进一步深化,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个整合知识的系统,企业通过 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并把获取的知识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能 力。但是,不管企业能力资源论还是核心能力论甚至是知识能力论,过去的研究 都侧重于宏观能力的研究,即企业做为一个能力整体如何进行市场竞争和保持持 续竞争力。那么,在企业内部,核心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呢? 它与其他的知识的关 系如何? 如何获得动态的核心知识? 本文基于以上企业能力研究的问题,结合关于企业能力提丹以及知识转移相 关理论,分析企业能力与知识转移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知识转移对企业能力作用 关系,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1 2 研究意义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同益明显的差异化消费中,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 依赖于企业的能力。如果企业拥有独特的、优异的能力,那么它就能够比竞争对 手做得更好,能快速地对市场做出反应,迅速、持久地增加企业的价值。由此可 见,企业是否具有独特的能力是企业取得与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源。任何企业如果 不重视对它们的培养,无论外部的环境如何,都终将从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败下 阵。 通过对以往文献研究,关于企业竞争优势之源的理论研究经历了由外生到内 生、由资源到能力、由静态能力到动态能力的发展过程,企业能力是竞争优势的 重要源泉也已经为人们普遍认同,但从知识差距的角度,以知识为载体,考虑知 识在企业不同层面需求的种类不同而进行研究的并不多。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 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知识组织与非知识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越来 越大,甚至具体到一个组织内部,也同样存在着知识的不平衡发展。如何通过知 识转移等途径缩小并最终消除差距,缩小组织成员或组织部门之间的知识差距, 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 所以,从知识的观点出发,尤其是从知识转移视角对影响企业能力的本质因 素展开全面深入的讨论,不但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企业能力的内涵,对企业 能力进一步进行有效提升同样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2 文献综述 1 2 1 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知识转移是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知识组织与非知识组 织之间的知识差距越来越大,如何通过知识转移等有效途径缩小并最终消除这种 差距,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对一个具体企业 而言,其内部也存在着知识发展的不平衡,如何通过知识转移缩小企业内部成员 或组织部门之间的知识差距,也成为企业或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k o g u t 和 z a n d e r 于1 9 9 2 年提出,企业转移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存在的重要理由。知识转移 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利用新知识,通过知识转移,将那些使组织获益的知 识加速应用,从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n 1 。近年来,知识转移得到了学者的广泛 关注,房宝金,吉久明对我国2 0 0 0 - 2 0 0 6 年开展知识转移研究进行了详细分析瞄1 。 根据房宝金等人对2 0 0 0 - 2 0 0 6 年相关文献检索统计结果,近5 年我国的知识转移 论文继续呈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说明国内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越来越普 遍,其规模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而根据对2 0 0 7 年中国期刊网中知识转移相 关文献进行检索,共搜索到相关论文1 9 0 篇,相当于2 0 0 0 - 2 0 0 6 年相关论文的总 和,说明知识转移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 同时,房宝金等人也对有关知识转移研究的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2 】,如表l l 所示。从表l l 可以看出,目前知识转移的研究具有多面性,各个部分都 有人去关注,但每个人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同时,概念理论研究、企业知识 转移理论、知识转移障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占了总研究量的6 4 7 3 ,这说 明了概念理论研究所占比例相对较多,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 值体现得还不是很明显,这与知识转移研究的时间不长有关。 2 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表1 1 知识转移研究的主要问题 序号主题 论文量篇 所占比例 l 概念理论研究 4 52 3 6 8 2 实践研究 94 7 4 3 知识转移成本分析31 5 8 4 企业知识转移理论 5 22 7 3 7 5 图二传馆的知识转移 63 1 6 6 知识转移模璎研究1 57 8 9 7 知识转移障碍因素及应对策略2 61 3 6 8 8 知识转移中的知识技术研究 84 2 l 9 组织行为学角度研究 1 05 2 6 1 0 知识转移与创新研究1 05 2 6 l l 知识转移的情境研究 4 2 1 l 1 2 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21 0 5 合计 1 9 0 1 0 0 0 0 1 知识转移的理论研究 在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现有的企业知识转移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被引用 次数、研究领域及重要性程度,我们可以发现,对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大致可划 分为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学派、联盟与跨国公司内的知识转移学派、独立企业间 的知识转移学派、国际购并活动以及网络中的知识转移等四个方面,下面对各学 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 1 ) 企业内部知识转移 基于知识理论,企业是有效创造和转移知识的专业的社会团体( k o g u ta n d z a n d e r , 1 9 9 3 ) 。与市场等其它制度安排相比,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其独特的知 识转移能力。然而,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转移并非一蹴而就。g a b r i e ls z u l a n s k i 把 知识转移分为知晓、交易、适应和制度化四个阶段,并从四个角度分析了最佳实 践转移的影响因素:从知识让与方看,包括让与动力和感知的可靠性;从知识性 质来看,包括隐性、复杂性、刚性和完整性;从知识的受让方来看,包括接受动 力、吸收能力和保持能力;从转移情景来看,转移机会也会造成转移困难【4 】。 z a n d e ru 和k o g u tb ( 1 9 9 5 ) 继承发展了k o g u tb 和z a n d e ru ( 1 9 9 3 ) 3 】的观点,指 出企业是一个运用自身的关系组织和共同的编码安排以提高新的技术及能力的 转移与沟通的社会团体,知识的可编撰性和可教学的难易程度显著地影响知识转 移的速度。企业在试图加速自身知识的内部转移时,面临两难困境那些可以 在企业内部便利转移的能力也更可能被竞争者轻易地模仿【5 】。e b g r a n t 和 m j g e r g o r y ( 1 9 9 7 ) 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内部制造能力的转移进行了研 究【6 j 。d a v i da g r i i t i t he ta 1 ,( 2 0 0 1 ) 从关系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合资企业中合资双方 的知识转移问题。实证表明,合作伙伴间的知识转移与双方的关系承诺以及双方 3 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的关系承诺与关系满意之间都存在正的相关关系m 。基于知识转移创造过程的视 角,学者们还强调了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对组织绩效( h e e s e o kl e ea n db y o u n g g u c , 2 0 0 3 ) 愀识管理效力( r a j i vs a b h e r w a l 和i r m ab e e e r r a - f e m a n d e z ,2 0 0 3 ) 的j e 相关关系【8 9 1 如表l 一2 所示 表1 - 2 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作者研究内容、观点及结论 k o g u t 和z a n d e t l 3 1 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其独特的知识转移能力。 1 9 9 3 g a b r i e ls z u l a n s k i l 4 1 把知识转移分为知晓、交易、适应和制度化四个阶段,并从知识 让与方、知识性质、知识的受让方和转移情景四个角度分析了最 1 9 9 3 佳实践转移的影响冈素。 z a n d e ru 和k o g u tb 1 5 1 企业是一个运川自身的关系组织和共同的编码安排以提高新的 技术及能力的转移与沟通的社会团体,知识的可编撰性和可教学 1 9 9 5 的难易程度显著地影响知识转移的速度。 e b g r a n t , m j g e r g o 一6 j 一个企业转移其制造能力的难易深受制造过程的可转移性的影 1 9 9 7 响,其决定因素是企业所积累知识的本质属性。 d a v i da g r i f f i t he ta 1 1 7 1 2 0 0 1 从关系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合资企业中合资双方的知识转移问题。 h e e s e o kl e e ,b y o u n g g u 组织文化和结构与组织知识转移仓u 造止相关,知识创造通过组织 c , s l 、 创造力提高组织绩效。 2 0 0 3 r a j i vs a b h e r w a l , 实证表明,外部明示和内部升华同个人层次感知的知识管理效力 i r m a b e e c a r a f e m a n - d e z止相关,潜移默化同群体层次感知的知识管理效力止相关,汇总 【9 i 组合与组织层次感知的知识管理效力正相关。个体层次感知的、 2 0 0 3 全体层次感知的和组织层次感知的知识管理效力依次止相关。 周晓东和项保华【i o i 知识转移方,知识接收方,知识本身的特点,知识转移的方法以 及企业内部的环境都是影响知识转移的冈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2 0 0 3 了企业要从内部建立知识转移机制的途径。 从上面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研究涉及的知识类别比较多, 有技术的,有营销的,还有管理的,这些理论重点系统剖析了粘滞知识的成因和 转移过程,并提出促进转移的措施。但是由于其是在剥离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 响作用,就企业内部本身来讨论知识转移,其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 2 ) 联盟与跨国公司内的知识转移 h a m e l 在1 9 9 1 年研究了学习意图、透明性、吸收能力、保持能力在战略联 盟企业中的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并非所有伙伴在学习的熟练程度上 相等;学习不对称改变了伙伴问相对讨价还价能力;合作稳定性与合作期限并非 合作成功的充分条件;合作伙伴之问除了合作目标之外,还可能存在竞争性目标; 在决定学 - - j 结果方面,过程比结构更重型1 1 1 。b a d a r a c c o 和j o s e p hl j r ( 1 9 9 1 ) 认 为联盟管理是一个学习、创造、共享和控制知识的过程企业是嵌入性知识 4 硕士学位论文第l 章绪论 ( e m b 。d d e dk n o w e d g e ) 和迁移性知识( m i g r a t o r yk n o w l e d g e ) 的集合【1 2 1 。b e r n a r d l s i m o n i n ( 1 9 9 9 ) 实证检验了知识的因果模糊( c a u s a la m b i g u i t y ) 对战略联盟内知识 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隐性、复杂性、先前经验、文化差异和组织差 异显著作用于因果模糊,因果模糊则对技术知识转移水平负相关。上述作用关系 还受到联盟企业技术诀窍合作程度、学习能力和联盟持续时间的调节【1 3 1 。还有 a n i lk g 和v i - j a yq ,x m a r t i n , r s a l o m o n ,m o h a ns 和n v c n k a t r a m a n , o a n m i n g s 等人对跨国公司中的知识转移进行了研究【1 4 - 1 7 】,具体如表l 一3 所示。 表1 - 3 联盟与跨国公司内的知识转移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作者研究内容、观点及结论 h 锄e l 【1 1 l 研究了学习意图、透明性、吸收能力、保持能力在战略联盟 1 9 9 l 企业中的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 b a d a r a c c o , j o s e p h l j r 1 1 2 1 联盟管理是一个学习、创造、共享和控制知识的过程,企业 1 9 9 l 是嵌入性知识和迁移性知识的集合。 b e m a r dl s i m o n i i l 【1 3 】 知识隐性、复杂性、先前经验、文化著异和组织著异显著作 1 9 9 9 用于因果模糊。 a n i li c g ,v i - j a yg 1 4 】 2 0 0 0 发展并检验了跨国公司内知识转移的理论框架。 m o h a n s n v e n k a t r a r a a n 1 5 l 采片j 跨国团队、团队成员拥有先前海外经历或团队成员频繁 2 0 0 l 同海外管理人员沟通的组织具有更高的跨国产晶发展能力。 x m a r t i n , r s a l o m o n 1 6 1 单独研究了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能力 2 0 0 3 c u m m i n g s ,t e n g l l 7 】 探讨了研究开发伙伴之间进行研究开发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 2 0 0 3 因素。 y o n gs u h kp a k 将知识区分为新产品开发知识与制造程序知识,比较了关系 y o u n g r y e o l p a r k 1 8 1 特殊性和知识特殊性两个变量对这两种知识的不同影响。 2 0 0 4 葛京【1 9 1探讨了知识的属性及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及企业国际 2 0 0 2 化过程中的内部知识转移。 林莉【2 0 】2 0 0 4研究了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问题。 王立生【2 1 l联盟企业之间存在着二方面影响知识获取和转移的障碍性因 2 0 0 4 素。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要和其他企业联盟,获得有效知 识,保持企业持续发展,这也是众多学者研究联盟中知识转移的目的所在。对联 盟与跨国公司内的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实证分析的手段,有一定的数据基 础,对知识粘滞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分析得更为透彻,但是对于企业如何进行有效 的知识转移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 ( 3 ) 独立企业问的知识转移 s t a m e rc 等人( 2 0 0 3 ) 基于对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实证研究指出:企业间 硕十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关系力量越强,企业间隐性知识转移水平越高,且该关系受企业合作经验的正向 调节;进一步,隐性知识转移水平越高,企业创新能力越强,从而创新绩效越好瞄】。 m a s a a k ik 等人( 2 0 0 3 ) 研究了供应伙伴关系中营业绩效改善的来源。研究显示, 当供应商与购买商发展时间绑定( t i m e - b o u n d ) 资产,并利用这些资产带来的沟通 效率以转移生产性知识时,供应商的绩效大大受益【2 3 1 常荔( 2 0 0 1 ) 从知识链的角 度研究了不同市场主体间知识转移与扩散的影响因素,提出影响知识扩散速度的 因素包括知识的性质和内容,知识供给主体传递知识的能力、知识需求主体的学 习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知识的互补性、对知识扩散成本与利益的预期以及知识 转移的社会环境因素等【2 5 】。其它学者,如j a nt i c p e t t e t g 等也对此进行了研究, 具体如表l 一4 所示。 表1 4 独立企业问的知识转移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作者研究内容、观点及结论 s t a m e r c 等【2 2 i 从复杂性、可编撰性和信息转移的可观测性测度了隐性知识转移 2 0 0 3 水平。 m a s a a k ik 等人吲研究了供应伙伴关系中营业绩效改善的来源。 2 0 0 3 j a nt k 研究了信息技术、机制和程序、文化等因素对r r 项目中知识转移 p e r e r g 2 4 1 的影响。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技术与有效的知识转移之间 没有显著关系,项目的总绩效与促进知识有效转移的文化有关, 2 0 0 4 组织文化可能是影响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的因素。 从知识链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市场主体间知识转移与扩散的影响冈 常荔【2 5 1 素,提出影响知识扩散速度的因素包括知识的性质和内容、知识 供给主体传递知识的能力、知识需求主体的学习能力和消化吸收 2 0 0 1 能力、知识的互补性、对知识扩散成本与利益的预期以及知识转 移的社会环境因素等。 陈菲琼( 2 6 1 指出了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过程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我国 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四层次“知识阶梯”,即装配、零部件 2 0 0 l 的调整和本地化、产晶再设计和自主产品设计。 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将企业看作一个独立整体进行知识转移分析的研 究还刚刚起步,研究比较少。大部分的研究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单独对其进行分析 探讨,研究的方法以及方式都比较单薄。而我国学者对其也并没有进行专项研究, 一般做为企业联盟研究的一个方面来考察,有一定的片面性。 ( 4 ) 国际并购活动与网络中的知识转移 在国际并购和非正式网络中,也存在知识转移,国外学者对此也进行了专门 的研究。h e m i kb 等人( 1 9 9 9 ) 研究了国际购并中的知识转移,并通过实证证明沟 通、访问和会议以及时间的流逝有助于技术诀窍的转移,而知识阐释的详细程度 6 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 a r t i c u l a b i l i t yo ft h ek n o w l e d g e ) 、被并购组织的规模和并购方式的新颖性( r e c e n c y 0 ft h ea c q u i s i t i o n ) - 与专利的转移相关,从案例研究还发现,在国际并购中,知识 转移最初是单向的,从让与者到受让者,而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转向双向的互 惠过程1 2 7 j 。 人与人之间的非j 下式网络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个体之间 有效转移知识的能力对企业的产出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产出包括学习速度、新 产品开发及组织生存等。为此,r a yr e a g a n s 和b i l lm c e v i l y ( 2 0 0 3 ) 直接研究了非 正式网络对知识转移的直接影响,作者从社会链接( s o e i a l c o h e s i o n ) 、网络范围 ( n e t w o r kr a n g e ) 、关系力量( t i es t r e n g t h ) 与吸收能力( c o m m o nk n o w l e d g e ) 四个维度 测度了非j 下式网络【2 9 j 。如表l 一5 所示。 表1 5 国际并购活动与网络中的知识转移的主要代表 物及观点 作者研究内容、观点及结论 h e n r i kb 等人 研究了国际购并中的知识转移。实证结果显示,沟通、访问和 【2 7 1 会议以及时间的流逝有助丁技术诀窍的转移,而知识阐释的详 细程度、被并购组织的规模和并购方式的新颖性与专利的转移 1 9 9 9 相关。 w e n p i nt s a i 2 8 网络位置与吸收能力的互动对网络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具有重要 2 0 0 l 影响,进而影响部门的创新与绩效 r a yr e a g a n s 直接研究了非止式网络对知识转移的直接影响。实证结果显示, b i l l m c e v i l y l 2 9 1社会凝聚、网络范罔、关系强度和吸收能力均对知识转移的难 2 0 0 3易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 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国际并购中的知识转移研究还刚刚起步,研 究比较少,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网络的角度出发,运用实证的方法 进行论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比较零散,实证也是从某一个方面或是角 度来进行探讨,有待完善。 2 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 从房金宝等人在对知识转移研究分析中我们发现,对知识转移的实践研究占 到了4 7 4 ,对知识转移模型研究占到了7 8 9 n 5 ,知识转移实证方面的研究是比 较少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难以测量;另一方 面来说,由于知识的理念引入我国不过几十年,其理论还不完备,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还不明显。通过对知识转移实证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如 下几点: ( 1 ) 关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魏江对个体、群组、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多家企 业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 s e m ) 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信任、人际关系、激励、 决策者态度、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吸收能力六因素及其相互间的量化关系m 1 ;疏 礼兵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1 2 7 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知识内隐性、转移意愿、 7 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传授能力、关系信任、知识差距和吸收能力在不同的情境背景下存在一定的差异 ( 3 1 j ;王清晓研究了子公司创新倾向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作用1 ;唐炎华利用结构 方程模型对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和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啪川 等。 ( 2 ) 关于知识转移效果方面实证研究 王三义通过对社会资本结构,社会资本关系,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对 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和社会资本结构 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途径,是通过影响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能力和 知识转移动机来实现的。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在社会资本关系与社会资本 结构和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中介作用一1 ;刘帮成以在华进行跨国创业的1 6 7 家 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下来自组织层面的有关因素( 比如知识战略与 组织间信任) 是影响跨国知识转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侧;周密对个人关联绩效与 团队知识转移成效、团队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研发团队的 个人关联绩效与团队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个人绩效与知识转移成效存在正相关 关系,知识转移成效与团队绩效存在j f 相关关系,个人关联绩效可以通过知识转 移成效影响团队绩效例。 ( 3 ) 关于e r p 中知识转移的研究 随着对知识转移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把目光集中在对特定环境下知 识转移进行分析,如谭大鹏构建了影响e r p 实施成效的两阶段知识转移概念模型, 并据此分析了影响e r p 实施成效的关键知识转移要素,通过逻辑推导提出了6 个 相关假设。最后,利用基于偏最d - - 乘法的结构方程技术对假设进行了验证h 0 1 ; 徐青在对d o n g - g i l 的从实施顾问到关键用户e r p 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进行深入 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e r p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从所转移知识特征、知识源 特征、知识接收方特征和转移情境特征四大方面十大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1 4 家企业的现场访谈研究和3 1 个e r p 实施项目的调查问卷研究,结合方差分析和 层次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d o n g - g i1 的研究形成对比研究,探讨 了中国企业e r p 实施情境下实施顾问到关键用户的e r p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h 。 除此之外,江积海通过上海张江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调研收集数据作 l o g i t 回归检验。研究发现:知识越隐性、技术越复杂、技术知识对企业越重要, 则越多采用内部化或并购的机制;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则越倾向采用市场合约的 机制;技术互补性越好、技术差距越大、技术环境越动态,则越多选择联盟或合 资的机制等等h 朝;唐方成,席酉民等人利用虚拟实验,在规则系统的基础上,对 知识转移过程中网络组织呈现的宏观动力学行为特征以及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 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探讨了知识转移与网络组织的动力学行为模式之间的相 8 硕+ 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互依赖关系阳1 ;龚毅通过调查1 4 2 家中外联盟,对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效率进 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联盟成员间的管理差异及对正式控制的依赖将降低知 识转移的效率,而联盟当中的沟通和对社会控制的差异将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 o 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虽然早在2 0 0 0 年国内对知识转移已经开始了研究, 但是对该领域实证研究成果的数量和水平还十分有限,大部分的实证也是近几年 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以说,知识转移的实证还h , n , j 处于萌芽状态。虽然大部分 的研究虽然采用了一定的客观方法( 如结构方程等) ,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知 识转移中的影响因素,但其探讨的因素十分有限,缺乏全面性。同时,大部分学 者将知识转移过程孤立看待,只是探讨分析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因素、效果、效 率,并没有将其与企业成长联系起来,从这方面来说,以往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片 面性。 1 2 2 企业能力研究现状 1 企业能力的理论研究 企业能力理论是2 0 世纪9 0 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理论,成为理论界 和企业界不断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起源于企业战略理论,并进而对企业理论 甚至产业组织理论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企业能力理论是关于以企业内部资 源形式存在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保持和更新的理论h 习,其目标是以企业内部 资源的特性和动力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性、持久性和不断更新性 4 6 1 。这 一理论表明了企业在资源的拥有方面各不相同,资源异质性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 的基本条件h 引( b a r n e y ,1 9 9 1 ) 。能力理论试图寻求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并以企业 能力、资源界定企业的边界。 围绕着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这一中心问题,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及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等对它做出 了不同解释,形成了广义的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框架。上述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 都把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探讨从企业外部转向了企业内部,都认为与企业外部 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 部资源、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4 8 】。在这里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指的企业能力理论指的是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包括除企 业动态能力理论以外的其他三个流派的理论体系。 ( 1 )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资源基础观是2 0 世纪8 0 年代初开始出现并逐步占据战略管理主导地位 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它帮助从内部条件出发理解企业如何获取竞争 9 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优势以及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l i p p m a n 和r u m e l t ( 1 9 8 2 ) 在 不确定的模仿性: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 的差异分析一文提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模仿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 的源泉,企业之间具有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他们的研究开创了把 企业经营战略当作开发和积累能够生产理查德租金的资源并进行精确的经济分 析的先河。1 9 8 4 年,w e r n e r f e l t 发表 企业资源基础观一文,成为2 0 世纪 8 0 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关于企业资源的学术论文。w e r n e r f e l t 认为,企业的组织 资源、能力、知识等内部条件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m 1 。自 此以后,更多的有关资源的学术研究被统一指为企业资源基础观,包括 w e r n e r f e l t ,r u m e l t ,b a r n e y ,m o n t g o m e r y ,d i e r i c k x ,c o o i 等一大批学者为 此做出了贡献。 企业资源观认为企业获取超额收益不是因为企业采取了战略性投资阻止了 竞争侵入从而创造了不完全竞争市场以至于能够提高价格,而是因为它们能够高 效率地运行或者它们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使顾客感觉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价 值,从而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资源观强调企业绩效来源于企业的资源优势,而 不是来自产品市场的定位。竞争优势来源于产品市场的上游,基于企业独特的、 难以模仿的资源。 企业资源基础观为企业开展纵向整合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带来了新的视角,这 些经营战略都可以被看作企业最大程度地优化配置利用其拥有的独特资源( 这些 资源能够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很难在市场上交易) 以充分获取租金的方式。企业冗 余资源,尤其是企业家资源,往往是企业成长方向和速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渤1 。 综上所述,资源基础观首次正式地突现了企业内部条件对于竞争优势的重要 性,而且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由内而外 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为企业能力理 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然,资源基础观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过 分强调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独特资源来获取理查德租金,而没有考虑如何整合现 有资源和培育开发新的资源。 ( 2 )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演绎相比,2 0 世纪9 0 年代出现的以h a m e l 等 为代表的“非正统 企业能力理论则更注重与工商实践相结合,更强调知识、学 习、创新等问题,更关心如何整合现有的知识、技能、资源来创造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劳 动分工理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乔治理查德森的组织问 协调理论和安蒂思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s e l z n i c k ( 1 9 5 7 ) 在其行政管理 中的领导行为一书中首次提出“独特能力( d i s t i n c t i v ec o m p e t e n c e ) ”的概念, l o 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他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独特能力。 1 9 6 5 年,安德鲁斯在其公司战略的概念一书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并 从企业战略的角色阐述独特能力对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晦。h a m e l , t e e c e 和p r a h a l a d ( 1 9 8 9 ) 指出,就短期上看,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公司 的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培育和增强公司的核心能力,即 孕育新一代产品的独特技能畸引。 p r a h a l a d 和h a m e l ( 1 9 9 0 ) 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 理论的正式提出并为管理实践者所关注。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累积性 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有机融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他 们认为,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企业应该从基于核心能力的视角来看待。在 他们关于核心能力的定义中,要点是“学识、协调和有机融合一,使协调和有机 融合成为可能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嘲。 其后,l a n g l o i s ( 1 9 9 2 ) 提出能力论,f o s s ( 1 9 9 3 ) 发表核心能力论, h a m e l 和p r a h a l a d ( 1 9 9 4 ) 发表竞争大未来等等。他们对识别和开发核心能 力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树立战略意图、 战略延伸、资源杠杆等等。 ( 3 )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是随着对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基础的同益关注、知识和组织 学习理论的繁荣而逐步产生的。k o g u t 和z a n d e r ( 1 9 9 2 ) 在“企业的知识、组合 能力和技术的复制一文中较早地提出企业知识基础的观点,他们认为,知识基 础的观点同把企业看成是一组契约从而有效地分配产权的观点有着显著的差异。 k o g u t 和z a n d e r 指出,组织的知识存量的绝大部分是隐性的和社会性的。知识 是在一个社会的情境中产生和复制的,知识不能与这种社会的情境分离,不可能 完全还原到个人。因为知识的这种特征和知识必须在社会环境中通过特定的经验 进行积累,所以知识是路径依赖的。站在知识的角度上,企业是一个隐性和社会 性的知识的贮藏库,知识只有在这个企业中才最有效率,很难将这些企业专用性 的、隐性的、社会性的知识的部分从企业中提取出来,成功地转移并应用到不同 的企业。企业存在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自愿性活动的社会共同体,在其中知识 能够高效率地被产生、学习和商业化应用。在执行复杂的生产性任务中,企业具 有超过市场关系的优势,这区别于契约理论所强调的激励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理会计实务 习题答案 情境五答案
- 公司授权委托书模板集合9篇
- 涵洞工程施工方案三篇
-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教案 项目六任务1教案(参考)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 医疗机构合同管理流程
- 企业成本控制手册
- 旅游景区夜间保安聘用合同
- 办公区照明设施建设合同范本
- 民航服务心理案例分析
- CR300BF型动车组网络设备及列车控制讲解
- (高清版)JTGT 3371-01-2022 公路沉管隧道设计规范
- 【110kv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17000字(论文)】
- 第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捍卫和发展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产后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
- 外贸基础知识及常用外贸术语
- 世界学生日活动主题班会
- (高清版)TDT 1056-2019 县级国土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
- 校园垃圾收集清运方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后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