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约翰弥尔顿是十七世纪英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晚年创作的三部长诗失 乐园 、 复乐园和斗士参孙成为文坛瑰宝。他的诗艺精湛得益于古典艺术, 思想崇高来自于他的宗教热诚。弥尔顿文学作品的魅力毫无争议,但人们从宗教角 度分析其长诗时往往只注重其中的某一部,而很少将三部长诗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 分析。 救赎思想是弥尔顿思想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弥尔顿将他的 救赎思想反映到文学作品里,贯穿在他的长诗中,成为救赎主题;并运用到实际生 活中去,成为救赎精神。他在人文主义中注入了清教主义,从宗教救赎的角度关心 人教育人,使人的灵魂更纯净更崇高。他不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欲兼济天下,故投 身革命洪流中,日夜操劳至双目失明,其境遇足以震撼人心,其长诗更能感染和升 华人的思想,使其崇高。从主题学、宗教学等角度探讨他的三部长诗失乐园 、 复 乐园和斗士参孙的救赎主题, 通过文本细读和分析后,我们得知: 失乐园 主要探讨救赎的原因,即堕落和原罪的问题; 复乐园主要说明如何走向救赎之 路; 斗士参孙则从人性的角度探讨如何救赎。在作品神秘的宗教神学的外衣下, 蕴含着诗人深深的人文终极关怀,这种关怀的宽度和广度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类的 过去、现在与未来。弥尔顿对人类过去的历史进行反思,从中吸取教训;对人类的 现状寄予同情,并且思考在现世怎样与邪恶作斗争;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预见 到人终将被救赎。无论是从其所受的教育、继承的文化传统、当时的社会背景,还 是从其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社会实践来看,弥尔顿都与救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主要运用宗教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解读贯穿在弥尔顿的三部长诗中的救 赎主题。在研究方法上力求阐释与实证相结合,对弥尔顿的救赎思想、作品主题及 其形成原因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弥尔顿作品的意义,希望有 助于对其史诗进行更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弥尔顿;救赎;主题 ii abstract john milton, who is an outstanding poet in england in the 17th century, creates three epics paradise lost, paradise regained, samson agonists that all of these become the treasure in literature. his marvelous art of poetry profit from the classical art and his lofty thought comes from his zeal for the religion. the charming of milton s works is accepted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when people analyze and appreciate his epics, they tend to choose one of them as text, and they always make research from religious perspective rather than treating these three epics as a whole text and analyzing it systematically. salvation thought is the main contents of his thoughts, and more important, it is reflected in his works, especially in his epics, which constitute the salvation theme. and salvation thought is also applied in social activities, which constitute the salvation spirits. milton implants puritanism into humanism, and he cares and educates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lvation, which make the soul of people purer and nobler.he is not satisfied with his own well- off and wants to help the others. therefore, he takes part in the revolution and works for it day and night, till lose his sight. in this way, his condition is amazing bad. but, the style of his long poem can make the others nobler. in viewing of these, we are attempting to probe into his salvation topic reflected in his three long poems paradise lost, paradise regained, samson agonists from the points of religion,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so on. after intensive reading and analyzing the text, we know that paradise los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 of salvation, that is, degeneration and original sin; paradise regained mainly tells us how to move to the salvation road; samson agonistes mainly explores how to achieve sal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these three epics contain profound humanistic care under the cover of mysterious religious theology. this care is so broad that is involved in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being. milton reflects over the past to learn lessons, conveys his sympathy on the present to think over how to fight against the present world and evil things, and also he is filled with confidence about the future of human being to predict that human being would be salved eventually. whatever perspectives we take to appreciate his works, such as, his background, religious belief,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 practice, thoughts, we should admit this fact that his works have some relations with salvation theme, including his famous epics. this thesis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alvation theme in milton s three ep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other theories. in this thesis, interpretation and examples are combined in the methodology. this thesis carries out an analysis of salvation iii thoughts, theme and reasons about milton s three epics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to help master the significance of milton s epics and make few contribution to analyze milton s epics, as well as his other works. key words: milton; salvation; theme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绪论 约翰弥尔顿( john milton 1608- 1674)是十七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 思想家、 政治家和政论家。他处于从人文主义到启蒙主义的中间环节,上承文艺复兴运动, 下启启蒙运动。他身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笔耕不辍;他爱好自由,尊重人权。作为 思想家,弥尔顿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原则,在权利、义务、道德、法制、出版、 教育等方面都有精辟见解,立场坚定,垂范后人,堪为师表;作为政治家,他不仅 有敏锐的政治见识,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将思想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1652 年弥尔顿双眼全盲。从 1658 年到 1660 年间,失明的诗人每晚口授 10 至 20 行诗句,通过女儿和外甥等亲朋好友笔录,完成了失乐园的一半。后因王政 复辟、困顿缠身,直到 1665 年方才完成全诗。1667 年初版时,长诗分为十卷,共 10,706 行,1674 年再版,为了与传统史诗相吻合,将长诗重新分为十二卷(原来的 第七卷和第十卷各分成两卷),计 10,714 行。1671 年在生活困顿中完成了复乐园 和斗士参孙 。 弥尔顿的一生就像个三幕戏剧。第一幕是他在霍顿平静安宁的生活,诗篇快 乐的人 、 幽思的人和黎西达斯是这幕的序曲;第二幕他投身革命和宗教洪 流中,散文和小册子是他战斗的号角;第三幕他双目失明,贫病交迫,孤身只影, 独自面对着堕落的世界,三部长诗失乐园 、 复乐园和斗士参孙是高潮和 结局的宏大乐章。弥尔顿在救赎思想和主题上所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不懈的斗 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对人类的深沉尊敬是一致的。 历史上,西方学者关于弥尔顿的创作的评论、赏析和研究资料比较丰富,内容 涉及弥尔顿的前期短诗、中期散文及后期长诗。十七世纪末,弥尔顿的最后的作品 刚发表,所以相关评论不多。十八世纪,关于弥尔顿的评论逐渐增多,当时人们对 宗教仍有虔诚的信仰,并且以古典主义为写作的楷模,所以对弥尔顿的评论主调是 赞扬的、肯定的。代表人物有艾迪生、理查逊父子等人。十九世纪,宗教气氛逐渐 稀薄,很少有人提起失乐园的宗教问题,关于弥尔顿的评论基本上是在布莱克 的影响下,着重揭示弥尔顿诗中所反映的革命精神。二十世纪国外对弥尔顿的评论 超过了前两个世纪,评价也有了大的起伏。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在二十世纪初,评 论弥尔顿的作家大都抛弃了撒旦派的片面观点,更全面地分析了弥尔顿的作品,研 究其思想特点、题材性质、结构形式、风格特征等。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 弥尔顿遇到最严峻的挑战,成为英国诗坛上争论的中心。 失乐园一向为人所称 颂的宏伟风格,受到前所未有的抨击,这派可称为否定派,代表人物是艾略特和里 维斯。这立即引起一部分拥护者的反攻,我们称之肯定派,代表人物是刘易斯和布 什。另有些人在承认弥尔顿缺陷的同时又肯定其伟大成就,被称为退让派,代表人 物有格里尔逊、蒂里亚德和燕卜荪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通过激烈的争辩, 2 弥尔顿的地位巩固后有提高之势。此后,评论家从历史、宗教、神话、语言、风格 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弥尔顿的地位稳中有升。1二十一世纪之交,英美关于弥尔 顿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汇编主要有的a preface to milton (lois potter,2005 年)和 “剑桥文学指南”系列的 milton(dennis danielson,2000 年)与english poetry:donne to marvell(thomas n.corns 编,1993 年)等。 由以上总结的情况看来,弥尔顿一直以来似乎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尤其在 历史上的一段时间对他的作品评价褒贬不一,当然也不乏权威性的论述,堪称百家 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对弥尔顿的态度问题绝不仅仅是对某位诗人喜 欢或厌恶的问题,更是一个有关如何培养人们的正确道德标准和鉴赏趣味的问题, 还是一个如何批判地继承前人的道德、艺术遗产的问题。弥尔顿所执着追求的救赎 思想、道德信念是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后人应予以有效的继承。 二十世纪以来弥尔顿著作的中文译者主要有傅东华、朱维基、朱维之、殷宝书 和金发燊等。傅东华翻译的三卷本失乐园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 1930 年商 务印书馆出版的,另一译本是 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朱维基翻译的失 乐园1934 年由上海第一出版社出版。朱维之翻译的失乐园先后有两个出版社 出版:1984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和 1996 年天津人民出版社。朱维之翻译的复乐园 于 1950 年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后于 1981 年与斗士参孙合并为一本书由上海译 文出版社出版。 此外, 朱维之还翻译了弥尔顿的其他诗作, 出过两个译本, 一是 1993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弥尔顿抒情诗选 ,二是 199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弥尔顿 诗选 。殷宝书翻译的弥尔顿诗选1979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选编的弥 尔顿评论集1992 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金发燊翻译的失乐园1987 年由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翻译的弥尔顿传略1992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后来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于 2004 年出版了金发燊失乐园 (上下) 、 弥尔顿十四行诗选 、 复乐园和斗士参孙的全新译本。哈尔滨出版社于 2001 年出版刘怡君改编 的失乐园 ,2005 年出版刘彦汝编译的失乐园 。2004 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的“世界文学名著收藏系列丛书”之一就有李霞翻译的失乐园 。 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对弥尔顿的研究专著主要有密尔顿诗歌 全集详注 (陆佩弦编,商务印书馆 1990 年版) 、 约翰弥尔顿简论 (丁亚一编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 弥尔顿和他的失乐园 (梁一三著,北京出版社 1987 年版)等。与此同时,对弥尔顿及其诗作的研究和学习也进入了高等院校的中 文专业和英文院系的教材及研究视野中。 特别是中国 “十五” 期间 (20002004 年) , 弥尔顿诗歌研究有 8 篇研究论文。文化研究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批评方法,弥尔顿诗 歌研究也借鉴了这种方法,研究者不仅对文本进行了细察,而且注重挖掘文本中蕴 藏的文化内涵,如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 (刘立辉, 外国文学研究 2001 年第 2 期) ,从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洞悉作品的宗教、文化内涵。金发燊 3 于 2001 年出版专著鸿鹄翱翔:弥尔顿和失乐园 ,发展了国内的弥尔顿研究。 发表在期刊和高校学报上关于弥尔顿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弥尔顿的诗学观 (刘 立辉, 外国文学评论2001 年第 3 期)、 失乐园与复乐园(2000 年郑州大学胡景 战)、 约翰 弥尔顿 失乐园中的基督教人文主义(2004 年对外经贸大学段晓芳)、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主题人文主义(2005 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常颜莉)、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2005 年河北师范大学赵烨)、 弥 尔顿心中的上帝(胡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评弥尔顿的女性 意识与婚姻观 (陈景霞,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年第 5 期) 、 论弥尔顿的美德 观 (徐贵霞,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3 期) 、 情愿为自由而牺牲我的目 光弥尔顿的追求 (张锡金, 书屋 ,2003 年第 9 期) 、 弥尔顿简评 (秦丽萍,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2 期) 、 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 由观念 (张昆, 当代传播 ,2000 年第 2 期)和试论弥尔顿的自由意识 (候胤,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4 期)等。 在很大程度上,研究和评论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失乐园上。研究者对其意义、 主题和人物形象及风格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挖掘探讨,如 失乐园中 的自由意志与人的堕落和再生(肖明翰, 外国文学评论1999 年第 1 期)、 失乐 园中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张伯香、曹静, 外国文学研究1999 年第 1 期) 、 理想人格的企盼一种对失乐园的阐释(肖四新,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1 期)、 失乐园一部人类史诗和圣经史诗 ”(林丹华, 福建教育 学院学报2000 年第 3 期)、 拨云弄月气吞山河浅论失乐园的崇高风格 (朱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 失乐园的艺术美赏析(朱莉, 美与时代2004 年第 1 期)和 失乐园的语言特点、创作风格(王翠瑛, 嘉 兴学院学报2005 年第 5 期)、 反思叛逆企盼理性失乐园主题探微(张勤,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5 期)、 论撒旦作为诱惑者的变化从失乐园 到复乐园 (徐贵霞,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 失乐园中撒旦 形象的重新审视(黄德林, 上海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 浅谈失乐园中 的形象关系(汪媛, 池州师专学报2005 年第 6 期)等。我们总觉得美中不足的是 对弥尔顿的其他长诗及其思想等问题的整体认知尚稍显不足,视野不够开阔。 近年来,弥尔顿研究领域里还涌现出一些高质量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硕士 学位论文主要有: 论弥尔顿复乐园中的诱惑主题 (胡小莹,湖南师范大学英 语语言文学专业,2005 年)集中探讨了复乐园的诱惑主题的内涵及其体现出弥 尔顿的“内化”倾向; 论失乐园的人学内涵与艺术意蕴 (陈敬玺,西北大学 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2006 年)重在对失乐园人学内涵和史诗艺术 意蕴的分析; 矛盾的和谐弥尔顿黎西达斯中的“死亡”与“爱” (周静, 西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6 年)旨在探讨黎西达斯中弥尔顿对死亡和爱的理 4 解及其关系。沈弘教授的博士论文弥尔顿的撒旦与英国文学传统 ,主要是阐释 分析古英语文学和中古英语文学对于弥尔顿史诗失乐园中撒旦这一人物形象塑 造的影响。他主持的“弥尔顿研究”2001 年在北京大学作为规划项目被立项,后被 浙江大学引进。他招收弥尔顿研究方向的博士,在此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 知名度。 纵览国内弥尔顿翻译研究情况,我们发现:相关论文和文章虽然相对较多,而 对作品中蕴含的有关宗教救赎文化与人性思考探讨还不够到位。总体来说,国内研 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缺乏有个性的洞见与观点。过去由于缺少对基督教的理解, 我们对弥尔顿的研究确实存在偏差,甚至是误读。只有摒弃套用单一的阶级论去评 价文学的思维模式,才能还弥尔顿以真面目。长诗中凝聚了他的思想观念和理想抱 负,其主题思想对全人类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救赎的角度来理解弥尔顿作品 中的深刻思想和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探讨其背后深厚的宗教 和哲学意蕴,揭示蕴含在经典作品中的思想的普遍持久的价值,并期望借此主题对 鼓舞人们精神和斗志产生有益影响。 救赎是基督教的主要教义之一。弥尔顿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对救赎主题的描 写和探讨倾注了极大热情,尤其是最后的三部长诗失乐园 、 复乐园和斗士 参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救赎主题,这充分表明其在弥尔顿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弥尔顿对救赎的认识是基于他的一些神学思想。救赎论是一个关于基督如何完成拯 救世人的使命问题,是基督教的教义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这一问题,历史上 各派教会说法不一:一般东正教强调人的得到救赎在于信徒身上的人性和神性的神 秘结合,基督的拯救之功在于他的道成肉身,使相信他的人能通过一种神秘的变化 而使人性被神性吸收;天主教和新教则强调基督的救赎促使上帝和人的关系所发生 的变化,主张基督的牺牲改变了上帝对人的态度及基督的生和死起了榜样的作用, 使世人受到感动,改变了他们对上帝的态度,使自己的生活起了变化,最终达到神 人和解。救赎论以基督论和原罪论为前提,三者密切关联,系统地说明上帝对人世 的安排和拯救,向人们形象地阐释基督作为救世主在人世间的命运与作用,指出世 人通过耶稣基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而有了获救的希望,强调可以靠信仰基督而得 到救赎。基督教称耶稣基督为“救主”或“救世主” ,认为耶稣降生是为了拯救相 信他的人摆脱罪恶,得到永生。它认为由于人类始祖犯罪,致使整个人类都有与生 俱来的原罪,而且无法自救,于是,圣父派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承受死亡, 舍身死于十字架上,流血牺牲作为“赎价” ,而为人类赎罪。这样,基督徒认为惟 有相信和依靠救世主耶稣为人赎罪,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我们应该看到弥尔顿作品中的救赎主题与我们的关系。在弥尔顿的长诗的救赎 主题中,我们看到了人文主义精神与福音书人格理想的内在联系。弥尔顿强调理性, 强调人的灵魂应不断向更高境界升腾,直至最后达到灵魂和肉体之间和谐关系的理 5 想,同时也不断发出灵魂可能下降到兽格的警告。在一定程度上,三部长诗富有哲 理的魅力和教育的功用,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不难看出,弥尔顿的救赎主题的意 义和作用是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并促进人们服从道德准则,要求通过自身修养净化 人心,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事业,战胜苦难,实现道德理想。诗人的写作目的在于用 美德和善行来塑造和锻炼高贵和纯洁的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6 第 1 章 救赎主题在长诗中的体现 所谓主题,主要指:(1) motif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2) subject matter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我们将要探讨的弥尔顿的救赎主题包含了二者,即 弥尔顿借助了与救赎相关的题材和内容创作长诗,并通过这些题材、人物等表现出 了他的救赎思想。 失乐园 、 复乐园和斗士参孙都表现出人的奋争和救赎,都是触及人 类心灵的作品,是诗人对人类最深层的道德、精神和信仰的探索,折射出弥尔顿对 人和人性反思、对人类不幸根源探究和人如何才能得到拯救等问题的思考。救赎主 题具体体现在长诗的题材的选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题材选取上,弥尔顿失乐园借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撒旦引诱堕落而被逐 出乐园的故事,揭示基督教“原罪”观念,提倡人类应以现实的态度勇于承担尘世 生活的重担,以赎罪拯救自身。 复乐园用耶稣战胜撒旦种种诱惑而恢复乐园的 故事,说明人类如能完善自身品格,定可战胜种种磨难,得到拯救。 斗士参孙 借悲剧人物参孙中计、被囚、失明、饱受凌辱、不惜生命报仇雪耻的经历,申诉了 弥尔顿自己的政治遭遇和理想信念,颂扬了为高尚事业而斗争的坚韧不拔的品格和 不惜牺牲自己的救赎精神。 人物形象上,弥尔顿出于表达救赎这一崇高思想的需要,选用宏大的事件作为 题材,采用宏伟的长诗作为体裁,以引经据典、气势恢宏的风格,创造了文学史上 经典的人物形象:耶稣、参孙、亚当和夏娃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带有诗人救赎 思想的烙印。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始祖,他们身上有人类普遍的品质,是救赎的条 件;耶稣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美德是救赎的基础;参孙是救赎之路上的典型形 象,堕落与再生给人类带来救赎的希望。 1 . 1 题材选取 三部长诗所选取的故事题材都涉及到救赎、堕落与再生: 失乐园的故事涉 及到上帝创世、天庭大战、人的堕落; 复乐园的故事涉及到耶稣与撒旦的较量, 启示了一条救赎之路; 斗士参孙的故事涉及到参孙的堕落与重生。其中饱含着 诗人对人类救赎的探究和思索,饱含着诗人的睿智,囊括寰宇。 下面,我们来具体深入分析三部长诗的思想和题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三部长诗中的第一部失乐园 。 失乐园是弥尔顿经过长期 酝酿、构思而成的一部具有古典趣味的叙事长诗。诗人一直认为英国文学需要一部 能与荷马的伊利亚特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相媲美的史诗。而早在旅欧归 7 国之时,弥尔顿就考虑创作一部伟大的诗剧,原先计划采用中世纪亚瑟王与其圆桌 骑士的故事,后来才决定利用当时颇为流行的题材,即圣经创世记中关于人 类堕落的故事。 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旧约的创世记 , 并依据了新约的启示录 , 是弥尔顿清教主义的激情与他的人文主义修养相结合所产生的鸿篇巨制。批评家德 莱顿(john dryden,1631- 1700)评价道:我们在描述荷马时,可以用“思想崇高” (loftiness) ,对于维吉尔,则说他艺术手法绝妙(majesty) ,而弥尔顿的作品则是 荷马的思想崇高和维吉尔艺术手法绝妙的结合。 2 弥尔顿无论是讲述人是如何失去 乐园的,还是预示人最终将得到救赎,恢复失去的乐园,都是想赋予人坚定的信念, 给处于苦难中的人以鼓励,使人们在辛苦生活中仍能怀抱希望生存繁衍下去。 从圣经中取材来创作文学的做法,古已有之,绝非弥尔顿独创,但是能够从旧 约创世记和新约启示录的只言片语的叙述中发挥包罗万象的想象而创作 出一部洋洋洒洒上万诗行的史诗,在西方文学史上恐怕只有弥尔顿可以做到了。通 过“圣经”题材与“堕落”主题的选择,形象地阐释了“堕落” 、 “救赎”这样的基 督教基本教义,通过撒旦与上帝的公开对抗和诗人直接、间接的心志抒发,明确表 达了自己对革命矢志不渝、虽败不馁的政治情操,通过对“堕落”的原因的探究和 “罪” “恶”的剖析,深刻地反思了革命失败的原因和人类不幸的根源。 失乐园借用了旧约创世记(genesis) 第 2、3 章,人类始祖亚当和夏 娃受魔鬼撒旦引诱,偷吃禁果犯下原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作为失乐园 题材来源之一的新约启示录是圣经的最后一卷,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它 采用象征的方式与高度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这样一种信念:人类终将被救赎,苦 难将不复存在。撒旦的斗争史是根据新约启示录(revelation) 第 20 章第 1 至 10 节的故事而创作:撒旦被天使捉住,并被天使用一条粗大的铁链子捆住关进了无 底坑。那些给耶稣作见证的为上帝之道而被斩首的灵魂和没有兽印者的灵魂都复活 了,与耶稣一起为王一千年,成为上帝和耶稣的祭司。这一千年后,撒旦要被暂时 放出来迷惑人间,但又因其作恶多端而被投入硫磺火湖,永受痛苦和煎熬。诗人发 现戏剧舞台难以表现如此宏大的题材,便改用了场面恢宏的史诗形式,以这些故事 为素材,充分发挥他奇特伟大的想象力,融入他的思想,创作出一个善恶斗争的故 事:撒旦原是天国里地位极高的大天使,生性高傲。当他听说上帝赋予独子耶稣比 自己更高的权利和地位时,非常不服进而率众天使反叛。一场激烈的战斗在上帝与 撒旦间展开了,撒旦败阵,与叛逆天使一起被打入地狱。然而撒旦不甘失败,召集 众叛逆商讨复仇方案,决定破坏上帝创造的新乐园,加害人类。撒旦孤身一人化作 各种动物打探秘密,诱惑人类堕落。虽早被上帝识破其阴谋诡计,并由天使警告亚 当和夏娃,然而人类始祖终究因为犯了原罪而被逐出乐园。 失乐园常与伊里亚特 、 神曲等史诗相提并论。弥尔顿讲述的天庭大 战来自于荷马的伊里亚特 、赫西俄德神谱 ,撒旦混沌界历险来自于荷马的奥 8 德赛 、塔索解放了的耶路撒冷和卡蒙斯卢西亚德 ,比较明显地模仿了古典 史诗传统的情节;其“天堂乐园地狱”式结构则仿效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的史诗结构,先说天使堕落到地狱,再由邪恶天使的复仇引起新世界,而后在乐园 里以回顾方式叙述天庭大战和创世过程,两条线索汇合成人受诱惑而食禁果,犯禁 后的惩罚,最后再以展望未来的形式讲述人的救赎。诗人赋予了史诗广阔的寰宇背 景和的辽远的时间观念。史诗的叙述话语在过去、现在、未来之中任意穿梭往返。 失乐园全诗有宏伟的结构时间上包括回顾史前撒旦的反叛、神的创造新世 界和预言中人类的未来;空间上也分为三个部分:天堂、人间和地狱。长诗的视野 建立在整个宇宙和人类历史的基础上,场景十分雄伟壮阔,气势非凡。所有这一切 都体现出崇高的风格,可以说超越前代的史诗,因为他采用的主题概括了一切创造, 并以无垠的宇宙作为背景,换句话说,他写的是整个宇宙背景下的人类史诗。在 失 乐园这部长诗中,弥尔顿首先描写了人类的原罪是如何产生的,这就说明了救赎 的起因。亚当与夏娃由企图逃避罪责到重返审判之地、回归创造者的怀抱,这个过 程好像耶稣在新约圣经中呼唤我们“重生”的过程一样。可以说, 失乐园是用 个人化的方式表现了人类乐园得而复失的情景,展示了人类精神寻求的心路历程, 表达了人类的无方向感、纷乱、困惑与漂泊。 然后,我们来分析三部长诗中的第二部复乐园 。如果说,弥尔顿在失乐 园里表现了犯罪救赎的原因,那么他在复乐园里体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 义之一基督论,这是救赎的基础。 复乐园取材于新约马太福音第 4 章第 1 至 11 节或新约路加福音第 4 章第 1 至 13 节。素材是耶稣在约旦河边 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后,圣灵引导他到旷野,禁食 40 天,接受考验,撒旦对他进 行各种各样的诱惑:用面包美食引诱饥肠辘辘的耶稣,耶稣说人不能只为食物而活, 要为上帝而活;撒旦将他带至高山,用全世界的城池诱惑耶稣,耶稣说只服从上帝。 拒绝诱惑后的耶稣被天使接走,盛宴款待,恢复乐园。 圣经新约认为,上帝让 自己的独生子耶稣降生为人,为了替人类赎罪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才使得人类得以 拯救。弥尔顿就是以这个简单的故事为题材,讲述了耶稣面对撒旦的种种诱惑时所 体现出的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为人类开辟了通往乐园的道路,赢得了能够让 灵魂重返乐园的许诺。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诱惑,但是他们的后裔耶稣却更加刚强和 坚毅,他以此征服了撒旦,拯救了人类。这首长诗的基本宗教构思就是如此。弥尔 顿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并不注重事件本身的细节,而是对圣经所载基督一生中 这一富有象征性事件进行沉思,并把对事件的沉思与圣经联系起来,旨在理解 拯救的模式,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他本人的处境,给耶稣增加了更多的考验。除 了物质上的诱惑外,还有精神上的诱惑,如撒旦用希腊的光辉文化引诱耶稣,妄想 让他把兴趣转移到文化研究上,忘掉自己身上肩负的救赎使命,却被耶稣斥退未能 得逞。撒旦见这些诱惑不能奏效,还用暴风雨来威胁耶稣,但也不能使他意志动摇。 9 采用这个故事为题材,说明了弥尔顿对人类的美好品格充满信心,人类终将在此榜 样的指引下得以复得乐园。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部长诗斗士参孙 。它取材于旧约士师记 (the book of judges)第 13 章至第 16 章。旧约中的参孙大体是传说中的部落勇士,头脑比较 简单,半带野蛮性,力大无穷,他最后的英雄行为仅仅是为了报仇。而在弥尔顿的 长诗中,参孙过去的辉煌和神力已不存在,他只是一个被奴役和受人侮辱的囚徒, 为以前的过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来抵住了敌人的折磨、诱惑和失明的痛苦,宁 死不屈,与敌人同归于尽。 斗士参孙也是古典悲剧形式与救赎主题相结合的产 物,它试图从具有强力的人的身上寻找出救赎的轨迹和途径。这部诗剧与古典悲剧 不同的是,它强调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悖论:参孙经历的痛苦、悔恨和醒悟带给他 的不是绝望,而是对上帝意志的顺从,也就是满怀义愤地献身于光荣无比的事业。 参孙身上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弥尔顿晚年身处逆境,但作为一名革命诗人,他对未 来并未失去信心。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在斗士参孙结尾时合唱队将 参孙的最终结局描述为凤凰的自焚与新生所具有的意义。参孙是为以色列的自由而 斗争的战士,先是被胆怯的同胞出卖,后来又不可挽回地被自己对大利拉的痴情所 出卖,大利拉把虚弱不堪、孤立无援的参孙交给了非利士人。经历了苦难、失明、 羞辱等种种磨难,跌倒了的参孙重新站了起来,从精神上绝望的低谷中找到了救赎 的曙光。参孙的经历的基本模式是:堕落苦难救赎。灾难赋予这部作品生 命力及激情,使其不仅仅是人类质问命运这一根本问题。弥尔顿在参孙身上不仅看 到了人类失败和堕落的根源,也看到了人类塑造自己命运的能力。人类如果能通过 顺从和律己来改正错误,也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1 . 2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除了通过题材来体现,还有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过塑造带有作者思想印 的人物形象来阐发的。亚当和夏娃,这一对人类始祖,他们犯了原罪而失去乐园, 既是人类“不幸”的根源和需要救赎的原因,也是人类真正独立地开始;耶稣,这 个充满了人性和神性光辉的统一体, 是人类救赎的希望和基础,因他而恢复了乐园; 参孙,如凤凰涅槃般从堕落中再生,勾勒了一条救赎之路,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人 生的斗士。 弥尔顿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而且博学多才,精通多种文字,熟悉古典文学, 尤其是古希腊罗马神话、 圣经文学等。同时他又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人,一 个不囿于经院经文的注重现实的人,一个善于化知识为己用的人,具有“某种使学 识转化为直觉的力量:创造的力量”3。诗人大学期间对经院课程不满,和他顽固 的导师发生冲突,甚至愤而离校回家自修,后来学校给他更换了导师他才回校继续 学业。由这段经历就可以看出,弥尔顿敢于蔑视权威,有独立的个性,这也就不难 10 理解经他借用后的圣经相关故事与人物在三大长诗中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 充分表达和体现了救赎思想。 1 . 2 . 1 亚当和夏娃 失乐园是诗人关于探讨、追问全人类不幸之根源的思想的杰作,首先我们 要探讨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形象及意义。作为人文主义者,诗人对人类始祖亚当、 夏娃是赞美的态度。史诗首先展现了一幅生活于乐园中的这对爱侣的清新优美的画 面,展示了他们爱情的真挚。本来他们生活在乐园里无忧无虑,为了获得智慧,摆 脱蒙昧状态,他们违背上帝的禁令,偷吃了禁果。上帝惩罚亚当必须汗流满面才能 糊口,而亚当却把这看成依靠自己双手开拓未来的生活新起点。上帝惩罚人类离开 乐园。亚当和夏娃离开乐园时并未失去生活的勇气,而是拭去眼泪,携手踏上征途。 史诗以人类始祖的经历预示着,人类发展的道路是艰难的,在人类争取自由,追求 幸福的征途上,必然会有考验、波折、磨难,但人们仍将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未来, 在道德上、知识上、信仰上更趋完美,光明和幸福终将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失乐园里对亚当和夏娃的描写,是人类成长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 到了堕落,也看到了救赎的希望,因为这部史诗讲述的是“关于人类最初违背天条 /偷食禁果,把死和其它/各种灾祸带至人间,并失去/伊甸乐园,直到一个非凡伟人/ 来为我们恢复乐土的事”4,目的是“阐明那永恒的天道圣理,/并向世人昭示天帝 对人的公正, ” 5这不是否认他们在失足之前是善良的。他们确实是善良的,只不过 当时他们天真无邪,就像孩子一样,而在他们失足之后就变成了坏孩子。经过忏悔 之后,他们又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长大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使撒旦说过 的一句话成为现实。在第二卷里,撒旦对他的追随者是这么说的: “沉沦而再起的/ 天人,比没有沉沦的更光荣、可畏。 ” 6对亚当和夏娃而言也确实如此,因为他们 在感到羞愧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自己的错误,因而向天国祈求帮助,只有这样才有 可能使他们做的恶转化为善,从而有了得到救赎的可能。 亚当和夏娃犯错误的经历是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因为每个人从懵懂的童年长成 人的过程里都会遭遇邪恶,并逐步认识自身的不完美。只有接受了错误教训,从盲 目自信或骄傲中猛醒过来,愿意来赎罪,我们才真正找到了人生的位置和道路。艾 略特对亚当和夏娃形象的评价也许是比较公允的,他说: “亚当和夏娃并不是我们 所熟悉的那种男人和女人,他们是初始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类型,而是原型。 他们具有男人和女人的一般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受惑以及堕落中看到他们 所有后人的错误和德性、卑鄙和高贵的初动。他们具有恰当而普遍的人性。 ” 7亚当 和夏娃的经历和人类普通的经历没有什么两样。我们都是从冲动无知的孩童时期开 始,长大后发现了罪恶,通过这发现才能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自己的失误以及他人 的失误。也就是说,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这种慈悲为怀的心肠,如果我们能像亚当和 11 夏娃一样从我们自己的弱点中吸取应有的教训,而且可以做到从自己的失误中吸取 教训。 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身上认识自己,是人类试图理解人的本质的开始,探讨人 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上帝创造了人,并赐予人财富和宝藏,但人却因为原罪而 失去乐园。然而这一堕落并非绝对不幸,因为堕落更能促人奋飞向上。在这个意义 上说,没有罪恶,就没有拯救。这里的辩证关系还可以用基督教强调的“幸运的堕 落”(the happy fall)来概括。天真无邪就其本身而言固然很好,但单纯或纯洁的人, 没有犯过罪的人,就不懂得谦卑,更不会怀有基督教宣传提倡的包容忍让、同情怜 悯、理解和慈善这些美德。而能够谦卑地意识到自己是个有罪之人就会打通一条通 向许多美好品德的道路:容忍、同情、谅解、慈悲等。这些美德对于那些天真无邪 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有的,因为在他们简单的头脑里他们是无法理解他人的弱点 的。他们必须先看到他们自己身上的弱点,然后才会对别人的弱点产生同情和理解。 因此,失去乐园是坏事,更是好事,否则人类怎么会有自身的价值?所以,虽然亚 当和夏娃知道这是上帝对他们严厉的惩罚,他们还是勇敢地面对了充满辛苦、操劳、 疾病和危险的未来。失去了乐园里那无忧无虑的永生的日子固然是个遗憾,但是那 种做上帝豢养的宠物的生活远不如奋斗终生更雄壮和有意义,起码人从此可以自己 选择和创造生活。二十世纪著名的弥尔顿学者梯利亚德( e.m.w.tillyard,1889- 1962) 就曾对亚当和夏娃在乐园里的“幸福”生活做过幽默的评论,把那种安稳而不需操 心的生活叫做“领养老金的退休生活。 ”他的原话为:亚当和夏娃“被降至可笑的 地位,在一个自动就会生产的花园里劳作,它实际上不用管理就会满足他们所有 的需求(他们)过的是领养老金的日子,享受着永恒的青春。 ”8这与中国古代 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有着同样的道理。 1 . 2 . 2 耶稣 复乐园中的耶稣是弥尔顿心目中理想品格的化身。他之所以能够救赎人类, 或者说人类之所以能得到救赎,都是因为这些美好高贵的品格:信仰坚定,意志坚 强,目光远大,不被威胁吓倒,不为利益动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完美结合,他的品质足以完成最伟大的救赎人 类的使命。 作为耶稣敌对方的撒旦,他向部下们表示对耶稣的称赞才显得更客观更可信, 不掺杂任何溜须拍马的成分,更从侧面烘托了耶稣的美好品格:耶稣“显出一切的 美德,高雅而聪明,/能够完成最崇高,最伟大的事。 ”9耶稣是人类除了亚当夏娃 之外的又一个始祖,他身上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部分。在撒旦第一次诱惑耶稣碰壁后 总结经验教训时就认识到: “可是我觉得这滋味大大不同,跟当初/对付人类始祖亚 当时,全异其趣,/对亚当,可以利用他的妻子,诱他上钩,/但用同样方法来对付 12 这人却大大不行。/即使他从母亲方面承受了些俗世的成分,/但从他父亲方面却得 到更多上天的秉承。/他有着绝对的完全性,神圣的美质,/和阔大的心胸足以容纳 最伟大的事业。 ” 10撒旦也作了知己知彼的尝试, 当别烈建议用女色勾引耶稣时, “撒 旦急速转身回答他道: 别烈!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志。 ”这一个迅速的动 作和对手下略带斥责的话语,侧面表明了在撒旦心中,耶稣的高贵和坚贞的地位是 毫无疑问的。 “他高高地踞坐在美德的山顶上,/从他那威严的眉宇之间望去,/马上 使她慑服,她的浓妆艳抹,/以及女性的骄矜都要显得失色,/一变而为虔诚的敬畏 了! ”11所以撒旦决定再“运用较硬性的事物来试他坚强的意志,/用富贵,荣华, 体面,和众人的称赞/(最伟大的人常在这些礁石上粉身碎骨) ,/或利用那些似乎是 自然的欲求来试他。 ”12 耶稣作为诗人理想品格的化身,他身上不仅充满了光辉的人性,同时也有弥尔 顿自己的影子。弥尔顿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他本人的处境,给耶稣增加了更多的 考验。除了物质上的诱惑之外,还有精神上的诱惑。如撒旦用希腊的光辉文化引诱 他,想让他把兴趣转移到文化研究上去,被耶稣斥退。撒旦见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 都不能使耶稣改变信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编制合同范本
-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龙文教育高三数学试题月测(四)试题
- 沈阳买二手房定金合同范本
-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顺德区广州第一中学高三期中检测试题数学试题试卷
- 翔安教育集团幼儿园园长(副园长)应聘报名表
- 土地撂荒合同范本
- 核酸转运合同范本
- 订购婚纱合同范本
- 劳务试用合同范本
- 储存蔬菜合同范本
- 成语故事课件一诺千金
- 物业公司环境因素清单
- 国内旅游出团通知书(新版)
- 赶工措施费申请报告
- 订单协调管理流程
- 全桥逆变电路滤波电路设计步骤
- 蒲公英总黄酮的提取及其抑菌性能
- 4gl语言开发原则及规范--简化版
- 工程量确认单样本(管线)
- 区最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
- 除尘器安装专业监理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