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回归童真——丰子恺的儿童文化思想及其课程论意蕴.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回归童真——丰子恺的儿童文化思想及其课程论意蕴.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回归童真——丰子恺的儿童文化思想及其课程论意蕴.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回归童真——丰子恺的儿童文化思想及其课程论意蕴.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回归童真——丰子恺的儿童文化思想及其课程论意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如何应对儿童文化危机所导致的童年消失现象。课程学界对这个话题同样做出了诸多积极回应。但从已有的相关成果来看,学者们往往忽视了去整理历史上的儿童文化思想与实践遗产。言外之意,从思想史的角度去丰富学校课程及教育理论的思考维度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选择“五四 时期的教育文化学者一丰子恺作为研究与学习的对象。理由在于:1 丰子恺具有很强的“儿童崇拜”意识。2 曾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化作品( 儿童漫画、儿童文学) 。3 其独特的“童心说 理论将“童心 与“艺术心等同起来。4 把“艺术护心的课程主张推演为开展全面的艺术教育以实现“回归童真 的理想。鉴于此,本文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论题的研究:首先通过对丰子恺成长背景的考察,了解他“童心说 理论的文化来源和本质。进而对他有关儿童的文学艺术创作进行解读和分析,探明他儿童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随后把握他对童心与艺术心的理解,分析其为求护心而主张的全面艺术教育及其课程实践。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 借助先贤丰子恺“回归童真 的教育理想和课程实践为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份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与实践参照;2 对解决目前教育中“儿童文化危机”所造成的严重问题、开发真正以“儿童为本位 的课程给予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关键词:儿童文化危机回归童真童心说全面艺术教育a b s t r a c tg e n e m l l y ,t h ef i e l d so f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e o r y 柚dp r a c t i c ec l l r r e n t l yi n t e r e s ti nat o p i c :h o wt od e a lw i t ht h ep h e n o m e n o na b o u td i s 印p e a r a n c e0 fc h i l d h 0 0 dr e s u l t i n g舶mt h ec r i s i so fc h i l d r e nc i l l t u r e t l l l ea c a d e m i ao fc l l r r i c u l u mh 舔r e s p o n d e dp o s i t i v e l yt oi t h o w e v e r a c c o r d i n gt 0t h ee s t a b l i s h e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 ,s c h o l a 璐u s u a l l yi g n o r e dt oc o m bi d e a s 锄dp r a c t i c a lh e r i t a g eo fc h i l d r c nc u l t u r e i tm e a n st h a t ,t h ew a y0 ft h i 幽gt 0r i c h e ns c h 0 0 lc l l r r i c i l l u m觚d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e o r y仃o map e r s p e c t i v eo 仆i s t o r yo ft h o u g l l th 勰n o tb e e nt a k e ns e r i o u s l y 1 1 l i sp a p e rc h o o s eas c h o l a ro fc l l l t u r ci nt h em a y4 mp e r i o d f c n gz i k a i 弱锄o b j e c t i v eo fs t u d y t 1 l i sc h o i c cd e p e n d so nt l l ef o l l o w i n gr e a s o n s :1 f e n gz i k a ih a das t r o n ga w a r e n e s so fc h i l d r c ni d o l2 h ea 呜a t e dn 啪e r o u sw o r l 漆o nc h i l d r e nc u l t u r e ( c a r t o o n ,c h i l d l 哈nl i t c r a t u r c ) 3 h i ss p e c i a lt h e o r yo fi 仰o c e n c ce q u a l sc h i l d ss i m p l i c i t yt oi n s p i r a t i o n0 fa n 4 h ee v o l v e dap l a no fa l l r o u n da n se d u c a t i o n 仃o mh i si d e at op r o t e c tc h i l d ss i m p l i c i t yi l l0 r d e rt of u l f i ut h ei d e a lt h a tr e t u mt oi i l i l o c e n c c t h i sp a p e rw i l lc a r r yo u tt h et h e m es t u d yw i t ht h ef o l l o w i n gs t e p s :f i r s t l y ,t of i n do u tt h ec u l t u r a lo r i 舀n 趾dn a t u r e0 ft h et h e o r y0 fi i l l l o c e n c eb yi n s p e c t i n gf e n gz i k a i sb i o 笋a p h y s e c o n d l y ,t 0v e r i f yt h ec o r co fh i si d e a sa b o u tc h i l d r e nc u l t u f eb yr e a d i n g锄d 孤a l y z i n gl l i sl i t e r a t u r c 锄da nw o r l 【s i 丑s t l y t 0 觚a l y z et h ea l l - r o u n da r t se d u c a t i o n 孤dp r a c t i c a l 训c i l l 啪t 0p r o 觚t h ei n n o c e n c eb yu n d e r s t a i l d i l l gh i st h e o r ya b o u tc h i l d ss i m p l i c i t ya i l di n s p i r a t i o no fa n t h ep u 平o s e so ft h i ss t l l d ya r c :1 t op r o v i d eav a l u a b l er c s o u r c e so fc u i c u l u m 趾dp r a c t i c a lm o d e lf o r t h ec l l r r e n tc u r t i c u l u mr e f o mo fe l e m e n t a r ) re d u c a t i o n a n c e s t o rf e n gz i k a i se d u c a t i o n a li d e a l锄dc l l r r i c i l l u mp r a c t i c ea b o u tr e t u m i n gt 0i i l i l o c e n c ea r et y p i c a lf e f e r e n c e s 2 t o 舀v eah e l p f u le n l i 曲t e n m e n t 柚da i d f o r t h ed e v e l 叩m e n to fc h i l d - b a s e dc u r r i c u l u ma sw e l la st 0s o l v et l l es e r i o u sp r o b l e m sr e s u l t i n gf 而mt h e 嘶s i s0 fc h i l d r e nc u l “l r ei ne d u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c r i s i so fc h i l d r e nc u l t u r er e t u mt oi n n o c e n c et h e o r yo fc h i l d ss i m p l i c i t ya l l r o u n da r t se d u c a t i o n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茅劾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孑芎夕导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刁。多尸导师签名:日期:塑:! :! 芝日期:! 星:! i导论走进丰子恺的儿童文化与课程世界儿童文化的扭曲甚至消失乃是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课程学界对这个话题同样做出了诸多积极回应,但从课程及教育学界已有的相关成果来看,学者们往往忽视了去整理历史上的儿童教育思想与实践遗产。言外之意,从思想史的角度去丰富儿童课程及教育理论的思考维度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力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去思考上述问题,拟为当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管窥之见。第一节面对儿童文化危机的审思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尼尔波茨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指出:“新技术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促使电影电视利用其形象手段,将成人社会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儿童,从而导致儿童过早成人化,以致失去其宝贵的童年。而作为特殊一类的儿童文化也在成年和儿童共享的大众文化中逐渐消失 。挪威教授让一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则对学校文化压抑儿童天性的现象给予了猛烈地批判。他说:“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学校是一种从事系统的压抑儿童天性活动的机构。儿童文化危机也同样引起了中国学者们的关注。儿童教育学者边霞认为,儿童文化的危机首先来自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环境的改变,家庭少子化现象,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与自然的疏离等;其次是成人文化对儿童的压制和侵袭,而作为成人文化主要承载者的幼儿园和学校,也就成了压制儿童文化的主要场所。固面对危局,已有诸多学者对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及如何解决做过探讨,大体来说,学者们的探索是按以下路径进行的:1 向儿童学习,为儿童创设适宜自身发展的儿童文化环境。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儿童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形态。儿童不仅作为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精神存在成为人类发展的动力源。 她认为,人在生命的第一阶段便创造出人的心灵和发展了人的行为。比如儿童学会了独立地活动、说话、思维以及自我克制等。这个过程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成人的教学,而是由于儿童本身的创造。她揭示出儿童发展的秘密就是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力使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她尊崇它为“人类发展的动力源”、“人类精神的胚胎 。 美 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p 卜5亩( 挪威) 布约克沃尔德著,上毅等译:奉能的缪斯一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 m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p 1 2 l 边霞著: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j 学前教育研究2 0 0 1 年0 3 期p 8 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 m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 0 0 4 p 2 1 01为此,她号召成人必须“向儿童以及它的需要和爱好学习并强调为国民提供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一个为成人,另一个为儿童。2 赋予儿童多种文化表达的权利。在爱德华兹所著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兹曾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即指儿童有多种多样的认识、交流的表现手法和学习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建造、戏剧表演等,但现行的学校教育却压制了儿童文化的生长。 为此,瑞吉欧教育理念强调:还儿童以自由表达的权利,通过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和解决的基本活动中,以此建构新的经验。3 建立“以儿童为本位 的生态人生观。儿童文化学者朱自强提出了“童年生态 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童年生态在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破坏下,正面临着深重的危机,童年的许多愿望和权力正在被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无情地剥夺。要保护童年的生态性,就要建立“以儿童为本位 的生态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尤其要包含承认对儿童生命形态的敬畏。重返童年正是战胜应试教育这场洪水的诺亚方舟。回4 教育要为儿童提供精神和文化影响的可能生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作者刘晓东在其文章中强调:“成人应当懂得尊重和欣赏儿童原生态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让教育活动来浓缩儿童的这种原生态生活,让教育所创造的高于儿童原生态生活的这种可能生活滋养儿童,提供原生态的生活所不能提供的精神影响和文化影响。固相关文献还有许多,但就分析视角而言,大都仍未超过上述几大路径,常常也是学者们立足于自身的儿童学知识来探讨如何应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儿童文化危机。言外之意,已有的诸多文献缺乏思想史的关照。有鉴于此,本文就尝试从思想史当中寻找曾经有过的儿童文化与教育思想及实践,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帮助和借鉴。第二节为何选择丰子恺回顾中国的文化教育变革发现,在“五四 时期,儿童文化曾受到史无前例的尊重与理解。有大量的“以儿童为本位 的文学作品和教育实践活动。但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却很少被今天的课程学者纳入自己的考察范围。专门的研究更是缺少。而实际上,“五四 时期的儿童教育家不仅可以在理解儿童的天性与特质上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思想启示,而且能为我们开发贴近儿童心灵特征的国 意 马拉古兹等著。张军红译:孩子的一百种语言: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报告书 m 台湾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 9 9 8 p 1 0 8 方卫平主编:中国儿童文化 m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 0 0 4 p 1 刘晓东著: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6 p 2 7 42课程提供文本与实践参照。本文选择“五四时期的教育文化学者丰子恺作为研究与学习的对象。理由在于:丰子恺作为五四时期一批文化先觉者中的一员,在“儿童的发现 社会背景中,在对“童心的推崇成为时代标识的氛围下,以他独有的儿童文化思想表达着对儿童世界的赞美和倾慕。他设身处地地想儿童所想,感儿童所感,他崇尚儿童的天真,推崇他们的游戏,并将他们对物的关怀,对个性的毫无顾忌的挥洒,对成人的模仿、游戏等等内容都摄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中,以妙趣横生的画面展现儿童的可爱天性,以素淡隽永的文字记载儿童的日常琐事。而丰子恺独特的“童心说理论则是将“童心与“艺术心 等同了起来,并把“艺术护心 的课程主张推演为开展全面的艺术教育以实现“回归童真的理想。丰子恺用欣赏的、玩味的眼光审视着孩子们的游戏生活,真诚地赞叹着孩子的天真稚朴。这种以“童心 为崇拜对象的儿童观,不仅为他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找到了寄托心灵的精神家园,而且为当今社会中所面临的“童年消失、“儿童文化濒危 等现象提供了一剂良方。同时,也为我们今天解决教育中“忽视儿童天性,剥夺儿童享受童年生活乐趣”所造成的严重问题,开发真正“以儿童为本位 的课程,找到了一份可供借鉴的范例。以上这些都为笔者选择丰子恺作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充足的理由。第三节从哪些方面考察丰子恺丰子恺试图通过多种文化艺术形式( 比如儿童漫画、儿童文学、散文等) 以及在学校教育中开展艺术教育课程来实现他“回归童真的理想。他的文学艺术作品与教育实践均属于在“儿童崇拜 意识指导下的文化创造或文化活动。既然本文是要从儿童文化切入丰子恺的儿童教育思想与实践,那么,关于“文化”以及“儿童文化 的概念界定,显然将是本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化一词的中文意思为“人文化成”,来自易传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意在鼓励人们发挥人文素养,提升道德精神,发扬艺术创造,并进而以这些人文的成就来教导民众,转化世俗,使之成为文明而体现美好人性的社会。最早把“人文化成 转为“文化 一词的是汉代的刘向。他在说苑一书中有一句话:“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其所指教化的意义也是一样的。在拉丁文和中古英语中,“文化通常具有“耕耘”或“掘种土地”的意思,后来指教育、训练人类本身,使之脱离自然本能的阶段,而成为有素养的人。其。刘向著:说苑卷1 5 一指武 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3 p 8 63教化的涵义也是很明显的。1 8 世纪的法语中,“文化 代表修炼心智、思想和情趣的结果和状态,指良好的风度、文学、艺术和科学。1 9 世纪,“文化 有了现代意义,指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风范。它包括习俗、工艺、技巧、宗教、科学、艺术等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概括来说,“文化”不是与经济、政治、科技、自然等活动领域或者其他具体对象相并列的一个具体的“对象物 ,而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影响人、制约人,左右人的行为方式的深层的、机理性的东西。近代人类学家曾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共同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产物( 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 。胡适把“文化 定义为“人们生活的方式。民俗学家把“文化 定义为“人为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东西。 这些界定都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它隐藏在人类行为的内部。本文所理解的“文化也正是指这种隐藏在人类行为内部对人类行为具有制约功能的思想、精神或价值观体系。它包含两个基本特性:1 “文化”是人为的结果,且往往与教育以及人类的生活秩序相关。2 “文化 具有人的类别属性,且常常与“真善美 的天性或价值相关。当然,笔者之所以这样强调“文化”的基本特性,除了受已有“文化界定的影响,还与本文的研究对象丰子恺有关。丰子恺关于儿童文化的艺术创造与教育行为,让我们认识到“文化 所反映的人的类别属性与“真善美相关。也就是说,只有相信“文化 与“真善美 相关,才可以走进丰子恺的文化世界。至于什么是“儿童文化 ,无疑可以根据上述对“文化”的界定而对它有个基本的把握。既然“文化 有两个基本特性:人为性和类别性。那么“人为性中的“人 是有阶段划分的。人生按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儿童期与成人期;社会存在中的人可分为两类:儿童与成人。于是“文化”便因人的阶段性的不同而分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有趣的是,许多学者正是从与“成人文化 的对比中来理解“儿童文化”的。例如,西方文化学者巴特克( b a r t k y ,j a ) 对什么是儿童文化就曾作过如下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儿童文化可以看作是成人文化海洋中的一座岛屿,文化海洋的浪潮拍打着这座岛屿的海岸,雕琢着它的周边,岛屿的其它部分则自由地滋长着。虽然成人环境施加给儿童文化以极大的压力,但正如同成人文化是成人社会的产物一样,儿童文化至少同样是儿童及其同伴群体的产物。国内儿童教育学者边霞也说过:与“成人文化 相区别,“儿童文化 有着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0 p 3 1 84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则,自己的一套特殊语码。整体感知和反应、诗性逻辑、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裘指挥认为“儿童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点:形象性、非功利性、过渡性、非正规性、多样性、开发性和互补性。圆与前两位有所不同,刘晓东是单独从“儿童 出发,按照“文化 的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对什么是儿童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他说:“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概括地说,以上这些对“儿童文化”的界定都是建立在对“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得出的,它固然可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儿童的本质,但却忽略了“儿童作为一个身心稚嫩的个体需要依赖成人保护这一重要特性。也就是说它忽略了成人对儿童所作的文化努力。文化心理学家j r 坎托在文化心理学著作中指出:文化先于个人存在。每个人出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他不断地从周围的文化中学习,被文化环境进行着改造和加工。这个过程被称为“文化化。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 ,不仅包括儿童自身所创造的环境( 物质的、精神的) ,还包括成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因为,文化不但是“人 创造的,而且是“为人而创造的;“人 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主要成果( 即文化创造人) 。言外之意,虽然我们强调对儿童的独立人格需要尊重,但是如果离开了儿童所属的社会文化环境则无法安置好儿童的独立人格。正如另一位文化学人所言:“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他在创造一个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 这其中的“人显然涵盖了“儿童 与“成人 。如果单就“儿童文化 来论,它不仅仅是“儿童的( 儿童独有、儿童创造) ,而且也是成人“为儿童创设的。综上所述,结合丰子恺的经验,笔者认为,对于什么是儿童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它的内涵:1 儿童文化是儿童独有的。儿童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它本身有着独立的内容、独立的地位和独立的作用。这些独立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是不能用成人的文化和成人的追求来替代的,所以儿童的文化是独特的。可以说,“儿童文化是天然存在的。也是儿童在其特有的人生阶段形成的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比如,儿童特有的对话、游戏、玩伴等都可纳入儿童文化的范畴。2 儿童文化是儿童创造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儿童文化的一个基本的、活生生的因子,不同因子相互碰撞、结合,共同构成、保存和更新着儿童文化的独特性边霞著: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 j 学前教育研究2 0 0 0 年l 期p 1 4圆裘指挥著:理解儿童文化 j 学前教育研究2 0 0 3 年2 期p 1 7 刘晓东著:儿童文化与儿章教育 m 教育科学i l :版社2 0 0 6 p 3 4国 美 j r 坎托著,土亚南等译:文化心理学 m 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1 p 1 7 李鹏程著:当代文化哲学沉思 m 人民出版社1 9 9 4 p 4 05和多样性内容。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创造着自己的文化,也更新着自己的文化。比如,由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学、艺术等也都属于儿童文化的范畴。3 儿童文化是受成人文化影响的。正如卢梭所指出的那样:儿童拥有自由的天性并不等于要对儿童放任自流,人的自由的天性还需要理性的指导,从而成为善性。这种理性的指导是源于成人文化的,因为儿童天性中缺乏的就是理性,而这恰恰是成人所具有的,就如同儿童天性中的纯真是成人所不可企及的一样。这种“理性 是建立在对儿童身心发育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性 。由这种“理性支配下的成人文化才能真正担当起辅助儿童的作用。比如,家庭、学校、公共文化场所以及成人为儿童创造的文化成果( 儿童的玩具、语言、文学、艺术) 所担当的作用。4 儿童文化对成人文化具有反哺作用。由于儿童的活动是无意识的非功利性的,儿童质朴纯真、淡泊率真的精神生活会对因功利、物欲的驱使而变得狡诈虚伪、冷酷无情的成人精神世界起到反哺滋养的作用。而成人所有的力量原本就出自儿童天然具有的生命潜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可以成为人类文化创造的精神源泉,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儿童是成人( 文化) 之父。正如丰子恺的经验所显示的那样,对儿童独有的文化理解得越是深刻,就越有利于成人创造出一种接近童真的文化,这就要求成人必须俯下身子以儿童为师,向儿童学习。回归儿童的心灵,成人就能给予儿童最周到的帮助和最好的关怀。也只有回归儿童的心灵,成人才可以在未来的人性上从儿童那里获得更大的力量和更大的价值,才能找回失去的童年,并为当前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找到一种解决的办法。在完成了概念界定之后,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1 通过对丰子恺成长背景的考察,了解他“童心说理论的文化来源和本质;2 对他有关儿童的文学艺术创作进行解读和分析,探明他儿童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3 把握他对“童心 与“艺术心 的理解,分析其为求“护心 而主张的全面艺术教育及其课程实践。总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 借助先贤丰子恺“回归童真 的教育理想和课程实践为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份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与实践参照;2 对解决目前教育中“儿童文化危机 所造成的严重问题、开发真正以“儿童为本位 的课程给予有益的启示和帮助。本文将采用文献法对丰子恺的儿童文化思想与教育实践展开探索与研究。主要定位在儿童的心灵与精神层面。另外,本文所涉及的“儿童 是指与“成人相对应的概念,其所蕴涵的文化适合少儿、青少年( 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 一类的人群。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 m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 0 0 4 p 2 2 76第一章学校教育:童年的消逝与回归文化意义上的“童年消逝 及其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已经是当代学校教育根深蒂固的一大难题。对这些后果越是感到焦虑,就越能体会到丰子恺的思考与努力弥足珍贵。本章即是要对导致童年消失的诸多表现展开论述,为走进丰子恺的儿童文化世界准备适宜的当代背景,进而凸现对丰子恺研究的意义。第一节当代儿童的文化与精神危机从当前学校教育的状况来看,儿童文化危机所导致的童年消失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突出表现为以下几大症状:儿童的“成年化刀学校教育最本源的目的是追求儿童的幸福。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突然间失去了天真,变得是故、圆滑、老态龙钟了? 他们在洋快餐、保健品、高脂、高糖的营养催逼下变得身躯肥硕、步履蹒跚;他们在成人剧、色情信息的刺激下模仿各类明星穿起了低胸露脐装、三点式比基尼;网络游戏的腌渍使其在虚拟空间里“夸夸其谈、唯我是大,生活中却“冷漠寡言、难以相处 。跳皮筋、捉迷藏、放风筝、踢毽子这些传统的儿童游戏失传了,取而代之的是仙剑、传奇等网络游戏。家属院和社区的空地上,几乎见不到游戏着的儿童身影。那天真、顽皮的孩子本该在童年应有的荒唐闹剧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或嬉笑、或娇嗔、或矜持、或撒欢,一应由自己做主,自己选择。而如今却没有了玩伴,没有了游戏。儿童失去了符合自身年龄特点的人文生长环境,被汹涌的成人文化所淹没。儿童在成人为其打开的电视视窗里看见的是成人世界里的无能和混乱、暴力和伤痛以及物质的狂欢、消费的快乐尽管这并非成人生活的全部。如今,孩子们知道购买什么样的汽车和房子是成功和身份的标志;他们知道用什么样的手机可以增添魅力指数;知道吃什么药“挺好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表面上看,现在的孩子比任何时代的孩子都“见多识广 。可是,孩子们并不明白,当他们被来自成人世界的信息包围的时候,也就是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的时候。他们是一代“成人化的儿童。他们穿成人的服装,唱成人的情歌,说从成人那里听来的笑话、脏话,跳成人的舞蹈“伦巴、虬险恰”。甚至连儿童文学作品里也充满了“大人味 。一位1 2 岁的儿童作家在作品中以过来人的口气描述其母亲的婚外恋:7“我坚决不同意我妈网恋”“可我妈那傻丫头却被幻想是很容易实现的,还有那1 0 0 0 0 0 0 0 弄得魂都不在了”于是,“具有英明才智的我”,“开始对我妈做思想政治工作了”“我的婚姻观就是:宁死也不要结婚。要谈一个甩一个,谈一个甩一个。”“人一结婚,男的一律爱光膀子了,结婚五年左右,就越来越喜欢到外面乘凉了。结婚十年左右,女的就越来越喜欢穿自己做的衣服了”“人一结婚,不出五年,男的就不大敢仔细地完整地看自己老婆了( 即使看了,也不会仔细看第二遍) ”“然而,我找男朋友,是大大地有标准的。只要富贵如比哥( 比尔盖茨) ,潇洒如马哥( 周润发) ,浪漫如李哥( 李奥纳多) ,健壮如伟哥( 这个我就不解释了) ”。如此老道世故,甚至带有些谵妄的话语,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年仅1 2 岁的女孩子之口。难怪有学者感叹道:这是一个万物都被注射了激素的年代。我们吃着早熟的水果,粮食,看着早熟的明星表演,阅读着早熟的文字,祝愿自己的下一代在早熟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世间的万物都将不再拥有童年,童年概念将在人们心中消失,儿童这个词所指的将不过是年龄较小的成年人而已。类似的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据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观察,在美国,儿童的服装正在成人化;传统的儿童游戏成为濒于灭绝的物种;十二三岁少年棒球队尽一切可能仿效成人运动的模式,球员们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名誉;成人犯罪与儿童犯罪的区别正在缩小。“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 。事实上,人在每个年龄段应该具有与其成长相符合的特点。幼儿时期就应该天真、烂漫;少年期就应该好奇而富于幻想;青年期就应该愤世嫉俗并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中年就应该淡定从容,成熟稳重;老年就应该豁达开朗,洞悉世事。正如当年卢梭所描述的那样:“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蒋方舟:正在发育 d b o l 塾! ! 巳;z 坠q q k :! z ! 婪堕y :q 婴! i 垒;b 曼凸g 圣垒i 至垒y 堕圆 美 尼尔波兹曼著:童年的消逝 m 广两师范人学出版社2 0 0 4 p 卜5 卢梭著:爱弥尔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4 p 8 98二青少年的“幼稚病刀与儿童“小大人”相对应的是青少年期的“幼稚病 。青少年“幼稚病 的发生,首先是受大众传媒“四世同堂 ( 书报杂志、广播、电视、网络) 的侵害。看着卡通书,挂着“随身听”,到电视里寻梦,去网上冲浪的孩子随处可见。大众媒介正全方位地改变着儿童的生活方式,塑造着儿童的精神面貌,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表面上看,信息技术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但这只是提供了选择知识的可能。如果不断变换的信息超过一定限度,孩子没有选择、判断、重组的能力,就不会得到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当摘录、编辑变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用心去思考、体验和想象的能力就相对弱化,随即产生“幼稚病 。其次,青少年“幼稚病”的发生还源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以及独生子女缺乏同龄伙伴的陪伴与玩耍。孩子像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与自然隔绝,儿童在生活中面对的多是成年人,很容易在行为举止上产生对成年人的模仿,但在思想上却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以至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仍然不会独立思考和应对生活,出现“幼稚病”的表现。另外,青少年“幼稚病 的发生还与“快餐文化”、“读图时代 等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有关。“快餐文化 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是人们对名利过多追逐的产物,是人们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表现。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简版,想学东西只报速成班。“快餐文化 只求速度不求内涵,不注重文化的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表面上看似在节约时间,但实际上,非但没能给予我们应有的营养,反而使我们的机体因缺乏必要的养料而生长滞后。而“读图时代”的到来又改变了孩子们的阅读方式。图像浅显生动、信息量大、变化多端,很容易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而文字相对枯燥、易使人神经麻木而产生厌倦。在相对较少的时间段里,孩子们更愿意接收读图,懒得去潜心专注地阅读。儿童阅读水平的下降,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写作能力的低下。一名中学老师让同学们写放假中的一件事,要求3 0 0 字,一位学生写道:“星期天,我第一件事是睁眼睛第二件事是穿衣服,穿裤子,穿袜子,穿鞋子。第三件事是刷牙。第四件事是洗脸。第五件事是叠被子。第六件事是吃饭。第七件事是看电视。第八件事是写作业。第九件事是闭眼睛睡觉。今天我真高兴”另一位是这样写的:“今天,妈妈带我到新华书店买书。我来到新华书店,那里有很多书,所有9的书我都想要,但妈妈说有些书我看不懂。她给我买了三本书。第一本是xxxx ,第二本是xxx ,第三本是( xx x xx 。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地走出了书店。一第三位是写得最长的:“今天,我和爸爸到西安。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兵马俑,我们来到了卖门票的阿姨哪儿,花了4 0 块钱买了两张门票,门票像名片一样大,硬硬地,我们又到刷卡的叔叔那儿刷卡。叔叔在刷卡机上刷完卡,就把门票还给我们了。兵马俑很好看,我和爸爸跳了起来力。文中,孩子们的语言平淡,叙述粗浅。想象力的匮乏,流水账式的幼稚写法与他们的实际年龄和思想成熟度极不相符。这似乎印证了一些专家们的预言:“读图”将导致人类大脑退化。青少年的“幼稚病或许是孩子们对每日超负荷的学业任务所采取的报复行为;或许是被超负荷的学业任务催赶得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或许是现代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但根子在于“人”丧失了其应有的思维、判断能力。不辨真伪、不明是非,就难免说出幼稚的话,做出可笑的事。“负荷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也许爱因斯坦这句话正击中了当今青少年“幼稚病 的根本要害。三重压下的呻吟校园本应是孤独孩子的文化乐园。那里有他同龄的玩伴,有孩子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有他们自己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还有他们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找同龄的小朋友去玩、去说话、去撤欢才应是孩子的天性与本能。可曾几何时,我们校园中的孩子愁容满面、忧思百结,甚至不堪重负而要绝望轻生呢? 我们的学校教育所带给孩子们的又是什么呢?孩子一入学校,便在高负荷学业、高强度压力、高分数效应的无形支配下,陷入无边的痛苦中难以自拔。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活动少、睡眠少、游戏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已使孩子不知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无拘无束。有一首流行歌曲被孩子们这样翻唱:“上学最早的人,是我;回家最晚的人,是我;玩得最少的人,作业最多的人,睡觉最迟的人,最累最困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校外辅导班还在不断给孩子们加码。像书法、钢琴类国蒋方舟:正在发育 d b o l 坠! 乜;垒q 唑:! z ! ! 四y :鲤z 堕曼竖! i 曼! :垒曼p 2 i 堕三圣墨q 堑1 0 的特长班;语、数、外的奥赛班;计算机、英语、音乐、美术的考级班;补习、预习为主的辅导班等等让孩子整天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没有玩的时间,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没有让大脑放松思考的时间。孩子犹如缺氧环境中的小鱼,只有张嘴喘息之气而无挣扎之力了。令人窒息的课业压力,无休止的大小考试,让孩子们不知童年有何快乐而言,有的只是无奈和绝望。一位初三的学生,在题为我渴望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无知的孩子,一个忧伤的孩子,却被寄予了太多、太多不属于我的东西父母的期望,老师的祝福,学校的升学率,一切都在一个水平线。蓝色的忧伤慢慢溢满心底。泪水,不知何时而流,也不知何时才是穷尽一“我有理由死,我渴望死亡仅仅是一个瞬间,再也不会牵挂什么”对于考试,一名学生在文中这样写道:“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阴森森的地狱般的考场,监考老师像僵尸一样站在那里。哎,这一次肯定死定了,因为考前准备一点也不充分。嘿,这试卷简直就是该死的咒符,我恨死它了! 阿弥陀佛,但愿试卷发到我这儿正好少一张或者现在我忽然神经抽搐,口吐白沫,倒地而亡,便可逃过此劫了。竹短短一百多字对考试的描述,“地狱”、“僵尸 、“死亡的词句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和神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扭曲的灵魂正在应试的魔爪下苦苦挣扎。曾几何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将学生钉在了考试的“十字架”e 老师们为之穷经皓首,学生们为之顶礼膜拜,家长为之趋之若骛。胜者为王败者寇,一纸试卷定终身。考试,成了中国人心中追奉的“圣经。曾几何时,在考试这个“加工厂中,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灵为了将自己锻造成人们期望的“标准件 ,拔掉风毛,磨钝麟角。创造精神、儿童多方面发展的要求与学校现实中应试的做法成为尖锐的对立。孩子整天处于一种被动、应付、无奈的状态,儿童身上特有的朝气、丰富的想象、创造的欲望、好奇的探究都被考试压跨了、泯灭了。对待考试,孩子们学会了服从与顺受,他们对考试虽然虮恨到骨头里 ,但是为了那可有可无的光环,仍然豪气冲天地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四训驭下的扭曲当今社会,竞争已从不同的方位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的内部。导致教育的竞争也趋向低龄化发展。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就为孩子的将来做出了计划。幼儿园里知识教育的提前介入,把小学阶段才应学的语文、数学知识,提前到幼儿园教授。汉语拼音、加减法甚至英语,强加到孩子尚且幼稚的头脑中去。有的幼儿园还要留家庭作业,乃至于频繁考试。对处于重要成长阶段的幼儿要求过严,诸如要听老师的话,不许顶嘴;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搞小动作;不许说话,精神要集中,不许高声喊叫等等,从小就把孩子训练成了循规蹈矩的小木偶。“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我们常用这句话来说明让儿童从小懂规矩、守规矩的重要性。是的,小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规矩。然而,我们是否严肃反省过成人社会给儿童的那些规矩呢?或许,宗典籍五灯会元卷六中的一个故事可以启发我们对“规矩 的思考。说从前有一位禅师,收养了一名儿童,老禅师从不教他礼仪规矩。一天,有个行脚僧来寺中寄宿,发现这孩子竟然不懂逢迎寒暄迎送进退。于是,在老禅师不在的时候,便将礼仪规矩传给这孩子。老禅师回家后,发现了问题:这孩子怎么突然生出那么多繁琐的礼节? 老禅师一问,方知是这位云游的和尚好为人师,于是非常生气,对那位行脚僧下了逐客令:“我收养这个童子已经两三年了,怪可爱的,谁让你教坏他? 赶快收拾东西走吧。 在这位老禅师看来,那些体现宗法等级名分的礼仪规矩全是障蔽“童心”的,把这一套传给儿童,只能教孩子学坏。显然这位禅师已经认识到当时的封建道德规范会污染儿童纯净的心灵。而当今中国的学校教育却得意于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控制儿童的每日生活。儿童成了学习的奴隶。死板僵硬、循规蹈矩的各项规章使儿童在校园里不敢放声说笑,连走路也要蹑手蹑脚。1 0 分钟的课间休息孩子们也是屏息细声,不苟言笑。且不说长久的静坐使得浑身肌肉僵硬,恐怕长久的禁令使孩子们的舌头乃至面部表情也变得僵硬了。而“少年老陈”则成了我们对今天孩子的赞美。由“分数统领,且常常伴随着暴力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又死死扼制了脆弱的儿童的生命活力和好奇心的多向度发展;日益作秀化的评比、公开课、检查,为了虚名而组织学生参与作假则剔除了儿童天然的“善 根;规范化的教学,培养的是能够给出标准答案的机器式的儿童,他们独有的思想得不到生长,独有的文化找不到发展的空间。所有这一切都窒息了儿童生长的灵性,扭曲着儿童特有的人格,摧残着儿童孱弱的身躯,泯灭了儿童稚嫩的童心。难怪“太阳当空照,我去炸学校 这样的童谣在校园里如此流行,它或许就表达了孩子对剥夺其幸福生活的学校的一种不满与痛恨,因无力改变现状,只好以童谣的方式来宣泄。而对于今天已成天之骄子的凤凰卫视财经女主播曾子墨来说,童年依然使她不堪回首。从中国人大附小到附中,从人大国际金融到留学美国名校,从美国华尔街到凤凰卫视,子墨可以说是身经百战。那份屈辱、那份无奈她内心最有体会,而对童年的遗憾,对学校的憎恨,也在其文章自己面对中有着充分地流露:“我的童年过得太不幸了。这个民族的童年没有阳光。爱因斯坦说:负担过1 2重必然导致肤浅。我说,太多的屈辱必然导致憎恨,太多的挫折必然导致心灰意冷,太多的纪律、规范必然导致活力和创造力的丧失。我一直身处一所学校,却再也听不到歌声了。我仍然可以找寻我的足迹,我看到一张张和我一样惊惶、凝重的脸。其实现在,就因为我们一直未能顺理成章地成长,我们的心智始终就是残缺的。失败或者胜利,几乎都是一种病态。一都说童年是七彩的梦,是珍藏于每个人心中的不老的“童谣,是生命源头永恒的记忆。这不禁令人想起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人不长大多好就可以用铁钩滚月亮就可以蹲在地上弹星星就可以把背心一甩逛银河人不长大多好哪怕有茶叶一样香的朋友哪怕有美酒一样醇的恋人哪怕有野草莓一样鲜红的事业人长大了烦恼总是比快乐多。如果说,在汪国真的童年岁月里,还有滚铁环、弹弹子这样的游戏让他感怀、追念的话,今天的孩子在未来的成年岁月里会对他们曾有的童年感念些什么呢?童年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 童年一旦与其最具代表性的童年文化相隔离,是否还具有童年真正的意义?第二节重读丰子恺:寻找解决危机的可能思路关于儿童的文化与精神危机,许多社会学者曾纷纷从传媒革命及信息环境演变等角度诠释了在“图像时代 、“电子媒体社会中儿童的成人化危局。而作为教育学者,无疑更应该自觉地从学校教育本身来诊断、反思这种成人化倾向带给儿童的创伤,并进而寻求变革的出路。从西方现代儿童观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可以追溯到1 8 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正是他,开创了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发展道路,点燃了西方儿童观变革的火炬。被。汪国真:人不长大真好 d b o l h ! ! 巳;z z i 卫z 塑b 业墅i q q :坠! q g :墨q 丛:垒鲤缒鲤星q 璺! 墨:b ! 婴!1 3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 。2 0 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则从哲学的高度对这种儿童观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为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当代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大力提倡新的儿章观,并应用于“儿童之家 的实践,有力地推动了西方现代儿童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追求个性解放为时代精神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人 的苏醒带来了中国学人对儿童的发现和对童心的认识和尊重,催生了对童心的热切向往和对儿童的无尽推崇。一时间,“儿童崇拜”构成了五四中国的一个显著时代标识。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冰心、叶圣陶、郑振铎等中国新文学的最初奠基者,都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纯洁童心的膜拜,并以失去童年的成人的姿态呼唤童年。这对中国儿童文化的萌生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众多关注儿童的目光中,丰子恺以他纯净至真的“儿童崇拜 信仰、俯身亲近儿童的态度、充满童言稚语的文化表达,在儿童文化以及儿童教育领域里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对此,只要对中西儿童思想史做一点比较,即可看出。西方现代儿童观的确立西方早期的儿童观经历了从奴才观、原罪观到工具观的演化,直到1 7 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强有力冲击下,由于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的更替,进而导致了儿童观的变革。一种全新的以人性为核心的新儿童观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注意到儿童甜蜜、纯洁、逗人喜爱的天性,把儿童作为有个性的人来了解和抚爱了。最能代表人性的新儿童观的是荷兰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莫和英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洛克。伊拉斯莫认为:“儿童这个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用惩罚,强制的教育手段把本来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非常荒谬的。洛克把儿童看成是“自板 ,是纯真无瑕的存在。他认为:“奴隶式的管教只能养成儿童奴性的气质”。随后,继承这种新儿童观的是法国教育家卢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 的儿童观。他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尤其反对儿童教育的成人化。他提出:“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时期自有儿童时期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望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事。他要求“教育者把自己放在儿童的地位,设身处地为儿童考虑”。指出成人化的教育是“不合理的教育”,“残酷的教育 。把成人化的种种约束加在儿童身上,使他们苦恼,使“天真快乐的童年消磨在哭泣、惩戒、恫吓与奴隶般的生活之中段镇:儿童观的演变 d b 0 l 照鲤;堑垡璺:些四望= 血堡地 鱼垒l 璺也地坦q 丝q 篮= q 型! 曼廑笪窆鲻塾盘基:h 鲰l1 4这种折磨无异是要死神从阴森的环境中将他拖走。 2 0 世纪初,意大利进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人的心理具有创造性的功能,儿童的这种活跃而有力的创造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几千年来,人们不承认儿童内心世界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因而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压制儿童的本性。使儿童成为被成人经常控制的奴隶 。圆为此她呼吁:“发现儿童”、“解放儿童 ,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表现出更好的,更和谐的个性。如果说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是站在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角度看待儿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