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对山水诗前史的研究是以( - d i 诗十九首、行旅诗、公宴诗、游览诗、 招隐诗、游仙诗与玄言诗七个诗类为基本考量对象。根据这七个诗类所呈现的审 美经验,文章将这七个诗类分为四个演进阶段:古诗十九首与行旅诗、公宴 诗与游览诗、招隐诗与游仙诗、玄言诗,以史为坐标纵深推进。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导致其抒情方式是时间意识对空问物事的 统率。从审美经验的嬗变来看,曹操行旅诗中所表现出的主体对自然的崇高审美 体验,是一种新感性经验。而建安行旅诗的一般风格还是延续古诗十九首以 来的哀愁抒情传统。徐干的行旅诗中出现连续的景句作为起兴句,这一新趋势在 西晋被潘岳、陆机等诗人进一步推进,刻意经营局部景句,形成事一景一情三截 结构式。 曹氏兄弟和建安七子们在西园的公宴诗和游览诗具有相同的游戏审美品格。 在竹林举行宴乐活动的竹林七贤沉浸于本体世界,对外在自然界缺乏美学关怀。 苟最的三月三日从华林园诗体物方式中“观”与“想”平分,意外地开启了 东晋三月三日禊游的诗歌传统。在解读潘岳、石崇有关金谷的作品中,我们发现 此期园林表现渐近自然的审美取向。在以“三月三日”为主题的一系列后期游览 诗中,抒情主体的自然山水取向更加明晰。 到招隐诗和游仙诗,自然在诗歌中展现其远离人寰陌生化和间距化的面向。 招隐诗中主体基于想象的自然山林态度,经历由恐怖到隔膜到亲和再到适性的四 度嬗变。游仙诗发展到郭璞实现仙境山林化,抒情主体将审美视野转向方内的自 然山林水泽,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仙界之缥缈灵动的非人间性。 玄言诗沿着游览诗渐近自然的路数走来,审美主体终于能置身大自然直观山 水,呈现作为景的山水形态。由于作为诗歌本体的感性情感体验被理悟玄思所置 换,审美主体的诗性体验被引向形而上的本体之悟,自然山水在玄言诗中成为阐 发理思的充足媒介。于此,山水诗审美经验中的直观自然山水和情感消散的美学 特质在玄言诗里得到实现。 关键词:山水诗前史诗类审美经验 t h e p i e - h i s t o r yo f l a n d s c a p ep o e t r y 一f o c u so nt h e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f r o mt h e1 9 a n c i e n tp o e m st om e t a p h y s i c a lp o e t r y t h i ss t u d yo b j e c t so np r e h i s t o r yo fl a n d s c a p ep o e t r ya r es u m m a r i z e dt o7g e n r e s w h i c hi n c l u d et h e1 9 a n c i e n t p o e m s ( 古诗十九首) ,e r r a n dp o e t r y , f e a s tp o e t r y , t r a v e l i n gp o e t r y , a t t r a c t i n gh e r m i tp o e t r y , w a n d e r i n gf a i r y l a n dp o e t r y a n d m e t a p h y s i c a lp o e t r y b a s e do nt h e i rp r e s e n t i n g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d i v i d e dt h e7g e n r e si n t o4e v o l v i n gs t a g e s ,t h e ya r et h e1 “s t a g e :t h e1 9a n c i e n t p o e m sa n de r r a n dp o e t r y , t h e2 甜s t a g e :f e a s tp o e t r ya n dt r a v e l i n gp o e t r y , t h e3 “ s t a g e :a t t r a c t i n gh e r m i tp o e t r ya n dw a n d e r i n gf a i r y l a n dp o e t r ya n d t h e4 蛹 s t a g e : m e t a p h y s i c a lp o e t r y t h el i f e t r a g i cm o o di nt h e1 9a n c i e n tp o e m sb r i n g s i t sl y r i cp a t t e r ni n t o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a ti st i m ed o m i n a t i n gs p a c e s e e i n gf r o mt h e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c a o c a o se r r a n dp o e t r yi sak i n do f 自r c s hs e n s i b i l i t ye x p e r i e n c e , w h i c hm a n i f e s t ss u b j e c t ss u b l i m e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t ot h en a t u r e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 t h eg e n e r a ls t y l eo fj i a n a ne r r a n dp o e t r yi sl a s t i n gt h es o r r o w f u ll y r i ct r a d i t i o nf r o m t h e1 9 a n c i e n tp o e m s b e i n ga n a l o g ya n dm o t i fs e n t e n c e s ,c o n t i n u o u ss c e n e r yv e r s e s c m 3 m ef o n hi nx u g a n se r r a n dp o e t r y t h i sn e wt e n d e n c yw a sa d v a n c e db yp a n y u e , l u j ia n ds oo n ,w h od e a li np a r t i a ls c e n e r yv e r s e sp a i n s t a k i n g l yw h i c hf o r mt h e a f f a i r - s c e n e r y f e e l i n gt h r e es e c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i nw e s tg a r d e n ( x i y u a n ) ,f e a s tp o e t r ya n dt r a v e l i n gp o e t r yf r o mc a o p i ,c a o z h i a n dt h e7b e l e s p r i to fj i a n a nt a k eo nt h es i m i l a r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g a m e n e s e v e nv h t u o u so fb a m b o of o r e s tw h oh e l df e a s ta n dm a k ef u ni nb a m b o of o r e s t , i n d u l g ei no n t o l o g yw o r l da n dt h u sa r es h o r to fa e s t h e t i cc a r et o t h en a t u r e n e e x p e r i e n c i n gt h i n g sm o d et h a te q u a l w a t c h ”t o “t h i n k ,i nx u n x u st r a v e l i n gp o e t r y m a r c h3 一f o l l o w i n gt ov i s i th u a n l i ng a r d e np o e m ( 三月三日从华林园诗) ,t u r n 0 n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t h em a r c h3 “r e l i g i o u st r a v e l i n gp o e m si ne a s tj i nd y n a s t y a c c i d e n t a l l y i nt h ec o b i s eo fr e a d i n gp a n y u e sa n ds h i c h o n g sp o e m so nj i n g u g a r d e n , w ed i s c o v e rt h ea e s t h e t i cu e n do fg a r d e nw h i c ha d v a n c et ot h en a t u r e g r a d u a l l yi nt h i sp e r i o d i nas e r i e so fa n a p h a s et r a v e l i n gp o e t r yw h i c ht i d e d “m a r c h 3 “t h en a t u r a ll a n d s c a p ep i l l c s u e 丘o mt h el y r i cs u b j e c ti sb e c o m i n gm o r ee v i d e n t d e v e l o p i n gt ot h es t a g eo fa t t r a c t i n gh e r m i tp c e t r ya n dw a n d e r i n gf a l r y h n d p o e t r y , n a t u r ei nt h et w og e n r e sp r e s e n tt h e i rd i m e n s i o no fd i s f a n f i l i a r i z a t i o na p a r t f r o mt h eh u m a nw o r l da n dd i s t a n c e t h ea t t i t u d et ot h en a t u r a lf o r e s tw h i c hb a s e do n i m a g i n a t i o ni nt h ea t t r a c t i n gh e r m i tp o e t r y , g o e st h r o u g h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 t e r r o rt od i s s e p i m c n tt h e n t o a p p e t e n c ya n df i n a l l yt of i t n e s s ,g u o p u sw a n d e r i n gf a i r y l a n dp o e t r yr e a l i z e f a i r y l a n dt ob e i n gf o r e s t ,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t u r n sa r o u n dt ot h en a t u r a l l a n d s c a p ei nt h ew o r l dw h i c hp r e s e r v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e l e g a n c ea n dd y n a m i c o f t h ef a i r y l a n d 。 m e t a p h y s i c a lp o e t r yt a k c st h ep a t ho fa d v a n c i n gt h en a t u r eg r a d u a l l yw h i c h o r i g i n a t e sf r o mt r a v e l i n gp o e t r y i nt h i sg e n r e ,t h ea e s t h e t i cs u b j e c ts t a yi nt h en a t u r e a n dh a v et h ea b i l i t yt ow a t c ht h el a n d s c a p e sw h i c hp r e s e n tt h es h a p eo fs c e n e r y t h e p o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s u b j e c tl e a dt os u p e r o r g a n i cc o n t e m p l a t i o n , a n dt h e l a n d s c a p ei nt h en a t u r ei sb e i n gs u i t a b l em e d i ao fe x p r e s s i n gl o g o s ,a st h ee m o t i o n a l f e e l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w h i c hi st h eo n t o l o g yo ft h ep o e m si sr e p l a c e db ym e t a p h y s i c t h o u g h t a sar e s u l t ,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h i c ha l ew a t c h i n gl a n d s c a p e i nt h e n a t u r ea n dt h ed i s s i p a t i o no ff e e l i n g ,e m b o d i e di nm e t a p h y s i c a lp o e t r y k e y w o r d s :p r e - h i s t o r yo fl a n d s c a p ep o e t r y ;g e n r e ;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 引论:山水诗前史的意义、框架与视野 与直接以山水诗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高潮叠出,论著不断翻新形成强烈反 差的是,从连续的诗歌运动轨迹来追索山水诗文类( g e n r e ) 的起源和来由的研 究显得非常薄弱,甚至有简单化和遭忽视的倾向。“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诞生于晋宋问、成熟于盛唐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诗类山水诗,无疑远绍诗 三百与楚骚传统,特别是汉末古诗十九首以来长期诗歌演进的审美积淀的艺 术结晶。本研究尝试以山水诗前史为时间段来关注山水诗诞生前重要诗类审美经 验的嬗变与演进历程,夯实山水诗前史研究的基础。我们旨在通过发掘这些诗 ( 文) 类在朝山水诗方向演进所奉献的新的感性成果审美经验,并以此线索 认真清理并还原山水诗诞生前多种诗歌文类纵横交错的运动轨迹。 山水诗被认为是最具中国古典诗歌意蕴与境界的诗类,而成为研究中国古典 诗歌不可绕开的一个重要题材。因为,首先众多品诗行家在评论和品鉴最能标示 中国古典诗生命力和民族特质的诗类的时候,往往都会不约而同地对陶渊明、谢 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一串山水诗名家及其作品颇费笔墨。其次,山水诗似乎最 合乎中国古典美学重要命题甚至最高命题意境一境界所规定的感性属性。如 果寻根溯源地追究,也许是由于意境本身最早就诞生于山水诗中,是对山水诗审 美特征的经典描述o 。对山水诗的研究,可追溯到齐梁间诞生的中国文学理论巨 著文心雕龙中所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刘 勰在此就注意到南朝宋初山水诗勃然兴起的情形了。清代诗学家王士稹( 渔洋) 显然以刘勰此论为圭臬:“诗三百五篇,于兴观群怨之旨,下逮鸟兽草木之名, 无弗备矣,独无刻画山水者;间亦有之,亦不过数篇,篇不过数语,如汉之广 矣、终南何有之类而止。汉魏间诗人之作,亦与山水了不相及。迨元嘉间, 谢康乐出,始创为刻划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 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至唐王摩诘、孟浩然、 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弱,刻露殆 张节末认为,意境诞生于唐代,是对境的空观。王维小诗是意境的最早标本。见张节末: 中国美学史写法之我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6 期。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疏明诗第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第4 9 页。 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王渔洋似乎想将山水诗的源流理出一条线 索来。至于到现当代,山水诗更成为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们所搜集到的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代表性论著有:丁成泉的中国山水诗史 ( 1 9 9 0 ) ,李文初等的中国山水诗史( 1 9 9 1 ) ,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 1 9 9 3 ) 、陶文鹏、韦风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一一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 2 0 0 4 ) 以及台湾学者王国璎的中国山水诗研究( 1 9 8 6 ) 等。至 于从作家个案、断代史、文人集团和作品集角度选题对山水诗展开论述的成果其 数目更为庞大。总之,在山水诗诞生后的1 6 0 0 多年间,有人数众多、水平参差 不齐的研究者涉足其间,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蔚为壮观。 与山水诗研究的“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水诗前史清理的“冷”。尽管 如此,我们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以下几位论者的精到研究。 日本学者小尾郊一的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和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 文学为中心日文版出版于1 9 6 2 年。该著以自然和自然观进入文学作品的方式 和样态作为考量对象,由此见出历代作家对待自然的态度。在具体行文中我们可 以发现,该著实际上将自然和自然观落实为山水和山水观进行具体考察。中国 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和自然观虽然以朝代划分为架构组织章目。,但是在章目 下细致地勾画了“行旅与自然”、“仙境和行旅中的自然”、“招隐诗”、“从玄言诗 到山水诗”等自然( 山水) 在诗歌表现中的嬗变与演进情形。这些论述材料翔实, 观点别出手眼,被广为称引o 。该著在朝向山水诗演进的诗类清理上,给本研究 以启发。但是,小尾著作中的诗类考察严格以朝代为时间段划分,同一诗类的演 进没有史的纵深延伸,而且他的诗类划分与本研究有较大出入。 国内学者、苏州大学教授王钟陵的中古诗歌史( 1 9 8 8 ) 是一部篇幅宏大 ( 达6 8 万字) 的著作,他尝试以新的视角与方法论写作具有理论形态的中国中 古诗歌史。该著主张将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哲学、社会风习及其所体现的民族的和 阶级的心理状况等各方面的研究综合起来,即一种整体性研究方法,以根源于一 定的经济、政治条件之上的特定阶段的民族文化一生活方式的统一性表现来理解 文学审美特质。也就是通过文学史( 诗歌史) 的研究,来考察民族审美文化一心 【清】王士稹:带经堂诗话( 上册) 卷五第3 则,张宗枘纂集,戴鸿森点校,人民文 学出版社,1 9 6 3 年,第1 1 5 页。 全书正文三章,为第一章“魏晋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第二章“南朝文学中所 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第三章“北朝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外加序章“魏晋文学 之前的自然叙述”。见( 日本)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 北朝文学为中心目次,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 在联邦德国学者w 顾彬的大著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中,从观点到材料我们都不难发 现该著所受到小尾郊一的影响。【联邦德国】w 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韩树德译,上 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2 理与文学艺术互动、渗透机理,达到总结审美经验和探究民族审美心理建构的目 的回。文中的具体论述也是新见迭出,尤其是关于玄言诗情感消散的转捩地位为 本研究提供了思路。由于中国诗歌史的重要方法论资源是整体性原则,因此, 虽然该著标题是诗歌史,但是在行文写作中却是一种文学史或者说泛诗歌史写 法,许多与诗歌无关的其他文类也被广泛摄入。这样,诗歌的整体演进脉络反隐 而不彰显。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赵昌平编审的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o 对山水诗的起源 的追考显得别具一格。他开篇即确立:山水诗起源可以通过对谢诗之传承、体势、 演进轨迹来切实把握。该文认为要清理山水诗的来由,主要应考察“游览”、“行 旅”二类,而不应根据支勰“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直接推论出山水诗导源于 玄言诗。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通过谢氏诗歌的实证分析,认定谢氏山水诗是 由宴游,尤其是行旅诗中蜕出当无可疑。赵昌平的论述给本研究的启发是,对山 水诗前史的追索不能限于成说仅以时间接近性诗类为缘起,必须放宽视野,从审 美经验的嬗变所标示的连续的诗歌运动过程中见出诗类演进之迹。 张节末教授发明的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两次突破”回论,特别是对由玄到禅 的第二次突破的描述给本研究以灵感。这次突破分为两波,第一波是玄学美学, 第二波禅宗美学,这一研究启发本研究动态地、有起伏地看待中国古典审美经验 的历史演进。而张节末禅宗美学中的第一章禅宗美学前史,则直接为本 研究的选题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分析和方向性启示。张教授在其开设的中国美学 史课程讲授过程中,经常重点展开论述有关审美时空及其转换等方面的问题, 无疑构成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支点。 如此等等,在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发现关于山水诗的起源问题,各 家在时间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宋初文咏,体有 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是关于山水诗起源引证最广的一句话。意思是, 在晋宋之际以老庄思想为精神内核的玄言诗退潮后,山水诗随即汇为文学史主 流。日本学者小尾郊一先生梳理玄言诗到山水诗的流变时,认为,“兰亭人士爱 好作为散怀处所的山水,同时开始爱好美丽的山水。强调散怀时,便表现为玄风 诗;着眼于美丽的山水时,便表现为山水诗。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庄老和 山水是同时出现的。虽说在兰亭诗中是前者重而后者轻,但不久以后就变得前者 轻而后者重了。”。且不提山水诗直接起源于玄言诗已被赵昌平在谢灵运与山水 王钟陵:中古诗歌史前言。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第1 7 、3 4 页。 赵昌平: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 9 9 0 年第4 期。 张节末认为中国美学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突破:庄子美学是第一次;由玄到禅是第二次。 见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发微,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4 期。 ( 日本)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 3 诗起源中所质疑。问题是历史的真实演进轨迹是未经导演和剪辑的原始样态, 不会这样一以贯之、平铺直叙地均衡发展,而是显隐交错,螺旋式、突破式变化。 这给论者看问题以不同的角度与方法。 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的 观点就是:“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 以三世之辞,两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学者悉体之。 至义熙中,谢混始改。”国按照檀道鸾此说,郭璞实是玄言诗的创始人,东晋末的 谢混开始革除玄风,走向山水一路。可与此论相互印证的是萧子显南齐书文 学传论所云:“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 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 9 南齐书文学传论表明玄言与山水之变在谢混之前,殷仲文已经致力革除 玄气了,只不过斯功未竟。持同样看法的还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仲 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把殷仲文和谢混( 字叔源) 在玄言诗 向山水诗转变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揭示出来了。从续晋阳秋到宋书谢灵 运传论再到南齐书文学传论,把玄言诗与山水诗的交替节点提前到东晋 末( 5 世纪末到6 世纪初) o 的殷仲文和谢混,王瑶先生因而认为他们是“山水 诗的先导者”并“为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固清代诗话名 家王士稹则认为谢灵运才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迨元嘉间,谢康乐出,始创为刻 划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入所云庄老告退,而山水方 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 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圈,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 乐,则一而已矣。”回但当代学者肖驰先生认为山水诗起源于谢灵运这种说法“是 不确的”,转而提出:“谓其( 案:山水诗) 发初于东晋,则大致不错。” 敏泽的 中国美学思想史甚至认为,屈原的楚辞“是后来这类艺术( 案:即山水 诗画) 的兆端和滥觞”。o 总之,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各家对山水诗的源起这一具 有前提预设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决。 众多论家在山水诗起源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惊人差异的表层问题似乎是对山 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2 3 页。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文学第四第 8 5 则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6 2 页。 南齐书- 文学传论 殷仲文卒于4 0 7 年,谢混( 谢安之孙) 卒于4 1 2 年,他们革玄风的时间当在此前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第2 4 9 页、第1 1 5 页。 【清】王士稹:带经堂诗话( 上册) 卷五第3 条,张宗枘纂集,戴鸿森点校,人民文 学出版社,1 9 6 8 年,第1 1 5 页。 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第1 4 6 页。 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 第一卷) ,齐鲁书社,1 9 8 7 年,第3 1 6 页。 4 水诗界说的众说纷纭。而其深层症结在于,古往今来的论者对山水诗诞生前的连 续诗歌运动缺乏整体理解和系统关注,也就是对山水诗前史的诗类演进之途存在 隔膜。也许回到历史,是解决这种分歧的根本出路和方案。因此,我们尝试回到 山水诗所由诞生的历史情境山水诗前史中去,通过还原诗歌作、品中呈现出来 的审美经验,清理它们在朝向山水诗演进之途中所奉献的审美质素。而通过山水 诗前史的清理,将为我们观照中国美学史、文学史提供一个难得的视角,同时能 落实我们对中国美学史、文学史体贴的同情理解。 对山水诗诞生时间宣鱼上的理解偏差,首先应归因于在山水诗定丝上表现出 的含混。为此我们在对研究主旨和框架设定之前,首先有必要对山水诗审美经 验予以描述与廓清。 本研究对作为文类的山水诗的界定,尝试通过董理山水诗诗歌作品呈现出来 的主体对山水自然的观法中所表现的审美经验作为依据,并把它们还原到山水诗 前史的动态历史进程中去,以定位它们所奉献于中国美学史的鲜活经验。从主体 “观山水”的审美经验出发,我们首先需要清理一种误会:山水景句与山水诗不 加区分,混为一谈。有论者以中国诗歌史上,偶尔出现的零碎的山水景句作为论 据,得出中国山水诗上溯诗经源远流长的结论。我们认为中国的山水诗是主 体对应外在自然关系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如果过分延伸山水诗的适用宽度和 广度显然会削弱它应有的命题内涵,而失去理论弹性。另外,山水诗的出现与山 水诗蔚为潮流,二者在时间上也是有一段较长时间差的。这就可以解释,东晋前 期的诗人庾阐的五言诗中已经出现后起的比较纯粹意义上的山水诗: 暮春濯清汜,游鳞泳一壑。高泉吐东岑,洄澜自净荥。临川叠曲流,丰林映 绿薄轻舟沈飞觞,鼓橙观鱼跃。( 庾阐( 三月三日临曲水诗) 拂驾升西领,寓目临浚波想望七德耀,咏此丸功歌龙驷释阳林,朝服集 三河回首吟字宙,一元济邦家( 庾阐登楚山诗) 虽然出现这么纯粹的山水诗,但山水诗前史的具体历史进程却让它们只能充 当东晋蔚为壮观的玄言诗的前导。也就是说,庾阐的天才式创造并未直接开启山 水诗勃兴的阀门。 张节末在论及禅宗美学在美学史上没有获得相应定位,认为:“定位不明确,定性也将大 受影响,这不免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它的理论力量。反过来看,如果禅宗美学定位不明确,那 么玄学美学的定位,尤其是它的后期发展和下限,也是不能真正明确的。”见张节末:禅宗 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第2 8 页。这种“定位”与“定性”辩证法给本研究思 路以重要启发。 5 因此,我们考量的山水诗在审美经验层面必须具备两个充分条件:置身自然 界、亲和大自然,对自然山水寓目直观。;抒情主体情感消疏,不以自然山水作 为比兴和遣理工具与媒介。晚近以来中国学者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是一种审美 意识形态的定性界定o ,告诉我们文学在社会层面必须具有审美的普世性( 意识 形态) 。把这种对文学的一般界定移植到中国山水诗的言说上,启示我们作为文 类诞生的山水诗还有一个必要条件:虽然创作山水诗在它诞生之时是一种前卫的 新的审美意识形态,但它不应是当时的空谷足音,必须在当时的文坛出现一种类 似一响多发的连动( 互动) 创作态势,并且最好产生有影响的标志性旗手。从这 种稳妥的考察立场出发,我们把山水诗诞生定位于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创作, 以前尽管间或出现了有山水诗倾向的诗歌,由于现存作品不能构成诗歌史的发展 延续历程,我们把它们列入山水诗的前导。如前文提到“大变太元之气”的谢混, 史传有集五卷,但现存只有三首完整的诗作加两首残篇,尽管诗论家胡应麟认为 他的“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可与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清辉能娱人” 等名旬媲美。回由于它们和后起的山水诗,不是一个连贯延续的过程,有历史的 断点,故此不宜作为山水诗诞生的标志。 从上述分析可知,诗中出现山水描写甚至写景句,都不足以作为山水诗诞生 的判断依据。叶维廉先生认为,“荷马史诗里大幅山川的描写,诗经中的溱 洧,楚辞中的草木,赋中的上林,或罗马帝国时期叙事诗中的大幅自然景物的排 叙,都是用自然山水景物作为其他题旨( 历史事件,人类活动行为) 的背景;山 水景物在这些诗中只居次要的位置,是一种衬托作用”。 玄言诗亦然,其中的 山水景句只不过充当其题旨玄思的媒介或工具而已。山水到底以何种方式被 观照才称得上山水诗昵? 叶先生提出“成为美感观照的主位对象”的观点:“我 们称某一首诗为山水诗,是因为山水解脱其衬托的次要的作用而成为诗中美学的 山水诗之寓目美学观见郑毓瑜:观看与存有试论六朝由人伦品鉴至于山水诗的寓耳 美学观之第三部分“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寓目之美观”。郑毓瑜:观看与存有试论 六朝由人伦品鉴至于山水诗的寓目美学观逢甲大学中文系编 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论文 集,(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9 5 年,第2 5 5 - - 2 7 1 页。山水刹那直观法见张节末: 比 兴、物感与刹那直观,社会科学战线2 0 0 2 年第4 期。 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8 0 页、第7 2 页。王元骧:文学 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6 页。 谢混:游西池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 9 3 4 页。 王钟陵也认为:“谢混在游西池诗中,早写出过水木湛清华的句子,是山水诗派 兴起之发端。”见王钟陵: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第5 7 2 页。 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中国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9 9 2 年,第8 4 8 5 页。 6 主位对象,本样自存。是因为我们接受其作为物象之自然已然及自身具足。o “自 然已然及自身具足”的山水成为主位对象,在山水诗的章旬结构中表现为山水素 材的增加、山水声色呈现维度的多元等,山水不再是言志、感兴、缘情、悟理的 工具与媒介。然而,比重的加增、手法的趋新,只不过一种现象的记录,我们更 感兴趣的是掀起这种表象变化背后的美学动因:山水诗成为中古诗歌运动中诗类 发展的高潮与落幕地,是因为它生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诗类的审美经验山水 意识。山水意识是促成如其本样而呈现的山水成为主位对象之景的美学动力。 通过对山水诗审美经验山水成为主位对象之景与山水意识生成的清理, 实际上可以为本研究山水诗前史的主旨树立理论目标和终点。也就是,本研 究之主旨是尝试在细读、分析各诗类的诗歌作品个案的基础上,认真清理并描述 这些作品呈现的审美经验,进而考察这些审美经验所导引的诗歌( 类) 运动朝向 山水诗的演进之途。按照这一研究主旨,我们确立如下四个演进阶段:古诗十 九首与行旅诗:人在旅途的生命悲吟、公宴诗与游览诗:池苑墅园内的宴集登 临、招隐诗与游仙诗:方内方外的山水印象以及玄言诗:自然山水的感性玄思。 大体思路分述如下: 以古诗十九首作为山水诗前史的起点,首先是因为它是早期( 诞生时期) 五言诗最成熟、最经典、最具艺术含量的一组作品,它与后起的诗类构成不中断 的、连续的诗歌运动;其次,中国美学史视野中的山水诗前史,就是体现强烈个 体意识的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个人诗歌创作及其审美意识的变迁史。古诗十 九首普遍弥漫一种难以捉摸的、不可化解的生命迁逝之悲情意识,这导致其抒 情方式整体上是在时间意识直接作用下形成的,抒情主体应对外界物事的方式也 是时间主导下对空间的统率。它的时间意识对应于有限的生命历程,时间由此落 实为具象的人生过程。古诗十九首时间意识的主线是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 的切肤体验,时间的无情流逝、变迁导致对人生、生命与运命把握的无可奈何, 进而产生幻灭感、及时行乐的享乐观甚至求仙得道的飞升思想。于此,我们可以 体会到古诗十九首是以多维的、网状的、复合的生命感受展开其抒情进路。 但是整体来看,古诗十九首抒情主体的悲愁基本上是现世的、此岸的生活感 受,而没有宗教式超世、彼岸的寄托。这种复杂的基于时间感受的生命意识,上 承宋玉o h 辩所发明的“悲秋”主题圆。到古诗十九首时期,这种生命意 识对应于时令之春夏秋冬形成复合的生命体验一种建立在个体生命迁逝之 悲情基础上的。其美学史意义是,古诗十九首基于生命体验的时问美学彻底 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中国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9 9 2 年,第8 5 页。 宋玉 九辩:“悲哉!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见【宋】朱熹撰 楚辞 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6 1 页。 7 置换了庄子所构筑的自然而自由的齐物式感性经验。 进入三国后,文士地位普遍提升,他们竞奔于仕晋之途,因军戎、赴任而衍 生行旅生活体验。背井离乡、行役征戍的士人抒写的关于生命飘泊与向往安顿的 人生感言所形成的行旅诗,是山水诗的一个精神源头。在曹操的苦寒行其一、 秋胡行以及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行旅诗中,抒情主体面 对险峻雄伟的大自然,真切感受到它的压迫与威慑而体会到自身柔弱渺小、无所 依傍,完全为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所折服而心生崇高之审美体验。从审美经验的 嬗变来看,曹操行旅诗中所表现出的主体对自然的崇高审美体验,无疑是一种独 立特出的新感性经验。而建安行旅诗的一般风格还是延续古诗十九首以来的 哀愁抒情传统。值得注意的动向是,徐干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中 连续出现六个景句作为起兴句。这些景句的叙事元素完整,整体组合起来看,像 是在整首诗里嵌入的另一个故事,与诗的主旨并不密切。这一新趋势在西晋开始 被潘岳、陆机等诗人进一步推进,刻意局部经营,形成事一景一情三截结构式。 其中的景句已经具有“苕发颖竖,离众绝致”不能同叙事和感怀抒情见融的倾 向,孕育着游览诗的出场。 公宴诗不仅是游览诗的前奏,而且从文选诗类划分来看,这两个诗类是 宴饯与集游一体两面、同一连续共生活动下的诗艺创作。曹氏兄弟和建安七子们 在西园的宴游活动中,作为抒写行乐活动的公宴诗和游览诗具有相同的审美品 格,宴游即为赏玩,宴、游与行乐是一体联动的;而且其本身因没有外在显性行 动目的而具有单纯的游戏品格,游览成为里现景物的过程。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 正始士人虽然置身竹林举行宴乐活动,但他们过于沉浸于本体世界,对外在自然 界整体上缺乏美学关怀。西晋华林园宴游诗中的创作主体都是以从游者的身份和 视野来写作,苟岛的三月三日从华林园诗格调清新,体物方式“观”与“想” 平分,意外地开启了东晋三月三日禊游的诗歌传统。通过对潘岳金谷集诗作 和石崇金谷诗序的解读,我们发现用以“娱目欢心”的金谷园布局一个令人 欣喜的动向:渐近自然。也就是,此期园林庭苑的景观风格已经显著变化,即取 向于以乡间农家田园生活图景为别墅园林结构的范型。于此,我们不难体会在这 “类自然”中创作的游览诗所具有的山水田园之审美趋向。在以“三月三日”为 主题的一系列后期游览诗中,抒情主体的自然山水取向更加明晰。从审美经验层 面来看,游览诗演进到山水诗需要跨越的关隘还有:自然呈现的维度及其间距化 和审美主体情感的消淡。 陆机:文赋,【粱】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第 1 1 9 页。 诗歌运动绵延到招隐诗和游仙诗,自然在诗歌中展现其远离人寰陌生化和间 距化的面向。在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中主体在固有理念指导下完成对自然山林 的构想:恐怖,不宜人居,主体对待自然的态度是陌生而隔膜的。西晋张华的招 隐诗二首在延续这种隔膜。由于左思与陆机的出色创作,招隐诗审美经验转向 亲和自然山林。但是,他们的招隐诗出现“离题”现象,即抒情主体的活动与招 还隐士的初衷背离,而大比重地描写山林景色。这使我们有理由怀疑抒情主体事 实上并未亲历山林招隐,而是一种想象中的游览活动。而到王康琚的反招隐诗, 主体不再汲汲于隐居地之远离人寰,而追求适性之隐。三曹为代表的建安五言游 仙诗盼美学意义在于,一方面这些游仙诗将视域转向了方外仙境,使中国古典诗 歌具有某种超越意识,表现出出世情怀。另一方面,这种出世是现实苦闷的象征, 所以建安游仙诗又具有浓厚的现世精神,仙界成为现世的隐喻。阮籍游仙主题咏 怀诗似乎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抒情意愿:即主体内在坎墚不平的悲怀浓情试图通过 游仙诗中的意象、人物、和场景予以纾解和寄托。这些咏怀诗构成一组奇异的比 兴,仙界人事和场景整体构成“比”的一极,坎壤不平的感怀和意志则成为所要 兴起的对象。但是,由于仙界人事和场景与现世生活了然无涉,所以仙界对情绪 泄导功用极其有限,主体中心之情还是难以化解。游仙诗在郭璞那里实现仙境山 林化,即通过处所和背景的悄然置换,将审美视野转向方内的自然山林水泽,并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仙界之缥缈灵动的非人间性。并且仙者和隐士可以在同一处 所( 山林) 中栖居、交游。由此,自然界的山林水泽既是抗拒尘网缨绂保持品格 高洁的庇护所,又是在神性氤蕴下的方内乐地,这些正是在郭璞游仙诗中表现出 的以山水沟通方外与方内的形而上演绎和美学转向。 玄言诗沿着游览诗渐近自然的发展路数走来,正始以来蔚为壮观的玄学思 潮,直到东晋才大规模浸淫入诗,才跃升到“一代之文学”的地位。由于作为诗 歌本体的感性情感体验被理悟玄思所置换,玄言诗成了一种阐发理思的媒介和工 具,将审美主体的诗性体验引向形而上的本体之悟。由此,中国古典诗歌运动的 审美品格在它的导引下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即诗歌的主导倾向在于抒发形而上或 方外之玄思理悟,情感取向被整体悬置。 东晋前期庾阐玄言诗的杰出创作将创作主体的活动范围与审美视野转向到 广阔的自然山水( 登楚山诗) ,并且,抒情主体能在直接观照自然山水过程中 体悟玄思了( 衡山诗) 。此后的三月三日诗和王羲之为首的兰亭集诗便是循着 这一路走来。以寄寓玄思理趣为主旨的玄言诗,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表达玄理的 充足媒介,这种表达式就是“山水以形媚道”。即玄言诗中的主体表现出对自然 山水形态的激赏,将自然山水作为“景”( s c e n e 或l a n d s c a p e ) 来“观”,一定程 宗炳:画山水序,【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第1 9 1 页。 9 度上呈现了自然山水之美,这是人类审美经验体现在玄言诗中的重大进步。但是, “重叠玄思得,濯濯情累除。”( 许询农里诗) ,体玄悟理必然导致玄言诗“理 过其辞”,玄言理趣的进驻是以对诗歌中的情感的排斥和抗拒为代价的。于是, 玄言诗形成“淡乎寡味”抒情主体情感消散淡然的美学特征理感介入对 “情”的对抗性与排斥,一方面使抒写性情的诗歌从存在论上产生危机甚至否定, 另一方面从情感消淡的审美经验所导引的山水诗前史的发展观来看,玄言诗却是 山水诗出场与意境诞生前的意义重大的突破。山水诗前史演进到玄言诗,山水诗 诞生所必须的审美经验已经基本具备。清代沈德潜所发现的:“诗至于宋,性情 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o 这一诗运转关,即山水诗诞生,其中的两 大必要条件“声色大开”和“性情渐隐”很大程度上是在东晋玄言诗中完成的。 此时,需要等待的是自觉契合山水主位意识的山水一田园诗人。 现有一般专门性文学史如诗歌史、山水诗史或中古断代文学史对于山水诗形 成与走向都会进行一番推考。它们多采用以时间纵深推进为纵坐标,以作家横向 并联为横坐标,一纵一横平行推演,这种推演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锂离子电池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
- 3下数学4单元教育课件
- 玉溪师范学院《土地利用规划》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英语经典语录(带汉语翻译)
- 会考复习一(公开课教案)
- ECharts数据可视化 教案-教学设计 第2、3章 折线图和饼图、柱状图和散点图
- 计算机网络设备账务处理实例-记账实操
- 化学第一课课件
- 2019湘美版 高中美术 选择性必修3 雕塑《第二单元 雕塑的创作与实践》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草原承包协议书
- 毕业设计论文--伊利集团内部控制的调查分析
- GB-T 41233-2022 冻鱼糜制品(高清版)
- 羊水栓塞-(PPT)PPT课件
- 药物合成反应(全)
- 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2课)
- 第5批高效节能电机目录(高压)
- 医院学习制度管理办法
- 肺胀病(中医临床路径
- 2000年至2010年北京房价走势图
- 湘潭大学ppt模板
- 钢结构防尘网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