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高职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关系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高职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关系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高职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关系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高职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关系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高职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iiiyiillqlll81ii i i i i iii itl1 1 1 1 1 1t l u l l 59 76iiliiy 18 1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高职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关系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葛弓红侈 j o ( o 年f 1 月,p 日 指导教师确认( 签名) : 钐刚年汜月f d 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荔钽侈 2 护侈年2 月o 日 指导教师( 签名) : 加u 年f 伪fc ) i i 摘要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 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即乐于参与学校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 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认为有价值或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成人依恋指 个体与当前同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连接;是个体的一种稳定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 能提供满足其生理、心理安全感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认知学派认为成 人依恋是“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 价 ;人格和社会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指人格的稳定 性,不随时间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是指发生在个体内部的 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 学生人格特点的不同会导致其不同的看待问题方式,特别是当他们在学校中遇到比 较重大的生活事件时,人格特点间接的影响着他们对学校的情感和依附程度。处于青年 期的高职生,其情感发生着强烈的变化,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 比重。成人依恋状况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心态心境,对人的附属依从作用也会迁移 到对学校的依恋。基于此,本研究对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人格特质和成人依恋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梳理,以期阐述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用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问卷、人格特质问卷与成 人依恋问卷施测于6 7 0 名高职生,深入考察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基本状况,并试图探 讨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人格特质和成人依恋水平之间的关系,旨在为高职生学校归属感、 人格特质和成人依恋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丰富国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深 对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建议和 指导。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原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 院) 、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女子学院( 原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 三所院校抽 取全同制高职生6 7 0 名,以学校归属感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为测 量工具,主要通过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 得到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本研究针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空间提出以下假设: ( 1 ) 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性别差异; ( 2 ) 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年级差异: ( 3 ) 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独生子女差异; ( 4 ) 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城乡差异; ( 5 ) 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受到学生父母情况的影响; ( 6 ) 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成人依恋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 7 ) 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人格特质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 8 ) 高职生的精神质和回避依恋水平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学校归属感状况。 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 1 ) 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普遍较低,需要引起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的重视, 加强良好学校归属感的培养: ( 2 ) 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相对一致,在性别、专业、城乡居住地等变量上不 存在差异; ( 3 ) 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年级上的差异,归属感水平随年级增大呈下降趋势, 但临近毕业时归属感强烈; ( 4 ) 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学校归 属感高于独生子女: ( 5 ) 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其人格特质相关,学校归属感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 著负相关; ( 6 ) 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其成人依恋相关,学校归属感与焦虑依恋、回避依恋 呈显著负相关; ( 7 ) 高职生的精神质水平和回避依恋维度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学校归属感,即精神 质水平越高的高职生和回避依恋维度得分越高的高职生,其学校归属感状况越差。 i v 关键词: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 a b s t r a c t 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r e f e r st oak i n do ff e e l i n gs t a t e ,i nw h i c hs t u d e n t si d e n t i f i e dt h e m s e l v e s a sap a r to ft h es c h o o li n w a r d l y , s e n t i m e n t a l l ya n de m o t i o n a l l y t h e yw e r ew i l l i n gn o to n l yt o u n d e r t a k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a n do b l i g a t i o n 嬲o n eo fs c h o o lm e m b e r s h i p ,b u ta l s ot oa t t e n ds c h o o l e v e n t s t h i sf e e l i n gi sak i n do fi n d i v i d u a le m o t i o n ,t h eh a p p i n e s sf o rb e i n gam e m b e ro ft h e s c h o o lo rt h ec l a s s ,a n ds e n s eo fw o r t hi nt h es a m ec o l l e c t i v i t y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r e f e r st ot h e e m o t i o n a l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i n d i v i d u a la n dt h ep e r s i s t e n tc u r r e n tc o m p a n i o n s ;a d u l t a t t a c h m e n ti sas t a b l ei n d i v i d u a lt e n d e n c yt oc l o s es o m e b o d yw h oc a nm e e tt h e i rp h y s i c a l 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 , m a i n t a i na n ds e e kc l o s ei nr e a lt e r m s ;c o g n i t i v er e s e a r c h e r sv i e w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嬲”t h em e m o r i e sa n dr e p r o d u c t i o no fa d u l tt ot h e i re a r l yc h i l d h o o d ,a n dt h e c u r r e n ta s s e s s m e n to ft h e i rc h i l d h o o da t t a c h m e n te x p e r i e n c e ”;i n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 r e s e a r c h e r s e y e s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i s ”t h ee m o t i o n a l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i n d i v i d u a la n dt h e p e r s i s t e n tc u r r e n tc o m p a n i o n s ”p e r s o n a l i t yc o n s i s t so ft w op a r t st h a ta r es t a b l eb e h a v i o ra n d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r o c e s s ,s t a b l eb e h a v i o ri s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p e r s o n a l i t y , d o e sn o tv a r yw i t ht i m e a n ds i t u a t i o n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r o c e s sr e f e r st ot h ee m o t i o np r o c e s s ,m o t i v a t i o np r o c e s sa n d c o g n i t i v ep r o c e s si n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e r n a l l y 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l e a dt od i f f e r e n tv i e w s ,e s p e c i a l l yw h e ns t u d e n t se n c o u n t e r e d i m p o r t a n tl i f e e v e n t si nt h es c h o o l ,p e r s o n a l i t yw a i t si n d i r e c t l ya f f e c tt h e i rf e e l i n g sa n d a t t a c h m e n tt os c h 0 0 1 i nt h ea d o l e s c e n c es t a g e ,s t r o n ge m o t i o n a lc h a n g e so fv o c a t i o n a l s t u d e n t st a k ep l a c e ,t h ed e m a n df o ri n t i m a c yi nt h e i rl i v e st a k eu pal a r g ep r o p o r t i o n a d u l t a t t a c h m e n tw i l la f f e c tt h e i rs e l f -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s t a t eo fm i n d ,a n das u b s i d i a r yo fp e o p l e w i l lb em o v e dt os c h 0 0 1 s o ,t h i ss t u d y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a n d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o f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 ,i no r d e rt o e l a b o r a t e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i n f l u e n e ef a c t o r so f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 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i nv i e w o ft h i s ,w e s u r v e y e d 6 7 0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w i t hs c h o o l b e l o n g i n g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e y s e n e kp e r s o n a l i t y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si n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i n v e n t o r yt of u r t h e r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v o c a t i o n a ls c h o o l sb e l o n g i n g ,m e a s u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m o n gt h e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 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a n d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o u r o b j e c t i v ei st op r o v i d em o r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t h er e s e a r c h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s c h o o l b e l o n g i n g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a n d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t oe n r i c h t h ed o m e s t i cr e s e a r c hi nt h e s e v a r e a s ,t oe l a b o r a t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so f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 s c h o o l b e l o n g i n g ,t op r o v i d em o r ev o c m i o n a la d v i c ea n dg u i d a n c et o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h e a l t ho f 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 i no u rr e s e a r c h ,c l u s t e rr a n d o ms a m p l i n gw a su s e dt os e l e c t6 7 0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i ns h a n d o n gy o u t hu n i v e r s i t yo fp o l i t i c a ls c i e n c e ( t h eo r i g i n a ls h a n d o n gy o u t h a d m i n i s t r a t o r sc o l l e g e ) ,s h a n d o n ga 鲥c u l t u r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o r sc o l l e g ea n ds h a n d o n g w o m e n su n i v e r s i t y ( t h eo r i g i n a lw o m e n 。su n i v e r s i t ys h a n d o n gb r a n c ho fc h i n a ) 1 1 1 i s s t u d yu s e d s c h o o l b e l o n g i n g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e y s e n c kp e r s o n a l i t y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a n d e x p e r i e n c e si n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i n v e n t o r yt om e a s u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 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p e r s o n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a n d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d e s c r i p t i v e s t a t i s t i c s ,c o r r e l m i o na n a l y s i s ,v a r i a n c ea n a l y s i s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a n do t h e rs t a t i s t i c m e a s u r e m e n t sw e r eu s e dt oa n a l y z ev a l i dd a t a b a s e do nt h e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a n ds t u d ys p a c eo f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w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 f o l l o w i n gh y p o t h e s i s : ( 1 ) t h e r ei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s e x e sa b o u tt h e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 ( 2 ) t h e r ei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g r a d e sa b o u tt h e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 ( 3 ) t h e r ei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w h e t h e rt h eo n l yc h i l do rn o ta b o u tt h es c h o o l b e l o n g i n g ; ( 4 ) t h e r ei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a p a r t m e n t sa b o u tt h e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 ( 5 ) t h e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o f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i su n d e rt h ei m p a c to fp a r e n t s ; ( 6 ) t h e r ei sr e a l l yac o r r e l m i o nb e t w e e n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a n d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 ( 7 ) t h e r ei sr e a l l ya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 ( 8 ) p s y c h o s i sa n da v o i d a n c ea t t a c h m e n t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p r e d i c t e d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n e g a t i v e l y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 ( 1 ) n l el o w s c o r e so ft h e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 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s h o u l dd r a wa t t e n t i o n s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i ta m o n gs o c i e t y , c o l l e g ea n ds t u d e n t s ( 2 ) m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 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w a sr e l a t i v e l yc o n s i s t e n t t h e r e i sn o 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g e n d e r , m a j o ra n da p a r t m e n ta b o u tt h e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 3 ) t h e r ei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g r a d e sa b o u tt h e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n e h i g h e rt h eg r a d ew a s ,t h el o w e r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w a s h o w e v e r , as t r o n gs e n s eo fs c h o o l v i b e l o n g i n ga p p e a r sn e a rg r a d u a t i o n ( 4 ) t h e r ei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w h e t h e rt h eo n l yc h i l do rn o ta b o u tt h es c h o o l b e l o n g i n g t h eo n l yc h i l dg o t al o w e r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s c o r e ( 5 ) t h e r ei sr e a l l ya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n e r v o u s d i s p o s i t i o na n dp s y c h o s i sw e r eb o t hn e g a t i v e l y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i l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 6 ) t h e r ei sr e a l l y a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c h o o l b e l o n g i n ga n d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a n d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w e r eb o t hn e g a t i v e l y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l ls c h o o l b e l o n g i n g ( 7 ) p s y c h o s i sa n da v o i d a n c ea t t a c h m e n t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p r e d i c t e d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n e g a t i v e l y , i na n o t h e rw o r d ,t h eh i g h e rl e v e lo fp s y c h o s i sa n da v o i d a n c ea t t a c h m e n t ,t h el o w e rs c h o o l b e l o n g i n gt h e yh a v e k e y w o r d s :v o c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 s ;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v l i 目录 摘要i i i a b s t r a c t 、f 1 一前言1月u 吾1 1 1 文献综述2 1 1 1 学校归属感研究综述2 1 1 1 1 学校归属感的概念2 1 1 1 2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2 1 1 1 3 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2 1 1 2 成人依恋研究综述3 1 1 2 1 成人依恋的概念3 1 1 2 2 成人依恋的测量4 1 1 2 3 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4 1 1 3 人格特质研究综述5 1 1 3 1 人格与人格特质的概念5 1 1 3 2人格的测量5 1 1 3 3 人格的相关研究6 1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6 1 2 1问题提出6 1 2 2 研究假设7 1 3 研究意义7 1 3 1 理论意义7 1 3 2 实践意义8 2 方法9 2 1 被试选择9 2 2 研究工具9 2 2 1 学校归属感问卷9 2 2 2 艾森克人格问卷9 2 2 3 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9 v i i i 2 3 研究程序1 0 2 4统计方法1 0 3 研究结果1 1 3 1高职生学校归属感总体状况11 3 1 1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人格特质和成人依恋的总体情况1 l 3 1 2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差异1 1 3 1 3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年级差异1 2 3 1 4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独生子女差异1 2 3 1 5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城乡差异1 2 3 1 6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父母情况差异1 2 3 2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与成人依恋、人格特质的关系1 3 3 2 1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与成人依恋的相关关系1 3 3 2 2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1 4 3 2 3 高职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1 4 3 2 4 高职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1 4 3 2 4 1高职生成人依恋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1 4 3 2 4 2 高职生人格特质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1 5 4 讨论1 6 4 1高职生学校归属感总体状况1 6 4 1 1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1 6 4 1 2 高职学生人格特质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1 6 4 1 3 高职学生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1 6 4 1 4 高职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1 7 4 2 原因分析1 7 4 2 1高职生学校归属感较低的原因分析1 7 4 2 2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年级差异分析“一一1 8 4 2 3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独生子女差异分析1 9 4 3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与建构1 9 5 总结2 1 5 1 结论2 1 i x x 1 3 6 6 8 2 4 2 2 2 2 2 3 3 望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展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与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足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不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的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究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研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本就 2 文录 2 3 谢 豇考 录录录 归属感是一个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是指个体或集体对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现 象的具体的认同程度。学校归属感则是在校学生对学校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有归属 感则表示学生在校期间有安全感,有集体感。依恋的产生,突出地表现在当事者遇到压 力和困难时,是否会寻找某一特定对象的保护、支持和安慰,因为依恋的对象能够提供 当事者一种安全感。由此可见,依恋与学校归属感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归属感 使当事人有一种成员身份,在其遭受困难时,归属感又和依恋一样,可以使其得到一种 社会支持感“】。依恋的形成过程中又与人格产生互动的作用,各种人格特质对依恋的建 立和维持产生影响,依恋的状况也会留下人格的印记,依恋模式的形成又反过来影响人 格特质。一般认为,人格特质通过影响个体在学校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其学校归属感, 性格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水平低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正向预测作用,可以间接的促进 学校归属感。个体的人格特质差异、成人依恋的不同维度等,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学校归 属感产生影响。 基于前人的研究结论和不足,本文探讨了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特点,并寻求高职生 学校归属感与人格特质、成人依恋的具体关系,对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进行梳理, 为提升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1 1文献综述 1 1 1 学校归属感研究综述 1 1 1 1 学校归属感的概念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 a s l o w 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个 需要层次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可贵,希望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在一定的社会团 体中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磕1 。如果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强烈的体验到 孤独、痛苦、被抛弃的消极情绪。学校归属感( s c h o o lb e l o n g i n g ) 属于归属与爱的需 要层次,这个概念已存在于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几十年,由于研究方法和视角的不同, 不同学者对学校归属感的概念见仁见智。 g o o d e n o w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接受、尊重和支持的感觉阳1 :d e v o s 和d i j k s t r a ( 2 0 0 2 ) 提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重要一员,并被他人 认为有价值或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订1 :l h a n d e r m a n ( 2 0 0 3 ) 指出,学校归 属感提及的是学生观察到的教学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在学校结构中的位置是 怎样的一种感受哺1 ;中国学者徐琴美( 2 0 0 5 ) 等人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在 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 务并参与学校活动嘲。 1 1 1 2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 目前,学校归属感的测量工具还很少,其研究也不太多。学者们常用的学校归属感 测量工具是g o o d e n o w ( 1 9 9 3 ) 等人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问卷。我国学者包克冰等人对其进行 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由1 5 个题目组成,其中有两个反向计分题,问卷采用李克特五 级评分,从“完全不同意 到“完全同意”分别计1 - 5 分嗍。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 信度。包克冰用学校归属感问卷进行了一些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量表的测量结果良好。 温颖、李人龙和师保国( 2 0 0 9 ) 用该问卷进行了测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实践证明,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1 1 1 3 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外学者很重视学校归属感的研究,该领域已经发展得很成熟。f i n n 的研 究结果表明,学校认同感会影响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学校归属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表 现,提高学生出席率,减少学生辍学行为。r o w e r 、m i d g l e y 和u r d a n 的研究发现,学校 归属感对学业成绩有正向预测作用n 帕。e r i cm a n d e r m a n 的研究表明,郊区学校学生比 2 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研究结论表现出了一致性。 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关注程度有待加强,这方面的资料寥寥无几。 俞大森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归属感的因素主要有:家庭贫困与攀比的矛盾、对学校期 望过高与现实的反差、对网络媒介过于强烈的依赖性、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等。 1 1 2 成人依恋研究综述 1 1 2 1 成人依恋的概念 1 9 6 9 年,精神病学家b o w l b y 首次提出“依恋川1 ,他认为,“依恋是一种个体与具 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 上的联接,依恋无需经过学习,他可被环境中所存在的一切合适刺激所激起,能为个体 提供安全和安慰。依恋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与 纽带 n 引。成人依恋是对婴儿依恋研究的继承和发展。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s i g m u n d f r e u d 认为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是儿童日后各种人际关系的最初模型。b o w l b y 认为,“依 恋在人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自此之后,依恋研究的对象就不仅仅局限于婴幼儿 的依恋,成人依恋的研究相继出现n 们。 首次提出成人依恋的学者是h a z a n 和s h a v e r ,他们在浪漫的爱可以形成依恋过程 一文中提出,成人依恋指个体与当前同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连接。a i n s w o r t h ( 1 9 8 9 ) 指出,异性配对关系是成人依恋的主要形式“ 。b e r m a n a 和s p e r li n g ( 1 9 9 4 ) 把成人依 3 恋看作是个体的一种稳定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提供满足其生理、心理安全感的特 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n 砌。对于成人依恋概念的研究,至今仍存在两种研究取 向:一种取向是发展和认知学派,另一种取向是发展与人格和社会学派。认知学派侧重 于成人养育行为对其子女依恋模式的影响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 为“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 。人 格和社会学派采用认知实验方法探讨依恋模式的启动效应和激活,使研究依恋内部的工 作模式无意识特点存在可能,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 情感联系 。 1 1 2 2 成人依恋的测量 目前,关于成人依恋测量的方式主要有: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m a i n 及其同事设计 了第一个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成人依恋访谈(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i n t e r v i e w ,a a i ) , 这是一个了解成人的儿童时代依恋关系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法的不可控因素多,这要 求访谈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具有较高的访谈知识和技巧,必须是专业的心理学工作 者n 引。c o l l i n s 等开发的成人依恋量表(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s c a l e ,a a s ) 是重要的成人依 恋的测量工具,其施测程序是:先测量成人依恋维度,再把依恋维度转换为依恋类型汹1 。 b a r t h o l o m e w 和h o r o w i t z 开发的关系问卷( r e l a t i o n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r q ) 能对一般的亲 密关系、情侣关系、特殊关系进行定位,它也能被人重述,并用于评估其他依恋同伴乜。 b r e n n a n 等人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 x p e r i e n c e si n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r e v i s e d ,e c r ) 呦1 ,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国内外学者 广泛使用。 1 1 2 3 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国外的心理学界就开始了成人依恋的研究,他们主要的研究集 中在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人格特质、自我、婚恋等领域。 s h a v e r 和b r e n n a n 的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比回避型依恋的个体神经质水平 低,外倾性水平高汹1 。s u s a nm o o r e 和c y n t h i al e u n g 探索了依恋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 关系,发现安全依恋者具有更低的压力水平,在学业上具有更多的满意感妇钔。m e i f e nw e i 等( 2 0 0 3 ) 认为,焦虑性依恋与回避性依恋是心理困扰( 焦虑、抑郁、无望、人际问题、 愤怒) 的重要影响因素汹1 。 我国学者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都是修订国外的测量问卷。李菲茗和 傅根耀( 2 0 0 1 ) 修订了a a q 3 1 ( 成人依恋问卷) i r a o 随后,许兴建以依恋研究史为线索综 4 了依恋概念的提出、依恋与个体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依恋评估方法的进展、依恋 成发展理论等方面,同时提出了在依恋研究领域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周春燕的 究探讨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的测量方法、理论背景及主要成果。杨红君和周世杰的 究结果显示,成人依恋、述情障碍和抑郁三者显著相关叼3 。 此外,李同归等人进行了一系列成人依恋的本土化研究啪捌。李斌( 2 0 0 4 ) 认为,想 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需要学校拓展自身的教育角色,尽可能为大学生发展出可 依恋的群体。田瑞琪、方颖等人对成人依恋与相关人格特质及相关应对方式作了探讨, 一步丰富了国内的依恋研究领域啪1 。 1 1 3 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1 1 3 1 人格与人格特质的概念 “人格 ( p e r s o n a l i t y ) 起源于拉丁文“面具”( p e r s o n a ) ,公元前一百多年前, 罗马的一名戏剧演员在演出时戴上面具来遮盖自己的斜眼,于是便产生了这个词。后 来人们用面具泛指所有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特殊面具,它代表了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 份,并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断更换口。 美国心理学家伯格( j e r r ym b u r g e r ) 在其著作人格心理学中把人格定义为稳 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指人格的稳定性,不随 时间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是指发生在个体内部的情绪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