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代士人群体及士风研究 王风翔 摘要士人是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封建社会的精英阶 层,也是社会文化及精神性活动的主导力量。其精神面貌、行为趋向的特征和风 尚,即士风,则集中、典型地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因此,对一个时代的士人群体 及士风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探悉政治文化等人 文环境要素。 五代表面是乱,实质上却蕴含着巨大的变化和进步。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在 士人演生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后世士人的最终定位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 士人的变化流动又促进了社会结构的整合,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发展。因此,对士人 群体的命运及其整体风貌进行研究无疑是对这个时代一次严肃的再审视,对今日 社会转型之中知识分子的反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定位不无裨益。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前言主要介绍了选择士人及士风作为研究对象的价值和目 的所在。针对目前研究的某些不足,笔者尝试在传统史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计量 史学和社会学等一些新方法,以群体研究揭示社会截面的思路,揭示五代士人的 病态特征,最终探察五代的时代风貌。 第一章对五代士人群体及其时代特征进行研究。首先从五代政治社会环境入 手,剖析五代的时代特点。在武夫当道的时代,士人并不受时代的欢迎和尊重, 武人的轻视和凌辱使其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劣,命运遭遇悲惨。然后本文根据士人 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定位,提出五代士人的界定标准,即有应科举行为和动机的读 书人均可称为士人。通过对史料的抽样整理,把五代士人以表格形式直观量化, 得出其籍贯、出身、出仕、入幕和隐逸等数据。最后分析五代士人人格剧变的原 因和轨迹,得出其文化政治素质低下、忠节观念淡薄和人生态度趋向权变务实等 时代特征。 第二章对五代士风进行全面考察。五代士风,就是指这个时代士人群体的精神 面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趋于相近的外在体现,它是社会原生状态的直观反 映。本文从士风的外化表现形式上,分析得出五代士风有隐逸、混世、浮薄、功 利等四大风气,认为五代乱世中的重武轻文风气迫使士人或隐居山林,或避祸南 迁;混世苟活、趋时保身的人生态度成为士人群体的主导理念,并使士人普遍带 有轻薄浮躁、放纵不羁的习气,以致产生求名躁进、急功近利的行为趋向。最后 探析五代士风剧变在政治、民族和文化上的诱因。 第三章试对五代士人作- - l p , 较客观公正的评价。虽然士人在乱世中表现出来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让我仇不敢恭维,但还是应该肯定其在士人演生史上的地位。 五代士人在最终打破士族垄断,巩固科举之途,从而走上真正意义的“士人政治” 的道路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五代士人已经自觉成为国家机器运作不可或缺 的部分,他们在五代政权、转移和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士人以各种方式积极 地参与了这次政治社会变革,其群体特征和风气对宋朝及后世产生了定影响。 关键词五代士人群体研究士风 i l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c h o l a r sc o m m u n i t y a n d a p p e a r a n c e s i nf i v e - d y n a s t y w a n gf e n g x i a n g a b s t r a c ts c h o l a r sw e r e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n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i n i o n s t h e yw e r et h e e x c e l l e n tc o m m u n i t y , a n dl e a d e dt h ec u l t u r ea n d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t h e i rm e n m la t t i t u d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b e h a v i o rt e n d e n c yw e r ec a l l e d s c h o l a r s a p p e a r a n c e s , a n dr e p r e s e n t e d t h es p i r i to fe r at y p i c a l l y s o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c h o l a r s c o m m u n i t y a n df e a t u r e sc a l lh e l pu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s o c i a lc o n d u c t so fe r ai nd e p t h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k e ye l e m e n t so f p o l i t i c a lc u l t u r e 1 1 l ef i v e d y n a s t yw a si nd i s o r d e ro u t w a r d l y , b u ti tc o n t a i n e dg r e a tc h a n g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e s s e n c e t l l i ss p e c i a lp e r i o d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s c h o l a r s ,t h ec h a n g eo f s c h o l a r sc o i t u n u n i t ym o d i f i e dt h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p r o p e l l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f e u d a ls y s t e m n o w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c h o l a r s f o r t u n ea n df e a t u r e s u n d o u b t e d l y e x a m i n e st h i sp e r i o ds e r i o u s l y , a n db e n e f i t s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n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s e l f - c o n s c i e n c e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s p i r i t u a lc u l t u r e t h e r ea r ef o u rp a r t s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p r e f a c e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p u r p o s et h a tt h et h e s i sc h o o s e ss c h o l a r sa st h eo b j e c t f o rt h ew e a ks t u d yo nt h i s t o p i ca tp r e s e n t ,t h i st h e s i sw a n t s t ou t i l i z es o m en e wm e t h o d s ,s u c ha s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a n d s o c i o l o g y , e t c 。t o r e v e a l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t h es c h o l a r sa n dt h ea p p e a r a n c e so f t h i s e r a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m a k e sa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c h o l a r sc o m m u n i t ya n df e a t u r e s f r o m 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o ft h e f i v e d y n a s t y , t h et h e s i se x p o s e st h e m i s e r a b l ef o r t u n eo f s c h o l a r s n e x t ,t h et h e s i sd e f i n e st h es t a n d a r da n dr a n g ea b o u ts c h o l a r si nt h i se r a p u ti n s a m p l ei nh i s t o r ya n dm a k eaf o r mt oa n a l y z et h e s ed a t a o nt h i sb a s i s ,t h et h e s i s 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a n do r b i to fp e r s o n a l i t yd r a s t i cc h a n g e so fs c h o l a r sf i n a l l y , a n d d r a w ss o m ec o n c l u s i o n sa b o u tt h es c h o l a r s f e a t u r e s ,s u c ha sc u l t u r a lp o l i t i c a lc a l i b e ri t s l o w , l o y a li d e a 也m 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 o fl i f et e n d i n gt oa d a p t a b i l i t yi nt a c t i c s 1 1 1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s c h o l a r s a p p e a r a n c e s s c h o l a r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 也ef i v e - d y n a s t ym e a n tt h em e n t a la t t i t u d e 、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b e h a v i o rw a yt o b e c o m em o r ea n dm o r eac l o s eo n ee x t e r n a lt or e f l e c t i ti st h eo c u l a rr e t i e c t i o nt h e s o c i e t yo r i g i n a l l y f r o mt h eo u t w a r d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t h e s i ss u n i su pf o u rs c h o l a r s a p p e a r a n c e s ,a n dt h i n k st h a tt h es o c i a lc i r c u m s t a n c ef o r c e ds c h o l a r so rl i v ei ns e c l u s i o n i l l t h em o u n t a i na n df o r e s t ,o ra v o i dt h et r o u b l et om o v es o u t ht o ;1 i v i n gi nd e g r a d a t i o n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 o fl i f et h a tm a k el i f es e c u r eb e c a m es c h o l a r s l e a d i n gi d e a ,a n dh a v e i m p e t u o u si n d u l g i n gc u s t o mu n r u l yg e n e r a l l y , s ot h a t t h eb e h a v i o re a g e rf o rq u i c k s u c c e s s f i n a l l y 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d r a s t i cc h a n g eo f t h es c h o l a r s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w a n t st og i v ea f a i r l ya n do b j e c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o nt h es c h o l a r si n t h ef i v e d y n a s t y d e s p i t et h e s ea p p e a r a n c e so f s c h o l a r s ,t h i st h e s i ss t i l lt h i n k st h a tt h e y p l a y e da ns i g n i f i c a n tp a r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s c h o l a r s t h e yh a db r o k e ns c h o l a rc l a n s m o n o p o l i z a t i o n ,c o n s o l i d a t e d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p l a y e dak e yr o l et og o o nr e a lr o a do f “s c h o l a r sp o l i t i c s ”t h e yh a da l r e a d yb e c o m et h e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p a r to f o p e r a t i o no ft h e s t a t e a p p a r a t u sc o n s c i o u s l y t h es c h o l a r sa c t i v e l yt o o kp a r ti n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i se r aa n da f f e c t e d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g r e a t l y k e yw o r d s :f i v e - d y n a s t ys c h o l a r s ( 士人) c o m m u n i t yr e s e a r c h 1 v 前言 一个时代的精神,不仅外化表现于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等凝固的物质形态, 还时刻蕴含在宗教、哲学、艺术等精神文明的进步轨迹中,尤其深刻地体现在社 会活动主体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士人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知 识分子群体。是封建社会的主导群体之一;其精神面貌、行为趋向的特征和风尚, 即士风,冕4 更为集中、典型地代表了时代精神的内核和本质。因此,对一个时代 的士人群体及士风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其时代的社会风气及政治文化 等入文环境要素。 中国古代的士人主要是指封建社会中的读书人,他们又被称为士、士大夫、 士君子等。从现代技术角度上讲,士人即为人文道德知识分子,而非技术知识分 子。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信奉儒家正统的思想和文化,并在其指导下,进德修业, 学优则仕,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人扮演的社会角色是文化 知识的传承者和道德礼教的代言人。他们与生俱来就肩负着继承、传播、发扬中 国传统文化及道德的责任。他们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社会的良心”。从这个意 义上讲,士人是整个封建社会文化及精神性活动的主导力量,而士风则是社会风 气( 世风) 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士入演生史上,士人是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因素萌动的春秋战国这个 社会转型期之中诞生的新兴阶层。随着宗法制的解体,社会结构迅速分化重组, 在贵族与庶民之间上下对流的交汇点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聚层,即士阶层。而形成 这种对流和聚合的原动力就是原本只能由贵族垄断的文化知识开始为其他阶层所 分享,因此士人生来就与文化有不解之缘。当士人从固定的身份中获得解放,变 成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具有独立意义和人格的知识分子阶层士人 就在古代中国产生了。”经过“士无定圭”、“士无垣产”的先秦游对代后,天下 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建立,使士人逐渐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秦汉以来征辟察举的 选士制度及符合统治者口味的选士标准逐渐牢牢地把士人纳入了封建统治的轨 道。从此士人开始在儒家倡导的“学优则仕”的号召下,积极入世参政,成为国 家机器运作不可缺少的部件,于是就构成了古中国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官政治”。 东汉至魏晋以来一些累世官宦的士人家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聚敛,逐渐成为职 “关于士崛起的研究已经很多t 大体可咀当做定论来接受”( 葛兆光引余英时语中国思想史第l 卷第2 编,8 0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 。本文上述主要参考一lq 中国文化( 余英时。上海 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 、中国士大夫演生史稿( 闲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 、士人的 崛起( 沈长云,e e 国青年出版社,1 9 9 8 年9 月) 等著作。 业的世袭的官宦士族,颇具有贵族化的味道。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科举 制度的建立,士人才又慢慢地被统治者吸引和限制至4 科举入仕的道路上来。唐末 五代是士人演生史上的重要时期,士人群体中除了残余的新i e i - 士族。势力外,主要 则由读书应科举的儒生文士构成。在武风猖烈的五代时期,士人地位大大下降, 其应有价值也得不至4 相应的体现和尊重,但他们仍然坚守传统的士人身份,入世 的士人在政治上与不仕的隐士文人在精神上相互唱和,顽强挣扎在纷繁乱世之中。 因此,关注五代这一特殊社会转型期中的士人群体的命运及其风貌无疑是对这个 时代的一次严肃的再审视,对今日知识分子的反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定位不无裨 益。 五代史虽属专史( 二十四正史中五代史居其二) ,但因其年代短( a d 9 0 7 9 6 0 年) ,史料缺乏和相关研究的忽视,所以选择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着实是一次充满激 情的挑战。关于五代士人,笔者未见专门论述之史料,故只能以事关五代的新旧 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等几部正史为根本,配合资治通鉴、十国 春秋、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及大量的别史杂史、笔记小说,从中爬梳钩稽, 以寻找散乱其中的零星史料了。 由于宋人欧阳修一再声称“五代无学术”及五代“礼乐崩坏”。受此影响,后 入关于五代文化与士入相关研究至今还涉及甚少。据笔者管见,与此相关的研究, 无论是专著还是文章,或概而论之,附在唐史研究之后、宋史研究之前一笔带过; 或论及则浅尝辄止,不够全面详尽。尽管如此,马端临文献通考、王士祯五 代诗话、徐松登科记考、赵翼廿二史割记等前代大家对五代社会文化的 研究和总结性成果对笔者的启发颇大。在当代的研究论著中,郑学檬五代十国 史研究。一书中在宾幕职制度、科举制度与选官两论中提到五代士人入幕及科举 入仕的一些事迹;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虽然没有专章论述,但在 阶级结构、社会风俗和文化教育中论及五代士人: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 文明。一书中就民俗与文学方面论述了唐代文人士子的人格理想及时代迁易下的 士风演变,但止于唐末五代初;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则把五代部分入 幕的士人做了简要整理。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则是从文学方面特别 从诗歌艺术中入手探讨五代作家的人格变化,而并没有从历史特别是社会史的角 本文的旧士族指东汉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新士族包括隋唐以来新兴起的= b 族贽力。 邦学擞。五代十国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4 月,4 0 - 4 5 页,8 5 ,1 0 0 页。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7 月。 程蔷,董乃斌摩帝国的精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牡1 9 9 6 年8 月,3 4 5 4 1 7 页。 石云涛唐代幕府体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3 月5 2 8 5 3 5 页。 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年3 月。 度系统地对士人阶层进行总体考察;樊文礼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就士人在五 代政权特别是沙陀三王朝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较为中肯地评述;另外冯尔康中 国古代社会结构演变、徐庭云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周积明和宋德金 中国社会史论等通论性的论著也有相关涉及和论述,在理论方法上颇有建树 和创新。 在论文方面,李国锋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9 文通过分析宰相、枢密使和 翰林( 端明) 学士三大中枢政治机构中的士人活动来说明五代士人积极参与了五 代这场政治变革:吕喜林论五代时期的“不倒翁”冯道。则是对五代士人的个 案研究:程遂营五代幕府文职僚佐考”对五代幕府的部分文职僚佐进行了考订, 说明五代士人主要以入幕的方式入仕参政;杨小敏、庄虹唐代知识分子的心态 变迁。对唐代知识分子即士人在唐朝兴、盛、衰等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做了分析, 认为这种心态变迁对五代产生了重大影响;付满仓唐末朝士的心态与命运及其 影响。认为唐末政治局面使朝士心态发生了剧变,并直接促成了唐朝的灭亡等等。 另外,日本、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学者也对五代社会、文化及士 人的研究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其成果颇丰。如台湾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两部论文集对五代政治和社会进行十分有意义的探讨,其 中五代之政治延续与政权转移o 从五代文官的角度论述了其在五代政治延续中 的作用:韩国金东最五代文臣的动态与其性格。一文通过对文臣动态的分析, 也主张五代和宋具有连续性;持相同意见的还有日本的西川正夫 ;韩国金宗燮五 代政局变化与文人出仕观。从五代政局变化的背景入手分析五代文人的出仕取 向,认为文人出仕主要为了追求更好的待遇,并不会因其不同的政治立场而遭到 社会责难。 虽然以上提及的专著和文章与本文研究题目还有很大不同,其研究内容、角 度、方法也各有侧重,但都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和帮助。针对目前五代史研究相 对薄弱甚至在某些方面滞后的现状,笔者不自量力,拟对五代社会史的研究尤其 樊文礼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0 年2 月2 4 8 2 5 3 页。 李国锋,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1 6 4 6 6 。 吕喜林,论五代时期的“不倒翁”冯道,髓由学刊1 9 9 9 1 ,4 1 4 6 。 程遂营,五代幕府文职僚佐考,南都学刊,2 0 0 1 。5 ,1 9 2 2 。 杨小敏庄虹,唐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变迁,甘肃社会科学,2 0 0 1 3 。5 2 5 4 。 付满仓唐末朝二匕的心态与命运及其影响,甘肃高师学报2 0 0 l ,3 ,1 0 3 1 0 6 。 厶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论文集)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 社,2 0 0 2 年1 2 月。 韩 金东最,五代文臣的动态与其性格关东史学,1 9 9 4 年5 6 合辑1 8 9 2 1 9 。 日 西川正夫,华北五代王朝。文臣官僚,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 7 册,1 9 6 2 年。 韩】金宗燮,五代政局变化与文人出仕观唐研究第9 卷,2 0 0 3 年1 2 月,4 9 1 5 0 7 。 在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方面做一探试。 由于目前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尚不成熟,所以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颇受前 辈学者诸如冯尔康的社会结构理论、毛汉光的社会史研究方法、彭卫的心态史观 等的影响,并试图在传统治史方法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史料为根本,结合社会史 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中的部分理论和方法,以期更加科学生动地论述本文研 究内容。在具体研究中,笔者运用社会结构理论,进行群体研究,把研究对象确 定为古代知识分子即士人群体,并在士人演生史上提出五代士人界定的标准。根 据正史,笔者得出立传的士人有1 9 1 人。虽然这个数字仅仅是五代士人中的- 4 , 部分,但这种抽样调查的统计方法还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当时士人特征及士风 走向的。经过对所选样本的详细整理后,笔者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就可以 运用计量和统计的方法并结合相关图表科学直观地论证相关问题。同时,由于目 前士人研究多为文学研究者所从事,所以本文也力求“诗史互证”。总之,笔者在 反复尝试之后,限于学力,有些方法和理论使用起来还不是很成熟,甚至可称是 幼稚,更有的只能忍痛放弃,最后也只能写出这个很不像样的文章来。 最后谈谈本文的研究意义。士人这个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一个 比较敏感的阶层。他们虽然肩负文化道德传承之重任,但其生来就是一个“缺陷 儿”。文化人格的独立、天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无法弥补其在政治和经济 上的依附性,这就注定了中国士人阶层在现实中只能作为政治附庸,而在文化心 理上充当“精英”的尴尬地位。说到底,士人阶层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 要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需要相当的环境和际遇才能施展其才华和抱负。而在五 代乱世中,士人遭遇了时代的不幸。他们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强力冲击下,信仰、 理念经历了怀疑,发生了动摇:而价值观念及其决定的行为方式上的变化在整个 士人演生史上不能不说是剧变。五代被称为“唐宋变革期”或“中国中世型社会 向近世型社会的转变期”圆;五代所处的北方中原地区号称“华夏文明”或“中国 主流文化”的发源和衍生地。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时代和文化地域的双重背景下, 剖析社会主导群体之一的士人阶层的演变及其相应轨迹,自有特殊意义。而群体 研究的方法则可以剖析社会层面,把握时代脉搏,聆听历史真相。在展现五代整 个士人阶层风貌的同时,社会风气、人文精神及环境要素等组成的社会历史画卷 葛承雍在二十世纪唐研究( 胡戟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月) 中认为2 0 世纪以来的社 会史研究“就没有形成一个理论成热、领域清晰、体系规范、方法交叉的学科研究范畴”( 7 9 4 7 9 5 页) 。 关于五代为“唐宋变革期”之说,最先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此后,加藤繁、仁井田陧、宫崎市定、 崛敏一等日本学者及台湾学者诸如毛汉光等在此方面致力颇多。他们认为五代是中国中古( 世) 期与近古 ( 世) 期的转型期近年来大多中国大陆学者也都认同此说。本文即采用此观点。美国学者 j o h n 。k i n g f a i r b m k ( 费正清) 在中国:传统与变迁( 世界知识出版社,2 0 0 2 年3 月) 一书中也认为 唐宋之际的五代是中国古典时期向前近代时期的过渡期。 4 第一章五代士人群体及其时代特征 一、五代士人所处环境及其命运遭遇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割据时期。若以封建王朝的兴亡为断代标 准来计算,地处北方的五代从朱温代唐( 9 0 7 ) 到赵匡胤建宋( 9 6 0 ) ,仅有五十三 年的时间。其实从历史大势来看,这段时期应是晚唐政治格局的延续:而这种纷 繁乱世局面的形成还要上溯至q 唐末黄巢起义失败后的唐僖宗光启初年。此时,从 安史之乱后就存在的盘根错节的藩镇军阀势力趁镇压农民起义之机拥兵自重,他 们“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 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9 ,这实际标志着唐中央朝廷名存实亡,割据之势 已成。自此之后,封建社会秩序严重失调,军阀混战,朝代迭替,刀光剑影、生 灵涂炭之中出现了“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的乱世局面。从僖宗光启元年( 8 8 5 ) 年。至北宋建立( 9 6 0 ) 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原地区却先后经历了唐、后梁、 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宋等八个王朝的更替。其中五代时期更是易五朝 八姓十三君,平均每位皇帝在位时间还不到4 1 年,而被弑者8 人,占6 1 5 4 , 如此之高的弑君率和频繁的朝代更迭,为历史上仅有。历代封建史家提及这段“世 道衰,人伦坏”的黑暗时期无不痛心疾首。欧阳修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更是称 五代是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的乱世, 认为“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 扫地而尽于是矣”西,至于“天理几乎其灭”。面对如此种种,审视动态历史的我们 仿佛一下子坠入了“黑暗时代”。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承担中国传统文化礼教传 承之重任、被寄予极高社会期望值的士人在此时是何作为? 他们的生活状态如 何? 他们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挽救“世风日下”的社会? 又该不该对这种乱世局 面的形成负责呢? 于是笔者首先从五代士人所处的政治和人文环境入手,以揭示 其历史命运。 旧唐书卷1 9 下僖宗纪中华书局,1 9 7 5 年5 月,7 2 0 页。本文所引该书均据此本。 新五代史- 序,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2 月,5 页。本文所引该书均据此本。 新、旧五代史及t 九国志等史书的五代记事,均不始于朱温代唐之9 0 7 年,其记载的史实,详述俱从唐 僖宗光启初开始。傅璇琮、吴宗国等学者皆认为研习五代应上溯到光启元年。 新五代史 卷1 6 唐家人传论。1 7 3 页:卷十七晋家人传论,1 8 9 页。 众所周知,五代为右武之世,连欧阳修都慨叹“士之不幸而生其时”。唐末 乱离之后,天下纷争,功名利禄唯以弓马取之。历时仅半世纪的五代时期共易五 朝八姓十三君,开国帝王或中途篡位之帝无一不是武夫出身的强藩权臣,他们以 “兵强马壮者”的身份夺位,自然崇尚武功,依靠手下一帮出生入死的职业军人 集团为其统治基础。当然在随后建立的政治实体“军政府”中,主要代表的也是 这个军功团体的利益。在其统治结构中,上至中央帝王权臣下到节镇、州县等地 方长官几乎都是武人,他们掌握行政、军队及财政、人事等大权,据此学界也把 五代政权称之为“武人政治”。这些“军功新贵”发迹之初多世代委身行伍,或由 杀牛屠狗之辈起家,靠为主予以勇力卖命而获取功禄。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为政 大都残暴不法,擅杀妄为,跋扈不臣,比唐末强藩武夫骄横之势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在战乱频仍、和平无日的时代,狂夫健卒自然比手无缚鸡之力、只尚“空谈”的 文人书生更受统治者的青睐。这些武人既然以军功得势,那么维护其喋血而来的 既得利益,不喜文治,轻视士人,也就不足为怪了。其中最典型一例就是后唐明 宗时,身为储君的秦王李从荣“好为诗”。他在判河南府时,招徕文士高辇、张杭、 高文蔚、何仲举等为幕僚,此尊士好文之举随即引起武人侧目。史载:“时干戈之 后,武夫用事,睹从荣所为,皆不悦。”于是大将康知训等窃议日:“秦王好文, 交游者多词客,此子若一旦南面,则我等转死沟壑,不如早图之。”果然秦王“未 几及祸,高辇弃市”,何仲举之流不得不远走南方避祸。“好文”的皇予储君及其 文人幕僚竟遭如此下场,五代士人所处环境之恶劣自然可知了。晚唐五代的大诗 人罗隐在梅先生碑中慨叹:“是知天下有道,则正人在上;天下无道,则正人 在下。”o 这种议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日士人对时局的普遍心态。在这样的时代和环 境下,士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得不到体现和尊重。他们在武夫强权的迫害下,或 逃或隐,或为生计苟延残喘在武人笼罩下官场幕府之中,仰人鼻息,其悲惨的命 运可想而知。 唐祚未尽,急于“篡位弑君”的朱全忠便大发淫威,向大唐王朝的最后一批 留守力量士人挥舞起手中的屠刀。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五记载,他于天祜二 年( 9 0 5 ) 开始大量贬杀士人,“自余或门胄高华,或科第自进,居三省台阁,以 名检自处,声迹稍著者,皆指为浮薄,贬逐无虚日,缙绅为之一空。”他又在柳璨、 李振的推波助澜下,兴“白马驿之祸”,一并诛杀前宰相裴枢、独孤损、陆戾、崔 远,前工部尚书王淳,前特进赵崇,前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宿望名士“三十余人”, 新五代史,卷3 3 死节传,3 51 页。 【宋】陶岳,五代史补卷3 ,丛书集成续编第2 3 册,j 二海书店,1 9 9 4 年6 月,2 叭页。本文所引该书 均据此本。 唪】罗隐,罗隐集卷2 ,中华书局,1 9 9 3 年1 2 月2 2 2 页。本文所弓 该书均摧此本。 “班行为之一空”。哏然朱氏此举有压制舆论、清除异己、更换中枢官僚体系之意, 但屠杀士人之残暴,无异子又一起“焚坑之祸”。一时间,朝中衣冠大族、士入精 英扫荡殆尽。后梁末帝虽然“雅好文士”。,但却不能用之,听任外戚、小人乱政 误国。后唐君主虽以唐室后裔自居,然他们出身少数民族,自无尊崇儒道文人之 传统。庄宗狂妄自大,宠信伶人宦官。仅因狩猎经过的“桥道不修”就滥杀河南 县令罗贯( 进士出身) ,使“冤痛之声,闻于远迩”。而好招宾客、喜好文学的明 宗爱子秦王李从荣也是沽名钓誉、轻薄任气之辈。当文士刘赞( 进士出身) 接到 秦王傅的任命时,不禁泣日:“祸将至矣”。后汉太祖刘知远则尝言“朝廷大事不 可谋及书生,懦怯误人”固;其权臣史弘肇说得更为露骨:“文人难耐,轻我辈, 谓我辈为卒,可恨,可恨! ”又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 子( 毛笔) 焉足用哉! ”。憎恨、轻蔑士人的态度溢于言表。连出身小吏的王章也 “常轻视文臣”,说:“此等若与一把算子,未知颠倒,何益于事! ”他身为三司使 主管财政,对儒士出身的官员,连月俸都百般克扣,“皆取不堪资军者给之,谓之 闲杂物。由此可知混迹官场的士人所受的欺凌蔑视和悲惨待遇。 五代中央的帝王和权臣多持重武轻文之态度,那么地方的节镇藩将又是怎样 对待士人呢? 五代时,节度刺史“皆以军功拜”。,其凌辱宾客、擅杀文人幕僚的 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处处触目惊心。五代初,长期割据关中西部一带的“岐王李 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 ,其政权内武夫、小人充斥。割据 燕地的刘守光“不喜儒士” ,其地武风浓烈。后唐时宁江军节度使西方邺出身武 人,“所为多不中法度”,因不喜判官谭善达屡次劝谏,就“遣人告善达受人金, 下狱”,竟使其冤死狱中。t 襄州节度使刘训以私忿族杀节度副使胡装,“人士冤之” 位。后晋平卢节度使房知温更是“性粗犷,动罕有礼”,并“多纵左右排辱宾僚”。a 华州节度使张彦泽因从事张式小逆其意,竞“决口割心,断手足而死之”。,对待 旧唐书 卷1 7 9 柳璨传,4 6 7 0 页。 ( i h :e 代史卷6 7 李愚传) ,中华书局,1 9 7 6 年5 月,8 9 7 页。本文所引该书均据此本。 旧五代史) 卷7 l 罗贯传,9 4 3 页。 新五代史,卷2 8 刘赞传,3 1 6 页。 资治通鉴,卷2 8 9 后汉隐帝乾袖三年十一只条。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9 4 3 1 页。本文所引该书均据 此本。 腑五代史卷1 0 7 史弘肇传,1 4 0 5 1 4 0 6 页。 旧五代史卷1 0 7 王章传,1 4 1 0 页。 新五代史卷4 6 郭菇鲁传,5 1 6 页。 宋】陆游 。7 8 0 页 旧五代史卷9 3 曹国珍传,1 2 3 4 页。 旧五代史卷5 8 李琪传,7 8 6 页 旧五代史卷6 8 封舜卿传,9 0 3 页。 旧五代史卷i i i 后周太祖纪第二,1 4 7 5 页。 1 2 相后,连表奏都不会写,史称其“庙堂代笔,假手于人”,的确有辱进士之名和宰 相之位。后晋大臣冯玉( 进士落第) 为中书舍入时,“所得除目( 奉帝命手书草 制) ,多托( 同僚殷) 鹏为之”,他又“尝以姑息字问于人,人则以辜负 字教之”,如此戏弄之举,“玉乃然之,当时以为笑端”。这些士人身处清要,可 称名流,但是请人代笔之事不仅不以为羞,反而处之坦然,其行为真令人感慨万 分。后周显德二年( 9 5 5 ) ,知贡举窦仪上奏:“今后如倩人述作文字应举者,许人 告言,送本处色役,永不得仕进。”。“倩人”有如今日横行之“枪手”。从奏章内 容来看,请倩人代应举在当时已十分严重。后唐清泰二年( 9 3 5 ) ,太常丞史在德 指出:“称文士者,鲜有艺能,多无士行。问策谋贝q 杜口,作文字则倩人”,看 来并不是虚言。 五代另有一批不学无术者道貌岸然、凛然危坐地充斥于五代官场之中,事到 临头,方显出原形,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后唐翰林学士承旨卢质复试进士,出韵 命题,“l b 例赋韵四平四侧,质所出韵乃五平三侧,由是大为识者所诮” 。卢损 在后唐天成中任兵部郎中、史馆修撰、谏议大夫等职,屡上书言事,然“词理浅 陋,不为名流所知”。对此牛运震在五代诗话序中感叹说:“五代之乱极 矣,政纪解散,才士凌夷,干戈纷扰。文艺阙如乌睹所谓风雅者乎! ”难怪后 唐老臣张承业会怒斥进士出身的卢程:“公称文士,即合飞文染翰,以济霸国,尝 命草辞,自陈短拙,及留职务,又以为辞,公所能者何也? ”o 五代士人文化素质的低下,导致其从政的素质和水平也普遍不高,新旧五 代史中处处可见的“不习典故”、“不知故事掌故”等语即为明证。后唐庄宗时 宰相豆卢革“以( 韦) 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之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 高”,以至于“事多错乱,至于官阶拟议,前后倒置,屡为省郎萧希甫驳正”。同 光中,天下连年爆发水、旱、震灾,饿殍满地,唐庄宗问及应对之策,身为宰相 的豆卢革、韦说竟无计可施,只好答道:“陛下威德著于四海今西兵破蜀,所得 珍宝亿万,可以给军。水旱,天之常道,不足忧也。”。孔崇弼与族兄昭序同居门 下( 省) ,时论荣之,然他“无他才,但能谈笑,戏玩人物,扬眉抵掌,取悦于人” 。后唐末帝时,宰相马裔( 胤) 孙“遽登相位”,史称其“未悉朝廷旧事” 。后 o 旧五代史卷5 8 崔协传。7 8 0 页。 1 日五代史卷8 9 殷鹏传,1 1 7 4 页。 旧五代史卷1 4 8 选举志1 9 8 2 页。 旧五代史卷4 7 后唐末帝本纪上,6 4 5 页。 旧五代史卷9 3 卢质传,1 2 2 8 页。 旧五代史卷1 2 8 卢损传,1 6 8 9 页。 旧五代史卷6 7 卢程传,8 8 7 页。 新五代史卷2 8 豆卢革传3 0 1 页;旧五代史卷6 7 豆卢革传,8 8 3 页。 旧五代史卷9 6 ,1 6 9 3 页。 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1 3 页。 1 9 的普遍社会行为,体现了最原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等,是“社会历史态势的 指示器”。社会风气的研究对了解时代的风貌很有裨益,而士风则最为集中地体 现了社会风气。 在古代中国,素有“士风”之说。所谓士风,就是一个时代士人群体的精神 面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趋于相近的外在体现,反映了士人阶层或说是士人 群体的共同心理。士风能主导社会文化风习,也能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映出众生 百态。在整个隋唐五代时期,士风前后差异明显,构成了历史上一个很奇怪的现 象。以盛唐为代表的前期,由于国力的强盛和科举制的兴起,使士人有了参与政 权组织管理的机会。士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圆的政治抱负也有了实现的 可能。士人常不以文人自命,而常思兼济天下,或投笔从戎,或锐意仕途功名, 体现出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但安史乱后,时况日下的大唐帝国已如西风残照, 社会百弊丛生。这以后的士人虽仍有坚持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以身许国。报国为 民的壮举,但士入的离心和消沉之风也日渐浓厚。他们或隐身山水自娱,或投身 幕府,寻找生活出路。晚唐和五代时期在天下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 风流隐逸才子,反映了乱世使士人走投无路、报国无门的时局。 士风是时代和社会的“晴雨表”。柳诒微称:“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 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综而观之,无往不见 其蜕化之迹焉。”。又据旧五代史卷四三记载:长兴三年( 9 3 2 ) 大理少9 即康澄 上疏言可畏六事,切中时弊,为时人许之。他说:“贤人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 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蔑闻深可畏, 此深可畏者六也。”此言是五代世风最真切最直接的叙述。贤人藏匿、廉耻道消、 毁誉乱真、直言蔑闻等则俱为士风不古的具体表现。对于五代士风,笔者则从其 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分析得出隐逸之风、混世之风、浮薄之风、功利之风等四大 风气,以下一一述之。 一、隐逸山林、避祸南迁隐逸之风 隐逸行为在历史上并非罕见,后汉书有逸民传,魏书有逸士传, 旧、新唐书都有隐逸传,宋史以后各部正史也都有,可见隐逸之风历 代不衰。为什么士人会选择退隐呢? 易日:“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 隐。”论语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当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生命尚 郑仓元,陈立旭,社会风气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2 页。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 9 7 9 年1 0 月,7 3 页。 柳诒微,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 9 8 8 年3 月,4 8 8 页。 无保障之时,士人苟活尚难,还谈什么济世匡人呢? 所以隐风兴起的最大原因即 是政治混乱,社会败坏。当然隐逸也为古代人在政治黑暗、世道污浊的时期保 持人格独立了提供了可能。从这个角度说,隐逸是士人与当局不合作的种行为 选择,是温和的反抗。 “隐”和“逸”均为藏匿、远遁之意,其反义为“现”或“出”。隐逸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能繁母猪养殖行业盈利动态及发展规划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网红经济行业经营风险及投资效益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离合器分离轴承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贵州传统文化课程设计
- 中国皮肤吻合器行业发展格局及投资前景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点烟器接头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溴乙酸乙酯行业竞争动态及供需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课程设计飞剪机构
- 日常健康调理课程设计
- 齿轮轴热锻件课程设计
- 卫浴产品世界各国认证介绍
- 江苏省职工代表大会操作办法.doc
- 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sch壁厚等级对照表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自我评价表
- 药物分类目录
- 中石油-细节管理手册 03
- 柿子品种介绍PPT课件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安防消防防雷计划书
- 护士对预防患者跌倒的问卷调查表
- 道路开口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