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下人类实践生成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下人类实践生成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下人类实践生成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下人类实践生成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下人类实践生成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实它 实现了哲学研究从抽象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的根本转变,实践唯物主义所关注的是直面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并将实践的观 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将实践原则彻底贯穿于理论批判、变革现实和自身 理论建构之中,坚持通过人的实践来充分展示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的实践 生成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人的实践生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人类实践生成具有的主体向度,人的生存既 是一个实践事实问题,又是一个实践价值问题,马克思将现实的人看作人类实践 发展过程的首要前提,感性世界构成了人类现实的实践场域,思考和探寻人的异 化的根源和人的解放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方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 值取向和理论旨趣,关怀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代人类实践生成的基本 主题。人类实践的生成其特定的逻辑机理,人类实践生成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人的 本质力量全面展示的过程, 人类实践是人类有目的认识和变革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人类实践生成是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变革现实是人类实践生成 的中心任务。问题意识是实践生成的逻辑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将现实存在的问题 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关注的焦点和批判的本质所在, 人的需要逻辑地引出人的创造 性实践生成活动,人类实践生成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理性设计。人类实践生成具 有特定的社会语境, 特定历史语境中人类实践生成既体现人类实践已有成果历史 底蕴和文化传统的扬弃,又体现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时代主体的价值诉求。马克思 的唯物史观和东方社会理论是对实践生成语境的深刻理论认识,当代人工世界 中,实践生成具有现实的意义危机,人类实践生成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能真正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 生成 主体向度 问题意识 社会语境 6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the birth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is a great epoch-making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which have achieved a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research of philosophy from the abstract nature or the absolute notional world to real-life world of people. focusing on real life and practice of people, making practical ideas as a primary, basic point of view and practice principle thoroughly throughout the critical theory, change into reality and build their own theory, practical materialism insists in demonstrating fully th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people by peoples practice, and promoting the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practice is the particular activity, whose character is subjective effects of objective. therefore, generation of human practice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generation of human practice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the subject dimensions. human beings existence is not only a question of practical fact, but an issue of practical value. marx argued that the real person is the primary premise of human practical development, and perceptual reality of the world constitutes the practice field of human. the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interest of marxism are to think and explore the root of human alienation, human liberation and the profile of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s. to care for people and achiev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s is the basic theme of generation of contemporary human practice, whose process is fundamentally a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of the process. human practice is a purpose of human cognition and material activities to change in the objective world. generation of human practice, whose central task is change the reality, is a dialectical unity of human beings, na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blem awareness is the logical premise and basic of practical generation, which order marx to be real problems as the focus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and critical essence. the needs of people 7 logically lead to the creative practice of generating activities, which in a certain sense are a rational design. generation of human practice with a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a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has not only embodies the results of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human practice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abandoned, but also reflects the heritag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subject. marxs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eastern society is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practical generation. in modern artificial world, practical generation has a real significance, which only rooted in the life world to promote human fre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actical materialism; generation; the subject dimensions; problem awareness; the social context 8 导导 言言 关于人的实践问题研究在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长期的萌发过程。 在西方哲学 研究中, “哲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意含主要指涉本体的理性追问、知识体系的建 构和逻辑真理的获得。正如文德尔班所言,“一般哲学指的是我们认识现存 事物的井井有条的思想工作”,自古希腊以降,“除了少数例外(苏格拉底),人们 都在关着门的学院里钻研科学” 1。古代西方哲学,在重理性轻实践的哲学理路 支配下,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建构各种各样的知识体系解释世界,思辨 性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研究范式主导着哲学探索的历史演进 2。近代西方哲学, 受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认识论与知识论研究范式几乎占据了近代哲学的全 部领域,“17 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以后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主要受到自然科学思想 的支配。 关于现实世界普遍符合规律的观点, 对于宇宙变化最简单因素和形式的 探索,对于整个变化基础中的不变的必然性的洞察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理论 研究” 3。关涉人类存在方式和生活意义的实践哲学研究基本上被排斥在近代哲 学探讨的范围之外。事实上,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摇篮,恩格斯曾经说过: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 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 萌芽” 4,实践问题也不例外。从古希腊开始,“有关人的天职和使命问题变得愈来愈有 必要作科学的调查研究而且使有关正当的生活行为的教导成为首要目标,最 终成为哲学或科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希腊化时期的哲学便获得了基于科学原则 的生活艺术的实践意义” 5。从哲学发生学角度看,人的实践问题可以说很早就已 经进入了哲学思考的视野之中,只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个问题并没有成 为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伴随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构成 了现代哲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西方现代哲学对实践范畴有一定的合理认 识,例如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一种行动学说, “存在主义即 是一种行动和卷入的伦理学” 6。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阐述了一个基本观 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只要产生哲学,负载着哲学性并被哲学 1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 14页。 2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哲学研究2005年第 8期。 3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 859页。 4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 30页。 5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 89页。 6存在主义 ,纽约哲学丛书,1947 年,第 42页。 9 所阐明的实践(praxis)仍然生气勃勃,哲学就依然有效。 ” 7尤其是诞生于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 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标 示现代哲学研究“实践转向”的重大事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人的生存方 式和存在状态为根本关注点, 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批判的革命的实 践哲学。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在实践唯物主义创立过程 中, 马克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经典哲学原理的一般阐述上, 也没有仅仅把变革现存世界的任务简单地归结于改 变财产的所有制和社会政治体制, 而是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生活于其中的世 界的现实基础, 将人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改变即人的异化的扬弃置于人类解 放的核心位置。 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和精神实质的科学表述与概 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内涵和本真意义的全面解读和还原。受前苏联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知模式的影响和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 国内理论界虽然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大多数情况下 都是“把马克思哲学当作不同于哲学史上其他哲学的另一种意识哲学,研究的重 点在于构筑某种作为普遍真理的知识体系, 而很少注意到发掘更能体现马克思哲 学本质特征的以历史哲学、社会哲学等为表现形式的实践哲学。 ” 8事实上,意识 哲学尽管“把某种形式的主体放在历史解释的中心位置,但是都失掉了作为人之 存在方式的文化维度,不论这个主体是感觉的主体、绝对的主体,还是实践的主 体,都是形式化的存在,在由此出发得出的历史解释中只能看到抽象的逻辑,而 不是现实的文化。 ” 9从而将人类历史也理解为了远离生活世界,外在于人们实践 活动的必然进程。 学理化的思辨性的意识哲学研究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作 为一种实践哲学本来面目的遮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工具,过分重视纯学理而忽视对现实实践问题的研究,必然导致像美国哲学 家赫舍尔所说那样, “当代很多哲学之所以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正是这种持续不 断的概念化过程远远离开了那导致哲学得以产生的处境, 以致他们的结论同最初 的难题似乎毫无关系。 ” 10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对于 实践唯物主义有一定的认识和探索,卢卡奇坚持建立在人的对象化实践基础上的 7 萨特: 辩证理性批判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 68页。 8陈树林: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哲学思想j,哲学研究,2007年第 3期。 9付洪泉:意识哲学还是文化哲学?,哲学动态2007年第9期。 10赫舍尔:人是谁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 2页。 10 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强调用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意识去超越物化意识与物化结 构。法国著名学者保罗利科在哲学的主要趋向一书中写道:“在这方面, 葛兰西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葛兰西通过把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叫实践 哲学(philosophy of praxis),希望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他的哲学涉及对实践 的一种全新的理解,实践并非与有关同它相异的某个事物的理智相对立,相反, 它本身就是实践理智活动。 ” 11葛兰西曾讲到, “它(实践哲学)是世界观、直观, 哲学在那里变成 现实的 之点, 因为它们现在旨在改变世界和使实践革命化了。 ” 12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思想大讨论活动,重 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观点,重新确立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质及其 当代意义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话语, 学术界对实践唯物主 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和研究中,人类的实践生成构成了实 践唯物主义研究中的“经验指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实践唯物 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科学表述和概括,被人们逐渐接受和普遍认可, 实践唯物主义成为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和精神的主流话语和主导理念。 从学术界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成果看,基本上是从理念论、本体论、存在论、 后现代、文本解读等特定视角和范式展开研究的,对现实的实践问题,特别是实 践生成问题研究尚不多见,研究成果也不多。人的实践生成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 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而人的实践生成是一项系统工程, 有其特定的现实基石、 逻辑机理和文化规约。事实上,人的实践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范畴,而是一个系 统性的问题集合。实践总是人的实践,因此必然涉及实践主体问题;实践总是对 对象的实践,因此必然涉及实践客体问题;实践总是有目标指向的实践,因此必 然涉及实践的目的性问题;实践总是在特定时空之中进行的,因此必然涉及实践 语境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总起来就构成了人的实践生成问题。人的实践生成是 由多个环节组成、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性活动。本文根据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理,从实践生成的整体性的主体向度、分析性的问题意识和具体性的社会语境 三个层次对人类实践的生成进行初步探讨和阐释, 以期能够对人的实践生成问题 形成一些新的认识。 11利科:哲学的主要趋向 ,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 454页。 12葛兰西:实践哲学 ,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 55页。 11 一、人类实践生成的主体向度 实践唯物主义建立了完整的人的概念,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命题。从 人类哲学发展历程看,近代以来,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到以笛卡尔“我 思故我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对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强调,再从康德的“人 为自然立法”到将哲学所有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人不是 被淹没在自然、宗教的规定之中,成为从属于人之外客体的的不独立的人,就是 被各种哲学思想流派肢解成缺乏完整性、支离破碎的人。实践唯物主义是关于现 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观,是从现实的人即从事活动 的、进行生产的、因而在一定前提条件下能动表现自己的人出发的,马克思将现 实的人看作人类实践发展过程的首要前提。 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 存在并追求和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 思考和探寻人的异化的根源和人的解放及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方式是实践唯物主义关于实践生成问题的的基本价值取 向和理论旨趣。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知识论传统的反叛,马克思主义 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对西方哲学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坚持从人的现实实践出 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思辨哲学和经院哲学, 它走出了近代西方唯理论与经验论所陷入的窠臼,实现了哲学理念的根本变革。 1、指向此岸世界的实践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论样式与思辨品格的超越, 是一种指向 此岸世界的对传统哲学理论的全面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起始于对 传统哲学的理论超越, 纵观哲学史的发展,哲学理论批判的自觉与强化,是以人 类社会历史的演进为坚实基础的。伴随文艺复兴的兴起,西方近代哲学的理论批 判,主要是集中于对“上帝本体论”的批判,即对“神圣形象”的批判;随着资 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兴起,现代哲学的理论批判,则主要是聚焦于对 “非神圣形象”的批判,也就是对“尘世”中的各种文化样式的批判 13。正如马 克思所说, “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13孙正聿, 哲学通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09页, 12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 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 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 14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理论批判对象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对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若干 理论内核的深刻批判和综合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 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如 何解释世界, 而是如何以行动来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时从根本 上指出了思辨性意识哲学的弊端,“哲学, 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寂, 追 求体系的完满就像一个巫师, 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 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 什么。” 15 在马克思看来,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把理念世界看成 真实世界的观点是头脚倒置的表现, “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 先是用头脑立于 世界的而人类的其他许多领域在想到究竟是头脑也属于这个世界, 还是这个 世界是头脑的世界以前,早就用双脚扎根大地,并用双手采摘世界的果实了。 ” 16黑 格尔思辨哲学实质是将真正的对象给予了虚幻的颠倒,黑格尔哲学认为, “全部 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 不过是抽象的、 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 即逻辑的思 辨思维的生产史。” 17针对“头脚颠倒”的黑格尔哲学,乃至德国古典哲学,马克 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 ” 18马克思强调哲学要从现实世界出发,从实践出发,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纯粹思辨 性持彻底的批判态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 方, 在现实生活面前, 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 学开始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 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 19哲 学是人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自我意识之自觉表达,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特定时代精 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 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20马克思认为,无论哲学问题如何 抽象,都有其现实事物基础,哲学必须按照现实对象的本性来把握,而哲学“只要 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所有问题“都可以十分简 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21 马克思反复强调要“消灭哲学”,以往的哲学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第 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1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 219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年, 第 16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3-7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第 220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6页。 13 必须终结,从而“使哲学成为现实” 22,将哲学建立在现实的实践即现实的人的 活动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否定了德国古典哲学, 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将现实 问题置于先验逻辑体系之中的传统思辨哲学模式, 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创造性扬 弃和哲学思考的现代转向。在指向此岸世界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确立了实践唯 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产生之所以是一场哲学革命,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 践原则彻底贯穿于理论批判、变革现实和自身理论建构之中。从历史维度来看, 实践范畴在人类哲学的早期就已经出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只要一 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 亚里士多德认为, “实践科学有两个主要分支: 研究个人之善的伦理学和研究公众或国家之善的政治学” 23。在亚里士多德这里, 伦理学是关于实践的科学,在于指导人们如何合乎德行地行动, “德性确保目的 正确,实践智慧确保实现目的之手段德性显示目的,实践智慧使我们去做受 目的所支配的事情” 24。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指向 人类道德目的行为的实践观念。康德提出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概念, 但是在康德那里,实践观念仍然指涉的是人类的道德活动。 到费希特时,他则把知 识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并且认为实践部分远远高于理论部分。在 欧洲哲学史上,黑格尔是把实践范畴从伦理学、知识论概念上升为哲学概念的第 一人,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将实践概念,作为基本的哲学范畴,认为实践 是主体通过创立客体,按照主体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客体,以达到主体自身的自我 确证、 自我实现的环节。 对于黑格尔的这种抽象实践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指出: “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 确证的本质;劳动使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身的生成。黑格 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25在黑格尔那里,实践是主体 的思维活动,而并非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基础性作用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这种 实践观无疑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2、人类实践生成的现实场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回归感性世界基础上的实践哲学。 在马克思思想转 变和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再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马克思对人的感性生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8页。 23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 10页。 24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 38页。 25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 163页。 14 活世界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西方形而上学强调对“世界”的理性抽象划分,认 为在感性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形而上学的理念世界。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最 先对“感性世界”(sinnenwelt)一词作了哲学界定。为了确认人类理性的界限, 康德使用“感性世界”这个概念来界定区别于自在之物的由人类的表象、经验所 构成的世界。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角度对“感性世界”这个概念 进行了阐释。费尔巴哈认为只有感觉直观,才是一种作为现实的东西,“只有一 个感性的实体,才是一个真正的, 现实的实体。 只有通过感觉,一个对象才能在真 实的意义之下存在并不是通过思维本身。” 26这使得费尔巴哈不是从人的实 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与周围世界的对象性关系,而是诉诸于人的感性直观去认识 和理解人周围的感性世界。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近代唯物主义没有把人的活动本 身理解为感性的主体活动,马克思对此批评指出,费尔巴哈虽然不满意抽象思维 并诉诸于感性直观,但他不是把感性活动看作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把感性世界 理解为构成这个世界的人的共同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将包括费尔巴 哈在内的近代唯物主义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 并深刻剖析了它们共同缺点, “对事物、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 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27马克思主义哲 学在对西方思辨哲学传统的扬弃中,确认了感性世界的优先性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感性世界构成了人类现实的实践场域。法国社会哲学 家皮艾尔布迪厄提出了“场域”(filed) 的概念,皮艾尔布迪厄的“场域” 概念是指由特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所建构的一个社会生产空间。 根据布迪厄 的“场域”(filed)理论,与人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联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总和, 就是实践场域,实践场域作为实践活动的现实生产空间,它既包括了与实践相关 的客体因素如实践的对象、实践工具,也包括了实践的主体因素如人们的操作方 式、思维方式乃至话语方式。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间 的相互作用构成实践场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在马克思看来,感性 世界不仅仅是以知觉或表象为基础而形成的可能经验世界或现象世界, 而且是 由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物所生成的生活世界。同时,感性世界是以人的感 性实践活动为深刻基础的属人的现实世界,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 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 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 2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 166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16 页。 15 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28这些事物 的存在根据不在自在世界中,而在于人们的感性实践活动之中。人的这种感性实 践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 “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 费尔巴哈就 会看到, 不仅将在自然界发生巨大的变化, 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的直观能 力, 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29感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地在深度上和广度 上变革感性世界的过程。 (二)现实的人与人类实践生成 (二)现实的人与人类实践生成 作为创造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始终是马 克思关注的一个主题。 对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是实践唯物主义确立 的一个重要前提。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伴随人类变革外在世界能力的增强,人 类开始逐步反思自己的生存际遇,认识和思考自我的生命意义。 “人之所以寻求 自我认识,他之所以寻求,之所以对自己感到迷惘,首先是为了摆脱单纯的 存在动物或其反面。 ” 30人认识自我生存际遇的根本目的旨在观照自身的存在 意义, “人被宣称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 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 ” 31人生活的真正价值,存在于这种审视 之中,存在于对生活的批判态度之中。人的生存不仅是一个实践事实问题,也是 一个实践价值问题。 1、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与实践范畴的认知 在漫长的中世纪,人们“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32,人的主 体性湮没在宗教神学的枷锁之中。近代哲学伴随文艺复兴而兴起,主体意识的高 涨以及主体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构成了近代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 黑格尔赞叹 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 在的尺度”名言为“伟大的命题” 33,建立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成果之上的近代 哲学,在以经验论与唯理论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进路影响下,对人的主体性以及 人的本质理解存在着巨大的时代局限,知识论视野中的人是被理论设想的、被思 维想象的人,被片面规定的抽象的人。拉美特利认为,人“归根结蒂却是一些动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48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49-50页。 30美赫舍尔,人是谁,阮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 21页。 31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 8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 231页。 33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 2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 27页。 16 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爬行着的机器而已” 34。狄德罗则说: “生命,就是一连串 的作用与反作用。 ” 35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 人是一般的主体, “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对我们的认识而存在的,意识本质上乃是客观 事物的内容的产生者。 ” 36费尔巴哈虽然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哲学理路,但并没有 真正超越旧哲学的思辨传统,他对人的理解仍是停留在直观层面上,并没有从人 的现有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环境条件来理解人。“费 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 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 37费尔巴哈人本 哲学中人的概念仅仅是一种抽象意义上或者说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并非处于社 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将对人的科学认识看作是社会历史认识的基本前 提,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是所有活动和关系的本质基 础和主体承担者。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合理内核基础上, 实现了对人 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为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抽象的人的概念,是 马克思在创立实践唯物主义过程中所着力批判和反对的。 针对旧哲学对于人的本 质的种种抽象化理解,马克思主张回到现实的人,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 设想的、所想象的人出发, 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 出来的人出发, 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 38现 实的个人是人类实践生成的原初起点,也是人类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对 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一个不断从抽象到具体、从思辨到现实的过程。马克思在早 年莱茵报时期认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在德法年鉴时 期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作 为类特性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 39,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 事活动的,人的现实生活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生活。 从人本维度对实践概念的整体认知, 贯穿于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过 34法拉美特利: 人是机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第 67页。 35狄德罗哲学选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 150页。 36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 2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 28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78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73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60页。 17 程。在批判旧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将理论建构的视角指向现实感性世界,将现 实的人作为理论建构的起点, 伴随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和对人的现实活动的理 论思考,马克思关于实践概念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可以说,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是实践唯物主义形成的重要环节。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马克思认为, 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人的类特性为“自由自觉的劳动”, 劳动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40,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早期 认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他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 将实践理解为“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并且将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 动区别于思想活动和认识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实践的 唯物主义”概念,并称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 41。马克思认 为, 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 实践从根本上说, 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至此可以说,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基本确立。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不仅仅 是一个理论批判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总结和批判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在 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 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思维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 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42在实践唯物主义创立过程 中, 实践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逻辑范畴, 而且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现实过程 的科学概括和抽象。 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代是西欧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工业大发 展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实践作为一种物质生产活动,主导性地推动着西欧资本 主义的全面确立和空间扩张,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实践活动,“人第一次占有 他自己和自然的力量, 使自己对象化” 43。人对自身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对物质 生产实践活动的巨大作用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关注人的生存际遇与人类实践生成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生存际遇是社会历史地动态变化发展的,人的发展 阶段性与人类实践的生成密不可分。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实践生成方式的转变,从 根本上说,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阶段的转换。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阶 段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 ,即人的发展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 “以物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126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75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6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第 257页。 18 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 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形态 44。在马克思主义 看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 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45从以采摘、渔猎和耕种为主导的前工业社会实践生成方式到以机器 大生产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实践生成方式的的转变, 蕴涵着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阶 段从“人对人的依附性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转换 46,在 现代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实践 方式生成中,人“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 面的能力的体系” 47,一种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经验性实践方式相对的,人的现代 化社会实践内在特有的理性化文化精神和文化机理生成 48。在人的现代化实践生 成进程中,人的现代性开始展现,现代人逐渐生成,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 正义等价值观念确立,自主性、创造性、高效性的行为方式凸现,与现代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建立, 融于现代社会组织形态 (机构、制度)的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转换实现。 关怀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代人类实践生成的基本主题。随着现代 化进程的推进,资本与技术交织影响下的人类实践生成是一种异化实践,在异化 实践活动的主导下,人变为仅追求经济利益与物质满足的经济人的存在,或成为 仅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社会人的存在。 资本扩张与技术革命推动了现代资本主义 制度的确立,但在马克思看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 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 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 49在资本对人的剥削 和统治取代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 系解构了人们之间的宗法等级关系,却使“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 50实际 上,不仅资本支配下的社会生产会导致人的实践生成走向异化,而且被人们普遍 视为革命性创造力量的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也导致了人的异 化。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是一种异化的、同他对立的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 104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275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 104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 109页。 48衣俊卿,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学术月刊,2006年第 1期。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143-144 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275页。 19 力量,物统治着人,人成了资本的奴隶,机器的零件。建立于科技高度发达之上 的现代社会分工一方面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职业痴呆。人像 是处身于一部已发动起来的庞大的世界机器中,人,已经不再是人了,变成了一 个东西,成为了生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 化、人的畸形发展的普遍现象,在科学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发展形态基础上 揭示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1。后来在资 本论中,进一步将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式阐述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 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52的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实践的生成和展开必须追求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的终极关怀, 在制度设计和文化规约中具体探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路径。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 649页 20 二、人类实践生成的逻辑机理 人类实践生成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展示的过程,是人的社会 交往的普遍化和人的社会关系全面生成发展基础上人的需求、能力、素质和个性 等的物化显现。现实世界不是既定给予的世界,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活动参与创造 的世界。“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 任务本身, 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 才会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