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成语的隐喻认知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成语的隐喻认知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成语的隐喻认知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成语的隐喻认知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成语的隐喻认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特殊的成员,它们形式简洁、意思精辟、 结构定型,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成语 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尤其是留学 生进入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后,随着学习的深入,成语对中高级学习 者深入学习汉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成语在结构形式、 语义特点等方面有着不同于一般词汇的独特性,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成语 时往往困难重重。 目前有关于成语讲解和释义的词典和资料很多,少量的理论研究也 是在做溯源述流的工作,从语言学理论出发的成语研究相对较少。面向 外国留学生系统学习成语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然而在认知语言学领域, 概念隐喻理论在成语和概念隐喻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相当一部分 成语是建立在概念隐喻基础上的,这就为成语提供了一定的认知理据。 本文结合对外汉语的需要选取了3 0 8 条成语,阐述了成语形式产生 的几种类型及其背后的认知原因,说明了成语的语义结构及其特征,分 析了成语与其背后的认知基础,还揭示了成语隐喻认知的民族文化特色, 最后探讨了隐喻认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笔者认为将隐喻认知的 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会让留学生认识到成语形式和意义背后的理 据,帮助留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成语,进一步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 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成语,隐喻,认知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i d i o mi sas p e c i a lm e m b e ro ft h es y s t e m ,t h e ya r e c o n c i s e ,p e n e t r a t i n gi nm e a n i n g ,s t r u c t u r es h a p e ,o rf r o ms c r i p t u r eo rt of r o m p r o v e r b s ,a n dr i c hi n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n t t e a c h i n gc h i n e s ei d i o mn o to n l yi sa n 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e a c h i n gb u ta l s oo n eo f t h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 i np a r t i c u l a r , a c c e s s t oc h i n e s es t u d e n t ss t u d y i n gi nt h es e n i o rs t a g ew i t hi n d e p t hl e a r n i n g ,i d i o m s o ft h es e n i o rl e a m e r st ol e a r nc h i n e s ei nd e p t hh a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a n dr o l e h o w e v e r , d u et ot h es t r u c t u r a lf o r mo fi d i o m s ,h a sad if f e r e n t s e m a n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u n i q u e n e s so ft h eg e n e r a lv o c a b u l a r y , s o s t u d e n t sa r eo f t e nd i f f i c u l t i e si nl e a r n i n gc h i n e s ei d i o m s t h e r ea r e m a n y d i c t i o n a r i e sa n dd a t aa b o u t e x p l a i n a t i o n a n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i d i o m s ,l i t t l et h e o r yi st r a c i n go u tt h es t r e a mt oi d i o m s ,i d i o m r e s e a r c hf r o mt h el i n f u i s t i ct h e o r i e sw a sr e l a t i v e l ys m a l l r e s e a r c ht ol e a r n i d i o m ss y s t e mf o rf o r e i g ns t u d e n t si sa l s ov e r yl i t t l e h o w e v e r , i nt h ef i e l do f c o g n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i c s ,c o n c e p t u a lm e t a p h o rt h e o r y e s t a b l i s h e da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o n c e p t u a lm e t a p h o ra n dt h ei d i o m s c o n s i d e r a b l ep a r t o ft h ei d i o mb u i l to nt h eb a s i so fc o n c e p t u a lm e t a p h o r s ,w h i c hp r o v i d e ds o m e c o g n i t i v eg r o u n d sf o rt h ei d i o m m e t a p h o ra n dt h ec o g n i t i v et h e o r yi st h ec u r r e n tf i e l do fr e s e a r c hi n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a n g u a g e ,ib e l i e v et h a t c o m b i n i n gt h e s et w or e s e a r c ha r e a s a p p l i c a b l et ot h e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i d i o m s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i sp a p e rc o m b i n e s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n e e d s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s e l e c t e d3 36i d i o m s ,i d i o m sd e s c r i b e dt y p e sa n d f o r m sp r o d u c e db yt h eu n d e r l y i n gc o g n i t i v er e a s o n st oe x p l a i nt h ei d i o m so f t h es e m a n t i cs t r u c t u r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p h r a s ea n di t su n d e r l y i n g c o g n i t i v eb a s i s ,a l s or e v e a lt h e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g n i t i v em e t a p h o r s i d i o m s ,f i n a l l y , w ed i s c u s st h ec o g n i t i v em e t a p h o ri n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i nc h i n a ib e l i e v et h a tc o g n i t i v et h e o r yo fm e t a p h o ru s e di n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w i l lm a k es t u d e n t sr e a l i z et h ef o r ma n dm e a n i n go fi d i o m s r a t i o n a l eb e h i n d ,t oh e l ps t u d e n t sl e a r nm o r ew i t hl e s si d i o m s ,b u ta l s of u r t h e r p r o m o t et e a c h i n gt h e o r yo fi d i o m si nt h et e a c h i n g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k e y w o r d s :i d i o m m e t a p h o r , c o g n i t i v e, 一 一 一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 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本人 保证所呈交的论文不侵犯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其他合法权益。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 表示感谢。 签名: 日期:劢府年乡月衫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 壶船 锄签名:赫 日期1 0 年如刁日 引言 引言 ( 一) 研究的意义 汉语是世界上古老而又发达的语言之一,汉语有着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形式的固定 词组,其中表现的最生动形象的就是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言 简意赅、内涵丰富、富有哲理并且生动形象,不仅一直深受我们中国人的喜爱,也深 深吸引着来华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 教学的难点之一。尤其在留学生进入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在 进一步提高汉语的理解和表达水平的客观要求下,成语对中高级学习者深入学习汉语 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成语在结构形式、语义特点方面有着不同于一 般词汇的独特性,我们很难依据其字面意义猜测到真实意义。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成语既让他们钟情,也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那么汉语成语有没有一定的认知理据, 使这些留学生学习起成语来摸索出一些头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目前国内汉语界有关成语的出版物多数是辞书性质,少量的理论研究也是在做溯 源述流的工作。从语言学理论出发的成语研究相对较少。鉴于四字成语是汉语中最具 特色的语言现象,隐喻认知理论是当前国际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认为这两大研 究领域相结合适用于汉语成语的研究。本文论述了成语的形式及其认知原因,阐释了 成语的语义及特征,结合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了成语隐喻的类型、特点,然后从文化 角度解析了成语隐喻的文化根源,最后阐述了隐喻认知理论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 启示。将隐喻认知理论与成语结合起来,将有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理论 研究,使留学生比较轻松地学习成语。 ( 二) 有关隐喻认知的基本概念 2 0 世纪7 0 年代认知语言学诞生,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现实和语言之f b j 存在着 “认知”这座桥梁。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认知指的是通 过心理活动( 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 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 意志相对应。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和语言等。”1 1 1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 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 程。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认知也是不断深化的。当原有的概念也不能反映新的世 f l 】徐宜良隐喻、认知与文化州安徽l :业人学学报,2 0 0 7 ,2 4 ( 1 ) :9 6 9 8 1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界,新的概念怎么产生? 人们怎么样通过熟悉的词语或概念来表达陌生的事物 昵? 这就要提到隐喻。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焦点。隐喻这个词很多人都不陌生,汉语辞 海中将其定义为:比喻的一种。本体与喻体的关系,“隐喻 ,在大多数人来说纯粹 是一个与“明喻、“暗喻并列的修辞学概念。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与修辞学概 念不同。认知语言学中认为隐喻( m e t a p h o r ) 源于希腊语的“转换”。“m e t a 意谓“跨 越”,“p h o r ”意谓“运送”。即将某物运过去。故隐喻将某物视为另一物。西方的研 究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已经达成了某些基本的认识。即:“隐喻:一种隐含的类比, 它以想象的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后者的相关情 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在隐喻中,本义指示某一事物、行为的语词或表达,被应用 于另一明显不同的事物或行为。一【2 j 而当代的隐喻互动论者就讲得更明白了。在当代隐喻研究中,“隐喻 一词的用 法已经有所不同。如今它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3 l 。也就是说,隐喻是从 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概念域,形成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认知投射。 人们为什么要使用隐喻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情感要求、修辞策略 以及认知的需要。首先隐喻是情感的要求,这是因为隐喻本质倾向于在不同感觉、经 验和认知领域中发现相似之处,隐喻者往往因此而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而心灵在观 察熟悉的对象时常常就会因为这样的熟悉性而感到放松。其次,隐喻修辞也具有审美 的功能。隐喻修辞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积极隐喻的功能在于美化表达方式或强 化表达效果,诗歌隐喻一般具有这样的功能。而消极隐喻是为了避免不适当不愉快的 话题内容而采取迂回方式,例如,称死亡为“老了。此外,隐喻还是一种认知的需 要。众所周知,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和思维来进行的。人们常常习惯于把抽象的概 念具体化,利用隐喻的模式来认知世界,表达他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感受。隐喻 作为一种认知模式,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把来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上,把人们 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概念投射到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概念上去。当具体 的概念投射到抽象概念时,人们需要发挥认知功能,对其进行认知上的加工处理 和理解,而这种理解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两种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 是因为人类认知领域对其产生了相似性的联想。通过隐喻这座桥梁,人们就可以 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认知新的感受,并认知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概念。 隐喻理论是当今语言学界热门的理论,隐喻足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是语言形成 【2 】张沛隐喻的生命【m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 卜,2 0 0 4 :3 【3 】张沛隐喻的生命【m 】北京:j 匕京人学出版f t ,2 0 0 4 :3 2 一、成语的形式与认知 的重要机制。这种机制会给成语的研究打开扇新的窗户,会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 去认识成语、诠释成语,从而促使学尘在短时间内掌握学习成语盼有效方法,提高学 习效率、扫清学习障碍。 ( 三) 研究的范围、目标和方法 本文选取的语料有四处,首先是来自于曲阜师范大学徐浩的博士论文现代汉语 常用成语的语义结构框架分析中的成语1 8 3 0 条,此文结合了现代汉语词典、中 国成语大词典、中华词语大诃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新华成语词典和现 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六部词典,通过对比统计4 次( 含) 以上的成语,根据对外汉 语教学的需要确定了现代汉语常用成语1 8 3 0 条。其次是王景丹主编的成语教程 【4 】中的3 0 0 条成语。此外,还有李晓琪等人主编的博雅汉语【5 l 中级篇和高级篇中 的成语共1 6 3 条。再有就是杨庆蕙主编的实用汉语会话系列教材 6 1 3 至4 册的成 语共1 0 9 条。这四处语料的成语总数为2 4 0 2 条,其中重复出现的共5 5 8 条,剩余1 9 4 4 条成语。本文选取了其中可以用隐喻认知理论分析的3 0 8 条四字成语,作为本文的研 究对象。 本文借助隐喻认知的理论知识及文化学知识,从成语的形式、语义、隐喻方式及 与文化的关系四个角度来解读汉语成语,旨在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成 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成语的形式与认知 汉语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格,它们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是汉民族语言约定俗成 的结果。四字格是成语的基本形式,它的形成不仅是汉语自身特点的需要,同时也有 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原因。 ( 一) 成语的形式 1 原来就是四字格照录原文即为成语 4 1 4 千景丹成语敦科f m l 一卜海:复口人学出版 ,2 0 0 5 【5 】李晓珙等 尊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 上) i m l 北京:北京人学i l j 版社,2 0 0 7 :2 3 l 一2 4 6 李晓珙等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 卜) f m l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7 :3 5 2 2 7 3 李晓琪等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i m l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7 :2 2 3 2 4 4 李晓珙等博雅汉语高级匕翔篇( 上) 【m 1 j 匕京:北京人学版社,2 0 0 7 :2 2 8 2 5 2 李晓琪等博雅汉语高级匕翔篇( 卜) f m l 此片i :北京人学出版丰 :,2 0 0 7 :2 9 0 3 2 3 f 6 1 杨庆蕙实州汉语会话系列教材第j 册f m l 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 9 9 7 :3 2 1 3 4 7 杨庆蕙实川汉语会话系列教材第四册f m 】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 9 9 7 :2 7 2 2 9 2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汉语成语中,有一部分是来源于诗文之中的,本身的形式就是四字格,将其摘 录出来就可以直接作为成语。例如: 高高在上:比喻官居显位,现形容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 诗经周颂敬上轨命不易载,无日高高在上 后顾之忧:对未竟之事或未来的安排放心不下 魏书李冲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 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气势逼人 书评:梁鹄书如龙藏虎振,剑拔弩张 举棋不定:比喻- 临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溉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 这样照录原文变成成语的例子还有半途而废、萍水相逢、不相上下、痛改前非等。 2 适当地增添成分变成成语 有时原诗文中的内容并非是四字格,而是少于四个字。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成 分的方式把不是四字格形式的成语变成我们习惯的四字格。例如: 1 :7 若悬河:说话像河水下泻,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 ( 晋书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加了“口若”两个字 构成成语。 披荆斩棘:比喻不畏艰险,排除困难,平复纷乱 ( ( 后汉书冯异传:是吾起兵时主薄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通过加“斩” 构成成语 作茧自缚o 比喻人做事自陷困境 朝野佥载:显抵老不得作茧。加上“自缚”字形成成语 一诺千金:比喻说话极有信用。 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加“千金”构成 成语。 这样的成语还有鹤立鸡群、作茧自缚等。 3 更换原文字眼形成成语 有时需要把原文的个别字眼更换成其他的字形成成语。例如: 后起之秀:晚辈中优秀人物或后来的年青有为者。 世说新语赏誉: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把“来”改成“起”得到 4 一、成语的形式与认知 成语。 前功尽弃:事情将成而失败,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战国策周策: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把“灭”更换为“弃”形成成 语。 汗马功劳:比喻有战功 史记晋世家: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功,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 上,何也? 把“之”更换为“劳”后形成成语 鞠躬尽瘁:恭敬谨慎,竭尽劳苦。 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更换前一部分“力”为“瘁 形成成 语。 这样的成语还有迫在眉睫、根深蒂固等。 4 断续截取原文中的内容形成成语 有的是在原诗文中包含了成语,我们用断续截取的方法就可以浓缩内容,把其锤 炼成四字格的成语。这样的成语有: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旺盛。 文心雕龙体性:叔夜儒侠,故兴高而采烈。 强弩之末:比喻原来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 ( 史记韩长儒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 毛 瞻前顾后:兼顾前后形容考虑事情周密,做事谨慎。 楚辞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后来居上: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史记汲黯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这样通过对原文截取成分形成四字格成语的还有驾轻就熟、双管齐下等。 5 对原文稍加调整形成成语 这种方法是除了要截取原文的内容以外,还经常要对其稍加调整。例如: 珠联璧合:比喻众美毕集,相得益彰 汉书律历志上溉e 1 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 ( 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5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殊途同归:比喻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一结局 ( ( 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6 通过比合的方式形成成语 有时一条成语节选自两个出处,通过合并两个内容形成成语。例如: 悬梁刺股:形容勤学苦读 太平御览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 以绳系头,悬屋梁 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比合孙敬“悬梁” 夜读的故事和苏秦“刺股”夜读这两个有名的故事形成四字格成语悬梁刺股。 苦口婆心:出于爱护而恳切地再三进行劝说 宋史赵普传: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复来奏,嘉愧实深 ( 1 6 x 三、概念隐喻理论和汉语成语 高风亮节:高尚坚贞的风骨节操 ( 有智慧看作高)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测度。 高谈阔论:见地高超、范围广泛地谈论 为什么“上、高总是和状态好、心情佳、地位高等好的意义相联系,而“下、 低”总和与之相反的意义联系? 我们从人的生理现象来考虑,人类在身体健康、心 情愉悦、状态佳的时候、头脑清醒的时候是能够直立行走的且大多时候会昂首挺胸。 这些姿态均与“高、上”有关。相反的,人在生病时、心情悲伤、状态糟糕、不太清 醒时一般都要躺下,死亡时更是要倒下。这些姿态都和“低、下”有关。此外,远古 时人类为了躲避野兽的侵袭往往会选择躲在树上这种高的地方,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在从事原始生产活动中身材高大的人往往更有力量,在捕猎中更具优势,更易成为地 位较高的人。而且在空间概念中位置较高的事物处在上方,位置较低的事物在下方。 这样看来在人类思维中很早就有了把好的看作“上”、“高”,把差的看作“下 、“低” 的这样的基本概念隐喻。根据莱可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隐喻的基础是人类的原始 经验,这样位于上方位置和较高的总是与好的、安全的等富有积极意义的概念紧密联 系起来。反之,那些位于下方位置和较低的总是与坏的、危险的等消极概念联系在一 起。 ( 3 ) “前、后”构成的空间方位隐喻 “前、后”和“上、下 是有一定联系的。“前后”可以借助“上下”的图示来 理解。我们把刚才的上下图示整体逆时针旋转9 0 度,这时原来的横轴变成了此时的 纵轴,原来的纵轴成了此时的横轴,于是由“上得到空间方位“前,由“下”得 到空间方位“后 。如图所示: y x 0 y0 x 图3 3 因此“前、后”的隐喻义也受到“上、下”的影响,就有“前为佳,后为不佳”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隐喻义。汉语中我们会用空间方位概念“前”和“后来隐喻时间概念。汉语构造 时间主要是把时间当成是直线形的物体。当时间沿着横坐标运动时,时间就被赋予前 或后的方向,在语言表达中就会有“从前”、“后天”、“前天 、“后天”或者“工作以 前”、“成家以后”这样的提法。因为人的视觉系统有感知运动和感知物体及其方位的 能力,但没有感知时间的能力,所以人类常常通过空间概念来认识时间概念。一般情 况下,出现较早的为“前”,出现较晚的为“后 。 有了“前后”构成的空间方位隐喻,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成语: ( 位置在前为好,位置在后为不佳) 名列前茅:名次列在前面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 时间较早的看作前,时间较晚的看作后) 前功尽弃: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思前想后:想想前面,盘算后面,形容反复思念 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的过错 “前后”投射到其他抽象概念产生了空问方位隐喻。和“上下”隐喻义类似,“前” 多和积极意义相关联,“后”多解读为消极意义。此外,前后还被隐喻时间。 ( 4 ) “里、外”构成的空间方位隐喻 空间方位概念“罩外”投射到其他概念的隐喻。也有的称之为“容器隐喻”。“在 罩”、“在外”,就是容器隐喻的语言表达式。我们可以用“容器图式 解读容器 隐喻。容器图式的成分包括:容器用l 表示,容器内的事物用e 表示,容器有内、 外和边界。容器内可以存放物体,如图所示: 图3 - 4 l 在人们的知识结构中可以想象为一个有内外、有边界的容器。e 可以在艰边, 也可以在外边,既可以进也可以出。如“妈妈在院子罩晾衣服”的“院子艰”隐喻为 一个有边界、有内外的容器。这个容器更大的范围如“学校”、“北京”、“中国”、“地 三、概念隐喻理论和汉语成语 球”等。容器图式还可以从空间关系转移至i j 其他类似的领域当中。如:“话罩有话 、 “训练活动逐步进入正轨”、“融入在我的记忆罩”、“三天时间里”、“踏入社会”等。 容器隐喻被投射到成语所表达的意义中。例如: 1 ) 把人体看作容器 不堪入耳:声音聒噪或言语粗俗,令人不能忍受 囫囵吞枣:比喻含糊笼统,生吞活剥地接受知识,不加分析,不求理解。 满腹怅然: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 热泪盈眶:形容非常激动 胸有成竹- 比喻做事有准备,有把握取得成功 2 ) 把物体看作容器 海纳百川: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家破人亡:形容遭受大的灾祸后的悲惨的情景 闲关锁国:闭关自守不予外国通商往来。 容器隐喻来自于我们的身体。人类是有血肉的生物,通过自身的皮肤与世界的其 余部分分割开来。每个人是一个容器,有周边、有表面、有内与外的走向,我们自身 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如吃饭、呼吸等都有容器的特征。上面的成语中,人的身体包括身 体的各个器官如耳、嘴、心、胸、肚等都是容器。而且人类将这种内外走向投射到也 有周边表面的其他物体。就产生了“海纳百川i , l t “家破人亡”、“闭关锁国”等这样的 成语。这样它们也被看成是似乎有内部和外部的容器。推而广之,所有“包含和被包 含”的关系都可以看作容器关系。世上的万事力物要么在容器的内部,要么在容器的 外部。具体事物如枣、泪、竹子都可以被装入容器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可以按照 这个隐喻解读。如图3 5 ,如果把人看成容器,那么抽象的感情就可以看成容器内的 事物。当“感情”充盈或盛入过多的时候,就会溢出来。成语“心满意足”就是这样。 幽3 - 5 有的成语的字面上没有出现容器,我们可以根据其语义找出容器柬,如成语“妻 离子散”没出现容器,根据其语义得出此条成语的容器是“家庭”。有时容器还可以 1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空的,内部没有如何东西。如成语“空无一人”。如图所示: 图3 - 6 以上这些空间方位隐喻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比较基本的隐喻,可以帮助我 们从思维层面理解成语。所选成语使用空间方位隐喻的共有6 7 条,其他的见附录二 2 实体隐喻及其意象图式解读 实体隐喻就是通过实体来理解我们有关的经验的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会 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它们的相似性,并将各种不同的事物看成相同的,这样我们对世 界的经验就能分f - l j | i i l 类地系统化,这个分类过程即范畴化。实体隐喻概念就是用表示 实体的词来表示某一抽象概念,用有形的实体去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经验,如行为、 感觉、观念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实体隐喻。人、动物、植物以及非生 物都可以进行实体隐喻,如图所示: 人体及其器官的形态、特征具体芎 动物外貌、性格、行为、习惯等特征 念 植物的部分、生k 过稃等特征人性、 其他具体事物的形状、特征、性质状态事情仔 等特钮e等等 1 l 源域:物质实体 孜射 、。一 l 抽象概念看成实体 图3 7 三、概念隐喻理论和汉语成语 ( 1 ) 人体及其器官形成的实体隐喻 人体及其器官是隐喻最出色的来源域。人类自诞生之同起,就不断探索着、认识 着厨围的世界,人类首先会认识自己周围的立体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其中最 先认识最熟悉的就是人体自身了。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形成有意义的概 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 包括身体的部位、器官、体内循环物及排 泄物) 、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在认知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远古时候, 人的思维不发达,语言也极其贫乏,要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着相当的难度。于是古 人常常往往会把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以自身的经验、体验来衡量着世界,而且利用 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及其动作构成身体隐喻概念来认知和感受其他领域的抽象概念,这 就是人体隐喻。如用“眼”去指称与之类似的事物,诸如“枪眼”、“炮眼、“针眼 、 “芽眼”、“泉眼 等。由于思维和表达的需要,人类可以将人体术语投射于抽象概念 的描述和表达中去。这反映了人类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人体术语往往投射到语言、 描写、动作等抽象概念域。人体名称“口”投射到语言名称中形成隐喻表达,如“口 舌”、“海口 。人体名称“脉络”投射到写文章的术语上形成的隐喻,如“故事的脉 络清晰”用来比喻条理或头绪。这类使用实体隐喻的成语有: 有血有肉o 比喻文艺作品描写生动、内容充实 手足之情:比喻兄弟的情分。 不堪回首:形容不忍心回忆过去。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语言是人类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的结果,其创造和使用更离不开人体器官。因此, 人体术语被直接投射于语言名称上。这里用人体名称“血肉”隐喻生动充实作品。我 们在描写人类情感这样的抽象概念时,常常也会用到人体隐喻。人体名称“手足”、 “首”投射到了人类的感情概念域上,形象地表达了人类问的兄弟情分和不忍回忆过 去的复杂感情。“眉睫”投射到描写事物上比喻事情临近眼前。这个过程符合人类以 自我为认知中心,由近及远、由自我到非我、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 律。因此,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然后人们把对它们的认知结果 投射到其他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上。 ( 2 ) 动植物为源域的实体隐喻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相瓦依存,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 动,认识了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动物、植物在人类早期的发展阶段中,与人的关系尤 为密切。人们在对各种不同生物的特性和生态习性认识的基础上,将动植物的各种自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属性与人性、人的品格、人的情操来进行类比,逐步形成动植物自然属性与人性、 人类社会的种种关联,进而形成由动植物为源域的概念隐喻。人民在长期与动物的接 触过程中发现,动物的外貌、性格、行为、习惯等特征各不相同,生活中某些人或事 物的品质或特征与动物相同或类似,于是就很自然地把二者联系起来,运用形象的联 想,创造了大量丰富的词汇,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动物为源域的隐喻。植物一般有根、 茎、叶、花、果等几部分,人们常用植物的这些部分来认知其他的事物,如“墙根”、 “刀茎”、“叶轮”“、花魁 等。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生根、发芽、丌花、结果等几 个过程,人们常用这个过程和事情的产生、发展、影响和效果这个过程相似,从而形 成映射构成隐喻。 动植物为源域的实体隐喻有很多成语,如: 1 ) 把抽象概念看成动物。例如: 蝇营狗苟:比喻人不择手段到处追逐名利 龙腾虎跃1 比喻人的精神振奋有作为 蜂拥而至:形容很多人乱哄哄一齐上来,杂- 舌l ;l 章 这类的成语将动物的特点投射到人类的思想、情感、气质、品质上。人的思想、 情感、气质、品质等往往很抽象,不太容易用一个词语描述或表达。因此,人们利用 动物的特点,通过隐喻去描绘较为抽象的概念,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如“蝇 营狗苟 用苍蝇令人生厌的行为比喻人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品质,“龙腾虎跃”用龙 虎的欢腾来比喻人的精神振奋有作为,“蜂捐j 而至”用众多蜜蜂拥在蜂巢的情形比喻 人多乱哄哄的状态。 2 ) 把抽象概念看作植物。例如: 百花齐放、雨后春笋、花枝招展、枝繁叶茂等 。 地球上的植物在不同地域、气候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状态和特点,人们将植物 的这些特点投射到抽象的概念上,方便自己的表达。例如,成语“百花齐放”用各种 鲜花竞相丌放的状态隐喻事物繁茂或艺术上不同的形式或风格的自由发展,“雨后春 笋”用雨后竹笋长得快、多隐喻新事物大量涌现的情形,“花枝招展”用花枝迎风摆 动的婀娜多姿隐喻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事物的状态和情形往往是很难用某个词准确 地去描绘,于是人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形象熟悉的概念构建抽象的概念。 人类社会由狩猎时代进入农耕到时代,动物、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同益和谐,人对 动物、植物的感受经历了由实用、亲善到美感的变化,人的审美观念逐渐山功力向娱 情转变。人类经过很多创造性的实践,使动物、植物的自然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动 三、概念隐喻理论和汉语成语 植物的种种特点就被投射到抽象概念上,构成各种成语,丰富着我们的表达。 ( 3 ) 其它的非生物也可以形成实体隐喻 由于思维和表达的需要,人类可以将根据经验用隐喻的方法去借用其它非生物的 特点和属性( 例如在形状、特征、性质状态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特征) ,用简单的、表 示具体概念的词去表达另一个抽象的概念。例如: 怒火中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点石成金:比喻把另i j 人不好的文章改成好文章 海阔天空:比喻人的心胸开阔、无拘无束。 扬眉吐气:形容被压抑者一旦得到舒展而快活得意的神情 “火”是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它有热度。人们感觉“火”的特征和人类的愤怒 之情有相似处,于是就有“火冒三丈”、“怒火中烧 等成语。“点石成金中分别用 “金 和“石 作为源域投射到写文章上,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海阔天空 用大海和天空的宽广表示人的心胸,比喻人的胸怀宽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唯物观 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 产生的。这种物化的“气”,由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升华为了现代物 理化学中气体的“气”。如氧气、氮气、气体、空气、氢气等,它们可以检测、分解、 化合。这种可以通过仪器检测确定的物化的“气”,只是“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的一小部分投射,绝大部分的“气”还是转向了精神领域的投射。例如成语“扬眉吐 气”用来形容被压抑者一旦得到舒展而快活得意的神情。 在感知或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中,人类无主观客观之分,没有将自己的身心从自 然界中分离出来,而是浑然与万物同体。人们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表达对周遭事物的所 见、所闻、所感,以具体比喻抽象。这样人们就参照他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 来认知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问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甚 至行为、情绪、思想等抽象的概念都可以看作是实体或物质。这样就便于我们理解陌 生的概念。所选成语使用实体隐喻的成语有1 8 8 条,其余的参见附表二。 3 结构隐喻及其意象图式解读 结构隐喻是通过一个命题结构描述和构筑另一个概念的隐喻。它们的认知基础还 是人类经验系统相关的事物。结构隐喻和空间方位隐喻、实体隐喻一样同样是建立在 人类经验的系统关联性上的。这种隐喻可以帮助我们用一一个研究得很好的概念结构束 建构另一个概念。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结构隐喻中我们更熟悉来源域。当来源域和目 标域发生相互的作用时,源域的特征就会被映射到t :1 标域上。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结构隐喻“争论是战争” 莱可夫和约翰逊对一些语言表述进行归纳发现“争论是战争 这个概念隐喻。 也就是通过战争、战斗来理解辩论。谈到一场辩论我们就会想到攻击某个薄弱环节、 击中要害、摧毁对方的论点,采用某种战略战术赢得或者输掉一场辩论等等。我们会 发现这样的提法是来自对战争的谈论。我们用击中要害、输赢等讨论和理解辩论。如 果我们把“战争 这个概念投射到“争论 这个概念上去,就可以得到“争论是战争” 的概念隐喻,如下图所示。 如果要进行战争,那么双方就会朋到武如绿 器。 头、 如果要进行战争,那么就可能有相持的 如屎 阶段。的阶 如果要进行战争,那么就可能有胜利或如罘 者失败的情况。或者 上 源域:战争 投射 争论是战争 图3 8 成语中运用“争论是战争”这个结构隐喻的有: 针锋相对:比喻双方策略,言论、行动等尖锐地对立 唇枪舌剑:唇如枪,舌似箭形容辩论激烈,言辞锋利 口诛笔伐:用言语或文字宣布、声讨敌对者的罪行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 “针锋相对”同战争中双方相持对立的状态有相似处。“唇枪舌剑”中“唇舌” 就像战争中的“枪”和“剑”一样比喻辩论时的言辞激烈。“口诛笔伐”中的“诛、 伐”是战争中对敌人的征讨,此处用来隐喻用言语文字对对立面的声讨。“不攻自破” 中出现了“攻”这样的战争用词,用来比喻对方观点经不起反驳。我们可以看到在“争 论是战争”的概念隐喻中,“战争”所包含的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投射到“争论”这个 概念中来,用来理解“争论”这个概念。 三、概念隐喻理论和汉语成语 ( 2 ) 结构隐喻“人生是旅行” 说到人生我们就会联想到人生路上会有坎坷、会经历风南等,人生和旅行一样, 有开始,有结束,也有过程。旅行过程中会发生种种状况,人生路上也是如此。其实 我们是通过熟悉的“旅行 来理解抽象的“人生。在“人生是旅行”这个结构隐喻 中,“旅行 显著的结构特征系统地映射到了“人生”这个领域上。如图所示。 如果我 i j 旅行,那么它有一个开始。如果 如果我们旅行,那么它有一个过样。如果, 如果我们旅行,那么它有一个终点。 如果 如果我们旅行,那么它( 经常) 存在一如果 个旅行伴侣。一个f 1 如果我们旅行,那么可以看见美丽风如果 景。如果 如果我们旅行,那么可以与埘人相遇。如果 如果我们旅行,那么旅行要小心。( 呵拶 如果我f f j 旅行,等等。如果 1 l 源域:旅行 投射 、 上 人生是旅行 图3 - 9 运用“人生是旅行”这个结构隐喻的成语有: 半途而废:半路上就停下来了,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了。 东奔西走:比喻到处奔走 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去 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依从当地的风俗习惯 一帆风顺:古人乘帆船旅行须得风势之助才能顺利快速前进。比喻处境顺利或 办事容易 我们也可以用路径图示解读“人生是旅行 这个结构隐喻。“人尘是旅行”是一 个有起点、终点、方向、路径的过程。如图所示,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向。路径 起点o + o 终点 幽3 一1 0 我们可以将汉语表达动态位置的成语分成四种情况: 第一、表示位移开始于起点,但终点不明的情况( + ,一) ,这样情况所凸显的是 事物的起点,如:“背井离乡”、“各奔前程”、“不辞而别”等。 第二、表示位移结束于终点,但起点不明( 一,+ ) ,这种情况凸显的是事物的终 点,如:“入乡随俗 、“穷途末路”、“殊途同归”等。 第三、表示位移开始于起点,结束于终点( + ,+ ) ,动作有一个过程。所选语料 中没有这样的情况的成语。 第四、表示位移在某一阶段进行,无法确定其起点和终点( 一,一) ,这种情况 凸显的是事物运动的过程,如:“半途而废、“脚踏实地、“道听途说 、“东奔西走 、 “跋山涉水 等。 如果将这种空间中的位移用数轴表示将是下面的情况,其中i 表示起点,e 表示 终点。如图所示: 二二 ,【二二二二二二l i ( 十,+ ) ei ( 一,一) e 二二二二:二二_ l l( + ,一) e 图3 1 l 二二二:二 - i ( 一,+ ) e 我们的目光沿着路径追踪移动的入,有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其移动的路径。如在旅 行中我们有时只关注旅行的过程以及途中发生的种种情况,无暇顾及旅行者要去哪 里,他们的终点在什么地方。“道听途说”、“半途而废”等反映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在旅行者出发时,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出发地点上而忽视旅行的路径和终点。“背j : 离乡”等就是这样。如果我们的目光一直跟随旅行者,一旦他们最终停下来,注意的 焦点就往往停留在终点上。“入乡随俗”等是这样的情形。 三、概念隐喻理论和汉语成语 ( 3 ) 结构隐喻“天气是情形” 这是中国文化中比较独特的一种结构隐喻。“情形”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词语简洁明了地去描述它。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人 类感受着大自然的风云变化、雨露雪霜,并用这些自然界最常见的现象作为隐喻的来 源,投射到“情形 这个抽象的概念上去,这也说明了古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紧密关 系,同时也完成了由“天气”至i j 抽象概念“情形”的投射。如图所示: 天气的变化无常。 雨雪风霜等恶劣天气。 晴朗明媚的良好天气。 等等 局势、状况、情形的变化。 局势、状况、情形的恶劣。 良好的局势、状况、情形。 等等 翮 竺翌陌赢 图3 1 2 由“情形是天气 这个结构隐喻构筑的成语有很多,例如: 风云突变:比喻局势像风云一样突起变化 晴天霹雳:晴天打响雷。比喻突然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