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摘要 土家族织锦工艺传承式微归因研究 以湖南龙山捞车村为例 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徐骏栋 指导教师张诗亚教授 摘要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的传统民族工艺,也是展示土家族民族独特性的符号之一。织锦 工艺初雏于商周,形成于秦汉,定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织锦工艺的传承已经经历了 数千年时间。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土家织锦工艺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以 土家织锦的发源地湖南省龙山县捞车村为例,织锦工艺传承式微主要表现在织锦产 量少,艺术创新中断多年,织造工艺后继无人等方面。本文就是针对捞车村土家织锦工 艺的传承现状进行的研究和探索。 本研究以田野考察为主,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和教育人类学理论指导。在调查中 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首先对捞车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及精神形态、 村民经济生活以及织锦织造工艺、传承现状作了客观系统的描述。在这些田野事实的基 础上,阐释捞车村文化生态系统变迁对土家织锦工艺传承的影响。 本研究认为,导致捞车土家织锦工艺传承式微的原因从直观层面看有四点:第一, 社会强制的瓦解与土家织锦传承失效;第二,土家织锦技艺心理传承的逐步失效;第三, 影响传承机制的共生文化传统削弱;第四,文化选择对织锦传承机制的影响。基于这四 个直观原因的思考,本研究引入了文化生态系统的理念来探讨捞车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传 承式微。通过对变迁前后捞车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导致土家族织锦工艺 传承式微的根源就在于它赖以生存的旧有文化生态系统失衡。 本研究进一步指出,捞车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改变其实是捞车人积极主动接受外来文 化的过程,是一个群体内生需求的体现,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身文化传统,有发言 权的是群体成员而不是群体之外的研究者,研究这一文化现象的意义就在于认识某民族 文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式微的特殊性和范例性。 关键词:土家族织锦工艺传承式微 两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a b s t r a c t ar e s e a r c ho n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d e c l i n e , t a k el a o c h ei nl o n g s h a n , h a l l a np r o v i n c ea sa l le x a m p l e m a s t e rm a j o r e di np e d a g o g yp r i n c i p l e :j u n d o n gx u s u l :p r o f z h a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f r o ts h i y az h a n g a b s t r a c t t u j i ab r o c a d ei s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n a t i o n a lc r a f t so ft u j i am i n o r i t ya n das y m b o ls h o wt h e n a t i o n a lu n i q u e n e s s t u j i ab r o c a d ec r a f t sa p p e a r e da ts h a n g 、z h o u d y n a s t yo fc h i n a ,s h a p e d u pa tq i n 、h a nd y n a s t y , f i n a l i z e da tt a n g 、s o n gd y n a s t y , f l o u r i s h e da tm i n g 、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o ft u j i ab r o c a d ec r a f t s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b u tt h e r ew a ss o m ec r i s i s a p p e a r e di nt h ec o u r s eo fb r o c a d ec r a f t si n h e r i t a n c ea f t e r1 9 7 0 s t a k el a o c h ei nl o n g s h a n , h u n a np r o v i n c ea sa ne x a m p l e ,l a o c h ev i l l a g ei st h eb i r t h p l a c eo ft u j i ab r o c a d e ,i nt h i s v i l l a g e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t u ji ab r o c a d er e d u c e d ,b r o c a d ea r t si n n o v a t i o nh a v eb e e n i n t e r r u p t e df o rs e v e r a ly e a r sa n dt h e r ew i l ln os u c c e s s o ri nt h i st r a d i t i o n a ln a t i o n a lc r a f t s t h i s r e s e a r c hi sf o c u so n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t u j i ab r o c a d ec r a f t si n h e r i t a n c e t h er e s e a r c h m a i n l yb a s e d o nf i e l d w o r ka n d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g u i d e db yt h et h e o r yo fe d u c a t i o n a la n t h r o p o l o g y i nt h es u r v e y ,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 i n t e r v i e wa r ea d o p t e dt oo b j e c t i v e l yd e s c r i b el a o c h ev i l l a g e s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c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r e l i g i o u sb e l i e f sa n dm e n t a lp a t t e r n s ,t h ee c o n o m i cl i f eo ft h ev i l l a g e r s ,a sw e l l a sb r o c a d ew e a v i n gp r o c e s sa n d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i n h e r i t a n c e s u m m i n gu pt h ef a c t so f f i e l d w o r k ,t h ea r t i c l ee x p l a i nt h ei m p a c to fc u l t u r a le c o s y s t e mt r a n s i t i o nt o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o f t u j i ab r o c a d ec r a f t s t h e r ew e r ef o u ri n t u i t i v er e a s o n sr e s u l ti n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d e c l i n eo ft u j i ab r o c a d e c r a f t s :f i r s t ,t h ed i s i n t e g r e t i o no fs o c i a le n f o r c e m e n t ;s e c o n d ,p r o g r e s s i v e l yf a i l e di nm e n t a l i n h e r i t a n c e ;t h i r d ,t h es y m b i o t i c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s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t h ei n h e r i tm e c h a n i s m u n d e r m i n e d ;f o r t h ,t h ee f f e c to fc u l t u r a lc h o i c eo ni n h e r i tm e c h a n i s m b a s e do nt h ef o u r i n t u i t i v er e a s o n s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r e s e a r c h e ru s e dt h et h e o r yo fc u l t u r a le c o s y s t e mt od i s c u s s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d e c l i n eo ft u j i ab r o c a d ec r a f t s b yt h ea n a l y s i so i ll a o c h ev i l l a g e sc u l t u r a l e c o s y s t e m ,r e s e a r c h e rf o u n dt h a tt h er o o to fi n h e r i t a n c ed e c l i n eo ft u j i ab r o c a d ec r a f t si st h e i i u n b a l a n c eo fl a o c h ev i l l a g e so l dc u l t u r a le c o s y s t e m t h i ss t u d yf u r t h e r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c h a n g eo fl a o c h ev i l l a g e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w a s t h er e s u l to fp e o p l ea c c e p t e de x t e r n a lc u l t u r e ,t h i sw a s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ag r o u p se n d o g e n o u s d e m a n d s t h em e m b e r si nt h i sg r o u ph a v ep r i o r i t yt ot r e a tt h e i r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o v c rt h e p e o p l ew h o s t a n do u t s i d e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r e s e a r c hi st h a t ,g e tac l e a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s p e c i f i c i t ya n dm o d e l i t yo f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si n h e r i t a n c ed e c l i n ei n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a l p r o c e s s k e y w o r d s :t u j i ab r o c a d e c r a f t si n h e r i t a n c ed e c l i n e n i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尘鑫丢乏乏呈盗圣兰碰歪垒麟 二i 丛送笤碰幽显垄超筮芝! ! i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徭苏楮, 签字日期:伽一v 罗年。月弘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彳身、马釜精,导师签名:廷多少龛互 签字日期:枷7 年白月伽日签字日期:加叩年幻月伽日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绪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虽不同于颠覆性的社会制度革命和意识形态 重塑,但它又和其他社会变革一样,发轫于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力层面,通过几十年的积 累,逐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作为时代的一个分子,笔者 生活在这个膨胀并不断解构的社会中,周围许许多多的东西在“现代性 的催化下迅速 反应,直至完全异化甚至消失,“土家族织锦 的传承正是这样。为了见证土家织锦的 衰落与传承困境,笔者走进湖南龙山捞车村土家族聚居的一个乡村社区,以“土家 族织锦传承式微”为题展开田野调查,本文论点的提出和阐释也正基于此。 为了使这篇论文获得批判性阅读和包容性理解,也为了使表述不至于脱离基本的学 术脉络,在本文伊始,先就这项研究做几点必要的铺陈和说明。 一、选题缘由 ( 一) 对土家族织锦工艺传承现状的思考 2 0 0 7 年7 月,笔者随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 0 0 5 级硕士王芳师姐到湖南省 龙山县考察当地久负盛名的土家织锦工艺,当时的考察目的是希望以织锦为个案来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美育功能。在龙山县城走访了两天,参观了当地的“土家族织锦 工艺厂”,笔者深感失望,因为就织锦成品来看,用料和制作都很粗糙,有“盛名之外, 其实难符”之感。就在我们准备结束考察返校之时,旅店的一个服务员向笔者介绍了她 的故乡、土家织锦之乡捞车村,并极力鼓动到该村看一看。随后,由她领路笔者来 到了捞车村。 经村长介绍,笔者一一走访了村中至今仍拥有织机的家庭,并对在织的织户作了深 入访谈。综合走访和谈话的内容,捞车村现有的4 1 9 户中,1 0 9 户人家拥有织机,在织 户数为8 户,其中专业织锦户仅2 户,分别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代娥与土家织锦传承 人刘代英姐妹( 大师与传承人是国家文化部授予从事手工艺术者的两级职称) 。在其余 拥有织机的1 0 1 户家中织机早已闲置,原来从事织锦的妇女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刘代娥 大师对笔者讲到她总共授徒7 0 余人,但目前在织的仅有1 入。概而言之,掌握织锦工 艺精髓的人才已经大量流失,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的独特民族工艺和民族认同符号,织锦工艺传承的断裂、织锦 的使用逐步在土家族族群生活中退出,这意味着土家族又一民族认同符号的淡化。亲眼 见到一种独特而绚丽、即将消失的民族工艺,笔者非常感慨,由此下决心要对土家族织 锦工艺传承的危机所在作一番思考和研究。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 - - ) “土家族织锦工艺传承一折射出一系列教育学问题 “织锦工艺传承”作为一种土家族特有教育活动,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分 析此类教育活动是教育学长久以来的重要研究内容,即从教育的角度综合并考察各种关 于人的经验科学的成果”。通过这一选题的教育学研究,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到在现 代化进程中土家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土家族传统家庭教育、社 会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对现代学校教育认同和参与。其他民族特有技艺传承同织锦工艺 传承一样,都或多或少在今天面临着传承危机,对织锦这一个案的教育分析有助于对同 类问题的认识。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民族文化或者民间文化传承刀的研究 关于“民族文化或者民间文化传承 的研究发端于2 0 世纪8 0 年代,成果比较丰富, 其研究视角多数也经历了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化。较早的如闵浩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研究一文就是从民族文化素质、民族经济、国家政策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立足于认识 民族文化重要性,明确民族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继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并实现少数民 族文化的现代化。这篇文章在同时期此类问题的研究上具有代表性,研究的逻辑思路大 多是呼吁认识民族文化,继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建议,希望民族文化能与时俱 进实现现代化,再如杨秀绿 侗款的产生、功能及承传试探一文,先是梳理“侗款 产生的历史渊源、“侗款”的社会功能和传承现状,继而分析“侗款 在为社会主义两 个文明建设服务是应当作出的改变。进入9 0 年代之后,对“民族文化或者民间文化传 承 的研究深入化,典型的就是运用跨学科的理论视角( 文化学、教育学、人类学等) 进入此研究领域,如张宗红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就是以文化学的 理论切入,从“文化认同”、“文化圈”、“文化传承机制 入手分析了佤族民间音乐的传 承流变,是文化学角度研究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代表性成果。在人类学方面,该学科 的研究的特点就是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存在的现场,运用田野考察的手段进行问题探 究,如高其才 现代化进程中的瑶族“做社”活动以广西金秀郎魇为例一文, 作者深入“做社”依然存在的广西金秀郎魇地区,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 的民族志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瑶族习惯法的传承与变迁,分析现代化对瑶族习惯法 的具体影响,探讨现代化变迁中瑶族习惯法的历史命运。再如方李莉 陕北人的窑洞 0 f 博尔诺失教育人类学【m 】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3 2 浏浩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 9 8 8 ( 2 ) 杨秀绿侗款的产生、功能及承传试探m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8 8 ( 6 ) 张宗红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j 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 0 0 7 ( 1 ) 高其才现代化进程中的瑶族“做社”活动以广西金秀郎屁为例f j 】民族研究, 2 0 0 7 ( 2 ) 方李莉陕北人的窑洞生活:历史、传承与变迁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 0 0 3 ( 3 ) 2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生活:历史、传承与变迁也是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陕北民间工艺面花、剪纸、 刺绣的传承危机。在教育学方面,哈经雄、滕星主编的民族教育学通论一书从宏 观上把握了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他认为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机制也是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教育都是某种文化的教育、任何文化又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 因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教育。从课程论、教师培训、民族学校双语教学等角度 的研究研究成果在近年来不断出现,如张学强、许可峰的“回族传统道德教育 地方 课程开发问题探析、吴爱月 的侗族传统教育与文化传承分别就从课程设置、课程 内容等方面就“回族传统道德”、“侗族传统文化 作了深入的探讨,陆文熙固民族地 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培养一文探讨了在高校中设置民族文化课 程的具体建议,提出根据各高校所在地区,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如实习见习等,让学生深 入少数民族中参观、体验和了解少数民族歌舞、文字、绘画、手工工艺、民风民俗等,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民族文化或者民间文化传承”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细致化的特 点,但是从教育本身思考教育特定功能所引发的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传承负向效果的 研究还很缺乏。 ( 二) 关于“土家族织锦 的研究 国内对于土家族织锦的研究发端于2 0 世纪8 0 年代,首先是对土家族织锦的源流探 讨,学者们从时间视角审视了土家族织锦在各大历史时期的踪迹。邵树清 在史料文献 上考究了土家族纺织的历史是随着土家族的形成、发展、迁移而形成的。朱世学 认为, 土家织锦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4 0 0 0 多年的古巴人时期,古代巴人的“玉帛”、秦汉 的“寅布”、三国时期的“土锦 、唐宋时期的“溪布 、“峒布 、“峒锦,元、明、清 土司时期的“土锦 、“斑布”、“花布”等是清雍正改土归流后西兰卡普的源流。对土家 族织锦蕴含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的有:辛艺华、罗彬。从土家族织锦的自然审美意识、 审美形式、审美文化内涵等审美特征进行的阐述,他们认为土家织锦的形式审美主体主 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工艺与技巧、简化与意象变形、本能与象征、冲突与和谐。张贤根 从现象学的视域,以土家织锦为例对民间工艺展开审美观照,使民间工艺显现其自身 所关切的生存世界。周美娅认为土家人的“同情同构 观念,在织锦艺术审美上也是 彼此交感互渗的,反映在色彩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心理意识。对土家织锦的价值及其变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1 :5 6 张学强,许可峰“ 口l 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问题探析 j 1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 ( 1 1 ) 吴爱月侗族传统教育与文化传承f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 1 1 ) 陆文熙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培养m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 0 0 7 ( 1 2 ) 邵树清土家族纺织历史及其织锦风俗特点探微【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9 0 ( 1 ) 朱世学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源流、特点及功能阴民族论坛,1 9 9 4 ( 4 ) 辛艺华,罗彬土家族织锦的审美特征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 3 ) 张贤根民问工艺审美的现象学阐释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 0 0 4 ( 2 ) 周荚娅十家族织锦艺术意蕴探微【j 】装饰,2 0 0 4 ( 4 ) 3 撕南人学硕十学佗论文 绪论 曼曼鼍鼍曼曼罡曼皇曼曼曼曼曼皇曼蔓量曼量皇量量置墨皇蔓量皇量墨| 鲁量量曼曼曼量璺量量量曼曼量舅置曼量量量皇pn 鼍量量曼量量量量量量曼置皇置_ 迁的研究有:辛艺华、罗彬1 _ - i :家织锦的现代价值变迁中,主要论述了土家人价值 观念的变迁导致了土家织锦艺术发展的变迁,并认为其变迁的原因不仅是经济因素,而 文化的价值取向才是造成这一民间艺术传承变异的根本因素。此外,朱世学认为西兰 卡普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现象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同时还深刻地体现了 物质表象特有的精神内涵,并对其使用功能、装饰功能、情感变现功能、财富标志功能、 文化传播与吸收功能作了论述。在土家族织锦文化与教育方面,金晖 提出土家族织锦 文化研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纯美术研究,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融入其他的文化载体才 会与时俱进,发掘和重新审视土家织锦,积极开展社区活动;拓展美术课程资源,弥补 现代民族美术教育中资源不足的问题。对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主要 集中在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护等方面。李敏固讨论了湘西南土家族织锦文化 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及其历史沿革和当今的现状,阐述了土家织锦艺术对现代视觉艺 术创新的影响以及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应采取的对策,认为应采取的相关对策有:( 1 ) 加强对土家织锦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宣传;( 2 ) 政府制定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相 关政策:( 3 ) 政府出资保护为数不多的土家族织锦艺人。 综上所述,对于“土家族织锦 的研究大致涵盖了源流探索、美学思想研究、价值 及其变迁、织锦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有关织锦文化与教育的研究这五个方面,罕 有从教育角度分析织锦工艺的传承,对教育之于织锦工艺传承式微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 在笔者的文献搜集中没有发现。 三、主要概念界定 ( 一) 土家族 本研究所述的土家族是指湖南省龙山县捞车土家族,捞车村为湖南酉水河系土家族 的一个聚居社区。这里要作两点说明:1 当今学者将土家族大致沿清江流域、酉水河流 域分为两个支系,目前土家族织锦主要存在于酉水河流域土家族地区;2 土家族在上述 两个区域内都与汉、苗等民族杂居,并互相通婚,因此有些汉、苗民族群众也学会了织 锦织造技艺。 ( 二) 土家族织锦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汉语则称为“土花铺 盖”。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 中国五大织锦之一。西兰卡普多以丝、棉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三种颜色的丝、棉 辛艺华,罗彬土家织锦的现代价值变迁川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 0 0 1 ( 2 ) 朱世学士家族”孤兰卡普”的源流、特点及功能【j 】民族论坛,1 9 9 4 ( 4 ) 金晖土家织锦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 0 0 2 ( 6 ) 李敏鄂两南土家族织锦文化遗产保护【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 0 0 3 ( 6 ) 4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丝、棉为纬线,用古式织机、挑花刀( 竹、牛骨制成) 采取断纬 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在我国各种织锦中是独一无二的技艺。目前流传下来的西兰 卡普传统造型图案多达1 8 0 多种,大多以大写意的手法设计出丰富饱满的纹样,配以均 衡对称的构图。土家织锦经历了从土著先民的原始编织物到寅布、兰干细布、斑布、溪 峒布到现在的土家织锦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土家织锦初雏于商周,形成于秦汉,定型于 唐宋,兴盛于明清。 ( 三) 捞车村 本文所调查的捞车村属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管辖,“捞车”是土家语“捞尺车 的省略,“捞尺”在土家语中意为“太阳”,“车”是水或溪流的意思,捞车村为土家织 锦“西兰卡普”发源地,也是至今唯一保存有最完整土家织锦传统织造工艺的土家 村寨,捞车村坐落于武陵山区之中,沅江水系支流洗车河流经该村,将捞车村一划两半, 该村距离龙山县城约1 2 0 公里,茁儿滩镇约9 公里。捞车村为一土家族聚居村寨,调查 时共有4 1 9 户1 7 1 6 人,其中土家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 5 ,苗族占2 ,汉族占3 ,主 要有向、彭、田、叶等姓。 ( 四) 传承式微 传承意为“传授和继承o ,换句话说这一动态过程需要两类角色参与,即传授技 能之人和接受技能传授之人,他们以世代沿袭的技能为传授内容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内 完成“教与“学的互动,于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 内容与教育物资都已具备,故而技艺的传承活动就是教育活动。“式微”出自诗经 国风邺风,原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本研究所说的“土家族织 锦传承式微”是指织锦产量少、艺术创新中断多年、织造技艺后继无人等现象。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具体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 文献法:主要是在研究前期,查阅大量教育学资料,尤其是关于家庭教育、社区 教育、教育文化功能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以教育学的视角研究文 化传承问题所应具备的研究素养以及应遵守的研究规则。另外,通过查看现有的有关土 家织锦研究和民族文化或者民间文化传承研究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收集关于提及了教育 与土家织锦、民族文化传承的资料并整理归类。 2 用野调查法:主要采用访谈调查法,了解织户、行政官员、当地学校教师这几个 社会群体对土家族文化现状,特别是对土家族织锦艺术所持的主要态度、意见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8 :1 9 3 叶澜教育概论 m i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1 :1 1 5 两南入学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参与性观察法,深入捞车村观察土家族入应对生活的现实行为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 土家族学生的学校、家庭生活等;作品分析法,主要收集和分析传统和现代织法织成的 土家织锦,从中透视不同年龄段织工对土家织锦的态度、情感和想象。 6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捞车村土家族和土家织锦现状 第一章捞车村土家族和土家织锦现状 人类学者李亦园指出,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当地人的观点”。 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每一个民族的概念性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接近一个民族从该 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才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费孝通先生在其江村经济中 国农村的生活提到:“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 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进行。这是处于实际的考虑,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 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另一方面,被研究的社会单位也不宜太小, 它应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的切片。 这决定了笔者选择捞车村作为调查点在 研究上的信度与效度是有理可依的。要研究捞车村的织锦传承,首先要了解其整个村寨 的文化生态系统,因为土家织锦仅是捞车村整体文化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捞车村的发展状况与历程 ( 一) 捞车村的自然环境 捞车村坐落于武陵山区之中,属于深丘陵地形。从上空俯瞰,沅江水系支流洗车河 流经该村,将捞车村一划两半,整个村子实际就坐落在由捞车河冲积而成的河谷坝子上。 以河为界,村北部分面积是村南的两倍,主要的耕地和居民都集中在村北部。洗车河为 一东西流向河流,该段河面枯水时宽大约3 0 米,汛期河面宽度则达5 0 米以上。河上至 今仍未修建桥梁,人员物资过河全靠渡船摆渡,汛期时该段河流水势凶猛,渡船停运, 村民过河要顺河岸西行约2 公里至水势较缓处乘船渡河,交通不便。笔者2 0 0 7 年7 月 在捞车村考察时,就亲眼看见有村民携新购家具乘船,中途不慎,连人带柜坠入河中。 捞车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雨丰沛,年平均气温1 4 一1 5 ,无霜期2 7 0 天左 右。从捞车村村长处了解到,该村现有村民1 7 1 6 人,人均耕地面积1 3 7 亩,山林4 5 亩,耕地和山林覆盖面积在苗儿滩镇所辖村中位居第一。属于典型的稻作农耕生计方式, 耕种条件较为优越,是镇内主要粮油产区。 该村北距龙山县城约6 0 公里,南距苗儿滩镇约9 公里,有一条初等级两车道柏油 公路在村子东侧穿过,联通三地。公路旁岩壁岩石疏松易风化,大雨过后往往塌方严重。 2 0 0 7 年7 月底笔者结束考察返回龙山县城,因前夜大雨,一路大小塌方共有2 7 处。 ( 二) 捞车村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调查,主要包括当地民众的、两性交往方式以及族群认同等方面。因捞 车土家族长期与汉族杂居,主要生计方式也与汉族相同,故而在家族组织结构和婚姻形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村的生活【m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2 4 7 州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捞车村土家族和土家织锦现状 态上同汉族差别不大,本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携车土家族的族群认同。 捞车村土家族的族群认同是民族、地域和语言认同的混合物,并通过自称、他称等 加以明示。尽管土家语已几近消亡,但是组成该村的六个自然寨( 算比、巴列、惹巴拉、 咱主拉、克拉、正捞车) 都还沿用土家语名称。捞车村民在谈话时,以自己或对方所在 的寨子作为自称或他称,用来指代出生至童年或青少年时代在村子里度过,尽管当下不 一定生活在捞车村的人,所以地域认同的色彩鲜明。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很多捞车人称 呼村子外的世界,如龙山县城、湘西州首府吉首市为“汉家地方”或“汉人地方”,这 些“汉人地方 对于年纪较大的村民概念往往是“路远 、“能挣钱 、“去生活肯定不( 习) 惯”等等。 捞车土家人的族群认同还典型地反映在其民居上,传统的本地民居由堂屋、厢房、 火堂间以及吊脚楼组成,全木结构,屋顶铺青泥瓦。由于国家的天然林保护计划当地土 家人修房造屋的木料需从外地购入,价格不菲。但是捞车村这几年修筑的新房仍有传统 民居,年纪较大的村民在与笔者聊天时往往对本村的新房赞不绝口“他们( 外村人) 是不舍得( 用这么多木料) 的。” ( 三) 捞车村的宗教信仰及精神形态 宗教信仰及精神形态主要涉及了宗教形态、道德观念、价值体系等各个方面,由它 们共同表现出来。 传统的土家文化受汉文化、儒家文化影响很大,在捞车村很多庙宇、神龛、歌舞形 式都体现了这一影响。祖先崇拜在捞车土家族中的信仰地位中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 村民要敬“八部大王”、“土王 、“田好汉”、“向老官人 、“彭公爵主刀等祖先,土家织 锦中“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等传统图案就是敬奉祖先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捞车民 居的堂屋中,都会供奉“家先牌位,即“天地国亲师 位。笔者在村长家中做客时, 就仔细观察了其“天地国亲师”位的具体排放和祭祀形式:排位用红纸书写贴在堂屋后 壁上,纸长约8 0 厘米,宽约1 2 0 厘米,“天地国亲师五字居纸正中,左右两侧各书“历 代祖先 、“彭氏堂上”,围绕牌位有对联一幅,上联“香炉不断千年火 ,下联“玉盏长 明万岁灯”,横批“百世流芳”。牌位下方设一供桌,上置烛台一对,香炉一个。每逢农 历初一、十五,村长必在牌位前上香作揖,如他无暇则由其子代替。 在村子中,经常可以看到村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情景:一家修房造屋左邻右舍 都来帮忙、村中鳏寡孤独废疾者都由村民集体照料、平时道路河渠整修都由大家义务投 工投劳,笔者在此确实感觉到了一种古老、浑厚、质朴的民风。 8 西南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捞车村十家族和土家织锦现状 ( 四) 捞车村民的经济生活 捞车村民的经济生活方式与村民的年龄结构分层直接相关,该村现有村民1 7 1 6 人, 主要的经济生活类型有农业耕作、外出务工和手工业。 农业耕作:捞车村田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等,间有少量藕田。水稻种植四 个环节:育秧、插秧、薅秧、收割仍旧全部使用入力,尤其是插秧和收割需要投入大量 劳动力。以往每逢农忙时节,村中的劳动力都会参与田间劳动,但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 打工潮兴起之后,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这就直接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缺 乏。笔者在捞车村调查时正值农闲,在稻田中上肥、喷药、除草的村民年龄都在五十岁 以上。 外出务工:笔者在村长处获知该村青壮年大规模外出务工起于1 9 9 8 年左右,主要 分布在湖南、湖北省内。在笔者走访的2 1 个捞车家庭中,每家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其 中村民向万成家中五口有四人常年在外打工,妻子田顺妹( 音) 在湖北来风县城做保洁 工,长子向怀龙( 音) 和次子向金文( 音) 在湖南常德做建筑工,小女儿向代敏( 音) 随同乡在湖南怀化一养鸡场工作。向万成本人留守家中,因会木匠手艺,常在苗儿滩镇 上做活。据向万成讲家中打工收入在2 0 0 6 年就有3 万多元,在村中算是较高收入家庭 了。但家中6 亩田地却因缺少劳力,有4 亩已经不再种植水稻,分别改种莲藕和蔬菜。 家庭手工业:捞车村是远近闻名的织锦之乡,上世纪8 0 年代到9 0 年代初期家庭织 锦业非常兴旺,几乎是户有机杼声。现今在织的只有8 户,分别是:向万香( 女,4 8 岁) 、向光菊( 女,4 l 岁) 、叶八幺( 女,5 7 岁) 、余清娥( 女,4 l 岁) 、彭顺英( 女, 5 7 岁) 、刘代娥( 女,5 2 岁) 、刘代英( 女,4 7 岁) 、向莹莹( 女,3 4 岁) 。 二、捞车土家织锦历史及现状调查 ( 一) 发展史调查 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就会纺织精工细布寅布,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载: “秦昭襄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 小口二丈,是谓寅布一。两晋南北朝时期,“寅布 发展成为“兰干细布,唐宋时 有“溪峒布”、“斑布”之说,清乾隆永顺府志认定“斑布即土锦 。回据龙山县 志记载:清代晚期,洗车河流域( 仅苗儿滩、捞车两地) 以纺织土锦为主的手工业专 业经营户就有1 2 户,从业人数2 8 人;民国时期龙山县志载有:“土绢,农家饲蚕, 以土法制成 ,“土苗妇女善织锦,裙被或全丝为之,间或纬为棉纹,陆离有古致,其丝 南朝宋 范哗后汉书【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0 4 8 2 0 龙山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龙山县志 0 1 内部编印1 9 8 5 :4 9 1 9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捞车村土家族和土家织锦现状 并出家,树桑饲养皆有术。又织土布、土绢,皆细致可观。”民国时期,苗儿滩、捞车 两地的织户达3 7 户,从业人员6 0 人,而这些还不包括“户有机声”的非专业织锦家庭。 据1 9 8 0 年调查统计,龙山县境内有织锦机2 6 1 4 台,织锦艺人4 0 3 4 人。而苗儿滩、捞 车两地就占总机数和艺人的7 0 。 土家织锦的兴盛期始于上世纪5 0 年代,鼎盛于8 0 年代。1 9 5 7 年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叶玉翠织造的土家织锦壁挂开发山区、凤穿牡丹等五幅作品被国家选送到英国伦 敦世界博览会展出引起极大反响,首次把土家织锦艺术推向世界。1 9 8 5 年,叶玉翠老人 率先办起了一个土家织锦工艺辅导点,吸收了大批学员,采取“以徒带徒,层层辅导” 的方法,使叶卓香、叶春英、叶七妹、叶菊秀、叶冬翠、刘艳等人相继成为颇有影响的 高徒,她们的作品在国内荣获多次大奖。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主装饰土家织锦挂壁 巴陵胜境岳阳楼便是叶菊秀、叶七妹、刘艳等人合作而成。上世纪八十年代, 捞车村境内家庭式的织锦厂星罗棋布,本地和外来的织锦艺人、学员最多时竟达五百余 人。笔者在与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刘代娥的谈话中了解到这一时期仅她一人就教授学员九 班七十七人。1 9 8 5 年,由叶玉翠、叶卓香指导织造的面积达1 7 0 7 平方米的大型风景挂 壁武陵胜境张家界成为全球织锦之最,被国家民委、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优质奖。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后土家织锦急剧衰落,1 9 9 9 年龙山县土家织锦厂破产倒闭,织工纷纷 另谋他路。目前捞车村仅存两家专业织户,学员培训也中断多年。 ( 二) 织造工艺调查 1 织机 土家织锦所用的是一种古老的纯木制斜织机,有大机和小机( 腰机) 之分。斜织机 的“斜”是指机头“经面 与水平的机座形成5 0 - - 6 0 度的倾角。小机机身长约5 尺, 高约3 尺;其主要构件有: 滚板:为一厚木板,左右对称开槽。相当于现代纺织机械中的经线轴,作用是缠绕 整理经线,在织的过程中使其固定。 综杆:为一杠杆,杆上缠有均匀的提综线套,每个线套穿入一根经线,作用是往复 提起经线,以形成开口,便于喂进纬线。 鱼儿:又称布鸽,木质,打花时提起经线的联动装置。 踩棍:由“鱼儿”的杠杆作用连接综杆,双脚踏动控制,以完成经线的提升开口。 竹筘:竹筘是一长方形木框,框内嵌1 5 卜1 8 0 根等粗的细竹篾,主要是控制成品的 经线标准密度使锦面和花纹相吻,并打紧布面。 龙山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龙山县志 g i 内部编印1 9 8 5 :4 9 5 1 0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捞车村十家族和土家织锦现状 梭罗:采用杂木制成,横截面为锐角,呈3 0 度左右,两端成手柄状,梭罗长度比布 幅略宽。梭背开有深槽,内装加固竹管。当一根纬线穿入后,由手上下推动梭罗将纬线 打紧。 腰绷:为开有细槽的长方形木棒,长约6 0 公分,一根绷带系住两端。织锦者将腰绷 套于腰间,绷紧锦面便于挑织,呈现经线路数。 篙筒:一般是双根相连,用于清理织造过程中的错线和经线分组。 挑子:由竹片或牛骨制成,用于挑纬线织成花样。 2 土家织锦的材料及染料 土家织锦使用的原料主要有棉线和蚕丝,以往棉花、桑树的种植,纺线、缫丝、染 线、染丝都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工潮兴起之后,劳动力外流使种、 纺、染环节所需人力严重缺乏,棉线、蚕丝无法自给,于是纷纷转向外购。以专业织户 刘代娥家为例,刘代娥有两女一子,其中长女与儿子都已经外出打工,幼女在县城高中 念书,无法顾及家中。以前刘代娥织锦所使用的棉线、蚕丝都为自制,现在则都得外购。 其中各色棉线在龙山县城购买,蚕丝则购自浙江杭州,由批发商邮寄发货,每市斤( 5 0 0 克) 售价l7 0 元。 染料方面,以前染制棉线、蚕丝的颜料多取自当地山林,如红色由茜草根熬制;黄 色由黄栀子、姜黄等原料制成;黑色则由五倍子、马桑树、板栗球壳熬制。现在由于织 锦用的棉线、蚕丝都系外购成品,染线、染丝这一古老工序已经消失了。 3 土家织锦主要织造工艺流程 土家织锦是一种复杂的手工织造技术,全靠织锦女的经验、智慧和“心有灵犀”的 特殊情感来决定织锦水平的高低,在看似简单古拙的织机前织出斑斓五色的锦缎确实非 同一般。同一图案,在不同的织锦上也会有细微的差别,不会完全相同。其现今的主要 工艺流程有l o 步: 倒线:将棉线缠于竹筒上,便于牵线; , 牵线:用三根以上光滑竹、木杆插入地下,将缠在竹筒上的经线固定排列,竹筒不 少于1 6 个,然后往复牵线,根据竹筘细密决定牵线多少; 装筘:依牵线时的经线顺序分组,依次将经线用挑子穿入筘眼; 滚线:将牵好后已装筘的经线进行梳理,卷上滚棒。该工序要求梳线及卷时张力均 匀,以确保操作正常及成品质量; 捡综:将综杆一端分开,用长约8 公分的竹条撑开综杆。将一棉线用近8 字形的套 结循环缠住综杆和经线。该工序要求按穿筘时经线顺序进行,不得出现错误; 翻篙:将综杆和8 字形的套结互换位置;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捞车村十家族和十家织锦现状 捆杆上机:把经线用分经杆进行分组,用绳索捆扎联动机构,调整综杆与杠杆“鱼 儿”及踏杆的位置,经线端头打结上滚棒; 捡花:将经线分为三层,吧将来准备起花的那一层清理出来; 织布边:织一段平纹布头,以固定控制锦面; 挑织:挑织时先将腰绷套上后,拉紧经线,心中默记或参照现成纹样,选择颜色各 异的纬线用挑子喂入经线中,每喂入一根纬线后立即用梭罗打实,如此循环。 4 现存的传统织锦纹案 土家织锦传统花样主要分为四大类:以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天象地舆为题材的,如 “蝴蝶牡丹”、“野鹿含花 、“金银花 、“阳雀花 、“千丘田 等;以日常生活、民俗风 情为题材的,如“豆腐架”、“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私人水库租赁合同示例
- 昌吉学院《非线性编辑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工业大学《设计思维与表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理试卷含解析
-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外国文学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五中学2025年初三第三次质检英语试题含答案
-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出版物综合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省合肥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试题 政治 含解析
- 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话剧鉴赏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非选择题答题指导与答题模板 课件67张
- 患者隐私保护培训课件
- 四川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考调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分包单位负责人岗位责任制度模版(3篇)
- 2023年高考化学试卷(河北)(解析卷)
- 2025年国家信息中心招聘1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基于STM32单片机的人体感应灯设计
- 教学课件英语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Unit 1 You and Me Section A1a1d2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期末试卷(二)
- 畜牧业边境管理办法
-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