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岭南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做懈屈动 日期纠眸口6 , 9 z 垆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尸彭芴万日期:h ,年胡垮日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岭南地处我国南部边陲,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面临海,俨然一个相对 封闭的地理单元。秦汉以前,岭南就与中原地区有过交流,但比较贫乏。秦始 皇统一岭南为两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此后,南越国的建立以及武帝平 南越加速了交流的过程。正是在这种交流与融合中,汉文化逐渐形成。这个交 流的过程在墓葬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岭南地区西汉时期中小型墓葬数量众多,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 富的实物材料。本文立足基础材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运用类型学分 析法对墓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建立岭南地区西汉墓的年代构架。其次运用 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墓葬材料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详细的辨别和归纳,并考察 这一地区文化的传播、交流及融合。最后在文化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岭南地 区汉文化的形成进行了思考,认为民族平等以及民族间相互尊重,是外来文化 在岭南地区迅速传播的基础,并归纳出岭南地区汉文化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抗、接纳、认同。 关键词:岭南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文化因素汉文化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l o c a t e di nt h es o u t h e r nb o r d e ro fc h i n aa n ds u r r o u n d e db ym o u n t a i n sa ti t s w e s t , n o r t h ,e a s ta n ds e aa ti t ss o u t h ,l i n g n a nr e g i o ni s ar e l a t i v e l yc l o s e d g e o g r a p h i c a lu n i t b e f o r e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 , l i n g n a nd i d n t c o m m u n i c a t e d w i t hc e n t r a lp l a i n sf r e q u e n t l y a f t e re m p e r o rq i ns h i h u a n gu n i f i e dl i n g n a n ,n a n y u e 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a n de m p e r o rh a nw u d ic o n q u e r e dn a n y u e ,t h e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s b e t w e e nt h et w or e g i o n sb e c a m em o r ea n dm o r ef r e q u e n t i ti si nt h ee x c h a n g e st h a t 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g r a d u a l l yf o r m e d n ee x c h a n g ep r o c e s sc o u l db eo b s e r v e di nt h e t o m b so ft h a tt i m e t h e r ea r eal a r g en u m b e ro fs m a l la n dm e d i u mt o m b so f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i nl i n g n a nr e g i o n ,w h i c hp r o v i d e sm a n ym a t e r i a l sf o rt h es t u d yo fr e l a t e d i s s u e s f i r s t l y , b a s e do nb a s i cm a t e r i a l sa n dc o m b i n e dw i t h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 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t o m bm a t e r i a l sw i t ht y p o l o g yt ow o r ko u tt h et i m eo r d e ro ft h e t o m b so f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i nl i n g n a nr e g i o n s e c o n d l y , t h ea r t i c l es t u d i e st h e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ec u l t u r e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c u l t u r a l f a c t o r sc o n t a i n e di nt h et o m bm a t e r i a l s a tl a s t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v e ,t h e a r t i c l em a d e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e q u a l i t ya n dm u t u a lr e s p e c ta m o n gp e o p l e sm a d et h e r a p i ds p r e a do ff o r e i g nc u l t u r e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i nl i n g n a n r e g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r e es t a g e s :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 ,a c c e p t a n c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k e yw o r d s :l i n g n a nr e g i o nw e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s m a l la n dm e d i u mt o m b s 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s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i 目录 目录 l 引言1 1 1 岭南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及历史沿革1 1 1 1 岭南地区的地理范围1 1 1 2 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一l 1 1 3 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2 1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现状。4 1 2 1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考古发现4 1 2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研究现状5 1 3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7 1 3 1 选题意义7 1 3 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7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类型学分析9 2 1 墓葬形制的类型学分析9 2 2 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1 6 2 2 1 铜器1 6 2 2 2 陶器2 4 2 2 3 器物组合分组5 2 2 3 岭南地区中小型汉墓的分期与年代5 3 2 3 1 铜镜与墓葬形制、器物组合的共存关系5 3 2 3 2 铜钱与墓葬形制、器物组合的共存关系6 1 2 3 3 分期断代m 目录 3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所反映的相关问题研究6 8 3 1 岭南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的文化因素分析6 8 3 1 1 岭南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包含的文化因素种类6 8 3 1 2 岭南地区文化因素的传播方式6 9 3 1 3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随葬器物中文化因素的构成方式7 2 3 1 4 岭南地区文化因素的交融产生的影响7 4 3 2 关于岭南地区汉文化形成的两点思考7 5 3 2 1 民族平等以及民族问相互尊重,是外来文化在岭南地区迅速传播的基础7 5 3 2 2 汉文化在岭南地区形成的表现和时间7 6 4 结论:7 8 参考资料7 9 致谢:8 2 个人简历8 3 2 1 引言 1 引言 1 1 岭南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及历史沿革 1 1 1 岭南地区的地理范围 “岭南”一词较早见于史记和后汉书。 史记记载:“领南、沙北固 往往出盐;后汉书有云:“领南华风、始于二守焉川射。这两处所说的“领 南 即为后来的“岭南”,岭是指五岭,岭南即为五岭之南。 然五岭何所指,却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晋朝裴渊广州记所指大庾、 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五岭3 和北朝郦道元所指大庾、越城、萌渚、骑田、都 庞五岭最具代表性。清朝人张其曾五岭考,法国汉学家鄂卢梭秦代初平 南越考,近人岑仲勉评 等文中对岭南也有详细的考证。 古南越国史综合各家说法,认为无论哪种说法,五岭的位置均在南岭山脉 以上陋。由此可知,岭南大致上相当于南岭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结合古南越 国史关于南越国疆界的考证m 1 ,我们大致可以描绘出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范围: 从地形分布上看,岭南地区大致介于长山山脉、大岭一线、南岭山脉一线 及东海、南海之间,与其它地方相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从现今的行政区划上看,西汉时期岭南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 部分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地区。 1 1 2 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 岭南地区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复杂多样,境内山地、丘陵、平原交错, 河流众多。有学者因此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区域 1 :第一、河谷平原区。 1 1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2 范晔后汉书任延传 m 北京:中华节局,1 9 6 5 3 司马迁史记秦始q 奉纪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4 水经注卷i 八,湘水漓水溱水条 c s 余天炽等古南越囤史 m 桂林:广两人民小版社1 9 8 8 :3 7 6 同 5 :3 5 3 6 。经作者考证,“南越用北界,应四起今j “l ! l i 三江、龙胜县南境,经兴安严关东南折 向恭城、贺县,冉折向j “东连山、阳山、乐吕、南雄等县的北境,又南折向连平,再沿和平、蕉岭等县南 境,再经福建水定、平和、漳浦而东达十海”;西界,广西纠:汀、河池、东鼍、巴马、白色、德保一线; 南界,大岭线以北和长山山脉以东:东界濒临南海,疆界明朗概不赘述 7 陈昌远编著、陈隆文修订中国历史地理简编 m 开封:河南人学出版社,2 0 0 7 :3 3 7 3 3 8 l引言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文条件优越,为岭南开发最早的地区。第二、山地丘 陵区。山谷相间,地势险要,毒气、瘴气严重,耕地少且分散,人口稀少。第 三、沿海台地、平原区。地势平缓,海岸线绵长曲折,形成了不少优良港口, 如番禺( 广州) 、徐闻、合浦等。 图一岭南地区西汉时期的地理范围及主要墓葬分布 1 1 3 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 岭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先秦时期,是岭南地区发展的初始阶段,岭南先民在开拓本地区的同 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商周时期,岭南地区开始出现青铜文化,其中既有本土因素,也有中原地区 和楚地的因素。1 9 7 4 年在武鸣县全苏出土的兽面纹铜卣,造型庄重,纹饰瑰丽, 具有明显的商代晚期作风,同铜卣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铜戈,则饰有明显地方 风格的栉纹和云雷纹。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且与中原及楚地的交流更 2 1 引言 加频繁。据文献记载,战国时期楚悼王用吴起“南平百粤 ,楚人势力已深入到 百越地区。考古资料也反映了这一情况,广西、广东境内发现了很多春秋战国 时期青铜器,其中一些带有明显的楚文化因素。1 9 7 1 年恭城县加会的一座春秋 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计有鼎、尊、曼、编钟、戈、钺、剑、镞、斧、 凿、车器等3 0 多件1 。这批青铜器既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又有明显的楚文化因 素。1 9 7 4 在广西平乐县银山岭发掘出一批战国中晚期墓葬| 2 1 ,同湖南等地早期 楚墓有许多相似之处。 以上事实表明,岭南地区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吸收中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则 更加频繁、深入;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岭南地区也创造了自身的青铜文化, 社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第二、秦代,是岭南地区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原地区文化向岭南地区的传播 加快。 秦始皇用军事手段统一岭南后,在此设立南海、桂林、象郡,派任嚣为南 海尉,节制三郡,开始经营岭南。此外,秦还实行移民及修筑中原通向岭南的 “新道”并设置“秦关川3 1 的措施,加强中原与岭南的交流。文献记载,秦时向 岭南的迁徙共有三次川。这三次大规模的迁徙,有男有女,大都是具有一定生产 经验的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长期居住岭南,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 发展引。 秦始皇统一和开发岭南有益于历史的发展进程,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向南传 播,密切了中原与岭南越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岭南越族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都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 第三、西汉时期,是岭南地区发展的高峰阶段,汉文化和越文化进行了前所 未有的融合。 秦末,社会矛盾加剧,南海尉任嚣和心腹赵佗商议划地自守,割据岭南。后 赵佗于公元前2 0 4 年正式建立南越国,都番禺。赵佗建国后,着手经营岭南。 与秦采取武力征服等强硬措施不同,赵佗实行了“和集( 辑) 百越”的怀柔民 【1 】广西壮族自治区f l l 物馆厂西恭城县出土的青铜器 j 考古1 9 7 3 ( 1 )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l i i 岭战国慕 j 考古学报,1 9 7 8 ( 2 j 【3 】司马迁史记南海尉佗列f 譬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4 】第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i 二年( 公7 i 前2 1 1 年) ,发诸尝迪亡人、赞婿、贾人略取陆 梁地,为梓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第一次,史记秦始:! 奉纪记载,“三- f 四年( 公元前2 1 3 年) ,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第i 次 5 6 图九铜镳壶、钫 维壶:1 a a 型( 罗泊湾m 1 :3 8 ) 2 a b 型( 风门岭1 t 2 6 :1 0 ) 3 b 型( 风门岭m 2 3 b , 1 0 ) 4 c 型( 风门 岭m 2 6 , 1 0 1 ) 钫:5 a 型( 罗泊湾m i :9 ) 6 b 型( 风门岭m 2 7 :4 7 ) b 型把横截面为六边形,无孔。如广西合浦风门岭m 2 3 b :1 0 ( 图九,3 ) 。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合浦风门岭汉纂- - 2 0 0 3 2 0 0 5 年发掘报告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6 : 6 2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责县罗泊湾汉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8 :3 6 【3 】同1 2 】:6 5 【4 l 同1 1 j :2 4 2 5 2 1 一 一 一 -r 乙,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类型学分析 c 型把横截面为菱形,无孔。如广西合浦风门岭m 2 6 :1 0 1 ( 图九,4 ) 。 钫均有盖,盖为蟊顶或五坡形项,方子母口,长颈,腹侧面为椭圆形, 颈部或肩部对称两面有两个铺首衔环,方圈足外撇,呈斜直喇叭形。依盖的形 状不同分两型: a 型盖为盏项。如广西罗泊湾m 1 :9 ,顶上五立钮,由五只相背而立的凤 鸟构成晗1 ( 图九,5 ) 。 b 型盖为五坡形项。广西合浦风门岭m 2 7 :4 7 ,盖最顶部和中部两侧均有 环钮扣圆环b 1 ( 图九,6 ) 。 温酒樽一般有盖,直口,通身筒状,直壁,腹上有两对称的铺首衔环, 平底,蹄形足或兽型足,较矮。依足的形状的不同分两型: a 型蹄形足,器盖和器身纹饰均较简单。如广西合浦风门岭m 2 7 :2 1 ,盖 面外侧平,向里微隆起,饰宽带纹两周,中部则较平圆,顶有环钮,内扣圆环。 器口平,与盖无扣合,器身饰凸起的宽带纹两周,两边对称有铺首衔环1 ( 图十, 1 ) 。 b 型兽形足,器盖和器身纹饰有的较复杂,有的简单。按足上首的不同分 两亚型: b a 型象首形足。如广西深钉岭m 1 :1 0 ,通身纹饰繁缛忙1 ( 图十,2 ) 。 b b 型熊形足,熊做蹲踞状。如广西贵港深钉岭m 1 2 :3 6 ,装饰简单,器 盖在顶部有序排列三羊,器腹仅饰多道凸宽带纹6 1 ( 图十,3 ) 。 盂一般带盖,盖面较平,扁圆腹,下附三足,带望,有流,一般通身素 面或仅饰弦纹。按錾的横截面的不同分两型: a 型流横截面为圆形,流作虎头形。如广州市华侨新村玉子岗墓1 1 4 9 : 2 1 ,錾微上翘,中空以安木柄,三蹄足较矮h 1 ( 图十,4 ) 。 b 型流横截面为长方形,流作鸟首或羊首形,三蹄足有的较矮,有的斜直 较高。按流和足的不同分两亚型: 【1 】,“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合浦风门岭汉墓一2 0 0 3 2 0 0 5 年发掘报告 m 北京:科学山版社,2 0 0 6 - 6 4 6 s 【2 】广i l i 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 m 文物小版社,1 9 8 8 :3 4 1 3 】同【1 l :1 0 【4 】同【1 1 :1 0 1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蕞发掘报告 j 考古学报2 0 0 6 ( 1 ) 【6 】i 司【5 l 。 【7 j 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 上)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1 ;1 3 6 2 2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类型学分析 23 一甚 456 图十铜温酒樽、盂 温洒樽:1 a 型( 风门岭抛7 :2 1 ) 2 b a 型( 深钉岭m l :1 0 ) 3 b b 型( 深钉岭m 1 2 :3 6 )盂:4 a 型 ( 玉子岗m 1 1 4 9 :2 1 ) 5 b a 型( 风门岭m 2 7 :d 3 ) 6 b b 型( 鸡谷山) b a 型流作鸟首形,三蹄足斜直较高。如广西合浦风门岭m 2 7 :4 3 ( 图十, 5 ) 。 b b 型流作羊首形,三蹄足较矮。如广西藤县鸡谷山西汉墓幢1 ( 图十,6 ) 。 熏炉一般由盖、炉体、炉柄、底座和底盘组成。依有无底盘分两型: a 型无底盘,相对于b 型来说,炉体较浅。按通体造型分两亚型: a a 型通身为方形。如广州市先烈路黄花岗墓1 0 4 8 :6 9 ,盖面及腹部镂空, 气孔呈回字形图案b 1 ( 图十一,1 ) 。 a b 型通身为圆形,炉体为浅圆腹,圜底。按器盖和柄造型不同分两式: i 式器盖隆圆,柄较粗。如广西合浦罗泊湾m 2 :4 7 ( 图十一,2 ) 。 l i 式器盖圆锥状,柄细长。如广州市西村水厂路皇帝岗墓2 0 5 0 :8 随1 ( 图 c 1 l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合浦风门岭汉纂- - 2 0 0 3 2 0 0 5 年发掘报告 m 北京:科学山版社,2 0 0 6 - 1 0 【2 】藤县博物馆广西藤县鸡谷山西汉墓 j 南方文物,1 9 9 3 ( 4 ) 【3 1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摹( 上) m 北京:文物f l j 版社1 9 8 1 ;1 3 9 【4 l 广f t i 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两贵县罗泊湾汉墓 m 北京:文物 h 版社1 9 8 8 :1 0 7 l s j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j “州汉墓( 上)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1 - 2 3 2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类氆学分析 十一,3 ) 。 b 型有底盘。通身为圆形,炉体为深圆腹,圜底。按器盖和柄造型不同分 两式: 1 氏终 1 u 彦 i 4 2 3 多 i俐 图十一铜熏炉 s 1 a 型( 广州汉墓m 1 0 4 8 :6 9 ) 2 a bi 式( 罗泊湾眈:4 7 ) 3 a b i i 式( 广州汉墓m 2 0 5 0 :8 ) 4 b i 式( 广州汉墓m 2 0 2 9 :7 ) 5 b i i 式( 风门岭m 2 7 l2 0 ) 4 ) 。 i 式器盖隆圆,柄较粗。如广州市登峰路横枝岗墓2 0 2 9 :7 n 1 ( 图十一, i i 式器盖圆锥状,柄细长。如广西合浦风门岭m 2 7 :2 0 瞻1 ( 图十一,5 ) 。 2 2 2 陶器 【1 l 藤县i i 孽物馆广西藤县鸡谷山西汉墓 j 南方文物1 9 9 3 ( 4 ) 1 2 l 广西壮族自治区义物工作队等合浦风l j 岭汉墓一2 0 0 3 2 0 0 5 年发掘报告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6 : 1 s 2 4 垒,霪露 爹l ,;,一一漕幽q 岂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类裂学分析 鼎分“汉式鼎”和“越式鼎”两种。 汉式鼎陶质有泥质和夹砂两种,陶色有灰、红、黄色,一般由器盖和器 身组成,敛口或敞口,长方形或梯形附耳,圆腹或折腹,圜底或平底,蹄形足。 按底部形态的不同分两型: a 型圆底鼎。按腹部的不同分两个亚型: a a 型圆腹。敛口,竖长方形或梯形附耳。按腹部及足的变化分三式: i 式浅圆腹。竖长方形附耳,三蹄足较高,侧面呈弯曲形。如广州市华 侨新村竹园岗墓1 1 5 2 :2 7 1 ( 图十二,1 ) 。 i i 式圆腹,较上一式深。竖梯形附耳,三蹄足较上一式矮。如广州市华 侨新村玉子岗墓1 0 8 2 :3 6 幢1 ( 图十二,4 ) 。 i 式深圆腹,较上两式更深。敛口,竖长方形附耳,三蹄足更矮。如广 州市先烈路龙王岗墓2 0 4 4 :1 8 协1 ( 图十二,5 ) 。 a b 型球形腹,大圜底。半圆形盖,竖长方形附耳,三蹄足较矮。如广州 市横枝岗m 4 :4 8 1 ( 图十二,6 ) ;广东乐昌对面山m 1 0 6 :3 啼1 ( 图十二,7 ) 。 b 型平底鼎。敛口或敞口,竖长方形或梯形附耳,圆腹或折腹。依口部的 不同分两亚型: b a 型敛口。依腹部及足部形态的变化分三式: i 式深圆腹,三蹄足较高,断面呈圆形。如广州淘金坑m 4 :l 1 ( 图十二, 2 ) 。 i i 式浅圆腹。三蹄足较高,断面呈三角形。如广州市华侨新村玉子岗墓 1 0 5 6 :1 6 ( 图十二,3 ) 。 式折腹,腹部有一圈凸棱或凹痕。三蹄足较矮。如广州市西村增士步广 州冷冻厂墓2 0 6 0 :4 7 阳1 ( 图十二,8 ) 。 b b 型敞口。浅腹,三蹄足较矮。如广东乐昌对面山m 1 6 2 :1 3 阳1 ( 图十二, 【1 】1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 上)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1 :1 2 3 1 2 j 同1 1 】:1 2 3 1 3 】同1 1 1 - 2 1 9 【4 】4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横枝岗两汉墓的清理 j 考古2 0 0 3 ( s ) 【s 】广州市文物考占研究所等广尔乐昌对面山尔周秦汉墓 j 考占,2 0 0 0 ( 6 ) 【6 】广州市文物管理处j “州淘金坑的西汉墓 j 考古学报,1 9 7 4 ( 1 ) 【7 】圃1 】:1 2 2 1 2 3 f 8 j 8j u l a 1 2 1 9 【9 j 同【5 】 2 5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类型学分析 234 曰函囝伺q 匝鳓岛国 56 1 0 7 1 1 8 1 2 1 4 1 51 6 图十二陶鼎 9 1 3 7孥鼍 :8 ;kr 揪了1 1 7 汉式鼎:1 a ai 式( 广州汉纂m 1 1 5 2 :2 7 ) 2 b al 式( 淘金坑呐:1 ) 3 b a i i 式( 广州汉墓m 1 0 5 6 :1 6 ) 4 。a a i i 式( 广州汉墓m 1 0 8 2 :3 6 ) 5 a a l i l 式( 广州汉纂m 2 0 4 4 :1 8 ) 6 、7 a b 型( 横枝岗m :4 8 、对面 山m 1 0 6 :3 ) 8 b a l l l 式( 广州汉墓m 2 0 6 0 :4 7 ) 9 b b 型( 对面山m 1 6 2 :1 3 )越式鼎:1 0 ai 式( j “州 汉墓m 1 1 0 1 :2 0 ) 1 1 a i i 式( 广州汉墓m 1 0 5 7 :9 ) 1 2 a i i i 式( 广州汉墓1 0 6 9 :2 1 ) 1 3 bi 式( 广州汉 摹m l l 7 8 :2 8 ) 1 4 b i i 式( 广州汉慕m 1 0 7 5 :1 0 ) 1 5 ci 式( 广州汉墓2 0 4 2 :乙3 ) 1 6 c i i 式( 广州汉 墓2 0 4 2 ,乙2 ) 1 7 d 型( 广州汉基2 0 4 2 :乙1 )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类型学分析 9 ) 。 越式鼎多青灰色夹砂粗陶,少数为灰红陶,一般有盖,有耳或无耳,盘 口、敛口或侈口,圆腹,圜底,三蹄足或直足。依口部形态的不同分四型: a 型敛口。依腹部形态变化分三式: i 式扁圆腹。环形耳,三足微外侈。如广州市西村石头岗墓11 0 1 :2 0 ( 图十二,1 0 ) 。 i i 式折腹。竖长方形耳,三足中部内弧,下部外撇。如广州市先烈路下 二望岗墓1 0 5 7 :9 妇1 ( 图十二,i i ) 。 i 式深圆腹。圆环形或筒形假耳,三扁形直足较高。如广州市西村石头 岗墓1 0 6 9 :2 1 b 1 ( 图十二,1 2 ) 。 b 型盘口。依是否有耳分两式: , i 式无耳。如广州市华侨新村玉子岗墓1 1 7 8 :2 8 ( 图十二,1 3 ) 。 i i 式有绞索形耳。如广州市先烈路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墓1 0 7 5 :1 0 隋1 ( 图 十二,1 4 ) 。 c 型折沿。先外折,后做敛口,唇稍上卷。依是否双口分两式: i 式单口。如广州市东山马棚岗墓2 0 4 2 :乙3 1 ( 图十二,1 5 ) 。 u 式双口。如广州市东山马棚岗墓2 0 4 2 :乙2 n 1 ( 图十二,1 6 ) 。 d 型侈口。唇微外卷,短颈,腹扁圆,三直足较高。如广州市东山马棚岗 墓2 0 4 2 :乙1 阳1 ( 图十二,1 7 ) 。 盒一般有盖,敛口,有弧腹、折腹、鼓腹三种,腹下有圈足。按圈足的 不同分两型: a 型矮圈足。按器盖造型不同分两式: i 式盖钮为圈足形,盖较浅。如广州市先烈路下二望岗墓1 0 5 6 :1 7 旧1 ( 图 十三,1 ) 。 i i 式盖钮为圈足形,盖较深,整个器身如扁球形。如广州市东山黄埔大 【1 1 1j “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j “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 上) 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 】同1 1 l :1 2 3 【3 】同1 1 】:1 2 5 4j 司【1 】:1 2 3 1 5 】同【1 】:1 2 3 【6 】同1 1 l :2 2 0 【7 】同1 1 】:2 2 0 【8 1 8 i l i t l 2 2 0 【9 】网【l 】:1 0 2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簋的类型学分析 道墓1 0 4 0 :3 ( 图十三,2 ) 。 圆 234 567 8 图十三陶盒 1 ai 式( 广州汉墓m 1 0 5 6 :1 7 ) 2 a i i 式( 广州汉基m 1 0 4 0 :3 ) 3 b ai 式( j l 州汉簋m 2 0 6 1 :1 ) 4 b a l 式( 广州汉墓m 2 0 6 1 :1 ) 5 b a i i 式( 广州汉墓m 2 0 6 3 :嬲) 6 b a i i i 式( 广州汉墓m 2 0 6 1 :6 8 ) 7 b b i 式( 广州汉墓m 2 0 1 7 :2 ) 8 b b i i 式( 广州汉墓m 3 0 2 0 :5 1 ) , b 型广圈足。按腹部形态的不同分两亚型: b a 型折腹,下腹向下急收。按盖钮的不同分四式: i 式平圆立钮,腹部饰多线水波纹。如广州市登峰路横枝岗墓2 0 6 1 :l 幢1 ( 图十三,3 ) 。 i i 式 凹字形钮,钮旁有两个圆孔,可以穿绳带。如广州市登峰路横枝岗 墓2 0 6 3 :2 8 陋1 ( 图十三,4 ) 。 i i i 式直圈足形钮,中有五叶纹样。如如广州市登峰路横枝岗墓2 0 6 1 :6 8 h 1 ( 图十三,5 ) 。 式盖顶无钮,中有两个圆孔,以穿绳。如广州市西村后岗墓2 0 4 9 :2 1 m 1 【1 】j “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 上)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1 :1 0 2 【2 l 同1 1 1 :2 1 3 f 3 】同【1 l :2 1 3 【4 】4 j 4 1 1 】:2 1 3 i s 】5 网【1 】:2 6 9 r 习倒由 2 岭南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类型学分析 ( 图十三,6 ) 。 b b 型深圆腹。按全身造型不同分两式: i 式盖身相合,扁圆形。如广州市建设大马路乌龙岗墓2 0 1 7 :2 ,盖面正 中贴五叶纹饰,外立三只小羊为钮,圈足较高( 图十三,7 ) 。 i i 式盖身相合,圆球形。如广州市小港路大元岗墓3 0 2 0 :5 1 他1 ( 图十三, 8 ) 。 壶一般有盖,口部形态有敛口、直口和喇叭形侈口,直颈或束颈,扁圆 腹,圈足。按是否有圈足和圈足样式分三型: a 型器身较长,平底,无圈足。按颈部及腹部的不同分两亚型: a a 型颈较短,束颈,鼓腹。如广州淘金坑m 7 :3 d 1 ( 图十四,1 ) 。 a b 型颈较长,斜向上收,垂腹。如广州市华侨新村玉子岗墓1 0 6 5 :5 h 1 ( 图十四,2 ) 。 b 型矮圈足。按盖的形状不同分两亚型: b a 型盖顶部隆圆高起,盖下唇垂直或微向内收敛。鸟形立钮,少数为卷 角形立钮或半环钮带卷曲形钮座,盖与器口无扣接关系,易滑脱。如广州市先 烈路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墓1 1 7 5 :4 6 5 1 ( 图十四,3 ) 。 b b 型盖面微圆或隆圆,平素无钮。盖内有很矮凸棱一周,整好套入器口 中。如广州市华侨新村玉子岗墓1 0 6 7 :2 m 1 ( 图十四,4 ) 。 c 型广圈足。按器身造型不同分两亚型: c a 型大部分器身较大,且矮胖。盖微圆,敛口,直口或侈口,鼓腹。按 盖及耳的不同分两式: l 式盖微圆,盖唇分两节,外节与器口同大,内节缩入,向内弯斜,套 入器口内。如广州市华侨新村壳蚬岗墓1 0 9 1 :5 h 1 ( 图十四,5 ) 。 i i 式盖面微圆,器的口沿都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职单招面试培训
- 服务与教学培训
- 全国上海科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活动三《设计家庭网络》教学设计
-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教学设计及反思
- 地震救援高级培训课件
- 材料安全复习测试卷
- 《营养含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 【八下HK数学】安徽省桐城市黄岗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乡镇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数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大气环境生态信息传播重点基础知识点
- 养老床位建设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学打结做毽子》教学课件
- 语文-湖南省长郡二十校联盟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长郡二十校一联)试题和答案
- 个人用电协议合同范例
- 建筑工程再生能源规划
- 《自动化控制系统培训课件》
- 基于专利视角下人工智能在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
- 多元函数概述
- 厨师用电安全培训
- 2025赡养老人个税扣除分摊协议书模板
- 《陆上风电场工程变形测量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