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论文摘要 “无为 思想是老子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思想,可以说是整个老子哲学体系的 精髓,是老子“道的本质特性。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遗忘自我的思想境 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要求人们不带个人偏见去对待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 律,顺应自然的发展,以为由此才能实现“无不为 的目的。这样的思想不仅是 这一思想形成时期的救世方案之一,经过中国人历代的理解、运用及阐发之后, 也对现代人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己的关系方面,产生了作用。 本文准备通过对老子的宇宙论、人生观、政治论、美学观等方面的分析,提示其 中的意义。 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探析了老子“无为 思想的含义,其中重点考察了老子“无 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从语义学的角度,深刻理解“为 、“无为 和“无 不为 的语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主要探析了老子哲学中“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观,其中重点阐 述了老子“道的含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第三部分:主要探析了老子哲学中“无为而无不为 的人生观,其中重点阐 释了老子“人道无为 和“天道无为一的关系以及“人道应当如何“无为丹。 第四部分:主要探析了老子哲学中“无为而无不为 的政治论,其中重点探 讨了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的原因、“无为而治 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以及小国 寡民的理想王国。 第五部分:主要探析了老子哲学中“无为而无不为 的美学观,其中重点阐 述了老子“抱朴守真 美学观的内容,如何实现老子的美学观以及老子“无为一 美学观的意义。 第六部分:主要探析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道自然为无为无不为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a b s t r a c t 1 k u g h to f “抵l c t i o n ,w h i c hi sn 圮e s s 锄c eo f 【加z i sp m l o s o p h ya n dt 1 1 e 饿i t i = i r eo fd ,i so fm u i 出i r n p o r t a i 鹏i nt 1 1 ep l l i l o s 0 p h yo fl a o z i i tr e q u 懿t sp e o p l et o s c tu po 鹏虹n do fi d e o l o g i c a lr e a l mt 0f 0 玛e to n 懿d t 0f 籼ro m e 髂s e l n 部s l k p 唧l ea r er e q u i r e dt 0 位e a tm l 铬o f l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m 岫r a ld e v e l o p m 饥t 、7 i ,i t l l o u tp r 白u d i c e 、7 i r h e r 曲yi tw 嬲b e l i e v e dt 0a c l l i e v e 廿l e9 0 a lo f n o n - i i l a c t i o n 1 1 l e t 1 1 0 u 出d i di i i l p a mo n1 1 0 wt 0d e a l 、聃mr e l a 矗o n s 量1 i pb e t l 7 l r e e nh m n 觚b e i i l ga n dm 慨 b e t w e e nl m m a nb e i i l ga n ds o c i e 魄b e t w e e nh 咀l a nb e i l l ga n dl l i m s e l t l l i s 枷c l e w o l l l dl i :k et 0g e tm es i g h t 廿l r o i i g h 也ea n a l y s i so fc 0 鲫【l i s m ,p 椅l o s o p l mp o l i t i c sa i l d a e s t l l e 垃c s 1 1 1 e a n i c l e i s b r o k 饥d o 、釉幽6 p a n s : f 叔:c e n t 喇n ga r o u n dn l en l o u g l l to f i i l a c t i o n ,w l l i c h 内c u s0 n 坞b a c k g r o u i l d g e t t i n gn 坞p i c n 玳 a b o l l tn l e r c l 撕0 1 1 s h i p锄o n g“a c t i o n ,铀a c t i o n ”a n d n o n - i l l a c t i o n ” s e c o n d :t q 肺gt 0m a :k ec l e a rw h a tc o s m i s mf o r i 1 1 a c t i o na n dy 吼n o n - i i l a c t i o i l i s l 出c c o n c 饥打a t i n go nm em 1 1 i i l go f d a o 1 1 1 i r d :缸y i n gt 0m a k ec l e 缸w h a tp 1 1 i l o s o p h y 矗) r “i n a c t i o na n dy e tn o n i l 均赋i o n i s l i k e c o n c 删n go nt 1 1 er e l a l i o n 蛳pb e 撕啪“i l l 枷o n舶mp c o p l e ” 觚d “i l l a d c i o n 矗0 mn a :c i 】r a lm l e f 0 l l r t l l :由f y i n gt 0m a l 【ec l e a rw h a tp o l i 廿c si sl i k e ,c o n c e l 心蛐go n l er e 勰o nf 0 r :l 乏i o 五p r o p o s i i l g m l i n gw i l o u ta c t i o n , f i 触:蛐g t 0m a k ed e a rw 胁潞m e t i c si sl i k e ,c o n c 钮l t r a 蛀o no nm ec o n t e s to f 圮a e s t l l e d c s s i ) 【l :岫gt 0m a k ec l e 缸w h a tt h ec o n t e i n i 0 _ r a 巧v a l u eo f “i n a c :t i o n i s ,w 1 1 i c h i sb e l i e v c dt 0b eg l l i d e l i i l 髓南rc o p m gw i mr c l a t i o i l s l l i p sb e 咐e l i u m 雒b e i l 玛锄d 咖,b e 俩e 锄h m 觚b e i i l g s ,b e 铆e 钮h 吼锄b e i l 唱a n dk m s d k e yw o r d :d a o ,n a t u r e ,a c t i o n ,i i l a c t i o n ,i l o n i 1 1 a c t i o n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办1 孺导师签名: 日期: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引言 :老子一书一共八十一章,洋洋五千言,涵盖了老子哲学的方方面面。它 言简意赅,文约义丰,博大精深,可以说是我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瑰宝。老 子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不仅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 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的“道 的宇宙本体论,打破了先秦时期神学统治一 切的局面,对无神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老子的朴素辩证法,使人们学会 了如何从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和观察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老子“无为而治”的政 治哲学,在反抗扩张主义和批判权威主义上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声音。 对老子的研究可以说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中断过,各个朝代和时期的学者 都对 老子的研究充满热情,各种研究著作也如汗牛充栋一般。据陈鼓应先生 在老子注泽及评介一书中所附老子的历代主要研究著作就多达2 6 2 部。我们 以二十世纪为分界线,来看看有哪些研究老子的主要著作。 在二十世纪以前,研究老子的主要著作有:王弼的老子注、老子微 旨例略、河上公的老子章句、王安石的老子注、苏辙的老子解、傅奕 的l :道德经古本编、司马光的老子真经论、叶梦得的老子解、范应元的 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林希逸的老子口解、吴澄的 道德真经注、沈一 惯的老子通、释德清的老子道德经解、王夫之的老子衍、姚鼐的 老 子章意、王念孙的老子杂志、汪中的老子考异、魏源的老子本义、陶 鸿庆的读老子札记、孙诒让的 老子札记、严复的 老子道德经评点等等。 进入二十世纪,前期研究 老子的主要著作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上专列老子一篇、高亨的老子正诂、马叙伦的老子校诂、于省吾 的老子新证、王重民的 老子考等等,这些研究著作大多沿用了近代西方 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并大多把老子放入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进行研究和 探讨。七十年代的老子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对1 9 7 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 土的帛书老子的评价问题而展开的。八十年代以后,研究老子的主要著作有: 张智彦 关于 问题的讨论、任继愈老子研究的方法问题等文章表 示这时期的学者们在继续研究老子哲学性质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在方法论上对过 去的老子研究工作进行反思。这一时期,陈鼓应先生还提出了“道家哲学主干说 , 他对老子构建的哲学体系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在 创办缘起 中指出,中国哲学始于老予,“因为老子道论不仅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 当完整的本体论和宇宙论体系,而且道论成为中国哲学内在联系的一条主线 。l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和支持。九十年代以后,对老子的研究主要 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是围绕着1 9 9 3 年l o 月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而展开,学术界 主要就哪个版本的老子更古老、更优越以及老子的作者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讨论。二十世纪后期,各种关于老子研究的学术会议的召开也对l :老子的研 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如1 9 8 5 年1 1 月在湖南湘潭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次 老子学术讨论会;1 9 9 3 年在德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老子研讨会;1 9 9 5 年以“老 子影响与解释 为主题的第二次国际老子研讨会在西安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国内 外专家就老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内容涉及:老子之“道、“自然 、 “无为 等概念的诠释,老子本体论、人生哲学及思维方式的论析、老子与庄子 及l :易经、佛学之关系的讨论等:1 9 9 7 年1 0 月,德国召开了国际老子研讨会。 这一系列研讨会的召开,大大深化了国内 老子研究。 古往今来,各时期的学者们对老子研究倾注了巨大的热情,通过多年的 研究,对老子哲学的版本、性质、宇宙本体论、人生哲学、政治论等方面都进行 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老子的“无为 思想是整个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精髓,体现在 老子哲学中的方方面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对老子“无为 思想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对老子“无为 的人生哲学和政治论的阐发上,对老子“无为 的原初意义 研究的不多。本文以魏朝王弼所著的老子注为版本,从“无为的原初意义 入手,深刻理解了。为 、“无为一、“无不为 等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通 过对老子的宇宙论、人生观、政治论、美学观等方面的分析,来全面理解老子的 “无为 思想。 3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第一章老子搿无为力思想的含义 1 1 老子“无为 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老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十分 动荡的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错的时代,各种 社会矛盾迅速转化,各种制度全面变革。这个时代经历了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 种社会形态的剧变,我国从氏族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化。这一时期,随着周王 朝势力的不断衰退,各诸侯国相继崛起。一方面,诸侯国的势力迅速发展、壮大, 大国争霸的局面相继出现,所谓“春秋无义战,就是指这一时期发生的战争大 多不是为了捍卫正义或为了保卫某种政治道德原则,其目的大多是为了争夺土地 和劳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上逐渐强大起来的地主,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迫切 需要更多的政治权力,他们不断提出与贵族享受同等权力的要求,从而向奴隶主 贵族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因此,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剧烈,通过战争,剥削者 得到益处,而劳动者总是在夺权夺地的争斗中蒙受巨大的牺牲和痛苦。墨子曾说 当时的社会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 不可胜数 2 ,就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当时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 在新旧力量的交锋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切观念都在变革、 冲突,旧的秩序被破坏,新秩序尚未建立,天下之人与物都没有进入一定的轨道, 这是一个天下无道的时代。在动荡中,旧势力的罪恶与丑恶暴露出来,新力量的 贪婪与残忍也逐渐展现。看到这种局面,开明的政治家们和学者们都在思考一个 问题: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问题? 这个时代怎么了? 他们都在寻求一种能使人们 满意,使天下有道的救世方案。 老子也不例外,出身史官晚年又退隐的他从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冷静观察 中,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救世学说,构建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 :老子这部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就以洋洋五千言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光辉。 “道 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其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老子的哲学体系 就是围绕着“道 而逐步展开的。在老子看来,“道 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无 为而无不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就认为道家特点就是“无为,又日无 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一3 可见在老子哲学体系中,“无为乃思想占据着极 其重要的地位,是老子哲学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无为一思想体现在老 子的宇宙论、人生论、政治论和美学观中,并对现代人的生活也有着启示作用, 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与揣摩。 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1 2 老子搿为刀、“无为刀、“无不为刀的含义 既然“无为 思想在老子哲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深刻全面地理解老 子,就必须清楚明白地理解“无为一的含义。从语义学上来看,“无为 是对“为 的否定,要弄清“无为 的概念,就必须先弄清“为”的含义。在汉语中,“为一 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里就已经出现了。从象形构造来 看“为 ,从象从爪,它的原初意义应该是人驱使大象从事劳动的意思,郭沫若 先生也说“为 字的意思是“盖示以象从事耕作 4 ,由此可见,“为 字的最初 意思应该主要是指人们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到了殷周时期,“为 字的语义有所拓展,已经不再单指人们从事的农业生 产活动,而开始被用来泛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的各种行为活动。如在诗经、 尚书、 易经之中搿为的这个语义就已经有所体现了。如诗经中的“为 政、“为谋为毖 ;尚书中的“惟我下民秉为一、“为坛于南方;易经中的 “不利为寇 、“利用为大作等等,就明显已经超出了农业生产的范畴,而拓展 到了政治、军事、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尔雅释言将“为 字解释为“作、 造 的意思。郝懿行在 尔雅义疏中对此做出了具体的解释:“为者,行也、 成也、施也、治也、用也、使也,皆不出造、作二义为与伪古通 用。凡非天性而人造作者,皆伪也作、伪二字俱从人,是皆人 之所为矣。 5 由此可见,“为 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语义主要是指人们从事的 创造制作的活动,即“造、作”的意思。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理解老子里 的“为 与“伪”将大有裨益。 在 老子中,。为一字也明显具有“创造制作活动一的意思。如“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6 ,“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7 等就将“为 与“生 、“作 相提并论了,就是“创造制作活动”的意思。但是通过对 老子 文本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为一字在老子那里有更深的含义:比如,老子说: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一8 、“智慧出,有大伪( 为) 一9 ,等等。 在这些章节中,“为 不只是指人们现实生活中从事的各种创造制作活动,还带 有搿智的含义在里面,指出人的“为 离不开“知”、“欲一、“智慧 ,即人们 是带着“目的性 去从事各种创造制作活动。 辨明了“为的语义,我们再来看看“无为一。“无为 是对“为 的否定。 从字义上看,“无为 似乎是让人们什么也不要做,无所事事,排斥任何人的作 为。其实不然。“无为 不是“不为 ,而是要求人们不要带着自己的目的去从事 各种行为活动,要求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都要听从自然法则,顺应自然发展的规 律。因此,老子的“无为实际包含着“自然 与“无为一两层内涵:“自然 5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是一种观念和态度,也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则是实现“自然 的手段和 方法。“自然与“无为 紧密联系、相得益彰:“自然修的观念、态度和状态必 然要求“无为一;“无为 也必然体现“自然 的观念,必会实现“自然 的价值 和效果。这里的“自然 ,和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一或“大自然 是不同的, “自 是“自己 的意思,“然 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自己 如此”“本来如此的意思。老子提倡清静无为,崇尚自然,反对的只是违反自 然规律的“妄为 。所以,“无为 的确切含义,是指顺应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 要的作为或妄为,顺其自然不妄为,用“无为一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 然规律,辅助万事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 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正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对“无为 的解释:“不做违反 自然的活动,亦即不要固执地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 合地功能。一m 在老子文本中,“无不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无不为一是“为 的否定之否定,也就是“为 的意思。“无不为一是“无为 的效果,“无为 是 “无不为一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比如,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中的“终不为大一是不带功利目的的,是“无为;“成其大是“无为 的结 果,是“无不为 的。正因为不带功利性的目的,自然而然,“终不为大 ,最终 才能“成其大一。“无为一从动机上看是超功利的,从产生的效果来看却是大功利 的。所以,老子崇尚搿无为 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无不为 ,是为了借助超功利 而实现大功利,正如英国当代著名学者葛瑞汉所说:“达到目的的途径恰是停止 对它的有目的的追求,这个悖论最为鲜明地体现在对无为的诉求上。 1 2 辨明了老子的“为、“无为修和“无不为一的含义,我们就可以从老子的宇 宙观、人生论、政治论和美学观来细细体味老子的“无为 思想。 6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第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刀老子“无为刀的宇宙论 2 1 老子搿道 的含义 老子的“无为 思想是与“道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为而无不为 是老 子“道的本质特性。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无为”必须要清楚了解老子“道 的含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道在古代汉语 中,在老子之前就已经被普遍地使用了。比如,在尚书、诗经以及左传 中,“道已经是常用词了。在老子之前,“道 主要是指道路和规律的意思。 如:易履卦九二说:“履道坦坦,意思就是行走的大路平平坦坦。这里的“道 就是道路的意思,这也是“道 最初的含义。又如在 易小畜初九中说:“复 自道,何其咎 ,此处的“道就有规律、规则的意思。在左传昭公十八年 中郑国执政大夫子产说:“天道远,人道弥,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一可见春秋 时期已经把天体运行的轨道叫做天道,把人做事遵循的法则叫做人道了。 在老子那里,“道”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他不仅吸取了春秋时期关于“道” 的理解,更把作为规律、法则意义的“道”发展成为万物本原之道,就是把“道 的控制支配功能提升为本体性质和化生功能。“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世界的本原与始基,是万物的主宰。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 。道,强为之名日大。一作为世界本原与始基的“道 ,有时也叫“无 。第四十章 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老子看来,“道 是宇宙之母,是天地万 物存在的根本,即“道者万物之奥”1 3 、搿万物之宗1 4 。“道 除了是万物的根 本,它还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道”普遍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统帅着万 物,天地万物都必须遵循共同的“道 的法则,正如老子二十五章所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由此可见,“道在老子那里是十分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可以说老子的整 个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道 来产生和构建的。既然“道一如此重要,“道的 本质特性又是什么呢? 老子选择了“无为而无不为 来界定“道的本性特质。 2 2 如何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 5 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是“无 为 内在的绝对的理论依据。道产生并化育万物,却不带有丝毫的功利目的和考 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虑,万物依赖它生存它却从不夸耀,它成就万物却不去占有万物,养育万物而不 对万物实行主宰。他确信“道法自然 ,道生养万物并不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 行为,而是一种无意志、自然而然的行为。这种无意识的道却没有什么事情做不 成。这就是“道 的根本属性和特征。由此可见,老子不仅尝试从“为的角度 来解释“道,更加从“道 的高度来关注“为 ,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将 “为一提升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范畴。 从“道 与“为的内在关联来看,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其实 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天道自然无为,排除了神灵创世的作用。“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 根本,具有“无为 的特点。老子把宇宙的创造回归到宇宙本身,认为“道 生 化养育了天地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川6 ,这里的“生 其实就是一种“创造制作活动,而且是一种完全顺应自然本性、不带有任何意 图和目的的创造制作活动,没有任何主观任意的作为强加在上面。老子认为“道一 生万物而不视为己有,“道”作用于万物而不居功自恃,“道 作为万物的根本而 并不主宰它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认为“道 虽然“生万物,却又“常 无为 。由此可见,在老子的天道观中,他排除了神的作用,一切都是自然生化 的结果。在老子中,“天 、“帝挣、“鬼神 等人格神的地位很低,老子不承 认它们的主宰地位,更不承认它们是万事万物的创世主。老子六十章提出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四章把“道 形容为“吾不知谁之子,象 帝之先 ,把“道一置于鬼神之上,沉重打击了“天 、“帝一、“鬼神 等人格神 的权威地位。 第二,万物尊道而贵德。老子很清楚地说明了“道之所以被受尊崇,“德” 之所以被珍贵的原因就在于它不干涉万物,而让万物顺任自然1 。7 。老子说:“道 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一蝎根据老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老子的 宇宙论:一、万物是由“道转化和生成的,即“道生之 ;二、道生成万物之 后,又存在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各自的属性,也就是“德,万物依靠其自身 的属性,也就是用“德来维持它的存在状态,即“德畜之;三、万物凭借各 自的属性而发展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具体物种,即“物形之 ;四、物种还要凭借 环境( 势) 来生长成熟,即“势成之 。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道,有形之物就 没有办法生成;没有“德”,万物就失去了自身的属性。“德”是一物之所以能成 为该物的“道 ,正因为如此,“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尊道而贵德的原因 就在于“道”和“德”不主宰支配万物而顺任万物自我化育,自然生长,万物凭 靠“道生长变化,既不含有目的性,也不带有任何意志性,没有任何主宰沉浮 8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的超自然力量。 第三,“道 在无目的无意图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时候,却又能够实现“无 不为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缉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1 9 。这句话就充分显示了“天道无为 却能产生“无不为玢 的效果。由此可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的命题在相反相成中构建了一个有机 的整体,成为“道 的本质特性。 综上所述,老子在天道上第一次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思想,表明他在天道观上 扬弃了天的神性,降低了上帝鬼神的作用,并把宇宙的创造力回归于宇宙本身, 形成了老子独特的宇宙本体论。同时,“道 虽“无为 ,却“无不为地创造了 天地万物,“道 的这种生物成物的过程向我们清晰地描绘了老子的宇宙演化论。 9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第三章“人道顺其自然力“无为而无不为 的人生观 3 1 老子“人道无为刀与“天道无为一的关系 老子虽然善于形而上的思考,但是他的哲学落脚点却是对尘世和人生的关 怀,这可以从他深刻地揭示“道 “无为而无不为地创造生化出天地万物,却 没有进一步去具体考察“道 是如何在“无为而无不为刀中化生养育了天地万物, 而是直接就从“道 的本质特征之中推出了“人一的存在范式中看出来。正如陈 鼓应先生所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生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 空挂的概念而已。 2 0 当“道 由体下落为用时,它便对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1 既然人应当遵从“地 、“天 、“道 和 “自然 ,人就应该像“天道”一样坚持“常无为 :所以 老子二章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 z 。由此可见,老子认为“人道的“无 为 不是让人们像“天道”_ 样不夹杂任何人为的因素,完全不从事任何生产创 造活动,不是“不为 ,而是要求人们应该满足一定条件而“为一,这样才是“法 天道,才能“无不为 。 3 2 “人道 应当如何搿无为” 第一,人道的“无为 应当是顺应自然的“为”。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名之日大。大日逝,逝日 远,远日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 按照老子的说法,“人法地,地法天,人道应当符合天道的性质,天道是自 然无为的,人道也应该顺其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反对人为的 阻挠、纷争和破坏,这就是人道的“无为 。“人道 的“无为一要求人应当因势 利导,因民随俗,依据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趋势给事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不 能妄为。正如牟钟鉴先生所说:。人道的无为实际上是一种合乎自然的有为。一2 3 老子在六十四章说到:“圣人”一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一,其中“不敢为 的意思就是不敢违背自然的规律肆意妄为、逆“道 而行,这样必然导致恶果。 比如我们养花育草,如果适时适当地给花草浇水施肥,根据花草的生长趋势给它 们修剪枝叶,使其健康生长,这就是“无为 ;反之,如果我们不顾花草的自然 本性,滥施水肥,使其枯萎腐烂,这就是“妄为 。“人道一也是这样,如果人之 道违背了天之道,其结果就必然就像“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2 4 那样最终走 l o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向反面。 在老子看来,既然“人道应该顺其自然,人就应该随遇而安。随遇而安就 是要求人们能适应各种环境,不因环境的恶劣而怨天尤人,也不因环境的优越而 沾沾自喜,应该在任何环境的面前安然自得,不会因为个人际遇的沉浮和外界环 境的变化而扰乱内心的平静。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纷乱的社会环境下是十分难能可 贵的,体现了老子人生观的独特之处,可以说,老子人生哲学的精华就在这里。 正如牟钟鉴先生所说:“道家的生活态度使人的生命富有伸缩性,帮助人去承受 各种打击而不丧失生活的乐趣。刀巧人总有遇到困境、彷徨失意的时候,要在失 意的时候仍然能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做到淡泊名利,随遇而安。 第二,“人道 的为应当是“守静制动的“为一。 老子讲“人道 当符合“天道 之性,也适合于对“为 之动静关系的推断。 老子十六章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老子认 为“道一是万物之母,因为“道 是“静 的,所以万物要复归于道,也就是要 复归于静,复归于静是万物的宿命。也就是说,老子在这里用“归根 给“静 下了定义,又将“复命 作为“静一的写照。“静 是根本,是第一位的;“动 是现象,是第二位的。老子二十六章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一“静 是 “动 的主宰,“动 要从属于“静 。老子的这一认识,与辩证唯物主义动静观 在承认静止,认为静止和运动是相互贯通的方面具有一致性。它们不同点在于辩 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老子哲学却认为静止是动静矛盾 的主要方面,“静是根本,任何“动一最后都要复归于静止的。在这里老子强 调了“静”的巨大作用,认为非“静一不能制“动 。他举了自然界的例子:“牝 常以静胜牡。 2 6 也就是雌性常常以静来战胜雄性的意思。根据这个原理,老子 主张人生应当“致虚极,守静笃。2 7 也就是要求人们的心灵排除干扰,进入虚 静的状态,这样才能窥见宇宙的演化规律和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对事物作出正 确、客观的判断。老百姓要这样,统治者更应该这样。他说:“奈何万乘之王,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硝一个大国的君主,怎么可以轻举妄动, 去做那些使人民不得安宁的事情呢? 这么做可能会失去民心和皇位的。相反,只 有守静,不妄动,才符合“道的准则,才能获得成功。 老子在极力推崇“静 的同时,也不是完全否定了“动 。他推崇的“静 不是要求人们静止不动,裹足不前,而是要求人们能在烦乱中求静逸,在浮躁中 稳定自己,这样才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能真的做到老子说的那样, 人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守静从容,处变不惊,就能做到举重若轻,化险为夷;反之, 遇事心浮气躁,轻举妄动,就只能以失败告终了。 那么,人如何才能做到“静 昵? 那就要求人要“寡欲了。老子说:“不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刀这里的“欲”指的是人的欲望。一个人如果有过多的 私欲,总是受到外界各种名利欲望的诱惑,就会流连忘返,心灵就会日益空虚, 也就很难保持内心的“清静 ,就会违背人的固有本性了。所以老子认为人应该 搿少私寡欲 。老子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一人如果沉溺于声色滋味的感官享受中,必定会对身体有所损害。所谓“祸 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o 只有抛弃人的这些欲望,才能服从于“天道 , 才能达到“无不为 的境界。这样才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一3 1 第三,人道的“无为应当是“不为私一的“为。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3 2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3 3 “不 仁一、“不亲 就是公正无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的意思,“善人一就是指效 法天道的人。这种人所以能得到天的帮助,并不是有什么天意,而是善人遵循自 然、公正无私的结果。在肯定“善人 效法天道,不亲不仁的同时,老子也对个 人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的私心进行了批判,要求人们效法天道,摆脱私心的束缚。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3 4 意思就是圣人是永远没有私心的, 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好感,并且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 老子又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 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3 5 意思是天地 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无私奉献,养育万物,而不企图延长自己的存在。圣 人以此为榜样,先人后己,将自己置于人后,自己反而能够领先;舍己为人,不 关心自己的利害得失,自己的利益反而得到了保护。不正是因为圣人将他人的利 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愿望吗? 老子认为,一个人只要无 私,将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的前面,自己的利益就能得到实现,而且越能无 私地为他人着想,自己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圣人就是这样的:“圣人不积,既 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越多。一弘正因为圣人无私,不直接追逐名利, 而是通过帮助别人,施予别人,使自己越来越富有,获得大大的利益。老子的这 些观点曾引起许多学者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老子没落阶级的“自私一的特点, 在这里十分明显地表露出来,他其实是用无私来作为幌子,实际上是想达到他极 端自私地目的。我认为老子把无私利他作为利己的手段这一做法确实是有些虚伪 的,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代表的阶级利益来看,老子确实有用“无私一的方 法来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并实现阶级统治的目的,但是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极端自 私的看法则不太妥当。仔细研读 老子,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侧重点不在“成 其私 ,而是在“无私 上。圣人的行为要效法天地的“无私 ,老子希望人,尤 其是身居高位的人,不能事事以自己的私心为先,如果可以做到“后身 、“外身 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成其私 只是不因私欲而为的结果。 1 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在老子看来,只有做到不把作为自己存在的本原和自己赖以生存的全部条件 看得至高无上,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之后,才能靠无不为,才能实现自己 人生的伟大目标。这种对于自我的否定和超越与以后中国人以群体利益为思考问 题的出发点,提倡以国家利益为先,以人民利益为先的作法有内在的联系。同时, 老子的这一观点与儒家崇尚的“仁 的思想是有不同之处的。儒家的“仁 是建 立在“亲亲尚恩 的个人伦理道德关系之上的,这个思想传统有利于家庭和睦和 社会稳定。但是对如何发挥个人作用,考虑得还有不到之处。老子的“不仁一、 “无亲 正好能够弥补儒家这一思想的不足。同时,老子的这一观点提示了他人 利益与自己利益之间有达到一致性、同步性的可能,为此提出了如何克服他人利 益与个人利益间对立的问题,对如何化解社会道德与利己主义之间冲突,提出了 自己的主张。后人接受这一观点,对怎样做到既使自己利益的扩张获得合法性, 又不伤害别人的利益等问题,做出进一步地考察,引出了如何有利于社会稳定与 和谐等一系列的思想观点。这些内容形成中国哲学中具有特色的部分。人作为人, 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肯定和发展自己利益的要求,但是人又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 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人就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要求。与此同 时,我国传统的社会道德也倾向于照顾他人的利益与需求。这样就会在人的心灵 深处时时爆发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冲突与对立。老子的观点就试图解决这一问 题,他不主张个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的利益,也没有要求个人因为他人 的利益而伤害到自己的利益,而是说个人可以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以他人利益 为先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样对社会、对别人、对自己都颇有裨益。 不得不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充分体现了他不俗的人生智慧。 第四,人道的“无为 应当是“不敢为天下先 的“为 。 老子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 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3 7 老子在这 里提出了他处世的搿三宝,即“慈 、“俭一、“不敢为天下先 。“慈就是要人 们有仁慈、友爱之心;。俭 就是要人们节俭,不要奢侈浪费;搿不敢为天下先 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先天下而为,反过来说,只有后天下之为才能得到成功。这也 就是说,人想要获得成功,就要善于保持谦下的地位。老子十分赞赏水居于下的 品性,说:“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3 8 在 这里,“地 即。下 。老子认为水的这种谦下品质代表了崇高的德行,希望人们 能像水那样保持谦下的地位。我认为,老子是希望人们在进取的过程中,不要妄 自尊大,要时时保持一种谦虚、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大的成功。 正如 老子六十六章所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 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3 9 意思就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 川之王,因为它处于下端,不嫌细流。圣人想获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也必须这样,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这样才能“无不 为 。由此可见,谦下不先在老子那里并不是不思进取,一味退让,消极居后, 而是一种人生的手段和策略。老子这种谦下的做法,从表面来看好像是退的,实 际上却是以退为进的。 第五,人道的“无为应当是“贵柔守弱的“为。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鲫。这个观点明显和一般人所认为的刚强总能战 胜柔弱的想法相反。在老子看来,柔弱是古往今来最与天相配的法则。因为“道 本身就是柔弱的。老子说“弱者道之用。 4 1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一4 2 意思就 是“道 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是绵延不绝、作用无穷的。“道 在创生 过程中所表现的柔弱,正是“道常无为 的一种写照。既然“天之道 都是这样 柔弱,“人之道 也应该这样。因此老子认为人道应该像天道一样,保持柔弱的 地位,反对人们逞强好斗,自以为是。 为什么老子与一般人相反,认为“柔弱 优于“刚强”呢? 这是他从经验世 界的现象中获得的领悟,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4 3 他用人来举例: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僵硬了。草木也 是一样,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是柔脆的,花残叶落的时候就变成枯草了。老子用 这两个例子说明柔弱代表灵活性和生命力,刚强则代表僵硬和死亡。在老子看来, 柔弱不仅富有生机,而且还是非常强大的,柔弱能够战胜一切。就像水一样,“天 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 4 。水是天下最柔软的 东西,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水却能无孔不入,无坚不摧,没有一件刚强的东 西能与之相比。由此可见,老子崇尚的贵柔守弱并不是懦弱和软弱,柔弱本身就 是一种力量,一种比刚强更强大的力量。老子希望人们保持柔弱的姿态,采用柔 弱的方式,不要去刻意追求所谓的刚强,这样反而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这 其实是老子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 柔弱作为人的处事原则其实有两个特点,一是灵活性,一是温和性。对于个 人来说,人生活于尘世中,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能采用温和的方式,待人接 物懂得灵活变通,不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具有耐心和韧性,这样才能减少生活 道路上的阻力与障碍,有助于达到个人的愿望。著名老学专家詹剑峰对贵柔守弱 的深刻意义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因为柔弱是活泼,是生动,是流行,是灵活, 是善变化;而刚强是僵化,是死硬,是呆板,是凝滞。所以人们永远守着柔弱, 就永远守着新生,亦即一生保存着朝气、蓬蓬勃勃,向前发展。所以我们的思想 1 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探析 守柔,我们的思想就活泼而不僵化,灵活而不凝滞,生动而不呆板,进取而不顽 固,那么,我们看问题和处理事务就能因应适宜,而不至拘执不化。我们的行动 守柔,我们的行为就前进而不顽固,就灵活而不生硬,就圆融而不固执,就能柔 弱随时,与理相应,这样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 4 5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贵柔 守弱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冲突,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人人都好勇 斗狠,社会必然纷争四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所以,老 子的贵柔守弱的“为 从表面看来好像是耻辱软弱的,但实际上是聪明而有力的, 体现了老子极高的人生智慧。 那么,柔弱如何才能战胜刚强呢? 我认为,在老子哲学中,顺势而为是实现 柔弱胜刚强原则的一条非常主要的途径。顺势而为就是要求人们在“为 之前要 辨清方向,要善于等待,要有耐心,反对不合时宜的盲动,等到真正趋势形成的 时候、最佳行动时机出现的时候,才去“为。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拍在他看来,事物的发展 都是有个过程的,在真正的趋势还没有明朗化之前,人们应该有一定的预见性, 不要被它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这个时候是不适合行动的,要有充分的耐心等待局 势明朗化,然后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做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第六,人道的“无为 应当是“不争一的“为”。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4 7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 8 很明显,老 子把“不争”看作是“道的特性,也看作是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