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炜无疑是个引人注目的作家,几部重要的 当代文学史著作也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张炜的创作时期正是中国社 会向“全球化”、“现代化”转型的时期,在这场全方位的蝉蜕般的世 纪转型中,中国当代文学也在这种大环境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型 期,最终难以逃脱“边缘化 的历史遭际。但面对道德滑坡、价值失 范的社会现实,一向关心国计民生的中国文学,无疑应该负起拯救民 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论文选取了具有道德理想 主义精神、创作思想丰富深邃的作家一张炜作为研究的对象。 当代文学批评对张炜的著名概括是“大地守护人”,对其创作思 想的概述主要为“道德理想精神”、“文化保守主义”,也有研究者论 述了其追求自由、流浪的生活向往,但尚未有论者将这两个主题统一 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站在文化与哲学 的角度,对张炜小说的创作主题进行新的梳理和探索,将其作品主题 归纳为“生命意志”与“精神家园”两个方面,并论述二者既对立又 统一的关系。 生命意志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欲望表达,是冲动、是发泄、是挑战, 张炜倾心描写了很多具有这样特质的人物形象,他们往往喜欢动荡不 安的流浪生活,喜欢狂欢发泄,挑战自己,超越苦难等。而精神家园 就是守护心灵的宁静,它可以表现为在道德的自我完善中守护自己的 精神家园,或者在大地自然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家园等。它们的对立主 要表现为二者不可兼得,张炜笔下那些具有对照作用的人物都分别代 表不同的主题倾向,不能融合于一身。就统一的方面而言,主要表现 为张炜对这两个对立范畴的合理方面均表现出喜爱之情,很难泾渭分 明地分析其立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主题,其合 理的方面均包涵着共同的内涵,即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个体价值的追 求。但是总体来看,张炜小说创作的主导思想仍然偏向于对精神家园 的守护。 关键词张炜生命意志精神家园对立统一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w e i i sn o d o u b ta l la t t r a c t i v ew r i t e ro f o u r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s o m e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a lw o r k sh a v es u n gh i g hp r a i s e f o rh i sn o v e l s z h a n gw e i sw r i t i n gp e r i o d ,a sw e l la sc h i n a , i s e x p e r i e n c i n gc h a n g e su n d e r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i n m o d e r n a g e ,w h i c ht a k e st h ee c o n o m i c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st h ef o c u s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c a l l h a r d l y e s c a p ef r o mg r a d u a l l yb e i n gm a r g i n a l i z e d w h e nf a c i n gt h ed e c l i n e o f m o r a l i t ya n dv a l u e ,h o w e v e r ,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 w h i c hh a sa l w a y s b e e nc a r i n ga b o u tt h e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ya n dt h e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 s h o u l de n t r u s tw i t h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i s s i o no f r e s c u i n gt h en a t i o n t h a ti s w h y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e l e c t e dz h a n gw e i ,t h en o v e l i s tw h op o s s e s s e st h e s p i r i to f s a c r i f i c ea n dh a sg o tn o t i c e a b l ea c h i e v e m e n ti nl i t e r a t u r e ,a st h e r e s e a r c ht a r g e t m o d e m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sh a v em a d et h ef a m o u ss u m m a r yt oz h a n g w e if o rb e i n g ”t h ep e r s o nw h op r o t e c t st h ee a r t h ”,s u m m a r i z e du pt o ”i d e a ls p i r i to fm o r a l i t y 、”c u l t u r ec o n s e r v a t i s m ”f o rh i sn o v e ls u b j e c t o t h e r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a l s od i s c u s s e dh i sy e a r n i n gf o rl i b e r t ya n d r o a m i n ga b o u t , b u th a v en o ty e tt h o r o u g ha n a l y s e do nu n i t i n gt h i st w o s u b j e c t s t h i sa r t i c l e b a s e do nf o r m e rs t u d y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 s ,w i t h c u l t u r ea n dp h i l o s o p h ya n g l e a n dm a d en e wc a r d i n g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t o z h a n gw e i sn o v e ls u b j e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 s u m m e dz h a n gw e i n o v e l s u b j e c tu pt ot w oa s p e c t o f ”l i f ew i l l ”a n d ”s p i r i th o m e ”t h e ns e tf o r m t h i st w os u b j e c t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f r o mt h e s ea n g l e ss u c ha sc a t l s e 、 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a f f e c t i o n ,a n ds oo n ,c o m m e n tt h et w ob o t ho p p o s i t e a n du n i f i e dr e l a t i o n a tl a s t ,t h i sa r t i c l eh a v ea l s op o i n t e do u ti t sh a z y i n c l i n a t i o no f p a r t i a lt o ”s p i r i th o m ef t k e y w o r d s z h a n gw e i l i f ew i l l s p i r i th o m ep a r a d o x 4 绪论 2 0 世纪7 0 年代初登文坛的张炜如今已成为中国当代小说园林中 一颗参天的古树,硕果累累却不混杂,显得凝重而肃穆,其题材之多 样、主题之丰富、形式之多变,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随着张炜作品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对张炜小说创作的主题思想研 究也随之逐渐发展与深化。张炜以其获得1 9 8 2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的声音饮誉文坛,其与拉拉谷、一潭清水、芦清河告诉 我等短篇小说皆以对农村“闲适”、“静穆”田园生活的“诗性描写”, 赢得了评论界积极的肯定。1 9 8 6 年后,张炜的小说创作对社会生活 的书写明显增大了深度和强度。这都具体地体现在秋天的思索、 秋天的愤怒、远行之嘱、蘑菇七种等中篇小说上。“道德” 主题得以呈现,成为张炜反映社会、探视人生的切入点和创作的持久 主题。众多评论家皆充分认定了这些小说对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进步与 伦理道德之间矛盾冲突这一普遍性社会主题的价值。道德”、“人性”、 “恶”、“义”、“利”是诸多评论文章的“关键词”。1 9 8 6 年,年仅3 0 岁的张炜震动文坛、浑厚深邃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古船,由此 奠定了他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评论主要有:陈宝云的苦难: 结构之核、李昕的人性恶的挖掘与历史合力的显现评 等。1 9 9 3 年张炜又陆续奉献几部力作九月寓言、柏 慧和家族。尤其是九月寓言赢得文坛普遍好评,陈思和认 为其较早地“构筑起文学的民间社会这一生态化的存在形态,鲜明地 构画了“城市”与“乡村”、“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诸多二元对 立的结构模式,描画了“大地”意象,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浑厚而 蕴籍。谭好哲的生命本真态的激情叙说、王光东的叙述生存激 情:读张炜 、张新颖的大地的守夜人:张炜论等成 为诸多评论中厚实凝重的批评文本。接着张炜又在关注当下知识分子 的精神境遇这一思想领地中发表了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 或浪漫等作品,王富仁、陈思和、雷达、陈晓明、王光东、吴义勤、 谢有顺等都有文章出现,他们肯定张炜坚持知识分子精神立场、守望 精神家园、恪守道德理想主义的创作精神。 本文从主题分析角度切入研究,基于张炜丰富的作品,综合前人 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本文力图在丰富多变的主题中寻找出一般的规 律。沿着张炜浩浩荡荡的作品一路走来,我们发现了一系列具有二元 对立特征的悖论意象,如山水乡村一工业城市、善的家族一恶的家族、 奔跑一停留、出走一回归、自由流浪一回归家园等,溯流其上,其根 源则在于其作品中存在着二元对立的主题结构,即“生命意志”与“精 神家园”两个主题的对立。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内心的紧张焦虑的 矛盾情节,他不断的在历史发展与个体理想的关系中,在“入世”与 “出世”、“拯救”与“堕落”等不同价值选择之间痛苦的思索着、追 寻着,这种对人文精神的苦苦追寻使他在众生喧哗的时代浪潮中留下 他不可替代的身影。然而,透过表面的二元对立,穿越迷茫的悖论抉 择,我们又看到,这两个主题仍统一存在于张炜深邃的思想当中,统 一于他对自由精神与人本价值的至诚追求之中。张炜的高度就体现于 此,他的作品关注当代却又超越当代,表现出对人类终极意义的追问 与关怀,在困难的探索中,他在不断探寻理想的人生境界。他的意义 不在于告诉人们最终答案,哪里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才能过上 理想的生活。在引领人们思索与探寻的过程中,他实现了自己的文学 价值、社会价值。 本文分三章论述张炜小说的生命意志与精神家园主题。第一章论 述“生命意志”及其表现形式。生命意志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欲望表达,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出来,比如追求动荡不安的流浪生活,狂 欢发泄,挑战自己,超越苦难等。第二章论述“精神家园”及其寻找 的途径。精神家园就是守护心灵的宁静,它可以表现为在道德的自我 完善中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者在大地自然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家园 等。第三章论述“生命意志”与“精神家园”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张 炜表现出来的偏于“精神家园”的微妙倾向。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为 二者不可兼得,张炜笔下那些具有对照作用的人物都分别代表不同的 主题倾向,不能融合于一身。就统一的方面而言,主要表现为张炜对 这两个对立范畴的合理方面均表现出喜爱之情,很难泾渭分明地分析 其立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主题,其合理的方面 均包涵着共同的内涵,即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但是总 体来看,张炜小说创作的主导思想仍然偏向于对精神家园的守护,表 现出一定的传统保守姿态。 第一章张炜小说的生命意志主题 第一节关于。生命意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运动变化的;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 人性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说是动而不是静。叔本华说:“饥饿和性本能两种基本的 动力产生并维持着这种变幻无穷的永恒运动;或许,厌烦也产生一点推波助澜的 作用,此外,别无其他动力可言;在人生的舞台上,这些足以形成复杂情节的原 始动力,一旦这原始动力发挥作用,将会出现多么奇妙而善变的场面! ”。这里的 “原始动力”指的就是叔本华的著名概念“生命意志”。他认为,意志是一 种盲目的冲动,一种无穷的努力或永恒的生成,它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表现为动物的自我保存和繁殖后代的本能,也表现为人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种种 活动。而且意志既然是一个无尽的追求,那么它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 以叔本华和尼采为奠基人的生命哲学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与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理论相关的概念还有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和柏格森将 “生命冲动”理论。 尼采的“权力意志”之“权力”当然也不是指一般“政治学意义上”的“权 力”,它指的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本能”,是指一种想要征服、掌控、克 服,支配的原始力量。尼采认为,人身上有一种“动物力0 即那种原始的欲望 和冲动,人总希望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尼采将生命界定为力 的确定过程的永久形式,世界就是一个由“权力意志”所鼓动的“力”的斗争的 场所。在尼采看来,希腊神话和希腊原始宗教中的酒神是生命本? 的直接象征, 也是生命冲动、生命激情、生命欲望和生命意志的最高象征。柏格森将“生命冲 。( 德) 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等译,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版,第4 3 3 页 9 动”作为创生宇宙的本体,他认为生命本身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运动:一种自由 和创造的运动。这个运动在于战胜必然性,克服物质的惰性而走向自由,并在同 时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就是柏格森的生命运动的图景。而在这幅图景中扮演主 角的就是“生命冲动”。“生命冲动”所指的就是原初的生命运动本身,是那个永 远创造着的世界绵延。它把整个世界存在内在地连接了起来,确保了其连续性、 创造性、差异性,并由此把世界存在之运动展现为一种生命与物质之间永远战斗 的真正的自由。自由成为世界存在的一个事实,或者说,它就是世界存在( 绵延) 的存在方式。 生命哲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一脉。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易传认 为,乾元是宇宙创造性动力,创化不已;坤元“成物”,载而养之,处于辅助性、 附属性地位。乾坤相反相成,始生终成是一个永不停息、永无止境的过程,生命 永远在创造、变化与生成之中,也即永远在“动”中。“动”便是万物的生命与 精神。在道家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生命本体,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 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动”是宇宙的真相,生命本体创化不已、生生不息。 这样一种生命意志,在张炜的小说中构成了重要主题。读张炜的小说,萦绕 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特立独行,生命意志强烈的人物形象;奔突在字里行间的 是来自民间的野性力量和放荡不羁、自由洒脱的生命旋律。战斗着生存的苦难与 生命的虚无,飞扬着生命深处的激情与活力,憧憬着生命的欢畅与自由。换言之, 张炜笔下的历史、现实、理想、神话并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一幅图景,而是通过对 历史的当代性解读,对现实与理想的“神话”性构筑,实现他所追求的平等、自 由、自在、本真的生命意识。本章试图就其几部代表性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几个显 著的意象以及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阐述张炜小说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意志观。 1 0 第二节生命意志与流浪冲动 “流浪”最原始的含义是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的一种不安定 的生存状态。但在张炜那里却不仅仅是这种生存意义上的流浪,更多的是一种精 神意义上的流浪,是生命的自由跋涉和精神的挑战探险。它是一种出自抚慰骚动 不宁的内心世界的寻找,“寻找理想与爱情、寻找正义和善、寻找理性的深度和 生活的真理、寻找健康的生命方式和人性的光辉,甚至还是寻找关于文学与文化 创作的观念、寻找人物和故事、寻找语词、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寻找 在当代社会中人文知识分子的坐标与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等等。“也可以说流浪 已成为他及作品中流浪主体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释放生命意志的途径,一种感 受生命本真价值的方法。 首先,张炜小说中的流浪主题具有生存本能上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流浪主 题的形成时期,即古船写作前后,这一时期张炜笔下出现了大量的逃亡者, 也可以说是流浪者。这就意味着流浪的主体已经产生,其流浪的原因主要是通过 逃亡求生存,是基于生存本能的需要而进行的肉体的流浪,它寻求的是具体的东 西,如安家之地和避难之所等。这些逃亡者大都是张炜钟爱的精神觉醒者,比如 秋雨洗葡萄中的铁头叔,秋天的思索中的老得,秋天的愤怒当中的李 芒,满地落叶中的肖潇,海边的风中的壮男与红孩,以及在第三时期的我 的田园中的宁伽和庄周、 九月寓言中的闪婆与露筋、柏慧中的主人公、 一直到你在高原西郊中的曲婉等等都是一些为了逃亡的流浪者。 其次,张炜作品中的流浪主题更多的体现出一种生命本原上的意义。它是一 种出于生命与自由的内在渴望的游荡,是非生存性的,是天性中骨子里的一种漂 游的渴望。在这里,流浪是生命力的无限张扬,是生命的流动和自由的飞翔。这 是张炜倾情书写的另一种流浪形式。海边的风中,壮男和红孩逃离了有着教 。张业松:张炜论:硬汉及其遭遇) ,载文艺争鸣 ,1 9 9 3 年第2 期 1 1 堂和蜂窝般高楼的城市,来到人烟稀少的大森林里安家他们历经磨难,小红孩 最后也因为难产而死在漂泊在海上的小船上,但壮男并没有因此放弃漂泊和流 浪,他不愿过那种安稳而又停滞的生活。所以他听从了内心深处的生命的召唤踏 上了流浪的不归路,在自然世界的无限与神奇中自在漫游。古船中的隋不召 在青年时代就放弃了优裕的少爷生活,半辈子在海上飘荡。后来败退洼狸镇,还 是不断地捧读海道真经,整天沉浸在郑和大叔的幻想中不能自拔,在表面的 轻狂和疯癫的背后流露出对远方生活的神往之情。 家族中宁氏家族祖辈宁吉 不顾一切阻拦、抛却周围所有尘世俗扰,纵马去了遥远的南方漫游,一种遥远的、 不确切的召唤在“我”的心底里时刻回响。这召唤不是由外在的际遇强加于身的, 不是受到任何实际目标的怂恿,而恰恰就是不安分的、躁动骚乱的灵魂自发地生 出的渴望,那是生命深处对自由的呼唤。九月寓言中金祥取鏊子那神话般的 流浪经历,闪婆与露筋那无拘无束、风餐露宿的流浪式爱情,无不是生命自由意 志的美丽绽放。还有那个出现在我的田园的宁伽,就对他的妻子梅子说不能 老呆在一个地方,那样就会憋闷出病来。他到东部平原去承包经营葡萄园也不是 因为寻找安逸,也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 那么,到底为什么? 在深夜,在我一个人独处时,我曾无数次地询问我自己 我真的无法回答,因为它仅仅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一是它在驱使我一次又 一次走向远方,走得很远很远一我甚至不是为了寻找一种意义,我还没有那 样的纯洁,那么多的美好信念我只是如此不安,急切地从一种方式走向另一种 方式不管怎么,这种渴望来得深长无比它从一开始就左右了我,让我身不 由己 在你在高原西郊中的老宁同样也有此想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流浪 1 2 是源自内心深处的隐秘的渴望,他们的心灵常常处于不安分的状态之中,远方对 他们永远散发着永久的迷人的魅力。他们的流浪都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环境的疏 离,对自由本真生命的追求也表现出淳朴、浑厚的一面 九月寓言从整体的层面讲述了一个小村人传说般的流浪轮回,小村的先 人们为了生存,一家家老少拖儿带女,不知从多远的地方,脚步匆匆的赶来,穿 过山岭平原,终于见到了一片蓝蓝的海,见到生了一片白绒绒草的大海滩。他们 决定在此停留,于是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在祖先选择的这片土地上劳动、创造、 繁衍、聊天,辛苦并充实的生活着。然而,工区从地下挖塌- r d , 村的大地,塌陷 中的小村人不得不又一次开始一段新的流浪旅程。似乎“流浪一定居一新的流浪” 就是小村人命定的轮回。 在小村人生活的具体层面上,九月寓言讲述了露筋与闪婆为坚守爱情而 选择的流浪生活,金祥千里取鏊子的流浪经历和独眼义士寻找负心嫂儿的流浪生 涯。露筋与闪婆的爱情婚姻遭到了双方父母的拒绝,他们没有退却,宁可流浪也 要相守在一起。 从此人们常可以看到一对破衣烂衫的人在山地和平原上奔波,风餐露宿,像 老鼠一样满地觅食。他们很少到村子里乞讨。那个瞎眼女人十步之内就可以凭嗅 觉找到野果,那个男人出现在山坳的时候,手里总是提满了形形色色的食物。有 时他们坐在山坡青石上饮酒,酒醉后手舞足蹈。一丛干枯的玉米秸秆、村头的草 垛子,都可以成为他们过夜的好去处。在庄稼成熟期,他们为人做活,也积攒点 什么。他们把食物藏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一直可以保存到来年春天。当护秋的 人抖动土枪时,他们就扯着手飞快奔跑。更老一点的护秋人叹息说:“别惊动他 们,他们是在成亲哩。”大雪覆盖原野的时候,他们像草獾一样躲在洞里:这是 他们在秋末掘成的,巧妙地利用了枯水季节的河阶,那里有被汛季大水旋出的悬 土顶子。他们在里面塞了无数麦草,又编了柴门。他们的乐趣只有自己才知 道他们手扯着手游荡,一会儿出现在东,一会几出现在西有时盲女扮成卖唱 的,进大户人家逗趣几,趁机摸走一点东西。有时露筋夜行四十里逮一只肥鸡, 天亮以前烧的喷喷香。吃不愁,穿不愁,方圆几十里一对自由自在的福人儿 与露筋和闪婆浪漫的爱情堪相媲美的是独眼义士寻找他的负心鳗儿的流浪 生涯。从上路的那天起,他就没过一天好日子。“逢山爬山,逢河过河。俺睡不 起店就钻野地,慢慢得上腰腿病,年纪轻轻就掉了牙,头发乱蓬蓬,腰弓着,说 话还打战。”。一次。他住进了黑店,被店主老婆婆强收为儿子,只能在近处活动, 一天到晚被强迫在坡里干活他逃脱了一次,被鸟枪子弹打破了他的腿弯,逃进 了集市人流中。他在平原和山区中间的丘陵地带转了三年,三年里他跌断了三根 肋骨、死过几回。有一次他又被一个通风报信的店主给逮着了,还好天亮前他又 逃了出来。 独眼义士寻找负心嫂儿的信念与行动坚定不移、至死方休。他越来越把这种 流浪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至于寻找这个目的能否实现,已经不是最重 要的了: 他晃晃荡荡往前走,早已不把寻人的事当成眼前的事了,而是自觉不自觉地 变成了一辈子的事,变成了他这一生的目的有时他甚至想:真亏了有个负心的 嫂几,要不我这一辈子找什么? 要知道入这一辈子总要找个什么啊! 老鳖想 开了l 老鳌从此高兴得唱小曲! 他痛痛快快地为人家千活挣饭吃,讨要时也大大 方方他的两只脚磨出一层铁壳,什么也扎不透,甚至冬天也不必穿鞋子 他行走如飞,从不在同一个地方住上半年不过有一次他还是被人狠揍一顿,剥 光了衣服被捆在树上晚上被窗里的女人用一根针扎在了他的眼上,从此老鳖就 成了独眼义士后来,他遇上了一伙流浪汉,他就随上了帮从此他成了乞丐中 。张炜:九月寓言) ,春风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1 8 页。 1 4 人,过上了快活日子。 无论是几辈人的流浪轮回还是具体生活上的流浪,都显示了其共同的本 质:流浪成为他们生活的必然,心灵的渴望,情感的慰藉,是基于生命本原积 淀而成的文化与心理模式。流浪是自由的,是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状态的展开、 沉醉与消魂。遵循内在生命的本性牵引,流浪中涌动着生存的渴望,人们在流 浪中体验着生命的野性与洒脱 第三节生命意志与海洋情结 从张炜的作品的素材及情感倾向中可以看出他对大海的迷恋。古船中隋 不召永远梦想着“出海”,还有同“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艘停靠在村边的、 充满象征意味的“古船”;柏慧里不断叙述着徐芾东渡的故事;外省书中, 史珂老年回到“外省”就是回到海边的小屋里,而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 鱼名外号。另外,在许多中短篇小说中,作家干脆就以“海”或与海相关的语意 命名,如:夜海、造船、海边的雪、绿桨、黑鲨洋、开滩、铺老、 鱼的故事等等。 老筋头是寓言式的小说一海边的风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位大海化育出的 奇人,他的老伙伴千年龟说他就是一个鱼人,只不过他的双眼不象鱼那样鼓出而 已老筋头是那么深地爱恋着大海,以致于当他一走进远离大海的街巷村落时, 就禁不住头晕目眩,浑身不自在在不得不路经一个村庄时,他都是半闭着眼睛, 急急地穿越行人。如果离一个村庄近了,那种特有的声音和气息总使他多少有些 紧张。与痴迷大海的老筋头很相似的是古船中的隋不召,他年轻时就一直向 往扬帆远航的海上生活,他不顾父兄的反对,在一个刮风打雷的深夜离开了富裕 。张炜:九月寓言 t 春风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2 2 页。 1 5 的家庭,跟上大船去闯荡海洋了他在外漂泊多年回到故乡洼狸镇后仍念念不忘 航海,并希望侄子见素也到海上闯荡。他珍藏了一辈子、并将之视为性命般、且 在临终前又珍重地将其托付给隋抱朴的只有一部书一海道真经。他觉得自己 早晚还要驾船出海,这样才有意思,才不枉为镇上人。他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年 轻时的力气都用到了女人身上,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放荡一生”,他是老隋 家最具野性的一个人。大海对两位老汉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心中只有大海, 大海是他们神往的乐土。他们忍受不了在土地上的生活,海才能给他们的生命带 来活力他们是大海的精灵。同时因为酷爱大海,两人也就如痴如醉地热恋能在 海上劈风斩浪的船。船似乎成了两人生命的象征,他们自觉地将船与自己的命运 联系在一起。 隋不召曾拼命捍卫过一具古船的遗骸,并认为那残船是他和郑和大叔的。后 来他又不畏道远跑到省城去拜谒那条古船,在老船前磕头甚至放声大哭。老筋头 则整日在海边与他的那条瓢壳似的小船厮守在一起,甚至自称“我是一条船! ” 船成为他们生命的摇篮,而船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的停泊靠岸,在于它的漂流于 海。如果说大地代表归属的话,那么海洋就象征着流浪;如果回归大地显示了人 对自己根基的寻找,那么痴迷大海则体现了一种对自由、无拘束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个意义上,隋不召与老筋头对大海与古船的痴迷体现了他们对自由与逍遥的 渴求。大海和船使两位老汉变得神奇、怪异,在不能实现出海远航的时候,他们 会常常沉入幻想或白日梦中。也许幻想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人在幻想中是自由 的,它以超人的要求和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显示了他的悲剧性美学意义。起初,人 们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价值与意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天真未凿的“幼婴”, 无所顾忌而又没有多大效果地颠覆“家”里的秩序。他庄重,常人觉得可笑;人 家肃然,他报之以戏谑。他浪荡,不受什么戒律束缚,同时又慈悲为怀,既冥顽 却对痛苦有着诡谲的感知。他被视为堕落,被排除于洼狸镇的世界之外,直到他 1 6 英雄式的赴死,人们才不再纠缠他的是非,并且忽然发现一种贵重的价值死了一 一“洼狸镇从今以后再没有了一个天真烂漫的老人。他走了,带走了一些远航的 故事、一些日子、一些色彩”o 。从某种意义上说,洼狸镇这艘古船,正因为水 源枯竭,才被迫搁浅在此,而正因停栖太久,污浊之气才如此弥漫。 透过隋不召与老筋头两个形象,我们发现了一种挣脱土地奔向大海的意向。 作家笔下的大海是那样的神奇,在那个海底世界里,“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 植物,男人与女人,互相之间不可说谎,不可背弃,不可欺骗,不可侵犯”。“光 明无所不在,这里绝对没有阴影”。这是一个众生平等、生命之间自由自在生活 于其中的奇妙境界。有人说,这只能是一个“乌托邦”。也许,它真的无法实现, 但当壮男与小红孩( 海边的风里的人物) 逃出“蜂窝似的”城市,驾船由大 海进入森林,尔后又由森林返入大海。他们的这种逃离与流浪只能说明他们不愿 意停下来,不愿意过那种安稳然而停滞的生活。他们发着狠要去证明什么,但实 际上证明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而他们的价值就恰恰体现在这种永无止境的探索追 求及其没有束缚、自由洒脱的天地精神。隋不召与老筋头正是渴望自由、任生命 的本真尽情挥洒的最集中的代表性形象。 再来看两位外号为海洋或水里生物的人物形象。外省书中的“鲈鱼”是 主人公的好友,他自称是革命的情种,一生爱过的女人自己也记不清了。从世俗 的眼光看,他是个“好色到死”,“由流氓到禽兽”的“穴居魔王”,但他又是个 以泛爱周济天下者,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这种爱无法用世俗的道德标准衡量, 它更切近于人作为自然成员的那种天然秉性,无功利地眷恋那些美好单纯的人与 事,执拗地探求并决绝地坚守情感信念。他是一个充满内心力量的人,在世人的 指责聒噪中仍旧坚持特立独行之路,在坚信自己的心灵一片纯洁之中无怨无悔。 他唯一的准则便是让自己的真挚性情随意挥洒,酣畅淋漓地经历人生。这是一种 对人性的回归,对自然的回归,对生命活力的回归。与“鲈鱼”的“泛爱”不同, 。张炜;古船,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5 7 页 1 7 家族中的“小河狸”对情人显得更为“专一”,但这种。专一”却同样体现 了她的生命原始本能的热烈释放。“小河狸”是一个大胆追求幸福的刚烈女子, 她以土匪女儿的身份爱上了土匪的死对头许予明,她敢于在自家的牢房里与 许予明幽会,全然不顾左右;她敢于在行刑之前放走自己的爱人在她眼里, 这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她又直奔许予明所在的驻地找寻爱情,为他可以放弃一 切。当被关押的“小河狸”见到许予明时,说:“我冒死来找,为了什么? 我不 知道这几有枪等着我吗? 我是忍不住,死也要见你、要你、亲你,我要把你咬碎 了,嚼嚼咽下肚里”o 当她走向刑场时:“一个年轻的姑娘披头散发,五花大 绑押解过来:为了阻止她的尖厉长喊,嘴里塞满了布绺,只有一对眼睛在呐喊, 这一对逼落太阳的女性的眼睛。” 。小河狸”在短短的出场中,用自己的爱征服 了一个曾经遍撒情种的男人,她身上的这种在性爱的强烈撞击中所爆发出的冲决 理性屏障的激情和力量是无法抗拒的。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热衷于航海的隋不召与老筋头,还是“鲈鱼”和“小 河狸”,都有着共同的素朴的特点,他们都让自己听从生命本能的召唤,听从自 己原始冲动的驱使,去追逐生命永不停息的流动。这才是生命最本真的还原,更 是人性最淳朴的表征。 第四节生命意志与奔跑狂欢 起源于神话和仪式的欧洲狂欢节民俗,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或更早的时 期。它是以酒神崇拜为核心不断扩展的深刻的欧洲文化积淀。在奥林匹斯神系中, 酒神狄俄尼索斯主管丰收,所以每年丰收季节来临之际,人们都要杀猪宰羊,来 到神庙中敬献给狄俄尼索斯,并在祈祷中表演歌舞。祭献活动之后,人们还要带 。张炜:家族 ,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8 3 页 。张炜:家族,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8 6 页 1 8 上面具,身着奇装异服,到大街上狂欢游行。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尽情地放纵自 己的原始本能,与同伴们一起纵情欢乐,开怀畅饮,狂歌狂舞。广义的狂欢节型 庆典还包括属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一些民间节庆,如愚人节、圣诞节、复活 节等,甚至还包括日常生活中具有狂欢特点的一些活动,如灯会、庙会、婚礼、 集市活动、丰收庆典他们通过社会成员的群体聚会和传统的表演场面体现出 来,洋溢着心灵的欢乐和生命的激情。它的突出意义,是在一种公众欢迎的表演 中,暂时缓解了日常生活中的阶级和阶层之问的社会反抗,取消了男女两性之间 的正统防范,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的烦恼与劳累等等。九月寓言这部书,无 论从其外在的特点,还是内在的性质诸方面来看,都可谓一部狂欢化程度较高的 作品。它始终笼罩着狂欢的氛围,充满狂欢的双重性:悲喜交替、苦乐相问,时 而严肃而悲伤,时而轻松而欢快。故事发生的时间都在九月,而九月就是粮食收 获的季节,也是狂欢的季节。源于丰收喜悦的刺激,也是个体生命力的自由宣泄, 九月的小村充满了动荡与欢乐。作家以梦态的抒写手法作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流浪 与狂欢。九月寓言中的青年男女在秋天黑夜的野地奔跑,自由自在地嬉闹、 游荡,跃动着生命的热力与激情,这是个人向野地的亲近与敞开,这是心灵的呐 喊与呼唤,这是对自由、生命、活力的一种憧憬,它能使生命沉静、灵明、觉解, 让灵魂澄明、充盈、冥思,它是人类内在灵性的复苏,它是生命的沉醉,是人的 自然生命的充实、展开和实现。 狂欢的气氛离不开酒,红小兵的酒就是小村人的三件宝物之一,滋养并激发 着小村人的生命本能。狂欢也离不开笑声,狂欢精神是一种快乐哲学,笑就起着 调节气氛的娱乐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笑料既可以表现为日常生活行为的反常,也 可以表现为言语上的嬉笑怒骂、讽刺模拟、滑稽改编等。古船中,隋不召对 航海的痴迷,梦呓般的言语以及怪异的形象无不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感觉。“隋 不召喝得大醉,从炕上跌了下去。见素去抱他,才发觉他只穿了个小短裤,通体 1 9 冰凉。他把老人抱起来,就像抱了一个不懂事的娃娃。这场酒醉的好厉害。隋不 召三天之后才醒过来他胡言乱语,两腿在地上交绊着,不住地跌跤,爬起来就 伏到窗户上看。他说有一条大船已经靠码头了,郑和大叔亲自掌舵,他还呆在洼 狸镇上千什么。”回狂欢就心理机能而言,它具有“释放”的功能,它是“一种 自由意识的突然放纵”,“心理的一种解脱,一种心灵的松弛,一种压迫被移除的 快感。”( 柏格森语) 狂欢节文化还具有全民性,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所有的 人都生活在其中,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人人参与的世界的再生和更 新,是所有参加者都能活生生地感觉到的。狂欢节的组织者就是参加者,导演就 是演员,生活就是舞台,所有狂欢圈内的人都是狂欢的直接组成部分是笑的主 体也是笑的对象,这里没有绝对的旁观者与评判者,人人都在参与中,在相互对 话交流中存在,这里一切等级制度、地位尊卑,贫富差距都被打破,在狂欢氛围 中,全民的笑响彻广场、震撼世界。 古船中,在洼狸镇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 的当天,张王氏训练的庆祝队伍在街巷上进行了一场极其成功的表演。“整个庆 祝队伍无头无尾,在街巷上漫漫地流动,像一条蟒蛇那样光滑自如。一截儿打鼓, 一截儿放鞭炮,最热闹的一截儿则是张王氏的高跷队。这群五十多岁的老婆婆们 足踏木杆,似乎倒比脚踏实地来得更灵捷一些。没人担心她们哪个会跌倒骨折, 因为她们浑身乱扭,双肩耸动,极力要逗笑一旁观看的老头子们。”九月寓言 中小村青年集体在野地里奔跑嬉闹,金祥与闪婆的忆苦大会,都是精彩的狂欢片 断: “苦啊! 苦啊! ”满场的人连连呼叫,老婆婆刚听了几句就肩膀颤抖着 哭金祥慢声细语讲叙那些声泪具下的往事,反而增添了曲折和不幸满场 都是止不住的哭泣场上人越聚越多,细心人会发现连外村人也赶来了,工 区的人也围上听了那些陌生的面孔都拢在场子边上,大多是些光棍汉他们不 停地跺脚,有时牙齿还要打战姑娘站在一边,他们一块儿哭泣金祥忆苦 。张炜:古船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4 页 2 0 的第一个高潮来到了,赶鹦高举拳头喊了一声口号,美妙的声音吸引了众多目光 大家都随上呼叫,场里吼声如雷,四周的男人冒出热汗来。 金祥忆苦的场子就是一个狂欢广场,男女老少完全沉浸在金祥那曲折委婉的 忆苦气氛中,时不时发起一波波的振臂高呼,还有的轮流现身忆苦。小村人围在 一起听着、想、哭着、喊着,忘情的释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在这中间获得某 种安定和满足,“忆苦”成了小村人盛大的节日庆典。小村人的忆苦往往漫无边 际,生拉硬扯,随意杜撰,在本来就模糊不清的历史上尽情涂抹,追忆者更多地 含有了表演的成分,他将小村的人们带入到一种原始的情感状态,脆弱的心灵从 沉重的往事中摆脱出来,回到了自然,回到了生命的原始状态。这种生存方式是 恒在的和自足的,又是自由的、狂放的,发霉的地瓜食物在使他们强烈地反胃、 不断喊出让人揪心的“苦”字的同时,又赋给了他们无尽和不屈的生命力,一代 代前仆后继,他们以大苦大乐、大悲大喜之心对待这一切的世事风云,这种生活 与其内在的精神是坚韧的又是自由自在的。 第五节生命意志与超越苦难 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崇拜,对于自由的渴慕与追求,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自 我完善的内在动力,特别是面对苦难的压迫时,它会激发出征服苦难、延续生命 的顽强意志。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生命意志就是生命本身,是积极的求权力的意 志,是在痛苦与毁灭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的意志。他认为,最高的生命意志乃 强健者的权力意志,强健的生命渴望痛苦,就像勇士渴望敌人。痛苦对病弱者可 能致命,对强健者则可能强生。“痛苦,巨大痛苦的磨练一你难道不知道正是这 种磨练带来了人类迄今的全部提升? ”。尼采对悲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悲剧 远不能替叔本华意义上的所谓希腊悲观主义证明什么,相反是对它的决定性否定 。张纬:九月寓言,春风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3 2 页 。【德】尼采:偶像的黄昏 ,李喜雪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2 0 0 3 年版,第1 0 1 页 2 1 和抗议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生命最高类 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劳尽而欢欣鼓舞。”国尼采还肯定了万物的生成和毁灭, 肯定矛盾和斗争,甚至肯定受苦和罪恶,肯定生命中一切可疑可怕的事物,但要 想肯定生命的痛苦,一个人必须有健全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 古船是一部充满苦难的书,为我们展示了张炜的苦难之思。古船中 的主人公隋抱朴显然是一个生命本能健全、且有强力意志的人,他看到了生命进 程中的痛苦和罪恶,看到了人世间的苦难和肮脏,但是他并未被这种痛苦和苦难 所压倒,而是把痛苦看作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要用生命意志和精神去正视和 接受痛苦,进而战胜它,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着超越的快乐l 他整天静静地坐在芦 青河岸边 的老磨屋里,“不说一句话。”他“默默地坐在人丛中,后背像驮了一块磐石 般沉重。”他承担着全部的“老隋家的苦难史”、“洼狸镇人的苦难史”。这是一 种常人所难以承受的“心灵重负”和“精神重负”。老隋家和洼狸镇人的苦难历 史深深地在他的心理上、精神上、灵魂上打上了无法抹掉的印痕,给他以刻骨铭 心、创痛巨深的痛苦感受和永世不忘的苦难记忆。普通的人生苦难和社会罪恶并 没有使他产生自我道德满足感和个体的心灵平和,相反却有力强化着他的强烈的 痛苦感受、纯正的道德良知和不可推诿的责任感,以及无力祛除苦难的内疚感和 自我无力感。对于隋抱朴来说,苦难记忆正是一种非凡的主体心理素质和主体精 神品格。对于苦难的深刻情感记忆,使抱朴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难以平抑的心灵震 撼力和情感激荡力,伴随着这种对苦难的承受与对苦难根源的思索,负疚感、欠 帐感和原罪感成为隋抱朴重要的精神特征和心理常态。抱朴的灵魂是中国曲折而 痛苦的历史在其个体成员的心灵上打下的一个“死结”的象征。对这个“死结” 的描述和解析,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由历史归结成的现实的深层思考。抱朴的 “原罪感”首先是来源于他自己家族的历史,其播种者便是他的父亲隋迎之。几 。( 德) 尼采;善恶的彼岸,朱泱译,团结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5 5 页 2 2 乎是从刚刚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在抱朴的眼里就是一个忧心忡忡的幻影。他整天 神经质地唠叨着“算帐”和“还帐”。那把一到夜问便在父亲手下劈啪作响的算 盘,使隋家满屋的空气出现一次又一次紧张而不安的悸动,抱朴幼小的心脏便也 产生莫名而不乏悲剧预兆的跳动。“还帐吧! ”父亲终于一声叹息,在具有象征意 味的大红马上吐血而死。这一前奏烙在拖朴心里的印痕是:父亲和自己的祖辈“欠 帐”太多了。所以,每当面对怀着疯狂的家族复仇心理的弟弟见素,抱朴总是提 醒这样一句话:“你不该忘记父亲。”这句包含着“原罪”的产生和自省的话,在 最深刻的意义上表达了拖朴对于家族和个人的原罪意识。他总是无法摆脱无时无 刻不在痛苦地折磨着他的自我诘问:“我是老隋家的人哪! ”“我是老隋家有罪的 一个人! ”隋姓家族的血统和抱朴自身在这个家族中所处的地位在他看来,都成 了罪恶的象征和根源。另一个方面,对于家族复仇的存在基因,抱朴又把它理解 成一种社会的“原罪”。在他看来,社会的苦难,正是由这种“原罪”的“社会 化”所导致,“镇上人就是这么撕来撕去,血流成河。”他在心里祷告:“苦难啊, 快离开洼狸镇吧,越远越好,越远越好,永远也别回来! ”他在这样一种祈祷中, 潜藏着一种对社会原罪的无能为力的悲怆心理。就是赵多多对继母茴子的侮辱与 折磨,在抱朴的心理中激起的也不是仇恨,而是一种对隐藏在赵多多背后的社会 罪恶的否定。正是这样一种对社会苦难原因的独特的感悟和理解,使抱朴对一切 可能的犯罪都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恐惧,由此而开始的心路历程,是矛盾痛苦和惊 心动魄的。一方面他狂热而偏执地把本不是隋氏族人所干的罪行都“记在老隋家 身上了”。另一方面,他又总是要担心和防止这种罪恶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恶性 演变。到后来,他甚至产生出一种变态心理:从自责发展到自虐,从忍受惩罚到 渴望惩罚。这种忏悔、赎罪与恐惧的信念,在抱朴的心路历程中造成了一种残酷 到令人吃惊的悲剧意味,并且深深地影响和阻碍了他的现实行动。抱朴尽管对“原 罪”怀着一种悲观的宿命态度,然而他又无时无刻不在心灵深处寻求着一种解脱 和超越的自由,寻觅着一种战胜恐惧的武器。静寂的古堡似的磨屋对于抱朴来说 就是人世间烈焰熊熊的炼狱尽管他终日把自己囚禁在老磨屋里,用宽厚的脊背 对着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却分明看到了一个人在对自己的家族和个人历史的现 实思考过程中最痛苦、最激动又最耐人寻味的挣扎与搏斗。他是历史铸就的一座 苦难的雕像,一个孤独、痛苦的灵魂,他是家族仇恨与历史苦难的见证人,是一 个被种种血腥和噩梦震碎了灵魂的苦难恐惧者,但同时也是有勇气将凝聚着鲜血 和冤魂的魔镜时时带在身边的苦难的思索者。不论最后拖朴是否站出来接管粉丝 大厂,他的思索沉默都是寻求摆脱苦难、还原“本我”的必经途径。 在九月寓言中,作家也写了小村居民的生存苦难,但再也不是古船 当中的那种令人心惊与发指的暴力性苦难与罪恶。对于永远生活在自足的、充满 神话氛围的世界中的小村人来说,悲与苦再也不是那种自噬肝胆的痛不欲生,而 是融合着呼天抢地,叫爹喊娘的痛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支付领域可行性报告
- 电力工程行业年度总结
- 秋冬保健知识
- 线段的认识课件
- 2024年三月份预制箱梁蒸汽养护设备租赁能耗标准
- 维修部年终工作总结
- 2025年03月湖南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第一批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消化道出血的业务学习课件
- 如何做好人工气道的拔除处理课件
- 危重患者皮肤问题及护理
- 2021年温二高、瓯海中学、龙湾中学提前招生英语试卷
- 2022年学位英语考试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 DB63-T 1110-2020 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高清现行)
- 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专家评分表
- 锦屏二级水电站厂区枢纽工程测量方案
- 简约复古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作品简介名著读后感PPT课件
- 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2017版)
-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课程标准
- 中国联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
- 中药饮片储存与养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