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建安书信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建安书信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建安书信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建安书信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建安书信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书信在中国散文史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形态,它以实用性为主,因此很少有人对书信进 行细致的研究。实际上书信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还有着很多远远超出通讯交流功用的价值。 本文主要有感于建安时期书信文学近乎繁荣的情况,对当时书信的发展情况、特色以及价值 等进行阐述,从而把握建安书信的整体情况。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所研究的建安书信进行界定,并论述建安之前的书 信发展情况。对建安书信的界定从时间和地域两方面进行,时间上向前追溯至汉灵帝中平元 年( 公元1 8 4 年) 黄巾大起义的时代,向后延伸至魏明帝景初末年( 公元2 4 0 年) ,比历史上 的建安年间要长;空间上则以人才辈出的曹魏文人为主,囊括了西蜀和东吴的文人,以求地 域上的完整。对于建安以前的书信发展情况进行论述,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书信的发展历史, 从而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审视建安时期的书信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阐述建安时期书信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一是当时的文字书写载体一纸的出 现和开始流行使得人与人之间文字交流更加方便,外在上推动了书信往来的增多;其次是当 时文人交往范围广阔,更加注重友谊,渴望通过与友人的交流获得精神的慰藉;再次是当时 战火纷飞,军事割据以及文人们各投其主的政治局面,使得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书信往来相 对增加,这也是战争年代的特殊产物。这些原因囊括了外在和内在等不同的因素,是建安书 信出现繁盛景象的背景。 第三部分:具体阐述建安书信的繁盛现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当时书信作品的大 量增多,以及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书信和以书信名家的作家,这从文选、严可均全上古三 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及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对当时书信的录载情况可以看 出。二是内容极为丰富,从抒写友情到谈论文学,从谈论军事到家庭琐事,上自天文、下自 地理,在广度上有了进一步拓展。三是建安书信在艺术上有了极大提高,无论是从词采的雕 琢华丽、句式排列的整齐对称,还是书信中强烈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抒情色彩,都可谓是文 学走向自觉的产物和表现,并以崭新的面貌向前发展。 第四部分:对建安书信这一应用文体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进行客观的定位。书信虽然是应 用文,但在价值上并不仅仅限于通讯的作用。建安时期留下来的书信我们是不能忽视的,首 先书信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文论,这是早期文论史上较为珍贵的资料,它为后人的文论研究 提供了重要资源。其次,建安书信因为有着极为广阔的内容,因此翻阅书信人们可以去寻找 历史上的蛛丝马迹,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再次,书信是一种应用性和美学性相结合的 文体,具有强烈的美感,可以供人把玩和欣赏,获得审美愉悦。 关键词:书信文学;发展情况;繁荣原因; 繁荣景象:书信价值 a b s t r a c t 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p r o s es t y l ei sas p e c i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 t y l e ,i ti s p r a c t i c a l - b a s e d ,s of e wp e o p l ec o n d u c td e t a i l e ds t u d i e so ni t a saf a c t ,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h a sav e r y l o n gh i s t o r y ,a l s o t h e r ea r e m a n yo t h e rf u n c t i o n sw h i c hf a re x c e e dt h ev a l u eo fi n t e r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f u n c t i o n a sf e e l i n g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j i a n a l l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i m a i n l ya n a l y z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f e a t u r e sa n dv a l u eo f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i nj i a n - a nt i m e ,s oa st o g r a s pt h eo v e r a l lc o n d i t i o n so f j i a n - a l l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 t h ea r t i c l ec o m p o s e so ff o u rp a r t s p a r ti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s e c t i o n ,m a i n l yt od e f i n et h e j i a n a n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i nt h i sa r t i c l e ,a n d i n t r o d u c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p r i o rt oj i a n - a nt i m e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j i a n - a n 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m a i n l yf o mt w oa s p e c t s :t i m ea n dd i s t r i c t t h et i m ec a nb a c kt ot h eh a nl i n g e m p e r o r sz h o n g p i n gf i r s ty e a r ( a d1 8 4 ) ,h u a n g i i nr e b e l l i o n se r a ,a n de x t e n d e dt ot h ee m p e r o r m i n go fw e id y n a s t y ( a d2 4 0 ) ,i sl o n g e rt h a nt h ej i a n a np e r i o di nh i s t o r y i ns p a c e ,i tt a k e st h ey e x i at a l e n t e dp e o p l eo fc a ow e id y n a s t ya sp r e d o m i n a n t ,i n c l u d i n gt h el i t e r a t i e so fw e s ts h ua n d e a s tw u ,t oa c h i e v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i n t e g r i t y f r o mi n t r o d u c i n g o 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p r i o rt oj i a n - a n t i m e ,w ec a nm o r ec l e a r l yu n d e r s t 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 ,a n dl o o ki to n ah i s t o r i c a l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g l e p a r ti i :e x p l a i n n i n gw h y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i ss op r o s p e r o u sd u r i n gj i a n a nt i m e f i r s t ,t h e w r i t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_ _ _ p a p e r se m e r g e n c ea n dp o p u l a r i t ym a k e st h el i t e r a t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 p e o p l ee a s i e r ,w h i c hs t i m u l a t e dt h ei n c r e a s eo fl e t t e r s e c o n d ,l i t e r a t i e sd u r i n gt h a tt i m eh a da w i d e - r a n g i n gc o n t a c t ,t h e yg a v em u c hm o r ee m p h a s i so nf r i e n d s h i p ,a n dw e r ee a g e rt og e tt h es p i r i t s o l a c ef r o ms h a r i n gw i t hf r i e n d s t h i r d ,t h es o c i e t yo fw a r - t o r n ,m i l i t a r ys e p a r a t i o n ,l i t e r a t i e sw o r k e d f o rd i f f e r e n t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s ,m a d el e t t e r sa b o u tp o l i t i c s ,m i l i t a r ya n do t h e ra s p e c t si n c r e a s i n g r e l a t i v e l y t h i si sa l s oas p e c i a lp r o d u c to ft h ew a ry e a r s t h e s er e a s o n si n c l u d ee x t e r n a la n di n n e r c o n d i t i o n s ,a l s oa r e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j i a n - a n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 t h r i v i n g p a r ti i i :d e s c r i b i n g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j i a n a n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 p r o s p e r i t y , m a i n l yd i v i d e d i n t ot h r e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h en u m b e ro fl e t t e rw o r k si n c r e a s e dg r e a t l y , al a r g en u m b e ro fo u t s t a n d i n g l e t t e rw o r k sa n dw r i t e r sw h ow a sf a m o u sf o r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e m e r g e d ,w ec a nf i n dt h i ss i t u a t i o n f r o mt h er e c o r do fl e t t e r st h a tt i m ef r o m “w e nx u a n o r “a i ia r t i c l e so fa n c i e n t t h r e e g e n e r a t i o n s ,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i e s ,t h r e en a t i o n s ,s i xd y n a s t i e s s w r o t eb yy a nk e j u na n d “h a n ,w e ia n ds i xd y n a s t i e s o n eh u n d r e da n dt h r e ef a m o u sl i t e r a t i e s s e r i e s ”w r o t eb yz h a n gp u s e c o n d ,t h ec o n t e n to fj i a n a n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w a se x t r e m e l yr i c h ,f r o mt h ef r i e n d s h i pt o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t h em i l i t a r yt ot h ef a m i l yt h i n g s ,f r o mt h ea s t r o n o m yt ot h eg e o g r a p h y , s i n c et h e b r e a d t ho ft h ec o n t e n tb e e nf u r t h e re x p a n d e d t h i r d ,j i a n - a n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h a sb e e ng r e a t l y i m p r o v ei na r t f r o mt h ew o r d sb eo r n a t ec a r v e d ,t h es e n t e n c e sb ea r r a n g e di ns y m m e t r ya n do r d e r , 1 1 1 t ot h es t r o n g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r i c h l y r i c a ls t y l ec o l o r a l lc a nb ed a s c r i b e da st h ep r o d u c ta n d p e r n f o r m a n c eo fc o n s c i o u sl i t e r a r yt r e n d ,w h i c hw i l lm o v ef o r w a r di nan e wp e r s o n a g e p a r ti v :g i v ej i a n - a n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ar a t i o n a le v a l u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l e t t e ri sj u s ta p r a c t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 ,b u ti t s v a l u ei sn o tl i m i t e dt ot h er o l e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w ec a nn o ti g n o r ej i a n a n 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 f i r s t ,j i a n - a l l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l e f tu sal a r g en u m b e ro f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 w h i c hi s v a l u a b l ei ne a r l y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yh i s t o r y ,a n di tp r o v i d e st h e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o f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a n i m p o r t a n tr e s o u r s e s e c o n d ,a sj i a n - a n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h a sa ne x t r e m e l yw i d er a n g eo fc o n t e n t ,s o p e o p l ec a nf i n dh i s t o r yc l u e sf r o mr e a d i n gt h e s el e t t e r s ,w h i c hp r o v i d et h e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a n 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l a s t ,l e t t e ri sa n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c o m b i n e sa p p l i c a t i o na n da e s t h e t i c s i th a sas t r o n gs e n s eo f b e a u t y , y o uc a np l a yw i t ha n de n j o yi tt oa c c e s st h ea e s t h e t i cp l e a s u r e k e y w o r d s :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 ;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 ;r e a s o n sf o rt h ep r o s p e r i t y ; p h e n o m e n o no ft h ep r o s p e r i t y ;e p i s t o l a r ye s s a y s v a l u e i v 绪论 目录 第一节、关于建安书信文学的界说 第二节、建安之前书信文学的发展情况 第一章、书信繁荣的原因 第一节、纸的应用和普及 第二节、交往增多,注重友情 第三节、战乱的年代 第二章、建安书信的繁荣景象 第一节、名家名作辈出 第二节、广博的内容一 ( 一) 抒写友情 ( 二) 谈论文学 ( 三) 谈论军事、政治 ( 四) 其他内容 第三节、高超的艺术造诣 一】白巴 二早、 - n i - 一下、 一牛 一印、 - 一- i - i - 二印、 语 ( 一) 抒情性强 - 18 18 ( 二) 富于文采一2 0 ( 三) 个性鲜明 建安书信的意义 文论价值 史料价值 美学价值 2 2 - 2 5 2 5 2 6 2 8 3 0 3 1 3 3 3 4 考文献 谢 表论文 v 1 1 2 o 4 c 9 8加仰坦他伯 建安,本是东汉王朝最后一 虽然吴、蜀两地文风不盛,其文 亮、秦宓、谯周,吴国的张纥、 另一个理由是,我们应该看到, 了,正如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写:“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 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王粲在投靠曹操前,就已经写了七 哀诗、登楼赋等名篇,陈琳还在冀州作袁绍的记室时,就已经颇有名声,其有名的为袁绍 檄豫州就是那个时候奉袁绍之命写成的。因此,真正的建安文学应该是以曹魏文学为主,包括 吴、蜀文学在内的全部建安时代的文学,这样才是全面的。 书信体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应用面很广、时间很长的文体。什么叫书信? 刘勰文心雕龙解释说:“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央,贵在明决而已。”有 事情需要交流,却碍于地理位置问隔遥远或是其他的原因,不能当面相告,只能把想说的话写在 简册上传递给对方,这就叫做书信。书信的出现,是人际传播活动中的一件大事,拓宽了人们的 活动范围,加快了社会活动的速度,后世人际之间的书信往来,乃至近世大众传播媒介的遽兴, 都可溯源于古代书信之文。 在书信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因为书写方式和传递工具等的变化,形成了关于书信的许多别称。 如书信最早是写在竹片上的,故称为“简”,写在木板上的则称作“牍”或“札 ,写在绢帛上的 叫做“帖 ,当纸发明创造出来以后,书信的名称便有了“尺纸”“彩笺”等。另外,古代书信用 ( 皆) 陈寿二因忐 m 北京:中华 0 局,2 0 0 6 ,第8 7 3 页 1 的木简、绢帛等均为一尺左右,因此又将这种书信称为“尺牍 “尺素 “尺翰”等。书信传递时 要加封套的称为“函”,要密奏防止宣泄而封板的又被叫做“封事”。若欲大张讨伐之旗,抑或出 师获胜报捷,便“书辞于帛,建诸旗杆之上”,“露布不封,播诸视听 ,有如今天的公开信,则 称“檄书”或“露布”。古代信纸竖写每页八行,所以信又叫“八行书 。还有一些名称则由古代 的故事得名,如“鸿”就是由古代苏武鸿雁传书的传说得名的。在我国古代,“书”和“信”并 不是一个概念,两者是有区别的。正字通:“信,古人谓使者日信,与讯通,后遂以书为信, 叫书信。 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篇里给书信的定义是“所以记时事也。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 他还分析了各种不同称谓的书信的发展演变和意义,如“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有 表奏”“公府奏记,而郡将奉笺”。书信一开始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公文,其性质和作用,相当于 我们今天的外交文书或国书,发展到后来便演变成臣子向君王或皇帝的上书,其性质依然是公文 性质的,与疏奏差不多,直到秦汉时期才出现了亲朋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私人书信, 但用于政治活动的“书”仍占主流,因此刘勰文心雕龙把这种上书归入“奏记”类。吴纳在 文章辩体序说把书的范围缩小了更多,他说:“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日书。近世臣 僚上言,名为表奏;惟朋旧之间,则日书而已w ,他把檄、奏疏等都排除在“书”的范围之外, 唯有朋旧之间的书信才称之为“书 。本文所论述的书信限于以私人称谓往来的书信,而不包括 公文性质的书信,以及具有公开信性质的檄文。 第二节建安之前书信发展的情况 书信产生于人们的社交活动出现以后,并且随着人们社交活动的日益频繁而逐渐发展。春秋 时代,书信就已经比较多,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书 信,是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书信,如左传中的郑子家与赵宣子书、子产告范宣子书 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关系更为复杂,书信交往更为频繁,苏代遗 燕昭王书,乐毅报燕惠王书,荀卿与春申君书,张仪与楚相书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由于策士们追求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总是力求文辞华丽、对偶,因此这些书信也写得颇有气 势和文采,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陈述自己立功但被诬的不幸遭遇,慷慨悲切,理切情盛, 深挚感人。因为当时列国纷争、王纲解纽、政在诸侯,所以,书信往来多用于贵族士大夫之间谈 论军国大事,表达政治态度,论证辩论性质和公文性质比较强,虽然也有些书信是国事、私事兼 有,但纯粹表达个人情感、叙事抒情的信少有。 秦汉时期,书信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的书信应用范围进一步广泛,内容更为丰富, 有写给争帝、诸侯等的具有“上书性质的书信,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晁错的言兵事书、 司马相如的谏猎书、枚乘的上书谏吴王等,其中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是这类书信的 ( 明) 炅纳文章辩体序说 m 北京:人氏文学出版亭_ 卜,1 9 9 8 ,第4 l 页 2 宗于仁义道何其薄哉! 朱穆为人刚直不阿,执法严明,为文多愤世嫉俗、刺时骂世,读后让人觉得搔到痒处,能产生共 鸣和快感,据说连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文学家蔡邕都很欣赏,以致亲自到朱穆家去抄写。此篇 书信寥寥数语,就声色俱厉地揭露出刘伯宗前恭后踞、薄仁寡义的势利嘴脸,并指名呵斥,毫不 留情,通读此文,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它扑面而来的讽刺锋芒,是一篇难得的书信力作,体现出东 汉刺世讥俗主题的发展。此后的应场报庞惠公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可谓深受此影 响。汉代文人的积极创作和尝试,为后来书信走上文采斐然、驰骋情怀的道路,奠定了孥实的基 础。 3 第一章建安书信繁荣的原因 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因素可以完全左右得了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书信体文学发展到建安时期出现了繁荣景象,并不是偶然的,是在前代文学的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是新的时代给提供了新的发展条件,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客观的外部条件共同推动了书信文 学的发展。我们必须拨开笼罩在面前的迷雾,深入剖析和探索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才能真正认识我们的研究对象建安书信。 第一节纸的应用和普及 在纸发明以前,古代中国人的书写载体经历例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主要有甲骨、金石、简牍 以及缣帛几个阶段。在两汉时期人们的书写载体主要还是简牍和缣帛,对此古诗十九首有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汉乐府饮马长城窟则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 鲤鱼,中有尺素书。”可见当时的书信写作材料也是如此。 简牍虽然廉价易得,书写便利,但最大的缺点是体积大、笨重,不利于携带。因此古人又选 用缣帛书写文字以弥补简牍之不足,帛轻柔,幅宽,易于着墨,书写文字后可依其长短任意剪裁。 但是丝织品价格昂贵,难于普及。这两种书写材料的特点都限制了书信的创作及传递,书信自然 不会太多。 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汉朝初期就有了纸。晋张澍三辅旧事中记载道:“汉武帝生病,卫 太子入省,太子大鼻,持纸蔽其鼻而入。”应劭的风俗通又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于建 武元年“车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史学家袁弘后汉纪记载:“( 永元十四 年) 冬十月辛卯,立皇后邓氏。初,阴后时,诸家四时贡献,以奢侈相高,器物皆饰以金银。 后不好玩弄,珠玉之物不过于目,诸家岁时裁贡纸、墨,通殷勤而已。 由此可见,在“蔡侯纸” 出现以前,有不少地方已经有了纸,而且作为贡品质量不会太差。而且,自1 9 3 3 年开始,我国 考古学家先后发现了六批西汉古纸,它们有的显得细薄均匀,有的却十分粗糙原始,但都在不同 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早在西汉期就已经时已经发明了新的书写材料纸。 不过那时所说的纸与后来的纸还不是同一个概念。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纸为:“纸, 絮一苫也,从丝、氏声。”吲“苫,蔽絮箦也。 掣“蔽,水中击絮也。”u “絮,敝棉。清代段玉 裁注说文解字日:“造纸防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主,苫荐而成之。 这种纺织业中漂絮沤麻的 副产品即是古人所说的絮纸。但它本身毕竟是一种副产品,作为原料的蚕丝又较为珍贵,产量不 会太多。到了东汉,又有了改进的造纸技术,后汉书蔡伦传日:“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 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 袁弘后汉纪 m 北京:中华f 5 局,1 9 9 6 ,卷十四孝和皇帝纪,第3 6 4 页 臧克和,- 于平说文解字新订 m 北京:中华粥局,2 0 0 2 ,第8 7 3 页 臧充干,千平说文解字新订 m j 匕京:中华- f s 局,2 0 0 2 ,第2 9 6 页 臧克和,于平说文解字新订 m 北京:中华1 0 岗,2 0 0 2 ,第4 8 页 4 元兴元年( 公元1 0 5 年) 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改进 后的造纸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原料领域,充分利用了废旧麻类材料,既增加了材料来源,又降 低了原料成本,使得纸的产量、质量均有明显提高。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专工造纸的名匠。唐 张怀瑾书断能品记载:“左伯,字子邑,东莱人。擅名汉末,尤甚能作纸。汉兴用纸 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 吲又引南齐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左伯之 纸,妍妙辉光。 吲可知当时的造纸技术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蔡伦之前,因为民间生产纸的工 艺较宫廷简单得多,所产的纸质量都不高,书写效果不佳,用于书写只是偶尔为之,而此后,用 纸作为书写材料的记载大大增多。 到了东汉中后期,纸的普及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经董卓之乱后,原有的政治体系和传 统观念轰然崩溃,作为正统标志的简帛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地位,一度备受轻视的纸则开始突显 出来,一跃而上升为主要的文字载体,开始成为人们记录文字与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曹操就曾 有意推重纸本书写,他曾下掾属进得失令日:“自令诸掾属、侍中、别驾,常以月朔各进得 失,纸书函封主者,朝常给纸函各一。”这种政令有效地推动了纸的流行。艺文类聚卷五八引 文士传日:“杨修为魏武主簿,尝白事,知必有反覆教,豫为答数纸,以次牒之而行。告其 守者日:向白事,每有教出,相反覆,若案此弟连答之。已而有风,吹纸乱,遂错误,公怒推 问,修惭惧,以实答。”可见,建安时代纸已经作为公文用具了。又三国志魏书卷二注:“胡 冲吴历日:帝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虽然曹丕给予 二人的待遇不同,但足见当时纸写的流行,成为当时魏、蜀、吴三地以及各类公私活动中的普遍 用具。 与笨重的简牍和昂贵的帛素相比,纸克服了二者的缺点又吸收了它们的长处。它比较轻便, 可以折叠易于携带,而且文字容纳量较多,篇幅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剪裁,因为是用树皮、麻头、 旧鱼网等制作,价格又较低廉,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纸的这种优点使得文字交流更加便利, 它满足了人们的沟通需求并进一步激发了人的沟通欲望,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当时书信数量明显增 多。 文献的记载可以告诉我们纸质书信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后汉马融与窦伯向书日:孟陵 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次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十二 言耳。”掣这封信大约写于纸写方式流行不久的汉顺帝时代( 1 2 6 1 4 4 年) ,马融对窦章的这封“两 纸、纸八行、行七字 的新式书信表现出了极度兴奋的心情。又如张奂与阴氏书:“笃念既密, 文章灿烂。名实相副,奉读周旋,纸弊墨渝,不离于手。”虽然纸的质量不高,他仍然十分喜欢, 于先谦后汉够集解 m 北京:中华。f 5 局,1 9 8 4 第8 7 9 页 张怀罐书断 m 北京:商务印1 5 馆,1 9 9 8 ,第4 0 1 6 页 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m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6 ,第3 5 6 页 ( 晋) 陈寿二国:基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第5 4 页 严可均全后汉文 m 北京:商务印1 5 馆,1 9 9 9 ,第1 7 5 页 5 以致于“不离于手 。w 到了建安时期,书信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对于曹氏兄弟的不断来信, 吴质在答东阿王书中写道:“信到,奉所惠贶,发函伸纸,是何文采之巨丽,而慰喻之绸缪 乎。”他们以便利的纸写书信,传递着收到友人书信的喜悦和对友人的思念。而三国志卷七 记臧洪与陈琳书言:“又言伤告绝之义,非吾所忍行也,是以捐弃纸笔,一无所答。亦冀遥 忖其心,知其计定,不复渝变也。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纭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己哉! 由 于要说的话太多,一封信竟然写了六纸,若是使用竹简这是无法想象的事,唯有纸才可如此。 书写材料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书写文本的多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纸的普及给需要交 流的人们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地抒发各种感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有意 思的是,这种情况不仅使文学的抒情性增强了,具有书信功能的交往诗也随之流行起来,建安文 人之间的交往诗及同题之作犹多,此处不作论述。 第二节注重友情,交往增多 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这样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 苦的年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三国志魏 书王肃传注引魏略说:“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 儒道尤甚。 刨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和董卓之乱,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使原本摇摇欲坠的汉帝国 终于土崩瓦解,原本已经衰微的儒家思想由于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更失去了原来的控制力。佛 教的输入,黄老思想的流行,使士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在空前混乱中又空前活跃。在探寻新价值 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了在社会角色和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应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生存空 间。因此他们要求恢复人的本性,张扬个性、崇尚自然、言行通脱是当时士人的一种普遍意识。 章培恒先生在其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评价一文中曾说:“人的自我意识加强是最引人瞩 目的,这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价值的新的认识和对违背传统道德观念的个人欲望的肯 定。”由于人的觉醒,个性自由意识的焕发,士人更加关注个体自身的情趣、爱好等,他们关心 生活,在乎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及友情,广泛与人交往。 时代和环境往往决定作家的思想,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大都身受战乱之苦,有些人甚至直接 参与了战争。在无休止的战争中他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短暂无常,一种深重的生命危机 感犹如“达摩克利斯剑”高悬人们心头,当被这种意识紧紧缠绕而又找不到解脱的出路时,人作 为人的全部情感需要一种真正秉意相投的知己朋友,来进行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是不 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发自心底的真情流动,甚至是无遮无拦的任意宣泄,担心忧虑、想念伤悼、瞬 严可均全后汉文 m 北京:商务印f5 馆,1 9 9 9 ,第6 5 1 页 ( 晋) 陈寿二国志 m 北京:中华一”局,2 0 0 6 ,第1 4 2 页 宗自华荚学散步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2 ,第2 0 8 页 ( 晋) 陈寿三国忠 m 北京:中华1 5 局,2 0 0 6 ,第2 5 6 页 6 间感悟、豪情壮志、无可奈何等等,即使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都难以或不愿启齿的,都可在友人面 前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并从朋友那罩获得真正心意相通的理解与慰藉。因此士人把目光转向了 亲人、朋友,希望在情感中得到安慰,此刻他们更加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 重视友情的意识袭上心头时,战乱的社会恰恰给他们提供了结交朋友的机会。战乱发生时, 建安士人也像普通百姓一样四处逃难,在避乱或是仕宦异乡的日子里,他们或因慕其学识或因志 趣相投结交了很多朋友。如王粲在避难荆州时曾与经学大师宋衷有过交往,正好年轻的潘俊从宋 伸子受学,于是又与潘俊结识。同样他还结识了同在荆州避难的河东闻喜人裴潜和蔡邕的从兄弟 蔡子笃,还有南阳人文颖、潘文。异乡结交的这些朋友,成为了他们战乱生活中的精神慰藉。 曹操为了实现其统一天下的大志,打破门第观念广征贤能并礼贤下士,也为文人的聚集和广 泛交友提供了环境。从建安九年攻下邺城开始,社会环境逐渐安定,许多文人陆续来到曹操身边。 至建安十六年,陈琳、阮璃、徐干、应场、应璩、刘桢、王粲、邯郸淳、路粹、丁仪、丁虞、杨 修、苟纬、繁钦、吴质等人陆续汇集到了曹氏父子周围,形成了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曹氏父子 虽然位尊但对文人一般并不霸道,他们能放下架子与文人以平等的地位相待,加上都是文学的行 家,他们经常一起饮酒游猎、评诗论赋,切磋文章技艺,过着“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 宴”的日子。密切的交往使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友谊,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日:“( 曹丕) 尝请诸文学,酒酣欢坐,命夫人甄氏出拜。w 即便是后来做了皇帝,曹丕也坚持让郭后出来见朋 友,非情谊之深,身份尊贵的曹丕不会有如此举动。 朋友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是最快乐的,因此曹丕一再回味当时的快 乐日子,在与吴质书中他回忆道: 弹棋闲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鹜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嗷口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 与朋友分别固然徒增牵挂,而一旦天人永隔,更是让人痛心:“谓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 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 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现在唯一可以做的是整理编辑朋友生前的文字, 作为纪念。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日:王好 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吲虽说曹丕思想通达、不拘小节,但若非与王粲 的感情深,身份尊贵的他也不会以这样的方式与亡友告别。 曹操一代枭雄,身为大政治家应该不会有什么朋友,但他也十分注重结交朋友,非常希望有 志同道合的人来辅佐他建立一番大事业。其短歌行就发出了这种呼声:“越陌度阡,枉用相 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据世说新语方正记载:“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 ( 晋) 陈寿二国忠 m 北京:中华一 局,2 0 0 6 ,第3 6 0 页 刘义庆世说新语 m 北京:中华1 5 局,2 0 0 7 ,第1 3 7 页 7 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日:可以交未? 答日:松柏之志犹存。”w 虽 然最终也没能与宗世林交上朋友,但他结交朋友的决心是不曾改变的。在战乱的年代产生的友情 又是最珍贵的,曹操和他的谋士郭嘉可谓是事业上的知己,曹操曾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 也。”剧郭嘉也说过曹操“真吾主也的话。事业上的默契使他们除了上下级关系外,更多了一层 惺惺相惜的友情。因此当郭嘉逝世后曹操十分伤心,在与苟或书追伤郭嘉一信中尽情流露出 了这种心情: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 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 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 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 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朋友就是一面镜子,一个共鸣箱,一个人当他看到、听到了 朋友,在与朋友的交谈中得到了回应时,才找到了自己,看到自身的价值。生命诚可贵,友情价 更高,战火纷飞年代的建安士人在痛苦彷徨中抓住了友谊这根救命稻草,通过友情的滋润给受伤 的心疗伤,他们格外珍惜这种感情,而书信无疑在其中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第三节战乱的年代 书信盛行于春秋时期,是当时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政治活动尤其是外交活动的产物。刘勰文 心雕龙书记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因此可以说书信的产生频率, 与政治的繁忙程度成正比。国泰民安的年代,人们得以团聚在一起的日子,是不大用得着通过书 信的形式交流信息的,相反,政治混乱的战争年代,书信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建安时期,由于国家四分五裂,天下大势未定,各路军阀虎视眈眈,企图独霸天下,为了争 夺地盘,扩充势力,达到自己政治上的目的,他们与其他军阀之间或联合、或对抗,军事往来频 繁。因此,建安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关军事、政务的书信。曹操有书信十七篇,其中五篇是涉及与 其他军阀的内容,诸葛亮有十封书信都是涉及当时蜀吴联合以对抗曹操的。他们或者是在书信中 极力拉拢对方加入自己的阵营,减轻敌对力量,以增强自身实力,孤立敌人。如曹操的手书与 吕布,以汉献帝的名义重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并给予了很多优厚待遇诱惑吕布,目的就是把吕 布拉到自己这边来以孤立袁术:为了瓦解西部势力韩遂、马超,又写了手书与阎行在轻松诙 谐中进行利诱加和威逼恐吓;他命董昭写与袁春卿书,以达到争取和拉拢魏郡太守袁春卿的 刘义庆世说新语 m 北京:中华一体局,2 0 0 7 ,第5 3 页 ( 晋) 陈寿三国忠 m 北京:中华j b 局,2 0 0 6 ,第2 6 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北京:人【屯文学出版社,1 9 7 2 ,第6 7 页 8 目的;为了接近韩遂、杨奉等人控制的汉献帝,又命董昭写了作曹公书与杨奉,以在群雄逐 鹿的纷争中取得支持。 军事上讲“兵不厌诈,可是很多时候他们又很容易被欺诈,为了争取战事上的有利,他们 也会把这种方法拿来用,通过书信来欺骗对方即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如陆逊的两篇与关羽书, 因为写信者揣摩到了关羽好大喜功的特点,一番花言巧语把关羽迷得晕头转向,从而滋生骄傲情 绪,从而很轻松地便把关羽打败了。黄盖为了骗取曹操的信任,写了与曹公书,并借着这封 信的功劳最后成功地火烧赤壁,打败了曹军。为了达到通过让刘勋攻打上缭以削弱其自身势力的 目的,孙策也花言巧语写了说刘勋书一信。 他们有时会以写恐吓信或劝降信的方式,让对方屈从于自己的意志,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如吕布的与琅邪相萧建书, 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余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 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 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 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 信中警告萧建不要站错了队伍与自己做对,赶快加入自己这边来,语气咄咄逼人,是一封威胁 对方屈从的信。据三国志魏书臧洪传记载,“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 年不下。绍令洪邑人陈琳书与洪,喻以祸福,责以恩义。”在这里,因为无法攻下臧洪,袁绍就 让陈琳写信劝臧洪投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日:“太祖初征荆州,使踽作书 与刘备,及征马超,又使踽作书与韩遂。 叫估计o c - - 书皆是劝降书。曹操的与孙权书则是一 封欺骗加恐吓的书信: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写的书信,曹操进军赤壁,所率领的军队中其中北方士兵十五、六万左右, 得到刘表的降兵七、八万左右,总计不过三十万人,而号称八十万,并扬言会猎于吴,不过是想 要通过书信虚张声势,欺骗孙权,让孙权不战而退。 上面还只是军阀之间的往来书信,在军阀内部,因为布置战略任务等,更有很多具体的有关 战事的书信,曹操、诸葛亮等都有很多这样写给自己属下的书信。战争使得人们四处逃离,亲人 朋友彼此分开,也增加了书信往来的需要,以进行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