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学习理论背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背景下,人们追 求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最大化,而以网络为依托的教育虚拟社区这 全新的时空,已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但是,目前就总体而苦,教育虚拟 社区自身的建没及其应用皆不尽如人意。如何合理应用现代技术营造具有 “人性化”的教育虚拟社区? 如何应用教育虚拟社区进行教学? 如何达到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和教育虚拟社区自身发展的双赢的局面等问 题,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者应关注的一个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正是在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下提出的。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 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采用理沦 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教育虚拟社区及其教学交往的特性, 并从课程导入、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校际协作等方面探讨了基于教 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策略。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策略的效 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教育虚拟社区的自身建设及应用教育虚拟社区 进行教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可操作的原理、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虚拟社区;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 小组协作学习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i z a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 , t h e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o ft h e l e a r n i n gt h e o r y , 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u l t i m e d i aa n dn e t w o r kt e c h n o l o g y , i t i sn o wp o s s i b l et o p u r s u et h ef u l le x e r t i o na n d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i ne d u c a t i o n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yo nt h ei n t e r a c t , w h i c hi ss e e n 鹊ab u r g e o n i n ge d u c a t i o n a ls p a c e a t t r a c t sc e r t a i na c a d e m i c a t t e n t i o nu n d e rs u c h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h o w e v e r ,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v i r t l l a lc o m m u n i t yi s n tc o n t e n t e dt o p e o p l e a sw e l l 嬲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n o w h o w 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h u m a n i s t i ce d u c a t i o n a l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y w i t ht h em o d e r nt e c h n o l o g y ? h o wt ot e a c ha n dl e a r ni ni 口a n d b o wt oa c h i e v e t h ec o m m u n i t y so w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s u c c e s so ft e a c h i n g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i ni t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o s eq u e s t i o n sa r ca i lv a l u a b l et o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o ft h e s p e c i a l t y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 o nt h eb a s eo ft h i n k i n go ft h o s eq u e s t i o n s , t h i sr e s e a r c hi sp r o p o s e d t h r o u g ht o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 s ,a n dt h et e a c h i n g p r a c t i c eo ft h ec u r r i c u l u ml e a r n i n gs c i e n c e s l e a r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c o m b i n i n gc a s es t u d i e s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t h i sr e s e a r c ha n a l y s e s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ya n d t e a c h i n g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ni t t h e n ,t h i sr e s e a r c hs t u d i e st h es w a t e g i e sf r o mf i v ea s p e c t s : t h ef i r s tc l a s s 、t e a c h i n go nc l a s s r o o m 、g r o u p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l e a r n i n g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l e a r n i n ga m o n gd i f f e r e n ts c h o o l sa n dt e a c h i n ge v a l u a t i o n f i n a l l y ,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s e st h ee f f e c t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so ft h e s e s t r a t e g i e st l l r o n g ht h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i tw i l lo f f e rp r a c t i c a lt h e o r y , s t r a t e g y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i e sf o re d u c a t i o n a l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e d u c a t i o n a lv h t u a lc o m m u n i t y , t e a c h i n g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n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 ,g r o u p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l e a r n i n g n 图目录 图1 3 1 研究范围8 图1 3 2 研究方法图8 图2 2 1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层次1 3 图3 1 1 研究思路及方法1 9 图3 2 1 目标重要性图3 2 2 对课程目标了解程度2 0 图3 2 3 对教师所讲课程目的了解程度图3 2 4 目标是否写下来2 0 图3 2 5 网络学习行为图3 2 6 所使用的搜索引擎2 l 图3 2 7 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因素2 2 图4 2 1 教学环境概念模型图2 7 图4 2 2 教育虚拟社区服务模块图2 8 图4 3 1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流程图3 4 图4 3 2 互联的学习社区3 8 图4 3 3 “未来的生活”系统构架3 8 图5 2 1 对面对面课堂讲授和教育虚拟社区学习相结合的态度图5 1 图5 2 2 对小组协作学习的态度图5 2 图5 2 3 影响交往的教师、学生因素5 5 图5 2 4 影响交往的社区文化因素5 5 图5 2 5 影响小组协作学习的因素5 6 表目录 表2 1 1 教育虚拟社区分类1 l 表2 1 2 教育虚拟社区的构成要素1 2 表4 3 1 混合学习的混合成分3 4 表4 3 2 课程导入的内容3 6 表4 3 3 学习结果的描述4 7 表5 2 1 教师对本课程学习目的及意义的讲解( 五点量表l 一5 ) 4 9 表5 2 2 教师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清晰阐述( 五点量表1 - - 5 ) 4 9 表5 2 3 教师对教学学习方法的介绍( 五点量表l 一5 ) 5 0 表5 2 4 教师对教学考核方式的介绍( 五点量表l 一5 ) 5 0 表5 2 5 课堂讲授的效果( 五点量表1 - - 5 ) 5 l 表5 2 6 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效果( 五点量表l 一5 ) 5 2 表5 2 7 小组协作学习( 五点量表卜5 ) 5 2 表5 2 8 校际协作学习5 2 表5 2 9 教学学习评价( 五点量表l 一5 ) 5 4 表5 2 1 0 教育虚拟社区文化( 五点薰表1 5 ) 5 4 v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弟一早珀下匕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 一) 终身学习的需要与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 自1 7 9 2 年以富尔为主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 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报告书以来,终身学 习、学习型社会逐渐成为世界的强音。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欧盟1 9 9 5 年 发布的白皮书一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 1 世纪 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更是掀起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的高潮。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 0 0 1 年5 月,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也明 确提出创建中国学习型社会。 以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而蓬勃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 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世界各 国对网络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社会中让教育 维持优势的地位,并始终走在社会发展前列。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 从1 9 9 5 年到2 0 0 4 年,全世界的远程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4 5 的速度 递增。2 0 0 4 年,全世界有l 亿8 千万人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学习。 而以网络为依托的教育虚拟社区因其教育性、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 生态性和生成性等特性。满足了人们学习、工作和教育提升的现实需要,逐 步成为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知识建构、情感交流和智慧发展的理想的学 习环境,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开辟了另一空问。 ( - - ) 网络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理论亦日趋丰富。社会存在理论启示 教育者在网络教育中应创设增强社会存在感的文化情境;在“e - l e a r n i n g ” 教学进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混合学习理论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课掌教学和 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除了建构主义理论外其他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 h n p :w w w 5 9 1 7 1 8c o m 2 0 0 5 4 - 1 3 1 1 0 6 5 4 1 4 8 4 2 h t m l ,2 0 0 6 - 1 1 - 5 。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 j 屯化教育研究2 0 0 5 ,( 9 ) :4 2 4 6 第一章绪论 用;情境认知理论提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教学交往理论为网 络教育者提供了在教学学习中应创建利于沟通、对话等的交往环境指导。 教育虚拟社区作为教学学习活动开展的另一空问为各种网络教育理 论的实践提供了广阔天地。教育虚拟社区的最终日的是社区成员( 主要是 学生) 获得个性完满和整体建构。而最终目的的实现并非“教”或“学” 的单向社区行为所使然,而是必须置于一定的“交往关系”和“互动交流” 之中才能得以进行和完成。因此,教育虚拟社区便被赋予了深刻的教育内 涵,体现并实施着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性。 二、问题提出 虽然,教育虚拟社区同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就总体而言,目前教育 虚拟社区并未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对有影响的社区网站的分析表明,只 有2 8 2 的社区网站有探究活动,只有2 8 的社区网站支持基于交往的 协作学习。因此,怎样合理利用教育虚拟社区、采取何种交往策略使之发 挥优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学习绩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交往”是目 前教育虚拟社区中教学交往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的基于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育虚拟社 区天空教室网络教学课堂为实践平台,在2 0 0 5 年9 月一1 2 月和2 0 0 6 年9 月一1 2 月,笔者在参与并跟踪该校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的2 0 0 3 级与 2 0 0 4 级的本科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该课 程中的学习行为以及教师相应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对基于教育虚拟 社区的教学交往策略进行描述、分析和总结。 三、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简介 为使高等学校师生尽快适应同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了解和体 验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 力、团队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紧跟世界教育信息化潮流,为培养 教育技术学专业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打下岖实的基础,从2 0 0 5 年秋季以来瞌 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了学习科学与技术这门 课程。 。胡凡刚教育虚拟杜区交往理论模型与层级塔 j 】中国电化教育,2 0 0 6 ,( 5 ) ;2 3 2 6 o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i 学习交往设计 j 中国电化教育,2 0 0 6 ,( 2 ) :2 3 3 l 2 第一章绪论 该课程为学习创造了多媒体和网络化学习环境:用资源库代替教材、 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以专题研究为导向, 小组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为主,以网上社区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方 式,组成教师、导学。等多元辅导团队:以电子文件夹为评价载体,师生共 为评价主体,过程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体验等多方面 进行综合评价。 在参与该课程的学习中,笔者意识到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学生的 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交往策略等等。本论文主要是在本课程学习的基础 上,对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策略进行研究。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 一) 虚拟社区概念及结构组成研究 美国学者霍华德莱茵哥德( h o w a r d r h e i n g o l d ) 在虚拟社区( t h e 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y ) 一书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因网络而衍生出 来的,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彼此有某 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从而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个 人关系网络的社会共同体。 h o p en t i l l m a n 提出了虚拟社区的定义、特征、类型、社区服务、创 建策略和交往发生等问题。p a l l o f , p r a t t ( 1 9 9 9 ) 认为,社区可以建立在虚 拟网络空间里,社区成员利用计算机辅助通讯技术相互联系和交流,成员 们通过共同参与对目标、规范、义务和沟通方式的讨论来构建虚拟社区。 t u , c o r r y ( 2 0 0 2 ) 提出一个三角形理论模型,认为教育虚拟社区是由教学 。导学是0 被指导者i 司龄或踌年龄的学生,而对被指导者来说,导学或者是比被指导者更有能力的学 生,也有町能在知识和能力卜与破指导者相近的学生。 o w a r dr h e i n g o l d ( 1 9 9 3 1 t h e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f d b l h t t p :w w w w e l l c o m u s e r h l r v c b o o k v c b o o k i n t r o h t m l 2 0 0 5 1 0 - 6 9 h o p en t i i l m a n 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yb u i l d i n gu s i n gi n t e m e tt o o i s h t t p :w w w h o p e t i l l m a n e o m i 1 0 0 v ch t m l 2 0 0 4 - 1 0 - 1 6 9 转训自甘永成。炜虚拟学习社区多重内容之解析与研究川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 0 0 5 ,( 5 kl o 1 5 第一章绪论 的、社会交往的和技术的三个维度组成。 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教育虚拟社 区,他们认为这三个维度应该得到均衡发展,对某方面过于倚重可能会导 致不同的学习经验,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学习社区可能侧重于 发展不同的维度。该模型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解释了各类社区形成的特 点,也指出了不同学习阶段,教育虚拟社区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 a r a b a j a l ,l a p o i n t e ,g u n a w a r d e n a ( 2 0 0 3 ) 从三个纬度描述了教育虚拟社 区的结构组成:技术维度、学习任务纬度和社会交往纬度。技术提供了学 习交流的空间和工具,学习任务是指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学习材料、资源和 社区活动;社会交往维度指参加者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联系来维持一定程度 上的互相关心和理解,从而形成社区归属感和情感纽带。社区交往活动使 得社区成员在学习交往中获得满足感,有助于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和保持, 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 二) 虚拟社区的建设研究 p a l l o r , p r a t t ( 1 9 9 9 ) 归纳了建立教育虚拟社区的几个基本步骤:明确界定 社区目标;创建群体活动场所;有效的管理者推选;行为规范界定;建立 成员角色;建立亚群体。回 a m yj o k i m 博士( 2 0 0 0 ) 提出建立社区的九大策略:定义并清晰表达 主旨、建立灵活并可扩展的聚会场所、创建有效和可发展的成员资料、设 计社区角色范围、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程序、鼓励正确的礼仪、推进经常的 活动、完善社区生活仪式、协助成员运作自己的社区小组。” m a o “2 0 0 3 ) 关于如何使社区运转提供了四项策略:促进专业和个人的建 立;创建安全互信的环境:成员之间有效的支持;学生和教师之间足够的 准备时间。 ( 三) 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及影响因素研究 s h o r t 等( 1 9 7 6 ) 提出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社会存在感”的研究,t o ( 2 0 0 0 ) 对社会存在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包括通过网络进行基于文字的交流时的感 。转, j i z 马e r 亮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分析川中国远程教育,2 0 0 6 ( 9 ) 上:2 0 一2 4 。转口i 之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 】2 0 0 6 年博t :f f t 3 c 。转0 i 之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f d j 2 0 0 6 年博b 论文 。a m yj ok i m ( 2 0 0 0 ) 著张署,胡蓉,赵明译网络杜区建设一设计簧略揭密 m 】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 0 0 1 :5 4 第一章绪论 觉、认知及反应的程度等,认为社会存在是网上交互中的一个关键成分。 。g u n a w a r d e n a ( 1 9 9 5 ,2 0 0 4 ) 对此进一步研究,她强调虚拟学习社区的交 互学习对网络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社会存在对于 建立网上互动社区具有建设性意义,对于学生网上学习的结构和满意度有 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发现社会存在中的亲密性和接近性这两个概念与此密 切相关。o 琼斯( j o n e s ,q ,1 9 9 7 ) 认为虚拟社区除了需要两个以上的传播者、起码的 互动、大部分的互动在公共虚拟空间进行及固定的成员等四个因素外,最 重要的是社区情感的形成,它对于教育虚拟社区中的教学交往具有重要作 用。 m o o r e ( 1 9 8 9 ) 认为,远程教育中存在着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 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等三种交互。l a u r i l l a r d ( 2 0 0 1 ) 从如何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学习过程中的会话模型,认为学习过程中同时 会发生学生与教师及其教疖建构的环境之间的交互和学生的概念与教师的 概念之间的交互。h i l l m a n ( 1 9 9 4 ) 认为,以媒体为中介的学习活动中,学习 者首先要操作媒体,因此,学习者通过媒体特别是现代媒体的学习中存在 学生与界面的交互。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国内对教育虚拟社区及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 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有关网络环境中教学 交往行为的特点、交往设计、教学交往与学生个性发展、师生行为及其关 系等方面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 张文杰和姜素兰( 1 9 9 8 )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网络交往行为作为一种 新型交往行为,呈现出戏剧行为的特点。 o 转弓i 之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i d l 2 0 0 6 年博。 :论文 嘴q i 之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 i 2 0 0 6 年博l 论文 呵o l l e $ , q 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 v i r t u a ls e t t l e m e n t s c y b e r - a r e m m o l o g y :a t h o a m i c a lo u t l i n e 【j 1 j o u r n a l o f c o m p u t e r - m e d i a t e d c o m m u n i c a t t o n ,1 9 9 7 ( 3 ) 8 转0 i 之陈孵远程学习的敦学交且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 1 中国远程救育,2 0 0 4 ,( 3 ) :2 4 - - 2 8 o 张文杰,姜索兰论阿络交往行为的新特点 j 自然辩证法研究。1 9 9 8 ,( 1 0 ) :4 3 - 4 6 第一章绪论 高瑞利和孔维宏( 2 0 0 3 年) 论述了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主体及其特 性、教学交往的特征和教学交往的设计等问题。交往的媒介性,开放性以 及交往信息的丰富性,交往控制权的机动性,交往过程的可再现性都是网 上交往的独特之处。 王陆等( 2 0 0 4 ) 重点讨论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实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 用,并对虚拟学习社区中学生行为、教师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国甘永成 ( 2 0 0 4 ) 从e - l e a r n i n g 和知识管理的视角,以多元智能和学习社区的整体性和 个体性差异为基础,构建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模型,并分析了在虚拟学 习社区中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 胡凡刚( 2 0 0 6 ) 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阐述了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要 素、过程、动机机制、基本原则与规律,并提出了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 的框架和层级塔。他认为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是社区主体( 教师和学生) 在 虚拟文化环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固 三、现状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相关课题文献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对教育 虚拟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 一) 教育虚拟社区的定义、特征、结构组成及其建设等问题: ( - - )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影响学习交往的因素、 教学交往行为的特点、师生行为及其关系、交往设计等方面进行的探究。 ( 三) 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社区文化心理、归属感形成的交往机制问题及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组织形式、教学交往控制等策略缺少实质 性的研究。 本研究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 往的策略,试图为改善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以及提高其教学交往绩效 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o 岛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c j 中国电化救育,2 0 0 3 ,( 0 2 ) :7 3 7 6 。王陆虚拟学习卡 区碌理与脚用m 北京:高等教育i h 版社2 0 0 4 o t r 水成虚拟学习社随中的知识建构和焦体智慧岍究发展一知识管理与e - l e a r n i n g 结合的视角 m 北京:教育科学 j 版社2 0 0 5 。胡凡剐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o 】2 0 0 6 年博士论文 6 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研究目的、意义与范围 一、研究目的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参与、跟踪学习科学与技术课 程的学习,对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特点、教学交往策略及其效 果进行分析、描述和总结。希望窥斑见豹,为更好的利用教育虚拟社区开 展教学学习活动、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交往有所启示。当然本人能力有限, 并由于时间、实践对象等的限制,研究难免有其局限性。 二、研究意义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亦r 趋深入,要求 人们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而教育虚拟社区的兴起和发展,为 人们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满足兴趣、互动交流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 空间。但是,通过对国内教育虚拟社区应用现状的考察和笔者所参与的社 区学习实践,发现目前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及其应用皆不尽如人意。大多 数社区将力量花费在社区物质层面( 如平台) 的建设上,却忽视了社区的 生命要素“入”,致使社区有“技术”,而无“人气”,结果社区很快就 败落无声。如何合理应用技术营造具有“人性化”的教育虚拟社区,使之 聚集“人气”? 如何达到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和教育虚拟社区自身发展的双 赢的局面等问题,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即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下,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查分析, 并结合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采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 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教育虚拟社区及其教学交往的特性,并从课程导 入、课章讲授、小组协作学习、校际协作等方面探讨了基于教育虚拟社区 的教学交往的策略,试图为教育虚拟社区自身的建设及应用教育虚拟社区 进行教学学习提供可操作的原理、策略和方法。 三、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如图( 图1 3 1 ) 所示,本文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为 7 第一章绪论 实例,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下的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 ! ( 学校+ 虚拟) 学习环境! i - o 图1 3 。1 研究范围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于教育虚拟社区 的教学交往策略的研究,具体方法有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归纳与演绎法,以及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等技术。如下图( 图1 3 2 ) 实证研究与探讨相结台的方祛 文 文献 综述 问卷调查法i 归纳法 访谈法l统计技术 学习科 学与技术 课程的前 期研兖 基于教育虚 拟社区的教 学交往的镱 略研究 图1 3 2 研究方法图 基于教育虚 拟社区的教 学交往策略 的效杲研究 归 纳 祛 结论 与 展望 第一二章教育虚拟社区0 教学交往 第二章教育虚拟社区与教学交往 第一节教育虚拟社区解读 了解教育虚拟社区的由来对研究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具有重 要的意义。下面就教育虚拟社区提出的缘由做一简要的介绍。 一、社区 中文的“社区”一词是由德文“g e m e i n s e h a f l ”到英文的“c o m m u n i t y ”, 到中文的“社区”辗转翻译而来的。2 0 世纪3 0 年代,费孝通等人将 c o m u n i t y 翻译为社区。1 8 8 7 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 f e r d i n a n d t o n n i e s ,1 8 5 5 1 9 3 6 ) 在 g e m e i n s c h a f ia n d g e s e l l s c h a f t ( 社区与社会) 一 书中首次提出“社区概念,随后引起诸多社会学者的关注,其内涵也随 着他们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腾尼斯的“社区”是对1 8 世纪启蒙 运动以来对西方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疏理的人际关系的反思,它描 述了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富有人情味的 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在腾尼斯这里,没有明确提出社区的地域性特征, 它更多的是指人们之自j 的“社会关系”或“精神共同体”,强调人们共同的 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相互依赖性和归属感。由此 可见,腾尼斯的“社区”概念是人们在追求美好人际关系的内在需要下而 提出的一种具有理想化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共同体。 在本研究中,社区是具有地域特征的精神共同体。其构成的基本要素 是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区心理,社区中的交往关系是联系社区成 员的纽带,在交往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意识以及亲密无自j 的交往关系,是 社区的实质与精髓。 二、虚拟社区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产生。美国学者霍华德莱茵 哥德( h o w a r d r h e i n g o l d ) 在其虚拟社区( t h e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y ,1 9 9 3 ) 一书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因网络而衍生出来的,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 啦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 】2 0 0 6 年博士论文 9 第二章教育虚拟社区与教学交往 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歼讨论,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 度的知识与信息,从而在网络空i 日j 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共同体。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观点、立场和视角将虚拟社区进行了不同的分 类,也给出了虚拟社区的不同定义和称呼,有些学者称为“电子社区” ( e l e c t r o n i cc o m m u n i t y ) 、“在线杜区”( o n l i n ec o m m u n i t y ) 、“网络社区” ( n e t w o r kc o m m u n i t y ) 。尽管如此,但其核心观点大同小异:虚拟社区是基 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在数字化空间生存的社区,其功能一般有公告牌、 群组讨论、社区通讯、在线聊天等,社区成员在其中可以交流互动并共享 信息,并逐渐形成具有共同需求、价值观、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社区心 理因素的精神共同体,它实现了跨时空的人际互动。 三、教育虚拟社区 终身学习理念的倡导、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网络教育成为远程教育 的主要发展趋势。网络以其跨时空的超越性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自由、开 放、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育虚拟社区应运而生。 教育虚拟社区首先是虚拟社区。我国学者胡凡刚将教育虚拟社区界定 为: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 主要包括 教师和学生) 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 体,具有教育性、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生态性和生成性等特性。圆 教育虚拟社区,有的学者将之称为“虚拟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 区”。、“在线学习社区”等。不论何种称呼,笔者认为它们所表达的核心 思想是一致的:在这种社区里,社区成员( 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 在网络 多媒体支持下构建的数字化虚拟空间里,利用各种工具在交往互动中共享 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劳动和经历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彼此间形成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在本文中统称为教 育虚拟社区,它既是一个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目标的教学小组,又是一个 。h o w a r dr h e i n g o l d0 9 9 3 ) t h ev i r t u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 :i n t r o d u e t i o n d e l h t t p :w w w w e l l c o m u s c r h l r v c b o o k v c b o o k i n t r o h t m l 2 0 0 5 - 1 0 - 6 。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利区 j 电化教育研究,2 0 0 5 ,( 9 ) :4 2 - 4 6 o f 陆虚拟学习社区缘理1 j 应用 m 北京:高等教育: l 舨社2 0 0 4 1 2 o 张新明关于构建学习型嘲络桂区的几点思考 j 中国远程教育,2 0 0 2 ,( 9 ) :1 8 - - 2 1 1 0 第一二章教育虚拟社逸与教学交往 学生们交流情感、信息,寻找支持和归属感的社区,国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建 立美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促进社区成员的个性完满和整体建构。 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虚拟社区会 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我国教育虚拟社区的实践情况,将之划分 如下国( 表2 1 1 ) : 表2 1 1教育虚拟社区分类 社区形式分类标准特点与说明 基于学校这种社区成员多数是一所学校中的校友或同学、教师等该 或班级的根据主体 方式容易使社区成员具有高度认同感,可以增加虚拟真实 教育虚拟所在地域感,具有较高的交互程度社区内的交流主要以查询个人资 社区料等为主,但对学习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并不深入 基于学科该方式社区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研究方向,因此 课程的教 根据社区 会保持长久的交流。随着问题讨论的深入,成员问会自动形 育虚拟杜交往内容 成学习讨论小组,具备开展协作式学习的良好条件。这种社 区 区需要较多的技术支持,如学习资源库快速查询检索工具, 以及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等。 基于学习这里的活动是指社区汇总所进行各种学习探究活动,走部分 活动的教根据学习 活动都是研究性学习,以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皮。社区的目 育虚拟社着行匈 标也很明确,都是为了达成研究课题活动目标而努力,成员 区的年龄分布也比较松散。 基于学习这种基于学习兴趣的教育虚拟社区,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 兴趣的教根据学习 活动,有着极高的投入程度,乐于提供自己的意见,分享学 育虚拟社者动机习的经验,乐意进行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这里的兴趣没有一 区 定的范畴,任何学科和领域都可能因而形成聚集和讨论的社 区;但可变因素较大,不稳定。 以上各种社区并不是严格区分的,相互之间具有交叉性。例如,曲阜 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天空教室从 大的方面来说是属于基于学科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但其使用者主要是开 设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大三本科生及老师、导学,从这点来说又具 有基于学校或班级的教育虚拟社区的特点。所以,一个教育虚拟社区究竟 属于何种形式并不重要,之所以对教育虚拟社区进行划分是为人们认识它 提供理论上的方便。 。a s y n e h r o n o u sl e a r n i n gn e t w o r k sa sav i r t u a lc l a s s r o o m d b o l h t t p :! p o r t a l a o r g c i t a t i o n c f m ? i d = 2 6 0 7 6 4 2 0 0 5 - 9 - 2 0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 】2 0 0 6 年博上论文 1 i 第一二章教育虚拟社区吁教学交往 在本文中,所研究的教育虚拟社区指的是学校情景下的基于某学科课 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其社区参与者主要是授课教师、学生和导学。 虽然,教育虚拟社区可以被划为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都具有同样 的基本构成要素,如表2 1 2 : 表2 1 2 教育虚拟社区的构成要素 要素 描述 社区共同体是由学习社区的参与者( 社区成员) 在网络空间中因 社区共同体具有共同的需要和兴趣,通过交流互动活动而形成的团体,是社 区的交往主体,是教育虚拟社区具有“生命”的要素。 社区 社区成员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为社区成员的交往互动提供技术 交往支持,如论坛,聊天室等;学习者的私人空间,如文件夹学习 平台 文档和日记簿等。它是教育虚拟社区生长的“土壤”。 社区社区 共同的交流目的和内容是人们参与到学习社区来的基本原因,而 交往 交往交流目的和内容需要各种学习资源等软技术支持。动态的社区交 文化 资源往资源库是教育虚拟社区存在和生长的“给养”。 环境 社区交社区成员之问的交往需要相应的规范和礼权,以约束成员的某些 往规范 行为,保障社区交往活动正确,健康的进行。 社区包括社区成员的价值观,信念和社区情感等,如社区归属感、认 文化 同感、社区精神等。社区文化心理是教育虚拟社区得以成长的“空 心理 气和阳光”,是教育虚拟社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习是个体与群体或共同体进行交流,协商的过程,在交往互动 交往互动 中达到知识建构。交往互动是学习环境的灵魂。对教育虚拟社区 来说,没有交往互动,其他构成要素就难以发挥作用。交往互动 是教育虚拟社区得以正常运行的“机制与核心”。 以上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社区共同体是社区活动的主体,社区 交往平台和交往资源是社区的物质承载条件和生存给养,社区规范和社区 文化是社区成员交往得以健康进行的制度保障和交往持续进行下去的精神 动力,而交往互动则是社区成员间交往和整合得以实现的客观机制。各要 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教育虚拟社区。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 交往主体) 利用社区平台提供的各种交流 工具,在各种学习资源的支持下通过交往互动实现对共同兴趣、课题等的 探讨,在交往互动中建立起美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和完善彼此的个性、完 成整体建构。 第一二章教育虚拟社逸j 教学交往 第二节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 叶澜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 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o 在此意义上,教学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促进入的 发展的主要教育形式是一类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教学交往就是在教学过 程中,教学主体以构成人类文化的符号为中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教育虚拟社区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应教育与学习发展的需求而逐渐发 展起来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化虚拟空间。在该环境下,教学交往是 以教育虚拟社区为交往平台,交往主体( 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利用信息技 术工具( 如b b s ,聊天室、e - m a i l 等) 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信息 交流、知识共享的活动,以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与共同发 展的目的。与传统的教学交往相比,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具有诸 多自身特点,如教学交往场所的异时空性、交往主体的自主性、交往工具 的多样性、交往资源的动态性、交往过程的可再现性与弱规范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亩:第个层次是上课,学习教材、 知识以及可以参阅的资料:第二个层次是学生在学习中要能够参与教师的 思考活动,参加研究和论证的工作,即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 样进行哲学式的思考;第三个层次是间接传达,即对无法说出来但在内心 却始终感受到的、引导个人精神日口行的东西的阐释。简言之,上述3 个教 学层次可归纳为:学习人类知识、参加哲学思考、使哲学思考转化为闩常 的生活。这三个层次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尽管教育虚拟社区具有自 身的特性,笔者认为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同样具有三个层次的教 学( 如图2 2 1 ) 。 最l 冬 塘术 基本 目的 图2 2 1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知识的学习:交往主体( 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围绕着 。叶澜土编新编教育学教程 i i 卜海;华东师范大学 j 版社,1 9 9 9 3 2 。雅斯”尔斯什么足教育 m 邹进译l 海:三联书店,1 9 9 1 3 3 3 5 ,1 5 9 ,1 6 8 第二章教育虚拟社区0 教学交往 课程进行的教学交往活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供体系多元化、难易程度 多样化的知识内容,以满足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认知结构、不同思维方式 的学生主体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知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绿植租摆协议书(2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产品及物联网应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社会企业》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分数的产生说课稿
- 蹲踞式跳远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说课稿
- 幼儿课件图画教学课件
- 南京工业大学《虚拟仪器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砌筑工-技能评分记录表3
- 司索工安全操作规程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课本习题(题目)
- 钢筋合格证(共6页)
- BIM技术全过程工程管理及应用策划方案
- 弯扭构件制作工艺方案(共22页)
- 水利工程填塘固基、堤身加固施工方法
- 中医针灸的骨边穴怎样定位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默写版(直接打印)
- 电脱水、电脱盐讲解
- 违约损失率(LGD)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