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申报》(18721911)的慈善文论看晚清慈善思想的变迁.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申报》(18721911)的慈善文论看晚清慈善思想的变迁.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申报》(18721911)的慈善文论看晚清慈善思想的变迁.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申报》(18721911)的慈善文论看晚清慈善思想的变迁.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申报》(18721911)的慈善文论看晚清慈善思想的变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申报》(18721911)的慈善文论看晚清慈善思想的变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5 0 2 9 6 5 中 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西方慈善组织与救助观念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 不断传入, 晚清慈善思 想在慈善组织的社会功能,教养方式以及救助对象和机构 设立等方面产生许多非传统因素。本文试图 分析 1 8 7 2年至 1 9 1 1 年 申 报有关 慈善思想的论说及相关报道,梳理出 这四十年中慈善思想发展的历史, 探究其发 展趋势及内在原因。 文章首先介绍 申 报及 其中的慈善文论, 阐明 其在慈善思想研究中的典型 性;其次,文章对上述论说进行综合分析,从贫困 群体与弱势群体两大类别叙述 晚清慈善思想的发展进程。一 是救助贫困 群体的慈善思 想。人们要求改革对贫民 的单纯衣食救助, 主张设立乞丐 厂、工艺局等教养兼施的慈善组织;在贫民的 学 校教育问题上,人们不仅主张扩大义塾的教育对象,改 革教学内 容,还要求变革 教育宗旨、教学方法以 及办学方式等;至于贫病的医疗救护, 论者建议参照西方 医 疗制度,改革传统的 施医体系,且主张将疯癫者、麻疯病人也纳入医疗救助的 范围。二是救助弱势群体的慈善思想。人们主张 继续发展清节堂与恤鳌会, 救助 自愿守节的寡妇,呼吁将涉讼女子发善堂择配,倡导善堂救助妓女;他们还针对 弃婴溺婴的问题,提出改良 育婴办法,设立保婴会、 全婴 会以及幼稚园 等建议。 最后,文章总结晚清慈善思想的 发展趋势, 并分析其内在原因。 这些有识之 士逐渐意识到慈善组织不仅是 施善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工具,更是解决贫困问题, 维护社会秩序的途径,甚至是改 造社会的手段之一。并且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恤 养的救助方式,而是要求重视收容者的技能与知识的培养。此外,他们还主张慈 善组织扩大救助对象,创建新的慈善机构。晚清慈善思想的发展趋势与时代主题、 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控制力的弱化等社会发展状况,西方慈善组织及观念 的输入等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晚清、 申报 、慈善思想 ab s t r a c t b y t h e l a t e q i n g d y n a s ty , g r e a t c h a n g e s t o o k p l a c e i n c h a r i t y t h o u g h t i n t e r m s o f s o c i a l f u n c t i o n o f t h e c h a r i ty , t h e w a y o f u p b r i n g i n g , t h e al m s m a n a n d 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a n a l y z e s t h e e d i t o r i a l s a n d r e p o r t s o n c h a r i ty t h o u g h t i n s h e n b a o f r o m 1 8 7 2 t o 1 9 1 1 , r e c o u n t s t h e f o r t y y e a r s h i s t o ry o f p h i l a n t h r o p i c t h o u g h t a n d r e s e a r c h e s i n t o i t s d e v e l o p me n t t r e n d s . f i r s t l y , t h e t h e s i s i n t r o d u c e s s h e n b a o a n d t h e e d i t o r i al s a n d r e p o r t s o n c h a r i ty t h o u g h t i n it , a n d c l a r i f i e s i t s a d v a n t a g e s i n p h i l a n t h r o p i c t h o u g h t s t u d y . s e c o n d l y ,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o s e e d i t o r i a l s a n d r e p o rt s , a n d e x p a t i a t e s o n c h a r i t y t h o u g h t i n t h e l a t e q i n g p e r i o d f r o m t h e p o o r a n d t h e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d . f o r t h e f o r m e r , t h e p e o p l e re q u i r e d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c l o t h e s a n d f o o d s al v a t i o n ,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s o m e n e w p h i l a n t h r o p i e s t h a t a t t a c h e d i m p o r t a n c e t o e d u c a t i o n a s w e l l a s s u p p o rt ; i n r e g a r d t o t h e p a u p e r s i n s t r u c t i o n , t h e p e o p l e n o t o n l y d e m a n d e d r e c r u i t i n g m o r e s t u d e n t s a n d c h a n g in g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 , b u t al s o p r o p o s e d i n n o v a t i n g t e a c h i n g t e n e t ,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s a n d s o o n . a s t o f r e e m e d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f o r t h e p o o r , t h e d i s c u s s a n t s p r o p o u n d e d t h a t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m e d i c al a i d s h o u l d b e r e f o r m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w e s t e rn m e d i c a l a i d s y s t e m , a n d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t h e c r a z y a n d t h e l e p r o u s p a t i e n t s c o u l d a l s o o b t a i n m e d i c a l r e l i e f . f o r t h e l a tt e r , t h e d e b a t e r s a d v i s e d d e v e l o p i n g q i n g i i e t a n g a n d x u l i h u i t o h e l p t h e p o o r w i d o w s , a p p e a l e d t o t h e c h a r i ty t o r e s c u e t h e w o m a n i n v o l v e d i n a l a w s u i t , a n d a d v o c a t e d s a v i n g t h e p r o s t i t u t e s . a s f o r t h e a b a n d o n e d o r d r o w n i n g b a b i e s , t h e y b r o u g h t u p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w a y o f f o s t e r i n g t h e b a b i e s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b a o y i n g h u i , q u a n y i n g h u i a n d t h e k i n d e r g a rt e n f i n a l l y , t h e t r e a t i s e 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 s o f p h i l a n t h r o p i c t h o u g h t a t t h a t t i m e a n d a n a ly z e s t h e r e a s o n s . t h e p e o p l e r e a l i z e d t h e p h i l a n t h r o p y w a s t h e w a y t o s o l v e p o v e r ty p r o b l e m , p r e s e r v e t h e s o c i a l o r d e r a n d re b u i l d s o c i e t y m o r e t h a n t h e t o o l o f p e r f o r m i n g b e n e f a c t i o n a n d m o r a l 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 . mo r e o v e r , n o l o n g e r c o n t e n t e d w i t h s i m p l e a l ms g i v i n g , t h e y r e q u e s t e d t e a c h i n g t h e a l ms m a n t e c h n i c a l s k i l l . wh a t s mo re , t h e y s u g g e s t e d w i d e n i n g t h e s c o p e o f t h e a l m s ma n a n d b u i l d i n g t h e n e w c h a r i t i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t r e n d s w e r e r e l a t e d t o s o c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m o d e r n c h i n a a n d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w e s t e rn c h a r i t y a n d c h a r i t y t h o u g h t . k e y w o r d s : t h e l a t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 s h e n b a o , c h a r i t y t h o u g h t 引言 本文以 1 8 7 2 年至 1 9 1 1 年 申 报的慈善文论为基础, 探讨晚清慈善思想的 发展与变化。慈善思想是指人们对民间慈善组织如何救助各类贫民的建议与设想。 至于民间慈善组织则是指明 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善堂善会。这些组织由 地方绅商兴 办, 既不属于宗教团体, 也不 属于某一家族。其主要活动是: 救助贫民、 收恤鳌 妇、拯救弃婴等等。晚清时, 许多善堂参与贩灾活动, 这些活动属于救荒活动, 并非善堂常规的慈善活动,因而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文章选择晚清慈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慈善思想是独立 的研究对象,与慈善活动有不同的发展轨迹。晚清时期,社会开始由传统向近代 转变,西方慈善组织与救助观念以及各种社会思潮陆续传入中国,慈善思想在慈 善组织的社会功能, 教养方式以 及救助对象和机构设立等方面出现重大变化。 这 种变化正是笔者感兴趣的地方。其次,慈善事业尤其是晚清慈善思想的研究较为 薄弱。更深入的探讨晚清慈善思想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慈善事业的发展特点,从 而丰富且完善慈善事业的研究。 申 报的慈善文论是研究的 资料来源。 申 报设于上海,以 上海为中心的 江南地区既是善堂善会最为发达的地方,也是西式慈善组织及观念较早出现的地 区。江南地区尤其是上海对慈善事业的重视以及中 西慈善观念的 碰撞真实的反映 在新闻舆论之中, 申报经常刊登相关论说或报道。这些论说或报道代表当时较 为先进和普遍的慈善思想潮流,且基本能够反映出晚清慈善思想变迁的总体面貌, 故 申报成为研究的资料来源。 文章将受济人群划分为贫困群体与弱势群体两大类别。其中,贫困群体是指 因社会分配不公或自 身能力不足而生活困苦的 人:弱势群体则是指因年龄和性别 等自身因素而非外在原因 造成的在社会竞争中 处于弱势的 人群。对贫困群体,文 章从贫困民众的生活救济、学校教育以及疾病治疗等三方面阐述;至于弱势群体, 则从寡妇、涉讼女子及妓女, 弃婴等不同 对象分别论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盲 哑等残疾人与疯癫者、麻风病人本身属于弱势群体,盲哑学校与疯癫者、麻风病 人的医治却分属于教育救助与医疗救助,因 此他们被分别放在这两类救助中 进行 阐述。 善堂善会史研究在中国 社会史研究中比 较薄弱,直到 2 0 世纪 8 0 年代才有一 些学者开始关注。迄今为止,大陆的研究相对薄弱,而海外与台湾的研究较为系 统,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日 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夫马进的 中国善堂善会史研 究 ( 1 9 9 7 年出版) 与台湾学者梁其姿的 施善与教化一明 清的慈善组织 ( 1 9 9 7 年出 版) 是代表性作品。前者 从社会福利事业和市民社会的形成这两 个方面入手, 考察善堂善会从明 后期至2 0 世 纪初的历史发展状况, 着重阐述善堂善会与国家行 会、都市、行政乃至地方社会的关系,以 及其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后 者则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 1 6世纪末至 1 9 世纪中 期的 善堂善 会的发展史, 侧重于 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前者对善堂善会的 研究一直延 续到2 0 世纪初,在不同的 历史阶 段,他 选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个别慈善机构,并 未论述各个时期的 所有慈善机构。 后者也采用这种叙事方式,而且她考虑到太平 天国运动后慈善机构的复杂性,将研究限定在天平天国之前。国内相关的研究专 著甚少,文章较多。这些文章侧重研究慈善机构的 种类、分布情况、经费来源、 管理条规等内 容。总体来说, 这些研究还相当粗略, 对具体的慈善 机构往往仅列 举名称,只有对育婴、施棺等问题有专门论述;而且这些研究大多数将时h l 限制 在晚清之前,甚少提及晚 清慈善事业出 现的 新变化。 涉及晚清慈善事业的新变化的论著有陈保 良的著述 中国的社与会 、王处辉 编撰的 中国社会思想史 , 文章主要有: 周秋光的 晚清时 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 论 ,周秋光、曾 桂林合著的 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 东南社会变迁( 1 8 9 5 - 1 9 4 9 ) ) 朱英的 戊戌时期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 论张春的慈善公益思想与活动 此书十 1 9 9 7年由京都:同朋舍出版.笔者尚未见到.不过国内学者详尽介绍了这一论著,尤其是伍跃对 每章内容都有论述.评介文章如下:常建华: ( 中国普会瞥堂史研究评介 . 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9 7年 第 1 0期;伍跃: 大马进教授的 (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1 9 9 9年日本学士院奖获奖著作介绍 ,( 中国 史研究动态1 9 9 9年第 1 2 期:范金民: 夫马进著 (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 .d u i tg j f 究2 0 0 2 年s 1 5 h a , 及 经元善与晚清慈善公益思想的发展等数篇论文。 对于慈善活动, 中国的 社与会在述及晚清慈善组织时,仅简单介绍扬州借钱局的章程。周秋光、曾桂 林所著 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 1 8 9 5 - 1 9 4 9 ) 一文论及戊戌维新至清 末的慈善事业,指出晚清慈善事业出现向公益拓展及融入地方自治的趋势,甚少 叙述晚清慈善机构本身的改革与创新。只有周秋光的 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 述论一文详细介绍中国 红十字会的 设立。至于晚 清慈善思想,朱英先后论述张 睿、经元善的 慈善思 想,王处辉在所编 中国 社会思 想史一书中曾 介绍洪仁开、 郑观应及康有为的慈善思想。上述研究限于个别人物,这些人物的慈善思想又局 限于个别机构。 本文着重分析 1 8 7 2 年至 1 9 1 1 年 申 报有关慈善思想的 论说及相关报道, 力图 在资料与内容上有所突破, 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 首先,文章在资料选择上 与其他学者不同。本人翻阅了从 1 8 7 2 年至 1 9 1 1 年四十年间的 申报 ,尽可能选 取全部的慈善文论作为资 料的主要来源:其他学者 基本是以 地方志、 个人文集等 资料为主,少数学者使用 申报的慈善文论, 也限于个别年份的个别文章。资 料的差别以及 申 报的 种种优势使得文章的创新成为可能。其次, 文章较为详 细地论述晚清主要慈善机构的改革主张及 运作情况。 1 8 7 2 年至1 9 1 1 年 申 报 有 关慈善思想的论说及报道较完整的展现晚清慈善思想的发展状况:现有对个别人 物的 研究则无法展现晚清慈善思想的整体面貌。其中, 涉案女子发善堂择配,其 他文章鲜有提及;借钱局,虽有文章述及,却限于章程的介绍,并未论述有关此 局的改革建议;在救助乞丐、鳌妇、妓女、 弃婴的慈善思想方面, 文章也有不同 程度的突破。此外, 申报的相关论说或报道代表当时较为先进和普遍的慈善思 想潮流。 申报的慈善文论所提出的改革建议有些早于上述人物的设想,还有些 观点代表着一般民众的普遍观念。这一特点是现有人物研究不具备的优势。 中国慈善事业的 研究状况可参见曾桂林:( 2 0 世纪国内 外中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 ,( 中国 史研究动态 , 2 0 0 3 年第3期。 一、 申报的慈善文论 ( 一 ) 申报 概况 申 报 于 1 8 7 2 年4 月创刊于上海,由英商美查经营。 最初,美查与其兄在 中国经商,后来欲改业, 其买办陈萃庚鉴于 上海新报十分畅销, 遂劝其创办 报纸。美查采纳陈的 主张,延请钱听伯赴香港, 调查报业情况。不久, 美查邀友 人伍华德 ( c . w o o d w a r d ) 、 普莱亚 ( w b . p ry e r ) , 麦基洛 ( j o h n m a c h i l l o p ) 共同出 资,在上海创办了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 。1 8 8 9年,美查收回本利银 1 0万两 回国, 申报改由华洋合股的公司 经营, 英籍大班挨波诺脱 ( e .o . a b u t h n o t )总 揽全权。1 9 0 7年, 大班因各董事提议 扩充药水厂资本, 有意出让申 报馆, 经理席 裕福遂以 七万五千元接办申 报馆。 1 9 1 2 年, 席裕福将申 报馆出售给史家修( 量才) 。 申 报设有论说、新闻 ( 包括本埠新闻、 外埠新闻、 选录香港新报、译录 西报、京报及宫门抄) 与各类广告等栏目 。其中,论说是对时事及新发生的社会 事件予以 评论的文章。这份报纸由中国 文士主持笔政,这些文士颇有学识,且不 少取得功名。如 申 报首任主笔浙江人蒋芷湘,就是举人出 身, 至 1 8 8 4 年考中 进士后才离开报馆。襄理笔务的浙江人何桂笙与钱听伯都是秀才,后者还是著名 政论家王韬的女婿。 这些文士不仅有才学,而且熟悉中国的情况,兼之美查、挨波诺脱很少干预 编辑事务,他们可以较多 地从中国 人的利益出 发,关注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社会 改革以及民众生活,不像以前由外国传教士主持的报纸,侧重宣传宗教、科技知 识等西方文化, 极力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同 时他们又依恃报馆设于租界,馆主 为西人,中国 官方无法干涉的 优越条 件,较为自由 地发表言论。 申 报还鼓励各方人士投稿,声明 来稿免费刊登,这一做法受到民众的欢 迎,因此投稿者众多。 他们之中,有些热心宣传西学,重视中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改革,关心慈善公益事 业; 还有些关注民众的日 常生活, 所写文章多是现实 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或亲耳所闻, 较为真实地反映普通民 众的生活状态及思想观念。 故 申报既符合官员、士绅、商人的阅读情趣,也受到农工等中下层民众的欢 迎。该报创刊后不久,其销售量就超过 上海新报 ,到创刊五年后的 1 8 7 7年, 其每日 销售量己 达八九千 份, 琪 发行网也不断扩大, 从城市逐渐拓展到乡镇。 , 在 江南地区,当时的民 众在很长一段时期将所有的报纸统称为 “ 申 报纸” 。 申 报 成为在全国发行量较大、流传较广、颇为著名的中文报纸。 ( 二) 申报的慈善文论 申报不仅贴近民众,言论较 自由,而且它是传播西学、宣传各种改革思 想与主张的媒介。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及教育等学说及理念通过 申报传递 给大众,各种革新政治、发展经济, 改革教育、 改造社会等主张充斥 申 报 ,其 中不乏要求改革晚清慈善事业的 建议与设想。 这些改革主张较为典型 地反映晚清 慈善思想的发展脉络, 这与 申 报的作者群体、所处的 优越地理位置等密切相 关。 申 报的慈善文论既有对现存善堂弊端的抨击文章,也有要求改革慈 善事 业的建议书。 这些改革建议有的是对传统善堂的弊 端提出 革新措施, 有的是提出 建立新的慈善机构以弥补现有救助机构的不足, 新型慈善机构的设想既 有土生, 也有受西方慈善机构的启发。而且许多 文章都是围 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讨论,观 点多有不同。研究单一人物往往只能获知一种观点, 通过 申 报就可以掌握多 种不同观点。 申 报 还刊载报道慈善机构的 新闻, 某些善堂的章程、 条例、启示 或广告等。慈善机构的运作情况为研究慈善思想提供背景知识;善堂的章程、条 例是创办者思想的体现,故 可作为慈善思 想研究的资料。 据笔者统计, 申 报 有关慈善思想的文章共有 1 7 2 篇,对贫民的 衣食救助及 教育救助的设想分别有5 4 , 4 1 篇, 各自 占总数的3 1 % , 2 3 %, 保婴的有2 3 篇, 占 总数的 1 3 %, 救助贫病的有 1 4 , 约占 总数的8 %、 恤婆、 救助妓女, 总论慈善的 分 别是 1 1 , 1 0 , 9篇,各 自约占总数的6 %.涉讼女子的有 9篇,占 5 %。从上述统 本报字数增加 , 申 报1 8 7 7 年6 月2 0日。 参见李窝生: 本报之沿革 ,申报馆编: 最近之五十年( 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第九十辑9 9 3 ) .台鸿 文海出版社。 计结果可以看出,有关贫民的衣食救助及教育救助的论说与章程的数量最多,这 是因为晚清贫民 尤其是流氓、盗贼与匪徒日 益膨胀, 对社会的正常运转形成严重 威胁,故引起民 众的深切关注。从弃婴、婆妇、妓女再到涉讼女子, 相关论说与 章程的数量依次递减,这与 上述各类群体引发的 社会问 题的严重程度密 切相关, 同时也受到当时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 申报的慈善文论在晚清慈善思想的研究中具有典型性。首先, 申报的 论说或报道代表当时较为先进和普遍的慈善思想潮流。盲哑学堂的设想是晚清慈 善思想的重要内 容, 申 报 早在1 8 8 1 年即刊登 教警良 法 。 介绍西方盲哑教育, 郑观应则在 1 8 8 6 年辑著 1 8 9 4 年出 版的 盛世危言( 五卷本)的 善举一文中 提到西方建有训哑院及训聋警院。 。 并且 申报的慈善文论呼吁救助涉讼女子, 冯桂芬、 郑观应、经元善、 盛宜怀、张睿、康有为 等思想 先进的人物都未提及。 , 申 报的慈善文论不仅代表着较为先 进的思想,还反映一般民 众的普遍观念。 在 申 报发表慈善文论的有思想先进的改革家如郑观应、经元善、申 报馆的主 笔、善堂绅董, 更多的是普通文士。 后者来自民间,了 解民间生活和普通民 众的 想法, 故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反映大众的看法。 其次, 申步 及 的慈善文 论能 够较完整地展现晚清慈善思想的发展状况, 冯桂芬、郑观应等人的思想无法 全面展现。哎 申 报的慈善文论涉及借钱局、乞丐厂、 义塾改 革、恤婆、救助涉讼 女、育婴等诸多领域,冯、郑等思想先进的人物仅关注个别慈善机构或个别受济 群体。而且 申报从 1 8 7 2年至 1 9 1 1 年的四十年间始终在刊登关注慈善事业的 论说 ,冯、郑等思想先进的人物除郑观应、 经元善外, 只在一定时期重视慈善事 业。此外, 申 报是近代发行较早,延续最久的中 文报刊,这是其它报刊 缺少的 教普良法 , 否 申 报1 8 8 1 年2 月2 8日。 善举 ,出白 盛世危言 ,夏东元编: 郑观应集( 上 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 版,第5 2 7 - 5 2 8 页; 盛世危宕的辑著与出版时间见 郑观应年in简编 .夏东元编: 郑观应集( 下助) ,_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8年版,第 1 5 4 1 , 1 5 4 6页. 参见冯桂芬: 显志堂稿 碑免焚溺之苦。 ” 。 此论者并未提出设立慈 善组织救助妓女,但这 是人们开始关注妓女生存状况的信号。当时许多人主张禁妓女以挽风俗人心,以 绝妓女之流毒。 这些主张并不关注妓女本身的悲 惨遭遇, 而是关心妓女所带 来的 社会危害。因此论者对妓女生活状况的关注极为可贵,为今后提出设立慈善机构 救助妓女提供了启示。 1 8 7 9 年 申 报有署名 “ 惜命人” 的人士来稿,就妓女怀孕的问 题提出由善 堂救助的建议。他首先抨击了妓院的残忍做法。妓院 凡遇妓女有孕,为了 不妨碍 生意,不许妓女留 养,往往在妓女怀孕三四月间,即令其饮药堕胎,稍有不慎, 就是一5 1 两命。惜命人建议,若要避免此类情况, “ 惟有准其 自行报知善堂,谕令 鸿母不得私自 堕胎, 违者严定其罚。候既娩之后,愿留 养者听, 否则送于婴堂养 之,不得任意淹毙抛弃” 。 。 至于对妓女本身的救助,1 8 8 8 年 论 妓女发堂择配当 变通办理一文提出,涉案妓女应送至善堂;未涉案而到公堂求助的妓女,也可 发堂择配。 上述建议可以 说是对妓女 救助的开始。 之后, 有论者建议仿照西方设 立保良 会救助妓女。 他首先介绍了西方的保良 会, 此会 “ 由妇女集金创设,凡有 女子之飘菌堕泅者, 必设法为之保护, 使不至圭砧难磨 , ,并建议中国 仿行, “ 此 举若能成就, 则凡属残花败柳,孰不出 水火而登枉席,同 感再 造之恩乎?n p l 济良 所是专门救助妓女的慈善机构,而且常常主动救助妓女。相比之下,普通善堂既 非专设机构,也不主动救助受虐妓女。1 9 0 1 年 6月,在华外国女士在上海设立济 良 所, 专救受虐妓女。 此慈 善组织除接受主动求援的妓女, 如获妓女被虐的消息, 或报会审公糜,或派人直接到妓院救 人。 济良 所创办之初,求救的 妓女寥寥无几。并非妓女不愿入所,而是妓院从中 论v q k验妓 , 申 报1 8 7 6 年8 i 1 17日 . 保婴绪论 , 申报1 8 7 9 年6 月 1 9 日。 论妓女发堂择配当变通办理 , 申报1 8 8 8 年1 0 月1 9 11 . 论泰西善举之有益 , 申 报1 8 9 3 年1 2 月1 7 e i 济良 所募捐启 , 申 报1 9 0 1 年7 月1 1 日. 阻挠导致妓女无法入所.妓院先是封锁消息,不让妓女知道济良所设立的消息。 如果妓女已知 ,妓院就散布谣言,丑化济 良 所,称其虐待妓女更甚,或者警告妓 女,若逃入济 良所,妓院还将设法赎回她们,那时则加倍惩罚。许多妓女因不知 或不敢,所以到济良所求救的妓女极少。针对这种情况,有论者指出,应 “ 呈请 中西各官明定章程 ,凡妓女卖娟,必先将姓名、来历详细呈报,并须向所售之女 当面询明,愿操此贱业?如其愿也,则给与凭照。每月又须派人严查以免意外之 凌虐。苟或不愿, 则由 所留 养,为之择良 婚配” 。 这一办法既可以使妓女了 解济 良 所,使其有所选择,又可以通过定期查院,减少或杜绝妓院 虐妓的现象。还有 论者建议,由中西各官会同派人至妓院按月查察,发现妓女被虐,即送入所。他 说 “ 宜由中西官会同派人至各妓院,按月查察一次。并唤各妓,面询钨相待情形。 倘有非理之.渗虐,随时带入所中。并详告所中可以教习各项手艺,一年以后且为 择良婚配。妓女闻之,既习信之 自深,谣传之言,亦无从盅惑。龟鸿知中西官有 查察之举,亦可稍敛暴虐之手段。 ” 此外,人们也将目光投向其他弱势群体,如童养媳、雏伸、幼伶以及学徒。 1 9 0 5年 申报刊载 济良衍义一稿,来稿认为,救助妓女实是莫大善事,不 过还应推衍其义, 救助雏婶、童养媳这类苦命女子。她们稍弗 主人或翁姑之意, 即遭藤棍鞭挞或铁签刺戮。即使遇仁慈之主,衣不敝体,食不果腹也是常事。因 此论者建议济良所也应救济此类女子。除了她们以外,幼伶和学徒等男子也堪怜 悯。幼伶学艺,师傅朝答夕骂,极尽摧残。学徒从师,则师傅役使如奴仆,故论 者呼吁官府应严惩 之, “ 使雏伶 不受其师之禁锢, 学徒不受师的 役使, 使悉心教 授, 务 底于成” 。 慈善界对妇女的关注从赞妇到涉讼女子,再到妓女、雏婶及童养媳 。关注对 象的变化和拓展,表明慈善界救助标准发生了变化。救助婆妇既是因其乃穷而无 告之人,也是为了维护传统贞操观。其暗含的救助标准就是既要穷困又要符合一 劝扔济良 所经费 说 , 申报1 9 0 4 年1 2 月3 0 日。 严禁买良 为娟说 , 申 报1 9 0 5 年2 月1 6日。 济良 衍义 , 申 报1 9 0 5 年i 月2 8日。 ,9 定的道德要求。 涉讼女子多是犯奸淫案,在道德上有污点,妓女和雏碑则是传统 意义上的 贱民,救助她们便意味着打破传统的 救助观念。 这表明慈善救助的道德 化倾向开始减弱,慈善本身救贫济弱的目的渐为突显。救助观念的变化与当时的 社会观念转化密切相关。自 清朝雍正帝下令将山陕乐户、江南丐 户等贱民 释为良 民以 后,良 贱的身份差别渐趋淡化,人们对贱民的态度也开始转变。晚清时, 得 风气之先的人士逐渐接受西方观念, 既有男女两性平等 观念, 又有贵贱平等观念。 上述因素,使得人们逐渐改变了 道德伦理观, 也就改变了 传统道德伦理观长期影 响下的慈 善救助观念。 z 、对弃要的救助 溺婴的现象自 古已有,明 清时仍然十分严重。这一时期拯救弃婴的慈善组织 主要是育婴堂。此善堂创兴于明末, 至清代乾隆时期形成较为完善的拯婴体系。 初期, 婴堂多是将婴儿寄 养在乳母家, 令乳母定期到堂, 查验给资。 至乾隆时期, 多数婴堂令乳母住堂哺育婴儿。由于育婴堂设在城镇,若乡村有弃 婴,必须转送 至城中婴堂,或一月一送, 或月 送二、三次。这样就形成了以城内育婴堂为核心, 向乡村辐射的救婴、育婴的网络。 不过在嘉道时期育婴堂已经是弊端丛生。晚清 以降,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许多改良办法,希望能更有效的解决溺婴问题。从 申 报上可以看出, 人们主要提出改良 育婴办法,设立保婴会、全婴会以及在婴堂 附设 幼稚园等建议。 一些婴堂的主持者提出改革哺婴方法的建议。 镇江大港镇育婴堂的主办人承 办育 婴多年,发现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他们认为, 这一现象是哺婴方法不善造成 的。在堂婴儿多是半乳,乳母既要哺育堂中 婴儿,还须喂养亲生婴儿.若乳母不 存偏私,尚可;若偏向己出,则堂中 婴儿连半乳也不可得。乳母以 糕饼、米粥弥 补不足,结果堂婴外肥内虚,容易感冒以致夭折。相较之下,独乳的婴儿身强力 壮,成活率大大高于半乳的婴儿。因此他们主张尽可能独乳。若要做到独乳,可 以雇婴儿生母哺育; 如查不到婴儿生母,则雇婴荡而愿带乳的妇女。 他们说: “ 本 堂如访出来婴住落,央人婉劝本母自 育, 其母未有不愿者。即 照寄养例, 按月给 钱,长大仍归堂内。 如不知来婴住落, 先择附近肥壮之妇, 令其暂行半乳。 预为 3 o 四路出贴招雇,如有本婴病疡而愿带乳者,即以堂婴寄养,按月给钱,视其肥瘦 分别赏罚。 ”(, 除了上 述哺婴方法的 缺陷, 育婴堂还存在着其它不足。育婴堂多设在城镇, 乡 村中的弃婴必须转送至城 镇。初生婴儿, 本就娇弱, 再经舟车劳顿或风霜雨雪. 往往送至婴堂时,即己得病,甚至死亡。而且一弃婴送至城中,乡村就少一女子 ( 弃婴多为女子) , 不利于平衡乡 村的男女比例。 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建立保婴会。 较早提出此建议的是无锡绅士余治,他不仅提出这一设想,而且还于道光二十三 年与同 人创建此会。 保婴会主 要采取贴补婴儿父母的方式。 贫家若生女, 则报会 所,由会所按月发给钱文,给期或半年或一年。会所认为,待婴儿稍长,父母见 婴儿可爱, 便不忍再溺。此会可由 一村单独或数村联合设立,只救辖区内的女婴。 此会的益处是婴儿由 本母喂养, 成活率高, 而且女婴留 村,可以 调和村中男女比 例, 避免将来男 子无妻以 及抢嫣的 现象。 申 报 上曾 先后有 保婴一得论 ( 1 8 8 1 年) 、 保婴 良法( 1 8 8 5 年)等文章提出设立保婴会。这些论说重提保婴会,是因 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许多地方尤其是江南地方的婴堂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战争 结束后,民 众更加贫困,溺女之风更盛,婴堂鱼待重建, 而保婴会比育婴堂更有 利于拯婴。 育婴会设在城镇,乡村中一 些无力养育女婴的人家,即使愿将婴儿送 给婴堂,也会因路途遥远,路费较多 而作罢。 保婴会则设在乡村之中,便于村中 贫户 送婴。 而且保婴会也要求稳婆, 若遇贫家无力养婴的, 立刻报会,会中知晓 后,即可迅速拯救婴儿。 可见,设立保婴会既有利于贫户送婴,又有益于阻止贫 户溺女的行为。 保婴会在乡村的 大量建立,拯救了 更多的弃婴, 不过在实际 执行过程中会遇 到本母不愿领养的 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 江苏青浦人卫家寿提出设立全婴会,力 图 将保婴、 接婴、 育婴三法合而为一,取三者的优点而去其缺陷。他认为,行育 婴、接婴法,送婴至郡县的育婴堂,婴儿易病,易夭折:行保婴法,本母有不 愿 领养的,也有领养后仍溺毙的。因此他主张,如有弃婴,则在村中留养两月,待 育婆经验求是法 . 申 报1 8 8 1 年1 1 月8日 。 保婴会规条 , 余治编: 得一录( 中华文史从书第十辑8 4 ) ,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 印行, 第1 0 5 - 1 0 6 9 i = 3 1 身体强壮再送至中婴堂。留养婴儿, 首选其本母。本母愿领养,婴会即给资,两 个月后,本母愿 自养,则不再送堂;若不愿养,婴会则另觅人养婴。他说: “ 设 自 领贴哺二则,儿遇弃婴均令在村留养两月后送堂,庶几呱呱黄口稍免受病之翼, 得遂生全之乐。 自领给以婴衣一套、尿布四块,足制钱二千文。劝本母留养 两月后,由 会给凭自 送婴堂,并着回取收条缴会查核。一贴哺系凡婴孩无母或有 母不愿 自领者,照堂例给该婴家钱文外,由会雇乳发哺。余与自领例同。 , 如 本母自 领两月 后,转念生怜不愿弃养者, 至会中声明 过割。 ” 卫家寿 这一设想既 是为了保证婴儿的健康,减少死亡率,也是为了尽可能将婴儿留在村中。他首选 本母养婴,即 是参用保婴之法, 令本母生怜爱之心以回心转意,自 养婴儿, 这样 婴儿就可留在村中。即使本母不愿自 养,婴儿在村中留 养期间, 也可能会有其他 村民愿意领养。 卫家寿不仅如此设想,而且还会集同人设立了莲滨全婴会。 此会 设于 1 8 8 1 年, 仅办一年便因 经费难筹而停止。 不过卫家寿在 1 8 8 3 年 全婴会告 停的声明中说,会所一年之内所接婴儿皆归本母 自 育,及邻人领作子、婿、女、 媳,并无一婴出 村送堂致感冒 疡折等情况。 . 此会虽旋开旋停, 但从实际情况上看 还是有收效的。 保婴会的设想与育婴办法的改良, 全婴会的构想都未脱离传统重养的救助观 念。它们都着力于如何提高育婴质量和增加救助数量,对于如何教育婴儿,解决 婴儿将来的出路, 却未涉及。传统婴堂对婴儿将来的安排, 无外乎领养为子、 女、 婿、媳。善堂虽明文规定不能领作奴裨、娟优,以免婴儿沦为下贱。事实上,婴 堂并不能杜绝这类情况的发生。即使送做养媳,也并不是好出路,养媳遭虐是十 分普通的事情。 九十年代后,热心慈善的人士开始关注弃婴的教育及出 路问 题。1 8 9 3年 善 堂宜仿西法 以臻美善论一文指出,婴儿入堂后,应哺乳的,乳母哺之;已断乳 的,由保姆照拂。男女婴儿至七八岁后,或令其读书,或令其工作。 这一建议表 青浦西乡莲滨全婴会启 . 申报1 8 8 1 年. 2月2 5 日. 全婴会告停 , 申 报1 8 8 3 年8 月1 7日。 善堂宜仿西法以臻美善论 , 申报1 8 9 3年9月 3日。 3 2 明中国慈善界开始意识到不仅要收养、 哺育弃 婴,还 应教育弃婴, 使之读书学艺, 以便将来 自 食其力。在另一篇 论泰西善举之善的文章中,论者介绍了美国的 育婴堂,并建议中国 仿行。美国 婴堂的 男女婴儿, “ 四五岁即使识字、 读书,并教 作小玩物,开其心思;六岁至八岁,女师教以歌诗并舒和血气法:侯及岁时,量 才 荐事。 ”c 上述建议对传统婴堂的救助方式,是一次重大突破。它否定只救助不 教育的拯婴观念,不再仅关注婴儿的成活率,而是开始重视弃婴的教育,且为婴 儿的出 路提供新的选择。 这种全新的 济婴观念为中国婴堂的改 革提供新的思路和 范式。不久就有婴堂开始附设幼稚园教育婴孩。 三、晚清 ( 1 8 7 2 - 1 9 1 1 )慈善思想的发展趋势 从 1 8 7 2 年至 1 9 1 1 年 申 报的慈善文论可以 看出,人们在慈善组织的社会 功能, 教养方式以 及救助对象和 机构设立等方面产生新的认识。 人们开始意识到 慈善组织不仅是施善,进行道德教化的工具,更是解决贫困问 题,维护社会秩序 的途径,甚至是改造社会的手段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恤养 的救助方式,要求重视收容者的 技能与知识的培养。 此外,人们还主张慈善 组织 扩大救助对象,创建新的慈善机构。这一时期慈善思想的种种发展趋势与当时社 会发展状况,西方慈善组织及观念的输入等有密切关系。 晚 清 ( 1 8 7 2 - 1 9 1 1 ) 慈善思 想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 是不像以往的 慈善人士那 样, 认为慈善事业既维护社会秩序,又可进行道德教化, 而是呼吁慈善事业以 解 决社会问题为重,之后又逐渐主张其参与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转型。 晚清以前,慈善救助是社会安全机制的一部分,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也 是实现个人价值观与某种精神追求的工具。就前者而言,无论是宋代官方救助体 系,还是明清民间慈善组织,主要功能都是消弥某些社会不安定因素,保证社会 的正常运行。 至于后者,民间慈善事业的兴办者多 是地方绅矜、下层儒生以及商 人。其中 有的以 维护儒家礼教为己 任。 清代崇礼的 儒士希望将周礼的理想付诸实 论泰西善举之善 , 申报1 8 9 3年 1 0月2 3日。 践。他们倡导育婴、恤鳌1施棺,都是为了 捍卫儒家的礼教。有的则将行善作为 实现其博施济众或积阴功等思想的渠道。他们育婴、保婴,设立放生会,重视拯 救生命,主要是为实现 “ 仁者爱人”或积德以积阴功的愿望。还有的是为了维持 自 身所处群体的社会地位。嘉道以来,中下层儒生逐渐参与兴办善堂,其 目的在 于宣扬儒生群体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以维护他们岌岌可危的社会地位 。 晚清时, 人们仍然承续着上述观念, 只是 偏重于维护社会秩序。人们要求育 婴、恤馨、施棺、济贫,是出于施善或维护某种价值观,更多的是力图解决社会 问题以 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事实 上, 这一时期维护公共安全比 宣传某种价值观 更为迫切。保婴既是拯救生命, 更是平衡男女比例, 解决适婚男子无妻可娶的问 题。 恤蛰除了 维护正统贞操观, 也是为了避免寡妇自 杀的悲 剧。 施棺代葬的善举, 出于消除致疫的根源,保护民众的卫生和健康的考虑日益凸显,弥补孝道等道德 上的 缺憾则退居其后。对无业游民 和安分穷民 的救助主 要不是为了宣 扬 “ 仁爱, , 而是为了化芳为良,消除隐患,以 达到安贫保富, 巩固 邦本的目 的。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家危机日 益严重。若振兴国家,就必须除旧布新, 实现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蜕变。当时人们先后提出 振工艺、兴教育以及实行 宪政等多种变革方案和救国策略。慈善或者作为其它策略的一部分或者独立成为 变革和救国的方法之一。其中,振工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设立工艺厂教养贫民。 在教育改革中, 义塾的改 革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义塾改为新式学堂以 培养 新型人才;新创立的半日 学堂及简字学塾则教育成年失学者,为 立宪政治做准备。 除了 作为其他改革策略的组成部分外, 人们还认为慈善救助是救国策略之一。 康 有为在 公车上书中 将慈善救助作为富国强民的 要务。他认为,若要自 强, 就 必须变通旧 法。而变法要以 富国为先, 除富国之法外,还要有养民 之法, 否则国 无以富。 养民有四法:务农、劝工、惠商和恤穷, 其中 “ 恤穷” 须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