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熊十力教育哲学思想探微.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熊十力教育哲学思想探微.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熊十力教育哲学思想探微.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熊十力教育哲学思想探微.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熊十力教育哲学思想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熊十力教育哲学思想探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教育是育人之心性以成人,还是造就有用的人才,乃现代教育聚讼不休之根 本问题,其要者在于学者究竟学什么,学所以为人还是学知识技能。在“有用” 的时代精神下,教育和为学以知识技能为首要,已成为不争之事实。这必导致教 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古谓“今之学者为人”是也。由是,精于算计已成为当今 人的生存方式,人凭籍于外才能有所安立,从而自失其性,迷失其本。生命无所 安顿,人格无有高贵,精神无处着落,乃现代人的普遍心态。 熊十力先生有感于生命之困顿、人格之污下、精神之衰败,以探索生命之根、 存在之本、价值之源为己任,认为教育和为学的根本首在于识大体、立大本,此 乃学问之归墟;如学不究体,则万化无源、万物无本,人生无有归宿,道德无内 在根源。为此,他以本心为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本体,认为万物本原与吾人真 性本非有二,皆为人之本心;此心各万理、含万德、肇万化,是万理之原、万德 之端、万化之始;它生天生地生人生物,是吾人与万物所以生之实理。这样,熊 十力就把本心提升为宇宙本体,使本心成为宇宙实体之心,同时又以本心收摄宇 宙万有,使宇宙成为本心统摄下的宇宙,实现了天道性命的贯通。由此,人人所 内在固有的本心就是人的生命之根、人生之本、价值之源;教育就在于教其本心、 育其真性,为学就在于为此本心、学做真人。 本心之证见,非经由实践不已的修为之功,笃实深纯,乃至克尽其心,无由 以成。为学就在于尽吾人修为工夫使放失之心复其正位,而无一毫忿健、恐惧、 好乐、忧患等偏曲之相,以纯其心性、成就道德人格;教育就在于教人于身心上 傲实践工夫,使本心复其清净本然、自然朗现,以尽显其仁德生生不息的创生之 大用,使生命永立于自强不息、精进不已的人生之境。为此,熊十力提出了反己 体认以见其本心、思修交尽以全其心性、心有存主以立定志愿、仁德之生生不息 以创造生命的工夫修养论,从而提供了一条彻悟宇宙本原与生命真性本非有二的 道德修养之路,以教人识得自家生命即是宇宙本体,从而实现浑然与天地万物一 体的人生境界,成就顶天立地的君子人格。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熊十力的本心即为学之本、教育之根和为学就在于尽吾人修为之功、教育就 在于教人于身心上做实践工夫的教育哲学思想,从哲学根基上贞定了教育的本 义,复活了教育成德之教、为己之学、心性之育的真谛,使教育真正成为育人成 人之育,即:教人通过德性生命的实践,使人以自强不息、精进不已的生命精神, 究见生命本源,使人知本,明其所以生之理;直透生命真性,实现天人合一、仁 者浑然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天地境界;彰显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凸现人的内在生 命价值,使人有安身立命的根基和归宿,从而为人类开启了一条生命安顿、人格 高尚、精神高贵的教育之路。 i i 关键词:熊十力教育本心工夫教育哲学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w h e t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st oc u l t i v a t ep e o p l e sg o o db e h a v i o ro rt ot r a i nt a l e n t e d p e r s o n sh a sb e e nav e x e df u n d a m e n t a li s s u ei nt h ef i e l do f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 t h e e s s e n c eo ft h ei s s u ei sw h a tl e a r n e r sa r et ol e a r n :a r et h e yt ol e a r nh o wt ob e h a v eo rt o l e a r nk n o w l e d g ea n ds k i l l s ? i na ne r ao fp r a c t i c a l i t y , i ti sa ne s t a b l i s h e df a c t t h a t k n o w l e d g ea n ds k i l l sa r ec o n s i d e r e dt h ee s s e n c e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l e a r n i n g t h i sw i l l r e s u l t i n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a n di n s t m m e n t a l i s mi ne d u c a t i o n 1 1 l i si sw h a ti sc a l l e di n a n c i e n tp a s t “t ol e a r ni st ob e h a v e ”n o wd a y s ,p l o t t i n gh a sb e c o m eal i f es t y l e p e o p l ec a nn o tl i v ew i t h o u tt h ee x t e r n a lf o r c e s t h u s ,t h e yh a v el o s tt h e i rt r u en a t u r e s on o w , i ti sv e r yc o m m o nt h a tm o d e m p e o p l ed o n tk n o wh o w t ol i v eat r u el i f e ,t h e y d o n tm a k e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g o o da n db a db e h a v i o r s ,a n dt h e y v el o s tt h e i r g o a l s i n l i f e f e e l i n gt h et o u c ho ft h ep r e d i c a m e n to fl i v i n g ,t h e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p e o p l e st m e n a t u r e ,t h ed e c l i n eo fh u m a n ss p i r i t ,m rx i o n gs h i l it o o ka sh i s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e x p o r i n gt h er o o to fl i f e ,t h ee s s e n c eo fe x i s t e n c e ,t h eo r i g i no fv a l u e ,a n db e l i e v e d t h a tt h ee s s e n c e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b e h a v i n gi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 s , w h i c hi st h ed e s t i n a t i o no fl e a r n i n g i fl e a r n i n gd o e s n te x p l o r en o u m e n o n ,e v e r y t h i n g i nt h ew o r l dl o s e si t ss o u r c e s ,a n dm o r a l i t yl o s e si t si n t e m a lr o o t s t h e r e f o r e ,h eh e l d t h a th u m a nb e i n ga n de v e r y t h i n gi nt h ew o r l dh a v et h es a m en o u m e n o n :t h ei n h e r e n t q u a l i t y t h en a t u r eo fe v e r y t h i n gi nt h ew o r l di st h es a m e a st h a to fh u m a nb e i n g t h e 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yi st h er o o ta n db e g i n n i n go fe v e r y t h i n g t h u sx i o n gs h i l it h o u g h tt h e 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yt ob et h en o u m e n o no ft h eu n i v e r s e i t st h e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yt h a t d o m i n a t e st h eu n i v e r s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yi st h er o o ta n dn a t u r eo fl i f e , a n dt h es o u r c eo fv a l u e s e d u c a t i o ni st od e v e l o pp e o p l e s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i e s ,a n d l e a r n i n gi st ot e a c hh o wt ob eap u r em a n t h e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yc a no n l yb eo b t a i n e dt h r o u g hl o n gp r a c t i c e l e a m i n gi st o t r yo n e sb e s tt or e s t o r et h em i s l e dm i n d ,a n de d u c a t i o ni st ot r a i nt h eb o d ya n ds o u l , i i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or e s t o r ep e o p l e so r i g i n a l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y , s ot h a tl i f ec a nl a s tf o r e v e ra n db eb e t t e r a n db e t t e r b a s e do nt h i s ,x i o n gs h i l ip r o p o s e dt h et h e o r yo fw o r k m a n s h i pc u l t u r i n g i nw h i c ho n es h o u l dc u l t i v a t eo n e sm i n da n dn a t u r ec u l t u r e ,t of o r mg o o db e h a v i o r t h e r e b y , h ep r e s e n t e dam e t h o dt of u l l yu n d e r s t a n dt h em o r a lc u l t u r ei nw h i c ht h e o r i g i no fu n i v e r s ea n dt h en a t u r eo fl i f eh a v et h es a m e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y h em a d e p e o p l er e a l i z et h a to n e sl i f e i st h en o u m e n o no ft h eu n i v e r s e ,t h a th u m a nb e i n ga n d a l lt h et h i n g si nt h eu n i v e r s ec o u l db ea ni n d i s c r e t ew h o l e x i o n gs h i l i s e d u c a t i o n a l p h i l o s o p h yt h a t 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yi st h en a t u r eo f l e a r n i n ga n dt h er o o to fe d u c a t i o n ,t h a tl e a r n i n gi st ot r yo n e sb e s tt oi m p r o v eo n e s g o o dq u a l i t i e sa n de d u c a t i o ni st ot e a c hp e o p l eh o wt oc u l t i v a t eo n e sm i n d ,h a s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l ya n d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o fe d u c a t i o n ,h a s r e s t o r e dt h et r u ee s s e n c eo fe d u c a t i o nt h a te d u c a t i o ni st of o r mg o o dq u a l i t i e s ,t o c u l t i v a t eo n e sm i n d ,a n dh a sm a d ee d u c a t i o nar e a lw a yo fc u l t i v a t i o n t h a ti st os a y , e d u c a t i o ni st ot e a c hp e o p l et oc o n s t a n t l ys t r i v et ob e c o m es t r o n g e r , t ob e c o m eb e t t e r a n db e t t e lt oe x p l o r et h eo r i g i no fl i f e ,t om a k e p e o p l eu n d e r s t a n dt h ee s s e n c e o fl i f e , t or e a l i z et h a tb e n e v o l e n c ea n de v e r y t h i n gi nt h eu n i v e r s ei so n ei n t e g r a t e dm a s s ,t o e x h i b i t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f i n a le x i s t e n c eo fh u m a nb e i n ga n dt h ei n t e r n a lv a l u eo f l i f e ,m a k i n gag r o u n d w o r ka n dd e s t i n a t i o nf o rp e o p l et os e t t l ed o w na n dg e to nw i t h t h e i rp u r s u i t s ,t h e r e b yt oo p e naw a yt ot e a c hp e o p l eh o wt os e t t l ed o w na n dp o s s e s s h i g hm o r a l s k e yw o r d s :x i o n gs h i l i e d u c a t i o n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y w o r k m a n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i v 独创声明 y 1 0 1 2 i | :1 0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一虢侈鳓 新签字 t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 控一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撇一繇侈枷 锄婷 签字日期:2 0 06 年f 1 月日签字日期:2 0 0 各勋f 磊了同 乙 抄 、点 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绪言 教育到底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是使人成为“人”还是成“才”成“器”, 使人成为富有人性的仁者,还是成为有知识会技术的专家、学者、技术人才,乃 现代教育聚讼不休之根本问题。勿庸置疑,教育在根本的意旨上是培养人之为人 的教育,所谓成德之教、为己之学、心性之育,即中庸所云“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所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中国儒哲圣贤所理解并躬行不已的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的教育,而非 “器物”之育,所谓“学者学所以为人”;教育是成“人”之育,而非成“才” 之育,所谓“君子不器”;教育是人性之育,而非知识和技能之育,所谓“教育 非它,乃是灵魂转向”:教育是为己之育而非为人之育,所谓“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教育是内在的心性之育而非满足外在社会需求和个人功名利禄 之育,所谓“涵厚其德,以立人极”。由是,教育不在于增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而在于人的育生;育者,养子使作善,生者,使人之善性生生不息、扩充不已, 从而引生出一个富有人性的“人”来。 ( ) 现代教育的困境及对本心教育的诉求 现代教育由于未能解决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而 陷入困境。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几希”怵惕恻隐之仁 心则无以贞定,道德人格则无以挺立、人性自尊则无以确立,入则无以与禽兽相 揖别而立人极,必随顺躯壳起念、陷溺于物欲、贪求于名利,从而生命无所安立、 人心无所安顿、精神无所安宁,神圣被消解,崇高被颠覆,本心被放失,进而人 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而沦为会说话的工具和任人驱使的奴隶。对此,冯友 兰先生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时不无遗憾地说:“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有 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才 呢? 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 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 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日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 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屡次会议都未能解决。 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主。” 并坚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要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机器;虽 然职业学校重在“有用”,它训练出来的学生可能有一技之长,或者有某种“特 殊机能”,但如果以为这就够了,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像茶杯可以盛水、板凳可 以坐人一样,只能是一个“器”,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可这个主张却随着整个 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专家至上、技术第一、发展是硬道理等急功近利观念的 影响而不再被追思,“有用”已成为当今的时代精神,教育因此而被普遍地理解 为“培养有用的人才”,即“把教育理解为社会借此可以保存、延续、进步,个 体借此得以获得某种素质而在未来过上幸福完满生活的工具。”。1 这使“人”的 培养不再被追问,“机器”的制造肆无忌惮。教育堕落为生产“有用之才”的工 具,成为“人才”的生产加工厂。教育中的人被作为质料,按照预定的目标被加 工为具有一定质量和规格的器物。因此,就社会而言,教育就是培养和造就满足 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各级各类有用之才的工具;同时社会又以诱惑的方式使教育成 为个人实现阶层转换、攫取名利地权的有效手段。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有用”即 能否持续地满足社会需求,就成为衡量教育业绩和效益的标准。英国诗人艾略特 因此感慨道:“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能,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 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胜过其它的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 胜过其它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它阶层胜过。因此,教育一方面同技术效力相联 系,另一方面同国家地位的提高相联系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 大的支配人的权利或更多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 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1 在“有用”的时代精神下,教育就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使人物化为能 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自我保全获取可见利益的具有技术和专长的工具,从而“教 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 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1 如是,教育完全异化为职业的附庸、 政治的奴仆、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社会发展的工具,从而堕落为知识和技能的职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业训练场、“人才”的生产加工厂。这就根本地决定了教育只能蜕变为工具性的 驯化与生产,从而教育沉迷于成才成器的制造中,以生产职业人、工具人和技术 人为己任。对于这种状况,潘光旦有一个很深刻的比喻:马戏班子训练各种动物, 让它们模仿人的行为,是为了赚钱;如果我们的教师也干起类似的勾当,那就和 马戏班的老板差不多了。对此,爱因斯坦指出:“我也要反对认为学校必须直接 教授那些在以后生活中要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生活所要求的东 西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 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做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 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 上,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 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 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 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 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用进步和变化。”。1 牟 宗三说:“今天的学校教育,它的本质就是专家教育,不论讲的是那一门学问, 譬如物理、化学、数学固然是属于专家的知识,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人文科学,在 学校当成一门知识,站在知识的立场上来讲这套学问,它立刻就成为一个专家的 知识,所培养出来的人都成了专家,而问题就在于当成了专家以后,越是专家越 是不通,越是专家越是不识大体。”。1 唯“有用”为本,必导人陷溺于功利之中,从而使人务财用而舍人性,狗苟 蝇营于尘世而不再仰慕头顶的星空,追逐陷溺于物欲而不再反躬心中的道德律, 、枫巧变诈于人事而不再正心诚意,志之不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见善不能改,甚至沦为有学术而无良心、有知识而无道德、有技术而无人性的工 具人,以至于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 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教育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 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因此,爱因斯坦说:“( 仅仅)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 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 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 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 为此,鲁洁指出:“当今的教育 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 育。”叫 功利主义使教育完全放弃了它对于完美人性、理想人格的养育,而自乐于满 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需要的功能中,或个人获取生存技能、实现名利 地权的手段中,从而教育丧失了其培养人的本真意义而陷入危机之中。而教育唯 一地隶属于人,无论怎样,教育总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意义或价值正是 在于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唤醒、对人的道德人格和生存境界的提升、对人性 的完美追求。因此教育的危机实质上是人的危机,而归根到底是人心的危机。万 化生于人心,人心正,则万事万物莫不一于正:人心私,则人道绝、人性沦、人 命亡、乾坤息。而能拯救人心于危机之中、使人心归于正者,舍教育则无有能成。 故教育的根本要义乃在于正人心。人心乃教育之本。教育因本心而生,以拔人于 禽兽、而不使其陷溺于私欲迷妄之中;教育又必归宗于本心,以操持保任住人的 生命真性。因此,肯认本心的本体地位,构建心性论教育哲学,已成为教育的内 在诉求。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的教育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教育内在诉求的体现。 ( 二) 熊十力先生生平 熊十力先生,生于1 8 8 5 年、卒于1 9 6 8 年,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 名十力,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县人。其父是一位学宗程朱的乡 村私塾老师,一生困厄,年亦不永。十岁时,因父患肺病,衣食不给,十力便为 邻人牧牛,间或随父到乡塾听讲,一日便将三字经读背完,习四书则每 求多授。十三岁时,其父贫病交加,十力回忆说:“临终,抚不肖之首而泣日: 汝终当废学,命也夫! 然汝体弱多病,农事非所堪,其学缝衣之业以自活可也。 余立誓日:儿无论如何,当敬承大人志事,不敢废学。父默然而逝。余小子终不 敢怠于学,盖终身不忍忘此誓也。川”不久其母辞世,家境更加穷困。熊十力随 兄耕读,三日牧牛方得一日读书,备尝生活艰辛。后其长兄将他送到父亲生前好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友何圣木先生执教的乡村学校读书,但终因难耐馆束而在半年之后离开,此后全 靠勤奋自学。 熊十力十六七岁即四处游学,捧读陈自沙书,对其“禽兽说”感受最深,“顿 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从此悟得人生意义和价值不在饥 食渴饮、争权夺利,也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超脱物欲, 自明自觉自识至大至刚之真我,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德,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富贵不淫。熊十力回忆说,当他读到白沙先生“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 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饥能食,渴能饮,能著衣服,能行淫欲。 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 一任血气,老死而后已,则命之日禽兽可也”一文时,“忽起无限兴奋,恍如身 跃虚空,神游八极,其惊喜若狂,无言可拟。当时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 此理方是真我。血气一团宛然成渺小之物,而此心此理,则周遍乎一切物之中, 无定在而无所不在,是迥然绝待也。人生任血气用事,即执渺小之物为自我,其 饥食渴饮乃至穷滥乐淫,一切与禽兽不异。此其人虽名之日人,实乃禽兽也。若 能超脱血气之渺小物,至自识至大无匹夫之真我,则炯然独灵,脱然离系,饥食 渴饮,著衣居室,皆有则而不乱,循理而不溺,乃至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浩然 与天合德,即人即天也,天者真我,非超越乎吾人与万物而独在如宗教家所谓神 也。”“”这一觉悟奠定了熊十力的治学方向。 辛亥革命时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政治腐朽,民族危机深重,常以范仲淹“先 天下之忧而忧”一语置诸座右而自警。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他深迷于“格致启 蒙”之类著作,而视六经诸子为上。且深受明清之际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 大哲之著作以及清末严几道、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之论著的影响,而“慨 然有革命之志”,决心为反清而奔走呼号。 1 9 0 2 年,熊十力为策动军队而投湖北新军第三十一标当兵,白天操练,夜 间读书,并向报馆投稿,倡导革新现实,救亡图存。此间,他逐渐认识了宋教仁、 吕大森、刘静庵、张难先等革命志士,并在1 9 0 4 年共同创建革命团体科学 补习所,秘密宣讲革命思想,倡导反帝反清,救国救民。1 9 0 6 年,熊十力加入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日知会,并组织黄冈军学界讲习社,联络各方志士,为发动起义作准备,后因事 泄而遭清廷通缉,他只好潜归乡里教书。1 9 1 1 年,他参加了j 震惊中外的武昌起 义,并任湖北督军府参谋。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又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但 由于军阀政客的排挤,孙中山后来被迫离开军政府,护法运动亦宣告失败,这给 熊十力以很大打击。他目睹“党人竞权争利,革命终无善果”,内心非常痛苦, 常常“独自登高,苍茫望天,泪盈盈雨下”,慨叹“党人绝无在身心上做工夫者, 如何拨乱反正? ”他根据自己的所历所见,总结出祸乱之起因皆在于军阀官僚之 贪淫侈糜、卑屈苟且以及国民之昏然无知,深感“革政不如革心”。于是,他遂 决然弃政向学,“专力于学术,导人群之正见”。他认为救国之根本不在于革命, 而在于学术兴盛,“于是始悟我生来一大事,实有在政治革命之外者。痛悔以往 随俗浮沉无真志,誓绝世缘,而为求己之学。”“”从此熊十力开始了其为学从教 的大半生,专心于“求己之学”,以探寻生命真性、增进国民道德为己任。这是 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时年3 5 岁。他回忆这段决心时说:“( 赴粤后半年) 深感吾党人绝无在身心上作工夫者,如何拨乱反正。吾亦内省三十余年来,皆在 悠悠忽忽中度过,实未发真心,未有真志,私欲潜伏,多不堪问。赖天之诱,忽 尔发觉,无限惭惶,又自察非事功之材,不足领人,又何可妄随人转? 于是始决 志学术一途,时年己三十五矣。此为余一生之大转变,直是再生时期。”“2 1 1 9 1 9 年前后,熊十力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1 9 2 0 年,熊十力进入南京支那 内学院从欧阳竞无大师研习佛学,其间首尾三年,潜心苦修,独具慧心,颇有创 获,而生活却艰苦异常,唯一的一条中装长裤,常是洗了之后要等干了才能穿着 出门。1 9 2 2 年,受梁漱溟等人的揄扬与举荐,熊十力被蔡元培聘为北大主讲佛 家法相唯识的特约讲师。在主讲唯识学概论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更相应于 儒家的“心性之学”,而与佛家思想终有所不能苟同者,遂对唯识论逐渐由怀疑 而至展开批判,并开始构造他独出心裁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1 9 3 2 年,竭 熊十力十年之力的煌煌巨作新唯识论( 文言文本) 出版,这标志着蜚声中外 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诞生。在教育中,他一到北大即打破“师生蚁聚一堂” 之学院式教学方式,而采取古代师生朝夕相处,自由随和的书院式教学,力主道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德与学问并重,生活与学习一致,并随时随地指点学生如何立志、如何读书、如 何成人,以启发理想、培养道德、提撕心性、成就君子人格、实现人的安身立命。 面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崩解所导致的道德沦丧、人道灭绝、天下无生人之气,他上 追先圣哲精神,通过诠释儒家学说,与后生有志者,讲明斯道斯学,以振奋民族 精神,重建价值体系,重建人的道德自我,从而开启和造就了牟宗三、唐君毅、 徐复观等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核心人物。 熊十力在为学之余,喜善交学界朋友,与时贤如黄季刚、马叙伦、梁漱溟、 胡适、张东荪、张申府、钱穆、汤用彤、蒙文通、张君劢、冯友兰、金岳霖、朱 光潜、贺麟等人,时相过从,切磋学问。尤其是与林宰平、梁漱溟二人曾在一段 时间里交往甚密,“无有睽违三日不相晤者。每晤,宰平辄诘难横生,余亦纵横 酬对,时或啸声出户外。漱溟则默然寡言,间解纷难,片言扼要。余尝衡论古今 述作得失之判,确乎其严,宰平戏谓日:老熊眼在天上。余亦戏日:我有法限, 一切如量。” 这种诘难攻讦的论学方式,使熊氏受益匪浅,他的许多论点就是在这种辩 难中产生和完善的。更有趣的是熊十力与同乡人废名( 冯文炳,文学家) 的交往, 据他回忆说,两人一当相遇,必是口舌相加,每当争论起学术问题来,经常是各 不相让,始则面红耳赤,大叫大嚷,继则扭成一团、拳脚相加,最后是不欢而散, 然过一二日再聚时,则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如此狂怪而又豁达大度之人,真 可谓古之罕有,今亦绝无! 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十力并没有随北大南迁昆明,而是先回原籍黄冈,继则 避难四川,任教于马一浮主持的乐山复性书院,讲授宋明理学。此时的熊十力, 虽身处后方,却痛感外侮日迫,族类益危,常因想起沦陷区同胞之苦辱而禁不住 失声痛哭。为此,他撰写了中国历史讲话一书,大讲汉、满、蒙、回、藏五 族同源,意在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提供理论与历史依据。 1 9 4 3 年,他接到北大校长蒋梦麟聘他为文学院教授的聘书,并被特准可暂 时不到校上课。此间,因与马一浮先生学术见解不合而移居梁漱溟在重庆北碚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勉仁书院和迁至乐山的武汉大学讲学。值此民族危亡之秋,熊十力将其满腔真情 都倾注在中华文化的存亡绝续之上。 他认为,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文化。他说: “余誓愿尽力于先圣哲之学,日以此自誓,而精神得不坠退。余非无嗜欲者,余 唯以强制之力克服之,到难伏时,则自提平生誓愿所在,而又向所学去找问题, 于是而欲念渐伏。余自问,非能自强者,唯在末俗中,差可自慰耳。余感今之人 皆漠视先圣贤之学,将反身克己工夫完全抛却,徒恃意气与浅薄知见作主张,此 风不变,天下无堪定之理。余视讲学之急,在今日更无急于此者。今人只知向外, 看得一切不是,却不肯反求自家不是处,此世乱所以无已也。先圣贤之学,广大 悉各,而一点血脉,只是反求诸己四字。圣学被人藐弃已久,此点血脉早已断绝。” “3 1 并认为“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而戒诸生说:“中国学人有 一至不良的习惯,对于学术,根本没有抉择一己所愿学的东西。因之,於其所学, 无有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於中的生趣。 如此,而欲其学术有所创辟,此比孟子所谓缘木求鱼及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殆 尤难之又难。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 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 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 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 都是中国学人死症。逐臭者,趋时尚,苟图媚世,何堪恬淡。随众势流转, 侥幸时名,何堪寂寞。逐臭之心,飘如飞逢,何能专一。自无抉择之习,唯与俗 推移。无所自持,何能恒久。故一国之学子,逐臭习深者,其国无学,其民族衰 亡徵象已著也。而中国人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实事求是,喜逐臭,而不肯竭 其才以分途并进,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人弃我取,此甚可忧。川“1 今日读来, 仍令人汗颜。他在给徐复观的信中说:“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 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为此,他自甘孤独、自甘寂寞,以投入更多的精 力研究儒家学说。他对胡适等人菲薄固有、“全盘西化”的主张多有批判,但又 不沉迷于圣贤经典之中,而是对传统儒学作较彻底的反思,并吞吐百家,融铸儒 山东师范大学颁士学位论文 佛,自觉创新,独造了一思辨缜密、系统严谨、对于宇宙人生诸大问题无不纲罗 融合的、昂扬进取的中国化的哲学。1 9 4 4 年春,熊十力新唯识论语体文本 杀青付梓,由重庆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第一部著作出 版。此书是熊氏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它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 如果依据文言文本尚可把熊氏看成“新佛家”学者的话,那么,以语体文本为界, 则应当视其为“新儒家”学者。1 9 4 4 年秋,新唯识论的姊妹篇读经示要 完稿,鉴于此书极有价值,中国哲学会于1 9 4 5 年将它作为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 三交重庆南方印书馆印行。新唯识论、读经示要与稍后出版的十力语 要四卷、十力语要初续等书一起,构成了熊十力新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 容。 1 9 4 6 年,应化学实业家孙颖川先生之邀,熊十力在乐山主持黄海化学社附 设哲学研究所,发表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的讲词,编辑十力语要卷三、 卷四。后因资金困难,哲学研究所办不下去,遂于1 9 4 7 年春末返回北大。次年 春赴杭,应浙江大学文学院张其昀、谢幼伟之聘讲学。夏秋赴粤,闲居广州黄艮 庸家。 1 9 4 9 年l o 月,广州解放之后第十天,董必武、郭沫若即联名电邀熊十力北 上,共商国是。次年3 月,熊十力抵京,由政府安排住在什刹海后海大金丝套的 一所小四合院,并按他的要求仍回北大任教。熊十力住处毗邻多为旧日好友如梁 漱溟、林宰平、张申府、贺麟等,而旧时弟子亦时常登门拜谒;同时,党内外许 多高级人士如董必武、郭沫若、林伯渠、徐特立、李济深、陈铭枢、艾思奇等新 朋旧友也常来探望。贺麟、任继愈曾分别带北大哲学系学生到家听他讲课。在这 安定的环境中,熊十力继续著书立说,于1 9 5 0 - - - 1 9 5 3 年先后写就与友人论张 江陵、与友人论六经、新唯识论删定本和原儒上卷等,后又陆续写出 原儒上卷、体用论、明心篇和乾坤衍等;同时他还非常关心新中 国的文化教育建设,多次致函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人,建议设立 中国哲学研究所,建议恢复南京内学院、浙江智林图书馆和勉仁书院,建议保存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主张培养中西兼通、马列主义与中国古典兼通 之才。 然而不幸的是,熊十力和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在左倾之风愈演愈烈 的日子里,也遭到抄家、被斗的厄运,他痛感到不但他的书无法再写下去,连同 他所承继的国学也将濒于绝灭,国家民族将陷入苦难的深渊。他不断给中央领导 人写信,甚至在裤子上、袜子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时常双泪长流,跌 跌撞撞,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 中国文化亡了! ” 1 9 6 8 年5 月2 3 日,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享 年8 4 岁。 熊十力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哲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 着真的知识与真的人格的完美结合,实践着教育的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心性之 育,从而铸就了他那誓愿尽力于先圣哲之学的定志、反身克己的修养、仁智双圆 的道德、特立独行的精神、顶天立地的人格。 ( 三) 本选题的意义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深感于现代教育多注重科学技术而无育人于身心上 做修养,认为教育如不归本子心性而唯重知识技能,必使入学不能究其原、理不 能求其真、思不能造其微、知不足以导其行,思想v i 趋浮杂混乱,肤肤泛泛,全 无维系身心之道,虚妄而终不反,从而生命无以安立、人道无由实现。他痛陈教 育之弊,斥责司上库教育者只务贩入知识技能而忽视传统圣贤之学所固有立人达 人之大道,“今学校教育,但令学子讲习一切学术,易言之,即唯重知识技能而 已。至于知能所从出与知能所从出善其用者,则存乎其人之器识。器识不具,则 虽命之求知能,其知能终不得尽量发展。必有其器与识,而后知能日进。如本固 而枝叶茂也。抑必器识甚优,始能善用其知能,不至以知能为济私之具也。苟轻 器识而唯知能是务,欲学者尽其知能以效于世,此必不可得也。今之弊在是。” “”“知识技能之学,不足云立与达也。卓然树立,不倚于天,不倚于地,万物无 足以扰我者,岳峙源泞,八风吹不动,如是之谓立。明万化之原,究天人之故, 观我生而不迷于生,尽吾性而弗疑所行,达之谓也。不立不达,是如粪土,何可 1 0 山东师范大学顼士学位论文 为人? 哀哉! 数十年来教育,只务贩入知识技能,真有知能可言者,未知几何, 而大多数则习于浮浅混乱之见闻而已,学不究其原,理不穷其极,思不造其微, 知不足以导其行。夙植恶因,成兹孽果;往己不谏,来尚可追。今之司上庠教育 者,犹复茫然,未知所觉,始终只欲贩入知识而忽视其固有立人达人之大道。” “”主张教育应先心性而后知能,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者何? 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者为器识,亡其道德与仁而唯艺之务者,则非器无识也;行有余 力则以学文者器识也,驰逞于文而不务力行者非器无识也;过者勿惮改,人告之 以有过则喜,闻善言则拜者,器识也,拒谏而绝善道者,非器无识也;尊德性而 道问学者器识也,只知问学而不务全其德性、失其所以为人者,非器无识也;见 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者器识也,妒贤忌能,见恶人而不知自反,或攻人之恶而 不内省已之同其恶否,此为下流之归,非器无识也。“7 1 为此学者不可不辨。然扩 充器识,必资义理之学,涵养德性而始能。义理之学者,哲学也。哲学作为所以 研究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学问,能启发吾人高深的理想,而高深的理想即是道德: 同时,哲学通宇宙、生命、真理、知能而为一,本无内外,非反躬实践、创起净 习、立定志愿无由证见,因而是修养的学问。由是,熊十力从人的生命本性入手, 肯认道德的优先性,视道德为解决一切人生问题的出发点,从而以本体论为基础、 以心性论为核心、以道德人格为追求,把宇宙本体内化为人的道德“本心”,把 人的道德“本心”作为普遍的、先验的、生生不息、创生不已的道德实体,上升 为宇宙本体,通于天道、天命,使天道性命相贯通,创制了天地万物本体即是人 的道德“本心”、人的道德“本心”遍为天地万物本体睁心性本体论。此道德的 本心既是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本体,又是吾人之所以生与万物之所由成之 理。这样,不但直下是道德的,而且是宇宙的,所谓“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所谓尽心知性便知天,从而实现了人的生命与宇宙大生命的一体,“盖天地万物 与我原是一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赞天地之化育”、 “与天地参”。由是,人的生命之根、人生之本、安身立命之所就在人的内在道 德本心处确立,而无须向外求索,从而为自己的身心找到了终极归宿。人生的意 义和价值就在于反己求见道德本心的过程中,使道德的本心生生不息、刨生不已, 1 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现人的生命本性。道德本心的发用创生既遍润恩泽天地万物,“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又引发和成就万物的生命,“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生化不已,“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同时,道德本心的发用创生又使人能够主动地创造 生命,实现人的道德本性,从而成就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道德人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