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y 6 5 0 9 0 3 南宋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又一个高潮期。南宋文士大多集文人、学者于身, 学术的传播、交流,多种学术思想的不断论争与融合,对南宋文人精神的铸造和 诗歌创作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即以时代学术影响下的诗歌流 变为研究对向,力图通过对南宋一朝学术发展轨迹的宏观把握,来考索诗歌创作 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诗坛主流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创作风貌。 本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南宋前期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下编是对后期 的论述。在绪论中笔者阐述了选题的来源和学术意义。对于前后期时间段的具体 界定及其客观依据,绪论中也予以较合理的阐释。上编第一章笔者对南北宋之际 的学术转型进行了总体述评,第二章对春秋学影响下的诗人群体及其创作风貌进 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并由此勾勒出南宋初年主流诗坛对刚性诗风的崇尚及对杜诗 精神的全面继承。第三章以理学南传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过程为背景,通过对晚唐 诗风经典化进程和陶、韦诗风理学熔铸两方面的具体论述,展现了理学影响下的 诗歌美学趋向。第四章展示了“名节”观影响f 的文人心态及对诗坛的浸润。 下编第一章是对南宋后期学术发展趋势的总论。这是整个下编的基石。只有 扶宏观上对南宋后弼的学术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才有可能准确地阐释南宋后期 诗人的创作思想及其成因。下编的第二、第三两章着力阐述了心学思想影响下的 南宋后期诗歌创作风貌,通过对心学思想中的“毋意主静”观和“自作主宰”论 这两个理论范畴的深入探讨,从学术层面上揭示了“妙悟”说和“真情”观在南 宋后期诗歌理论中被大力提倡的时代必然性,及对明代诗歌创作理论的影响( 以 竟陵派和公安派为代表) 。下编的第四章是上编第四章的延续。笔者力图在这两 章中用充分的史据进行强有力的实证,以展现在从“抱节守义”到“舍生取义” 的学术转变过程中,南宋诗坛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以和陶诗和咏物诗的新变为突 破口,对南宋后期的诗坛变化作一管窥。第五章是对学术合流后诗坛主流走向的 概述,通过对诗坛主流向雄浑诗风的回归、对诗史精神的重倡等几方面的阐述, 从总体上展示了南宋后期的学术合流对诗坛的重大影响。 本论文的选题因跨越了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所以在撰写过程中一直遵循文 史哲综合研究的思路,希望能从历史的广度和学术的深度上对南宋诗歌的流变作 出全方位的审视, 录鲤传奇、导肺同意 智全文公搬 i ns o u t h e n ls o n gi 垮n a s 哦i d e o l o 西e sw e r eq u i t el i v e l y f h m o u ss c h o i 丑r s w e r ec 帅s t a n “ye m e r g i n ga n dm a n ya c a d e m i cs c h l sa r i s e di ns u c c e 鲻i 佃 i e v e l o p e di d e o i o 西姻p m d l l c e dg 辟a te f f b c to ni i t e r a t u 聪h o wt os h o wt h es t y l e a n df h t i i n so f 御i e t i cc i 砌船u n d e rt h ei n n e n c eo fp b l l o s 叩h yf o n nm a c r 旷 a n 翻部,w h i c h i sn l ea i mo f m y l 姗r c h t h e p a p e r 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 p a n s : t h el i r s tp a r t - sc o n s i s t e do f f b u rd l a p t e r s i tt r i e st o 旺p o u n dt h es t y k a n df e a t i i r e so fp o e t i cc i i i e si ne a r i i e rh a i fp e r 萱o do ft h es o u t h e ms 蛐gd y n a s t y i n 如i sp a 呜t h e 跚t l i o rm a k ed e 矗n 主i 锄f 打p o e tg m u p 硼d e r c h u n q i ul e a 瑚i g a n dr e v 始it b et r 蚰s i t i t mo ft h e 舯吼啮w l t l iw 如t a n 眢啦k t od 舔s i c i na d m t l o n , t i i ew t e 璐i nt h eb 8 c 衄:m u n do ft h ed o f l x u ea d v o c a t e d 廿i ep 伽m sw i t hp 峨 a n dl i g h ta e s t h e t i c 触t u sn i a th a db e 蚰s t y l e db y 铂oy l l a m i n ga n d w 由i n g w u i n ab i g w a y ,w h i c h i s t h e 蛳t h o r w 粕t t o 懿p n d d 咀r i y t h e 腓c o n d 阳n i sd i v i d e di t o 矗v ec h a p t e r s n l i s 阳r tt d 雌og of l l t h e r i t 0t h et 蚰d e n c yo fp o e t i cd r i 髂w h i c hw h i c hw a sa f f 酏把db yt h ei d e o i o g j 姻i l a t e rp 晡0 do ft h es 吣懦e m g 珊n a s t y 1 nt k sp g r t ,t l i ea u t h o r 踊笛t o d e s c r 主b et h es t y l 船o fp m s 咖i d e r 强砥u ec 哪p r e h e n s i v e l y 舳dt h et 糟s t i t i 蛐o f d m sw h i c hw 躯i n i t i a t e db yl i x u el d e a s i nl a s tc h a p t e bt h ea u t h o ri n d i 既t e d t h e 嘶e n t a t - o no ft h em a i n 订e n di nt l i ep o e t i cd r c i ew t t hl o t so fp 瑚卜1 0 i 忱l i 锄 i nc o n c i u s i 明,t h ea u t l i o ra 鹞仃t st h a tt l l el i t e 豫t u 糟t h 伽曲心c h a n g 龉a 髓 b a s e do nt l i ei d e o l o 科c h a n g e s 1 t sn o tt h es p e c i a l l i t e 门r yp h e n o m e n 咖i nt h e s 伽t h e 皿s 佣gd y 聃s 钒i ts h o w s 鹕舯i a rp a t t 哪sb e t w e e n 枷d y n a s t e s 绪论 有宋一代,学术昌隆,波澜起伏的学术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 大影响。北宋的洛学、关学、蜀学、荆公新学,南北宋之际的春秋学、禅学,成 熟于南宋中后期的程朱理学、心学、浙东史学、婺学等各种学术思潮在近两个世 纪的时代舞台上尽显风流。程朱理学和陆氏心学是宋代学术中最主要的两种学术 思想,它们影响了中国思想界长达六七百年,对广大士子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宋朝文士大多兼文人与学者于一身,学术的传播、交流,多种学术 的不断论争与融合,对宋代文人的精神以及诗文创作的发展走向有着潜移默化的 重要作用。因此,要想充分理解宋代文学的深层底蕴,真正从还原历史的角度给 予宋代文入及其作品一个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就必须首先了解宋代学术的发展及 演变过程,对宋代学术思想的真实内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后,理学影响下的文学风貌这一课题引起了相当多学者的关注,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马积高的宋明理学与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许总的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版) 、韩经 太的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莫砺锋的朱熹文学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罗立刚的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等专 著。这些著作都以精辟的见解和详实的论证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 展。但作为研究领域宏阔的专著,马著和许著在有关论述中尚为简略,概括性论 述较实证性论述为多,而韩著则辟专章分别对多位理学诗人及其作品予以论述, 在对时代学术的动态把握上稍显不足。 作为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宋代学术的形成、发展以致完备,经历了相当长 的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学术风貌。笔者以为,对宋代学术 的研究应从学术发展的角度入手,在对学术发展演变的整体分析中把握住不同的 时代精神和学术主流。因此,本论文没有选择辟专章展示单个诗人在理学影响下 的个体创作风貌,而是力图从宏观处入手,将文人个体融入时代学术大潮中。如 南北宋之际春秋学影响下的刚性诗歌创作浪潮、诗入对杜甫忠君意识的全面继 承,逐渐成熟的理学对南宋诗坛的浸润,南宋中后期学术合流后诗歌创作向经世 方向的回归等。笔者力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在深入研究了时代学术的内涵与影 响后对诗歌创作现象进行深层阐释,对诗歌流变过程进行富有学术逻辑性和充分 历史依据的理性分析。 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高度成熟的时代,陈寅恪先生在其邓广铭 序一文中对宋代文化作了这样的表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 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 宋代诗人们以自己独特的创作理想和勇于超越的探索精神在唐诗的基础上开辟 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其总体成就超过了元、明、清三代,这已成为目前学术界 的定评。但是,相较唐诗研究而言,宋诗研究的学术成果显然无法比拟。在关 于2 0 世纪宋诗研究的对话的座谈中,莫砺锋先生认为:“宋诗研究的不足,不 是体现在某个局部,而是全局性的。它虽然不是一块处女地,但仍是一片开垦未 久的沃土,值得我们投入较大的力量”,而从宋代学术发展的角度对宋代诗人的 创作思想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则更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基于此,我选定了南宋的 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这一论题。希望能在自己努力创新的阐发中,为宋诗研究领 域填补些许空白。 此外,有一点我必须在此着重强调,在本论文的构思和撰写过程中,钱钟书 先生的谈艺录和宋诗选注给了我很多电光火石的灵感,每当我思路堵塞 或是苦无突破之时,只要翻阅此书必能神清气爽,思如泉涌。王水照先生曾有言, 宋诗选注要用四种眼光来读,钱先生在此书中的百字评论能给后人预留无限 的申发空间。虽然我由于学养尚浅而无法达到先生读书的境界,但却在对钱著的 阅读与理解中引发了自己对南宋诗歌的一些新认识,如对朱弁在金的晚唐体诗歌 创作(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史料和文集后,对朱弁的诗歌创作以“风雅精神熔 铸下的晚唐诗风”这一崭新概念来定位) 、严羽、刘辰翁诗歌理论之间的渊源、 严羽、刘辰翁的诗论对明竞陵派诗歌观点和性灵派诗歌创作的浸染( 笔者在查阅 了宋、明两朝的相关论著后,以大量的诗歌评点和诗论为论据,详尽地阐发了心 学之“勿意主静”和“真情”观对严、刘诗歌创作思想的浸染) 的阐释无不是钱 著启发下灵感闪现的结晶。“打开这本书,总能感到钱先生对宋诗全面而深刻的 把握。书中信息量这么大,并非般的工夫。今日治宋诗者要达到如此广泛的程 度是很难的”。程杰先生的这番评论正代表着我的心声。 本论文按前期与后期的时间段划分上下两编。关于前后期的界定问题,笔者 几经思索,最终将宁宗一朝定为划分前后期的分界点。因为在宁宗一朝,无论是 政治局势( 开禧北伐的失败) 还是学术发展( 庆元党禁的实施) 都发生了重大的 变化。绍熙五年,朱熹赴行在奏事,八月宁宗除朱熹焕章阁待制、侍讲。正当朱 熹准备实践理想、大展经世抱负时,他就因“初除某经筵尔,今乃事事欲为闻” 1 的“干政”之举被宁宗罢黜。朱熹的罢黜使朝野士子惶惶不安,“以为天下大老 去之,则人谁不欲去者”2 。陈傅良、刘光祖等儒学名士也纷纷去职,庙堂从此 为韩倔胄集团把持。宁宗庆元二年,在韩信胄的蓄谋和策划下,朝廷开始了反“伪 学”的“庆元党禁”:“伪学之魁( 朱熹) 以匹夫窃人主之柄,鼓动天下,故闻文 风未能丕变,乞将语录之类并行除毁”,。庆元四年五月,以禁伪学“下明诏播 告天下”4 。一时间,“党禁益哗,稍称善类,斥逐无遗”s 。“庆元党禁为人心 祸,真酷且深也”6 。可以说,朱子理学中经世济世的一面经过庆元党禁的酷烈 打击后,变得逐渐萎缩和隐藏。这是庆元党禁所造成的最大恶果。随着南宋前期 理学诸名家的相继逝去,曾经生机勃勃、努力追寻扬道济世理想的理学体系被严 重摧毁。而在一片恐怖的党禁之下,蕴涵于理学中的主静涵养、居敬穷理、正心 诚意、修身养性等特征逐渐显扬,并逐步占据了上风,这使得程朱理学日趋走向 内在。即使是后来的理宗朝对程、朱的大力尊崇也没有改变朱子理学向内片面发 展的趋势,相反,官方的尊崇和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更加从上至下地加速了程朱 理学的僵化。从政治上说,开禳北伐的失败和嘉定和议的签定,使宁宗朝成为南 宋由中兴转向衰亡的转折点。嘉定之后,南宋王朝逐渐走向风雨飘摇的末路。在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宋后期空谈“正心诚意”的程朱理学末流已越来越不适合 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吸取陆学和事功之学的长处则可“先立乎其大”,去除朱学 繁琐的弊端,使学术切近社会政治,平实致用。因此,南宋后期学术逐步趋向朱 陆合流、兼参事功,心理相融、玄实互济,并在学术合流的道路上涌现出以甬上 学者袁燮、舒磷、沈焕及宋末大儒包恢、王应麟、欧阳守道为代表的众多精英。 而在诗歌创作领域,诗坛主流也开始了向广阔社会人生的回归,在雄浑的诗风中 展示诗史精神成为南宋后期诗坛上的最强音。当然。由于时代的连贯性以及学术 发展和文学演变的延续性,我们并不能以一个固定的时间来将南宋前后期截然割 裂。笔者此举只是为了清晰地展现出自己的研究思路,能使读者方便了解南宋不 4 同阶段的学术发展趋势和诗歌主流的创作趋向。 在本论文的准备和撰写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地翻阅了南宋一代所有学者和诗 人的现存著作,希望能对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这一选题进行较全面而深入 的研究。研究所要阐释和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对诗歌流变形成的学术和社会背 景的考察,对影响诗歌创作理论的重要学术观点的界定、分析( 如程朱理学之“名 节观”、心学之“勿意主静”、“真情”观等) ,对不同阶段诗坛主流创作风貌的对 比描述,对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方向一致性的实证等。笔者力图在立足原始材料、 坚持实证的基础上对南宋诗歌的流变方向及不同阶段的诗歌风貌作出全面具体、 贴近事实的展示,尽最大努力得出公允客观的结论。 注释: 1 、续资治通鉴卷1 5 3 光宗绍熙五年,4 1 1 9 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5 7 年版。 2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2 8 绍熙五年游仲鸿奏语,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元 刻本。 3 、同上庆元二年二月辛亥。 4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5 ,8 5 页,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5 、晦庵先生落秘阁修撰依前官谢表文末考述,道命录卷7 下,丛书集成 初编本。 6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7 ,1 2 5 页,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上编 南宋前期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 第一章南北宋之际的学术转型 北宋熙宁六年,为了给新法推行制造理论依据,王安石主持成立了经义局。 王安石认为,此举的目的是,“士弊于俗学久矣,圣上阂焉,以经术造之,乃集 儒臣,训释厥旨,将播之于校学”1 。虽然,王安石这样做是怀着“致君尧舜” 的经世目的,是为了给变法开路,是为了改变北宋数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历史现状: “以宋当积弱之后,欲济之以富强,而恐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击,于是附会经 义以钳其口”2 。但实际的后果却是使北宋四百年的学术基调完全改变,道德性 命义理之学从此大兴,“自王氏之学兴,士大夫非道德性命不谈”3 。随着荆公 新学被立为官学、定为一尊,士大夫动则“性命”,行则“义理”,士风日渐低靡, 政事日趋混乱,完全违背了王安石的初衷,也使学术与社会生活日益脱节。 从北宋末期起,学术领域中逐渐兴起了一股重“经世力行”的潮流。刘安世 是北宋末年著名的学者,“从学于司马光”4 ,他是司马光的知交和弟子,刘安 世论事刚直,朝野皆敬慑,目之日殿上虎。正因为他嫉恶如仇的秉性和刚直不阿 的气质,使他遭到了权臣的憎恶,在章悖的主使下,刘安世被贬谪英、梅等州, 蔡京既相,又七谪至峡州羁管。投荒七年之久,甲令所载远恶之地,无不历之。 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岁。在他的学术理论体系中,经世力行的思想贯穿始终: “力学唯在力行。古人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故以行为贵”5 。在这种经世力行思想的作用下,刘安世的学术风貌呈现出了 与二程理学不同的特征,正如其门徒曾几所言:“刘器之学问门户,自与伊川不 同。伊川说话极精微,刘丈只理会笃信力行,亦自有省要处”6 。因此,在刘安 世的学术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元祜主流学术迥异的论述。客观地说,刘 安世很少作涵养儒家道德的泛论,在对“气”的论述中更是与元祜主流迥异。司 马光和二程之学认为,只有涵养中正平和之气才能“理正词直”,使道心纯然如 一。但刘安世却认为,“承平之久,人皆偷安畏死辟事”,所以此时提倡涵养平和 纯然之气就容易使士人籍养气之名而行苟且之实,这样不仅不能振奋羼弱的士 风,也无法扭转日益倾颓的时局。士气孱弱是北宋自建国以来士人一直无法改变 的重大弊病。正如时人吕本中所说:“刘器之论当时人物,多云弱,实中世人之 病,因循苟且而致然耳”7 。因此虽然老师司马光坚持“非孟”的主张,刘安世 却盛赞孟子,“所守凛然,死生祸福不变”8 ,并在逆境中依然高倡孟子的“养 气”论,用孟子对至大至刚之气的追求来激励自己、唤醒世人,“盖其生平喜读 孟子,故刚大不枉之气似之”,。正是这种对刚气的崇尚奠定了南北宋之际爱国 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风貌。但值得注意的是,刘安世的学术思想同时又深受禅宗 的影响,宋元学案的作者全祖望在曾几对刘安世所作的评价“尝言勿忘勿助 长,不思善不思恶,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后有这样一句案语“祖望谨 案:此元城杂禅学处”,这与其主张笃实力行的学术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 是,一方面是对经世力行的提倡,另一方面又受“空诸所有”、勿意勿思的禅学 影响,这就为理学重新走向内敛大开方便之门,因此,仅仅经历了南渡初年的二 十年后,以杨时为代表的二程理学的正统传人们便再次占据了学术论坛的核心地 位。 陈了翁也是两宋之际著名的大儒。他的了斋易说堪称易学研究领域 的经典之作。陈了翁的易学研究师承邵雍。“邵伯温闻见录称瑾( 陈了 翁) 晚得康节说易,讲解象数,一切屏绝”。宋代的易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摒 弃了汉儒的阴阳灾异说和天人感应说理论模式,使易学进一步哲理化。邵雍易学 提倡以物观物,否定情感在低层面的直接表露,极具抽象深奥的哲理化特征,这 就使邵雍易学与经世致用的学术目标相距较远:“先天之学,以心为本,其在经 世者,康节之余事耳”u 。“( 故日:) 得意忘言,得象忘言。方其未得之际而 遽绝之则吉凶与民同患之理将何以兆”u 。而陈了翁的易学承自邵雍,自然也以 演绎抽象哲理为主,时人评之日“艰深”,而了翁却乐此不疲,世事俱忘。然而, “瑾之易学又尝质之刘安世,不全出邵子矣”。与刘安世的结识与交往使陈了 翁的学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晁公武读书志谓其以易数言天下,治忽多验。 则璀于易实有所得,非徒以艰深文浅易者”w 。在对每一卦的阐释中,陈璀赋予 了它们君臣之道、君子与小人、明与暗、治与乱等具有极强现实意义和主观感情 的丰盈内涵,从而使其易学思想具有了经世致用的意义。正如吕本中在其童蒙 训中所记载的陈瑾的一段言论:“陈莹中( 陈了翁) 说,学者非止读诵语言, 撰缀文词而已,将以求吾之放心也。故太畜之卦日: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 其德。所谓识者,识其是非也,识其邪正也,夫如是故能畜其德,以言天。”由 此可见,陈壤认为,易学绝非空洞虚泛之学,而是应该具有与历史的经验教训一 一史学和现实的社会实践经世紧密相连的特征。所谓卦象乃是前人立象以尽 意的工具,而非徒为玄虚艰深的言辞。因此只有对历史和现实极为了解和关心的 人才能从易学研究中领悟前人学术思想的神髓,从而蓄德增智,在现实生活中以 敏锐的目光明是非、辨邪正,赋予易学鲜活的生命和准确的前瞻、预见功能,为 众人指路、开智。因此,在陈了翁的学术思想中,是否具有经世精神就成了衡量 学术分量,品评古今人物的重要标尺:“学者非独为己而已也,将以为人也。管 仲生平多违礼,不若晏子之有节。然孔子称晏子不过谓其善与人交,而盛称 管仲之仁,以管仲功及天下而晏子独善其身”。张元干在祭少师相国李公文 一文中的记述便证实了这一点:“( 元干) 往在宣和庚予,拜了堂先生( 陈瑾) 庐 山之南,心知天下将乱,阴访命世之贤。先生指公( 李纲) 日:讳言久矣,迪 者巨浸暴溢,都邑震惊。阴盛,兵向也。贵臣亦负薪临河,有柱下史叩头陛下, 愿陈灾异大路,腾中之奇未曾一吐,已触鳞远窜矣,异时真宰相也! 吾老不及见 矣,子盍从之游。后数年,好克见公梁溪之滨,论古今成败,数至夜分,语稍 洽,爰定交焉。盖瞻望最先而登门良旧也”。陈了翁的这种易学思想直主导 着整个南宋的易学领域,对南宋中期杨万里的易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末年,在佛学领域中盛行着“文字禅”和“默照禅”。喜好“文字禅”禅 师们沉迷于烦琐而无稽的文字公案中,碧岩集是圆悟克勤所编的颂古公案集, 著名的禅师圆悟克勤甚至倾注大半生的精力将百则公案从头一串穿来。在南北宋 之际极为流行,禅宗释子更是将其奉为宝典,说法论道无不从碧岩集中来。 他们将碧岩集记的烂熟,初听者往往觉其“下语颇异”,但深诘之则“才勘 而邪锋自挫,再鞠而纳款自降,曰:我碧岩集中记来,实非有所悟”7 ”。 一时间,空虚繁琐的程式固定了禅学修习者的思维空间,而禅僧中“专尚言语, 以图口捷”的风气更使后学者“牵之不返,日弛月骛,浸渍成弊”1 8 ,难以自悟。 宋史在总结徽宗失国之因时,有这样一段对徽宗君臣的尖锐抨击:“君臣逸 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臼行无稽”。因此,作为亲眼目睹北宋覆亡的禅师,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对佛学界一直以来流行的烦琐空虚的禅风进行了深刻的 自省,其中以大慧宗某的言论和行动最具时代特征和代表意义。宗杲认为参“禅” 的终极目的在于“悟”,要想达到“悟”,“须参活句,荚参死句,活句下荐得, 永劫不忘。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埘。对“活句”的参悟“不得作有无会,不 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 时举觉”。由此可见,“看话禅”追求的是一种在长期“举觉”中达到的对佛 理和人生的领悟,而不是文字中的诡辩和话语中的机锋。因此,对“专尚语言, 以图口捷”的碧岩集,宗果认为决不能让它在南渡后继续流行,“由是火之, 以救斯弊也”。在绍兴初年,宗杲当众火烧了碧岩集:“绍兴初,佛日入闽, 见学者牵之不返,日弛月骛,浸渍成弊,即碎其版,辟其说,以祛迷援溺剐繁 拨剧,摧邪显正,特然而振之”,从此,“衲子稍知其非而不复慕”2 2 。也使倾慕 佛学的广大士子走出了文字游戏和虚浮空谈的误区。至于万事不理,一心静修的 “默照禅”,宗杲更是给予了透彻的批驳:“今时有一种剃头外道,自眼不明,只 管教人死揭狙地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至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转使心头迷闷 耳。又教人随缘管带,忘情默照,照来照去,带来带去,转加迷闷,无有了期” 。对在国家危亡之际仍借修习“默照禅”为遁词而置国事于不顾的士大夫们, 宗杲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们的真面目:“今时士大夫学道,多是半进退。于世事 上不如意,则火急要参禅;忽然世事遂通,则便要罢参”2 4 。“尔尚滞在默照处, 定是造那禅师引入鬼窟里无疑。今又得书,复执静坐为佳。其滞泥如此,如何参 得径山禅”。在对“文字禅”和“默照禅”的两次大批判中,这两种禅学主张, 尤其是“文字禅”丧失了它在时代禅学中的主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宗杲为代 表的“径山禅”的兴起。“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作 为一名忠君爱国、心系天下安危的禅师,在烽火连天、国家危亡的南北宋之际, 参求“活旬”的“看话禅”就成了宗杲与士大夫们表达爱国理想、坚持抗敌复国 主张的有力斗争武器。而发生在绍兴十年庚申,著名理学家张九成与宗果谈论格 物之旨的著名谈话则更加体现了宗杲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经世情怀:“师( 宗 杲) 日:公只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公凝议,徐日:师岂无方便邪? 师笑而已。张日:还有样子否? 师日:不见小说所载,唐有与安禄山谋叛者, 其人先为闽守,有画像存焉。明皇幸蜀见之,怒令侍臣以剑击像首,其人在陕西 忽头落。公闻之,顿领厥旨”。 纵观宗果的禅学,爱国忧国的感情贯注始终。与他相知相得的士大夫也多为 张浚、张九成这样积极主张收复故土、重振大宋声威的“忠义士大夫”。“菩提心 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宗果经世爱国的思想鲜明地表现在他的佛学言论 中,更体现在他一片丹心,关心国事,即使因此被流放也九死未悔的执着行为中, “师虽方外士,而义笃君亲。每及时事,爱君忧时,见之词气”。 在荆公新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春秋学的研究一直处在被压抑的状态。王安 石一贯小视春秋,讥为“烂断朝报”,自王氏新学取得官方地位后,春秋学便 被摒弃于学官,为广大举子所忽视。但在朝廷之外,仍有一些著名学者在继续从 事着春秋学的研究,如胡安国、萧楚、王彦休等大儒。“是时朝廷方以经术训士, 薄海内外悉用三舍法,独春秋学不置博士,故鼓箧升堂无问春秋者,唯王彦休以 宿学老儒时能诵说而学者终不暇习。彼年复诏天下立学,以是经天子之事,首尊 8 用之”。南渡后,在山河破碎的时代形势下,一种崭新面貌的春秋学更加如火 如荼地发展起来,正如黄宗羲所言:“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3 0 。“安定胡先生 之主湖州学也,天下之人谓之湖学。学者最胜。先生使学者各治一事,如边事、 河事之类各居一斋,日夕讲究,其后学者多为时用,盖先生教人务有实效,不为 虚言也”。当最高统治者仍囿于陈旧的春秋注疏,让胡安国给左氏传 点句正音时,胡安国当即进行了批驳:“春秋,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 可比。今方思际艰难,左氏繁碎,不宜虚废光阴,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经” “。在胡安国的春秋传序中,他明确阐述了自己推行春秋学的新意旨:“春 秋,鲁史尔,仲尼就加笔削,乃史外传心之要典也。而孟氏发明宗旨目为天子 之事者。一近世推隆王氏新说,按为国是。独于春秋,贡举不以取士,庠序不 以设官,经筵不以进读,断国论者无所折衷,天下不知所适,人欲日长天理日消, 其效使逆乱肆行莫之抑也。噫,至此极也。仲尼亲手笔削拨乱反正之书亦可以行 矣。天纵圣学,崇信是经,乃于此时奉诏承旨,辄不自揆,仅述所闻之说以献。 虽微辞奥义或未贯通,然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大法略具,庶 几圣王经世之志小有补云”。从王彦休到萧楚再到胡安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清 春秋学从北宋到南宋的发展轨迹。由于时代的客观限制,使得春秋学在北宋后期 并没有取得较大发展,以至于北宋末年的老儒还在沿习春秋章句之学,但是 随着国家形势的曰渐危急,一种新的春秋学说开始以蓬勃的生命力取而代之。这 就是萧楚的春秋“大义”说,“自汉唐迄今,家春秋者且千,概癖于传, 而先生渐以经”。萧楚认为,春秋学乃是培养士人忠鲠气节的学说,凡学习春 秋之人、皆应忠君体国,正气立身。到了南宋,胡安国的春秋学逐渐超越各家, 成为最受士人瞩目的学说。在胡氏的学说中,春秋大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形而上 的封建纲常,“尊王攘夷”的提出乃是着眼于现实、立足于经世的具有战略意义 的学术思想与纯粹讲求义理、空谈性命的理学家不同,胡安国十分重视春秋 经世致用的功能。由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的湖湘学派一直延续到近代,始终保 持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封建社会,大凡言政治者无不重春秋。胡安 国之研治该书,在主观上也主要是想采取借经论道的方式,对当朝政治生活中的 一些重大问题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阐释,从而使其治春秋具有了鲜明的经世 色彩。宋史本传日:“安国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见中原 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其爱君忧国之心远而弥笃,虽 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朱熹在对胡氏学术进行总结时,也将“经世”作为其 学术的重要特征;“解经而通事务者,无如文定”。 因此,在南北宋之际的学术转型大潮中,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也同时成为时 代精神的主流。 9 注释: 1 、王安石周官新义序,周官新义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四库全书周官新义馆臣提要 3 、赵秉文性道教说,滏水文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4 、元城学案,宋元学案卷2 0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5 、元城学案之元城谈录,宋元学案卷2 0 ,中华书局本。 6 、7 、元城学案附录,宋元学案卷2 0 。 8 、9 、刘安世元城语录解卷下,四库全书本。 1 0 、1 2 、1 3 、1 4 、四库全书了斋易说馆臣提要 1 1 、1 5 、陈邹诸儒学案,宋元学案卷3 5 ,中华书局本。 1 6 、见梁黔先生全集附录,四库全书本。 1 7 、1 8 、2 1 、2 2 、引自中国禅宗通史第4 3 4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 版 1 9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 4 ,台湾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 9 卷,诸宗部四。 2 0 、2 3 、2 4 、大慧宗杲语录卷2 5 。 2 5 、大慧宗果禅师语录卷2 6 。 2 6 、2 7 、大慧宗杲语录卷2 4 。 2 8 、张浚大慧塔铭,见大慧语录卷2 4 。 2 9 、王庭硅王彦休春秋解序,卢溪文集卷3 6 ,四库全书本。 3 0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卷5 0 。 3 1 、吕本中童蒙训卷上,四库全书本。 3 2 、宋史卷4 3 5 胡安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 3 3 、胡铨清节萧先生墓志铭,澹蘑文集卷5 ,四库全书本。 3 4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1 0 ,四库全书本。 1 0 第二章南宋前期的学术潮流与尊杜风尚 第一节、“忠君”观在南渡初年的发展与强化 程颢日:“忠者天理,恕者人道。一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1 。程 颐日:“忠者,天下大公之道”2 。“如考檗之诗,解者谓贤人永誓不复告君, 不复见君,又自誓不诈而实如此,据此安得有贤者气象? 一此诗是贤者退而穷 处,心不忘君,怨慕之深者也。君臣犹父子,安得不怨? 故直至寤寐弗忘,永陈 其不得见君与告君,又称其诚不诈也”,。二程认为,君臣犹父子,君可阻对臣 不用,但臣决不能弃君怨君,因此象考粱作者这样的贤人又怎会“永世不复 见君”呢? 为了更迸一步证实这一点,二程又以盂子为例:“孟子之于齐,是甚 君臣? 然其去,未尝不迟迟顾恋”4 。孟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齐王之臣,尚且思 君恋君,欲为君尽忠而不可得后仍然徘徊顾恋,不忍离君远去,那么真正的臣子 就更应以“忠君”作为立身处世的第一准则。在这种思想前提下,二程甚至认为, 臣子不但要忠于贤明的君主,即使君主如纣王一般残暴,仍然应当忠于其主:“韩 退之作菱里操云: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道得文王心出来,此文王至德 处也”5 。身为臣子就决不应当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应对君王无条件的忠诚。 自北宋后期以来,王安石的新学就一直占据着官方的学术论坛,而洛学则一 直处于被压制的境地,在士大夫群中隐秘地发展。南渡之后,元祜党人被纷纷平 反,程颐也被追赠为“直龙图阁学士”,二程传人努力使洛学取得官方的承认。 然而,反对之声也在朝廷中不绝于耳。谏官陈公辅即是其中代表。他上疏曰:“今 世取程颐之说,谓之伊川之学,相率从之。倡为大言,谓:尧、舜、文、武 之道传之仲尼,仲尼传之孟柯,孟柯传之颐,颐死无传焉;狂言怪语,淫说鄙 论,日:此伊川之文也;幅巾大袖,高视阔步,日:此伊川之行也;师伊川 之文,行伊川之行,则为贤士大夫,舍此者非也。诚恐士习从此大坏,乞禁止之” 6 。陈公辅的言论当然有失偏颇,但在南宋初年的烽火环境中,“治天下安用腐儒, 唯通世务乃为有用”7 。广大士人需要的是能紧扣时代脉搏,能凝聚人心,高昂 士气的学说,因此,以经世致用为旨归的胡氏春秋学便跃上了时代的前台。 对二程的学术,胡安国给予了高度褒扬:“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 发明之,然后知其所学而至”8 。虽然对洛学的反对之声在朝廷不绝于耳,但胡 安国仍坚持朝廷应对程颐等人“加之封爵,载在祀典”9 ,对他们的著作也要“校 正颁行,使邪说者不得作”1 0 。正如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武夷学案中所指出 的,“南渡昌明洛学之功,文定几俟于龟山”。胡安国作为“私淑洛学而集大成者”, 在他的学术中有着大量被洛学浸染的痕迹,“有精者大纲本孟子,而微词多以程 氏之说为证”1 1 ,二程的学术思想也在胡氏春秋学的形成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吸 收下来。 虽然胡安国学术中的“尊王”之说可说是直接上承二程,但相较二程学术中 所倡导的“忠义”,表现在春秋传中的忠君观就显得目的更为明确,内容更 加具体切实:“胡文定公之学,实本于程氏。然其生也当宋人南渡之时,奸佞用 事,大义不立,苟存偏安,智勇扼腕。内修之未备,外攘之无策。君臣父子之间, 君子思有以正其本焉。胡氏作传之意大抵本法于此。盖其学问之有源,是以义理 贯串而辞旨无不通,类例无不合。想其发愤忘食,知天下之事必可以有为,圣人 之道必可以有立,上以感发人君之天职之所当行,下以启天下人心之所久蔽。区 区之志,庶几天子定哀之间者乎。东南之人赖有此书,虽不能尽知其志,诵其言 凛然犹有百十年。至其国亡,志士仁人之可书未必不出于此也”1 2 。在春秋传 中,胡安国极力宣扬“春秋大义”;“陛下必欲削平僭越,克复宝图,使乱臣贼予 惧而不作,莫若储心仲尼之经,则南面之术尽在是矣”。在最高统治者的褒扬 下,胡安国的胡氏春秋学正式被朝野奉为典范。这种忠君观反映在政治领域,便 是对内“定周王为一尊”“,对外坚持“恢复中原,祗奉陵寝,扫除仇敌,迎复两 宫”的政治要求:“灭而书取,为君隐也。一此春秋尊君抑臣,以辨上 下,谨于微之意也”。胡安国认为,孔子是在世衰道微、乱臣贼子威胁王权的 社会大背景下创作春秋的。因此,“尊君抑臣”,防范大将专权、抑制权臣势力 的“尊君强本”主张就成为胡安国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方面;对于攘夷的目的和最 终旨归,胡安国在其论著中有明确的表述,攘夷不仅仅是为“谨于华夷之辨”, 更重要的是要,祗奉陵寝,迎复两富,一洗君父之仇。在胡安国看来,不洗靖康之 耻就意味着无法报君父之仇,如果忘却了二帝被掳,家国覆亡的奇耻大辱,那么 就无异与夷狄禽兽。因此金人理所当然属于必攘之夷,决不能与之和戎偏安。正 如王夫之在宋论中所言:“是书也,著攘夷尊周之大义,入告高宗,出传天下,以 正人心,而雪靖康之耻,起建炎之衰,诚当时之龟鉴矣。” 在胡安国春秋学的影响下,忠君爱君的思想在士精神中被高度强化,这种忠 君思想极具时代特色和经世精神。它以澎湃的热情和强大的鼓动力激励着一代代 士子为国尽忠。 第二节、春秋学直接影响下的诗人群体 当春秋学成为南宋初年的时代潮流,大多数诗人都或多或少地在精神领域受 到了春秋学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宋初年的诗坛上便很快形成了一个 诗人群体,该群体没有固定的交往方式和约定的诗歌创作理念,但他们都将尊王 攘夷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并将这种理想以痛快淋漓的方式展现在自己的诗歌刨 作中,掀起了南宋初期诗坛的刚性诗歌诗歌浪潮,为南渡诗坛的学杜风尚注入了 新的活力,展现出了独具魅力的时代精神。 对于这一春秋学影响下的诗人群体极其创作成就,笔者拟从两条主线展开论 述。 1 、以张浚、胡铨为政治中心的主战派诗人群体 张浚,字德远,曾任高宗、孝宗两朝之相,是南渡政坛上的著名抗战派领袖。 张浚不同与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建立岳、韩二人那样的 赫赫战功,但他始终坚持复国理想,“誓不与敌俱存,终身不主和议”7 。“从 臣朝列,皆一时之望,人号小元祜。所荐虞允文、汪应辰、王十朋、刘拱等 为名臣,一时称浚为知人”。在学术上,张浚也颇有建树,他“学邃于易, 有易解及杂说十卷,书、诗、礼、春秋、中庸亦各有解”。 虽然张浚的学术思想曾先后受到多家学派的浸染,但在各家学派中,对张浚后期 学术思想影响最深的当数胡氏父子的春秋之学。张浚不但对胡安国执弟子之礼, 他还命自己的爱子张杭师从胡安国之子胡宏,成为湖湘学派的一代中坚。从高宗 到孝宗朝,无论是身任宰辅还是被贬荆南,张浚始终将胡氏“尊王攘夷”的学术 宗旨贯彻在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策实践中,正因为此,在张浚的周围聚集了大批 同受春秋学影响的名臣士子,胡铨、王十朋、王庭硅等人皆为其所荐,在漫长的 岁月成为张浚抗战主张“始末不疑”的坚定支持者,与张浚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深 厚友谊。 胡铨,字邦衡,庐陵人。在祭张魏公文一文中,胡铨充满感情地回顾了 他与张浚的深厚友谊:“公( 张浚) 尝谓人:平生相知邦衡,子韶( 张九成) , 始末不疑。子韶已矣,铨独在此”。与张浚一样,胡铨一生都在春秋学的直接影 响下。从青年时代起,胡铨便从本乡大儒萧楚学习春秋之学。“( 萧楚) 弟子 余百人,传春秋大义者才三四。一复置学官,议盖先生出晚,以其余授铨,几 十稔偶登甲科,为春秋第一,归拜床下,先生曰:学者非但格一第止耳,身可 杀学不可辱,无祸吾春秋乃佳”。后又与胡安国父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无 论是在学术思想还是在政治舞台上,胡铨都将“尊王攘夷”作为最终目标。早在 任枢密院编修时,胡铨就以一篇锋芒犀利的奏疏名震朝野,即戊午上高宗 封事。绍兴八年( 1 1 3 8 年) ,金国派张通古、肖哲两人为“江南诏谕使”,携国书 由王伦陪同,来到南宋国都临安,要求宋高宗越构脱下皇袍,跪在金使脚下接受 金人“国书”。而耽与偏安的高宗竟在奸相秦桧的怂恿下,不惜卑躬屈膝与金“议 和”。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毅然上书抗言。在戊午上高宗封事这篇奏 琉中,胡铨不仅以愤激的笔触猛烈抨击卖国奸臣,“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 也。”“秦桧、孙近亦可斩也。”“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 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不然,臣有赴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 求活邪”,更以莫大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直斥无视父兄之仇,苟且偷安的最 高统治者:“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 天下而臣之甘心焉”。此奏一上,正如胡铨所预料的,他当即遭到秦桧的残酷 迫害,以“狂妄上书、语多凶悖、意在鼓众、劫持朝廷”2 2 之罪被革职编管昭 州( 今广西平乐县) ,开始了贬谪、拘禁二十余年的流放生活。在流放期间,胡铨 仍然坚持尊王攘夷的主张,与秦桧等群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不断撰文著 诗,抨击投降派群小,坚决反对与金和议。题崖州洗兵亭一诗堪称其中代表, 在此诗中,胡铨以极其沉痛的笔触对苟且偷安,在破碎的山河中仍然歌舞升平的 上流统治者予以了深刻的谴责:“一带清波六月凉,洗兵安用挽天塘。哥舒自愧 雪贯剑,子美宣歌苔卧锫。玉垒尘清闲擂鼓,玳筵人好细流觞。澹罨临水空惆怅, 洛水临波见朱尝”。山河破碎,国土未复,本应厉兵秣马,整戈待旦,但偏安君 臣却早已忘记了国仇家恨,在玉垒尘清的虚假太平中享受着玳筵流觞的浮华生 活。孝宗即位后,胡铨被召回朝,当金兵压境,孝宗诏廷臣言阙政急务时,胡铨 不顾自己被贬甫还,便冒着再次被“流放窜殛”的危险上书直言,写下了一篇彪 炳史册、“绝勿言和”的奏疏,即上孝宗封事。在上孝宗封事中,胡铨以 春秋大义为旨归,力陈议和的祸害。他认为“自靖康始迄今四十一年,三遭大变, 皆在和议”。为君者不思复国是忘却了君父大仇,将中原百万黎民赤子弃于夷狄, 便是丧失了为君的尊严,甚至不如“三尺之童樨”。为臣者“欲君父屈己以从之, 则是多墨不足辱,问鼎不必耻,献纳不必争”,无异与见君父饮鸫毒而更迸之, 见社稷将倾而更毁之。为了民族和杜稷安危,胡铨遵循春秋大义对孝宗君臣进行 了尖锐抨击:“春秋谓无勇者为妇人,今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在胡铨的 思想中,春秋大义决不是空洞迁阔的玄虚说教,相反,它能凝聚起人们的坚定信 念,感召起志士的万丈豪情,因此,富于时代精神的春秋大义就成为抗战派臣民 心中的一面旗帜,在春秋学的影响下,胡铨无论是列朝为官一“玉露鸣銮随仪仗, “还是被贬岭南一“可怜独鹤浮远海”2 5 ,忠义之心和坚定的复国信念始终如, 正如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罢一诗中所描述的:“平生忠义心中许,要使奸雄 胆上寒。”正是这种精神和信念使胡铨成为南宋初年著名的抗战派领袖,在他的 影响和带动下,大批士子投身到“尊王攘夷”的时代洪流中。 正如周必大在跋王民瞻、杨廷秀与安福彭雄飞诗一诗中所评,作为“主 庐陵文盟者六十年的诗坛巨匠,王庭琏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诗歌创作领域都曾 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一首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更使其“诗名一日满四海”2 6 。 在抗战派集团中,王庭琏与胡铨结下了生死与共的友情。虽然王庭琏比胡铨年长 二十三岁,但共同的理想和志向使二人成为忘年知己。当胡铨被贬之时,尽管有 义士陈刚中惨痛的前车之鉴,但王庭硅仍然无所畏惧地为胡铨仗义执言,并寄诗 勉励:“大厦原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断能饱吃新州饭,在处江山足护持”,要 其切勿为一时的挫折所压倒,而应志兼天下。作一名铁肩道义的天下奇男子,当 胡铨在贬谪地受着非人的行为管制,“人情悃悃”,亲友皆不敢与之通问,以往的 知交变得“畏祸又恐累人,皆不敢作书,近又缘虚惊取平生朋友书问悉付丙丁, 一如邦衡往来书亦不免煨尽矣”,因寄诗胡铨被流放后刚“蒙恩自便”的王 庭琏却毫不畏惧地再次作诗以励其志;“朱崖万里海为邻,百炼不屈刚为肠”2 9 。 共同的理想和使命使胡铨和王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