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唐五代诗僧的代表齐己。 在佛教与文学的交叉领域内,兼僧人与诗人为一体的诗僧队伍,其发展壮大构 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长期以来学者对唐代诗僧的研究多集中于王梵 志、寒山、皎然、贯休等人。而与他们并列的齐己却少有人研究。本文以齐己为研 究对象,考察其诗歌创作的一生,以期对这位诗僧作个比较客观而又准确的评价。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主要是系统而又全面地研究齐已的生平和思想状况。关于齐己的 生平记载,零碎紊乱,甚至一些材料之间相互抵牾。本文对齐己生平的考证主要以 其诗歌作品为依据,再结合其他相关的历史资料加以佐证。齐己早期进入同庆寺接 受南宗禅的沩仰宗的学习,佛禅思想贯穿了他整个诗歌创作的一生。同时齐己饱读 诗书,又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儒、道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儒家关注现实、怜悯众 生的入世思想和道教悠游山水、逍遥自在的出世思想。 第二个部分,具体考察齐己的白莲集,对于齐己的创作进行全面的分析。 齐己的诗歌作品就数量面言,在整个唐代诗僧中是排在前列的。齐己释子的身份以 及其创作取向,也使得他的诗歌风格表现出僧诗所常具的“疏笋气”,主要表现为 “清”、“苦”的风格,另外齐己的古体诗还呈现出“怪”的风格。 第三个部分,探讨齐己的诗歌理论。齐己的诗学观多元化,一方面他“取尽风 骚妙”,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诗思在无形”,同时他还主张“诗澹老真风”。齐已 努力融合诗禅矛盾,走上了诗禅合辙之路。 关键词:齐己白莲集诗僧诗禅合辙 2 扬州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弛sa r t i c l es t u d i e st h eo b j e c to fq ij i , w h oi s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o ft a n g f i v eg e n e r a t i o n sp o e m - m o n k s i nt h eo v e r l a p p i n gd o m a i no ft h eb u d d h i s ma n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t r o o po f m o n k s , w h oa r ea l s op o e t s ,h a dg r o w nl a r g e rt h a nb e f o r e i tw a sa nu n i q u ep h e n o m e n ai nt h e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 s i n c el o n ga g ot h es c h o l a r sh a dt h e i re y e s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 w a n gf a n z h i 、h a ns h a h 、j i a or a na n dg u a nx i u q ij ih a db e e ni g n o r e db yt h es c h o l a r s n l i sa r t i c l es e l e c tq ij i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o ft a n gf i v eg e n e r a t i o n sp o e m - m o n k s a c c o r d i n gt oq ij i sl i f eo fw r i t i n g , w eh o p et om a k ead e s c r i p t i o no fh i mo b j e c t i v e l y a n da c c u r a t e l y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f a s tp a r t i ti n c l u d e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q ij i sb i o g r a p h ya n dt h o u g h t s q ij i s b i o g r a p h yr e c o r d sa r ef r a g m e n t a r ya n dd i s o r d e r l y , e v e nb ei nc o n f l i c tw t he a c ho t h e r w ee x a m i n eq ij i sb i o g r a p h yb y o b s e r v i n gh i sp o e m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b o u th i m q ij ie n t e r e dt o n g q i n gt e m p l ew h e nh ew a sac h i l d h ea c c e p t e dw e i y a n gb u d d h i s m t h et h o u g h t so f b u d d h i s mw e r ef u l lo f h i sw h o l el i f e a tt h es a i l et i m e ,q ij ir e a dl o t so f b o o k s h ew a s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t h o u g h t so fr ua n dd a ni n e v i t a b l y i tw a si n c o n c o r d a n c ew i t hr ut h o u g h t so f 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 st ot h er e a l i t yf o rt h ec o n f u e i a n i s ta n d d a ot h o u g h t so f t r a v e l l i n ga n df r e e d o m n 把s e c o n dp a r t , i td e s e r v e sq ij i s ( b a il i a nj i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i te a l l j e so nm o 比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o nq ij i sc r e a t i o n q ij i w r o t eal o to fp o e m so v e ro t h e r p o e m m o n k si nt h ew h o l et a n gd y n a s t y a sam o n k , q ij i sp o e m s f i l lw i t h s h us u n q r ,i t s 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sa r e “q i n g a n d k u m o r e o v e r ,q ij i sp o e w s t y l es h o w s g u a i ” t h et h i r dp a r t ,i td i s c u s s e sq ij i sp o e t r yt h e o r y q ij ih a dm a n yp o e t r yt h e o r i e s f o r e x a m p l e ,h es u g g e s t st h a tw r i t i n gs h o u l db ef u l lo ff e n g s a o ,w h i c hm e a n s f a c et or e a l i t y w h a t sm o r e ,t h et h o u g h t so fp o e ma 犯u n s e e n a tl a s t ,h es u g g e s t st h ep o e t r ys t y l e s h o u l db et r u ea n dm a t u r e o nt h ev i e wo fq ij i sc r e a t i o n , i no r d e rt og e tt o g e t h e rt h e w a yo fs k ia n dc h a n ,h ew a st r y i n gh i sb e s tt os o l v et h ec o n f l i c t sb e t w e e nt h e m , k e y w o r d s :q i j i b a ll i a nj d p o e m m o n k t h ew a yo f s h ia n dc h a r t 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 引言 齐己是唐五代著名的诗僧。追溯“诗僧”一词,它的最早出现当是在中唐皎然 的酬别襄阳诗僧少微一诗中。这与唐代诗僧队伍的发展壮大、僧诗的繁荣是 联系在一起的。“诗僧”这一诗人群体地兴起与发展,自发地契合着佛教在中国的 传播与交化的轨迹。孙昌武在其唐代文学与佛教一文中把它定位为“披着袈 裟的诗人”o 。中国佛教僧侣的诗歌创作,并非从唐代才开始的。在两晋南北朝时 期支遁、慧远、惠休、宝月、康僧渊等人的诗作在当时已富盛名。中国佛教僧侣 的诗歌创作在这一时期才真正趋于自觉。到唐代尤其是中晚唐时期,诗僧创作诗 歌才可谓到了繁盛时期,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的得到证明: 第一:僧坛唱和,百花齐放。唐代诗歌文化璀璨,同时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唐代诗禅交融的氛围促进了诗僧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其中不乏在中国 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诗僧如灵彻、皎然、虚中、齐己、贯休等。唐代释子的诗歌 在中晚唐达至空前繁荣,“自近世丽降,释予以诗名闻于世者相踵焉。”。元辛文房 唐才子传卷三云: 其乔松于灌莽,野鹤于鸡群者,有灵一,灵澈、皎然、清塞、无可,虚中 齐已,贯休八人,皆东南产秀,共出一时,已为录宝其或虽以多而寡称,或着 少而增价者,如惟审护国文益、可止、清江,法照,广宣、无本修睦无 闷,太易、景云、法振,栖白,隐峦、处默、卿云、栖一、淡交,良义、若虚、 云表昙域子兰僧鸾,怀楚、惠标可朋怀浦,慕幽、善生、亚齐尚颜 栖蟾,理莹归仁,玄宝惠侃法宣、文秀僧批、清尚,智暹、沧浩、不特 等四十五人,名既隐僻,事且微冥,今不复喋喋云尔o 以上4 5 位诗僧,除灵一等外,多数属于中晚唐人。另据全唐诗统计,它共9 0 0 卷,收藏了整个唐五代诗4 8 9 0 0 多首,作者2 2 0 0 余人,其中见于全唐诗的诗僧 有1 1 5 人,约占其诗人总数量的二十分之一,却也见出佛门释子在唐代创作诗歌的 兴盛。 第二,作品丰富,数量繁多。全唐诗中记写僧诗有4 6 卷,其中中晚唐诗僧 。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6 页 。【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秋e t 过鸿举法师院便送归江陵,刘禹锡集笺证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 社1 9 8 9 年版,中册,第9 5 7 页 。傅璇琮唐才子传授笺卷三,中华书局1 9 8 7 年舨,第1 册,第5 3 4 页 一4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作品4 2 卷,约占了整个全唐诗诗歌卷数的二十分之一。再以篇数来计算, 整个僧诗总计约为2 9 0 0 多首,其中中晚唐篇数约为2 5 0 0 多首,约占全唐诗诗 歌总量的二十分之一。 第三,亦俗亦雅,风格多样。两晋南北朝时期支遁、慧远、惠休等僧人作品 数量少,且多含说理之意缺乏诗歌韵味。僧诗经南北朝发展至隋末唐初,虽然诗僧 的数量逐渐增多,如僧法宣、慧净、智炫、慧英等诗僧的出现,但是他们的诗歌作 品诗味索然,缺乏自己的特色。另外如唐初比较著名的诗僧王梵志等人,他们的诗 歌诗风趋于俚俗,甚至被归为“化俗诗僧”。o 到中晚唐,以皎然、贯休、齐己为代 表的诗僧不仅作品数量剧增,而且其在形成了整体风格的同时,大多也形成了自己 的个性化的风格。 在中晚唐时期,诗僧创作达到了高峰时期。其中以皎然、贯休、齐己为代表 的诗僧,他们常与文人骚客酬唱应和,其持论常有雅致,作诗多求清雅。本文选取 齐己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他诗歌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唐代诗僧创作的风貌。 o 覃召文禅月诗魂,生活读书新知三鞋书店1 9 9 4 年版第4 6 页 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 第一章齐己的生平与思想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佛教充分发展的时期。此间, 诗僧创作群体的出现,见证了这两个方面的兴盛和相互影响。随着对唐代诗歌的研 究不断挖掘,对诗僧的研究也日受关注。然齐己作为唐代诗僧的代表,鲜有对齐己 生平和思想作详细阐述者。本章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记载齐己生平的相关 史料,拟对齐己的生平和思想作一个详细的介绍。 第一节齐己研究现状综述 就笔者所搜集的资料而言,学界对于齐己的研究虽不乏其人,但总体上比较零 星琐碎。学者或者是将齐己作为唐代诗僧的代表人物稍有提及,或是对齐己生平和 籍贯的考证,或者是对于齐己游历生活作考证,或是对齐己诗歌中的诗禅世界进行 探讨,或是对齐己诗歌语言特色作剖析。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围绕齐己生活历程或者 诗歌的某一个侧面而进行的。笔者将所收集的有关于齐己的研究现状陈列如下: 对于齐己生平经历,不少的学者根据齐已诗集白莲集以及全唐诗、全 唐文、唐才子传、十国春秋、宋高僧传等相关史料,作出了勾勒如:田道 英齐己行年考述o 和齐己交游考o ,周绍良( 唐才子传齐己传) 疏证镭、 邓新跃齐己生卒年考证o 、周介民齐己生卒年考由和齐己考 、陈蒲清 诗僧齐己o 、艾若诗城益阳巡礼o 等。 后世学者对于齐己与“一字之师”郑谷之间的交往有颇多的论述,可见的论文 有如下:孙矗一字之师o 、赵承学“一子之师”故事多9 、袁浩杂议一字 之师、吴在庆“一字师”与唐人对名句的欣赏比,于光远“一字师”和“半 o 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0 3 期 o 西华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0 2 期 o 益阳师专学报,1 9 9 6 年0 3 期 o 益阳师专学报。2 0 0 0 年0 3 期。 o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 9 8 9 年0 4 期 o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 9 9 0 年0 3 期 o 求索1 9 8 4 年0 2 期。 o 炎黄春秋1 9 9 2 年0 4 期 o 学生之友2 0 0 4 年6 期。 o 当代矿工) 1 9 9 7 年第0 9 期 ”特区展望,1 9 9 9 年0 i 期 ”中国典籍与文化1 9 9 8 年0 2 期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字师”o 等。 如果说在2 0 世纪晚期的研究是侧重于齐己游历生活考证,那么本世纪初以来 的论文则把眼光更多地投注到有关于全面考察齐己作品集白莲集。以齐己与白 莲集为内容,介绍齐己生平梗概及“白莲”意象的精神意义,如贺中复五代诗 词及诗人六家o ;统计分析白莲集,探讨齐己诗风的“清”、“苦”等特征,如 谢资娅齐己诗论尚“清”说初探o 、蒋力余齐己尚“清”说探微回和试论 齐己的清美诗风o 等;齐己调和诗禅的努力以及白莲集独特的审美意象,揭示 齐己自莲集所体现的诗禅境界的诗学意义,如蒋力余略论齐己诗歌的禅境美 、 黄新亮齐己诗中人间佛教思想初探o 、薛胜男略论齐己诗歌的禅宗境界回、 邓新跃等齐己( 白莲集) 与中晚唐诗禅境界o 、崔炼农齐己( 白莲集) 的诗 禅观o 等。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对于齐己的另一理 论著作风骚旨格的研究非常少,有如下论文可供参考:刘方齐己( 风骚旨格) 的诗学理论架构初探i i 、刘则鸣关于唐五代诗格中诗歌体式研究1 2 、胡淑慧关 于唐五代诗格中诗歌体式研究”、曹大中齐己 风骚旨格) 十体臆说”等。 以上谈到的只是单行的论文,另外关于齐己的研究散见于各种讨论诗僧现象等 作品中,如覃召文禅月诗魂1 5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1 6 等,然尚还未见特针对 齐己研究编写的专著,所以齐己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第二节齐己生平考述 齐己,唐末五代之间的著名诗僧,其著作存有白莲集十卷,风骚旨格 o 咬文嚼字,1 9 9 6 年0 5 期。 o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1 9 9 3 年第4 期 o 中国文学研究,2 0 0 4 年0 3 期。 o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5 年o l 期 o 船山学刊。1 9 9 7 年o l 期。 o 中国韵文学刊,1 9 9 5 年0 2 期。 o 益阳师专学报1 9 9 5 年0 1 期。 o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杜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5 卷第2 期 o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报) 2 0 0 4 年第7 卷第3 期 o 中国韵文学刊,2 0 0 2 年第2 期。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 0 0 3 年0 2 期 ”零陵师专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1 年0 1 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2 0 0 1 年0 3 期 “益阳师专学报,1 9 9 5 年0 l 期 ”覃召文禅月诗魂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 ,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 刘雯雯:齐己的涛歌研究 ! 一卷。其生平见载于宋高僧传卷三十、唐才子传卷九、唐诗纪事卷七十 五、十国春秋卷一百三等。今以齐己诗文为据,参照相关的史实资料,对齐己 的生平事迹略作考述。 ( - - ) 齐己的生卒年 关于齐己的生卒年,有关的史料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后世的学者推测有“唐懿 宗咸通二年( 8 6 1 ) ”国、“咸通四年( 8 6 3 ) ”口、“唐懿宗咸通五年( 8 6 4 ) ”o 等不同 的说法。考究在齐己的诗歌里不少的地方都有涉及他的年龄和时光的词眼,我们通 过对齐己诗歌中的自述推得出他的生卒年。 在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三首每之一:“电击流年七十三,齿衰气沮竞何堪” ( 自莲集卷七) ,之二:“十五年前会虎溪,白莲斋后便来西”,由此来推断齐己 是在7 3 岁的时候写下此诗的,并且已经在这个地方( 龙兴寺) 寓居了有1 5 年之久。 在渚宫莫问诗十五首小序中提到“予以辛巳岁蒙主人命居龙安寺”,在这里龙 安寺当为龙兴寺之误,龙德元年辛巳岁即公元9 2 1 年。由此我们得知公元9 2 1 年入驻 江陵时齐己应该是5 8 岁。渚宫莫问诗十五首之七云:“六年沧海寺,一别白莲池” ( 卷五) ,则齐己作此诗时为6 4 岁( 9 2 7 ) ,这又与其之二所云:“形骸六十余”也是 吻合的。倒推算之,则齐己当出生于成通五年( 8 6 4 ) ,另外齐己在与崔校书静话 言怀一诗中也曾云:“同年生在咸通里,事佛为儒趣尽高”( 卷七) 。所以齐己的 出生年当为咸通五年( 8 6 4 ) 。 四都丛刊本白莲集孙光宪序记齐已之卒年:“师平生诗稿,未遑删汰,俄 惊迁化,门人西文并以所集见授。天福三年( 9 3 8 ) 戊戌三月一日序。”后世学 者根据孙光宪所作的这个序跋,从而推测齐己似乎应当于天福三年( 9 3 8 ) 三月之 前去世。然而这个说法又和齐己诗歌中的自述有违,具体有三: 第一,见病起见秋月云: 病起见秋月,正当三五时清光应鏊我,幽思更同谁惜坐身犹倦,牵吟气尚 赢明年七十六,约此犍相期( 卷五) 可以得知这首诗当是作于秋天,且时值中秋,齐己7 5 岁,更确切点说是天福三年 ( 9 3 8 ) 的八月份,如此则与孙光宪序中所言有违。 第二,见忆别匡山寄彭泽乾昼上人云: o 周介民古代中国第一诗僧齐己,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2 期 。姚南强齐己和尚“儒者禅”,摘自禅与唐宋作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o 田玉芳五七字中苦百千年后清。社科纵横,2 0 0 6 年第1 期 o 齐己白莲集四部丛刊上海书店1 9 8 9 年据商务印书馆1 9 2 6 年版重印以下引齐己 诗歌如未特别指出。都指这一版率正文中凡引自莲集只标卷数 8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忆别匡山日,无端是远游却回看五老,繇悔上孤舟蹭蹬三千里,蹉跎二十 秋近来空寄梦,时到虎溪头( 卷六) 齐己在诗中表明自己离开庐山来到荆州已经二十年了,按此刻齐己是7 8 岁,齐己是 在龙德元年( 9 2 1 ) 来到荆州的,则这首诗应该是作于天福六年( 9 4 1 ) 。 第三,见寄庚匡图兄弟( 全唐诗卷八四六) 云: 僧外闲吟乐最清,年登八十丧南荆风骚作者为商确,道去碧云争几程 在这里“赓”当为“廖”之误。廖匡图,字赞禹,虔州虔化人,齐己寓居荆州与廖 匡图有诗歌往来。由诗歌我们可以得知齐己作这首诗时已经8 0 岁了,即天福八年 ( 9 4 3 ) 。“丧南荆”当是自嘲之语,风烛残年,诗人故有此说。 齐己或是应当卒于其行年八十,即天福八年( 9 4 3 ) ,或稍后。无疑地,在孙光 宪作序以前,齐己已经去世了,否则他不会有“俄惊迁化”一说,所以有学者推测 孙光宪在序中所署的天福三年可能有误,亦或是在传抄的过程中有误。国另有关于 齐己的卒所,亦无定论。一说为卒于豫章西山寺金鼓寺,o ,一说为卒子江陵o 。按 照齐己“年登八十丧南荆”之语,则齐已有可能是卒于荆州 ( 二) 齐己的籍贯与家世 围绕齐己的籍贯地主要有益阳和长沙二说。 1 益阳说 益阳说:最早提出益阳说的当是宋赞宁的宋高僧传,其本传载:“释齐己, 姓胡,益阳人也。”o 另有全唐诗卷八三八、全唐文卷九二一、宣和书谱 卷一一、十国春秋卷一o 三、书史会要卷五、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均持此说。 2 长沙说 长沙说:白莲集中孙光宪序记载:“禅师齐己,本胡氏子,实长沙人”,另 有五代史补卷三、庸才子传卷九、五代诗话卷八、山谷集卷三十( 跋 僧齐己集) 等均持此一说。 考湖广通志“隋改置潭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复改为长沙郡,唐为潭州长沙 郡隶江南西道,五代楚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 其中潭州长沙郡下又分长沙、湘潭、 o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九,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1 8 4 1 8 5 页。 o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二一,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9 5 9 6 页。 。【宋】陶岳攫五代史补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上海古籍出舨社1 9 8 7 年版,第6 6 6 页 o 【末】赞宁攫宋高僧传卷三十。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r 下册,第7 5 1 页。 。【清】迈柱等监修、夏力絮等编纂湖广通志,影印文渊周四库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3 9 页 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 ! 湘乡、益阳、醴陵、浏阳等属县,“益阳在长沙郡界,去长沙三百里,县治东望, 时见长沙城郭人物影。其土谚日:长沙益阳,一时相仰。”回由此可以得知长沙和益 阳并非一地。 宋高僧传卷三十齐己传云:“幼儿捐俗于大沩山寺”,唐才子传卷 九云“齐己为大沩山寺司牧,”大沩山在今湖南宁乡境内,唐时属于潭州益阳县, 由此齐己当属于益阳人。且长沙府志卷三十五也明确记载:“齐己,益阳人, 姓胡,唐时出家大沩山寺,住耽吟咏,项有赘瘤,时号诗囊,与郑谷、沈彬、虚中 相友善。”圆由此进一步可知齐己当属于益阳人。据齐己诗荆门病中寄怀乡人欧阳 侍郎彬( 卷七) ,这里齐己把欧阳彬称为“乡人”。欧阳彬,五代史补卷三云: “欧阳彬,衡山人。神由此可见齐己是把自己置身于长沙郡人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的。 五代史补、唐才子传等材料里把齐己归于长沙人也是就益阳上一级行政单位 而言的。 齐己俗姓胡,名得生。国家在沩山附近,当时大沩山上有名的同庆寺“僧多而地 广,佃户仅千余家”固,据五代史补卷三记载齐己是佃户胡氏之子也,则齐己有 可能由于家贫而入空门的。关于齐已的具体家庭情况的资料还有待进一步地查找。 ( 三) 齐已的生平 齐己一生主要在沩山同庆寺、长沙道林寺、庐山东林寺、荆州龙兴寺四个庙字 里度过的。齐己渚宫奠问诗一十五首序( 卷五) 云:“予以辛已岁蒙主人命居龙 安寺( 龙兴寺) ,察其竦鄙,免以趋奉。”则齐己离开他多年修行的庐山至寓居荆州 龙兴寺当在龙德元年( 9 2 1 ) 。齐己在凌云蜂永昌禅院记有云自光化已未岁( 8 9 9 ) 始寓居东林寺,则齐己寓居庐山的时间约为光化己末岁( 8 9 9 ) 到龙德元年( 9 2 1 ) 。 而从齐己的诗歌中,我们知道齐己在寓居东林寺前,在道林寺过了十年,由是齐己 寓居道林寺的时间约为光启四年( 8 8 8 ) 到乾宁五年( 8 9 8 ) 。在道林寺前齐己主要 是寓居同庆寺,所以本文把齐己寓居同庆寺的起止时间定为咸通十一年( 8 7 0 ) 到 光启三年( 8 8 7 3 左右。追溯齐己的一生,由于龙德元年( 9 2 1 ) 其被迫寓居荆州龙 兴寺不得归,齐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把齐己的生活大致划分为这 样两个时期。 1 出家修习和漫游时期成通五年( 8 6 4 ) 龙德元年( 9 2 1 ) 咸通十一年( 8 7 0 ) 到光启三年( 8 8 7 ) ,齐己时值年少。关于齐己少时事迹, o 益阳谚,全唐诗考八七七,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2 ,册,第9 9 3 7 页 。【清】吕肃高纂修,张雄图、王文清编撰长沙府志j ,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9 6 6 页 。五代史补卷三。第6 6 2 页 。【柬】计肓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五,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7 年舨,下册,第1 0 9 6 页 五代史补 卷三6 6 5 页 堡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诸书多有记载。所载较诸书详细,年代较早的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三云: 大沩同庆寺,僧多而地广,佃户仅千余家齐己则佃户胡氏之子也七岁与诸 童子为寺司牧牛,然天性颖悟,于风雅之道日有所得,往往以竹枝画牛背为篇什 众僧奇之,且欲壮其山门,勒令出家 由上述材料可以知道齐己出身贫苦,父母早亡,七岁的时候,即咸通十一年( 8 7 0 ) , 就到大沩山为同庆寺放牧。少年齐己即在一众放牧童子中表现突出,他天资聪颖, 善于以“风雅之道”入篇。同庆寺是禅宗沩仰宗的发源地。“天性颖悟”的齐己在 这里开始了他的半牧半僧的生活。纵观齐己的一生,他自觉地传承了沩仰宗“清净 无为,淡泞无碍 。的精神意旨。这种精神无为的思想造就了齐己诗歌创作思想的自 由无为,从而他的诗歌才能够“返朴遗时态”。o 唐代是一个游方盛行的时代,佛徒们也常常通过游方去寻求对佛旨的解悟,经 过高僧大德点拨迷津,达到明心见性的真如境界。据宋高僧传齐己传记载; 有客自德山来,迷其理趣,己不党神游寥廓之场乃躬往礼讯,既发解悟,都亡 朕迹矣如是药山,鹿门,护固,凡百禅林,孰不参请视其名利,悉若浮云矣 于石霜法会,请知僧务。 德山之客的机锋棒喝,开启了齐己跋山涉水,游方礼佛的先端。随后药山、鹿门、 护国诸禅林都留下了齐己虔诚探访的足迹。又宋高僧传石霜庆诸云石霜卒予 “光启四年( 8 8 8 ) 戊申二月己亥”o ,则齐己“干石霜法会,请知僧务”当是在石 霜卒前,即光启四年( 8 8 8 ) 前。由是齐己开始游方扎佛当在光启初,是时齐已二 十岁左右。这也暗合僧人当在受具足戒( 一般年满二十) 后开始云游的习惯。在齐 己随后的漫游中,湖南( 题南岳般若寺,卷七) 、江西( 乱后江西遇孙鲂旧居二 首,卷八) 、安徽( 过商山,卷三) 、浙江( 烁日钱塘作,卷二) 、江苏( 夏 日栖霞寺书怀寄张逸人,卷- - ) 等地名山庙宇,亦悉所径行。在山水之间洗涤污 垢、去尽铅华,幽林遽水在齐己笔下一派淡雅。然至署为荆州僧正之前,相当长的 时间里齐己是在长沙道林寺和庐山东林寺里度过的。 道林寺在长沙的岳麓山,风景幽雅。白莲集中现存有道林寺诗作二十多篇, 如居道林寺书怀( 卷一) 、道林寺居寄岳麓禅师二首( 卷八) 、道林寓居( 卷 页撕第5 卷 页页 鼢 粥 正 第第大。,一册册扎卷下上传, 祜集十二 灵莲三十自卷卷录灯k 传传传友僧僧镍师商高景寄柬宋 m o o o 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旦 九) 、勉道林谦光鸿蕴二首( 卷三) 、蝣道林寺四绝亭观宋杜诗版( 卷三) 等。 道林寺是齐己离开同庆寺后落脚的地方,在这里齐己没有放弃自己对诗歌的吟唱, 如居道林寺书怀云; 花落水喧喧,端居信昼眠谁来看山寺,自要扫松门是事皆能讳,唯诗未懒言 传闻好时世,亦欲背啼壤( 卷一) 这首五言律诗写得很朴素浅显,诗人寥寥数语把寺庙生活的孤寂化解为“看山寺”、 “扫松门”的悠闲。语道轻轻。而“唯诗未懒言”呈现出了诗人对诗歌的挚爱之情。 既是要修行又要追求诗歌的创作道路,道林寺容纳了这个爱好诗歌的年轻释子,也 是在这个蛰伏期间齐己确定了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坚持诗歌创作的目标。 道林寺给年轻的齐己提供了一个安心习禅作诗的环境,这也是齐己成长道路 上十分重要的修行阶段。约于光启四年( 8 8 8 ) 至乾宁五年( 8 9 8 ) ,齐己在这里度过 了十年的时光。“曾此栖心过十冬”o 的齐己对于这个“北面城临灯影合,西邻壁近 讲声通”国的满湘圣地充满了感激之情。有诗为证: 浸野淫空淡荡和十年邻住听渔歌城临远樟浮埚泊,寺近闻人泛月过庠引绿 芜春雨细,汀连斑竹晚风多可怜千古怀沙处。还有鱼龙弄白波。 春雨潇潇,乘月弄舟,看鱼龙弄白波,诗人是“闲人”也是“千古怀沙”的吟客。 宇宙的无穷广大与人类个体存在的渺小对立在这一刻而开显出生命悲情。齐己第一 次寓居濒临湘江之道林寺的时间有十年之久,在道林寺里度过了齐己意气风发的青 年时期。道林寺带给齐己的也是后期无穷的回忆和思念。 离开道林寺后,齐己稍后即开始了驻锡庐山的生活。白莲集中现存关于庐 山的诗作有三十多首。东林雨后望香炉峰( 卷三) 、观盆池白莲( 卷十) 、中 春林下偶作( 卷七) 、再游匡山( 卷二) 、东林作寄金陵知己( 卷二) 、东林 十八贤贞堂( 白莲集卷七) 、东林寄修睦上人( 卷八) 等在当时影响很大“庐 山提供的是一个佛教与中土对山神灵的崇拜及神仙信仰融合之绝妙典型。”。庐山东 林寺,为东晋高僧慧远修习之所。慧远师久居东林,德望甚重,他送客不过虎溪的 出世之姿引得无数僧徒顶礼膜拜,东林寺更是成为一众僧侣的神往之地。齐己更是 对这个礼佛胜地心向往之,及至到了庐山,齐己更是不吝笔墨,抒写自己对庐山的 o 重宿旧房与愚上人静话,自莲集卷七 o 重宿旧房与愚上人静话,白莲集卷七 o 怀潇湘印事寄友人,白莲集卷八。 。萧驰佛法与诗境,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4 2 页 丝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喜爱之情。如观盆池白莲云 素萼金荚喷露开,倚风凝立独徘徊应思教滟秋池威,更有归天伴侣来( 卷十) 诗人笔下这一池自莲含露绽放,迎风摇曳,美不胜收。据传东晋净土宗大师慧远与 慧永、刘遗民、雷次宗等十八人结社于庐山东林寺,同修净土之法。寺有东晋谢灵 运所凿东西二池,里面遍种白莲花,故号白莲社,简称莲社。白莲于东林寺在某个 程度上象征了慧远师的精神在庐山一代一代的传承。齐己于唐末离乱之际曾两度寓 居东林寺,孙光宪自莲集序亦称,白莲集之名,盖由“久栖东林,不忘胜 事”而得。 庐山是齐己修行的个重要处所,齐己在庐山居住的时间比较长,据全唐文 卷九二一齐己凌云峰永昌禅院记云: 予历午二林,迭于幽致,耳饫天籁,神融山光,忘归之心,邈矣尘外因询其 始,乃见诸末逛命笔现。不请而记之,日光化己未岁,适于天祜丁丑年。一十八 栽矣。 光化己未岁即公元8 9 9 年,天祜丁丑年即公元9 1 7 年。由这个记我们可以得知,至此 刻齐己已经在庐山居住有十八年之久了。庐山“幽致”的风光让齐己起了“忘归之 心”。在庐山居住的这一段日子对齐己整个人生道路的影响是巨大的,山光水性陶 冶了他的情操,寺庙修行培养了他自觉的诗禅意识。 齐己也会偶尔离开修行地去“游江海名山”。湖南的宝刹名山自是不在话下, “登岳阳,望洞庭”o ,看“君山如黛”o ,让人留连忘返。唐昭宗龙纪元年( 8 8 9 ) 前后,齐己在江东金陵( 南京) 、扬州、镇江、钱塘一带漫游。我们从后期齐己大 量写给“金陵旧知”和“金陵知己”的诗歌看,则齐己可能在金陵停留的时间比较 长,故而对这里的朋友深怀感情。齐己来到扬州,当时值孙儒攻陷扬州后不久,十 国春秋卷一吴世家云:“龙纪元年( 8 8 9 ) 夏四月壬午,孙儒陷扬州昭宗大 顺二年( 8 9 1 ) 儒恃兵强,移檄藩镇,数行密及全忠罪于是焚扬州庐舍, 驱丁壮妇女渡江,杀老疾以饷军。” 整个扬州城一片混乱,齐己也由此目睹了“往 。孙光宪白莲集序四酆丛刊初编集部。 o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二一,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9 5 9 6 页 o 唐才子传枝笺卷九,4 册第1 7 6 页 o 唐才子传校笺卷九4 册第1 7 6 页 o 唐才子传校笺卷就4 册第1 7 6 页 o 【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柏一4 i 页 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 旦 年吟月社,因乱散扬州”( 赠无本上入,卷三) 的乱景。白莲集中现存的关于 云游江东一带的诗作多达十余首,再经蒋山与诸长老夜话( 卷四) 、与节供奉大 德游京口寺留题( 卷十) 、金山寺( 卷二) 、登金山寺( 卷二) 、 秋日钱塘作 ( 卷二) 等详细地记载了他在江东的游历情况。 天祜五年戊辰岁( 9 0 8 ) ,时逢唐亡后次年,各藩镇据地为营,纷纷称王,社会 一片混乱。齐己短暂地离开了庐山东林寺,回到了湖南,开始了湘阴、“衡阳又耒 阳”( 次来阳作,卷六) 等地的漫游。据十国春秋卷六十七武穆王世家 所载,开平二年,即吴天辜占五年( 9 0 8 ) ,楚王殷与青海节度史刘隐展开了十余战,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游方途中,诗人进一步接触到“九土尽荒墟,干戈 杀余害”o ,“地说丘墟甚,民闻旱歉残”固的社会现实,齐己内心的伤痛达到了无 以复加的地步,如其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云: 白发久慵簪,常闻病赤吟瘦应成鹤膏,闲想似禅心上固杨花乱,沧洲获笋深 不堪思翠峨,西望驻沾襟( 豢一) 9 0 8 年,时郑谷退隐寓居袁州已久,虽老病慵懒而不忘吟作。看似“闲想”不闻事, 然而诗歌末四句道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伤痛,国破家亡让入泪下又如寄王振 拾遗云: 折槛意何如,平安信不虚近来煲谏草,深去觅山居志定荣枯外,身全宠辱余 分明知在处,难寄乱离书( 卷一) 国祚衰亡,有志之士亦心灰意冷而隐居山林。诗人和朋友之间“明知在处”而“难 寄离乱书”。诗歌中充满了压抑悲哀的气息。与江东之游力写沿途风光的诗歌不同 的是,在这一次漫游中。齐己的诗歌转向了对现实苦难的思考与展示。在这些与朋 友唱和往来的诗歌中,齐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的低沉哀怨之中,以致发出了“忽忽动 中私,人间何所之? 老过离乱世,生在太平时”固的长叹。白莲集中涉及到的对当 时政治、经济、战乱等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2 羁留荆州龙德元年( 9 2 1 ) 夭福八年( 9 4 3 ) 后梁龙德元年( 9 2 1 ) ,齐己离开其隐居多年的东林寺,因“诸侯稽首问难禅”西, o 十冒春秋卷六十七。第5 6 6 页。 o 丙寅岁寄潘归仁,白莲集卷一 o 送崔判官赴归停自莲集_ 卷六。 o 戊辰岁江南感怀,白莲集卷四。 。剂渚寄怀西蜀无豢大师兄,自莲复,卷七。 竺扬州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遂应广济大师“相约峨嵋去”。的邀请欲入蜀。白莲集序云:“晚岁将之岷峨, 假途渚宫,太师南平王筑净室以居之,舍净财以供之。”。表明齐己是在赴蜀的途中, 路经荆渚时被南平王留下的,加之“嵩岳去值乱,匡庐回阻兵” 的情形迫使齐己 接受了南平王高季兴的挽留。 关于齐己被羁留荆渚的情况,宋高僧传齐己传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于时高季兴禀梁帝之命,攻逐雷满出渚宫,己便为荆州留后,寻正受节度适乎 均帝失御河东,唐庄宗自魏府入洛,高氏遂割据一方,搜集四方名节之士,得齐之义 丰,南岳之已,以为筑金之始验也龙德元年辛已中礼己于龙兴寺净院安置。给月俸, 命作僧正。 僧正一官,始自东晋,当时只是置于一些主要的地方,唐元和二年( 8 0 7 ) 后,中 央设置僧录,地方则设置僧正,专在府尹、都督、刺史、节度使管辖范围内掌管僧 务。唐代僧人被任命官职,受赐紫已成为风气,与皎然、贯休等僧人积极干谒赏识 不一样的是,齐已是“苦被流年追” ,带有几分无奈担任僧正一职的,其勉吟 僧云: 千途万辙乱真源,白昼劳形夜断魂思着袈裟把名纸,擘他低折五侯门( 卷十) 这一首七绝自况诗道出了齐己内心的复杂。生活离乱、日夜劳形让诗人疲惫不堪, 最后只有“忍把袈裟”换了低首“侯门”。齐己一生以足不过虎溪的慧远为自己精 神的楷模,他也在诗中鸣志不谒王权,不屈王侯,“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 , 然而在荆南寓居期间,他却写下了多首上南平王的应酬之作。如谢南平王赐山鸡 云: 五色文章类彩鸾,楚人罗得半摧残金笼莫恨伤冠帻,玉拉须惭剪羽翰孤立 影危丹槛里,双栖伴在白云端上台爱育通幽细,却放溪山去不难( 卷七) 诗歌显是奉承之作。诗中南平王,具体不知指的是谁。高季兴后梁开平元年( 9 0 7 ) 拜为荆南节度史,后唐同光二年( 9 2 4 ) 进封为南平王。其子高从诲天成三年( 9 2 8 ) 嗣位镇守荆南,清泰元年( 9 3 4 ) 拜为南平王。但是从诗歌末句,明显借山鸡放去 of 寄蜀国广济大师j 白莲集卷九 o 孙光宪白莲集序四部丛刊初编 本。 o 夏日荆渚书怀白莲集卷三 o 柬高僧传卷三十,下册第7 5 1 页 o 夏日言怀。白莲集卷六 o 自题) ,自莲集卷六 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 一1 5 “不难”与诗人本身却被迫羁留的处境比较,诗人不满之情较为明显,此语似不应 为齐己晚年垂病之语,所以这里南平王极可能为高季兴。另外尚还有辞主人绝旬 四首( 卷九) 、庭际晚菊上主人( 卷四) 、中秋十四日夜对月上南平主人( 卷七) 、 谢南平王赐山鸡( 卷七) 等应承之作。五代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齐己依赖南平 王而能暂免衣食之忧。是故有了内心世界上与行动上的冲突。 在荆渚为僧正期间,也是齐己诗歌的一个大丰收阶段。因为没有了在外旅途奔 波的劳累,齐己能够静下心来进行诗歌创作。诗歌的创作数量上升,尤其是酬唱的 诗歌数量激增。但是因为本身齐己留在荆渚带有几分强迫性,心情的压抑使得诗人 在看待外界事物时不如以往开阔,写景的对象由先前对整体环境的把握改变到对 “仙掌”( 仙掌,卷九) 、“中秋月”( 中秋月,卷九) 、“片云”( 片云,卷九) 、 “雪”( 看雪,卷八) “松”( 庭际新移松竹,卷八) 等细小事物的描写。最有 代表性的作品为其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 卷五) :病起见王化、病起 见图画、病起见苔钱、病起见庭竹、病起见生涯、病起见秋扇、病起见 衰叶、病起见庭柏、病起见庭莲、病起见庭菊、病起见庭石、病起见庭 沙、病起见苔色、病起见秋月、病起见闲云。从诗题看,诗人的眼光局限 于庭院之物,颇有局促之感,整个诗歌的气势亦不复前期的开阔。 身体孱弱的齐己在荆渚留养期间写下了不少的感怀恩旧的作品。后唐天成二年 ( 9 2 7 ) ,“海门相别住荆门,六度秋光两鬓根”o ,在荆渚度过了六个年头的齐己, 此时也已经6 4 岁了。回首往事,岁月悠悠,这个一心想着“终将此形陋,归死故秋 林。”o 的花甲老人写下了有名的渚宫莫问诗十五首( 卷五) ,这组诗是诗人“东 林归未得,摇落楚江头”o 的产物。“骨渐疲”o 、“劳形已不能”固的诗人感叹“流 光速可悲,存心修未了” 这一切强烈有力地反映了齐己羁留荆渚这么多年来真实 的感情基调。同时因为在该诗的小序中诗人自陈“辛巳岁蒙主人命居龙安寺( 龙兴 寺) ”,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后世学者研究齐己生活分水岭的重要作品。 孤病加上寄居他乡的缘故,这个阶段齐己的作品内容大多局囿于描写自己孤寂 的心情和思乡的强烈愿望。然而混乱的局势让他没有办法拖着病重的身躯四处去游 方,他寄感情于诗歌,把所有的感情付诸笔端,清苦、悲凉、哀叹成为了他后期作 品的主要基调。寓居荆南期间,虽然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羁留不得归的齐己却一 直郁郁寡欢。据白莲集序所言,至天福三年( 9 3 8 ) 三月前,齐己应当是去世 o 怀金陵旧知,白莲集卷七 o 病起二首,白莲集卷一 o 渚宫莫问诗之二t 白莲集卷五 o 渚宫莫问诗之十四,白莲集卷五 o 渚富莫问诗之十五,白莲集卷五 9 渚宫莫闯诗之十四,。白莲集卷五 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 关于齐己的卒年,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所载不同看法) 齐己的去世似乎来得 仓促,他还没有来得及整理自己诗稿,最后是由其好友孙光宪编辑完成,孙光宪把 齐己的诗稿整编成白莲集十卷,使之流传下来。 第三节齐己交游考 在白莲集中,齐己诗歌唱和中提到的人物约有1 8 0 入之多。这其中有他相 识多年的好朋友( 睦修尚颜,贯休郑谷) ,也有仅仅数面之缘的朋友( 孔秀才,华 顶道人文英大师、黄晖处士) ,甚至有一直想见面却没有见面的朋友( 陈秀才) 。作 为名在当时富有声望的诗僧,又身处游方风气盛行的时代,齐己云游四方,交游颇 为广泛。我们把齐己的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输路线安排方案范本
- 重庆工商大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浚县民丰渠施工方案
-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画法几何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中医药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人体发育与形态结构学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中药生物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师范大学《工程项目管理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临床综合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城市学院《智能工厂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高三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 项目一任务一《家宴菜单设计》课件浙教版初中劳动技术八年级下册
- 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CAAC)考试复习重点题库500题(含答案)
- 腰痛中医辩证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 作业设计
- 20以内加减法混合计算题进位加退位减幼儿小学生口算训练
- 2024年4月自考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题及答案
- JTG-T-D33-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 2024光伏电站索悬柔性支架施工方案
- GJB9001C-2017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表格汇编
- 2024年山东省庆云县九年级第一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