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耋堕鱼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蚕墨堕导师签名:到垂起日期:竺鲨耷塑p j 出东大学硕士拳倥论文 摘要 自吉及今,哲学家进行的各种理论探讨,其霉的是簧扶根本上解决人生闯题。 入生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一个恒远醣阎邀。先秦时期,关予人生阎题的探讨 “西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各家中,儒家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先秦儒家所 挺溅韵关于人生滴题赞磊熹,影嘀了中善凡予年熟人学,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菲 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先秦儒家的理论,围绕饕人而展开,在生死、人格、生活和 实现理想入生的途径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论述。本文选定先秦儒家入生价值观闯题 进行磅究,试图遥过对先秦儒家关于人生问题的梳理,从生死溉、人格价值观帮 理想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较系统的考察先秦儒家的人生价值鼹,以期对先秦儒 家思想有进一步的理解。 我毽警前发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孛,提蔼以入魏本,实施“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的方略来构建和发展和谐社会,其宗韪也就是要解决当代人的合理生 存问题。耐先秦儒家的理论本身倾注藉强烈的人文关怀,其理论从总体上来讲可 以称之秀入学,希塑通过鲁嚣的研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溉提供借鉴。 关键谴: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生死观人格价使观价值取向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i l l c em e 锄c i e n tt i m 鹪,e x p l o 枷。璐 o fv a r i o u sl 硎伪c o n d l l c t c d b y p h i l o s o p h e r sh a v eb e e n a i l i l e da tm ef i l l l d a l i l e n t ms o l u t i o nt 0t h el i f ei s s u 嚣h lt h e l l i s t o 巧o fp i l i l o s 0 p 1 1 y ,t l l ee x p l o r a t i o 璐o fl i f ei s s u 铭h a v en e v e rs t o p p e d l i f ci s s u 销a r e a c c o m p a i l i e db yah u m a ns o c i e t ) ,l a s t i n g 蚍j u s t 嬲也eo l ds a 如n gg o e s ”l 甜i n gah l l i l d r e d n o w e r sb l o s s o m锄dab 加删s c h 0 0 l sc o n t 衄d ”h ll e p r e - q i np 舐咄 m e e ) 叩l o r a t i o 璐c o n c “n g 也el i f ei s s u e sa r ea m 镪n e l ya c t i v e a m o n g 也o 也谢骼,也e 呻a c to fc o i l f l l c i a n i s mi si n o r c 缸盯e h i n g 1 k l i f ev i e w sf 0 咖c db yp 托- q i n d y i l 舔妙 c 0 n 血c i 狃h a v eb 咖i m p a c t i n go nc h i n e m 姗加a n s 矗) r 也o u s a i l d so f y e a 璐,锄ds t i l lh 嬲av e 巧i m p o r t a n ti l n p ti nt o d a 矿ss o c i e 哆t h ep 静q i nd m a s 哆 c o n f i 】c i 趾s t h t 删哆i sb 蠲e do nh l 姗a na n df b c 墩so n 吒缸dk 晖a b l d a l l t e x p o s i t i o n sa _ b o u tv i t a l i 咄p e r s o n a l i 吼l i v e l i l l 0 0 d 锄di d e a l s 嬲w e n 嬲o l e ra s p c c t so f l i f ei s s u e s l ep a p e rc o n ce 1 1 蚴e so nt 1 1 ev a l u e so fl i f eo fp r c - q i nd y n a 啊c o 曲l c i 勰 a n dt r i 鹤t 0c o m b l ep r e - q i nd y 眦s t ) rc ( 瓜u c i 趾sl i f ee x p o s i 廿o n s ,a n da 钍e m p t st 0 e x p l o r et l l e i rv a l u e s 缸吼t 1 1 ef b u rp o i i l t s :t l l ev a l 鹏o fv i t a l 时,t l l ev a l u eo fp 蹦加a l i t ) r , m ev a l u eo fl i v e l i h o o 也锄dt h ev a l 鹏o fi d c a l s ,i no i d c rt 0g c taf i l n h e fu i l d s t 锄d i n g a b o u t 龇m o u 出o f p r e q i n 嘲c o 血c i 趾 a tp r e s e n t ,c h i i mi sd e v e l o p i i l gt l l es o c i a l i s tm a d 【e tc c 0 1 1 0 m mw bp l d l n o t et h e p 。o p l e c e i l t e r e dc o n c e p t i o n ,粕d 础f i l lt l l es 缸吼e g y0 f ”m l i n g l ec o l l i i h yb yl a w 趾d m l i i l gt h ec o u n 旬哆b yv i r t u e ”嬲t 0b u i l d 锄dd e v e l o p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呗i t s p 呻i st os o l v em er e a 湖a b l eq u e s t i o no f 吼l i v a l p r e - q i nd y l l 嘶c 阻觚i 姐s m e o 巧d e v 0 t e si t s e l ft 0as 缸o n gh u i n a i l i s t i cc a r e m e 也e 0 o v e r a l l ,c 趾b ec a l l c d h u i i l a na n s ,a n dih o p et h a tm yr e s e a r c hi sh e l p f u lf 0 rc o n t 叩r a 巧p e o p l et 0 韶协l i s h t h e i ro 、) l mv a l u e so fl i f e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素姑w o 砖s :p r e - q 曲d y n a s 秒c o n c l 勰 v a 薹毽e so fl 溉v 鑫l 毯eo fv i t a 量姆 v a l u eo fp e r s o n a i 毋v a l u e s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人生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各种观点和观念,其本质上是 一种价值尺度,是以基本评价标准为中心的价值信念,并为一定的人生哲学或人 生哲学思想所统摄。它包括对生死、人格价值的看法,以及生活领域中的各种价 值取向。 先秦时期,关于人生问题的探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对后世的 影响更为深远。先秦儒家的理论,围绕着人而展开,对人生问题有着丰富的论述, 其诸多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对我们的生存、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 其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尊生论和闻“道”、行“道 的生命价值实现论让我 们明白人生在世应该珍惜生命,重视生命,但不能因此而贪生,因为人活着还有 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追求; 其树立的典型人格形象即“君子”形象让我们明白人在现实生活中应做到诚 实无妄、真实无欺; 其人格和谐理论让我们明白工作生活中应该各安其位,各行其道; 其“尚义求利 、“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和“理以制欲”、“节欲化性 的理欲 观让我们明白生活中可以追求利益和满足自身合理欲望,但同时应当符合道德规 范并加以节制; 其“为仁由己 、“和而不同 的群己观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当保持自己 独立的自我价值,同时做到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达到人际关 系的和谐等等。 “人生是人的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人的生命是起点,只有具有了生 命才能谈得上人生:人的人格是基点,只有确定了人格才能称得上人生;人的生 活是动点,只有具有了生活,人生才能行进;人的理想是圆点,只有实现了理想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r = 作司组编,人生观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1 4 页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生方能圆满。因此探讨人生价值观,就要从人的生死观、人格价值观和理想人 生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具体而言,就是要说明人的生命、人格有没有价 值,有什么样的价值;说镌如何对待生活领域中的各种矛盾关系;说明理想人生 价值是什么,应如何实现等等。先秦儒家对人生价值观的这几个方面都有深刻的 论述,本文希望通过对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的研究,对我们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 观有所借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先秦儒家的生死观 生死问题是人类有了意识之后就开始思考的重要人生问题,人们对生命价值 和死亡意义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先秦儒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系统 的总结,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认为,人们从生到死 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变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先秦儒家承认死的实在性,把死看 成是每个人不可躲避的自然归宿,因此,他们对待生死持清醒的理性态度,提倡 人们应安于天命而减轻忧虑。 同时,先秦儒家非常重视生命过程中道德价值的实现,把道义和道德价值置 于死亡之上,生为道义而奋斗,死为道义而献身,认为死亡不是痛苦的个体毁灭, 而是道义的最终实现。 ( 一) 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尊生论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只有一次的生命是其他一切可能性得以开展的前提和 基础。没有物质性的身体存在,任何事情都无所依托。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 秦儒家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 自古及今,人们都在求索如何延续宝贵的生命。先秦儒家对生死问题没有进 行回避,他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死。 第一,先秦儒家对待生死问题,没有同中国古代神秘主义人生态度一样渴望 并且探求长生不老。孔子坦然地提出“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礼记祭义) , 一 荀子也讲“死,人之终也”( 荀子礼论) 。他们不避讳死的问题,而是理性的 正视死的问题,他们看到了人生是一个由生至死的过程,人都有一死,生命最终 归结为死亡。 先秦儒家认为“生”和“死”表面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但从本质上看, 生和死是沟通为一的。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有“生”必有“死”,但是同时,“死” 还是另一种“生的形式,此物之“死”成就了它物之“生 ,反之亦然。先秦儒 6 山东大掌硕士掌位论文 家告诉人们有生必有死,其目的不是让大家坐而等死,消极面对生命,而是告诫 人们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生命,这也成就了儒家一贯的“入世坩人 生态度。 第二,先秦儒家尊重人的生命。先秦儒家认为众生必有死,不言死后之事, 以积极态度看待生命的同时尊重人的生命。“颜渊死,子哭之恸 ( 论语先进) , 对于爱徒的死亡,孔子哀其“不幸”,叹其“短命,悲丽恸哭,显示了孔子对学 生死亡的惋惜,言语中也显示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当然,颜渊是孔子的爱徒,他 死亡,作为老师的孔子悲伤,惋惜亦在情理之中,那么对待他人之死,孔子又是 什么态度昵?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也表现了其对人生命的关爱。孔子提出的 爱入是指泛爱一切人,包括一切阶级、阶层的人在逡。我们可以从他反对人瘸, 提倡“修已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看出这一点。论语中记载了孔 子在路上见到穿齐衰丧服的人,孔予就改变态度表现出哀伤;在车上看见穿丧服 的人,就耀手扶蔫车前横木,表示袁戚之情。以上这些事例,也表现了孔子对生 命的尊重。 第三,反对战争,反对杀戮。孔子对人生命的珍视也体现在其反对战争的思 想土。卫灵公曾忍孔子请教军旅之事,孔子颇为反感地拒绝道:“俎豆之事,剐尝 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 论语卫灵公) 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其 实,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授弟子,何尝不懂军旅之事,之 所以要拒绝里灵公,是因为他知道战争就意味着杀戮,这正是孔予所强烈反对盼。 孟子更是把春秋以来的战争都斥责为不义之战。梁襄王曾问孟子谁能够统一天下, 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盂子梁惠王上) 面对频繁的战争,大量的 杀戮,生灵涂炭,百姓处于承深火热之中,盂子出于对人类生命的热爱,提出了 以仁来统一天下的主张,对那些喜欢战争、穷兵黩武的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梁 惠歪因争夺土地,驱使民众去作战,死者无数,孟子便指责他“不仁哉梁惠王也! 孟子尽心节) 第四,人活蒋应“知生 、“事人 。先秦儒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孔子的 学生问孔子鬼神及死后之事,孔子坚决地反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焉知死? 一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入世”的,那么,从“知生 、“事人 应该 看到儒家入世哲学的端倪。死亡本身是痛苦的,面对人生痛苦,人们往往有两种 态度:一种态度是在痛苦面前折服,消极面对人生;另一种态度则是正视痛苦, 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先秦儒家认为,既然死亡的痛苦人人都不可避免,那么 就不去思考死后之事,在人活着的时候多想想怎样让有限的生命实现其应有价值。 ( 二) “尚义求利”、“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朱子文集卷二十四) 义利关系是中国哲学的 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 先秦儒家,主张“尚义求利一、“舍生取义一,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儒家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含于人之心性之中。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其原因在于 人之心性与天相通,“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 上) 天有上下、阴阳之分,人有君臣、夫妇之别,这便是天经地义。人生在世的 所作所为只有符合这些经义,才能上不负于天,下不愧于祖,因此儒家强调死作 为人生的最后一种行为,也必须落实在天所定的仁、义、礼、智、信上。 先秦儒家认为利在乎性。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 所恶也。 ( 论语里仁) 由此可见,孔子承认人有追求富贵的本能,追求一己 私利是人的天性,这是正当和正常的要求。孔子又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 论语宪问) 说明孔子认为一个人要长期安于贫困是很困难的,因此他主张 要重视“利 ,使人们的生活有基本的保障。孟子讲:“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 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孟子告子上) 荀子讲:“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 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 由此可见,好利是人的本性。 正因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因此先秦儒家不反对求利。先秦儒家提出了“见利 思义 的道德原则去衡量人们的求利行为是否正当,认为利只有符合义的道德要 求时才可以得,其实也是告诉人们在求利时要采取正当手段,即尚义以求利。孔 子承认人的合理欲望,不否定利益和财富,也不反对个人追求私利。他曾说:“富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如 果寓贵能合理求得,即使做替人执鞭的下等贱役他也愿意做。但同时,他又强调 求剥的方法和手段,关注利益遥求的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合予义的精神,主张对 待物质利益要合予义然盾取。他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话里仁) 即是说 追求富贵和摆脱贫困的行为要以是否合乎义为前提。链还说:“见利思义,见危授 命,久需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也。( 论语宪问) “不义且富面贵,予我 如浮云。( 论谱述而) 在孔子看来,人们求利之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该利 合不合义豹道德要求。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义利观,认为人们都有追求熬利的欲望,并且肯定 了这种物利需求是必然的、合理的。他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孟子告子 上) ;“入亦孰不欲富贵( 孟子公孙丑下)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 孟 子尽心下) 。每个人都零望能屠高宦、受厚禄、衣文绣、食膏粱、瞬美妙的音 乐、拥有豪华的住宅和娇妻美妾,而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也是“君子欲之 ( 孟子尽心上) 。他认为人们这种对财利的欲求是与生俱来的,是入之天性。 袍说:“琵之于味也,鏊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孟子- 尽心下) 可见,孟子并没有把人们的利欲之心和逐利行为看作 是恶的东西,而是认为人入都有对自身利益的欲求,这就肯定了人们求利的合理 性和正当性。在盂子看来,满足自己的正当物质欲望,获得应当之利,是无可厚 非的,但他同时把求利和重义联系在一起,主张“舍生取义 。他说:“鱼,我所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面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敌患有所不辟也。一( 孟子告 子上) 苟子反对无义之剥,他讲:“保利弃义谓之至贼。捧蕊子修身) 认为“唯 利所在,无所不倾 的人“谓小人矣。在尚义求利的思想下,他提出先义后利的 思想:“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 荀予荣辱) 在他看来,人们追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求利益时不但要尚义而求利,而且义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求义要胜利:“义胜利者为 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予大略) ( 三) 生命的价值在于闻“道”、行“道 先秦儒家在对死亡的超越上的基本观念,就是重视生命过程中道德价值的开 拓,追求个体之人与整体之德的合一,由有限进至无限,从而超越死亡。孔子认 为,人不在于一味地贪生,而在于以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追求“仁”道,“士不可 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 论 语泰伯) 为了获得这种仁,人可以舍生忘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 “杀身成仁 集中表现了儒家以道德价值的实现 作为人解决生死问题的关键,促使人们走死后不朽之路,达到生命对死亡的跨越。 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 ( 论语里仁) ,什么是人生命的存在价值? 在孔子看来,闻道显然是最重要的。对此朱熹做了注解:“生死大事,仲尼云,朝 闻夕死,然则道之未闻,死不得也。不但死不得也,虽生在世,亦在鬼窟里过日。 盖其死也久矣,何必死而谓之死。先须生得,然后死得,其所以死乃所以生者也。 故曰,未知生,焉知死,程子日,死之道,即生是也,更无别理。 “人受天所赋 许多道理,自然完具无欠阙。须尽得这道理无欠阙,到那死时,乃是生理已尽, 安于死而无愧。 后世儒家也以此为准,一生中为求道而不懈努力。但是,“道”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才算生得,却没有明确的界定。 “道”在先秦儒家那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范畴,贯穿于自然、社会、人及三 者的相互关系之中。先秦儒家讲的“道”有三层含义:“从自然的维度看,道是指 天地运行的规律,即天道;从社会的维度看,道又是指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以 及合乎宗法礼制君臣名分并由此而达到社会协调、和谐的大同理想状态;从人的 维度看,道也是个体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并由此而升华其道德水准和人生修养的成 贤成圣的途径方法。”道的这三层意义也被先秦儒家贯穿于人生实践之中,在他 们看来,道对社会对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方同义,儒家道势关系论,孔子研究,1 9 9 3 年第l 期,第2 7 页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先秦儒家把“道”作为志士仁人的人生终极目标,它不仅是一种道德信念, 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知道孟子和苟子分别从“仁 的角度和“礼的角度 发挥了孔子豹愚想,把“仁和“耗作为道德行为的基本规范秘最离准燹| j ,成 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离 娄上)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士庶不仁,不保圈体。挣孟子离娄上) 萄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人无 礼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家无理则不宁。”( 荀予修身) 我们从孔、盂、荀的论述来看,小至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无不要求 仁人志士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因为先秦儒家对“道 的意义有以上认识, 因此他们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高的价值,即只有达到了“道”,人的价值才可以褥 到实现。先秦儒家看来,实现“道的人生价值,具体体现为“天道、“先王之 道和“中道 。 首先遵循“天道 。“道,谓天道。”大戴礼记易本命) 先秦儒家讲天, 第一层含义为“天命”。人的死生,皆为“天命”所决定,即所谓“死生有命 ( 论 语颜渊) ;“天命同时具有客观必然性。孟子讲:“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 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捧 ( 盂子离娄上) 也正因为“天一有着这样的必然性,在对待“天命上,人 应当“乐天知命 ( 易经系辞) 。天的第二层含义为“天打的价值性。先 秦儒家认为“天的存在是具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在于搿天视鸯我民褫,天听自 我民轻一,从这一角度将“天的存在同人的价值联系在了一起。“天的最后一 层含义,为生命的意义和象征。正因为搿天挣有上述三个含义,因此在最后一种 种含义上来讲,科天成为人们的追求和理想。在孟子看来,“天亦当然成必人 生的价值之源,故人们要“知天 ,“事天而“知命 ,“立命,“知命是为了 “立命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蚪孟子尽心上) 唯有“尽 心一,才能“知性”、“知天”;唯有“存心”,才能“养性蚪、“事天”,无论寿命长 短,都要修养自身以待天命,这样才可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遵循“先王之道”。“天道”尽管说是必然有意义的,但毕竟离现实的 人还是比较远,“天道”如何成之为“人道”昵? 先秦儒家以“先王之道一来贯通 “天道”与“人道”。先秦儒家认为“天命”对人来讲就是一种宿命,对于普通人 来讲是很难把握“天命”的,以至于孔子这样的人,他自己才“五十而知天命”( 论 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他们所处的时代人们所奉行“道,其实乃是“先王之 道”,而“先王之道 来自于哪里呢? 孟子讲:“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 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明于庶物”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察于人伦”是认识道德意义及规范。舜这样的先王,不是“行仁义”而是“仁 义行”,这样的仁义即来之于天,是为“受天命”,而后“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 而多年,施译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 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所能为也”( 孟子万 章上)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云致而至者,命也。一( 孟子万章上) 。舜 之相尧,禹之相舜”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正是这样,先秦儒家通过“先王之 道”使“天道 、“天命”过渡成了“人道”、“人命 。 最后,遵循“中道”。“天道”、“天命”通过“先王之道”转变成了“人道”、 “人命”,那么“人道”在平常人的生活中是怎样体现这种“天道”、“天命的呢? 先秦儒家认为“人道 是以“中道”即“中庸”之道在人世间体现“天道”的。 他们认为“中庸之道”也是来自于天:“尧日:咨! 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 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商汤) 日:“予小子履,敢用玄牡, 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 论语尧日)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 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由舜乎。”( 中庸) 先秦儒家认为正 是尧舜禹这样秉承“天命”的先王们,将“天道“用其中于民 ,在现世推行“中 道”。“中道本身就是。天道”,只不过是“天道在“天下”的体现而己。“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 正是这样,先秦儒家通过“先王之道”为转承将“天道”和“人道” 联系在一起,认为人在生活中应当奉行“中庸之道”,从而达到与“天道合一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境界,进而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人生诚可贵,行“道”价更高,倘若为“道”故,生命亦可抛。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先秦儒家的人格价值观 人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 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人之为人。这个问题有两层意思: 一是用人格来衡量某人是否是人,即该人是否具有人的价值意义;二是来衡量某 人作为一个人,其是人的程度如何,也就是人格高低。人格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 对象性范畴,被诸多学科共同关注,无论在各个学科中如何对人格进行概括,其基 本意义也离不开人格的基本含义:即人之为人,及由这个基本意义所衍生的上述两 个方面的意义。 哲学中主要从主体性角度去考虑人之为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哲学人格是 要从人作为主体的本质上去讲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要说明的是,“人格一一词并 非我国传统哲学固有的名词,是近代由西方传经日本,再由日本传入我国的。在 先秦儒家那里和“人格具有相近意义的范畴则为“人性”,在这里,我们首先将 “人性和“人格”稍加辨析。 人性思想是中国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它是 人区别于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的标志。传统哲学所讲人性其基本含义是人的自然 质性。“生之谓性。”( 孟子告子上) “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 ( 孟子 集注滕文公上)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一( 荀子正名) “不可学,不可事, 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弋荀子性 恶) 从以上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到其基本上都倾向于将人 性归结为人的自然质性。如果仅从以上意义讲人“性”则其没有人格的意义,因 为,如前所述,人格其根本的意义是要讲人作为人的价值,树立人的主体意识。 具体论之,这个意义也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要将人和万物做比较,从而要树立起 人同万物相比人是主体的观念;其二是在人和人的比较中,要树立起人和人之间 “我”的价值,及对这个价值的评价即人格高低问题。既然先秦儒家在对人性的 基本理解上,我们讲其不具有人格的意义,是不是说儒家所讲的“人性”就绝对 1 4 粕客大学预士学位论文 不是入格呢? 答案是:儒家讲人性对,赋予人性以先验的道德属性时,人性有了 人格的意义;儒家将人性之德视为人同万物的区别,用人性之德去衡量现实中的 a 格高稳,在这个意义上,先秦儒家瓣人性论就是入格论。 ( 一) 人的类人格:入在天地之间具有尊贵的地位 在入类社会早期,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入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神灵, 表现隽当时豹鬼耱囊念,中莺上古时勰鬼神蕊念已经存在:黄帝时“鬼祷出j | | 封 禅与为多焉”( 史记矗帝本纪) ,颛顼“依鬼神以制义,“挈诚以祭祀”( 史 记* 五帝本纪) 。丽鬼神愚想相对应,当时的文纯形态曼簧为搿巫术捧文纯。随 着粒会的变迂,当人类社会进入文萌时代时,隧着人类社会的鑫觉性提高,人类 需要将人从鬼神彼岸解脱篷来,这种解脱是逶过对群天”斡撼象来完成的。群生命气 “天道的抽象,到了夏代“子网: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m ( 礼记表记) 。 在先秦蕊家那璺,就是蘑群先正之道箨实现过度,将搿天转纯隽入,其曩的是 要论述入的地位和价俊。人同灭地万物相比,有什么样的区别,人在天地万物之 中地位如何,是这个阏题的核心。 如前所述,先秦儒家承认人的凌体生命价值,但是饿们没有从游锩生命豹意 义主理解入。饨们认为,人之所数异于物,在于人是主体挂的存在,人的主体性 将人和万物区别开来,使人成为人,而异于万物。在确立人的主体性时,先豢儒 家是通过入的先验道德性来确立入在万物中的主体恁位,也就是入网万耪相比盼 人格。 首先,先秦儒家认为仁德是入丽万物区剐的标志。乾辨象传讲:“天行 筵,君子以自强不惠。艏孔子讲:搿天生德予予。”论语述尔) 孟子讲:“君子 瓒僚,仁义袍智根于心。盏予t 尽心上正是从天赋予人仁德蹬发,人阂天 地万物相比有了自己的人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先豢儒家的人的类人格是 建立在“天命为性”与“与命与仁”的先验论基硪之上,僵是其将入作为主体,献主体 牲熬角度去考量客观世界,却光疑是哲学史上人们思维的一次飞跃。 其次,入能认识到自己同万物不同的人格。先秦儒家对入的类人格的探讨, 1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没有从将自己同万物区别开来而止步,在区别自己和万物的同时,他们还认为 人的主观认识能够认识到人同万物的这种差异。在孟子那里认识这种差异是因为 人能思维,人和其他万物不同的是人能认识到自己为人的价值,理义皆为思之所 得。他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 ( 孟子离娄上) 苟子和孟 子在这一点上有着相类似的看法,他讲:“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 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有思,有辨是人比其他生物的高明之处。这里, 先秦儒家阐发了人的主体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即从主体性出发的人的意识具有能 动性。 最后,先秦儒家认为人在宇宙中具有高贵的人格。先秦儒家在人的类人格上, 通过“天命赋予人以德性,用德性之基和德性之辨去确定人的类人格即人相对 于万物的主体性。在确定人有不同于万物的类人格的基础上,他们指出了人在天 地之间具有尊贵的地位。他们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 礼记孝经) ,“人者, 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也”( 礼记礼运) 。正是因为人 有着自己的高贵人格,所以荀子讲:“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本有生而无知,禽兽有 知而无义,人有气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儒家从更高的层 面阐发了人的人格,高扬人的主体性。 ( 二) 人的现实人格:以“诚为基本特征 如前所述,先秦儒家采用先验的方法直接用“天命之说赋予了人“仁德 之类人格,这种先验的类人格其核心内容为“仁一,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呢? 先秦 儒家没有做出限定性的回答。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部分关于“仁”的论述: 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 ( 论语述而) 子日:“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 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 矣,我未见也。 ( ( ( 论语里仁) “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日:何事于仁,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己。m ( 论语雍也) 在论语中关于程仁的论述还有穰多,缀都是这样豹种表达方式:要 么说“仁 的重要性,要么说“仁者具有怎么样的行为模式,要么说“不仁一 者会有什么样的不足等等,而没有对“仁一进行抽象的概括。“仁 在先秦儒家那 里有着菲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儒家没有对其进行概念性的描述,其原因在那里昵? 先秦儒家将“仁 德,视为人同万物区别的标志,问题在予,既然“天生德 于予( 论语述尔) ,那么这种“仁”德就应该公平的赐于每个人。先秦儒 家并没有否认这一点,先秦儒家讲道不远人捧,“入皆可以为尧舜”,“入皆有四 心静,就是对普遍的人的类人格的承认。既然人皆霹从“天命那墨获褥“仁德, “仁 德应是人具有的最一般意义的人格,但是现实社会中都并不是人人都有“仁打 德。先秦儒家虽然认为“仁 作为先验的入格,同时又看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 夫? 未有小人面仁者也”论语完阈) ,鄹使是君子,也有不仁者,丽小人就 更没有仁者了。这里君子,小人都是人,既然天生德于人,为什么会出现是人而 无其德昵? 原因在于,入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在不同地位入的实 践中,“仁静德所要求的层次也不尽相同,“仁嚣在先秦儒家那里不过是内容匙未 展开的抽象的“象虚范畴”,因此在现实中要实现“仁 德是困难的。从这个意 义上讲,“仁”的人格就只能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了。 如翦所述,从逻辑主讲按照先秦儒家的观点,人们的入格应当是圊态的,两 在现实中却不是如此。先秦儒家看到这种差异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有价值 的探索,盏子的性善论,苟子的性恶论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无论性善或 者性恶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阕遂,旃题在子入的人格除过人的类作为类存在的类 人格之外,在现实世界中还有其现实人格。 现实人格是人在人的世界中存在的根本标志,是人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的本质 生活样式。人麸天地万物之中走出来获得了类人格,进焉以现实人格的方式_ 开拓 生存的空间,促进着人现实世界的优化演进。“人格一开始就有两重性质,表明 张轰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灏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舨,第l 钙页 余潇飘。蒋学久格,吉棒教育密敝裢,1 9 9 s 年舨,第3 6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不但要服从自然生命的存在本性,受进化规律支配,而且要服从自己超生命本 质的要求,不断地实现人格的自我优化。 现实人格就是要在这一自我优化过程 中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转化人的现实世界,使之提升为理想世界,进而又把理想 世界不断转化为人的现实世界的过程。圆因此,人在社会中人格的获得,依照人格 所包涵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要求,其实也就是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价值的获得, 表现为现实性、自主自为性。现实人格的这些性质同人的类人格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将类人格转化为人的现实人格,那么就应当让现实人格有类 人格的内涵,也就是说现实人格也要体现出类人格的德性,以及从现实人格向类 人格进行超越的超越性。这样,我们看现实人格就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 道德性;二是超越性;三是现实性;四是自主自为性。 先秦儒家在人的人格形象上,树立的最典型的人格形象是“君子”形象。对 于君子,他们有一点基本要求,即就是要做到“诚”。l :中庸讲“君子诚之为贵”, 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夫诚者,君子所守也。一( 荀 子不苟) 我们知道“诚”在先秦儒家那里是个极其重要的范畴,那么“诚”到 底有什么样的涵义呢? “诚”的基本涵义是诚实无妄、真实无欺。在先秦儒家那里,“诚”有四层涵 义:其一,“诚”是仁之呈现,德之基础。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一( 孟子尽心上) 苟子也讲:“诚心守仁则 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 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 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 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 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 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 ( 荀子不苟) 其二,“诚”是天道之体现,人之境界。中庸讲:“诚者,天 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 余潇枫,哲学人格,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6 页 余潇枫,哲学人格,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7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天的一个根本特性,天是真实无妄的,丽人可以 通过求诚而达到诚的境界,如果达到了这个境界,那么人也就实现了超越,达到 了与天合一。其三,“诚 所至,天下能佬。幸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暂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以上讲“诚是讲其现实意义,“诚的现实意义在于 知事物之本性,鲡入之本性。这样傲了,就能赞劲自然之化育,入就可以于天地 并两为三。中篇还讲:“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这是讲在现实中“诚一对他人的感化作用,通过“诚”可以 使入同纯于己。其四,诚”不外于入,人可自为。中庸讲:诚之者,人之道 也。“诚者自成也,道者自道也。一“诚不仅是天道的体现,在人道上,入可以 为“诚”。 通过以上我们对“诚涵义的初步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儒家的“诫弦 是人在现实中存在的一种状态。“诚 可以承之天道,也可以在现实中鱼为,这样, “诚”实际上就是先秦儒家确立的现实人格特征,也是“诚”在人道现实中不断 发展和优化的过程。通过“诚 人格特征的树立,先秦儒家难予实现的类人格和 人在现实中的人格差距润题也通过“诚”雩譬到了解决。 首先,“诚作为人格之特征来臼天。中庸讲:“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 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 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 不诚乎身矣。 这一段话其实告诉了“诚 这一特征在人的生活中和人进行往来 的表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搿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意。势先秦儒 家番来下和上在地位主是不霉逾越的,面下和上在入格上来看都有“诚”的人格 特点,为什么呢? 因为在先秦儒家看来,“诚一的人格特点不是蜃天人们发明的, 该特点来自于天。 其次,搿诚 的人格特征可以在实践中褥到落实。中庸讲“鸯诚明,谓之 性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之:“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 来熹,嚣书章匈蔟注,审华书羯,1 9 s 3 掣敝,第3 l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者也,天性也。”作为圣人,其人格本身就有了“诚的特征,在实践中不过 把它体现出来而已,而对于一般人来讲“诚 则可以通过“自明诚”来实现。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注“自明诚”:“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 教而入者,人道也。 这里判断“诚”是有标准的,依朱熹之言就是贤人之学。 这样,先秦儒家通过论证“诚”,将人格现实中的差异问题进行了化解,而且“诚” 的人格在现实中也有判断依据,不至于出现不同之“诚 。 最后,先秦儒家认为,“诚”的人格特点如果真正得到体现,那么就能尽天性, 真正达到“仁德”的至高人格。“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 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 中庸) 这是“诚”的社会意义。 ( 三) 现实人格和谐的根本途径:“中庸 之道 先秦儒家的思想总的来看有两个趋向:一是要在理想中实现人和天的和谐; 二是要在现实中实现人和人的人格和谐,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天人和谐体现 为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人生理想价值,本文后面要专门进行论述,现实的人 格和谐,表现为先秦儒家的人格和谐理念。 如前所述,现实人格是人在人的世界中存在的根本标志,是人在现实世界中 生存的本质生活样式。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解人作为人的存在,其实就是人格的存 在。这样,人的社会存在,其实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人格存在,及人和人之间的 人格关系的存在。对于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上面已经做了论述,先秦儒家认为, 在现实中的人格存在是以“诚”为特征的人格存在,在对待人和人之间的人格关 系问题上,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格和谐。 我们知道先秦儒家是讲天命的,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要论证天命的合理性,因 为在西周末年,就出现了“怨天尤人 的思想,成为一种思潮,人们对天已经有 了怀疑。先秦儒家的产生,从时间上来讲在“怨天尤人 思想产生之后,按理说 他们也应当对这一问题有所思考,而慎言天。问题在于,先秦儒家其立论的根本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l 粥3 年版,第3 l 页 同 2 0 山东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目的在于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春秋战围时期,诸侯连年混战,战火纷飞,民不聊 生,社会论理文化方面“礼乐崩坏”。先秦儒家试图改变这样的现状,孔子率其 弟子周游列国游说其治世方略即为此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天下之土莫菲王 土,其实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受苦受难者。先秦儒家的理论也试 图解决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现状,他们的“天命说的根本目的是要赋予人们平 等的人格价值,让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安得其所。但是,在现实中因为人们所处地 位不同丽带来的各方面的差异包括人格和道德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先秦儒家不但 看到了这样的事实,也看到现熨世界中人们之间不平等的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书模板-《衣帽回收委托协议书》
- 2024年土地征用委托代理协议范例
- 2024年高效清洗设备销售协议
- 2024工程协议管理实务精要
- 北京2024二手轿车买卖正式协议
- 2024年三方租赁场地协议范例
- DB11∕T 1655-2019 危险化学品企业装置设施拆除安全管理规范
- 2024年BF场地出租协议模板
- 2024年跨国贸易代表协议基本格式
- 2024年分公司加盟协议模板
- GB/T 2885.6-2008矿用窄轨车辆第6部分:材料车
- GB/T 1393-1987舷梯翻梯装置
-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治疗培训课件
- 例说议题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课件
- 25吨吊车参数表75734
- 外研版五年级上册说课标说教材课件
-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学科:第二章 素质与锻炼之柔韧练习教案-柔韧性练习1
- 辽宁省阜新市基层诊所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名单目录信息
- 广播操比赛打分表
- (完整)五金材料采购清单
- 2021年徐州市国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