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唐代国力强盛、属国众多。在与属国交往的过程中,唐政府采取了武力与文 化并重的策略,准许附国贵族子弟入国学接受教育。为了完成统一和维护统治, 新罗制定了向唐学习的外交策略。这一时期新罗派遣大量留学生入唐习业,除专 职的留学生之外,新罗还派遣大量质子、宿卫人员入唐,这类人员除具有政治使 命外,也兼具留学生的性质。新罗留学生在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受唐代释 道思想濡染,在思想上形成以儒为主、融合释道的特征。新罗留学生精通儒家典 籍,熟悉各种汉文学体裁的写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汉文学作品。大量留唐学生 回国为官,成为传播汉文化的桥梁,使新罗在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新罗出现了大量以儒家思想为立身准则的文人,他们熟悉儒家典籍,进 行汉文学创作,形成了韩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汉文学创作高峰。本文拟通过对新罗 时期新罗留学生的身份、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的论述,阐明其在新罗学唐的过 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及其对新罗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留学生、儒释道思想、汉文学成就、影响 a b s t r a c t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h a dp u i s s a n tn a t i o n a lp o w e ra n dm a n ya f f i l i a t e dc o u n t r i e s d u r i n gt h ei n t e r c o u r s ew i t ht h ec o u n t r i e s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d o p t e df o r c ea n dc u l t u r e p o l i c e st oa d j u s t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t h eb o t hs i d e s i no r d e rt os p r e a dt h e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p e r m i t t e dt h eo f f s p r i n go ft h ea f f i l i a t e dc o u n t r i e s b u r g r a v et o s t u d yi nt h es t a t e - r u ns c h 0 0 1 t ou n i f yt h ec h a o x i a np e n i n s u l aa n dv i n d i c a t er e i g n , x i n l u om a d et h ed i p l o m a t i cp o l i c e so fl e a r n i n gt h et a n gc i v i l i z a t i o n x i n l u os e n t m a n ys t u d e n t s ,p r o t o n sa n dk a v a s st o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t u d e n t sm o s t l ya c c e p t e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t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 t h e x i n l u os t u d e n t sw e r ea c c o m p l i s h e di n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s u t r a ,c o u l dc o m p o s ei n t y p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i n d i t em a n ye x c e l l e n tc h i n e s ew r i t i n g s w h e nt h es t u d e n t s w e n tb a c kt ot h e i rm o t h e r l a n da n db e c o m eo f f i c e h o l d e r s ,t h e yp r o m u l g a t e dt h ec u l t u r e t ot h e i rc o u n t r y m e na n db r o u g h tp r o f u n d i t yc h a n g e si nt h ei d e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e d u r i n gt h ex i n l u od y n a s t nt h e r ew e r em a n yb o o k m e nw h o e m b r a c e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w r o t ei nc h i n e s e x i n l u od y n a s t yi st h ef i r s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f l o o d t i d ei nt h e k o r e ah i s t o r y t h i st h e s i sw a n tt oc l a r i f yt h ex i n l u os t u d e n t s e f f e c tt ox i n l u ob y a n a l y s i n gt h e i rd e g r e e s ,t h o u g h t sa n dw r i t i n g st o k e y w o r d s :x i n l u os t u d e n t sa b r o a d ,i d e o l o g y , c h i n e s ew r i t i n g s ,e f f e c t i i 前言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思想文化都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威惠所及,周边属国如新罗、渤海、吐蕃都与其保持了良好的外 交关系。唐与属国除进行军事经济交流外,文化交往也是他们外交的一个重要部 分,唐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更注重将本国的灿烂文化向外传播,如文成公主 入藏时,即为吐蕃带去大批书籍。唐代文明的强大吸引力,促使周边附国通过各 种手段积极向唐学习,在外交往还中,通过使节从唐携回书籍的现象更为常见。 除此之外,周边蕃国还积极向唐派遣留学生入国学,专门学习唐代文化。在对待 四夷学习汉文化的问题上,唐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态度,不仅允许周边属国子 弟入唐学习,同时还为留学生们在唐留居和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根据文献资料可 知,蕃国留学生在唐学习的年限一般为十年,期间除买书银外,其在唐的十年衣 食所需均由唐供给。唐代规定蕃国留学生可以参加宾贡考试,并授以考中者官职。 受唐代文明及其优惠政策的吸引,蕃国向唐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同时还向唐输入 质子以及宿卫人员,这些人员除担负一定的政治使命外都兼具学习文化的目的, 亦可将其看作留学生。 由于入唐留学生国籍和身份复杂、人数众多且人才辈出,这一群体历来成为 学者关注的对象。如谢海平先生的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l 】一书不仅详尽 论述了各种身份的外国人在唐的生活以及李唐政府对其的管理,还设立专节对在 唐质子、宿卫、贡举加以论述,特别是对入唐留学生所取得的文化成就给予了中 肯评价。 在唐代众多的附国之中,新罗无疑是学唐最为积极、成就最大的国家。对于 新罗学唐的成就,前辈学者论述颇丰,如严耕望先生的唐史研究丛编【2 】一书 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书的第九篇新罗留唐学生与生徒中,严先生不仅对新罗 入唐留学生的状况及文学成就作出总体评价,还根据中韩史籍对其中二十三人的 事迹加以考证,拣择出相当一部分唐人赠新罗人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从一个侧 1 1l 请 海平庸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第一章第一节,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七年十二月版。 1 2 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编第九篇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新亚研究所,民国五十八年版。 面显示了新罗留学生的文学成就。章群先生的唐代蕃将研究续编则从新罗 入唐宿卫与质子入手,对新罗质子、宿卫与留学生的关系作了一定的梳理。文章 特别对宿卫者和质子学习唐代文化的现象加以论述,阐释了质子和宿卫的文化职 能。 通过向唐派遣留学生,新罗获得了大量深受汉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随着这 些人员的不断回国并进入新罗官僚集团,汉文化在新罗得以广泛传播。这一时期 新罗国内也开设国学,以儒家经典教育子弟。受汉文化影响,新罗国人的思想发 生了深刻变化,以儒为主,融合释道成为新罗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主流。 在汉文书籍逐渐为新罗人所熟知的同时,各种汉文学体裁也逐渐被新罗文人掌 握,用汉文表情达意成为新罗文人的必备技能。新罗文人特别是留学生创作了大 量优秀的汉文学作品,形成韩国历史上第一次汉文学高峰。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 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罗入唐宿卫、质子和留学生状况的梳理,对其思想和文学 作品加以研究,论述其在新罗儒释道思想形成以及汉文学创作成就方面所作出的 贡献。 章群唐代蕃将研究续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七十九年版 1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醴“求实、剖新”的科学精章孛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柴。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奄实验、数据帮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昧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患慰本研究所傲的贡献均叠在论文中作了声甓并表承 了谢意。 作学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刻盔商 盖翌彗:挚,2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傈整、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镍留学位论文劳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鳖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翻书馆被查阅;有粳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主左西 日 期:型芝,业。2 第一章新罗入唐宿卫及派遣留学生的情况 第一节新罗时期的学唐风尚 在唐存续的近三百年时问中,新罗始终与之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在国内 形成了浓厚的学唐风尚。为了向唐学习,新罗时期向唐派遣了大量留学生,根据 严耕望先生的推断,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首批新罗学生入唐,至五代中叶,留学 生的人数最保守估计也当有两千人之多。除派遣留学生的同时,新罗还在教育、 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向唐学习并取得巨大成就。新罗时期的著名文人崔致 远将新罗学唐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西学”,他在遣宿卫学生首领等入朝状 中描述了新罗“西学”风气盛行的情形:“臣窃以东人西学,惟礼与乐,至使攻文 以余力,变语以正音,文则俾之修表章,陈海外之臣节,语则俾之达情理,奉天 上之使车,职日翰林,终身从事,是以每遣陪臣执贽,即令胄子观光,而能视鲸 浪为夷途,乘鹚舟为安宅。”【2 1 新罗之所以出现“西学”风尚,就其自身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外交需要的刺激。唐初,新罗正处于高旬丽和百济夹攻之下,为了能够 摆脱窘境,完成统一,新罗确定了联唐抗敌的政策。从唐立国之初,新罗就开始 频繁向唐派遣使节,然而由于对唐代礼俗文化较为陌生等原因,往往一些使节无 法很好地完成使命。如三国史记卷五记载,善德王十二年高句丽百济联兵, 攻取新罗数十城,并定于九月再次攻打新罗。危急之下,新罗派使节入唐告急乞 师。使节面见唐太宗后,太宗提出三条策略让使者选择,面对太宗的问询,新罗 使者茫然不知所对,太宗叹其“庸鄙乞师告急之才也”。口】为了更好地联络唐罗关 系,解除高句丽与百济对自己的威胁,新罗政府急需大量精通唐代语言文化的出 使人才,以“修表章”、“达情理”,因此从善德王时期期新罗即开始派遣子弟入唐 求学。 二,维护统治的需要。统一三国后,新罗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国家,此时面临 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建立起完备的政治思想体系以维护其统治。唐代正处于中国封 i i i 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编第九篇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新亚研究所,民国五十八年版,第4 4 1 页。 1 2 1 ( 新罗) 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桂苑笔耕集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1 9 7 2 年6 月版,第5 8 页。 1 3 l (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5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7 4 7 5 页。 l 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生活上都为新罗提供了借鉴,在 与唐的频繁交往中新罗上层逐渐认识到向唐学习是完善统治制度的一条捷径。新 罗社会对唐代文化极为艳羡,从真德王四年献给唐高宗的织锦回文五言诗可见一 斑,其诗日:“大唐开鸿业,巍巍皇猷昌。止戈戎衣定,修文继百王。统天崇雨施, 理物体含章。深仁谐日月,抚运迈时康。幡旗何赫赫,钲鼓何锂锃? 外夷违命者, 剪覆被天殃。淳风凝幽显,遐迩竞呈祥。四时和玉烛,七曜巡万方。维岳降宰辅, 维帝任忠良。三五成一德,昭我唐家皇。”【l 】此诗不仅盛赞唐代的军事实力,更表 达了对唐代文化的仰慕之情。由于新罗上层社会的祟唐心理,新罗政府通过派遣 留学生等手段将大量唐代文化输入国内,使得新罗时期的政治、思想及生活方式 都发生重大变化。 三,新罗社会对留唐学生的推重。新罗国内对留唐学生十分重视,对于归国 留学生一般都会酌情加以重用。新罗统治者特别对曾在唐中举、为官的学生信赖 有加,如据三国史记卷4 6 记载,崔彦掇“年十八入唐游学,礼部侍郎薛廷琏 下及第,四十二还国为执事侍郎、瑞书院学士”,【2 1 可见入唐留学,为普通新罗士 子提供了一条进入本国官僚集团的捷径。新罗国内对入唐士予的好尚,使得整个 新罗社会出现了追求在唐中举的风气,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序云:“右臣年十二, 离家西泛。当乘桴之际,亡父诫之日: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 儿。往矣勤哉,无隳乃力。【3 1 从崔父的叮咛可见,追求入唐中举已经成为新罗 社会的普遍心理。 新罗“西学”风尚的形成,也与唐代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很大关系。唐人不仅 对自己的经济、军事力量有足够的自信,也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从唐朝初期 开始,即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文化政策,准许外蕃子弟进入国学习业。据载贞观 二年,唐太宗扩大国学,增筑学舍,增加教师,以广招生徒,同时还特别准许蕃 国子弟入学:“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 国学之内。”【4 1 对于蕃客入学的问题,唐代君主一般采取开明的态度,如唐玄宗时 颁令蕃客国子般观礼教敕:“今远方纳款,相率归朝。慕我华风,敦先儒礼。 1 1 (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5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7 7 页 【2 l 同上,卷4 6 ,第4 6 9 页。 a l ( 新罗) 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桂苑笔耕集,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 1 9 7 2 年6 月版,第2 8 7 页。 1 4 1 ( 后晋) 刘晌旧唐书儒学传上,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1 5 册,第4 9 4 1 页。 2 由是执于干羽,常不讨来宾;事于俎豆,庶几知而往学。”【l 】在向蕃客开放国学的 同时,唐政府还制定政策,对入学的蕃国子弟在各方面给予优惠。崔致远遣宿 卫学生首领等入朝状云:“买书金则已均薄贶,读书粮则窃觊洪恩。且千里之行, 聚费犹劳于三月,十年为活,济穷惟仰于九天”,“敕京兆府,支给逐月书粮,兼 乞冬春恩赐时服”【2 j 可知除买书钱外,留学生在唐的生活费用一律由唐政府承担。 唐政府规定留学生在唐修习的年限为十年,并准许他们参加科考,考中宾贡的留 学生还可以在唐做官。据严耕望先生考证,新罗宾贡有事迹可考的二十三人,其 中不乏在唐为官者,如金云卿曾仕衮州都督府司马并充使还国,金文蔚官至工部 员外郎、沂王府咨议参军并担任策命使,金绍游官至太学博士,1 3 可见唐对留学 生教育之突出成就 新罗学唐所取得巨大成就,首先表现在教育与思想文化上。神文王二年新罗 设置国学,以儒家经典教育子弟,至元圣王时又设置了读书三品出身的制度以代 替长期以来的骨品和弓箭选人的制度。读书三品制的确立,说明儒家思想已经成 为新罗社会的主导思想。随着儒家经典逐渐为新罗士子所熟知,唐代流行的各种 汉文学样式也为新罗士子所掌握,新罗时期用汉文创作的文人众多,出现了韩国 历史上第一次汉文学创作的高峰,涌现出“新罗十贤”等一批以汉文学作品名世 的作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汉文作品。同时,唐代盛行的佛教与道教思想也此时 也在新罗得到广泛传播,用则儒、隐则释道成为新罗士子的主流思维方式。新罗 学唐不是仅停留在社会上层,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时新罗不仅奉行 唐正朔、年号、历法,甚至在服饰上也遵循唐制,如真德王四年曾经下令让真骨 在位者执牙笏;从文武王四年开始,新罗妇人也开始穿着唐代服饰,由此也可见 出新罗学唐范围之广。 新罗学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很早就为中朝人士所关注和承认。7 5 6 年,唐玄 宗避难成都,景德王派遣使臣不远万里到成都慰问,使得难中的玄宗皇帝深受感 动,他赐诗道:“四维分经纬,万象含中枢。玉帛遍天下,梯航归上都。缅怀阻 青陆,岁月勤黄图。漫漫穷地际,苍苍连海隅。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使去 o l ( 来)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 2 8 ,学林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3 2 页。 【2 1 ( 新罗) 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孤云先生文集卷1 ,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1 9 7 2 年6 月版,第5 9 页。 3 1 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编第九篇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新亚研究所,民国五十八年版,第4 3 2 - 4 3 9 页。 3 传风教,人来习典谟。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诚矣天其鉴,贤哉德不孤。拥 旄同作牧,厚贶比生刍。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李朝实学家朴趾源在热 河日记中评价道:“我东三国时,新罗最先慕唐,以水路通中国,衣冠文物悉 效华制,可谓变夷为夏矣。”【2 】 为了近距离接受唐代文化,新罗派遣各种身份的人员入唐。除专职的留学生 外,还有大量质子和宿卫者,这些人入唐除承担政治使命外,也兼具学习文化的 目的,也具有留学生的性质。新罗学唐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大量 留唐学生的存在有很大关系。崔致远在奏请宿卫学生还蕃状中写道:“皆因译 导,始得通流,以此敷奏天朝,祗迎星使,须凭西学之辨,方达东夷之情。故自 国初,即遣横经之侣,聊申慕化之诚”。【3 】崔致远认为留学生是传播汉文化的媒介, 这一评价十分精准。根据现有中朝资料可知,留学生一般在唐习业的年限为十年, 中举后还可以在唐为官,因此新罗时期不少士子在唐的时间都在十年以上。上文 所举的崔彦捐十八入唐,四十二岁还国,在唐留居超过二十年。又崔致远谢许 归觐启云:“某自年十二离家,今已二九载矣”【4 】,则其在唐时间更长。新罗留 学生不仅有入学为官的经历,还与不少唐代著名文人有交往。这些生活经历使得 他们对唐代思想、文籍、典制礼仪甚至医药历法、民风民俗都十分熟悉。留学生 回国后多担任各种官职,因此其对新罗社会生活、典章礼仪特别是思想文化必然 产生深刻影响。 第二节宿卫、质子与留学生的起源 宿卫制度是指宿卫者轮番保卫帝王与王宫安全的制度。中国古代统治者出于 捍卫王权和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很早就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宿卫制度。周礼注疏 卷3 1 有关于虎贲氏和旅贲氏的记载,虎贲氏的职责为“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 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 ( 高丽) 金富轼( - - 国史记卷9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1 7 页。 2 1 ( 朝鲜) 朴趾源热河日记卷3 “忘羊录”,上海书店1 9 9 7 年1 2 月版,第2 1 3 页。 3 1 ( 新罗) 栏致远崔文昌侯全集孤云先生文集卷1 ,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1 9 7 2 年6 月版,第6 1 页。 4 1 ( 新罗) 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桂苑笔耕集,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1 9 7 2 年6 月版,第4 0 0 页。 4 大丧,亦如之。及葬,从遣车而哭。”【l 】除人数较多的虎贲以外,还有人数较少, 与王者更为接近的旅贲氏,其主要职责则是“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左八人,右 八人。车止,则执轮。凡祭祀,会同,宾客,则服而趋。丧纪,则衰葛,执戈盾。 军旅,则介而趋。”【2 】可知虎贲除担任王者出行及军旅会同及重大变故等时的警戒 外,日常主要负责守卫王宫的富门。而旅贲人数较少,主要担任王者的贴身护卫 的任务。除虎贲和旅贲外,负责王者安全的还有师氏和保氏。 3 j 据周礼注疏, 师氏的职责为:“掌以嫩诏王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听治亦如 之。使其属率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朝在野外,则守内列。”1 4 1 而保氏的职责主要为:“掌谏王恶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昕治 亦如之。使其属守王闱。”【5 j 可见师氏、保氏是负责宿卫任务的官员,师氏的下属 主要守卫王宫库门的外面,如果王在野外,则负责内线警卫;保氏的下属主要负 责王宫库门侧门外面。可见早在西周时期,不仅已经有专门负责王者安全的宿卫 之士,并已根据需要对其职责、地位作出了精细的分工。 宿卫与外交有密切联系。为表示臣服和加强两国政治关系,有时藩国会主动 提出派遣子弟为宗主国宿卫。后汉书乌桓传记载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大人等 在内的九百余人来京师朝贡,“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 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 奴鲜卑。” 6 j 华夷有别,统治者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会真正将蕃国宿卫安排在身边。 此次乌桓宿卫者没有被编入宫廷宿卫军中,而是被封赠官职后安置在边缘城市, 汉政府主要利用他们的榜样作用招揽人心,打击其他藩国政权。 质子是有利害关系的双方出于政治需要相互交换的人质。质子身份高贵,一 般是世子或王室近亲。交质是古代常见的政治现象,如左传隐公三年“周郑 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7 】。质子作为稳固双方关系的政治 抵押品,其异国生活时刻随着双方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如秦庄襄王时子楚为质于 赵,由于秦数攻赵,使得子楚在赵国的生活窘迫,“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 ( 汉) 郑玄周礼注疏卷3 1 ,一h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1 2 月版,第4 7 3 页。 同上第4 7 3 - 4 7 4 页。 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5 年2 月版。 周礼注疏卷3 1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1 2 月版,第2 0 9 页。 同上第2 l l 页。 (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9 0 ,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9 8 2 页。 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8 月版,第1 9 页。 5 意” 1 l ,质子不仅生活动荡,甚至会有性命之忧,由于两国交恶而杀掉质子的情况 并不少见。 随着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民族的交流活动的活跃,交质的范围也在不 断扩大,汉代就有关于蕃国纳质的记载。后汉书鲜卑传载安帝永初中鲜卑 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予其王印绶,准予互市,并筑南北两部质馆以便 安排鲜卑百二十部邑落的人质。【2 】当时对汉纳质的国家不止鲜卑,汉和帝癸未 行幸长安诏中有“西域诸国纳质内附” 3 1 之语,可见汉代留居京城的外蕃质子 人数必定不少。汉以后藩国向宗主国纳质更成为常例,魏时蛮王梅安率数千人朝 京师,就曾经主动要求对魏纳质以表达其忠诚。后魏孝文帝时曾下诏追高句丽质 子,诏书中有“而卿独乖宿款,用违严敕,前辞身疴,后托子幼,妄遣枝亲,仍 留同气。此而可忍,孰不可恕也。若卿父子审如所许者,应遣亲弟,以赴虔贡。 如令弟复沉瘵,应以卿祖析体代行”【4 】的句子,由此篇诏书可知蕃国向宗主国纳 质已是当时的通例,为质者必须是蕃国国君的近亲,就蕃国方面来说,由于和宗 主国的关系变动不居,人质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蕃困往往会找各种借口延 宕入质或者差遣远亲代替。 质子不仅体现着交质双方的微妙关系,也是出质国家权利斗争的反映。围绕 纳质问题常常会出现各种政治阴谋,甚至会引起王朝更迭。如新罗哀庄王十年十 二月曾授均贞大阿飧,目的是让其充当王子去倭国为质子。口】而新罗讷祗麻立干 嗣位则完全是质子风波的结果:“奈勿王三十七年,以实圣质于高句丽。及实圣 还为王,怨奈勿质己于外国,欲害其子以报怨,遗人招在高句丽时相知人,因密 告见讷祗则杀之。遂令讷祗往逆于中路,丽人见讷祗形神爽雅有君子之风,遂告 日:尔国王使我害君,今见君不忍贼害。乃归。讷祗怨之,反弑王自立。”1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质子承载着重要的政治使命,随时都有危险有关。 留学生出现的时间也较早,汉代就有一些外蕃人员在唐留居并接触和学习中 原文化。薛登请止四夷入侍书有“汉魏以后遂革其风,务饰虚名徵求侍子, ( 汉) 司马迁史记卷8 5 吕不韦列传,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6 2 0 页。 (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9 0 ,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9 8 6 页。 同上,卷4 孝和、孝殇帝纪,第1 7 2 页。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卷6 6 4 ,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2 4 1 - - 2 4 2 页。 (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1 0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2 7 页。 同上,卷3 ,第5 7 页。 喻其解辫,使袭衣冠,不令归国,此又中叶之故事也”的论述,可推断汉魏时 期中央政府就开始有目的地对蕃国质子进行一些汉化教育,虽然这些人学习中原 文化并不一定出于自觉,汉代对其教化的目的不在于传播文化而在于求“虚名”, 但也可将他们看作早期的留学生。秦汉以后虽然中原王朝战乱频仍,但外蕃来华 问学的人士不绝于路。圆光即是一例,据三国遗事卷4 圆光西学记载, 圆光“爱染篇章,校猎玄儒,讨雠子史”,由于感到本国“博赡犹愧于中原”,遂 入陈留学。他在陈对佛教发生兴趣,遂上书陈主改学佛教,成为新罗一代高僧。 【2 】留学生至唐大盛,外蕃受到唐朝先进文化和优惠政策的吸引,入唐留学者不断 增多,人才辈出,唐代文化通过众多留学生得以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外文化交 流史上的一大盛事。 第三节唐代外蕃质子、宿卫与留学生制度的新变 唐代国力强盛,周边属国为数众多。为了有效地对蕃国加以羁縻,唐按照历代 惯例要求蕃国纳质,兹举数例:一,渤海国曾遣王子大门艺入质于唐。门艺久在京 师,深知唐国实力,坚决反对其兄大武艺发兵击黑水,为兄所逐,避难于唐。p j 二,据三国史记卷l l 载唐文宗时敕鸿胪寺放还质子及年满合归国学生共一百 五人,可见新罗也按照惯例向唐纳质。【4 】三,据文献通考卷3 2 9 载,南诏谋击 吐蕃,德宗许诺出兵相助,为巩固两国的军事关系,南诏请以大臣子弟为质。在此 之前,南诏首领阁罗风曾遣子风迦异入唐为质1 5 1 。据章群先生唐代蕃将研究续编 说明,向唐纳质的国家还有突厥、奚、契丹、棘鞠、回纥、吐蕃、疏勒等等【”,可 见在唐代蕃国纳质的惯例得以有效地贯彻。 唐代要求附国纳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利用质子达到外交目的。在某 些危急情况下,唐代外蕃质子的确起到了牵制蕃国,挽回外交劣势的作用。如上元 元年,新罗文武王纳高旬丽叛众,又占据百济故地,使得一向亲密的唐罗关系趋于 ”1 ( 清) 董诰编全店文卷2 8 1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8 5 3 页。一然三国遗事卷四,韩国明 文堂,1 9 9 3 年版,第1 3 9 页。 ”i 一然三国遗事卷四,韩国明文堂1 9 9 3 年版,第1 3 9 页。 h l ( 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 1 9 渤海国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6 1 8 0 - - 6 1 8 1 页。 ”i (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1 0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3 5 页。 1 5 1 (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 2 9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1 1 月版,第2 5 8 5 页。 1 6 1 章群唐代蕃将研究续编第六章,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民国七十久年九月版,第9 7 页。 7 紧张。为了给新罗一个教训,唐政府褫夺了新罗国王的官爵,立留唐的新罗质子金 仁问为新罗国王,并策封其为鸡林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派人护送归国以代其 兄。唐政府的要挟手段果然奏效,新罗立即遣使谢罪,金仁问因此中途返唐。唐通 过金仁问巧妙地达到了预期的政治目的。 除政治作用外,唐代质子还有其他重要作用: 一,学习和推广唐代文化。质子或为蕃国储贰,或为王室宗亲,唐朝历代君主 都颇为重视对质子的教育,以利用他们推广传播唐代文化。如中宗神龙元年,敕“吐 蕃王及可汗子孙,欲习学经业,宜附国子学读书”,即便是特殊情况下,唐政府 也不放松对外蕃质子的教育,如上文提到的南诏异牟寻派遣的大臣子弟,就在成都 就学”。出于对唐文化的仰慕,蕃国也常主动派遣子弟入唐求学。如文成公主入藏 后,吐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2 】质子入学成为唐代一大社会 现象,引起一些较为保守的大臣的恐慌。仍以薛登的请止四夷入侍书为例,其 中有“窃惟突厥、吐蕃、契丹等,往因入贡,并叨殊奖。或执戟丹墀,策名戎秩; 或曳裙庠序,高步黉门明习汉法,睹衣冠之仪;目觌朝章,知经国之要;窥成 败于国史:察安危于古今”之语,认为这样做的后果是“虽慕化之美,苟悦于当时, 而狼子孤恩,旋生于过后”,1 3 1 薛登的观点虽然陈腐,但通过这篇上书可知当时派 遣质子入学的国家以及质子的人数众多。各国质子齐集京师,长期留居,增大了唐 政府的管理、供给负担,为此唐玄宗开元十年曾下诏,敕令质子回国:“今外蕃侍 子,久在京国,虽威惠之及自远必归,而羁旅之志重迁斯在,宜命所司,勘会诸充 职宿卫子弟等放还归国。契丹及奚斤通质子并即停追。前令还蕃首领等至幽州且住, 交替者即旋去。”1 4 1 由上可见唐代质子制度不仅是巩固宗藩关系的政治手段,更是 文化传播的有效渠道,通过质子的桥梁作用,有效地促成了唐文化在周边国家的传 播。 二,充当副使出使本国。质子长期在唐留居并入学,不仅掌握汉语还熟悉唐代 的文化风俗及典章制度,成为本国与唐交流的桥梁。唐代任用蕃国质子为副使成为 外交惯例。全唐文卷1 0 0 0 新罗金志信请充本国副使奏云:“每有天使临蕃, 即充副使,转通圣旨,下告国中,今在城宿卫质子,臣次当行之”,据文前小序可 i l l ( 宋) 王溥唐会要卷3 6 “附学读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1 月版第7 7 9 页。 2 1 同上,卷9 7 “吐蕃”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1 月版第2 0 5 1 页。 啪( 清) 董诰编全唐文卷2 8 1 ,第2 8 5 3 页。 4 1 ( 宋)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 2 8 ,学林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3 2 页。 8 知金志信为元和年间新罗质子。【l 】三国史记卷1 0 称宪德王元年唐宪宗派遣新 罗质子金士信充副使,随崔廷持节吊祭哀庄王并册立宪德王,【2 1 又元和年号起于哀 庄王七年,终于宪德王十二年,可见金志信与金士信应为一人,此人曾在唐为质并 曾受唐派遣出使本国。从文章亦可见担任副使,斡旋本国与唐政府的关系,是质子 较为常见的作用。 唐代质子作用的新变也使得蕃国纳质的态度积极起来。新罗太宗大王金春 秋共有七子,其中二子仁问、文王都曾在唐为质,据三国史汜卷5 可知文 王入唐乃是其父恳请的结果。 3 1 在唐之前,蕃国国王是尽量避免至亲为质的。 如高句丽文咨王时“( 魏孝文帝) 诏王遣世子入朝,王辞以疾,遣从叔升千随使 者诣阙”。1 4 1 唐代宫廷宿卫由屯驻北门的禁军( 六军) 和内府卫士共同承担。北门禁军 由皇帝的亲信宦官负责,为皇帝、太子的亲兵。内府即通常所说的“三卫五府” 以及东宫三府三卫。三卫是亲卫、勋卫和翊卫的统称,其中勋卫、翊卫又各分 两府,因此合称“三卫五府”:东宫宿卫是指太子率府、司御帅府以及清道帅府。 唐代对内府卫士的出身要求甚严,规定五府士兵必须由二品至五品的官员子孙 递补。事实上,唐代宿卫除了上述的官宦子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真正 承担宿卫职责。外蕃宿卫身份较为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质子。唐代外蕃质子照例是要参加宿卫的,对于这一点,章群先生在 唐代蕃将研究续编中已有论述,章先生据金士( 志) 信请充本国副使奏 中有“本国朝天二百余载,常差质子宿卫阙庭”,认为:“据士( 志) 信所奏, 质子之参加宿卫,似是当然之义。”【5 蠕中韩文籍,对质子参加宿卫的问题还可 补充几条例证:第一,全唐文卷1 0 0 0 金忠信请充宁海军副使从讨韩羯表 云:“臣所奉进止,令臣执节本国,发兵马讨除棘靼。有事续奏者,臣自奉圣旨, 誓将致命,当此之时,为替人金孝方身亡,便留臣宿卫。臣本国王以臣久侍天 庭,遣从侄志廉代臣,今己到讫,臣即合还。” 6 1 唐时诸蕃国出于各种考虑,多 有送子弟和官员来唐宿卫者,蕃国派来宿卫的人员众多且并不一定都是王族子 ( 清) 董诰编全唐文卷i o o o ,第1 0 3 5 8 页。 (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l o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2 7 页。 同上卷5 ,第7 7 页。 同上,卷1 9 ,第1 9 4 页。 章群唐代蕃将研究续编第六章,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民国七十九年九月版,第9 8 - 9 9 页。 ( 清) 董诰编全唐文卷1 0 0 0 ,第1 0 3 5 7 页。 9 弟,唐政府面对如此众多的蕃国宿卫者,不会要求必定要有替补才放其回国, 因此可以断定金忠信必定是新罗质子,可见当时的质子照例是要充当宿卫的。 第二,三国史记卷1 0 载,哀庄王七年,宪宗放宿卫王子金献忠归国。【l 】金 献忠贵为王子,可见他必以质子的身份入唐并在唐担任宿卫。 二,蕃国专门派遣的宿卫人员。这部分人一般在本国有一定的官职,但并 不要求其一定是王族。如唐与高旬丽交恶时,高句丽莫离支盖苏文为缓和紧张 的唐丽关系,表示愿意遣官五十八人入唐宿卫。 2 1 有时唐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对 蕃国的亲近还会随机留入唐人员宿卫。如据三国史记卷8 载,玄宗时期唐 任太仆员外卿的金思兰就是由于入朝时“恭而有礼”被留宿卫的。【3 】 三,留学生充宿卫。据崔致远遣宿卫学生首领等入朝状和奏请宿卫 学生还蕃状,两文称唐代留学生照例要参加宿卫,这一点前辈学者多有论述, 此不赘述。事实上,就蕃国而言,派遣人员入唐宿卫,除了向唐表示臣服与友 好外,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其入唐学习,这一点从新罗王金彦异分别还蕃及应 留宿卫奏即可看出。文中请求唐政府准许金允夫、金立之、朴亮之等十二人 参加宿卫,并特别强调希望唐政府按照惯例仍将其配入国子监习业,并按照留 学生的待遇由鸿胪寺给予资粮。【4 1 留学生虽然不始于唐,但至唐则大盛。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唐政府对外蕃学 习中原文化的开明态度,谢海平先生在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中认为唐 代君主对夷狄之态度皆本乎仁,并总结出八种具体表现,其中尤以教之以忠、 约之以礼、动之以文化之盛最为精准。1 5 1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化目的,唐政府积 极接受外蕃学生,终唐一代,在唐留居学习的蕃国学生人数不可胜计。唐代留 学生总体来看有几个特点: 其一,人数众多且身份复杂,除外蕃专门派遣的留学生外,质子、宿卫人 员亦兼有留学性质。更有随使节来唐做短期学习的政府官员,严耕望先生在新 罗留唐学生与僧徒中论述颇详。 其二,学习内容广泛。留学生在唐除了学习儒家经典及文学技巧外,典章 ”1 (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1 0 ,韩吉h 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2 7 页。 1 2 i 同上卷2 l ,第2 1 1 页。 1 9 1 同上,卷8 ,第1 1 1 页。( 清) 董诰编全唐文卷1 0 0 0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0 3 5 7 页。 h i ( 清) 董诰编全唐文卷1 0 0 0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0 3 5 7 页。 5 1 谢海平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第一章第一节,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七年一t - - - y 版,第2 9 2 - - 2 9 6 页。 1 0 制度、宫廷礼仪、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甚至宗教也是他们修习的重要科目。 如三国史记卷7 记载入唐宿卫大奈麻德福传学历术还,促成新罗改用新历 法,1 1 1 可知外蓍留学生当有明确的目的性,其中有一部分来唐的主要目的在于 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外著统治者也认识到宗教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意义,如三 国史记卷2 1 载,高句丽宝臧王时权臣盖苏文认为“三教譬如鼎足,缺一不可”, 遣使入唐求道教,太宗遣道士叔达等八人兼赐道德经。1 2 1 唐时两京专门设有 祟玄学,外著留学生中应该也有些人在唐修习道家经典。 其三,政策优惠。对于唐代政府对留学生在入学、生活、科考、为官方面 的优惠政策,本文在第一节中已有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第四节新罗宿卫、质子及留学生 有唐一代,新罗出于军事政治及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除了几次较小的反 复外,始终与唐保持良好的关系,新罗时期西学之风颇盛,其向唐输入的质子、 宿卫与留学人员人数之多,学唐成就之火是其他蕃国难以今及的。新罗留学生 是为学习唐朝先进文化而来,其质子与宿卫也怀有此目的,通过这些人员的桥 梁作用,新罗在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尤以汉文学 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对于新罗与唐的密切关系以及学唐的成就,前人多有精 辟| a 述。如金富轼在三国史记卷1 2 “新罗本纪”卷末总结道:“以至诚事 中国,梯航朝聘之使相续不绝。常遣子弟造朝而宿卫,入学而讲习,于以袭圣 贤之风化,革洪荒之俗,为礼仪之邦”。1 唐建国伊始,新罗即接受唐政府的册封并依照惯例向唐输入质子。据上节 所引义圣王二年唐廷放还的质予及学生即达到一百零五人可见,新罗历年向唐 输入的质子为数必定不少。据中韩史籍记载,新罗在唐质子中有姓名_ j 考者有 金仁问、金守忠、金嗣宗、金志满、金忠信、金孝方、金志廉、金献忠、金士 信、金义琮等,其中金f - 问、金士信史籍明言其为质子,金忠信由上文分析可 知为质子,相应的他的替人金孝方、金志廉也戍是质子。对其他人入唐的身份 1 1 】(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 卷7 ,韩吉出版社+ 1 9 9 8 年版,第1 0 0 页 2 1 同上卷2 1 第2 1 0 页。 1 3 】刷上卷1 2 ,第1 5 0 萸。 虽史无明言,但根据中韩史料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些人也应是质子。新罗质子 身份高贵,得到唐政府的礼遇,在唐待遇远非一般宿卫人员所能比,如金守忠 在唐受到礼遇,据三国史记卷8 记载,玄宗不仅赐守忠宴于朝堂,还特别 赐宅与帛以宠之。川唐政府对新罗质子在唐留居的时间没有特殊规定。以金义 琮为例,他于兴德王十一年入唐,至僖康王二年即被放还,在唐留居不到三年。【2 】 而金仁问一生则数次入唐并终老于唐。 3 1 新罗不断向唐派遣质子,借其巩固与唐的关系,达到打击高旬丽与百济, 统一半岛的目的。如三国史记卷4 9 记载,由于高句丽与百济不断侵占新罗 土地,新罗求救于唐,太宗派司农丞相里玄奘降敕于高旬丽日:“新罗委质国家, 朝贡不绝,尔与百济宜各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发兵讨尔国矣”。【4 】可见新罗通 过向唐纳质与之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外交关系。 除政治目的外,新罗还利用质子学习唐代的文化,管理在唐留学人员。新 罗质子宿卫的同时通常入国学学习,成为在唐留学人员的代表,负责与唐政府 接洽留学生的各种事务。唐会要卷3 6 “附学读书”条记载:“开成元年六月, 敕新罗宿卫王子金义宗( 琮) 等,所请留住学生员,仰准旧例留两人,衣粮准 例支给”。又载开成二年“新罗差入朝宿卫王子,并准旧例,割留习业学生并及 先住学生等,共二百十六人,请时服粮料,又请旧住学习业者,放还本国”。【5 】 另据三国史记卷8 载圣德王时王弟金嗣宗入朝献方物并宿卫,“兼表请子弟 入国学,诏许之”。f 6 】可见新罗质子的一大任务就是负责与唐政府接洽,申请留 学生来唐,为其争取各种待遇,并让年满当归的学生顺利回国,以满足本国的 用人需求。 除质子入学外,新罗更向唐派遣大量的留学生。据上文所引新罗文圣王二 年和唐开成二年的材料推断,从唐初至唐末,新罗在唐的留学人员必是一个相 当庞大的群体。为了维护唐罗关系,新罗以贺正、朝贡等各种理由向唐频繁派 遣使节,有时甚至达到一年数次,而新罗使节在例行访问的同时多携带留学生 入唐,正所谓“每遣陪臣执贽,即令胄子观光”。严耕望先生根据文宗开成时代 (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8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0 8 页。 同上,第1 3 1 1 3 2 页。 同上,卷4 4 。据金仁问传可知其七次入唐,在唐宿卫共2 2 年。 同上,卷4 9 第4 8 7 页。 ( 宋) 王溥唐会要卷3 6 “附学读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1 月版,第7 7 9 页。 (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8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1 0 页。 r or,ll , 两次遣返的新罗留学生共有三百余人推断,从唐初至五代中叶三百年间,新罗 所派遣的留学生人数保守估计也当有两千人。新罗国人对于其入唐留学之风大 盛颇为得意,崔致远在遣宿卫学生首领等入朝状中写道:“且礼闻来学,惟 竞学优,是时登笈之子,分在两京,憧憧往来,多多益办。至今国子监内,独 有新罗马道,在四门馆北廊中。”川 唐政府虽然对蕃国学习中原文化抱有较为开明的态度,但对入唐留学的人 数仍会加以控制,一般来说,唐政府会参照先例割留学生。如唐会要卷3 6 “附学读书”条记载唐文宗开成二年三月,针对渤海国随贺正王子大俊明并入 朝学生一行十六人降敕日:“渤海国所请生徒习学,宜令青州观察使放六人到上 都,余十人勒回。”【2 】可见出于对唐文化的仰慕,蕃国一般会尽量多派学生停留 边境,等待唐政府的差发。唐也照例会对其加以拣择,得以入唐的学生远远少 于本国差发之数。由于唐与新罗关系特别亲厚,唐政府常常破例留下更多的学 生。崔致远奏请宿卫学生还蕃状中奏请唐放还的学生共有四人,分别是金 茂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备考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个体化治疗试题及答案
- 药物开发流程详解试题及答案
- 普法知识正式竞赛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热点专题训练系列(成品油价税费改革)
- 国土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科学管理健康学习笔记试题及答案
- 激光科研策略分析试题及答案
- 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逻辑推理题目及答案
- 药品专利与市场竞争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叩问师魂》观后感3篇
-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 GB/T 9575-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软管规格和最大最小内径及切割长度公差
- GB/T 9163-2001关节轴承向心关节轴承
- GB/T 4857.19-1992包装运输包装件流通试验信息记录
- GB/T 37573-2019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年度评价技术规范
- ICU院内感染控制
- GB/T 24528-2009炭素材料体积密度测定方法
- GB/T 18796-2002蜂蜜
- 2023年陕西高考理科数学试题
- 压力与情绪管理(最全免费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