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苏唱和次韵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苏唱和次韵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苏唱和次韵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苏唱和次韵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苏唱和次韵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苏唱和次韵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以二苏之间的唱和次韵诗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唱和诗中的次韵体进行考察。 从次韵诗的源流演变开始入手,对二苏之间彼此的唱和次韵诗进行文本考察、题材 内容考察、创作方法及动机考察、艺术风格考察。力图还原二苏之间次韵诗创作的 基本情况,发掘并评价这种创作的文学价值。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以次韵诗为重点,对二苏的这种诗歌交往文学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唱和次韵诗的流变考察。主要论述前代唱和作品的基本特征,次韵 诗的出现及发展情况,以及宋代之前及宋初文坛唱和次韵诗风对二苏文学唱和次韵 交往的影响; 第二部分:二苏次韵诗数量及创作阶段考察。主要统计二苏之间次韵诗歌往来 的体裁、数量,并按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概括其特点; 第三部分:二苏次韵诗题材内容考察。思想题材考察,对次韵诗这种文学交往 形式进行深层的创作动机分析; 第四部分:二苏次韵诗艺术创作风格考察。论述二苏次韵诗的不同的创作方法 特征,见出二人次韵诗艺术风格对比考察,风格的不同,从体格气质角度对作品异 质的解读 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二苏次韵诗力求客观地作出价值分析与文学批评。 关键词:二苏次韵诗;数量统计;思想题材;艺术风格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c a r r i e so na n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t o w a r d sa n t i p h o np o e t r ya n dt h e t r e a dr h y m ep o e t r yo fs us h ia n ds uz h e i tf o c u s e so nt h et r e a dr h y m ep o e t r y i nt h ea n t i p h o n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o r i g i n s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p o e t r y ,t h e a u t h o rm a k e sa no v e r a l lr e s e a r c ho nt w os u s a n t i p h o np o e t r ya n dt h et r e a d r h y m ep o e t r y ,s u c ha st h ev e r s e s ,t o p i c sa n dc o n t e n t s ,s o n g c r a f t s , m o t i v a t i o n sa n d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so ft h ep o e t r y b a s e do na l lt h e a b o r e m e n t i o n e ds t u d y ,t h et h e s i st r i e st or e s t o r et h eb a s i cc r e a t i o no ft w o s u s t r e a dr h y m ep o e t r ya n du n c o v e rt h e i rv a l u e s w i t ht r e a dr h y m ep o e m sa st h ee m p h a s i s ,t w os u s t h i sk i n do fv e r s e sa r e a n a l y z e di nt h et h e s i s i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p a r t s c h a p t e ro n ec o n c e n t r a t e so nt h eo r i g i n s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a n t i p h o np o e t r y a n dt r e a dr h y m ep o e t r y c h a p t e rt w oi sa b o u tt h eq u a n t i t y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 ss t a g e so ft w os u s t r e a dr h y m ep o e m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c e n t e r so nt h et o p i c sa n dc o n t e n t so ft w os u s p o e m s 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so ft w os u s t r e a dr h y m ep o e t r ya r em e n t i o n e di n c h a p t e rf o u r a tl a s t t h ev a l u ea n dl i t e r a r i n e s so ft w os u s t r e a dr h y m ep o e t r ya r e e v a l u a t e do b j e c t i v e l y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 k e y w o r d s : t r e a dr h y m ep o e t r yo fs us h ia n ds uz h e :s t a t i s t i c s :c o n t e n t s :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s 2 前言 宋代文学是中古文学史上继汉唐以后又一个文学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对宋代 文学作出突出贡献,在某些方面成就了有宋一代文学特征的,二苏之功实不可没。 作为文坛上家族文学和唱和文学的类特例,手足之间的文学现象代不乏人,并带 有很鲜明的特点,例如,两晋时期的陆机、陆云兄弟、唐代有皇甫冉、皇甫曾兄弟、 宋有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兄弟、金代段克己、段成己、明代公安派袁宗道、袁 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清代有王愈扩、王愈融等。对这样的个例的考察,是文学生 态学中文学交往群体研究中一个重要不可缺少的方面。 概括而言,文学史中对创作主体生态的研究,大致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个人履历、家族文学链、闺阃生物圈、乡邦文化场、交游唱和群、国家的文化政策 等1 。师生、朋友之间的唱和,不仅是一种自我的愉悦,更是一种社会交际,在中国 文人文化活动方式仲,师友唱和占了显著的位置。对于相互问亦师亦友的二苏兄弟 来说,这种文学方式的交往地位更加重要,无论是对于社交,还是对于创作。林语 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辙常常让他哥哥写出最好的作品”2 ,许多学者也认为兄 弟问深挚的情谊,象催化剂,引发出苏轼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慨,即而化为笔下动人 的诗句。因此,从文学家之间唱和交往的关系及其诗作里,我们能够发现诗人间相 互往来的线索,对了解彼此的创作背景及细节以及了解文学创作的触发心理都有重 要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3 坡门酬唱集提要中说:“其诗大抵同题共韵之作,比而观 之,可以知其才力之强弱,与意旨之异同。较之散见诸集,易于互勘,谈艺者亦深 有裨也。”因此,通过对唱和作品中在体裁和题材方面都较近似的作品进行比较, 可以更加清晰地阐明同类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特征,同时,也更能看出,同一类作品, 在交往唱和的产生过程中如何相互借鉴和引用,对文学主体各自的创作会产生什么 样的影响。 宋代阮阅在诗话总龟卷十四中特列“唱和门”,表明唱和之风已经引起诗评 家的注意。尽管历来的诗评认为诗酒唱和容易产生许多庸俗之作;但另一方面它也 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卜诗群0 闰闻诗偶研究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 2 林语章掉东坡传,灭津:酉花文艺h 版社,2 0 0 0 年 3 叫库令书卷- - a 七 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文学的氛围,有利于篇什的流布和文学机巧的探讨;有时还会 造成一定的范围内的某种热潮,以至萌发地区性的或全国性的文学潮流4 。因此,本 文将着力在对二苏的交往文学之重要的文学样式次韵诗,进行文本及创作理论 的解读与分析,从而加深对二苏文学创作特点的认识,并对二人的次韵诗创作动机 作出合理的推测。 4 壬钟陵,中国文学史的原生态生长情状,载于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苏州人学出版亡 = ,1 9 9 3 年 2 第一章唱和次韵诗的流变考察 第一节、次韵诗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二苏之间的唱和次韵诗。唱和诗是诗歌的一种体式,创 作主体间的交流互动限定了它的文体内涵。“二苏唱和次韵诗研究”的拟定,是为了 区别于“二苏次韵诗研究”这样一个命题,因为后者没有限定次韵诗的创作主体之 间的关系,因此,“唱和次韵诗”首先旨在指明这些诗歌是二苏之间的唱和,其次, 这些诗歌是唱和诗中的次韵一体,而非其他唱和诗类别。二苏诗歌作品中触目可见 二人之间大量的次韵诗,数量竟超过非次和诗与酬唱赠答诗,究竟次韵诗在体式上 与其它唱和诗有何不同,其发展状况又是如何,二苏为何选择次韵诗作为彼此唱和 的主要体裁,在这里需要细细考辨。 次韵诗为唱和诗一个支流。从文体上说,它属于唱和诗的一种。因此,其形式 和内容特点应从唱和诗的发源和特征上来考察。唱和诗是在歌诗相和的时代出现的 一个诗学术语,特指和唱,帮腔。礼乐记有日“倡和清浊”,疏为:“先发声者 为倡,后应声者为和”5 。苟予“乐论”中认为“唱和有应,善恶相向”6 ,或谓以 诗词相酬答,并认为“唱酬”义同“唱和”。文心雕龙“乐府”一节中有:“诗为 乐心,声为乐体”、“乐辞日诗,诗声曰歌”的论述7 。当代的文体观中认为“古人用 诗歌相互酬唱、赠答,称为唱和,或称倡和。”8 包括次韵诗在内的二苏之问的众多的 唱和诗,即沿袭了这种互相呼应、彼此酬唱的特性。 尽管“唱和”一词出现较早,但是被用于诗歌创作方面,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诗 歌创作方式却到了汉代以后。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早的唱和诗是西汉时苏武和李陵的 送别诗,但其真伪尚存争议。还有观点认为东汉的客示桓麟诗与桓麟的答客 诗以及秦嘉夫妇的赠答诗可以看作赠答诗的滥觞。但是,一般的观点认为真正的 有意识的唱和诗作出现在东晋之末,庐山释慧远及其追随者之间以及陶渊明与友人 之间的唱和之作的出现,才能被认为唱和诗的滥觞,这在赵的专著中有详细的分析。 至隋代时期,唱和诗“在大业年间风靡一时,对唐代的应制唱和诗的写作产生 5 赵以武唱和诗研究,兰州;甘肃文化f h 版社,1 9 9 7 年 6 网库仝书本 7p q 库伞书奉 8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增订奉) ,北京:北京丈学出版社,1 9 9 0 年 了相应的影响”9 。初盛唐时唱和诗中应制之作逐渐增多,也不乏名篇,例如王维、 岑参、杜甫等和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算得上是初盛唐唱和诗中 的佳作。中唐以后,由大历诗人唱和及元白唱和带动了唱和诗风的兴盛,无论在数 量还是在内容上,唱和诗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种风气沿袭至宋初,随着诗歌本身 的成熟,诗人群体的扩大,诗歌的创作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唱和时代 才真正到来。 全唐诗的数量是整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数倍,唱和诗在唐代兴 起;全宋诗的数量又是全唐诗的数十倍,因此宋代唱和诗大盛,正是基于这 样的背景,而宋初的欧梅唱和更进一步承续了前代的唱和诗风,直接影响了苏轼等 人的唱和诗风的形成。 第二节、唱和次韵诗的文体限定 从唱和诗的创作主体看,自源流而下主要划分为两个阵地:一是君臣士大夫应 制酬唱,一是文人群体之间遣兴寄赠所作。唱和诗体的兴盛与君臣唱和、帝王的提 倡是分不开的。在唱和诗刚出现的时候,文人墨客间的酬唱相对较少,而君王唱、 大臣和的情况则比较多,流传下来数量众多的君臣唱和作品。 在和意不和韵之前的阶段,较重要的有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的诗歌唱和、 萧梁政权以萧衍父子四人为主的君臣唱和、南朝陈文帝及陈后主的唱和、隋炀帝杨 广时期君臣的唱和等等。这些君臣唱和活动对唱和诗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成了唱和诗在体制上的定型,但也使唱和诗的题材限制在应制唱和的范围内。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个人之间及小群体内部的唱和,例如鲍照、 江淹对陶诗的有意拟作仿作,鲍照与王僧达、齐代谢胱、北齐王褒等一些文人个体 之间的唱和,它们也对唱和诗的兴起和繁荣产生过推动作用。 是否用同一种韵,在唱和诗出现的早期有较明显的分界。赵在其专著中将唱和 诗与赠答诗、同题诗、拟古诗分别进行考辨,从体裁特点上对唱和诗进行了限定, 认为唱和诗既与诸体有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之处,也与诸体各异,最初的唱和 诗要求“既是赠答,但不可各自立意;既具拟古特征,但拟的是今人,不是古人; 既要同题,但不是同时分头而成,也不是联句而下,而是唱先和后,般不得同韵” 9 赵以武唱和涛研究 4 1 0 。从作品中可以发现早期的唱和诗不和韵,但用意必定相同,只有末二句为和作自 述之意,这种特点一直保持到粱代。在此以后,和意的特点也一直保存着,但由于 赋韵作诗的出现,导致了偶尔的唱和同韵的现象,这成为后来的晚唐开始兴起的次 韵诗的源头。隋代唱和诗中出现。转韵”现象,即在和诗中出现换转用韵,开辟了 唱和诗以韵求胜的先例。初盛唐时唱和仍然不和韵只和意,所谓“盛唐人和诗不和 韵”,一般认为,中唐以前的唱和诗是不和韵的,也即不同韵。大历诗人以后,次 韵诗才蔚然成风,真正繁荣起来。 次韵诗在中唐以前,体式上并未成形,早期多以限韵赋诗的形式出现。据史料 记载,梁朝时曾出现过限韵赋诗的创作活动,“天监中,曹景宗立功还,武帝宴华光 殿联句,令沈约赋韵,独景宗不预。固启求赋时韵已尽。惟余竞病二字,景宗 操笔而成,所谓归来笳鼓竞者是也。”坦这与次韵诗的限韵赋诗在本质上有类似 之处,而“次韵”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陈间,据宣猷堂宴集“五言”1 3 日“披 钩赋诗逐韵多少、次第而用,座有江总、陆瑜、孔范等三人,后主韵得迮格白赫 易夕掷斥拆嘈字,其时用韵次前后正同,曾不搀乱一字,乃知其说是,先书韵为 钩,坐客均探各据所得,循序赋之,正后主次韵格也。”但这所“次”之“韵”, 是“以探钩所得,而非酬和先倡者,是小异耳。” 前两例中,在以娱乐为目的的联句诗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依次用韵的唱和方式, 而真正意义上的“次韵”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当是在唐代元稹、自居易二人的唱 和过程中出现,并被自号为“元和体”,并认为“古未之有也”。而事实上,据杨 街之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入魏,舍江南故妻谢氏,而娶元魏帝女。其故妻赠之 诗日:本为薄上蚕,今为机上丝。得茧遂腾去,颇忆缠绵时。其继室代答,先谢 j 下次,用丝时两韵,则亦以唱和为次矣。”1 4 自居易与元稹之间往返酬和,次韵相排,长篇律诗,以此相难,竞胜争强,形 成了“元和体”;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之问,竟在一年中写出6 5 8 首赠答、唱 和诗,汇成松陵集十卷,其中几乎篇篇次韵。和韵唱和到了北宋,苏轼、黄庭 坚进一步扩大写作领域,和古人诗( 如陶诗) 次其韵。苏轼存诗2 7 0 0 余首,次韵诗 1 0 赵以武唱和诗研究 “( 明) 胡震亨庸旨癸签 ,卷三“和韵联句” ”古今事文颧聚,别集卷五,四库全书, ”( 清) 赵古上四库拿书本 “历代诗话卷删十八,叫库全书本 超过三分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次韵诗不是与一般意义上的唱和诗同时产生的,而是在律体用 韵达到成熟以后才出现的,经历了一个由和意到不和意、由不和韵到和韵的过程1 5 。 在中唐以后的唱和诗诸体中,次韵诗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大历诗人开始,唱和中 的次韵现象开始增多,“至大历中,李端、卢纶野寺病居酬答,始有次韵;后元、白 二公次韵益多;皮陆则更盛矣”1 6 。晚唐诗人唱和,在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影响下,不 但次韵,而且倒次韵,形式上有一和再和、自和、赠和、追和等等,名目繁多。这 种情况自宋以后愈加普遍,二苏之间的次韵诗歌即有往复多次,自次前作,以及次 古人韵的现象。 苏轼晚年的次韵陶诗和陶诗都可以看作这类诗歌体裁的余绪。创作这类拟古诗 的时候,作者必须放弃自己特有的风格,写出的诗力求酷似前人之作,从语言、用 意、情调各方面都仿佛古人风韵。同题诗是文人们聚会时,同出一题,多人共作。 苏轼和苏辙即在年轻时代写过众多的同题之作。 一般而言,唱和诗中和诗所取的景物范围、情意的表现方式,特别是所写的角 度,不能与唱诗有别,有所不同即成答诗。和诗选景、结构、遣词等不能与唱诗雷 同,雷同则为抄袭,模仿,故和诗在唐以前的特征主要就是唱诗的附属与点缀。早 期的次韵诗多是诗歌游戏,如元白唱和、韩孟唱和等,纯以诗艺竞胜,所以很少有 佳作。至苏轼诗境方为之丌阔,二苏间的次韵诗才有了明显的区别于前代应制唱和 的抒情写意特征。 具体而言,关于唱和诗中的次韵诗的体制,在南朝梁昭明太子的文选,宋代 刘敛的中山诗话,金代王若虚的滹南诗话,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以及 近代何文焕辑集的历代诗话中等,都有过对它的的理论依据和创作方法的研究。 这些观点和论述出自于对前代诗歌创作的总结,也是继承了前代诗评家的观点,例 如宋人刘敏认为“唐诗赓和,有次韵( 先后无易) ,有依韵( 同在一韵) ,有用韵( 用 彼韵不必次) ”1 7 。明代徐师增文章辨体“序说川8 中认为,和韵诗有三体:“一日 依韵,谓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其字也。二日次韵,谓和其原韵二先后次第皆因之也。 三日用韵,谓其用韵而先后不必次也”,次韵诗即为和韵诗之一种。清人吴乔在答 “赵以武唱和诗研究 ”胡震亨唐音癸箍。卷三 ”( 术) 刘放中山诗话,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 ”( 明) 徐师增,罗根泽校点 文章辨件,北京:北京人民文学 j ;版社,1 9 9 8 年 6 万季野诗问1 9 中在回答“和诗必步韵乎”时,说“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 韵,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同其韵( 字) 而次第不同者,谓 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刘、徐所谓之“依韵”即为吴所言之“和韵”; 刘、徐所谓之“次韵”即为吴所言之“步韵”。因此,次韵诗又可被称为步韵诗。从 上述材料也可以看出,无论和韵之诗与不和韵之诗都是唱和诗中的一种,次韵( 步 韵) 诗是唱和诗题材之一、唱和形式之一种。这种次韵( 步韵) 诗,要依照所用和 诗中的韵部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不仅要韵部相同,而且还要每一韵脚用字必 须与原唱诗相同,不能随意改变,即亦步亦趋之谓也。这种诗体,从写作规律上说, 是唱和律诗最严格的限韵唱和诗。朱光潜诗论2 0 对诗歌的游戏竞作有论“每种 艺术都用一种媒介,都有一个规范,驾驭媒介合牵就规范在起始时都有若干困难。 但是艺术的乐趣就在于征服这种困难之外还有余裕,还能带几分游戏态度任意纵横 挥扫,使作品显得逸趣横生。这是由限制钟争得的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的生气。艺 术使人留恋的也就在此。”这其中就包括趁韵、和韵。在二苏的诗集中,为数众多的 唱和诗即为此体,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实为必要。 第三节、宋初唱和次韵诗风叙论 宋代以前的唱和诗风已经大盛。据统计,杜甫的1 4 0 0 余首诗中,赠酬唱和送别 宴游题材的作品超过了5 0 0 首;李白9 0 0 余首诗中,同类作品过半;沈俭期存诗1 6 0 首,同类作品8 0 余首,孟郊4 0 0 余首诗中,同类作品2 1 0 首,韩愈4 1 0 余首中,此 类作品过半。船四库全书中宋i ;i 唱和诗集的数目已经极为庞大,存诗与不存诗的 书目大致有以下数种:道途杂题诗一卷、李叻唱和诗一卷、庐山游览集二 十卷、新安累政诗二卷、汉上题襟集十卷,断金集一卷、元和继和集 一卷、刘白唱和集一卷、松陵集十卷、浙东联句集二卷等等,数目极为可 观。殆至宋初,唱和诗集亦为不少,传世有:西昆酬和集二卷、翰林酬和集 一卷、应制赏花集十卷、瑞花诗赋一卷、汝阴唱和集一卷等等。 前朝唱和诗风的兴起,对宋代的唱和诗的大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唐书 ”申骏中国历代诗活词话选粹 北京:光明日报m 版社,1 9 9 9 年 加朱光潜 诗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兰联书店,1 9 9 8 年 2 赵以武和意小和韵试论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与体制,廿肃社会科学,1 9 9 7 年3 期 艺文志载录的情况看,有近3 0 种唱和诗集在中晚唐出现,其中元稹、白居易的元 白酬唱集、皮日休、陆龟蒙的 松陵集的出现,更是将魏晋以来偶一为之的这一 文学体式加以定型,使其成为当时及后世文人之间有意识进行创作的一种范式,并 深刻地影响了宋初文人唱和之风的盛行。另外,前朝的唱和活动亦有多次,如大历 年间,浙东唱和规模盛大,多达五十余人,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学活动。“九老诗会” 为会昌五年( 8 4 5 ) 事,即对于宋代唱和活动有明显影响。 宋初的诗风承续晚唐五代,加之朝廷优待文臣,提倡诗赋酬唱,并且由于诗歌 语言的进一步纯熟,故而这时期从宫廷、官场到民问,无论是高踞要津的达官豪富 还是遁迹山林的寒士僧侣,唱和诗风都极其盛行。 二苏之间的文学交往的作品尤其是诗歌唱和带有宋初以降文学的特征,即和诗 多以次韵为主,并且多有往复,这种特征承续着远迄中唐元白、韩柳,近至宋初“三 体”诗歌唱和之遗风。 一是“白体”诗人的唱和,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萌等为代表。李 叻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防等人的禁林宴会集、许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 他们的诗风模仿自居易和元稹、刘禹锡等人之间的唱和。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 到真宗朝而臻于极盛,为编纂册府元龟而结集在一起的诸馆阁之臣唱和所作结 为西昆酬唱集,并开创了西昆体。这种诗体艺术上很接近李商隐的同类诗歌,没 有于唐诗之外独辟蹊径。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有李 叻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及李畸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 等。 一是西昆体,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 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有西昆酬唱集行世,收录了杨亿、刘 筠、钱惟演等十七人的二百四十七首唱和诗。“凡亿及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 利瓦伊、刘隋、刁衍、任随、张咏、钱惟济、丁谓、舒雅、晁迥、崔遵度、薛映、 刘秉十七人之诗,而亿序乃称属而和者,十有五人。岂以钱、刘为主,而亿与 李宗谔以下为十五人。欤诗皆近体,上卷凡一百二十三首,下卷凡一百二十五首, 而亿序称二百有五十首,不知何时佚二首也。”2 2 西昆酬唱集就是这种唱和诗风 极度发展的产物。“西昆体”诗人刻意追摹晚唐诗风,多作音节铿锵、词采精美的诗 2 2 西昆酬唱集提要,四库伞书本 歌,并且内容上这些唱和诗多是描绘宫廷台阁的绮丽华美的生活,这一方面固然由 于西昆体诗人大多官居高位,仕途通达,但也跟宋初后期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稳定 发展以及学术层次文人素养迅速提高有很大关系。2 3 再一就是以晚唐体: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 的一群诗人。这一类主要分为三个群体: l 、“九僧”,代表是惠崇。学贾姚苦吟, 以“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为特色,离不开风、花、雪、月、水、石、山、竹等字。2 、 林逋、魏野等隐士,比“九僧”成就高。经常结社集会唱和。3 、以晚唐体盟主寇准 为代表的一个诗人群体。 “宋初三体”在创作风气上是一致的,作品大都是唱和之作,作者兼工骈文, 片面追求艺术而忽视反映现实。这种情况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以欧阳修、梅尧臣 为代表的诗人群体,用新的诗歌主张对其发起攻击,力纠时弊,摒除“西昆体”浮 艳、空洞的诗风。作为文坛巨匠的欧、梅二人,多有诗歌唱和往来,以兹切磋发扬 平淡、自然的新诗风,因此,流传下来的二人的唱和作品亦为数较多,其中即不乏 大量的次韵诗作品。 承前所述,苏轼与苏辙之间的唱和诗及唱和活动应该归为文人士大夫的自觉的 文学创作范畴,与六朝唱和伊始的君臣唱和和文人士大夫私下的群体创作亦有了明 显的不同。魏晋六朝时的士大夫唱和属于小范围的、数量少的不自觉的行为,从中 唐大历诗人开始,唱和渐渐在士大夫中间流行开来,并逐渐与应制诗分道扬镳。考 察唱和诗的繁荣,可以发现它与一种新的诗歌理论的提出有很大关系,并且促成某 些诗歌理论和诗歌形式的发展与定型,例如,中唐韩孟唱和受韩愈主张文学革新的 影响,元白唱和受到自居易提倡浅易诗风的影响,欧梅唱和衍生于欧阳修对文坛诗 风的引导与纠弊。苏轼接棒于欧阳修,文坛导向的重任便落在这位年轻的诗坛新秀 身上,提倡一种诗歌创作氛围,引起更大的关注,唱和酬酢便是集结诗人、引领创 作风气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所谓“诗可以群”。 由此可以看出,次韵诗这种唱和类别,既有崇尚浮艳华丽的西昆体诗人以此为 体裁进行创作,也有追求平淡清新风格的欧梅进行唱和,二苏在进行创作时,主要 秉承的是后一种创作特征,因此,作为发扬欧梅诗歌革新的余风的工作,二苏间的 次韵诗创作起到巨大的推波助澜和带动诗坛的积极作用,也正因此,为诗坛留下一 许总束诗史,重庆:重庆f j :版社,1 9 9 2 年 9 段兄弟问相携相扶、相互切磋的千古佳话。 0 第二章二苏次韵诗数量及创作阶段考察 一、统计范围 第一节、二苏次韵诗总量统计 前述赵的专著是对唱和诗的专门研究,在书中他将唱和诗仅仅限定为带有“和” 字的唱和诗,而将其与同题诗和赠答诗区别开来,这在考辨文体源流及特征方面具 有一定意义,但是随着诗歌观念和诗歌创作的发展,赠答诗、同题诗、拟古诗和唱 和诗逐渐在创作上、概念上合为一体,具体创作中也泾渭难分,因此,考察二苏次 韵诗歌的文本时,应将赠答、同题、拟作及狭义上的唱和诗皆概括进去考察。近代 学者在研究二苏唱和诗之时,就是在这种“大唱和诗”的概念下进行研究。莫砺锋 在论苏轼苏辙的唱和诗2 4 一文中,即将二苏诗集中凡是唱和诗或次韵诗都函括进 去,并认为“唱和诗按押韵的方式可分为用韵、依韵、次韵等类,但也有在押韵方 面与原作没有关系的。”也就是按是否押韵大致可以将二苏的唱和诗分为两类,一类 和韵( 包括用韵、依韵、次韵) ,一类不和韵。在二苏唱和诗中,尽管不押韵的唱和 诗占了一些分量,但包括少数用韵和依韵的次韵诗占了绝对大的比重,可谓唱和诗 的主流。因此,有学者在考察时将次韵诗作为重点,莫砺锋属其一,近有日本学者 内山精也有文章苏轼次韵诗考4 专门论述苏轼与诸友人的次韵诗,即将次韵诗作 为独立的诗歌体裁去观照,而不是仅将其作为唱和诗的特征去考辨。 二、二苏次韵诗数量统计 二苏诗歌的交往从嘉右年问开始终其一生,即从1 0 5 9 年- 1 0 9 9 年长达四十年的 时间里,由于兄弟二人亲缘身份的特殊关系,两人诗歌交往比跟同时期其他诗人交 往次韵的作品都要多。苏轼有4 6 题共8 7 首诗歌是与苏辙唱和次韵,其中包括赠、 答、和、次韵、次韵和、戏、呈等等类别。苏辙与苏轼次韵往来的诗歌要更多一些, 共计1 1 2 题1 7 1 首,也包括赠答诗次韵诗等广义的唱和诗。另外,两人还有同题诗 2 4 莫砺锋唐宋诗论稿,沈阳:辽海出版杜,2 0 0 l 2 5 【l j 】内山精也著、朱刚等译传媒0 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上海:上海古籍 j ;版社,2 0 0 5 8 l l 多首。这些同题诗的创作一般不是有意的邀请或者聚会宴赏所作,大多是二人在早 期( 嘉祜至治平年问) 南行游历时的作品。两人有大约2 7 题5 2 首同题诗。这里所 谓的“同题分咏诗”,尽管有少量的作品用的是相同的韵,由于并未明显标出谁为唱 者,谁为和者,感情上也没有寄赠与答复的关系,没有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唱与和的 关系,而且大多数同题诗彼此用韵都不同,因此不在前面所列的唱和次韵诗之列, 因此被单列出来,在考察的时候与有意识的次韵诗相区别开。 日本学者内山精也曾对苏轼的唱和次韵诗作过详细的考察。根据他的统计,在 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校点本苏轼诗集中,从卷一到卷四十五,共计2 3 8 7 首古 今体诗被编年编集,其中可以确认为次韵诗的,至少有7 8 5 首。清翁方纲已经指出, 苏轼未必在全部次韵诗的篇题中都明记“次韵”字样,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哪些篇 题中只记为“和”的诗,如与原诗对照,可知也是次韵诗;而篇题记作“用 韵”的诗,实际也是次韵诗。但原诗早已散佚不存,无从确认的诗也有相当数量的 存在。上面说的7 8 5 首中,并未包括这种不能确认的诗。 在苏轼共7 8 5 首的唱和次韵诗中,按照次韵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其中 保存最多的是中唐以来的一般的典型意义上的次韵诗,即对同时代的他人所寄的诗, 苏轼次韵而作,与苏辙的唱和次韵最多,其余依次是:王巩、杨蟠、刘季孙、黄庭 坚、刘敏、周邪、钱勰、秦观、王安石、欧阳修。 在占苏轼次韵诗七成以上,数量最多而且几乎均匀地分布于苏轼一生中各个时 期的,是苏轼跟其弟苏辙之间往复的次韵诗。 在苏辙传世将近三分之一的次韵诗中,总共与几十人有过往复唱和次韵,而数 量最多的诗人就是苏轼,如前所论,与苏辙乃兄的唱和次韵总共1 1 2 题1 7 1 首。 以上的统计数字是针对大多数次韵诗作品而言,对于一些题目标明是次韵,而 实际上仅是和诗或用韵诗的情况,以及一些题目没有标明是次韵,而实际上确为次 韵诗的情况,并未区别对待,前一类计入,而后一类并不算在总数内。关于这两种 诗歌的具体情况,在后一章的论述中会有相关论述。 三、关于数据统计的补充说明 按照本文第一部分关于唱和次韵诗的源流考察中的观点,在做统计的时候,是 将非次韵简单概括为和诗,而次韵诗则称为次韵诗,因此,在考量的时候,有必要 对其进行廓清,另外,由于唱和次韵诗创作上往复唱酬、重复次韵的情况在作品中 多有出现,因此,对一类的作品也要进行说明。 1 、题为和诗,而实为次韵的作品,也涵括在以上统计数据中。比如,辙唱轼和 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寒食、中秋见月和子由、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 等数首,以及轼唱辙和的和子瞻玉盘盂二首等,计算时按题按首都计在内; 2 、对于数首和诗一题的诗作,具体考察其中的作品是否全部为和作,如果为次 韵的,要单独说明,比如,本文考察在列的有一首辙唱轼和的和子由木山引水二 首原作木山引水二首中,原唱两首律诗的韵脚都是“瓢”、“潮”、“焦”、“苗”, 而苏轼的和诗中,其一韵脚为。将”、“忙”、“长”、“汪”,其二则与苏辙原唱韵脚一 致,因此,在统计的时候,将该诗算做一题一首,并不把未次韵的诗涵括在内,力 图追求统计的精确性。 3 、对于数篇唱作一篇和作的次韵诗,如唱和两方明确,则分别计数;若唱作未 标明的,或者唱作无法完全涵括的,只取一篇一首。例如绍圣四年,苏轼渡海以后 作一题三首次韵诗次韵子由三首“东亭”、“东楼”、“椰子冠”,为次苏辙寓居 二首、过侄寄椰冠两首和为一首的次韵诗,计算时,以次韵诗统计,则为一题 三首。元佑时期,苏轼兄弟与孔氏三兄弟多有唱和往来,其中,苏轼有一首次苏辙 韵的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余昔在馆中,同舍出入,辄楣聚饮酒赋 诗。近岁不复讲,故终篇及之,庶几诸公稍复其旧,亦太平盛事也,用韵“古”、“处”、 “苦”、“雨”、“宇”、“虎”等字,经考察,元佑初,苏辙与三兄弟中排行第二的孔 常父多有唱和,似非一时一地所作,苏轼这首次韵诗未标明原唱,且此处只次韵一 题,因取苏辙一篇次韵孔武仲学士见赠为原唱,韵脚完全相同,计数为一题一 首。 4 、一首原唱多首和作的次韵诗,按次韵的篇数而定,不论韵部,例如,哲宗元 符元年,辙唱轼和有两首诗次韵子由浴罢和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为 同次苏辙浴罢一篇一首的韵,因此,将次韵之作仍按两题两首考察。 5 、其他情况依前述几项类推。 第二节、二苏次韵诗的创作阶段考察 文学分期一般说来大致与社会的分期接近或一致,而社会分期主要应看社会矛 盾发展的阶段性。这个阶段的变故常与皇帝的更迭和突发事件有关。由于苏轼、苏 辙一生荣辱与共,沉浮相伴,因之,他们的唱和诗依其一生仕途行止与大致的次韵 诗的诗歌风格,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阶段:初入仕途风格崭露、次韵初试时期 即从任宗嘉祜四年( 1 0 5 9 ) 至神宗熙宁元年( 1 0 6 8 年) 。在此重点考察的是有明 确唱和主次之分且为有意识次韵所作的一部分诗作,此间共计三十六题,其中轼唱 辙和2 6 共二十一题三十首,辙唱轼和共十三题三十三首。 嘉祜四年,父子三人初出眉山至嘉佑六年兄弟应试得第以前,吟咏山川风物题 材的诗比较多,且大多为同题分咏,只有一两篇诗作为有意识的次韵之作( 山胡 一题及限韵赋诗一题) 。父子三人,同行赴京,第一次是在嘉祜元年三月,即1 0 5 6 年,苏询与苏轼兄弟同赴开封京都求仕。自眉山出发,至成都拜见张方平,经凤翔, 过长安,至渑池,五六月问抵京师。第二次是嘉祜四年( 即1 0 5 9 年) 十月四日( 或 五日) ,父子三人离眉州,十二月至江陵,二月十五日到达京师开封。父子三人集白 眉山至江陵的适楚途中所作诗赋为南行前集,又名江行唱和集,苏轼作南 行前集叙。自江陵至京师途中所作诗文,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南行后集引, 引佚不存。这其中的许多同题之作都是围绕一个主体各自赋诗,唱和之问虽无 明确的所指,但本质上属于诗歌唱和。其中的次韵诗数量较少,仅有不到十首。 嘉祜六年( 1 0 6 1 ) 年十一月,苏轼离京赴凤翔签判任,苏辙送至郑州的西r j , b , 送别的诗中仍以不次韵的唱和诗为主,苏轼甚至以次韵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标为 和诗而非次韵诗。苏轼到治平二年方还朝。苏辙在嘉祜七年被任命为商州推官,辙 辞不赴任,在苏轼签判风翔的三年期阃,苏辙一直在汴京侍奉父亲,研读周易, 制科入第后,苏轼除大理评事、凤翔签判。从此,兄弟二人离别之日多,相聚之日 少,一个在歧州,一个在粱州,开始诗文唱和,所作甚丰,后集为歧粱唱和诗集 ( 后世不传) 。嘉韦占六年至治平元年的四年间,是二苏次韵唱和较频繁的时期,题材 大多为游历t hjj l 之作,还有一些相互问寄赠怀念之作,诗风较为近似,艺术成就上 拍文中出现的“轼唱辙和”或“兄唱弟和”,其中的“和”意义皆等尉于次豹如果“和”指非次的和诗,文中 另有交待 1 4 并无大的差别,是二人的诗歌创作初期,也是刚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次韵诗创作的 时期。 另外,从现存苏轼诗集和栾城集中,可以得知,自英宗治平二年( 1 0 6 5 年) 开始,至熙宁二年( 1 0 6 9 年) 回京之前,二人无唱和次韵诗作传世。主要因为 治平三年二苏之父苏洵卒,兄弟二人扶丧回眉州,没有闲情再为此等诗酒唱和之事, 同时,也因同在一地之时,往往是二人唱和诗作较少之时,故为歉收时期。 第二阶段:沉郁下僚诗艺砥砺,共同技进时期 这一时期时间跨度从熙宁二年( 1 0 6 9 年) 至神宗元丰元年( 1 0 7 8 年) 。轼唱辙 和共二十九题五十九首,辙唱轼和共七题八首。 苏轼兄弟于熙宁二年二月到京后,在京师居一年余。因王安石不满苏轼议论异 己,仍以苏轼为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以苏辙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 苏轼反对新法,苏辙在条例司亦与王安石意见不合,八月上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 状、条例司乞外任状,全面批评新法,且请外任。王安石大怒,欲加以罪, 后奏除河南推官。熙宁三年( 1 0 7 0 ) 三月,苏辙被张方平辟为陈州教授,离开了京 师汴京。熙宁二年终年没有次韵诗传世,次年也仅有陈州初别的两首。朝中的不快 可以从二入的无暇次韵唱和中反映出来。 苏轼于熙宁四年( 1 0 7 1 ) 年离开汴京。这中间,先赶到陈州与分别了一年多的 弟弟相聚,在陈州逗留了七十多天。期间二人拜访张方平,游城西的柳湖,一起饮 酒赋诗。后张方平辟为南都留台,兄弟二人分些写诗相送。苏轼九月方离开陈州。 苏辙将其送至颖州。两人在颖州拜访欧阳修,游览颖州西湖。九月底,二人在颖州 辞别。这一年里,二人游历颖州,作诗留为纪念,在苏轼赴杭州的路上,多有诗歌 寄赠苏辙,往复次韵唱和亦为不少。内容多抒发离别之情和前途未b 的感慨之情。 熙宁四年苏轼赴杭州任后,二苏的次韵诗歌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从熙宁 四年至熙宁七年之间,苏轼有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传世,苏辙对其中的佳作皆 一一次韵,往复唱和频繁,亦时有佳作。 熙宁十年,二月中旬,苏轼离开济南,想先赴汴京再赴河中府上任。时值苏辙 罢齐州掌书记之后亦回到京师,得知苏轼将赴京师就出城相迎,二人在距汴京二百 多罩的澶、濮之间相聚。但是同返京师到达陈桥驿时却得知苏轼要改知徐州,并且 不得入城门。四月下旬苏轼赴徐州任,苏辙陪同兄长在徐州小住,游览当地名胜。 中秋节兄弟二人在徐州同过。为此苏辙作词水调歌头,苏轼亦作阳关曲,抒 发即将别离的愁绪。次日,苏辙离开徐州,赴南京留守签判任。这一次的相聚在二 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聚散之中,是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次,一是因为相聚时间长,二 是因为身处复杂的政治局势之中,两人最能共同进退感知世事的艰难。这次的聚散 离别催生了一批次韵诗除了轼唱初别子由辙次的次韵子瞻见寄深寓真情之 外,苏辙原唱逍遥堂会宿二首( 并引) 以及苏轼的和诗一组,也堪为佳作,这组 诗回顾了二十年来的风雨坎坷,表达出强烈的愁绪,对即将到来的灾难似乎有一种 预示之感,类似的作品在二人的诗歌唱和中非常少见,只有在特殊的情景以及特殊 的心理感受之下才会出现这样的作品。 第三阶段:乌台遭贬风格突变、差异凸显时期 从元丰二年( 1 0 7 9 年) 起至元丰八年( 1 0 8 5 年) 止,即从“乌台诗案”当年至 “元佑之治”前,苏轼、苏辙即将奉旨回京时止。这一时期跨度较小,次韵作品也 少,轼唱辙次共十四题二十七首,辙唱轼次共六题七首。由于意外的打击,苏轼在 作诗上态度稍有审慎,之后的贬谪黄州时期,带给苏轼诗风转变的契机。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知湖州,赴任前先到南京看望苏辙,为留半月。八月以谤 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京,十二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辙时任南京签判,作为兄 轼下狱上书,为兄赎罪,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三年( 1 0 8 0 ) 年,经历过“乌台 诗案”的苏轼离开京师前往贬所黄州。正月十一日到达陈州,子由从南都赶来相送。 一同聚会了三天。在“乌台诗案”中积极上书营救兄长的苏辙,在苏轼收到谪命的 同一天也被贬监筠州酒税。这一年中,二人的次韵诗较少,苏轼有予以事系御史 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 以遗子由,二首,措辞极其悲切,但是在二人的次韵诗御史台榆、槐、竹、柏四 首( 轼唱) 、次韵子瞻系御史狱中榆槐竹柏四酋( 辙和) 中,情绪开始趋于冷静, 彼此间的默契,给了苏轼莫大的支持和安慰。 苏辙在筠州担任监筠州盐酒税的职务,一直到元丰七年( 1 0 8 4 ) 。日子过得平平 淡淡,学道悟禅,生活没有大的波澜。这期问的心绪,主要在元丰四年的一些次韵 诗中有所表露,苏轼在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 其二) 中所言“心衰面改瘦峥嵘, 1 6 相见惟应识旧声。永夜思家在何处? 残年知汝远来情。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 半死生。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苏辙和作的次韵子瞻与安节夜坐三 首( 其- - ) 中亦有同感:“少年高论苦峥蝾,老学寒蝉不复声。目断家山空记路, 手披禅册渐忘情。功名久已知前错,婚嫁尤须毕此生。家世读书难便废,漫留案上 铁灯? ”苏轼的诗抒发贬谪较浓,感情强烈,气势峥嵘,苏辙的较平和一些,而怀 才不遇之意比较明显。苏辙多叙自己对仕途的失落之情和对儿女家事的关心。这一 时期,政治上的波折,给了二苏兄弟思想上以打击,摈弃功名的思想和消散自在的 思想追求更加突出。 第四阶段:辉煌复起诗风成熟,风格多样时期 从元祜元年( 1 0 8 6 年) 兄弟俩同时被起用到元祜八年( 1 0 9 3 年) 再度遭贬前。 元年二月王安石去世,九月司马光去世,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还朝半月即升为起 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辙在元祜元年二月 回到京师,就任右司谏,兄弟二人开始了并肩立朝的政治生涯,从此对元祜政事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时,轼唱辙次诗为十四题三十五首,辙唱轼次诗共十题十七首。 北宋政治发展到元祜被称为“元祜更化”,这是北宋朋党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 期,高太后垂帘听政,任用一批老成之人,旧党人物纷纷还朝。但是政局依然恶劣, 旧党内部又掀起了新的党争。 元祜短短八年的时间里,苏轼有大约四年半的时闻留在京师,三年半的时问外 任。整个元祜时期,苏轼都在与联合起来的洛党和蜀党的污蔑和攻击作斗争。 王水照在苏轼选集2 7 的“前言”中说,两次在朝任职时期是苏轼创作的歉收 期。熙宁时与王安石变法派矛盾,元祜时又与司马光、程颐等论争,激烈动荡的统 治阶级内部斗争占据了他的注意中心。今存熙宁初二三年间所作诗歌不足二十首, 为苏诗编年的最低数字。元祜初所作固然不少( - - 百首左右) ,但除题画诗外,名篇 佳作寥寥无几;且题材狭窄,以应酬诗为主,虽不能一笔抹煞,但毕竟视线未能注 意到更重要的生活领域。元祜六年,苏辙与苏轼之间有一次题画诗唱和,苏辙作题 王诜都尉设色山卷后,苏轼次韵子由书王晋卿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这一 2 7 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1 7 年苏轼结束外任杭州回朝,朝中局势极为恶劣,苏轼、苏辙兄弟遭到了联合起来的 川党和朔党的攻击。在这三个月中,苏轼作了很多题王诜画诗。这次与苏辙的唱和 显然是透过险象环生的政治氛围而进行的一次叹息。在如此激烈的政党斗争中,面 对王诜的山水画作,兄弟二人泛起了无限的归隐情结。元祜初在京所作的一批题画 诗苍苍莽莽,一气旋转,令人想见其濡墨挥毫时酣畅淋漓、左右逢源的快感, 频繁的诗歌唱和是元祜文人题画诗创作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契机,因而题画诗唱和 也就成为以二苏为首的元祜文人集团诗歌唱和中较为特出的一部分。珏 第五阶段:晚年再贬趋于平淡时期 从哲宗绍圣元年( 1 0 9 4 年) 被再度贬谪至建中靖国元年( 1 1 0 1 年) 苏轼去世为 止。苏轼知定州,四月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再贬宁远军节度副 使,惠州安置。苏辙贬官筠州,复理旧学,继续写作诗传、春秋传、老子解、 古史。这一段苏轼的处境飘摇不定,苏辙生活相对安定,次韵往来也较为频繁。 元裙时期诗坛的辉煌时期到此结束。 其后朝廷加重对元祜党人的打击,绍圣四年,苏轼远谪海南,苏辙远谪雷州。 五月兄弟两人相遇于藤州,六月同行至雷州,苏轼渡海,兄弟二人别于海滨,遂成 诀别。这之后,兄弟二人隔海相望,颇多唱和。 两人最后远在海外的的凄凉晚景生活中,聊以慰藉的唯有彼此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