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以苏式二胡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文化交叉法、 双视角关照法、编年史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并结合原始文献资料,就苏式二胡 在我国二胡制作业中独占鳌头而经久不衰的影响,着重从苏式二胡兴盛的主要社 会文化背景、演变历程、琴制特征、制琴大师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 论证,并对其合理发展提出建议,最后,指出苏式二胡制作技艺作为“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重点在于其保护、传承、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苏式二胡、兴盛原因、演变历程、琴制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r e s e a r c h e so ns ut y p ee r h uw i t hd e t e r m i n i n gt h en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l a w , f i e l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m e t h o d ,c u l t u r ec r o s sl a w , t a k i n ga s e o fd o u b l ea n g l em e t h o d ,l a wo fa n n a l s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m e t h o de t c 。 m e a n w h il e ,i tc o m b i n e sp r i m i t i v ed o c u m e n t sa n dm a t e r i a l s s ut y p ee r h u c o m e so u tt o pa m o n ge r h um a n u f a c t u r eo fo u rc o u n t r ya n dh a v ep r o l o n g e d i n f l u e n c eo ni t t h i st e x tn o to n l yf o c u s e so np r o s p e r o u ss o c i a lc u l t u r e b a c k g r o u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r s ea n dm a n u f a c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ut y p e e r h u , b u ta l s os t u d i e si t sm a n u f a c t u r em a s t e r sa n d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e t c i na d d i t i o n ,i t p u t s f o r w a r d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t h er e a s o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ut y p ee r h u f i n a l l y 。t h i sp a p e rp o i n t so u ts ut y p ee r h u s t e c h n i c a ls k i l lv a l u ei n “t h eo r a la n di n t a n g i b l eh e r i t a g eo f h u m a n i t y ”, a n dt h em e a s u r eo ni t sp r o t e c t i o n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s ut y p ee r h u , p r o s p e r o u sr e a s o n s , d e v e l o pc o u r s e , m a n u f a c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t h eo r a la n di n t a n g i b l eh e r i t a g eo fh u m a n i t y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刨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兰盘 乙 日期;缉:三: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怨乙 旷期弘 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准确的概念界定是学术论文得以顺利行文、体现其学术价值的基础。本文以 “苏式二胡考”为选题,文中的苏式二胡,指的是苏州地区制造的、有苏州制作 工艺特征兼具江南音乐音色特点的二胡。 二、研究的缘起与现状: 乐器,是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乐是内容,器是形式,二者不可分割, 乐因有器而显现存在,器因有乐而提升文化价值,而乐器有了入的“动力因”和 “目的因”的过程就发展成为人的音乐文化。而乐器和器乐,又是一个统一体的 两个方面,要发展演奏艺术,必须先发展乐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早在原始时 代,当人们最初萌发了表达音乐的愿望时,就先从研制乐器、寻找适合的发音物 体( 哪怕是采一片树叶、借用生活或生产工具) 开始,并决定其性能,进而调整 音律、研练演技,最后才得以把蕴藏于心的乐思内容化成可以听到的声音乐 曲。传统美学也提出,乐曲是道德开出的花朵。1 但花朵之绽现则依赖全株的茎、 枝、叶和根柢的增殖,所以莳花之园艺家必先尽力培养其花之根柢,则花朵自然 鲜艳。正如乐曲、演技与乐器之不能分,发展音乐之花,必先发展精良乐器,则 演技、乐曲亦将随之而完整展现。因此,乐器是“乐种展现本身艺术个性时最重 要的物质基础、色彩基础,是社会功能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乐种物质构成的重要 的基本要素之一。”2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近百年来,二胡演奏艺术得 到了飞速发展,多种演奏技艺从无到有并日趋复杂化,而二胡这件乐器也从最初 的就地取材、形制不一、原始、简陋而声音粗糙供贩夫走卒走街串巷使用的贫民 乐器,发展成了一件相对来说制作规范、选材讲究、工艺精细并能登上大雅之堂 的独奏乐器。我们不得不承认,二胡乐器本身的演变和完善对提升演奏艺术的水 。礼记乐记乐象 篱:。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辫也4 碰静芳先生语见高敏,乐器,人类啬乐文化的凝聚体“声辑关系”理论试释 ,人民音乐 ,2 0 0 4 年5 仃,第3 7 页 m 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胡乐器的精良是二胡演奏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基 本条件,二胡乐器性能的薄弱会成为二胡演奏者技能发挥的桎障。因此,时至今 日,越来越多的制造厂、制造商、专家和学者都加强了对二胡乐器制作研究的重 视,致力予如何使二胡朝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方向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一年的二胡产量约为3 0 多万把,而其中每1 0 把二胡中有5 把是苏州制造的,3 仅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的年产量就约达 1 2 万把,是中国二胡产量最大的企业,约占全国二胡产量的3 0 5 1 。尤为重要 的是,苏式二胡制作历史悠久、经验积淀深厚且技术相对成熟:在材料工艺方面, 苏式二胡选材严格、制作精细;在构造方面,苏式二胡外型美观、造型大方;在 声音方面,苏式二胡韵味独特,音质纯正、干净,音色细糯、甜美,低音区浑厚 圆润、中音区柔和而富有弹性、高音区清脆而明亮并具有穿透力;在性能方面, 苏式二胡内外弦和上下把位音色、音量均衡统一,反应灵敏,手感舒适,且久用 而不落音。所以,鉴于苏式二胡的优良品质和良好信誉,它在长期的音乐舞台实 践和教学中深受专家和商家的欢迎和喜爱。据悉,全国的高档二胡大都出自苏州, 苏州被二胡界专家称为“中华二胡之乡”( 意为二胡制作之乡) 。也正因为如此, 1 9 6 1 年9 月,苏州“红木月弯标准二胡”( 后改称红木专业二胡) 在全国乐器评 比中获得音质和外观工艺第一名,并被轻工业部选送到英国展览,同时,它的形 制被视作全行业同类产品的标准基础;5 1 9 6 6 年,由当时的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 主办的全国五项民族乐器标准审定及产品评比会上,苏州的二胡获第一名;1 9 7 9 年,苏州“红木专业二胡”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 9 8 4 年9 月,苏式二胡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行业最高奖) ;1 9 8 5 年9 月,苏式二胡被选送 参加“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2 0 0 4 年,苏式二胡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 7 。近一个世纪以来,苏式二胡一直作为中国二胡制作的领头羊,对我国发 展= 胡制造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至于,对东南亚地区也影响极大- 苏式二胡虽久负盛名,但关于苏式二胡在中国二胡制造业发展中独占鳌头的 1 周建越,一把二胡走天下唷;_ 二胡制作大师封明君和他的名师工作室 ,苏州日报,2 0 0 6 年8 月2 日,b 0 5 版 。周建越,一把= 胡走天f _ 二祀_ 二胡制作大师封明君和他的名师工作室 ,棼州日报 ,2 0 0 6 年8 月2 口,8 0 5 版 h t t p :钠w , h q m lc o r n a b o u t a b o u t , a s p 。苏州民族乐器一,- 一“公司简介” 一 。棼州民族乐 一厂苏州民族乐辨的历史沿革和传统产品特点 ,二二胡研究,1 9 8 8 年6 月 b 主主q ;z 血氆虹翊i :鲤b q 虹i 盟业:鱼 “苏州民族乐精一j 一“公i d 简介”一“历年荣菁” 这样一个表层现象背后深层的历史背景、时代、社会、经济及文化之原因,苏式 二胡制作的演变历程,苏式二胡的琴制特征( 包括材料、制造工艺、结构造型、 规格尺寸、声音性能等方面) 等等并无完整、连贯的系统研究,在浩如烟海的书 籍中偶尔只能见到点滴资料,很多问题还是空白。所见资料最多的都是把二胡作 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发展,间或有苏州民族乐器制造史的资料,但细分到苏州二 胡这一领域,资料甚少,与苏式二胡目前在中国二胡制造业的龙头地位相比,有 关苏式二胡的理论研究实在是极不相称。因此,本人觉得,作为一位音乐学院的 专业二胡研究生且又是苏州人,非常有必要对苏式二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方面考察时相对具备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乐器和器乐 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各种弓弦乐器要继承和发扬,除了演奏艺术外,我们 应该用同等的精力对待乐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的不足会妨碍另一方,一 方的改良会促进另一方的进步。笔者认为,通过对苏式二胡兴盛原因、苏式二胡 制作演变历程、苏式二胡琴制特征、苏式二胡制琴大师等方面的研究,可使我们 对苏式二胡的基本面貌和文化属性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从中找出它的发展 规律和尚待改进之处,有益于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创绩,促进了我国器乐艺术的 发展,继往开来,我们研究生的责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有所发展,为自己家 乡的音乐文化艺术、为我国的器乐艺术、为振兴国乐尽上一份绵薄之力。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由于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在国外几乎没有苏式二胡这方面的研究。在国 内,虽然宏观上对二胡发展研究的论文日渐增多,但尚未有人细分到苏式二胡对 其进行综观的系统梳理、总结及综合性考察,苏式二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 特质在音乐学界迄今仍还少为研究者所注目,缺乏理论支持和总结,尚无有深度、 论述苏式二胡各方面状况的文章。间或有一些相关论著,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 厂志技术管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龚耀宗的虎丘二胡与敦煌二胡的制作比 较与思考、台湾黄逸樵的 二胡演奏乐器制作材料与诠释音色探 讨中,有与本课题相交错内容的研究,但范围也或大或小,而且仅仅局限于某 个零件,并未从大的乐器文化学的角度去予以考证,很多问题还是空白,急需专 业人士去努力填补。 v 笔者相信,随着二胡这种乐器在中国音乐领域地位中的不断提升、苏式二胡 如今蜚声于全国乃至海外的盛誉,以及苏式二胡“人类非物质遗产”的成功申报,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苏式二胡。希望笔者所做的能对其他人起到一个 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人对苏式二胡产生兴趣,并大力支持民族音乐事业的 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从乐器制作、乐器学及历史学等角度,对苏式二胡有较完整、较全面、 较深入、较细致的认识,以此就二胡艺术在乐器理论方面有所总结。 研究内容:本文以苏式二胡为研究对象,分五章对苏式二胡进行考证和研究。 第一章为苏式二胡兴盛的原因。从苏州繁荣的经济是江南音乐文化发 展的温床、苏州悠久发达的制造业是苏式二胡发展的重要基莫、蓬勃 发展的江南音乐文化是江南二胡的生存载体、诸多江南二胡名家发挥 了苏式二胡制造业发展中人的能动因、苏式二胡独特的音色特点五个 方面,以档案资料为基本依据,论从史出,探寻了苏式二胡之所以兴 盛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苏式二胡制作的演变历程,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将清末到本世 纪初近百年以来的苏式二胡制作按时间发展顺序及制作发展程度划 分为萌芽、发展、成熟和多元四大阶段,以各阶段内苏式二胡制作业 的基本情况、苏式二胡各主要部件的特征及演变、苏式二胡各附件特 点及演变、苏式二胡的生产技术及销售情况、苏式二胡制琴的总体特 征为论述横线,采用纵横交错方法,史论结合,力求全面研究苏式二 胡制作发展情况,最后,从中总结出苏式二胡制作发展的规律、特点 和趋势,提出独立见解。 第三章是对苏式二胡琴制特征的分析。从苏式二胡的材料与制造工 艺、结构造型、声音性能三个方面总结出苏式二胡独特的琴制特征, 并注重与北方二胡及上海二胡的比较分析和共性分析。 第四章简介了周荣庭、王瑞泉、吕伟康、封明君、王国兴五位苏式二 胡制琴大师,并总结出他们各自的制琴特点及对苏式二胡制作发展的 v 1 贡献。 第五章苏式二胡制作之不足及其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对策。首 先,指出了苏式二胡制作的不足,并提出使其合理发展的建议;其次, 指出了苏式二胡制作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重点在于其保护、传承、发展的对策。 五、研究的方法与不足: 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法 2 、历史溯源法 3 、材料归纳法 4 、理论抽象法 5 、比较研究法 6 、文化交叉法 7 、编年史法 8 、双视角关照法 9 、定性研究法等 不足:由于对于苏式二胡系统的梳理、研究在国内尚无人论及,本文在写作中缺 乏前人经验可循,且完成本文的关键苏式二胡制作的规格尺寸、图纸 等资料又属于商业机密,不易采集,加上限于时间、经费和本人的资料搜 索能力,资料占有不够全面,这些都增加了写作难度。此外,由于笔者学 识有限,论述问题不够深入,错谬不在少数,敬请专家不吝指正。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十年( 1 8 6 1 年) ,奕狞皇帝将去承德避暑数月,总管安 福为演奏御制清曲添置乐器的奏摺中就有“苏锣一面( 随槌) ,苏笙二攒,苏管 二只( 随哨) ,苏笛二只,苏箫二只”。可见,当时的有些乐器已以苏州而命名, 就此,笔者提出“苏胡”这一概念。笔者认为,“苏胡”泛指苏式二胡、苏式高 胡、苏式中胡和苏式地方戏曲胡琴等,本文研究的是“苏胡”中的苏式二胡。 在现今二胡理论领域尚未发现有专门研究苏式二胡的论著。本文的最大特点 和创新之处就是以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所获的苏式二胡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为载体, 进行双视角关照,让历史本身说话。单纯的资料汇总和罗列只是为研究者提供基 础的研究数据,本文的研究不仅仅限于苏式二胡的制作工艺层面,而是对资料进 行系统的梳理,以全新的学科角度进行汇总,并综合采用历史学、美学、社会学、 乐器文化学等多元分析方法,论证总结出苏式二胡兴盛的主要社会文化背景、演 变历程、独特的琴制特征和制琴大师及其特点等,并提出苏式二胡制作之不足及 其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对策,这些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意在为二胡学 科理论建设在乐器研究方面添上一块砖。 本文的研究以音乐形态分析为基础但不停留于此,试图突破以往“以乐论乐” 的研究局限,进一步丰富民族器乐理论,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另外, 面对当代民族器乐过分追求高难度演奏技巧和炫技化面忽视其乐器本体研究的 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无疑对促进苏式二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章苏式二胡兴盛的原因 苏式二胡为何能在中国二胡制造业发展中独占鳌头,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呢? 究其本质,实有其深厚的时代、社会、经济及文化之原因。本章仅就以下六节, 试探苏式二胡经久不衰的历史背景和形制特点,以期对中国乐器审f 造业的发展有 些许参考作用。 第一节江南音乐文化发展的温床苏州繁荣的经济 苏州繁荣的经济是江南音乐文化发展的温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南 地区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盛,依赖于苏州繁荣的经济状况;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邻上海,濒临东海,南连浙江,西抱太湖,北枕 长江;地处长三角的内河系统和长江航线、外洋航线的交汇点上( 史称“控三江 而跨五湖”) ,又有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贯穿东西、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水 陆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地貌优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最主要 的中心城市之一,更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 誉。 苏州经济在隋唐时期就已经非常发达,仅次于京城长安。自宋以降,苏州的 经济地位更是日渐突出。清前期,苏州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有康 熙时人沈寓说过:“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 苏最盛。,7 又说苏州“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千万里之 商贾,骈肩辐辏”。乾隆时,当地人自诩:“四方万里,海外异域珍奇怪伟、 希世难得之宝,罔不毕集,诚宇宙间一大都会也”。9 乾隆二十七年,苏州的富 庶受外地人赞叹:“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 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o 嘉庆年间,又有人说:“繁而不华汉川 口,华而不繁广陵阜,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獾微居士更直截 沈宙, 台苏,清经世文编奄二二兰 乾馥吴县右卷二三,物产) ”棼州历史博物馆等编, 明清棼州t 商业碑刻集 ,江苏人民m 版社,1 9 8 1 年,第3 3 1 页 ”韵鹤轩杂著戏馆赋 1 了当,赞叹道:“士之事贤友仁者必于苏,商贾之籴贱贩贵者必于苏,百工杂技 之流其售奇鬻异者必于苏。”。从历代文人贤士的赞誉中,足可窥见苏州 之繁华盛况。 如今的苏州经济,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 0 0 1 2 0 0 5 五年来,苏州的地区 生产总值翻了一番,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 5 5 ,分别于2 0 0 2 年、2 0 0 4 年、 2 0 0 5 年实现2 0 0 0 亿元、3 0 0 0 亿元、4 0 0 0 亿元的跨越,如2 0 0 5 年,苏州已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4 0 2 6 5 2 亿元,占江苏省整个地区生产总值的2 2 0 ;财政总收入 以平均每年( 2 0 0 1 2 0 0 5 年) i 0 0 多亿元的幅度递增,年均增长3 5 ;n 。 苏州己被世人评为中国第五位有持久发展潜能的城市,是中国经济、文化发达的 城市之一。“ 经济的发达奠定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更促进苏州乃至苏南一带成为音乐 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第二节苏式二胡发展的重要基奠苏州悠久发达的制造业 苏州历来以是能工巧匠的摇篮而著称。 如苏州的建筑,多数是临水而造的,前巷后河,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 的独特风貌。 苏州的工艺美术品制造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并以“精、细、秀、 雅”而蜚声中外。在中国工艺美术产品2 4 个大类中,苏州占有2 2 个,有近3 0 0 0 多个品种,而其中冠以“苏”字号的就有心灵手巧的苏卅1 人民所创制的苏绣、苏 扇、苏式红木家具、苏裱、苏灯等等,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苏州缂丝,桃花坞木 刻年画等,有1 0 0 多个产品先后获德国际金奖、国家金银奖、部、省优质产品称 号和中国百花奖,7 0 以上的产品远销世界8 0 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人士 的青睐。尤其是苏绣,为天下奇珍,美不胜收,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等于一体的苏州园林,“古、秀、精、雅”, 充分代表了苏州人的聪明才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魄宝奇葩, ”韵鹤轩杂著序 ”b 丛2 ;! ! 里坠b9 1 1 :g q ! :d i 凸垂5 :! 廷! 婴i 4 中田苏州” ”! 一咏国家民问文化遗产一以古琴艺术的历史变迁为再案,第9 9 页 2 其数量之多、造诣之高、影响之深,世无伦比。上溯公元前6 世纪春秋时吴王的 园囿起,历史上便有了苏州园林的记载。“苏州园林甲天下”、“虽由人作,宛白 天开”,其布局、构图、色彩、层次、意境都借鉴了“咫尺之内而面瞻万里之遥、 方寸之中乃辨于寻之峻”的神韵气势,体现出“j j 币造化夸天工”的空间写意性 格。用以小见大、以静见动、以假乱真、以形写神的艺术手法,构成自然的小空 间的曲折、生动、宁静、幽深的格律,寓风花雪月的诗情,寄超世绝俗的画意。 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 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使人“不出城 廓而获山水之恰,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 窗,勇b 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 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是传统手- f 常, j 作的。种特种工艺,而苏州的乐器制作 品种齐全、技艺精湛、质量上乘、闻名遐迩,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有着久 远的渊源,并且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苏州一般被公认是我国民 族乐器制造业的发源地。1 5 据考证,苏州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 时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十分发达,为青铜乐器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 9 6 4 年江 苏六合程桥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件,正面有铭文,其中有“攻部”两字, 据考证,“攻邵”即“勾吴”,这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吴地乐器。1 。1 9 9 1 年在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长桥村的一处战国古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在国内也极为 罕见的木漆古琴( 七弦琴) ,这件战国时期木制乐器在苏州市的首次发现,使世 人震惊,可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吴地先民,就已经制作了自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蔡邕( 约公元1 2 3 1 9 2 年) 因弹劾宦官被流放,遇赦后, 不敢回乡里,乃“亡命江河,远迹吴会”,在吴地寓居1 2 年之久,在史籍中留下 了他在苏州制作“焦尾琴”的记载。”唐时,“唐有雷文( 四川人) 、张越( 苏州 人) ,皆造琴高手也”,”表明苏州在唐代已存在制七弦琴的能人。南宋时, 乐器生产初具规模,而且已从家庭手工业逐步演变到了专业化的作场生产,出现 ”李加宁,苏州民族乐器制造史诌议,中圄音乐 ,1 9 8 8 年4 月 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江苏省文化厅印制,2 0 0 6 年7 月,第3 页 6 苏州民族乐 ! j 一厂有限公司押;苏丝竹 f f 新篇棼州民族乐 i 一厂有限公吲p q 十八年回顾 ,苏州民 族乐器一jj 一惑,2 0 0 2 年8 月,第l 页 “详见中国历史文化名胜丛书苏州 ” 叨 文震亨,长物志卷七 3 了专门以制作乐器为主的一条街:乐鼓巷。”明时,苏州以生产笛箫、班鼓为大 宗;“西城附郭一带则是铜器、骨器、响器、乐器等各种工艺生产作坊之集中地”: 2 “吴中绝技,张寄修之治琴,范昆山之治三弦子,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2 嘉靖年间,太仓魏良辅在研究新腔昆曲时,乐师杨仲修创造了种专为昆 曲伴奏的乐器,名日“提琴”,魏的女婿张野塘改进了三弦子的式样,使其音调 和昆曲相适应,名为“弦子”,苏州乐器为昆曲提供了伴奏器具,使昆曲艺术增 添了风采,昆曲的发展又促进了苏州乐器的发展和提高:随着昆曲艺术的发展, 苏州生产的笛子也声名俱增,苏州的笛子做工精细,律吕均衡,为昆曲伴奏,能 把其唱腔的韵味细致入微地衬托出来,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著名乐器“曲 笛”,亦称苏笛。到了清时,康熙年代,苏州的乐器制造业就繁荣鼎盛、饮誉全 国、人才荟萃了,康熙五十二年( 1 7 1 3 年) ,康熙连发二次谕旨,催促苏州派人 送箫竹和磬石去京,而康熙皇帝对苏州乐器及其制作艺人已谙熟,并旨命苏州派 遣,”苏州织造局官员李煦便奉上谕物色有经验的乐器艺人和制笛的竹子,并举 荐苏州乐器艺人钱君达、张玉成等,同时,运送一批精选的浙江冬竹到北京,为 宫廷制作笛子等乐器;2 乾隆年间,“苏州即有数户人家,主要产品是鼓、笙、笛 箫、胡琴等”,”而当时各乐器店生产的乐器品种繁多,已达数十种,“乐器、金 石丝竹无不具备”,”乾隆二十八年( 1 7 6 3 年) ,皇宫举行大典,皇帝命苏州玉匠 制作玉磬;”嘉庆二年( 1 7 9 8 年) ,苏州的乐器制作已颇具规模,建立起民族乐 器行会组织,统辖江浙一带乐器店行;道光年问,苏州虎丘附近半塘有制洋琴的 作坊,当时已有百余年历史;”成丰十年( 1 8 6 1 年) ,奕静皇帝将去承德避暑数 月,总管安福为演奏御制清曲添置乐器的奏摺中就有“苏锣一面( 随槌) ,苏笙 二攒,苏管二只( 随哨) ,苏笛二只,苏箫二只”,。可见,当对苏州的乐器已 久负盛名,有的乐器已以苏州而命名了;光绪年间,京剧在北京形成并到上海演 。宋平江城坊考 ”工艺美术 8 明张岱,陶庵梦忆 。李加宁,苏州民族乐器制造史诌议) 中国音乐,1 9 8 8 年4 月 2 “苏州织造局李煦奏折”第四十七页,t 文献丛编 第三十五辑 4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 苏州( m - 县志卷五十一 摘录于北京故宫清宫廷典章立物展览馆 4 册 顾禄桐桥倚摊录 。万依,赞海涛,清代宫廷音乐,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中华书店香港分局联合 版,1 9 8 5 年1 0 门,第二部分“内廷音乐”第3 7 _ f i ( 4 出,苏州乐器业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按照戏曲音乐艺术发展的要求开始生产京胡 与京二胡,以适应京剧伴奏的需要。”清末至民初,有很多乐器店相继设立,其 中著名的有周万春、风林斋、周义兴、王涌兴、薛涌兴、邵万兴、袁顺兴、周涌 兴、周顺兴、周荣兴、童立大、张风仪、杨风林、金风仪、万兴斋、宋义茂、刘 万兴等户,产品除板鼓、笛箫外,各种弦乐器都有生产。1 9 5 7 年,苏州民族乐 器制造行业年总产值达1 5 3 8 9 1 4 元,位居全国第一,产品齐全质量有一定水平, 价格较低,而其中,笛箫、南胡、笙及古乐器较著名。“,由此可见,苏州 乐器制造业深远的历史背景是苏式二胡制作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另外,值得指 出的是,由于苏州的制造业如此发达,早期的明清红木家私都以苏式为主,当时 王公贵族所用的红木家私精品都是苏州人做的,因此,苏式二胡在材料及工艺上 又占有很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苏州悠久而发达的制造业是苏式二胡发展的重要基奠。 第三节江南二胡的生存载体一蓬勃发展的江南音乐文化 江南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为江南二胡提供了生存载体。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 0 0 0 多年,在悠久的岁月里孕育、形 成、发展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吴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包含着吴门派绘画、历 代书法艺术、昆曲、苏剧、评弹、江南丝竹、吴歌,。 “中国戏曲之母”昆曲,是元明时期形成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戏曲,“丝音自 蕉桐外,女子易学者,又有琵琶、弦索、提琴提琴较之弦索,形愈小而声愈 清,度清曲必不可少。”3 丽“提琴”这一乐器,“起于明神庙间其制用花梨 为杆,饰以象曲,两龙首,两弦从口中出,后缀以蛇皮。其外则有鬃弦( 棕色马 尾) 伴曲木,有似张弓( 弓箭) ,众睐其名。太仓乐师杨仲修能识古乐器,“ 见日;此提琴也。”3 3 而自嘉靖末起,随着昆曲新声的流行,清唱之风日甚一日。 不仅士大夫阶层如此,即便一般城镇市民将昆山腔新声作为时曲歌唱也是若痴若 狂;万历年间,每年一度的中秋虎丘曲会是清唱家一显身手的所在,也是成千上 。江苏省j # 物质文化遗产代袭作申撤书,江莽省文化厅印制,2 0 0 5 年7 月,第5 贞 ”胡传藩,重点地区民族乐辨t 业调盘 4 精 李渔,麓翁鹘集 。中国戏i i i l 研究院。( c p p q 古典戏f l f 论省集成,卷| r 中目戏i f l l 出版老i :1 9 5 9 年,第5 7 页 5 万清唱爱好者必至的去处。“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 筇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至山门,栉比如鳞,檀 板丘积唱者千百。”“清唱昆曲在当时如此流行,作为其伴奏乐器,提琴 应该在当时也是为人们所熟悉的。后来昆曲衰微,提琴也很少见用于其它戏曲、 曲艺伴奏中,而逐渐被日渐兴起的京剧京胡和江南滩簧类小戏的伴奏乐器二胡所 取代,但作为与二胡同一族类的弓弦乐器,且音质音色又比较接近,提琴对人们 后来在接受二胡作为苏州滩簧的伴奏乐器上无疑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5 苏州民间曲艺滩簧,它的主奏乐器是二胡。“自雍正以来”,除在茶肆中唱 滩簧外,“甚者搭台于附近僻处,演唱男女私情之事,谓之花鼓戏”。”道光年间, 苏州滩簧出现职业和半职业艺人,在乡间或集镇演出,有时也进城演出,每每观 者如堵。“款待华诞,近人喜点摊簧”。”可见,在清中叶以来,苏州滩簧就已在 江南市镇、乡村的茶馆、庙会、戏台等处表演而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 使二胡这件乐器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当中。 明清以来,苏南十番吹打被广泛地用于庙会、节目、婚丧喜庆等活动中,可 以说与江南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苏州“虎丘八月半,天螟月上,鼓 吹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鱼阳掺挝,动地翻天,雷声鼎沸,呼叫不闻。” 而二胡在苏南十番吹打乐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江南丝竹在江浙一带的迅猛发展,如“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 杂以歌唱”,”使其成为具有典型江南音乐风格、深厚江南文化底蕴和较高演奏水 准的民间乐种,也成为了江南二胡最近亲的、直接提供营养的载体。 第四节苏式二胡制造业发展中人的能动因诸多江南二胡名家 诸多江南二胡名家促进了苏式二胡制造业的发展。 从二胡艺术史上颇具影响的重要人物,2 0 世纪上半叶的周少梅、华彦钩、 刘天华,到后来的储师竹、蒋风之、陆修棠等人来看,均出现在江南地区,他们 ”袁中郎全集卷二虎丘记。 “李祖胜,二二胡艺术与江南文化,2 0 0 6 年4 月第3 7 页 ” 精 遭光璜弪志摘卷一 ” 沸 余治,= i i : 一录奉劝勿点淫戏单俗说 。 叫 张岱陶庵梦忆 9 删 张岱,陶鹰梦忆虎丘中秋夜k 6 的二胡活动及其弟子的代代相续,不仅带动了江南二胡的发展,更推进了苏式二 胡制造业发展的步伐。鉴于苏式二胡耪良的工艺及卓越的性能,这些江南二胡名 家在演奏二胡及进行二胡教学时首选苏式二胡( 如周少梅在2 0 世纪3 0 年代时, 就经常订购苏州“周万春中乐器号”的二胡;而刘天华于2 0 世纪2 0 年代,曾订 购过苏州“张凤兴”的二胡”) ,而他们对苏式二胡的制作和声音要求又必定特别 高,从而促使苏式二胡不仅在需求量上大大增加,而在琴制质量上日渐精益求 精。,如今,活跃在中国舞台上最顶级的二胡演奏家宋飞、周维、于红梅、 严洁敏、邓建栋、陈耀星等,使用的,都是苏式二胡。而“二胡大师”闵惠芬, 自1 9 6 3 年首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后的四十几年来,进行演奏时较多使用的也 是苏式二胡。 第五节苏式二胡独特的音色特点 苏式二胡的音色特点更为符合二胡音色的表现特色。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二胡这件弓弦乐器由于采用皮膜作为共振 体,加之筒状共鸣结构以及独特的整体结构造型,使其具有独特的声音韵味,并 以含蓄的音色见长,最擅长表现舒展、流畅的旋律,极具再现人性悲伤情感的能 力,容易触动人心灵最深处的情感。“南胡为有弓乐器之一,有弓乐器为最进 步之乐器,因其有弓,故能赖弓之摩擦而发连续不断之音,表情圆滑自如,其表 情圆滑自如者,乃轻重快慢长短高低之乐音能自然表露感人真情之谓也。至其发 音连续者,即音色屡滑之意,以其圆滑则优美动听,此其自身秉赋之天然特点, 无足为奇,何以乐音连续,表情自如,则易感人? 乃以乐音连续使人情感易于集 中,不致有散离之虞也。至于使人沈恿者,乐音轻而缓,奋入精神者,乐音速而 强,此即有弓乐器表情自然之功”。“而苏州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 候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加上江南一带较 少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扰,人民大都安居乐业,富裕无忧,与自然的关系协调 顺适,渐培养人们的性情偏于温和、行为偏于优雅,语音亦柔软娇嗲、连绵细碎, 。门佑康语2 0 0 5 年1j 】2 4h 访问丹伟康 ”陈振铎二二胡演奏法 j :海万叶书店日j 行,1 9 5 1 年2 门1 5i l 初敝,第5 页 7 于是,这种语言与文化的审美特点就逐渐形成了苏式二胡温润、含蓄、柔婉的音 色特点,而这种音色特点,明显带有苏州人的性格特征,亦是最能体现出二胡音 色本质的。 第六节结语 综上所述,苏式二胡制造业的发展首先依赖于苏州地区繁荣的经济,社会经 济的繁荣奠定了江南音乐文化的发展的基础;而苏州久远而发达的制造业给苏式 二胡的制作发展提供了材料及技术工艺上的保证;江南音乐文化如昆曲、苏州滩 簧、苏南十番吹打、江南丝竹则为江南二胡的发展提供了生存载体;而由于江南 二胡的发展,又促进了苏式二胡制造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苏式二胡的性能;最 后,受江南大文化及苏州制造业精细特点等众多因素深深影响所形成的苏式二胡 独特的音色特点又极好地契合了二胡表现的语言特色。这五种原因相互作用、相 互渗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使苏式二胡久居不败之地,并以它的制作理念深深 影响全国的二胡制造行业。 8 第二章苏式二胡制作的演变历程 + 苏式二胡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宋朝,苏州民间艺人制作的二胡就作为民族乐 器进贡朝廷了。”但由于时代久远和缺乏可靠的文献资料,眼下很难考证早期苏 式二胡的制作,笔者认为,早期的苏式二胡制作应该符合中国二胡制作早期发展 的基本规律并具有早期二胡制作的特点:原始、初级。现仅将近现代苏式二胡制 作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 清末建国前) 、发展期( 1 9 5 0 年一 一1 9 7 8 年) 、成熟期( 1 9 7 9 年2 0 世纪末) 、多元期( 2 1 世纪) 。 第一节苏式二胡制作的萌芽期( 清末建国前) 绝大部分是小业主经营的师徒店,即业主带几个徒弟生产,分散经营,保存 着浓厚的手工业作坊色彩。部分二胡由民间自制。 太平天国期间,苏州屡遭兵燹,苏州的乐器店与作坊所剩无几,至光绪年间, 较大的能制作苏式二胡的乐器店仅存六家,b 口杨万兴、杨风林、郭恒兴、徐风仪、 宋万茂与周万兴,分布在阊门下塘、西中市一带。” 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前夕的二十多年里,苏州能制作苏式二胡的乐器店与作 坊恢复发展到二十余户,其中著名的有周万春、袁顺兴、张风仪、杨风林等。经 营的店面逐步向城中心发展,并且,随着年代的推移渐渐形成了两个中心,闻门 地段和观前地段,但彼此之间的业务性质和服务对象有所不同:观前地段的店面 以门市为主,利润高,更重要的是,可直接接触当时社会的各阶层入物( 包括当 时的音乐家、艺术家) ,能充分吸收他们的不同意见来改进自己的经营方式及改 良苏式二胡j 以符合各界的需求( 抗战前较有代表性的乐器店是张风兴,抗战后 为周万春) ,制作出的二胡质量稍高些,品种也多些,有各种红木二胡;而闾门 一带的乐器店及作坊绝大部分做批发生意,他们的顾客主要是全国各地的客商, 所以,他们做的二胡均为一般产品,品种、规格也较观前地段少得多。值得注意 的是,苏州生产的红木二胡在抗战以前,不管从工艺造型、制作水平还是音色、 4 周建越,一把= 胡走天下 己二= 胡制作人师封明君和他的名师工作室 ,劳州日报) ,2 0 0 6 年8 月2 1 1 ,b 0 5 版 4j 苏州市档案馆记载 9 音量上,均已立于全国之首,“但在苏州当时,也仅是一些名牌店能生产红木二 胡,如周万春、张凤兴等,一般的生产作坊还是以竹筒二胡为主,到解放前夕, 在苏州的各家乐器店基本上均能生产红木二胡。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客商通行不便无法来苏,再加上物价暴涨等原因,苏州 许多乐器店纷纷关闭、作坊被迫转业,大部分工人被解雇,即使未被解雇的每天 工资也仅合半升米价,不少工人因此而转行傲小贩、拉人力车或返乡种由,有的 则堕落为赌徒,混迹江湖。苏式二胡制作业中,连个体作坊在内仅不足1 5 户, 极为萧条,有衰退倾向,不过,因其历史较长、外地关系众多,尚能勉强维持。 抗战胜利后,苏州能制作苏式二胡的店铺与作坊又逐渐恢复至二十余户 解放前夕,法币贬值、物价飞涨,苏式二胡制作业面临崩溃的危险。 一、该阶段苏式二胡各主要部件的特征及演变: 1 、琴筒: ( 1 ) 、琴筒截面:圆形琴筒为主要筒制,其次是六角、八角形。 ( 2 ) 、琴筒规格:( 见附录- - ) 以苏式六角二胡为例: 清末2 0 世纪2 0 年代:琴筒长l l o m m ,前、后口直径均为7 0 一8 0 咖,下弦轴中心 至琴筒上端4 6 0 5 5 0 咖: 3 0 年代:琴筒长1 2 0 r a m ,中腰最瘦处每边宽3 5 r a m ,周围2 1 0 舢,两端亦瘦,蒙皮 一端较宽大,每边4 0 咖,周围2 4 0 r a m ,前口直径7 6 嗽,中横宽8 0 嘞, 后口直径6 6 眦,中横宽7 0 咖,下弦轴中心至琴筒上端4 6 0 姗; 4 0 年代:琴筒长1 2 5 咖,中腰最瘦处每边宽3 5 姗,周日2 1 0 哪,蒙皮的一端每边 4 0 硼,周围2 4 0 u 皿,前口直径8 0 啪,中横宽8 5 删,后口直径7 5 m ,中 横宽8 0 珊。下弦轴中心至琴筒上端5 1 5 渤。而当时苏式二胡的主导筒 制圆形筒筒长1 2 5 眦,前口直径9 0 衄,后口直径8 0 m ,中腰略瘦。 该阶段苏式二胡的琴筒没有内凹膛。 ( 3 ) 、材料: 清末“2 0 世纪3 0 年代:以竹为主,到3 0 年代,苏州的一些乐器名牌店能生产木 ”町从民周二十六年二月参魏l :牟:阿予t 芑品燧览会的册册中看到,筇州当时已柯多种红术二二胡参加燧览 1 0 制琴筒二胡,用料以老红木( 靠拆旧家具) 、紫檀木、乌 木、番红木、色木等硬质白木为多数; 4 0 年代:普通多用老红木( 也用紫檀) ,或为美观,在琴筒各板的黏合处镶嵌 黄杨木条( 如当时苏式二胡的主导筒制圆形筒全筒为八块木板制 成,故共计八条黄杨木条) 。 ( 4 ) 、形式:单筒, 2 、琴杆: ( 1 ) 、头饰: 清末 2 0 世纪2 0 年代:无; 3 0 年代:三镶头、卷书头、风尾头、如意头,有少数道冠头、平头和回纹头; 4 0 年代:在3 0 年代的基础上,又增鸯珏了单龙头、盘龙头和伞柄头( 胃弯头的雏 形) 。 ( 2 ) 、琴杆握把截面( 以苏式六角二胡为例) :( 见附录二) 清末2 0 世纪2 0 年代:圆形; 3 0 年代:1 、方形:后半面手握处是半圆形,前半面是平形, 2 、圆形:上方下圆: 4 0 年代:圆形。 ( 3 ) 、琴枵长( 以苏式六角二胡为铺) :( 见附录- - ) 清末2 0 世纪2 0 年代:8 5 0 r a m ; 3 0 年代:7 5 0 r a m ; 4 0 年代:8 0 0 r a m 。 ( 4 ) 、材料:以竹为主,渐用老红术、紫檀木、乌木、香红木、色木等硬 , 质白木代之。 8 、皮膜: ( 1 ) 、材料: 清末2 0 世纪2 0 年代;多用动物皮( 羊、牛、马、猫、狗等) 或蛇皮; 3 0 年代:通常用新蛇皮或新蟒皮i 4 0 年代:通常情况同3 0 年代,但专业人士改用半旧的- - - b 列e ( 乐器铺 中从三弦上换下来的旧蟒皮) 该阶段苏式二胡所用蟒皮皮质薄,约5 m m 厚;鳞小,约2 2 鳞格;多产自中 国的云南、海南、广东等省。 ( 2 ) 、蒙皮方式:一次套鞔,固定蒙死。 二、该阶段苏式二胡各附件特点及演变: 1 、琴弦: ( 1 ) 、材料:丝弦。 ( 2 ) 、弦列:2 根。 2 、琴弓: ( i ) 、弓毛:马尾。 3 0 4 0 年代,马尾的编织方法和现今的京胡弓样式有些类同,在马 尾弓梗上攀紧后,在弓尾处扎一个小辫子用作装饰。 ( 2 ) 、弓杆:细石竹。直杆。 ( 3 ) 、琴弓规格:( 见附录二) 清末2 0 世纪3 0 年代:6 8 0 m m ; 4 0 年代:7 0 0 m m 。改良螺丝弓显现雏形。 3 、千斤: 多用纯棉细线( 活动千斤) 。3 0 年代,有用铜钩或铁钩的( 后因其不理想雨放 弃) ;4 0 年代,出现以硬木( 固定千斤) 或丝绳( 活动千斤) 作千斤 者。 4 、琴码: 普通为竹码,也用木码( 松节码、色木码、桐木码、铅笔码等) 或纸码( 以质地 结实而细致的硬纸条卷成,长约l o m m ,厚约7 衄) 。 5 、音窗: 清末“2 0 世纪2 0 年代:以竹节为音窗,图案简单,有古钱和洋花两种;“ 3 0 年代4 0 年代:黄杨音窗饰简单洋花。 6 、托板: 无。两弦连接弦轴的方法是靠方榫下沿,延伸筒子外的部分接弦线。 。棼州民族乐 一j j 。出 ,第州章“技术管理”,第1 2 0 页 1 2 7 、弦轴: 外形单一,多用西瓜瓣纹或绞丝纹,用红木、香红木、黄杨木等硬木白木制成, 两弦轴的制作总有一定差异,长约1 5 0 r m a 。 三、该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农行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合同范本
- 《艺术活动资助》课件
- 2025工业润滑油的采购合同
- 2025广州商业店铺租赁合同范本
- 《合同管理系统应用教程》课件
- 2025年奶牛买卖购买合同样本
- 《医疗文书写作》课件
- 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1
- 2025年度房地产交易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 《世界听力日宣传》课件
- 学习通《形势与政策》2025春章节测试答案
- 外研版(2025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3+期中共4套测试卷(含答案)
- 消防员战斗服装和设备介绍
- 网球场翻新施工方案
- 2025年四川省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基于国内外文献对银发网红崛起、影响与发展的综述探讨
-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400题及答案
- 2024年09月四川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支行行长社会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民法典学习笔记本与重点法条解读-笔记
-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大师画牛》课件
- 《主动脉夹层疾病》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